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第七篇 波動光學重點整理

(詳細內容,請參閱「大學物理學精要」,劉宗儒著)

2 y 2  y
2
1. 波動方程式:  v
t 2 x 2

2. 波函數:

(1)一般形式: y  f ( x  vt ) (+表向左行進、-表向右行進)

 y  ymax sin(kx   t   )
(2)諧波函數:  (ymax:振幅、  :相位常數)
 y  ymax cos(kx   t   )
2
其中:波數: k 

2
角頻率:  
T
 
波速: v   f 
T k
y 2 y
介質振動之速度及加速度: v y  、 ay  2
t t

3. 繩波:
F
(1)波速: v  (F:張力、μ:線密度)

1
(2)傳送功率: P   vymax
2
2
2

4. 聲波:
B  p
(1)波速: v  其中: B  (體積彈性係數,單位:Pa=N/m2)
 V / V
P 1
(2)聲波強度: I  vS max 2
 2 (A:面積、Smax:位移振幅)
A 2
I
(4)聲音響度等級:   10  (log ) (單位:dB)( I 0  10 12 W/m2)
I0

 v  vo 
5. 聲波都卜勒效應: f o    f s (同向取  ,反向取  )
 v  vs 
其中:

聲源頻率: f s 、聲源速率: vs 、聲速:v

聽者頻率: f o 、聽者速率: vo

─1─
6. 駐波方程式: yT  2 ym sin kx  cost

7. 弦上駐波:
(1)兩端固定長度為 L 之繩弦,其發生駐波之條件為:


L  n  ( ) (其中, n  1,2,3,  )
2
(2)繩弦之固有頻率(又稱:共振頻率):

n  1 : 基音(第一諧音)
n  2 : 第一泛音(第二諧音)
n F 
f  
2L  n  3 : 第二泛音(第三諧音)
 

8. 空氣柱內駐波:

(1)開管:
 n B
條件: L  n  ( ) 共振頻率: f 
2 2L 
(2)閉管:
 2n  1 B
條件: L  (2n  1)  ( ) 共振頻率: f 
4 4L 

n  1 : 基音(第一諧音)
n  2 : 第一泛音(第二諧音)

(3)其中: 
n  3 : 第二泛音(第三諧音)
 

9. 電磁波:
1
(1)波速: c   3.00 108 m/s(真空中光速)
 0 0
由此可知:光本身即是一種電磁波。
E
(2)電磁波中電場與磁場之關係為: c
B
B2
(3)電磁波能量密度: u   0 E  2

0
(4)波印廷向量(Poynting vector):

EB
S  uc 
0

大小:垂直於電磁波行進方向上,每單位面積內之能量通過速率;
方向:同電磁波行進方向。

─2─
(4)電磁波強度:
1 1 B2
Sav  Smax  umax c (其中: umax   0 Emax
2
 max )
2 2 0
(5)電磁波輻射壓力:
Sav
完全吸收: pr 
c
2Sav
沿原路徑完全反射: pr 
c
(6)電磁波之偏振:

I0
非偏振光
1
I I0
2 偏振片 P
 1

偏振方向 垂直偏振光
偏振片 P2

I   I cos 2 
②Brewster 定律:

B
B
n1
n2

r

n2
 B  tan 1 (Brewster angle)
n1

10. 光的反射:
(1)入射光和反射光之波長、波速與頻率皆相等且入射角等於反射角。
(2)光由密介質射向疏介質,反射光與入射光同相;光由疏介質射向密介質,
反射光與入射光反相。

11. 光的折射: 1
c n1
(1)折射率: n 
v n2
sin 1 n2 v1 1 2
(2)Snell’s Law:   
sin  2 n1 v2 2

─3─
12. 全反射條件:
(1)光由密介質射入疏介質
n疏
(2)入射角大於該臨界角  C ( sin  C  )
n密
13. 海更斯原理(Huygens’ Principle):
波前上的每一點都是二次子波的波源。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這些子波前緣的
包絡線(envelope)會形成後來的新波前。

14. 費瑪原理(Fermat Principle):(又稱:最短時間原理)


光通過任何兩點的路徑,就是費時最短的那一條路徑。

15. 楊氏雙狹縫干涉公式:
C
B
P

S2 y

 
d 中央軸線

S3 d sin 
L

(1)亮、暗紋位置:
L
相鄰兩亮紋(或暗紋)之間隔: y 
d
(2)強度:
 d sin  
I P  4I 0 cos 2 ( ) 其中: 
2  2
16. 邁克森干涉儀:
可移動鏡面
M2

d2

M M1
S d1
光源

y
x T

觀測鏡

─4─
m  建干

光程差  2d 2  2d1   
(2m  1) 2  破干

17. 單狹縫繞射公式:
(1)亮、暗紋位置:(a 為狹縫寬)
L L
中央亮帶寬度: y0  2 兩側亮帶寬度: y 
a a
(2)強度:
 
2

 sin 2  2
I P  I0    ,其中:   (a  sin  )

  
 2 

18. 雙狹縫繞射圖樣:
L
d

L L
a a
19. 圓孔繞射:

(1)繞射圖樣之第一極小方向角: sin   1.22
d
(2)瑞利判據(Rayleigh’s criterion):
當一圖樣的中央極大與另一圖樣的第一極小重合時,兩影像為恰可鑑別。
(3)圓孔鑑別能力:
1.22
兩點光源經圓孔,恰可鑑別之角間距  R 為:  R 
d

20. 繞射光柵:
(1)亮、暗紋位置:
n
d sin    ( n  1, 2, 3,  )
N
n
  m  N (整數)  第m階主亮線
若 N
n
  N  暗線
N

─5─
21. 布拉格繞射:
d sin  d sin 

 
   2
  d
X射線發射器 晶體

接收器 反射光
入射光

設相鄰兩晶面的垂直距離為 d,則:相鄰兩晶面之反射光的光程差應為波長
的整數倍,方可產生建設性干涉。
即: 2d sin   m m  1 , 2 , 3 , (θ:入射光與晶面之夾角)

─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