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5

屍體現象

仁伯爵綜合醫院法醫科主治醫生 林巧珊
死後變化

定義:是指人體死後受物理、化學以及生物學
等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在屍體上發生各種變
化稱為死後變化;這些變化使屍表和內部器官
組織呈現與活體不同的徵象,故亦稱為屍體現
象。
研究死後變化的意義:
1. 確定死亡;
2. 有助於推斷死亡時間;
3. 有助於推測死因;
4. 有助於分析死亡方式;
5. 有助於分析是否死後移屍;
6. 與生前損傷和疾病相鑒別。
死後變化的影響因素:
1.外界環境因素:包括自然氣候、屍體所處的
環境地點、屍體的衣著服飾等;
2.屍體本身的內在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體
型、疾病及死亡原因等;
3.其他因素:屍體被冷藏或冷凍、停屍載體及
屍體體位、屍體搬運及醫源性因素等。
死後變化分類
按死後經過時間分為:早期和晚期
按發生部位:屍表和內部器官
按屍體保存是否完整:毀壞型和保存型
死後變化一般始發於死後 24 小時內,但並不一定
都在 24 小時內開始,更不一定在 24 小時內消失。
發生、發展到最後消失是一個完整的連續過程,
早期、晚期死後變化不能截然分開。
早期死後變化
定義:一般指死後 24 小時以內發生的變化,包括
超生反應、屍冷、屍僵、屍斑、內部器官血液墮
積、肌肉鬆弛、皮革樣化、角膜混濁、屍體痙攣、
自溶和自家消化等。
超生反應
定義:超生反應是指生物個體死亡後,其器官、
組織和細胞在短時間內仍保持某些活動功能或對
刺激發生一定反應的能力。
超生反應的表現包括:
1. 斷頭反應
2. 心肌收縮
3. 骨骼肌超生反應
4. 瞳孔反應
5. 腸蠕動
6. 精細胞活動
斷頭反應:頭顱自頸部與軀幹分離後約十餘分鐘
內,可觀察到眼球、口唇及下頜運動,軀幹部痙
攣,心肌收縮等。
心肌收縮:人死後心肌的興奮性可保持一定時間。
剪開心包後,因受到冷空氣或金屬器械的刺激,
心房肌可出現數秒鐘的波紋狀或蠕動樣收縮。
骨骼肌超生反應:人體死後刺激骨骼肌可使其收
縮而形成肌隆起。一般在死後兩小時內,幾乎所
有的骨骼肌均可發生。肌肉狀態良好時死後 6 小
時還可呈陽性反應。
瞳孔反應:人死後約 4 小時內,瞳孔對注入結膜
囊的藥物如阿托品有散瞳反應。

腸蠕動:死後數小時仍可見到腸蠕動。有的蠕動
腸段甚至可進入鄰近鬆弛擴張的腸段中而發生腸
套疊現象。

精細胞活動:死後 30 小時(有時 70 小時,個別


報導甚至 127 小時)內,精囊內的精細胞仍有活
動能力。
超生反應的意義:
人死後各器官組織超生反應持續的時間有一定的
差異性,據此可推測死亡時間。
肌肉鬆弛

定義:人死後肌張力消失,肌肉變軟。
表現:瞳孔散大、眼微睜,口微開,面部表情消
失、溝紋變淺,肢體變軟、關節易屈曲,括約肌
鬆弛使大小便和精液外溢。
肌肉鬆弛的法醫學意義:
據此可推測死後屍體的停放地點和姿勢及有無移
屍。
屍冷
定義:人死後,因新陳代謝停止、不再產生熱量,
屍體原有熱量不斷散發,使屍溫逐漸下降至環境溫
度,或低於環境温度 (測量直腸、肝 )。
影響因素:包括周圍環境溫度、空氣流通的快慢、
衣著和被蓋的情況、胖瘦、年齡和死前狀況等。
一般來說,中等身材的成人屍體,在 16~18℃ 室温
時,死後 10 小時內,平均每小時屍溫下降 1℃ ;
此後下降速度減慢,平均每小時下降 0.5 ℃ 。
如氣温超過 40 ℃ ,屍冷不發生;死於冰雪環境中
的屍體,經約 1 小時可完全冷卻。
屍冷的法醫學意義:
幫助推斷早期死後經過時間的重要指標之一。
屍斑
定義:屍體血液因重力墜積於低下部位未受壓迫
的皮膚血管,並在該處皮膚呈現出有色斑痕 ( 多
為暗紫紅色 ) 。
屍斑通常自死後 1~2 小時開始出現,開始出現的
時間主要與環境温度和死因等有關。
屍斑的分佈

