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姓名:陈奕良 学号:2019270244

指导教师:戚学英老师
《指鹿为马》——阅读教学课
文章内容:
秦二世当上皇帝时,丞相赵高天天盘算着怎样推翻他,让自己当上皇帝。

一天, 赵高让人牵来了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这是一匹良马,请皇上收下。”

秦二世回应:“丞相弄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面不改色地说:“请皇上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皇上如果不信的话,不妨问问众大臣。”

赵高位高权重,大臣们平时都很怕他,现在看他在皇上面前态度如此强硬,只好面带微笑,不敢出声。

秦二世被这个场面弄糊涂了,还以为是自己分不清马和鹿呢!

课堂实录:

本人在马来西亚霹雳州务边文明华小任职华文教师,大约有四年的执教经验,所执教的对象为 3 年级甲班学

生。全班学生人数有 18 人,当中 14 位华裔生及 4 位的非华裔生。这 4 位非华裔生在华校学习三年后,具一

定的汉语基础,能自然地与华裔生沟通,但在识字及词汇方面仍需加强。

在同一班级中,华裔生与非华裔生汉语水平的差异一直是教师们较为荆棘的问题。为了达到双方平衡的

局面,我就将学生进行分组,以组别积分的形式来学习汉语。我将非华裔生分别排在不同的组别中,并委任

一位汉语程度较佳的学生为各组组长,另外添加两位水平中等的学生凑成一组。每次的课堂上,各组都需共

同想办法完成教师提供的任务,以争取最佳排名。

本人以三年级课本第八单元——《指鹿为马》为教材,进行了一堂阅读教学课。按照马来西亚汉语课程

标准,本堂课的学习标准是要让学生阅读及理解成语故事,了解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及情节发展并领会故事中

的教育意义。因此,我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设置为让学生了解文中的人物角色和情节发展并悟出“指鹿为马”

的意义。因顾虑时间上的关系,本堂课开始前,我已要求学生在家里预习课文,至少明白文章基本内容。

在导入环节,我直接考察学生们预习的成果,展示了几道有关文章基本内容的选择题,要求学生以组别

形式进行抢答。在抢答的过程中,我发现各组为了要争取积分,都由组长回答问题,其他组员在组内不出声,

似乎只有四位学生处于学习状态。原本预想热闹的课堂,却引来了反效果。为了扭转这局面,我尝试更改要

求并封锁各组组长的发言权力,指定其他学生回答问题。但因题目及时间有限,其他学生只抢答两道问题就

结束了这环节。

接着,这环节是为了扫除学生在文章中词汇的字音与字义障碍,以便达到初步理解文章的效果。首先,

我要求全体学生大声朗读文章。当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或不识的词汇,都可举手向教师请教。我在

学生朗读过程中随文带字让学生认识词汇,以扫除学生们的阅读障碍。无论学生有无疑问,我都会展示一些
文中的词汇来考察学生们对文章词汇的理解。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发觉华裔生非常积极的朗读,就算脱离文

章还是会积极寻求同学的帮助,但非华裔生就显得逊色些,似乎跟不上班上的进度,一直东张西望,只露出

朗读嘴型。为了巩固学生对文章词汇的掌握,我再次要求学生朗读文字,但此次是以组别的形式进行接龙朗

读,即一组学生读到一半时,教师突然喊停,并由下一组学生接着读。过程中,我发现各组别中的非华裔生

已经不在状况了。接着,我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大略复述文章内容,此过程更是只有组长参与讨论。

过后的环节主要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我提供每组学生一张麻将纸及一把马克笔,并在电子板上展示

思维导图,要求各组学生按思维导图指示填写资料,并分工合作填写在麻将纸上。我在这环节进行巡视,观

察学生们的讨论情况。间中,发觉学生都很积极的完成任务。华裔学生忙着讨论填写的答案,而非华裔生则

协助画出思维导图的框架,学生们各司其职,无学生脱离学习状况。但是,此环节特别多学生寻求疑问,似

乎还搞不清填写的资料,耗了不少时间。直到大部分组别完成任务后,我才要求学生展示组别成品,并与学

生们讨论思维导图内容,以让学生全面掌握文章脉络。我发觉此时课堂开始凌乱了,越来越多学生失去专注

了。

掌握文章内容后,我就带领学生分析人物角色并带出“指鹿为马”的含义。首先,我播放“指鹿为马”成语

故事的视频,再次加深学生对该故事情节的理解。此时,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观看视频,相信是受视频中精

