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2

法寶影音網 整理

衰壞與死亡的影像
環繞著我們。這些
環繞著我們的影像,
非但沒有提醒我們
最終的命運,反而
被拿來作為娛樂和
獲取利潤之用。死
亡早已成為一種消
費產品。
雜誌和電視介紹並強化
這種快樂和成功的模範
讓人們去追求,不斷地
創造新的幻相來引誘我
們。這些所謂成功的觀
念,就是我們大人的嬰
兒搖鼓 。
我們對這樣周而復始的迴圈從不
厭倦,因為我們期待而且相信,
有個無瑕的靈魂伴侶或者完美的
香格里拉,正在某處等著我們。
我們深信“解決”的概念。好
像我們所有經歷的一切,到這
一刻止的生命,都只是在彩排。
盛大的演出還沒有開始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這種永無
休止的處理、重新安排以及更
新版本,就是“生活”的定義。
我們習慣以“你擁有什麼”,
而不是以“你是什麼樣的人
”來評斷他人。
所有事物、整個世界、
整個宇宙都是如此,一
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一切事物都會改變
無常並不像一般人
以為的就是意味著
死亡,而是意味著
變化。任何事物和
另一個事物之間的
位置或關係轉變了,
即使是非常細微的
變動,都要依循無
常的法則
變化是不可避免的,而死亡中,人
是這個迴圈的一部分。而且他更進
一步地體認到沒有全能的力量能夠
扭轉死亡之路,因此也就不會困在
期待之中。如果沒有盲目的期待,
就不會有失望。如果能瞭解一切都
是無常,就不會攀緣執著;如果不
攀緣執著,就不會患得患失,也才
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著
悉達多太子不再需要或渴求長生不老藥了。由於了悟到
一切事物皆是和合而成,解構無止境,而且一切萬有的
各個成分,沒有一項是以獨立、恆常與純粹的狀態存在
的,他因此獲得解脫。
生指的是一切萬有,一切生成或和
合的事物。
死亡指的是任何的解體或是解構。
世人依舊會沉迷於組合與造作各種現實,以求取永恆的
快樂。渴望“從此快樂地生活”,只不過是冀求恆常的
偽裝。造作這些亙古之愛,恒久快樂以及救贖這類的概
念,只會得到更多無常的明證。我們的意圖(生)與結
果(壞)是相互矛盾的。我們所求的是歷久不衰,但所
作所為的卻正好引導我們走向衰毀。
我們借著不斷地覺察和
合的現象,便會了知因
緣相依。認識因緣相依,
我們就會認識無常。而
當我們知道一切事物皆
無常,才不會被種種假
設、僵化的信條(不論
宗教的或世俗的)、價
值體系和盲目信仰所奴
役。
瞭解每一件事物及狀況的各個和合
部分,我們就能學會培養寬容、諒
解、開放與無畏
恐懼和焦慮是人類心智中主要的心理狀態。恐懼的背
後是對確定性不斷的渴求。我們對未知感到恐懼。人
心對肯定的渴望,是根植於我們對無常的恐懼。
生起無畏之心。你會發現,自己真正能準備好面對最壞
的狀況,同時又能容許最好的發生。你會變得高貴而莊
嚴。
對無常的體認是個關鍵,
讓我們不再害怕身陷某個
情境、習氣或模式,而永
遠無法逃脫。
這種習氣會造成各種負面的情況,
像是偏執、寂寞、罪惡感等等。我
們會覺得被欺騙、被威脅、被虐待、
被冷落,仿佛這個世界只對我們不
公平。
我們通常只想要無常的一半過程。
我們要要生而不要死,只要得而
不要失,只要考試的結束而不要
它的開始。真正的解脫來自領受
整個迴圈,而不緊緊抓住自己喜
歡的部分而已。
謹記因緣的變異與無常,不
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我們就
能善用它們。財富、健康、
和平、名望,和它們的反面
一樣,都是暫時的。
佛教徒不相信有個全能的創造者,而且他們不信為
生命的目的已經、或需被決定和定義。
生命是一個巨大的和合現象,因此生命是無常
的。它是隨時變化、短暫無常經歷的集合。
對許多人而言,不斷調適於
這些無盡而又經常變化的快
樂定義,即是“人生的目的
”。
法律和司法是設計來維持和平、
創造和諧社會用的,但是在許
多情況下,司法體系反而對作
奸犯科和富人有利,而貧困和
無辜的人卻因為不公平的法律
而受苦。
導致痛苦的是人的
情緒。事實上,情
緒即是痛苦。不論