仰臥位時 ?
俯臥時 ?
懸垂或直立位(如縊死屍體)時 ?
屍斑的分佈
仰臥位時,屍斑出現於枕、項、背、腰、臀及四肢
低下部位未受壓處,也見於軀幹的兩側面。
俯臥時,屍斑出現於顏面、頸、胸、腹及四肢的低
下部位未受壓處。
懸垂或直立位(如縊死屍體)時,屍斑出現於腹、
腰部褲帶的上緣區、及四肢遠端部位的未受壓處。
屍斑
屍斑的顏色 : 主要取決於血紅蛋白及其衍生
物的顏色。
死亡原因 屍斑顔色

正常人死後 暗紫紅色

氰化物中毒 鮮紅色

一氧化碳中毒 櫻桃紅色

氯酸鉀、亞硝酸鹽中毒 灰褐色
屍斑
屍斑 死後時間 形態特徵 用手按
分期 壓後
沉降期 12 呈散在的小塊或條紋狀,融合成片 完全
小時內 狀,呈暗紫紅色,周圍邊界模糊。 褪色
死亡 6 小時後改變屍體體位,原有
屍斑不會完全消失,新的低下部位
又可出現屍斑。
擴散期 12~24 呈暗紫紅色大片狀,改變屍體的體 僅稍微
小時 位後,原有屍斑不會消失,新的低 褪色
下部位也不易形成屍斑,有的在體
位改變較長時間後,新的屍斑雖可
出現,但顔色較淺。
浸潤期 24 屍斑完全固定,改變體位後,原有 不
小時 屍斑不會消失、也不能形成新的屍 褪色
以後 斑。
屍斑的影響因素
屍體內在因素:包括種族、死因、死亡時間和臨
死時的姿勢等,主要與死因關係密切。
如急性大失血、貧血、多器官功能衰竭或惡病質
等死者,屍斑出現晚、程度輕,多呈淡紅色或淺
淡紅色。
而猝死、急性中毒和機械性窒息的屍體,因屍血
不凝、易於沉積,故屍斑出現早、程度重,一般
為暗紅色或暗紫紅色。
外界環境因素:屍斑在低溫情況下比高溫時發展
晚、慢而弱。
屍斑的法醫學意義 :
1. 是最早出現的死亡徵象之一。
2. 可大致推測死亡時間。
3. 屍斑濃、淡提示其血流量和性狀。
4. 屍斑的顏色有時可提示某些死亡原因。
5. 推測死亡時的體位及死後屍體位置有無變動。
6. 提示停屍環境對屍體的影響,如停屍物體接
觸面的表面形狀等。
內臟器官血液墜積

