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實驗報告-流體的黏滯性實驗

第8組

郭銘晉 B07501067

劉家成 B07501051

摘要

透過該實驗可以知道流體在毛細管中的黏滯性質跟在不同的高度差

及測量時間下,會有大略相同的流率及黏滯係數。並從 V-t 圖(總水

流量與測量時間)及 Q-△h 圖(流率與高度差)可以知道兩者之間的相

對關係。通常,測出來的黏滯係數都會大於公認值。
一、 實驗原理

a. 黏滯性:由流體分子間的摩擦造成之阻力。

若在兩板(距離 d)中填滿流體,使一板靜止,另一板以緩慢

速度 V0 移動,則推動該板所需力之關係式為 F/A=ηV0/d

其中,A 為接觸面積,η 為黏滯係數((力*距離)/(面積*速

度))。

b. 剪應力(shear stress):使流體流動的側向應力。

c. 層流(laminar):流速不大時,流體在館內的流力線呈層狀

分布,由此,最外層的流速為 0,向內遞增。

d. 本實驗推動流體的來源為毛細管兩端之壓力差,設為 P1 與

P2,則占據半徑 r 的圓柱流體所受壓力 Fext=( P1- P2)πr²

而當流體穩定流動時,為滿足靜力平衡 F=Fext,則-

η(2πrL)dV/dr = ( P1- P2)πr²

經推導得: V(r)= (P1- P2)( R²- r²)/4ηL


*此式中 R 為管子內半徑

e. 帕醉定律:藉由管內流速分布求出流率 Q

π P1- P2
Q= R4
8 ηL
二、 實驗儀器

定高容器(T1 ,T2):其中,T1 設於較高處。

壓力計(P):以中間的米尺高度測量兩側壓力

毛細管(C):半徑 0.75mm,長度 44.2cm,用以限制液體流速

供水容器(F):為 T1 水源,可控制其供水速率

燒杯(B1,B2):用以成裝定高容器中超過臨界高度的液體

其餘:橡皮管,量筒,溫度計,三腳架
三、 實驗步驟

調整定高容器之適當高度差,並加入自來水至鄰界高度,

打開開關並調整點滴使入出水量平衡

讀取壓力計,換算成壓力差

並以溫度計測量水溫(兩定高容器水溫平均)

A. 不同測量時間

以空量筒取代 B2 承接 T2 並計時 → 紀錄水容積 → 改變測量時間

(此步驟重複 5 次)

B. 不同高度差

以空量筒取代 B2 承接 T2 並計時 → 紀錄水容積 →改變其中一容器高度

(此步驟重複 5 次)
四、 實驗結果

1. 原始實驗數據

毛細管 長度 L = 44.2 cm、內半徑 R = 7.5*10-2 cm。

水溫 = 24.6℃,水的黏滯係數公認值 9.11*10-3 Poise。

A. 固定高度差、改變測量時間

高度 h1= 66.57 cm;高度 h2= 81.56 cm,

高度差△h= | h1- h2| = 14.99 cm,壓力差△P = 14690 g*cm-1*s-2

測量時間 t (s) 10 20 30 40 50
3
總水流量 V (cm ) 4.5 8.3 13.0 16.5 20.3
3 -1
流率 Q (cm *s ) 0.45 0.42 0.43 0.41 0.41
- - -3
黏滯係數 η 9.18*10 9.83*10 9.60*10 0.01 0.01
3 3
(Poise)
誤差 (%) 0.76 7.90 5.38 9.77 9.77

B. 改變高度差、固定測量時間

測量時間 t = 30 s。

高度 h1 (cm) 66.57 66.57 66.57 66.57 66.57

高度 h2 (cm) 79.49 80.52 81.56 82.55 83.51

高度差 △h (cm) 12.92 13.95 14.99 15.98 16.94

壓力差△P 12662 13671 14690 15660 16601


-1 -2
(g*cm *s )
3
總水流量 V (cm ) 11.9 12.5 13.0 13.4 13.9
3 -1
流率 Q (cm *s ) 0.40 0.42 0.43 0.45 0.46
-3 -3 -3 -3
黏滯係數 η (Poise) 8.89*10 9.15*10 9.60*10 9.78*10 0.01

誤差 (%) -2.41 0.44 5.38 7.35 9.77


2. 數據分析

A.

V-t graph
25
y = 0.4063x + 0.2762
20 R² = 0.9983
總水流量V

15

10

0
0 10 20 30 40 50 60
測量時間 t

圖表 1:V-t (總水量-測量時間關係) 圖。最佳直線斜率 Q 與 η 成反比。

π 𝑃1− 𝑃2
從黏滯係數η = 𝑅 4 可以知道當壓力差、毛細管的長度和
8 𝑄𝐿

內半徑為定值時,η 正比於 。Q = 0.424 (cm3*s-1)。


1
𝑄

B.

