You are on page 1of 102

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李工坑村竹

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次汇报)

编制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XXXXX 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2022 年 9 月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总论 .............................................................................................................................. 1

1.1 项目概况 .............................................................................................................................1

1.1.1 项目名称 ................................................................................................................ 1

1.1.2 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

1.1.3 项目地址及范围 .................................................................................................... 1

1.2 政策背景 .............................................................................................................................2

1.2.1 国家政策背景 ........................................................................................................ 2

1.2.2 省市政策背景 ........................................................................................................ 3

1.3 项目必要性 .........................................................................................................................4

1.3.1 盘活山林土地,促进村庄经济发展 ....................................................................4

1.3.2 提升茶旅走廊节点,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4

1.3.3 借助畲族文化特色,提升民俗文旅产业 ............................................................4

1.3.4 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 4

1.3.5 完善土地利用,改善山林风貌 ............................................................................ 5

1.3.6 提高村民收益,改善村庄民生 ............................................................................ 5

1.4 规划原则 .............................................................................................................................5

1.4.1 统筹协调,突出村庄产业特色 ............................................................................ 5

1.4.2 合理统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5

1.4.3 保护民族特色,挖掘畲族文化内涵 ....................................................................5

1.4.4 尊重土地性质,合理挖掘可利用资源 ................................................................6

第二章 项目背景 .............................................................................................................................. 7

2.1 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 .........................................................................................................7

2.1.1 地理区位 ................................................................................................................ 7

2.1.2 地形地貌 ................................................................................................................ 7

2.1.3 土壤、植被条件 .................................................................................................... 8

2.1.4 水文条件 ................................................................................................................ 9


2.1.5 气候条件 ................................................................................................................ 9

2.2 土地利用及规划现状 .......................................................................................................10

2.2.1 生态空间 .............................................................................................................. 10

2.2.2 农业空间 .............................................................................................................. 10

2.2.3 建设空间 .............................................................................................................. 11

2.2.4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规则 ...................................................................................... 11

2.3 社会经济背景 ...................................................................................................................12

2.3.1 人口状况 .............................................................................................................. 12

2.3.2 经济发展情况 ...................................................................................................... 12

2.4 现有基础设施调查 ...........................................................................................................13

2.4.1 交通 ...................................................................................................................... 13

2.4.2 水利 ...................................................................................................................... 15

2.4.3 供水 ...................................................................................................................... 15

2.4.4 供电 ...................................................................................................................... 16

2.4.5 通信 ...................................................................................................................... 16

2.5 现有资源调查 ...................................................................................................................16

2.5.1 区位资源 .............................................................................................................. 16

2.5.2 自然资源 .............................................................................................................. 16

2.5.3 人文资源 .............................................................................................................. 18

2.5.4 政策资源 .............................................................................................................. 19

2.6 优势与劣势 .......................................................................................................................21

2.6.1 优势 ...................................................................................................................... 21

2.6.2 劣势 ...................................................................................................................... 21

2.6.3 建议 ...................................................................................................................... 22

第三章 竹产业融合发展的分析与策略 ........................................................................................ 22

3.1 发展现状 ...........................................................................................................................22

3.1.1 竹林资源丰富 ...................................................................................................... 22


3.1.2 竹林培育潜力大 .................................................................................................. 22

3.1.3 竹编工艺历史悠久 .............................................................................................. 23

3.1.4 竹加工产业发展迅猛 .......................................................................................... 23

3.1.5 竹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 23

3.2 存在问题 ...........................................................................................................................24

3.2.1 竹材产量不足且竹林经营水平不高 ..................................................................24

3.2.2 竹加工企业少且规模小 ...................................................................................... 24

3.2.3 竹文旅产业亟待融合 .......................................................................................... 24

3.3 发展策略 ...........................................................................................................................24

3.3.1 加强竹资源培育 .................................................................................................. 24

3.3.2 打造原生态竹林食品产业链 .............................................................................. 25

3.3.3 扶持竹制品产业 .................................................................................................. 25

3.3.4 发展林业碳汇交易链 .......................................................................................... 25

3.3.5 发展竹文旅产业 .................................................................................................. 25

3.3.6 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 27

3.3.7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图解 ...................................................................................... 30

第四章 竹产业园建设方案 ............................................................................................................ 31

4.1 空间结构规划 ...................................................................................................................31

4.1.1 地形格局 .............................................................................................................. 31

4.1.2 功能分区 .............................................................................................................. 32

4.1.3 景观结构 .............................................................................................................. 33

4.2 交通设施规划 ...................................................................................................................34

4.2.1 出入口 .................................................................................................................. 34

4.2.2 机动车道 .............................................................................................................. 35

4.2.3 游步道 .................................................................................................................. 35

4.2.4 停车场 .................................................................................................................. 36

4.2.5 观光车 .................................................................................................................. 36

4.3 游览线路组织规划 ...........................................................................................................37


4.3.1 游览线路现状 ...................................................................................................... 37

4.3.2 游览线路规划 ...................................................................................................... 37

4.4 景区分区规划 ...................................................................................................................43

4.4.1 竹海康养区 .......................................................................................................... 43

4.4.2 竹海登山区 .......................................................................................................... 45

4.4.3 竹海漫游区 .......................................................................................................... 47

4.4.4 飞燕岭景观区 ...................................................................................................... 49

4.4.5 野趣登山区 .......................................................................................................... 51

4.4.6 茶山景观区 .......................................................................................................... 53

4.5 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55

4.5.1 休息平台 .............................................................................................................. 55

4.5.2 餐饮 ...................................................................................................................... 56

4.5.3 住宿 ...................................................................................................................... 56

4.5.4 购物 ...................................................................................................................... 56

4.5.5 公共厕所 .............................................................................................................. 56

4.5.6 报警点 .................................................................................................................. 57

4.5.7 医疗 ...................................................................................................................... 57

4.6 节庆活动策划 ...................................................................................................................57

4.7 环境容量测算和游客规模预测 ...................................................................................... 58

4.7.1 环境容量测算 ...................................................................................................... 58

4.7.2 游客规模预测 ...................................................................................................... 60

4.7.3 环境容量值与游客规模值比较 ..........................................................................60

4.8 林相改造规划 ...................................................................................................................62

4.8.1 林地概况 .............................................................................................................. 62

4.8.2 存在问题 .............................................................................................................. 62

4.8.3 改造原则 .............................................................................................................. 62

4.8.4 改造目标 .............................................................................................................. 63

4.8.5 改造策略与方法 .................................................................................................. 64


4.8.6 改造效益设想 ...................................................................................................... 71

4.9 园区防火规划 ...................................................................................................................73

4.9.1 园区防火必要性 .................................................................................................. 73

4.9.2 消防基础设施 ...................................................................................................... 73

4.9.3 消防安全管理 ...................................................................................................... 75

4.10 环境保护设施规划 ........................................................................................................ 76

4.10.1 卫生保洁 ............................................................................................................ 76

4.10.2 吸烟点 ................................................................................................................ 77

4.10.3 污水处理站 ........................................................................................................ 77

4.11 园区信息系统规划 ........................................................................................................ 77

第五章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与风险评估 ................................................................................78

5.1 经济效益 ...........................................................................................................................78

5.1.1 促进其它产业发展,成为文祠镇经济重要增长点 ..........................................78

5.1.2 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村庄总产值 ..............................................................78

5.2 生态效益 ...........................................................................................................................78

5.2.1 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保证生态环境安全 ..........................................................78

5.2.2 促进生态资源的修复与保护 .............................................................................. 78

5.2.3 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 79

5.3 社会效益 ...........................................................................................................................79

5.3.1 构建文明乡风,促进宜居和谐的城乡交流 ......................................................79

5.3.2 带动就业,村民人均收入提高 ..........................................................................79

5.3.3 提高当地村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79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由专业公司评估完善) ........................................................................80

6.1 概述 ...................................................................................................................................80

6.2 编制依据 ...........................................................................................................................80

6.3 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 80


6.3.1 污染源分析 .......................................................................................................... 80

6.3.2 废水水量 .............................................................................................................. 81

6.3.3 废水水质 .............................................................................................................. 81

6.4 环保措施 ...........................................................................................................................81

6.4.1 建设阶段 .............................................................................................................. 81

6.4.2 使用阶段 .............................................................................................................. 83

6.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84

第七章 劳动保护、职业安全与卫生 ............................................................................................ 85

7.1 影响职工安全卫生的主要因素 ...................................................................................... 85

7.2 安全措施 ...........................................................................................................................85

7.3 事故处理措施 ...................................................................................................................85

第八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 86

8.1 编制说明 ...........................................................................................................................86

8.2 编制依据 ...........................................................................................................................86

8.3 工程建设其它费用的取费标准 ...................................................................................... 86

8.4 基本预备费取费标准 .......................................................................................................87

8.5 投资估算表 .......................................................................................................................88

8.6 资金筹措及资金使用计划 .............................................................................................. 91

第九章 建设模式、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及项目实施计划 ........................................................92

9.1 管理机构 ...........................................................................................................................92

9.2 劳动定员 ...........................................................................................................................92

9.3 项目实施计划(待定) .................................................................................................. 92

第十章 结论 .................................................................................................................................... 93
10.1 竹产业园建设项目的政策政策保障 ............................................................................93

10.2 竹产业园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保障 ............................................................................93

10.3 竹产业园建设项目的生态效益保障 ............................................................................93

10.4 竹产业园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保障 ............................................................................94

10.5 竹产业园建设项目规划可行性结论 ............................................................................94


第一章 项目总论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李工坑村竹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项目

1.1.2 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1.2.1 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

1.1.2.2 相关技术指引、标准及规范

(1)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土地管理条例》(2022)

(2)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指引(试行)》(2018)

(3)《DB32/T1538-2009 农业园区规划设计规范》(2009)

(4)《DB44/T2145-2018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编制通用要求》(2018)

1.1.2.3 相关规划

(1)国农办《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2019)

(2022)
(2)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乡村振兴局《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十四五”规划》

(3)潮州市自然资源局《潮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

(4)潮州市人民政府《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5)

(5)潮州市人民政府《潮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

(6)潮州市人民政府《潮州古城文化旅游特色区管理体制方案》(2020-2025)

(7)潮州市潮安区人民政府《潮安区文祠镇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5)

1.1.3 项目地址及范围
项目地址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李工坑村,项目范围包括李工坑村内相关林地

1
及周边相关地块,总面积约 97.69 公顷。

图 1.1-1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项目范围示意图

1.2 政策背景

1.2.1 国家政策背景
1.2.1.1 乡村振兴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

2
(2)国农办《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2018)

(3)国家乡村振兴局、民政部《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方案》(2022)

(4)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办公室三部门联合发布《关

于组织推荐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重点项目的通知》(2018)

1.2.1.2 乡村旅游

(1)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22)

(2)发改委: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特色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22)

(3)七部委《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落实金融助推脱贫,打通旅游扶

贫路(2022)

(4)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22)

1.2.2 省市政策背景
1.2.2.1 广东省乡村建设

(1)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

实施意见》(2022)

(2)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农村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广东乡村

振兴战略实施 2022 年度工作要点的通知》(2022)

(3)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林业

局《关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促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粤自然资规字〔2022〕

1 号)》(2022)

(2022)
(4)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乡村振兴局《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十四五”规划》

(5)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实施意见(粤府办

〔2022〕18 号)》(2022)

(6)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2019)

1.2.2.2 潮州市乡村建设

(1)潮州市人民政府《潮州市“四好农村路”建设攻坚实施方案》(2020)

(2)潮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加强市中心城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有关问题》
(2021)

(3)潮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供销合作社新型乡村助农服务示范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2021)

3
(4)潮州市人民政府转发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扶贫工作意见》(2022)

(5)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2019)

(6)潮州市潮安区人民政府《潮安区文祠镇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5 年)》
(2016)

(7)潮州市潮安区人民政府《推进凤凰山茶旅走廊建设工作方案》(2021)

1.3 项目必要性

1.3.1 盘活山林土地,促进村庄经济发展
李工坑村地形跌宕起伏,山林资源丰富,适合开展户外登山型的观光活动和休闲康养型

的体验活动。此外,2021 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 10 部门联合出台

了《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李工坑

村竹产业园的气候、水热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宜竹子生长,食笋、用竹、赏竹的传统文化底蕴

深厚,当地可以从事竹林培育和竹产品加工的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李工坑村竹产业具

有较大的挖掘潜力,能够带动村庄林业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

1.3.2 提升茶旅走廊节点,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根据《潮安区推进凤凰山规划建设打造凤凰文祠茶旅走廊工作方案》(2021),潮安区

将集中资源力量和发展要素推动凤凰、文祠等镇连片开发建设,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质量

建设凤凰山人文景观带。李工坑村作为茶旅走廊“凤凰——文祠”的必经之地,结合现有便捷

的交通条件,具有极大的交通区位优势,有利于村庄文旅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1.3.3 借助畲族文化特色,提升民俗文旅产业
李工坑村作为畲族文化发祥地,畲族最古老的家园之一。村庄产业发展可借助畲族文化

特色,提升文化旅游产业规模,推动村庄传统农产业经济提升,促进新兴旅游产业发展。

1.3.4 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村庄经济发展目前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发展状况良好,主要以蜜蜂

养殖、茶叶和香黄瓜种植为主,其中茶叶种植规模相对较大。根据李工坑村村庄规划,村庄

将发展畲药种植产业。第三产业主要有餐饮、文旅等行业,现阶段的旅游服务能级偏低,尚

不能满足游客的服务需求。李工坑村竹产业园建设可逐步转变旅游模式,注入文化内涵,提

升服务质量和环境品质,通过旅游品牌效应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刺激周边消费,促进村庄产

业融合发展。

4
1.3.5 完善土地利用,改善山林风貌
李工坑村山林土地现存在山体裸露、荒地、茶树种植杂乱、林地可达性较低等问题。村

庄旅游产业规模正在逐步扩大,旅游产品质量需同步提高,因此村庄山林风貌急需提升。李

工坑村竹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场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

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等产业,大力发展森林

旅游。同时发展林下产品经营加工,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发挥集群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改善村庄山林风貌,使林地产生更多的生态、社会和景观效益。

1.3.6 提高村民收益,改善村庄民生
李工坑村民作为竹产业园建设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其居住、出行、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提

升改善,就业岗位增加,村民的收入随之提高。随着竹产业园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将大

量涌入新思想、新知识、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村民认知和幸福指数的提升。项目

对交通状况、投资环境、村庄形象和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村庄民生将得到改善。

1.4 规划原则

1.4.1 统筹协调,突出村庄产业特色
李工坑畲族村作为茶旅游廊的重要节点,其规划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与为人民创造良好

的生产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需要从生态旅游、地方产业、和文化内涵等角度对李工坑村的生

态环境保护及村庄经济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设规划。

1.4.2 合理统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规划应在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的合理利用,即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可持续的利

用形式,为资源保护争取更多支持。规划建设应统筹考虑资源保护与利用,力求从根本上解

决二者之间的矛盾。

1.4.3 保护民族特色,挖掘畲族文化内涵
李工坑村现有资源类型丰富,兼具山地、森林的自然资源与畲族文化的人文资源。规划

应尊重乡镇建设的客观规律,坚持以改善乡镇最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充分利用

现有条件和设施,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竹产业园建设,突出地方特色,

体现乡村风貌。

5
1.4.4 尊重土地性质,合理挖掘可利用资源
项目范围内现状用地性质主要为林地。规划应统筹区域林地利用,正确处理林地保护与

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林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优化。注重与上级规划的衔接,

并与本区域相关规划做好协调。

6
第二章 项目背景

2.1 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

2.1.1 地理区位
李工坑村位于文祠镇北部山区,位居畲族的发祥地凤凰山脉南麓,全村总面积 4.6 平方

公里,环村皆山,平均海拔 400 米。距离镇政府 4.2 公里。该村下辖李工坑主村、黄竹洋自

然村,葵埕自然村,东西横跨 3.1 公里,南北纵驰 6.1 公里,村域现状建设用地面积 8.85 公

顷。

图 2.1-1 李工坑村区位图

2.1.2 地形地貌
属凤凰山脉,山体呈南北走向,海拔高度 450 米。世居民族有畲族,潮汕民系,使用畲

7
族语言和潮汕方言。村域整体高程在 115M—570M 之间,最高点位于李工坑畲族村,最低

点位于葵埕村其中李工坑整体高程 150M—570M 之间,黄竹洋整体高程在 230M—375M 之

间,葵埕整体高程在 115M—340M 之间。地理位置优越,青山绿水,环境优美,地势四周

多山,中为平坦谷地,属高山丘陵地带。

李工坑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村落建于群山环抱的相对平缓的山坡地,东、西、北

三面群山矗立,北有后头山屏障,东南为山谷所止,西南以深坑为界。

李工坑村域内向阳坡面面积较大,日照充足,有利于日常生活及耕种。李工坑、黄竹洋

居民点位于向阳坡面,日照条件较好,葵埕居民点位于背阳坡面,日照条件不足。其中李工

坑居民点及周边农耕区基本位于向阳坡面。

图 2.1-2 李工坑村地形地貌示意图

2.1.3 土壤、植被条件
李工坑村域内地带性土地为花岗闪长岩发育的赤红壤,有机质含量低,一般为 1—2%,

PH 值为 4.5—6,耕作层较厚,通常为 10—20cm。

村内山高云雾多,气候温和,降水丰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故植物资源丰富。植被类

型具有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性质,目前村内植物生长颇为繁茂,且拥有大面积竹林,

除局部地区小面积有面蚀沟蚀外,水土流失情况不严重。但居民生活燃料以山草、树木为主,

故有计划地分片封山育林,保护森林资源,同时兼顾群众生活需求,是尤应注意的问题。

8
2.1-3 李工坑村土壤植被现状图

2.1.4 水文条件
文祠镇内有韩江支流文祠水贯穿全镇,文祠水属韩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文祠与凤凰交界