定義 : 人死後內部器官的血液因自身重力而墜積於
這些器官的低下部位的血管內,稱為內部器官血液
墜積。
法醫學意義 : 有時容易與生前病變相混淆,特別是
肺 的 血 液 墜 積 , 應 注 意 鑒 別 。
皮革樣化
定義:屍表皮膚較薄的局部區域因水分迅速蒸發,
乾燥變硬,而呈蠟黃色、黃褐色或深褐色的羊皮
紙樣的變化,也稱局部乾燥。
常見部位:
1.皮膚較薄的部位,如口唇、陰囊和大小陰唇等。
2.皮膚皺褶處,如嬰幼兒頸項部的皮膚皺褶處。
3.損傷處,如表皮剝脫區、索溝和燙傷面等。
影響因素:皮革樣化的顏色主要依賴於發生的部位
及其程度。
1.時間短,其顏色較淺,如蠟黃色。
2.時間越長,顏色就越深,如深褐色。
3.溫度高,空氣乾燥、流動快的情況下易形成皮革
樣化。
4.溫度較低、空氣濕度大時則發生較慢。水中屍體
不發生皮革樣化。
皮革樣化法醫學意義:
1.可使擦傷更明顯。
2.可保留某些損傷的形態 ( 如死者頸部的繩索花
紋)。
3.有時根據其數目、分布和形態特徵,有助於推
斷案件的性質和作案人的意圖 ( 如強奸案的被害
人大腿內側損傷 ) 。
4.可幫助推測生前擦傷 ( 顏色較深 ) 與死後擦傷
( 較淺 ) 。
角膜混濁

定義:角膜的透明度減低,直至完全不能透視瞳
孔,呈灰白色樣外觀。
影響因素:角膜混濁的形成及其程度主要與粘多
糖和水的含量有關,亦與角膜的 PH 值、離子含量
和蛋白質的變化等有關。眼瞼遮蓋的角膜易出現
混濁;角膜周圍的溫度越高,越容易發生混濁。
角膜混濁的法醫學意義:
角膜混濁的程度可作為推測死亡時間的參考。
( 以下變化不適用於嚴寒地區 )
1.死後 5~6 小時,角膜上可見白色小點。
2.死後 10~12 小時,小點發展成雲片狀,尚可透
視瞳孔。
3.死後 15~24 小時,呈雲霧狀、半透明,仍隱約
可見瞳孔。
4.48 小時以後,高度混濁,完全不能透視瞳孔。
屍僵
定義:人死後各肌群發生僵硬將關節固定而使屍
體呈強直狀態。
發生和緩解的時間:
1. 一般自死後 1~3 小時開始,先在面部一些小
肌群出現。
2. 4~6 小時發展至全身, 12~15 小時達到高峰,
全身關節僵硬。
3. 到 24 ~ 48 小時開始緩解。
4. 3~7 日完全緩解。
屍僵發生的順序:與肌群的大小有關,小肌群出
現早、大的出現較遲、較強。緩解和消失的順序
常與發生的順序相同。
屍僵的影響因素:
1. 個體因素:包括年齡、體形和死因。
a.身體健康、外傷和疾病引起急性死亡者,屍僵
出現遲、程度較強,緩解慢。
b.窒息、失血和砷、汞及 CO 等中毒,屍僵出現晚
而持久。
c.嬰幼兒、老人、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死者者的屍
僵發生快、強度弱,持續時間短。
d.破傷風、有機磷農藥中毒等死者,屍僵發生迅
速且程度強。
2. 環境因素:
a.氣溫高,屍僵發生早、緩解快;夏季僅 36~48
小時即可完全緩解。
b.溫度低,屍僵出現遲、持續久;冬季屍僵可持
續 72 小時或更久。在濕度大的環境中,屍僵發生
緩慢。
c.燒死者的僵直是高溫引起的蛋白質凝固,而非
屍僵;冰凍屍體的僵硬則主要是凍結所致。
屍僵形成的法醫學意義:
1. 是死亡的確證。
2. 有助於推測死亡原因。
3. 有助於推測死後經過時間 ( 需注意冷藏或冷
凍條件的影響 ) 。
4. 根據屍僵固定下來的屍體姿勢,有助於分析
死亡時的狀態和有無移屍。
屍體痙攣
定義: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屍僵現象,由於死前有
劇烈的肌肉運動,或精神處於高度興奮或緊張狀
態,死後肌肉未經鬆弛階段、立即發生僵直,使
屍體保持著死時的動作和姿態。
是一種不常見的屍體現象。
發生機制:死前有劇烈的肌肉運動,或精神處於
高度興奮或緊張狀態,是發生屍體痙攣的重要條
件。
法醫學意義:由於屍體痙攣可保持著死者生前最
後時刻全身或身體局部某些肌群的收縮狀態,故
對分析案情性質 ( 自殺和他殺 ) 具有重要意義。
如持槍自殺者,死後緊握手槍的姿勢。
自溶
定義:人死後組織、細胞受細胞自身固有的各種
酶的作用而發生結構破壞、溶解,使組織軟化甚
至液化。
器官組織的自溶及其順序:
一般來說,富含消化酶的器官自溶快,與外界相
通的器官組織較內部器官組織自溶早,同一器官
實質細胞的自溶較間質細胞自溶早而重。
在相同條件下,腸黏膜、胰腺和膽囊黏膜的自溶
發生最早,胃黏膜、脾、肝和腎上腺等次之。皮
膚和結締組織自溶較慢。
自溶的影響因素:
1. 外界環境:

