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74

2

目錄

序(徐孫銘教授) ..................... 6
序(楊克虎教授) .................... 10
自序............................... 15

自勵篇..............................19
出家半甲子 ...................... 20
出家没有忘了家 .................. 22
我與地藏菩薩的因緣.............. 27
我與《藥師經》 .................. 32
我的祖母 ........................ 35
千手觀音度有情 .................. 40
一日之晨 ........................ 45
同學 ............................. 49
中秋月有感 ...................... 52
祭祖 ............................. 58
風雨中朝山 ...................... 62
回母校 ........................... 65
再回母校 ........................ 70
目錄 3

生死篇 .............................. 74
俱胝一指禪 ..................... .. 75
病中苦 ........................... .79
探病有感 ..........................84
等待火化 ......................... .89
七七期間 如何利益亡者 ...........92
示無常 .......................... .100
常憶!加油 .......................104
清操厲冰雪 .......................108
人生莫空走一回 .................114
要有同理心 .....................119
破相 ............................. 122
何不快樂過日子 .................127
4

般若篇............................ 133

賀百年感言 ..................... 134


文殊院之晨 ..................... 139
地藏院之春 ..................... 144
佛門孝經―《地藏經》...........149
認識東方琉璃淨土 ...............158
佛教徒的財富觀 .................168
善 • 惡知識 ................. 174

偷不去也捐不掉 .................182
寫稿 ............................190
那隻兔子 ....................... 193
没有鬧情緒的佛 .................198
母愛無價 ....................... 203
目錄 5

參訪篇..............................211

雞鳴寺 ...........................212

靈谷寺 ...........................220

棲霞寺 ...........................229
妙應 ( 白塔 ) 寺 .................. 238
戒台寺 ...........................245
碧雲寺 ...........................254
潭柘寺 ...........................262
跋 ....................................268
6

面對“慚愧僧”的“慚愧”
——讀大願法師《慚愧僧文集》第三集有感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湖南省佛教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 徐孫銘

由於近十年來五次訪問寶島台灣、幾次訪問地藏院及接
待大願法師訪湘的殊勝因緣,今天我又一次讀到法師《慚愧
僧文集》第三集的電子版,那種“先睹為快”的感覺真好。
尤其是面對“慚愧僧”翰墨傳神的文字般若,筆者感動之
餘,更多的是崇敬,以及和對自己的愧疚。

法師身為出家人,對滾滾紅塵自然能看破、超脫、瀟
灑,然而,其對慈母摯愛之深,對師尊深情之至,對人
類、衆生、地球這個“大家”關愛之切,卻是我難以料到
的。在大陸湖南,我也見過八十五、六高齡耳朵失聰、步
履蹣跚還在從事“佛教生死哲學與生命科學”探討的老和
尚,見過正在深山十年閉關的中年和尚,也見過少數因給
人“算命”、“送求子靈丹”的出家人和出家還俗後因經濟
犯罪鋃鐺入獄的舊日朋友……。而面前的大願法師卻似乎
很“另類”,他在《文集》開頭以竟然如同聯合國官員儆戒
徐孫銘教授序 7

世人一樣語重心長、“津津樂道”:“生長在地球的人們,
未來將面對各種氣候變遷的嚴酷考驗。現在已不是單打
獨鬥的時代了,必須結合全球的力量,共同面對地球暖
化 的 課 題。 唯 有 改 變 人 心, 去 惡 向 善, 莫 再 造 業; 如
此,才能改變全世界的共業,降低災難的發生。”這種
地球人的眼光,以及佛教宗教家對於轉變“全世界的共
業”的擔當精神,實在令人佩服,也令我倍感慚愧!筆
者空有“解放全人類”的理想,卻對這個雖然前途光明
卻也多災多難的世界鮮有如此的見識、如此的熱忱、如
此的擔當精神。

法師不僅對地球暖化、災難頻仍的“大家”有前瞻共
識,而且悲憫衆生,努力濟度衆生。無論是「自勉」、「生
死」篇,還是「般若」、「參訪」篇,在在都流露出人天導
師的高尚情懷、苦口婆心、循循善誘。法師說:
“論修持,
諸佛中,與自己最相契的是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菩薩
中,以地藏菩薩為依皈。修行法門,則以坐禪為主,並
發願弘揚禪門宗風。”“藥師法門與人乘佛教十分相契,
都是提倡現世學佛修行,即可離苦得樂,故宜提倡。”“佛
家提倡報恩思想,告知世人,飲水要思源,要感念先人
的努力,才能擁有今天的財富,為人子孫怎可坐享其成。
歐美國家,不少企業家不把遺產留給子孫,轉捐贈給各
8

慈善公益團體,回饋社會,期大家改變傳統的觀念,朝
此方向努力。"而筆者雖對禪宗源流、佛教法脈、歷史有
一些文字上的瞭解和淺見,卻無實脩,更無度人之心與
腳踏實地的實際努力,只是自嘆“石船難做度人舟",如
此而已。慚愧!

法師面對光明而又多難的世界,諄諄教誨我等“面向陽
光,就不會陷身在陰影裏",豁達地對待生死,智慧地對
待財富,辯證地對待順境、逆境:“當你是快樂時,悲傷
便在一旁窺視; 當你是痛苦時, 那隨之而來的, 就是歡
樂。快樂,或許有些人早一點得到,有些人晚一點得到;
有人先失去,有人晚失去,但早晚終將會失去。你曾經擁
有多少快樂,當你失去時,就會有多少悲傷。到了死亡,
每件事都會變成一樣。人,活著的時候,要給自己的生命
留下一點空隙,就像兩車之間的安全距離,有一點緩衝的
餘地,可以隨時調整自己,進退有據。生活上,須藉清理
挪減而騰出空間;心靈上,則經思考感悟而擴展空間。"這
不啻是暗室一燈,輝映大千。而我等雖對人們追逐財富如
癡如醉有奉聶雲台《保富法》為圭臬的規勸,對學生有以
《佛教財富觀》進行一些教育,也僅此而已,而且,自身
對“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不免有幾分惆悵、幾分失
落……。慚愧!
徐孫銘教授序 9

法師諄諄告誡吾等:“美好的人生,在於時時擁有一顆
自在解脫的心,不管世事如何變化,自己都能保持清淨心。
有了清淨的心,自然心胸開闊,了無罣礙。人非聖賢,雖
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擴展它的寬度。”是啊,《金
剛經》所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
是勸人悲觀,而是正視生死,敢於面對,敢於承擔,要從心
靈上不斷拓寬生命的寬度,在利益衆生、服務大衆的實脩中
拓展有限的生命,讓生命綻放出七綵的光華。法師的境界,
吾等望塵莫及,然而也要奮起直追,不僅是慚愧而已。

2011 年 3 月 6 日 于長沙

筆者與徐孫銘教授合影
10

《慚愧僧文集》(第三集)序
/ 楊克虎

( 蘭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教授 )

元宵節前接到大願法師《慚愧僧文集》
(第三集)初稿
的 PDF 文檔,即列印裝訂成冊,認真拜讀,再一次為法師
“將此身心奉塵刹"的大願、大悲、大慈、大愛、大智、
大行的精神所感動。

法師 1980 年出家,
發願效法地藏王菩薩的
精神,取法名“大願",
法號“果孝",別號“慚
愧 僧 "。30 年 來, 為 傳
續如來家業、續佛慧命,
跟隨 聖開上人修學佛
法,參與慈光山僧團創
建大業。

聖開 上人圓寂後,
法師臨危受命,繼任住  筆者與楊克虎教授合影
楊克虎教授序 11

持,以師志為己志,以師心為己心,憑著對佛法的堅強信
念和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歷經 聖開上人圓寂後
僧團發展道路上的種種考驗,“九二一”大地震後重建文
殊院的重重艱辛,帶領四眾弟子共轉人乘法輪的聖業,使
“弘揚佛教真理,淨化人心,慈悲濟世”的人乘宗風,得
到了進一步的弘揚光大。

法師許下大願,效法 聖開上人以文字般若弘法利生,
在管理寺務和修持弘法之餘,俯首筆耕,數十年如一日。
法師的每一本書,不僅僅是他讀萬卷書的心得和修行弘法
的體悟,更是他每年赴大陸遍訪名寺古刹,行萬里路親歷
親見,細心參訪深入考據研究的心血結晶。法師智慧如
海,文筆優美。佛法禪語,般若智慧,警示良言,人生哲
理,如促膝談心娓娓道來引人入勝,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沁人心田,為我們昭示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沙
一天堂的無上境界。

法師在《慚愧僧文集》第一、二、三集中,都有讚頌
母愛的篇章。“憶母親”、“母愛的光輝”、“母愛無價”等
文章中,無不飽含著法師對慈母的無限感恩與深情緬懷,
對母愛偉大無私的崇敬和讚美:
12

母愛就像一首田園詩,

幽遠純淨,

和雅清淡;

母愛就像一幅山水畫,

洗去鉛華雕飾,

留下清新自然;

母愛就像一首深情的歌,

宛轉悠揚,

輕吟淺唱;

母愛就像一陣和煦的風,

吹去溯雪紛飛,

帶來春光無限。

法師諄諄教導眾生報母恩,盡孝要儘早,要及時,免
得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深深遺憾。這引起我內心的
強烈共鳴和震撼。

我的媽媽,1930 年,出生在甘肅臨澤的一個農村家
庭。1976 年,父親因病逝世;1996 年,二哥也因病而去。
楊克虎教授序 13

經歷了中年喪夫,老年喪子慘痛的媽媽,堅強的挑起了家
庭重擔,歷盡千辛萬苦把我們七個孩子撫養成人,把自己
全部的生命和心血,變成一點一滴的慈愛和深情,無私的
傾注到子女身上。

母親今年 81 歲了,雖然經過了兩次手術,但在哥嫂弟
妹們的細心照料下,身體尚可;只是近來聽力大不如前,
記憶力有些減退,沒有人陪伴就會感到焦急不安。當我們
小的時候,媽媽無怨無悔的為我們把屎把尿,穿衣餵飯,
白天抱著、揹著,晚上摟著、哄著,充滿著歡喜和耐心,
極盡關懷備至的慈愛呵護。

現在,媽媽年紀大了,該輪到我們為她做這一切的時
候了,而我卻總是以離家遠、工作忙為由,沒能盡到孝
心。法師的教誨如醍醐灌頂,方知自己是多麼的淺薄無知
不懂事!母愛是偉大的,是無私的。母愛無言,母愛無
涯,母愛無價!做兒女的不論如何盡心盡力盡孝,也不能
報答母愛的萬一啊!

感恩法師在新著出版之際讓我寫幾句話,給了我一個
難得的學習和感悟的機會。新年伊始,災禍不斷。年初以
來,一場半個多世紀來罕見的社會政治風暴席捲中東,突
尼斯、埃及領導人下台,利比亞戰火紛飛,還有一些國家
14

政局不穩,導致社會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無辜生命
死傷無數。2 月 22 日,新西蘭克萊斯特徹奇市 6.3 級地震;
3 月 11 日,日本 9.0 級強烈地震,引發海嘯、核危機;3 月
24 日,緬甸 7.2 級地震;4 月 4 日,印尼中爪哇省 7.1 級地
震,造成了無數生命和財產的損失。

面對天災不斷,人禍頻仍,苦海無邊的“末法"時
期,如何修福增慧,離苦得樂,社會祥和,眾生幸福安
康,大願法師的著作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再次感恩法師
的無量功德,祈願世界和平,人類幸福。

楊克虎 2011 年 04 月 04 日序於蘭州大學


自序 15

自序

金烏似箭,玉兔如梭,轉眼出家已過半甲子。去(二○
一○ )年歲末,曾撰《出家半甲子》一文,對出家後漫漫
三十年的歲月,自我檢視一番;既感傷又感慨,過去未能把
握時間在道業上精進。陶淵明《歸去來辭》云:「悟已往之
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為
彌補過去的錯誤,將秉著「將此身心奉塵剎」的精神,為佛
教、為僧團、為教育下一代盡心盡力,死而後已。

今(二○一一)年除夕,為迎接百年的到來,又撰《賀
百年感言》,文中寫道:「在這倒數跨年,迎接百年來臨的時
刻,期國人不要只陶醉在歌舞、歡呼聲中。記得為自己,為
社會、國家、世界許下心願:願新的一年,心想事成;願社
會變得更祥和、融洽,世界變得更美好;更祈地球暖化問題
能趨緩,讓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更替。」

日前,在網路上看到一則報導:

「氣象專家稱:二○一○年,是『極端氣候年』。極端現
象持續到新年度,澳洲出現百年一見的大水;巴西土石流,
造成 670 多人喪生;斯里蘭卡,有 36 萬人因洪水無家可歸;
16

中國、日本、南韓等國,都出現數十年來最低溫。

專家指出:北半球異常天氣源自北極冷風,南半球主要
受到反聖嬰現象影響。世界氣象組織專家警告:隨著全球暖
化,以往百年難得一遇的極端天候,將可能變為更頻繁的
『20 年一遇』。

因氣候暖化,近 30 年來,北極冰蓋的體積減少了 20%。


極地海洋缺少冰層覆蓋,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向寒冷的
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循環。極地冷氣團不斷南侵,主宰
了北半球的氣候。

而澳洲的水患,則是反聖嬰現象作祟。這次,反聖嬰現
象從 2010 年中持續至今;印尼和巴西的水患,也是反聖嬰的
影響。

二○一○年,也是最濕熱的一年,共有 18 國出現史上最
高溫。世界氣象組織專家阿斯拉爾說:電腦模擬研究顯示,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今後極端天氣現象的發生將更頻繁,且
強度更大,影響地區更廣。以往 100 年才出現一次的熱浪,
可能變為 20 年出現一次。到了本世紀末,二○○三年歐洲夏
季極端炎熱,可能不再顯得特別。

世界銀行也發出警告:異常天氣影響農作,如果全球食
品價格進一步上漲,部分地區可能重演『二○○八年全球糧
自序 17

食危機』的情況。」

反聖嬰現象,還造成英國百年來最冷的 12 月天,法國 25
年來最大的降雪。巴拿馬運河,因百年首見的連續豪雨,造
成水庫超高水位,被迫關閉。從歐洲到中南美洲,極端氣候
肆虐,民眾苦不堪言。

除了澳洲淹大水外,全球各地陸續出現異常天候。受反
聖嬰現象影響,東南亞地區,包括:菲律賓、泰國和馬來西
亞,都降下驚人豪雨。因為反聖嬰,原本預估美西地區會異
常乾燥;孰料,包括位於沙漠區的賭城拉斯維加斯、溫暖的
南加州,居然都開始飄雪。

位於南太平洋島國的吐瓦魯,也因氣候極端的變遷,造
成海平面急速的上升。那裏的海洋已橫越馬路,島上的孩
子,每年有四分之一的時間,須踏著波浪去上學。東加王
國,擠滿觀光客的度假小島,則見到一棵棵整片枯倒斷頭的
椰子樹。

生長在地球的人們,未來將面對各種氣候變遷的嚴酷考
驗。現在已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了,必須結合全球的力量,
共同面對地球暖化的課題。唯有改變人心,去惡向善,莫再
造業;如此,才能改變全世界的共業,降低災難的發生。

即將付梓的《慚愧僧文集》第三集,輯單篇散文、參訪
18

記而成。文集中,延續第一、二集的方式,依文意分為「自
勵」、「生死」、「般若」、「參訪」四個單元。感恩諸位讀者繼
續支持,更盼教界長老、大德,對本書不吝指正。

大願 序於二○一一年春節
 自勵篇 19

時間是最公平、無私的,它從不多
給誰一分鐘;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
的果實,懶惰者時間留予他們一頭白髮
,兩手空空。
20

出家半甲子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剃度出家即將屆滿三十年。
若以「人生七十古來稀」而論,半甲子的時間,幾乎是人生
的半輩子。三十年,破萬個日子,不算短啊!

憶當年,父親送筆者上山出家,祖母趕來送行時的情
景,歷歷在目。而今祖、父母已往生多年,父親也已八十
高齡了,自己也已近天命之年,再不把握時光精進修行,
何以見江東父老?也辜負自己出家一場。

三十年出家生涯,第一個十年,除忙於慈光山道場的開
山之外,也是跟隨師父 上人修學佛法、執事的應退,與做人
圓融、處事練達最多的時候。最感恩的是,從中還學會了承
續慈光山「辦理文化事業」的衣鉢。

第二個十年,
前五年,投入地藏
院法輪的初轉,由
於 上人正忙於美
國世界中心的開創
, 鮮少機會向 上
人請益。只憑一股
筆者受戒燃戒疤
 自勵篇 出家半甲子 21

熱心,投入地藏法門的弘揚,卻因經驗不足,處事欠圓融,
遇到不少困境。後五年,師父 上人為了人乘佛教弘揚,經
年奔波於海內外,積勞成疾,圓寂於美國。此期間,僧團人
事巨變,推選筆者為副住持,統理僧務。而後,又推舉筆者
為繼任住持,然此皆非出家本願;為不忍 上人創建的僧團分
崩離析,為報佛恩、師恩,忝為住持。

第三個十年,已屆耳順之年,回首出家路,有風有雨,
憑著對佛法的信心與堅強的意志力,度過了重重的考驗。

剃度之初,筆者即發願要效法師父 上人,以文字般若弘
法利生。故,八年前,自廣東韶關南華寺頂禮六祖惠能大師
肉身後,重拾筆桿;撰寫各宗祖師傳記與祖庭參訪記,如今
已出版十本著作。近幾年,又重任人乘佛刊雜誌社發行人,
貫徹執行刊務工作。

為傳續如來家業,續佛慧命,八年前開始剃度下一代弟
子。除指導弟子們日常生活的威儀外,更肩負起佛法的傳
授、解惑。筆者亦不斷自我充實,陶鍊僧格,承續道風於不
墜。

過去心不可得,最感傷、感慨自己過去未能把握時間在
道業上用功,虛度寶貴光陰在知見的執著,虛名的追求。為
彌補往昔的錯誤,將秉著「將此身心奉塵剎」的精神,為佛
教、為僧團、為教育下一代盡心盡力,死而後已。
22

出家 有忘了家

拙著《慚愧僧文集》第一集出版後,多位居士對筆者
說:「法師!看完〈憶母親〉那篇文章後,好感動。世人大
都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為你們出了家,就忘了家,對父
母棄之不顧。」

筆者回答說:「往昔,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捨王位而出
家,是為了了脫人生―生、老、病、死苦。當佛陀在菩提樹
下夜睹明星,證悟成佛後,不但親昇忉利天,為母摩耶夫人
說法以報母恩;當淨飯王高齡九十三歲那一年,已是病重垂
危,佛陀特再回國為父王臨終說法,送終扶棺,以報父恩。

又,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尊者,出家證果後;始
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
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鉢盛
飯,往餉其母。母得鉢飯,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
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

尊者為救其母,馳還白佛救濟之法。佛告目連:『七月
十五日,十方眾僧自恣時,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
錠燭,牀敷臥具,供養十方大德眾僧,即可救度汝母。』目
連尊者依教奉行;是時,以供養十方眾僧之力,目連其母,
 自勵篇 出家没有忘了家 23

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此即盂蘭盆會之由來。」

接著,筆者又說:「地藏院,為弘揚地藏法門,每個
月農曆月底舉行地藏法會。《地藏菩薩本願經》載:『地藏
菩薩前身示現的婆羅門女、光目女,為救度墮落惡道的亡
母,為母設供修福,發廣大願;其母以此功德,速離惡
道。』在禪門中,陳尊宿 ( 道明 ) 禪師初居睦州龍興寺,晦
跡藏用。後歸開元,居房織蒲鞋以養母,傳為孝悌佳話。」

洞山良价禪師,在其寫給母親《辭北堂書》信中,言明
此生割愛辭親,乃盡大孝的堅定志向。禪師如此寫道:

「伏聞諸佛出世,皆從父母而受身;萬彙興生,盡假
天地而覆載。故非父母而不生,無天地而不長,盡沾養育
之恩,俱受覆載之德。嗟夫!一切含識,萬象形儀,皆屬
無常,未離生滅。雖則乳哺情至,養育恩深,若把世賂供
24

資,終難報答;作血食侍養,安得久長?故,《孝經》云:
『雖日用三牲之養,猶不孝也。』

相牽沉没,永入輪迴。欲報罔極深恩,莫若出家功德。
載生死之愛河,越煩惱之苦海。報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
親。三有四恩,無不報矣。故經云:
『一子出家,九族生天。』

良价捨今世之身命,誓不還家,將永劫之根塵,頓明般
若。伏惟,父母心開喜捨,意莫攀緣。學淨飯之國王,効摩
耶之聖后。他時異日,佛會相逢。此日今時,且相離別。良
非遽違甘旨,蓋時不待人。故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
何時度此身?』伏冀尊懷莫相寄憶。」

頌曰:
「未了心源度數春,翻嗟浮世謾逡巡;
幾人得道空門裏,獨我淹留在世塵。
謹具尺書辭眷愛,願明大法報慈親;
不須洒淚頻相憶,譬似當初無我身。」

「巖下白雲常作伴,峰前碧障以為鄰;
免干世上名與利,永別人間愛與憎。
祖意直教言下曉,玄微須透句中真;
合門親戚要相見,直待當來證果因。」
 自勵篇 出家没有忘了家 25

《後寄北堂書》:
「良价自離甘旨,杖錫南遊,星
霜已換於十秋,岐路俄經於萬里。伏
惟, 娘, 子 收 心 慕 道, 攝 意 歸 空。
休懷離別之情,莫作倚門之望。家中
家事,但且隨時。轉有轉多,日增煩
惱。阿兄懃行孝順,須求冰裏之魚。
洞山良价禪師法相
小弟竭力奉承,亦泣霜中之筍。夫人
居世上,修己行孝以合天心。僧在空
門,慕道參禪而報慈德。今則千山萬
水, 杳隔二途; 一紙八行, 聊伸寸
意。」

頌曰:

虛雲老和尚法相 「不求名利不求儒,
願樂空門捨俗徒;
煩惱盡時愁火滅,
恩情斷處愛河枯。
六根戒定香風引,
一念無生慧力扶;
為報北堂休悵望,
譬如死了譬如無。」
來果禪師法相
26

良价禪師,既調和了出家與行孝報恩,又援 ( 牽引 ) 孝
道入曹洞禪法。禪師再三陳述父母養育之恩,表達學佛不
廢孝行;出家後,仍可繼續行孝報恩。禪師認為:出家並
非背五經而向異道。相反地,唯有出家,才能報恩行孝。

居士聽後,頻頻點頭,筆者再舉近代虛雲、來果二位老
和尚的孝行。

虛雲老和尚,出生時被一肉球裹住,其母見後駭慟,以
為生了怪胎,因而氣絕身亡。老和尚出家後,為報父母生養
厚恩,發心朝禮五台山。由普陀山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
如是三年,終無少懈。期間,歷經饑寒交迫、嚴重痢疾、重
病吐血……等魔難。然,老和尚抱定一死之心,終償其孝親
之願。

來果禪師,年輕時,家境清寒,因父 ( 一說母 ) 重病,


為煎藥刺腹割肝,救父 ( 母 ) 懿行,令後人景仰讚歎。

若有人說「出家便忘了家」,在佛門裏是不被贊同的。
世俗人,不諳佛門規矩,以為出家後不能奉養父母,就是違
背常理,就是大逆不孝。從洞山良价禪師《辭北堂書》中可
知,出家乃是為報父母恩,出家不礙行孝。佛陀如此行,佛
弟子亦如是行;出家,怎是忘了家。
 自勵篇 我與地藏菩薩的因緣 27

我與地藏菩薩的因緣

地藏聖像

談起筆者與地藏菩薩的殊勝因緣,似冥冥中早已注定。

筆者生長在佛化家庭,自小對出家人頗有好感;諸佛菩
薩中,特別敬仰地藏菩薩。求學時期,鮮少有機緣接觸佛
教。服役期間,母親的突然往生,激起了筆者報答先母劬勞
生養厚恩的心念。

先母一生任勞任怨、克勤克儉的撫養我們兄弟七人,未
及我們兄弟回報於她即往生;無法實現從小立下要孝養母親
的心願,久久耿耿於懷。

未能見到先母的遺容,是筆者終生的遺憾。母親剛往生
的那段期間,無數次的午夜夢迴,淚濕衣襟,想念又想念,
28

呼喚又呼喚,母親卻未曾來入夢。退伍後,原本外向樂觀的
筆者,變成鬱鬱寡歡,常思惟要如何才能再結來生母子緣,
好好的孝敬她。

一日,路過一寺院,看見法師弘法的消息。當晚,法師
以大座方式講說《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當時尚未學
佛,無法理解法師所言之一些佛學名相,卻因而認識了幾位
佛教青年。經他們的介紹,筆者來到了慈光山,拜見了師父
聖開上人。

筆者曾問上人:「生母已往生,如何報恩?」

上人回答說:「出家,就是最好的報恩。」筆者當下體悟
上人的旨意,下山後,立即付諸行動―持齋、剃光頭。一個
多月後,上山出家。

剃度前,師父允許弟子自選法名,筆者不加思索的便寫
下了法名「大願」、法號「果孝」呈給上人。師父看後默然
慈允,想必上人已知弟子與地藏菩薩有深厚的因緣。剃度當
天,恭讀發願文時,發下效法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
佛」的大願。

五年後,僧團出家弟子日益增多,師父上人早有籌建分
院的計畫。一日,晨間會報中,師父上人提及:往後,男眾
負責地藏法門,女眾負責觀音法門,分頭進行,開創僧團弘
 自勵篇 我與地藏菩薩的因緣 29

化聖業。

民國七十四年 ( 公元一九八五年 ) 五月,地藏殿成立 ( 地


藏院前身 )。從那時起,筆者就不斷地告訴自己,時時提醒
自己,要效法地藏菩薩廣度眾生的悲願精神。不到一年的時
間,地藏菩薩冥陽兩利的法門,逐漸弘揚開來,原有地藏殿
的空間已不敷使用。

民國七十五年 ( 公元一九八六年 ) 二月底,購得現今地


藏院部分土地。

是年九月三日,動工興建。民國七十九年 ( 公元一九九
○年 ) 中秋節,大殿落成,師父上人主持二樓大殿丈八木雕

地藏聖像開光安座法會。

從地藏殿成立至大殿
落成,這期間有太多太多
地藏菩薩靈感的故事,有
人夢見地藏菩薩,也有人
夢 見 地 藏 院 ……。 各 種
不同的事蹟,筆者已撰成
文稿,輯錄於早期出版的
《並非說夢》第一、二集
書中。
筆者攝於地藏殿
30

地藏殿清明報恩法會

回想當年,只知發心為常住盡點棉薄之力,隨緣弘揚地
藏法門,每天忙進忙出,鮮少有時間休息。而地藏院建設工
程何以能在短短數年內建設完成?莫非是冥冥中地藏菩薩的
加被,廣度有緣眾生前來護持。

從地藏殿成立迄今,已屆廿五個年頭,每個月農曆月底
都如期舉行地藏法會,每次約有二百人次上山參加法會,大
眾虔誦《地藏經》,並以此誦經功德迴向冥陽功德主。筆者
早期弘法時,曾講完一部《地藏經》,並曾多次講述經中〈
利益存亡品〉與〈見聞利益品〉。

早年,年紀輕,處事欠圓融,憑著一股熱忱,全心投入
地藏法門,因而遭人質疑與僧團道風相左!也因太過發心為
信眾排除冤親債主之事,毀謗之聲也隨之而起。的確,有一
 自勵篇 我與地藏菩薩的因緣 31

陣子,自己感覺好累好累,好想躱起來閉關。但,思及出家
之時所發下效法地藏菩薩廣度眾生的大願,暨學習大地忍辱
負重的精神,內心又生起無比的信心,繼續為信眾服務。

往昔,也常聽到信徒對筆者說:「法師,你好像大殿供
奉的那尊地藏菩薩。」筆者回答說:「地藏菩薩有天眼、法
眼、慧眼;不像我,只有肉眼,還加上近視眼。」信眾聽
後,不覺莞爾。

大陸九華山,金地藏刻苦修行的事蹟,筆者早已嚮往。
民國八十四年 ( 公元一九九五年 ) 四月,第一次上山朝禮地藏
菩薩,在肉身寶塔頂禮膜拜後,更發願今生要效法金地藏與
歷代諸多高僧,以肉身成就。

師父上人圓寂後,筆者繼任為僧團住持;由於僧團內、
外寺務繁忙,地藏院的法務漸由後學負責。雖然如此,筆者
仍常住地藏院,時時與地藏菩薩同在,天天稱念地藏聖號為
日課,發願要成就肉身的大願,時時掛在心頭,不敢忘記。

《並非說夢》第一、二集
32

我與《藥師經》
出家半甲子,秉承慈光山人乘宗風,以弘揚佛說人乘佛
教。

何謂人乘宗風?師父 上人曾說:「人乘宗風,非禪非
淨,即禪即淨;顯密雙修,行解相應。」一語道破,人乘宗
風與釋迦佛陀時代一樣,乃應眾生根器,為開導與其相應
法門而說。

論修持,諸佛中,與自己最相契的是教主本師釋迦牟尼
佛;菩薩中,以地藏菩薩為依皈。修行法門,則以坐禪為
主,並發願弘揚禪門宗風。

去(二 ○○ 九)年八月二日起,忽心血來潮,發願誦
)年八月二日起,忽心血來潮,發願誦
《藥師經》一百部。即將誦完百部之際,
又 繼 續 發 心, 整 整 誦 了 一 年, 三 百 多
部。所採用的折疊經本,另一邊是《藥
師懺》;因此,也三天一部一併念誦。

每天,晚間九至十點誦經,誦完經
後接著寫日記,而後結束一天的作息,
熄燈養息。其間,偶遇外出弘法或僧團
活動,無法當天按時誦完時,大都是提
 自勵篇 我與《藥師經》 33

前或延後一天補誦完成。今(二 ○ 一 ○ )年
四月間到大陸參訪,在外諸多不便,故延遲
到九月初,才圓滿誦完一年的心願。

藥師如來淨土,或稱藥師淨土、琉璃淨
土、東方淨土,又稱淨琉璃世界。東方琉璃
世界,距此娑婆世界十恒河沙等佛土之
外。彼佛國土一向清淨,無女人形,離諸欲
惡,亦無一切惡道苦聲。琉璃為地,城闕
垣墻,門窓堂閣,柱梁斗拱,周匝羅網,皆七
寶成。其莊嚴殊勝之處,與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相互輝
映,等無差別。

莊嚴清淨的東方琉璃世界,是藥師佛因地發十二大願所
成就的世界。十二大願中,既有藥師佛以自身光明熾燃,照
耀無量無邊世界;或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
廣大功德巍巍,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或
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使眾生
病悉除,身心安樂,消除無量災難等願。這些弘願,正如藥
師琉璃光名號一樣,蘊含了藥師佛殊勝的聖德。祛除眾生之
病苦厄難,使眾生身心安樂,無不顯示藥師佛的慈悲。以明
淨清澄的琉璃光輝,朗耀幽冥眾生,消除眾生業障,使眾生
證得無上菩提,表徵著藥師佛無所不徹的智慧。
34

若有人問筆者:「法師持
了一年的《藥師經》,是否
有靈感事跡?」因筆者以無
所求之心持誦《藥師經》

只當成是每日的功課;若要
回答此問題,筆者回想了一
下:「 多年來, 筆者常為睡

《藥師經》經文 眠障礙所困擾,曾看過多家
中、西醫,服過不少藥物,卻始終無法治癒。醫生曾建議:
少喝咖啡、茶等刺激性的飲料。筆者也很努力的配合;但,
遇到壓力時,為了不影響次日的精
神,還是會服用助眠藥物,以幫助
入眠。

近半年來,睡眠障礙的毛病似乎消失
了,已好久未服助眠藥,每晚都可安睡;此大
概是筆者持誦《藥師經》最大的靈感吧!」

另最大的收獲,是對《藥師經》經文的體悟,及對藥師
如來十二弘願的感動。廣學多聞為度眾;深入經藏,是弘法
者必備的資糧。藥師法門與人乘佛教十分相契,都是提倡現
世學佛修行,即可離苦得樂,故宜提倡。
 自勵篇  我的祖母 35

我的祖母

筆者出生在五十年代高雄縣杉林鄉鄉下的農村,祖父、
母育有四男四女,未分家時,家裏成員近三十人。

祖母嫁入我們家時,只有婆婆與祖父而已。祖父、母一
生辛勤的打拼,耕有二甲多的農田;二十位與我同輩的堂兄
弟妹,都是祖母一手帶大。

大哥與筆者從小就喜歡讀書,每天放學回家,做完功
課,筆者會主動幫忙做家事,很得祖父、母的疼愛,不管
去那裏,常會帶著筆者一起出門。筆者最喜歡跟隨祖母到
山上的齋堂幫忙法會香積的工作,到山上,可以聽到很好
聽的誦經聲。當時年紀小,對佛教完全不懂,但就是喜歡
到佛寺。

筆者與先祖母合影
36

母親往生時,么弟才九歲,讀小二。父親須整天顧雜貨
店,無暇料理三餐;因此,么弟從小就與祖父、母同住在四
叔家。往昔,小堂弟未出生時,祖父一度想把么弟過繼給四
叔,礙於法律規定,父子之間年齡需差十八歲,與法不符而
作罷。么弟對祖父、母很孝順,卻與筆者一樣,未及服役退
伍,祖父、母先後往生,無法回報養育之恩,空留遺憾。