的牛踏山,上游河床比降大,至文祠圩后河床变缓,中下游区间分别有北社水、西社水、柏

坑水、南社水汇入;流域内有小型水库 2 宗,一宗位于支流北社水上,流域面积为 1.83km2,

一宗位于柏坑水支流上,流域面积为 4.50km2。李工坑村域内无河流经过,水域以山涧、小

型水池为主。

2.1.5 气候条件
李工坑村南临北回归线,毗邻南海,是典型的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地区,跟地处内陆同

纬度地区相比,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年温差小,气候温和。

2.1.5.1 雨量充沛,但分配不匀

平均年雨量达到 1688.3 毫米,每年 4~9 月雨量占全年的 84%,10 月至次年 3 月只占 16%。

一年中雨量以 6 月上旬为最高峰。

2.1.5.2 气候温暖,夏长冬短

年平均温度为 21.4℃,每年最高温度是 7 月曾达 38.3℃,最低温度 1 月 13.2℃。每年

9
3~12 月的月平均气温大于 15℃。只有 1 月、2 月的月平均气温小于 15℃。日照充足,差异

较大。年日照时数平均 1996.6 小时。

2.1.5.3 季风盛行,东南季风为主

春、夏、秋三季盛行东南风,夏季更盛,冬季(11 月至次年 1 月)盛行偏北风。

图 2.1-4 李工坑村年气温图

2.2 土地利用及规划现状
2022 年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人民政府组织修编了《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李工坑村村庄

规划(2022-2035)》(以下简称“2022 版总体规划”)。该规划分一图一表一规则、管制规

则和规划说明书三部分,客观地对李工坑村的现实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实际

出发,合理确定了李工坑村总体目标及定位、产业发展、国土空间“三区三线”管控等发展方

向;与潮州市、潮安县城镇体系规划、文祠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衔接和协调,

统筹资源和建设;以人为本,为李工坑村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促进村庄经济发展;突出地

方特色,合理安排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建设茶旅走廊上的精美农村、推进村庄

风貌管控和提升、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2.2.1 生态空间
李工坑村现状生态空间的环绕村域四周,根据李工坑村村庄规划,现状生态空间总面积

557.98 公顷,占村域总面积的 89.29%。其中水域面积 1.94 公顷,林地面积 555.24 公顷,自

然保留地面积 0.8 公顷。

2.2.2 农业空间
现状农业空间整体较为集中,可进行集中的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村庄居民

10
点临近的四周区域。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农业用地面积为 58.03 公顷、占村域总

面积的 9.29%,主要以园地为主。

2.2.3 建设空间
根据李工坑村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用地面积 8.85 公顷,现状为村庄内部道路、农村宅

基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和交通场站用地;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

3.02 公顷,现状为公路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

图 2.2-1 李工坑村土地利用现状图

2.2.4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规则
(1)本村内已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0.58 公顷,主要包括林地(生态林)0.17

公顷、水域 0.41 公顷,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从事任何建设活动;

(2)保护村内林地(生态林)、水域、自然保留地等生态用地,分别为林地(生态林)

554.16 公顷、水域 1.94 公顷、自然保留地 0.25 公顷,不得进行破坏生态景观、污染环境的

11
开发建设活动,做到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

(3)李工坑村庄规划已报批至省市相关部门,可作为本项目规划建设的依据。

2.3 社会经济背景

2.3.1 人口状况
李工坑村辖区共 173 户,总人口 676 人,村庄人口主要集中在李工坑主村。

从户口性质来看,李工坑村人口户口性质以农业人口为主,数量为 511 人,占约总人口

的 76%。

从年龄构成来看李工坑村人口年龄构成较为均衡,其中 18 岁以下人口 167 人,约占总

人口的 25%;18—35 岁人口 159 人,约总人口的 24%;36—60 岁人口 228 人,约占总人口

的 43%;60 岁以上人口 122 人,约占总人口的 18%。

从民族构成来看,李工坑村畲族人口 500 余人,占总人口数量的 70%以上,畲族村民

都能以流利的畲话和潮州方言沟通。

李工坑村人口户口性质 李工坑村人口年龄构成 李工坑村人口民族构成

2.3.2 经济发展情况
2.3.2.1 第一产业

李工坑村第一产业主要以茶叶种植、蜜蜂养殖和香黄瓜种植为主。其中茶叶种植规模约

为 200 亩,年产干茶近 3.5 吨,年产值 150 万元;蜜蜂养殖户数为 10 户,年产蜂蜜近 300

公斤,年产值 30 万元;香黄瓜种植规模约为 30 亩,年产香黄瓜近 18 吨,年产值 14.4 万元。

茶叶产业与广东宏伟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茶苗、茶叶购销合同,由村集体提供土地,开垦

并种植高香型茶 40 多亩,产值 20 万元,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开发模式,带动农户脱

贫奔康。

12
2.3.2.2 第二产业

李工坑村地形以山地为主,由于地形、区位等条件的限制,以及考虑到村庄原有地形地

貌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李工坑村的第二产业发展空间较为局促。未来可合理统筹利用村庄内

的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第二产业经济。

2.3.2.3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主要有餐饮、茶馆、民宿等行业,千亩竹海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现阶段

的旅游服务能级偏低,尚不能满足游客的服务需求。旅游模式的逐步转变、文化项目的注入

以及服务环境提升为现阶段该村发展的主要问题。

2.4 现有基础设施调查

2.4.1 交通
2.4.1.1 外部交通

李工坑村距文祠镇中心约 8 公里;距潮汕地区主要交通枢纽潮汕国际机场约 44 公里;

距高铁潮汕站约 40 公里。

李工坑村对外交通均实现硬底化,主要以南、北方向的公路交通为主:向南通过赤文公

路连接至省道 S231 与文祠镇中心联系;向北直接通过赤文公路或由赤文公路连接至省道

S231 通往凤凰镇。

图 2.4-1 李工坑村外部交通设施现状图

13
2.4.1.2 内部交通

现状村庄道路主要由赤文公路、通村主路、通村支路、机耕路四部分构成。其中赤文公

路为本村至镇区的交通主脉,公路南至东社村,北至凤凰镇,村域内该道路全长 3145m。

李工坑村目前主要依托 6-7 米宽的通村主路与 5-6 米宽的通村支路连接至中杜村。村内

还有一部分 2-3 米的生产道路,主要用于生产作业及连接较远的生态作业点。村庄 2-4 米宽

的生活街巷年老失修,部分路段护栏与村庄风貌不符。

根据李工坑村庄规划,村庄入口处有 1 处停车场,占地面积 5280m²。在李工坑及黄竹

洋居民点分别设有公交站点,便于村民出行。

图 2.4-1 李工坑村内部交通设施现状图

14
2.4.1.3 存在问题

(1)整体道路系统较为完善,但村庄内部道路由于山地的地形地势影响,存在部分断

头路,有待园区规划建设中进一步梳理。

(2)赤文公路及机耕路路面有待整治拓宽,通村主路部分路段过窄,不利于两车交汇,

李工坑村现已有其它项目进行基础设施提升。

(3)由于村庄地形、区位等原因,周边片区与村庄之间和村庄内部各区域的连接度不

高,需打造完善相关道路系统,提高道路交通的连接度、完整度和便捷程度。

图 2.4.3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内部道路现状图

2.4.2 水利
文祠镇内有韩江支流文祠水贯穿全镇,文祠水属韩江一级支流,流域内有小型水库 2

宗,一宗位于支流北社水上,流域面积为 1.83km²,一宗位于柏坑水支流上,流域面积为

4.50km²。

李工坑村现状有一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位于主村西南方向,日处理污水量为 15 吨。

2.4.3 供水
文祠镇现已建成自来水厂、供水管道等设施,拥有完善的供水给水体系,可满足全镇范

15
围内生活生产的用水需求。

李工坑村给水主要依托现有的一座高位蓄水池水池统一供水,日给水量达 37 吨。通过

新型蓄水池及过滤系统,已实现村庄供水集中入户全覆盖,100%集中供水入户,同时积极

推进集中饮水水源地保护,确保供水饮水安全。

2.4.4 供电
文祠镇已有完善的供电电网系统,可满足全镇范围内生活生产的用电需求。

李工坑村已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进三线线路改造升级。现由一座 315KVA 变

压器(转至赤内站)统一供电,电力、通信设施相对较完善,区域交通设施条件良好。

村主干路照明设施全覆盖。李工坑村主干路共 1 条,李工坑路口至李工坑畲族展览馆,

总长 1.576 公里,按照照明设施 120 盏,同时推进路灯日常巡查、检修、管养常态化工作抓

好落实,落实好路灯管养日常考核,形成长效管护机制,确保路灯亮灯率达标。

2.4.5 通信
李工坑村已实现村级公共服务“五通”,包括接入广东电网供电网路;广播电视信号畅通;

村内快递收发点 1 个;接入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等光纤信息网,4G 信号良好;日常可呼叫

网约车服务,邻近镇区凤凰客运站,公共交通便利。

2.5 现有资源调查

2.5.1 区位资源
近年来珠三角经济圈逐步向外辐射,潮州作为辅助城市,将具有极大的交通与政策优势,

必将与周边城市形成联动发展。

根据《潮安区推进凤凰山规划建设打造凤凰文祠茶旅走廊工作方案》(2021),潮安区

将集中资源力量和发展要素推动凤凰、文祠等镇连片开发建设,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质量

建设凤凰山人文景观带。

李工坑村作为茶旅走廊“凤凰——文祠”的必经之地,结合现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具有极

大的交通区位优势。

2.5.2 自然资源
2.5.2.1 地形气候资源

李工坑村位于凤凰山南麓,生态环境良好,不仅有丰富的林地资源,且属于典型的亚热

16
带海洋季风气候地区,跟地处内陆同纬度地区相比,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年温差小,气候

温和。同时李工坑村坐拥千亩竹林自然景观、传统梯田景观以及 20 处古树名木景观资源。

近年来,李工坑村陆续被评为市级生态示范村、区级森林公园等。

2.5.2.2 竹类资源

李工坑村内竹林面积超一千亩,竹类资源丰富,竹子种类以毛竹为主。竹类植物的性质

介于木本和禾本植物之间,又与两者不同。

(1)环保性独特:竹林植被茂盛,光合作用强;竹根系发达,保持土壤能力强;竹竿

生长快,伐龄短,固碳率高;林区空气和水质优良,有益健康。

(2)竹林工艺品材 1-2 年可以采伐,工程材 4-5 年可以采伐,单位面积间伐程度 1/3

或 1/4。竹林经过定时定量的采伐,促进发新笋、扩竹鞭,竹农连年获得稳定收入。竹林及

时更新,促进健康生长。竹材定时和定量的采伐可为我国提供丰富的竹材,缓解木材的不足。

(3)竹类植物无重大病虫害,无须喷洒农药,形成了无农药污染的原生态竹林体系。

原生态的竹林食品竹笋、竹荪和竹茶成为天然的绿色有机食品。

竹林 竹材 竹笋

17
2.5.3 人文资源
2.5.3.1 畲乡文化

李工坑村是文祠镇唯一的少数民族畲族村,其中畲族人口 500 余人,占总人口数量的

70%以上,村庄内现有李工坑畲族村标、畲族文化展览馆、传统民居建筑群、古瓦窑、祭拜

台等人文景观。目前,李工坑村仍较为完整地保留着传统畲族文化习俗,是我国畲族文化发

祥地,其传统节日“招兵节”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李工坑村陆续被评为省古村

落、省卫生村、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市级生态示范村、市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潮州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等。

招兵节 畲族文化展览馆 苏维埃陈列馆

2.5.3.2 竹文化

(1)竹笋宴:食在潮州,尤其是每年的潮安竹笋宴更是吸引周边的食客。为让各方食

客更好地品尝到细嫩鲜甜、松脆爽口的应季竹笋,厨师根据竹笋不同部位的口感,通过切丝、

剁块、削片、切粒等各种不同加工方法,搭配其它食材变着花样做成独具特色的美味“竹笋

宴”,大概有 10 几个菜式:笋丝,可以煮鱼头、炒粿条、炒笋丝;笋粒,可以炒笋饭、做笋

饺;笋块,可以焖老鸭、煮鸡汤。

(2)竹编工艺:潮安竹编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至宋朝由福建晋江移民将竹编工

艺带至潮安,明朝嘉靖年间便有生产竹笘、米筛、簸箕等竹器产品的竹编作坊。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潮安人在传承传统竹器产品特色的同时,积极发展竹天花、竹门窗、竹篱笆、

竹灯笼、灯罩、花盆、花篮、竹盘等近百个品种的竹编工艺品,产品远销亚洲和欧美等国家。

其中潮安区的竹灯笼是传统竹编技艺的典型代表,畅销省内外市场和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

国家。

(3)“竹”的象征: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

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

赋和精神象征,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竹子“虚心抱节、坚韧无私”的特质,与李工坑

村“以竹咏廉、以竹颂廉、以竹传廉”的廉政建设道同契合。

18
竹笋宴 竹编工艺 竹廉政文化
2.5.3.3 茶文化

李工坑村处于凤凰单丛(枞)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凤凰单丛(枞)茶属乌龙茶

类。成品外形条索粗壮,匀整挺直,色泽黄褐、油润、有光,并有朱砂红点,冲泡后香气清

高持久,有独特的天然兰花香,滋味浓醇鲜爽,润喉回甘,汤色清澈黄亮,叶底边缘朱红,

叶腹黄亮,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称。具有独特山韵品格,冲泡时茶香四溢,且耐冲泡,饮后回

甘。宋《潮州府志》载:"凤山名茶待韶茶,亦名贡茶"。该茶产销历史约 900 余年。

采茶 制茶 品茶

2.5.4 政策资源
2.5.4.1 茶旅走廊的建设

群山竞秀,万壑争流。在潮州市潮安区北部的凤凰山,拥有峭拔雄伟的峰峦山色、绚丽

多彩的畲寨风情和奇香卓绝的单丛茶。2021 年 6 月,《潮安区推进凤凰山规划建设,打造

凤凰文祠茶旅走廊工作方案》发布,提出将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凤凰山规划建设,倾力打造凤

凰文祠茶旅走廊,全面提升凤凰山人文景观带建设水平,辐射带动潮安区乡村振兴战略更加

高效高质高速实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保护凤凰山自然生态风貌方面,全面加强凤凰山生态保护工

作,对违法开垦山林进行严肃查处、坚决取缔。同时,大力推进生态园区建设,对凤凰山地

区进行生态修复生态开发,加快推进文祠水及凤凰溪碧道建设。

如何提高镇村规划建设水平,推进村庄风貌管控和提升?《方案》将统筹大凤凰山人文

景观带旅游资源,优化提升凤凰文祠茶旅走廊总体规划,加快编制完善凤凰、文祠镇及村庄

19
[总体规划,打造富有茶乡特色的美丽圩镇

和美丽乡村,在凤凰镇、文祠镇各选取“处

重要节点、能体现特色、可融合提升”的

3—5 村进行村庄优化提升,进一步完善“多

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以点带面示范

带动区域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上水平、上档

次。

建设精美农村,开展美丽圩镇创建。

一方面,建设精美农村,开展美丽圩镇创

建,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建

设,实施“四小园”、农村风貌提升、垃圾

分类、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四大示范项目,

建立健全建管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另一

方面,抓好“四好农村路”,不断完善交通

基础设施,争创国家“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此外,全力推动大凤凰山风景名胜区魅力

走廊、文祠高速出口延长线等风貌提升示

范项目建设,重点对文祠至凤凰镇区沿途 13 个村农房风貌以及沿线村庄立面改造提升。

促进茶旅融合发展。大自然的馈赠,使潮州凤凰山散发独特魅力:春赏杜鹃漫山遍红,

夏日清享避暑氧吧,秋观云海气势如虹,深冬可遇霜雪结冰。纵情山水间,茶亦能醉人。促

进茶旅融合发展,是推进凤凰山规划建设、打造凤凰文祠茶旅走廊的一个重要方向。文祠作

为茶旅走廊的起点门户,打造文祠特色节点,发展文祠特色产业,并将其融入茶旅走廊建设,

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

2.5.4.2 旅游扶贫措施和优秀旅游城市创办的契机

文祠镇政府、党委在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措施的基础上,抓住省实施旅游扶贫和市创办中

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镇“文化经济”,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创办省旅游

扶贫项目李工坑畲族民俗文化村,使其成为提升潮汕地区旅游品位的新亮点。

2.5.4.3 “碳中和与碳交易”的背景

基于文祠绿水青山的优良生态环境,广东省林业厅认定文祠镇为广东省“森林小镇”。在

目前碳中和与碳交易的背景之下,作为“森林小镇”,文祠镇拥有的大量且优质的绿色资源,

20
可作为抵押获取资金,为文祠镇文旅建设和产业提升提供资金支持。同理,李工坑村坐拥丰

富优质的绿色资源,在碳中和与碳交易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拥有坚实的政策背景。

2.6 优势与劣势

2.6.1 优势
2.6.1.1 畲族文化发祥地,畲族最古老的家园之一

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7 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

闽南、潮汕等地,据《2021 中国统计年鉴》,畲族总人口达到 70 多万人,各地畲族都以广

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李工坑村位居畲族的发祥地凤凰山南麓,目前仍较为完整地

保留着传统畲族文化习俗,是我国畲族文化发祥地,畲族最古老的家园之一,其传统节日“招

兵节”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李工坑村陆续被评为省古村落、省卫生村、广东

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市级生态示范村、市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基地等。

2.6.1.2 生态环境良好,有丰富的林地资源

李工坑村位于凤凰山南麓,生态环境良好,不仅有丰富的林地资源,且属于典型的亚热

带海洋季风气候地区,跟地处内陆同纬度地区相比,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年温差小,气候