Q-△ (H) GRAPH


0.47
0.46 y = 0.0149x + 0.2091
R² = 0.9877
0.45
0.44
流率Q

0.43
0.42
0.41
0.4
0.39
0 5 10 15 20
高度差DELTA(H)

圖表 1:Q-△h (流率-高度差關係) 圖。

η = 9.493 (Poise)。
3. 分析結論

A. 在固定高度差 (△h= | h1- h2| = 14.99 cm)、改變測量時間的實驗

中,我們分別用 10、20、30、40、50 秒,觀測在時間變化內的

總流水量,我們發現總流水量 V 與時間變化 t 成正比,所以流率

Q (V/t) 基本上為一個定值,但由於實驗有些許誤差導致 Q 的值

在數據上並不固定。從上面的數據分析可以知道流率 Q 與黏滯係

數 η 呈現反比,但 Q 變動幅度不大所以 η 的值也相差無幾,不過

可以注意到我們觀測出來的 η 都大於在水溫 24.6 ℃下的黏滯係

數公認值 9.11*10-3 Poise。

B. 在改變高度差、固定測量時間 (t=30 s) 的實驗中,高度差(cm)

分別為 12.92、13.95、14.99、15.98、16.94。因為高度差的不

同,造成左右兩容器的壓力差△P 也不同,壓力差會影響到總水流

量 V(cm3),其 V 分別為 11.9、12.5、13.0、13.4、13.9。因為

時間固定,所以流率 Q(cm3*s-1)正比於總水流量,分別為 0.40、

0.42、0.43、0.45、0.46。從上述可推論流率 Q 直接受到了高度

差△h 的影響,兩者應是正比關係(因時間及玻璃管截面積固定)。
4. 誤差討論

A. <固定高度差、改變測量時間>

一般來說,測量時間愈長,其誤差應要愈小,但在此組實驗數據

中發現在 t = 10s 時誤差為 0.76%,但 t = 50s 時誤差為

9.77%,這不太符合實驗的經驗。經討論後,可能的情況有以下

兩點:1. 人為判斷總流量時造成之人為觀測誤差,假如視線沒有

平視量筒之水平面,則在估計小數點後一位之值時產生誤差;2.

可以注意到流率 Q 隨著觀測時間增加而降低 (0.45 ➔ 0.41),這

代表水壓的大小有改變,根據 P(壓力)=F(正向力)/A(截面積),截

面積不變,代表水的重力影響壓力,輸水的水桶在進行實驗時一

直在減少,代表水壓降低,直接影響到總水流量 V,所以產生系

統性誤差。

B. <改變高度差、固定測量時間>

可以從數據中注意到高度差△h 愈大,流率 Q 及誤差愈大。除了

觀測視線並未與水平面平行之外,還有另一人為誤差:測量時使

用量筒接水觀測總水流量,但當時間到 30sec 時,人的反應時間

不夠迅速導致量筒多接 0.5~1 秒的水,因為△h 愈大,壓力 P 愈

大,則 Q 愈大,單位時間內多接的水就會愈多,所以誤差就會愈

大。
C. <如何改善>

首先,在觀測量筒或燒杯等等容器的液體量時,視線要與該容器

的液體平面平行,這樣可以減少視線角度所造成的人為誤差。再

者,輸水水桶內的水在每觀測 1~2 次時進行補充,減少壓力差的

不同造成的誤差。第三,在計時的時候要做好再時間到達的瞬間

即把量測容器拿走,減少反應時間所造成的問題。

5. 問題討論

A. 請找資料說明牛頓流體與非牛頓流體的差異。

答:從定義上來說,牛頓流體即是應力與應變率成正比之流體,而非牛

頓流體的應力與應變則不成線性關係。非牛頓流體的剪應力與應變率則

並不成正比,相較於牛頓流體具有記憶效應,也就是說,作用於液體微

元上的摩擦力除與目前的運動狀態外還與液體過去的運動狀態有關,例

如我們從小到大都經常在網路影片或學校實驗上接觸的玉米澱粉加水便

是很好的例子。

B. 毛細管的粗細對實驗有什麼影響?其內徑的選用極限為何?

答:根據前面提及的推導公式 V(r)= (P1- P2)( R²- r²)/4ηL,在其餘條件

都相等的情況下,我們在估計其中央流速的時候,會發現管徑會直接影

響到流速(正比),也就是說,若毛細管的管徑越細,則實驗在相同的流
π 𝑃1− 𝑃2
量所需的時間則會越長。而據此我們便能用流率(Q = 8 η𝐿
𝑅4 )去推

導出實驗時能忍受的時間與流量關係進而求出選用的極限值。

C. 試以理論推導:毛細管的傾斜或平放是否影響實驗結果?

答:造成壓力差的因素是兩個定高容器的高度差所造成的壓力差,若毛

細管的一端不高於較低的定高容器的底部,則不會對實驗造成影響嗎?

上述的敘述可以成立,但前提是毛細管的內部管壁是要光滑,代表毛細

管不會對流體產生剪應力,所以不會有黏滯性的問題。但是,毛細管的

管壁會提供流體剪應力,所以我們的壓力差系統就要定在毛細管上,若

我們傾斜毛細管(提高的一端不高於較低的定高容器),則系統的左右兩

端壓力並不相等,在系統中會有定高容器所造成的外部壓力,傾斜後會

增加傾斜毛細管所產生的壓力差,若提起的一端是偏向較高的定高容器

的話則會造成更大的壓力差,所以流率就會變大,反之則變小,但因為

黏滯係數是跟壓力差成正比且跟流率成反比,又因壓力差與流率成正

比,所以黏滯係數跟平放時並無差異。

D. 若實驗對象從水改為人體的血液,對實驗有何影響?

答:血液的黏度大約為水的 4~15 倍,當毛細管長度固定時黏度跟黏滯

π 𝑃1− 𝑃2
係數成正比,黏滯係數η = 𝑅 4,當壓力差、毛細管的長度及內
8 𝑄𝐿

半徑固定時,η 血 = 4~15 * η 水,其流率 Q 水 = 4~15 * Q 血,代表

單位時間內的總水流量(V 水)會是總血流量(V 血)的 4~15 倍,這可能導


致總血流量太少而導致誤差大幅增加或是因為黏度太高在毛細管內幾乎

流不動的情況。

6.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F%E5%BA%A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牛顿流体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非牛頓流體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