溫度高,自溶開始早、發展快;

溫度低,自溶開始遲、發展慢。
2. 內在因素:

肥胖和急速死亡的屍體,自溶開始早、發展快;

慢性消耗性疾病死者,自溶較慢。
自家消化
定義:人死後胃、腸壁組織因受消化液的作用
而溶解液化。
胃的自家消化多見於胃體部的胃粘膜,其程度
不一、大小不等,表現為粘膜膨脹、鬆軟、皺
襞消失,顏色污垢,有的顯示胃底部血管網。
程度較重者,可致胃壁穿孔,胃液及內容物流
入腹腔,進一步造成腸壁、膈肌或食管下段等
臨近組織被胃液消化。若胃液和胃內容物流入
胸腔,則可消化肺組織。
晚期死後變化
晚期死後變化:一般指死後 24 小時以後發生的
變化。包括屍體腐敗的各種徵象、霉屍、白骨化、
木乃伊、屍臘、泥炭鞣屍、浸軟、晚期的動物和
自然環境因素對屍體的毁壞及晚期死後人為現象
等。
按屍體保存是否完整:
1.毀壞型:包括腐敗、霉屍、白骨化和動物對屍
體的破壞。
2.保存型:包括木乃伊、屍蠟、泥炭鞣屍和浸軟
等。
毁壞型死後變化
1. 腐敗:人死後各種細菌孳生,使蛋白質、脂
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為簡單有機物、無機物和
腐敗氣體等,屍體軟組織因腐敗細菌的作用而
逐漸分解和消失的過程。
腐敗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主要有:屍臭、
屍綠、腐敗氣泡和水泡、死後“循環”、腐敗
靜脈網、泡沫器官、巨人觀、死後嘔吐、口、
鼻血性液體流出、肛門、子宫、陰道脫垂和死
後“分娩”等。
腐敗的發展和形態變化
屍臭:人死後 3~6 小時腸管內的腐敗細菌開始產
生以硫化氫和氨為主的腐敗氣體,並從口、鼻和
肛門排出,具有特殊的腐敗氣味,稱為屍臭。
腐敗氣體、氣泡和水泡:腐敗細菌能產生大量腐
敗氣體,使各器官組織脹氣,特別是胃和腸管,
致胃、腸壁變薄,腹部膨脹。竄入表皮與真皮之
間的腐敗氣體,形成大小不等的氣泡,稱為皮下
腐敗氣泡。當氣泡內含有腐敗液體時,稱為腐敗
水泡。約 3 至 4 天,腐敗氣泡潰破,表皮剝脫,
裸露出污穢暗紅色的真皮。
屍綠:腐敗氣體中的硫化氫與血紅蛋白生成硫化
血紅蛋白,透過皮膚呈綠色,稱為屍綠。屍綠通
常在死後 24 小時開始出現,最初多見於右下腹部,
隨著腐敗的進展,屍綠逐漸擴展到全腹壁,最後
波及全身。
死後“循環”:屍體血管內產生的腐敗氣體,壓
迫血液使之流動,稱為死後“循環”。死後“循
環”使腐敗細菌隨血液散佈至各器官,促進腐敗
的發展。
腐敗靜脈網:屍體內部器官及血管中的血液受腐
敗氣體的壓迫,流向體表,使皮下靜脈擴張,充
滿腐敗血液,在體表呈現暗紅色或污綠色樹枝狀
血管網,稱為腐敗靜脈網。一般在死後 2~4 天出
現,早期多見於腹部和上胸部,逐漸擴展至全身。
泡沫器官:因腐敗氣體使屍體器官形成大小不等
的海綿樣空泡,稱為泡沫器官,多見於肝、脾、
腎等實質器官和左心室壁,在切面易於觀察。
巨人觀:屍體腐敗擴展到全身時,屍體軟組織內
充滿腐敗氣體使整個屍體膨脹,體積變大,面目
全非,稱為巨人觀。表現為顏面膨大,眼球突出,
口唇外翻,舌尖突出於口外,頸部變粗,胸、腹
部顯著膨脹隆起,陰莖、陰囊高度腫脹,皮膚呈
污綠色、腐敗靜脈網多見,皮下組織和肌肉呈氣
腫狀,四肢增粗,有的手和足的皮膚可呈手套和
襪狀脫落,容貌難以辨認。
死後嘔吐和口、鼻血性液體流出:死後胃內容物
因受腐敗氣體的壓迫,從食管經口、鼻排出,稱
為死後嘔吐。有時這種返流的胃內容可進入氣管
和支氣管,易被誤認為是嘔吐物誤吸引起的窒息
死亡。當腹腔內的腐敗氣體使膈肌上升而壓迫肺
時,可使積聚在氣管、支氣管腔內的腐敗血性液
體自口、鼻溢出,可能誤認為是急性中毒、損傷
或某些疾病所致的出血。
肛門、子宮、陰道脫垂和死後分娩:腹腔內大量
腐敗氣體壓迫骨盆底時,可使直腸中的糞便排出、
肛門脫垂;在婦女可使子宮、陰道脫垂。孕婦死
後,胎兒因受腹腔內腐敗氣體壓迫而被壓出屍體
外稱為死後分娩。
腐敗的發展
屍臭:人死後 3~6 小時開始
屍綠:最先見於右下腹部 ( 約 24 小時 ) ,最後波
及 全身
腐敗氣體、氣泡和水泡:約 2~3 日
腐敗靜脈網:輕度 :24 小時;全身 : 約 2~3 日
腐敗巨人觀:約 5~7 日
腐敗的順序
組織結構緻密、含水量少的器官腐敗緩慢,如肌
腱、韌帶、軟骨、前列腺和子宮等;但妊娠期或
分娩後的子宮腐敗發生早而快。小兒腦組織因含
水分的比例大,故腐敗較快。生前有細菌存在的
器官如腸和氣管的腐敗快。
一般情況下,各器官腐敗的順序大致為腸、胃、
氣管、肺、脾、肝、腦、心肌、腎、胰腺、膀胱、
骨骼肌、子宮和前列腺。
毛髮、牙齒和骨骼則可保存較長時間。
腐敗的影響因素
腐敗的發生和發展同樣受屍體本身和外界環境的多
種因素影響。凡有利於腐敗細菌滋長的因素均能加
速屍體的腐敗;反之,則抑制腐敗的發生和發展。
屍體內在因素:包括個體差異和死亡原因,肥胖較
瘦弱快;幼兒較成人快;老年人和新生兒較緩。

