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淺談徐復觀先生《論藝術》著

作內之美學詮釋
Uma breve discussão sobre as interpretações estéticas da
publicação "Crítica sobre questões de arte" do Sr. Xu Fouguan

講者:李冠良先生(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社會科
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研究生)
講座日期: 2021 年 9 月 10 日
講座地點:香港人文學會
藝術的社會性問題

『 Stephen Spender ( 1909 –
1995 )指出,創造藝術的意識,
是一面受到社會的影響,但同
時又站在社會影響之外的意
識.。所以他認為「作為個人
的藝術家或鑒賞家,是處於社
會之內,同時又是處於社會之
外。一面是由社會給與以條件,
但有時又與社會相對立;一面
是表現社會,但同時又否定社
徐復觀先生
會;一面適應社會要求,但同
時也拒絕社會的要求。」』

『一面是表現社會,但同時又否定社會;一面適應社會要求,但同時也拒
絕社會的要求。』

例子:玫瑰崗學校小學部舊生 Ricker Choi 《反送中 6 . 12 大遊行》及《金鐘連儂
牆》油畫 v.s Miss. Fat Liu Ka-yee 《香港地獄》油畫
藝術的社會性問題
 『在藝術的早期歷史中,多半是為宗教服務,好
像它完全是受宗教的支配。但 Stephen Spender
認為藝術不僅有把神加一多樣化的傾向,並且
「藝術的自身,有創造出成為神的東西的傾向」。
所以「自由的藝術,對於舊的時代的一神教的信
徒們是麻煩的存在,好像今日藝術成為社會的單
一意識主義者的眼中針一樣」。這即說明了藝術
在過去表面上是處於宗教的附庸地位,但它也能
站在宗教社會凡外面來發揮他自身的特色。』

『 Stephen Spender 認為藝術不僅有把神加一多樣化的傾向,
並且「藝術的自身,有創造出成為神的東西的傾向」。 』

例子:淋漓淋浪《黑夜菜園》油畫及《鎖匙人 — 悼李旺陽》油畫
藝術的社會性問題

『 Stephen Spender 更進一步指出:「社會是能任意支配藝術
的。但這樣代價,乃是藝術的消滅。沒有藝術的地方,共同社
會的精神健康情形,便會陷於危險。何以故?因為知覺的感性
的表現被壓逼死了。」不僅如此,「連要使作家把某種特定理
念實現於作品之中,即使某種理念是如何正當,是如何的急需,
也依然潛伏危險」。』


『他也承認古典希臘藝術,是在當時哲學理念影響之下所產生
的藝術,也是最承受了社會進化責任的藝術。但他認為他們是
「通過素材的征服,以最高的美,來表現其理念」。並且,他
認為「媒體(素材)與藝術家的感受性的統合,是藝術獨立的
基盤」。在此種基盤之上,不僅古典希臘藝術,有其社會意識
以外的獨立性;即使是為教主、為帝王所驅使的藝術家,依然
在教主、帝王的意識之外,有藝術家的獨立意志王國。』

『因為知覺的感性的表現被壓逼死了。」不僅如此,「連要使作家把某種
特定理念實現於作品之中,即使某種理念是如何正當,是如何的急需,也
依然潛伏危險」。 』
 例子: “ The Family” by Gustave Klimit v.s “The Pillars of Society” by George Grosz
藝術的社會性問題

『( Stephen Spender )…… 其中「理
想主義的物質主義」(即利他主義),
較之「利己的物質主義」,對於藝術成
為更大的危險。』

『不過, Stephen Spender 又認為在自
由社會中,像極端的抽象主義這類走向
極端主義的藝術運動,固然是為了「要
從現代社會意識的洪流中守住藝術」;
但這些帶有「秘教性格」的流派,與社
會主義的寫實主義」,實在同樣是一種
反動,是「同一個紀念章上的兩面」。
他們常常是以表現完全的主觀思維來表
現自己的自由;或者用之來攻撃給我們
以自由的社會。「結局,注意到物質進
步給了人類以利益人們,會把主觀的反
社會的西歐藝術,看作是頹廢而無責任
的東西。」』(例子: Anselm Kiefer
《耶路撒冷》混合媒介繪畫)
理想主義的物質主義(即利他主義) v.s 利己的物質主義

