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平面基礎承載力

重力式結構物垂直分力偏心作用時,基礎承載力以下列方式檢討。
(1) 壁體底面地盤反作用力
○1 首先判別作用於壁體底面合力 R 的偏心量 e 的位置(下圖)。

MV  M H
x
V
b
e x
2

平面基礎
1

2 e b 時
6

 e V
最大反作用力 p1  1  6 
 b A

 e V
最小反作用力 p2   1  6 
 b A

b
換算等值地盤反作用力 q  (p1  p 2)
4x
平面基礎承載力
1

3 e b 時
6
2 V
最大反作用力 p1  (kN/m2)
 1 e A
3  
2 b

b 
分佈寬度 b  3   e 
2 

b
換算等值地盤反作用力 q  p
4x 1
p1 : 壁體底面最大地盤反作用力(kN/m2)
p2 : 壁體底面最小地盤反作用力(kN/m2)
b : 壁體底面寬
V : 載重垂直分力(kN)
H : 載重水平分力(kN)
A : 長方形基礎底面積(m2)
b’: e>b/6 時反作用力的分佈寬度(m)
MV : 壁體下端(O 點) 垂直合力引起力距(kN·m)
MH : 壁體下端(O 點) 水平合力引起力距(kN·m)
e : 載重合力 R 的偏心距(m)
q : 換算等值地盤反作用力(kN/m2)
(2) 作用於 2 層地盤邊界面的地盤反作用力
2 層地盤者為上層地盤分佈,可視為無限寬者。平面基礎位於 2 層地盤
時,為檢討下層地盤承載力,必須計算上層地盤與下層地層邊界面的地盤反作
用力。2 層地盤邊界面地盤反作用力,如下圖可依下式計算

2 層地盤邊界面的地盤反作用力分佈
1

1 e b 時
6
分佈寬度 b1  b  D[tan(30   )  tan(30   )]

b
最大反作用力 p1 '  p1   2 D
b1

b
最小反作用力 p2 '  p2   2 D
b1

1

2 e b 時
6
分佈寬度 b1 '  b ' D[tan(30   )  tan(30   )]

b'
最大反作用力 p1 '  p1   2 D
b1 '

最小反作用力 p '2   2 D
P1’ : 作用於 2 層地盤邊界面最大地盤反作用力(kN/m2)
P2’ : 作用於 2 層地盤邊界面最小地盤反作用力(kN/m2)
1
b1: e  b 時, 2 層地盤邊界面載重分佈寬度(m)
6
1
b1’: e  b 時, 2 層地盤邊界面載重分佈寬度(m)
6
γ2: 上層地盤土的單位體積重量(水中部份為水中單位體積重
量) (kN/m2)
D : 上層地盤厚度(m)
θ: 載重合力與垂直線呈角度(∘)=tan-1(H/V)
(3) 基礎拋石底面地盤反作用力
由於基礎拋石的水平寬度為有限,因此不考慮為 2 層地盤。基礎拋石底面
地盤反作用力係由作用於平面基礎底面的換算等值地盤反作用力與基礎拋石自
重及其形狀計算, 即如下圖所示

基礎拋石底面地盤反作用力

a 將平面基礎底面的換算等值地盤反作用力分散至基礎拋石底面的等分佈
載重 q 

2x
q  q
LF 1  LF 2

LF 1  x  D tan(30   )
LF 2  x  D tan(30   )

LF 1 、 LF 2 :從基礎中心距離 e 的 D  處至前趾側及後趾側的 q  分佈寬度(m)

D : 基礎拋石厚度(m)

b 基礎拋石自重引起地盤反作用力 q R
q R   2D
b s1
LR 1   l1 
2 2
b s2
LR 2   l2 
2 2
LR 1 、 LR 2 :從平面基礎底面中心點 C  前趾側及後趾側的 q R 分佈寬度(m)
l1 : 平面基礎底面前趾 B 點至基礎拋石前趾法肩 F 點的距離(m)
l2 : 平面基礎底面前趾 A 點至基礎拋石後趾法肩 E 點的距離(m)
s1、s2 : 基礎拋石前趾側及後趾側的法面水平距離

