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7

山西省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答辩人:孟祥瑞 小组成员:罗宇涵 刘寒雅 毛平洋 蔡浩波


绪论

山西省农业现状

目录 实证分析

结论与建议
第一部分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发展趋 形势倒 内在需


势 逼 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
山西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
记多次强调水资源的重要性, 本文基于山西省 2008-2021
产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对水
并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 年的数据,采用 EDA 模型和
资源的需求量十分巨大,然而
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重要 Malmquist 指 数 对 山 西 省 农
由于早年发展经济时没有合理
思路,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宝 业用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
有效的运用水资源,水资源短
贵的指导,也为山西水资源利 行实证分析,旨在通过提高
缺已经成为山西发展的一大难
用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山西省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题。
来减少农业用水量。
1.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山西省作为中国农业大省,其农业水资源利用和发展情况对于其他资源型省份有着
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山西省农业水资源利用率进行实证分析,找到影响效率高低
的因素,可以找出山西省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节省方法,为其他类似省份的农业水
资源管理利用的优化措施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区域性农业水资源研究的发展,丰
01
富我国在农业水资源管理领域内的科学理论和依据。

研究山西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以为当地政府和农业生产者提供有效的技术和管理

02
措施,推动山西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旨在降低山西省的
农业水资源浪费、污染等情况,避免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以及水资
源污染对人们健康的威胁。
第二部分
山西省农业现状
2.1 水资源总量

山西省的水资源历来较为匮乏。

就水资源总量而言,山西省水资源总量为 130.2 亿 m3 ,
在全国所有省份中排在倒数第五,但面积排名较为靠前,单
位面积的水资源总量很低。

同时山西省人口 3491 万,人均水资源总量仅有


351.7m3 ,为全国所有省份的倒数第六。
2.2 山西省水资源分配

在 2008 至 2021 年中,总体来说山西省的水资源总量较少,波动不


大。

区域的总用水量占区域水资源总量的比值很大, 2015 年这一比例


甚至达到了 78.32% 。

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重也很大,这一比例的均值可以达到
54.86% 并且每年都在 50% 以上,农业灌溉用水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均
值也达到 34.64% ,最高时( 2015 年)可达到 45.60% 。

由此可以认为此区域超过半数的用水量皆被用于农业生产,农业灌
溉用水量超过区域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
2.2 山西省水资源分配

在从地区分布来看,水资源总量最多的为晋城市,
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 17.8% ,其次是运城市与晋中
市,分别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 13.3% 与 12.9% 。

全省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城市为朔州市与阳泉市,
分别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 3.1% 与 2.6% 。 2008 至
2021 年中,总体来说山西省的水资源总量较少,波
动不大。
2.3 山西省耕地现状

近 5 年来山西省各市耕地面积保持稳定,
没有太大变化,其中运城市耕地面积最大,
阳泉市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比例最小。
第三部分
实证分析
3.1.1 指标评价体系

农业实际
灌溉用水 本文使用 DEA-Malmquist ,从投入 - 产出
量 的角度出发,基于科学性、体系性以及可统计

农业从 性,选取了农田灌溉实际用水量、农业从业人
业人数 数、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投入变量,在主流经
济学对投入要素的假设(即劳动力、资本)基
选取 础之上加入了水资源这一本文主要考虑的要素;

指标 为了衡量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率,选取农业总
产值作为产出变量。
农业机械
总动力
表 1 安徽省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名称 具体指标
水资源 农田实际灌溉用水量/万 m3
投入指标 资本 农业机械总动力
农业总 劳动力 农业从业人数
产值 产出指标 农业产值 农业生产总值/亿元
3.1.2 模型建立

DEA 模型现被广泛用于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领域的实践之中,其是一种进行投入-产出效率计算的非参数模型方法,使
用线性规划的方法确定决策单元( DMU )的有效前沿面,并且通过确定最优权重,分析决策单元与最优决策单元之间的偏
离程度,且无需考虑处理随机误差的影响,从而客观评价了决策单元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对效率值。