洪席耶 / Walter Benjamin (利己的物質主
義)
 復原基進的幻像 :美學則是「戲玩的幻像」

憶念感懷與回憶:獨白式的記憶、記憶乃打
開真理的門徑、打開真理的回憶和思念

說童話故事般的權威性身體經驗:思憶、教
誨、多元脈絡、母性的包容、對反派的包容

Lecan (利他主義)

Discourses (對話):積極深耕爭取民意支
持及達成民間各派共識

Ethnography

Deleuze and Guattari (利他主義和利己的物
質主義可求中庸,兼支持洪席耶 / Walter
Benjamin 的說故事藝術論點)

批判 Lecan 只重對話,過份流於言語溝通層
面,忽略「 social/political engagements 」
藝術的社會性問題
 『總之, Stephen Spender 在這篇文章
中,主要是強調社會與藝術,是兩種性
質不同的意識。他認為「社會—社會的
發言人—是隨著歷史的尺度而思考;而
藝術—藝術家—則是隨著生死限制的感
覺生活尺度而創造」。非歷史思考、社
會思考的人,一定會在與未使的關連上
來思考事物,以完成現實的進步。在此
思考中,思考者常超越了自己,把自己
棄置於遙遠的後方。他們的不朽性,乃
在於把他們自己化成歷史過程中的「境
界標誌」。而「藝術家的不朽性,乃在
於一個人,具有能同化於另一個人的經
驗的能力」。』

Deleuze and Guattari (利他主義和利己的物質主義可求中庸,兼支持洪
席耶 / Walter Benjamin 的說故事藝術論點)
 批判 Lecan 只重對話,過份流於言語溝通層面,忽略「 social/political
engagements 」
 成功創作例子: Edward Cheung (張浩強).中大藝術系 MAFA 系友,以趙
無極「大氣磅礡之氣」的主觀氣韻幻化意境來表達內心對反送中年青人街頭
社會性抗爭及「中大保衛戰」的人文關懷

Deleuze and Guattari (利他主義和利己的物質主義可求中庸,兼支持洪
席耶 / Walter Benjamin 的說故事藝術論點)
 批判 Lecan 只重對話,過份流於言語溝通層面,忽略「 social/political
engagements 」
 成功創作例子: Edward Cheung (張浩強).中大藝術系 MAFA 系友,以趙
無極「大氣磅礡之氣」的主觀氣韻幻化意境來表達內心對反送中年青人街頭
社會性抗爭及「中大保衛戰」的人文關懷

