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1

第8章 国际货币制度

 国际货币制度(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


stem ),又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指为了适
应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的需要,使货币在
国际范围内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各国
政府都共同遵守的有关政策规定和制度安
排。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
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②汇率制度的安
排;③国际收支的调节。
8.1 国际金本位制
 8.1.1 金本位制
 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并
建立起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间固定兑
换关系的货币制度。
 根据货币与黄金的联系程度,金本位制主要有三种形
式: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 1. 金铸币本位制( Gold Specie Standard )
 这是金本位制的最初形态。金铸币本位制的特点是:
①以法律规定货币的含金量;②金币可以自由铸造、
自由熔化;③流通中其他货币和金币之间可以按法定
比率自由兑换,也可以兑换与金币等量的黄金;④黄
金可以自由地输出或输入本国。
 2. 金块本位制( Gold Bullion Standard )
 金块本位制的特点是:①金币仍作为本位货币,
但市场不再流通和使用金币,而是流通纸币;
②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③不许自由铸造
金币,但仍以法律规定纸币的含金量;④纸币
不能自由兑换金币,但在国际支付或工业用金
时,可按规定的限制数量用纸币向央行兑换金
块(如英国在 1925 年规定一次至少兑换 400
盎司,约值 1700 英镑)。
 3. 金汇兑本位制( Gold Exchange Standard )
 金汇兑本位制的特点是:①国家无需规定货币的
含金量,市场上不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
②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实行金币或金
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这些外汇在国外才能兑换
成黄金;③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使其货币与
另一实行金币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
汇率,通过无限制地买卖外汇来维持本国货币币
值的稳定。
 从金币本位制到金块本位制,再到金汇兑本位制,
可以看出:第一,货币和黄金的联系越来越薄弱。
第二,实行金块本位制,金币不再流通,货币的可
兑换性受到限制,可以节约国内经济交易中所需的
黄金。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则因大量持有外汇而不仅
可以节约国内经济交易所需的黄金,还可以节约国
际经济交易中所需的黄金。第三,各国实行的货币
制度和国际货币制度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8.1.2 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
 通常所说的国际金本位制是指世界主要
国家均实行金币本位制情况下的国际货
币制度。特点 :
 1. 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是国际货币制
度的基础。
 2. 实行典型的固定汇率制。
 3. 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
8.1.3 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
 国际金本位制的缺点从根本上讲是它过
于“刚性”,这表现在:①国际间的清
算和支付完全依赖于黄金的输出入;②
货币数量的增长主要依赖黄金产量的增
长。然而,世界黄金产量(增长)跟不
上世界经济的增长,这就使国际金本位
制的物质基础不断削弱。
8.2 布雷顿森林体系

8.2.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 凯恩斯计划
 主要内容是:
 ( 1 )设立一个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国际清算同盟,
由国际清算同盟发行一种以一定量黄金表示的国际货币
——班柯( Bancor )作为清算单位,“班柯”与黄金之
间保持固定的比价。“班柯”等同于黄金,各国可以黄
金换取“班柯”,但不得以“班柯”换取黄金。
 ( 2 )各国货币按一定的比价与“班柯”建立固定汇率,
可适当调整,但不能单方面进行竞争性贬值。
 ( 3 )各国中央银行在国际清算同盟中开立往来账户,
各国间发生的债权债务都通过该账户之间的转账进行清
算。国际收支顺差国将盈余存入账户,而国际收支逆差
国则可以按照规定的份额申请透支或提存。
2. 怀特计划
 ( 1 )采取存款原则,设立一个国际货币稳定基金,资金总额
为 50 亿美元,由各会员国用基金、本国货币和政府债券缴纳,
认缴份额取决于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民收入和国际收支差
额变化等因素,根据各国缴纳份额的多少决定各国的投票权。
 ( 2 )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名为“尤尼他”( Unita )的国际货
币作为计算单位。
( 3 )基金组织通过提供
短期信贷帮助会员国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稳定汇率,维持国
际货币秩序。
 ( 4 )各会员国在基金组织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同其缴纳的份额
成正比。
 “ 怀特计划”与“凯恩斯计划”有一些
共同点:①都只着重解决经常项目的不
平衡问题;②都只着重工业发达国家的
资金需要问题,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
资金需要问题;③谋求汇率的稳定,防
止汇率的竞争性贬值。
 两国的出发点不同。美国首先考虑的是要在国
际货币金融领域处于统治地位,其次是避免美
国对外负担过重。英国显然考虑到本国黄金缺
乏、国际收支将有大量逆差,因而强调透支原
则,反对以黄金作为主要储备资产,“清算同
盟”要能提供较大量的清偿能力(约 300 亿美
元)。另一方面,怀特方案建议由“稳定基
金”确定各国汇率,而反对“清算同盟”所设
想的汇率弹性。
3. 布雷顿森林会议
 《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宗旨是:①建立
一个永久性机构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②促进汇率稳定,防止竞争性的货币贬
值,建立多边支付制度,以促进国际贸
