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7

石油工业概论

学生班级:公选
授课学时: 48
讲课教师:于乐香
办公地点: B436
联系电话: 15066220678
第一章 绪 论

一、石油工业简介

二、石油工程概述

三、学习要求

四、油气藏的形成与类型
一、石油工业简介 质量的好坏用抗爆性能的强弱分等级

评价指标:馏分组成、辛烷值 异辛烷的抗爆性能
汽油 最好
种类:车用汽油、航空汽油、工业汽油、溶剂汽油
煤油: 按用途分为灯用煤油、重质煤油、拖拉机煤油、 航空煤油

石 柴油:分为轻柴油、重柴油两种;
油 判断轻柴油的重要指标是燃烧性能、抗爆性能、凝固点和
家 粘度;

牌号以凝固点的高低来规定
润滑油 用十六烷
值衡量
石蜡:商品石蜡的牌号是以熔点来划分的
沥青
燃料油:石油中的重油成分,是很好的锅炉燃料
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有的还含有少量丙烯
石油分家 提高了
塔顶:炼厂气 (C1~C4) 铂重整 汽油的
抗爆性
上部:汽油 (C5~C9) 能
蒸馏 热
石油 中部:煤油 (C10~C15) 裂
分馏塔 下部:柴油 (C11~C20) 法

底部:重油( C16~C45 )
柴油
减压加热炉
润滑油
减压精馏塔 石蜡
沥青
油气田勘探

油气田钻井
上游
油气田开发


油气集输与储运


石油炼制与化工

三高 下游
行业 石油工业的经营管理
1 、课程内容
技术高度密集
资金高度集中
风险高度存在

油田开发

销售
勘探

开发 炼制
开采 集输
油田宏观开发阶段

探井 (Exploratory well) 油藏工程


发现 (Discovery)
勘探 (Exploration) (Reservoir Eng.)

油藏
废弃 (Abandonment) 油气钻井
(Well Drilling)

一次采油
三次采油 二次采油 (注水 ) (Primary Oil Recovery)
(Tertiary Oil Recovery) (Secondary Oil Recovery)
开发过程 外输油轮

生产平台
钻井平台 FPSO

隔水管
井口采油树 海底管线
气层
油管
套管 举升设备
射孔 油层

水层
世界石油工业

始于 1859 年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州钻成的第一口井,井深
仅有 21.7m ,其后的 90 多年,美国的石油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
,约占该时期世界总产量的 50~70% 。

20 世纪 40 年代是世界发现油田的最活跃时期, 60 年代达
到高峰,进入 70 年代发现油田的数量急剧减少,从石油使用的
角度看,世界石油发展史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 1 )煤油时代( 1850~1900 年)
( 2 )汽油时代( 1900~1940 年)
( 3 )燃料和化工原料时代( 1940 年至今)
从国际石油合作的角度,世界石油工业可分为四个阶段:

( 1 )西方跨国石油公司瓜分和垄断世界石油工业阶段( 1900~1945
年)

( 2 )美国成为统治世界产油国的霸主( 1946~1959 年)

( 3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 1960~1969 年)

( 4 )国际石油合作时期( 1970 年至今)


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按照油气的储量,大型油区分为三级:
( 1 )超级特大油区(油气储量 >136 亿吨)
全球仅有两个,即阿拉伯伊朗油区和西西伯利亚油区
,油气储量占全球总量的 48%
( 2 )特大油区(油气储量 41~136 亿吨)
全球有八个,即前苏联的乌拉尔油区、墨西哥的雷福
尔马 - 坎佩切湾油区、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油区、美国的密西
西比河三角洲油区、二叠纪油区、美国及墨西哥东北部的得克
萨斯油区、利比亚的锡尔特油区、加拿大的阿尔伯达油区,其
油气储量之和占世界的 20%
( 3 )大油区(油气储量 >13.6~41 亿吨)
约有 15 个,分布在美国、前苏联等地,油气储量之
和占世界的 16%
按照油气的储量,大型油田(约有 300 多个)分为三类:

( 1 )超大油田(探明储量超过 6.8 亿吨)


40 多个,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南北美洲和前苏联等地
( 2 )较大油田(探明储量超过 1.36 亿吨)
( 3 )大油田(探明储量超过 0.68 亿吨)

2002 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前十位国家:
沙特阿拉伯( 360 亿吨)、伊拉克( 152 亿吨)、科威特
( 133 亿吨)、阿联酋( 130 亿吨)、伊朗( 123 亿吨)、委内
瑞拉、俄罗斯、美国、利比亚、尼日利亚
2002 年底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