一次,祖母病重時,父親打電話給筆者,要筆者即刻回
家。回到老家時,已是晚間七點半,屋外擠滿了從各地趕回
來探望的親人,筆者立即入房探望祖母。當時,她老人家神
智不清,偶爾會喃喃念著筆者與么弟的乳名,問筆者回來了
嗎?筆者好感動,也好想哭,祖母為家庭付出了一輩子,晚
年因關節退化,不慎跌倒而骨折,健康日趨惡化。

筆者出家後,一年難得回俗家一趟,每次回家,總急著
趕回老家探望老祖母。記得當年父親送筆者上山出家的早
上,祖母來到父親的店裏,告訴筆者說:「昨晚,你祖父與
我知道你要去出家,我們没有反對;不過,你祖父說,你
還那麼年輕,身邊又没有錢,是不是慢幾年,等身邊存些錢
了再去。」筆者對祖母解釋說:「出家是要去修行,不是去養
老,因此不需要錢……。」

祖母望著我們父子出門,筆者不忍心回頭看她老人家。
當年,在鄉下人的觀念中,是不可能同意出家的;而祖父、
 自勵篇  我的祖母 37

母卻成全了筆者,令筆者十分感動,生起感恩之心,發願要
以修行功德回報於祖父、母。

民國八十二年農曆正月廿四日清晨,祖母安詳往生。筆
者接到父親的電話後,在動身南下之前,先行請託高雄講堂
的常住法師前往助念。趕回老家時已近中午,祖母安詳的躺
在祖堂裏,姑媽們隨著常住法師一起助念。

父親與伯、叔父們溝通後,決定以佛教儀式辦理祖母的
後事,僧團也派法師前來誦經。筆者向僧團告假守喪;期
間,帶著親人誦經,以報祖母的養育之恩。

祖母與母親的忌辰只差三天,每年過完元宵節,接著就
是母親與祖母的忌辰。母親往生至今已三十二年多了,祖母
往生也已十七年多,對她們的養育之恩,筆者只能精進修行
回向她們蓮品增上,常住佛國淨土。

日前看見一
則 新 聞, 標 題
〈孫領孝行奬,上
台前才知阿嬤走
了〉,讀後十分感
動。 雖筆者不像
報導中的吳祺峰
 孝行奬吳祺峰
38

同學,自小與阿嬤相依為命;但,筆者仍可感受到那份親情
的可貴,與孝行的無價。

報導如下:「孝行獎得主吳祺峰,因為孝順阿嬤才拿到
孝行獎,祖孫之間的感情有多深厚?原來父母離異的他,
從小就是阿公、阿嬤一手帶大。阿公去世後,阿嬤的雙腳
也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吳祺峰下課後除了要煮晚餐給阿嬤
吃,還會幫忙按摩;儘管如此,他的課業還都能保持全班
第一名。如今因阿嬤而得的獎,阿嬤卻是再也看不到了。

神情哀戚的吳祺峰,把孝行獎座放在阿嬤的靈堂前,對
著阿嬤的遺像說:『妳不用擔心,我會好好照顧這個家。』

請阿嬤一路好走,才小小年紀,吳祺峰就答應阿嬤一定
會全力照顧起這個家。照片中,祖孫倆面對面坐著整理東西;
這是吳祺峰以往再平常也不過的生活寫照。因為父母離異,
祺峰從小就是阿公、阿嬤一手帶大。孝順的他,在阿公去世
後,就獨自侍奉雙腳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阿嬤。吳祺峰姑姑
說:『吳祺峰會幫阿嬤按摩時常發作的腰痛,與逐漸退化的
雙腳。』
 自勵篇  我的祖母 39

貼心按摩,放學後還要負責煮晚餐,奉涼水給務農一整
天的阿嬤解渴。有時不小心受了傷,怕阿嬤擔心,吳祺峰總
是忍下來不喊痛。如果出去久一點,阿嬤就開始想孫子,問
他怎麼還不回家,從生活上的小細節就看得出祖孫情深。

儘管他要做的事比同年齡小孩還多,卻還能兼顧學業保
持全班第一名。吳祺峰說:『阿嬤最大的心願,就是看我考
上好的大學、找到好工作。』

現在雖然阿嬤不在了,孝順的他要化悲憤為力量,立下
決心,好好唸書,報答阿嬤對他的養育之恩。」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人生最
遺憾的,莫過於父母未及子女回報即往生;
那種痛,唯有自己知道。看到吳同學孝
行的事跡,不禁又憶起老祖母生前的種
種,除了緬懷,不敢忘記她老人家對筆
者出家的期望,唯有更精進修行,以此功
德回向祖母的養育之恩。
40

千手觀音度有情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此次朝山因緣殊勝,除感恩三
寶加被外,更感恩師父上人在常寂光淨土的加持。

今天,天氣風和日麗,萬里無雲,一早來自全省各地的
居士,從清晨五點起,沿著山坡,依序朝山到大殿。看到此
種莊嚴的朝山場面,就想起師父在世時,文殊院大殿剛建好
後,吹起了一陣朝山風。有時一個月中,每個星期天都有人
來朝山,「皈依文殊師利菩薩」聖號聲,遍滿林間山谷,呢
喃耳際。

回憶往昔,師父上人在回向後常開示說:「朝山,是一
種很好的修行法門,當我們拜下去時,身、口、意三業都
 自勵篇 千手觀音度有情 41

可攝受,當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藉
此以達到三業清淨,去三心、離四相……。」許多居士因
朝山,惡因緣轉變為善因緣,不但業障消了,病苦也遠離
了,家庭變得更祥和、更幸福……。

站在前面,也感受到居士們臉上所顯露的法喜。今天,
我的心境與去年九月廿日朝山回向時,截然不同。去年,我
有太多的感觸與感動;今年,除了感恩外,更感謝「觀世音
菩薩」的大慈大悲,在此次朝山活動前十天,示現了千手千
眼的觀世音菩薩聖像,接引今天前來朝山的大眾。

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更以千手千眼苦海常作
渡人舟。何以示現「千手」、「千眼」?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載:「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呪 ( 廣大圓滿無礙大悲
心陀羅尼 ) 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
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
手、千眼具足。』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
足;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觸我
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

從此以後,觀世音菩薩因方便眾生,分別示現不同形態
的觀世音菩薩,或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隨時隨地應化在娑
42

婆世界,救度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

談到這尊千手千眼觀音聖像的因緣也很特殊。文殊院開
山至今,均以本山道場稱之。雖然醒潭人乘寺本山道場預定
地已有二十多公頃的土地,但開發因緣不具,而慈光山弘法
聖業的法輪不能中斷;因此,去年文殊院二期工程竣工後,
第三、四期工程重新做了調整。規畫將於現有大殿的前面,
興建一座二層樓,空間可容納二、三百人次的大殿,以因應
未來僧團舉辦中、小型的活動,諸如:大悲懺法會、文殊童
子法、信眾講習會、居士禪修、傳法,乃至朝山等各種活動。

人乘寺觀音會,成立至今已二十多年,現仍有不少會員
護持,因此規畫一樓大殿將供奉觀世音菩薩,往後將恢復常
態性的觀音消災與大悲懺法會,為全體會員祈福消災。因大
殿空間大,如果只擺設一尊觀音菩薩的立像,將顯得太過渺
小。没想到,觀音菩薩已知道我們的想法,就在朝山前十
天,示現了千手千眼觀音像,來滿我們的願。

此尊觀音聖像是由台灣紅檜木雕成,與地藏院的地藏聖
像是同樣的木頭材質。因二樓大殿將供奉釋迦佛聖像,僧團
在考量種種因素後,決定以台灣紅檜木雕刻;所需木材也已
購得,正準備運往台商在大陸莆田的工廠雕刻,預計三年才
能完成。若一切順利,未來大殿也將於三年左右完工,趕上
開光安座。
 自勵篇 千手觀音度有情 43

在接洽雕刻佛像的過程中,適巧台商的工廠剛雕刻完成
一尊千手觀音,負責的同修知悉後,詢問菩薩的尺寸大小?
沒想到,尺寸大小與未來大殿的空間位置比例相稱,同修立
即向我告知,我於看過此尊菩薩的相片後,覺得因緣太過殊
勝了。因此,先找幾位僧長溝通,僧長們也與我看法一致,
決定把菩薩請回來。目前佛像尚未全乾,預計盂蘭盆法會之
前運回台灣,將暫奉覺華園,俟大殿完工正式安座前,重新
整理上漆。

信眾朝山
44

大殿未開工,菩薩先到來。建大殿,需要一筆龐大的經
費;僧團應此因緣,發起千名功德主,讓有緣眾生共同成就
此尊聖像功德。

看見諸多朝山的居士,我的內心除了感動與感恩外,更
看到慈光山僧團的未來與希望,正如清晨臥佛山的旭日冉冉
東昇,陽光普照大地。今天,四眾弟子心連心,手牽手,
共同為人乘佛教的聖業在努力,相信師父上人在常寂光淨土
中,定十分高興。

淨化人心的開山宗旨,謹記在心;我們定會堅持信念,
眾志成城,排除萬難。祈三寶加被,早日完成文殊院重建,
人乘聖業法輪常轉。
 自勵篇 一日之晨 45

一日之晨

小時候,住在鄉下,家中是個大家庭。母親與伯、叔母
三位媳婦,一個月每人輪值煮飯十天。記憶中,輪到母親
時,清晨四點多就得起床,生火煮大鍋飯;如遇農忙,起得
更早。

每年秋冬,遇煙葉採收時,我們這些小孩子也需一大早
隨著大人起床,幫忙把烘乾的煙葉下架。因此,從小便養成
早起的習慣。

寺院叢林作息,清晨四點十五分三板下單,四點半晨鐘
初叩,續接大鼓,集眾上殿開始做早課。出家已半甲子,每
天過著早起規律的生活,雖已近耳順之年,身體尚健康,應
與早起有關。
46

「一日之計在於晨」、「早起
的鳥兒有蟲吃」,皆是在勉勵世
人要早起。由於時代的變遷,
夜貓族愈來愈多,無緣享受清
晨新鮮的空氣、旭日東昇的饗
宴與晨霧的美景。

本 山 文 殊 院, 位 於 海 拔
七百米的魚池鄉,離日月潭僅
十分鐘車程。清晨,旭日從臥
佛山冉冉升起。地藏院則位於
埔里鎮牛眠山麓,海拔五百米
,寺院周遭鮮少住家,青山環
繞,鬱鬱蒼蒼。晨間的朝陽從
大鵬山頂升起,若遇雨後次日
的清晨,山嵐絲絲縷縷隨風飄來,瀰漫山間,猶如一幅山
水墨畫。

早齋畢,步出山門,徑行林間,一道道的霞光,穿透雲
層揮灑在樹林間,剎是好看。從樹梢間傳出唧唧的蟬聲,混
 自勵篇 一日之晨 47

合了小鳥吱吱喳喳的聲音,為
夏天拉開了序曲。蟲鳴與蛙叫
,此起彼落,正上演著一首首
的催眠曲,偶爾也有螢火蟲點
亮樹叢。月初的夜空,彎月伴
著滿天無垠的星斗;若遇滿月
,一輪皓月從東邊湧出,天宇
清朗,潔亮無比,直到清晨時
刻還懸掛西邊天空,皎如旭日。 禪堂鐘板

筆者喜靜,寂靜處獨坐;年過半百之後,更加體會到時
間的珍貴。叢林作息,聞板聲下單後快速盥洗,趁未上殿前
的十來分鐘,活動活動筋骨。早齋畢,住眾整理環境,筆者
則回寮看書,準備為弟子上課的資料;七點半,或禪坐一支
香、或為弟子上課。

曾有居士參加八關齋戒後告訴筆者說:「我是夜貓族,
每晚非到午夜過後不上床,直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過去若
48

能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不知可以多讀多少書、做多少事
……。」筆者勉勵他說:「過去心不可得,就從今天開始改變
也不遲。」的確,時下社會,夜貓族愈來愈多,就醫學角度
來說,對人體健康是無益的。

人,一生中扣除孩童與老年階段,為家庭、社會奉獻的
時間只剩二分之一;若再扣除吃、喝、拉、撒、睡,能用的
時間又不到二分之一。因此,許多人一到了晚年,常後悔年
輕時沒有珍惜時間,好好讀書、做事,如今已日薄西山,心
有餘而力不足。更有一些人,才退休,身體每下愈況,萬事
已休。

時間是最公平、無私的,它從不多給誰一分鐘;勤勞者
能叫時間留下串串的果實,懶惰者時間留予他們一頭白髮,
兩手空空。開卷有益,不妨多閱讀中、外名人傳記,從中或
多或少可以啟發自己的上進心。天生我才必有用,若能皈依
學佛,修福修慧,積聚菩提資糧,臨終時,正念提起,那還
會有什麼遺憾呢?
 自勵篇 同學 49

同學

日前到旗山如來精舍弘法,特地到旗山街上探望十多年
未見,高中葉同學的母親。半個月前,葉同學閤家來埔里旅
遊,特地轉來地藏院看筆者。談話間,知悉去 ( 二○○九 )
年八八水災,旗山地區嚴重淹水,造成百姓財產重大損失。
臨行前,問起他母親的近況?他說:「母親與大哥同住,身
體還好……。」

因多年未進入旗山市區,在老街繞了一圈,發覺店家大
都已歇業,較之往昔,沒落許多,令人不勝唏噓。找到葉同
學大哥所經營的西藥房,看見他大哥的模樣雖没多大改變,
但身體狀況似乎不佳。葉同學到山上時曾告訴筆者:「我大
哥前陣子才做心導管手術。」他大哥對筆者突然的造訪,十
分驚喜,立刻叫一旁的同修,上樓請母親下來。

五分鐘後,他母親下樓,一看見筆者,竟還記得我的法
號,請我坐在她旁邊。
50

才講幾句話,老人家已是淚眼婆娑。筆者可以體會她當下的
情境,先生已往生多年,女兒也因生產血崩往生;二年前,葉
同學與同事合夥投資股票,受金融風暴影響,投資失利,因此提
前退休。去 ( 二○○九)年淹水,大兒子的西藥房損失慘重;今 (
二○一○)年又做了心導管手術,健康已大不如往昔。

因筆者與父親約好下午五點要回家,怕他老人家久等,不得
不告辭。他母親送筆者出門,囑我回旗山時,定要來看她。筆
者回答說:「會的,並囑咐她心要放下,不要再為孩子的事擔
憂,多念佛……。」

一轉眼,回山已多日,每次憶起當日他母親的情景,心有
戚戚焉。回想四十年前,初中時與葉同學同校不同班,後來考
上同一所高中,三年的求學生涯中,有二年半的時間同住一個
屋簷下;因此,我們之間感情很深。葉同學的父母常來看他,
與我甚為熟悉,對我很好。

揮別校園後,各奔前程;未出家前,偶爾相聚。筆者出家
十多年後,他從好友口中得知我在慈光山出家,曾與父母上山
來看過我一次,之後就鮮少連絡了。

師父 上人未開創慈光山前,曾行腳全省各地。早期在旗山
地區有座小道場,也度化了不少居士皈依學佛;大容法師與瓔
珞就是在那個時期皈依師父 上人。慈光山創建後,應多位老
居士的請求,僧團開始派任常住法師住錫;現今的旗山如來精
 自勵篇 同學 51

舍,每週共修一次。

筆者每年都會到旗山如來精舍弘法,行程匆促,鮮少空檔。
因此,雖有心想前往探望葉同學的母親,卻未能成行。日前與
葉同學的母親見面,感觸良多,生、老、病、死,誰都無法避
免;此次見面,不知下次何時才能再見?見面時,人、事是否
依舊?若不把握臭皮囊還堪用時,精進修行,哪天一口氣不來,
不知往生何處?

出家後,除了初中好友余居士外,幾乎未再與其他的同學
連絡。十一年前,偶然的機緣,遇到了專校時的蕭同學;數月
前,慈光山佛教基金會辦理
八八水災補助甲仙地區六個
鄉的中、小學獎助學金,借
母校 ( 高雄縣杉林鄉上平國
小 ) 的因緣,遇到了二位任
教職的小學同學。見面後,
才知我出家多年,希望能上
山來看我。一趟高雄之行,
竟巧遇二位昔日的同窗,除
了法喜外,也與他們結下了
法緣,種下了佛教種子,希
望能早日萌芽。  筆者與葉同學閤家合影
52

中秋月有感

或許是上了年紀了,近年來對周遭的事物頗多感觸。每
年的過年、端午、中秋三大節日,隨著年歲的增長,感觸愈
多。

並非人人皆可長命百歲,有些人忌談、避說生死大事;
但,只要一口氣不來,哪怕是高官權貴、商賈巨富、男女老
少,一進棺材,萬事皆休。雖有人一口氣難以嚥下,雙眼不
闔,又能奈何。留下的財產,自然有人處理,由不得你做主。

生長在地球上的人們,
因為緯度、視野角度的差
異,看到的月亮,相對地
也各不相同。在北極圈看
到的月亮,又圓又大,覺
得它近在咫尺。古人對月
亮的遐想似乎特別多,其
描寫的意境亦不同;茲摘
錄數首知名的詩、詞與大
眾分享: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
 自勵篇 中秋月有感 53

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李商隱《霜月》:
「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諸多古詩中流傳最廣,人人皆朗朗上口的,當為李白的
《靜夜思》:
5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詞中饒富禪意的當屬蘇軾(東坡)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以佛法
來說,世事無常,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
別離、五陰熾盛八苦,即是此句最佳注解。

月亮,是一面萬古不磨的鏡子,任誰去賞月,都是在月
光中照見自我的身影。而月下人的情境,是得意、是落魄、
是孤獨、是團圓,所顯之境亦不同。

李白《把酒問月》詩云: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酒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影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來盡清輝發。
 自勵篇 中秋月有感 55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裏。」

人生亦如走馬燈般變換著,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
照古人;為懷古人,不妨假藉古時的月,去尋找古人的心
吧!

月亮,儒、釋、道各家均有不同的哲理解說。

理學家看月亮,就是「理」!月是理,水是氣,有氣的
地方必寓有理,不管大成一海水、一江水、一溪水;不管小
如一沼水、一杯水、一滴水,應著各種器皿而現形,各得一
個圓月的光輝。
56

以上譬喻,以佛家來說,月亮的本體不增不減,隨所現
之處不同,應物而現形,能大能小,能方能圓,「一月普現
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禪宗看月,直指人心,不立文字。有禪客參悟時云:
「心如秋月待如何?」用手指月,指非月,此乃方便,勿認
指為月。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落百川,川川印月。
修行若證悟了,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當下與佛相應,即
是佛的化身。一人證悟,代佛說法,猶如月照江水,無所
不映。

道家看月,是以月的澄清,來比喻自心的虛白;以月的
無譁,來比喻道體的深靜,月下常獲道家的至樂。月,是道
家夢想的總匯!

月亮乃「萬聖合一」的哲學源頭,儒家看月是「天下為
公」,萬里無雲,直照到海天盡頭。月的陰晴圓缺,正明示
著天道人理的循環不息。

《古尊宿語錄》載:「一夕,西堂、百丈、南泉(西堂
智藏、百丈懷海、南泉普願)隨侍翫月次。
師問 ( 馬祖禪師 ):「正恁麼時如何?」
堂曰:「正好供養。」
丈曰:「正好修行。」
 自勵篇 中秋月有感 57

南泉拂袖便行。
師曰:「經歸藏,禪歸海,唯有普願獨超物外。」
禪師賞月,各顯不同悟境,然其解脫自在的流露,非詩
人所能比擬。詩、詞寫得多美、多妙,意境多高,畢盡仍在
世相做活計,唯有參悟者才能超脫紅塵。

「佛面猶如淨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
圓光普照於十方,喜捨慈悲皆具足。」
萬卷經藏,壁觀千年,不究本心,恐落入有相的修為,
如趙州禪師所云:「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唯有空
去心外內諸相,那個不思善不思惡,無頭無尾的天真佛,正
當恁麼時,即是吾人的本來面目。

值此中秋月圓象徵團圓的佳節,除懷古思情外,生死大
事仍當提起。古德提問:「正恁麼時如何?」試問諸位:「當
下心境與十法界何界相應?」學佛者需遍時、遍處皆與佛同
在,與法相應,如此才是真學佛人。
58

祭祖

 七佛寶塔夜景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起,依台灣習俗,就陸續有人開始掃
墓。

清明節前半個月,地藏院後山寶塔,人滿為患。今天近
午,父親、大哥、么弟與二位姪兒上山祭拜四弟,筆者也隨
行一起上寶塔。

時間已近中午,寶塔內、外仍擠滿了祭祖的信眾,停車位
一位難求。近年來,筆者因專心撰稿,鮮少至寶塔,見此景
象,感觸良多。
 自勵篇 祭祖 59

俗語說:「墳仔埔葬死人。」同樣的,納骨塔是存放
亡者骨灰的地方;論年齡,有長壽百歲的,也有剛出生
就夭折的。寶塔內的骨灰,遍布各年齡層,有男、有
女,以在家人居多,也有少部分出家眾。地藏院草創時
期,骨灰入塔的儀式都由筆者負責主持,看盡了人間的
悲歡離合,偶爾也會觸景傷情,流下眼淚。

四弟往生已三年半,他的英年早逝,讓筆者十分內
疚,每憶起四弟就忍不住落淚。擺好祭品、上香,父親
在旁喃喃訴說家中近況。四弟生前特別鍾愛大哥的小兒
子,父親是否依世俗辦理過房之事,筆者不想、更不須
問,只祈四弟此時已往生佛國或善處。

回頭看見其他的家屬,或嘆息、或哀戚、或哭泣,
一臉悲傷。親情,是最難割捨的,更是人臨命終時最難
放下的事。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卻很
少人能坦然面對,也常常忽略了「臨終」這重要的一刻;
此刻是決定「臨終者」最寶貴、最關鍵性的時刻。因
此,能否無罣礙的往生、或解脫,得視亡者能否保持、
提起正念。所謂「看破是覺悟,放下是功夫」,就看各
人平日的修行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親
情、關懷與尊重,日漸消退,對亡者的追思與懷念,
60

亦日趨淡薄。每年清明過後,經過公墓,仍可看見不少荒
塚枯墳無人掃墓;地藏院七佛寶塔亦有此現象。

清明掃墓,是中國人懷念先人、慎終追遠、傳承孝道的
習俗,並非人死了,每年都要有子孫祭拜才算孝道。目前,
台灣社會已出現「少子化」、「人口老化」及「信仰多元化」
等現象,往後真的會有愈來愈多的亡者無人祭拜。

佛家提倡報恩思想,告知世人,飲水要思源,要感念先
人的努力,才能擁有今天的財富,為人子孫怎可坐享其成。
歐美國家,不少企業家不把遺產留給子孫,轉捐贈給各慈善
公益團體,回饋社會,期大家改變傳統的觀念,朝此方向努
力。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一輩子辛苦聚積的
財富,萬一出了不肖子孫,把財產拿去造業,惹事禍端,不
但没有光宗耀祖,反而遺害子孫。

 祭祖
 自勵篇 祭祖 6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每年清明節前後,常是陰雨綿綿的天氣。現今的台
灣社會,已漸漸接受佛教火化入塔的觀念。近十年來,
多家集團在山坡地上大肆興建納骨塔,據某裝修骨灰架
的業者告知:目前,台灣各納骨塔的容量已超過台灣現
今人口。往昔,還在媒體上看過把納骨塔位當做房地產
炒作的廣告,其行徑著實令人不恥。

佛陀在世時,印度視火化為正葬;佛陀涅槃後,舉
行荼毗,佛教徒遂廣泛採行。自佛法傳來中土,僧人悉
皆火化。佛教之所以提倡火葬,乃是注重神識超生;若
行土葬,唯恐亡者執著身軀,不得解脫,故以火焚之。

近十年來,臨終關懷、火葬的觀念,已漸被一般人
所接受。「入塔為安」的觀念,逐漸改變了民間對地理
風水的迷信,也避免了死人與活人爭地。

每年清明掃墓,發生火警已是家常便飯,究其因,
無非與焚燒冥紙有關。現今全球暖化問題日趨嚴重,節
能減碳已不只是口號,期大家掃墓祭祖之際,慎終追遠
的美德固然要提倡,節能減碳更為重要。保護地球從我
做起,讓地球充滿生機;否則,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
62

風雨中朝山

天有不測風雲,9/19 日,地藏院落成二十週年的聯合
朝山活動,颱風「凡那比」亦來參與勝會。在地藏菩薩大
悲願力感召之下,信眾們不畏「凡那比」的侵襲,冒著風
雨朝山。

從颱風消息發布後,不少居士來電詢問:「朝山是否如
期舉行?」負責活動總幹事的大為法師,多次上網查詢颱
風動態,也不時的默默祈求三寶加被。因萬事俱備且 9/26
日文殊院將舉行「大悲懺法會」,故朝山活動無法延期,只
能祈求地藏菩薩加被,活動中少風少雨。

宜蘭的信眾,原計畫前一晚入住地藏院,因「凡那比」
颱風中心不排除從台灣東北部、東部陸地直接登陸的可能,
將是今 ( 二○一○ )年至今對台灣影響最大的一個颱風;他
們下午二點多抵達,稍作休息後,隨即提前朝山,拉開朝山
活動的序幕。接著台北第一講堂的居士,漏夜上山,整隊後
準備朝山時,天空忽降下大雨,大家雖濕透了衣裳,卻信心
依舊。「皈依地藏王菩薩」的聖號,迴盪在深夜的山林,朝
進山門時,滂沱大雨瞬間歇了,莫非是護法龍天被居士的虔
誠所感動;有位居士感動得放聲大哭。
 自勵篇 風雨中朝山 63

凌晨過後,雨勢不斷。五點,一部部遊覽車陸續抵達,
居士們穿著雨衣,口中稱念「皈依地藏王菩薩」的聖號,無
視風雨的吹打,虔誠依序朝山;拜下時,已分不出是雨水、
是淚水,還是汗水。如此精進的拜山,在八識田中已種下了
菩提的種子,更超越了因地修行中的行果。

考量遊覽車在風雨中行駛的安全性,決定取消十點的回
向法會活動。各精舍居士朝山後,自行提前下山。為朝山活
動而設計的回向卡,居士們填寫後,一一掛在大殿前一、二
樓欄杆上。原規畫:「回向後,朝山人員在氣球上書寫好發
願文後集體升空」的活動,改在 10/3 日地藏法會當天舉行。

最後一批居士朝完山後,已近上午九點。雨持續下著,
所幸雨勢不大。各組人員冒雨協助收拾鋪墊、桌椅,清理環
境後,陸續下山。齋前的佛前大供,仍有數十位居士參加。

因回向法會取消,對居士的開示也一併取消;因此,有
多位居士找筆者談話。筆者利用此機緣,為居士們作簡短開
示:
「大家不畏風雨,在風雨中朝山,為法的精神值得讚歎。
相信朝山當下,體悟一定很多,往後遇到各種境界考驗時,
只要回想起今天在風雨中朝山的情形,那種難忍能忍的毅
力,相信没有解決不了的事……。」

用過午齋,各組工作人員陸續下山,為此次風雨中的朝
64

山活動畫下了句點。午後,陸續接到居士回到家後報平安的
電話,並把此次朝山的法喜與筆者分享。放下聽筒,昨晚居
士虔誠朝山暨清晨在風雨中拜山的情景,歷歷在目,正與此
次朝山主題―「大願心、地藏行」相應。大家若無大願心,
颱風天風雨交加怎麼會來朝山,若無地藏菩薩廣度眾生之行
願,怎可能不畏風雨,三步一拜朝山到終點。

地藏院二十週年聯合大朝山
 自勵篇 回母校 65

回母校
今 ( 二○一○ ) 年三月十五日上午,與負責基金會的同修
一同前往高雄縣杉林鄉上平國小,接洽發放八八水災補助、
獎助學金事宜。

上平國小,創校已九十週年,筆者家族成員都畢業於此
校。

民國五十六年,筆者畢業於上平國小,迄今四十三年。
往昔,因在外就學關係,鮮少回家,服完兵役後不久,即入
佛門出家。因此,四十多年來,未曾回過母校。是日,踏進
校門,心情特別法喜。

任教於上平國小的鍾主任,是筆者小學同班同學,也是
鄰居,自從畢業後鮮少見面。僧團每年的浴佛法會,父親
總是租輛遊覽車,邀請鄉親一起上山浴佛。去(二○○九)
年,鍾主任也一起上山,才知他在上平國小任教。

去 ( 二○○九 ) 年,八八水災,甲仙地區受創嚴重,慈
光山佛教基金會發起賑災捐款。今 ( 二○一○ ) 年一月廿四
日,與甲仙鄉公所合辦「歡喜過好年」;當天,除發放民生
物資、救助金,為鄉民義診、義剪外,並舉行祈福超薦法
會。也實地了解,山區學子,不少來自低收入戶家庭。
66

回山後,慈光山佛教基金會經會議討論後,決議補助甲
仙、杉林、六龜、桃源、那瑪夏、茂林等六個鄉的高中、國
中、國小,各級學校學生的獎助學金。因學校分布太廣,不
克一一前往,遂決議選定一所學校集中發放,因而想起了在
母校─上平國小任教的鍾主任。經連繫後,鍾主任甚表歡
迎,校方也樂意提供場地。

是日一早,從文殊院出發,十點抵上平國小。在鍾主任
的引見之下與張校長見面,交談後,張校長十分讚歎基金會
的善行。

適下課鈴響,即見學生們三、五成群的在練習獨輪車。
張校長帶領我們邊參觀校園,邊細說學校推動獨輪車的歷史。

張校長說:「前任校長楊禮清發起推動騎獨輪車,至今
已五年多。全校一百多位學童,除了少數外,幾乎人人都會

 母校上平國小
 自勵篇 回母校 67

騎獨輪車;不但得過無數的大、小獎,還應邀到各地巡迴表
演,頗受好評。」此時,我們從二樓的視聽教室參觀出來,
俯視下面空地上,只見一群群的小朋友正在練習各種高難度
的動作,更有為了騎高輪獨輪車而爬上補助梯的;同學們整
齊劃一的前進著,令我們看得鼓掌叫好。

因名氣漸響,參賽的機會也多了,卻因學校經費拮据,
新的服裝費仍無著落。為鼓勵獨輪車運動的薪火不斷,基金
會決定補助參賽者的服裝費。臨行時,張校長與鍾主任,代
表校方再三感謝基金會的善舉。

台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變遷,導致新生兒出生率逐年
下降,各級學校入學的學童人數也受到衝擊。筆者詢問鍾主
任:「目前全校有多少學生?」鍾主任回答說:「一百多位,
每學年一班,每班二十位上下。」巡禮母校一圈,四棵老欖
仁樹依然生機盎然,後方水塔也依舊矗立著,其他校舍雖已
改建,與往昔差別不大。

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云: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筆者離開故鄉已四、五十年,就學時代,只有寒暑假才
會回家;出家後,一年難得回家一趟,縱使回俗家省親,也
68

只停留一、二個小時而已。「鄉音無改」,筆者從小出門在外;
「鄉音」,已被社會同化,客家母語,幾乎不會說了。

佛門有偈云:
「為道莫還鄉,還鄉道不成。
溪邊老婆子,喚我舊時名。」
父親是個虔誠的佛教徒,親人、鄰居受父親的影響,雖不
算是正信的佛教徒,但對出家人都懷有恭敬心。數年前,家鄉
山上的弘恩寺,老尼師往生後,寺務皆由父親打理。每年農曆
七月,寺裏會舉行禮懺超度法會,吸引不少鄉親參加。

今 ( 二○一○ ) 年三月四日,甲仙地區又發生芮氏規模六點
四級地震,弘恩寺前、後殿兩側牆壁龜裂,受創嚴重。是日,
筆者隨父親上山察看,受損情況比想像中來得嚴重,急需大眾
發心,共同成就維修。

法不孤起,
仗境方生;道不
虛 行, 遇 緣 則
應。此次藉由基
金會籌辦發放甲
仙地區各級中、
小學獎助學金之
因緣,促成了筆 筆者與上平國小張校長(右二)、
鍾主任(右一)合影
 自勵篇 回母校 69

者回母校之行;是日所見所聞,皆是學佛修行的資糧。

五月四日清晨五點,從文殊院出發,九點抵上平國小。在
校長室,與鍾主任討論獎助學金頒發的流程。十點,各校代表
已集聚視聽教室,在五、六年級學生二首直笛演奏優美的旋律
中,揭開序幕。

筆者以基金會代表致詞:「……災後重建是條漫長的路,回
首 921 大地震,本山文殊院全毀;十年來,重建尚未完成。去 (
二○○九 ) 年八八水災,甲仙地區受創嚴重,百廢待興,我們感
同身受……。」

而後,以鄉為單位,各校代表受贈獎助學金,同時致贈上
平國小獨輪車服裝費的補助款;張校長十分感恩基金會的發心
贊助。

代表那瑪夏鄉民族國小的鍾組長,竟也是筆者國小的同學;
見面後,彼此好感動。沒想到,這次基金會的活動,竟遇到了
二位昔日的同窗,也算是一種緣分吧!

