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6

近代物理的重要發現

10-1 電子的發現

10-2 X 射線

10-3 量子論的發現-
量子論的發現-黑體輻射

10-4 量子論的發現-
量子論的發現-光電效應
希臘神話中代達羅斯為了逃離克里特島,用蠟黏結羽毛造了兩對飛行翼,然而飛行途中他那年
輕的兒子伊卡若斯卻因為飛得太高,被陽光溶化了羽翼上的蠟而墜海身亡。時至今日,人類竟
可以利用太陽能讓飛機在海面上翱翔,想想背後所倚賴的光電效應原理是多麼令人讚嘆啊!

We have no right to assume that any physical law 我們無權假設任何物理定律的


exists, or if they have existed up to now, that they will 存在,亦無權認為存在至今的
continue to exist in a similar manner in the future. 物理定律將永恆不變。
-普朗克(Max Planck, 1858-1947)
物理學的發展到了十九世紀末,已經建立起相當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範
圍涵蓋有力學、熱學、光學和電磁學等等。利用這些理論,我們可以解釋許
多自然界的現象,了解其成因,大致滿足了人類的好奇心。而在物理知識的
實際應用上,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使人類的生活形態大為改觀。當時有些
物理學家認為,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可能已盡為人知,物理學的發展已達巔
峰,不會再有重大的發現了,將來的研究重點應改換
在細節的修正與物理知識的實際應用上。
但是就在十九世紀即將結束之際,三項重大
的物理發現,拉開了二十世紀物理學大發現時代
的序幕(圖 10-1):1895 年德國物理學家侖琴
(Wilhelm Röntgen, 1845-1923)發現了 X 射線;
1896 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Henri Becquerel,
天然放射性元素(natural
天然放射性元素
1852-1908)發現了天然放射性元素
radioactive element);1897 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森
(a)
(Joseph John Thomson, 1856-1940)發現了電子
電子
(electron)。
接著在二十世紀一開始的 1900 年,德國物理
學家普朗克(Max Planck, 1858-1947)提出了革命
性的量子
量子(quantum)概念,不但促成日後愛因斯
量子
坦以光量子
光量子(light
光量子 quanta)的概念解釋光電效應 (b)

(photoelectric effect),也為物理學開啟了一個
嶄新的方向。
量子概念的提出是物理學發展的分水嶺,
在此之前的物理學稱為古典物理學
古典物理學(classical
古典物理學
近代物理學(modern
近代物理學
physics);在此之後,則稱為近代物理學
(c)
physics)。近代物理學的發展正如美國物理學家
▲圖 10-1 (a)侖琴以 X 射
密立坎(Robert Andrews Millikan, 1868-1953)所 線為夫人拍攝的手部照
說的:「科學要倚賴理論和實驗這兩隻腳來前進
科學要倚賴理論和實驗這兩隻腳來前進。
科學要倚賴理論和實驗這兩隻腳來前進。 片;(b)貝克勒觀察到放
射性元素的底片;(c)湯
有時是這一腳超前,
有時是這一腳超前,有時是另一隻腳超前;
有時是另一隻腳超前;但是
姆森發現電子的實驗裝
只有兩隻腳同時前進,
只有兩隻腳同時前進,才能使得科學持續進展。
才能使得科學持續進展。」 置。
因此本章將從認識這些在世紀更迭之際引領物理學
發展的一些重大發現,來瞭解近代物理的內涵。

關於貝克勒與放射性元素將於第十一章第四節有更詳細的介紹。
10-1 電子的發現
1803 年英國科學家道耳頓(John Dalton, 1766-1844)提出原子論,認
為原子
原子(atom)是組成各種不同元素的最基本物質,不可再被分割,不
原子
同元素則是由不同原子所組成,但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眾
多科學家的努力下,自氣體動力論及布朗運動等的研究中,終於確立了
原子的存在(參閱選修物理(上)第一章延伸閱讀)。但原子就是組成
物質的最基本粒子了嗎?湯姆森發現的電子似乎告訴我們在原子之中還
有更多值得探索的空間。

氣體放電
1.氣體放電
十九世紀中葉起,歐洲的許多科學家們就致力於研究氣體放電
氣體放電(gas
氣體放電
discharge)的現象,也就是在裝有特定氣體的管子兩端施以高電壓,觀察
其放電發光的現象。然而,造成氣體放電發光的原因有各式各樣的來
源,而當時許多相關的實驗研究都複雜過頭了,直至科學家意識到物理
上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 簡化問題。利用抽真空來簡化實驗,使探討的
變因單純化,人們才有機會從氣體放電現象的研究中得到更進一步的結
果,進而發現電子。
改良過後的氣體放電實驗裝置如圖 10-2 所示。在玻璃管內置入一對
電極後,將管內的空氣抽出,並接通高電壓直流電源,觀察管中的氣體
放電現象。

▲圖 10-2 研究氣體放電的實驗裝置。
圖 10-3 所示為管內空氣壓力從 50 mmHg 降至 0.02 mmHg 時,管內
空氣的發光情況。當管內空氣的壓力降至約 10 mmHg 時,管內的空氣發
出輝光,並開始導電。當空氣壓力繼續降至 0.02 mmHg 時,管內的空氣
密度極為稀薄,輝光已相當黯淡,但是電路上的安培計仍然顯示有電流
通過,表示管內必然有電荷在兩電極之間流動。這些電荷是如何流動的
呢?

50 10 3 1 0.1 0.02
mmHg mmHg mmHg mmHg mmHg mmHg
(a) (b) (c) (d) (e) (f)
▲圖 10-3 當氣壓降至約 10 mmHg 時,高電壓氣體放電管內的空氣放出輝光;當氣
壓繼續下降至約 0.02 mmHg 時,輝光已相當黯淡。
為了瞭解管內電荷的移動方向,可以事先在玻璃管中間裝置十字形
金屬片,然後才將管內抽成真空,並於兩端加上高電壓。結果可在陰極
對面塗有螢光劑的管壁上觀察到陰影,如圖 10-4 所示,這顯示出帶電粒
帶電粒
子是自陰極射出,
子是自陰極射出,因此將此帶電粒子流稱為陰極射線(cathode
因此將此帶電粒子流稱為陰極射線 ray),同
時將這種真空管稱為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
為了進一步了解陰極射線的性質,可觀察陰極射線在磁場中的偏
轉,由圖 10-5 所示陰極射線受磁場作用而產生偏向的情形,可以判知陰

極射線是帶有負電荷的粒子流。
極射線是帶有負電荷的粒子流

▲圖 10-5 陰極射線受磁場的作用而
▲圖 10-4 受陰極射線照射使十字形
偏向。注意圖中黃色是陰極射線在
物體在管壁上形成陰影。
螢光板上所顯示出來的顏色而非陰
極射線的顏色。

溫標的演變 ·····································································
陰極射線最早是由德國物理學家普呂克(Julius Plucker, 1801~1868)在 1858
年觀察氣體放電現象時所發現,隨後在 1876 年由另一位德國物理學家哥爾茨坦(Eugen
Goldstein, 1850~1930)確認這種射線是由陰極所發出的,而命名為陰極射線。但是一直
到十九世紀末,科學界仍對陰極射線的本質爭論不休,主要是因為一方面觀察到陰極射
線在磁場中的偏轉,而認為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粒子流,但另一方面則因為沒有觀察到
陰極射線在電場中的偏轉,而主張陰極射線是電磁波,這兩種觀點皆有其擁護者。之後
更加仔細的研究終於確認陰極射線應是帶負電的粒子流,之所以當初沒有觀察到在電場
中的偏轉,乃是因為高速運動的負電荷在電場中偏向極微小不易觀察之故。
·······························································································
「看」到陰極射線的軌跡 ······················································
在圖 10-4 的真空管中,利用陰
極對面塗上螢光劑的管壁來觀察陰
極射線被障礙物阻擋的情形,但要
如何才能觀察到圖 10-5 中陰極射線
的軌跡呢?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聰明
的設計,如圖 10-6 所示,在真空管
中斜放一片塗有螢光劑的板子,因
此從圖中左側射出來的一束陰極射
線,在打到螢光板時就可以顯示出
陰極射線的軌跡,這也說明了在圖
10-5 中所看到的黃色是陰極射線打
在螢光板上所顯示出來的顏色,而
非陰極射線本身的顏色。
▲圖 10-6 自真空管左側射出的電子束(以
灰色區域示意)打到斜放的螢光板可以顯
示出陰極射線軌跡(以黃色實線示意)。