易的发展和各国生产资源的开发;③向
成员国融通资金,以减轻和调节国际收
支的不平衡。
8.2.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
内容
 1. 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 ----
国际货币基金(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 IMF )。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战后国际货币制度
的核心,它的各项规定构成了国际金融
领域的基本秩序。它通过对成员国进行
监督、磋商和融通资金,在一定程度上
维持着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
 2. 规定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
币,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
 3. 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 4. 调节国际收支。
 5. 取消外汇管制。
 IMF 协定第八条规定成员国不得限制经常
账户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
要在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
8.2.3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
和作用
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与第二
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汇兑本位制不完全相同:
①战前的金汇兑本位制度下,英国、法国、美
国几种货币均处于主导地位,其主导作用取决
于各国的势力范围。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主
导货币仅美元一家;②战前的金汇兑本位制缺
乏一个协调机构,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金汇
兑本位制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以维持;③与
战前相比,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金汇兑本位制
中,储备货币(即美元)的作用得到了突出和
加强。
 作用:
 1. 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多边支付体系、
多边贸易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 2. 有利于外汇管制的放松和贸易的自由化,并
对国际资本流动和 60 年代的国际金融一体化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8.2.4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
及崩溃
 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
 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是“特里
芬两难”( Triffin Dilemma )
特里芬两难:
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黄金——美元本位基础之上的,美元
既是一国的货币,又是世界的货币。作为一国的货币,美元的
发行必须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黄金储备;作为世界的货币,
美元的供应又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的需要。由于
规定了“双挂钩”制度,而黄金产量和美国黄金储备的增长跟
不上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于是美元便出现了一种进退
两难的状况:为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各
国需有充足的美元,但这会导致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巨额的
国际收支逆差又会影响各国对美元的信心。美元的这种两难境
地是 1960 年由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
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故又被称为“特里芬两难”。
 2 )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调节效率不高 。
 所谓调节效率,是指调节成本要较
低,调节成本的分配要较均匀,调节要
有利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 3 )储备货币的供应缺乏有效的调节机制。
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 1 )第一次美元危机及其拯救。
 ( 1 )稳定黄金价格(君子)协定
 ( 2 )黄金总库( Gold Pool )
 ( 3 )借款总安排( General Agreement to Borrow, G
AB )
 ( 4 )货币互换协定( Swap Agreement )
 又称“互惠信贷协议”( Reciprocal Agreement )。
主要内容是:两国中央银行彼此间相互提供对等的短
期信贷资金,在规定的期限和规定的金额幅度内利用
对方货币来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的稳定。
 2 )第二次美元危机及其拯救
 ( 1 )黄金双价制( Two-tier Gold Price
System )
 ( 2 )创立特别提款权( Special Drawin
g Rights, SDRs )
3 )第三次美元危机及其拯救
 ( 1 )新经济政策
 主要内容包括:①在国内冻结工资和物
价 90 天(三个月);②对外停止履行外
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以用美元向美国兑
换黄金的义务;③对进口商品征收 10%
的进口附加税。④削减对外经济援助 10
%。
 ( 2 )《史密森协议》( the Smithsonian Agree
ment )
 主要内容包括:
 ① 美元对黄金的官价贬值 7.89% ,即从每盎司 3
5 美元提高到 38 美元,这是战后美元第一次正式
贬值。
 ② 美元对一些国家的货币贬值。
 ③ 将市场汇率的允许波动幅度从黄金平价上下各
1% 扩大到黄金平价上下各 2.25% 。
 ④ 美国取消“新经济政策”中 10% 进口附加税。
8.3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 8.3.1 《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
 1. 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
 2. 黄金非货币化