七月十日下午,寺方收到上平國小寄來獨輪車表演的相片與
光碟。看見同學們穿著新的服裝,更顯出校方推動獨輪車運動的
苦心。校方除了在畢業典禮上安排成果展外,還應邀到月眉慈濟
永久屋社區與高雄縣鳳山等地區表演,獲得一致的好評。看完相
片,回想首次回到母校,基金會能為母校略盡棉薄之力,感到法
喜充滿。
70

再回母校

一個月前,負責基金會的大掬法師,與母校(上平國
小)尤主任研商後,確定了本學期八八水災補助甲仙等六鄉
的中、小學奬助學金發放時間,訂在十月廿六日。半個月
前,已電話告知父親,當天僧團法師與隨行居士約七人,將
到家裏用午齋。

是日,早齋完,由弟子人和開車,與大掬法師從文殊院
出發,九點抵俗家。高雄講堂二位常住法師與三位隨行居
士,已先行抵達。

上平國小,本學期剛換新校長,鍾主任也於今 ( 二○一
○)年八月退休。為使活動能順利圓滿,在俗家只停留十分

鐘,立即出發前往上平國小。

一星期前,筆者想起上次回母校,下課時,看見小朋友
們在努力的練習騎獨輪車,當下起了購買素食麵包與全校師
生結緣的念頭。經與大掬法師溝通後,感覺此想法很好;於
是,買了麵包給小朋友當點心,結個歡喜緣。

抵達時,居士們協助搬下麵包、餐盒與常住準備的飲
料。在尤主任的引導下,筆者與大掬法師前往校長室,拜
 自勵篇 再回母校 71

會了陳校長。隨後,退休的鍾主任(退而不休,仍續任學
校的樂器指導老師)、家長會會長,也都到了校長室。大掬
法師向陳校長簡介慈光山佛教基金會至甲仙地區發放奬助
學金的因緣,並感謝校方再次提供場地,十分感恩。

談話中,鍾主任竟提起一些童年往事,誇筆者從小好學
不倦,勤勞幫忙農務……。許多往事,早已忘了,没想到鍾
主任還記得清清楚楚。他不但是筆者小學同窗,還是鄰居,
難怪對筆者知之甚深。

那瑪夏鄉,受梅姬颱風影響,對外連絡道路再度受創,
不克前來參加活動,其餘五個鄉之各級學校,皆由校長、主
任或老師出席參加。驚喜的是,杉林國中謝校長,帶領了七
位同學親臨會場,增添了此次活動:「鼓勵學子努力向學,
莫忘善心施主捐款」的本意。

活動在五、六年級全體同學,直笛演奏「鐵達尼號」與
「感恩的心」二首曲子下,拉開了序幕。

筆者於上平國小陳校長、家長會張會長致詞後,代表基
金會致詞:「今天,慈光山佛教基金會第二次假上平國小頒
發本學期的奬助學金,感謝各級學校校長、主任、老師、同
學前來參加。看到此場面,我內心很感動,也很感恩。十多
年來,慈光山佛教基金會每年除提供魚池、埔里地區之高、
72

國中、國小各級學校每學期的學費補助,及每年畢業典禮頒
發奬助學金外,並補助各校的圖書設備等。去 ( 二○○九 ) 年
八八水災,重創甲仙地區,基金會展開救災。今 ( 二○一○)
年農曆春節前夕,基金會與甲仙鄉公所合辦消災超薦法會,
並發放春節撫慰金、禦寒衣物和民生物品,為鄉民義診、義
剪,讓鄉民歡喜過好年。

上平國小是筆者小學的母校,今天能假母校頒發奬助學
金,為鄉里略盡棉薄之力,感到十分欣慰,希望往後能再為
故鄉多盡一點心力……。」

頒發福慧奬助學金
 自勵篇 再回母校 73

結束前,杉林國中謝校長與月美國小主任分別致感謝
詞,他們十分感恩基金會到偏遠地區幫助家境清寒的學
童,期望同學們努力向學,將來也能回饋社會。

筆者原計畫在俗家用午齋,父親也已著手準備食材。出
發前一天,尤主任來電告知:「上平國小前家長會,現任村
裏辰峯寺管委會主任的黃會長,邀請我們一起到廟裏用午
齋。因農曆九月十九日,適逢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寺裏
舉行法會,備有素齋與村民結緣。」

活動結束後,再度與陳校長交談,而後回俗家稍作休
息,還利用空檔回老家探望伯、叔父們。大掬法師與高雄
講堂常住師一行,隨即出發前往甲仙鄉公所,接洽今年春
節前發放物資的相關事宜。

十一點半,抵辰峯寺。辰峯寺,半佛半道,一樓供奉石
觀音。午齋時,與杉林鄉多位校長、主任同桌用齋,拉近彼
此間的距離,結下更深的法緣。

上次回母校,與二位任教的小學同窗相見,十分歡喜。
此行,又有位張女士,特地到學校與筆者相敍,她亦是筆者
同窗。此外,從父親口中得知,許多鄉民知悉基金會回鄉頒
發奬助學金,十分讚歎基金會的嘉德懿行。
74

「 四大因時偶暫乖,此身無計可安排,
殘燈留影不成夢,夜雨滴愁空滿街,
自昔歡娛何處去,只今苦痛有誰懷?
豈知極樂清虛體,自在遊行白玉階。」
 生死篇 俱胝一指禪 75

俱胝一指禪

俱胝禪師是天龍禪師的法嗣,而天龍禪師是大梅法常禪
師的法嗣,大梅禪師是馬祖道一禪師的法嗣;俱胝禪師算是
馬祖禪師下三世的門人。

古人道:「俱胝只念三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此三行
咒指的是準提咒,因準提咒不長,印在書上就只有三行字。

悟道後,俱胝禪師除了念準提咒之外,其接引門人的獨
特功夫就是「一指禪」。

禪師初住庵時,有位實際比丘尼來訪,戴笠執錫遶師三
匝,曰:「道得即下笠子。( 說得有道理,我就脫下笠帽。)
」如是三問,師皆無對,尼師轉頭就走。
禪師說:「天色已晚,不妨且留一宿。」
尼師轉過頭來說:「道得即宿。」
禪師還是無言以對。
尼師舉足離去。
禪師自嘆曰:「我雖處丈夫形,而無丈夫之氣。」擬棄
庵,前往諸方參尋善知識。

是夜,山神告曰:「師不須離此山,將有大菩薩來為和
尚說法也。」
76

次日,禪師醒來後,即放下捨庵而去的念頭。

經過十日左右,有位天龍和尚飄然而至。禪師遠遠見天
龍和尚走來,乃具足威儀迎禮和尚入內,將前時尼師探望之
事一一具足陳說。

天龍和尚聽聞禪師陳述之後,乃豎起一指而舉示之,禪
師當下大悟,朝天龍和尚拜下。

自此以後,凡有參學者參問,禪師唯豎一指 ( 費許多氣
力作麼 ),更無別法再作提唱。

禪師座下有一童子,服侍禪師左右。

一日,童子出外辦事,被人詰問曰:「你家和尚說何法
要?」

童子平日見禪師度人時只豎起一指,當時便作東施效顰
之舉:「豎起指頭。」
禪師回來之後,童子便將此事稟報禪師。
禪師聽聞之後,捉住童子的手,一刀砍斷他的手指頭。
童子負痛,叫喚而出。
禪師向童子身後大喚一聲:「童子!」
童子聞禪師的召喚,回首時,見禪師又豎起指頭,童子
因此豁然領悟,親證本心。
 生死篇 俱胝一指禪 77

禪師圓寂前謂眾曰:「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
盡。」言訖,溘然長逝。這就是開悟者的境界,到了最後
一刻,交代得清清楚楚,一點都没有拖泥帶水。末後這一
著,也還是在這一念上,就在這一念上用功夫。

天龍和尚一指禪,俱胝禪師一指禪,童子一指禪,究竟
是什麼呢?公案不能說破,說破了就不值半文錢。公案一定
要自己去參,自己去領悟。

古今禪門公案皆為禪師考驗或印證弟子悟道的對答,其
實這種對答,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考試」。不同的是,它是
隨各人的根性、時間、地點而變化,它沒有明確劃一的標準
答案,也不是從思考理解得來的。所以,不是禪門師徒,很
難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因此,如果用常人的想法來推敲,
往往會發覺「公案」之文意違背常理。

公案,本意為官府中判決是非之案例。禪宗將歷代高僧
之言行記錄下來,作為參禪者之指示,久之亦成為一種思考
之對象,或參禪者修行之座右銘。此種言行錄,一如政府之
正式佈告,尊嚴不可侵犯,又可啟發思想,供人研究,並作
為後代依憑之法式,故稱公案。此一風氣倡始於唐代,至宋
代大行。

一般以公案之總數約計一千七百則,然實際未必真有
78

一千七百之數,且通常所用者約僅五百則而已,其餘或重
覆,或較乏參究價值。

禪宗,最初僅有獨家語錄,其後語錄之書日夥,遂有編
選彙輯成公案之書;其中,以《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萬
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無門關》、《正法眼
藏》、
《景德傳燈錄》等五燈錄,及《人天眼目》、
《指月錄》、
《續指月錄》等為著。

此外,公案中大多有一個字或一句話供學人參究之用
者, 稱 為「 話 頭 」。 如 問:「 狗 子 還 有 佛 性 也 無?」 答:
「無!」此一對話即為一則公案,而「無」字,即是話頭。
參禪時,對公案之話頭下工夫,稱為參話頭;師家以言語
示予學人之公案,稱為話頭公案。通常,公案不可以邏輯
推理或一般常識來解釋,此因禪家之精神乃超越言詮、思
量者;故,師家每藉公案之「非邏輯性」來觸發學人分別
意識之外的深層直覺,以幫助學人體證真性。

又,公案之重要涵義有五:
( 一 )、作悟禪之工具。
( 二 )、作考驗之方法。
( 三 )、作權威之法範。
( 四 )、作印證之符信。
( 五 )、作究竟之指點。
 生死篇 病中苦 79

病中苦

日前接獲二位居士的來電,向筆者訴說她同修病了。第
一位告知:「法師!我同修好想回地藏院看您,但他的身體
太過虛弱,無法站立,連講話都很吃力,不知該如何幫他?」

聽後,筆者心理有數,他真的病了,且病的不輕。去
(二○○九)年十月底,筆者北上弘法時,曾到他家普照,
接受他們的供養。用餐時,信眾們散心雜話,不把握問法的
機會,盡談些與修行無關的話題。筆者當場喝斥道:「生命
無常,因緣幻化,今天我來此普照,大家一起同桌用齋,
明年能否有此因緣,很難說。現今難得有此面對面的問法機
會,你們不問法,卻只談些與修行無關的俗事,辜負了我來
此的目的……。」聽後,
他們低頭無語。齋後,
筆者又對他們開示道:
「我們都已上了年紀,臭
皮囊還堪用多久未知,
怎不好好利用此身,好
好學佛修行。修行不是
光用嘴巴講就可以達到
的,必須腳踏實地身體 僧團法師探視患者
80

力行。若依念佛法門,每天需依自己所訂的功課念佛,不要
虛度光陰,浪費生命……。」

第二位居士來電說:「法師!這兩天差點被同修嚇到,
他像是有中風的前兆,嘴歪眼斜。帶他去檢查,都說要再
進一步觀察……。」放下聽筒,深深體悟到世事無常。人無
百日好,歲月不饒人,再不把握修行因緣,就要後悔莫及
了。

近日讀到省庵大師《八大苦詩》,頗多感觸。其中,《病
苦》詩云:
「四大因時偶暫乖,此身無計可安排;
殘燈留影不成夢,夜雨滴愁空滿街。
自昔歡娛何處去,只今苦痛有誰懷?
豈知極樂清虛體,自在遊行白玉階。」

人身,乃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四大不調,百
種病生。

經云:「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
同時俱作。」

人一旦生病,坐立難安,光是個小感冒,鼻塞流鼻水、
咳嗽、頭痛……,小病如此,何況大病?《三國志》中的
張飛,神勇無比,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一日,張飛向孔明
 生死篇 病中苦 81

誇勇,言天下無可畏之事。孔明掌書「病」字,示張飛云:
「怕否?」張飛連退數步說:「怕!怕!怕!」因非丈八長矛
所能抗。故,俗語云:「英雄只怕病來磨。」

「殘燈留影不成夢,夜雨滴愁空滿街。」古時點油燈,昏
黃燈光,伴著孤寂身影,顯得益發落莫。又逢細雨連綿,空
巷無人,唯聞雨滴聲;殘燈、孤影、淒雨,更增愁緒。在這
淒苦的夜晚,「自昔歡娛何處去,只今苦痛有誰懷?」憶昔
日身健,歡娛快樂,何處尋覓?今纏綿病塌,誰知誰憐?縱
使子孝孫賢,誰能替代?「病倒方知身是苦,健時多為他人
忙。」忘了根本大事,後悔莫及!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一〈攝決擇分中有尋有伺等三
地〉之四載:「知病苦亦由五相:一身性變壞故、二憂苦增
長多住故、三於可意境不喜受用故、四於不可意境非其所欲
強受用故、五能令命根速離壞故。」

一、身性變壞故:四大乖違,腫脹羸劣,壯熱煎寒,疼
痛僵硬,麻痺癱瘓等。

二、憂苦增長多住故:於身逼迫,引起內心無限憂苦,
時日俱增地住於痛苦中,悲愁地度過日夜。

三、於可意境不喜受用故:人在生病的時候,平日喜愛
好樂的飲食,因病苦逼迫,不再喜愛受用,或由於有增加病
82

苦的危險而不能受用;這就是受用不自在苦。

四、於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強受用故:由於生病,對於不
喜歡的藥物、針灸、刀割等,雖非所欲,為了治病,也得勉
強受用,引生領納苦境之苦。

五、能令命根速離壞故:病入膏肓時,知道自己命根將
很快地捨離根身而斷壞,趣於死亡,引起悲哀痛苦。

病苦,無人想碰;但,宿世業障現前,閃避無處。台灣
醫療制度普及,大、小醫院、診所、中醫、西醫林立,卻人
滿為患,尤其是大醫院,「大排長龍,常擠得水泄不通。」一
生中,病苦是無可避免的,要如何面對?若正知正見觀念未
建立,以為皈依學佛了,佛菩薩就會保佑平安、消災延壽,
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曾有人問過筆者:
「老和尚修得那麼好,
為什麼還會生病?」

筆者回答說:「佛陀住世時,也有背痛、痢病,與提婆
達多謀害,出佛身血之病苦。古今歷代祖師中示疾的也常
有所聞,老和尚生病,有其因緣,不足大驚小怪。」學佛的
人,最忌自己不修,遇有病障,即怪罪佛菩薩不保佑,此
乃錯誤的知見。又,常見有信眾,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
腳,遇到家中有人生病時,才到寺院祈福消災,此乃不正
信的做法。學佛者,時時刻刻都要精進修行,莫等到苦難
 生死篇 病中苦 83

來臨時,才想到三寶。

有位信眾得了重病,老和尚去探望他時,只見他呻吟不
已。老和尚開示說:「臭皮囊,是四大和合而成,是假體,
不是真的。只要提起正念觀空,病很快就會好起來的。」信
眾依教奉行,很快就康復了。

事隔不久,老和尚也生病了。這位信眾探望老和尚時,
聽聞老和尚呻吟不已,信眾感到十分疑惑,問老和尚說:
「老和尚!您不是說臭皮囊是假的,觀空,病就會好起來的
嗎?」老和尚回答說:「觀空是假的,病是真的。」此故事耐
人尋味,大家共勉之。

病從何生?有身,則苦生。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
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身,是眾苦積聚處。
「豈知極樂清虛體,自在遊行白玉階。」佛國淨土眾生,清
淨妙嚴,無有老、病苦,自在悠遊於淨土之中;不像娑婆
世界,是五濁惡世,處處不清淨。想超脫此世間,唯有精
進修行,以求往生、解脫。
84

探病有感

日前,到某大醫院探病,病房就位於急診室旁的大樓。
甫下車,天空飄著細雨,只見熙來攘往的人潮,耳邊傳來救
護車的聲音,朝急診室急駛而去。念頭一閃:「人生,怎麼
有那麼多的病苦?」

進入病房,躺在病牀上的嚴居士和在一旁照顧的同修,
看見筆者,連稱「阿彌陀佛!感恩法師百忙中還抽空來探望
……。」

喝過茶水,坐在病牀旁,筆者對嚴居士說:「病情已有
起色,不要胡思亂想,靜下心來養病。老、病、死,無人
能避得了,何況你這病也有幾年了。」

他的同修再三向筆者致謝,並對筆者說:「住院這幾
天,兒媳都盡心在旁照顧,親友聞訊後也前來探望。有位
親人看見他身體太過虛弱,竟送來生鮮的魚湯要他喝,真
是罪過……。」

筆者曾聽過有老菩薩病中破齋之傳聞,而嚴居士夫婦學
佛、持齋多年,受過五戒,平時熱心護持三寶,也知「人身
難得、佛法難聞」。所幸,此次病魔現前時,未起顛倒心。
為嚴居士祝願後,筆者回到正題,說道:「假使有人病中喝
 生死篇 探病有感 85

了魚湯,能讓生命延長一些時日,卻因此與眾生結下了惡緣;
臨終時,若惡緣現前,墮落惡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今
生雖多活了幾年,卻換來萬劫不復人身的果報,划算嗎?」

筆者勉勵他們要有正知正見,才不會枉費學佛一場。

回途,轉進台中,順道探望王居士。一進門,看見王居
士正在為學生輔導功課,知悉他病情已好轉。

喝茶時,他同修告訴筆者說:「一星期來,經過幾位醫
生的檢查,確定他是顏面神經病變,引起口、目歪斜,依
照醫師的指示服藥後,病情已控制住了。他發病後,除了
平日的功課外,我又加誦一部《藥師經》,回向他早日康復
。飲食方面,我們不再到外面用餐,三餐都吃低鹽、少油
健康的料理;更利用晚上去散散步,運動一下……。」

聽後,筆者頻
頻點頭,想來他們
已體悟到健康是自
己的事,自己不善
待身體,發了病就
得自己承受。

回途中,筆者
思惟著:「 學佛修 僧團法師關懷患者
86

行,若道心不堅,病障現前,就顛倒、迷信,真是可憐……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載:「……爾時,阿難問
救脫菩薩言:『善男子,云何已盡之命而可增益?』

救脫菩薩言:『大德,汝豈不聞如來說有九橫死耶?是
故,勸造續命幡燈,修諸福德;以修福故,盡其壽命,不經
苦患。』
阿難問言:『九橫云何?』
救脫菩薩言:『有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藥及看病
者,設復遇醫,授以非藥,實不應死而便橫死。又,信世間
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
覓禍,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祐,欲冀
延年,終不能得。愚癡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橫死,入於地
獄無有出期,是名初橫。
二者橫被王法之所誅戮。
三者畋獵嬉戲,耽婬嗜酒,放逸無度,橫為非人奪其精
氣。
四者橫為火焚。
五者橫為水溺。
六者橫為種種惡獸所噉。
七者橫墮山崖。
 生死篇 探病有感 87

八者橫為毒藥厭禱呪咀起屍鬼等之所中害。
九者飢渴所困,不得飲食而便橫死。

是為如來略說橫死有此九種;其餘,復有無量諸橫,難
可具說。』」

經文如此明白的闡述初橫,有病,要找對醫生看病,不
要聽信妖孽之師,更不要愚痴迷信,才不會發生實不應死而
便橫死。

《維摩詰所說經》卷中〈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載:「維
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
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
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
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
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
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
滅。』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
顛倒,顛倒者是即大患,我應離之。』云何為離?離我、我
所。……

……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
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
無攀緣。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
88

是無所得。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死
苦,是菩薩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為無慧利。譬如勝
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

眾生病源,無非前世妄想而來,唯有遠離我、我所,不
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之途,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又謂病
本,皆來自攀緣,若無所得,則無攀緣,進而調伏其心,以
斷老、病、死苦。

「朝聞道,夕死可矣!」人生無常,一口氣不來,即
命終;早去、晚去,都要去的。凡夫眾生,遇到病魔考驗
時,有人正信,有人迷信,由此可知:三寶的種子,是否
在他們的八識田中生長。學佛修行,若為了想多活幾年,
竟顛倒迷信,破齋壞諸善根;食眾生肉,失慈悲心,斷大
悲種,橫結惡緣,徒增惡業。
 生死篇 等待火化 89

等待火化

近兩年,常聞某居士生病住院,或某某某往生之事,
心中頗多感觸。因自己已近耳順之年,體力不如往年,器
官也漸退化。

日前到精舍弘法,以「生死漫談」為題,談生、老、
病、死之苦。對老年,筆者引用了一句順口溜:「人老了,
自然知識退化,器官老化,思想僵化,等待火化。」令在場
不少的居士莞爾。結束後,幾位老居士跑來對筆者說:「真
的如法師說的四化,人老了,身體狀況漸不如前,再不用
功,就等待火化了……。」

 精舍弘法
90

近年來,從網路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老人生活觀」
的文章,勉勵退休後的銀髮族,對子女要放開,不要再存
有「養兒防老」、「子孫滿堂,才有幸福的晚年」的觀念。
21 世紀,已非往昔的農業社會,一般家庭大多只生育一、
二個子女;子女們因升學、就業等因素,終究要離家獨
立。若搬去與兒媳同住,除了會失去熟悉的生活環境與老
朋友外,還得適應陌生的環境,遵守別人家的規矩。有個
病痛須照顧時,很快就成了他人眼中的「麻煩製造者」,有
何幸福可言?

若子女開口說:「爸,媽,您們就搬過來和我們一起住
吧!」奉勸各位,對子女這種「甜蜜的謊言」,最好婉轉地
說:「謝謝,很高興你們有這分孝心,我們還是留在鄉下自
在些。」

除了對子女要放開外,還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退休
了,要維持正常的生活起居,多運動,聽醫生的指示,該
多吃的,多吃;該少吃的,少吃。不要閒來無事製造疾
病,如抽煙、酗酒……,要時常保持身心的健康。

除早晚運動、念佛修行外,還可參與社區的公益活動,
過著充實又多元化的生活。利用空檔,與親人、老同學、老
同事相聚,回憶童年往事,共敍年輕時的趣聞樂事。「回味
往事」,是老年生活中的一大樂事。
 生死篇 等待火化 91

所有的財富、名望、權力,都將無用,不要老了還斤斤
計較;該花的時候就花,該用的時候就用,要善待自己。
如果花錢能買回健康、快樂,何樂而不為?如果有人請你幫
忙,慷慨解囊,也是一大功德。

新興人類,花父母的錢,理直氣壯;如果父母向子女伸
手,那就得看子女的臉色了。因此,要妥善規畫錢財的使
用,不要臨老了還為錢財所困。

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
人,總有一天要離開人世間的,世人都怕寂寞,學佛的人,
心中有了佛法,就不怕寂寞。名譽、地位,有如過眼雲煙;
臭皮囊,就如一間房子,成、住、壞、空,是必然的現象,
不要太過執著。天下無不散的筵席;縱使千子常圍遶,如其
壽命盡,須臾不暫停。

佛陀開示:世間的任何事物,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
吞。愈老愈要精進念佛,那天一口氣不來,臨終能保持正
念,才是人生一大事,也是學佛修行的目標。兩腿一伸,
一星期後,遺體火化,只剩白骨一堆,萬事不休也得休。

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
生前不好好修行,就得隨業而轉,能否往生善道或佛國,端
視平日的修行資糧而定,不可不慎啊!
92

七七期間 如何利益亡者
無常如滾石、洪水,絲毫不給人們有任何喘息的機會。
人們一味地追求長壽,隱喻著絶大多數的人不願面對死亡,
即使事實擺在眼前,還要逞強、否認、逃避,認為死亡不過
是別人家的事,與己無關。卻又暗自哀傷,想盡一切辦法逃
避死亡。人,之所以有如此矛盾的心態,乃出自於無明與恐
懼死亡的心理作祟。面對無法掌控,即將失去的一切,雖心
有不甘,也只能無奈地接受。

世上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真實究竟的,包括生命。大部
分的人認為:人死了都會轉變為鬼,死後的世界,就是陰
間。果真如此,生有何義?

 土石流
七七期間
 生死篇 如何利益亡者 93

死亡的恐懼,潛藏在每個人的心底。死亡,是人們最不
敢也不想碰觸的議題。面臨死亡時,只能驚恐、無奈嗎?生
命的奧秘,究竟為何?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

民間對亡者的喪葬,盛大場面背後的心理動機,無非是
以對亡者的補償來自我安慰。名門望族,必然會為亡者舉行
一~五天的禮懺拔薦法會。天數愈多,規模愈大,表示功德
愈多;當然,燒庫錢,也是少不了的習俗。

人死了,到那裏去了?請人誦經、做法事,亡者就可以
超生了嗎?燒一堆的紙錢、紙屋……給亡者,亡者真的能得
到嗎?此一連串的疑惑,相信不少人想知道其真相。

人死七七四十九天之內,為何需要作功德超度?什麼是
「中陰身」?

生命的循環流轉,常經「本有」、
「生有」、
「後有」、
「中
有」四個階段。本有,是本具的生命;生有,是生時的生
命;後有,是死時的生命;中有,是介乎後有到生有之間的
生命,亦叫「中陰身」。

經云:欲、色二界眾生,一般皆有中陰身;唯上善及
重惡眾生,死後立即往生淨土,轉生善類,或直墮地獄及餓
鬼趣,所以沒有中陰。以重惡眾生的業感而言,唯造五逆罪
者沒有中陰。唯善惡參半之人,死後七七日內,神識如痴如
94

聾,不知皂白,須待業司論判善惡,方得出處。但,在審判
未定之際,神識自畏,據業受苦,恐怖萬千,甚望生前家眷
為他修福,資往善處。

《華嚴經》云:「譬如有人當命終時,見中陰相。所謂:
行惡業者,見於地獄、畜生、餓鬼,受諸楚毒;或見閻羅王
持諸兵仗,囚執將去……。」

《瑜伽師地論》云:「……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
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
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得生緣。
」此即
說中陰身只有七天的壽命,七天之後,若無緣轉生,又來個
七日;如此,壽命最長的到四十九日為止。故,為亡者做功
德時,定要在七七日內。

廣義的「中陰身」,包括生處、睡夢、禪定、臨終、法
界、入胎六種中陰身。而一般佛教界所談的中陰身,指的是
「臨終中陰」;即往生後,七七四十九天投胎前的過度期間的
稱呼。

《地藏經》〈利益存亡品〉,詳細述說七七日內,該如何
做,亡者才能受益。

《地藏經》載:「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
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等輩人如
七七期間
 生死篇 如何利益亡者 95

履泥塗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
」凡夫眾生,起心動
念,多屬罪行,而自己卻迷而不知。或有起善念、做善事
者,亦一時偶然,遇到惡緣現前,不稍說退失道心,即便做
善事,往往也只曇花一現。

《地藏本願經科註》載:「《僧護經》云:『閻浮提人,
為性難信,由行善而獲利益,自宜進功無間;乃因獲利,
反退初心。』故《佛說寶雨經》云:
『菩薩見一切有情,受
諸苦惱,雖復成就微少善根,暫時非久。
』……故經云:
『 魚 子、 菴 羅 華, 菩 薩 初 發 心, 三 事 因 中 多, 及 其 結 果
少。』」此即是說:魚產下的子,菴羅華樹開的花,三事因
中多,能長大成魚與結成果的卻很少。這和眾生初發心的
多,不退道心的少,是一樣的道理。眾生罪業既多,善心
亦難發易退。《地藏經》云:
「習惡眾生,從纖毫間,便
至無量。」所造的罪業,就
如江流氾濫,一發不可收
拾。

眾生善心既是難發易
退, 所 以, 平 時 必 是 惡 多
善 少; 及 到 臨 命 終 時, 若
仍無緣省悟,那該怎麼辦? 《地藏經》〈忉利天宮神通品〉
96

難道隨業逐流嗎?親人能見死不救嗎?

《地藏經》云:「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宜為設福以資
前路,或懸旛蓋及然油燈、或轉讀尊經、或供養佛像及諸
聖像,乃至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家中遇有親人往生,
眷屬可依經云為其修善資福,懸旛、燃燈、誦經、供佛,
或稱念佛菩薩聖號;這些功德,都可幫亡者消業。雖然亡
者生前作惡應墮惡道,若能如法行之,亦可幫亡者消滅罪
業,免墮惡道。

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
魎。若殺害生靈,反而成為倒行逆施,對亡者有害無益。
故,《地藏經》云:「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
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為何使亡者的罪業轉增深重?
若亡者生前行善,可感生天,卻因家人為他殺生,多結冤
家,而使亡者業鏡台前,殃累對辯,晚生善處。

若亡者生前未曾種少善根,據自業,必受惡趣;若為
他殺害生靈,更增重了亡者的罪業。《地藏經》云:「譬如
有人從遠地來,絕糧三日,所負擔物,強過百斤。忽遇隣
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轉復困重。
」亡者的罪業已夠重
了,而親人反為他殺生,更加重罪業給亡者;此種作法,
真是愚不可及。
七七期間
 生死篇 如何利益亡者 97

 地藏法會

地藏法會
98

除以上功德外,七七日內,還可做何功德利益亡者?
《地藏經》云:「……七七日內,如癡如聾。或在諸司,辯
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何
況墮於諸惡趣等。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
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後,隨業
受報。……如是罪業眾生,命終之後,眷屬骨肉為修營
齋,資助業道,未齋食竟,及營齋之次,……是命終人,
七分獲一。」

《地藏經》載:「未來現在諸眾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
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
平日為善之人,臨命終時,若有人在旁助念,以此功德得解
脫。但,若是惡人造下重罪,臨終時,只要能聞一佛名便得
解脫,如何使人相信?

往昔,國王問那先比丘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
終時念佛,死後得生佛國,我不信是語。」

那先比丘回答說:「如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因船故不
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不入泥犁中。其小石沒者,
如人作惡,不知念佛,便入泥犁。」這是說事急心專,故功
勝平時;亦如「真金一兩,勝百兩之疊華;爝火微光,爇
萬仞之聚草。」
七七期間
 生死篇 如何利益亡者 99

為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
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
自利。」因此,勸人生前就應精進自修,分分自獲,不必待
死後冀望他人為之修福,而亡者所得到的只是「七分之一」
功德而已。

據經文所述,為亡者營齋資福,自然有它的功德;但,
功德之大小,全視施者與行者的心意清淨與否,態度誠懇與
否而定。故《地藏經》云:「如是罪業眾生命終之後,眷屬
骨肉為修營齋,資助業道。未齋食竟,及營齋之次。米泔菜
葉,不棄於地,乃至諸食未獻佛僧,勿得先食。」這就是施、
供者的誠懇表現,為施供應具的條件。如果是「如有違食及
不精勤,是命終人了不得力。」足見佛法的功德,是從虔誠
懇切中得來。若能「如精勤護淨奉獻佛僧,是命終人七分獲
一。」施者虔誠懇切,亡者也只能得到七分之一的功德。因
此,佛弟子在生時就應好好地精進。修行,修一得一,修十
得十,功不唐捐。

如上所述,命終之後,親人再來為亡者做各種功德,亡
者也只能得「七分之一」,何不生前自己依法修行,分分己
獲呢!
100

示無常

地藏院開山之初,在大家的布施成就下,短短幾年,就
完成了工程的建設。甲先生,是那時結緣的居士,雖未正式
皈依佛門,但為人熱誠,人緣佳。他同修則是大姊大的個
性,海派好客,廣結善緣。

每年,筆者都會受邀到他家品茗,相敍一番。近年來,
因忙於寫書,鮮少與他們互動。

兩年前,一日上午,突然接到甲先生的來電:「我太太
走了。」筆者十分驚訝,問他:「人好好的,怎麼突然就走
了?」他接著說:「我們昨晚到朋友家作客,半夜十二點才
回家。我因喝了點酒,回家後便回房睡覺。平日,她每晚都
要看韓劇,總是看到凌晨二點左右,才回房睡覺。

次日,早上六點多,起床後,走進盥洗室,發現她倒臥
在地上。我立即打電話叫救護車,並為她做心肺復甦術,後
經醫院急救,仍宣告不治……。」

放下電話,筆者難以置信,怎麼好好的一個人,突然就
死了。當下,她的身影浮現腦海。想起往昔,她常與年齡相
近的 A、B 二位太太,形影不離,情同姊妹;偶爾鬧意見爭
吵,事後又和好如初。A、B 二位太太,與筆者的法緣亦深,
 生死篇 示無常 101

她們都曾為子女的事上山找過筆者。

二十年前,A 太太的兒子,服役時逃兵。一天,軍方到
家裏找人,情急之下,她兒子竟跳樓,摔斷一條腿;住院治
療半年,才救回了他。事後,A 太太很感恩地藏菩薩的加被。

B 太太,十八歲嫁進夫家,相夫教子,育有二男二女。
在銀行工作的 B 太太,很會理財、置產。921 大地震,二棟
金店面震倒,短收了幾年的租金。大兒子所投資的事業,因
經營不善,虧了不少錢,令父母痛心不已。B 太太患有高血
壓,卻不按時服藥。四年前,春節期間,與友人在 KTV 歡
唱,引發腦溢血,經治療,命是保住了,卻變成近似植物人。

筆者曾利用空檔去看甲先生;他們夫妻感情很好,結婚
之後,家裏大小事情全是太太一手打理。太太的突然離去,
令甲先生的心理受到無比的創傷;二名子女,兒子已移民美
國,女兒遠嫁加拿大。女兒雖陪他住了幾個月,往後還是得
自己面對。

半年後,一次,路過他家,發現已變成牙醫診所。心
想:「難不成甲先生把房子賣了?他搬去那裏了?」B 太太
已生病,近年來,A 太太也没再上山來,無法獲知甲先生
的下落。而筆者鮮少有機會到街上,也抽不出時間專程登
門拜訪,就這樣過了一年多。
102

半年前,旅居加拿大的李居士,因太太罹患重症回台治
療,一個月後往生了。他上山為同修設牌位時,曾找筆者談
話。

李居士與甲先生的女兒曾是鄰居;故,向他提起甲太太
已往生二年了的事,並問他:「甲先生是否搬去加拿大與女
兒同住?」

中秋節前夕,忽接到李居士從加拿大打來的電話,告
知:「我問過甲先生的女兒,她父親没來加拿大,已搬到桃
園,手機號碼……。」

連絡上甲先生,告知:「我找你很久了,知道你人在那
裏就好了,以後我們常連絡。」

十天前,筆者接到甲先生的來電,問筆者:「上午十
點,法師會在地藏院?」他準時上山,與他在客堂相敍了
近一個小時。他告訴筆者:「經一年多的沉浸,已知未來要
走的路。我已上了年紀,不方便搬去與子女同住,現正在
選擇一處適合我性向的養老院,到時再搬過去住…。」

送走了他,看著他離去的背影。這兩年來,他變老了,
思想也變了。他作夢也没想到太太會先他而去,又走得那麼
突然,留下他獨自面對未來孤寂的歲月。要如何走下去?他
是個堅強的人,相信會有自己的方向。
 生死篇 示無常 103

生、老、病、死四苦,是人生必經的階段。面對生、
老、病、死時,該如何自處?若没有信仰,空虛、孤獨來襲
時,如何才能排除?

