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纲)上

2008-05-07 林沄 长城文化网 点击: 690

一、从最近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成果看“戎狄非胡”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纲)上

■ 林沄 

原刊《燕京学报》第 14 期 2003 年

长城文化网

  所谓“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并非指历代所筑长城经由的全体地域,而是
指古来中原农业居民与北方游牧人互相接触的地带而言。这个地区东起西辽河
流域,经燕山、阴山、贺兰山,到达湟水流域和河西走廊。大体上包括了今天的
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宁夏、甘肃和青
海的东北部。
  这一地带,从文化地理的角度来说是“农牧交错带”。其经济形态自古以来
时农时牧,不断发生变化。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所记,匈奴是“随畜牧而
转移。其畜之多则马、牛、羊……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的典型游牧经济。既
然战国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按:指秦、赵、燕)边于匈奴。”则那时长城以
北的地区已是游牧人活动的地区了。
  司马迁的《匈奴列传》是综合了大量先秦时代有关北方长城地带的文献记
载写成的,有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他和当时许多汉族的
知识分子一样,认为先秦文献中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戎狄,与秦汉时的匈
奴、东胡等游牧民族属于同一族群。从而造成了两个相互关连的历史误解:一、
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的前身,二、北方长城地带自古以来被游
牧民族占居,后来才被中原农业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挤到更北的地区。
  这种观点不仅长期影响了中国史的研究,而且对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研
究也有很大影响。例如,1994 年出版的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中仍然声称:
“分布在西周北部和西北部的各族是一些游牧部落,……尧舜时代的薰育、商
代的鬼方,西周时代的鬼戎、昆夷、混夷、畎戎、串夷、犬戎、玁狁,春秋战国时
代的戎、狄,秦汉时代的胡与匈奴,实际上都是指的同一族类,只是由于时间、
地点、音译、诬称以及个别支派之不同,而异其称而已。”[1]上个世纪以来,中
国北方地区不同于中原型式的青铜器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成为研究先
秦时期北方长城地带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但由于这些青铜器和欧亚大草原上
古代游牧人的青铜器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中外考古界都加强了北方长城
地带早就是游牧地区的印象。以 1997 年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印行的《大草原
的骑马民族——中国北方的青铜器》图册为例,就把中国北方青铜器的分布图
名之为“中国北方游牧民关系图”。[2]
  其实,从日益积累的北方长城地带田野发掘资料出发,结合环境学和体
质人类学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献中的戎、狄,和战国才活跃在北方长城
地带的东胡、匈奴并非同一族群。北方长城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基本上是农
业地带,它之变为游牧人往来驰骋的地带,是文化、生态环境、族群等变动的
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复杂过程。在这种新认识下对先秦的原始文献(包
括地下出土的文献)作重新分析,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印证。现择要列论如下:

一、从最近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成果看“戎狄非胡”