温和。同时李工坑村坐拥千亩竹林自然景观、传统梯田茶山景观。

2.6.1.3 茶旅走廊的重要节点

根据《潮安区推进凤凰山规划建设打造凤凰文祠茶旅走廊工作方案》(2021),潮安区

将集中资源力量和发展要素推动凤凰、文祠等镇连片开发建设,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质量

建设凤凰山人文景观带。李工坑村作为茶旅走廊“凤凰——文祠”的必经之地,具有极大的交

通区位优势。

2.6.2 劣势
2.6.2.1 畲族文化内核尚未挖掘,村庄旅游产业发展缓慢

国家和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实施以来,加大对少数民族村落的投入,各级部门对李工坑村

的村庄建设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尚未大规模多方面地对李工坑村畲族文化进行深度挖掘,

村民缺乏将畲族特色文化转化为旅游产业经济的认知与思路。目前李工坑村对畲族文化的体

现浮于表面的装饰内容,缺乏对畲族文化内核的挖掘和推广。

21
2.6.2.2 林地开发程度低,缺乏合理利用规划

李工坑村的林地开发程度较低,缺乏林地相关的产业规划,林地处于自然生长和缺乏管

理的状态,林地资源难以得到合理利用,目前林下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2.6.2.3 地形复杂,基础设施不完善

李工坑村地处凤凰山南麓,村庄伴山而建,出入口唯一。由于早期的村庄建设缺乏对于

未来村庄经济产业迅速发展的预测,村庄的外部交通和内部道路的宽度难以满足村庄未来的

机动车双向通行的需求。现有的交通道路条件有限和基础设施缺乏,完善提升存在一定困难,

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6.3 建议
2.6.3.1 深度挖掘李工坑村畲族文化特色,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从民俗习惯、饮食习惯、建筑装饰特点、传统节日等不同角度入手,深度挖掘李工坑村

畲族文化特色,将文化内核融入旅游开发,作为村庄旅游的

2.6.3.2 合理规划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业和竹产业经济

合理统筹区域林地利用,正确处理林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开拓林业和竹产业市场,

提高产业产值,促进林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优化。

2.6.3.3 统筹多方资金,完善村庄基础设施

依据村庄规划分段分期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道路系统,提高道路交通的连接度、

完整度和便捷程度;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园区的产品质量、接待能力和环境容量。

第三章 竹产业融合发展的分析与策略

3.1 发展现状

3.1.1 竹林资源丰富
李工坑村地处潮安区北部山地,村内竹林面积超一千亩,竹类资源丰富,园区内有散生、

混生型竹种分布,主要为毛竹和茶秆竹等,其它少数目前尚未开发利用的车筒竹、簕竹、箬

竹等竹类资源也具有经济价值,竹林整体表现出中小径竹林相特点。

3.1.2 竹林培育潜力大
据统计,据统计,潮安区每年产鲜笋 2000t 左右、笋干 900 余 t,年产竹材不足 5000t。

22
区内人工种植竹林面积约 133.3hm²(2000 亩),年产鲜笋每亩 1250kg,主要以鲜笋、笋干形

式销售,平均产值达每亩 6000~8000 元。虽然竹林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但经

营水平不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于竹类资源规模没有达到产业化

需求,而且政府产业引导政策和扶持资金偏少,当地缺乏利用这些竹类资源的加工企业。

李工坑村内竹林面积超过 1000 亩,地域气候、水热和土壤条件适宜竹子生长,食笋、

用竹、赏竹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当地可以从事竹林培育和竹产品加工的剩余劳动力资源丰

富,因此李工坑村竹资源培育产业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

3.1.3 竹编工艺历史悠久
潮安竹加工业以竹编织业为代表。潮安竹编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至宋朝由福建晋

江移民将竹编工艺带至潮安,明朝嘉靖年间便有生产竹笘、米筛、簸箕等竹器产品的竹编作

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潮安人在传承传统竹器产品特色的同时,积极发展竹天花、竹

门窗、竹篱笆、竹灯笼、灯罩、花盆、花篮、竹盘等近百个品种的竹编工艺品,产品远销亚

洲和欧美等国家。其中潮安区的竹灯笼是传统竹编技艺的典型代表,畅销省内外市场和泰国、

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3.1.4 竹加工产业发展迅猛
近年来,潮安竹加工产业不断创新发展,产品推陈出新,从现代竹编工艺产品加工扩展

到建筑、公路、水利、土壤改良剂等行业,加工方式也由传统手工业向机械化加工转变。潮

安孵化了一批聚焦现代碳化竹围栏、竹编格栅、竹编复合管、装配式竹结构建筑、复合竹沥

竹碳素的竹加工企业,年产值可达 5000 万元。同时,潮安还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

重大科研成果落地投产。目前“以竹代塑—高分子碳化复合竹编土工格栅、竹编水泥复合

管”“以竹固碳—高分子防腐防蛀碳化成形装配式竹结构、高分子防腐防蛀碳化竹编格宾土石

笼、复合竹沥竹碳素土壤改良剂”等系列产品已正式投产,为推动潮安区绿色经济发展和经

济高质量转型发挥了积极的先导作用,也为李工坑村竹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3.1.5 竹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以竹编工艺、潮州菜、潮州民居和潮安铁枝木偶戏、大吴泥塑、潮州花灯等国家非物质

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潮州文化源远流长。竹编工艺使器具用品多了对生活美学的品赏,使竹器

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作为潮安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潮菜其以独特风味自成一体,潮汕人民尤其喜爱以竹笋

23
为原料烹制各种汤类、炒类、炆类菜肴,将竹笋分成笋块、笋丝、笋粒、笋衣,用不同方式

烹调一桌“全笋宴”。作为“中国十佳”特色文化旅游名区,潮安正努力发掘和利用竹资源的文

化、观赏和生态价值,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打造

以竹元素为特色的旅游、康养产业。

3.2 存在问题

3.2.1 竹材产量不足且竹林经营水平不高
潮安区本地原竹供应量不足,不能满足当地竹业加工市场的需求,毛竹等竹材原料仍需

从外区采购。李工坑村虽有超过千亩的竹林资源,但由于竹林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竹林

经营水平不高,处于粗放经营状态或抛荒状态,竹林结构不合理、生产力不高,从而限制了

竹加工、竹文旅等二、三产业的发展。

3.2.2 竹加工企业少且规模小
目前,潮安区生产的竹产品以竹栅栏、竹编格栅、竹制家具等初加工产品和以竹席、竹

篮、竹笠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竹加工企业多为私营企业和家庭作坊,生产规模小,产值

低,设备落后,机械化和工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缺乏具有明显优势的拳

头产品。竹笋干等竹笋食品的生产仅为初级加工,品种单一,品质档次低,生产规模小,缺

少拥有品牌优势、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领头企业。

3.2.3 竹文旅产业亟待融合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外来文化已影响到李工坑村社会经

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李工坑村竹文化底蕴深厚,竹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但目前对传

统竹文化缺乏进行现代意义的深入阐释,以及结合当代社会文化需求的科学、系统地挖掘。

对竹文化休闲旅游价值的发掘滞后,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竹文化旅游资源不足,缺乏与竹林

养生旅游产品融合开发的旅游项目。

3.3 发展策略

3.3.1 加强竹资源培育
竹资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竹子生长速度快,一次种植,可连年间伐,永续利

用。李工坑村可借助竹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并通过三产融合为乡村经济发展开拓新路。在

24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的产竹林场,选择适生优良竹种,结合低效竹林改造与生态修复,实施毛

竹材用林以及优质竹荪竹笋等食品用竹林林定向培育,打造竹食品用林、竹材用林和竹景观

用林,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竹林、退化防护竹林生态修复等竹林培育工程。

3.3.2 打造原生态竹林食品产业链
在原生态环境下生长的竹类食品,如竹笋、竹荪和竹茶等食品形成了竹林食品产业链,

其中竹笋是最重要的粗纤维类健康食品之一。粗纤维是人类健康必不可少的食品构成,特别

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后,健康饮食、增加粗纤维摄入、减少肥胖等已经成为人们的

共识。打造李工坑村竹产业园特色原生态竹林食品品牌,将成为李工坑村竹林康养食品文化

走向潮汕地区,融入珠三角经济圈的一个机遇。

3.3.3 扶持竹制品产业
传承潮安地区竹天花、竹门窗、竹篱笆、竹灯笼、灯罩、花盆、花篮、竹盘等近百个品

种的竹编工艺品文化,打造竹制品生产、销售、展示、科普基地,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公司+基地+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助力李工坑村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3.3.4 发展林业碳汇交易链
“林业碳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式,碳汇交易产生的资金,也将用于林地的生态

建设。林业碳汇交易不仅可以调动社会企业参与自主造林育林的积极性,还可以鼓励村民推

行低碳生活的方式,在李工坑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创新开辟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子。李工坑村千亩竹林正处于旺盛的生长期,森林固碳能力处于成长期和高峰期,因此林业

碳汇交易前景可观。

3.3.5 发展竹文旅产业
根据潮安区推进茶旅走廊规划建设和文祠镇创办省旅游扶贫项目的背景。李工坑村可大

力发展竹生态旅游,把竹林康养步道、竹林康养基地等纳入重点建设工程,打造区域旅游发

展新格局。建设竹屋茶室、竹驿站、百竹园、竹海漫游步道等以竹元素为主题的文旅设施,

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竹林文旅康养基地,结合潮州美食文化,开发竹笋宴,充分挖掘整

合李工坑村竹产业“三产”的资源优势和内在潜能。

3.3.5.1 竹文旅产业市场定位

通过对潮州市内居民出游情况综合调查及分析得出:不同主题的景区类型中,市民旅游

25
偏好滨水休闲、名胜古迹、山地旅游、森林旅游、民俗旅游等景区类型;不同时长的游览路

线中,市民偏好一日和多日游的旅游体验;不同距离的景区目的地中,市民旅游偏好距离较

近的市区周边的景区目的地。

根据李工坑村可利用资源及经济产业现状,结合旅游市场偏好分析,竹产业园目前以潮

汕地区居民为现阶段主要服务对象,逐步融入珠三角经济圈,整合山地、竹文化和畲族文化

等旅游资源,综合分析市民旅游偏好,打造包括竹林观光、康养休闲和户外登山旅游的多旅

游类型以及一日和多日游的多游览路线和集竹文化、畲乡文化和茶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型生

态文旅产业基地。

3.3.5.2 竹文旅产品类型

目前,大部分景区的旅游产品类型都比较单一,主要是观光型旅游产品,随着旅游需求

的变化和新兴旅游产品的涌现,景区面临着重重危机。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实施产

品升级战略,积极包装观光型旅游产品,适当增加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由单一的旅游产品向

复合型旅游产品方向发展,提升旅游吸引力。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并重,因此有利于发展观光型旅游产品与休闲度

假型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其中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包括竹屋茶室、星空露营

地、农业体验园、竹手工艺品体验馆等;观光型旅游产品包括千亩竹林观光路线、野趣登山

路线和田园观光路线等。受产品定位影响,李工坑村竹产业园游客消费结构将达到基本旅游

消费与弹性旅游消费相对均衡的状态,这种旅游消费结构有利于李工坑村竹产业园经济效益

的提升。

3.3.5.3 竹文旅产品质量

旅游产品的质量一方面体现在景区的品质上,低品质的旅游景区会降低旅游者的期望值,

从而导致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上不去;另一方面体现在文化景区内出售的旅游商品和提供的旅

游服务的质量上。旅游商品的质量会影响到旅游者的购物欲望,价格也是制约旅游消费的一

个重要因素。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目标打造千亩竹林漫游步道、观日台、观光平台、瞭望台、竹屋茶室

等一系列高质量的旅游景点,一日游及多日游的多种精品游览路线,并提供高品质的旅游

服务。同时积极促进当地村民与外来资本合作,打造旅游商品品牌,出产各种精美的、富有

畲乡特色的手工艺品、农产品等,并合理定制标价,使其符合游客的心理价位,以促进弹性

旅游消费。

旅游产品结构上,平日旅游消费与节假日旅游消费采用不同消费结构形式。平日旅游不

26
收取门票费用,吸引游客在空闲时间到园区休闲游览,消费结构以体验活动消费、工艺品消

费等弹性消费为主。节假日旅游消费结果以门票、住宿餐饮等基本旅游消费为主,同时推出

门票套餐活动,刺激游客复合型消费。

3.3.5.4 竹文旅市场营销

通过对市场分析,不但可以更好地区分不同的旅游消费者需求,而且有助于对目标市场

进行准确选择与定位,从而发现市场机会。因此,旅游市场定位与旅游产品定位是景区客源

市场结构优化的必要环节。根据旅游潜力选择不同的地区分别定位为核心客源市场、主要客

源市场和机会市场,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营销宣传。

营销模式上,李工坑村竹产业园的营销宣传可通过“政府宣传+协会、团体推广+旅游个

体传播”的模式。当地政府将李工坑村竹产业园加入地方或片区旅游线路中,借助“茶旅走廊”

的契机和产业园的区位优势进行统一宣传;园区主动邀请民间旅游协会、团体前来游览体验,

通过其影响力可较高效率地进行园区宣传;园区以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合理的消费结构服务

个体游客,通过一系列低成本的优惠活动促进旅游个体间的传播。

营销途径上,李工坑村竹产业园除了利用电视、广告、网络等媒体为公众提供信息,为

景区制造声势,还可以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来宣传自己,吸引游客。举办节庆活动的另一个好

处是平衡淡旺季客流的巨大反差。李工坑村竹产业园建设初期,可借助节庆活动这一“拉力”

将游客吸引过来,填补园区初期游客量不足的缺口。节庆活动可以节日前后时间段为线索,

融入畲族传统节日“招兵节”和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

节”等,在不同节日营造不同园区氛围,增强园区的旅游吸引力;也可以季节为线索,打造

例如“春赏花、夏观星、秋游山、冬养生”的园区季节氛围,增强景区旅游产品的针对性。

3.3.6 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近些年,乡村旅游增长强劲,发展迅猛,成为夺目亮点。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渐转型,提

质升级,其经营管理模式愈来愈发挥着独特而显著的作用。

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模式是根据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来确定的,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地域

客源市场,经营管理的模式也不一样。模式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旅游资源与客源市场的对

接度,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综观四川“农家乐”、贵州“村寨游"、北京“民俗游”

等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通常有以下 8 种:

1 “农户+农户”模式。这是乡村旅游初期阶段的经营模式。在远离市场的乡村,农民

对企业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普遍有一定的顾虑,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多数农户不愿把有限的资

27
金或土地交给公司来经营,生怕有什么闪失使其“陷”进去,他们更相信那些“示范户”。在这

些山村里,通常是“开拓户”首先开发乡村旅游获得了成功,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农户们纷

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中学习经验和技术,在短暂的磨合下,形成“农户+农户”的乡

村旅游开发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得最真实,游客花费

少还能体验到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但受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的影响,通常旅游的带动效

应有限.在当前乡村旅游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具有短平快优势.他们善于学习别人经

验,汲取别人教训,因其势单力薄,规模有限,往往注重揣摩、迎合游客心理,极具个性化服

务。北京平谷金海湖镇红石门村,只有 6 家农户搞民俗旅游,接待条件一般,但其真诚的个

性化服务,让游客动容。

2 “公司+农户”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吸纳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在开

发浓厚的乡村旅游资源时,充分利用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丰

富旅游活动.同时,通过引进旅游公司的管理,对农产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避免因不良竞争而

损害游客的利益。广西灵川县毛州岛的开发与管理,便是典型.其特色在于公司或投资商,

充分听取农户的意见和看法,而在经营管理中,广泛地吸引农户参与到经营与管理中。在公

司的 37 位员工中,有 33 位是农户代表。如此大比例的农户参与景区经营管理,在我国的旅

游景区中实属少见.农户乐于接受管理,投资商与农户和谐共处,这一方面体现出该管理模式

的特色和先进性。

这一模式中有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公司或投资商与农户的合作是建立在一定的经

济基础上的,受投资商实力的影响较大;其次,农户的知识层次、素质、服务意识等还有待

于进一步提高;第三,在内部经营管理中,如何进行游客的分流与分配,是能否顺利实施的

关键之一。

3 “公司+社区+农户”模式.这一模式应是“公司+农户”模式的延伸。社区(如村委会)搭

起桥梁,公司先与当地社区进行合作,再通过社区组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公司一般不与农

户直接合作,所接触的是社区,但农户接待服务、参与旅游开发则要可经过公司的专业培训,

并制定相关的规定,以规范农户的行为,保证接待服务水平,保障公司、农户和游客的利益。

此模式通过社区链接,便于公司与农户协调、沟通,利于克服公司与农户因利益分配产生的

矛盾。同时,社区还可对公司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保证乡村旅游正规、有序发展。

4 公司制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发展进入快、起点层次高、开发有规模,如果思路

对头、经营科学,容易使乡村旅游开发迅速走上有序化发展的道路。广西兴安县开发的“乡

里乐”和“忘忧谷”两个旅游点品牌响亮,主要是经营管理起点较高,一开始就实行公司制经

28
营管理。如“忘忧谷”是由当地农民注册成立的“瑶苑旅游开发公司”经营管理的,而“乡里乐”

则由 3 个农民集资注册成立的“乡里乐休闲山庄公司”开发经营。

公司制模式比较适合乡村旅游初期阶段,随着农民的关注与参与,这种利益主体是公司

的模式,将难以适应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农民作为乡村旅游参与主体,其积极性是不

容忽视的,而采用公司制模式,农民很难从旅游收入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受益的仅是靠提升

农产品附加值获得。

乡村旅游生财之源是公共资源,应是农民共同的公共资源,但在使用这种公共资源中最

大受益的则是旅游公司.当地农民很难得到相应利益,并且还要承担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各种

负面影响。这种资源与利益的严重失衡,极易引起农民的不满。

5 股份制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通过采取合作的形式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按照各自的