電子的荷質比的實驗
2.電子的荷質比的實驗
為了更進一步瞭解陰極射線所帶的電荷與質
量等資訊,科學家設計了各式各樣的實驗,但是
由於帶電粒子的受力與其電荷有關,而我們能測
量的加速度造成的影響又和其質量有關,因此這
些實驗量測皆無法單獨得到電荷或質量的資訊,
而僅能得知電荷與質量的比值 - 簡稱為荷質比
荷質比
(charge-to-mass ratio)。在陰極射線荷質比的實
▲圖 10-7 電子的發
驗中貢獻最大的首推湯姆森(圖 10-7)。 現者-湯姆森。
湯姆森從 1894 年起開始對陰極射線詳加研究,他之所以能在眾多研
究陰極射線的科學家中脫穎而出,最早確認陰極射線的荷質比,其關鍵
在於他將陰極射線管中的氣體,盡可能地抽出,使內部形成高度的真
空,因此從陰極射出的陰極射線,在運動過程中和管內氣體分子發生碰
撞的機率非常微小。
圖 10-8 是他研究使用的陰極射線管示意圖,圖中的 C 和 A 分別代表
陰極和陽極,兩極之間的高電壓可以加速自陰極射出的陰極射線。A 和 B
為一對中心鑽有小洞的平行板,用以限制只有直線前進的陰極射線才能
通過。D 和 E 為另一對上下平行的電極板,可以接通電源在兩板之間形
成電場,使通過其間的陰極射線向上或向下偏轉。在 D 和 E 電極板的前
後,還可以從管外施加磁場,以研究陰極射線在磁場中的性質。最後陰
極射線撞擊在塗有螢光劑的玻璃屏幕上,形成亮點,顯示其位置。

▲圖 10-8

湯姆森在 1897 年發表的論文中,指出一個重要的發現:構成陰極射


線的粒子流性質,和使用的電極材料無關,也和管中的氣體種類無關,
所測得的荷質比皆相同,因此可認定這些粒子確實從陰極射出
這些粒子確實從陰極射出,
這些粒子確實從陰極射出, 且普遍
存在於所有的物質內。此外他進一步確認構成陰極射線粒子流的荷質
存在於所有的物質內
比,並採用當時的命名建議,稱個別的粒子為電子,而他也因為發現電
子獲得 1906 年諾貝爾物理獎。

電子的命名 ········································································
帶電體存有一個基本單位電荷的想法,最早是由法拉第在 1834 年所提出,用以
解釋電解實驗的結果。1874 年愛爾蘭科學家史東尼(George J. Stoney, 1826-1911)
首先建議將氫離子所帶的正電量命名為 electrine。依據當時已有的原子假說,所有
的原子應有等量的正電和負電。因此於 1891 年,他又建議將氫原子所帶負電量稱
為 electron,即是我們所沿用的電子名稱。
以下讓我們看看湯姆森如何利用電場測出電子的荷質比 1。假設在圖
10-8 中的 E 板接到電池的正極,而 D 板接到負極,則兩電極板間的電場
方向向上,因此使通過其間的電子向下偏轉。設電子的電荷為 e,電場的
量值為 E,則電子所受向下的電力量值為 Fe=eE。另若所加均勻磁場的
方向垂直於紙面向外,可使電子受到磁力的作用而向上偏轉。設磁場的
量值為 B,電子通過磁場時的速率為 v,則電子所受向上的磁力量值為 Fm
=evB。由於電子的重力和上述的電力及磁力相比,其值非常微小,可忽
略不計 2 。如果調整電場或磁場的量值,使兩力的量值相等,即 eE=
evB,則電子束將不會偏轉,而直接射中陰極射線管中右方屏幕的中央,
故可得電子的速率為
E
v= B 10-1 式

然後除去所加的磁場,使電子在電極板範圍內只受到向下的電力。
設電子的質量為 m,則其加速度量值 a 為

Fe eE
a= m = m 10-2 式

▲圖 10-9 電子在電場中沿拋物線作等加速運
動,但在透出電場後會沿直線作等速運動。

若電場保持不變,則因加速度為定值,故電子在電場中作等加速運動,
其路徑為拋物線,如圖 10-9 所示。電子在 Q 點透出電場後,由於不再受
力,故作等速運動,沿直線前進入射在螢幕上的 P 點,產生一亮點。螢
幕中央 O 點和該亮點 P 之間的距離 y 是由兩部分的偏折造成:一是

1.湯姆森也曾利用磁場來測出電子的荷質比,相關內容請參考第 171 頁習題 12。


qe
2.實驗中 ≈1013,故電子所受的重力,相對於所受的電力,可忽略不計。
mg
在電場中的偏折距離 y1,另一是透出電場後的偏折距離 y2,即
y=y1+y2
由於電子沿水平方向進入兩電極板之間,但其所受的電力向下,垂
直於其射入電場的速度方向,故電子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其速度分量
維持為原速率 v。若電極板的寬度為ℓ,則電子通過電場所需的時間為

t1 =
v
利用等加速運動公式,可得電子在穿過電場的過程中,向下偏折的距離為
2
eE ℓ 2 eEℓ
y1=at21=( m )
( )=
v 2mv2
當電子從 Q 點透出電場時,在 y 方向的速度分量為

eE ℓ eEℓ
vy=at1=( m )
( v )= mv

設電場右側邊緣至螢幕之間的距離為 D,則電子自 Q 點至螢幕所需的時


間為
D
t2 = v 10-3 式

所以電子在透出電場後,向下偏折的距離為
eEℓ D eEℓD
y2=vyt2=( )( v )=
mv mv2
所以電子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偏離 O 點的總距離為
eEℓ ℓ
y=y1+y2= ( +D) 10-4 式
mv2 2
由上式可得電子的電量 e 和質量 m 的比值為

e yv2
m = ℓ
10-5 式

Eℓ ( 2 +D )

式中的 y、E、ℓ和 D 均可從實驗中直接測得,另電子的速率可利用(10-


1)式得知,將實驗數據代入上式,得到了
e 11
m =1.76×10 C/kg
10-6 式
湯姆森成功獲得的電子荷質比,將待後續科學家繼續深入探索,讓世人
對電子的電荷與質量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10-1
在陰極射線管中,電子的動能是電子經由陰極和
陽極之間的電位差加速而得。設兩極之間的電位
差為 V,電子經加速後,沿垂直於磁場的方向進
入一均勻磁場中(沒有電場),若磁場為 B,且
測得電子的迴轉半徑為 r,如圖 10-10 所示,試
求電子的荷質比。 ▲圖 10-10

[解答] 電子經電位差 V 加速後,所減少的電位能 eV 轉變為其動能,即

1
mv2=eV ○
1
2

式中 m 為電子質量、v 為電子進入磁場時的速度量值。當電子以垂直於
磁場的方向進入磁場後,以所受的磁力 Fm=evB 作為圓周運動所需的
向心力,即

mv2
evB= r

eBr
v= m ○
2

e 2V
將○
2 式代入○
1 式,解得電子的荷質比為
m = B2r2 。
電子電荷的測定
電子電荷的測定
3.電子電荷的
密 立 坎 ( 圖 10-11) 和 他 的 學 生 夫 列 契
(Harvey Fletcher, 1884-1981)
在 1909 至
1912 年期間,創想出油滴實驗(oil-drop
experiment)來測定電子所帶的電荷。
圖 10-12 所示為密立坎油滴實驗裝置的
剖面透視圖。在封閉的容器中,一對隔開的
平行金屬板分別連接可變直流電源的正極和
負極。另外,由噴霧器噴出的微小油滴,在
▲圖 10-11 首先測出電子
通過噴霧器的噴嘴時因摩擦而帶電,所以 的電量的密立坎。
當從上方金屬板的中央小孔進入兩金屬板之
間後,會受到電力與重力的作用。而觀察者則利用自左側窗口射入的照
明光,透過望遠鏡觀察並記錄油滴的運動。
進行實驗時,若能調整
電場的量值與方向使油滴靜
止於空中,則只要透過簡單
的靜力平衡分析,便可以得
知油滴所帶的電荷。雖然實
際在進行實驗時要讓油滴靜
止在空中相當不容易做到,
通常都是觀察非靜止油滴,
但分析方法大同小異,因此
▲圖 10-12 密立坎油滴實驗裝置的剖面
本書正文仍將以靜止油滴為 透視圖。
例說明如何獲知電子的電荷。至於非靜止油滴的分析由於需用到終端速
度的概念,超出高中課程範圍,因此僅列在第 142 頁延伸閱讀供有興趣
的同學自行參閱。

若欲使油滴帶電更多,可由右側窗口引進 X 光,游離空氣分子並使生成的電子依附
在油滴上。
如圖 10-13 所示,當一顆質量為 m
且帶電荷為-q 的油滴靜止於量值為
E 的電場中時,所受向下的重力與向
上的電力恰達平衡,亦即
mg=qE 10-7 式
▲圖 10-13 靜止於電場中的油滴力圖。
上式中只要能決定油滴的質量 m
mg
,便可得知各油滴所帶的電荷 q= 。
E
密立坎與夫列契發現利用此方法所測得的各油滴電荷,恰成一簡單
整數比,因此推論電荷有一最小單位電荷的存在
電荷有一最小單位電荷的存在,
電荷有一最小單位電荷的存在,此一最小單位電荷即
為一個電子的電荷,
為一個電子的電荷,稱為基本電荷(elementary
稱為基本電荷 符號為
符號為 e。他
charge),符號
們從實驗中發現基本電荷為
-19
e=1.6×10 C 10-8 式
密立坎油滴實驗不但測得基本電荷,也暗示了物體的帶電是由於電子的
轉移所致,因此之故各個油滴所帶的電荷均是基本電荷
各個油滴所帶的電荷均是基本電荷 e 的整數倍,
的整數倍,這種
現象稱為電荷量子化。
現象稱為電荷量子化
承續湯姆森自陰極射線獲得的電子荷質比,電子的電荷測出後,電
子的質量 m 也馬上被算出為
1.6×10-19 C
=9.1×10 31 kg

m= 10-9 式
1.76×1011 C/kg
電子具有固定的電荷與質量,但它既輕且小,時至今日仍未能發現其內部結
構,故一般將其當作是沒有大小可言的基本粒子,現今其電荷的公認值約為 e
=1.602×10-19 C,其質量的公認值約為 m=9.11×10-31 kg。
另外基本電荷的發現,也讓當時一直懸而未決的亞佛加厥常數 NA 隨
之而解,應用法拉第電解定律,可知 1 莫耳電子的電荷等於 96500 C,故
亞佛加厥常數為
96500 C/mol
NA= =6.02×1023 mol-1 10-10 式
1.602×10-19 C