  认识北方长城地带先秦史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
代,这个地区是否始终为同一族群所占居。
  按司马迁的说法,“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匈奴列
传》)则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是和中原的夏人有血缘关系的同一族群。这种观
点究竟是汉代人出于大一统的流行观念而作的大胆想像,还是真有其事,这
是须要今天科学研究的检验的。然而,司马迁在中国传统史学中有很大的权威
性,所以直到 1997 年在中国的《历史研究》上,居然还有一个既对考古资料没
有实际了解,又不懂体质人类学常识的人,试图论证匈奴在文化和人种上都
起源于中国中原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3]这种谬论并没有严肃的学者会认
真看待。
  但是,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基本是凭文献考出的结论:“见于商、
周间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在宗周之季则曰獫狁。入春秋后始谓之戎,
继号曰狄。战国以后又称之曰胡,曰匈奴。”在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仍被多数人奉
为信条。上引《中国通史》的说法实本诸王说。在考古学界,像田广金主张商代
以来的所谓“鄂尔多斯青铜文化”遗存均属早期匈奴遗存。[4]靳枫毅坚持夏家店
上层文化是东胡遗存。[5]其实都基于北方长城地带不同时代的遗存均属于同一
大族群的信念。
  1992 年夏天,我在呼和浩特和石家庄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先后宣读了
《关于中国的对匈奴族源的考古学研究》[6]和《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7]两篇
论文,主旨都是批驳把东周时期北方长城地带的考古遗存笼通地与史籍记载
的匈奴、东胡混同起来。1995 年又专门写了一篇《戎狄非胡论》[8]。以上三篇文
章虽然有很多方面在分析各种文化现象,其实立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在当时
已经收集和鉴测过的古代颅骨资料表明,战国晚期以后的北方长城地带的主
体居民在人种上是不同于战国早期以前的主体居民的。但是,当时一方面受到
古代颅骨资料相对贫乏的制约,另一方面还受到陈旧的分析方法的局限,还
不能把问题说得很清楚。
  过去我们分析古代颅骨标本的人种特征,一般把它们与现代人种各类型
在若干项颅骨特征上的相应变异范围进行比较。结论往往是把某一批古代颅骨
样本判定为属于某一现代人种类型,如东亚蒙古人种、南亚蒙古人种;或判定
兼有两种以上现代人种类型的特点。例如说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各组颅骨材料
中含有较多的接近现代南亚人种的因素,同时又和现代东亚人种有某些相似
性。正像朱泓所说:“运用这种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是用现代人的
分类法去套古代人,其结果往往会给人们造成许多误解,以为某某古代民族
中含有现代若干区域性人种的多种因素,似乎在那个时期就已经存在着很明
显的现代各人种成分的混杂现象。而事实上恰好相反,现代各人种的形成通常
是各古代群体混血的结果,而古代居民的种族类型才是他们自身体质特征的
真实反映。”[9]举例来说,我在 1992 年的一篇论文中谈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人
种问题时,根据公布的敖汉旗大甸子墓地的颅骨鉴测数据,采取了这样的表
述方式:“大甸子Ⅰ组是比较纯的东亚(蒙古)人种,大甸子Ⅱ组是混有北亚
(蒙古)人种成分的东亚(蒙古)人种。”[10]而且,我就此进一步推论,夏家
店下层文化的原有居民是定居的东亚蒙古人种,其北亚蒙古人种成分的出现,
是由于和流动性大的北亚蒙古人种有接触,吸收了北亚人种加入自已的族团
所致。这种推论的前提是,现代北亚蒙古人种和现代东亚蒙古人种都在夏家店
下层文化时代业已形成,但历史实际却并非如此。现代北亚蒙古人种(俄国人
类学界习称为蒙古人种的“西伯利亚类型”),是以低颅、短颅、高面、阔面相结
合为典型特征的人群,现代蒙古族即为代表。但公元 1 世纪生活在外贝加尔和
蒙古的匈奴人,虽在低颅这一特征上是和现代北亚蒙古人种一致,但却是中
长颅和低颅[11]的结合。可见现代北亚蒙古人种的形成是晚于夏家店下层文化
时期的。因此我那种推论的前提并不存在。
