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8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内容回顾 第十九章 波动光学


Δ   k , k  0,1,2, (明纹 )

Δ   ( 2 k  1) , k  0,1, 2,  (暗纹 )
2
半波损失—附加光程差
x
Δ  d sin   d (双缝)
d'
a sin    k , k  1,2,  (暗纹 ) Δ  2 ne cos  

(薄膜)
2

a sin    ( 2 k  1 ) , k  1, 2 ,  (明纹 )
2

(a  b) sin  k, k  0,1,2,(光栅方程- 主明纹)

α为入射线偏振光的
I  I 0 cos2 
的夹角
n2 n1为入射光所在介质折射率, n2 为折射光
tan i 0 
n1 所在介质折射率.

自然光以布儒斯特角入射到两种不同介质界面,其反射光为线偏振光,光振动垂直于入射面。
Page 1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通过波动光学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光的波动性质及
其典型现象 (干涉、衍射和偏振),光的另外一种
性质是粒子性,哪些实验现象可以揭示它?光的本
质又是什么?第二十章会给出答案。

Page 2
I(相对强度)
i
  0
I2
2200K
I1
2000K   45
1800K (光强I2 > I1)
1500K
 / nm
  90 
0 o UAK
电压
图20-1-2 单色辐出   135 
图20-2-2 光电效应的
度与波长的关系曲线 伏安特性曲线
波长λ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20-1 热辐射 普朗克能量子假设 (2)


20-2 光电效应和爱因斯坦光子理论 (2)
20-3 康普顿散射 (1)
20-4 氢原子光谱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2)
20-5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

Page 4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一 了解热辐射的两条实验定律:斯特藩—玻耳兹曼
定律和维恩位移定律,以及经典物理理论在说明热
辐射的能量按频率分布曲线时所遇到的困难.
普朗克
二 了解经典物理理论在说明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时
所遇到的困难. 爱因斯坦 ,

三 康普顿效应的实验规律,以及爱因斯坦的光
子理论对这个效应的解释

Page 5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四、了解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理解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和能级跃迁规则。
五、了解德布罗意假设及电子衍射实验. 了解实物粒子的
波粒二象性. 理解描述物质波动性的物理量(波长、
频率)和描述粒子性的物理量(动量、能量)之间的
关系.了解一维坐标动量不确定关系 .

Page 6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20-1 热辐射 普朗克能量子假设


出生于德国荷尔施泰因
,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量子力学的
重要创始人,且和爱因斯坦并称为二十
世纪最重要的两大物理学家。他在研究
热辐射(黑体辐射)问题中发现
而对物理学的又一次飞跃做出了重要
贡献,并在191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国物理 Max Planck
学会上报告 1858-1947
成为量子论诞生和新物理学革命宣告
开始的伟大时刻.

Page 7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一、热辐射 黑体辐射

1. 热辐射 (thermal radiation):物体的辐射与其温度有关,故


将这种辐射称为热辐射. 这种电磁波形式的辐射能量按波长
分布是不均匀的.
辐射电磁波的同时,物体也吸收投射到其表面的电磁波。
发射 = 吸收时,其温度不变 —— 平衡热辐射.
dM 
定量描述 M  (T ) 
d
1) 单色辐出度(monochromatic radiant exitance) 温度为T 的物体
在 发射的波长
的辐射能量dM λ与d λ之比. 单位: W/m 3
Page 8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dM 
M  (T )  单色辐出度曲线
d
2) 辐出度(radiant exitance)
温度为T 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表面积上发射的
称为该物体的辐射出射度,简称辐出度.
等于单色辐出度曲线下的面积。

M (T )   M  (T )d 单位: W/m 2
0

3) 单色吸收比和单色反射比
被物体吸收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称为吸收比,反射能
量与入射能量之比称为反射比. 在波长
的吸收比称为单色吸收比 α(λ,T), 在波长λ和λ + d λ之
间的反射比称为单色反射比 ρ (λ,T) .

Page 9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对于不透明物体: (,T) (,T)1


2. 黑体(black-body) 能在任何温度下, 完全吸收入射到其表
面的任何波长电磁波的物体称为黑体 . 黑体发出的热辐
射, 叫做黑体辐射. (,T) 1
基尔霍夫定律 (Kirchoff law) 在同样的温度下,
不同的物体或不同表面性质的物体, 其单色辐
出度与单色吸收比的比值
.(1859年) I (  , T )与物体具体性质无关 , 即对所有
物体而言,其表达式都 是一样的。
M  (T )
 I ( , T ) 一个好的吸收体一定
G.R. Kirchoff (1824—1887)
(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
1862年他提出绝对黑体的概
念。他的热辐射定律和绝对黑  ( , T ) 是一个好的辐射体.
体概念是开辟20世纪物理学
新纪元的关键之一。1900年M.
普朗克的量子论就发轫于此。

Page 10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M  (T )
 I (, T ) 基尔霍夫定律
 (, T )

黑体  ( T )  1  M  (T )  I ( , T )

黑体是理想模型,可以用黑体单色辐出度 M  (T )
来描述热辐射的普遍规律 .

德国物理学家维恩提出用 (不透
明材料做成)实现黑体辐射。

Page 11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T) 1

(用于实现黑体辐射)

Page 12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M 0  (T ) ~  ?

光栅光谱仪
W. Wien (维恩) 黑体
1864—1928
德国科学家. 1893年,维恩 T

热电偶测 M0λ(T )

Page 13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1. 维恩位移定律 黑体辐射中, 单色辐出度曲线的峰值波长


与 黑体的热力学温度成反比.即

m T  b 维恩常数
2200K
b  2.897756  10 3 m  K
2000K
图2 单色辐出度与波长
1800K 的关系曲线(M 0 (T ) ~ )
1500K
实验表明,单色辐出度曲
0  / nm
m 线的峰值波长与温度有关。

Page 14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2200K

m T  b 2000K

1800K
1500K
 / nm
0  m

根据维恩定律,可以通过物体辐射光波的颜色判断其温度。

固体在温度升高 1400K
时颜色的变化 1200K
1000K
800K
300K

Page 15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2.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
黑体的总辐出度与黑体的热力学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M (T )   T 4
斯特藩—玻尔兹曼常量σ

  5.6704  10 8 W  m 2  K 4

2200K M  (T ) ~  曲线
2000K


1800K M (T )   M  (T )d
0
1500K

0 m  / nm 总辐出度只与温度有关.