《佛說無常經》載:「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
所侵,無能免斯者。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
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
不被無常吞。」

眾生乘業而來,又隨業而去,就如走馬燈般,周而復
始,在六道中輪迴不已。若不知出離,不知求往生,不知
修行,又不知求解脫,就得隨業輪迴不息。
104

常憶!加油

今 ( 二○一○ ) 年元月十七日,適逢台中講堂開光法會;
黃昏時,法會圓滿後,《人刊》胡社長告訴我妳車禍住院的
消息。連繫上妳母親,表示想到醫院探望妳,妳母親告知:
「嘉琪傷重,不便打擾。」

次日,二位女眾法師前往醫院探望妳。回山後,轉述
說:「常憶!傷得很重,仍昏迷中……。」大眾師聽到此不
幸的消息,都默默地為妳回向。《人刊》美編、總編輯徐偉
夫婦,也都為妳誦經回向,祈求妳早日脫離險境。

約三個月後,妳出院回家靜養,定時到附近的醫院復
健。得知此消息後,大家都
為妳祝福,祝妳早日康復。
但,妳的病情卻没有如大家
所預期的好轉,突然莫名高
燒不退,又再次住院。經檢
查,可能是體內引流管所造
成的副作用,不得不再次開
刀,改用替代管。

妳的父親是異教徒,母
常憶為《人刊》設計的封面
 生死篇 常憶!加油 105

親經營體育用品店,妳是長女,下有二位妹妹。父母對妳
十分疼愛,出事後,日夜輪班照顧妳,希望妳早日康復。

一日,從居士口中得知,為了妳的病情,妳母親身心受
創,十分傷心。某師知悉後,去電與妳母親連絡。次日下
午,妳母親特地上山為妳設冤親債主牌位;是日,我也與妳
母親見面談話。

妳母親問我:「我女兒怎麼會與你們出家人相識?」我
把妳因申請大專奬學金的因緣而接觸僧團,後為《人刊》
美工畫插圖,並為《人刊》三十週年畫了封面,《人刊》也
對妳做了專訪的始末,告訴妳的母親。經我一講,妳母親
才了解原因。下山時,還帶了二本《人刊》回家。

某師因而常與妳母親連絡,並轉達僧團對妳的關懷。因
妳身上裝置的替代引流管是暫時性的,為了安全,需再開一
次刀,以便安裝
新的引流管。聽
到妳前後開了五
次 刀, 我 們 是
多麼的不捨與心
痛。但,若是這
樣才能消宿業,
就甘心的還吧! 常憶畫的插圖
106

還完了,以後修行就無障礙。

日前,某師又接到妳母親的來電,告知:妳意志消沉,
似在反抗命運對妳如此的安排。因妳頭部受創嚴重,傷及腦
部神經;不過,慶幸的是没有傷到思考神經。故,妳可以用
手寫字,表達意思。

我因種種的考量,不便前往醫院探望妳。但,每天早、
晚課結束後,都會默默的為妳回向,祈求佛菩薩保佑妳早日
康復。

常憶!加油。妳是個堅強的人,妳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
心腸,處處為眾生著想。從妳的圖畫中,可看出妳的心地像
童女般的善良。希望這次的惡因緣,成為妳學佛的善因緣。
多年來,妳背著父母學佛,不敢讓父母知道妳在為寺院服
務。現在,妳父母已知道妳學佛的經過,也感受到佛教的慈
悲。

常憶!加油!不要氣餒,不要消沈,黑暗過去,黎明即
至。經此病魔的考驗,定會消除妳無數的業障,增長無數成
佛的資糧。

後記:

今 ( 二○一一 ) 年元月十日早上,打開信箱,一封憲宇
仁者發來的電子郵件,詳細敘述了妳的近況:「去年十二月
 生死篇 常憶!加油 107

常憶為《人刊》專欄畫插圖

十四~十六日,嘉琪大哭三天。哭完之後,復健狀況突飛
猛進,可以用輔助器行走、可以打鍵盤、可以念書。」看完
郵件後,心裏真的非常開心。郵件中還夾帶一張妳彈琴的照
片,看到照片,彷如看到妳本人一樣,放心多了。祈佛菩薩
再次加被妳,早日康復,恢復車禍前的模樣,如此善良、慈
悲的善女人。

一年來,因妳尚在病中,不能為《人刊》畫插圖;每期
編刊時,美編、總編輯徐偉夫婦,會從妳的畫冊中,選取
幾張那富有深深禪意的圖畫當插圖。他們多次在電話中問起
妳的近況,同樣的,他們也收到了憲宇仁者所發送的電子郵
件。知悉妳的近況,他們更是為妳高興。

常憶!再次祝福妳,早日康復,與佛同在!
108

清操厲冰雪

位於亞熱帶的台灣,一年中難得下雪,即使下雪,也
只侷限在高海拔的合歡山、玉山、大雪山、太平山等山
區。因此,要賞雪也得看氣候的變化;否則,只有遠到日
本、韓國、中國、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或北歐等國,才
能一睹大雪紛飛的美景。

筆者從小對雪就有股特別的喜好;但,一直没有機會接
觸。出家後,因地緣關係 ( 埔里道場離合歡山近 ),筆者早期
曾連續幾年上山賞雪。第一次親臨雪花紛飛的景象,至今記
憶猶新。

玉龍雪山
 生死篇 清操厲冰雪 109

近五、六年來,受溫室效應影響,台灣氣溫上升,幾乎
都是暖冬,難得有下雪的跡象;即使下雪,也只是雪花片片
而已。太陽一出來,稀落的雪點兒,很快就融化了。回想前
些年,筆者到中國大陸參訪,奇遇大雪,沈醉在皚皚白雪的
美景中。

一九九七年三月,我們一行人朝禮五台山;抵達時,已
是夜晚七點多。月光下的山谷,一片銀色的世界,居士們不
禁歡呼了起來。次日中午,晴朗的天空突然飄雪,正走在塔
下的我們,有人以為是大白塔的油漆脫落,還有人疑是煙囪
掉下的白灰,雪愈下愈大,大家才相信眼前飄的是雪。這一
場突來的晴雪,讓大眾雀躍不已。

次年九月,在往天山天池的途中,第二次遇雪。雖然市
區只下著小雨;但,進入山區後,海拔漸高,加上氣溫下
降,一場早來的雪,正迎接著我們的造訪。走在滿山遍野
的雪地中,遙望遠方被白雪覆蓋著的湖面,如同走入柳宗元
《江雪》詩中「獨釣寒江雪」的畫境!

二○○二年三月,筆者到雲南麗江的玉龍雪山,又巧
遇了一場大雪。漫天雪花,地上已有二十公分厚的積雪,
遊客紛紛穿上租來的雪衣;紅色的雪衣,與白雪成了鮮明
的對比。山林裏,皚皚白雪與紅色的雪衣,紅白交錯,煞
是好看。我們搭乘簡陋、只有座位,没有防護玻璃及車頂
110

的纜車上山。大雪不斷地落在身上,抵達山頂時,已變成
了雪人。天氣雖冷,徜徉在雪中的林間步道,那種仙境般
的詩意,讓人有說不出的喜悅與自在。我們在雪中堆了一
尊地藏菩薩聖像,頂禮膜拜後離去。

下雪的條件,必須是在氣溫攝氏零度以下,且水氣充
足;否則,只是結霜而已。我之愛雪,在於它的純潔無
染,令人心地清涼。盛夏之際,烈日炎炎,五台山山上的
氣候卻涼爽宜人,山頂積雪終年不化,一片清涼,故又名
「清涼山」。

師父 聖開上人曾
向有熱惱的居士開示,
要他們修「冰天雪地」
觀, 即 可 消 除 熱 惱。
那 年 到 玉 龍 雪 山, 遇
大 雪, 試 著 在 雪 中 打
坐修「冰天雪地」觀,
旋即有股說不出的沁
涼, 恰 似「 寒 天 飲 冰
雪,點滴在心頭!」

雪,潔白如玉,表
筆者堆塑菩薩像
法忠貞不二的氣節,如
 生死篇 清操厲冰雪 111

文天祥《正氣歌》中的詩句:「清操厲冰雪」。清高的節操,
往往是在艱困的環境下才彰顯出來。伯夷、叔齊,恥食周粟
,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遂餓死。宋亡,文天祥堅貞不屈
,臨死語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南向再拜,從容就義
。死後,於其衣帶中,得一紙云:「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
幾無愧!」明末,史可法復多爾袞書;時,史公死守孤城,
置成敗、禍福、生死於度外,毅然婉拒滿清的招降,惟內積
忠君愛國之忱。故,臨死之際,忠義之氣,不覺自胸臆噴薄
而出。

冰雪的情操,除《史傳》中的忠臣烈士外,歷代不乏為
法忘軀、護法衛教的高僧,他們高風亮節的宗教情懷,令人
肅然起敬,為效法的楷模。

法顯大師,以六十高齡,西行取經,達十餘年之久。去
時,路途艱險,鳥獸絕跡;回程,在海上漂流三載,那種
「為大事也,不惜身命」的勇氣,可謂雷霆萬鈞,世間稀有!

唐朝玄奘大師,為取經求法,杖策孤征,不畏險阻。西
行至印度的途中,橫越一望無際的沙漠,歷經百重寒暑的艱
險,因信願堅定,愈挫愈勇,未萌生退志。雖乘危遠邁,縱
然喪身,也絕不後悔,誓言:「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
一步生。」終於携回六百五十七部經典,及許多佛像。
112

唐朝法沖大師,甘冒
法網,施糧周濟逃難僧人。
山有大巖,猛獸所居,由
於天雨, 加上無處投宿;
於是,大師星夜趕往巖穴。
穴前,老虎站在洞口,大
師對老虎道:「今窮客 ( 落
難僧 ) 相投,可見容不?」
憨山大師畫像
老虎朝他望望,似懂其意,
遂率全穴虎子離去。

一次,道俗集合於佛寺內,竟有人請道士開講佛經。適
時,法沖大師在場,上前警告道:
「汝形同外道,邪述纏懷。
苟講佛經,終歸名利。我道俗無名要,惟釋子身既在此,畢
不得行,早可識機,無悔於後。」道士默然下座,在場大眾
讚歎道:「此護法菩薩也。」

明末憨山大師,遭人誣陷,連續幾天遭刑囚逼供,受盡
非人的折磨後說:「……早在出家時,就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所以,我並不怕死……。只是不願見皇上因為我的冤獄,而
背負一個大不孝的罪名。」後以觸犯「私造寺院」罪名,發
配雷州充軍。發配途中,師語紫柏大師曰:
「身為禪門中人,
應該要有更豁達的心胸,去承受一切變故。每一個人,生來
 生死篇 清操厲冰雪 113

都有千萬個逆境,跨過一個逆境,就表示更接近大智慧。何
況,放眼天下,比自己苦的人比比皆是,我們又何必用憤怒
及憎恨來增加自己的不快樂呢!」由此可見大師不畏逆境、
愈挫愈勇、寬大慈悲的高尚行誼。

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 一生中, 經歷了十次劫難、


四十八件奇事, 傳法「 曹洞 」, 兼嗣「 臨濟 」, 中興「 雲
門」,匡扶「法眼」,延續「溈仰」。重興福建鼓山湧泉寺、
曹溪南華寺、曲江乳源雲門大覺禪寺、江西雲居寺,重建雲
南雲棲寺等大、小寺院八十餘處,並進行寺院改革,重整道
風,恢復參禪、傳戒。

民國四十年,傳戒期間,發生「雲門事件」。老和尚遭
匪徒劫持、刑戮,筋骨折斷,牙齒脫落,至於昏厥,幾度死
生。復拒絶擔任中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與中共力爭,
並一再強調戒律、年號、漢服不能毀。這種不屈不撓,不受
鬥爭脅迫,敢與惡勢力對抗的精神,是「無我」與「我不入
地獄,誰入地獄」的大魄力,如此「打落牙齒和血吞」、「天
下眾生一肩挑」的聖者情操,值得我們尊敬與學習。

古人已矣;但,他們忠貞的情操,名垂青史,令後人敬
仰緬懷。歷代高僧的高風亮節,千古不朽,正如一盞明燈般
的指引後人。豔陽高照的夏日,皚皚的山頂,白雪大概都已
融化;而雪的純白無瑕及忠貞亮潔的表法,永遠深植我心。
114

人生莫空走一回

不管你是誰,是否已有心理準備,面對人生的盡頭。當
時刻到來,你不再分秒必爭,也没有晨昏晝夜。無論你生前
擁有多少財富、名望、權力,都將無用。無論欠人或被欠,
所有的恩恩怨怨,終將消失。

死亡,没有富人、窮人之分;不會說有錢人死的比較舒
服,窮人死的比較痛若。死亡所顯露出來的樣子,它一直都
是「十」。有人生前以為自己得到十分,到他離開世間時,
他也失去十分,那將是「十分痛苦的事」,這是絕對公平的。

人,活在世上,什麼事情最重要?人的價值,要如何
衡量?
 生死篇 人生莫空走一回 115

重要的不是他能購買什麼,而是建造什麼;不是得到什
麼,而是給了什麼。

重要的不是他的成功,而是他做了那些有意義的事。

重要的不是他學到什麼,而是他教導了別人什麼。

重要的是他對每件事是否盡心盡力、心懷悲憫、充滿勇
氣、犠牲奉獻,讓人感受到他的付出。

重要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優良的品格。

重要的不是他認識多少人,而是他能讓多少人懷念。

重要的不是他留下聲名,而是他的愛留給人們多少回憶。

人死了,不管生前立下多大的希望、抱負、計畫及執行
的細節,都將終止;曾經看來是場重大的勝負,也都將隨之
褪色消失。人,從何處而來,在何處留下足跡,都已不重要。

人,來到世間,不過是天地間的過客;每個人的財富、
地位或許有高低之分;但,對快樂和幸福的體會並無高低之
別。只是有錢人的快樂比較複雜,窮人的快樂比較單純,就
只這點差別而已。

當你是快樂時,悲傷便在一旁窺視;當你是痛苦時,那
隨之而來的,就是歡樂。快樂,或許有些人早一點得到,有
些人晚一點得到;有人先失去,有人晚失去,但,早晚終將
116

會失去。你曾經擁有多少快樂,當你失去時,就會有多少悲
傷。到了死亡,每件事都會變成一樣。

快樂的生活,並非來自偶然,也非命中註定,而是自己
一連串的選擇。因此,當你遇見美好的事物時,所要做的第
一件事,就是與你四周的人一起分享。如此,才能讓這些美
好的事情散播出去。

人,活著的時候,要給自己的生命留下一點空隙,就像
兩車之間的安全距離,有一點緩衝的餘地,可以隨時調整自
己,進退有據。生活上,須藉清理挪減而騰出空間;心靈
上,則經思考感悟而擴展空間。一生中,重要的不是發生了
什麼事,而是如何面對
它、處理它的方法與態
度。當我們面向陽光,
就不會陷身在陰影裏。

與人相處之道,就
如拿花送給別人時,首
先 聞 到 花 香 的, 是 自
己。當我們抓起泥巴想
拋向別人時,首先弄髒
的,是我們自己的手。
 生死篇 人生莫空走一回 117

一句溫暖的話,就像往別人身上灑香水,自己也會沾到
兩三滴。生活中,要讓自己更豁達些;因為豁達,才不至於
鑽牛角尖,才能樂觀進取。要開朗些;因為開朗,才能把
快樂帶給別人,讓生活更加愉悅。心情要快樂,心境就要開
闊,不要把人與人之間的瑣事當成是非。莫為他人一句無心
的話,卻有意地接受,堆積在心中,因而起煩惱。

一個真正快樂的人,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
計較的少。少非不足,而是另一種有餘;捨棄,也不一定是
失去,而是另一種更寬闊的擁有。美好的人生,在於時時擁
有一顆自在解脫的心,不管世事如何變化,自己都能保持清
淨心。有了清淨的心,自然心胸開闊,了無罣礙。

人非聖賢,雖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擴展它的寬
度。

你不能改變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時時展現笑容。
你不能期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
你不能要求事事順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盡心。
人生的光彩在哪裏?
早上醒來,光彩在臉上,充滿笑容的迎接未來。
到了中午,光彩在腰上,挺直腰桿的活在當下。
到了晚上,光彩在腳下,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
118

生活原本很簡單,只要懂得珍惜,勇敢面對,就能擁有
生命的光彩。

時時保持笑容,一個微笑,是回報給自己的。

兩個微笑,是我們彼此的。

N 個微笑,是大家的。

一個微笑,能帶給我們一片關懷,一分愛心,一個信
念。真正的春天,就會洋溢在我們的身邊;人間,就不會
白走一回。
 生死篇 要有同理心 119

要有同理心

梅姬颱風雖未直撲台灣本島,但卻與東北季風產生共伴
效應;受其影響,宜蘭地區連日下了豪大雨,單日累積雨量
超過千毫米。滂沱的大雨,造成宜蘭地區多處嚴重淹水;蘇
澳白雲寺後山土石流,奪去九條人命;蘇花公路沿途嚴重坍
方,二百多人受困。經搶救後,至今(事發第九天)仍有廿
五人失蹤,下落不明。連日來,動員海、陸、空及特種搜救
人員,不畏艱難,現仍持續搜救中。

此不幸事件發生後,竟有人上網 po 文說:「哈哈!號外
!綠色執政,淹水保證,宜蘭最好死多一點人………。」引
起民眾公憤。後,又有一名大學生,因考試成績不佳,竟
在臉書上指宜蘭淹水是「天譴」,引發網友憤怒。這名男學
生,在臉書上留言說:「我真的很討厭宜蘭人。」這次水患
災情,證實了「因果報應」。他指宜蘭災情,是上帝的「天
譴」,還說「爽翻了」。

這名學生臉書留言後,立即被網友譴責。事後,雖趕緊
刪除留言,發表道歉文。但,網友並不領情,經過人肉搜索
後,搜尋出這名男學生正是宜蘭大學的學生。

看完報導,筆者以同理心的角度思惟:「人有情緒,卻
120

也不該幸災樂禍,與無辜的眾生結惡緣啊!」《梵網經》
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此次宜蘭地區
豪雨成災,人民的生命受到威脅,財產損失無數,當下,
我們應本著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去關懷災區居民。

筆著曾聽過一則因果故事:「從前,有位死刑犯將處決
時,適有二名路人經過刑場;時,一人動念:『可憐呀!他
若不犯法,今天就不會被處死了。』另一人動念:『死的好,
誰叫他不守法。』

多生累劫後,此三人再次轉世為
人。死刑犯轉世為一水果販,在路邊
賣水果。一日,前世動歹念的路人,
路過水果攤,想買些水果。水果販一
看見他,立即擺出一副瞋恨相,找了
種種理由,就是不把水果賣給他;再
加一倍的價格,水果販還是不肯把水
果賣給他,此路人只好默默的走開。

隨後,又來了一位路人,此人是
前世動好念的人所轉世的。水果販一
見到他,不但親切招呼他,還只以一
半的價錢,就把最好的水果賣給他。」
 生死篇 要有同理心 121

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別?離不開往昔所種的因,而結其果
也。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人在世時,要廣結善
緣,結好緣、善緣、法緣,千萬不要與人結惡緣。

事後,宜蘭大學展開調查,證實 po 文上網的人,確為該
校化材系四年級學生。校方表示:這名學生很後悔,願意到
蘭陽仁愛之家服務至少一百小時。

希望這名同學記取教訓,痛定思痛,不要再做出糊塗顛
倒的事。祝福他,改過自新,善莫大焉。

九寨溝風光
122

破相

家喻戶曉的旅美棒球投手王建民,自去 ( 二○○九 ) 年
手臂受傷後,就很少上場比賽了;他所諦造的十九勝,已
成為棒球迷們的回憶。

有位居士曾對筆者說:「有相命仙說:『王建民,因為耳
朵穿洞,破了相,運勢跟著破掉了。』」當時,筆者没有回應
她,只是笑笑而已。

佛家對命運看法如何?學佛,真的能改變命運嗎?初機
學佛者,對這些問題,常心存疑惑。嚴格的說,正信的佛
教,是不談命運的。

《佛遺教經》
 生死篇 破相 123

《佛遺教經》載:「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
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
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
所不應。」

「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正見、正念、正思
惟、正業、正精進、正語、正命、正定。其中,正命:即
要捨離五種邪命,不可為利養而

一、詐現異相奇特。
二、自說功德。
三、占相吉凶為人說法。
四、高聲現威令人畏敬。
五、稱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

佛陀禁止占相吉凶,眾生
現世的種種,皆由前世宿業所
感。 所 謂 命 運: 佛 法 中 稱 為
「業力」,世俗人稱為「運命」。
人的生辰八字,打從娘胎落地
就已確定,由不得自己。今世
所受的果報,是善、是惡,皆
由前世業力所致;不是改命、
改運就可以改變的。  棒球投手王建民
124

要改變命運,除了精進修行、行善布施外,多禮佛並懺
悔往昔業障,如此才能轉業。佛門中小沙彌延壽的故事,因
小沙彌發慈悲心,救了許多螞蟻,因而轉業延壽。《了凡四
訓》中的袁了凡,參訪雲谷禪師後,了悟「立命說」,力行
知過、改過,助人行善,因而改變了命運,既得子又延壽。

學佛修行,追求的不是現世的榮華富貴,而是了脫生
死。王建民,因耳朵穿洞而破相,為世人所忌諱;而學佛
者不破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三心─過
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是難以證果的。

眾生對我執、我見、我所的執著,執著所擁有的身體、
親情、財物、名利;生時,就已緊抱不放;死後,又怎麼放
得下。如此學佛要破我相,談何容易。

在台灣,出家人受三壇大戒,在受菩薩戒前,要發心燃
香供佛,表法菩薩道之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除此表法外,
另有一種「破相」之意。在頭頂上燒三個戒疤,就破相了;
由此,對修行會有更深一層的提昇,會降低對身體的執著。

時下世人追求外貌,不惜花
大把大把的金錢,去做各種美容
手 術, 不 但 花 錢, 而 且 傷 害 身
體,甚至喪命。

佛陀時代,天生麗質的妙賢
 生死篇 破相 125

比 丘 尼, 是 出 了 名 的 美
女, 與 大 迦 葉 尊 者 做 了
十二年名義上的夫妻。大
迦葉尊者先行出家,成為
佛陀的弟子,在他剃度後
的第八日,就證阿羅漢果
了。
 大迦葉尊者雕像
歲月如梭,一月、二
月,一年、二年,大迦葉尊者出家後,杳無音訊。妙賢決意
不再等待,遂將所有的珍珠衣寶,悉數分給親族、鄰里、家
人後,跟隨裸形外道出家。

妙賢跟隨裸形外道出家後,由於她的美貌,受到不少的凌
辱。大迦葉尊者知悉後,請託一位比丘尼,把妙賢帶回佛陀
座下,依止僧團修行。

妙賢加入比丘尼教團後,因為她那天仙般的容貌,又成
為人們造謠的對象。她自覺慚愧,悲嘆生為女身的缺憾,從
此停止托鉢,遠離大眾,不在人多的地方露面。

大迦葉尊者憐憫她,徵得佛陀同意,把每天托鉢回來的
食物,分一半給妙賢比丘尼。此舉,又引起偷蘭難陀比丘尼
造口業,說:「聽說他們二人未出家前,做了十二年的名義
夫妻,如今看他們親密的分飯吃,一定有什麼私情……。」
126

 沿街托鉢

已證果的大迦葉尊者,對誹謗是逆來順受;妙賢比丘尼聽
後,更覺慚愧,精進修行不懈。妙賢比丘尼為了杜絕美貌所引
來的諸多魔障,毅然毀容,成為「醜僧俊道」,不久也證了阿
羅漢果。

「看破」
,才能得大自在。妙賢比丘尼因為看破自己的美貌,
毅然毀容,從此不再受外界的干擾。因心境上的轉變,更加精進
修行,很快地證了阿羅漢果,得大自在。

世人對諸事看不破,對身體放不下,煩惱痛苦自然纏身。
「看破、放下」,乃學佛修行有所成就的不二法門。
 生死篇 何不快樂過日子 127

何不快樂過日子

現代人,不管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的人們,很少
有快樂的,為何會如此?離不開與心理或精神壓力有關。
有位小孩對母親說:「媽媽!妳今天好漂亮。」
母親問道:「為什麼?」
小孩答說:「因為媽媽今天没有生氣。」
有一野外登山隊,行走途中,大家步履沉重,疲憊不
堪,只有一個人快樂的走著。

有人問他:「你為何如此輕鬆?」
他笑著說:「因為我帶的東西最少。」
原來,快樂很簡單,少一點包袱就行了。
現代人為何不快樂?無非是太過苛求自己,把自己繃得
太緊,或是過度將所有的責任加諸在自己身上,因而感到心
勞意攘,怎麼快樂得起來。

有些人,遇到不如意的事,可能就情緒失控,發起飆來。
128

以大人來說,房貸、保險費、生活費、孩子的教育費
……。若入不敷出時,怎麼會不煩惱?有了煩惱,又怎麼會
快樂?

又以小孩來說,除了學校的功課外,下課後或星期假
日,還要補習、學才藝;沉重的課業壓力,他們怎麼快樂
得起來?

以公司的經營者來說,面對各行各業激烈的競爭,除了
接單不容易之外,還須遵守政府之法令與規範。此外,員工
的管理,也是一大學問,老闆怎麼快樂得起來?

以員工來說,連續幾年未調薪,面對當前什麼都漲的高
物價環境,生活堪慮。前 ( 二○○八 ) 年,金融海嘯席捲全
球,放無薪假,擔心被裁員,影響生計,怎麼會快樂?

生活在現代的社會裏,科技雖為人類帶來諸多的方便;
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接觸的時間相形減少,而「冷漠、
疏離」的人際關係,也益形嚴重。家庭的財富增加了,親情
卻變淡了;物質生活愈來愈富足,快樂感卻愈來愈低落了。
 生死篇 何不快樂過日子 129

有人認為:「有錢比較快樂」。其實,這是錯誤的看法。
一個窮人,區區幾百塊買個東西、或飽食一餐,他就能得到
快樂;反之,窮人翻身,有錢後,可能要花幾萬塊,甚至幾
十萬,才能得到同樣的快樂。

當一個人的口味愈重,吃東西的口感就愈差;當你的錢
愈多,那些錢的價值就愈小。當一個人的肚子很餓時,給他
一個饅頭,那是美味;但,當他吃了五個饅頭,他就會食不
知味。

有錢的人,怕被偷、被搶;房子大的人,怕打掃;平日
吃太多的人,怕會胖;吃太好的人,又怕死。因此,現在的
有錢人,吃的是生菜、水果、蕃薯等根莖類或五穀類,喝的
是牧草、小麥汁。其實,這些都是以前窮苦人家,或給動物
吃的食物。

即便是擁有了全世界,也只能日食三餐,夜寐一床。就
算擁有一百張床,也只能睡一張床;擁有一千雙鞋,也只能
穿一雙。點上一桌滿漢全席,又能吃多少?世上的事,總是
130

有得有失。財富,雖可以讓人享受,但它也會帶來苦惱;坊
間有中了樂透的人,有了錢,不但没帶來快樂,反而增加了
煩惱。

當你期待得到某件東西,而你得到了,那是一種快樂。
相對地,當你失去的時候,也會讓你感受到同樣的悲傷。有
人得到了財富,卻可能因此失去了健康、家庭或感情。

有一則寓言故事:

有一個富翁,揹著許多金銀財寶,到處去尋找快樂。他
走過了千山萬水,卻遍尋不到快樂,沮喪地坐在路旁。

有一農夫,揹著一大捆木柴,從山上走下來。

富翁說:「我是個富翁。請問,如何才能得到快樂?」

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木柴,揩著汗水說:「要快樂,很簡
單,放下就是快樂!」

富翁當下似有所悟,自語道:「原來,自己背負那麼
重的珠寶,怕人搶、怕被害,整日憂心忡忡,快樂從何而
 生死篇 何不快樂過日子 131

來?」

於是,富翁將珠寶、錢財拿去接濟窮人,發慈悲心,
做善事;終於,他嘗到了快樂的滋味。

時下芸芸眾生,成天名韁利鎖纏身,何來快樂?成天你
爭我奪,快樂從何而來?成天心事重重,陰霾不開,快樂又
在哪裏?成天心胸如豆,無法開豁,快樂又何處去尋?

因此,「放下就是快樂。」只要心無罣礙,什麼都看得
開、放得下,何愁沒有快樂的春鶯在啼鳴,何愁沒有快樂
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沒有快樂的鮮花在綻放!
有智慧的人是學會「放下」,而非擁有!為何要放下?
人,因為「想求」而苦,若無求,苦從何來!
人,因為「想要」而苦,若無要,苦從何來!
人,因為「享有」而苦,若無有,苦從何來!
學會放下「罣礙」,就能事事無礙。
學會放下「執著」,就能通權達變。
學會放下「貪念」,就能知足常樂。
132

學會放下「傲慢」,就能虛心求教。
學會放下「恐懼」,就能心安理得。
學會放下「忌妒」,就能欣賞別人。
學會放下「憎恨」,就能寬恕別人。
學會放下「煩惱」,就能一切自在。
「放下」,不表示停止關懷,它意味著自己無法為別人做
這件事。
「放下」,不是去改變或責怪他人,它是發揮自己最大的
潛能。
「放下」,是不刻意促成什麼,它是讓自己從自然的因緣
中學習。
「放下」,是不批判,它是允許別人表達他們的人性。
「放下」,是没有執著,只有關心。
「放下」,是允許別人去面對事情的真相。
「放下」,是去除恐懼,讓愛呈現。
「放下」,是不追悔過去,讓自己成長並為未來而活。
 般若篇
般若篇 133

善知識教,猶如春日,生長一切善法根苗。
善知識教,猶如滿月,凡所照及皆使清涼。
善知識教,如夏雪山,能除一切諸獸熱渴。
善知識教,如芳池日,能開一切善心蓮華。
134

賀百年感言
明天,即是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元旦;告別九九年舊年,
迎接百年第一道曙光。為慶賀眾所期待之「世紀百年」的到
來,舉國上下,無不歡欣鼓舞,推出各種形式、千變萬化的
跨年活動。

據資訊報導:今晚,全國各地都有跨年晚會,而煙火
秀,依舊是眾所矚目的焦點。今晚,各地擴大慶祝,跨年
人潮更勝往年,大家以愉快的心情,一同倒數,迎接 100
年的來臨。

告別 99 邁向 100 系列活動,有選在高海拔的阿里山,有
在海邊的東北角,也有在離島的蘭嶼、綠島。在迎接 100 年
的時刻,民眾除了可以在美麗的阿里山上欣賞日出及悠揚的
音樂外,還可領取「100 阿里山日出」見證書,一同見證民
國 100 年的日出時刻。

跨年夜,氣溫驟降,最低氣溫下探 5 度。民眾為了卡
位,頂著十度以下的低溫,提前排隊。各主辦單位,提醒
民眾做好防寒準備,保暖必備的圍巾、帽子、口罩、暖暖
包……,為商家帶來不少商機。

建國百年元旦,總統府前廣場將舉行「早安!中華民
 般若篇 賀百年感言 135

迎百年曙光

摘自網路相片
136

國」升旗典禮,由四位來自不同族群的歌手領唱國歌,象
徵台灣四大族群的融合。升旗典禮中,還將播放由愛心阿
嬤陳樹菊、國寶級麵包師傅吳寶春、跆拳道國手楊淑君、
口足畫家楊恩典、北管藝人茂伯、中影董事長郭台強、台
達電董事長鄭崇華等,士、農、工、商、軍,各行各業代
表,以最誠摯的心獻唱國歌的影片。

歡慶百年慶典活動,正熱鬧滾滾的展開,祈中華民國地
久天長,人民幸福指數提昇;冀社會亂象能減少,社會治安
能變好。更期大家發揮愛心,把愛散播到社會各個角落,滋
潤每一個人的心田。

暖化效應,今年冬天,暴風雪侵襲歐洲、美、加地區,
造成陸、空交通癱瘓。對抗全球暖化,不再是口號,也不是
某一個國家的事,而是全球人類共同的責任。

全球暖化現象加劇,南太平洋群島,世人眼裏傳說中的
天堂,隨著地球的暖化,島國的國土不斷下沉;海浪有時橫
越過路面,直直的穿越島國的另一端。島上的孩子,每年有
四分之一的時間,需踏著海洋的波浪上學。生活的土地,隨
著海浪的波濤,愈縮愈小。這些有「世界盡頭」之稱的南太
平洋島國,正因為海平面的上升,緩緩地走向盡頭。

佛家所言之「末法時代」,或瑪雅人曆法預言 --2012 年
 般若篇 賀百年感言 137

,人類將走向全新的文明;這些無非是要醒世、警示人們
,不要再造惡業。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現在已不是
單打獨鬥的時代了,必須結合全球的力量,共同面對地球
暖化的課題。

台灣許多環保團體,共同努力推行各項環保活動,政府
部門亦規畫節能減碳政策,並制訂實施,朝環保與節能、減
碳方向推行。「珍愛地球、真愛台灣」,希望能喚起大家的環
保意識,從你我身邊開始做起。只要每個人願意付出舉手之
勞,我們就可以看到「綠水長流,青山常在」。地球只有一
個,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吧!