沙特阿拉伯( 21.38% )、加拿大( 14. 84% ) 、


伊拉克( 9.28% ) 、科威特( 7.75% ) 、伊朗
( 7.40% ) 、
委内瑞拉( 6.42% )

2002 年底天然气证实储量分布:

俄罗斯( 30.52% )、伊朗( 14.76% )、卡塔尔


( 9.24% )、 沙特阿拉伯( 4.14% )、美国( 3.33% )、阿
尔及利亚( 2.92% )
( 1 )从洋油到现代油田( 1859~1949 年)

( 2 )艰苦探索、寻求突破( 1949~1959 年)

国 ( 3 )大庆石油会战( 1959~1964 年)

油 ( 4 )石油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64~1978 年)


发 ( 5 )石油工业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进( 1978~1988 年)

历 ( 6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1988~2000 年)

( 7 )走出国门、跨国经营( 1993 年至今)

( 8 )向国际化石油企业集团迈进( 1998 年至今)


石油小常识
1. 1859 年,美国人德雷克“上校”钻出世界第一口油井,井深
21m ,口产 20 桶原油。
2. 中 国 第 一 口 油 井 — — “ 苗 1 井 ” , 井 深 120m , 日 产 油
0.75t 。 1878 年台湾苗栗油矿聘请两名美国技师,购进美国顿
钻钻机一套钻成的,也是中国第一口顿钻井。
3. 中国大陆上第一口油井――“延 1 井”,井深 80 多米,日产油
1 ~ 1.5t 。 1907 年 6 月 5 日至 9 月 6 日完钻,是延长油矿聘用
日本技师和 7 名技工,购进日本顿钻钻机完成。
4. 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是 1957 年 10 月 8 日建成的“玉门油
矿”。
5. 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是随 1955 年 10 月 29 日
完钻出油的黑油山 1 号井发现的克拉玛依油田。
6. 1963 年 12 月 4 日,周思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四次会议上庄严地向世界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
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
石油小常识
6. 大庆油田自 1959 年成立, 1976 年年产超 5000 万吨,至今已实
现稳产五千万吨以上 30 年。
7. 我国第一口日产千吨井——坨 11 井, 1965 年 1 月 25 日坨 11 井
出油,一次射开全部油层,通过 30mm 油嘴放喷, 24 小时内畅
喷原油 1134t 。
8. 我国单井产量最高井——任 9 井, 1976 年,任 9 井试油,用新
工艺酸化放喷,日产原油 5400t 。
9. 我国的三大石油生产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中国石
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10. 2002 年,我国原油产量 1.67 亿吨,列美国、沙特、俄罗斯、墨
西哥、伊朗之后排世界第 6 位。
二、石油工程概述
1. 石油工程的定义
石油工程是根据油气和储层特性建立适
宜的流动通道并优选举升方法,经济有效地将深埋
于地下油气从油气藏中开采到地面所实施的一系列
工程和工艺技术的总称。包括油藏、钻井、采
油和石油地面工程等。
研究油气田地质资料,
确定钻井方法和钻进工艺技术,
油气的分离、储存、输送等
油田开采过程中根据开发目标
掌握地下油气的分布状况,
建立起一条开采油气的通道,
通过产油井和注入井对油藏采
掌握储层及其流体的性质与特点,
保护油气层。
取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总称。
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2. 石油工
程任务
勘探发现具有工业油气流的含油气构造

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进行合理的钻井设计和科学的钻井施工

制定采油工程方案,确定采油工艺技术

开发的动态监测与开发调整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原油采收率
3. 石油工
程目标
经济有效地提高油田
产量和原油采收率

采出的油气总量
油气采收率=  100%
地质储量

目前世界上已开发的油气田,其采收率最高已超过 70 %
,低的则不足 10 %。我国东部各大油田的平均采收率在 30 %
左右。
4. 课程内容简介

( 1 )目标及要求

本课程是为非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旨在
较全面、系统地介绍石油开采各工艺过程与环节的基本原理
和方法以及各工程环节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整个油田的开
发过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今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
习奠定基础。

( 2 )内容构成
油气勘探、油层物理、油藏工程、钻井工程、采
油工程、油气储运、油藏管理等。
三、学习要求
1. 课程特点
多 散 难

2. 学习方法

联系实际 深刻理解 善于归纳

3. 要求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等。
四、油气藏的形成与类型

石油工程研究对象:油气藏。

油气藏:指单一圈闭中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油气聚集。
• 若圈闭内仅聚集了石油,则称为油藏;只聚集了天然
气,则称为气藏;若同时聚集石油和游离态天然气
( 气顶气 ) ,则称为油气藏。
• 工业油气藏:指油气达到相当的富集程度,具有工业
( 或商业 ) 开采价值的油气藏。
• 油气藏的组成:包括三个部分,即圈闭遮挡条件、
储层及储层中的流体三个部分。
1 .石油的生成

