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8

第九单元 传统与味蕾


作者背景

梁实秋  [1]   ( 1903 年 1 月 6 日— 1987 年 11 月 3 日),原名梁治华,字实


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
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
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
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
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学历
• 1923 年 8 月赴美留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
• 1926 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
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
(今中国海洋大学  [2-3]   、山东大学共同前身  [2-
3]
   )并任外文系主任。
• 1949 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
• 1987 年 11 月 3 日病逝于台北,享年 84 岁。
题解
• 《粥》收录在梁实秋散文集里《雅舍谈吃》是梁实秋一生在饮食文
化方面才华集中展示
• 他 1949 年赴台教书,之前生活在北平(今北京)
• 他以“老北京”的身份谈“从前北方的粥厂”和“粥铺”的粥的特
色和风味。
• 他把“雍和宫煮腊八粥”的盛况以及后来定居台湾,
吃“台湾清粥小菜”写成了与粥有关的故事,展现
了社会的风貌,展现了对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
• 文章写作手法流畅自然,感情深挚,堆人生有深刻的体验。

生字新词
•生噎( yē )
•偶寓 •黏和
•甘之若饴( yí ) •佐( zuǒ )
比喻甘愿承担艰苦的事
情和作出牺牲
•煨 ( wēi )
把食物放在灰火中烤熟。
•鹑( chún  )衣百结 形容衣服破烂不堪。
•俟 ( qí )
•孱 ( chán ) 瘦弱
•啜 (  chuài  )
•惊师动众
•御 yù 用
•弗 fú 辍 chuò
第一段至第二段

• 第一段至第二段说明作者不爱吃粥的原因
• 抗战时,几个人共享一锅粥一点小菜
• 笔锋一转,也有例外时候爱吃粥,因为是
母亲亲手熬粥。 思考:这里叙述作者
不同时段不同情境吃
粥的不同心情
第一段
我不爱吃粥。小时候一生病就被迫喝粥。
因此非常怕生病。平素早点总是烧饼、油条、
馒头、包子,非干物生噎不饱。抗战时在外
做客,偶寓友人家,早餐是一锅稀饭,四色
小菜大家分享。
•第一段
一小块酱豆腐在碟子中央孤立,一小撮
花生米疏疏落落地洒在盘子中,一根油
条斩做许多碎块堆在碟中成一小丘,一
个完整的皮蛋在酱油碟里晃来晃去。不
能说是不丰盛了,但是干噎惯了的人就
觉得委屈,如果不算是虐待。
第二段

也有例外。我母亲若是亲自熬一小薄铫儿的粥,分半碗给
我吃,我甘之如饴。薄铫(音吊)儿即是有柄有盖的小
砂锅,最多能煮两小碗粥,在小白炉子的火口边上煮。
不用剩饭煮,用生米淘净慢煨。水一次加足,不半途添
水。始终不加搅和,任它翻滚。这样煮出来的粥,黏和,
烂,而颗颗米粒是完整的,香。再佐以笋尖火腿糟豆腐
第三段
 一说起粥,就不免想起从前北方的粥

厂,那是慈善机关或好心人士施舍救

济的地方。每逢冬天就有不少鹑衣百

结的人排队领粥。【“饘不继”就

是形容连粥都没得喝的人。“饘”是

稠粥,粥指稀粥。喝粥暂时装满肚皮,

不能经久。喝粥聊胜于喝西北风。】
课本已经删除了这个段落
第四段
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某些粥还是蛮好喝的。北
方人家熬粥熟,有时加上大把的白菜心,俟菜烂
再撒上一些盐和麻油,别有风味,名为“菜粥”。
若是粥煮好后取嫩荷叶洗净铺在粥上,粥变成淡
淡的绿色,有一股荷叶的清香渗入粥内,是为
“荷叶粥”。
  
第四段
• 从前北平有所谓粥铺,清晨卖“甜浆粥”,是
用一种碎米熬成的稀米汤,有一种奇特的风味,
佐以特制的螺丝转儿炸麻花儿,是很别致的平
民化早点,但是不知何故被淘汰了。还有所谓
大麦粥,是沿街叫卖的平民食物,有异香,也
不见了。
油器 ---- 麻花
 。
第五段
台湾消夜所谓“清粥小菜”,粥里经
常羼有红薯,味亦不恶。小菜真正是
小盘小碗,荤素俱备。白日正餐大鱼
大肉,消夜啜粥甚宜。
 

腊八粥是粥类中的综艺节目。北平雍和宫煮腊八粥,据《旧京风俗志》,是由内务府主办,惊师动众,这一顿粥要耗十
万两银子!煮好先恭呈御用,然后分别赏赐王公大臣,这不是喝粥,这是招摇。然而煮腊八粥的风俗深入民间至今弗辍。