外界環境:主要與溫度、濕度和空氣流通等有關。
腐敗細菌生長繁殖的適宜温度是 20 至 35℃ ,此時
腐敗快。乾燥環境,可因水分迅速蒸發形成乾屍,
則腐敗停止。水温後低,腐敗緩慢;水温適宜,腐
敗迅速,並使屍體易上浮。
法醫學意義:
1.可推測死後經過的大致時間。
2.屍體腐敗可使沉入水中的屍體產生巨大的浮力,
使屍體暴露於水面,有利於揭露犯罪。
3.認識各種腐敗現象,避免將其誤診為生前疾病
和損傷。
2. 霉屍:屍體處於適宜真菌生長的環境條件下,
在裸露的局部或全身表面滋生出白色霉斑和霉絲。
沼澤、池塘、河溪中和冷藏時間較久的屍體易形
成霉屍。
形態表現:霉斑開始多見於顏面部的眼、鼻、口
唇及周圍,頸部和腹股溝等處,以後逐漸向全身
擴散。肉眼外觀初期為斑點或細絲狀,進一步發
展可融合成片狀。
法醫學意義:推斷屍體所處的環境條件。
3. 白骨化:屍體的軟組織經腐敗後完全溶解消
失,毛髮、指(趾)甲脫落,最後僅剩下骨骼,
稱為白骨化。
影響因素:屍體發生白骨化的時間主要受所處
環境的影響,如溫度、濕度及埋葬處土壤的情
況等,而屍體本身的因素影響較小。
暴露於空氣中的成人屍體白骨化 :
夏季約需 2~4 周以上
春秋季為 5~6 周
冬季則需數月以上
埋於泥土中的屍體,一般 3~4 年發生白骨化。大
約 10 年後骨骼才會脫脂幹涸。
動物對屍體的破壞,可加速屍體白骨化的形成。
如夏天屍體因動物、昆蟲的侵蝕,有的不到 2 周
就可發生白骨化。
法醫學意義:
1.屍體上的損傷痕跡可長期保存。
2.骨髓或骨質內可長久保存某些毒物 ( 如重金屬毒
物 ) ,故仍可做化驗。
3.骨骼在個人識別方面有重要意義 ( 可推測死者的
性別、年齡、身高和種族等 ) 。
保存型晚期死後變化