Page 16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

是由斯洛文尼亚物理学家约瑟夫·斯特藩(Jožef
Stefan)和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玻尔兹曼
分别于1879年和1884年各自独立提出。

Josef Stefan Ludwig Boltzmann


1835—1893 1844—1906

Page 17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例1. 太阳的表面可以看成是黑体, 测得太阳辐射的峰


值波长λm 约为500nm, 估算 和总辐出度.

解: 由维恩位移定律,太阳表面温度:

b 2.898  10 3
T  K  5800 K
m 500  10 9

利用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太阳表面总辐出度为:

M (T )  T 4  5.67  10 8  5800 4
 6.4  10 7 W  m  2

Page 18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例2. 大爆炸宇宙学预言, 由于宇宙初始的大爆炸, 现在宇


宙中应残存相当于λm 约为1mm的黑体辐射, 它处于微波波
段, 称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计算其相应的黑体温度.
解: 由维恩位移定律,相应的黑体温度:
b 2.898  10 3
T   2 .9 K
m 1 10 3

1948年, 美国科学家阿尔弗和赫尔曼预言,宇宙大爆炸产生的残系辐射,由于宇
宙的膨胀和冷却,其温度约为5K。1964年,美国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等人的观测结
果与理论预言的温度非常接近, 这是
继1929年哈勃发现星系谱线红移后的又一重大的天文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
发现,为观测宇宙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于1978年获得了诺贝尔
物理学奖。瑞典科学院在颁奖决定中指出:这一发现,使我们能够获得很久以前
宇宙创生时期所发生的宇宙过程的信息。

Page 19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三、普朗克能量子假设 M  (T )与  的函数关系 ?

M  (T )

实验曲线 M 0 (T )  T 4

 mT  b

M. Planck m

1858-1947
单色辐出度曲线

Page20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1. 经典物理的困难

1) 1896年的维恩公式(Wien formula)


维恩根据经典热力学得出: M (T )   5 e

T  为常数

M 0  (T )
如图, 理论曲线(红色)在短波区
域与实验曲线(黑色)符合很好.
长波区与实验曲线相背离。

Page 21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2) 1900年的瑞利 — 金斯公式(Rayleigh-Jans formula)


瑞利和金斯用能量均分定理和电磁理论得出:

M  (T )  4T

M 0  (T ) J. H. Jeans
1887-1946, England
L. Rayleigh 瑞利 — 金斯线
1842—1919

如图, 理论曲线在长波区
域与实验曲线符合很好.
短波区与实验严重偏离。 
Page 22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2. 1900年10月 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
普朗克利用数学上的内插法,衔接了维恩公式和瑞利-
金斯公式,得到:

2 π hc 2 1
M 0  (T )  hc /  kT 黑体辐射公式
 5
e 1

c 为真空中光速 h 为普朗克常数 区分宏观 和


微观的常数
h  6.62606876 (52)  10 34 J  s
 34
 6.63  10 J s

Page 23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M 0  (T ) 如图,普朗克线 在全部 6 h
波长范围内都与实验曲
5h
线完全吻合. 4 h
3h
2 h
M 0  (T ) 
2 π hc 2
 5
e
1
hc / kT
1 1h
物理意义?

 hc /   h
普朗克认为: 可视为
,可以 ,并与空腔内的辐射达到平衡. 从空腔小
电磁波的
孔辐射出的 就是由这些空腔内壁的简谐振子辐射出去的。
能量特点?

普朗克假设: 频率为 v 的简谐振子的 ,


. (E, 2E, 3E…, nE)

Page 24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 6h
。 5h
4h
3h
能量子的假设对于经典物理来说是离经判道的, 2h
1h 

就连普朗克本人当时都觉得难以置信。为了回到
经典的理论体系,在一段时间内他总想用
来解决黑体辐射问题,但都没有成功。

能量子概念的提出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普朗克
因此获得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 普朗克量子论(能量子假说) : 能量是量子化的,
,其能量为: E  h

Page25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黑体单色辐出度可以描述热辐射的一般规律。

小结 20-1 热辐射 普朗克能量子假设


1. 单色 M  (T ) 、单色吸收比  ( , T ) 、 黑体  ( , T )  1

2. M  (T )
 I ( , T ) (与物质性质无关 ) M (T)  I (,T)
 ( , T )
M  (T ) ~  曲线
3.  mT  b
4.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 M (T )  T 4 (辐出度) M 0 (T )  
0

M 0  (T ) d 

5. 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普朗克线)可以很好地
2
2 π hc 1
吻合黑体辐射单色辐出度的实验曲线。M (T )   0 5
e hc / kT
1

:能量是量子化的,能量
的基本单元:能量子,其能量为: E  h
空腔 是 。

Page26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20-2 光电效应和爱因斯坦光子理论
一、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1887年(德)赫兹发现)
1. 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金属及其化合物在光照射
下发射电子的现象。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 称为光电子.
2. 实验装置 分为外光电效应(

光电管 和内光电效应:光生伏特效应。
K  A
双向
开关   双向开关向上闭合,正向电压 K
 
可以给光   G 负 A正, UAK > 0, 光电子得到加速;
电管的两
V
端加方向
相反的电 双向开关向下闭合,反向电压 K
压。
· ·
正 A负, UAK < 0,光电子被减速。
图20-2-1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

Page 27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i
3. 实验规律
I2
I1
1) 饱和电流 (saturation photocurrent)
(光强I2 > I1)
饱和电流 is 与照射光强 I 成正比 .
o 电压 UAK

图20-2-2 光电效应的
伏安特性曲线
。 IN

饱和电流:单位时间内从阴极发出的
光电子全部到达阳极,使电流饱和。
显然,单位时间内从阴极发出的光电
子数目N与饱和电流 is 成正比。 is  Ne

Page28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光i
i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s2 I2
电 is1 I1
Ua
2) 遏止电压 (cutoff voltage) Ua 流 (光强I2 > I1)
+ -
Ua o 电压 UAK
遏止电压 Ua 的存在表明从阴极逸出的光电
子必有初动能 E k max . 由动能定理可得
1 2
AkA  eUa  Ek max  0 - mm
2