第六段
第六段
• 我小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过,我的二舅爹爹
(我父亲的二舅父)就开始作业,搬出擦得锃光大亮的大
小铜锅两个,大的高一尺开外,口径约一尺。然后把预先
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
及粥果如白果、栗子、红枣、桂圆肉之类,开始熬煮,不
住的用长柄大勺搅动,防黏锅底。两锅内容不太一样,大
的粗糙些,小的细致些,以粥果多少为别。

详细描写粥的准备
过程,凸显烹煮腊
八粥是繁琐的工作
雍和宫分配粥的情形
第六段 甜粥
• 此外尚有额外精致粥果另装一盘,如瓜子仁、杏仁、葡萄
干、红丝青丝、松子、蜜饯之类,准备临时放在粥面
上的。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
的喝个尽兴。家家熬粥,家家送粥给亲友,东一碗来,西一
碗去,真是多此一举。剩下的粥,倒在大绿釉瓦盆里,自然
凝冻,留到年底也不会坏。自从丧乱,年年过腊八,年
年有粥喝,兴致未减,材料难求,因陋就简,虚应故
事而已。
作者以太平盛世庆祝丰年的腊八粥烹
煮方式,突然笔锋一转,说出社会动
荡烹煮方式越见简陋,令人感伤
理解练习
• 作者不爱吃粥的原因是什么?
• 为什么母亲亲自熬的粥例外?
• 说出友人家的四色小菜和台湾的“清粥小菜”有什
么不同?
仔细品味以下的句子,理解作者的弦外之音 .
(弦外之音:深层意义)
• 1 不能说是不丰盛了,但是干噎惯了的人就觉得委屈,如果不算
是虐待。
• .2 我母亲若是亲自熬一小薄铫儿的粥,分半碗给我吃,我甘之如

• 3. 喝粥暂时装满肚皮,不能经久。喝粥聊胜于喝西北风。
• 4. 自从丧乱,年年过腊八,年年有粥喝,兴致未减,材料难求,
因陋就简,虚应故事而已。
雍和宫

北京著名的皇家寺庙雍和宫的前身最早是明朝太监官房,清
代早期则是内务府用房,康熙三十三年改建后赐给皇四子也
就是未来的雍正皇帝,作为府邸,取名为「贝勒府」。

康熙四十八年因皇四子进封为亲王而再次改建为雍亲王府,
如今的雍和宫主体建筑布局仍然保持着当年亲王府的规制。
雍正继承皇位后,改雍亲王府为「雍和宫」作为自己的行宫。
这里也是雍正之子、乾隆皇帝的出生地。
• 乾隆九年 ( 公元 1744 年 ) ,乾隆皇帝在章嘉活佛的建议下决定正
式将雍和宫改辟为皇家佛教寺院。雍和宫因此成了中国历史
上规格最高的寺院。

• 雍和宫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如初,南北向分布在一条中轴在线,整
个建筑布局依次升高。万福阁是雍和宫的最后一座大殿,也是最
为高大恢弘的一座楼阁,内供一尊挺拔高大的白檀木雕弥
勒大佛像,作为北京的镇城之宝。
腊月初八,中国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 ( 今尼泊尔
境内 ) 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
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
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
念日”。
•  
“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 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
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
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
粥”。
• 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
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
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
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
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
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
觉江村节物新。”

• 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
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
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
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
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
• 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
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各种蕈菇、
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 至今中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
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
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
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
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   
清朝皇帝过腊八节(满族人)
• 满族皇帝过腊八节完全只是为了喜悦祥和了,所以
每年到了腊月初八雍和宫内都会十分热闹。
• 寺中的喇嘛要从腊月初一这一天就开始张罗搭棚垒
灶,要事先在后面的万福楼前及其他地点支好六口
大锅。
• 等到腊月初七黎明时,就要往大锅里放好各色作料,
兑上泉水,一直熬,并且在熬粥时,寺中喇嘛还要
同时念经祈福,据说这个腊八粥要一直熬 24 个小时,
直到腊月初八拂晓时分方可以出锅。
  
分等级的腊八粥
• 分为六锅,第一锅最为精良,里面有各色上等杂
粮、各种干果、果脯、砂糖等,但熬好后谁也不
能吃,用来供佛。
• 第二锅程色稍逊,但也很不错,献给皇帝,
• 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大喇嘛,
• 第四锅文武百官用,
• 第五锅给寺内小喇嘛,
• 第六锅施舍附近老百姓。所以据载,每到十二月
初八这一天,方圆十里之外的人都可以闻到雍和
宫的腊八粥香。
今天
雍和
宫分
发腊
八粥
的情

传统
与文
化传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