股份获得相应的收益。根据旅游资源的产权,可以界定为国家产权、乡村集体卢权、村民小

组产权和农户个人产权四种产权主体,在开发上可采取国家、集体和衣户个体合作的方式进

行,这样把旅游资源、特殊技术、劳动量转化成股本,收效一般按股份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

合。对于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旅游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以及乡村旅游扩大再生产等

公益机制的运行,企业可通过公益金的形式投入完成。

这种模式有利于乡村旅游上规模、上档次.特别是通过股份形式,扩大了乡村集体和农

民的经营份额,有利于实现农民参与的深层次转变,从而引导居民自觉参与他们赖以生存的

生态资源的保护中去。

6 “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横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链

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享利益,避免了过度商业化,保护了本土文化,增强了当地居

民的自豪感,从而为旅游百 T 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此模式各级职责分明,有利于激发各自潜

能,形成“一盘棋”思想。具体来讲,政府负责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

境;乡村旅游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方戏的表演、

导游、工艺品的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并负责维护和修缮各自的传统民俗,协调公司与农

民的利益;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

7 “政府+公司+村集体合作社”模式。从目前一些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来看,这一模

式其实质是,政府引导下的”企业+农户”:就是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由县、乡各级政府和旅

游主管部门按市场需求和全县旅游总体规划,确定开发地点、内容和时间,发动当地村民动

手实施开发,开发过程中政府和旅游部门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引导.由当地村民或村民与外来

投资者一起承建乡村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旅游经营管理按企业运作,利润由村民(乡村

29
旅游资源所有者)和外来投资者按一定比例分成,除此以外,村民们还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住

宿、餐饮等服务而获取收益。这个模式一是减少了政府对旅游开发的投入,二是使当地居民

真正得到了实惠,三是减少了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因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经

营模式。

8 个体农庄模式。个体农庄模式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的,以“旅游个体户"

的形式出现,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

的旅游景区,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通过个体农庄的发展,吸纳附近闲散劳动力,通

过手工艺、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3.3.7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图解
综上,根据上述不同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的对比,结合相关案例的利弊分析,以现状产业

结构和管理模式为基础,促进村庄经济良好发展、带动村民发家致富为根本目的,李工坑村

竹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园区经营与管理宜采用“政府+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图 5-1 李工坑村竹产业融合发展策略图

30
第四章 竹产业园建设方案

4.1 空间结构规划

4.1.1 地形格局
李工坑村地形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形式,结合不同高程下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

特征,园区包括了位于西边海拔在 500m—580m 之间的飞天燕岭森林生态片区、位于北边

海拔在 400m—500m 之间的千亩竹海景观片区,以及南边海拔在 300m—400m 之间的茶山

田园风貌片区。

图 4.1-1 地形格局规划图

31
4.1.2 功能分区
根据李工坑村竹产业园的地形格局,结合自然、人文资源特色,园区规划竹海康养区、

竹海登山区、竹海漫游区、飞燕岭景观区、野趣登山区和茶山景观区,共 6 个功能分区。

图 4.1-2 功能分区规划图

32
4.1.3 景观结构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区规划有千亩竹林景观带、飞燕岭林相景观带和茶山景观带;千亩竹

林、飞天燕顶、茶山景观共 3 个景观核心;以及听风长廊、观光平台、飞燕岭露营地、闻竹

茶室、竹林剧场、瞭望台等若干个景观节点。

图 4.1-3 景观结构规划图

33
4.2 交通设施规划

图 4.2-1 交通设施规划图

4.2.1 出入口
(1)外部交通:根据李工坑村村庄规划李工坑村竹产业园外部交通依靠李工坑村的村

庄入口(赤文公路与通村主路的交汇处),游客车辆统一停放至村庄入口处停车场,由观光

电瓶车接驳入村;

(2)内部交通:李工坑村竹产业园内部规划主要出入口 2 处,分别千亩竹林入口和徒

步登山入口,配套设置了休息平台、购物点、公共厕所、电瓶车接送站等公共设施;规划次

要步行出入口 3 处,包括祭拜台入口和田园景观入口和登山小径入口;

34
4.2.2 机动车道
目前李工坑村机动车交通系统基本完善,现有主要的机动车道 2 条,分别为通村主路,

宽 5-6m;通村支路,宽 3-4m。综合考虑园区内机动车道现状、园区功能分区及游览路线,

规划在竹产业园区现有通村支路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升级,作为田园观光电瓶车道。根据道

路现状调查,品茶康养区内“千亩竹林入口——闻竹茶馆”线路的道路现状良好,规划打造为

竹海观光电瓶车道。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规划现状利用通村主路机动车道 1 条,长度约 2.3km;规划新建竹海

观光车道 1 条,长度约 1.3km。李工坑村竹产业园机动车道规划详见表 4.2-1 李工坑村竹产

业园机动车道规划表。

表 4.2-1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机动车道规划表

序 工程 长度 路面宽度 路面
车道名 道路起止点 备注
号 性质 (km) (m) 材质
村庄入口——千亩 现状 混凝 单行
1 通村主路 2.3 6-7
竹林入口 利用 土 车道
竹海观光 千亩竹林入口—— 规划 混凝 单行
2 0.5 5-6
车道 闻竹茶室 新建 土 车道

4.2.3 游步道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规划新建 6 条游步道,分别为登山行旅步道、康养登山步道、竹海漫

游步道、田园观光步道、山谷探险栈道和茶园观光步道,总长度约 5.9km。李工坑村竹产业

园游步道规划详见表 4.2-2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游步道规划表。

表 4.2-2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游步道规划表

序 长度 路面宽度
步道名 道路起止点 工程性质 路面材质
号 (km) (m)

登山行旅 祭拜台——步行登山
1 规划新建 2.5 1.2 石阶
步道 入口
康养登山 闻竹茶室——休闲驿
2 规划新建 0.6 1.2 石阶
步道 站1号
登山小径 登山小径——休闲驿
3 规划新建 1.0 1.5 石阶
步道 站3号
竹海漫游 休闲驿站 1 号——休闲
4 规划新建 0.7 1.5 碎石铺装
步道 驿站 8 号
田园观光 田园观光入口——休
5 规划新建 0.6 1.5 碎石铺装
步道 闲驿站 5 号
合计 —— —— 5.4 —— ——

35
4.2.4 停车场
根据李工坑村竹产业园的地理位置,以及游客的人群定位进行停车场规划。目前,以自

驾游前往李工坑竹产业园的游客不在少数,为解决园区内的停车需求以及为游客提供便捷的

游览途径,考虑到园区管理的便捷性和游客游览的安全性,游客车辆统一停放至李工坑村庄

规划新建的村庄入口停车场,面积约 7700m²,有小车位约 150 个,大巴车位约 14 个。

停车位计算:

所需需停车位总数量:

A=B*C*D/(E*F)

B——日游人容量(人次/日)

C——用户停车场需要率,一般情况下取 0.30

D——停车位空置率,一般情况下取 1.1

E——周转率见上述游人容量计算,此处取 1

F——按 4 人/车计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日游人总容量为 977 人。(计算过程详见 4.7 环境容量测算和游客规

模预测)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所需停车位总数量:

A=(977*0.3*1.1)/(1*4)=80(个)

村庄入口停车场:位于村庄入口服务区处,面积约 7700m²,有小车位 150 个,大巴车

位 14 个,可满足李工坑村竹产业园节假日的停车位需求。

4.2.5 观光车
综合考虑李工坑村竹产业园的交通设施现状、游览路线长度等,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游览

方式,园区公共交通规划以机动车道规划和配套服务设施规划为基础,规划现状利用通村主

路作为园区外部观光车路线;规划新建园区内部观光车道 1 条。

(1)外部观光车路线起止点为“村庄入口——千亩竹林入口”,全长 2.3km;

(2)内部观光车路线为竹海观光路线,起止点为“千亩竹林入口——闻竹茶室”,全长

0.5km,设有千亩竹林入口和闻竹茶室共 2 个站点。

36
4.3 游览线路组织规划

4.3.1 游览线路现状
根据现状存在游览路线情况分析,李工坑村竹产业园目前游览路线及游览形式单一,且

人车混行,存在安全隐患。规划需根据李工坑村旅游市场定位,整合可利用的旅游资源,结

合村庄实际交通设施情况适当设置不同长度、主题和形式的游览路线。

4.3.2 游览线路规划
根据李工坑村竹产业园的性质、旅游特色定位、旅游产品设计、园区现实情况和规划设

想,围绕“康养体验”、“竹海漫游”、“徒步登山”、和“综合体验”4 大特色主题,规划 4 条园

区主题游览线路。游览路线规划详见表 4.2-1 李工坑竹产业园游览路线组织规划表。

图 4.3-1 游览线路规划图

37
4.3.2.1 一号线

 游览主题:康养体验线路

 游览路径:千亩竹林入口——闻竹茶室——休闲驿站 1 号——瞭望台——听风竹廊——

祭拜台——千亩竹林入口

 游览构想:游人可从千亩竹林入口服务点出发,乘坐观光车经竹海观光车道至闻竹茶室,

在此进行喝凤凰茶、品尝畲村特色菜品、下棋等活动,或短暂停留休憩后继续出发,经

过康养登山步道抵达瞭望台。瞭望台位于竹海登山区的一座小山头,游人在此居高临下

观赏园区竹海景观后,下山经过听风竹廊到达祭拜台,最后回到千亩竹林入口。

 游览时间:1d

图 4.3-2 一号线示意图

38
4.3.2.2 二号线

 游览主题:竹海漫游线路

 游览路径:登山小径——竹林剧场——瞭望台——听风竹廊——祭拜台

 游览构想:游客可从沿登山小径经过茶山景观区进入竹海漫游区,游步道坡度由急到缓

再到急,在竹海中有丰富的游览体验,沿途经过竹林剧场、瞭望台、听风竹廊、祭拜台

等景点。

 游览时间:1d

图 4.3-3 二号线示意图

39
4.3.2.3 三号线

 游览主题:徒步登山线路

 游览路径:徒步登山入口——瞭望台——飞燕岭露营地——听风竹廊——祭拜台

 游览构想:以徒步登山为主题,沿途经过野趣登山区、飞燕岭景观区和竹海登山区,连

接瞭望台、飞燕岭露营地、观光平台、听风竹廊得动景点。游客在此游览路线中登高望

远,可将全园景观尽收眼底。

 游览时间:1-2d

图 4.3-4 三号线示意图

40
4.3.2.4 四号线

 游览主题:综合体验线路

 游览路径:千亩竹林入口——闻竹茶室——竹林剧场——瞭望台——古瓦窑——田园景

观入口——祭拜台——千亩竹林入口

 游览构想:四号线为李工坑村竹产业园内游览路径最长、经过景区景点最多、游览体验

最丰富的游览线路。该路线中游人将经过闻竹茶室、竹林剧场、瞭望台、古瓦窑等景点。

 游览时间:1d

图 4.3-4 四号线示意图

41
表 4.2-1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游览路线组织规划表
路线名 主要游览 游览时
游览主题 游览路径
称 方式 间

千亩竹林入口——闻竹茶室——休闲
乘车、徒
一号线 康养体验 驿站 1 号——瞭望台——听风竹廊 1d

——祭拜台——千亩竹林入口

登山小径——竹林剧场——瞭望台
二号线 竹海漫游 ——听风竹廊——祭拜台——千亩竹 徒步 1d
林入口

徒步登山入口——瞭望台——飞燕岭
三号线 徒步登山 露营地——听风竹廊——祭拜台—— 徒步 1-2d
千亩竹林入口

千亩竹林入口——闻竹茶室——竹林
剧场——瞭望台——古瓦窑——田园 乘车、徒
四号线 综合体验 1d
景观入口——祭拜台——千亩竹林入 步

42
4.4 景区分区规划

4.4.1 竹海康养区

图 4.4-2 竹海康养区规划图

4.4.1.1 景区概述

竹海康养区位于竹产业园北边,面积 12.72 公顷。该区内现状竹林长势良好,现状交通

设施仅有居民生产生活道路,未做硬化处理。该区整体开发程度低,缺少完善的游览路径,

游览体验较差,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该区规划充分利用区内竹林资源,以现有居民生产生活道路为基础,规划打造竹林观光、

康养登山等游览路径,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营造以康养休闲、品尝体验为主

竹林间休闲康养氛围。

43
4.4.1.2 资源特色

该区内的主要资源包括千亩竹林的山林景观、竹建构筑物产品和李工坑村凤凰茶文化等。

4.4.1.3 功能定位

该区主要包括山林休闲游览和竹海风景观赏功能、康养休闲功能和品茶体验功能,以及

基本的游览服务功能。

4.4.1.4 游览主题

该区的游览主题包括竹海观光、竹林听风、竹文化展览、康养休闲及品茶体验。

4.4.1.5 规划景点

结合该区资源特色、功能定位及游览主题,规划竹文化展厅、闻竹茶室等景点。

4.4.1.6 配套设施规划

竹海康养区内规划 3 个服务点,分别为千亩竹林入口服务点、闻竹茶室服务点和休闲驿

站 1 号服务点和瞭望台服务点,具体配套设施设置如表 4.4-1 竹海康养区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统计表。

表 4.4-1 竹海康养区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统计表

名称 休息平台 餐饮 住宿 购物 公共厕所 报警点 医疗 合计

千亩竹林入口 √ √ √ √ √ 5

闻竹茶室 √ √ √ √ 4

合计 2 1 0 2 2 1 1 9

44
4.4.2 竹海登山区

图 4.4-2 竹海登山区规划图

4.4.2.1 景区概述

竹海登山区位于竹产业园北部,紧邻竹海登山区,面积 10.83 公顷。该区内现状竹林长

势良好,现状交通设施仅有居民生产生活道路,尚未形成闭环且未做硬化处理。该区整体开

发程度低,缺少完善的游览路径,游览体验较差,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该区规划充分利用区内千亩竹林资源,以现有居民生产生活道路为基础,规划徒步登山

游览路径,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营造以步行主要游览形式的竹林登山体验。

4.4.2.2 资源特色

该区内的主要资源为千亩竹林的山林景观及竹建构筑物产品。

4.4.2.3 功能定位

该区主要包括山林休闲游览和竹海风景观赏功能、林地和竹文化科普功能,以及基本的

45
游览服务功能。

4.4.2.4 游览主题

该区的游览主题包括竹海漫步、竹林听风、竹文化科普和竹建产品鉴赏。

4.4.2.5 规划景点

结合该区资源特色、功能定位及游览主题,规划听风竹廊、瞭望台、祭拜台等景点。

4.4.2.6 配套设施规划

竹海登山区内规划有休闲驿站 1 号服务点,具体配套设施设置如表 4.4-2 竹海漫游区配

套服务设施规划统计表。

表 4.4-2 竹海登山区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统计表

名称 休息平台 餐饮 住宿 购物 公共厕所 报警点 医疗 合计

休闲驿站 1 号 √ √ √ √ 4

合计 1 0 0 1 1 1 0 4

46
4.4.3 竹海漫游区

图 4.4-3 竹海漫游区规划图

4.4.3.1 景区概述

竹海漫游区位于竹产业园中部,面积 16.83 公顷。该区内现状竹林长势良好,现状交通

设施仅有居民生产生活道路,尚未形成闭环且未做硬化处理。该区整体开发程度低,缺少完

善的游览路径,游览体验较差,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该区规划充分利用区内千亩竹林资源,以现有居民生产生活道路为基础,规划休闲漫游、

徒步登山等游览路径,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营造以步行主要游览形式的竹林

间休闲漫游氛围。

4.4.3.2 资源特色

该区内的主要资源为千亩竹林的山林景观及竹建构筑物产品。

47
4.4.3.3 功能定位

该区主要包括山林休闲游览和竹海风景观赏功能、林地和竹文化科普功能,以及基本的

游览服务功能。

4.4.3.4 游览主题

该区的游览主题包括竹海漫步、竹林听风、竹文化科普和竹建产品鉴赏。

4.4.3.5 规划景点

结合该区资源特色、功能定位及游览主题,规划竹海剧场、观光平台 2 个景点。

4.4.3.6 游步道规划

该区内规划有竹海漫游步道:路迳为“千亩竹林入口————观光平台——休闲驿站 1

号”,全长 1.1km。

4.4.3.7 配套设施规划

竹海漫游区内规划竹林剧场服务点 1 个服务点,具体配套设施设置如表 4.4-3 竹海漫游

区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统计表。

表 4.4-3 竹海漫游区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统计表

名称 休息平台 餐饮 住宿 购物 公共厕所 报警点 医疗 合计

休闲驿站 7 号 √ √ √ 3

休闲驿站 8 号 √ √ √ √ 4

合计 2 0 0 2 1 2 0 7

48
4.4.4 飞燕岭景观区

图 4.4-4 飞燕岭景观区规划图

4.4.4.1 景区概述

飞燕岭景观区位于竹产业园的西边,面积 23.48 公顷。该区内山林自然资源丰富,现状

交通设施仅有居民生产生活道路,尚未完全连通且未做硬化处理。该区现状整体开发程度较

低,游览体验较差,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该区规划充分利用区内山地地形和森林自然资源,以现有居民生产生活道路为基础,规

划山顶露营地,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营造以飞燕岭森林景观为主题的林间自

然野趣氛围。

4.4.4.2 资源特色

该区内的主要资源包括山地地形资源和森林自然资源。

49
4.4.4.3 功能定位

该区主要包括登山行旅和山林风景观赏、林地保护科普功能,以及基本的游览服务功能。

4.4.4.4 游览主题

该区的游览主题为登高望远和山林野趣。

4.4.4.5 规划景点

该区内现状暂无景点分布。

结合该区资源特色、功能定位及游览主题,规划飞燕岭露营地、观光平台、瞭望台等景

点。

4.4.4.6 配套设施规划

该区内规划有 4 个服务点,分别为休闲驿站 2 号、休闲驿站 3 号、休闲驿站 4 号和幽谷

栈道服务点,具体配套设施设置如表 4.5-3 竹林登山区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统计表。