1 2 Ua Cs K W
eU a  E k max  m m
2

遏止电压 U a 与入
 01  02  03 
射光频率具有线性关系.
Ek max 图20-2-3 几种金属
U a  K (  0 ) (   0 ) 
e 的 Ua ~ 曲线

E k max ~ v 线性关系

Page29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3) 截止频率 (cutoff frequency)(红限频率  0 )


Ua K
U a  K (  0 ) (   0 )

仅当照射光频率    0 时才发生光电效
0 
应,截止频率  0 与材料有关, 与光强无关 .
U a ~  关系曲线
金 属 铯 钾 钠 锌 钨
截止频率/红限 U a  0 时,    0
 / 10 14 Hz 4.69 5.44 5.53 8.06 10.95
0

4) 驰豫时间 光电效应是瞬时发生的, 无论
光强怎么微弱, 驰豫时间不超过 10-9 s.

Page30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二、经典理论遇到的困难
上述实验事实与光的波动说有着深刻的矛盾.
I  A2
1. 红限问题 (截止频率) 光振动能量  A 2
按经典理论, , 只要其强度足够
大, 就能使电子具有足够的能量逸出金属 . 与实验结
果不符.
2. 驰豫时间问题
按经典理论, 电子逸出金属所需的
一直积累到足以使电子逸出金属表面
为止. 与实验结果不符 .

Page 31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三、爱因斯坦光子理论和光电效应方程

(1)一束光是由光子组成的光子流, 光的能
量集中于光子上;
(2) 光子的能量和其频率成正比; I n
E  h ,n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光
子数。
(3) 光子具有“整体性”, 一个光子只能“整个地”被电子吸收
或产生。 ( ,不可再分)
1
h   A  m  m2
2

Page 32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1 A ---逸出功 (work function )


h  A  m m2
2
1
m  m2 ---最大初动能 E
2 kmax

逸出功 是电子脱离金属表面时为克服表面阻力所做的功.

几种金属的逸出功

金属 钠 铝 锌 铜 银 铂
A / eV 2.28 4.08 4.31 4.70 4.73 6.35

Page33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Cs K
I  N 或 i s Ek max ( eU a ) ~ v 线性关系 红限问题和瞬时问题 Ua W

3. 说明实验规律 爱因斯坦光子假说  01  02  03 

1
和光电效应方程 h  A  m m2
2

(1) nhv ) 越大, 单位时间内照在阴极上的光子数目n越


多, 其上逸出的光电子数目N也就越多, (饱和)光电流越大.
N n
is  Ne
(2) 光电子初动能和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
A
(3)  0 对应光电子初动能等于 0 , 由逸出功决定. 0
 
h

(4) 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一个光子的能量可以立即被电子
整个吸收,因此光电子的发射是即时的.

Page 34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4. h(普朗克常数)和A的测定 eU a 
1
m m
2

2
1
h  A  m m2  A  eU a 实验规律: U a  K (   0 )
2
Ua W
h A h A
U a    (  )
e e e h
对比: U a  K (   0 ) 0 

实验测量
h A
 K  ; 0  K (斜率 )和 (截距)
e h 0

h  eK A  h 0  eK 0 可算出 h和A .

Page35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普朗克因为发现能量子获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
奖。爱因斯坦则因为根据普朗克能量子假设和
光(量)子观点发现光电效应定律(方程),
成功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获得1921年诺贝
尔物理学奖。

Page36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光电效应的研究历经三十年,有三人荣获诺贝尔物
理学奖.
伦纳德 (赫兹助手) 发现性质 1905年获奖
爱因斯坦 理论解释 1921年获奖
密立根 实验证实 1923年获奖

P. E. A. Lenard
(1862~1947)

R. A. Millikan
(1868 — 1953)

Page 37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描述光的波动性和粒子
性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光是电磁波,有干涉、衍射现象,特征量:波长或频率
*粒子性:光是光子流,粒子属性—质量、能量、动量.

hc 相对论能量和动量关系
光子能量 E  h 
 E 2  p 2c 2  E02
E h h 光子 E0  0
光子动量 p   
c c  E  pc
E h h 相对论质能关系
光子质量 m   
c2 c2 c E  m c 2

Page38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hc h
E  p 
 

1. 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

2. 光在传播时显示波动性,而在转移能量时显示粒子性。

3. 在任何一个特定事例中,光要么显示粒子性,要么显
示波动性,二者绝不会同时出现。

Page39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i
第二十章
光i 量子物理基础
s2
I2
电 is1 I1
小结 流 (光强I2 > I1)

1. 爱因斯坦光子假说 Ua o 电压 UAK
(1)光是由光子组成的 , 光的能量集中于光子上.
(2)光子的 E  h
(3)光子具有“ ”, 一个光子只能“整个地”被电
子吸收或产生. Ua Cs K W
1
h  A  m m2
2
3. 解释实验规律
 01  02  03 

1) 红限频率 2) 遏止电压Ua 3) 光强∝饱和电流 4) 瞬时性


c
 0 
A U a  K (   0 ) I  is
0 h
1
光强 I  nh
2
红限 E max
1 2
 m m  0 eU a  m m  Emax
波长 2 2

Page40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4. 光的本质: 具有波粒二象性

反映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hc
1) 光子能量 E  h 

E h
2) 光子动量 p 
c 
E h
3)光子质量 m  2 
c c

作业 20--4、8、12 作业 20—3、6、7

Page 41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19
例1(20-2-1) 波长为450nm的单色光射到逸出功 A  3.7  10 J
的纯钠的表面上, 求: (1)入射光子能量; (2) 逸出的电子的
最大动能; (3) 钠的红限频率; (4)入射光的动量.
解: (1) 入射光子能量:
8
hc 3  10  4.42  10 19(J)或
E  h   6.63 1034 
 450 109
4.42 10 19 1243(eV  nm )
 19
 2.76 (eV ) 或
450 ( nm )
 2.76 (eV )
1.60 10

(2) 逸出的电子的最大动能: (1eV  1 .6  10 19 J)

1 2 3 . 7  10  19
m m  h  A  2 .76   2.76  2.31  0.45 (eV)
2 1 .6  10 19

Page 42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3) 钠的红限频率:
A 3.7  10 19 14
0    34
 5 . 6  10 ( Hz )
h 6.63  10

(4) 入射光的动量:

h 6.63  10 34  27 1
p   1 . 5  10 ( kg  m  s )
 450  10 9

h  6.63  10 34 J  s

Page 43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例2(20-2-2) 两个光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正负电子对.
如果两个光子的能量相等, 要实现这种转化, 光子的波长最大
是多少?