須配合其他物理定律,請參考第 143 頁延伸閱讀。


10-2
小夫在密立坎油滴實驗中,得到下列油滴帶電量的數據:
6.56×10-19 C 8.20×10-19 C 11.50×10-19 C 13.13×10-19 C
-19 -19 -19 -19
16.42×10 C 18.07×10 C 19.71×10 C 22.98×10 C
試利用這些數據,估計電子的電量。
-19
[解答] 這些電量的數據中,以 6.56×10 C 為最小值,以此為準,計算其他電
量對此電量的比值,並取最接近的整數比,得
8.20×10-19 C 5 11.50×10-19 C 7
-19 =1.25= -19 =1.75=
6.56×10 C 4 6.56×10 C 4
-19 -19
13.13×10 C 8 16.42×10 C 10
-19 =2.00= 4 =2.50= 4
6.56×10 C 6.56×10-19 C
18.07×10 19 C 19.71×10-19 C

11 12
=2.75= 4 =3.00= 4
6.56×10-19 C 6.56×10-19 C
22.98×10-19 C 14
=3.50= 4
6.56×10 19 C

若以 e 代表電子的電量,則可得各油滴電量與 e 的關係如下表:
油滴電量(C) e 的倍數 e(C)

6.56×10-19 4 1.64 ×10-19

8.20×10-19 5 1.64 ×10-19

11.50×10-19 7 1.643×10-19
-19 -19
13.13×10 8 1.641×10

16.42×10-19 10 1.642×10-19

18.07×10-19 11 1.643×10-19

19.71×10-19 12 1.643×10-19
-19 -19
22.98×10 14 1.641×10

平均 1.64 ×10-19
由上表最後一列的數據可得電子的平均電量為 1.64×10-19 C。

1 利用終端速度分析油滴所帶電荷

實際上在進行密立坎油滴實驗時,不容易觀察到靜止的油滴,此時可透過以下
對終端速度的分析來求出油滴的電荷。首先將電源切斷使兩金屬板之間沒有電場,
當油滴受重力 m g 而向下運動,亦會受到一向上的空氣阻力 F a 作用。已知空氣阻
力 F a 的量值與速度 v 的量值成正比,可寫成
Fa=kv (1)

式中 k 為比例常數,且空氣阻力的方向與油滴的速度方向相
反。由上式可知,當油滴受到重力而加速下落時,空氣阻力亦
隨油滴速度的增加而變大。當空氣阻力增大至與重力量值相等
時,油滴所受的合力為零,此時油滴的速度將不會再繼續增
加,而保持等速運動,如圖 10-14(a)所示,這時的速度稱為終

(a) (b)
端速度(terminal
端速度 velocity)。設所測得的終端速度量值為 v0,則
▲圖 10-14 (a)在無
mg=kv0 (2)
電場的情況下,油
接著,將兩金屬板接通電源,使兩板之間多了一個均勻向 滴的終端速度為
下電場 E 。若觀察中的油滴電荷為-q(q>0),則此時油滴 v0;(b)在有電場的
情況下,油滴的終
除了上述的重力和空氣阻力外,也受到電力的作用,其值為
端速度為 v。
Fe=qE (3)
由於油滴帶負電,故 F a 的方向向上。若油滴所受電力小於重力,油滴會向下加速,
直到當油滴所受三力的合力為零,油滴再次成為等速運動,如圖訴所示。設新測得
的終端速度量值為 v,則
mg=qE+kv (4)
由(2)(4)二式可解得
mg v
q= (1- ) (5)
E v0
反之若油滴所受電力大於重力,則油滴會向上加速至量值為 v'的終端速度,類似過
程亦可解得
mg v'
q= ( +1) (6)
E v0
不論是(5)式或(6)式,仍需配合其他物理定律求出油滴的質量 m,才可得到油滴
所帶的電荷-q。

2 密立坎油滴實驗中油滴質量的測定

依據斯托克斯定律(Stokes's law),當半徑為 r 的油滴在空氣中以速率 v 運動

時,其所受的阻力量值 Fa 為

Fa=6πηrv (1)

式中η為已知的比例常數。在密立坎油滴實驗中,若兩板間未接通電源時測得油滴

的終端速度量值為 v0,則因油滴所受合力為零之故

mg=6πηrv0 (2)

4
設油滴的密度為ρ,則其質量 m= πr3ρ,代入(2)式,可解得
3

9ηv0
r= (3)
2ρg

故油滴的質量為

4 9ηv0 3/2
m= πρ
( ) (4)
3 2ρg

請注意上式中等號右邊的物理量ρ、η和 g 皆為已知,而 v0 則可直接從實驗中測

得,因此可計算求得油滴的質量 m。
10-2 理想氣體方程式
本書第九章曾介紹 X 射線是一種波長甚短的電磁波,今日普遍應用
在醫學檢驗及科學研究上。你知道這種似乎可以看穿物體,讓人們恐懼
沒有秘密的射線(如圖 10-15)其由來及其性質嗎?

▲圖 10-15 X 射線剛發現時,畫家筆下侖琴式的海灘派對顯示出人們對未
知的恐懼與不安。

1. X 射線的發現
十九世紀末葉,陰極射線是科學界的熱門
研究主題,侖琴(圖 10-16)也致力於探討陰極射
線的性質。在他重複前人實驗時,為了避免周遭
環境對陰極射線的干擾,他用黑色厚紙板小心地
將陰極射線管整個包覆起來。1895 年 11 月 8 日的
晚上,他在完全黑暗的房間內做實驗,意外發現
在距離陰極射線管約 2 公尺處,有一片塗有螢光 ▲ 圖 10-16 發 現
劑的紙屏竟然發出螢光。即使他將紙屏移遠些, X 射線的侖琴。
並將其反轉,使塗有螢光劑的一面背對陰極射線管,結果紙屏依然持續
發出螢光,顯然有某種射線可以穿過紙屏使螢光劑發光。接著他嘗試將
一些障礙物放置在陰極射線管和紙屏中間,結果此射線仍然可以穿過障
礙物使紙屏發出螢光。對此射線而言,這些物體似乎是「透明」的。
此外,當他不經心地將自己的手放在陰極射線管的前面,他極為驚訝地
在螢光紙屏上看見自己手部骨骼的影像。他知道自己發現了一種新奇的
射線,為了求證,侖琴連續工作了七星期,反覆試驗,終於可以確認陰
極射線管除了陰極射線外,還能夠發出一種可穿透障礙物的新射線,但
是他不知道此射線的成因,所以名之為 X 射線,有時亦稱為 X 光。
侖琴在 1895 年 12 月 28 日發表了他的實驗結果,立時轟動了全歐洲。
2. X 射線的性質
經侖琴孜孜不倦的研究,得知 X 射線的穿透能力很
強,可穿透木板、人體肌肉等,但是人體的骨骼則會
吸收此種射線。所以當 X 射線照射人體時,在屏幕上
會顯出骨骼的陰影。侖琴利用 X 射線拍攝了侖琴夫人
手上帶有戒指的骨骼照片(參考第 130 頁,圖 10-1(a)),▲圖 10-17 現
代的 X 光照
此一結果立刻引起醫學界的重視,顯然 X 射線可應用
片較侖琴時
於骨骼的診斷。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只需要更低 代 更 加 清
的能量便可以顯示出更清晰的結果(圖 10-17)。由於侖琴在 X 射線的發
現和研究上有重大的貢獻,於 1901 年成為首位獲頒諾貝爾物理獎的科學
家。
X 射線在發現之初,即由實驗得知此射線不
受電場或磁場的影響而偏向,並且以當時光的繞
射實驗裝置,也看不到 X 射線的繞射現象,故一
度以為 X 射線的本質是一種未知的中性粒子。
直到德國物理學家勞厄(Max von Laue, 1879-
1960,圖 10-18)直覺地認為 X 射線是一種波長甚
短的電磁波,一般可見光的繞射狹縫由於間距過
短的電磁波
大,無法用於顯示 X 射線的波動性質。1912 年 ▲ 圖 10-18 利用
晶體研究 X 射線
勞厄想到晶體內原子之間的距離甚小
晶體內原子之間的距離甚小,
晶體內原子之間的距離甚小,且排列 的勞厄。
規則,
規則,相當於立體的狹縫,
相當於立體的狹縫,正可用來使 X 射線產生繞射現象。
射線產生繞射現象
勞厄將各種晶體置於 X 光源和底片之間,經多次實驗,終於成功得到 X
射線的繞射圖樣,因此確認 X 射線的本質為電磁波,並且分析得知實驗
中所使用的 X 射線波長小於 0.1 奈米,不到可見光波長的千分之一。勞厄
由於發現 X 射線透過晶體產生繞射圖樣的貢獻獲頒 1914 年諾貝爾物理
獎。
現今我們已經了解 X 射線的產生,
射線的產生,是因為在陰極射線管中的電子流
(即陰極射線)
即陰極射線 )高速射入正極靶內的物質時,
高速射入正極靶內的物質時, 由於帶電荷的電子瞬間減
速( 即具有加速度)
即具有加速度)或是因而造成靶中原子內部的擾動
或是因而造成靶中原子內部的擾動,
成靶中原子內部的擾動 ,所放射出來的
高頻率電磁波。圖
高頻率電磁波 10-19 所示為產生 X 射線的裝置,稱為 X 射線管。圖
中燈絲加熱後,電子自燈絲逸出,從負極出發的電子,經高電壓加速
後,以高速撞擊正極的金屬靶,X 射線即從正極放射出來。所放射出來的
X 射線波長取決於所加的電壓及靶的材質。