表 4.4.4 飞燕岭景观区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统计表

名称 休息平台 餐饮 住宿 购物 公共厕所 报警点 医疗 合计

飞燕岭露营地 √ √ √ √ √ √ √ 7

休闲驿站 2 号 √ √ √ 4

休闲驿站 3 号 √ √ √ 4

合计 3 1 1 3 3 3 1 15

50
4.4.5 野趣登山区

图 4.4-5 野趣登山区规划图

4.4.5.1 景区概述

野趣登山区位于竹产业园的西边,面积 21.16 公顷。该区内山林自然资源丰富,现状交

通设施仅有居民生产生活道路,尚未完全连通且未做硬化处理。该区现状整体开发程度较低,

游览体验较差,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该区规划充分利用区内山地地形和森林自然资源,以现有居民生产生活道路为基础,规

划登山行旅步道,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营造以徒步登高为游览形式的林间自

然野趣氛围。

4.4.5.2 资源特色

该区内的主要资源包括山地地形资源和森林自然资源。

51
4.4.5.3 功能定位

该区主要包括登山行旅和山林风景观赏、林地保护科普功能,以及基本的游览服务功能。

4.4.5.4 游览主题

该区的游览主题为登高望远和山林野趣。

4.4.5.5 规划景点

该区内现状暂无景点分布。

结合该区资源特色、功能定位及游览主题,规划休闲驿站、瞭望台等景点。

4.4.5.6 配套设施规划

该区内规划有 4 个服务点,分别为休闲驿站 2 号、休闲驿站 3 号、休闲驿站 4 号和幽谷

栈道服务点,具体配套设施设置如表 4.5-3 竹林登山区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统计表。

表 4.4-5 野趣登山区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统计表

名称 休息平台 餐饮 住宿 购物 公共厕所 报警点 医疗 合计

休闲驿站 4 号 √ √ √ √ 4

休闲驿站 5 号 √ √ √ √ 4

合计 2 0 0 2 2 2 0 8

52
4.4.6 茶山景观区

图 4.4-6 茶山景观区规划图

4.4.6.1 景区概述

茶山景观区位于竹产业园的东边,面积 12.67 公顷。该区内现状主要为村庄茶山经济林

风貌,现状交通设施为居民生产生活道路,尚未完全连通且居民生产生活道路未做硬化处理。

该区现状整体开发程度较低,游览体验较差,且景观性较低。

该区规划充分利用区内的茶山景观资源,以现有居民生产生活道路为基础,规划不同作

物的茶山景观区及游览路径,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营造茶林漫步和农业体验

相结合的乡村体验氛围。

4.4.6.2 资源特色

该区的主要资源为凤凰茶山经济林景观资源。

53
4.4.6.3 功能定位

该区的主要功能包括茶山观光、采茶体验、茶文化科普、茶产品销售功能。

4.4.6.4 游览主题

该区的游览主题为茶山景观风貌展示和茶文化推广。

4.4.6.5 规划景点

该区内现有古瓦窑 1 个景点。

结合该区资源特色、功能定位及游览主题,规划休闲驿站、古瓦窑、登山小径等景点。

4.4.6.6 配套设施规划

该区内规划有 3 个服务点,分别为古瓦窑服务点、采茶体验园服务点和畲乡文化平台服

务点,具体配套设施设置如表 4.4-6 茶山景观区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统计表。

表 4.4-6 茶山景观区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统计表

名称 休息平台 餐饮 住宿 购物 公共厕所 报警点 医疗 合计

休闲驿站 6 号 √ √ √ √ 4

合计 1 0 0 1 1 1 0 4

54
4.5 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餐饮李工坑村竹产业园的配套服务设施主要依托服务点进行规划设置,主要的配套服务

设施包括休息平台、餐饮、住宿、购物、公共厕所、报警、医疗 7 种类型。

图 4.5-1 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图

4.5.1 休息平台
为满足游客在园区游览过程中休憩、补给等需求,需规划休息平台。休息平台为游客提

供舒适的休憩空间和良好的观景视点,在李工坑村竹产业园内有较多登山游览路线,在坡度

起伏较大的路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休息平台。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中所有服务点均设有休息平台,全园共设有 12 处。

55
4.5.2 餐饮
(1)根据已报批至省市相关部门的李工坑村庄规划,李工坑村内餐饮服务设施主要集

中在园区外的周边村民居住区内。

(2)李工坑村竹产业园中规划在竹海康养区和竹林登山区内采用竹建打造餐饮服务设

施,推广园区竹林文化、凤凰茶文化和畲村特色菜品,促进村庄竹、茶等其它产业发展。其

中:

1 竹海康养区建设打造闻竹茶室主要提供茶饮服务和畲村特色菜品;

2 竹林登山区建设打造飞燕岭露营地,主要提供露营餐饮服务。

4.5.3 住宿
(1)根据已报批至省市相关部门的李工坑村庄规划,李工坑村的住宿设施主要集中在

园区外的周边村民居住区内,依托村民居住区内的老旧民房的改建为民宿。

(2)此外李工坑村竹产业园规划在星空露营区建设打造飞燕岭露营地,推动多日游的

旅游活动开展,提高园区人均消费水平,从而促进村庄经济产业发展。飞燕岭露营地面积约

0.25 公顷,可容纳 50—100 个营位。按每个营位可容纳 3 人计算,最多可为 300 人提供露营

住宿。

(3)按照李工坑村竹产业园最大日游人量 977 人全部需要住宿的情况计算,除园区内

露营住宿设施最大容量 300 人外,需园区外的周边村民居住区内提供约 700 个床位。

4.5.4 购物
购物点小卖部为游客提供饮用水、方便食品和日常用品等补给服务。另外,结合餐饮、

住宿等服务设施打造不同主题购物点,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促进村庄经济产业发展。园区规

划千亩竹林入口、徒步登山入口、闻竹茶室、飞燕岭露营地处设置购物点,全园共设置 4

处。

4.5.5 公共厕所
在公厕的建设中,要考虑不同类型的厕所的安排,在游客和设施集中的地方,采用水冲

式公厕,在游人相对分散的风景游览区中应采用免水冲生态公厕,同时配备一定数量的流动

厕所,应对游人高峰期的需要。公厕的布局要合理,蹲位数量按略低于李工坑村竹产业园的

标准日环境容量 4%计算,男女比例按旅游场所公厕设置。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中所有服务点均设有公共厕所,全园共设有 12 处。

56
4.5.6 报警点
游客在风景区内可能遇到财物丢失或遭遇险情等紧急情况,在服务点配置 110 和 119 报

警点,可以使游客及时向有关机关报备,减少损失。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区中所有服务点均设有报警点,全景区共设有 12 处。

4.5.7 医疗
医疗设施可以应对游客在白水寨风景区游览时出现意外紧急情况,保障游客的安全。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区中主要入口处服务点均设有医疗点,在难以快速到达园区入口医疗

点的区域内也重点配置了紧急医疗设施。同时在李工坑村竹产业园导游图等宣传资料上显示

园内的专用医疗急救电话号码。李工坑村共有 3 处服务点设有医疗设施。

4.6 节庆活动策划

序 路 长
活动 人群 活动内容
号 线 (
天)
四 自然爱好者/登山爱
踏青园
1 号 1 好者/户外活动爱好 登山踏青,植树活动,户外运动
游会
线 者/附近居民
凡朴农 一
2 耕生活 号 1-3 自然爱好者/亲子游 清明踏春,农耕体验,生态美食
节 线

中秋园 体验当地畲乡中秋民俗,感受自然风
3 号 1 自然爱好者/亲子游
游会 光
线
一 丛林探险,户外露营烧烤,体验畲乡
国庆黄 户外活动爱好者/登
4 号 2-3 人文风情特色文化,打卡梯田景观,
金周 山爱好者/亲子游
线 茶文化

重阳登 户外活动爱好者/登
5 号 1 登山露营野餐,看畲乡祭祀民俗
高节 山爱好者/亲子游
线

竹文化爱好者/学生 举办竹文化讲座,结合森林户外学习
6 爱竹日 号 1
科普/相关工作者 探索
线

相关茶企业/饮茶爱 茶博会活动,茶工艺体验,茶馆饮茶,
7 茶博会 号 2-3
好者/亲子游/游客 当地特色民宿
线
一 户外活动爱好者/登
璀璨星 竹林剧院听曲,露营野餐,看星星,
8 号 1-2 山爱好者/亲子游/天
光节 看日出
线 文爱好者/游客

57

农产品 相关企业/农户/亲子 农博会活动,梯田参观,登山,体验
9 号 2-3
博览会 游/游客 当地畲族民俗
线
一 竹文化爱好者/学生
竹建设
10 号 2-3 科普/设计公司/竹工 竹建设计比赛,展会
计展会
线 匠人/游客
户外活动爱好者/跑
趣味定 一
步爱好者/公司团建/
11 向越野 号 1 徒步森林,登山
亲子游/定向越野爱
赛 线
好者
丛林探
一 户外活动爱好者/公
险夏令 户外生存课堂,露营烧烤,丛林探险,
12 号 3-5 司团建/亲子游/学生
营/冬令 科普课堂
线 春游、秋游


竹林灯 竹文化爱好者/学生 制作竹制工艺品,漫步竹林,灯光秀
13 号 1-2
光秀 科普/亲子游 表演
线

4.7 环境容量测算和游客规模预测

4.7.1 环境容量测算
为保证李工坑村竹产业园的景观不受破坏、生态环境不受退化、生物多样性不降低,需

要对园区内能够承载最大的游人容纳量进行预测。

根据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环境容量通常采用面积法、游路法和卡口法等三种测算方法。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同时存在游人可进入的、可游览的,可达性良好的片(块)状游览区(或

景区)和游人只能沿游路游览观赏、除游路外其它区域限制游人活动的游览区(或景区),因

此对环境容量的测算需要综合使用面积法和游路法。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内,畲乡民俗区属可达性良好的片(块)状游览区,应采用面积法计算

其日环境容量;竹海景观区、竹林登山区和田园观光区应采用游路法计算其日环境容量。

4.7.1.1 日环境容量测算与结果

(1)游乐、接待设施(面积法)

理论表达式:C=(A/a)xD,式中:

C-日环境容量,单位为人次;

A-可游览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a-每位游客应占的合理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D-周转率,D=景点开放时间/游完景点所需时间。

58
根据有关建议指标,并参照其它生态旅游区有关指标,拟定李工坑村竹产业园内游客所

占游乐、接待设施的合理面积 A 为 25 平方米/人。

竹产业园游乐、接待设施面积约 0.58 公顷,单位规模指标取值 25 平方米/人,景区周转

率取 1,其日环境容量为:

C1=5800/25*1=232(人次)

(1)游览线路(游路法)

完全游道理论表达式:C=(A/B)xD,式中:

C—日环境容量,单位为人次;

A—游道全长,单位为米;

B—游客占用合理的游道长度,单位为米;

D—周转率(D=游道全天开放时间/游完全游道所需时间)。

根据有关建议指标,并参照其它生态旅游区有关指标,拟定李工坑村竹产业园的游客占

用合理的游步道长度 B 为 5-10 米/人。考虑园区旅游以一日游及多日游为主,周转率取 1。

1 登山行旅步道:完全游道长约 2.5km,单位规模指标取值 10 米/人,其日环境容量

为:

C2=2500/10*1=250(人次)

2 康养登山步道:完全游道长约 0.6km,单位规模指标取值 10 米/人,其日环境容量

为:

C3=600/10*1=60(人次)

3 竹海漫游步道:完全游道长约 1.0km,单位规模指标取值 5 米/人,其日环境容量

为:

C4=1000/5*1=200(人次)

4 田园观光步道:完全游道长约 0.5km,单位规模指标取值 5 米/人,其日环境容量

为:

C5=500/5*1=100(人次)

5 山谷探险步道:完全游道长约 0.6km,单位规模指标取值 10 米/人,其日环境容量

为:

C6=600/10*1=60(人次)

6 茶园观光步道:完全游道长约 0.7km,单位规模指标取值 8 米/人,其日环境容量

为:

59
C7=600/8*1=75(人次)

综上,李工坑村日游客环境容量 C(日)=C1+C2+C3+C4+C5+C6+C7=977(人),与李工

坑村村庄规划预测的日游人容量基本吻合。

4.7.1.2 适宜旅游天数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是典型的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地区,跟地处内陆同纬度地区相比,夏

无酷热,冬无严寒,年温差小,气候温和,一年四季均可开展旅游。因此,园区的年适宜旅

游天数按 300 天计算。

4.7.1.3 年环境容量测算与结果

综上可知,李工坑村年游客环境容量 C(年)应为两种方法的日游客环境容量相加之和

乘上白水寨风景区的年适宜旅游天数,即:

C(年)=(C1+C2+C3+C4+C5+C6+C7)*300=977*300=293100(人次/年)

4.7.2 游客规模预测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作为潮州市茶旅走廊的重要节点之一,兼具山林自然资源和畲族人文资源,

是潮州市居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珠三角经济圈逐步向外辐射,李工坑村竹

产业园建设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入园人数在未来五年内将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第一

年增长较快。据保守估计,游客规模预测结果详见表 4.3-1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游客规模预测表。


表 4.7-1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游客规模预测表

时期 年份 递增率(%) 游客人数(万人) 年增长人数(万人) 备注


基准年 2022 — 1.5 — —
第一年 2023 150 3.8 2.3
第二年 2024 100 7.6 3.8
第三年 2025 75 13.3 5.7
到第五年,年
第四年 2026 50 20.0 6.7
游客人数将达
第五年 2027 25 25.0 5.0 到 25 万人次

4.7.3 环境容量值与游客规模值比较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的年游客环境容量约为 29.3 万人次/年,预计第五年游客规模为 25.0

万人次/年,游人环境容量大于游客规模,满足游人容量指导下建立的竹产业园规模与建设

60
能达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目标。

61
4.8 林相改造规划

4.8.1 林地概况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拥有大面积林地,植被类型具有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性质,植

物生长颇为繁茂,拥有大面积竹林、茶园等,植被资源非常丰富。同时村庄地形丰富,其中

飞天燕岭海拔高约 580 米,森林群落中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整体呈现“混交林——竹林—

经济茶园”的空间结构。

4.8.2 存在问题
4.8.2.1 山体裸露、荒地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范围内林地中现状存在部分块状林地区域存在山体裸露、荒地现象,

无植被覆盖,影响园区林相完整性。

4.8.2.2 竹林生长环境待优化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内竹林目前处于自然生长、缺乏人工经营管理状态,整体表现出中小

径竹林相特点,竹材用林及竹笋用林的产值不高,需根据竹林的用途人为改善生长环境,以

提高其经济效益。

4.8.2.3 茶树种植缺乏规划

由于李工坑村地形复杂、生产道路不完善等原因,李工坑村竹产业园范围内茶山、苗圃

等农产品生产区域植被杂乱,且种植结构较为单一,存在生产效率较低,且缺乏景观性的问

题。

4.8.2.4 林地可达性较低

由于李工坑村竹产业园内部地形限制,现状山间小路均为村庄居民生产生活道路,存在

部分断头路,整体通达性不高。

4.8.3 改造原则
4.8.3.1 优先保护生态原则

保护生态环境是林相改造的第一前提。任何形式的林相改造都应该紧紧围绕保护自然环

境和自然景观。然后根据当地的实际地质特点,选择适合当地的植被群落,将自然植被群落、

生态景观以及生物系统融为一体。在树种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树体是否端庄,树形是否优

美,是否具有观赏性,树种寿命的长短。为了丰富植被资源可以考虑引入一些外来树种。在

62
植被的分布形式上,可以形成乔木灌木相结合,常绿林和落叶林相搭配,主要植被以常绿落

叶林为主的形式。这样不仅能改善能提高森林公园植被的质量,还能使森林公园在生态功能、

生态效益方面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4.8.3.2 科学有序原则

众所周知,林相改造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想使林相改造的工作实现预期目

标,不仅要合理规划,还需要分次分阶段逐步推进,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在选择

植被的种类时,要科学配置种类,合理选择植被的规格,控制好植被的数量。采取自然演替

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森林公园集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为一体,使整个

系统井然有序科学合理地运转,把森林公园打造成真正的自然生态景观。

4.8.3.3 因地制宜原则

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前提下,以天然林和原有植被为基础,对公园内的景观进行规划,

打造一种四季分明、独具特色、种类丰富的森林景观。在面积略小地段,可以按照一一對应、

景观多样化的理念,达到森林观赏价值的要求,同时要兼顾生态环境和颜色布局。在植被形

态方面,要注意突出小景观的特色。因地制宜,不仅能避免森林景观布局单一,还能极大提

高森林公园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以广东为例,广东省位于中国大陆南部,广东地形地貌复杂

多样,山地和丘陵是主要的地貌形式,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具有丰

富的光、热、水、动植物资源,植被丰富,四季常青。广东森林公园的主要植物品种是南赤

道季风宽叶林。根据森林环境理论,森林植被的自然继承趋势是:松林,窄叶、宽叶树为主

的混合林。这种植被的自然演替需要很长时间,难以符合自然森林改造的趋势。利用人工干

预的方式促进森林演替过程的加速,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改善森林景观至关重要。

4.8.4 改造目标
4.8.4.1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优化山林景观

在充分利用原有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并通过人工营造结构稳定的混交林,逐步建立起生

长稳定、生态功能显著、抗逆性强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使绿地生态环境与景观质

量不断提高。从“点-线-面”系统规划景观树种种植分区,根据植物的观赏特性和生态习性进

行配植。旨在营造主题明确、季相变化丰富的山林景观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景观效

益并进行植物科普教育。

4.8.4.2 打造竹产业基地,多方位发展林下经济

充分利用竹林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

63
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复合经营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