解: 由能量守恒: 2 h  2 me c 2

c 2
即 h  mec

h 6.63  10 34
   31 8
 2 . 4  10 12
(m)
me c 9.1  10  3  10

即为光子的最大波长.

Page 44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例3 以波长为λ=410nm的单色光照射某一金属, 产生光电子
的最大动能为Ek=1.0eV, 求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单色
光的最大波长是多少?
解: 设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单色波最大波长为  0 .由
h  0  h c 0  A 0  h c A A=?

光电效应方程 h c   A  Ek 入
hc
A  h c   Ek 0 
(hc   Ek )

6.631034  3108 1.991025


 34 8 9 19
 19
 6.12107 (m)  612nm
(6.6310  310 41010 1.0 1.6 10 ) 3.2510

Page45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四、光电效应在近代技术中的应用
、光电成像、
(自动控制、自
动计数、自动报警等。)

继电器示意图

放大器

接控件机构
光电倍增管
Page46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12-1 热辐射 黑体辐射 (的一般规律)理想模型:黑体辐射


1. 维恩位移定律 mT  b
单色辐出度和辐出度
2.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 M ( T ) ~  T 4

3. 普朗克公式 可以很好地描述 M  (T ) ~  实验曲线


4. 普朗克的能量量子论 能量子 E  h
A 1
0  eU a  mm2
12-2 光电效应 h 2
1. 实验规律 (红限频率、遏止电压(光电子初动能)正
比光频率、 饱和光电流与光强成正比、瞬时性)
2. 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和光电效应方程 h   A  12 m  2
m

光束是光子流,光波能量是量子化的,最小的能量
单元是光(量)子,能量为 E  h , 光强度 I  nh
3. 光的波粒二象性 E  h  hc p  E  h m  E  h
 c  
c2 c
Page 47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20-3 康普顿
光通过不均匀媒质时,部分光束将偏离原来方
向而分散传播,从侧向也可以看到光的现象,
叫做
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的
发现者。该效应是近代物理学的一大发现,它进一 A. H. Compton
步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揭示出光的波粒二 1892-1962 (美国)
象性;另一方面康普顿效应也阐明了电磁辐射与物
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因此,无论从理论或实验
上,它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康普顿因此获得
192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物理学家吴有训在
康普顿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取得了令人信服的实
验,根本排除了学术界对康普顿理论的异议,为康
普顿的工作做出了宝贵的、不可多得的贡献. 吴有训
(1897—1977)

Page 48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一、定义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X射线散射光谱中除有原
二、康普顿效应的实验装置
波长 的射线(瑞利散射)外,还有 ′ >  的射线. (康普顿散射)
X 射线管 晶体

光阑
散射波长′
 θ



石墨体
(散射物质)
X 射线谱仪
图20-3-1 康普顿散射实验 装置

Page49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三、实验结果和理论解释 I(相对强度)

1. 实验结果 实验表明在散射X 射线   0
中除有与入射波长相同的射线外,
还有波长比入射波长更长的射线 .   45
且波长的偏移只与散射角θ有关.
  0.0715nm
康普顿散射公式
  90
    0  c (1  cos )
  0.0731nm
h
其中 C 
m0 c
 2 . 43  10 3
( nm )   135
称为电子的康普顿波长. 波长λ
只有当入射波长0 与c可比拟时, 0  0.0709nm   0.0749nm

康普顿效应才显著, 因此要用X射线才能观察到.

Page50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2.理论解释 康普顿采用了爱因斯坦的光子假说成功地
进一步证明了光子假说的正确性.
1) 物理图像

(b) 被碰电子可以看作是自由电子, 碰前静止.

碰撞前
y 碰撞后 y  散射
 p 光子
p m0
入射
光子 e 静止 x  x
电子 m
2) 理论推导康普顿公式 反冲电子

Page 51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光子和电子组成的系统在碰撞过程中
能量守恒
h 
2
hv0  m0c  h  mc 2 y e
h 0   c 散射光子
(1) e0 e
动量守恒 c  x
 
h 0  h 
e0 

e  mv e0
c c (2)  反冲电子
由(2)构成的矢量三角形(余弦定理) 得
mv
h 
2 2
h 
2 2
h 2
 0
2 2
m v  2  2 2 0
2
cos 
c c c
即 m 2 c 2 v 2  h 2 02  h 2 2  2 h 2 0 cos  ( 2' )

Page 52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hv0  m0c  h  mc (1)


2 2 mc 2 - m0 c 2  hv 0 - h
2 2
m2c 4  m0 c 4 - 2m0mc4  h2v0  h2 2  2h2v0 (1' )
m 2 c 2 v 2  h 2 02  h 2 2  2 h 2 0 cos  ( 2' )
(1' )  (2' ) 消去和0的平方项,得
二者分开
2
v
m 2 c 4 (1  2
)  m 2 4
0 c  2 m 0 mc 4
  2 h 2
 0 (1  cos  )
c

又 m02c4  2m0mc4  2m02c4  2m0mc4  m02c4

 2m0 c2 (m0c2  mc2) m02c4  2m0 c2 (h  h 0) m02c4


v2
故 m c (1  2 )  m02 c 4  2m0 c 2 h( 0  )  2h 2 0 (1  cos  )
2 4

Page53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m  m0 (1 v2 / c2 )1/ 2 m2 (1 v2 / c2 )  m0