民國六十年代,家師 聖開上人全省行腳期間,即注意
到此危機。時,以「蘇武牧羊」曲,填「地球人」詞,呼
籲人類要共生共融。家師自喻是「清道夫」,發願「生生世

秋景
138

筆者近著

世在娑婆世界淨化人心,直至當來彌勒尊佛下生人間成
佛,方願成滿。」家師也知此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然,他
老人家願作森林大火中救火的小鳥,用盡自己的力量,以
翅膀沾水來滅火,死而後已。

在這倒數跨年,迎接百年來臨的時刻,期國人不要只陶
醉在歌舞、歡呼聲中。記得為自己,為社會、國家、世界
許下心願:願新的一年,心想事成;願社會變得更祥和、融
洽,世界變得更美好;更期地球暖化問題能趨緩,讓春、
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更替。

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地藏院常住的作息、筆者的
修行課表,一如往昔,既没有期待,也不展望未來,以「天
天是好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回顧一年來,對佛教、僧
團更盡心盡力,亦出版了《慚愧僧文集》第二集、《天台宗
諸祖》二本書。而明(二○一一)年將出版的新書,也已完
成大半的文稿,不曾虛度寶貴的光陰。
 般若篇 文殊院之晨 139

文殊院之晨

文殊院,開山迄今已三十年。筆者出家後,前十年常住
在文殊院,後二十年都在地藏院。今(二○一○ )年元月
起,為因應僧團的運作,每週有一半的時間住在文殊院。搬
回文殊院,心境有如參禪三階段: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
見山是山,前後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

憶起開山時期的種種,悲欣交集。短短三十寒暑,文殊
院歷經了成、住、壞、空四個階段。

 921 地震前的文殊院
140

民國六十九年,筆者剛到山上時,大殿尚未興建。
民國七十二年佛誕節,大殿落成。
民國八十八年九月廿一日凌晨,一場大地震,殿堂全毀。
民國九十八年九月廿日,大殿重建完成,文殊聖像重新
安座。
三十年來,人、事、物皆非。憶起師父 上人往昔開山
的艱辛,為法忘軀,留下「弘揚人乘佛教於全世界」的悲
願,令人不勝唏噓。
搬回文殊院,第一個晚上,一夜好眠,聞板聲已是早齋
時間。清晨,太陽尚未露臉,大地仍在沉睡。步出齋堂,東
邊,形如佛陀涅槃相的臥佛山,山巒間隱約有發亮、微白的
曙光。山邊的山嵐,與風為伴,變化多端,飄渺、朦朧,彷
彿是一幅寂靜的山水畫。

剎那間,天空開始轉亮,曙光漸漸,天上朵朵白雲悠悠
飄來,山鳥群飛,遠處傳來陣陣雞鳴犬吠聲。一會兒,唧唧
啾啾的鳥鳴聲,不絕於耳;三、五成群的村民,漫步在林
間。過堂畢,僧眾或經行、或作務,展開一天的作息。

九二一地震後,文殊院建物全毀,僧團運作暫遷金天
堂。重建前,偶爾回到文殊院,見到荒廢在荒煙蔓草間的
文殊院,當下有說不出的感傷。僧團雖增購了毗鄰的幾塊
農地,礙於土地變更手續的延宕,一時無法變更為宗教用
 般若篇 文殊院之晨 141

 文殊院祥雲

地。重建的計畫,被迫擱置,無法開工興建。

每思及師父 上人生前對弟子的教誨,與弘揚人乘佛教的
大願,禁不住潸然落淚。自感福德未具,業障深重,不知何
時才能完成師志。為使人乘聖業法輪常轉,僧團曾遭受種種
的考驗,在三寶與師父 上人的加被下,排除了重重的阻礙,
突破了層層的難關。

師父 上人生前興建的殿堂,因地震,包括山門,皆已
全部拆除,僅留下山門前四棵菩提樹、一排的小欖仁樹與
三棵黑板樹。法器文物,只剩文殊聖像、大鐘、鼓、十方
爐、雲板、匾額……等。去(二 ○○ 九)年九月廿日,重
建大殿啟用時,法器、文物,已重新供奉、安置。目睹這
142

些封存多年的法器、文物,感觸良多。誠如在文殊聖像安
座法會中,筆者對居士的開示:「今天,看見來自全省各地
的居士,心中有說不出的感動。從師父 上人圓寂、921 地
震後,四眾弟子重聚文殊院,這種場面怎不令人感傷,心
中有太多說不出的感觸與感慨,也感受到龍天護法對僧團
的加被……。」

今年的冬天很冷,多次夜晚獨坐窗口,憶起師父 上人對
弟子的教誨,言猶在耳。往事如煙,而今物是人非,師父的
身教、言教,只能長存於腦海中。因祖師堂尚未興建,師父
的銅像暫供在 C 棟的佛堂處。每次從銅像前走過,銅像無言
的示教,似在提醒筆者,莫忘弘揚人乘佛教的師志。
 般若篇
般若篇 文殊院之晨 143

往昔,筆者數次跟隨師父 上人到附近踏青,師父總是
走在前頭,隨身的手杖,常指著遠處:那裏以後可蓋彌勒
院,那裏蓋觀音院……,想到這裏,慚愧萬分。

師父 上人六十歲開山,以不到十年的時間,開創了多
座道場,並購下二十多公頃醒潭人乘寺預定地的土地。而
筆者費了十年的時間,才完成文殊院第一、二期的重建;
第三、四期工程,仍在籌劃中。師父 上人的大志大願,不
知何時才能實現?

臥佛山,好似一尊臥佛矗立在東方。每天清晨,旭日從
臥佛山上升,溫暖的陽光普照大地,彷如佛光普照一般。冉
冉東升的旭日,象徵無窮的希望,令人充滿信心。相信常寂
光中的師父 上人,定會加被僧團,早日完成重建。

 臥佛山遠眺
144

地藏院之春

地藏院〈八關齋戒〉全體戒子合影

春天到了,燕子飛回來了,花兒開了,樹芽也長出來
了,院裏一片生機盎然,有別於冬天枯寂蕭瑟的景象。

一場春雨過後,樹梢枝頭紛紛冒出新芽;隨著氣溫的回
升,樹上的新芽抽出兩三片嫩葉,綠得可愛。

錯落林間的杜鵑
花, 已 耐 不 住
性子地悄然綻
放。三月粉紅櫻,
 般若篇 地藏院之春 145

亦不落人後,綻放著繽紛的花朵。寄生在龍柏樹幹的春石斛
蘭,莖節上的花,成串成串的開著。遲謝的山茶花,依然花
姿豐盈。草皮上不知名的野花,也湊上一腳,把地藏院裝扮
得如春姑娘一般。

早回的燕子,輕盈地飛來飛去,或尋覓老巢、或銜泥築
新巢,呢呢喃喃。麻雀、斑鳩,覓食林間;向晚時分,成群
麻雀天空齊飛,又是另一番景緻。

晨間禪林經行時,置身翠林間,畫眉鳥的歌聲此起彼
落,偶爾,一些不知名的鳥兒,悄悄的造訪林間,好一座天
然的鳥園,令人心曠神怡。

院內、外廣植的五葉松,枝枒間佈滿了新芽,幾日不
見,已有十公分長。五葉松芽可泡製成松露,據說有活絡
筋骨之藥效。柏、梅、山茶樹等,萌出嫩芽並逐漸抽出嫩
嫩的葉片,在春風中颯颯絮語,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大地回
春,萬象更新。春天,真的來了。

隨著春天的到來,
清明祭祖的信眾
陸 續 上 山。 每
年「清明報恩法
會」前一個月,是院
146

裏法務最繁忙的時候。尤其是例假日,寶塔、寂祥樓,常
擠得水泄不通。用齋的信眾,坐滿齋堂,有時齋菜不足,
還需補上炒麵。

僧眾分組進行法會事前的準備,因開車上山的信眾每
年有增加的趨勢,負責交通組的居士,常為停車位不足而
傷透腦筋。農禪內,也已種植各種蔬菜,以因應法會當天
之需。看見居士早晚辛勤的出坡,令人讚歎。

今年春節期間,春雨就已報到,雨勢雖不大,卻多少
給上山禮佛的居士帶來不便。浮滯天空的灰塵,經過春雨
的洗滌,空氣變清新了。過年前,一波接一波的寒流,合
歡山降下了瑞雪。至元宵節時,仍有積雪未融,湧進了大
批上山賞雪的人潮,為埔里帶來不少商機。

一年之季在於春,農業時代,農民忙著春耕播種,秋天
才得收成。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台灣產業結構多
少衝擊了傳統農業。所幸,政策導向調整農業的結構,改善
生產,注重生態,創造農業及農村休閒
產業發展的有利環
境, 維 護 農 村
獨特風貌,加
強保護生態與
自然景觀,確保農
 般若篇 地藏院之春 147

民與農業發展的將來性與發展性,使農村適應未來發展之需
求。

為珍惜地球資源,提倡環保,地藏院的農禪特別於園區
設置堆肥槽,將全院的菓皮、菜葉、落葉等回收,製成有機
肥,栽植出有機且無農藥的蔬菓,供佛也供僧,還為常住節
省一筆支出,一舉數得。

筆者除處理寺務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俯首筆耕,一年
要出二本書,需要不斷的充實自己。累了,步出陽台,放眼
望去,風和日麗,鳥語花香,一片綠意。日落時分,西方紅
霞彌漫,漫山遍野被晚霞映得一片通紅。後山寶塔傳來晚鐘
的鐘聲,接著是院裏的暮課。大眾魚貫入殿,依單、雙日,
或誦《佛說阿彌陀經》、或禮《八十八佛懺悔文》。隨著維
那、悅眾的磬聲、木魚聲,海潮音的梵唄聲,大眾依文入觀
行持。八點整,暮鼓起敲,晚鐘接唱,鐘聲上徹天堂、下通
地府……。鐘聲三叩結束,安板後止靜,
大眾回寮精進,十點養息。

清晨四點十五分,
三板開靜, 大眾下
單盥洗,又是一天
的開始。規律的叢
林作息,聞鐘、板
148

聲,即知一日時分。有人說:「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身為
出家僧尼,本應如是;除恪守佛戒外,更需精進道業不懈,
弘法利生,廣度有情。

地藏院寺景
佛門孝經―
 般若篇 《地藏經》 149

佛門孝經─《地藏經》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蓮池、藕益兩位大師,與近代弘
一、印光大師,皆十分推崇《地藏經》。茲分述如下:

蓮池大師為比丘性安撰《地藏經》跋文云:「《地藏經》
譯於唐實叉難陀,而時本譯人為法燈、法炬,不著世代,不
載里族,於藏無所考。

雖大同小異,理固無傷,而覆實傳信,必應有據。乃比
丘性安者,承先志刻唐譯易之。

或謂是經,諄諄乎眾生因果,地獄名相,無復玄論,不
足新世耳目,奚用是訂正為?噫!布帛菽粟,平時不如明
珠,凶年則為至寶。救末法之凶年,是經豈可少耶?若夫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探玄之士,
試終身味之。《地藏經》多說因果報應,實的現時應機之妙
法,有志救世救人者,豈可忽諸?」

藕益大師於《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自序云:「嗚呼!
大法久湮,人多謬解。執大謗小,舉世皆然。寧知地獄眾
苦,已隨其後,瘖啞餘報,復更難窮。故我地藏慈尊,
於大集會中,現聲聞相,而世尊廣歎勝德,且為之較量
150

云:假使有人,於彌勒、妙吉祥,並觀自在、普賢之類,
殑伽沙等大菩薩所,於百劫中,至心皈依稱念禮供,求諸
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皈依稱念禮供地藏。以菩薩
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故也。蓋末世
之中,篤言於大乘芷易,而躬行於僧行實難。寧知慶小
談大,並其大而亦非。悟大用小,並其小而亦大。故《法
華》誡弘經者,必依四安樂行。《涅槃》極談常住佛性,尤
扶戒律。今大士之功德獨盛,得非亦在此乎。

智旭(藕益)深恨夙生惡習,少年力詆三寶,造無間
罪,賴善根未殞,得閱本願尊經。知有出世大孝,乃轉邪見
而生正信。仍以謗法餘業,雖辛勤修證,不登法忍。每一展
讀大士三經,輒不禁涕泗橫流,悲昔日之無知,感大士之拯
拔也。」

近代佛門中,最為推崇地藏菩薩的高僧,當以弘一大師
為第一人。

一九二九年,大師《撰聯讚地藏菩薩並記》云:「多
劫荷慈恩,今居永寧,得侍十年香火;盡形修懺法,願生
極樂,早成無上菩提。辛酉三月,余來永寧,居慶福寺,
親得瞻仰禮敬、承事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並修《占察懺
儀》。明歲庚午,首涉十載,自幸餘生,獲逢聖教,豈無慶
躍?碎身莫酬,攬筆成詞,輒申讚願。惟冀見聞隨喜,同
佛門孝經―
 般若篇 《地藏經》 151

證菩提。」這是大師五十歲時
記錄下來的句語。

大師極盡孝思,常於父母
冥誕或忌日寫經迴向,尤其
對亡母,如手書《讚禮地藏
菩 薩 懺 願 儀 》 跋 中 云:「 改
元 後 十 年, 歲 次 辛 酉 四 月
二十一日,為亡母王太淑人
 弘一大師畫像
六十旬冥誕,敬寫《讚禮地
藏菩薩懺願儀》一卷,以此功德,迴向亡母,早消業障,往
生西方。」

據亦幻法師〈弘一大師在白湖〉敘述:一九三○年十
月,天台靜權法師至金仙寺宣講《地藏經》、《彌陀要解》,
大師參加聽法,兩個月沒有缺過席。靜權法師從經義演繹
到孝思時,大師當眾哽咽泣涕如雨,全體聽眾無不愕然驚
懼,座上講師亦目瞪口呆,不敢講下去。此乃大師追念母
愛的天性流露;時,大師寫了一張座右銘:「內不見有我,
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一味癡呆,深自慚愧;
劣智慢心,痛自改革。」附上的按語是:「庚午十月,居金
仙,侍靜權法師講席,聽《地藏菩薩本願經》,深自悲痛慚
愧,誓改過自新,敬書靈峰法訓,以銘座右。」
152

正因《地藏
經》讓大師深受
感動;因此,大
師祈望此經得以
普徧的流通。大
師在《地藏菩薩
本願經白話解釋
序 》 中 說:「 余  印光大師畫像

以本願章疏,惟有科注一部。淵文奧理,未契初機。乃勸宅
梵撰白話解,而為鈐鍵。」此書流通極廣。

淨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亦是近代崇信《地藏經》
不遺餘力的高僧。

大師在《地藏菩薩本跡靈感錄》序云:「地藏菩薩,誓
願宏深。雖則久已證窮法性,而復不住寂光,不證佛果。
以大慈悲,遍周塵剎,隨類現身,度脫有情。而復常居
幽冥,救拔地獄極苦眾生。以菩薩往昔曾發大願,眾生度
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良以眾生心性,與佛無二。由迷昧故,於真常中,妄生
迷惑,起貪瞋癡,造殺盜淫,以致輪迴六道,了無出期。生
人天時少,墮三途時多。菩薩特垂慈愍,多方救濟。冀彼返
妄歸真,祛迷得悟,以復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後已。
佛門孝經―
 般若篇 《地藏經》 153

譬如無價摩尼寶珠,墮於圊廁,愚人視同糞穢,不加愛
惜。智者知是無價寶珠,從廁取出,拭除糞穢,香湯洗滌,
懸之高幢,則光照天地,普雨眾寶。眾生心性,亦復如是。
雖復迷昧造業,墮落惡道。而本具之真如佛性,仍復湛寂常
恆,不生不滅,了無遷變損失之相。是故菩薩,任何業重罪
深之人,終無一念棄捨之心。而於最苦眾生,偏垂憐愍,急
欲度脫也。」

綜上可知,《地藏經》在佛門廣泛的流傳,諸多佛弟子
皆發願效法地藏菩薩的孝親精神。《地藏經》載:往昔,地
藏菩薩因地修行時,曾示現婆羅門女、光目孝女,為救度
其母永離惡道之孝心,而激發其救度一切眾生之大願。因
大願而奉行大孝,孝行與願力合一,完成崇高聖格,乃得
名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在人們的觀念中,中國儒家倫常中,皆十分重視孝道。

《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所以然者,因為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個人如果對父母不
能盡孝,對他人就不會有義,對國家就不會盡忠;於此可
見,孝道對於人的重要性。若要行道於天下,必先行孝悌
以事父母兄長。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
親,不可以為子。」此即孝順為事親之本。
154

《詩經》〈小雅 • 蓼莪〉篇:「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
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
罔極。」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載:「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
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
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遭飢饉劫,為於爹娘,盡其己身,臠割碎
壞,猶如微塵,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手執利刀,剜其眼睛,獻於如
來,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為於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
地,不辭痛苦,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為於爹娘,百千刀戟,一時刺身,於自身
中,左右出入,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
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為於爹娘,吞熱鐵丸,經百千劫,遍身焦
爛,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蓮池大師出家偈語《七筆勾》云:「恩重山丘,五鼎三
佛門孝經―
 般若篇 《地藏經》 155

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
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
筆勾。」

佛弟子為報父母恩,常在農曆七月的盂蘭盆法會或月
底的地藏菩薩聖誕日,參加法會,以此功德迴向過往的祖
先。效法地藏菩薩的精神,由世間的孝親,進到出世間的
孝親。

《地藏經》〈囑累人天品〉載:「再以人天諸眾生等,未
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故,地藏菩薩對娑婆世界
眾生的責任最大,因緣最深。

《地藏經》〈忉利天宮神通品〉載:「若未來世,有善男
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
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
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
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
永不墮惡道。
」 眾生若虔誠瞻
禮、稱念、供養、彩畫刻鏤塑
漆地藏菩薩,可免除地獄之苦。

《地藏經》裏講的因果報應
,無非是要告訴眾生因地怎麼
《地藏菩薩本願經》
156

行,就將獲得什麼果報。經云:「超聖因事」,表述此頓超法
門,利根菩薩依之修行,即可頓超成佛。而「證十地事」,
則是漸次的法門,若眾生從菩薩行果的十信位,逐步登十住
、十行、十迴向,再一步步從初地到十地位菩薩,終將成就
佛道。頓、漸根器眾生,依循地藏法門,皆可成就佛果。

地藏菩薩不只度地獄的眾生,更效法釋尊大無畏的精
神,於此穢惡的娑婆世界,普度一切罪苦眾生。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一載:「我今學世尊,發如是
誓願,當於此穢土,得無上菩提。」又載:「有菩薩摩訶薩,
名曰地藏,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
情。」由此可知,地藏菩薩的慈悲願力,是要在穢惡世界度
諸罪苦眾生。佛弟子修持地藏法門,即是要學習地藏菩薩,
不畏在五濁惡世廣度眾生。

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中,示現過婆羅門女、光目女,為
救度母親,發度盡眾生的大願。佛陀在涅槃前,上升忉利天
為母說法,報母親的生養厚恩,孝心同聲合響。所以說,
《地
藏經》,實乃佛門之孝經。

《地藏經》〈忉利天宮神通品〉云:「爾時,十方無量世
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的殊勝。在釋迦牟尼佛說法中,華嚴、法華會上,只有
佛門孝經―
 般若篇 《地藏經》 157

《地藏經》〈見聞利益品〉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與會,鮮少有十方諸佛雲集與會的現象。

《地藏經》〈見聞利益品〉中云:「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
佛,說其功德,猶不能盡。」的讚歎之語。在佛陀說的諸多
經典中,十方諸佛並未與會,只讚歎而已;所以,更顯此
地藏法門的殊勝。

《地藏經》,是學佛修行的起點,是根基。不但十方諸佛
菩薩與會,十方世界一切天龍鬼神大眾亦來擁護,顯出孝道
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不可思議。欲學佛有所成就,定要孝
順父母,尊師重道。此法門,是一切諸佛所修、一切諸佛所
讚歎,佛弟子應以此經為報答父母生養厚恩的第一孝經。
158

認識東方琉璃淨土

覺華園三寶佛

叢林大雄寶殿中供奉的三尊大佛,面對佛像,中間為本
師釋迦牟尼佛,右邊為藥師琉璃光佛,左邊則為阿彌陀佛。
藥師佛的造像,一般手持藥鉢或寶塔,此與其他佛像最大不
同之處。

佛弟子對此三尊佛應不陌生;藥師消災法會中,儀軌上
都會念誦《藥師經》與《藥師灌頂真言》,並稱念「消災延
壽藥師佛」聖號。信眾心目中的藥師佛,能加被人們增福延
壽,消災免難。
 般若篇 認識東方琉璃淨土 159

藥師佛(梵文 Bhaisajyaguru),又作藥師琉璃光如來、
藥師琉璃光王佛、大醫王佛等;為佛教東方淨琉璃世界之教
主。以琉璃為名,乃取琉璃之光明透徹,以喻國土清淨無
染。藥師佛在因地修行時,曾發了十二個大願,願願都是利
樂眾生,因而成就了琉璃光淨土。十二大願,分別為:

一、生佛平等願 二、開曉事業願
三、無盡資生願 四、安立大乘願
五、戒行清淨願 六、諸根具足願
七、身心康樂願 八、轉女成男願
九、回邪歸正願 十、從縛得脫願
十一、得妙飲食願 十二、得妙衣具願

此十二大願中,第
一大願為生佛平等願;
其後,便是引導學佛者
如 何 資 生 延 壽, 如 何
提昇生活品質、增長智
慧,強化身、心的健康
與思想的健全,達到幸
福和樂的人生。藥師如
來的十二大願,正是開
 《藥師經》經文
導眾生如何領受佛法,
160

如何改變現實生活。

學佛修行,絕非死後才離苦得樂。近代太虛大師一生致
力於佛教的改革,宣導人生佛教,主張佛教要重視現世,不
要專門去研究死後的問題。大師認為:人,只有在活著的
時候,才能體現出人生的價值。應活在當下,不要專門為了
死後如何而活。學佛,並非只求佛菩薩保佑人們豐衣足食,
而是開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要如何才能離苦得樂,發菩提
心,為眾生服務。若能依菩薩的精神去躬行實踐,即是人間
菩薩。倘人人都遵照藥師如來十二大願,及大師人生佛教的
開示去修行;那麼,娑婆世界即是人間淨土。

中國佛教,經三武一宗的教難,天台、賢首、性相各宗
經論,皆被摧毀。唯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山林水邊,
皆可修行。故,其他顯教各種法門,皆告衰微,唯禪宗一枝
獨秀。

宋朝以後,禪宗亦漸式微,而念佛法門,有取而代之之
勢;一句彌陀聖號,天下披靡。西方淨土法門獨盛,致使消
災增福,現世可以隨願所求的藥師法門,反而隱晦不揚。

漢文《大藏經》中,專門講述藥師佛的經典,約有下列
數種:

一、東晉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羅譯的《佛說灌頂拔除過
 般若篇 認識東方琉璃淨土 161

罪生死得度經》。此經沒有單行本,附載於《佛說灌頂經》
中之卷第十二。
二、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的《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
一卷。
三、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
功德經》一卷。
四、大唐三藏沙門義淨於佛光寺內譯的《藥師琉璃光七
佛本願功德經》二卷。
五、《藥師如來觀行儀軌法》一卷,南天竺三藏金剛智
譯。
六、《藥師如來念誦儀軌》一卷,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
廣智不空奉詔譯。
七、《藥師琉璃光如來消災除難念誦儀軌》,唐一行阿闍
黎撰。
八、《修藥師儀軌布壇法》,盛京實勝寺掌印喇嘛阿旺查
什書。
另有天台比丘靈耀撰的《藥師經直解》一卷,青丘沙門
太賢撰的《本願藥師經古跡》二卷等。

清初,玉琳國師閱《大藏經》,從《藥師經》中體悟藥
師佛所發的十二大願,多是注重福利現世眾生,繁榮現實社
會。玉琳國師覺得此法門適合時代潮流,尤其是對彌陀法
162

門, 有補偏救弊的作用, 於
是極力提倡。

玉琳國師在《題藥師日課
語》中云:「予辭恩絕塵,不
暇披覧。 偶入藏, 閱藥師如
來本願功德,不覺手額失聲,
願人人入如來願海也。或問:
『何於此經驚歎如是?』告之
曰:『予見世人順境淪溺者不
 玉琳國師畫像
一, 富貴可畏, 甚於貧賤。
今此如來,使人所求如願,遂從此永不退道,直至菩提。則
欲於王臣長者,一切人中,作同事攝。不乘如來願航,何從
濟乎?』

大凡修持,須量己量法,直心直行。誠能厭惡三界,堅
志往生,則專依《阿彌陀經》,收攝六根,淨念相繼。所謂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決定往生;此先自利而後利人者之所
為也。若於現前富貴功名未能忘情,男女飲食之欲未知深
厭,則於往生法門,未易深信。即信矣,身修淨土,而心戀
娑婆,果何益乎?則求其不離欲鉤而成佛智,處於順境不致
淪胥者,固無如修持藥師願海者之殊勝難思也!

……信能修持,久久不懈,知不獨富貴功名,轉女成
 般若篇 認識東方琉璃淨土 163

男,離危迪吉,如如意珠,隨願成就。即得於一切成就處,
直至菩提,永無退轉,何幸如之。人間亦有揚州鶴,但泛如
來功德船。」

玉琳國師,法名通琇,字玉琳,江蘇江陰人。十九歲出
家,師事臨濟宗下磬山圓修禪師,為嗣法弟子,曾住錫浙江
武康報恩寺。清順治十五年(公元一六五八年),奉詔入京
為順治皇帝說法,賜「大覺禪師」號。翌年,受封為「大
覺普濟禪師」,賜紫衣、金印。順治十七年(公元一六六○
年),又詔師為一千五百僧授菩薩戒,加封「大覺普濟能仁
國師」。晚年居天目山,聞善權災,盡屏參侍,不食粒米。
孑身潛出,渡江而北;至清江浦,止慈雲庵。示微疾,唯飲
冷水,索筆書曰:「本是無生,今亦無死,此是正說,餘為
魔說。」擲筆而逝。說法內廷,有《客問》一冊,及《玉琳
琇國師語錄》傳世。

相傳,玉琳國師前世為僧,相貌奇醜。有相府千金女布
施財物,來寺分派眾僧,分至此醜僧之時,心驚憎厭。醜僧
有感,專禮藥師佛,願來世相貌莊嚴;後轉世為玉琳國師,
相貌莊嚴。

玉琳國師的故事,家喻戶曉,佛光山星雲大師著有《玉
琳國師》乙書。此書在台灣已多次改編為電視劇,劇名有
「萬金和尚」、「再世情緣」等,收視率不錯。
164

近代印光、弘一大師,除倡導西方淨土外,對藥師淨土
亦頗推崇。

印光大師在《藥師如來本願經》重刻跋云:「……《藥
師如來本願經》者,乃我釋迦世尊,愍念此界一切罪苦眾
生,為說藥師如來,因中果上利生之事,實為究竟離苦得
樂之無上妙法也。眾生果能發慈悲喜捨之大菩提心,受持
此經、此咒,及此佛名號,推其功效,尚可以豁破無明,
圓成佛道,況其餘種種果位,種種福樂乎哉。

然在佛心,固欲以無上覺道,全體授與一切眾生。而眾
生智有淺深,固不得不隨其所樂,令彼所求各各如願也。須
知藥師一經,及與佛號,並其神咒,即釋迦藥師,所得之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凡至誠受持者,即是以佛莊嚴而自莊
嚴也。故,玉琳琇國師,常持此經,及此佛號,以是禪、
教、律、淨之總持法門;故受持者,或生淨琉璃世界、或生
極樂世界。待至豁破凡情,圓成聖智,則直契寂光,東西俱
泯。而復東西歷然,隨願往生,則與彌陀、藥師,同歸祕
藏,是名諸佛甚深行處。聖聰大師,以心安和尚所書之本,
刻板流通……。」

弘一大師答佛學書局書(乙亥一九三五年):
「前承惠書,謂:今年藥師如來聖誕,擬別刊行專號,
屬撰文以為提倡。近多忙碌,未暇撰文。謹述拙見如下,以
 般若篇 認識東方琉璃淨土 165

備參考焉。 余自信佛法以
來,專宗彌陀淨土法門,但
亦嘗講《藥師如來本願功德
經》。講此經時,所最注意
者三事:

(一)、若犯戒者,聞藥
師名已,還得清淨。
(二)、若求生西方極樂
太虛大師法相
而未定者,得聞藥師名號,
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示其道路,即生極樂眾寶華中。
(三)、現生種種厄難,悉得消除。故亦勸諸緇索,應誦
《藥師功德經》,並執持藥師名號。而於求生東方淨琉璃世界
之文,未及詳釋,謂為別被一機也。
今者,佛學書局諸賢,欲弘揚藥師聖典,提倡求生東
方,勝願大心,甚可欽佩。但依拙見,唯可普勸眾生誦經
、持名……。」
民國廿三年(公元一九三四年),太虛大師曾在浙江寧
波阿育王寺,為數百大眾宣講《藥師經》,學僧竺摩記,以
示提倡藥師法門。大師極力強調藥師法門對於現世人類的
需要,並提出三個寶貴的意見:

近人學佛注重現生應用。
166

中國名東震旦土即為東方世界。

依藥師琉璃世界建立新中國及人間淨土。

大師云:「……中國自唐宋以來,於佛法注重救度亡靈或
臨終往生,偏向彌陀法門,故以彌陀法門,最極弘盛。中國
人,有不知釋迦與藥師之名者,而彌陀,則人人皆知,可見
唐宋後之中國佛教,偏於度亡方面,信而有徵矣。由此之故
,社會人民往往有認佛教為度死人之所用;死後方覺需要,
而非人生之所須,是甚昧於佛教之全體大用。

近年以來,佛教漸普及於中國現代社會各界人士中,種種
經營建立佛教之團體,且依之修學者,不乏其人。尤其注重於
應用到現代社會之新佛教精神,如:辦佛教孤兒院、義務學校
、施醫所等社會公益事業,改善家庭社會之生活,使一般人於
現生中得佛法之益。過去偏重於薦魂度鬼之佛教,已一變而為
資養現實人生之佛教矣。然此資生之佛教,即為釋迦付託與藥
師之法門。而說明在此經中者,此於過去專重度亡之佛教,有
補偏救弊之功能,尤合於現代人類生活相資相養之關係,故今
有講此經之需要……。

故於釋迦佛法中,濟生之事,須藉此經;度死之事,乃屬
《彌陀》等經。今欲將唐宋以來偏重度亡之佛教,變為適應今日
現實人生之佛教,以逗近人學佛注重現生應用之機宜,乃提倡
講演此經之第一因緣也。」
 般若篇 認識東方琉璃淨土 167

《藥師經》,經中十二大願,乃教人了解藥師如來所發的
大願。經文所述各種修福、修慧、求壽、求子等方法,都是
顯教的修法;其中的密咒,即「藥師咒」,又稱「藥師灌頂
真言」。

世尊開示西方淨土的修持法門,以利度亡。同時,又開
示了消災延壽的藥師修持法門,使世間的眾生,可以得到各
方面的滿足。眾生若能如實修持,依此方便法門,皆可趣入
大乘,得到究竟解脫。

修習藥師法門,除可淨化人心,消災延壽外,並可感諸
事滿願,離苦得樂。佛弟子誦持《藥師經》,除依教奉行外,
更須發慚愧心、供養心、菩提心,以作為往生的資糧。

諸佛教導眾生離苦得樂,轉迷成悟,本無東西之別。世
尊先說西方淨土,勸人往生,是被一機。再說東方淨土,勸
人往生,另被一機。故求西方者生,求東方者亦生。

倘有眾生,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
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示其
道路,接引往生彼國。此乃佛陀慈悲開示藥師法門的殊勝,
以融通東西方而導以同歸祕藏。

《藥師經》,是一部顯密雙修的法門;其經旨,除教導眾
生如何在現實生活中事事如意外,更是了脫生死之修行法門。
168

佛教徒的財富觀

二○○八年年底,金融海嘯襲捲全球,造成不少財團
、企業、人民財產大幅縮水,失業率攀升,景氣低迷。各
國政府雖不斷提出振興經濟方案,至今景氣仍未復甦,令
人擔憂。

佛教不完全否定財富,佛經上雖說黃金是毒蛇;但,
黃金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糧。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

 台北 101 大樓
 般若篇 佛教徒的財富觀 169

道。」只要是合法的錢財,能用來布施利人,愈多愈好。不
要有排拒財富的想法;因為,信徒有了錢,才有能力護法。
寺院有了錢,才有能力弘法利生。

有些佛教徒花太多的時間、精力在追求財富上,因而忽
略了平日的修行。當他們擁有所想要的財富時,相對地,也
錯失了學佛修行的黃金歲月。想要好好親近佛法、精進修行
時,才發現自己的臭皮囊已退化,有力不從心之感!