▲圖 10-19 X 射線管的原理示意圖。

帶電粒子加速運動產生電磁波 ·················································
帶電粒子的運動就相當於電流,會在週遭產生磁場。當帶電粒子加速運動,不穩定的
電流產生隨時間而變的磁場,又產生隨時間而變的電場,磁場與電場兩者交互影響向外傳
播出去,便產生了電磁波。
3. X 射線的應用
X 射線的用途非常廣泛,除了前述在醫學上可用來診斷身體內的病
變;在科學研究上,由於其波長接近原子的大小,利用其射入晶體後產
生的繞射圖案(圖 10-20),可用於研究晶體結構;甚至在天文學的研究
上,也可以利用對 X 射線波段的觀察,來獲得許多原本可見光無法透露
的天體資訊(圖 10-21);在工業上,則常利用 X 射線的高穿透性,來對
材料內部的缺陷或裂隙做非破壞性檢驗(non-destructive testing)。

(a) (b)
▲圖 10-20 利用 X 射線得到的(a)食鹽晶體繞射圖樣模擬圖;(b)石英晶體繞射圖樣
模擬圖。

(a) (b)
▲圖 10-21 不同波段觀察到的太陽:(a)可見光 450 nm 波段;(b) X 射線 9.4 nm 波
段。
注意圖中的顏色是為了方便代表不同強度而人工加上去的,並非真正的顏色。
10-3 量子論的發現-
量子論的發現-黑體輻射
在二十世紀初期,除了前述如電子、X 射線等在實驗上的重大發現
外,在理論研究上也醞釀著革命性的突破。回顧光學的發展,到了十九
世紀末,光的波動性質已由實驗確定,光乃電磁波的一部分。然而德國
物理學家普朗克在研究熱輻射時,察覺到必須假設電磁輻射的能量是不
連續的,理論才能與實驗結果相符合。接著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一段物理
學的大躍進。
熱輻射
1.熱輻射
在十九世紀末,科學家其實已經能相當精確地測得物體因發熱而放
射出的連續光譜,但是始終未能從理論上給予圓滿的解釋。其實任何物 任何物
體只要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
體只要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 都會放射出電磁波。在室溫時,物體所發
,都會放射出電磁波
出的電磁波強度相當弱,不易為人所察覺。隨著物體的溫度逐漸升高,
放射出的電磁波先是主要在紅外線的範圍,如圖 10-22 訳,使我們靠近物
體時會有熱的感覺。物體的溫度再升高至約 1000 K 時,其表面呈現暗紅
或紅色,例如烤肉時燃燒的木炭,如圖 10-22 訴。當溫度更高至約 2000
K 時,物體表面發出橙色的光輝,例如白熾燈泡內的鎢絲,如圖 10-22
訵。由於這些電磁波的輻射和物體的溫度有關,所以稱為熱輻射
(thermal radiation)。

(a) (b) (c)


▲圖 10-22 不同度的物體會輻射出不同的電磁波:(a)人的體溫輻射出紅外線;
(b)燒紅的木炭輻射出紅光;訵加熱的燈絲輻射出橙光。
物體的熱輻射究竟是如何產生呢?根據電磁學的理論
根據電磁學的理論,
根據電磁學的理論, 當帶電粒子
作加速運動時,
作加速運動時,就 會放射電磁波。物體的分子或原子內的帶電粒子經常
會放射電磁波
在作無規的熱擾動,由於伴隨有加速度,因此產生了熱輻射。在此需注
意的是:熱輻射是從物體的表面所發出,因此決定於物體表面分子或原
子的熱擾動。另一方面,由於分子或原子的熱擾動可有多種模式,故各
個帶電粒子的加速度也有差異,因此放射出來的電磁波不是只有單一波
長,而是呈現連續的分布,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連續熱輻射光譜。

黑體
2.黑體
物體能輻射出能量,也能吸收外來的輻射能量。通常物體對於來自
周圍環境的熱輻射會吸收其中的一部分能量,而反射其餘的部分。如果
物體在每單位時間內所輻射出的能量多於所吸收的熱輻射能量時,其溫
度將會下降,反之則溫度會上升。因此當物體和周圍的環境達到熱平衡
時,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放出的和所吸收的熱輻射能量必定相等。可見
良好的熱輻射吸收體,必定也是良好的熱輻射放射體。黑色表面的物體
黑色表面的物體
容易吸收外來的熱輻射能量,
容易吸收外來的熱輻射能量,同時也容易輻射出能量。
同時也容易輻射出能量
由於極佳的熱輻射吸收體也是極佳的熱輻射發射體,因此可以單純
得到物體因溫度所造成的熱輻射,而不會受到表面反射光的干擾,這種
理想的熱輻射吸收體稱為黑體
黑體(black
黑體 body)。利用黑體來研究熱輻射與
溫度的關係可以不受材料性質的影響,因此可以得到較簡明的結果。

黑體不一定是黑色的 ····························································
雖然正文中描述黑色表面的物體有極佳的熱輻射吸收,也有極佳的熱輻射發
射,可以視為黑體,但其實黑體不一定是黑色的,例如觀察天上發光的恆星,觀察
到的光之中來自反射的部分微不足道,而幾乎完全是由恆星本身度所造成的熱輻
射,因此在天文學中天上發光的恆星亦可視為黑體。
黑體輻射
3.黑體輻射
黑體不一定需要具有黑色的表面,如
圖 10-23 所示,在一中空的密封容器壁上
鑽一個小孔到達內部空腔(cavity),則
不論器壁的材質為何,從小孔進入空腔的
電磁波,在內部經多次反射後,幾乎全部 ▲圖 10-23 從小孔進入空腔的
電磁波,經多次反射後,幾
被吸收而無從逸出,非常近似黑體的性 乎全部被吸收而無從逸出。
因此空腔可視為黑體。
質。因此從空腔小孔中所放出的熱輻射
- 稱為空腔輻射
空腔輻射(cavity
空腔輻射 可視為黑體輻射(black
可視為黑體輻射
radiation),可視為黑體輻射 body
radiation)。
圖 10-24 所示為在三個不同的溫度,從實驗中所測得的黑體輻射的強
度對波長的分布曲線。由圖中可看出,黑體的溫度愈高
黑體的溫度愈高,
黑體的溫度愈高,在涵蓋的每一
個波段所發出的熱輻射強度都會愈強。值得注意的是最大熱輻射強度所
個波段所發出的熱輻射強度都會愈強 最大熱輻射強度所
對應的波長 max,會隨溫度
對應的波長λ 會隨溫度 T 的升高而減短,兩者之間有反比的關係。
的升高而減短

▲圖 10-24 不同度下的黑體輻射強度對波長分布圖。
有時候我們也會換個角度,看看黑體輻射的強度對頻率的分布曲
線,如圖 10-25 所示。

▲圖 10-25 不同度下的黑體輻射強度對頻率分布圖。

由空腔輻射的實驗測量結果得知,熱輻射強度的分布曲線,完全和
空腔器壁的材質無關,僅和其溫度有關。這顯示圖 10-24 所示的曲線具有
普適性,隱含有自然界的重要基本定律在內。
1896 年,德國物理學家維因(Wilhelm Wien, 1864-1928,獲得 1911
年諾貝爾物理獎)從熱力學的觀點出發,來解釋黑體輻射曲線,由於熱
力學只能給出一般性的通解,為了針對黑體輻射的問題做處理,他引進
了一些特殊模型得到一個經驗結果,此一結果在短波長部分固然與當時
實驗數據吻合度相當好,但在長波長部分則無論如何調整,都無法減少
誤差(圖 10-26)。1900 年,英國物理學家瑞立(Lord Rayleigh, 1842-
1919,獲得 1904 年諾貝爾物理獎)結合熱力學和電磁學的理論,假設電
磁波在空腔中會形成駐波,而提出另一個黑體輻射的理論關係式,後經
英國物理學家京士(James Jeans,1877-1946)做些許修改,稱為瑞立-京
士理論。這個理論剛好可以彌補維因理論之不足,能合理解釋長波長
部分的實驗數據,但在短波長的部分則產生嚴重的偏差(圖 10-26)。上
述理論都是堅實地建立在當時所知的物理學理論基礎上,既然無法符合
實驗數據,表示古典物理的理論可能潛存有基本上的缺陷。