 3. 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
 4. 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 5. 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
8.3.2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
行特征
 1. 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 1) 美元仍是主导货币
 ( 1 )美元仍是国际间最重要的计值单位。

 ( 2 )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
 ( 3 )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贮藏手段。
 2 )欧洲单一货币:欧元将是美元强有力的竞争
对手。
 3 )关于 SDR 的作用
 SDR 是 IMF 发行的篮子货币,作为国际储备
的功能目前还不健全,但是在国际储备资产中
也占有一席之地。 SDR 本质上是一种信用资产,
它要成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 IMF 的权威要进一步加强。②美元的作用要
进一步下降。 ③世界性通货膨胀要得到控制。
 4 )黄金的国际储备地位
2. 多种形式的汇率制度安排
1973 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实行浮动
汇率制后,发展中国家根据各自的经济
条件和需要,选择了多样化的汇率制度
安排。根据 1978 年 IMF 协议修正案, I
MF 会员国可以自行安排其汇率制度。
当今汇率制度的趋势是实行较为
固定的汇率制度的国家越来越少、实行
灵活的汇率制度的国家不断增多。
3. 多样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 1 )强调利用国内经济政策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
 一国的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存在着平衡,用等式
表示为 C+I+G+X=C+S+T+M (式中 C 代表国
民消费, I 代表私人投资, G 代表政府支出,
X 代表出口收入, S 代表国民储蓄, T 代表政府
税收, M 代表进口支出)。该等式可变形为
( X-M ) = ( S-I ) + ( T-G )(即“双缺口
理论”),它表明,一国的进出口差额是由该国
的储蓄与投资差额及政府收支差额决定的。
要消除国际收支逆差,一国在
经济政策上有两种选择:
一是需求政策,即着眼于控制需求,实行紧缩政策。采
用减少货币发行、提高利率、削减公共支出、增加税
收、抑制出口、吸引外资流入等常用措施来控制总需
求,降低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常常伴随着高昂
的代价。
 二是供给政策,即不控制需求而是靠提高供给水平,

消除国内缺口来平衡国际收支。其主要手段是取消外
汇管制和政府出口补贴,消除价格扭曲,打破对生产
要素的人为限制,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市场效率和资
金利润率,从而在现有资源和需求不变情况下增加供
给、缩减对进口的需求,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
 2 )充分利用汇率机制,通过汇率的适度
调整来调节国际收支
 3 )通过融资来调节国际收支
 4 )加强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
8.3.3 对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
评价
 1.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即牙买加体系)在克服各种危
机、推动经济稳定发展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 1 )多种汇率制度并存,打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僵
化局面。
 2 )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解决了特里芬两难。
 3 )多种机制共同调节国际收支。
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调节国际收支的渠道有两条:
① IMF 提供的短期或中长期贷款;②会员国发生国际
收支根本性不平衡时改变金平价。
2. 牙买加体系仍存在不少弊端。

 1 )汇率体系不稳定
 2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矛盾重重
 3 )缺乏行之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8.4 欧洲货币体系(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
 8.4.1 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
 1950 年欧洲支付同盟成立,这是欧洲货币一体化的
开端。
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
约》统称为《罗马条约》,于 1958 年 1 月 1 日生效。
该条约的生效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
 魏尔纳报告”于 1971 年 2 月 9 日经欧共体部长会议
通过,从而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
 欧洲货币体系 (EMS) 于 1979 年 3 月 13 日正式启动。
8.4.2 欧洲货币体系运行机制
的主要内容
 1. 创设欧洲货币单位( European Currency Unit ,ECU ,也
称“埃居”)
 ECU 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由欧洲计算单位( EUA )演
变而来。 ECU 实质上是一个货币篮子,由几个成员国货币
组成(比利时法郎、卢森堡法郎、丹麦克朗、西德马克、希
腊德拉克马、葡萄牙埃斯库多、西班牙比塞塔、法国法郎、
爱尔兰镑、意大利里拉、荷兰盾、英镑)。每种货币在 EC
U 中所占的权重,主要依据各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各国
在欧洲共同基金中的份额及其在欧共体内贸易额所占的比重
大小而确定。权重一般 5 年调整一次,在 5 年内任何一国货
币权数变动超过 25% 时,可以要求调整货币篮子构成。
 ECU 的作用主要有:①作为欧洲稳定汇
率机制的标准,即成员国在确定货币汇
率时以 ECU 为依据,其货币与 ECU 保持
固定比价,然后再由此中心汇率套算出
同其他成员国货币的比价;②作为决定
成员国货币汇率偏离中心汇率的参考指
标;③作为成员国官方的清算手段和信
贷手段以及外汇市场的干预手段。
2. 稳定汇率机制(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ERM )
 EMS 通过双重机制来稳定成员国之间的
货币汇率,即平价网体系( Grid Parity S
ystem )和篮子汇价体系 (Basket Parity
System).