  在中国考古的古颅骨资料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朱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
叶起,广泛调查、收集和鉴定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数十份古颅骨标本,经过
反复比较、分析和思索,从反映先秦时期各地居民实际体质特征的角度出发试
图区划不同于现代的古人种类型,从而提出古中原类型、古华北类型、古华南
类型、古东北类型和古西北类型的新分类方案。他用这种分类观点来重新分析
北方长城地带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早期的古颅骨资料,所得结论大体是这样的:
[12]
  该地区已发现的先秦时代古颅骨资料可分为三个古代人种类型:古华北
类型、古东北类型和古西北类型。
  古华北类型的主要体质特征是高颅窄面,较大的面部扁平度,同时还常
常伴有中等偏长而狭窄的颅型。它和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的接近程度很明显,但
在面部扁平程度上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有较大的差异,这恐怕并不是与更北
地区的人群混血的结果,而是本地固有的体质特征。它是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的
一个重要源头。目前已发现的察右前旗甸子沟新石器时代的一份标本,即属此
种类型。庙子沟文化广布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是中原仰韶文化农人沿黄河河
谷北上开拓新的农田,与河套地区原有居民混合共存的结果。[13]庙子沟的古
颅骨和中原仰韶文化居民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仰韶居民的低面、低眶、阔鼻
倾向十分明显,且有中等的面部扁平程度,而庙子沟居民却有中等的上面高
度、偏低的中眶型和中鼻型,很大的上面扁平度,这些与仰韶居民不同之点,
恰恰也就是古华北类型和古中原类型在种族特点方面主要的区别。推测庙子沟
居民的这些相异于仰韶居民的体质特点,就是内蒙古中南部早于庙子沟文化
的原住民固有的性状。
  从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的考古发现来看,古华北类型的中心分布区大概是
在内蒙古中南部到晋北、冀北一带的长城地带。重要的有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
址夏至早商的标本,凉城县毛庆沟和饮牛沟墓地的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的标
本,张家口市白庙墓地春战之际的白庙Ⅰ组标本。这种类型还辐射到东北地区,
重要的发现有彰武平安堡遗址的夏代纪年内的标本,康平顺山屯遗址的商周
之际的标本,赤峰红山后、夏家店、宁城南山根、小黑石沟、克什克腾旗龙头山
五个地点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西周晚期至春秋前期)的标本。
  古东北类型的主要体质特征是颅型较高,面型较宽阔而且颇为扁平,它
和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的接近程度也较为密切。所不同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的主
要是颧宽绝对值较大和较为扁平的面形。该类型的中心分布区在中国东北地区。
在北方长城地带范围内,属于古东北类型的先秦时代居民的代表有:翁牛特
旗大南沟新石器时代墓地的标本,敖汉旗大甸子墓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夏
到早商)主要居民(大甸子第二、三分组合并的大甸子Ⅱ组)的标本,敖汉旗
水泉墓地战国时代居民的一部分标本,张家口市白庙墓地春战之际的白庙Ⅱ
组标本。
  古西北类型的主要体质特征为:颅型偏长,高颅型和偏狭的颅型,中等
偏狭的面宽,高而狭的面型,中等的面部扁平度,中眶型、狭鼻型和正颌型。
它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中的华北类型显得颇为相似。该类型的先秦时期居民主
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上游的甘青地区,向北可扩展到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居延地
区,向东在稍晚近的时期可渗透进陕西省的关中平原及其临近地区。在西北地
区属于该类型的古代居民主要包括:菜园墓地的新石器时代居民,柳湾墓地
的半山文化、马厂文化和齐家文化居民,杨洼湾墓地的齐家文化居民,阳山墓