1. 木仍伊 ( 幹屍 ) :屍體處於乾熱或通風條件良
好的環境中,水分迅速蒸發使屍體呈乾枯狀態,
腐敗終止,形成乾屍。
形成條件:
a.環境條件:乾燥、通風和高温 ( 形成木仍伊的首
要條件 ) ,墓地或裹屍物有強烈的吸水性。
b.屍體條件:生前體質消瘦或脫水、新生兒、幼
兒、老人和砷中毒的屍體較易形成乾屍。
形成時間和徵象:乾屍始於屍體的暴露部位,如
頭面、手和足等;然後逐漸發展到全身。成人乾
屍形成約需 2~3 月,嬰幼兒僅 2 周即可形成。
乾屍的外形乾癟,體積縮小,體重明顯減輕,可
比生前減輕 70% 以上;皮膚和軟組織乾燥、皺縮、
變硬,呈灰色、淺棕色或暗褐色;內部器官也乾
燥、變硬、包膜皺縮、體積縮小。
法醫學意義 :
1.可保持生前的某些損傷。
2.可保持某些個人特徵,有助於進行個人識別。
3.可保持生前的某些病變,有助於分析死者生前
健康狀況和死亡原因。
2. 屍蠟:埋於濕土或浸於水中的屍體,皮下及脂
肪組織因皂化或氫化作用,形成灰白色或黃白色
蠟樣物質而被保存,稱為屍蠟。
屍蠟徵象:屍蠟可大體保持屍體原形。
常見於面部、臀部、女性乳房及四肢等處。一般
呈灰白色或黃白色較堅實的脂蠟樣物,觸之有油
膩感,可以壓陷,但脆而易碎。
形成機制和條件:形成屍蠟的特定環境條件是屍
體處於水或濕土中,腐敗變慢或停止。皮膚被水
浸軟而變疏鬆;皮下脂肪組織分解成甘油和脂肪
酸,甘油溶於水中流失,部分溶於水的不飽和脂
肪酸與水中鈣、鎂、銨等離子結合,發生皂化作
用形成脂肪酸鹽皂化物,其餘不飽和脂肪酸經氫
化作用形成飽和脂肪酸,不溶于水的飽和脂肪酸
沉積下來,共同形成屍蠟。
成人形成局部屍蠟約需 3~4 個月,全身大部分形成
屍蠟約需 1~1.5 年。
小兒和肥胖者易形成屍蠟。環境温度高,屍蠟形
成快。
法醫學意義:
1.屍蠟可能保存某些生前損傷痕跡,如索溝、扼
痕和骨折等,對揭露犯罪、分析死因有一定意義。
2.屍蠟有助於進行個人識別、查找屍源。
3. 泥炭鞣屍:處於酸性土壤或泥炭沼澤中的屍
體,因鞣酸和多種腐植酸等酸性物質的作用,
腐敗停止發展,皮膚鞣化,骨骼脫鈣,變成體
積小、重量輕、易彎曲的軟屍,稱為泥炭鞣屍。
法醫學意義:泥炭鞣屍可保存某些生前損傷的
痕跡,對分析死因和案件性質有一定的參考意
義。
4. 浸軟:妊娠 8 周以上的死胎,滯留于宮內不
能完全被溶解吸收,而浸泡於無菌的羊水中,發
生自溶改變,稱為浸軟。
法醫學意義:浸軟胎兒是死胎,死後已在宮內一
段時間,在此期間母體受傷不是引起胎兒死亡的
原因。
浸軟程度,根據浸軟的部位和範圍分為三度。
1.一度浸軟:浸軟僅見於表皮層內,皮膚表層有
黃色或黃褐色水皰形成;
2.二度浸軟:浸軟累及真皮層,表皮層的水皰破
裂、或表皮剝脫,露出紅棕色真皮;
3.三度浸軟:浸軟到達深部組織,呈血性胎兒外
觀,真皮呈暗紅褐色,胸、腹腔含血性漿液,內
部器官膨脹、軟化,關節肌肉遲緩,胎盤腫脹、
質軟。
根據各種屍體現象綜合推斷
1~4 小時:屍斑出現,屍僵始於頜項部。
4~6 小時:屍斑指壓可褪,屍僵擴散,角膜輕度混
濁。
12~15 小時:屍斑指壓稍褪,屍僵高峰。