2

2
v
m c (1  2 )  m02 c 4  2m0 c 2 h( 0  )  2h 2 0 (1  cos  )
2 4

2m0 c 2 h( 0  )  2h 2 0 (1  cos  )

两边同除以 c ch
  (1  cos )
m0c  0   0 m0c

   0  

Page54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3) 康普顿公式和康普顿波长

康普顿公式

h 
 
m0c
(1  cos )  c (1  cos )  2c sin 2

康普顿波长

h 6.63  10 34
c    31 8
 2 . 43  10 12
m  2 . 43  10 3
nm
m0 c 9.11  10  3.0  10

Page55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4) 解释在散射线中还有原波长的成分
如果光子与介质中被原子核束缚得很紧的电子发生
碰撞(内层电子), 相当于光子和整个原子碰撞, 这样
散射光的能量 ( 波长) 几乎不改变, 从而散射线中还有
与原波长相同的射线(瑞利散射), 原子序数愈大的散
射体散射束中原波长的成分愈多.
四、 康普顿散射实验的意义
h h
1. 支持了“光量子”概念. p
c


2. 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具有
动量”的假设.
3. 证实了在微观的单个碰撞事件中动量和能量守恒
定律仍然成立.

Page56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康普顿效应和光电效应都是由 之
间的相互作用产生, ?

1) :入射光子的能量与发生光电效应的金
属逸出功(几个电子伏特)的大小接近,光电效应
过程视为

2)发生 的入射光是x射线光子,其能量
(上万电子伏特)远远大于金属的逸出功,因此认为
电子是自由的,光与物质的作用过程视为

Page 57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例 20-3-1. 设康普顿散射实验的入射光子波长为 0.0711


nm, 求: (1)这些光子的能量; (2) 在   180  处,散射光
子的波长和能量; (3)在   180  处, 电子的反冲能量.
解: (1) 入射光子能量:
8
hc 3  10
E  6.63  10 34  (1eV  1.6 10 19 J)
 7.11  10 11
15
2.8  10
 2.8 10 15(J) 4
 1.75  10(eV )
1.6 10 19
2h 2  2  6.63 10 34
(2)    sin   4.86  10 12
(m)
m0 c 2 31
9.110  3 10 8

散射光波长:
       7.11  10 11  4.86  10 12  7.596  10 11(m)

Page58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  7.596  10 (m)
11

散射光能量:
hc 3  10 8

E   6.63  10 34  11


 7 . 596  10
15
2.62  10
 2.62  10 15(J) 19  1 . 64  10 4
(eV)
1.6 10
(3) 电子的反冲能量即反冲电子获得的动能

Eek  mc 2  m0 c 2  hv0  h

 E  E   1.75  10 4  1.64  10 4
3
 1.1 10(eV )

Page59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作业
20-3 康普顿散射 小结 20-13
1.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X射线散射光谱中除有原入
射波长的射线(瑞利散射)外,还有 ′>  的射线(康普顿散射)。
2.康普顿公式和康普顿波长 C 散射波长 :  '    
 h
  c (1  cos )  2  c sin
2
C   2.43  103 ( nm )
2 m0c

3.光子与电子碰撞过程中动量和能量都守恒
hv0 - h  mc2 - m0c2  Eek
4.康普顿散射实验的意义
(能量守恒  反冲电子获得的动能 E )
1) 支持了“光量子”概念. ek

2) 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具有动量”的假设. h h
p 
3) 证实了在微观的单个碰撞事件中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仍然成立. c 

Page60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20-4 氢原子光谱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首创的第一个将 应用
于 的理论。
研究背景:1911年E.卢瑟福提出原子核
式模型,这一模型与经典物理理论之间
存在着尖锐矛盾,即原子将不断辐射能 Niels Bohr 1885-1962
丹麦物理学家。1922年,
量而不可能稳定存在, 玻尔由于对于原子结构理
而 实际上的离散谱线。玻尔着眼于 论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
学奖。他所在的理论物理
原子的稳定性,吸取了M.普朗克和A. 爱 研究所也在二三十年代成
为物理学研究的中心。他
因斯坦的 ,于1913年考虑氢原 的儿子阿格·玻尔在原子核
子中 物理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
贡献,并于1975年被授予
诺贝尔物理学奖。

Page 61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一、氢原子(hydrogen atom)光谱
H H H H

氢原子光谱是具有规律的分立线状光谱。

1885年巴耳末得到氢原子可见光谱线
( Balmer series) 波长的经验公式:

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 Johann Jakob Balmer


1825—1898

Page 62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n2
B 2 2 (n  3,4,5,) B  364.6 nm
n 2

1 1 4 4 1 1
  (1  2 )  ( 2  2 )
 B n B 2 n H H H H

~ 1
定义波数:   

~ 1  1 1 
   RH  2  2 
 2 n 
里德伯常数: RH  1.096776  10 7 m 1

里德伯:瑞典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光谱学的奠基人之一。

Page63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氢原子光谱的波数

~  1 1  赖曼系(紫外光) (k=1)
  RH  2  2  n  2,
3,
1 n  T. Lyman 1914年发现

 1 1 
~  R H  2  2  n  3,
4, 巴尔末系(可见光) (k=2)
2 n 

 1 1  (k=3)
~  R H  2  2 
帕邢系(红外光)
n  4,
5,
3 n  F. Paschen 1908年发现

~  1 1  布喇开系(红外光) (k=4)
  RH  2  2  n  5,
6,
4 n  F. Brackett 1922年发现

~  1 1  普芳德系(红外光) (k=5)
  RH  2  2  n  6,
7,
5 n  H.A. Pfund 1924年发现

Page64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1889年里德伯和里兹发现普遍公式:

~  1 1
  RH  2  2   T k   T n 
k n 

谱线的波数可以表示为两光谱项之差。 Janne Rydberg


1854—1919

T. Lyman F. Paschen A.H. Pfund


Walter Ritz
1874-1954 1865-1947 1879-1949
1878-1909

Page65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二、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1  1 1
 RH  2  2 
 k n  实验规律

hc 氢原子辐射
E  h  的

hc hcR H hcR H
h    2  Ek  En Niels Bohr
 k 2
n 1885-1962

hcR H 1 hcR H 1
Ek  2
 2 , En  2
 2 n 和 k 都是整数。
k k n n

氢原子辐射的 可以表达成两项之差。

Page66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1、玻尔理论的基本假设 h  Ek  En
(1) 定态(stationary state)假设: 电子在原子中沿一组特殊
轨道运动,并处于稳定的能量状态。
E1,E2,E2  (E1  E2  E3 )
(2) 频率条件:当电子从一个能量为 En 的定态跃迁到另
一个能量为 Ek 的定态时,要发射或吸收一个频率为  kn
的光子。 h  kn  E n  E k 发射 En  Ek
吸收 En  Ek
(3)轨道角动量 :
h
L  m vr  n  n ( n  1,2,3,)

Page 67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2、氢原子(定态)轨道半径、能级公式和氢原子光谱规律

由基本假设计算轨道半径和能量:
2
vn e 2
e2
由经典力学: m  2
(库仑力)  rn  2
rn 4π 0 rn 4π 0 mvn

nh h
玻尔量子化条件:vn  (L  mvr  n )
2π mrn 2π

 0h2n2 2 ( n  1,2,3, )
rn  2
 n r1
π me

Page68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 0h2n2 2
1)电子轨道半径 rn 
π me 2
 n r1 ( n  1,2,3, )

玻尔半径(Bohr radius):

 0h2 10
r1  2
 0 . 529  10 m
π me

电子的轨道半径: r1 , 4 r1 , 9 r1 , 
2
1 e
En  mvn2  (电势能)
2 4π  0 rn

Page69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2
1 2 e
轨道能量: E n  m v n 
2 4π  0 rn

nh 1 nh 2 e2
vn   m( )
2π mrn 2 2π mrn  0h2n2
4π (
0 2

π me
 0h2n2
rn  2
 n 2 r1 1 n2h2 π me 4
π me  m 
2  0h n
2 2 2
2 2 2 4π  0 h 2 n 2
4π m( 2

π me
1 n 2 h 2 π 2 m 2e 4 π me 4
 m 2 2 2 4 4 2
2 4π m  0 h n 4π  0 h 2 n 2
me 4
 2
8 0 h 2 n 2

Page 70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me 4 E
轨道能量: En   2 2 2  21
8 0 h n n
me 4
氢原子的基态能量: E1   2 2  13.6 eV
8 0 h

氢原子的激发态能量 : E1 4, E1 9,  En  Ek(n  k)

氢原子的电子由n能态向k能态跃迁时辐射的光子能量为 :

1 1 1 1
h  E n  E k  E(
1 2
- 2 )  E1( 2 - 2 )
n k k n

可以解释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 (波数表达式和里德伯常数理论值)。

Page 71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3)氢光谱的解释:
1 1 1 1
h  E n  E k  E(
1 2
n k
- 2
)   E1( 2
k n
- 2) nk

~ 1  - E1 1 1
    ( 2  2)
hc k n
me4
 c E1  
8 02 h 2
 13.6 eV

~ 1 1
  RH ( 2  2 ) 对比实验规律
k n
- E1 me 4
里德伯常数的理论值: RH   2 3  1.097373  10 7 m 1
hc 8 0 h c
7 1
R
里德伯常数的实验值: H  1.096776  10 m
RH的理论值和实验值十分接近!

Page 72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氢原子能级图

k 3
k 2
h kn  En  Ek 
E1
n2

E1
k2
1  kn 1 1
~    RH (  ) En  Ek(n  k)
 kn c k 2
n 2

k 1
Page 73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三、玻尔理论的成功与缺陷

玻尔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原子的稳定性、大小及氢原
子光谱的规律性 为人们认识微观世界和建立近代量子理
论打下了基础。
,不久被弗兰克--赫兹实验所证实。

玻尔理论是经典与量子的混合物,它保留了经典的确定
性轨道,另一方面又假定量子化条件来限制电子的运动,
存在逻辑上的缺点。它不能解释稍微复杂的问题(多电子
原子体系,对谱线的强度、宽度和偏振等一系列问题也无
法处理),正是这些困难,迎来了物理学的大革命。

Page 74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四、弗兰克-赫兹实验(1914年)(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证明原子内部量子化能级的存在。

1. 实验装置及工作原理
H
g
玻璃管内充低压汞气,灯丝K
加热使其发射电子,G1控制通
过G1的电子数目,G2加速电
子,G1、G2空间较大,提供
足够的碰撞概率,P接收电子,
PG2加一扼止电压,使失去动
能的电子不能到达P形成电流。

Page 75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2. 实验结果及其解释 4.9e
V

两相邻电流峰值(或谷值)对 4.9e
V
应的电压都是 4.9 eV。
当电子的加速电压U小于原子
的第一激发势U1时,电子与
水银原子碰撞,没有发生电子动能
与水银原子能量的交换,为弹性碰撞,对应波峰。

当电子的加速电压U大于等于原子的第一激发势U1时,
电子与水银原子碰撞,发生电子动能与原子能量的交换,
为非弹性碰撞,对应波谷。

Page 76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两相邻电流峰值对应的电压都是4.9 eV,可以认为
4.9 eV 是把汞原子从基态激发到第一激发态所需要的能
量,也称为汞原子的第一激发势。
原子由第一激发态跃迁至基态辐射的光谱波长为 λ,则有

c
h  E2  E1

hc 6.63  10 -34  3  10 8
   2.54  102 nm
E 2  E1 4.9  1.6  10 -19

实验上观测到该光谱,与计算值一致,证明原子能级
确实存在。

Page 77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五、里德堡原子 (类氢原子)

原子中的一个价电子被激发到主量子数较高的轨道。通常
情况下,这样的状态指的是将一个电子放在与离子实相比
尺寸很大的轨道上。(多体问题转化为单电子体系来处理)
里德堡态具有如下特性:
1、具有很高激发能;
2、外层电子运动轨道很大,它离离子实的距离可远大于核间距;
3、结合能小,电离截面大、效率高,无论碰撞或外电场均能造成
高电离产额;
4、寿命长、荧光效率低。