地的半山文化居民,火烧沟墓地、干骨崖墓地和东灰山墓地的早期青铜时代居
民,核桃庄墓地的辛店文化居民,阿哈特拉山墓地的卡约文化居民等。至于青
海湟中李家山组和新疆哈密焉不拉克 M 组的基本种系特征与“古西北类型”的
其他居民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也许是面宽值略大一些或颅高值偏低
一些,或许反映的是一种较之其他“古西北类型”居民保留了更多原始特征的
地方性变体的性状。除此之外,在西北地区的蒙古人种资料中还有两个比较特
殊的颅骨组:宁夏固原彭堡组和青海大通匈奴组。这两组居民的年代普遍偏晚
一些,前者为东周时期,后者为东汉时期。他们的种系特征与“古西北类型”差
别较为明显,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某些与现代北亚蒙古人种接近的体质因素。
他们的种族类型似乎与分布于内蒙古长城地带蛮汗山北麓的凉城县崞县窑子
东周时期居民具有一定的联系。
  但进入汉代以后,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体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已经
过鉴测的几批资料:察右后旗三道湾汉代鲜卑墓地、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汉代
鲜卑墓地、辽宁朝阳地区魏晋时期东部鲜卑墓地、察右前豪欠营辽代契丹墓地、
宁城山嘴子辽代契丹墓地,都呈现显著的低颅性质,并伴以短阔的颅型,宽
阔而扁平的面形,明显属于现代北亚(西伯利亚)蒙古人种的范畴了。外贝加
尔的匈奴人,也是低颅的,但是是中长颅型和低颅的结合,俄国人类学家都
认为属于蒙古人种的古西伯利亚类型(即“贝加尔类型”)。[14]杜门认为蒙古
境内的匈奴人与外贝加尔的匈奴人在人种类型上是一致的,只是蒙古的匈奴
人的面高略高一些。[15]在我国的北方长城地带,这种低颅和长颅结合的颅型,
目前仅在战国的凉城崞县窑子墓地的颅骨标本中见到过唯一的一例。
  总之,从现代人种学的观点来看,不但司马迁的匈奴为夏后氏后裔的说
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前期生活在北方长城地带的均属
高颅的古华北类型和古东北类型的居民和均以低颅为特征的汉代匈奴和鲜卑
显属不同的种系。所以我们应该从“戎狄非胡”这个基本出发点来考察北方长城
地带的游牧化过程。
  进入汉代以后,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体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已经过
鉴测的几批资料:察右后旗三道湾汉代鲜卑墓地、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汉代鲜
卑墓地、辽宁朝阳地区魏晋时期东部鲜卑墓地、察右前豪欠营辽代契丹墓地、宁
城山嘴子辽代契丹墓地,都呈现显著的低颅性质,并伴以短阔的颅型,宽阔
而扁平的面形,明显属于现代北亚(西伯利亚)蒙古人种的范畴了。另外,青
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一座东汉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枚“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
印,墓主人应属东汉时期内附的南匈奴贵族。该墓中共葬有三具尸骨,一男二
女。从体质特征来看,该组头骨体现了比较混杂的种系成分。总的来说,多数
特征可能和现代北亚蒙古人种相似,但另外一些性状,如较高的颅高和较小
的鼻颧角等则不同于北亚蒙古人种而接近于东亚蒙古人种。
  应该指出的是,就现有考古资料来看,北亚蒙古人种在北方长城地带的
出现是战国前期。宁夏固原彭堡组(彭堡于家庄墓地)的种系特征与“古西北
类型”差别较为明显,带有与现代北亚蒙古人种接近的体质因素。[16]内蒙古蛮
汗山北麓的凉城县崞县窑子墓葬的种系特征与“古华北类型”差别也较明显。
  外贝加尔的匈奴人,也是低颅的,但是是中长颅型和低颅的结合,俄国
人类学家都认为属于蒙古人种的古西伯利亚类型(即“贝加尔类型”)。[17]杜
门认为蒙古境内的匈奴人与外贝加尔的匈奴人在人种类型上是一致的,只是
蒙古的匈奴人的面高略高一些。[18]在我国的北方长城地带,这种低颅和长颅
结合的颅型,目前仅在战国的凉城崞县窑子墓地的颅骨标本中见到过唯一的
一例。
  总之,从现代人种学的观点来看,从新石器时代到春战之际生活在北方
长城地带的均属高颅的古华北类型、古东北类型和古西北类型的居民,和均以
低颅为特征的汉代匈奴和鲜卑显属不同的种系。所以我们应该从“戎狄非胡”这
个基本出发点来考察北方长城地带的游牧化过程。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纲)下