DEA 模型分为规模报酬不变型( CRS )与规模报酬可变型( VRS )两种,本文选取 VRS 模型对农业用水效率进行测算,


评价 2009 年到 2021 年山西省用水效率状况。
假设 DUM 有 N 个投入指标、M个产出指标,设 xnj 为第j年的第n个资源的投入量, ymj 为第j年的第m个资源的
产出量,根据 CRS 的模型 :

其中为松弛变量,为剩余变量,为权重,为 VRS 模型的约束条件,计算出的为纯技术


效率,其越趋近于 1 越高;使用 CRS 模型时不计算约束条件,测算出为综合效率。当 =1
时表明当年生产要素投入在生产可能性的前沿面上,达到了综合效率最优;规模效率
SE=/ ,规模效率也接近于 1 ,表明该年生产的规模效率越高。
3.1.2 模型建立

Malmquist 指数是一种鉴于距离函数提出的模型,
用来评价决策单元的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情况的
非参数指标。

通过将全要素生产力拆解,本指数模型可以研究技
术变动效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对
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的影响。
3.1.3 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样本来自山西省全省 11 个地级市,分别是太
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朔州市、晋
中市、运城市、忻州市、临汾市、吕梁市。数据来自
《山西统计年鉴》( 2009-2022 ),主要搜集农田灌溉
实际用水量、农业从业人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作物
播种总面积。
3.2.1 山西省水资源利用效率
表 1 2008—2021 年山西省水资源利用效率
太原 大同 阳泉 长治 晋城 朔州 晋 中 运城 忻州 临汾 吕梁 均值
市 市 市 市 市 市 市 市 市 市 市
2008 0.855 0.875 0.613 1 1 1 0.649 0.826 0.657 0.681 0.643 0.800 从时间上看: 2008—2021 年,山西省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
2009 0.991 0.538 0.757 0.999 1 0.651 0.693 1 0.665 0.682 0.507 0.771
2010 0.896 0.628 0.762 0.974 1 0.686 0.686 1 0.706 0.851 0.748 0.812 处于上升的趋势,由 2008 年的 0.800 上升到 2021 年的
2011 0.879 0.64 0.964 0.881 1 0.622 0.647 1 0.631 0.741 0.676 0.789
2012 0.837 0.611 1 1 0.937 0.75 0.858 1 0.615 0.986 0.853 0.859 0.834 ,期间总上升 1.7% 。
2013 0.961 0.632 1 1 0.928 0.872 0.998 1 0.636 1 1 0.912
2014 0.899 0.593 1 1 0.777 0.765 0.972 1 0.572 0.982 0.886 0.859
2015 1 0.555 1 1 1 0.611 0.949 1 0.499 0.933 0.541 0.826
2016 0.947 0.549 1 1 0.889 0.63 1 1 0.519 0.929 0.54 0.818 2013—2019 年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且在 2019 年
2017 0.964 0.512 1 1 0.983 0.638 0.986 1 0.538 0.896 0.516 0.821
2018 0.976 0.472 1 0.937 0.964 0.588 0.951 1 0.504 0.771 0.455 0.783 达到最低点: 0.759 ,说明此期间山西省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的
2019 0.656 0.525 1 0.683 1 0.604 0.868 1 0.607 0.827 0.58 0.759
2020 0.675 0.51 0.94 0.834 1 0.71 0.814 1 0.621 0.953 0.636 0.790
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问题较为突出。
2021 0.702 0.601 0.89 0.92 1 0.729 0.868 1 0.638 1 0.825 0.834
均值 0.874 0.589 0.923 0.945 0.963 0.704 0.853 0.988 0.601 0.874 0.672 0.817

2019—2021 年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上升,从 0.759 上升至


0.834 ,说明山西省的农业用水结构在不断优化,农业科技投
基于 2008—2021 年山西省 11 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 DEA - SBM 入不断增加,优化了用水效率。
模型,在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况下,以投入要素为导向,计算出 11
个地级市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3.2.1 山西省水资源利用效率