如何,直接或間接
的,一切情緒都是
生於自私,也就是
說,它們都與執著
於自我有關
陷入這些情緒的當下,我們就失去
了覺知和清明。我們“被鼓動”了。
因此悉達多發現他的解決方法 ----
覺知。如果你認真地想要根除痛苦,
你必須培養覺知,留心你的情緒,
並且學會如何避免被鼓動起來。
所有的情緒都是一種
偏見,在每一種情緒
之中,都存在有分別
心的成分。
最終,這些聚集的人們
在死亡來臨或更早時就
會各散東西。當他們在
一起的時候,或許會培
養出信任、責任、愛,
以及對成敗的共同價值
觀,各式各樣的戲劇都
因之產生。
如果有人相信其中之一真實存在 ---- 不論是短暫的或恆常
的 ------ 那麼他的信念就是根源於誤解;如此,便是失去
了覺察,也就是佛教徒所說的「無明」
所有這些不同的情緒及其
結果,都來自於錯誤的理
解,而這個誤解來自一個
源頭,也就是所有無明的
根源 ---- 執著於自我。
悉達多了悟到自我並非獨
立存在、自我只不過是一
個標籤、因而執著於自我
就是無明,這可能是人類
歷史上最大的發現。
自我是我們認同自己的方式。它是我們的最
愛,但有時候又是我們的最恨。我們以最大
的努力試圖去證實,就是它的存在。
當我們失去覺知,執著
自我之時,那就是魔羅
的麻藥。逐漸地,毀滅
性的情緒必然隨之而來,
滲透我們全身。
那些被認為超越欲望,
作為正直與德行典範的
宗教人物,也一再地證
實對權力有相同的饑渴。
他們用地獄的威脅和天
堂的來操控信徒。
我執純粹是一種自我縱容,認為
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的都更艱難
更悲哀。當自我發展出自憐的時
候,便讓其他人生起悲憫的空間
消失了。
對於悉達多而言,任何
具有不確定和不可預測
性質的都是痛苦
覺知不會妨礙你的生活,反而讓
生命更加充實。如果你在享用一
杯茶,而且瞭解短暫事物的甘與
苦,你將能夠真正的享受那杯茶。
只要瞭解我們所
欲求的物件事實
上是和合而成的
現象,就能破除
誘惑的魔咒。
悉達多瞭解我們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所知的一切
存在,純粹只是空性,而我們將某種“真實性”附加或
標示於其上而已。人們將世界標示或理解為真實,是來
自於強烈的個體與集體的習氣
了悟空性者,諸如讚譽及批
評、尊重及藐視,好與壞的
概念全都不重要。
由於人的心智以一種不恰當的邏輯系統在運作,因此
縱然同時有著無數其他邏輯系統可供使用,空性還是
無法裝進我們的腦袋。
要確定某個東西真實存在的唯一辦法,就是證明它獨立
存在,而且不需要詮釋、不能造作或不會改變。
有醒來的勇氣,
並且加以檢視,
就是佛教徒所說
的出離心。
在悉達多的教法中,並不特別反對美麗和享樂甚於其它
的任何概念--只要我們不認為它們是真實存在的,而
迷失其中。
想像某人美麗是一個概念,執著於這個概念
就會限制你,將你捆綁成結,而且禁錮你;
然而如果你想像某人是醜陋的,那也是一個
概念,也會綁住你。
一切為心所覺受之事物,在心未覺受之
前不存在;它依存於心。它不獨立存在,
因此它不真實存在。但這並不表示它沒
有某種程度的存在。佛教徒稱這覺受世
界為“相對真理” 。
悉達多從來沒說過有什
麼可以取代我們所覺受
的更壯麗、更美好、更
純粹或更神聖的東西。
恰當的因緣聚合
時,任何事情都
可能出現。但當
因緣消散,顯現
也就停止。
悉達多將我們在這個世界的
經驗視如一場夢,他發現我
們的習性執著於此夢幻般相
對世界的顯現,認為它是真
實存在的,因而落入痛苦和
焦慮的無盡迴圈之中。
我們深沉於睡眠之中,如同桑
蠶在繭中冬眠。依據我們的投
射、想像、期待、恐懼和迷惑,
編織出一個現實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從習氣、想像和
貪著中覺醒。修心和禪定是處理心流
最迅速、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如
同悉達多所說,你是自己的主人。
商品包裝和市場研究的和
合現象是如此地精密算計,
使我們變成追求標籤的傻
瓜,接受一些完全和材料
價值無關的荒唐價碼。
大眾文化的不斷強化,資產階級身分和標籤的重要性在
我們的心中變得更堅實,也把我們的世界變得更不真實。