彩画面及音效缘故,才抓回学生们的注意力。观看完毕后,我就抛出一些思考题,要求全班学生进行讨论,

从讨论中共同分析人物角色并逐步悟出教育意义。学生们只需举手即可分享本身的看法。我发觉此时班上几

乎处于失控的状态,只有几位学生参与讨论,其他学生都在高谈阔论与课题无关的内容。非华裔生更是眼睁

睁的看着我,完全不知要做什么。基本上,我本身都在自言自语,自行解答思考题,并解释“指鹿为马”的含

义。这环节更多的是单向式地与学生交流,学生只意味着聆听而并没有自行悟出文章成语含义,我顿时觉得

好有挫败感,失去了先前预想的课堂效果。

学习内容还未完毕,下课铃声却响起了。此时,我唯有改变我原本的教学计划,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任务

并在隔天呈交。我派发每位学生一张字条,要求学生写出感想,即:“在你心目中,怎样的人才是有责任感,

正义感的?” 我原本的想法是让学生悟出“指鹿为马”含义后,直接联系生活分享本身的看法。但因时间的缘故,

我只能要求学生课后完成。至于课后成品,我发现学生们都很草率地完成,观点似乎在不理解文章情况下都

可得出。非华裔生更是抄袭其他学生的观点,而且还一字不漏地抄下。
教学点评:
针对本堂课,我进行了反思也寻求同侪们的意见,分析出几项观点及修改的建议,作为下一堂课的调整。

以下为我所分析的教学点评:

1. 灵活求变,全面顾及学生

对于本堂课,我发觉组别积分形式虽然能全面顾及学生,但也应当适时调整要求,寻求多变,让学生长

期处于认真学习状态。以往,我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时都无限制学生回答的次数,只要组别中有学生出前来回

答问题即可。但本堂课从一开始的预习问答环节,我发觉都是由组长来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则选择保持沉默,

有否预习,无人晓得。组长为了要争取组别积分,都是凭着一拼之力回答问题,无与学生讨论,组别学习的

效果无法验收,非华裔生更在组别中遭冷落。对于此情况,我觉得应该改变要求,即限制组长发言,他只能

从旁协助其他组员完成任务。我可以用颜色标记组员身份并调整积分,比如:红色为各组组长, 即使发言也

只能得 1 分、蓝色为组中华裔生,代表发言可得 3 分、黄色为非华裔生,一旦发言无论对错都可得 3 分,对

的话更可得 5 分。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相信能全面顾及学生,组长们的发言数量肯定会减少,而更多的是

从旁协助其他组员,每位学生都有得到学习机会,同时又为组员争取积分,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久而久之,

学生们的信心也会得到提升,积极发言,课堂也就出现正面的学习氛围。

2. 朗读形式的变化

我个人一直都认为朗读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不断地重复朗读,学生们才能全面掌握任何文章字词

句的相互连接,学生也更加了解文章内容大义。在本堂课,我采用了两种朗读形式,即:全班大声朗读及分

组接龙朗读。过程中,我发觉分组接龙朗读的效果不是很佳,学生们不专注文章中的内容,在那儿东张西望,

只意味着等待我的指示。非华裔生更是不在状况,只跟着其他学生的嘴型,无需看文章。我针对此事项进行

反思,发觉这接龙的形式作用性不强,学生会受到干扰。例如:当该组学生正读得起劲时,我突然停止该组

学生的朗读,会影响学生继续看文章的欲望,从而失去了专注力。此外,接龙的停顿点也应拿捏好,在不影

响学生阅读情况下让其他组别学生很自然地进行接龙。我也可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因文章内容多数是

以对话的形式呈现,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可更加融入故事情节中。除此之外,我发现组内互读的形式也是

非常有效的,即在组长带领下,组员们在组内互相朗读文章。学生在组内共同解决阅读障碍及理解文章,当

所有组员遇到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方可请教教师。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组内自行解决问题,达到主动学