▲圖 10-26 維因理論(紅色曲線)雖符合短波長的數據(黑色數據點),但在長
波長的部分則有偏差。瑞立-京士理論(藍色曲線)則在長波長的部分成功地符
合數據,但在短波長的部分則完全失敗。

為什麼不是維因理論
第一次看到圖 10-26 的你應該跟很多人一樣,認為維因理論比起瑞立-京士理論
更能解釋黑體輻射的實驗數據,實際上當年維因理論確實也頗被科學界看好,但事實上
維因是利用調整參數的方法得到與實驗很接近的經驗結果,其理論部分並不完整,因此
在長波長部分所產生的誤差無論如何調整參數皆無法縮小,反觀瑞立-京士理論則是建立
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上,雖然初看在短波長部分有較大的誤差,但在後文中你會看見只要
引進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則其短波長部分的誤差便可以馬上被修正。你是否從中體會到
物理的研究發展不只是數學,也不只是整體看起來接近就好,還必須在每一個理論細節
都正確無誤才可以。

普朗克的量子論
4.普朗克的量子論
普朗克(圖 10-27)從統計熱力學的觀點來思
考黑體輻射的問題。他先找到了一個數學式可以
完全吻合黑體輻射的實驗數據。為了提供該數學
式的理論基礎,他在 1900 年 12 月提出了革命性 ▲圖 10-27 量子概念的
的概念-量子。 創始者-普朗克。
普朗克認為空腔壁上的每一個電荷的振動皆相當於一個做簡諧振動
的振子
振子(oscillator),每個振子各有其振盪頻率。他假想振子的能量不是
振子 振子的能量不是
任意連續的量值,
任意連續的量值 , 而僅能是某一最小能量的整數倍。若振子的頻率為
而僅能是某一最小能量的整數倍
ν , 則 按 照 普 朗 克 的 想 法 , 該 振 子 的 能 量 E 僅 可 能 為 hν 、 2hν 、
3hν、…,可表示成如下關係式
E=nhv 10-11 式

式中的 n 為正整數,稱為量子數
量子數(quantum
量子數 number)。h 為比例常數,稱
為普朗克常數
普朗克常數(Planck
普朗克常數 constant)。

量子的意義·········································································
量子(單數為 quantum,複數為 quanta)一詞主要是描述一個不連續的概念,
亦即一物理量的數值僅能是某些特定值而不能是任意值,例如正文中描述的簡諧振
子其能量僅可為特定的 hν、2hν、3hν等等,而不能是任意的如 1.1 hν、
5
2 hν、 hν等等。
3

振子所處的能量狀態,稱為量子態 量子態(quantumstate),例如若振子能
量子態
量為 hν,則代表處於 n=1 的量子態;若為 2hν,則代表處於
n=2 的量子態,餘類推。像這樣振子僅能處於不連續的一些特定能量之
現象,稱為能量量子化
能量量子化(quantization of energy),而這些允許的能量狀
能量量子化
態我們現在稱為能階(energy level)。

普朗克的量子論 ··································································
普朗克認為物體中每一個帶電粒子各有其自然振動頻率 ν1、ν2、ν3、…,
至於以某個頻率振動的振子占了全部的多少則遵守波茲曼分布(Boltzmann
distribution)。當某個振子以頻率 ν 振動時,它也會輻射出頻率為 ν 的電磁
波,然而隨著振子振幅不同,其輻射出的能量也不相同,普朗克認為振子只能
以某些特定振幅振動,因此只能輻射出 hν、2hν、3hν、…、nhν 等特定能量,
亦即量子數其實是描述振子以不同的振幅振動,因而處於不同的能階、輻射出
不同的能量。

在近代物理中一般習慣以ν(發音如 new)表示頻率。
讓我們以普朗克的量子假設為基礎,重新檢視瑞立-京士理論,因
為雖然瑞立-京士理論在短波長的部分會產生嚴重的偏差,但其實其內
涵所描述的均是正確的物理概念,只獨缺能量量子化的概念。一旦引進
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後,則不同頻率的振子各有其最低的能量門檻 hν,因
此在討論某固定溫度的情況下,頻率愈高(即波長愈短)的振子愈難因
熱擾動而振動起來(如圖 10-28 所示),既然帶電粒子不振動當然就不會
輻射出能量,因而輻射強度迅速減小,解決了短波長部分有嚴重偏差的
問題。普朗克正是利用能量量子化的假設,導出完全吻合黑體輻射實驗
數據的理論公式,並得出前述的比例常數,目前普朗常數 h 的
公認值為
h=6.626×10 34 J.s

10-12 式

(a) (b)

▲圖 10-28 (a)頻率較低的振子其能量門檻亦較低,而(b)頻率較高的振子由於
能量門檻較高,較難因熱擾動振動起來。

普朗克的量子想法和傳統物理大相逕庭,剛發表時並未受到很大的
重視,後經愛因斯坦的擴充詮釋,其所蘊含的意義才逐漸明朗,啟動了
物理史上的大革命時代。由於普朗克在開啟物理新概念的重大貢獻,於
1918 年獲頒諾貝爾物理獎。
10-3
有一力常數為 k=200 N/m 的彈簧,一端固定在牆壁上另一端則繫有質量為
m=0.50 kg 的物體,在光滑水平面上作振幅為 A=0.20 m 的簡諧運動,試求
(1) 簡諧運動的振盪頻率 ν 及系統的能量 E。
(2) 根據普朗克能量量子化的假設,此振盪系統一個量子的能量為何?
(3) 承悠,此振盪系統現有狀態的量子數為何?

1 k 1 200 N/m
[解答] (1) 簡諧運動的振盪頻率為 ν= =
2π m 2π 0.50 kg

=3.2 Hz

1 1
系統的能量為 E= 2 kA2= 2 (200 N/m)
(0.20 m)2=4.0 J

(2) 振盪系統一個量子的能量為
hν=(6.626×10-34 J.s)
(3.2 Hz)=2.1×10-33 J
(3) 利用(10-11)式,可得此振盪系統現有狀態的量子數為

E 4.0 J
n= = =1.9×1033
hv 2.1×10-33 J

由以上範例可知,相較於巨觀世界的能量變化而言,一個量子的能
量非常微小,以致於看起來就像是能量可以連續變化一般,不連續的量
不連續的量
子效應在巨觀世界中並不容易察覺,
子效應在巨觀世界中並不容易察覺 ,但在微觀世界中情況則大為不同。
但在微觀世界中情況則大為不同
在以下的章節中,我們將可在原子尺度中見到明顯的量子現象。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還記得高一所學的宇宙學簡介嗎?現今流行的有關宇宙形成的學說,稱為霹靂
說(big bang theory)。宇宙大約誕生於一百三十七億年前,由一團密度極大且溫度
極高的火球爆炸後生成,之後宇宙持續膨脹,溫度逐漸降低。到了今天,宇宙充滿
殘存的熱輻射,相當於溫度約為 2.74 K 的黑體,其最大熱輻射強度所對應的波長落
在 毫 米 的 微 波 區 域 , 稱 為 宇 宙 微 波 背 景 輻 射 (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1964 年,兩位美國無線電天文學家潘奇亞斯(Arno Penzias, 1933-)和
威爾森(Robert Wilson, 1936-)意外地發現了宇宙背景輻射的存在,但是他們所測
得 的 數 據 尚 不 夠 完 整 。 1989 年 11 月 美 國 發 射 宇 宙 背 景 探 測 衛 星 ( 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簡稱 COBE),在北極上空測得完整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數
據,使得人們對此有更深入的了解,而這個研究工作的其中一項成果便是確定此背
景輻射與黑體輻射之理論完全吻合,如圖 10-29 所示:

▲圖 10-29
圖中橫軸為波長的倒數,縱軸為輻射強度。圖中的紅色平滑曲線代表黑體溫度
為 2.74 K 的普朗克熱輻射理論曲線,和黑點所代表的觀測數據完全吻合,使霹靂說
得到有力的驗證。
10-4 量子論的發現-
量子論的發現-光電效應
普朗克在研究黑體輻射時,對空腔中帶電粒子的振動做了量子化的
假設,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則在研究之後做了進一步的詮釋
愛因斯坦 則在研究之後做了進一步的詮釋,
則在研究之後做了進一步的詮釋,認為電磁波能量本身
就是量子化而非連續的
就是量子化而非連續的。此一不連續的概念似乎與古典電磁理論中將光
量子化而非連續的
視為波動有很大的差異,後來我們才逐漸瞭解光不但具有波動性,同時
也具有粒子的性質,這個概念的突破對之後的物理學家起了觸類旁通的
效果,從而開啟了近代物理中極為重要的一門學問-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quantum
量子力學

mechanics)。現在我們就來看看愛因斯坦如何以量子化的概念來解釋光
電效應。
電效應

光電效應的發現
1.光電效應的發現
1864 年,馬克士威建立電磁學理論,預測電磁波的存在,並指出光
是一種電磁波之後,於 1887 年,赫茲首次以火花放電的實驗證明電磁波
確實存在。同時他也在實驗中觀察到,偵測線圈的電極如果受到發射電
極的火花照射時,所感應生成的火花會較強。並且他發現利用一塊普通
玻璃來屏蔽發射電極的火花,可以有效降低這種效應,但是石英玻璃則
否。接著他利用一塊石英玻璃製成三稜鏡,將發射電極的火花分解成它
的成分色光。結果他發現是由於紫外光的照射,而使得偵測線圈的電極
較容易放電,因此產生較強的火花。後來的學者重新檢視赫茲的實驗,
認為這正是光電效應的表現,也是最早發現的光電效應現象。但是當時
赫茲因為忙著進行電磁波的偵測實驗,對光電效應沒有繼續追究下去。
直到 1888 年,另一位德國物理學家霍爾伐克士(Wilhelm Hallwachs,
1859-1922)對赫茲所發現的光電效應極感興趣進行更進一步的實驗,他
用紫外光照射置於絕緣底座上的鋅板,結果發現鋅板帶正電,驗證了似
乎可以利用光照的方式使金屬帶電的猜測。
但有關光電效應的成因一直隱晦不明,到了 1899 年,湯姆森利用紫
外光照射陰極射線管的陰極,在不加高電壓的情況下,發現陰極表面依
然會放射出電子,為區別起見,他將由於光的照射而從金屬表面脫出的
電 子 , 稱 為 光 電 子 ( photoelectron ) , 所 形 成 的 電 流 稱 為 光 電 流
(photocurrent)。今天我們知道光電子就是一般的電子,兩者之間並無
不同。
光電效應實驗
2.光電效應實驗
直到 1902 年,德國物理學家雷納(Philip Lenard, 1862-1947,獲頒
1905 年諾貝爾物理獎,圖 10-30)利用圖 10-31 所示的實驗裝置,對光電
效應作了詳細而有系統化的研究,才逐漸揭露光電效應的現象。

▲圖 10-31 光電效應的實驗裝置圖。利用紫外光
▲ 圖 10-30 雷
照射金屬靶 T,會放射出電子,朝向收集電極 C
納。
運動,形成光電流。當調整電源的電壓,使電極
C 為低電位時,可以阻止光電子的運動,使光電
流減小。

他在真空管內置入一金屬靶 T 和一收集電極 C,當以紫外光照射金


屬靶 T 時,金屬靶會放出光電子,朝向電極 C 運動,形成光電流。光電
流中各個電子的運動有快有慢,透過調整連接兩電極 T 和 C 的可變電壓
源,可以測得電子運動的最大速度。由於可變電壓源的調整,可以使電
極 C 為高電位或低電位。當電極 C 為低電位時,TC 之間的反向電壓可以
阻止光電子的運動,連帶使光電流減小。逐漸增大此反向電壓可
使光電流降為零,此時的電壓為遏止電位
遏止電位(stopping
遏止電位 potential),以 Vs 表
示。此時即便是具有最大動能的電子亦無法到達 C 極。因為光電子通過
電位差為 Vs 的反向電場,所增加的電位能 eVs 恰等於光電子原本擁有的
最大動能 Kmax,即

1
Kmax= 2 mv2max=eVs 9-4 式

其中 e 為電子的電荷,此式描述即便是原本具有最大速度 vmax 的電子,其


動能也全轉為電位能而無法到達收集電極 C,因此光電流為零。
雷納在實驗中改變照射光的頻率、強度及以不同的金屬做靶,結果
發現光電效應具有以下特性:
1. 照射光的頻率必須大於某一特定
值 ν0 才能產生光電流。此特定
的頻率 ν0 稱為截止頻率
截止頻率(cutoff
截止頻率
frequency),其對應的波長稱
為截止波長
截止波長λ
截止波長 0。截止頻率和金
截止頻率和金
▲圖 10-32 在光電效應的實驗中,以相
屬靶的材質有關。若照射光的
屬靶的材質有關 同頻率不同強度的單色光照射同一電
極,發現光電流和照射光的強度成正
頻率小於 ν0,不管光的強度多 比,而遏止電位與照射光的強度無關。

大或照射時間多久,都不會產生光電流。
2. 只要照射光的頻率大於截止頻率 ν0,即使光的強度微弱,也能立即產
生光電流。
3. 以相同頻率(大於截止頻率 ν0)但不同強度的單色光照射同一電極,
發現光電流和照射光的強度成正比,而遏止電位 Vs 與照射光的強度無
關,如圖 10-32 所示。
雖然雷納的實驗數據不夠完整,未能歸納成精確的數學式來表達實
驗結果,但是他的實驗發現卻已帶給科學家們甚大的困惑。因為當時已
確認光的電磁波性質,當光照射金屬表面時,帶進來振盪的電場和磁
場,而光的強度和電場的振幅有關,和頻率無關。因此不管光的頻率如
何,只要光照的時間夠長,即電子受電場作用的時間夠長,應可使金屬
表面的電子得到足夠的動能,克服所受的束縛脫出金屬形成光電流(如
圖 10-33(a))。同樣地,只要光的強度夠大,即使照射時間不長也應能形
成電流(如圖 10-339b))。但事實並非如此,若是照射光的頻率低於截
止頻率 ν0,則照射再久、強度再大都不會產生光電流。
另一方面,當照射光的頻率大於截止頻率且維持不變,若提高光的
強度,則電子受到較大的電場作用,因此脫出金屬光電子的最大動能應
較大(如圖 10-34(a)(b)),需要較大的遏止電位阻止其運動,但實驗結果
卻顯示遏止電位和光的強度無關,反而是和照射光頻率有關。這種種矛
盾說明光電效應顯然無法用傳統光的波動說來解釋。

(a) (c)

(b) (d)

▲圖 10-33 若是照射光的頻率低於截 ▲圖 10-34 若是照射光的頻率高於截


止頻率,則不管訳照射再久或訴強度 止頻率,則以相同頻率但(a)強度較小
再大,均不會產生光電流。 或(b)強度較大的光照射,脫出金屬電
子的最大動能竟然相等。
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解釋
3.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解釋
直到 1905 年,愛因斯坦提出一個嶄新的概念,才終於能從根本解釋
光電效應。愛因斯坦採用量子的想法,認為電磁波是由許多光量子所組
成,每一個光量子的能量為
E=hv 10-14 式

式中 ν 為電磁波的頻率,h 為普朗克常數。光量子的名稱在 1926 年改稱


為光子
光子(photon)並沿用至今。正如同前面學到的量子的概念,光子的能
光子 光子的能
量不能分割,
量不能分割 , 是電磁波的最小能量單位,
是電磁波的最小能量單位 , 當原子放出或吸收光的能量
時, 是以整個光子的能量來轉移,
是以整個光子的能量來轉移, 因此能量的變化是不連續的。在單色
因此能量的變化是不連續的
光(單一頻率)中,所有光子的能量都相同,光的強度實際上是代表在
光的強度實際上是代表在
光的行進路徑上,
光的行進路徑上,每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截面積的光子數目,故光的強
每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截面積的光子數目
度愈強表示通過的光子的數目愈多,反之則愈少。光子具有類似粒子的
性質,愛因斯坦提出光子的動量 p 為

E hv h
p= = = 10-15 式
c c λ

式中λ為單色光的波長。此式指出光的波動性λ和粒子性 p 之間的關
係。

嚴格來講,光強度的定義是每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截面積的光能,但對單色光而
言,光能正比於光子數目,因此此處簡化成以光子數目代表光能。
10-4
(1) 若是將可見光的波長當作約為 550 nm 的平均值,試求每一個可見光光子的
能量與動量分別是多少?
(2) 若有一顆功率為 100 W 的燈泡,並假設其輻射出的可見光功率為其消耗電能
功率的百分之十,試估算這顆燈泡每秒所發射的可見光光子數。
[解答] (1) 由(10-14)式,得一個可見光光子的能量為
(6.626×10 34 J‧s)(3.00×108 m/s)

hc
E=hν= =
λ λ
-25
1.99×10 J‧m
= ○1
λ
代入可見光光子的波長λ=550 nm,得
1.99×10-25 J‧m
E= =3.62×10-19 J
550×10 9λ