雖說金錢不是萬能,但,没錢就萬萬不能。有錢雖不能
完全達到追求的目的,但,要如何處理財富,那才是一門大
學問。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八偈曰:
「始學功巧業,方便集財物;
得彼財物已,當應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
除一分藏密,以擬於貧乏。」
《般泥洹經》卷上載:「智者居家,恭儉節用,所奉有
四,用得歡喜。
一為供養父母妻子。
二為瞻視人客奴婢。
三為給施親屬知友。
四為奉事君天正神沙門道士。
170

是謂知生全身安家,得力得色,富足名聞,死得上天。」

財富,是由宿世布施福業所感,擁有了財富,無論多
少,都是福業,要好好珍惜。

佛教徒要有因果觀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凡是非法
所得的錢財,無論出自什麼良好的動機,都是罪惡,都有
果報。若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做出非國法、佛法所容許的
事,縱使今生擁有了財富,來世還是要落入果報的。故,追
求財富,要清淨如法。

《成佛之道》偈頌曰:「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
要當離,有生無不死,國家治還亂……。」

財富的「積聚」,有人認為有了錢,什麼事都行得通。
俗語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不論你擁有多少財富,終歸要
「銷」解「散」失的。莫以為財富可以永遠擁有,因而慳吝
不捨,或為享受而隨意花費。

財富得來不易,散失卻很容易。如何處理,才不致讓它
無意義的消散。

「 布施」,將財富存入無形的銀行,最安全、最寶貴,
也最可靠。把錢布施出去,功德法財永遠存在,不需擔心
會被人搶走。錢財,該由自己來支配,做自己能做而且覺
得最有意義的事,就是最好的布施方法。
 般若篇 佛教徒的財富觀 171

師父 聖開上人的著作―《法雨繽紛》第二集,文中有
篇〈有錢財者八種危險〉寫道:在《中本起經》卷下裏,
佛陀曾對世人說過:「財有八危,損而無益。何謂為八?

一、為官所沒。
二、盜賊劫奪。
三、火起不覺。
四、水所沒溺。
五、怨家債主橫見奪取。
六、田農不修。
七、賈作不知便利。
八、惡子博掩,用度無道。
如是八事,至危難保,八禍當至,非力所制。是故,如
來以此因緣,勸人布施,安置福田,深堅難動,水火盜賊,
不復得害,壽終生天,衣食自然。」

滾滾紅塵,名、利本來就是虛幻無常的。除此八種危險
外,《大智度論》卷第十三亦載:「若出為人,勤苦求財,五
家所共:若王、若賊、若火、若水、若不愛子用,乃至藏埋
亦失。」

明末,闖王李自成入京,對遺臣施與夾棍、腦箍以追索
金銀。結果,金銀被奪了,腿也斷了,頭骨也破了,有的連
命也丟了。財富,竟遭來殺身之禍。
172

現今的社會,曾耳聞有人
中了樂透,有了錢,反而使生
活失去重心,患得患失,得了
憂鬱症。甚至有人因而被歹徒
勒索、 殺害, 實在是得不償
失。

《大寶積經》卷第四十二
載:「云何聖財?謂信、戒、 聖開上人墨寶
聞、 慚、 愧、 捨、 慧, 如 是
等法,是謂七聖財。彼諸眾生不護此故,名極貧窮。」

《法句經》卷上載:「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
慧為七財。」

《釋氏要覽》卷下載:「《報恩經》云:『人生世間,禍
從口生,當護於子甚於猛火。猛火能燒一世,惡口燒無數
世。猛火燒世間財,惡口燒七聖財。是故,一切眾生,禍
從口生;口舌者,鑿身之斧也 ( 七聖財者:一信、二精
進、三戒、四慚愧、五聞、六思、七定慧。)』」

《大般涅槃經》〈聖行品〉第十一載:「有七聖財,所
謂:信、戒、慚、愧、多開智慧、捨、離,故名聖人。」

師父上人對居士開示時說道:「戒為護福之法,如何保
有自己所擁有的福報?就是要好好的遵守五戒。若能持
 般若篇 佛教徒的財富觀 173

戒,就會維持你的福報;若不守戒,就會破壞自己的福
報。了解這層道理,一切壞事都做不了。」五戒並非佛教的
專修法門,而是每一位修行者要得到福報必須修持的基本
條件。

信仰佛法本身就是財富!世間的財富有限、有量、有
漏,終有消失的一天。唯有追求出世間的聖財 ( 法財 ),才
能永存不滅。因此,求財當求七聖財,不要愚昧的去追求
世間財富。

 慈悲三昧水懺法會
174

善 ‧ 惡知識

《天台宗諸祖》乙書完稿後,即著手籌劃撰寫《華嚴宗
祖師》的文稿。從去(二○ 一○ )年十月份起,每天持誦
八十《華嚴經》,一天誦三品。經中〈入法界品〉,記述善
財童子為求菩薩行,共參訪五十五(通稱五十三)位善知
識。

善知識,梵語 kalyanamitra,巴利語 kalyana-mitta,音譯


作迦羅蜜、迦里也囊蜜怛羅。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
之人;又作知識、善友、親友、勝友、善親友。

《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載:「其善知
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經意是指善知識乃大因緣,教導眾生得
見佛,能令眾生領悟佛法之心。又,「善知識」能令眾生興
起向著成佛的心,引導走入佛道之人。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七〈常啼品〉載:「能說
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令人心入歡喜信
樂,是為善知識。」
 般若篇 善 • 惡知識 175

在佛門半甲子中,見過形形色色的學佛者,因其入門的
因緣不同,顯現出學佛的發心亦不同。有些人的道心如朝露
般,一碰就掉了,道心就没了;有人心有所求來學佛,遇
到求不得時,道心也就退了;有人道心如芭蕉不堅,遇到考
驗,不堪一擊,或趣向外道,或遠離佛門。

佛法是真理,放之四海皆準。佛陀時代,座下弟子依法
修行,有無數人證到初果、二果、三果、四(阿羅漢)果。
又有大乘菩薩根器的弟子,證到初地、二地、三地……,乃
至十地的菩薩果位。佛教傳入中國,歷代都出了不少祖師。
眾生皆有佛性,只要依教奉行,多生累劫修下去,終將成佛。

學佛過程中,我們要依止善知識而修。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載:「善知識有三:
一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善能將護行人,不相惱亂。
二者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
三者教授善知識:以內外方便禪定法門,示教利喜。」

八十《華嚴經》卷五十三〈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一
載:「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
善知識。何等為十?所謂:令
住菩提心善知識、令生善根善
知識、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176

令解說一切法善知識、令成熟一切眾生善知識、令得決定
辯才善知識、令不著一切世間善知識、令於一切劫修行無
厭倦善知識、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
知識,是為十。」

又善知識有十德,《華嚴經》卷第六十四〈入法界品〉
第三十九之五載:「爾時,善財童子蒙善知識力,依善知識
教,念善知識語,於善知識深心愛樂,作是念言:『因善知
識,令我見佛;因善知識,令我聞法。善知識者,是我師
傅,示導於我諸佛法故。善知識者,是我眼目,令我見佛
如虛空故。善知識者,是我津濟,令我得入諸佛如來蓮華
池故。』……

我今得遇真善知識。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門,令我得入真實道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來地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寶洲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燈,令我得見夷險道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橋,令我得度險惡處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蓋,令我得生大慈涼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見法性門故。
 般若篇 善 • 惡知識 177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滿足大悲水故。」

《華嚴經》卷第六十四〈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五載:
「爾時,善財童子觀察思惟善知識教,猶如巨海受大雲雨無
有厭足,作是念言:
善知識教,猶如春日,生長一切善法根苗。
善知識教,猶如滿月,凡所照及皆使清涼。
善知識教,如夏雪山,能除一切諸獸熱渴。
善知識教,如芳池日,能開一切善心蓮華。
善知識教,如大寶洲,種種法寶充滿其心。
善知識教,如閻浮樹,積集一切福智華果。
善知識教,如大龍王,於虛空中遊戲自在。
善知識教,如須彌山無量善法,三十三天於中止住。
善知識教,猶如帝釋,眾會圍遶,無能映蔽,能伏異
道、脩羅軍眾,如是思惟。……
於善知識心生渴仰,以善知識熏習其心;於善知識志欲
堅固,方便求見諸善知識心不退轉,願得承事諸善知識心無
懈倦。

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滿眾善。
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生眾福。
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長眾行。
178

知由依止善知識故,不由他教,自能承事一切善友。
如是思惟時,長其善根,淨其深心,增其根性,益其德
本,加其大願,廣其大悲,近一切智,具普賢道,照明一切
諸佛正法,增長如來十力光明。」

《華嚴經》卷第七十七〈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載:「善男子!菩薩由善知識任持,不墮惡趣;由善知識攝
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識護念,不毀犯菩薩戒;由善知識
守護,不隨逐惡知識;由善知識養育,不缺減菩薩法;由
善知識攝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識教誨,超越二乘地;
由善知識示導,得出離世間;由善知識長養,能不染世
法。由承事善知識,修一切菩薩行;由供養善知識,具一
切助道法;由親近善知識,不為業惑之所摧伏;由恃怙善
知識,勢力堅固,不怖諸魔;由依止善知識,增長一切菩
提分法。」

又《長阿含經》卷第十一載:「惡友相得復有六失。
一者方便生欺(說種種欺詐)。
二者好喜屏處(喜好隱秘之處所)。
三者誘他家人(誘拐他家之人)。
四者圖謀他物(謀取他人之財產)。
五者財利自向(圖利自己)。
六者好發他過(好指摘他人缺點),是為惡友六失。
 般若篇 善 • 惡知識 179

又惡友親復有四事,云何為四:
一者飲酒時為友。
二者博戱時為友。
三者婬逸時為友。
四者歌舞時為友,是為惡友親四事。」

《尸迦羅越六方禮經》又云:「佛言:惡知識有四輩:
一者內有怨心,外強為知識。
二者於人前好言語,背後說言惡。
三者有急時,於人前愁苦,背後歡喜。
四者外如親厚,內興怨謀。

惡知識復有四輩:
一者小侵之便大怒。
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
三者見人有急時避人走。
四者見人死亡棄不視。

惡知識復有四輩:
一者難諫曉教之作善故,與惡者相隨。
180

二者教之莫與喜酒人為伴故,與嗜酒人相隨。
三者教之自守,益更多事。
四者教之與賢者為友故,與博掩子為厚。

善知識亦有四輩:
一者外如怨家,內有厚意。
二者於人前直諫,於外說人善。
三者病瘦縣官為其征彸憂解之。
四者見人貧賤不棄捐,當念求方便欲富之。

善知識亦有四輩:
一者見人貧窮,卒乏令治生。
二者不與人諍計挍。
三者日往消息之。
四者坐起當相念。

善知識復有四輩:
一者為吏所捕,將歸藏匿之,於後解決之。
二者有病瘦,將歸養視之。
三者知識死亡,棺斂視之。
四者知識已死,復念其家。

善知識復有四輩:
一者欲鬪止之。
 般若篇 善 • 惡知識 181

二者欲隨惡知識諫止之。
三者不欲治生,勸令治生。
四者不喜經道,教令信喜之。
故佛言:『擇其善者從之,惡者遠離之,我與善知識相
隨,自致成佛。』」

什麼樣的人是「善知識」?什麼樣的人是「惡知識」?

佛陀以「觀月」作譬喻:天上的月,從虧而盈,一如善
知識之德,透過信、戒、聞、施、慧,逐漸圓滿光明。從
盈而虧,一如惡知識之德,被貪、瞋、癡、慢、疑所障蔽,
逐漸缺損晦暗。

人,當時時觀照己心,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末法
時代,能親近善知識,已經非常不容易了;能否受益?端視
我們是以什麼心來學佛修行。
182

偷不去也捐不掉

多年前,筆者曾讀過「偷不去」的公案,記憶猶新。近
日,看到一則短文,雖有著不同的時代背景,但卻有異曲同
工之妙。

日本江戶時代,曹洞宗良寬禪師在山中茅篷潛修時。一
夜,小偷竟來光顧茅篷;茅篷空空如也,實無一物可取。

適禪師歸來,小偷驚慌失措。禪師對他說道:「我這裏
實在沒有值錢的東西,但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我身上的衣
服,就當作是禮物,送給你吧!」

小偷拿了衣服,匆匆離去。

禪師只剩內衣,坐在窗邊遙望天邊的明月,自語道:「
但願能將此皎月送給他就好了」

世間有人不務正業,專以偷竊為生。試問,偷來的東
西,不論價值多少,能安心的花用這些錢財嗎?不法的行
為,夜裏能高枕無憂不怕良心的遣責嗎?人,兩手空空的
來,也空空的去,更不是為擁有世間的財物而活;何不
敞開心胸,呼吸新鮮的空氣,享受清風拂面,欣賞月夜星
辰,遨遊山河大地,那才是真善美的人生。
 般若篇 偷不去也捐不掉 183

月亮是偷不走的,自家寶藏的佛性也是偷不去的,大自
然的財富,全都屬於我們,何苦要偷取一些小利呢?

《我的靈魂》,作者李家同教授,敍述留學美國柏克萊大
學攻讀博士學位時,認識了約翰夫婦,並結為好友。

約翰夫婦非常喜歡收集瓷娃娃,待人非常和善,常邀請
李教授到他們家吃飯。有一天,李教授從舊貨店買了一個西
班牙名廠出品的又高又瘦、帶著憂鬱表情的瓷娃娃,送給了
約翰夫婦,他們十分高興的珍藏著。

拿到博士學位後,兩人各奔前程。在校時,約翰專攻有
關感測器。畢業後,成立一家生產防盜器材的公司,業績
驚人。很快地,約翰成為美國最大保全系統公司的老闆。當
年,恐怖份子數度劫持美國飛機,約翰的公司因而接下了各
大機場安全系統設計的訂單。二十年後,約翰的身價已接近
四億美元。

有一年,李教授到美國,與久違的約翰見面。約翰親自
帶李教授參觀公司的展覽室,李教授才知道,時下汽車的防
盜器,幾乎都是約翰公司的產品。美國有許多監獄也都採用
此套安全系統,以防止犯人脫逃。

參觀後,約翰又邀請李教授到他位於紐約州鄉下的豪
宅,李教授在文中描述道:「我簡直以為自己在看電影,如
184

此大的莊園,没有任何圍牆,可是誰都看得出這是私人土
地。告示牌也寫得一清二楚,有保全系統,閒人莫入。」約
翰告訴我,他家有三層紅外線保護著,除非開飛機,否則
決不可能闖入的。如果硬闖的話,不僅附近的警衛會知
道,家裏的挪威納犬也會大舉出動。我這才知道,約翰的
公司會代人訓練這些長相兇猛的狗。

約翰的太太在門口迎接我,我們一見如故。他們的家當
然是優雅之至,一進門,迎面而來的就是一個明朝的青花瓷
花瓶,花瓶裏插滿了長莖的鮮花。後來才發現約翰夫婦愛上
了明朝的青花瓷,滿屋子都是;他們的壁紙也一概用淡色的
小花為主,像是為了搭配這些青花瓷。

我住的客房,附設了一間
連洗澡盆、洗臉盆都是仿製青
花瓷的浴室。約翰告訴我,這
是他從日本訂作的。他還訂作
了一個青花瓷器,一按,肥皂
水就出來了。浴室的瓷磚來自
伊朗,也是青色的。聽說,伊
朗某座皇宮的外牆,就是用這
種瓷磚,我不敢問他們這是否
也是訂作的。
 般若篇 偷不去也捐不掉 185

這座豪宅當然有著極為複雜的安全系統,入夜以後,最
好不要四處走動。恐怕連到廚房裏拿杯水喝,都必須打電話
給主人,由他解除系統,才可以走動。

約翰唯一的女兒在哈佛念書,那一天要開車回家。到了
六點,還没見到人影,他們夫婦有點不安。原來,她女兒厭
惡有錢人的生活方式,開一部老爺車,也不肯帶行動電話,
他們擔心老爺車會途中拋錨。

一直等到八點,約翰才接到女兒的電話,果真她的車子
壞了,正安然無恙的待在人家家裏,要約翰去接她。約翰
問清楚地址以後,也要李教授一起去接她女兒。外面下著大
雪,他女兒落腳的地方是一幢小房子,屋主是個一臉稚氣未

美國豪宅
186

脫的年輕男孩。

約翰的女兒說:當她車子壞了以後,就去呼救,没想到
家家戶戶都裝了她爸爸公司設計的安全系統,使她完全無計
可施。總算在一家門口發現有電話,可是屋主坦白地告訴
她,她一個弱女子,在等丈夫回家,不敢讓她進去;因為她
不知道會不會受騙。

她女兒說:當她被拒絕的時候,她相信家家戶戶都在放
聖誕音樂,平安夜、聖善夜,聖誕節應該是充滿了愛與關懷
的日子;可是,她卻被大家拒於千里之外。

幸好,她找到這間又破又舊的小房子,她知道這間小房
子是不會使用安全系統的,他們果然找到了這位和氣而友善
的屋主。這年輕的男孩,一面請他們喝熱茶,一面發表他奇
特的看法,他說:「家家戶戶都裝了安全系統,耶穌會到那
裏降生呢?可憐的聖母瑪利亞,可能連馬槽都找不到。」

約翰聽了這些話,心裏很不是滋味,一再感謝這位好心
的年輕人。

夜裏,李教授突然想到,約翰家以前那些可愛的瓷娃娃
到那裏去了?

一年以後,李教授在《華爾街日報》上看到一則消息:
約翰將他的公司賣掉了,得到四億多美金,他的豪宅也賣了
 般若篇 偷不去也捐不掉 187

五百萬美金。記者會上,約翰宣布:他留下一個零頭,用
四億多美金成立一個慈善基金會,基金會的董事們全是社會
名流,他不任董事,也不過問基金會的事務。

幾天後,約翰夫婦失蹤了,他的女兒也已和那位年輕人
結婚,到非洲去幫助窮人了。

看完消息,李教授心想:「我有把握約翰會找我的;因
為,我們的友誼比較特別。」果真,李教授收到約翰的來
信,告知他現住在英國一個偏遠的鄉下,那裏没有人使用
安全系統,並留下電話和地址,卻故意不留門牌號碼。

李教授利用到英國開會的機會,和約翰約好時間。下火
車,李教授找到那條街,街的對面是一大片的山谷,没有一
幢房子;所以,只要找街的另一邊就可以了。

在街上行走時,李教授忽然看到一幢有著與眾不同的落
地窗的房子,窗台上放滿了瓷娃娃。李教授心想:這一定是
一家舊貨店。李教授想起約翰夫婦喜歡瓷娃娃,決定進去買
一個送他們。没想到,當他抬起頭來的時候,看見約翰就在
裏面;這不是舊貨店,這是他們的家。只是他們的家完全對
外開放,又放滿了瓷娃娃,才使李教授產生誤解。

約翰的家比以前的豪宅小太多了,據他們說:這間小房
子,比當年佣人住的房子還小,也比當年的花房小。
188

明朝青花瓷器全不見了,約翰夫婦將那些瓷器捐給了紐
約的一家博物館。他們認為:人類文明的結晶,應該由全體
人類所共享。

約翰告訴李教授,他的公司雖得到一個改善整個加州監
獄安全系統的大訂單;但,他發現加州政府花在監獄上的錢
比花在教育上的還多。而他自己呢?雖愈來愈有錢,卻愈來
愈像住在一座監獄裏。所以,他決定放棄這一切。

當他們坐下來吃晚餐的時候,李教授發現他以前送給約
翰的那個瓷娃娃,就放在桌子的中間。約翰夫婦當時念舊,
捨不得丟掉那些瓷娃娃;現在,那些值錢的東西都不見了,
不值錢的瓷娃娃又出現了。

李教授總算吃到當年常吃的晚飯,也重新享受到約翰夫
婦家中的溫暖。當李教授離開的時候,約翰送他到火車站,
還告訴李教授說他還有一些錢,他的女兒不會要他的錢,等
他和太太都去世了,他的錢將全部捐出去。李教授好佩服
他,因為約翰已捐出他的全部所有。約翰忽然一笑,說:
「我
還有一樣寶物没有捐掉。」李教授對此大為好奇,問他是什
麼?約翰說他要賣一個關子。

約翰在一張小紙條上寫下他不會捐出去的寶物,交給
李教授,叫李教授現在不要看,等火車開了以後再看。
 般若篇 偷不去也捐不掉 189

看不見約翰後,李教授打開那張紙條,紙條上寫的是:
「我的靈魂。」

在火車上,李教授不禁一直想著:有些人什麼都有,卻
失落了自己的靈魂!

人們通稱的「靈魂」,佛家名為「佛性」,又稱為「自
性」、「真如」、「法性」、「如來藏」、「法身」……等。法性
遍滿虛空法界,乃宇宙真實之本體,一切萬有之根源,不生
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故,自家的寶藏,別人偷不
去,捐也捐不掉。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

「我的靈魂」,也可述為我的人格。人,不能没有格,少
了人格,與畜生何異?寡廉鮮恥,殺、盜、淫、妄種種壞
事,有什麼不敢做。財富、名利是一時的,何須苦苦追求。
何不學學約翰夫婦,把身外物捐出,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雪景
190

寫稿

近月來,經筆者多次的啟發,多位居士都提筆寫了文
稿。看過文稿後,發現有的文筆好、詞意佳;有的抓不到
重點,東拉西扯的寫了一堆題外話,或詞不達意,或贅詞
太多。問題的癥結,在於對佛法的不通達。

早期,筆者負責《人刊》的發行與會計,長達七年之
久。後,僧眾多了,加上籌建地藏院事務繁忙,才把《人
刊》執事交給後學。筆者雖負責《人刊》的發行,卻從未實
際參與刊務與編務,只偶爾做些校稿的工作。

五年多前,筆者再度接下《人刊》發行人。二年前,
實際負責《人刊》的刊務,發覺外稿太多,人乘宗風的文
稿太少,與早期《人刊》的風格相左。因此,許下心願,
希望能在一年之後,重現《人刊》風格。

除了自己寫稿外,在對居士開示的場合,或遇見老居
士,都鼓勵他們多寫稿。剛開始時,没甚麼動靜,幾個月
下來,漸漸的,有幾位居士開始投稿,也先後都已刊登。
近來,又有幾位居士加入,已出現稿擠的現象,無法一期
登完稿件。

因投稿的人多了,題材更為廣泛,同一個專欄,不同的
 般若篇 寫稿 191

角度、不同的體悟,寫出來的文章就有所差異,自然《人
刊》的內容也豐富了起來。在「人乘佛教」的理念上,因老
居士大都親近老和尚多年,觀念正確,寫出來的文章,生動
活潑又不隨俗。

回想剛出家時,對寫稿也是外行;初期,還仗著自己多
少會寫文章,卻在看過師父 上人改過的文稿後,才知自己
不足的地方太多了。因改的太多,信心多少受到打擊,以至
於曾有一段時間不敢寫稿。事後,師父 上人慈悲的鼓勵說:
「寫文章,不要怕被改,改了才會進步,才知道自己的毛病
在那裏。現在師父還在,可以幫你們改稿,那天師父不在
了,誰來幫你們改稿。」

聽完師父的教訓,當下慚愧萬分。除了多讀書充實自己
外,並多看一些好文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累積,逐漸
抓到寫文章的竅門。現今看居士的文稿,才發現與往昔自己
所犯的毛病雷同,改起稿來,不會費去太多的時間。

有幾位居士對筆者說:「看過法師改過的文稿,的確高
手。法師只用幾句簡單扼要的詞句,就把重點顯現出來,真
令人欽佩……。」

師父 上人曾說過:「寫文章和說話一樣,到處都是題
192

材。就像學醫的人,看到什麼都是藥;又如學插花的人,
所看到的都是花材。」近幾年來,筆者發現一草一木、飛花
落葉、天晴天雨、生死無常……都是寫稿的題材。只要掌
握重點發揮,就如煮菜時,放一點調味料,菜的美味就呈
現出來了。

很高興已有多位居士加入寫稿的行列,期望他們平時多
看佛經,勤加練習,遇有字句或詞句不通達,就要查字典或
原典;如此才會日新又新,愈寫愈有信心。因你們的筆耕,
《人刊》將會有另一番新的氣象!

筆者手稿
 般若篇 那隻兔子 193

那隻兔子

三、四年前,院裏跑來一隻小野兔,灰棕色的兔毛,短耳
豎起;因外觀與飼養的小白兔不同,故判定牠是野兔。

剛開始,同修們不太在意牠,漸漸地,出現的次數多了,
拿蘋果餵牠,也不畏生的跑過來吃。起先,牠對「人」還有防
衛心,伸手摸牠,會立刻跑開。

牠才來沒多久,就已經適應院裏的作息。每天清晨打板,
牠會跑到大殿後樓梯旁,專注地聽早課的梵唄聲。早齋時,
牠會跑到齋堂雲板邊等候。只要看到牠,大眾就知道牠肚子
餓了,要吃東西了;拿蘋果餵牠,牠會立即衝過來啃蘋果。

漸漸地,對「人」不畏生了。啃蘋果時,你可以蹲在旁
邊,用手摸牠的身體。因此,牠的人緣愈來愈好。每逢假日,
許多上山的小朋友想逗牠玩,牠也會高興地與小朋友玩耍,
有時會跳起來做三百六十度的
翻 轉, 有 時 會 來 個 盜 壘 的 動
作,真是人見人愛。

俗話說:「狡兔三窟」,没
有人知道牠的住處,只知道牠
常睡在僧眾的車庫裏。因為是
194

野兔,仍保有挖洞的本能。夏天天氣熱了,牠會找個樹蔭下
挖個小洞,趴在洞裏避暑。冬天冷了,牠會找個有太陽的地
方,趴在那裏曬太陽,真是靈巧。

一日,筆者要到齋堂用早齋,看見有位弟子蹲著在餵牠,
隨口問說:「你餵牠吃什麼?」弟子回答說:「饅頭!」真讓
人有點難以相信。不久,一位居士餵牠花生米,牠竟嘴饞到豎
起雙腳,趴在居士的手上,一顆接一顆的吃花生米。

大概是長期吃蘋果吃到有點膩了,改拿其他水果,牠也照
吃不誤;筆者發現,棗子也是牠最愛吃的水果之一。牠有個好
習慣,很惜福,早上没吃完的水果,下午或隔天,牠會再來把
水果吃完,不會糟蹋食物。

遇到下雨天,牠大都不會出來;倒是没見到牠,大家會覺
得奇怪。若連續幾天没出現,還會問有沒有人看見牠?無形
中,牠猶如常住的一員了。

牠最怕狗。一到晚上,山門外常常有野狗出現,牠有時會
在晚上出來活動,偶爾會超越山門,野狗一見到牠,立即追過
來;牠有如短跑健將般,急往院裏衝。看見牠敏捷的動作,不
覺莞爾。

漸漸地,有人思惟這隻兔子為什麼會出現在地藏院?甚
至來問筆者。筆者也曾思惟過,因未證天眼通,也没有宿命
 般若篇 那隻兔子 195

通,只能依聖人量來說:「牠的前世定與地藏院有關,與大
眾結過善緣。否則,牠不會出現在地藏院,大家也都不討厭
牠,還拿水果餵牠。或許,牠前世的往生蓮位就供在寂祥樓
內,因前世造業,今世墮在畜生道。然,善根仍在,故隨常
住鐘板作息……。」

前不久,世足賽剛結束,相信全世界的人對德國那隻章魚
絕不會陌生;牠連續百分之百準確的預測比賽勝負,令人直稱
不可思議。勝利的隊伍,其國人民想引度牠回國;輸球的隊
伍,其國人民則想把牠燒烤成菜,還提供食譜供作參考。

近代弘一大師提倡護生,除有留食餵鼠之舉外,還鼓勵學
生豐子凱作《護生畫集》,廣為流通。「護生」與「放生」,意
義上有些差異。時下的放生,是刻意去買放生鳥、魚、龜……
來放生,不但破壞生態環境,也引起社會大眾的質疑。那些被
捕捉來的小鳥,有的翅膀受傷,有的未及放生就已死亡。此種
為祈消災、延壽刻意而為的放生,與佛教的慈悲本懷相左。

有位居士問筆者:「是否為小野兔授過皈依?」其實,牠
196

剛來不久,就有弟子幫牠授皈依了。還有弟子在摸牠的同時,
一邊念三皈依,一邊撫摸牠,牠則乖乖的躺著,神情像知道在
為牠三皈依似的。

兔子,乃六道輪迴中的畜生道。這一世墮落畜生道,定有
牠的因果,希望牠下輩子能轉生善道,護持佛教,繼續修行。

無獨有偶,今 ( 二○一○ ) 年四月初,筆者到江西靖安寶


峰寺參訪時,在寺裏廣場邊,也看見顏色不一,玩在一起的
三隻兔子,人靠過去也不怕生。

曾聞某寺院發起愛心收留流浪狗,此舉引發正、反兩面的
聲音。因為數量太多,若無人管理,無專屬地方飼養,也是一
大問題。

現今社會治安欠佳,夜裏常有小偷光顧,因此有些寺院養
狗看門。筆者總感覺寺院裏養狗,倒不如裝設監視器效果來得
好些。因為,養狗不光是餵食而已,若不幫牠們洗澡,身體會
發臭;而滿地的狗毛,隨地便溺卻又無人清理,那可是麻煩的
事了。

近月來,偶爾才會看見小野兔在齋堂前出現,不像以往,
隨時可以看見牠在院裏亂闖。日前看到牠,感覺牠似乎老了,
也瘦了,動作變遲緩了,像是人老了一般。牠的壽命大概不
會太長,期望牠往生後,業障消除,能轉生善道,繼續修行。
 般若篇 那隻兔子 197

後記:

今 ( 二○一一 ) 年,歲次辛卯,生肖屬兔。大年初一,一
大早,小野兔就跑到齋堂前等候,看到牠,大家紛紛叫著:
「兔兔,來。」爭相拿著「蘋果」、「棗子」餵食,只為一睹牠
可愛逗趣的模樣。

小野兔,超愛吃「土豆(花生)」,齋後,筆者叫道:「兔
兔,土豆。」只見牠飛快地衝過來,迫不及待地等著吃花生。

平日,通常只有在早齋時刻牠才會出現。但,春節期間,
卻經常看見牠那可愛的形影出現在院裏各堂口,讓來山的信眾
嘖嘖稱奇。有些小朋友,興奮地跑過去摸牠,牠也很溫馴的接
受;一旁的父母,紛紛拿起相機,拍下難得的鏡頭。

去(二○一○)年,撰寫此篇文稿時,發現牠動作變緩也
變瘦了。但,近幾個月來,每天早齋時,牠準時出現,正常
吃 東 西。 因 此, 現
在的牠,體型壯碩,
動作敏捷,健康活潑
的模樣,討人喜愛。

期牠來世轉生善
道, 善 根 增 長, 親
近三寶,護持佛教。
筆者餵兔子吃花生米
198

没 有鬧情緒的佛

今日的社會裏,大人在職場上
要面對各行各業激烈的競爭,小
孩為了進入名校,亦要承受升學
的壓力。一九九七年全球金融海
嘯後,失業人口劇增,面對生活
的壓力,人們的痛苦指數攀昇,情
緒有如潮汐般的變化,時聞家庭暴
力事件發生,甚至釀成悲劇。

「情緒管理」,現今已成為一
門專業課程。除了有民間團體成
立咨詢服務外,多所大學亦開此門課程供學生選修。多年
前,僧團舉辦大專學佛營,筆者曾為學員上過與此相關的
課程。

有人說,現今的大學生,情緒自主管理很差。何只如
此,職場上、家庭主婦,亦是如此。有些人情緒平靜後自
我反省,知錯悔改;但,大多數的人,事過境遷,故態復
萌。

長期以來,出家眾常是信眾訴苦、倒垃圾的對象。遇到
此事,除了布施耳朵,耐心傾聽之外,還須從佛法的觀點,
 般若篇 没有鬧情緒的佛 199

引導信眾走出困境,脫離苦海。

人,最忌諱鬧情緒,情緒會影響別人對你的觀感及友
誼。即使是夫妻、父子、母女之間,情緒鬧多了,是會傷
感情的。無理取鬧、駡人、摔東西,久而久之,別人對你
是敬鬼神而遠之。

「情緒」,如影隨行,只要心平氣和,隨時都能體驗到它
的存在。每個人對情緒的反應,都有一些自己的體會;但,
事實上,情緒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經驗告訴我們,人
的情緒變化似有某種規律,要去認識它;如此一來,不僅有
利身心健康,對學習和工作亦有所助益。

英國醫生費理斯和德國心理學家斯沃博特,同時發現了
一個奇特的現象:有些病人因頭痛、精神倦怠等,每隔 23 或
28 天,即需就醫治療。於是,他們稱 23 天為「體力定律」、
28 天為「情緒定律」。二十年後,學者特裡舍爾發現學生的

 芸芸眾生
200

智力,是以 33 天為週期進行變化的,於是取名為「智力定律」。
而後,總稱體力定律、智力定律和情緒定律為「生物三節律」。

人,從娘胎落地,到離開世間,「生物三節律」始終没有
改變,且不受任何影響;三種節律都有高潮期、低潮期和臨界
日。以情緒為例:高潮期時,精力充沛,心神愉快,一切活動
都 OK;臨界日時,身心疲憊,心浮氣躁,生活中常發生事故;
低潮期時,情緒更是低落,反應遲鈍,似被一股低氣壓所籠罩。

要如何管理、克制自己的情緒?