 平价网体系,又称格子体系。它要求成
员国货币之间彼此确定中心汇率,各成
员国相互之间的汇率只能围绕中心汇率
上下浮动。
 篮子汇价体系,也叫中心汇率体系( Ce
ntral Rate System )。它规定了各国货
币对 ECU 的中心汇率,然后计算每种货
币对这一中心汇率所允许的最大偏离幅
度,当成员国货币与 ECU 的偏离达到一
定程度时就要进行干预。
双重稳定机制 的优缺点:
 优点:这种双重稳定机制,可以使 EMS 汇率机制更加
稳定,同时改变了过去发生汇率波动时大都由软币国家
首先纠正汇率的缺陷,从而均摊了调节责任。
 首先,它促进了成员国货币间汇率的稳定,除去发生危
机的特殊时期,欧洲货币体系下中心汇率的调整频率要
远远低于联合浮动阶段,这一稳定汇率的作用为将来货
币联盟实施不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打下了基础;其次,
汇率机制的稳定有利于成员国之间通货膨胀差异的缩小、
经济政策的协调和经济状况的改善;最后,汇率机制的
稳定扩大了欧洲货币单位在官方和私人领域的使用范围
和使用程度,为最终向发行单一货币的迈进创造了条件。
 缺点:各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现实差异、
在经济和货币政策协调方面的欠缺、以
及在是否愿意让渡货币主权方面的态度
变化,都会对 EMS 及其汇率机制的运行
形成冲击。
3. 建立欧洲货币基金( European
Monetary Fund, EMF )
 EMF 资金来源是集中共同体成员国黄金
和外汇储备的 20% 作为共同基金,再加
上等值的本国货币,总额达到 540 亿欧
洲货币单位(约 730 亿美元)。
8.5 区域货币一体化
 8.5.1 区域货币一体化概述
 1. 区域货币一体化的特征
 ① 统一的汇率,即成员国国家之间实行固定汇
率制度;②统一的货币,即发行单一的共同货
币,这是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最高表现形式;③
统一的货币管理机构和货币政策,即建立一个
统一的中央银行,并由这个机构保存各成员国
的国际储备、发行共同货币、决定统一的货币
政策等。
 2. 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演进
 3. 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意义
 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发展增强了区域内各国之间
的经济合作,改变了世界范围内各经济力量的
对比,从而改变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格局,
对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从
长远来看,它将是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基
本方面。
8.5.2 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典范:
欧盟及欧洲单一货币——欧元
 1. 德洛尔报告( Delor’s Report )主要内容包括:
 ( 1 )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至少从 1990 年 7 月 1 日开始,在欧
共体现行体制的框架内加强货币、财政政策协调,进一步深化金融
一体化,使成员国货币全部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消除对私人使用欧
洲货币单位的限制,扩大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委员会的权限。
 ( 2 )第二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其接管原
先存在的体制性货币安排,随着经验的取得,逐步扩展欧洲中央银
行体系在制订和管理货币方面的职能,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使用
汇率调整。
 ( 3 )第三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推行不可改变的固定汇率,实施向单
一货币政策的转变,由中央银行体系承担全部职责,发行统一的共
同体货币,集中并管理官方储备,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为过渡到
单一共同体货币做制度和技术准备。
2.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M
aastricht Treaty )
 《马约》的主要内容包括:
 ( 1 )第一阶段( 1990 年 7 月 1 日~ 1993 年底)主要目标是
实现所有成员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实现资本的自
由流动,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 ( 2 )第二阶段( 1994 年 1 月 1 日~ 1997 年)主要目标是进
一步实现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趋
同;建立独立的欧洲货币管理体系——欧洲货币局( EMI ),