心智被實用主義所制約的人,瞭解空性是困難的
悉達多沒有一開始就用空性來驚嚇大家,反而以一般的方
式,諸如禪定以及行為規範--做正確的事、勿盜竊、勿
妄言等來教導眾多的弟子。
有人以為嚴格的規範和善
行是佛教的精要,但這只
是佛陀善巧而眾多方法中
的一小部分而已。
道路本身終究也需要被拋棄,
如同你抵達彼岸時,就得拋棄
舟一般。你抵達時必須要下船。
在完全證悟的那一刻,你必須
拋棄佛教。精神之路是一個暫
時解答,它是在空性被了悟之
前所使用的安慰劑。
借由瞭解空性,你可以繼續欣賞一切看似
存在的事物,卻不會把這些幻相當做真實
而產生執著,不會有孩童追逐彩虹時一再
的失望。
瞭解空性,你會對社會當中,
忽而建構,忽而解構的一切裝
飾和信仰失去興趣 ---- 諸如政
治系統、科技、世界經濟、自
由社會、聯合國等
悉達多而言,究竟的安竭之所,不論是天堂或涅槃,根
本就不是一個地方 ---- 而是從無明的外及中解脫出來。
它是一條直接的道路,通達痛苦的解脫、妄念和迷惑的
解脫。
我們必須完全瞭解,阻礙證悟的染汙和迷惑,並不是固
定不動的。縱然我們的障礙看起來既頑強又恆常,事實
上是不穩定的和合現象。明瞭了和合現象的依存性以及
能被操作的道理,能引導我們看到它們無常的本質,而
且可以讓我們確定,它們是可以完全被清除的。
當我們認為自己的本性是憤怒或愚癡的,
而對自己達到證悟的能力有懷疑時,我
們事實上是認為自己的本性是恆常不淨
而染汙的。
慈悲就好比從佛性所發出的光。
起初,佛性只是超越我們見地的
一個概念而已,但如果我們生起
慈悲心,終將能趨近它。
佛陀並非炫耀他打敗了一個外在的敵人,
而是發現了真正的敵人是攀緣於我執;而
擊敗我執,比一切真實或想像的超自然能
力,都是更大的奇蹟。
佛陀去除了這所有的迷惑而見到
一切時間、空間、性別、價值觀
都離於二元論
用世俗的觀點去看,證悟者可能看
似不正常,因為他們不協商、不被
物質利益所誘導或左右、不會感到
無聊,不尋刺激、沒有面子可丟、
不依循禮儀規範、絕不為個人利益
而虛假、絕不為博取他人好感而做
事,也不會為顯露而示現他們的特
長和能力。
如果你仍然界定自己是一位佛教徒,那麼你就還未成佛。
任何不是根基於這四種
見地的所謂善行,都只
是正義
( Righteousness )而已,
它不是悉達多的究竟之
道。它可能會是一個設
計用來豢養和支撐自我
的正義之行。
佛教徒可以經由懺悔而修
持淨化。如果有人覺得自
己脆弱或有罪而氣餒,認
為罪惡一直阻礙著他的證
悟,那麼他可以寬心。瞭
解罪惡是和合的。因此它
必定是無常而可淨化的
如果有覺得能力或功德不足,他也可
以寬心。知道功德可能經行善而累積,
功德不足是無常的,因此也可以改變
如果能瞭解到敵人是被他們自己的無明和嗔恨等強大
的影響力所控制,知道他們是陷於習氣之中而無法自
拔,我們就會比較容易原諒他們令人惱怒的行為
不論你如何自己貼標籤,除非你對這些真
諦有信心,否則還是會繼續活在一個幻相
的世界中,卻相信它是堅固而真實的
雖然這種信念能提供短暫的無明喜
悅,但是它終究還是會帶來某種形
式的焦慮。然後你就得花上所有的
時間試圖解決問題,去除焦慮。
當我們能瞭解物質世界的無自性和無常,
出離就不再是一種自我虐待的形式。它並
不是要人們折磨自己,“犧牲”一詞就具
備了不同的意義。
道德餵養自我,把我們
變成清教徒心態,批判
和我們道德觀念不同的
人。我們執著於自己的
道德觀,看不起別人,
並且想把我們的觀點強
加他人,甚至不惜奪取
他們的自由。
如果我們能在經驗上,而不
只是智識上瞭解這四種見地,
就能開始化解我們對如幻事
物的執著。這種解脫,就是
我們所稱的智慧
任何技巧或修行來幫助你,將認
為事物是堅實的習慣,轉化為視
它們為和合,相互依存並且無常
的習慣。
最好的崇拜方式,就是
單純地憶起無常的原理、
情緒的痛苦、現象無自
性,以及涅槃超越概念。
人心喜愛象徵和儀式,因此它們變得幾乎是不可避免,
不可或缺。西藏的沙壇城和日本的禪宗庭園是很美麗,
它們能啟發我們,甚至可以做為瞭解真諦的工具。但
真諦本身,既非美麗,也非不美麗。
我們都聽到人們在談論經濟的狀
況,卻不瞭解蕭條和貪婪的關聯。
由於貪婪、嫉妒和驕慢,經濟永
遠不會強大到保證每個人都能獲
得基本生活之所需
法寶影音網 整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