由於在計算光子的能量時,常以電子伏特(符號為 eV)為單位,且
1 eV=1.60×10-19 J,而波長則用奈米(nm)為單位,故可改寫淤式為
(1.99×10-25 J‧m)(109 nm/m)/(1.60×10-19 J/eV)
E=
λ
1240 eV‧nm
= ○2
λ
由上式亦可得一個波長為 550 nm 的可見光光子能量為
1240 eV‧nm
E=
550 nm =2.25 eV
另外利用(10-15)式,得一個波長為 550 nm 的可見光光子動量為
6.626×10-34 J‧s
=1.20×10 27 kg‧m/s

p=
550×10-9 m
(2) 此燈泡每秒所輻射出的可見光能量為(100 W)
(10%)
(1 s)
10.0 J
=10.0 J,故每秒所發射的可見光光子數為
3.62×10-19 J
=2.76×1019 個。
利用此一大膽的光子概念,愛因斯坦認為當頻率為 ν 的光照射金屬靶
時,相當於有許多能量為 hν 的光子入射到金屬靶上。在光子和電子的交
在光子和電子的交
互作用過程中,
互作用過程中 ,若光子的能量足以讓電子脫離束縛,
若光子的能量足以讓電子脫離束縛,則一個光子的能量
會全部轉移給一個電子
會全部轉移給一個電子。 電子獲得的能量有一部分用來脫離金屬對電子
的束縛,
的束縛,剩餘的能量則成為電子脫離金屬後的動能。金屬中各電子受到
剩餘的能量則成為電子脫離金屬後的動能
的束縛程度不盡相同,由於最靠近金屬表面的電子所受的束縛最弱,脫
離時所需的能量最小-此最小能量稱為功函數
功函數(work
功函數 function)W,它只
和金屬的種類有關,因此這些電子脫離金屬後具有最大的動能 Kmax,其
能量關係可寫成
Kmax=hν-W 10-16 式

此式稱為愛因斯坦光電方程式
愛因斯坦光電方程式(Einstein's
愛因斯坦光電方程式 photoelectric equation)。
由(10-16)式可知,若降低照射光的頻率,則光電子的動能也隨之
減小。當 Kmax 等於零時,即代表沒有光電子產生,此時所對應的頻率即
是截止頻率 ν0,即
W=hv0 10-17 式

將(10-13)和(10-17)兩式,代入(10-16)式,可得
eVs=hν-hν0
或整理

h
Vs= e (ν-ν0) 10-18 式

想一想

若是以照射光的頻率ν為橫軸,遏止電位 Vs 為縱軸,則可將(10-18)式
繪成一條斜直線,想想看這條斜直線的斜率為何?這個數值有何重要之處呢?
由(10-17)或(10-18)式均可看出,若照射光的頻率 ν 小於截止頻
率 ν0,則由於照射光子的能量小於電子脫離金屬所需的最小能量,即使
照射光的強度再大或照射的時間再久,因為每個光子的能量仍然相同,
即使有較多的光子打到金屬靶上,也無法將電子游離產生光電效應,如
圖 10-35(a)。反之,若照射光的頻率 ν 大於 ν0,電子獲得光子的能量會大
於脫離金屬所需的最小能量,所以即使光的強度微弱,只有極少光子打
到金屬靶上,仍然立即會有光電子脫出,形成光電流,如圖 10-35(b),並
且由於電子受到光子的撞擊,會立即獲得能量,故光電流的產生不會有
時間延遲的現象。
另一方面,如果照射光的頻率不變,但光的強度增大,則表示在單
位時間內,入射金屬靶的光子數目增多,光子和金屬中電子的碰撞次數
也成比例增加,因此單位時間內從金屬表面脫出的光電子數也隨之成比
例增大,故所產生的光電流和照射光的強度成正比(如圖 10-35(c))。

(a) (c)

(b) ▲圖 10-35 近代物理理論認為:(a)若照


射光的頻率太低,即使照射光的強度
再大或照射的時間再久,仍然無法將
電子游離產生光電效應;(b)以頻率夠
高的光照射金屬,即使光的強度微
弱,仍然立即會有光電子脫出,形成
光電流;(c)以頻率夠高且較強的光照
射金屬,表示在單位時間內入射金屬
靶的光子數目增多,故產生的光電流
也較大。
想一想
請利用愛因斯坦光電方程式說明圖 10-32 中,以相同頻率但不同強度的
單色光照射同一電極,為什麼會有相同的遏止電位?

由前面的敘述可知,愛因斯坦的光子理論,
似乎可以完全解釋雷納的光電效應實驗結果,但
是光子同時具有波動和粒子兩種性質 - 稱為波粒 波粒
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畢竟是一個極富
二象性
挑戰性的創新概念,因此在當時受到一些科學家
的質疑。密立坎就不認同愛因斯坦的光子理論,
▲圖 10-36 密立坎研究光
他企圖以精確的實驗數據來駁倒愛因斯坦的理 電效應的實驗裝置。
論。密立坎對光電效應進行了前後長達十年的實驗研究(圖 10-36),於 1916 年
發表他的實驗結果,反而有力地證實愛因斯坦光電方程式的正確性。
圖 10-37 為密立坎以鈉為金屬靶所做的光電效應實驗數據。圖中橫軸
為照射光的頻率 ν,縱軸為遏止電位 Vs,實驗數據點幾乎完全落在愛因斯

h
坦光電方程式所推得的(10-18)式直線 Vs=
e (ν-ν0) 上。進一步比

較圖 10-37 與(10-18)式,除了可以看出圖中直線在橫軸上的截距恰為
截止頻率 ν0,並推得鈉的功函數 hν0 外,還可以從其斜率推得普朗克常
數,密立坎由此實驗所得的普朗克常數 h=6.56×10-34 J‧s,幾乎和普朗
克由黑體輻射所得的相同。

►圖 10-37 密立坎
的光電效應實驗
數據(黑點)和
愛因斯坦的光電
方程式(紅色斜
直線)完全吻
合。
由於愛因斯坦解開了光電效應的困惑,在 1921 年獲頒諾貝爾物理
獎。而密立坎也由於油滴實驗和光電效應實驗上的成就,獲得 1923 年諾
貝爾物理獎。然而光子同時兼具波動和粒子性質的複雜現象仍是如此令
人費解,也引導後來的物理學家發展出一套完備的量子理論,來描述光
甚至一般物質的波粒二象性,奠定了二十世紀科學飛速進展的基礎。

想一想
在光電效應的實驗中,若換用不同的金屬靶,則所得遏止電位對照射光
頻率的關係曲線,有何差異?有何共同的性質?

10-5
已知鉀的功函數為 2.1 eV,現以波長為 400 nm 的紫色光照射鉀金屬的表面,則
(1) 放射出的光電子的最大動能是多少?
(2) 遏止電位是多少?
(3) 截止頻率和截止波長分別是多少?
[解答] (1) 照射的紫色光光子能量為
1240 eV‧nm
E= 400 nm =3.1 eV

由(10-16)式可得放射出的光電子的最大動能為
Kmax=hν-W=3.1 eV - 2.1 eV=1.0 eV
(2) 利用(10-13)式,可得遏止電位為
Kmax 1.0 eV
Vs= = =1.0 V
e e
1240 eV‧nm
(3) 由(10-17)式可得 W=hν0= ,故截止波長為
λ0
1240 eV‧nm 1240 eV‧nm
λ0= = =590 nm
W 2.1 eV
c 3.0×108 m/s
而截止頻率為 ν0= = =5.1×1014 Hz
λ0 590×10-9 m
10-1 電子的發現
1. 陰極射線的本質為帶有負電荷的電子流,湯姆森利用陰極射線管首先測得電子
的荷質比。
2. 密立坎從油滴實驗中推論電量有一最小單位電量的存在,即一個電子的電量,
-19
其值為 e=1.6×10 C。
3. 從密立坎的油滴實驗與湯姆森測得的電子荷質比,可進一步求出電子的質量
-31
m=9.1×10 C。

10-2 X 射線

4. 侖琴發現陰極射線管中會因帶電粒子的加速運動,而發出一種穿透力很強的 X
射線。
5. 勞厄利用晶體繞射 X 射線,證實其為一種波長甚短的電磁波,其波長約與晶格
間距相當。

10-3 量子論的發現 — 黑體輻射

6. 任何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會因內部帶電粒子的擾動而發出與溫度有關
的熱輻射。
7. 黑體是極佳的熱輻射吸收體而不反射,非常適合用來研究熱輻射與溫度的關
係。而空腔輻射可視為黑體輻射。
8. 黑體的溫度愈高所發出的熱輻射強度也愈強,且最大熱輻射強度所對應的波長
λmax,會隨溫度 T 的升高而減短。
9. 普朗克假想振子的能量不是任意連續值,而僅能是最小能量 hν 的整數倍,式中
h 稱為普朗克常數,ν 為振子振動頻率。因此振子僅能吸收或放出此一基本能量
的倍數,此為能量量子化概念的起源。
10. 不連續的量子效應在巨觀世界中並不容易察覺,但在微觀世界中情況則大為不
同。
10-4 量子論的發現 — 光電效應

11. 愛因斯坦進一步認為電磁波能量本身就是量子化的,此一最小單位能量現今稱為

光子。

12. 光電效應入射光的頻率必須大於截止頻率 ν0,其值和靶的材質有關。若頻率小

於 ν0,不管光的強度多大或照射時間多久,都不會產生光電流。只要頻率大於

ν0,即使光的強度微弱,也能立即產生光電流。

13. 由於光的強度與每單位時間內入射靶的光子數目有關,因此強度愈強造成脫離金

屬的光電子數也愈多,所產生的光電流也愈大。

E h
14. 愛因斯坦提出光子的動量 p= = ,式中λ為單色光的波長。此式指出光
c λ

的波動性λ和粒子性 p 之間的關係。

15. 愛因斯坦光電方程式 Kmax=hν-W 描述若光子的能量足以讓電子脫離束縛,則

光子的能量會全部轉移給電子。電子獲得的能量一部分用來脫離金屬對電子的

束縛,剩餘的能量則成為電子脫離後的動能。式中功函數 W 為脫離時所需的最

小能量,與金屬種類有關,即 W=hν0。

16. 脫離金屬的光電子所擁有的最大動能 Kmax,在通過遏止電位 Vs 時全部轉為電位

能 eVs,密立坎不但從實驗確認了光電效應中 Vs=(ν-ν0)的關係,還可從中

獲得普朗克常數。
(題號有「※」者為難題)

一、問答題
1. 圖 10-38 所示為湯姆森利用電場偏轉陰極射線,並進而求出電子荷質比的實驗
裝置示意圖。若欲使電子的運動不偏向,直接射抵螢幕的中央 O 點,則可以在
兩電極板之間的範圍內需加一均勻磁場。請問此磁場的方向為何?若將入射的
電子改為質子,則磁場方向又該如何改變?