作为欧洲中央银行的前身,为统一货币作技术和程序上的准备;
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并趋于固定。
 ( 3 )第三阶段( 1997 年~ 1999 年 1 月 1 日)主要目标是最
终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和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
马约》规定五项趋同标准:
 《马约》为加入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国家规定了
五项趋同标准( Convergent Criteria ) :① 通货膨
胀率不能超过成员国中通货膨胀率最低的三个国家
平均数的 1.5% ;②长期利率不得高于欧共体三个
通胀率最低国家平均利率的 2% ;③政府预算赤字
不能超过本国 GDP 的 3% ;④政府债务不能超过
本国 GDP 的 60% ;⑤货币汇率必须维持在欧洲货
币体系规定的幅度以内,并且至少稳定两年时间,
尤其是在同一时期内,该国不能主动降低它与任何
汇率机制成员国之间的双边中心汇率(即不能主动
宣布货币贬值)。
3. 欧元的诞生
 根据马德里会议决定,欧元实施及推行的时间表共分为三
个阶段:①第一阶段( 1999 年 1 月 1 日~ 2001 年 12 月
31 日为过渡阶段)主要工作是原欧洲货币局 (EMI) 改为欧
洲中央银行( 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 ),欧元按照
1:1 的比例取代欧洲货币单位( ECU ),欧元区各国货币
与欧元的汇率不可逆转地固定下来,欧元开始以账面货币
形式流通;②第二阶段 (2002 年 1 月 1 日~ 2002 年 6 月
30 日 ) 主要工作是欧洲中央银行开始发行欧元,欧元纸币、
硬币开始实际流通,正式启用,在这一阶段各成员国货币
与欧元同时流通;③第三阶段从 2002 年 7 月 1 日开始,
欧元成为欧元区惟一的法定货币。
 1998 年 5 月 2 日,欧盟 15 国首脑在布鲁塞尔举
行的特别会议上决定接受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货币
局( EMI )的推荐,确认奥地利、比利时、芬兰、
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西班牙、
荷兰和葡萄牙这 11 个国家于 1999 年 1 月 1 日率
先进入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第三阶段,组成欧元区,
成为欧元创始国。而欧盟另外 4 个国家,由于英
国和丹麦根据《马约》选择暂时不加入 EMU 第三
阶段、瑞典和希腊则因没有达到《马约》规定的
趋同标准而暂时不能进入 EMU 第三阶段。目前,
希腊已于 2001 年 1 月 1 日正式加入欧元区。
4. 欧元启动的影响
 1) 欧元将给欧洲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对欧盟政治和经
济的稳定带来有利影响。
 ( 1 )为了达到趋同标准,各国采取了控制公共财政支
出、削减政府预算、改革税制等财政措施以及以控制通
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而且欧元区国家实行的利率趋同
政策使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这种低通胀、低利率的宏
观环境有利于欧盟的经济稳定增长。
 ( 2 )单一货币意味着商品的价格可以在成员国之间的
市场上直接比较,消除了外汇风险及为防范外汇风险所
进行的套期保值成本,促进了欧盟尤其是欧元区成员国
之间的贸易和投资。
 ( 3 )商品、劳动力、资本在欧元区内的高度流
动性将使欧洲企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但从长期
看,生产要素的流动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资源的最优配置则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因此,
欧元实施可以增强经济透明度和市场竞争,提高
效率。
 ( 4 )由于汇兑风险的消失,原来分割的欧洲各
国资本市场可以整合为一个统一在泛欧层面上的、
可以与美国相当的资本市场,将吸引各国政府和
私人投资者持有以欧元计价的多样化的金融资产。
 2) 欧元将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在国际
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
 欧元的出现可以使外汇储备货币多样化,
是国际金融体系实现更大稳定性的良机;
将有助于产生一个多极的国际金融体系。

 3) 欧元启动将促进世界其他地区区域货
币一体化进程。
8.6 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 8.6.1 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 1. 关于本位货币和储备货币(即国际货
币)问题的改革建议
 1) 世界中央银行建议
 具体来说,这一方案就是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改组成世界性的中央银行,使之可以采用国际