24 小時:屍斑指壓不褪,屍僵開始緩解,角膜高度
混濁,右下腹屍綠、蠅蛆。
2~3 天:各關節容易活動,全腹屍綠,出現腐敗靜
脈網及水泡。
4~7 天:腐敗巨人觀,屍僵完全緩解。
※ 個別屍體遭生物破壞後可影響死後時間判斷。
動物、昆蟲對屍體的破壞
法醫學研究昆蟲、動物對屍體毀壞的目的,在於
識別它們所造成傷痕的特徵,判明損傷性質,掌
握某些昆蟲(蒼蠅等)的生長規律,為推斷死亡
時間提供某些依據。
動物對屍體的毀壞易被誤認為是生前損傷,導致
損傷性質的判斷錯誤,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
和財力的浪費。無論哺乳類、兩栖類、爬行類或
鳥類都可能對屍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壞。
昆蟲對屍體的毀壞
蠅蛆
蒼蠅的一生(卵  蛆  蛹  成蟲)
蠅蛆對屍臭敏感,夏季約 1 小時可在屍體眼角、
口角、外耳道、肛門和外陰等處產卵,孵化出的
蛆消化、破壞屍體軟組織,形成污穢灰白色的蜂
窩狀小洞;繼而進入皮下、肌肉和內部器官。在
夏天,嬰兒屍體約 1 周內、成人屍體在 3~4 周內,
就可被蠅蛆吃盡軟組織。
屍體旁邊看到蛹殼:
夏季:至少己經暴露 2 週
春秋季:己經暴露約 4 週
螞蟻的體小口細,咬食屍體時多開始於耳廓、下
頜部、頸部、下腹部、四肢屈側等皮膚柔嫩部位
和有表皮剝脫、皮膚創口、索溝、扼痕等損傷處,
形成潛掘形的表皮剝脫,或圓形、類圓形、不規
則的組織缺損,創緣內卷;而肌腱、筋膜、血管
和神經等緻密組織不易會被破壞。
動物對屍體的毁壞
老鼠體積小、活動靈活,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室
外,都可能對屍體造成損害。鼠咬食屍體多見
於鼻尖、口唇、耳廓和其它暴露部位;如系裸
屍,也可在胸、腹部。咬傷處有鋸齒狀小齒痕,
創緣不規則,創口小而淺表,多個創腔的深淺
基本一致。
犬咬食屍體時破壞性較大。輕者呈花環狀擦傷或
較淺的創傷,重則咬去大塊肌肉、肢體離斷。創
口大小不一,創面、創緣不整齊,呈撕裂狀;斷
端可有血管游離;有時肢體斷端較整齊,需與砍
創相鑒別;有時咬傷似刺創;骨的斷端可留有齒
痕,屍表可見犬爪搔痕;若胸、腹腔被咬破,則
內部器官可缺失;現場和屍體上可發現犬毛和犬
足痕跡,周圍可有被拖散的組織碎塊。
鳥類對屍體的毀壞主要有鷹、貓頭鷹和烏鴉等。
它們均嗜食屍體,造成皮膚肌肉缺損,有的甚至
食光全部組織。由於鳥的種類不同,其喙長短各
異,故對屍體造成局部損傷的情況也不盡一致。
創面粗糙不平,大小、深淺不一,可見被撕扯痕
跡,創緣不整齊,嚴重時體表軟組織和內部器官
可同時受到毀壞,甚或造成“白骨化”。
水族動物中的各種魚類都可能破壞水中屍體。損
傷多位於身體突出的部位,常常先噬食軟組織,
可以吃掉耳、鼻、口唇和臉部,破壞面部特徵,
有時可嚴重破壞軀幹和四肢的軟組織,僅剩下骨
骼;大的魚類可以破壞肢體,鯊魚甚至可吞沒全
屍。
死後人為現象

