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日本近代歷史人物 ( 第二講 )

締造亞洲最初之立憲政體的政
治家-伊藤博文 (1841-1909)
伊藤博文最為人所熟悉的肖像
伊藤的肖像為舊版
一千圓日幣的紙鈔所採用
基本資料
• 天保 12 年 9 月 2 日 (1841 年 10 月 16 日 ) 生,明治 42 年 (1909
年 ) 10 月 26 日歿,享年 69 歲。
• 周防國熊毛郡 ( 今山口縣東南部光市 ) 的農民林十藏之長男。其父
親的養父後來成為足輕 ( 步卒,江戶時代最下級的武士 ) 伊藤家的
養子,父子身分遂雙雙晉升為武士。號春畝、滄浪閣主人。
• 明治 22 年 (1889 年 )2 月 11 日公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又稱明治
憲法,伊藤為其主持制定者,可說一手催生了亞洲最初的立憲政體
( 以 1890 年 11 月 29 日,第一屆帝國議會的召開日為行憲日。亞
洲的第一部成文憲法雖於 1876 年誕生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但該
部憲法於 1878 年旋遭廢止。爾後的 30 年間鄂圖曼帝國實施專制
政治,故不算立憲政體 ) 。伊藤並歷任首相、樞密院議長、貴族院
議長等要職,為明治政府之文臣中最具實力的政治人物。
入松下村塾學習和赴英留學
• 安政 4 年 (1857 年 )2 月,伊藤入長州藩士吉田松陰 ( 主張
尊皇攘夷,為明治維新的思想指導者 ) 所經營的私塾-松下
村塾 ( 山口縣萩市 ) 學習,和高杉晉作 (1863 年招募下級武
士和豪農商的志願者創設奇兵隊 ) 等共同參加倒幕運動。
• 文久 3 年 (1863 年 ) ,伊藤赴英國倫敦留學,因目睹日、英
國力的懸殊差距,思想遂由攘夷轉向開國。翌年 8 月,發生
了「四國艦隊下關砲擊事件」 ( 從橫濱出發的英、法、荷、
美四國軍艦共 17 艘組成聯合艦隊,為報復前一年的「長州
藩外國船砲擊事件」,砲擊長州藩的前田砲台並占領之 ) 。
事件後由高杉擔任使節和四國講和,伊藤則出任翻譯官。日
方除保障海峽航行自由外,並賠款 300 萬美金。
領有周防、長門兩國的外樣大名─毛利氏 37 萬石
(1 石為 150 公斤 ) 的家紋,松下村塾位於其城下町
─萩
左圖為山口縣文書館所藏吉田松陰 (1830-1859) 肖像。吉田任長州藩的
藩校明倫館之兵學教授時,桂小五郎 ( 木戶孝允 ) 為其學生。安政 4 年
(1857 年 ) 繼承叔父玉木文之進的松下村塾,除武士外亦接受百姓 ( 農
民 ) 、町人 ( 工商業者 ) 成為塾生。吉田極力宣揚尊皇攘夷思想,受其薰
陶的滿門桃李日後多投身尊攘運動。安政 5 年 (1858 年 ) 他因反幕府罪
而鋃鐺入獄,翌年於江戶被處斬刑。右圖為京都大學所藏的吉田塑像,
據稱頗得其神韻。
左為高杉晉作 (1839-1867) 。當時以孝明天皇 (1831-1866) 為首的朝廷主張攘夷
,並屢迫幕府實行。幕府不得已,遂以文久 3 年 (1863 年 )5 月 10 日為攘夷的期
限,命各藩嚴海防、攘外夷。長州藩於當日率先響應,砲擊通過關門海峽的外國
船隻,卻遭美、法軍艦的反擊而失敗,史稱「長州藩外國船砲擊事件」。高杉為
防衛下關,於同年創設了奇兵隊,首開農商百姓參軍之先例。右為高杉 ( 中 ) 和
伊藤 ( 右 )
左為和高杉晉作並稱「松下村塾雙璧」的長州藩士久坂玄瑞 (1840-
1864) ,其亦為恩師吉田松陰的妹婿。元治元年 (1864 年 )7 月的禁門之
變中,久坂率領的長州軍為西鄉隆盛所指揮的薩摩藩兵擊敗,他在奮戰
負傷後選擇了自盡。右為萩往還公園中的久坂、吉田、高杉師徒三人的
銅像 ( 由右至左 ) ,提字為松陰 ( 別號:二十一回猛士 ) 的筆跡和其膾炙
人口的名言。
吉田松陰所主持的松下村塾遺址 ( 山口縣萩市 ) 。其講學該
塾的歷史雖只有短短 1 年 (1857-1858) ,然為長州和近代日
本培養出許多人才,如高杉、久坂、伊藤、山縣有朋、山田
顯義 (1844-1892 ,主持編纂近代法典,有日本的小拿破崙
之稱 )
元治元年 (1864 年 )8 月的「四國艦隊下關砲擊事件」中,
英、法、荷、美四國的聯合艦隊砲轟下關砲台,並出動海軍
陸戰隊占領之。圖為法國陸戰隊所占領的長州藩前田砲台。
扭轉藩論和推動版籍奉還