茲摘錄網路資訊,以供參考。

第一、體察自己的情緒。時時提醒自己,注意:「我現在
的情緒是什麼?」例如:當你因朋友約會遲到而出言不遜時,
自問道:「我為什麼這麼做?我現在有什麼感覺?」如果察覺
到對朋友三番兩次的遲到感到生氣,此時,對於自己的生氣,
就可以做更好的處理。許多人認為:「人不該有情緒。」所以,
不肯承認自己有負面的情緒。要知道,人一定會有情緒的,壓
抑情緒反而會帶來更不好的結果。學者認為:「能體察自己的
情緒,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

第二、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再以朋友約會遲到的例子來
說:你之所以生氣,可能是因為他讓你擔心。在這種情況下,
可以婉轉的告訴他:「過了約定的時間,你卻還没到,我好擔
心你在路上發生意外。」試著把「我好擔心」的感覺傳達給他,
 般若篇 没有鬧情緒的佛 201

讓他了解他的遲到會帶給你什麼感受。什麼是不適當的表達
呢?例如:指責他:「每次約會都遲到,為什麼不考慮我的感
覺?」當你指責對方時,也會引起他負面的情緒。他可能會像
刺蝟一樣,忙著防禦外來的攻擊,没有辦法站在你的立場為你
著想。他的反應可能是:「路上塞車嘛!有什麼辦法,你以為
我不想準時嗎?」如此一來,兩人開始起衝突,更別提什麼愉
快的約會了。如何「適當表達」情緒,是一門藝術,需用心的
體會、揣摩,更重要的是,要確實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第三、以合宜的方式紓解情緒。紓解情緒的方法很多,有
些人會痛哭一場,有些人找三五好友訴苦一番,或逛街、或聽
音樂、或散步、或逼自己做別的事,以免老是想起不愉快的
事。而紓解情緒的目的,在於給自己一個釐清想法的機會,讓
自己好過一點,也讓自己更有能力面對未來。如果紓解情緒只
是為了暫時逃避痛苦,爾後仍需承受更多的痛苦,這便不是一
個合宜的方式。有了不舒服的感覺,要勇敢的面對,仔細想
想,為什麼這麼難過、生氣?該怎麼做,才不會重蹈覆轍?怎
麼做,才可以降低不愉快?怎麼做,才不會帶來更大的傷害?
從各個角度,選擇適合自己且有效紓解情緒的方式,就能控制
情緒,而不是讓情緒來控制你!

佛門中,以過來人的經驗,提供幾個方法讓大眾參考。

情緒來時,不要隨著境轉,放下手邊的工作,到佛堂禮
202

佛。片刻之後,躁動的心自然會平靜下來,此時再反觀自己:
「已經學佛了,為什麼無明習氣還這麼重呢?」繼而思惟佛
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没有一尊佛是煩惱佛、鬧情緒的
佛。躁動的心平靜下來之後,情緒也會一掃而空。

筆者曾對多位居士開示道:「人,遇到考驗時,往往不知自
我檢討,總是把問題推給別人。例如:出了車禍,卻怪罪道路
不平、電線桿擋路。遇到這種無知的信眾,筆者會建議他們:
要怪就怪佛菩薩没保佑,不妨對著佛菩薩破口大駡。」聽後,
居士說道:「我們怎敢駡佛菩薩。」既然不敢駡菩薩,為什麼不
駡自己?只怪自己粗心,怎可怪罪他人。

寫日記、寫紙條,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夜深人靜時,藉
由寫日記,沉澱一下思緒,釐清事情的真相,對情緒、壓力都
能獲得相當程度的紓解。

現實生活中,與人發生摩擦,在所難免。如何在逆境中學
佛修行,得靠自己努力。佛經上諸多的佛說、菩薩言,我們可
以學以致用,而不是理歸理、事歸事,理事無礙,事事圓融,
才是真修行。

一個人常鬧情緒,表示他能力不佳,無法與人溝通,更無
能力調整、控制自己的情緒。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是無法
與人和睦相處的,會被人拒於千里之外。
 般若篇 母愛無價 203

母愛無價

日前,從網站看見二篇緬懷母愛的文章,令人動容;
未看完,眼眶裏已泛著淚水,憶起母親生前的種種,不禁
抽噎起來。

「車票」篇:文中,故事裏的主人翁,甫生下一個多
月,即被遺棄,被人發現在火車站,後由孤兒院的修女
撫養長大。服役期間,一日,修女拿出深藏多年的二張車
票,要他依著車票上的地名,去尋找他的母親。當他依線
索找到時,母親已過世。

「母親,我怎麼讓妳
等了那麼久」篇:文中,
作者回憶母親往生前半年
的情景,她的母親隱瞞病
情, 當她接到姨媽的來
電, 趕回故鄉時, 母親
已先走一步了,空留無限
的遺憾。
「樹欲靜而風不
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為人子女者,對父母的愛
 摘自網路相片
要及時。
204

曾任國立暨南大學校長的李家同教授,他在「車票」一
書中記述:「我從小就怕過母親節;因為,我生下不久,就
被母親遺棄了。每到母親節,我就會感到不自在;因為,母
親節前後,電視節目全是歌頌母愛的歌,電台更是如此,即
使做個餅乾廣告,也都是母親節的歌。對我而言,每一首這
種歌曲,都是消受不了的。

……我有時也會想,我的母親究竟是誰?看了小說以
後,我猜自己是個私生子,爸爸始亂終棄,年輕的媽媽只
好將我遺棄了。

……我一直想和我的父母見一次面;可是,現在拿了這
兩張車票,我卻猶豫不決了……。

孫修女卻仍鼓勵我去,她認為我已有光明的前途,沒有
理由讓我的身世之謎永遠成為心裏的陰影……。

我終於去了。這個我過去從未聽過的小城,是個山城,
從屏東市要坐一個多小時的公車,才能到達。

我在派出所和鎮公所裏來來回回地跑,終於讓我找到了
兩筆與我似乎有關的資料。第一筆是一個小男孩的出生資
料,第二個是這個小男生家人來申報遺失的資料。遺失,就
在我被遺棄的第二天;出生,在一個多月以前。

據修女們的記錄,我被發現在新竹車站時,只有一個多
月大。
 般若篇 母愛無價 205

看來,我找到我的出生資料了。

問題是:我的父母都已去世了,母親是幾個月以前去世
的。

……派出所的一位老警員告訴我,我的媽媽一直在那所
國中裏當工友,他馬上帶我去看國中的校長。

校長問了我很多事,我一一據實以告。當她知道我在北
部的孤兒院長大以後,她忽然激動了起來,在櫃子裏找出了
一個大信封。這個大信封是我母親去世以後,在她枕邊發現
的,校長認為裏面的東西一定有意義,決定留了下來,等她
的親人來領。

我以顫抖的手,打開了這個信封,發現裏面全是車票,
一套一套從這個南部小城到新竹縣寶山鄉的來回車票。

母親晚年信了佛教,她最得意的事是說服了一些信佛教
的有錢人,湊足了一百萬台幣,捐給天主教辦的孤兒院。捐
贈的那一天,她也親自去了。

我想起來了,有一次,一輛大型遊覽車帶來了一批南部
到北部來進香的善男信女。他們帶了一張一百萬元的支票,
捐給我們德蘭中心。修女們感激之餘,召集所有的小孩子和
他們合影;我正在打籃球,也被抓來,老大不情願地和大家
照了一張像。
206

現在,我居然在信封裏找到了這張照片,我也請人家認
出我的母親,她和我站得不遠。更使我感動的是:我畢業那
一年的畢業紀念冊,有一頁被影印了以後放在信封裏;那是
我們班上同學戴方帽子的一頁,我也在其中。我的媽媽,雖
然遺棄了我,仍然一直來看我,她甚至可能也參加了我大學
的畢業典禮。

校長的聲音非常平靜,她說:你應該感謝你的母親,她
遺棄了你,是為了替你找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你如果留在
這裏,最多只是國中畢業以後去城裏做工,我們這裏幾乎很
少人能進高中的。

校長索性找了其他的老師來,告訴他們有關我的故事,
大家都恭喜我能從國立大學畢業。有一位老師說,他們這裏
從來没有學生可以考取國立大學的。

我忽然有一個衝動,我問校長校內有没有鋼琴?

她說她們的鋼琴不是很好的;可是,電風琴卻是全新的。

我打開了琴蓋,對著窗外的冬日夕陽,我一首一首地彈
母親節的歌。我要讓人知道,我雖然是在孤兒院長大,可是
我不是孤兒。因為我一直有那些好心而又有教養的修女們,
像母親般地將我撫養長大,我難道不該將她們看成是自己的
母親嗎?更何況,我的生母一直在關心我,是她的果斷和犧
 般若篇 母愛無價 207

牲,使我能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和光明的前途。

我的禁忌消失了,我不僅可以彈所有母親節的歌曲,我
還能輕輕地唱,校長和老師們也跟著我唱,琴聲傳出了校
園,山谷裏一定充滿了我的琴聲。在夕陽裏,小城的居民們
一定會問:『為什麼今天有人彈母親節的歌?』

對我而言,今天是母親節,這個塞滿車票的信封,使我
從此以後再也不怕過母親節了。」

每次讀完此文,就感動一次。

李家同教授,民國八十八年,從靜宜大學校長轉任暨南
大學校長。921 大地震時,為了愛護學生及對學生家長負責
而做了讓學生離校回家的決策,因而受到埔里地區百姓的不
諒解,認為學校沒有提供資源回饋地方,引起爭議。而後,
在學校恢復正常後,斷然辭去校長之職,目前是暨大的教授。

李家同教授特別關懷弱勢族群,曾擔任台北監獄與新店
軍人監獄義工,目前仍為台中啟明學校和新竹德蘭中心的義
工,教孩子數學與英文。

註:筆者從網路中看到一篇讀者的心得,文中談到曾與
李教授連絡,並請教「車票」一文是不是真實的故事。李教
授回答說:是虛構的。
208

「母親,我怎麼讓妳等了那麼久!」

作者劉繼榮,文中未作簡介,故無從得知其生平。

時代變遷,年輕人大都前往都市發展,為了功成名就,
日以繼夜的忙碌工作,有時連假日也得加班;因此,鮮少有
時間回鄉下探望年邁的雙親。父母也體諒孩子們的處境,不
敢輕易去打擾孩子的生活,只能日夜的思念他們。一旦生病
了,甚至死了,孩子才匆忙地趕回老家。回家後,往往見到
的已是一具冰冷的屍體,亦或只能焦急、無助的站在加護病
房外等待。

文中,作者不知母親罹患癌症,母親為了在往生前能多
一點時間與她相聚,不斷地打電話催她回家。三番兩次之
後,她失去了耐心,在電話裏衝著母親大聲嚷嚷。有一天,
母親千里迢迢的到城裏看她,坐的是最便宜、没有空調的客
車,車上又熱又擠。母親只住了三天,又悄悄地一個人走
了。有次回家看母親,母親樂呵呵地忙進忙出,擺了一桌好
吃的東西,卻被她毫不留情地批評:「紅豆粥煮糊了,水煎
包子的皮太厚,滷肉味道太鹹。」

回家没待幾天,就急著要回去,母親苦苦央求她再住一
天,說:今早已託人到城裏買菜了,縣城離家有九十多里路。

菜餚端上桌,母親見她挑來挑去就是不吃,心疼的送她
 般若篇 母愛無價 209

去坐夜班車。母親陪她上車,車子開了,才急著下車,衣角
卻被車門夾住,險些摔倒。

此後,母親再也没有催她回家,只是不斷地對她說開心
的事:「家裏又添了隻很乖的小牛犢;明年開春,她要在院
子裏種好多好多的花。」

到年底,忽然接到姨媽的電話:「妳媽病了,快回來
吧!」

當她回到家時,母親已先走一步。此時,她才知道母親
早被診斷得了癌症,母親没告訴任何人,自己把後事安排妥
當。

此時她才明白:

「原來,母親知道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才不住地打
電話叫她回家,想再多看她幾眼,再和她多說幾句話。

原來,她挑剔著不肯下箸的飯菜,是母親在視力模糊的
情況下做的,她是多麼的粗心!

她走的那個晚上,母親一個人是如何摸索到家,跌倒了
没有?她永遠無從知道了。

母親,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裏,還快樂地告訴她:牽牛花
爬滿了舊煙囪,扁豆花開得像她小時候穿的紫衣裳。
210

母親留下所有的愛,所有的溫暖,然後安靜地離開。

她知道,母親是這世上唯一不會生她氣的人,唯一肯永
遠等著她的人。

也就是仗著這分寵愛,她才敢讓母親等了那麼久。

可是,母親啊!我真的有那麼忙嗎?」

讀完此文,不知讀者作何感受。筆者憶起求學時代,為
了升學,在外賃屋,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看父母。每次要
回學校時,母親總是一再叮嚀,要努力用功讀書,照顧好身
體,還偷偷塞錢給我。孰料,未等筆者服完兵役,回報養育
之恩,母親就往生了。

三十二年漫長的歲月,每憶起母親的慈容,眼淚又奪眶
而出。「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人間一大憾事。我們與父母只
能有短短數十年的相處時間,要及時報答父母的恩情。正如
本文「母親,我怎麼讓妳等那麼久!」見到母親時,已是冰
冷屍體一具;哭,又能代表什麼「孝心」呢?
 參訪篇 211

「創業非難守業難,諸徒莫作等閒看;
始如涓滴終如海,輕若毫芝重若山。
一柱一梁宜護惜,片磚片瓦勿拋殘;
老僧此語能遵守,方見吾家有荷擔。」
212

雞鳴寺
南京,古名建康、金陵,曾是六朝(三國東吳、東晉,
南朝宋、齊、梁、陳)古都;在中國佛教史上,曾有過輝煌
燦爛的時期。

唐朝杜牧《江南春》詩云: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道盡了南朝時期,建康(今南京)佛教之盛。
雞鳴寺,前身同泰寺,四百八十寺之首剎。

雞鳴寺,又稱「古雞鳴寺」;位於南京解放門側雞籠山
東麓,西枕城牆,北臨玄武湖,東對紫金山。千年古剎,歷
經滄桑,迭經興廢。

南朝梁普通八年(公元五二七年),梁武帝於此興建同
泰寺,並在皇宮後別開一門,直通同泰寺之南門,稱「大
通門」。

《健康實錄》卷十七〈高祖武皇帝〉載:「同泰寺,在
北掖門外路西,寺南與台隔,抵廣莫門內路西。梁武普通中
起,是吳之後苑,晉廷尉之地。遷於六門外,以其地為寺,
 參訪篇 雞鳴寺 213

兼開左右營,置四周池塹、浮圖九層、大殿六所、小殿及堂
十餘所。宮各像日月之形,禪窟禪房山林之內,東西般若台
各三層,築山構隴,亙在西北,柏殿在其中。東南有璇璣
殿,殿外積石種樹為山,有蓋天儀,激水隨滴而轉。」

同泰寺,寺內供奉十方金像和十方銀像,極為莊嚴。整
座寺院依皇宮規制而建,規模宏偉,金碧輝煌,盛極一時,
無愧於「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剎之譽。往昔,梁武帝在此接
見達摩祖師,同泰寺儼然如南方佛教中心。

梁簡文帝 ( 梁武帝第三子 ) 詠《同泰寺浮圖》詩曰:


「望園臨奈苑,王城對鄴宮。
還從飛閣內,遙見崛山中。
天衣疑拂石,鳳翅欲凌空。
雲甍猶帶雨,蓮井不生桐。
盤承雲表露,鈴搖天上風。
月出琛含水,天晴幡帶虹。
周星疑更落,漢夢似今通。
我後懷初照,不與伊川同。
方應捧馬出,永得離塵蒙。」
同泰寺建成時,梁武帝已是六十四高齡。而後二十年
中,曾四次捨身到同泰寺出家,人稱「菩薩皇帝」。

南京古城牆
214

梁大同三年(公元五三七年),雷擊寶塔起火,釀成寺
內大火,僅存瑞儀和柏堂兩殿,其餘皆化為灰燼。侯景叛
亂,梁武帝餓死台城,同泰寺毀於兵燹。

五代楊吳時(公元九二二年),在同泰寺故址半基,建
一城千佛院。南唐時稱「淨居寺」,增建涵虛閣,後又改稱
「圓寂寺」。宋時,又分其半地,建「法寶寺」。同泰寺,自
梁以後,歷經隋、唐、宋、元各朝代,雖鐘鼓香燈不泛聲
焰,然規模卑隘,遠非昔時能比。

明初,這裏只有一座小小的普濟禪師廟。明洪武二十年
(公元一三八七年),明太祖重建,題額「雞鳴寺」。寺依山
而建,計殿堂、樓閣、亭室房舍三十餘間,占地百餘畝,古

 古雞鳴寺側門
 參訪篇 雞鳴寺 215

 俯瞰寺景

刹重現異彩。

清康熙年間,曾有過二次大修,並改建山門。康熙皇帝
南巡時,曾登臨寺院,題書「古雞鳴寺」匾額。乾隆十五年
(公元一七五○年),為迎接乾隆皇帝南巡,重建憑虛閣,作
為駐蹕行宮。咸豐年間,太平天國之亂,雞鳴寺毀於戰火。
同治年間重建,然其規模與明時相較,已小了許多。同治
六年(公元一八六七年),西池法師等募資修建觀音樓,樓
內供奉觀音菩薩,從此又稱「觀音樓」。光緒二十年(公元
一八九四年),兩江總督張之洞,於殿後建樓一座,取樓名
為「豁蒙樓」,並手書匾額。
216

一九一四年,石壽、石霞法師,於豁蒙樓旁增建景陽
樓。

一九五八年,改為尼眾道場。文革期間,建物、文物遭
到嚴重破壞。

一九七九年,地方政府決議重建古雞鳴寺,恢復明末清
初時的舊觀。

一九八三年,動工興建,歷經數年,先後完成大雄寶
殿、毘盧寶殿、觀音殿、念佛堂、藏經樓、豁蒙樓、景陽
樓、鐘樓、鼓樓、天王殿、祖堂、客堂、齋堂、僧寮,修
復施食屋、 老山門,
又建新山門。

二○○五年六月
十九日,筆者從上海
搭火車抵南京,下榻
於南京師範大學附近
的古南都飯店。辦妥
住房手續後,便與黃
征教授一同前往雞鳴
寺內附設的素食餐廳
用午齋。
藥師佛塔
 參訪篇 雞鳴寺 217

毘盧寶殿

雞鳴寺,依山而建,山門上書「古雞鳴寺」四個大字。
步入山門,左為志公台;元朝時,此地為刑場。拾級而上,
轉個彎到彌勒殿。中軸依序為大雄寶殿、觀音樓;大殿東為
憑虛閣遺址,西為塔院。

一九九○年,重新建造一座七層八面的藥師佛塔,塔高
四十四米,斗拱重檐,銅剎筒瓦,宏偉壯觀。觀音殿左為豁
蒙樓,東為景陽樓,已分別闢為茶樓和素食餐廳。是日,筆
者在此用午齋,居高臨下,可觀賞玄武湖一帶風景。

重建後的雞鳴寺,位於小丘平台,幅員不大,與往昔同
泰寺的規模相較,不可同日而語。我們逐殿禮佛後,隨即下
山至棲霞寺。
218

 重建前的雞鳴寺(反拍照片)

雞鳴寺,現為尼眾住錫,淪為觀光道場,徒有道場外觀。

二○○八年六月八日,筆者與黃征教授再次到雞鳴寺;
三年後再度參訪,寺景依舊。

筆者與黃征教授合影
 參訪篇 雞鳴寺 219

金陵刻經處

我們到附設的素食餐廳用午齋,邊用齋邊交流,談到了宗
教信仰對人們的影響。黃教授是敦煌文獻專家,對敦煌古軼卷
有深入的研究。

筆者與黃教授雖只見過幾次面;但,數年來,透過電子郵
件,彼此之間已建立良好的關係,感恩教授常提供寶貴的資訊
供筆者參考。齋畢,教授又陪筆者至「金陵刻經處」參觀。

「金陵刻經處」,以佛學研究為基礎,融合古代經書、經版
收藏,經書雕刻、印刷、流通及佛學研究於一體的佛經出版機
構。現雖已不再印刷經典,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它不僅完
整地保存了中國古老的木刻浮水印技藝之精髓,還收藏了大批
珍貴的佛經版,更是研究中國佛教文化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單
位。

二○○六年,金陵刻經印刷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
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20

靈谷寺

靈谷寺山門

鍾山,古名紫金山,別名蔣山,位於今南京(曾是六朝
古都)東北方;巍巍鍾山,龍蟠虎踞。

靈谷寺,千年古剎,坐落於鍾山東南麓,松木參天,景
色宜人,有「靈谷深松」之稱。

梁天監十三年(公元五一四年),寶誌禪師圓寂,梁武
帝厚加殯送葬於鍾山獨龍之阜,於墓所立開善精舍和誌公
塔。
 參訪篇 靈谷寺 221

唐僖宗乾符年間 ( 公元八七四~八七九年 ),改名為「寶


公禪院」。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 ( 公元一○○八~一○一六年 ),改


寺名為「太平興國寺」。

元 朝 及 明 初, 稱「 蔣 山 寺 」。 洪 武 十 四 年( 公 元
一三八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因寺塔距宮闕太近,同時準
備建明孝陵,遂將蔣山寺、定林寺、竹園寺、誌公塔、宋
熙寺、悟真殿等,全部遷於今址,賜額「第一禪林」。又因
此地「左群山右峻嶺,北倚天之疊嶂,復窮岑以排空,諸
巒布勢,若堆螺髻於天邊。」寺院建成後,明太祖賜額「靈
谷禪寺」。

明宣德、清咸豐年間,先後兩次被毀。同治年間重修,
規模已遠不如往昔;然而,紅牆黃瓦,松翠林茂,鳥語花
香,環境幽靜,仍不失「靈谷深松」的佳景。

明以前之靈谷寺,位於今之明孝陵,現已無跡可尋。明
時之靈谷寺,雄偉壯闊,幅員廣大。自山門(今南京體育學
院與鍾山之間)至殿宇,一路「排森松以摩霄漢」,松風不
絶於耳。清 ‧ 王友亮詩云:
「窈窕入靈谷,蒼茫度深松;
斜陽倒影不到地,著眼一片秋煙濃。」
222

大雄寶殿

時,靈谷寺,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曲徑通幽,松木參
天。進山門後,經五華里多路,方見琳宮梵刹。顧起元詩讚
曰:
「山門才入便悠然,十里深松上綠天。佛刹起誹皆壘障,
僧寮汲水盡飛泉。」寺前有街,若拍掌而行,引起回聲如同
奏弦,故名「琵琶街」。寺東有梅花塢,遍植綠梅,初春盛
開,花繁如雪,香豔無比。這些勝景,大都毀於清代兵燹,
今僅存乾隆南巡時所題的「靈谷深松」碑。

康熙四十六年 ( 公元一七○七年 ),康熙皇帝南巡時,御


賜「靈谷禪林」匾額。

現今的靈谷寺,原為龍神廟;在靈谷寺還能找到許多往
 參訪篇 靈谷寺 223

昔龍神廟的遺跡,如「靈谷寺龍神廟記碑」、「祈雨碑」。

民國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北伐成功後,政府於
此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寺址上尚存文物,全部遷
移至清同治六年(公元一八六七年)重建之龍神廟中,易
匾為「靈谷寺」。從此,規模不大的龍神廟,就成了靈谷
寺。

文革前,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改名為靈谷公園,
習慣上仍稱靈谷寺。

文革期間,靈谷寺復
遭劫難。

靈谷寺大門,是一座
三拱門的門廳,上覆綠色
琉璃瓦,兩側是紅牆。中
門上題「靈谷勝境」,兩
側偏門各書「松聲」、
「泉
濤」。大門正南有一長近
百米的月牙形放生池,又
稱萬工池;相傳,是明太
祖調用萬名軍工挖掘而成。

進大門,是無梁殿。
 靈谷塔
224

 玄奘院

無梁殿,原名無量殿,是原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建築。整座建
築以磚石砌成,結構堅固,氣勢雄偉,無梁無椽,故稱無梁
殿,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殿前有一座五楹的陣亡將士牌坊,額刻「大仁大義」,
背面刻「救國救民」。無梁殿後是陣亡將士第一公墓,弧形
墓牆後是建於幾十級台階之上的松風閣。松風閣,九楹二
層,外有迴廊,四周紅柱環繞;二樓中空,頂覆綠色琉璃
瓦,藍色披簷。由此向北約百米,即為花岡石和鋼筋混凝
土混合結構的靈谷塔,一九三三年建成,時稱陣亡將士紀念
塔,俗稱九層塔。

無梁殿東有靈谷寺,寺前有巨型照壁,上書「普濟聖師
 參訪篇 靈谷寺 225

應化真身道場」,山門上題「靈谷寺」。進入即四天王殿、大
雄寶殿,兩側廂房。是日,本想在寺內用午齋,但已過用餐
時間,只好作罷。

一九九五年四月,筆者率團到南京,印象中曾參觀明孝
陵、無量殿,但未到靈谷寺參訪。

二○○六年元月九日,筆者與黃征教授一同參觀明孝
陵,後又參訪靈谷寺。重建後的靈谷寺,佔地不大,大殿
面 積 也 小。 出 大 殿, 右
轉入解脫門,發現別有
洞 天, 還 有 個 後 院。 原
觀音殿已拆除,改建成
仿唐建築的玄奘院,內
供玄奘大師譯經塑像,
案前供奉玄奘大師頂骨
舍利。筆者事先收集的
資訊,不知寺內供有玄
奘大師頂骨舍利,當日
能親睹大師頂骨舍利,
格 外 驚 喜, 瞻 仰 禮 拜,
直歎因緣殊勝。

剛完成的玄奘院,內  玄奘大師頂骨舍利塔
226

部裝璜採銅箔板建材,十分莊嚴;外接迴廊,整座仿唐建
築,外觀宏偉。

玄奘大師頂骨舍利,幾經遷葬,一度成謎。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六六四年)二月五日,大師入滅
於坊州(在長安之北,現在的陝西省銅川市)宜君山玉華
寺。四月十四日,奉安於長安東郊的白鹿原。總章二年(公
元六六九年),遷葬於樊川北原(長安之南約三十里),即今
西安的興教寺。唐末黃巢之亂,塔身被毀,寺僧攜大師頂骨
至終南山紫閣寺安葬。

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九八八年),紫閣寺頹廢。《金陵
梵刹志》載:「古跡三藏塔,唐時建在寺內左,宋天禧寺僧
可政往陝西紫閣寺得唐玄奘頂骨,歸塔於此。」仁宗天聖五
年(公元一○二七年),移奉金陵(今南京)天禧寺東岡塔。

 孝陵博物館
 參訪篇 靈谷寺 227

明太祖洪武十九年(公元一三八六年),又移至南岡三
塔。成祖永樂十年(公元一四一二年),天禧寺賜名「大報
恩寺」,並於三藏塔前建「三藏殿」。

清咸豐六年(公元一八五六年),大報恩寺毀於太平天
國兵燹,三藏塔亦遭毀壞,大師頂骨舍利,從此埋沒於瓦礫
荒草之下,漸漸為世人所遺忘。

一九四二年,中日戰爭,日軍在南京中華門外大報恩寺
舊址構築工事,挖掘出一石函;石函上刻有文字,記載大
師頂骨輾轉遷葬的事略。埋藏在荒煙土石之下的大師頂骨舍
利,得以重現於世。

時,舍利被分為八份,玄武湖畔小九華山供奉一份,天
津、成都、北京、廣州等地各分一份,日軍取走二份,汪
偽文物管理委員會存一份(解放後,由南京博物館接管)。
一九五三年,南京佛教界與南京博物館協商,將南京博物館
接管的舍利,迎請到南京毗盧寺供奉。一九六三年,玄奘
大師圓寂一千三百年紀念法會,再次被迎請到棲霞寺供奉。
一九七三年,又移至靈谷寺玄奘大師紀念堂,目前供奉在靈
谷寺玄奘院(二○○五年三月十七日落成)。

一九五五年,台灣中國佛教協會向日本提出請求,將
舍利分出一份,迎回台灣,供奉於日月潭畔玄光寺。民國
五十四年,玄奘寺落成,舍利遷迎寺內。
228

一九九八年,台灣玄奘大學創辦人了中長老一行,曾至
南京靈谷寺迎回一份玄奘大師頂骨舍利,供奉於校內玄奘紀
念堂。 

筆者從網路資訊得知:昔日迎請至北京的頂骨舍利,最
初供奉在中南海團城,後又被分成四份。一份供奉在天津大
悲院;一九五七年,轉贈印度,供奉於那爛陀寺的玄奘紀念
堂。一份供奉在北海觀音殿,其後輾轉供奉於法濟寺、法源
寺,文革時被毀。第三份供奉於成都文殊院;第四份供奉於
廣州六榕寺,毀於文革。

因此,印度、中國、日本、台灣,都有玄奘大師的頂骨
舍利。

靈谷寺一隅
 參訪篇 棲霞寺 229

棲霞寺

千年古剎、六朝勝跡的「棲霞寺」,位於南京東北約
二十二公里處的棲霞山上,江蘇省佛教協會所在地。

棲霞山,依地形,由三山兩澗,即龍山、虎山、中峰、
桃花澗、中峰澗組成。往昔,因山中盛產各類藥材,食之可
以攝身,故又名攝山。

棲霞山,古跡遍布,山景優美,文化底蘊深厚,素有
「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之盛名。清乾隆皇帝稱為「第
一金陵名秀山」,現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棲霞禪寺外山門
230

棲霞寺,位於棲霞山中峰(鳳翔峰)之西麓,每屆深
秋,滿山楓葉紅遍,層林盡染,有如紅霞棲山。故有詩云:
「萬樹霜楓赤似霞,三峰高處夕陽斜;攝山秋色年年好,惹
得人稱二月花。」

棲霞寺,幾經興廢、易額,見諸典籍寺志,斑斑可考
者,如下所述:

南齊永明二年(公元四八四年),高士明僧紹,初隱居
江乘攝山。延法度禪師請講《無量壽經》,捨宅為棲霞精舍
以居之,是為攝山有棲霞寺之始,迄今一千五百餘年。

南朝時,屢加擴建,成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極著名
的寺院。法度禪師圓寂,僧朗法師住持棲霞寺,大弘「三
論」(《中論》、《十二門論》、《百論》),聽眾雲集。弟子僧

棲霞古寺內山門
 參訪篇 棲霞寺 231

詮、法朗繼之,棲霞寺
遂成江南「三論宗」之
祖庭,聲名大振。

唐高祖年間 (公元
六一八~六二六年 ),增
建梵宇四十九處,敕改
棲霞寺為功德寺;與山
東臨清靈巖寺、湖北江
陵玉泉寺、浙江天台國  古明徵君碑
清寺,並稱天下「四大
叢林」。唐高宗御制「明徵君碑」,敕改功德寺為隱君棲霞
寺,此碑猶存,為江南現存唐碑中之珍品。會昌五年 ( 公元
八四五年 ),武宗滅佛,棲霞寺遭毀。越六年,宣宗大中五
年 ( 公元八五一年 ),重建棲霞寺,敕改名為妙因寺 ( 一說妙
因寺為五代時南唐李璟所建,徐鉉書額 )。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 ( 公元九八○年 ),敕改妙因寺為普


雲寺。真宗景德四年 ( 公元一○○七年 ),改普雲寺為棲霞禪
寺。哲宗元祐八年(公元一○九三年),太皇太后高氏同聽
政,敕改棲霞禪寺為嚴因崇報禪院。太皇太后高氏崩,哲宗
親政,復改為景德棲霞寺。迄高宗南渡,金兵陷建康,寺全
毀。
232

 毘盧寶殿

自南宋至元末,法運垂秋,近三百年。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一三九二年)重建,賜額稱
棲霞寺,沿用至今。

明代重建後之棲霞寺,規模宏偉,與天界、靈谷、報恩
寺,比翼相等。

神宗萬曆二十七年(公元一五九九年),三空法師,躬
自荷鍤畚土,引繩疊石,重鑄造千佛嶺及修建山門、天王
殿、大雄寶殿、祖師殿、伽藍殿、藏經樓、韋馱殿、接引
殿、三聖殿、地藏殿、碧霞殿等,歷七年始成。

清順治五年(公元一六四八年),覺浪禪師弘機廣應,
 參訪篇 棲霞寺 233

顯名講席。兩江總督于成龍,崇禎進士陳旻昭,翰林檢討鄧
旭,粵西參政劉思敬等,連銜並轡,叩寺隨順;於是,大斥
廉囊,現寶王刹,時尊為雲谷再來。

高宗乾隆皇帝五次南巡,均駐蹕棲霞,撥款增建法幢,
達二千餘間,有春雨山房、太古堂、武夷一曲、精廬、話山
亭、石梁精舍等勝跡,殿閣宏麗,冠絕東南。

咸豐五年(公元一八五五年),毀於太平軍兵燹。

一九一九年,宗仰法師路經棲霞寺,見此千年古剎,破
垣殘壁,荒煙蔓草,遂發願恢復。一九二一年七月,法師積
勞致疾,圓寂後,被尊為棲霞寺第一中興祖師。其後,法徒
若舜、法孫明常、方廉、寂然、仰山法師等,繼承遺志。
於是,攝山之麓,熙來攘往,萬里遊人,指盡殿閣;十方緇
素, 瞻 禮 金
容。 僧 紹 餘
緒, 至 此 不
墜矣。

文革時,
佛 像、 法 物
全 毀, 建 物
遭到嚴重破
壞。
 棲霞寺一隅
234

一九七九年,殿堂修葺一新,對外開放。
一九八三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
院。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寺內設立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
二○○三、二○○五年,筆者二次到棲霞寺參訪。首
次,由上海台商傅居士陪同到焦山,途經句容,特轉往參
訪。因時間匆促,無人引導,只在各殿堂轉了一圈。第二
次,由專長敦煌學的南京師範大學黃征教授陪同參訪。是
日,我們先到棲霞寺後方的千佛岩參觀,而後才進入棲霞寺
參訪。