借贷的方式来调节国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
余缺。
 这一方案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 1960 年出
版的《黄金和美元危机》( Gold and Dollar Crisis )一书中提
出来的。他在分析了各国国际储备的需求趋势和布雷顿森林体
系的内在缺陷后指出,世界黄金的产量无法满足各国储备需求
的增长,而依靠美元作为中心货币或关键货币来满足世界对国
际清偿力的需求又会导致美元的两难困境和货币体系的危机。
摆脱这种危机的根本办法是把国际货币体系转移到一种国际性
的货币上来。根据两次大战之间国际货币史的经验教训,特里
芬提出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世界中央银行的方向转化,由其
创造并发行一种由国际管理的国际货币,以此满足世界各国对
清偿力增长的需要。所以,这一建议又被称为“国际管理的通
货本位制度”。
 2) 主张恢复金本位制度
 法国经济学家吕埃夫( J. Rueff )鉴于现行国
际货币体系没有自动调节机能,极力主张分步
骤地恢复金本位制度,即首先提高黄金价格,
各国持有的美元可向美国兑换黄金,国际间债
权债务完全用黄金清算。由于黄金价格提高会
刺激黄金生产增加,这就可以解决国际清偿能
力问题。
 恢复金本位制度实行起来很困难,其主要原因
有:①世界黄金总存量和年产量远远赶不上世
界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流通的需要;②
黄金生产和储备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在全
世界范围很难普遍实行金本位制;③提高黄金
价格使少数黄金生产国和黄金储备多的国家获
利太多,显然不够合理;④提高黄金价格不能
根本解决国际清偿能力问题①;⑤金本位制对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在目前经济形势下
很难发挥作用。
 3) 建议实行美元本位制
 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 C. P. Kindleberge
r )、麦金农( R. Mckinnon )和德斯普雷斯
( E. Despres )主张实行“世界美元本位制”,
即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不能兑换黄金),美
国在国内推行稳定美元的财政货币政策,让市
场力量来决定各国官方和私人所需美元的数量。
一国要增加美元持有量,就应对美元贬值;一
国要减少美元持有量,就应对美元升值。
4) 建议改进金汇兑本位制

 这一建议主要是为改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
制而提出的,它包括几种不同的方案。英国学者哈罗德
( R. Harrod )提议经常性地提高金价来维持世界清偿
力的增长和金汇兑本位制;瑞士学者拉兹( F. A. Lutz )
建议以黄金为基础的多种储备货币制度来取代单一的黄
金——美元制,使国际清偿力和储备货币的来源多样化,
以此摆脱对美元的过分依赖;基金组织研究部主任、美
国学者伯恩斯坦( E. M. Bernstein )主张由基金组织设
立以中心的储备单位来补充美元,以此限制美国的国际
收支逆差和满足国际储备增长的需要。这种储备单位的
价值是以黄金为基础的,可用于国际清算和支付。
5) 建议实行商品性储备通货
本位制
 这一建议由英国学者卡尔多( N. Kaldor )和
丁伯根( J. Tinbergen )提出的。他们认为,
把储备货币的价值固定在黄金这一种商品上具
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此建议选用一组在世界
贸易中有代表性的商品,经某种加权平均的数
学处理后来确定储备货币与这组商品的比价
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普通商品的产量增长比黄
金快,一组商品的加权平均比黄金价格更稳定。
2. 关于汇率制度的改革建议
 ( 1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M. Friedma
n )、索门( Sohmen )和约翰逊( H. Johnso
n )认为固定汇率制度具有调节刚性的缺点,它
使一国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缺少了一种可供
选择的手段——汇率变动。为了维持固定汇率
制,不仅一国会产生内外均衡矛盾,而且从世
界范围来看,固定汇率制也倾向于使国际储备
需求过度增长。因此,他们主张实行浮动汇率
制,以汇率浮动来代替储备运用,这样不但可
以减少美元的输出,还有利于自由竞争和国际
贸易的发展。
 ( 2 )英国学者威廉姆逊( J. H. William
son )建议实行爬行钉住汇率制度( Cra
wling Peg )。爬行钉住汇率制度实际上
是一种短期稳定、长期灵活的汇率制度,
由此延伸出来的滑动钉住汇率制度( Slid
ing Peg )和微调的汇率制度,都属于这
一制度的范畴。
 这是一种介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间
的汇率制度,其优点是:从长期看,汇
率随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状况阶段性地
调整,以避免汇率制度的刚性和国际收