Deleuze and Guattari (利他主義和利己的物質主義可求中庸,兼支持洪
席耶 / Walter Benjamin 的說故事藝術論點)
 批判 Lecan 只重對話,過份流於言語溝通層面,忽略「 social/political
engagements 」
 成功創作例子: Edward Cheung (張浩強).中大藝術系 MAFA 系友,以趙
無極「大氣磅礡之氣」的主觀氣韻幻化意境來表達內心對反送中年青人街頭
社會性抗爭及「中大保衛戰」的人文關懷
論蕭立聲的人物畫
 『莊子在《德充符》篇,強調了人之德較人之
形,更為可貴;並為了打破世人拘於形的庸鄙
之見,特描寫出幾個醜惡的形,並在其中描寫
了感人的德的故事,以鞭策世人對人物的了解,
應突破其外形以把握其人之可貴的德,因而把
握到了真正的人。這是「傳神」論的思想淵源
與線索。因為《德充符》之所謂「德」,指的
是精神,而魏晉人則常簡稱之為神(魏晉流行
人物畫)。決定人的真正存在的,乃在其神而
不在其形,由形向神的突入,即是向人的本質
的突入。同時,神不為形所拘,但神亦須通過
形而顯。所以傳神之畫,不是對形的破壞,而
是對形的選擇,選擇出與神相應之形而加以傳
寫。此時所得的,乃是形神相即相融的作品, 徐復觀先生
這便超脫出具像與抽象之爭,而把具像與抽象
融合到更高的境界。』
論蕭立聲的人物畫
 『但對人物的神的掌握,不僅在於
「觀物審」的功夫,更須要在「觀物
審」的當中,觀者與被觀者,能發生
精神的感應,因而能有所契會。精神
是以類相感的。觀者僅有眼力而無精
神之力,固然不能發生主客的感應,
觀者精神的品級若是太低,與被觀者
之精神,在品級上並不同類,依然不
能發生主客間的感應。所以畫者的神,
是決定被畫者之神的關鍵。此一關鍵
不打通,則萬千作品,只能停頓在形
似,或求形似而不得的階段。中國論
畫必求其人,認為畫與人是不可分的,
其原因在此。』
 蕭定聲:《羅漢圖》
論蕭立聲的人物畫
 『我於 1967 年來新亞書院短期講學,
蕭立聲先生正執教於新亞藝術系,我曾
為藝術系講《中國山水畫創作之三階
段》,立聲以餘言為有合,遂相與訂交。
此次重來講學,與立聲交往日密,相知
亦 日深。因其人以求其畫,遂嘆古人畫
論之不我欺。與立聲初相見,但覺其謙
謙君子,無江湖客裝模作樣之態。久之,
則見其天真爛漫,似一未受塵網漸磨污
染之少年;深之,則見其天真爛漫之中,
郁勃著一股熱烈豪蕩之氣,則其精神於
淡然自處之中,固未嘗忘天下之大憂大
患,其胸中之所蘊,宏遠浩蕩,實未易
淺量輕測。他的人格的造詣,就是他的
作品的造詣。』

蕭定聲:《齋心圖》
論蕭立聲的人物畫
 『中國人物畫,及中唐而漸衰,原因不一而足。其中,人物畫
在技巧上之要求,實在山水畫之上;文人作畫,不願受技巧上
之限制以阻遏其興趣之發抒,亦為各種原因之一。董其昌南北
宗之論,乃一時興到之談,既不合歷史事實,亦未盡繪事甘苦,
乃經清代康熙、乾隆二帝之提倡,遂一若成為畫論之定局,而
實則大開苟簡之門。清代繪事之不振,實源於此;人物畫之衰,
更不待論。立聲則以山水畫之放逸精神入之於人物畫,故其能
傳人物之神而無一匠氣;以人物畫的精嚴技巧入之於山水畫,
故其筆墨輕而不佻,重而不滯,於虛靈幻化之中,有篤實蒼樸
之味。況且他的酒量猶極豪,並懷痛飲,有如他寫畫時水墨淋
漓那種氣慨,以之對眾揮毫,大幅巨製人物畫頃刻而就,氣魄
磅礡,神態如生。觀者莫不拍手叫絕。正如東坡居士所謂「下
手有如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立聲之人物畫,真所謂
「君子之道」,「黯然而日章」,決非偶然的。』
俞劍華《國畫研究》:人物之寫生畫法

中國之人物畫法最初先從骷髏畫起,繼畫裸體之
秘戲,然後再畫著衣冠之人物,惟宋、元以來,
此法漸失,除傳神一道尚知面對所畫之人,不廢
寫生方法外,其他仙佛、賢聖、人物、仕女,則
專事臨身體之比例,俱不注意。所畫之面目,無
論貴賤貧富,老幼男女,均屬同一模型,試觀陳
老蓮之人物,除用筆剛硬如鐵外,所畫之面目,
男則傖俗如皂棣土匪,女則臃腫如鴇婦虔婆,至
其身體之矮短,尤為侏儒可笑。近代人物畫家亦
同受此病。
周積寅《中國畫論》:形神論
 清.鄭績《夢幻居學畫簡明》(《論肖品》)