林业经营周期,提高单位面积林地综合效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

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在李工坑村千亩竹林的山林资源基础上,通

过针对不同产业的竹林改造及林相景观的提升,从竹林培育、竹食品生产、竹文旅开展等多

方位发展李工坑村竹产业园的林下经济。

4.8.4.3 合理利用林地资源,促进竹产业融合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竹产业园的资源作用,根据李工坑村的文旅经济产业和林区的生态产业,

开发出具有本地特色和优势的产品,促进林区产业和经济产业相结合。通过资源的整合,不

仅可以提高园区的质量,还能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形成一种园林优化、产品丰富、经济回

报再反哺改善林区环境的良性循环,确保竹产业稳定地融合发展。

4.8.5 改造策略与方法
在李工坑村竹产业园现状“混交林——竹林—经济茶园”的山林结构基础上,结合园区产

业融合发展策略,整体统筹山水田园景观格局,强化各主题区域的植被结构特征并加强林地

空间可达性,规划进行防护林带、混交林、竹材用林、竹笋用林、茶园改造和畲药种植。

4.8.5.1 防火林带改造

(1)树种选择

应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生长迅速,枝叶茂密,郁闭快,常绿或落叶较齐而分解

较快,不易燃(含水分较多),抗火性强,燃烧缓慢,萌芽能力较强的树种。防火乔木树种

有木荷、藜索、乌墨、山白果、栓皮栎、桤木、漆树、苦槠、木棉树、红椎、楠木、红花油

茶、茴香树、珊瑚、交让木等,灌木有油茶、鸭脚木、柃木、九节木、茶树等。

(2)防火林带的结构和规格

采用多层混交结构。第一层高大乔木,第二层小乔木,第三层灌木,形成紧密结构,林

内风速小,有利于阻止林火蔓延。防火林带干线的宽度应为 50~100 米,或更宽。阻止地表

火的灌木林带宽应在 10 米以上。株行距应较密,尽快郁闭,起到隔火作用。防火林带应沿

山脊或沿山谷营造。山谷地带,土壤阴湿肥沃,适宜常绿阔叶树的生长,是营造防火林带的

有利位置。防火林带干线应与防火季节容易引起火灾的风向垂直。营造防火林带时,应考虑

各树种之间的混交关系和混交比;避免采用对病虫是转主、寄主的树种混交。

4.8.5.2 混交林改造

(1)混交类型

64
经调查研究,混交林无论胸径、竹高、叶面积指数,全林杆重、枝叶重、总重及每度新

竹量都显著高于纯竹林和其他混交林类型。

(2)混交树种组成

以毛竹为主的混交林,伴生树种应具备:

1 适应性强,能在一般的立地条件下生长;

2 抗逆性强,与毛竹无共同病虫害;

3 狭冠型、深根系的落叶阔叶树或喜光阔叶树,既能对毛竹生长起互利作用,又能改

善生态条件。

(3)混交比例

以毛竹为主的混交林其伴生树种的比例不宜过大,竹阔比例以 7:3 和 8:2 为好,对大量

资料统计分析,按这样的比例,全林毛竹平均眉围比纯林分别大 5.02%和 5.33%;新竹平均

眉围大 25.55%、24.35%;全林秆重大 1.31%、15.73%;新竹杆重大 33.27%和 69.90%。混交

林中每公顷各有立木材积 103.485 立方米和 51.305 立方米。

(3)混交方式

毛竹天然混交林中,大部分呈不规则、不均匀混交。调查表明,以团块、单株星散状混

交的效果较好,与不均匀、不规则混交比较,平均眉围大 9.92%、7.21%;株数增加 12.7%、

31.05%;杆重增加 20.85%、12.03%。新竹平均眉增大 13.27%、12.57%。

(5)结构调整

混交林一般由阔叶林演替而来。在稀疏残次毛竹林中,经封山萌生、天然下种或鸟类带

入种子,也可形成毛竹天然混交林。现有的毛竹天然混交林绝大多数林分结构和组成不合理,

往往密度过大,老竹、枯竹、老树、枯树偏多。因此,必须采用抽株疏伐,保留辅佐木的方

法进行改造。把枯老竹(树)和居于树冠上层的"霸王树"以及妨碍毛竹生长的树种逐株清除,

保留对毛竹生长有促进作用的辅佐木和珍贵树种。

立地条件差、经营水平低,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陡坡或山脊,以及强风、冰雪危害严重

立地伴生树种应多保留。在交通方便、立地条件好、经营水平高、自然灾害少及林相杂乱的

山窝、山麓、缓坡地段,要分期分批去非目的树种,仅保留 5%--10%左右的狭冠型落叶阔

叶树种。在开"天窗"的残次毛竹林中应进行封山,选留和引进符合要求的阔叶树种,使之形

成混交林。

4.8.5.3 竹材用林改造

(1)护笋养竹

65
护笋养竹是提高竹林密度、增加竹林产量的关键措施。

1 严禁挖鞭笋。竹鞭的幼嫩梢头称为鞭笋。夏秋季节,毛竹竹鞭生长旺盛,如挖鞭笋,

不仅直接妨碍新鞭蔓延,而且使来年竹笋少,成竹质量差。

2 谨慎挖冬笋。冬笋是春笋的前身,是毛竹生长发育的一个阶段。用材竹林培育中,

若滥挖冬笋,就会直接影响来年的春笋和新竹的产量。但因受气候、营养等因素限制,会有

一部分冬笋不能出土而死亡,故在"冬至"前挖掘浅鞭冬笋,既可促进春笋生长发育,又可增

加竹林收益。用材竹林挖掘冬笋中,必须要在护笋的前提下,科学谨慎地挖取。挖掘冬笋的

方法是在大年毛竹林内选枝叶浓密、叶色深绿的竹株,沿去鞭的方向找到泥块隆起、龟裂或

脚感松软的部位,小心开穴挖取。掘取后必须覆土填平。可在覆土前放入少量腐熟的饼肥,

但需防止肥料与竹鞭直接接触。

3 精心管春笋。"清明"至"立夏"(四、五月份),是毛竹春笋出土的初期和盛期,要加

强管护。严禁挖掘健壮春笋,特别对换叶的小年竹林内的春笋更应加强留养及管护,以免竹

林出现明显的大小年,影响竹林总产量,使竹林年年保持稳产。对那些病虫笋、路中笋、小

笋和歪笋等应适时疏除。盛期笋成竹率高,质量好,应少疏多留;后期笋则应多疏少留;初

春零星露头笋应一律挖除。竹笋出土的末期,竹林中常出现不能成竹的笋称为"退笋"。"退

笋"亦应及时挖掘,既可增加收益,又可防止竹林养分消耗。识别退笋的特征是:笋生长缓

慢,笋梢松散、无光泽,箨干缩,箨毛枯萎,早晨箨叶与无"露水"。此外,还要在春笋期的

竹林内严禁放牧,防治笋期中的病虫害。

(2)修山垦复

修山就是砍除竹林内的杂草灌木散布于林地,使其腐烂为有机肥料。修山每年进行 1-2

次,时间是 7-9 月,只进行一次的时间最好在 7 月初。垦复就是深挖,在每年的秋冬季进行。

20 度坡以下的平缓竹林地进行全面垦复,垦复深度 20~25 厘米;20-35 度坡的竹林地可采

用隔年隔带的等高带垦复,带宽及间距皆为 3 米左右}35 度以上的陡坡竹林地,可每年浅锄

一次,隔年(大年出笋成竹后)深挖一次。结合垦复深挖要清除竹林地内的大石头,挖掘竹林

地内的树兜、竹兜及老竹鞭。同时,垦复深挖要注意不伤竹鞭及笋芽。

(3)竹林施肥

毛竹生长快、产量高,吸收土壤养分多,必须通过施肥补充土壤营养物质。肥料以厩肥、

堆肥等有机肥为主。在有条件的地方,施肥量每年每亩可施有机肥 50-100 担或饼肥 150 一

200 公斤,塘泥 100 一 200 担。有机肥在秋冬结合垦复挖沟或挖穴埋入土内。施用速效性水

稀释化肥或人粪尿,最好在夏季毛竹生长季节或出笋前后一个月内施入。施用化肥应以氮、

66
磷肥为主,且应氮、磷肥混合施用。每亩可施尿素 10-15 公斤、过磷酸钙 3-5 公斤。如果进

行伐桩施肥,则须先打通竹兜内竹节,每伐桩兜内施入尿素或碳酸氢铵 0.25 一 0.5 公斤,再

复土密封。

(4)合理采伐

合理采伐包括正确确定采伐年龄、采伐季节、采伐方法、采伐强度及合理的立竹密度。

毛竹林为异龄林,只能采用龄级择伐方式。择伐年龄应以 1-5 年生蓄养、6-7 年生填空抽砍、

8-9 年生除个别填空外,全部砍伐利用的原则进行。为了正确掌握每株立竹的年龄,可在每

年新竹成竹后,用油墨在竹秆上标明年份。采伐季节应在冬季低温干燥、竹子生理活动减弱、

竹材力学性能好、不易虫蛀的季节进行。采伐方法应在伐前根据竹龄、竹株分布,竹子生长

状况及病虫害为害等情况,按砍老留幼、砍密留疏、砍小留大、砍弱留强的原则先标明应伐

竹株,然后再采用齐地伐倒的方法进行。大小年明显的毛竹林,最好每两年砍伐一次,即在

大年的冬季进行;花年竹林可在每年冬季除按上述原则选择应伐竹株外,还应选择竹叶发黄,

来年即将换叶的小年竹株砍伐,切忌砍竹叶浓绿的孕笋竹株。毛竹用材林的竹林密度以保持

每亩 200~250 株为好。其年龄组成最好是 1 年生、2-3 年生、4-5 年生竹各占 25%左右,其

余 6-9 年生竹占 25%左右。

(5)防止竹林开花结实

毛竹林内的竹株开花结实后,竹株光秃无叶,竹秆枯黄死亡.所连的竹鞭发黑腐烂、失

去萌发力。故毛竹林应尽量控制和抑制竹株开花结实。对尚未开花的竹林,应在水肥、抚育、

防病虫等措施上加强管理,以推迟竹林衰老成熟,抑制开花结实。当竹林出现个别开花竹株

时,应及时砍掉开花竹株,挖出老鞭竹兜,进行全面松土,增施人粪尿、或硫酸铵(每亩 20

公斤)、或尿素(每亩 5-10 公斤),仍可推迟或抑制竹林开花。当竹林出现成片开花竹株时,

应全部砍去开花竹株,每 2 3 年进行轮换带状或块状松土,挖掉老鞭竹兜,增施氮肥,敷盖

青草,覆培客土,保留护养新发不开花的小竹子。这样,经过 2-3 轮,即 5-6 年可使全林复

壮更新。

4.8.5.4 竹笋用林改造

(1)土肥管理

土壤是毛竹生长的基础,肥力是影响竹林丰产的主要因子。毛竹笋用林培育的土肥管理

技术的主要措施是:

1 选地及林地清理:选择交通方便、坡度平缓、土层深厚、立竹基础好的毛竹纯林改

造成毛竹笋用林或笋、竹兼用林。首先砍除林地杂灌,挖除老竹兜、树兜和清除石头,创造

67
竹鞭生长的良好环境。

2 全垦深挖:改制竹林的第一年深翻可在 6 月中旬进行,也可结合挖冬笋在 12 月至

翌年 1 月的冬季进行。深翻深度 30-40 厘米。全垦深翻时避免损伤幼壮竹鞭及竹鞭上的鞭芽

和鞭根。

3 林地施肥:施肥是笋用林或笋、竹兼用林丰产的关键。据分析,每生长 1 吨鲜笋需

消耗土壤中的氮 5.1 公斤、磷 1.5 公斤、钾 5.4 公斤左右。因此,要及时对笋用竹林或笋、

竹兼用竹林的林地进行肥料补充。肥料以有机肥为佳,如堆肥、栏粪、菜枯、垃圾等。施肥

每年二次为好。第一次在冬季进行,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人畜粪 2500-3000 公斤,或菜

饼 250~300 公斤,或埋青 4000-5000 公斤。方法是:把有机肥均匀撤入林地,结合冬垦和

挖冬笋翻入土内 20 一 30 厘米的深度。第二次施肥是在挖春笋后,以速效化肥为主,时间以

6-8 月竹鞭排芽前为宜。方法是:在毛竹兜上方挖半园形水平沟条施,深 15-20 厘米,施后

覆土。施肥量可参照上述每生长 1 吨鲜笋所消耗土壤中氮、磷、钾元素的数量加以补充,但

所补充的养分一定要超过带走损耗的养分,才能保证竹林产量不断提高。因为挖笋带走的养

分数量中,不包括竹的秆、枝、叶所消耗的养分及土壤流失的养分、被土粒固定不能直接利

用的养分和林下其他植物所消耗的养分。这些,在施速效化肥时都应考虑进去。一般土壤母

质中,钾的含量较丰富,所以,施化肥应以氮、磷肥为主,特别要增施氮肥。为了增加土层

有效厚度,提高竹笋品质,还应结合施排芽肥或孕笋肥进行培土,即把塘泥、菜园土、林外

表土等挑入竹林填 7-10 厘米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在夏末至秋季以迟效肥为主地增麓一

次孕笋肥。

(2)竹林管理

笋用竹林与用材竹林一样,为获得竹笋高产,除要有一个良好的地下土肥环境外,还必

须有竹林地上的合理立竹密度和竹龄结构。笋用竹林的地上管理措施是:

1 护笋养竹:若现有竹林为大小年竹林,则建立笋用林初 2~3 年内要大年少挖笋,

小年基本不挖笋,禁止挖冬笋;若是花年竹林,则要尽量留养小年毛竹,使竹林达到每亩有

健壮立竹 150 -2∞株,且分布均衡、龄级合理。

2 适时留竹:毛竹春笋一般在 3 月中、下旬开始出土。"清明"前后 10 天出土的春笋

多数是浅鞭笋,笋小,不宜作母竹留养;"谷雨"五天以后出土的春笋多数是老弱竹及同鞭末

期笋,亦不宜作母竹留养。应选择"谷雨"前后五天出土的大、壮、深的春笋作母竹留养,并

采取先留后选、边留边选的方法均匀留养。

3 合理砍伐:通过合理砍伐使笋用林经常保持 2-5 年生孕笋竹占优势比例,其竹龄组

68
成最好为:1 年生、2-3 年生、4-5 年生竹各占 30%;67 年生竹占 10%,用以补空地。毛竹

笋用林的砍伐亦采用龄级择伐法(同用材林),7 年生以上的老竹一般不留。砍伐季节也应在

冬季进行。砍伐后要随即挖除竹兜或进行破兜施肥。

(4)笋的挖掘和培育

合理的挖笋、培笋技术可提高竹笋的产量和品质。

1 春笋的挖掘和培育:春笋的挖掘与培育在 3 月中旬至 4 月下旬进行。挖春笋要掌握

"早期笋、前期笋及时挖、全部挖,中、后期笋选留母竹,末期笋全部挖光"的原则。对前、

中期发的笋,笋箨尖刚露土就要挖,即挖泥下笋。此时笋的品质好、笋价高,又可减少竹林

养分消耗。对中、后期发的笋也要在笋高 10 厘米以内及时挖掘,即挖泥上笋。春笋出土期

间可每隔一天挖一次。挖笋后的笋穴应及时施入腐熟的有机肥、人畜粪及 2%左右的尿素水

溶液后再覆土。注意所施肥料不要直接接触竹鞭。

2 冬笋的挖掘与培育:在笋用林中挖掘冬笋是合理的。每年 11-12 月竹林土中的笋已

笋体粗大,是挖冬笋的好季节。冬笋的挖掘方法有沿鞭翻土挖、土裂开穴挖、结合冬垦挖三

种。挖笋后,先用翻起的少量生土覆盖竹鞭,再将肥料施入沟内或穴内,最后填平沟或穴。

4.8.5.5 畲药种植

李工坑村位于凤凰山南麓,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适宜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药用

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畲族药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地理分布类型齐全,中国 15 个分

布区类型都有分布,常用 308 种畲族植物药中,就有 9 类 118 科。

畲药也需要像其他少数民族医药一样,必须要抓住标准化和独特性两个方面。根据对畲

药的使用频率、适应症和特性等,结合现有药材(饮片)标准分析筛选出食凉茶等八种畲药

(山里黄根、铜丝藤根、三脚风炉、地稔、白山毛桃根、白茅根、香茶菜、食凉茶)。

(1)食凉茶

食凉茶为腊梅科腊梅属植物,是使用历史悠久的畲族民间草药,故有许多别名,较常见

的有食凉餐、食凉青、山腊梅、酸腊梅等民间别名。该药主要用于治疗伤食所致的慢性胃炎、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胃胀、胃痛、泛酸等,还用于防止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2)地稔

地稔又名山螺丝、地茄、铺地锦,畲民多称嘎狗噜。系野牡丹科植物地稔的干燥全草。

民间使用广泛,具有亲热解毒,活血止血之功效,用于痛经、崩漏、带下、产后腹痛、便血、

痢疾、水肿、咽痛、牙痛等。《广东药材标准》已正式收载此药

(3)三脚风炉

69
畲药三脚风炉,其原植物为伞形科植物异叶回芹的干燥全草,是畲医药处方中较有代表

性的畲族民间常用药之一,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三脚风炉民间药用部位为全草或根。

药用功能为健胃止血、散淤、解毒。主要用于偏头痛、腹痛、痢疾、肠炎、痛经、跌打损伤、

蛇虫咬伤、湿疹等。

(4)山里黄根

畲药山里黄根原指茜草科植物栀子与大花栀子的干燥根,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功能,