•有机成因说 •无机成因说

古代生物遗骸沉积 •碳化物说
3FemCn  4mH 2O  mFe3O4 C 3n H 8 m
无氧条件
•宇宙说
保 存
CO  3H 2  CH 4  H 2O
温度压 物理化 CO2  4 H 2  CH 4  2 H 2O
力条件 学变化
•岩浆说

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的形成与岩浆冷却时碳氢
化合物聚合有关。
2 .油气藏的形成

石油生成

运移 生油层

聚集 储油层 油气藏
形成必
盖 层 要条件
保存
保护层

形成油气藏
3 .油气田

• 油气田:指受局部构造(或岩性、地层)单位所控制的在同一
产油气面积内油藏、气藏和油气藏的总和。
若产油面积内只有油藏,则称为油田;只有气藏,
则称为气田;若油藏和气藏均存在,则称为油气田。
油气田的含义除了地质学上的概念之外,还有行政
区划和管理职能上的含义。

• 区块这个术语有两方面含义:
( 1 )指被断层切割的油气藏,这时一个区块就可看成一个
油气藏;
( 2 )指在一些大型整装油气藏中,由于政策和所有权、资
金和技术、产能建设水平甚至地理条件的限制,人为地将其划
分成若干小块而进行分类开发,这些小块也被称为某区块,或
称为某井区。
4. 油气藏的分类

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藏数量众多
,因划分依据不同,可有多种分类方法:
• 按储渗特征分类
• 按油气藏几何形态分类
• 按储层流体性质分类
• 按圈闭成因分类
1 、按储渗特征分类
所谓储渗特征,是指油气藏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按照油
气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的不同,可将油气藏划分为以下 5 种类型

(1) 孔隙型油气藏
• 孔隙型油气藏是指:粒间孔隙既是储集空间又是渗流通道的油气
藏。
• 砂岩、砾岩、生物碎屑岩油气藏均属孔隙型油气藏。

(2) 裂缝型油气藏
• 裂缝型油气藏是指:裂缝既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又是渗流
通道的油气藏。
• 这类油气藏可能不存在原生孔隙,即使有原生孔隙也不连通、不
渗透。
• 碳酸盐岩储油层、泥页岩储集层都可能形成这类油气藏。
(3) 裂缝孔隙型油气藏
 裂缝孔隙型油气藏是指:粒间孔隙 ( 连通性差 ) 是主要的储
集空间,而裂缝是主要的渗流通道的双重介质油气藏。
这类油气藏往往是裂缝延伸较远.而孔隙渗透率很低。
我国任丘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即属裂缝孔隙型油气藏。

(4) 孔隙裂缝型油气藏
 孔隙裂缝型油气藏是指:粒间孔隙和裂缝都是储集空间、
又都是渗流通道的双重介质油气藏。
这类油气藏往往是油气层孔隙度较低,裂缝发育但延伸不远。

(5) 洞隙型油气藏
 洞隙型油气藏是指:溶洞、孔洞、孔隙和裂隙既是储集空
间又是渗流通道的油气藏。
这类油气藏基本上没有原生孔隙,只有次生孔隙。
可溶性盐岩油气藏即属洞隙型油气藏。
2 、按油气藏几何形态分类
油气藏按几何形态不同,可分为块状、层状、断块和透镜体
等 4 类。

(1) 块状油气藏
块状油气藏是指:具有统一的水动力系统和良好的连通
性、油层较厚 ( 大于 10m) 、有气顶和底水,且底水有一定的补给
能力的油气藏,如古潜山油气藏。
任丘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即属块状油气藏。

(2) 层状油气藏
层状油气藏是指:构造完整、层系多 ( 可多达几十层 ) 、
单层厚度小、层间渗透率差异大、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且边水驱
动能量较弱的油气藏,如背斜油气藏。
层状油气藏有厚层状 ( 单层厚度为 5~10m) 、中厚层状
( 单层厚度为 l~5m) 和薄层状 ( 单层厚度小于 l m) 之分。
大庆萨尔图油田、胜利胜坨油田均主要由层状油气藏构成。
(3) 断块油气藏
断块油气藏是指:含油面积小、层系多、层间油气层特
性及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都较大,并且断块内不同层系不具有统
一油水界面的油气藏。
我国东部地区油田 ( 大庆油田除外 ) 都以断块油气藏为
主。例如,胜利东辛油田有 85 个含油断块,其中含油面积在
1km2 以上的仅有两个,而含油面积小于 0.5km2 的有 69 个,占
断块总数的 81 %。