■ 林沄

原刊《燕京学报》第 14 期 2003 年
长城文化网
五、北方长城地带内居民迁移的趋势

  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包含了羌、狄、山戎、貊等,这一地区之所以成为较一致的文化带,
除因生业上的一致性外,还有文化上彼此交融的一面,而文化交融有一部份是由人群的转
徙造成的。
  夏代以来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引发人群迁徙的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据邵时雍、刘海坤
对更新世晚期以来古生态地质环境分区特征的研究表明,从距今 5000 年到距今 3000 年的
一个变化趋势是: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高原原属干旱温带草原、森林草原生态地质环境类型
而到距今 3000 年时,干旱荒漠草原高原盆地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已东扩到内蒙古的二连浩特
以东,浑善达克沙地以西,干旱温带草原、森林草原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已东移到内蒙古高
原的东部及其以东的一些地区[1]。因此,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高原的原居民逐批转徙到更有
利于生业的地区,是自然的事。大的趋势除了向南,向东也是很重要的取向。因为这里还有
人文地理的影响。像陕南、晋南等地早已人口稠密,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在经济实力和社会
发展程度上都较低,又没有占明势优势的武力,其转徙也就只能在童恩正所说的 “新月形地
带”[2]中进行。
  本文第一节中已谈到,辽宁彰武平安堡高台山文化墓葬中的人骨标本属于的古华北类
型,正表明北方长城地带的古代居民早有向东方迁徙的迹象。从文化现象看,夏代是内蒙
古中南部的文化成分向东方传布表现得比较明显的时期。田广金、郭素新早已指出过朱开沟
第一段遗存就存在的带纽圆腹陶罐以及朱开沟三期遗存的“蛇纹鬲”向东方传布的现象。[3]
后来李水城又就蛇纹鬲的问题作了详细的专题研究,他认为不能排除蛇纹的装饰手法起源
于更西面的马厂、齐家陶罐之可能,但肯定了蛇纹鬲是从北方长城地带的中段向东段传布
的[4]。
  1991 年韩嘉谷提出了北方长城地带的花边鬲问题,在考古界产生颇大的影响[5]。该文
认为,口沿饰附加堆纹的陶鬲最早见于朱家沟第一段遗存,时值龙山晚期。同时期河套、晋
北、北京地区的鬲形和装饰已有一致性,到商代后期(也就是朱家沟遗址废弃,夏家店上
层文化结束的时期),花边鬲在北方长城地带广泛分布开来,而鬲口饰花边的习惯在北方
长城地带沿袭了很久,像西面的沙井文化、毛家坪 B 组遗存,东面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年
代都已进入东周。是该地带区别于中原文化的文化特征之一。他还指出,商代后期开始的花
边鬲大流布,是和北方系青铜器的流布是同时开始的。
  花边鬲的流布,看来不仅是一种文化成份的转辗传递,其中也有人群迁徙所致。韩嘉
谷曾经指出,天津地区的商代后期到西周前期的围坊三期文化的陶器群表,现出和先周陶
器群的联系,最突出的是高领花边鬲和高领凹沿的陶鬲。长武碾子坡墓地,头东且俯身葬
比例高,也和围坊三期文化葬俗相似[6]。暗示这种文化的居民成份有来自陕西的可能。根据
我对北京琉璃河 1193 号燕侯墓中出土的太保罍、太保盉铬的考释,商代后期确有羌人东达
渤海湾西北岸,到周初成为燕侯率领下抵御北方髟人的同盟者[7]。可设想,桑干河谷那时
已被东徙的人群作为方便的通道了。
  现在已经可以看出端倪的年代更晚的人群迁徙是白狄的东进。
  我和韩嘉谷都认为桑干河流域的军都山类型遗存(被靳枫毅错误地称之为“山戎文
化”[8])是白狄所建的代[9],早在 1979 年俞伟超先生就已经指出过这一点了[10]。不过韩嘉
谷首先提出了这一支白狄是从陕北东来的。根据是伊克昭盟桃红巴拉、凉城毛庆沟等地的墓
葬和延庆军都山等地的墓葬有相似性。但是北方长城地带春战之际的墓葬有很多北方草原
文化所共有的特征,并不能用这种普遍的共性来论证具体的族属上的一致。我在新近一篇
论文中举出了一些从河西黄土高原经鄂尔多斯、晋北,到桑干河谷东端的特殊的文化一致
性,一是所谓的“秦式剑”的东传(因为秦人在此时根本不会到达冀北,可知这种剑称“秦
式”之非,恐怕应名为“狄式剑”),二是椭方口的北方系铜釜目前仅见于河西黄土高原到桑
干河谷一线,三是虎形牌饰也分布于这一线,在军都山类型的等级高的墓中,墓主胸前有
金质的这种牌饰,而在河北北部的也是白狄建立的中山国早期墓中,也出这种金的虎形牌
饰[11](图四)。这些考古现象和文献记载对照,白狄东进已有相当的依据了。白狄的东进
除了上文谈到的气侯变化是可能的原因外,应该考虑到秦国扩张的军事压力。
  中部地区的古代部族一波一波的东进,是造成北方长城地带文化上逐步趋向一致的一
个重要原因。
  至于西部地区的羌人,虽然在蛇纹鬲、花边鬲等方面也表现出和中、东部地区的文化交
流,其迁移的的趋向却有所不同,从史籍记载看,他们有一部份是被秦国和晋国迁到河南
西部,即《左传》中提到的姜戎、陆浑之戎,伊洛之戎,较早地融入了中原文化之中。而其主
要的迁移方向是《后汉书·西羌传》有所记载的,顺横断山脉南下。正因为他们主要的迁移方
向不是东进,内蒙中南部的居民又不是西进,所以长城地带西部地区的文化在商代以后就
越来越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