里德堡原子已被当作探针用来进行基础研究和多方面
的应用,并已逐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

Page 78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小 结 氢原子光谱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一、氢原子(hydrogen atom)光谱
氢原子光谱是具有规律的分立线状光谱。
1 1
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 波数 ~  R H ( 2  2 ) nk
k n
二、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1、玻尔理论的基本假设
(1) 定态(stationary state)假设:电子在原子中沿一组特殊
轨道运动,并处于稳定的能量状态。E1,E2,

h kn  En  Ek
h
(3) 轨道角动量量子化:L  mvr  n 2π  n ( n  1,2,3,)

Page 79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2、氢原子轨道半径、能级公式和氢原子光谱规律的解释
 0h 2n 2 (n  1,2,3, )
1)轨道半径 rn  2
 n 2
r1
π me

玻尔半径(Bohr radius): r1   h 2
10
0
2
 0.5310 m
π me
4
me E1
2)能级公式 En   
8 02 h 2 n 2 n 2
n  ,  ~max , min
E  
me4
  13.6 eV n  k  1,  ~ ,

氢原子的基态能量: 1 2 2
8 0 h
min max

3)氢光谱实验规律的解释 h  kn  E n  E k
1  1 1
~    E n  E k  - E1 ( 12  12 )  RH ( 2  2 ) n  k
 c hc hc k n k n
E1
作业: 20-14 RH  -
hc
 1.097  10 7 m 1

Page80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内容回顾
20-3 康普顿散射
1.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X射线散射光谱中除有原入
射波长的射线(瑞利散射)外,还有 ′>  的射线(康普顿散射)。
2.康普顿公式和康普顿波长 C 散射波长 :  '    

  c (1  cos )  2  c sin 2
C 
h
 2 . 43  10  3 ( nm )
2 m 0c

3.光子与电子碰撞过程中动量和能量都守恒
h 0  h  mc2  m0c 2  Eek
4.康普顿散射实验的意义
(能量守恒  反冲电子获得的动能 E )
1) 支持了“光量子”概念. ek

2) 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具有动量”的假设. h h
p 
3) 证实了在微观的单个碰撞事件中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仍然成立. c 

Page 81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20-4 氢原子光谱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1 1
一、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 波数 ~  R H ( 2  2 ) nk
k n
二、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E1
RH    1 . 097  10 7 m  1
1、玻尔理论的基本假设 hc

(1) 定态(stationary state)假设

h kn  En  Ek

(3) 轨道角动量量子化:L  m  r  n  ( n  1, 2 ,3  )

2、氢原子轨道半径、 rn  n 2 r1 r1  0.53 1010 m


E1
En  E1   13 .6 eV
n2

Page82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
(Louis Victor de Broglie 1892 – 1987 )

思想方法 自然界在许多方面都是明显
地对称的,他采用 提出
Louis de Broglie
1892-1987 .

“整个世纪以来,在辐射理论上,比起波动的研究方法来,
是过于忽略了粒子的研究方法; 在实物理论上,是否发生
了相反的错误呢 ? 是不是我们关于‘粒子’的图象想得太
多 ,而过分地忽略了波的图象呢?”(光子理论启发)

Page83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关系式

h
E  h , p 

德布罗意假设

自然界是对称统一的。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也具有波
粒二象性。如果用能量 E 和动量 p 来描述实物粒子的粒
子性,则可用频率  和波长  来表征实物粒子的波动性。

Page 84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h
德布罗意公式 E  mc  h 
2
p  m 

E mc 2 m 0c 2 m0
    m
1 2 c2
h h h 1 c2 2

h h h
    1 2 c2
p m m0

注意:实物粒子的波动既不是机械波也不是电磁波,它
被称为“物质波”(matter wave)或“德布罗意波”.
(本质是概率波)。

德布罗意用物质波概念分析了玻尔量子化条件的物理基础。

Page85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电子的轨道运动与电子的物质波沿轨道传播联系,
指出一个 的圆轨道周长必须等于电子的物
质波波长的整数倍(即满足 )。

2 r  n , ( n  1,2,3,)
消去波长
  h m (德布罗意关系)

h
mr  n  n
2

即玻尔理论中的角动量量子化条件。

Page86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德布罗意波波长的数量级
24
地球 m0  5.98 10 kg v  29.8 km s1

h 6.63  10 34  63
  24 4
 3 . 72  10 m
m0 v 5.98  10  2.98  10

子弹 m0  0.01 kg v  300 m s 1
h
  2.21 10 34 m
m0 v

注意:宏观物质的德波罗意波长均太小,难以观察
其波动特性。

Page 87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质量 加速电压为 U

1 2eU
m0 v 2  eU v
2 m0

h h 12 . 25
    Å
m0v 2 m 0 eU U

U = 150 V =1Å
U = 10000 V  = 0.122 Å
与x射线的波长接近,实验上可以验证。

Page88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二、物质波的实验证明

1927年美国的Davisson和Germer以电子射线
代替x射线进行了镍单晶体的衍射实验。

C. J. Davisson L. H.
1881-1958 Germer
1896-1971

Page89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晶体 衍射方程
h h 12.25
2d sin   k   
U m0v 2m0eU U

 12.25
U k k  1,2,
2d sin 
单晶电子衍射图





 强

实验验证了电子具有波动 R  L / d
性和德布罗意关系。
Page90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2. 英国的Thomson的 电子衍射实验

电子束
电子枪
金箔

George Paget
G.P.汤姆孙是J.J.汤姆孙的儿子, Thomson
J.J.汤姆孙是电子的发现者,于 1892-1975
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Page 91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电子干涉实验

电子可以从两个缝中同时穿过。

Page92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三、 应用
1932年德国人鲁斯卡成功研制了 显微镜.

1981年德国人宾尼希和罗雷尔利用电子的隧道效应制成
了扫描遂穿显微镜 ( STM ), 可观测固体表面原子排列的状况 .
1986年宾尼希又研制了原子力显微镜. 三人分享了 1986年度
的诺贝尔物理奖.