支的持续逆差;从短期看,汇率又具有
相对稳定性,由此可避免汇率剧烈波动
对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不利影响。威
廉姆逊还特别强调了这种汇率制度对发
展中国家的适用性。
 ( 3 )美国学者马克卢普( F. Machlup )和哈
伯勒( G. Harberler )提议实行复合汇率制。
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汇率制度,
对世界而言,就有多种多样的汇率制度。与这
一建议有关的是采用固定汇率制条件的讨论—
—“最适度通货区理论”( Optimal Currency
Area Theory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蒙代
尔( R. Mundell )、凯南( P. Kenen )和麦
金农( Mckinnon )。
 ( 4 )英国学者威廉姆逊等人还提出了两个介于固定汇
率和浮动汇率之间的汇率制度改革建议:①一是汇率目
标区方案,即汇率目标区是指通过协商规定主要货币之
间汇率波动的目标幅度(幅度可达 10% ),当汇率波
动超越目标区时就实行干预;②二是宽幅波动方案,即
允许各国将汇率波动的幅度从原来的平价上下各 1% 扩
大到更大的幅度(比如 10% )。这两种建议都旨在既
扩大汇率的灵活性、增加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和储备需
求方面的作用,又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性,在一定程度
上维持汇率对各国国际收支和财政货币政策的约束力,
以保证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稳定。
3.“ 替代账户”方案( Substitution Ac
count )和“联系制”方案( Aid-Lin
k)
 1) “ 替代账户”方案
 替代(或替换)账户是指基金组织开设一个特
别提款权存款账户,各国将其“过剩”的美元
按特别提款权与美元的比价折成特别提款权后
存入该账户,它们的美元储备变成了特别提款
权储备,基金组织则将所得到的美元投资于美
国——购买美国政府的债券或国库券,使这部
分美元重新回流到美国。
 2) “ 联系制”方案
 它的全称为“特别提款权分配与发展援助相联
系”方案,指基金组织把新创造的特别提款权
通过下列某一种方法用于对发展中国家的开发
援助:①把新创造的特别提款权直接分配给需
要援助的发展中国家;②把新创造的特别提款
权转拨给多边开发机构,然后再由多边开发机
构援助给发展中国家;③仍按各国在基金组织
的份额进行分配,然后发达国家把分到的特别
提款权以“自愿”的形式转赠给发展中国家。
 优点:①“联系制”有利于收入在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均等分配,有利于国际收支
调节的对称性;②从经济依存度角度讲,发展
中国家收入增加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发达国家实
现其国际收支目标。发达国家为了保证充分就
业,一贯追求贸易收支的盈余,而扩大发展中
国家的进口支付能力,有利于发达国家实现这
一目标,从而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使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能以较小的代价达到
内部经济和外部收支的平衡。
 缺点:①特别提款权属国际清偿力的范畴,与开
发援助是两码事,它的创造与分配必须遵循中性
的原则,否则,以开发援助来决定清偿力的创造
必然导致特别提款权的过度发行,由此会破坏特
别提款权的稳定和引致世界性的通货膨胀;②
“联系制”会造成实际资源在国与国之间的永久
性转移,不但破坏了国际清偿力创造的中性原则,
而且会改变援助负担在发达国家之间的分配,使
援助负担的分配超过一国政府的控制能力,导致
负担的不公平;③“联系制”不利于提高国际货
币体系的效率,助长了调节惰性。
8.6.2 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过

 国际货币改革的第一阶段国际货币制度
的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特别提款权的
产生过程。
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第二阶段是从 1971
年底的“史密森协议”开始直到 IMF 协
定第二次修正案和“牙买加协议”签订
为止,历时约 4 年。
 “ 史密森协议”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①协议表现了维护美元关键货币地位的
意图,但却未能、也没有解决美元与黄
金的兑换性;②协议表现了要建立一个
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意图,却未能在要
建立什么样的货币体系上达成共识。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
则 :
① 汇率的变动应具有对称性,汇率制度仍采用固定汇率
制,在一定幅度内上下波动,而在个别国家被迫实行
浮动汇率时,基金组织将实行监督;②货币的可兑换
性,即美元将同其他货币处于同等地位,并提出资产
清算制度,用资产的转移而不用增减债务的办法来解