搶救過程中的人為現象:危重傷病患者死亡時,
包括死亡前短時間內,醫護人員對其進行搶救,
常會造成一些人為損傷。這種損傷容易被誤認為
是生前傷害,從而導致案件性質的判斷錯誤。
屍體停放、搬運、冷藏和屍檢過程中的人為現象。
根據胃內容物消化程度推斷
根據胃內容物的狀態推斷死亡距最後一次進餐的
時間,從而間接推斷死亡時間。
充滿食物且呈原始狀態→進食後不久死亡。
胃內容物大部分移向十二指腸且部分消化→ 進食
後 2~3 小時死亡。
胃內空虛或僅有少量消化物,十二指腸內含有消
化物或食物殘渣時→進食後 4~5 小時死亡
胃和十二指腸均空虛→進食後約 6 小時以上死亡。
※ 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食物種類、性狀、進食
的量、生前健康狀況等)
根據膀胱殘餘尿量
尿量的影響因素:飲水、生活習慣及死因等有關。

一般情況下,若膀胱內尿量少,提示就寢後 2 - 3
小時內死亡;若尿量較多,可以推測為凌晨死亡。

( 但要注意有時瀕死期會發生尿失禁,排空膀胱 )
死亡時間的推斷
臨床死亡時間:指進入整體死亡的時刻,即確定
全腦機能或心肺機能不可逆中止的時刻,亦即是
確認整體死亡的時刻。

法醫學死亡時間:指死後經歷時間,即發現、檢
查屍體時距死亡發生時的時間間隔。

死亡時間的確定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仍然只是一種
估計或相對準確(採用臨床死亡時間)。

法醫學意義:對認定和排除嫌疑人有無作案,劃
定偵查范圍有重要的意義。
死亡時間的推斷
1. 根據屍温推斷
2. 根據各種屍體現象綜合推斷
3. 根據昆蟲生長規律推斷
4. 根據胃內容物消化程度推斷
5. 其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