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實驗九 部分彈性碰撞實驗

實驗九 部分彈性碰撞實驗

目 的

以兩物體碰撞為例,測量其撞擊時所損失的動能,並研究能量不滅定律。

原 理

兩光滑而無旋轉的球,初時沿著它們質心的連線運動,正面碰撞後亦沿原直

線做運動。在碰撞過程中,彼此產生作用力於另一物體,力的方向亦與運動方向

一致,如圖 9.1 所示。

碰撞前

V1i V2i
M1 M2

碰撞後

V1f V2f
M1 M2

圖 9.1

兩球之質量各為 M1 與 M2,碰撞前後之初速與末速分別為 V1i 與 V2i,V1f 與

V2f。相撞時,在一短暫期間 Δt 內,兩物體間相互之作用力分別為 F1 與 F2,如圖

9.2 所示,根據牛頓第三定律:

F1 = ﹣F2 (9.1)
實驗九 部分彈性碰撞實驗

M1 F1
F2
M2

圖 9.2

碰撞期間之衝量為:
t2
J = ∫ Fdt (9.2)
t1

欲求總衝量就須對接觸的時間 t1→t2 積分:


t2 t2
J 1 = ∫ F1dt ; J 2 = ∫ F1dt (9.3)
t1 t1

因為作用於第一物體的力是:
dV1
F1 = M 1
dt
t2 dV1
J1 = ∫ M1 dt = M 1V1 f − M 1V1i (9.4)
t1 dt
碰撞過程中物體所得到的總衝量,也就等於物體動量之變化;同理對第二物體亦

然:
t2 dV2
J2 = ∫ M2 dt = M 2V2 f − M 2V2i (9.5)
t1 dt
從方程式:J1 =﹣J2,故

M 1V1 f + M 2V2i = M 1V1i + M 2V2 f (9.6)

此即表示物理系統在碰撞前後的動量不變,也就是動量守恆。

從實驗發現,兩硬球正面碰撞,碰撞前後的速度關係,可以下式表之:

V1 f − V2 f = −e (V1i − V2i ) (9.7)


實驗九 部分彈性碰撞實驗

其中 0≦e≦1,稱為恢復係數,被發現已並非一常數,它與兩物體接近速度、形

狀、大小、質量、物體彈性係數、碰撞環境之介質密度有關。

通常初動能與末動能並非相等,差異量是由於能量化為內能或熱能的形式:
1 1 1 1
M 1V1i2 + M 2V22i = M 1V12f + M 2V22f + H (9.8)
2 2 2 2
其中 H 為熱能或內能。因此在部分彈性碰撞中,有些動能損失了,相對的動能

損失ζ 定義為:
碰撞前的總動能 − 碰撞後的總動能
ζ =
碰撞前的總動能

⎛ M 1V12f + M 2V22f ⎞
ζ = 1 − ⎜⎜ 2 ⎟⎟
(9.9)
⎝ M 1V1
2
i + M 1V2 i ⎠

因為在此實驗中,第二物體 M 原為靜止,所以方程式 (9.6)、(9.7)、(9.8)、( 9.9)

可改寫成:

M1V1i= M1V1f+M2V2f (9.10)

V1f+V2f = -eV1i (9.11)


1 1 1
M 1V1i2 = M 1V12f + M 2V22f + H (9.12)
2 2 2

M 1V12f + M 2 V22f
ζ = 1− ( ) (9.13)
M 1V12i

物體的速度可從擺長與鉛直線的張角得出,設若物體得到 A 之位置,與鉛直線

成 θ 角,擺長為 R,如圖 9.3 所示,則擺錘的垂直高度 h 為:

h = R (1-cosθ ) (9.14)
實驗九 部分彈性碰撞實驗

O′

θ R

A
h

O
圖 9.3

則擺錘到最低點之動能:
1
MV 2 = Mgh
2

V = 2 gR(1 − cos θ ) (9.15)

圖 9.4

步 驟

1. 兩球各用繩繫好懸掛著,為方便起見,將小球放在左邊;調整繩長直到兩

球恰在刻度的弧上方作對稱的擺動;並使繩長調到每一球單獨懸掛時,是

在 0° 的位置,如圖 9.4 所示;此外尚要避免球於碰撞後做側旁歪向的運動。


實驗九 部分彈性碰撞實驗

2. 將大球提起約 17° 於 A 之位置(θ Α=17°),如圖 9.5 所示,然後輕輕放開,

使與小球碰撞,讀取大球碰撞後、小球碰撞後各上升的角度θ Β、θ C。

3. 放下大球使與垂直的小球微微接觸,量取θ D (以上均參照圖 9.5 與圖 9.6)。

4. 重覆進行五次,可取不同的 A 點位置,重覆前步驟。

大球在與小球撞擊前的落下高度為:

hA − hD = R(cos θ D − cos θ A ) (9.16)

V1i = 2 gR (cos θ D − cos θ A ) (9.17)

O′

θΑ R

θD A
hA﹣hD

O D

圖 9.5 兩球於碰撞前與發生碰撞之位置

O′

θC
θB

B
圖 9.6 兩球碰撞後的位置
實驗九 部分彈性碰撞實驗

碰撞後小球移動了θ C 角,所以小球在碰撞後之瞬間,就得到

V2 f = 2 gR(1 − cos θC ) (9.18)

碰撞後大球升到的位置,升高了 hB=R (1-cosθ B) ,也就是從 D (碰撞前一瞬間)

到 B 實際升高了 R(cosθ D-cosθ B),故大球在碰撞剎那後的速度

V1 f = 2 gR (cos θ D − cos θ B ) (9.19)

依據上述各步驟,決定不同的角度以計算 V1i、V1f、V2i、V2f;M1、M2 則可由天

平量得,並紀錄於表 9-1。
實驗九 部分彈性碰撞實驗

實驗九 部分彈性碰撞實驗報告

R =_________ M1 =_________ M2 =_________ θ D =________

表 9-1 部分彈性碰撞實驗記錄表 θ A = 17°


θA θB θC hA V1i V1f V2f

1
2
3
4
5

其他角度 θ A =
θA θB θC hA V1i V1f V2f

1
2
3
4
5

其他角度 θ A =
θA θB θC hA V1i V1f V2f

1
2
3
4
5
實驗九 部分彈性碰撞實驗

問 題

1. 證明
M 1V1i + M 2V2i − eM 2 (V1i − V2i )
V1 f =
M1 + M 2
M 1V1i + M 2V2i − eM 1 (V1i − V2i )
V2 f =
M1 + M 2
2. 利用方程式 (9.10)、(9.11)、與 (9.13) 證明相對的動能損失為

ζ = M 2 (1 − e 2 ) /( M 1 + M 2 )

3. 證明完全彈性碰撞 (e = 1) 時,動能守恆。

4. 設 M2 原為靜止,證明完全非彈性碰撞 ( e = 0 ) 時,碰撞後的動能為
1 M 12V12
( K .E.) f =
2 (M1 + M 2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