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4035 筆記摘錄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

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

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

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

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

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 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關令

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

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老子(王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

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
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

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

道乃久,沒身不殆。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

事,不足以取天下

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

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

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

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1. 莊子其人 (前 375-295) 史記:「莊子者, 蒙人也, 名周, 嘗為蒙漆園吏, 與梁惠王齊宣王同

時。其學無所不窺, 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 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屬

書離辭, 指事類情, 用剽剝儒墨. 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 故自


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2. 天下: 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

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

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

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

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瑰瑋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彼其充實不

可以已,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其於本也,宏大而辟,深閎

而肆;其於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雖然,其應於化而解於物也,其理不竭,其來

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

3. 逍遙解: (郭象)【注】夫小大雖殊,而放于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夫事稱其能,各當

其分,逍遥一也,豈容勝負于其間哉!

支氏(道林)逍遥曰:

「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鷃。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

于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

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

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烝尝

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此向郭之注所未尽。

4. 焦竑 .莊子筆乘

「齊物篇始之以為無彼我、同是非、合成毁、一多少、均小大而已。及其言之至,則次之

以參古今、一生死、同夢覺。千變萬化而歸於一致, 所謂明達而無礙者也」

王夫之 .莊子通

「…我將齊物之論, 而物之論亦將齊我也」

王先謙 .莊子集解

「天下之物之言,皆可齊一視之,不必致辯,守道而已…」

5. 道樞: 注-彼是相對, 而聖人兩順之, 故無心者與物冥, 而未嘗有對於天下也。此居其樞

要而會其玄極, 以應夫無方也。 疏- 樞, 要也…得道樞要也。

6. 環中: 注-夫是非反覆, 相尋無窮, 故謂之環中,環中,空矣


7. 焦竑, 莊子筆乘-

「夢覺須臾之說耳, 差殊乃至此, 死生為去來之大變, 苟非其人欲無輪溺於造化得乎哉? 雖

然,苟早悟於夢覺, 則死生之去來亦不足道也」

8. 「周與胡蝶, 則必有分矣」林希逸, 莊子口義「此一句似結不結, 卻不說破, 正要人於此

參考」

陸西星, 南華副墨-「以一人分夢覺…故曰必有分矣, 所謂一而二, 二而一者, 若果是兩

個, 須索待彼, 原是一個, 則不消有待矣! 物化,言古今夢覺融為一也, 物化而後能不物

於物。」

9. 褚伯秀, 莊子管見「罔兩問景, 不知即異而同, 南華夢蝶, 孰究同而非異, 蓋極論物我、

生死、夢覺之不齊, 而終歸於物化。」
10. 王夫之.莊子解:「人生險阻莫大於刑名善惡之爭,隨自然之理則無不可行, 不可行者自

知止也, 如此保養精神, 生氣常新, 善生以俟年之盡而藏之, 善生即善死」

11. 王夫之:以有涯隨無涯者, 火傳矣, 猶不知薪之盡也…養其主,賓其賓, 役其役, 死而不已,

奚哀樂之能入乎

12. 人間世大旨

莊子管見:「是篇大意在乎外應世而內全真, 道不離而物自化, 古之聖賢, 不得已而有世

俗之償…唯其知涉世之難, 可以處世而無難矣。」

林雲銘, 莊子因:「人不能離世而自逐也, 入世出世, 總無不寓諸人間, 故曰人間世云

然。」

吳世尚,莊子解:「此篇莊子現身說法之文。蓋前諸篇皆是虛言其理, 此乃實現之行事也,

故其中於人事、物態、世法、事變、機巧、詐偽、離合、反覆之故, 無不曲折盡致, 始終畢

備。」

王夫之, 莊子解:「人間之世無不可遊也, 而入也, 既生於其間, 則雖亂世暴君,不能逃也

…唯無用而去知以集虛, 則存于己者定而忘人…此篇為涉亂世以自全而全人之妙術, 君

子深有取焉。」

13.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无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无聽之以心而聽之

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14. 逍遙遊:

15.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

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今子有大樹,患

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

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6. 論語.微子: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 已

而已而, 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 趨而辟之, 不得與之言。

成疏:有道之君,休明之世,聖人明道施教成就天下。時逢暗主, 命屬荒季,適可全生遠

害, 韜光晦迹。

17. 莊子觀道的方法 (從宇宙人生視點 高度概括自然規律)


「夫道有情有無為無形, 可傳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見, 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

存, 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 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 在六極之下而不深, 先天地生而不為久,

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大宗師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時有明法而不議, 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

達萬之理, 是故聖人無為, 大聖不作, 觀于天地之謂也」知北遊

18. 整體直覺觀照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德充符

「與造物者游而不傲倪於物」天下

「可以言論者, 物之粗也, 可以意致者, 物之精也」秋水

19. 開濶包容 「天地一體, 萬物一馬」「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20. 自由跳脫 滑稽荒唐

寓言 「忽漠無形 變化無常 死與生與 天地並與」

「臣之所好道也, 進乎技矣」(養生主)

比喻: 莊周夢蝶, 與物化, 無以物累

道- 藐姑射之山神人,肌膚若冰雪 綽約若處子 吸風飲露…

夢覺- 夢飲酒 旦哭泣 是非生死

21. 全方位的觀察

22. 外:體察入微:望洋興嘆 坐井觀天/ 濠梁觀魚知所循本/ 每況愈下,觀物知天「道在糞溺」


「與物化而循大變」

23. 冷看人生: 死生大變 安時處順 哀樂不入

24. 內: 心齋 凝靜專一 坐忘 「氣也者,虛而待物也」

25. 痀僂承蜩 「用志不分, 乃凝於神」

26. 創作的運思

游: 思通千里 神與物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以游於無窮者, 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陶鈞文思, 貴在虛靜, 疏瀹五臟, 澡雪精神」

辯証思維 「道通為一」 是非兩行

「無知之知」以恬養知 常規的補充
「無用之用」匠石社樹 大瓠之用 超越功利

27. 觀念更新 思維創造

藝術的創造: 道先乎技

價值可轉化: 死也生之塗 / 厲與西施 美惡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