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③关于储备资产问题,以特别
提款权作为国际上接受并受到控制的储备资产,黄金
和关键货币的作用减少;④资本移动必须加以管制;
⑤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是特别提款权与经济发展之
间的联系问题,即把特别提款权的发行与对发展中国
家的援助联系在一起。
 在国际货币改革的问题上,讨论和争论的焦点
是国际清偿力和本位币问题、汇率和国际收支
调节机制问题以及特别提款权与发展援助的联
系问题。具体来讲:
 ( 1 )在国际清偿力和本位货币的分歧上,矛
盾主要集中在黄金的非货币化、取消储备货币
以及采用特别提款权这些问题上。 ( 2 )在
汇率和调节机制问题上,美国和西欧国家也存
在着矛盾和斗争。
 ( 3 )在特别提款权分配与发展援助相联系的问题
上,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主张把创造出来的特别提款权直接分配给发展中国
家;②某些发达国家主张把特别提款权先分配给一
些国际性的多边开发机构(如世界银行),然后再
由这些机构依据具体情况和要求确定接受特别提款
权的国家及援助数额;③美国和西德坚决反对把开
发经济的目的同货币目的混为一谈,主张坚持国际
清偿力和世界货币创造的资源中性原则,并且宣称
“联系制”若付诸实现必将导致其他形式官方援助
的减少。
 “ 二十国委员会”向 IMF 递交的报告被
称为《第一次改革大纲》,它包括三个
组成部分:第一部分反映了委员会有关
国际货币体系今后发展方向的一致建议
和看法;第二部分列出了委员会一致同
意应立即采取的步骤;第三部分列出了
委员会讨论中尚有分歧的十个方面的问
题。
 《第一次改革大纲》认为今后国际货币制度的演
进方向的总原则应当是:①实行稳定但可调整的
汇率制度,在特殊情况下也允许采用并承认浮动
汇率制度;②加强国际合作,以应付扰乱性资本
流动和维持汇率的稳定;③国际收支的调节具有
对称原则,逆差国有责任限制逆差,顺差国有责
任限制储备的增长;④逐步使特别提款权成为主
要储备资产,逐步削弱黄金和储备货币的作用;
⑤货币体系改革应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要,
促进实际资源向发展中国家流动。
 《第一次改革大纲》建议应立即采取的步骤如下:①建
立石油贷款,以帮助石油进口国度过眼前的国际收支困
难;②鉴于已有许多国家采用了浮动汇率,因此,有必
要加强对浮动汇率的监督,确立一套监督指导方针;③
使特别提款权币值与美元和黄金脱钩,采用货币篮子的
办法来确定它的币值;④设立延伸贷款( Extended Fac
ility ),向发展中国家中期国际收支融资,并考虑特别
提款权与发展援助相联系的问题;⑤在国际收支、多边
贸易和支付、世界清偿力的管理和黄金问题,进一步加
强国际间的合作与研究;⑥设立一个临时委员会,来继
续研究落实国际货币改革的各项问题。
8.6.3 发展中国家的改革态度
( 1 )加强 IMF 的作用和权威,但这必须同基金组织
的公正性和广泛代表性相联系。
 ( 2 )建立比较稳定的有一定灵活性的汇率制度。
 ( 3 )国际收支调节机制要公平、对称。
 ( 4 )削弱美元的作用,逐步加强和扩大特别提款权
的作用,使今后国际清偿力的增长能逐步摆脱一国的
影响,这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 ( 5 )扩大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和基金的份额,重新安
排和减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
8.6.4 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
 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多元国际储备体
系下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特点
是多元化、分散化以及各国有相对灵活
的国内宏观政策选择。
 然而,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绝对不是简
单的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交替轮回。
 目前的制度同以往的相比,一个很重要
的优越性是使各国在克服经济周期和提
高收入水平方面有了相对更大的政策自
由度,这是因为各国没有切实的义务来
维持汇率的固定。
 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从长期来看也存在很多缺
陷:①实际汇率的波动会对各国经济产生重大
的影响,而且用一般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时难以
有效控制; ②一些国家(尤其是储备货币发行
国)倾向于为了国内的政策目标而操纵汇率,
将其维持在国内政策目标所需要的水平,而不
管其对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③美国的国际收
支状况仍然对国际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产生极为
重要的影响,而由美国的(国际)货币政策变
化所形成的国际清偿力的收缩和扩张不一定符
合其他国家或世界整体范围的利益。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