: 来源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

粒子的能量虽不足以超越势垒 , 但在势垒中似乎有一个隧
道, 能使少量粒子穿过, 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隧道效应 .

Page93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Omicron 低温超高真空STM G. Binnig H. Rohrer


1947- 1933-
1981年,第一台扫描
主要贡献:发明隧道扫描显微镜
隧道显微镜诞生。

Page94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硅表面硅原子的排列

砷化镓表面砷原子的排列

Page95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48个Fe原子围成一个平均
半径为7.13 nm的圆圈—
—“量子围栏”,围栏中
的电子形成驻波。

通过移走原子构成的图形

Page96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四、不确定关系 ( 能量和时间)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用经典概念(坐标、动量、
能量、轨道等)描述其状态会受到限制。

波动性的体现。

电子位置可以
准确确定吗?

电子一个一个地
长时间积累后也出
通过单缝
现衍射图样

Page 97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1. 用电子衍射说明不确定关系 1)X方向位置的不确定量:
衍射暗纹条件 ( k  1)
a sin    x a
X方向的动量分量
中央明纹中心 px  0
中央明纹边缘 px  p sin
2) 的不确定量Δ
 x  p  h h  h
x  p x  p sin    
 a a
结论:对于微观粒子,不能同时用确定的位置和动量来描述。

Page98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2.海森伯不确定关系
德国
x  p x   / 2 y  p y   / 2 物理
学家,
z  p z   / 2 t  E   / 2 量子
力学
的主
3.不确定关系的含义 要创
始人。
1) 不确定关系是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 W. Heisenberg
必然结果。 (1901-1976)

2) 不确定性不是实验误差,而是量子系统的
内禀性质。它通过与实验装置的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
3) 不能同时准确确定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

Page99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1
例 1 一颗质量为10 g 的子弹,具有 200m  s 的速率 . 若
其动量的不确定范围为动量的 0.01% (这在宏观范围是十分
精确的 ) , 则该子弹位置的不确定量范围为多大?
1
解:弹的动量 p  mv  2kg  m  s
动量的不确定范围:
p  0.01%  p  2  10 4 kg  m  s 1
位置的不确定量范围:
h 6.63  1034
x   m
p  4 2  10  4  3.14
4
数值太小,可忽略不计,
 2.65  1031 m 认为位置可以准确确定。

Page100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例2 一电子具有 200 m  s-1 的速率, 动量的不确范围为


动量的 0.01% (这也是足够精确的了) , 则该电子的位置
不确定范围有多大?
解:电子的动量 不确定关系用
p  mv  9.1  10 31  200 kg  m  s 1 于微观粒子。
 1 .8  10 28 kg  m  s 1
动量的不确定范围: 数值较大,不可忽
 p  0 .01 %  p  1 .8  10 32 kg  m  略,故电子的位置
s 1
位置的不确定量范围: 准确确定。
h 6.63  1034 3
x   m  3.0  10 m
p  4 1.8  10  4  3.14
32

Page101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微观粒子体系的状态 用力学量的确定值来描述
(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位置和动量满足不确定关系),
而是要用力学量的函数 ( x, t),即波函数(又称态函数)
来描述,因此 成为量子力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力学量的平均值、取值的概率分布如何,这个分布随
时间如何变化,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求解
得到解答。这个方程是 于1926
年提出的,它是量子力学最基本的方程之一,在量子力学
中的地位与牛顿方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相当。
薛定谔因此荣获193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狄拉克分享).

Page102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Page103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Page104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薛定谔的猫--物理学四大神兽之一,量子力
学中最为 。这个思想实验
讲的是假如有一只猫被关在一个装有有毒
气体的箱子里,而决定有毒气体是否释放
的开关则是一个放射性原子。在这个实验
里,如果放射性原子发生衰变,那么毒气
就会释放,这个猫就会被毒死。原子处于
量子态,这个原子是否衰变是不可知的,
我们想要知道这只猫是否死亡,只能打开
这个箱子来看。但是在我们

薛定谔的猫这个思想实验的厉害之
处是从宏观尺度阐述了微观世界
的 。也就 物理学四大神兽
是将微观不确定转化为了宏观不
确定。打开箱子只能看到猫要么 2. 芝诺龟(悖论)-- 微积分解决;
死要么活,无法看到猫处于半死
3. 拉普拉斯兽(预知未来)-- 确定论,量子力学使其夭折;
半活的状态,原因在于
4. 麦克斯韦妖 (控制分子)-- 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Page105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第二十章 量子力学基础 小结
本章学习了热辐射的实验规律 (黑体单色辐出度Mλ),
普朗克据此提出了能量子假说—能量量子化,能量子是能
量的基本单元;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康普顿效应及其理论解释(公式、动
量和能量守恒)。上述实验

氢光谱的实验规律和 及由此得到的
氢原子的 及其对实验规律的理论解释。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描述其粒子性的物理量是
能量E和动量p, 描述其波动性的物理量是波长λ与频率  。
,其位置和动量满足不确定关系。

Page106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dM  m T  b
1. 能量基本单元:能量子 E  h M  (T ) 
d M (T )   T 4
1
2.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h   A  m  m2 h 0  A 1
Ekm  mm2  eUa
2 2
3. 康普顿方程
2h 
    c (1  cos  )  hv 0 - h   mc 2 - m 0 c 2  E ek
2
sin
m 0c 2
E1 E1  0h 2n 2
4. 玻尔氢原子 h kn  En  Ek  2
 2 rn 
π me 2
 n 2 r1
n k
轨道理论 ~ 1  1 1 E1
me 4 E
E n   2 2 2  21
   kn
 RH (  ) RH   8 0 h n n
 kn c k 2
n 2 hc

5. 光的本质:具有波粒二象性 nk E mc 2
  
h h
hc E h E h h h
E  h  p  m     
 c  c 2 c p mv

6. 微观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和测不准关系 x  p x   / 2

Page107
大学物理学(第三版)下 第二十章 量子物理基础

作 业

20-3 (热辐射)
20-6(维恩位移定律)
20-7(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

20-13(康普顿散射)
20-14 (玻尔氢原子理论)
20-15(德布罗意波长)
20-18(测不准关系)

Page10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