▲圖 10-38

2. 我們常利用晶體來觀察 X 射線的繞射現象,請問這是利用晶體的哪些特性?
3. 將下列各種電磁輻射的光子能量,由大至小依序排列:
(1) 黃色鈉光。
(2) γ射線。
(3) 調頻電臺的無線電波。
(4) 微波爐內的微波。
4. 對於頻率相同但強度不同的的電磁波,從古典物理學和光子理論的觀點來看,
有何不同?
5. 在光電效應實驗中,是否所有光電子的動能均相同?原因為何?
6. 在光電效應實驗中,若遏止電位為 Vs,則為何可以用 eVs 代表光電子的最大動
能?
7. 將頻率為 ν 的光照射在一面鏡子上,結果鏡面吸收部分能量,而僅將 60%的光
反射,是否可以推論反射光的頻率變為 0.6 ν?若否,應如何修正?
8. 將光電效應的實驗數據轉換為圖形時,若以
照射光的頻率 ν 為橫軸,光電子的最大動
能 Kmax 為縱軸,則所得的關係曲線如圖
10-39 所示,仍然為一直線。試問
(1) 此直線的斜率為何?
(2) 當照射光的頻率為 ν1 時,圖中的 a、
b 和 c 三個線段的量值,何者代表照射
▲圖 10-39
光子的能量?何者代表光電子的最大動
能?何者代表金屬的功函數?
9. 以兩種不同波長的單色光 A 與 B 分別照射於
同一光電板表面時,所得之光電流 I 對遏止
電位 V 的關係如圖 10-40 所示,試比較單色
光 A 與 B 的波長?
二、計算題

▲圖 10-40
10-1 電子的發現

10. 如圖 10-41 所示,將一離子垂直電場方向射入一對長度為ℓ的帶電平行金屬板之


間,由於受到偏向電場 E 的影響,此離子在到達平行金屬板區域邊緣時,有一
偏向位移 d。今在平行金屬板區域中加一與原電場垂直的磁場 B,可使離子不偏
向,試求該離子的荷質比為何?

▲圖 10-41

※11. 密立坎當年在油滴實驗中,曾得到下列油滴帶電量的數據:
-19 -19 -19 -19 -19
29.87×10 C 39.86×10 C 28.25×10 C 29.91×10 C 34.91×10 C
-19 -19 -19 -19 -19
36.59×10 C 28.28×10 C 34.95×10 C 39.97×10 C 26.65×10 C
-19 -19 -19
41.74×10 C 30.00×10 C 33.35×10 C
試利用這些數據,依循以下步驟的指示估計電子的電量
(1) 將所有實驗數據由小到大排列。
(2) 畫出電量的長條圖,並觀察電量量子化的現象。
(3) 將最大電量減去最小電量後,除以階梯數以得到最小單位電量。
(4) 檢查最初的實驗數據與最小單位電量的倍數關係。
※12. 湯姆森在測量電子荷質比的實驗中,
除了利用電場造成電子束偏折的方
法外,他也曾利用均勻磁場,使電
子的運動方向偏轉來測出荷質比。
如圖 10-42 所示,在寬度為ℓ的範圍
內有一均勻磁場 B,其方向垂直指出
紙面。當質量為 m 的電子以未知初 ▲圖 10-42

速 v 垂直磁場方向射入後,電子會沿一圓弧路徑運動,透出磁場後則沿一直線
前進,最後撞擊在螢幕上的 P 點。如果將磁場去除,則電子的運動方向不會發
生偏折,電子將擊中螢幕中央的 O 點。P 點與 O 點之間的距離為 y,可以在實驗
中直接測得。並且若假設電子在磁場中運動造成的偏向距離為 y1,透出磁場後
的偏向距離為 y2,則 y=y1+y2。
(1) 設電子在磁場中的圓弧軌跡的半徑為 R,由圖中左邊部分的幾何關係可得
ℓ2
2 2 2
> y1,試證明 y1≈
(R-y1) + ℓ =R 。假設 R> 。
2R
Dℓ Dℓ
(2) 設磁場右側邊緣至螢幕之間的距離為 D,試證明 y2= ≈ 。
R-y1 R
(3) 由优和悠可得 y=y1+y2,試證明電子的荷質比= 。
(4) 若在磁場範圍內,另加一方向向上的均勻電場,調整電場的量值,使電子的
運動不生偏折,沿入射方向撞擊螢幕中央的 O 點。設調整後的電場強度為
e yE
E,試證明電子的荷質比為 = 。注意式中等號右邊的各
m ℓ
2
B ℓ( +D )
2
量皆可從實驗中測得並推得電子荷質比。
10-2 X 射線 ~ 10-4 量子論的發現 — 光電效應

13. 在某 X 射線管中,電子從陰極出發,經電位差為 2.0×104 V 的電場加速後,撞擊


作為陽極的金屬靶。這些電子進入靶內會逐漸減速,並輻射出 X 光。試問
(1) 電子到達金屬靶時的動能是多少?
(2) 若進入靶中的電子將其動能全部轉變為光子的能量,則此光子的波長最短是
多少?
14. 證明普朗克常數的單位和角動量的單位相同。
15. 可見光的波長約在 380 nm 至 780 nm 之間,試求可見光光子的能量和動量的範
圍為何?
16. 在光電效應的實驗中,以不同波長的光照射銫金屬板,若測得對應的遏止電位如
下表:
入射光波長λ(nm) 548.3 402.9 327.1 300.4 258.4 250.3

遏止電位 Vs(V) 0.28 1.08 1.78 2.11 2.20 2.92

(1) 利用上表數據作圖,驗證愛因斯坦光電方程式。
(2) 利用上表數據畫出來的圖,量取縱軸截距求銫的功函數。
(3) 利用上表數據畫出來的圖,量取橫軸截距求普朗克常數。
17. 以波長為 200 nm 的紫外光照射某金屬表面,測得放出光電子的動能介於 0 至
-19
4.00×10 J 之間,試回答下列問題
(1) 入射光子的能量為多少電子伏特?
(2) 遏止電位為何?
(3) 改以波長為 400 nm 的可見光照射此金屬表面,是否仍能產生光電效應?若
能產光電效應,光電子的最大動能為何?
※18. (1) 以頻率為 7.5×1014 Hz 的光照射鋇金屬的表面,若鋇的功函數為 2.5 eV,試求
放射出光電子的最大動能為多少焦耳?
(2) 若是讓放射出的光電子以垂直磁場方向進入進入一均勻磁場中,會發現光電
子皆沿圓弧形軌跡運動。試以電子質量 m、電子電量 e、電子速度 v 及磁場
量值 B 寫出此迴轉半徑的關係式。
(3) 由於放射出光電子的動能受限,因此其在磁場中的迴轉半徑也受到限制。假
設此處光電子的活動僅限於半徑為 2.0 cm 的圓形範圍內,試求此均勻磁場的
量值。
※ 19. 以單色光照射一顆以絕緣細線懸吊於真空中的金屬球,使其放出光電子進而帶
電,請依循下列步驟的指示,求出金屬球可放出的最大光電子數。
(1) 假設此金屬的功函數為 2.60 eV,並且照射的單色光波長為 200 nm,試求逸
出光
電子的最大動能為多少電子伏特?
kQ
(2) 當金屬球因光電子的逸出而帶有電荷 Q 時,其電位為 V=
,其中 R 為金
R
屬球的半徑。因此隨著逸光出電子的增加,金屬球的電位會逐漸增大。試利
用力學能守恆說明金屬球表面的電位愈高,逸出到達無窮遠處光電子所剩下
的動能愈小。
(3) 光電子要能逸出金屬球表面到達無窮遠處,其在金屬球表面的力學能必須大於
零。假設金屬球的半徑為 3.20 cm,試求此金屬球最多可放出多少個光電子?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