• 受維新三傑之一的木戶孝允所重用,成為長
州藩倒幕運動的主要指導者之一,成功地使
當時分歧的藩論統合為尊王倒幕論。
• 明治政府成立之初,為達成國家的初步統一
,木戶即有命各藩主奉還版 ( 領地 ) 籍 ( 人
民 ) 的建議。在伊藤的勸請下,明治 2 年
(1869 年 )3 月,長州、薩摩、土佐、肥前等
四大雄藩遂向朝廷連名提出奉還版籍之請。
推動鐵路建設和赴歐考察憲法
• 維新伊始,伊藤即體認到交通建設在殖產興業 ( 開發農業生
產、興辦工業建設 ) 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和肥前國 ( 佐賀
縣 ) 出身的大隈重信 (1838-1922) 聯手強力推動鐵路建設。
• 明治 15 年 (1882 年 )3 月,明治天皇命伊藤率領伊東巳代治
(1857-1934) 等隨員赴歐考察憲法。他先於柏林大學向憲法
學者 Gneist (1816-1895) 請益,獲得君主須牢握行政權的建
議。 Gneist 亦請弟子 Mosse(1846-1925) 為他逐條講解普
魯士憲法。他又向維也納大學教授 Stein(1815-1890) 學習
歷史法學。考察德、奧的結果,使他決定仿效君權至上的普
魯士憲法。因他認為英國憲法的御而不治,不符合明治維新
王政復古 ( 恢復幕府掌權前的天皇親政 ) 的精神。
和伊藤一同擘劃鐵路建設的大隈重信,使日本的第一條鐵路 ( 東京港區
新橋-神奈川縣橫濱 ) 於明治 5 年 (1872 年 )9 月開通。西南戰爭時大隈
幫助政府籌措軍費有功,明治 14 年政變下野後轉而從事自由民權運動。
亦為著名私校-早稻田大學的創辦人。右為早大的精神象徵─大隈紀念
講堂。
近代內閣制度的實施

• 明治 18 年 (1885 年 )12 月,日本政府正式


廢止維新後復古式的最高行政機構─太政官
,設置仿德國形式的內閣,主其事者為伊藤。
他為明治政府導入近代的內閣制度,同時自
己出任第 1 任的內閣總理大臣,即第 1 任首
相。其餘的 9 位國務大臣幾全為薩、長出身
者。爾後伊藤前後 4 次組閣,可說是明治時
期的藩閥政府中最具實力的政治人物。
第 1-44 任 ( 明治時代至二次戰後不久 ) 日本的內閣
總理大臣 ( 首相 ) 的花押 ( 在閣議做成的文件中代替
簽名 )
大日本帝國憲法 ( 明治憲法 ) 的制定