药用价值高。栀子根在民间药用认为,性味苦,可治感冒高热,吐血、菌痢、淋病、肾炎水

中等病症。

(5)铜丝藤根

铜丝藤根在《中华本草》和《中药大辞典》等本草均有收载,性味为性寒,味甘淡,无

毒。功能主治为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治肺炎、乙脑、急性肠胃炎、湿热肿满、淋病等。

(6)香茶菜

香茶菜为唇形科植物香茶菜或大花萼香茶菜及其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茎或地上部分。

性凉味苦、微辛。具有消热解毒、散淤消肿的功效,用于胃脘疼痛,疮疡肿毒、经闭、跌打

损伤、肿痛等。

(7)白茅根

白茅根使用历史悠久,是各族人民广泛使用的常用植物药。作为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

经》。历版《中国药典》均规定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中药认为性甘、寒,入肺、

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用于血热吐血、尿血、热病烦渴、水肿尿少

等。

(8)白山毛桃根

畲药白山毛桃根,其原植物为猕猴桃科植物毛花猕猴桃的干燥根。是较有代表性的畲族

民间常用药之一,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白山毛桃根的适应症为胃癌、肝硬化伴腹水、

慢性肝炎、白血病、肠癌、疝气、脱肛、子宫脱垂,近年来,猕猴桃类药用植物资源及种类

日益收到国内外医药界的重视。

4.8.5.6 茶园改造

(1)茶树的种植

茶叶的种植一般有单行单株和双行双株的种植方式,种植株距:单行 30—40cm、双行

40—50cm,行距在 30cm 左右。育苗前,对苗床灌溉一次,保证苗床的土壤疏松,减少移栽

70
时对幼苗造成伤害,移栽的过程当中,要根部带土移栽。而幼苗定植时,要保证幼苗种植周

围没有杂草,对幼苗的种植要确保根部和土壤紧密接触,防止松动。在茶叶种植过程当中,

管理工作必不可少,它保证了茶叶的品质和数量。茶树的管理有两个步骤,第一个是幼苗期

的管理,茶农要多灌溉、勤除草;第二个是茶树的修剪,要根据茶树的长势状况和修剪目标

对茶树定时进行修剪,茶树的修剪方式有定型修剪、轻修剪、中度修剪、重修剪、以及刈移

修剪。对茶树进行修剪,主要是为了控制顶端优势,增加侧枝的生长,促进生长分层枝,培

养生成分层树冠,增加茶叶的产量。茶树最适合的修剪时间是三月中旬和七月中旬两个时间

段。

(2)茶叶施肥管理

施肥管理对茶树的生长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施肥可以优化茶树的生长环境,为茶树的生

长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同时,施肥还可以促进茶树的发芽率,增加茶树产量并且提高茶叶品

质。每年茶农都会对茶树施肥三次以上,来保证茶树的生长,在施肥时,一般是农家土杂肥

和有机的化肥混合来施肥,避免只使用一种化肥对土地造成伤害。在茶农对茶树的施肥管理

当中要注意:①根据各不同季节茶园实际情况,采用氮,磷、钾肥;②注意适量肥避免使用

单一的化肥;③要时刻观察及时改良茶园出现的酸化;④对于茶树的栽培管理技术,要跟随

科技进行创新,提高茶树的种植效率和存活率。

(3)茶树的防虫害管理

在茶树的生长过程当中经常会受到病虫害的破坏,对于做好防病虫害管理工作也是关键

的一步。当病虫害数量比较少时,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法,在茶园当中建立一个生态系统,在

生态系统当中解决病虫害;当病虫害的数量比较多时,采用物理药物防治法,使用对茶树影

响比较小的杀虫剂,大面积的喷洒来杀害虫。

(4)茶树产量增产措施

对茶叶需求量和品质都日益增高的当下,最好的措施是通过施肥管理和土壤增肥。研究

可知最好的肥料是有机肥,虽然化学肥料可以显著提高茶叶的产量,但是带来的负面影响是

不可挽回的,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而且有机肥的来源就是农家肥,比较方便也绿化环境。

4.8.6 改造效益设想
4.8.6.1 生态效益

通过改造场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从而提升其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吸收二氧化碳,吸

收氧气,吸收、降解废弃和粉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稳定性,为动物及微生物提供生存环

71
境。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具有的碳汇功能对稳定对于

保持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具有重要作用。 采伐森林和破坏植被的行为,将植物中的二氧

化碳释放到大气中,成为温室气体众多排放源中的一部分。 植树造林有清除空气污染的功

效,对碳中和有着无法超越的作用,一亩林一年可以吸收净化 67 千克二氧化碳,释放出 48

千克氧气。 树叶在阳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体所需要的氧气。 因此,李工坑村竹

产业园作为“氧气制造厂”,有利于减缓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

4.8.6.2 社会效益

项目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推动“碳中和”产业园建设,优化城市郊区环境,改善城市小

气候,在城乡及自然区域之间形成纽带作用。同时竹产业园带动李工坑村竹三产融合发展,

为村民提供劳动就业岗位,改善新村庄面貌,为乡村振兴带来推动力。

4.8.6.3 景观效益

响应了潮州市建设茶旅走廊的行动,通过对场地内植物群落进行林相重塑,在改善生态

环境的同时,完善郊野游憩环境,丰富植物季相变化,以绚丽多姿的植物景观资源为周边居

民提供周末游玩赏憩的山林空间,丰富了茶旅走廊的景观节点。

72
4.9 园区防火规划

4.9.1 园区防火必要性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建有部分构筑物和大面积林地,存在大量生活用火和森林火险,发生

火灾的概率较建筑物火灾和森林火灾都高,园区内发生火灾后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扑救,

将破坏整个园区的生态平衡,造成园区内游人伤亡和景观毁坏,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很大。

园区拥有植被丰富的森林,也有一些供游览使用的建(构)筑物,因此其火灾具有森林和建

筑的双重特点,需要根据相关规范对李工坑村竹产业园森林防火进行规划。

4.9.2 消防基础设施
4.9.2.1 消防车道

园区内消防车道宽度应大于 3.5m,满足消防车通过需要,道路上空遇有管架、栈桥等

障碍物时,其净空高度不应小于 4m。消防车道下的管道和暗沟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的重量:

园内山体前应根据游览路线设置环形车道或山体两侧设置供消防车停留的平坦空地。尽头式

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或面积不小于 12mx12m 的回车场。供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面积不

应小于 15mx15m。

4.9.2.2 消防供水管网

消防供水管网应结合园内原有供水管网设计,有天然水源的应充分利用天然水源。园区

消防供水可以与灌溉给水或生活用水同时使用,但必须满足消防供水需要,在发生火灾时,

应能迅速启动供水加压设备,保证灭火用水。当灭火采用消防装备时,供水管网必须能满足

火场供水的需要。森林公园内消火栓与消防车供水距离不应大于 400m。当消防炮作为灭火

工具时,消防炮与水压增压装置之间的直线距离不得大于 100m。

4.9.2.3 消防储水设施

园区内设置消防储水池作为消防水源,储水池可在山顶隐蔽设置,按照保护该山体整体

灭火水量的需要确定储水量,见表 4.9-1 消防储水灭火用水量计算表。

表 4.9-1 消防储水灭火用水量计算表
森林公园内树木总容量(m³) 用水量(L/s) 火灾延续时间(min) 消防储水量(m³)
50-1000 20 72
1001-5000 30 108
60
5001-10000 45 162
10001-25000 55 198
注:①山体树木总容量以整个山体的森林树木数量计算。树木数量与树木成长期内生长

73
的立方数的乘积为山体树木总容量。一般年轮 2—4 年,直径 4.0—7.0cm,高 4—6m 的树木。

8 年成材,可长成直径 24cm。每棵树可出木材 0.5m3。②由于目前缺少森林火灾中采用储水

池灭火的必要数据或实验,本表借鉴了木材可燃材料堆场的有关数据,火灾延续时间按 1

小时计算。

消防储水池必须保证容量足够灭火需要,灭火时要及时补充,补充水源的时间不得大于

8 小时,夜间和森林火险期内补充水源的时间不得大于 2 小时。每只消火栓的保护半径按照

150m 计算。设置市政消火栓、室外消火栓有困难的,可设置水鹤等为消防车加水的设施,

其保护范围可根据需要确定。

4.9.2.4 微型消防站

园区内具有餐饮、住宿、娱乐、购物、卫生等功能的建筑物内,应按照《建筑设计防火

规范》配备各类消防设施,各重要节点需配备微型消防站。全园共设置 12 个微型消防站。

4.9.2.5 防火林带

李工坑竹产业园林区内必须按照 LY/127—91《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要求设置防火

林带。在铁路、公路两侧必须设置防火林带。山体下小溪或河流宽度<10m 时,必须设置防

火林带。林内防火林带在平地条件下按间距<20m 营造,在山地条件下应设在山脊。园区内

设置的林带走向与防火季节主风向相垂直。防火林带主要树种应为乔木、亚乔木、灌木和既

耐火又有经济价值的草本植物。防火林带主要树种可参照《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中提供

的树种。在园区公路两侧,居民点及临时作业点等周围,点烧一定宽度的隔离带,防火线的

宽度>50m。

4.9.2.6 消防通信

园区内设置有线通信线路时,应将火警了望台、消防控制中心纳入通信范围内,园区内

在设计人员疏散场地时,要在场地周围安装 5 部以上有线电话。园区内设置的专职消防队或

灭火队按照队员数量配备足够的通信工具,应保证手持电台的通话覆盖率在 95%以上。

4.9.2.7 消防了望台

园区内的火警了望台宜设置在园区制高处,火警了望台本身的颜色、风格应与公园景物

相协调,火警了望台建筑应有一级耐火标准,台内配备数量足够的探测工具和必要设施。火

警了望台应远离高压输电线路,最短距离不应小于 100m。火警了望台的结构类型应采用砖

石结构为宜。火警了望台的建设应符合《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的要求。云台监控系统摄

像设备具有防火功能,配备图象传输系统。保证 24h 不间断工作,监控系统发现火情后能将

数据和图象迅速传递到消防控制中心。

74
4.9.2.8 消防疏散

防火疏散路线设计应能满足陆游、水游、空游、地下游览等各种方式人员疏散的需要。

游人在 4000 人/日流量的森林公园必须设置广播系统,有效引导人群疏散。消防控制中心

能有效控制广播系统。防火疏散路线设计应能满足完全游道、不完全游道等各种游道游人疏

散的需要。安全区本着就近的原则,应首先考虑水面较近的空地或公园门口。疏散距离不得

大于 500m。防火疏散路线沿线应有明显标志指明安全区或集合点。

4.9.3 消防安全管理
园区管理部门应按照防火分区分别建立灭火救援疏散预案 灭火预案应按照每季度进行

1—2 次演练灭火预案演练时应有游客疏散部分的演练。

森林采伐、抚育间伐、清林后的采伐剩余物宜采用火烧的方法清除。森林防火期内严禁

下列活动和行为:烧蜂、烧山狩猎和使用火药枪狩猎;烤火、烘烤食品和野炊;燃放鞭炮;

使用火把照明、吸烟;其他非生产性用火。森林防火期内在林区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对精神

病人、未成年人负有监护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在森林防火期内,应当防止被监护人进入林区

用火、玩火。经批准在林区开设旅游景区(景点)的单位,必须对游客进行森林消防宣传教

育,设置禁止破坏森林防火标志、火警了望台、防火隔离带、消防通讯设备等森林消防设施

严禁动员残疾人、老年人、孕妇、中小学生和儿童参加扑救森林火灾。上述人员自发参加的,

有关部门应当加以劝阻。

园区消防管理人员和消防队员、森林灭火队伍必须经过消防部门或专业机构培训,有专

业机构的从业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单位消防管理人或负责人须持有由专业机构培训颁发的

执业证书。

75
4.10 环境保护设施规划

图 4.9-1 环境保护设施规划图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的环境保护设施主要依托综合服务站、服务点进行规划设置,主要的

配套服务设施设施包括保护点、吸烟点、集中式污水处理站 4 种类型。

4.10.1 卫生保洁
卫生保洁设施主要指配置环卫队伍,实行岗位责任制,及时清扫主要景点、游道的垃圾,

并将垃圾按指定的地点进行分类处理并由专人负责垃圾清运处理。每个功能区内均需要配置

卫生保洁设施。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内所有景点及服务点均设有卫生保洁设施,全园区共设有 18 处。

76
4.10.2 吸烟点
考虑到游客的吸烟需求,结合公共厕所设置吸烟点,全园共有吸烟点 12 处。

4.10.3 污水处理站
考虑到园区后期客流量增加,有较高排污量,故在园区内千亩竹林入口、徒步登山入口、

闻竹茶室和飞燕岭露营地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全园共设有 4 处。

4.11 园区信息系统规划
4.11.1.1片区全景导览图

片区全景导览图包括产业园区的全景地图、景区的文字介绍、游客须知以及景点相关信

息、服务管理部门电话等服务信息。主要设置在园区主入口、各功能区入口位置。

4.11.1.2警示关怀牌

警示关怀牌包括用于安全及保护环境提醒的温馨提示牌、警戒和警示牌等。主要沿游览

路径设置在游步道旁以及坡度较大或存在其它安全隐患的位置。

4.11.1.3品牌宣传栏

品牌宣传栏包括景点介绍、景物相关的历史、典故、设计尺寸等信息和区域导游图等。

主要设置在各景点入口处。

4.11.1.4道路导向指示牌

道路导向指示牌包括景点、道路导向牌、服务设施指示牌、停车场指示牌等。主要设置

在游览路径交叉路口处。

4.11.1.5服务设施名称标识

服务设施名称标识包括售票处、出入口、游客中心、医疗点、购物中心、厕所、游览车

上下站等公共场所提示标识牌。主要设置在各综合服务站、服务点、园区公共交通站点等服

务设施处。

4.11.1.6数字信息系统

数字信息系统包括网络视频直播管理系统、网上产品销售系统、移动端景点导览及讲解

服务系统等“互联网+”系统。李工坑村竹产业园规划实现景区数字信息全园覆盖。

77
第五章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与风险评估

5.1 经济效益

5.1.1 促进其它产业发展,成为文祠镇经济重要增长点
旅游是注意力经济,李工坑村竹产业园是文祠镇乃至潮安区旅游发展的一个亮点,也是

文祠镇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对当地其它产业的促进作用也很显著。

竹产业园建设对李工坑村直接影响的行业有:娱乐服务业、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和

茶、蜂蜜等农产业等。同时园区建设可带动潮州市的铁路运输业(客运)、航空运输业(客

运)、水上运输业(客运)、公路运输业(客运)等交通运输行业发展。

由此可见,李工坑村千亩竹林产业园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的收益十分可观。

5.1.2 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村庄总产值
旅游业对当地居民就业会产生深远影响。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旅游业每增加

1 个就业人员,相关行业将增加 5—7 个就业机会;旅游业每增加 1 元产值,相关行业将增

加 4—5 元产值。

建设李工坑村竹产业园有利于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当地村民收入,从而使村

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

5.2 生态效益

5.2.1 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保证生态环境安全
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保证生态安全成为农村新一轮发展的基本保护底线,构建空间结构

和谐、生态格局稳定、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园区旅游产业系统。

保持乡村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营造优美宜人的生态景观。李工坑村竹产业园运用可

持续发展的思想,对乡村的环境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园区旅游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在物

质与能量输出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经常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确保

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李工坑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5.2.2 促进生态资源的修复与保护
生态旅游建设不断推进,生态安全得到保障。通过规划,建立有效保护环境的机制,进

78
行垃圾分类及废物、废水的处理,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村庄绿化、污染治理、

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应用农村节能技术,提倡农村沼气、小水电、太阳能热水器、

石油液化气等新能源的利用。这对保护和维持村庄自然景观和卫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5.2.3 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项目将建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蓝天白云和空气新鲜的生态园区,

无论是游客还是村民置身于此情此景,都将能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其环

境保护意识。

5.3 社会效益

5.3.1 构建文明乡风,促进宜居和谐的城乡交流
结合当地实际,贴近畲族生活习俗和畲族风土人情,挖掘和整合资源,创造出李工坑村

民喜闻乐见的畲族特色文化产品。加大对李工坑村优秀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娱活动的支持力度,

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提升人居环境和社会文明,使示范片成为城市主动反哺农

村的引擎,将人才、资金、市场的导向吸引到广阔的农村。

以民为本,因势利导,深入人心,组织礼仪宣传,提倡文明风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5.3.2 带动就业,村民人均收入提高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项目将通过巩固提升旅游产品主导产业,拓展创业和就业空间。打响

畲族特色文旅品牌,打造创业平台,增加产业效益,村集体经济实力更强,人均收入提高,

村民生活更加富裕,矛盾纠纷减少,社会更加和睦。

5.3.3 提高当地村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随着项目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外地游客的大量涌入所带来的新思想、新知识、新观

念、新的生活方式等,这些将会极大地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79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由专业公司评估完善)

6.1 概述
本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进行项目环境保护评价。

项目环境保护评价旨在摸清项目所在地附件环境现状的基础上,预测建设项目施工期和

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提出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要求,将工程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对

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为优化设计、合理施工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专业科研机构完成。本章节仅作概略性的说明。

6.2 编制依据
(1)《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

(2)《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三级标准;

(3)广东省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二级标准;

(4)《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5)《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6)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7)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设计规范。

6.3 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6.3.1 污染源分析
本项目在建设期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废弃物(工程废料及垃圾)、污水、粉尘等。材料

