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1- 中國文學 基礎知識 (詩經)

《詩經》

~ 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記錄了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作。

~ 分為 : 「採詩」 各地收集而來的民歌

「獻詩」 公卿列士獻給朝廷的作品

~ 詩的六義 : 形式 - 風、雅、頌 手法 - 賦、比、興

體制 / 形式 :

風 - 又稱〔國風〕,作者多出自民間,主要描寫人民生活: 農桑、畜牧、田獵、戰爭、婚戀。

- “教化”作用 : 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 “諷刺”作用 : 人民藉著詩歌諷刺時弊 → 奠定中國詩歌 ”現實主義” 的傳統

雅 - 作者多為貴族,當作宴會之歌及反映上層生活

頌 - 作者多為士大夫,常作朝廷的宗廟祭祀之歌

題材 :

 宗廟祭祀 : 讚頌祖先、敬畏上帝,表示對宗教虔誠的感情

 周代歷史 :《生民》記敘周朝的發展和以農立國的特徵,帶有神話和傳說色彩

 反映戰爭徭役 : 戰爭作品大部分是厭戰和思鄉之作
-2- 中國文學 基礎知識 (詩經)

 反映貴族生活 : 側面描寫周代的禮樂文化及貴族生活的面貌

 田獵詩 : 描寫周代以田獵狩捕的另一種生活方式

 怨刺詩 : 反映動亂,揭是統治者的黑暗

 反映人民生活困苦 : 政治黑暗、連年戰役,以致民不聊生

 農歌 : 紀錄周朝人民生產活動和宗教活動

 戀愛和婚姻的詩歌 : 會歌唱男女相悅相思之情、幽會情境、棄婦的不幸遭遇

 「頌賀」及「哀掉」 : 《小雅。斯干》頌賀宫室落成

《小雅。鹤鳴》勸告統治者任用賢人

(免
《小雅。沔水》作者因動亂和讒言而感到悲傷擔憂


藝術特點 / 技巧 :

1. 賦 -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 直接鋪陳敘述

比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發揮 "比喻" 的作用

興 - 「先言他物而引起所詠之辭也」 → <起興>

〔開首〕時先言他物,然後才引出所詠內容

→ 以 "景、事、物" 寓情,烘托出個人情感
-3- 中國文學 基礎知識 (詩經)

2. 現實主義,反映社會生活,具有政治和道德色彩

3. 四言為主,句式整齊,節奏鮮明

(踏
4. 重章疊句(重章複沓) :《詩經》章與章之間一段句式相同,只是更換了幾個字詞

// 好處 : 一唱三嘆、迴環往復,具強力音樂感,有助詩歌流傳

5. 語言特色 : (a) 雙聲、疊韻、疊字 (b) 自然音韻 (寫作時期並未有押韻規律)

(c) 言簡意深 : 用語淺白,運用大量當時的口語

地位和影響 :

 內容具有現實主義

 確立 "抒情詩" 和 "抒情言志" 的主題

 作品多數是人民的口頭創作,為民歌樹立典範

 後世學習《詩經》的寫作技巧,例如:

(a) "賦、比、興"的寫作形式 (b) 句式以四言為主 (c) 用詞言簡意深

 詩句融入日常用語,例如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輾轉反側

 孔子認為《詩經》「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興 - 激發情志 / 觀 - 觀察社會 / 群 - 情感交流 / 怨 - 怨刺不平)

發揮 "教化社會" 的作用,培養人民溫柔敦厚的品性
-4- 中國文學 基礎知識 (詩經)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