c 作用於基礎拋石底面的合成地盤反作用力
作用於基礎拋石底面的合成地盤反作用力及分佈寬度可依下式計算

P2
qG 
 
2
2 M1  M2

L1 
2
P
M1  M1  M2 
L2 
P
2
M2 
M1  M2 
P  q   LF 1  LF 2   q R  LR 1  LR 2 
1 1
q LF 12  q R  LR 1  e 
2
M1 
2 2
1 1
q LF 22  q R  LR 2  e 
2
M2 
2 2
2
qG : 作用於基礎拋石底面的合成地盤反作用力(kN/mm )
L1、L2: 從 D  點至前趾側及後趾側的 qG 分佈寬度(m)

M1: 載重強度 q  、載重寬 LF 1 的載重對 D  點的力矩及載重強度 qR、載重


寬 (LR 1  e) 的載重對 D  點的力矩的和(kN•m)

M2: 載重強度 q  、載重寬 LF 2 的載重對 D  點的力矩及載重強度 qR、載

重寬 (LR 2  e) 的載重對 D  點的力矩的和(kN•m)



d 基礎拋石底面的地盤承載力評估方法

1 估算合成地盤反作用力
合成地盤反作用力是由下列 2 個條件推導


i 等分佈載重 q  及 q R 的合力與等分佈載重 qG 在垂直方向的平衡,即

qG (L1  L2)  P

ii D  點左側及右側的載重對 D  點的力矩平衡,即
1
qG L12  M 1
2
1
qG L22  M 2
2

2 極限法肩寬
如下圖所示,貫入帶狀基礎的承載力公式,可由下層地盤的滑動線範圍
AF 及 BG 與上層的力平衡條件求得。因此當上層寬度小於 FG 時時承載
力公式不成立,必須另尋方法。貫入基礎的承載力公式成立的最小上
層地盤寬 FG 稱為極限法肩寬。

2 層地盤極限法肩寬

3 2 層地盤下層地盤承載力的檢討
○i 基礎拋石或上層地盤的水平寬大於極限法肩寬時,依(2)「作用於 2 層

地盤邊界面的地盤反作用力」求得的邊界面地盤反作用力,與下層地盤承
載力比較,評估之。

ii 基礎拋石或上層地盤的水平寬小於極限法肩寬時,依(3)「基礎拋石底面地

盤反作用力」求得的合成地盤反作用力 qG 的寬度(L1+L2)作為載重寬,求出
無貫入下層地盤承載力,與 qG 比較,評估之。

4 下層為砂質土地盤時的極限法肩寬
如下圖,2 層地盤上的帶狀基礎發生滑動面。滑動線 AE、FG 為直線,EF 為
對數螺旋。基礎前趾側端部至滑動面與上、下層邊界面交點 G 間的水平距
離 Ln 為極限法肩寬。從幾何學可得下列極限法肩寬基礎寬比 Ln/b
Ln  x D  D
 2  tan(30   )  tan(30   )    tan(30   )
b  b b  b
     
  sec  45   cos  45   exp  tan  
 2  2 2 

砂質土地盤極限法肩寬
作用於基礎水平合力為 0 時,θ=0,x=b/2 ,得
Ln D
   (1  2) tan 30
b b

5 下層為黏土地盤時的極限法肩寬

黏土地盤極限法肩寬
如上圖,2 層地盤上帶狀基礎引起圓弧滑動時,下式成立。

  66.8
r  1.09 2x  D tan(30   )  D tan(30   )

α: 滑動圓弧中心角的一半
r: 滑動圓弧半徑(m)
從幾何學得極限法肩寬基礎寬比 Ln/b 如下
Ln x
 (4.36 sin   2)
b b

D
b
 
2.18 sin  tan(30   )  tan(30   )  tan(30   )