运输、堆放等产生的扬尘石灰、粉煤灰等散体材料堆放场在风力作用下也易产生扬尘,散体

材料运输过程中也极易产生粉尘污染,运输车辆必须严加管理,采取用篷布遮盖或罐装等措

施,防止散落和飞扬。

本项目在施工期间噪声与振动主要来自项目正线施工、停车场及变电站土建施工,施工

噪声主要来自于施工机械噪声,如推土机、挖掘机、铲土机、装载机、打桩机、平土机、压

路机、混凝土搅拌机、铆钉机、振捣机、卷扬机、重型吊车等以及各种施工车辆运输噪声与

振动。

此外,运输车辆也可能对运输沿线敏感点造成一定影响;运营期:本项目运营过程中部

80
分机械可能会产生噪音与振动,但如在不采取措施也有可能造成部分敏感点超标。本项目在

运营期,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是生活污水、丢弃的生活垃圾,靠近开创大道附近楼层将受到车

流噪声、废气、扬尘的影响,汽车尾气排放废气主要为 NO2、CO 等。

6.3.2 废水水量
本项目用水主要为市政给水,日用水总量约 220.49m3/日,其废水排放量按用水量的 90%

计算,则为 198.44m3/d。

6.3.3 废水水质
该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参考同类污水的水质监测数据,该废水水质水量如

表 8-3-1 所示。

表 8-3-1 废水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浓度

污染物名称(单位:mg/L,PH 除外)
序号 污染源
PH CODCr BOO5 SS 动植物油

1 生活污水 6~9 250 150 100 15

6.4 环保措施

6.4.1 建设阶段
(1)噪声影响防治措施和建议。

为减少施工作业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采取适当的实施措施来减轻其噪声的影响:

严禁高噪声设备在作息时间(中午或夜间)作业;

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机械设备或带隔声、消声的设备;

施工部门应合理安排好施工时间和施工场所,高噪声作业区应远离声环境敏感区,并对

设备定期保养,严格操作规范。在其施工边界附近设置临时隔声屏障,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在有市电供应的情况下禁止使用柴油发电机组。

(2)空气污染影响防治措施和建议

为使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对周围环境空气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建议采取以下的防护措

施:

81
开挖、钻孔和拆迁过程中,应洒水使作业保持一定的湿度;对施工场地内松散、干涸的

表土,也应该经常洒水防治粉尘飞扬。

加强回填土方堆放场的管理,要制定上方表面厚实,定期喷水、覆盖等措施;不需要的

泥土、建筑材料弃渣应及时运走,不宜长时间堆放。

运土卡车及建筑材料运输车应按规定配置防洒落装备,装载不宜过满,保证运输过程中

不散落。

运输车辆加蓬盖,且出装、卸场地前先冲洗干净,减少车轮底盘等携带泥土散落路面。

对运输过程中散落在路面的泥土要及时清扫,以减少运行过程中的扬尘。

施工过程中,严禁将废气的建筑材料作为燃料燃烧。工地食堂应使用液化石油或电炊具,

不能使用燃油炊具。

(3)污水防治措施建议

建设单位在施工前应前往开发区、黄埔区市政管理部门提出申报,办理临时性排污许可

证。

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于地面水的排放进行组织设计,严禁乱排乱流,污染道路、

环境和其他市政设施。

施工时产生的泥浆水等未经处理不能随意排放,不得污染现场和周围环境。在回填土堆

放场、施工泥浆产生点应设置临时沉砂池,含泥砂雨水、泥浆水经沉砂池沉淀后排放。

施工工地的粪便污水需经三级化粪池处理;工地食堂污水需经隔油隔渣处理后排放。

(4)固体废弃物防治措施建议。

为减少弃土在堆放和运输过程中对环境影响,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施工单位必须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在指定的受纳点弃土。车辆运输弃

土等散体物料和废物时,应该密闭包扎、覆盖,不得沿途撒漏;运载土方的车辆应该在规定

的时间内,按制定的路段行驶。

选择弃土场地不应占用农田,也不能靠近水边,最好选择地势低洼地带,在弃土场的上

游应设置导游沟。弃土期应尽量集中并避开暴雨期,要边弃土边压实,弃土完毕后应尽快复

垦利用。施工期生活垃圾收集后由环卫部门及时清运。

(5)废气处理

施工营地食堂油烟采用净化装置处理后排放。

82
6.4.2 使用阶段
(1)污水处理

采用生活污水与粪便污水分流系统,根据潮州市污水排放的有关规定,粪便污水与生活

污水分别排入市政排污排水管道。

生活水池与消防水池分开设置。生活水池采用不锈钢拼装水箱,并在箱内设置自洁式消

毒器,并定期对池水进行循环,防止水质变坏,水池有效容积的贮水设计更新周期不大于

48h。生活水箱上部无污水管通过。生活水池进水管与出水管对侧布置,防止短流。生活水

箱的进水管管口的最低点高出溢流边缘的空气间隙不小于进水管管径。从生活饮用水管网向

消防、中水和雨水回用水等其他水的贮水池补水时,其进水管口最低点高出溢流边缘的空气

间隙不小于 150mm。防止池水回流至市政供水管内。

(2)废气处理

本项目临近道路旁侧楼房受到汽车尾气与扬尘影响。植物可以吸附汽车尾气产生的一氧

化碳(CO)和颗粒物等。净化 CO 能力较强的有凤凰木、芒果树和高山榕,芒果树的叶片

最能滞尘,双排行道树对于颗粒物和一氧化碳的吸附效果明显大于单排树。本项目应加大绿

色植物种植,增加小区临街的绿化带密度与面积,采用种植吸附能力较强植物的办法,达到

吸附汽车尾气等有害气体,隔离粉尘,实现减轻道路街旁大气环境污染的目的。

备用发电机应燃轻质柴油,尾气集中引向高空排放,排放污染物应满足广东省标准

(DB44/27-2001)《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中锅炉使用轻质柴油第二时段排放限值。

(3)噪声处理

噪音主要来自车流噪音,以及设备。本项目应通过采用设置隔声屏障、安装隔声窗,加

强交通和车辆管理等措施降低交通噪声的影响。在上珂村临街第一排建筑物安装通风隔声窗、

隔声屏障,以确保项目建成后营运过程中,小区临街商铺、住户和幼儿园区域的声环境满足

《声环境质量标准》的相关要求。通风机等均选用高效率、低噪声产品。凡会对室内外造成

超标噪声污染的通风机机,均在其进出风管段设消声器。设计合理的通风管道、风口的风速,

减少系统电机噪声,避免气流再生噪声。坐地安装的通风机等均设减振基础或减振器。管道

安装减振支架,与设备连接的进出口管设软接管,防止振动传递。

(4)废弃物处置。

废弃物主要是一些生活垃圾,拟采用下列处理措施:

在场地设置垃圾桶等设施,并配置清洁人员及时清扫、集中,每天由市政垃圾车运送到

83
垃圾场处理。

垃圾桶分类设置,拟先分为两类,一类为容易生物降解的果皮等食物残渣,另一类为可

回收利用的塑料瓶、可乐罐等。

加强文明卫生的宣传教育,不随地抛弃包装物、果皮、纸巾、饮料瓶等废弃物。

6.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综上所述,项目建设过程和建成之后能采取上述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进行各项污染治理,

切实保证治理资金落实,保证污染治理工程与主体工程的“三同时”,且加强污染治理措施和

设备的运行管理,则本项目的建成对周围环境不产生明显影响,也可减轻外环境污染源对本

项目的污染影响,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建设项目的选址是可行的。

本项目运营过程按照上述环境保护措施执行并加强管理,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各项指标控

制在允许的范围内,环境影响评价可行。

84
第七章 劳动保护、职业安全与卫生

按照《劳动法》五十三条第二款关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

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规定。在设计中严格遵循《工业

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其它设计规范和标准。

7.1 影响职工安全卫生的主要因素
本工程中影响职工安全卫生的主要因素有:

污水在厌氧条件下产生的 H2S 是有毒气体,其比重较空气大,容易在污水坑、粗格栅

井内积累,对工人造成危害,甚至酿成严重事故。

7.2 安全措施
在设计中采取了如下安全措施对操作、值班人员进行劳动安全保护:

所有架空走道及构筑物走道,上下楼梯均设置双面栏杆。

所有构筑物上,外露的电气设备均加安全防护罩,并设明显的危险标志。

配备专门的便携式多种气体检测仪,以便在设备维护检修前,工人能对工作场所的氧气

含量、硫化氢含量等进行检测。

7.3 事故处理措施
在建成投产后有时会发生突出事故,此时需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因排水管道或设备的堵塞等原因造成突发事故,必须立即予以排除,此时需操作工人进

入管道和集水井等构筑物内,但必须配备防毒罩等必要的安全措施方可下井。

加强安全教育和日常维护,将突发事故的发生率减至最低程度。

85
第八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8.1 编制说明
工程内容包括:潮州市文祠镇李工坑村千亩竹林产业园建设工程。

工程总投资估算:3046.62 万元,工程费用为:2514 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为 443.89

万元,基本预备费为 88.74 万元。

8.2 编制依据
(1)本工程可研设计文件;

(2)《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计办投资〔2002〕15 号);

(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发改投资〔2006〕1325 号);

(4)《广东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2018 年;

(5)《广东省市政工程综合定额》2018 年;

(6)《广东省园林绿化工程综合定额》2018 年;

(7)《广东省安装工程综合定额》2018 年;

(8)《市政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2007)。

(9)广东省有关建设工程定额及近期工程造价信息;

建筑工程费用采用单位数量综合指标估算法,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及与本项目有关的

材料价格文件,参考类似建筑物的造价进行估算。

8.3 工程建设其它费用的取费标准
(1)项目建设管理费按财建[2016]504 号文计算;

(2)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费根据《关于进一步放开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的通知》

(发改价格〔2015〕299 号)的有关规定,参考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

收费暂行规定的通知》(计价格〔1999〕1283 号)计取;

(3)勘察设计费根据《关于进一步放开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的通知》
(发改价格〔2015〕

299 号)的有关规定,参考国家计委、建设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

10 号)计取;

(4)环境影响咨询服务费根据《关于进一步放开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的通知》(发

86
改价格〔2015〕299 号)的有关规定,参考国家计委、环保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

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2〕125 号)计取;

(5)工程监理费根据《关于进一步放开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的通知》
(发改价格〔2015〕

299 号)的有关规定,参考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

(发改价格〔2007〕670 号)计取;

(6)场地准备及临时设施费、工程保险费参考建设部《关于印发<市政工程投资估算

编制办法>的通知》(建标〔2007〕164 号)文,分别按建安工程费的 1%和 0.3%计取;

(7)招标代理费根据《关于进一步放开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的通知》
(发改价格〔2015〕

299 号)的有关规定,参考原国家计委《关于印发<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计价格[2002]1980 号)计取;

(8)施工图技术审查费根据《关于进一步放开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的通知》(发改

价格〔2015〕299 号)的有关规定,参考发改价格〔2011〕534 号文,按工程勘察设计收费

的 6.5%计取;

(9)造价咨询费根据《关于进一步放开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的通知》
(发改价格〔2015〕

299 号)的有关规定,参考《广东省物价局关于调整我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的复函》

(粤价函〔2011〕742 号)计取;

(10)检验监测费:根据《广州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关于调整我市工程检验监测费费

率的通知》(穗建造价〔2019〕38 号),按建筑工程费的 2%估算;

8.4 基本预备费取费标准
(1)基本预备费按(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的 5%计算;

(2)根据国家计委 99 年 1340 号文规定,本工程估算不计列涨价预备费。

87
8.5 投资估算表

工程建安费估算表

估算金额(万元)

工程
序号 工程费用名称 备注
单价 费用
数量 单位
(元) (万

元)

1 道路工程 254

1.1 观光车道 500 ㎡ 350 17.5 混凝土

麻石路面游步
1.2 4100 ㎡ 450 184.5

碎石路面游步
1.3 1300 ㎡ 400 52

2 园建 1210

2.1 观光车站 6 座 100000 60

2.2 瞭望台 5 座 150000 75

2.3 竹文化展厅 1 座 1000000 100

2.4 竹长廊 1200 ㎡ 2000 240

2.5 茶室 18 间 100000 180

2.6 观光平台 250 ㎡ 3800 95 外飘平台

88
2.7 露营地建设 2500 ㎡ 300 75

2.8 竹林剧场建设 500 ㎡ 300 15

2.9 休闲驿站 8 座 100000 80

包含卫生间装修及内部水
2.10 公共卫生间 8 座 250000 200
电建设等

2.11 医务室 2 座 200000 40

2.12 微型消防站 1 项 150000 15 包含 18 处微型消防站

包含卫生点、卫生中转站
2.13 环境保护设施 1 项 100000 10

2.14 导视系统 1 项 250000 25

包括混交林、竹材用林、

竹笋用林、防护林带、经
3 林相改造工程 1 项 8000000 800
济茶园改造和经济畲药补

种等

包含景区太阳能路灯、草
4 照明系统 1 项 60 60
坪灯等

5 消防储水池 1 项 100 100 包含 6 个消防储水池

6 消防供水管网 1 项 40 40

7 数字信息系统 1 项 500000 50

第一部分 工程费用合计 2514 1+2+3+4+5+6+7

89
投资估算表

估算金额(万元)
序号 工程费用名称 备注
工程费用 其他费用

第一部分 工程费用 2514.00

1 工程建安费 2514.00

第二部分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443.89

1 建设单位管理费 20.00

2 建设工程监理费 工程费用*1.6% 40.22

3 可研评估费 22.40

4 勘察设计费 212.94

4.1 工程勘察费 工程费用*5% 124.95

4.2 工程设计费 工程费用*3.5% 87.99

5 预算编制费 设计费*10% 8.80

6 竣工图编制费 设计费*8% 7.04

7 工程保险费 工程费用*0.6% 15.08

8 材料检验试验费 工程费用*2% 50.28

9 招标代理服务费 15.40

9.1 监理招标 0.60

9.2 勘察设计招标 3.00

9.3 施工招标 11.80

10 施工图审查费 设计费*6.5% 5.72

11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费 工程费用*1.83% 46.01

90
(工程费用+工程
第三部分 基本预备费 88.74
其他费)*3%

估算总金额 3046.62

8.6 资金筹措及资金使用计划
潮州市文祠镇李工坑村千亩竹林产业园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约 3050 万元,项目资本金

由市政府上报申请纳入国家债券基金。

91
第九章 建设模式、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及项目实施计划

9.1 管理机构
应成立组建工程项目部,筹建以下部门,并对其职责进行分工:

行政管理:负责日常行政工作,对项目进行宏观控制和总体指挥,总体把握工程进度、

质量,总体协调整个工程相关环节和各个项目履行单位的配合。

财务管理:负责项目的财务计划、项目实施财务管理、与履行单位办理协议与手续,以

及资金使用安排及收支手续。

技术管理:负责项目技术文件、技术档案管理工作。主持设计图纸的会审,处理有关技

术问题,组织技术交流,组织职工的专业技术培训、技术考核工作。

工程管理:负责项目的土建施工、安装协调与指挥,施工进度计划和安排,施工质量与

施工安全的监督检查及工程验收工作。

设备材料管理:负责项目建设设备材料的订货、采购、保管、调拨、验收等工作。

9.2 劳动定员
为使本项目建成后能够得到有效、及时的管养和维护,确保项目的高效运转,应在现有

人员配制的基础,根据本工程建设规模,按照《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01 修

订本)》相关规定,合理配制劳动定员。

根据文祠镇的管理模式,项目所在区已有管养和维护机构,建议通过整合各相关部门管

养机构和资源,实现高效运行,因此本项目暂不考虑增加劳动定员。

9.3 项目实施计划(待定)

92
第十章 结论

10.1 竹产业园建设项目的政策政策保障
通过高水平规划,突出了竹产业园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与农业产业相结合,注重发

展第三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同时,突出了竹文化、畲族文化、自

然生态、田园风光、民居风貌、乡村旅游等特色。

2022 年 3 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表《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十四五”规划》文件,明

确提出到 2025 年,全省乡村休闲产业发展为城乡融合、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构建“4321”

空间布局,依托稻田、果园、梯田等资源,发展景观农业、特色动植物观赏等产业。提炼传

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价值特色,形成可持续利用产业支撑。推进以休闲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一

村一品、一镇一业”提质扩面,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韵”乡村休闲,建设“四小园”小生态

板块,培育乡村休闲聚集区。此外,还发布了《关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促进

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的指导》
《广

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
《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指引(试

行)》等相关政策。

10.2 竹产业园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保障
李工坑村竹产业园是文祠镇乃至潮安区旅游发展的一个亮点,也是文祠镇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对当地其它产业的促进作用也很显著,直接影响的行业有:娱乐服务业、

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和茶、蜂蜜等农产业,以及铁路运输业(客运)、航空运输业(客

运)、水上运输业(客运)、公路运输业(客运)等交通运输行业。

另外竹产业园建设对当地居民就业会产生深远影响。建设李工坑村竹产业园有利于为当

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当地村民收入,从而使村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

10.3 竹产业园建设项目的生态效益保障
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对当地林地的合理利用起促进作用,对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确保

生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对改善乡村环境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规划,建立有效保护环境的机

制,进行垃圾分类及废物、废水的处理,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村庄绿化、污染

治理、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当地人们和游客对当地环境的保护意识。

93
10.4 竹产业园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保障
本项目由于是社会公益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由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以后的

正常运行。从直接受益者来看,本项目的建设,可以为当地人民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改善

其居住、出行环境;从地方政府来看,本项目对完善镇区交通状况、改善投资环境、提升李

工坑村形象、促进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社会效益明显。从长远来看,本项目实施必将

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日后村庄的开发建设修路铺石,对打造李工坑村生

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和具有积极作用。由此,当地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都对本项目持肯定、

支持的态度。

10.5 竹产业园建设项目规划可行性结论
综上所述,潮州市文祠镇李工坑村竹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工程,经过大量、详细的背

景资料分析,对项目规划建设的前景、政策保障的可行性、经济效益可行性、生态效益可行

性、社会效益可行性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证并详细做出各项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得出潮

州市文祠镇李工坑村竹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工程可以实施。

9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