从空间上看: 11 个地级市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均值为
表 1 2008—2021 年山西省水资源利用效率
太原 大同 阳泉 长治 晋城 朔州 晋 中 运城 忻州 临汾 吕梁 均值 0.817 ,其中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
市 市 市 市 市 市 市 市 市 市 市
2008 0.855 0.875 0.613 1 1 1 0.649 0.826 0.657 0.681 0.643 0.800
率处于山西省的最高水平,超过 0.900 ,其中运城市在 2009 年
2009 0.991 0.538 0.757 0.999 1 0.651 0.693 1 0.665 0.682 0.507 0.771
2010 0.896 0.628 0.762 0.974 1 0.686 0.686 1 0.706 0.851 0.748 0.812
及以后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均处于 1 ,是因为其农业用水结构合理、
2011 0.879 0.64 0.964 0.881 1 0.622 0.647 1 0.631 0.741 0.676 0.789
其规划能力强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
2012 0.837 0.611 1 1 0.937 0.75 0.858 1 0.615 0.986 0.853 0.859
2013 0.961 0.632 1 1 0.928 0.872 0.998 1 0.636 1 1 0.912
2014 0.899 0.593 1 1 0.777 0.765 0.972 1 0.572 0.982 0.886 0.859
2015 1 0.555 1 1 1 0.611 0.949 1 0.499 0.933 0.541 0.826 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吕梁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且
2016 0.947 0.549 1 1 0.889 0.63 1 1 0.519 0.929 0.54 0.818
2017 0.964 0.512 1 1 0.983 0.638 0.986 1 0.538 0.896 0.516 0.821 大同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低,仅有 0.589 ,这是由于大同市属
2018 0.976 0.472 1 0.937 0.964 0.588 0.951 1 0.504 0.771 0.455 0.783
2019 0.656 0.525 1 0.683 1 0.604 0.868 1 0.607 0.827 0.58 0.759 于老工业城市,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未能及时治理,节水设备
2020 0.675 0.51 0.94 0.834 1 0.71 0.814 1 0.621 0.953 0.636 0.790
2021 0.702 0.601 0.89 0.92 1 0.729 0.868 1 0.638 1 0.825 0.834 老化,不能合理且有效的配置水资源。
均值 0.874 0.589 0.923 0.945 0.963 0.704 0.853 0.988 0.601 0.874 0.672 0.817
3.2.1 山西省水资源利用效率

松弛变量代表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多少可以使综合生产
效率达到最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除阳泉市、长治
市、晋城市、朔州市和临汾市之外,其他地市的水资源
投入相对其他要素的投入量明显不足,显示出了山西省
的普遍缺水的特性。其中,运城水资源较为匮乏,而农
业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数和农机总动力投入均为全省
之最,导致水资源更为紧缺。

各地市投入要素的松弛变量
3.2.2 山西省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表 2 山西省 2009-2021 年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
年份 技术效率 技术变动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1.069 1.052 1.04 1.028 1.1
2009—2010
在技术效率方面,山西省全省的平均值为 1.009 ,说明山西
2010—2011 0.962 1.082 0.976 0.985 1.04

2011—2012 1.097 0.964 1.067 1.027 1.057 省现今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已达到最优。


2012—2013 1.06 0.864 0.991 1.071 0.98

2013—2014 0.937 1.149 0.953 0.983 1.077

2014—2015 0.949 0.921 0.948 1.001 0.94


从技术变动来看,技术变动的平均值为 1.030 ,大于 1 ,即
2015—2016 0.993 1.002 1.003 0.99 0.994

2016—2017 0.988 1.385 0.979 1.009 0.93 山西省的技术在不断革新。


2017—2018 0.947 0.721 0.966 0.98 0.94

2018—2019 0.997 0.932 1.044 0.955 0.96

2019—2020 1.042 1.205 1.019 1.022 1.06 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变动的变化趋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