(4) 透镜体油气藏
透镜体油气藏是指:长、宽比小于或等于 3 : 1 的砂体
岩性油气藏。当透镜体相互交错叠合时,井段纵向上就出现多个
油气层。这类油气藏具有封闭条件好、水动力条件差的特点,其
规模一般都不大。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沙三段的大套泥岩中,零星分布着不
少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3 、按储层流体性质分类
所谓储层流体,是指储存于储集层的石油、天然气
和地层水。其特点是处于储层的压力和温度下,特别是
其中的石油溶解有大量的气体,从而使储层流体的物理
性质与其在地面上的性质有着很大的差异。

根据地层油的粘度和凝点的不同,可将油藏分为常
规油油藏、稠油油藏和高凝油油藏。

( 1 )常规油油藏
• 常规油油藏是指地层原油粘度小于
50mPa·s 的油藏。
(2) 稠油油藏
• 稠油油藏是指地层原油粘度大于 50mPa·s 的油藏。
• 稠油油藏的油层多为泥质胶结,其渗透性好,但胶结疏松。
• 根据稠油的粘度 ( 主要指标 ) 和相对密度 ( 辅助指标 ) ,又将稠
油划分为普通稠油、特稠油和超稠油。相应地,将稠油油藏分
为普通稠油油藏、特稠油油藏和超稠油油藏。

① 普通稠油油藏:普通稠油油藏是指地层原油粘度为:
50mPa·s~10000 mPa·s 的油藏。
• 胜利孤岛、孤东馆陶组及胜坨三区的 Edl 均属普通稠油油
藏。
② 特稠油油藏:特稠油油藏是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为:
10000mPa·s~50000mPa·s 的油藏。
• 胜利的单家寺油田和草桥油田即由特稠油油藏构成。
③ 超稠油油藏:超稠油油藏是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大于
50000 mPa·s 的油藏。
• 克拉玛依的风城、河南的井楼一区即属超稠油油藏。
(3) 高凝油油藏

• 高凝油油藏是指原油的凝固点大于
40℃ 的油藏。
• 辽河的沈阳油田由世界上罕见的高凝
油油藏构成。胜利的桩 104 块东营组原油
凝固点也高达 46℃ 。
4 、按圈闭成因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就是以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的非渗
透性封闭因素为基础,结合储集层的特征而划分的。一
般可分为四大类。
(1) 构造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是指:以储集层顶面发生变形或变位为主
构成的圈闭所形成的油气藏。可进一步分为以下 4 种:
① 背斜油气藏。该油气藏的油气层顶面向上拱起,上方及上倾
方向被非渗透性盖层封闭,底面和下倾方向被高油势面和非渗透
岩层联合封闭。
② 断层油气藏。该油气藏的油气层上倾或四周均由断层遮挡。

③ 裂缝型背斜油气藏。该类油气藏储集层为背斜控制下的裂缝型
油气层,而油气层被非渗透层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
④ 刺穿油气藏。该类油气藏特点是油气层在上倾方向一侧被刺
穿岩体或刺穿岩体断层所屏蔽。
(2) 地层油气藏
凡是油气层四周或上倾方向因岩性变化,
或地层层序中断而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的油气藏均
称为地层油气藏。
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种:
① 岩性油气藏。凡是因岩性变化,使油气层四周或上倾
方向以及顶、底面均为非渗透岩层所限定的油气藏称
为岩性油气藏。
② 不整合油气藏。油气层上倾方向为不整合遮挡所限定
的油气藏称为不整合油气藏。
③ 礁型油气藏。具有良好孔、渗性的礁油气层上方和
周围被非渗透性岩层封闭而形成的油气藏称为礁型油
气藏。
(3) 水动力油气藏
• 凡是因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
水条件下不存在圈闭的地方所形成的油气藏称为水动
力油气藏。

(4) 复合油气藏
• 油气层上方和上倾方向由构造、地层和水动力三
因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的油气藏称复
合油气藏。
• 可进一步分为构造—地层油气藏、构造—水动力油气
藏、地层—水动力油气藏和水动力—构造—地层油气
藏。
孔隙型
裂缝型

按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流 孔隙—裂缝型

通道的不同分为 裂缝—孔隙型
洞隙型
常规油油藏
油 按流体性质
稠油油藏(粘度大于 50mPa.s)
气 分类
高凝油油藏(凝固点大于 40ºC )

藏 挥发油油藏

类 凝析气藏 构造油气藏
型 天然气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按圈闭成因分类 断层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块状油藏(油层有效厚度大于 10m )
层状油藏(纵向上分层性好、层数多、单层厚度小)
按几何形状分
断块油藏(纵向上含油层系多、含油井段长)
透镜体油藏(长宽比小于 3: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