• 明治 19 年 (1886 年 ) ,伊藤命井上毅 (1843-1895) 、伊東巳


代治、金子堅太郎 (1853-1942) 等僚屬,在德國顧問 Mosse
的襄贊下開始制定憲法草案。明治 21 年 (1888 年 )4 月,日
本政府成立了採合議制之天皇的最高諮詢機構─樞密院,並
由伊藤出任第 1 任的樞密院議長,負責審查憲法的草案。
• 大日本帝國憲法屬欽定憲法,即單獨由君主的意志所制定之
憲法。於明治 22 年 (1889 年 ) 2 月 11 日,即紀元節 ( 以神武
天皇於西元前 660 年的即位日之故所定的節日,戰後改稱建
國紀念日 ) 公布。內容共有 7 章 76 條,載明天皇的大權、臣
民的權利義務、帝國議會的組織、輔弼機關、司法機關和會
計等。如同普魯士憲法,首相、內閣並未載入憲法中。
大日本帝國憲法實際上的起草者,為伊藤心腹三羽烏─伊東巳代治、井上毅、金子堅太郎 (
由左至右 ) 。伊東長期 (1899-1934) 擔任樞密顧問官,大正、昭和初期為藩閥、官僚等政
界保守勢力的健將,經常和政黨內閣的政策唱反調。井上除明治憲法外,更參與了軍人敕
諭 (1882 年 ) 、教育敕語 (1890 年 ) 的起草,為軍人和國民的精神、道德教育殫精竭慮。
金子在日俄開戰後赴美進行外交折衝,強調日俄戰爭中日本是正義的一方,並促成了昔日
哈佛大學同窗的狄奧多‧羅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 , 1858-1919) 總統願意出面調停日
俄戰事。
明治憲法的第 3 頁,可見到明治天皇的
署名和用印,及首相以下諸大臣的副署

現今日本皇室的家系圖
明治憲法的第 4 頁,本文的第一條開宗明
義規定日本由萬世一系的天皇所統治。
立法機關-帝國議會的成立
• 憲法公布後,明治政府立刻著手準備召開國會 ( 帝
國議會 ) 。明治 23 年 (1890 年 )11 月 29 日,大日本
帝國憲法和第 1 屆帝國議會的召開同時生效。
• 帝國議會由貴族院 ( 議員由天皇敕選 ) 和眾議院 ( 議
員由人民選出 ) 所組成,擁有法律的制定權和預算
的審議權。
• 伊藤隨即就任第 1 任的貴族院議長。
 
大日本帝國憲法下的統治機構略圖,括號中的機構為憲法中
未見明文規定者。該憲法只規範了立法權 ( 帝國議會 ) 和司
法權 ( 裁判所 ) ,對於實際負責行政權的首相、內閣的規定
付之闕如,以免在制度設計上牴觸明定為統治權總攬者的天
皇。
伊藤和清國、韓國的關係
• 甲午戰後的明治 28 年 (1895 年 )4 月 17 日,時任內
閣總理大臣 ( 第 2 次組閣 ) 的伊藤和清廷的全權大使
李鴻章會談於山口縣下關,簽訂了馬關 ( 因下關古稱
赤馬關 ) 條約,使臺灣、澎湖成為日本的殖民地。
• 日俄戰後的明治 38 年 (1905 年 )11 月,時任樞密院
議長的伊藤以特派大使的身分赴韓,威迫韓國簽訂
第二次日韓協約,使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翌月
日本於首爾 ( 當時名漢城 ) 設置統監府,全面控制韓
國的內政和外交,伊藤並出任第 1 任統監。
和韓國駐紮軍司令官長谷川好道 (1850-1924) 共乘
馬車前往統監府的統監伊藤 ( 馬車後面之左前方坐
姿者 ) 。長谷川日後曾任朝鮮總督,鎮壓三一獨立
運動。
遇刺逝去和歷史評價
• 明治 42 年 (1909 年 )10 月 26 日,時任樞密院議長的
伊藤對於合併韓國一事為先徵求俄國諒解,約俄國財
政大臣 Kokovtsov(1853-1943) 於哈爾濱會談。甫抵
車站在月臺接受俄軍軍禮歡迎的伊藤,冷不防為大韓
帝國 ( 朝鮮在李朝末期的國名, 1897-1910) 的獨立運
動家安重根 (1879-1910) 以手槍近距離狙擊。行刺成
功後的安還以俄語高喊「韓國萬歲」,身中三槍的伊
藤在半小時後身亡。 11 月 4 日,伊藤的國葬在日比
谷公園舉行。伊藤固使日本成為君主立憲的近代化國
家,然一生事功亦和侵略鄰國息息相關。
左為在哈爾濱刺殺伊藤的安重根,當場遭俄方逮捕後被引渡
給日本。明治 43 年 (1910 年 )2 月,安為旅順的關東都督府
地方法院判處死刑,旋於翌月被處死。他死後未及半年,大
韓帝國即因日韓合併 (8 月 22 日 ) 而亡國。右為其在獄中的
手書。
位於山口縣萩市
伊藤博文舊宅遺址的其銅像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