凡寫故實,須細思其人其事,始末如何?如身入其境,目
擊耳聞一般。寫其人不徒寫其貌,要肖其品,何謂肖品?
繪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質也。嘗見《磻溪垂釣圖》寫一老漁
翁,面目手足,簑笠釣竿,無一非漁者所為,其衣褶樹石
頗有筆意,惜其但能老漁不能寫肖子之為漁。蓋子牙抱負
王佐之才,於時未遇,隱釣磻溪,非泛泛漁翁可比。即戴
笠持竿,仍不失為宰輔器宇也,豈寫肖漁翁便肖子牙耶?
推之寫買臣負薪,張良進履,寫武侯如見韜略,寫太白則
顯有風流,陶彭澤傲骨清風,白樂天醉吟灑脫,皆寓此意。
倘不明此意,縱練成鐵鑄之力,描出生活之神情,究竟與
斗牛匠無異耳。肖品功夫,切須講究。
周積寅《中國畫論》:形神論

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卷三(《傳神.傳神總
論》)

傳神寫照尤來最古…… 不曰形、曰貌,而曰神者,以天
下人形同者有之,貌類者有之,至於神則有不能相同矣。
作者若但求之形似,則方圓肥瘦,即數十人之中,且有
如似者矣,鳥得謂之傳神?今有一人焉,前肥而後瘦,
前白而後蒼,前無須髭而後多髯,乍見之或不能相識,
即而視之,心恍然曰,此即某某也。蓋形雖變而神不變
也。然所以為神之故,則又不離乎形。耳目口鼻固是形
之大要,至於骨骼起伏高下,皺紋多寡隱現,一一示謬,
則形得而神自來矣。其亦有骨骼皺紋一一不謬,而神竟
不來者,必其用筆有未盡處,……
周積寅《中國畫論》:形
神論

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卷
三(《傳神.傳神總論》)

…… 用筆之法須相其面上皮色,
或寬或緊,或粗或細,或略帶微
笑,若與人相接意態,然後商量
當以何等筆意取之,則斷無不得
其神者。夫神之所以相異,實有
各各不同之處。故用筆亦有各不
同之法,或宜渲暈,或宜勾勒,
或宜點剔,或宜皴擦,用之不違
其法,自能百無一失。

任伯年.漁夫圖
徐復觀先生仰慕福田新生的「新具像主
義」油畫
 徐復觀 著:《徐復觀全
集 — 論藝術》。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4 年 4
月第 1 版。
 福田新生, 1950 年生於
福岡縣北九州市小倉區,
本身是一位相當有名的
畫家,除作品外,更出
有多種有關美術的著作。
現在是一水會的常任委
員及日展的會員。此書
分四部:第一部的《具
象、抽象之對立》,等
於是全書的總論。
福田新生倡議的「新具
像主義」

陳育強教授: ugly aesthetics /
grostequeness

藝術家參考例子: Victor Hugo
Perez Farias
福田新生倡議的「新具像主義」

陳育強教授油畫及現代水墨作品:
福田新生倡議的「新具像主義」

陳育強教授油畫及現代水墨作品:
福田新生倡議的「新具像主義」


陳育強
教授油
畫作品
福田新生倡議的「新具
像主義」

呂振光教授油畫作品
參考書目

徐復觀 著:《徐復觀全集.論藝術》。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4 年 4 月第 1 版。

Matthias Eberle, “World War I And The Weimar Artists – Dix, Grosz, Beckmann,
Schlemmer”, Translated version by John Gabriel, 1985, Yales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Arthur Kroker and David Cook, “The Postmodern Scene – Excremental Culture and
Hyper-Aesthetic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8, 2nd Edition)

Galerie Le Createur, “Together – We Explore, Explain & Appreciate the World of Arts –
Book 1”, 1st Edition in 2011, Hong Kong, Boarder Less

甄巍 著:《現代美術.鑑賞導引系列 2 》。香港:三聯書店 (香港)有限公
司, 2001 年 1 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周積寅 編著:《中國畫論.輯要》。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5 年 7 月第一版。

俞劍華 著:《國畫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8 月第一版。

蔣勳:《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北京:新知三 聯書店, 1993 年初版, 2000 年 6 月
重印。

劉建平:《中國古今書畫拍賣精品集成.任伯年(卷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6 月第 1 版。

Para/Site, “Local Accent – 12 artists from Hong Kong”. Hong Kong: Para/Site Art Space
Ltd., 200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