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4

中國文化要義

第三講
佛家學說與常樂我靜
《信徒》
倉央嘉措

那一天
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
驀然聽見 你誦經的真言
那一月
轉動所有的轉經筒
不爲超度 只爲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爲覲見 只爲貼著你的溫柔
那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爲修來世 只爲在途中與你相見
《問佛》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
顏?

佛曰:那只是曇花的一現,用來蒙蔽世
俗的眼。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淨仁
愛的心,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可有人
讓它蒙上了灰 。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多
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只因與能使它圓
滿的另一半相遇時,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
失去了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
又怕不能把握該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 。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佛把世間萬物
分為十界:佛、菩薩、聲聞、緣、 , 天、阿修
羅、人、畜生、餓鬼、地獄;天,阿修羅、、畜
生、餓鬼、地獄,為六道眾生;六道眾生要經歷
因果輪迴,從中體驗痛苦。在體驗痛苦的過程
中,只有參透生命的真諦,才能得到永生,鳳凰
涅槃。
「倉央嘉措」
觀網民點:

第一位:日波益西仁波切活佛。

85 年出生。據說他能夠彈奏一手好聽的曼陀
鈴,喜愛唱歌,還出過兩張佛教音樂的專輯。
這位活佛有著清澈純淨又帶點憂鬱的眼神啊~
第二位:格杰仁波切活佛。

一個字:「英氣逼人。」
第三位:蔣貢康楚仁波切活佛。

95 年出生。小時候的照片真是太可愛了。
第四位:受到無數人喜愛的十
七世大寶法王。

85 年出生,氣宇不凡哪。是藏傳佛教中白
教的最高領袖。
六世達賴喇嘛 - 倉央嘉措
十四世達賴喇嘛 - 丹增嘉措
( 一 ) 印度佛教基本教義

古印度之吠陀傳統思想 ( 奧義書 ) ,假定某種「外


在之實有」 (External Reality)

佛教由始至終否定外界任何獨立「實有」,僅以
「主體性」作最後根源。
【佛學】

自覺心之豁醒為「離苦」的不二法門。

一切存有只是幻象與束縛,能參破一切障蔽,顯「主體
自由」便是「覺」。

「捨離精神」
核心問題:「離苦」

「如何脫離生命之苦」

「原始教義」

「部派教義」
「三法印」 / 「四法印」

第一:諸行無常

第二:諸法無我

第三:諸行皆苦

或:涅槃寂靜
1 「苦」

「苦」 VS 「樂」

「樂」依「苦」而立。於理論而言,「苦」
先於「樂」而成立。

生命中有「苦」,因有所需,有所求。

例如:渴與餓、欲望……
「一切皆苦」、「諸行皆苦」

「樂」之意義須通過「苦」界定;
「苦」之意義無須以「樂」界定。
故「苦」之意義先於「樂」之意義。

「苦」乃生命所不可避免,可說生命之真象乃無盡
需求,無盡痛苦。
「無常」

意欲活動永遠變易不定,永不能滿足,使
自身永遠陷於「苦」中。

「諸行無常。」
「無我」

「因緣」 -
「因」指決定性的條件。「緣」指輔助性之條件。

「一切法皆因緣生」 -
一切存在皆受條件決定。「一切存在皆不自主」

人生無獨立實在性,否定「獨立實在性」
「四諦」

第一:「苦」
第二:「集」
第三:「滅」
第四:「道」

釋迦牟尼:「此四諦者,即為真如,
為不虛妄,為不變異。」
「苦」、「集」二諦涉及生命及
世界之真象。

「滅」、「道」二諦涉及自我之
超昇。
第一:「苦」

生而具意欲,必導向「苦」

1 生苦 2 老苦 3 病苦 4 死苦

5 愛別離苦 6 怨憎會苦 7 求不得苦 8 五蘊熾盛苦


第二:「集」
一切存在皆由條件「集合」而成。「因緣」

A 「同時互依」
- 不同於「因果性」。無「因方」與「果方」之分。

B 「異時依生」
- 「因果關係」。「果」依「因」而生。
第三:「滅」

現象中之「自我」脫離束縛而得超升

「束縛」與「苦難」之滅。

「自我之超昇」或「主體自由之完成」

「主體」與「最高自由」

過程。修持。
「主體」作為經驗自我或現象自我,皆
處「條件系列」,故為「假我」。

「最高自由」須通過自覺努力,突破
「假我」而為「真我」。

「解脫」與「涅槃」
第四:「道」

「業」與「輪迴」觀念。

- 「輪迴」本義為「流轉」,「自我」在不同生命體
中之「流轉」。「經歷流轉的自我」

- 「業」指活動之結果。「欲」與「無明」
關於輪迴的故事

從前與未婚妻訂於某年某月某日結婚。

到結婚舉行的那有位書生,一天,那未婚妻卻突然改嫁
給一陌生人。

書生大受打擊,一病不起。

家人用盡各種辦法卻回天乏術,眼看他奄奄一息,恐怕
命不久矣。
此時,一得道高僧路過,得知此事,決意點化他。

高僧走到書生床前,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

書生看到一片茫茫大海。

一名遭人殺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
第一個路人走過,看了一眼,搖搖頭,歎息一聲,
然後走了……
第二個路人走過,將衣服脫下,蓋於女屍身上,然
後走了……
第三個路人走過,為女屍挖了個坑,小心翼翼地把
屍體埋葬了……
書生疑惑之間,畫面突然切換到,書生看到自己的
未婚妻,洞房花燭,被她丈夫掀起蓋頭的瞬間……
書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釋道:「海灘上那具女屍便是你未婚妻的
前世。而你,便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她一件
衣服。她此生與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前世的一份
情。但是她最終要以一生一世報答的人,卻是最
後那位埋葬她的人。那人便是她婚禮當日遇見的
人。」

書生聽罷,大徹大悟,病即愈。
「常樂我淨」

指如來法身所具有之四德,亦稱「涅槃四德」即:

一、常,謂如來法身其體常住,永遠不變不遷。

二、樂,謂如來法身永離眾苦,住於涅槃寂滅之大
樂。

三、我,謂如來法身自在無礙,為遠離有我、無我
二妄執之大我。

四、淨,謂如來法身離垢無染,湛然清淨。
「四顛倒 」

指凡夫的四倒,即
 
一、常顛倒,無常認為有常;
二、樂顛倒,以苦當作樂;
三、淨顛倒,以不淨為淨;
四、我顛倒,無我認為有我。

《佛光大辭典》
「我執」

 
1 俱生我執:俱生我執是指生而之的執。

2 分別我執。指後天薰陶學習而得的執。

《成唯識論》
三毒
「貪」、「嗔」、「癡」

「貪」:指世人引取各事各物、名分的慾望。使人迷醉一
切順情的境,貪取無厭。

「嗔」:指人有恚忿之心,對於一切違情之境起忿怒之
心,惱怒打罵傷害他人。

「癡」:指人有迷昏之心。心性愚痴,昧於事理。因果迷
亂。起於「無明」。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
觀。」

《金剛經》
「心無罣礙」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
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
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