黃教授與時任監院 ( 現任住持 ) 的隆相法師是舊識,我

隆相法師、筆者與黃征教授客堂合影
 參訪篇 棲霞寺 235

們 先 在 客 堂 會 晤, 交 談
後, 才 知 彼 此 有 法 緣 關
係。前焦山定慧寺、棲霞
寺方丈茗山長老,是筆者
師公 東初上人的法子,
論輩分是筆者師伯;而隆
相法師是茗山長老棲霞佛
學院的學生。一九九四年
五月,時任棲霞佛學院教
務長的曙光法師,曾隨茗
山長老到過文殊院。大家
相見甚歡,不久,聽到藥  隋朝舍利塔

石火點聲;用完藥石,在各殿堂繞了一圈。

恢復後的棲霞寺,建築外觀仍不失古剎風貌。入山門,
有一明鏡湖,湖心有亭,曰「彩虹亭」,湖中廣植荷花。過
明鏡湖,有形如彎月的白蓮池(為一放生池)。

前行到內山門,只見鑲嵌於山門的「棲霞古寺」四個
大字,兩側分書「千佛名藍」、「六朝勝蹟」。門前右方有一
古松,傳為梁武帝所植,左方有一唐「明徵君碑」。進入
山門,寺內主要建築有彌勒佛殿、毘盧寶殿、法堂、念佛
堂、藏經樓、鑒真大師紀念堂、舍利塔等殿堂。
236

舍利塔,建於五代南唐 ( 公元九三七~九七五年 ),是南方少


見的密簷式塔。八角五簷,高十五米,以須彌座為基座,座上並
有仰蓮式平座。各簷由整塊石材刻成,挑簷較深,簷下只刻凸圓
線腳,不雕斗拱,石面布滿了浮雕,是五代雕刻的精品。惜,
部分塔身遭人為破壞。

舍利塔東,無量殿後山崖間,是千佛岩,有「江南雲岡」之
稱,是中國唯一的南朝石窟。《攝山棲霞寺碑銘》載:
「南朝齊代
明僧紹入滅後,其子仲璋與法度法師在西峰兩壁上鐫造無量壽佛
及觀音、勢至兩菩薩」。相傳,佛像雕成後,佛龕頂上放出光彩;
於是,齊、梁的貴族仕子,各依山岩的高下深廣,在石壁上鑿雕
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為一龕,稱千佛岩。共計南朝
所造佛龕二百九十四座,佛像五百一十五尊。而後,唐、宋、
元、明各代,續有開鑿,共計佛像七百尊。

千佛岩位於南方,與雲岡石窟南北遙遙相對,是中國古代雕
刻藝術的傑作。

鑒真大師紀念堂,堂內供奉大師的塑像,並陳列有關大師的
文史資料。而宗仰大師紀念堂,中間供奉棲霞寺中興祖師的遺
像,並陳列有關史料與大師遺墨。

棲霞寺,占地面積四十餘畝,依山而建,層疊有序,格局
嚴整,宏偉壯觀,花木扶疏,蒼翠葱蘢。惜,第二次參訪時,
未遇楓紅時節,無緣見到滿山楓紅美景。
 參訪篇 棲霞寺 237

 千佛岩
238

妙應 ( 白塔 ) 寺

二○○四年九月,筆者到北京,途中,望見遠處一座有
如五台山地標的白塔;於是,前往參訪禮佛。

「妙應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因寺院以
白塔為中心而修建,故又稱「白塔寺」。白塔寺,始建於遼
道宗壽昌年間 ( 公元一○九五~一一○一年 ),原名永安寺。

白塔寺,所處地區是遼南京城的北郊。遼道宗壽昌二
年 ( 公元一○九六年 ),即建造一座佛塔,供奉佛舍利、佛
經等,後毀於戰火。

元 至 元 八 年( 公 元
一二七一年),忽必烈敕令
在遼塔遺址的基礎上,重
新建造一座喇嘛塔,由尼
泊爾工藝家阿尼哥負責此
項 艱 巨 任 務, 歷 時 八 年,
方 告 完 成。 這 座「 以 鎮 都
邑」的藏式佛塔,通體皆
白, 俗 稱 白 塔。 至 元 十 六
年(公元一二七九年),白
 工藝家阿尼哥銅像
 參訪篇 妙應 ( 白塔 ) 寺 239

  大白塔
240

天王殿

塔竣工,「帝制四方,各射一箭,以為界至」;以塔為中
心,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偉的寺院,賜名「大聖壽萬安寺」。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一三六八年),寺毀於火,而白塔得以
幸存。

元如意長老奉敕撰《聖旨特建釋迦舍利靈通之塔碑文》
載:「初,舊都通玄關北有永安寺,殿堂廢盡,惟塔存焉。
觀其名額釋迦舍利之塔,考其石刻,大遼壽昌二年三月十五
日,顯密圓通法師之所造也。內有舍利、戒珠二十粒,香泥
小塔二千,《無垢》、《淨光》等陀羅尼經五部,水晶為軸。
因罹兵火,荒涼蕪沒。每於淨夜屢放神光,近居驚惶疑為失
火,即而仰視煙焰卻無,乃知舍利威靈。人始禮敬奉御,禿
列奏其祥瑞。上聞而信之,欲增巨麗,俾開舊塔發而詳視,
 參訪篇 妙應 ( 白塔 ) 寺 241

果有香泥小塔。下啟石函,中有鐵塔,內貯銅瓶,香水盈
滿,皎然鮮白,色如玉漿。舍利堅圓燦若金粟,前二龍王跪
而守護。案上五經宛然無損,金珠七寶異果十種,列而供
養。瓶底獲一銅錢,上鑄『至元通寶』四字,乃知聖人制法
預定冥中,待時呈顯開乎天意,即至元八年三月二十五日。
帝后閱之,愈加崇重,即迎其舍利,立斯寶塔。取軍持之
像,標馱都之儀。妙罄奇功,深窮剞劂。瓊瑤上釦碔砆,下
成表法。設模座鎪,禽獸角垂。玉杵階布,石欄簷掛。華鬘
身絡,珠網、珍鐸迎風而韻響,金盤向日而光輝。亭亭高
聳,遙映於紫宮;岌岌孤危,上陵於碧落。制度之巧,古今
罕有。」

 白塔寺一隅
242

明英宗天順元年(公元一四五七年)重建,改名妙應
寺,規模不及元代時的十分之一。白塔也從尊位的中心,
改置於寺院的後邊。現存的建物,除白塔外,還有天王
殿、意珠心鏡殿、七佛寶殿和具六神通殿,皆是清代重修
後遺留下來的。

文革期間,大門和鐘鼓樓被拆除,改建為商場;寺內
其他地方亦被機關單位佔用, 大量文物遺失或被損毀。
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白塔嚴重受損。一九七八年,市
文物局撥款修繕白塔;打開白塔頂部銅塔剎,發現內藏清乾
隆十八年(公元一七五三年)奉置的鎮塔佛教文物(龍藏一
部、黃檀木雕觀音像、佛舍利三十三顆、楠木佛經、五佛
冠、補花袈裟、銅三世佛像、五彩線密封冊等)百餘件。

一九九八年,重建文革時被拆除的山門、鐘鼓樓。二
○○一年十一月,完成佔據白塔寺西路一三三戶居民的搬遷
工作,收回四千多平方公尺寺地。

白塔,塔體為磚石結構,高約 50.9 米,由塔基、塔座、


覆缽、相輪、華蓋和塔剎六部分組成。通體塗以白堊,台前
有一通道,前設台階,可直登塔基。

最下層須彌座(塔基),共分三層:下層平台,之上由
兩層須彌座相疊而成。基座上有一雕刻廿四瓣的蓮花,蓮座
 參訪篇 妙應 ( 白塔 ) 寺 243

 北海白塔

上有五條環帶,承托向下略微收進的塔身。每層向上收分二
折,橫切面呈正方形再外凸,形成多角「亞」字形狀。

塔身,俗稱「寶瓶」,形似覆缽,有七條寬大的鐵箍環
繞在塔身上。覆缽與其上的相輪間,又是一個小型「亞」
字形須彌座,一般俗稱「塔脖子」。塔身上面再往上,乃層
層收煞、節節上旋的十三層相輪,又稱十三天。
244

相輪的頂部,是一個結構複雜的華蓋,又稱「天盤」。華
蓋,直徑 9.7 米,四周懸掛 36 片銅質華鬘,下掛銅鈴。華蓋
之上,是一高 4.2 米的銅質鍍金寶頂,正所謂「珍鐸迎風而韻
響,金盤向日而光輝」。

白塔,是供奉佛舍利之塔,非一般僧塔。就整體而言,它
象徵佛教所言之「五大」-地、水、火、風、空。塔基表地
大,覆缽塔身表水大,相輪表火大,華蓋表風大,寶頂表空大。

白塔寺往東六公里處的北海公園內,有一座北海白塔。北
海白塔與妙應寺白塔,極為相似,同為覆缽式塔;猶似一對孿
生姊妹,東西對峙,相映生輝。妙應寺白塔比北海白塔高約 15
米,相較之下,建於元至元八年(公元一二七一年)的妙應寺
白塔,粗獷雄偉;建於清順治八年(公元一六五一年)的北海
白塔,清秀典雅。

白塔寺,闢有一文物館,收藏歷代出土之佛教文物、碑文
及近代相片。筆者在白塔寺參觀近一個小時,又在文物流通處
購買了一本「白塔寺」的書籍,作為撰稿之參考。惜,寺中仍
無僧人住錫。

二○○七年十月,筆者在台商張貴泉居士陪同下,再次進
入並逐殿參訪,寺景依舊。至大白塔,繞塔三匝後,拾級而
上,一一參觀。寺中以供奉密教佛像為主,現仍無僧人住錫,
被定位為觀光道場。
 參訪篇 戒台寺 245

戒台寺

 戒台寺山門

戒台寺,位於北京西郊門頭溝區馬鞍山麓,潭柘寺下方
十公里右側的山坡上,距城區三十五公里;始建於隋開皇年
間(公元五八九~六○○年),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戒台寺,坐西朝東,海拔三百餘米,占地面積四 ‧ 四
公頃。寺內景致古樸清幽,既有北京寺院的巍峨宏偉,又
兼具江南園林的精緻清雅,瑰麗異常。肇建於遼代的戒壇,
與浙江杭州昭慶寺 ( 已不存 )、福建泉州開元寺戒壇,並稱
中國三大戒壇。戒台寺居首,故有「天下第一壇」的美稱。
246

戒台寺,原名慧聚寺。遼道宗咸雍年間(公元一○六五
~一○七四年),法均律師住錫,整修殿堂,創建戒壇,開
壇演範毗尼,名聞遐邇,受戒者紛至沓來。道宗授「崇祿大
夫守司空」,並「傳戒大師」之號;寵以詩章,有「行高峰
頂松千尺,戒淨天心月一輪」之句。

法均律師往赴各地弘法,所到之處,摩肩接踵,官莫
能止,領戒稱弟子者,至五百萬餘。

金、元期間,戒台寺依舊受到保護。元仁宗皇慶年間
(公元一三一二~一三一三年),月泉律師中興戒幢,擴建寺
院,綠化荒山。元末,寺內殿堂、戒壇,毀於兵燹。明宣
宗宣德九年(公元一四三四年),朝廷出資,住持知幻禪師
親自監工。英宗正統五年(公元一四四○年)竣工,太監王
振奏請更名,賜額
「 萬 壽 禪 寺 」。 次
年,又重建戒壇。

知幻禪師,字
號 信 庵, 長 於 書
法;禪師深受英宗
賞識,曾召入宮說
法,封為「僧錄司
左講經萬壽戒壇壇  戒台寺平面圖
 參訪篇 戒台寺 247

 戒台寺山門殿

主」。戒壇重建期間,禪師親自帶徒參與施工,並著詩云:

「創業非難守業難,諸徒莫作等閒看;
始如涓滴終如海,輕若毫芝重若山。
一柱一梁宜護惜,片磚片瓦勿拋殘;
老僧此語能遵守,方見吾家有荷擔。」
讀完此詩,甚為感動。回想自己,家師圓寂後,身負僧
團重任,深感守成不易。重建文殊院,一磚、一瓦,得之不
易,怎可不慎焉!

戒台寺,依山勢而建,建築呈院落分布。中軸由低而
248

大雄寶殿

高,依叢林縱深式排列,依序為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
殿、千佛閣(只剩殿基)、觀音閣。

山門殿,面闊三間,單簷廡殿頂,灰筒瓦覆頂。四角掛
有風鈴,額懸「山門殿」匾。殿前有石獅子一對,並立有清
康熙皇帝撰文的「萬壽寺戒壇碑記」。

大雄寶殿,坐落在近兩米高的月台上,額懸乾隆皇帝手
書「蓮界香林」雕龍橫匾。原還掛有康熙皇帝所題「般若無
照」匾額,今已不存。大殿前左右兩側各有三間配殿,左側
為伽藍殿,右側為祖師殿。

千佛閣,始建於遼咸雍年間,明、清兩代曾進行維修。
 參訪篇 戒台寺 249
戒台寺寺景
250

文革期間被
毀,現僅存遺
址。

戒壇大殿
,位於戒壇院
內,現仍保持
著遼代的建築
風貌。大青石  千佛閣遺址
砌築而成的戒
台,位於大殿正中。平面呈正方形,通高 3.25 米。台分三層
,下大上小。底層高 1.4 米,各邊長 11.3 米;中層高 0.95 米
,各邊長 9.6 米;上層高 0.9 米,各邊長 8.1 米。三個層台均
為須彌座造形,上下枋雕有流雲藩草,束腰處雕有佛龕,龕
內均有一尊泥塑彩繪的戒神像。

戒台上原有一座三米高的蓮台,供奉明正統年間鑄造,
高二米,結跏趺坐的釋迦牟尼佛銅像,與其相背的還有一
尊三頭六臂的佛母像,已於一九七三年移往浙江天台山國清
寺。壇前原供奉兩根高丈餘的沉香柱,直徑二尺,上雕有千
餘尊小佛像,又稱「千佛柱」,今已不存。兩側陳列十把供
傳戒三師七尊所坐的雕花木椅;殿前有一小殿,供奉持戒第
一的優婆離尊者。此戒壇比潭柘寺的戒壇更合乎佛制戒律,
更莊嚴殊勝。
 參訪篇 戒台寺 251

戒壇大殿
南 北 兩 側,
各有十八間
配 殿, 原 是
五百羅漢堂。
五百羅漢堂,
建於清乾隆
三十八年(公
 戒壇
元一七七三
年),內有泥塑彩繪的五百羅漢像,現今塑像已不存。

戒台寺,外觀與潭柘寺有點類似,皆是依山勢而建的千
年古剎,寺內古木參天。潭柘寺,以「泉」取勝;戒台寺,
則以「松」聞名。輕風徐來,濤聲陣陣。千佛閣前有一古
松,人稱「活動松」,牽動一枝,全樹皆動。另一棵「臥龍
松」,穿牆而出,橫枝斜勢,如龍臥蒼穹,夭饒有勁,彷彿
可乘風而去。植於唐代的「九龍松」,九幹沖天而上,如九
龍騰空飛躍。

民國初年,戒台寺保存十分完好。軍閥時期,政局混
亂,僧人漸離,文物流失。抗日期間,常住物、文物遭匪
徒洗劫一空。文革前,建物為學院所佔用,佛像遭破壞,
殿堂改成校舍,大殿變成禮堂,佛壇改砌成講台。
252

一九五七年,戒台寺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一九八○年,北京市政府撥款,大肆整修戒台寺,重塑
佛像,追回部分文物。

一九八二年,正式對外開放。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戒台寺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
單位。

一九九七年初,經有關部門批准,僧人進駐,恢復為宗
教活動場所。

二○○三年三月,筆者首次造訪戒台寺,因無人引導,
加上時間緊迫,未能一一參觀。

二○○四年九月廿五日,參訪潭柘寺後,本想再度前往
參訪,因天色已晚,只得作罷。

戒台寺,幅
員廣大,已有僧
人住錫。不少殿
堂仍深鎖閒置,
一些闢為旅遊販
賣香燭、文物之
用,甚為可惜。

 牡丹園
 參訪篇 戒台寺 253

 奇松

思及歷代高僧弘律戒行,不勝唏噓。「人能弘道,非道
弘人」,戒台寺最盛時期,曾有住眾三、四千人,而今蒼涼
的景象,令人無限感傷。

二○○九年六月卅日,筆者與于雙成教授暨台商施文
豐、張貴泉、李崇永居士等,再度參訪戒台寺。七年前參
訪的印象,記憶猶新。

戒台寺,夙以「戒壇、奇松、古洞」而著稱於世。惜
已淪為觀光道場,殿堂充斥著商業行為,就連神聖莊嚴的
「戒壇」,其周遭亦復如是,不禁令人感嘆:大陸佛教與台
灣佛教,竟有如此天壤之別。
254

碧 雲 寺

碧雲寺,位於北京香山公園北側,西山餘脈古聚寶山
(又名壽安山)東麓,青松翠柏,蓊蓊鬱鬱。入春,鳥語花
香,有如江南;入秋,滿山紅葉,如火如荼,風景如詩如畫。

《大清一統志》卷七載:「碧雲寺,係元代耶律額爾吉
(一作耶律阿利吉)捨宅所建,原稱碧雲庵。明武宗正德
十一年(公元一五一六年),伽藍重修,改今名。明宧官于
經、魏忠賢,曾先後於正統年間(公元一四三六~一四四九
年)、天啟三年(公元一六二三年),大肆擴建,以備死後
作為安息之所。清乾隆十三年(公元一七四八年)增建,仿
杭州淨慈寺,在西院設羅漢堂,並於寺後造金剛寶座塔。又

碧雲寺山門
 參訪篇 碧 雲 寺 255

在寺東北建行宮院;行宮院,西有泉水,名水泉院,景色深
幽。」

一九五三年,曾作大規模的修葺,為現今北京西山最宏
偉壯麗的寺刹。

二○○四年九月廿五日下午,筆者在北京人民大學何建
明、北京師範大學徐文明二位教授(註:二○○二年,何、
徐二位教授來台交流時,曾到過地藏院。
)的陪同下,參訪
碧雲寺。

我們邊走邊談,話題焦點集中在近代兩岸佛教史的探
討,對寺內文物、景點的遊覽,反在其次。

筆 者 發 覺, 寺
內一草一木、一磚一
瓦,似乎未經文革的
洗禮,維護的相當完
整,只有部分佛像是
近代新塑的。事後回
想,是否與當年孫中
山先生病逝後曾停棺
於此有關?(後靈柩
移南京中山陵)。
徐文明教授(左)與何建明(右)教授
256

碧雲寺,坐
西朝東,依山就
勢,主要建築有
山門、山門殿、
彌勒殿、大雄寶
殿、孫中山紀念
堂、羅漢堂、金
剛寶座塔等。  孫中山紀念堂

進入雄立在
高台上的寺門後,過橋為山門殿,殿中有二金剛力士像。再
進,兩旁是鐘、鼓樓,中間是天王殿。天王殿中,四天王像
毀於北洋軍閥時期,僅存中央銅鑄高 2.5 公尺的彌勒佛像。

大雄寶殿,明代建築,單簷廡殿頂,額曰「能仁寂照」。
殿中供奉三寶佛,東西兩壁塑十八羅漢,襯以山谷岩石;
十八羅漢旁都有侍者,姿態不一,形相如生,意趣悠然。
惜,經清代整修,已失其真,色彩亦過於纖巧。殿前,左右
各有六角經幢一座。殿後中央有碑亭一座,亭中有一「乾隆
十三年(公元一七四八年)碧雲寺碑」,碑陰刻弘曆(清高
宗)於同年所作遊碧雲寺詩。

亭後是菩薩殿,額曰「靜演三車」。院內古樹參天,枝
葉繁茂;其中,娑羅樹最為珍貴。娑羅樹,原產於印度,樹
頂像曲傘,枝幹盤曲,葉片長圓,形似棗核,每叉有五或七
 參訪篇 碧 雲 寺 257

葉,故又稱為七葉樹。昔年,佛陀於娑羅樹下涅槃,因而成
為佛門之寶。

孫中山紀念堂,原名「普明妙覺殿」。面闊五間,牆後
鑲嵌漢白玉石刻碑,大理石須彌座上雕刻各種花紋,白底金
字,上書《孫中山先生致蘇聯書》。正門上方懸掛紅底金字
木匾,上為宋慶齡手書「孫中山紀念堂」,室內陳列孫中山
先生之著作、遺墨、遺像,及一具水晶空棺。

至今寺內仍無僧人住錫,過去是否如此,不得而知。筆
者何以提出過去是否有僧人住錫的疑問?因筆者發現,菩薩
殿內東西兩壁,塑有二十四諸天神暨福、祿、壽、喜四星

寺景
258

  金剛寶塔

像。位於塔院前之忠、孝、廉、節牌坊,兩側各有石雕照壁,
照壁上雕刻八位歷史人物的浮雕像,左刻藺相如為節、李密為
孝、諸葛亮為忠、陶淵明為廉;右雕謝玄為節、狄仁傑為孝、文
天祥為忠、趙壁為廉。若是正信的佛教寺院,就不會摻雜迷信色
彩的歷史人物。

清乾隆十三年(公元一七四八年),仿北京大真覺寺(五塔
寺)塔形而建的金剛寶座塔,位於全寺最高點。塔基呈方形,磚
石結構,塔身以漢白玉砌成,四周飾以藏傳密教的佛像。塔基正
中開券洞,券牆上有一漢白玉石匾額,上書金字「孫中山先生衣
冠塚」。券門內,登石階可至最上層寶座頂,寶座上有七座石塔:
一座屋形方塔,一座圓形喇嘛塔,其後有五座十三層密簷方塔,
 參訪篇 碧 雲 寺 259

中央一大塔,四隅各有一小塔;這是一種獨特的曼陀羅(經壇)
變體建築形式。五座佛塔基座均為須彌座,塔身四面刻有佛像,
塔身之上以十三層相輪組成塔頸,最上為銅質塔刹。塔刹中央
鑄有八卦,四周垂有花縵。塔刹上端又立一小塔,上有「眼光
門」,門內有佛。整座寶塔布滿了大、小佛像、菩薩像、天王、
力士、龍、鳳、獅像,和雲紋等精緻浮雕。此塔為中國現存最
大的金剛寶座塔,造型上吸取了印度佛陀迦耶精舍的精髓,在
建築技術和雕刻藝術上已達顛峰,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在寶塔處,遇見一位常到中國佛寺參訪的先生,他聽到筆
者的台灣口音,便與筆者交談。知悉此次他與朋友到北京開會,
利用空檔到附
近佛寺參訪。
下寶塔,即往
五百羅漢堂參
觀。

五百羅漢
堂,仿杭州西
湖淨慈寺羅漢
堂而建。平面
呈「 田 」 字
形, 每 面 九
金剛寶塔石刻佛像
間,中間形成
260

四個小天井。堂內有五○八尊木質金漆羅漢,神態各異,造型生
動。遇到的那位先生告訴筆者,……(已忘記當時所說的詳細內
容),可以找到與自己相應的羅漢。筆者姑且試之,結果找到第
五十一尊-不著世間尊者;依堂內提供的小卡片解說,似乎有點
相契。

因還有時間,便前往風景優美的水泉院參觀。水泉院,原是
乾隆皇帝行宮的庭園,園內古木參天,怪石嶙峋,樓台亭榭,迴
廊曲徑;有棵三代樹-即柏樹中套長出另一棵柏樹,最裏層又長
出一棵楝樹。倘佯在碧天、碧水、碧樹之中,筆者度過了一個難
忘的下午。

二○一○年四月廿一日,筆者與何建明教授重訪碧雲寺。入
寺時,天空飄著毛毛細雨,未久,雨便停了。

六年後重遊, 古碑、古樹、 古塔, 殿堂依舊, 我們依序


巡禮後,隨即前往碧雲寺的至高處─金剛寶座塔,俯瞰北京市
景。天空灰濛濛的,似是沙塵所至,故無法遠望。沿石階而

 公園一隅
 參訪篇 碧 雲 寺 261

 筆者與何建明教授接受專訪

下,轉往另一側的五百羅漢堂。五百羅漢堂,文革時未遭破壞,
保存良好。入內,繞了一圈便出來;出寺門,至比鄰的香山公園。

四月,適值春暖花開時節,園內梅花、櫻花、玉蘭花……一
片奼紫嫣紅。又逢各級學校春遊,一入園區,就遇到許多學生,
學生們看見筆者,議論紛紛。

大陸對宗教政策仍未全面開放,大多數民眾對佛教仍陌生。
有幾位學生與筆者擦身而過時,口中直念:「阿彌陀佛,阿彌陀
佛,善哉!善哉!」更有幾位學生跑來想與筆者合影。當天的巧
遇,也算是緣分吧!

我們在寺前一家餐廳用午齋,邊用齋邊與何教授交流;教授
對筆者勤於著作,頗為讚許。齋畢,回到市區,立即前往「佛教
在線 ( 大陸最大的佛教網站 )」,與何教授一起接受專訪錄影。此
乃筆者生平首次的專訪,因事前未被清楚告知,故有被迫的感覺。
262

潭 柘 寺

 潭柘寺山門

「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郊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坐
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馬蹄狀環護。因
山有龍潭和柘樹,又名「潭柘山」;寺因而隨山名,稱為「潭柘
寺」。當地鎮名,也因寺名而稱為「潭柘寺鎮」。

潭柘寺,是北京地區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廟;故,在北京
民間有「先有潭柘,後有幽州(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
諺語。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公元三○七年),初名嘉福
寺。
 參訪篇 潭 柘 寺 263

唐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公元六九六~六九七年),華
嚴宗高僧華嚴和尚來潭柘山開山建寺,名「龍泉寺」,後人
稱華嚴和尚為「開山祖師」。武宗會昌法難,潭柘寺荒廢。

金熙宗皇統年間(公元一一四一~一一四九年)重修,
改寺名為「大萬壽寺」。

明代二百多年間,潭柘寺曾多次進行大規模的整修和擴
建,並數次對寺院賜名。明宣宗賜名「龍泉寺」;英宗天順
元年(公元一四五七年),恢復舊名「嘉福寺」。

清康熙年間,整修殿堂計 300 餘間,古刹又換新顏。康


熙三十六年(公元一六九七年),康熙皇帝二遊潭柘寺,親
賜寺名為「岫雲禪寺」,並親筆題寫寺額;從此,潭柘寺成
為北京地區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

清末
民初(軍
閥時期)
、抗日期
間,與近
代文革期
間,因主
體建築未
大雄寶殿
264

 古塔、古松

遭破壞,現今才得以看到明、清兩代遺留下來的建築,及千年
銀杏、古松等。

潭柘寺,四周山巒逶迤,千峰拱翠,萬壑堆雲,時有雄峰捧
日之壯景,層巒架月之幽勝。九峰環抱與古寺輝映,妙境天成,
有如九龍戲珠,堪稱一絶。

潭柘寺,幅員廣大,依山而建,布局異於叢林縱深式的排
列。整個建築,嚴謹中又富於變化,宏偉中又不失雜亂。全寺分
東、中、西三軸,中軸是主體建物,採對稱的縱深式布局;東、
西兩軸,分別是庭院和宮殿式建築。依山勢,佛殿、亭閣,鱗次
櫛比,層次分明,高低交錯,展現了古代建築之美與工匠之巧。
惜,千年古剎,晨鐘暮鼓不再。

一九五七年,被列為北京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訪篇 潭 柘 寺 265

文革期間(公元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佛像、文物遭到
破壞,僧侶被迫驅離。

一九七八年,北京市政府撥款,重修潭柘寺。

一九八○年,對外開放觀光,至今仍無僧人住錫。

潭柘寺,傳說原是青龍蟠踞的潭,故有「青龍讓潭」、「華
嚴建寺」之說,至今寺前仍留有横臥在兩丈多寬、一丈多深的山
溪之上的懷遠橋及斷龍橋。往昔,潭柘寺賴以出名的柘樹,在良
好的生態環境下,遍布山野,因而有「柘樹千嶂」之說。然,
因柘樹從根到葉,皆可當藥材,遭人們爭相剝皮砍伐,致使滿山
的柘樹瀕臨絕種,再也看不到史書所載「柘樹千嶂」的勝景了。

三聖殿,東側生長一株偉岸探天的銀杏樹,樹幹粗茁達 4
米,高 13 丈,樹冠繁茂,生機勃勃,乾隆皇帝封為「帝王樹」。

柘樹
266

西部一株低矮得多,與之對
稱而立,名「配王樹」。帝
王樹,樹齡千年以上,植於
五代後唐從實禪師與其徒千
人講法潭柘時期。寺內古松
甚多,山門外有四棵横臥古 千人鍋灶口
松,形狀奇特,人稱「清、
奇、古、怪」。

另,寺內保有不少御書
匾額、石碑等文物,及千人
銅 鍋 一 口。 此 鍋 直 徑 四 公
戒壇
尺、 深 二 公 尺, 所 配 置 的
灶,要往下走五、六級階梯
才能到達灶口。如何炊煮?令人匪夷所思。

西軸,有一令筆者最感興趣的戒壇。例年來,台灣各寺院
輪流傳戒,故都未設戒壇,因而時遭批評。九年前,筆者曾參
訪五台山碧山寺,印象中保護的並未如此完善。拍下照片,作為
本山將來傳戒之參考。

下方塔院,留有不少遼、金、元、明、清時期高僧的祖塔,
惜,時間有限,未入內禮拜,甚感遺憾。文獻記載:清康熙卅
一年(公元一六九二年)至光緒年間(公元一八七五~一九○八
 參訪篇 潭 柘 寺 267

年),二百多年中,以該寺有十七位方丈被稱律師,又設有戒壇
研判:潭柘寺,曾是重戒弘律的叢林。

二○○三年二月廿六日,首次入寺參訪,因位於市郊,加
上司機路況不熟,抵寺已近黃昏,匆匆入內參訪,留下深刻印
象。次(二○○四)年三月五日到北京,又再次前往參訪。

二○○九年六月卅日,在于雙成教授暨台商張貴泉、施文
豐居士陪同下,三度入寺參訪。此次從後山進入,走過一段石
板山路,兩旁松木蒼蒼,有深深的禪境。

因時間較充裕,逐殿參訪後,放慢腳步,對寺內古松、古
塔流連一番。惜,寺內仍無僧眾住錫,多處堂口被連接商業氣
息,淪為觀光道場,令人感嘆。 

筆者與于雙成教授合影
268


二年前,實際負責《人刊》刊務後,除了每期的專題
外,也會撰寫一、二篇短文。因此,寫專題、散文的機會多
了,加上平日修行點滴與周遭的事物,每觸及文思,信手把
筆,即成文稿。一年下來,已累積三、四十篇文稿,足可輯
成文集。

隨著年歲的增加、戒臘的增長,對生死大事,有更深一
層的體悟。趁臭皮囊還堪使用下,為佛教略盡棉薄之力;因
此,對時間的安排,幾乎都用在弘法利生上。

多年來,筆者每年都會前往大陸參訪,已然成為另一種
修行方式。回山後,將參訪心得,與各宗歷史源流、傳承、
宗要、修行法門,付諸文字,先後出版了《禪門宗風》第
一、二集、《淨土宗十三祖》、《天台宗諸祖》,暨現正準備撰
寫的《華嚴宗祖師》新書。

選擇以文字般若利生,除了傳承家師興辦文化事業的道
統外,亦是效法歷代高僧的自我期許。

《慚愧僧文集》第三集,延續第一、二集編輯方式,分
成「自勵」、「生死」、「般若」與「參訪」四個單元。參訪
跋 269

篇,乃多年來筆者參訪古剎的心得;其餘文稿,大都是近
年修行的體悟。

付梓在即,感恩諸多善知識對本書的指正與鼓勵,更期
教界長者、大德,對本書不吝指正。

二○一一年先母紀念日 大願於地藏院
270

二○○四至二○○六年間,筆者曾隻身前往福建、江西、湖南、浙江、河北
等省,五家七宗禪宗祖庭參訪。二○○六年六月、十二月,出版了《禪門宗風》
第一、二集,頗得教界緇素的喜愛。

《禪門宗風》,乃筆者重拾筆桿後的首發書籍;但,撰稿方式與文獻資料的收集,尚嫌
不足。近五年來,多座祖庭的重建恢復快速,已非往昔的外觀風貌;故,引發筆者再度
「重走江湖」。

二○○四年十月,上百丈山途中,結識了南昌朱彬、俸強兩位居士;每年的大陸參訪,筆
者總會轉到南昌與他們相敘。

朱居士曾多次問筆者,「是否有重走江湖的計畫?重走江湖時,我將陪同法師一同參訪。」

今(二○一○) 年春節前,與他連繫時,他又向筆者提起重走江湖之事。春節忙完法務後,
即著手草擬今年大陸參訪的行程。

江西祖庭的參訪行程,確定後即發送給他,由他規畫參訪路線。數日後,他回函說:
「沒問題。」湖南的行程,則委請徐孫銘教授安排,徐教授也回函ok。在此諸多因緣
成就下,今年四月間,完成了「重走江湖」的心願。

本書擬訂於一○○年十二月出版。 歡迎隨喜助附印,廣結法緣。
若欲助附印者,請以「人乘佛刊雜誌社」02092802帳戶郵撥。
流通法寶,功德無量。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