习的效果,而不再是被动式的学习。此时,也较容易顾及非华裔生的学习,相信长期通过这样形式,非华裔

生的识字量肯定有所提高。

3. 教学内容的难度设置

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我发觉我在题目的设定及设置学习内容都超出学生能力范围,造成学生在后来的几

个环节中都无法专注上课。在题目的设定中,除了导入环节的选择题, 其他思考题的难度过高,不符合学生

水平,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以致后来出现班级失控的状况。我不能为了要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而以强

硬的方式进行高难度提问带领学生去理解内容,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更难融入学习中。我应该配合学生的学习
能力而设定符合学生水平且较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题目。这对于身为教师的我真是一大考验,题目的难度设

定真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的功夫,值得我去揣摩。同样的,对于学习内容的设置,在有限的时间内我让学生学

习的内容过多,导致很多环节无法完善进行,都蜻蜓点水地带过,对于学生的学习丝毫没有任何帮助。对此,

我不应该要求那么完美,尽量减少学生在指定课时内完成的任务数量,教学目标的难度也应减低些,并将此

阅读课分成两堂课来进行,这样学生才能在适当的负荷量内完成学习内容。至于非华裔生,要求他们与华裔

生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难度未免也过大。因此我应另外设置符合他们水平,如:文章填充、习写生字、连

线题等较低层次的任务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至少他们还会亲自去完成一些任务,而不是整堂课眼睁睁的看

着我,头脑却放空着。

4. 思维导图的设置

随着时代的跟进,思维导图的运用在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为了让学生通过图像与文字的连接对文章内

容含义更加掌握,我在本次课堂中也运用了思维导图协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此前,我运用这方式进行教学

时,效果非常佳,因此我坚决将这方法运用在本堂阅读课中。不过,因目前无任何参考依据,我唯有凭着本

身的想法自行设计有关的思维导图。结果,当运用在课堂上时,我就好奇为何学生一直不理解所要填写的内

容,学生不断地提出疑问。这环节原本是我喘口气的时刻,让学生自行完成任务,却成了最忙的环节,不停

地应对学生疑问。我针对这课题进行反思,也寻求同侪的意见,得知原来问题在于我所设计的思维导图混淆

了学生。我在图中所设置的结构逻辑打乱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些无意义或不合逻辑的符号呈现让学生不明

白我要求的资料。对于此事,我觉得这是我自身的不足,在设置思维导图方面仍需加强,我应多参考各专家

们设置思维导图的技巧。如果能在这方面设置成功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习起来也显得轻松多了。

5. 递进式的学习内容

通过与同侪的讨论,我发现了一些本堂课的亮点,可让我在下次的教学中继续延用。原来我所设置的教

学内容呈现了层层递进的效果,就是每个步骤的承接都是环环相扣的,而且学习内容是从低层次思维逐渐向

往高层次思维。从导入的验收预习成果环节,我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至少回顾基本内容;在学生朗读及复述的

环节,我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已是高一层次了;接着的分组完成思维导图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

在理解主要内容基础上,学会梳理文章脉络,方便在最后环节所提供思考题中领悟“指鹿为马”的教育意义。

从中,我发现教学中每步骤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思维层次也越来越高,但因过程中的一些不合时机的提问及

引导能力的不足,造成学生未达成最终的学习目标。此外,我发觉本身在教学小细节上的处理还不是很恰当,

无法周到的顾及全体学生心理,造成很多学生会在过程中失焦。通过这样的反思,我下次会更加仔细地顾及

教学细节及调动学生心理的方法。

6. 分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通过本堂课,我发现分组合作学习运用在课堂上是非常有效的。通过分组合作学习,能提高监管力度。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难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不到的地方,

特别是非华裔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组后,组长就相当于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一旦不在状况都
能被查出来,这样使非华裔学生没有空子可钻,学习任务也就共同完成了。 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也可

改变学生观念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课堂上总会有几位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玩东西等,通过小组

合作学习后,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大,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水平自

然也会有所提高。这在 21 世纪教学理念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付现今的小孩,需通过学生来影响学生,

而不再是以往的单向式教学。

以上为我本身进行反思并吸取同侪意见后所整合出对于我本身的教学点评。通过本堂课的仔细分析,我

更加明白本身的不足之处及可取之处,以便在下一堂课取得更佳的效果。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