H=0 時, θ=0,x=b/2 ,得
Ln D
 1.00  1.74
b b
(4)平面基礎地盤承載力
平面基礎地盤承載力,一般可以下列 3 種方法覓得。

1 承載力公式

進行地盤調查及土壤試驗,決定基礎地盤的單位體積重量、內部摩擦或
非排水剪應力強度,利用承載力公式決定地盤的極限承載力及容許承載
力,為最常使用方法。

a 砂質土地盤容許承載力 qa

qa 
1
F
  1BN r   2 DN q    2 D
qa : 地盤容許承載力(kN/m2)
γ1:基礎底面下土的單位體積重量(水面下部份則為水中單位體積
重量) (kN/m3)
γ2: 基礎底面上土的單位體積重量(合成堤時為基礎拋石單位體積
重量) (kN/m3)
β: 基礎形狀係數(帶狀=0.5、正方形=0.4、圓形=0.3、
矩形=0.5-0.1(短邊 B/長邊 L))
B: 基礎最小寬度(圓形基礎時為直徑,合成堤時為基礎拋石下部
分佈寬)(m)
D: 基礎貫入深度(合成堤時為基礎拋石厚度)(m)
Nr,Nq: 承載力係數,由下圖求得。
F : 安全率(2.5 以上)
檢討基礎底面承載力時,基礎最小寬度(圓形時為直徑)以 B,有貫入
時以貫入深度為 D。
檢討 2 層地盤下層地盤承載力,基礎端部至上層地盤的水平寬度大於極
限法肩寬時,由(2)求得 b1 或 b  作為最小寬 B,上層地盤厚度作為 D。
檢討 2 層地盤下層地盤承載力,基礎端部至上層地盤的水平寬度或基礎拋
石的法肩寬小於極限法肩寬時,以(3)之○c 計算所得(L1+L2)作為最小寬 B,D

視為 0。

砂質土地盤承載力係數 Nr, Nq

b 黏性土地盤容許承載力
co
qa  N c   2D
F
qa 地盤容許承載力(kN/m2)
:
Nc :
承載力係數(如下圖),圓形與正方形相同
co 基礎底面土的粘着力(kN/m3)
:
γ2 :
基礎底面上土的單位體積重量(水面上為濕潤單位體積重
量,水下為水中單位體積重量) (kN/m3)
D : 基礎貫入深度(m)
F : 安全率 (2.5 以上)

黏性土地盤承載力係數 Nc

c 多層地盤承載力
多層地盤承載力原則上以圓弧滑動分析,安全率採 1.5 以上。

d 偏心傾斜載重
重力式結構物受自重、土壓、地震力或波力作用,其合力通常會偏心而且
傾斜,必要檢討偏心傾斜載重,一般重力式結構物設置於拋石基礎的基礎
地盤上,屬 2 層結構,其承載力通常可依下列簡易 Bishop 法利用圓弧滑動
解析。

1 (cb  W  tan ) sec 


Fs 
1  tan  tan 
W sin  
R
 Ha 1
Fs

Fs : 簡易 Bishop 法用對圓弧滑動的安全率(1.0 以上)


W : 單位長度分割片的全重量(kN/m)
α: 分割片底面與水平面間的角度(∘)
R : 圓弧滑動的的滑動圓半徑(m)
H : 作用於圓弧滑動的的滑動圓內土塊的水平外力(kN/m)
a : 從水平外力 H 作用位置的圓弧滑動的的滑動圓心的臂長(m)
c : 黏性土地盤時為非排水剪應力,砂質土地盤時為排水條件的比黏著
力(kN/m2)
b : 分割片寬(m)
W  : 單位長度分割片有效重量(水面上為濕潤單位體積重量,水下為黏土
地盤為 0,砂質地盤為排水條件時的內部摩擦角()水中單位體積重
量) (kN/m3)
 : 黏土地盤為 0,砂質地盤為排水條件的內部摩擦角(∘)

偏代傾斜載重承載力分析
作用於基礎底面的垂直載重,以(1)所示等值地盤反作用力表示,滑動面
起始點如上圖所示為,接近載重著力點基礎端的對稱點。

2 載重試驗
在原地盤裝載實際載重,由載重及下陷觀測求得地盤極限承載力及容許
承載力。作為推估方法比其他 2 種方法精準,但試驗載重與實際結構物
載重面積不同時,會得到不同的下陷量及極限承載力。

3 依經驗法則使用數據
判別基礎地盤地質狀況,採用過去經驗數據,掌握概略地盤承載力值。

回港灣設施設計 回港灣設計參考資料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