2020—2021 1.064 1.088 1.046 1.018 1.058

均值 1.009 1.030 1.003 1.006 1.011 变化趋势趋于一致,这表明了技术变动是导致山西省农业水资


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对山西省 2009-2021 年的数据进行 Malmquist 指数模


型分析,得到山西省 2009-2021 年山西省的农业水资源 规模效率方面,山西省的规模效率均值为 1.006 ,围绕 1 波
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变动情况。 动变化,反映出山西省的规模效率未能一直保持在最优水平。
3.2.2 山西省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表 3 山西省 11 个地级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
省份 技术效率 技术变动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太原市 0.985 0.99 1 0.985 0.975 山西省的 11 个地级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小于 1 ,其中朔州
大同市 0.972 0.943 0.97 1.002 0.916

阳泉市 1.029 0.946 1 1.029 0.973


市的最低,仅有 0.872 。
长治市 0.994 0.99 0.997 0.997 0.983

晋城市 1 0.942 1 1 0.942

朔州市 0.976 0.894 1 0.976 0.872 由于各市的技术变动与其全要素生产率大致呈正相关关系,


晋中市 1.023 0.959 1.019 1.003 0.981

运城市 1.015 0.904 1 1.015 0.917


而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值都大于 1 ,所以山西省各市亟需
忻州市 0.998 0.959 0.992 1.006 0.957
改进节水技术,应用相关节水技术,推广和更新农业节水设
临汾市 1.03 0.931 1.017 1.013 0.959

吕梁市 1.019 0.966 1.015 1.004 0.985 备,还应配备相应人员以保证务农人员需要。


全省均值 1.005 0.947 1.001 1.004 0.952

对于太原、长治、朔州市来说,还应该在农业规模方面有所
对山西省地级市的数据进行 Malmquist 指数模型分
析,得到山西省 11 个地级市的农业水资源全要素生 改进。
产率及变动情况。
3.3 总结

2008—2021 年,山西省水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小幅度的上升,
11 个地级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明显差异,其中,阳泉市、长
治市、晋城市、运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处于该省前列。

Malmquist 指数模型方面,山西省全要素生产率平
均值为 1.011 ,即在所研究的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
增长率为 1.1% ,技术变动是导致山西省农业水资源
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山西省各市亟需改进节水技术,应用相关节
水技术,推广和更新农业节水设备。
第四部分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总结

本文着重关注点在于山西省农业水资源的使用效
率及其影响因素。山西作为一个关键的农业基地和重
要的水源地,其水资源对工业和农业的作用不言而喻。
然而,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增长,水资源的短缺和污
染问题却日益严重。本文通过分析 2009 年至 2021 年
的数据,涵盖山西省的 11 个地级市。在此基础上,采
用 DEA 模型和 Malmquist 指数对山西省农业用水效率
现状及地区水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
4.1 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山西省整体的水资源利用
效率有所提升,但地区间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反
映出山西省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
高效率的城市如阳泉、长治、晋城和运城可能受益
于合理的农业用水结构、强大的规划能力和较高的
水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而低效率的城市如大同则可能受到
产业结构转型、水资源污染和节水设备老化等问题
的制约。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中,进一步强调
了技术创新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中的核心作用。
技术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表明,山西省
在节水技术革新和灌溉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努力已初
见成效,但仍需持续投入和改进。
4.2 相关建议

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不仅需要关注总体效率的提升,更应注重地区间的公平性和协调发展 . 地方政
政策 府应根据各自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农业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水资源管理和
农业发展策略。

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技术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影响也强调了
技术 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在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中的核心地位。政策制定者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农业水资
源利用相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

评估 持续监测和评估也是推动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改进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反馈,
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以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持续提升。
4.2 相关建议

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强化是保障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手段。建立全面、科学、
监管
严格的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水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农民的角色在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样不能忽视,充分发挥其作为主人翁的主观能动性,将有助

农民 于优化农业生产和管理方式,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政策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民的
需求和利益,通过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活力。通过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鼓励农民
采用节水技术和设备,优化农业生产和管理方式。
敬请老师批评与指正!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