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光的偏振性質

組別:第五組
姓名:沈淩礽
學號:110501012
實驗日期:111.03.29
一、摘要
1. 觀測雷射光分別或同時通過水平、垂直偏振片再搭配可旋偏振片的穿透率變化及特性,求出
偏振角
2. 在不同入射角下,觀測「垂直偏振」及「平行偏振」兩種線偏振光,其反射率之變化。當入
射角為「Brewster’s Angle」時,其平行偏振光之反射率會下降至最低值,求此反射率

二、原理
 Malus’ 定律
偏振:
1. 光波是電磁波的一種。電磁波的偏振方向定義為其電場的震盪方向;在真空或均勻的介質中,
電磁波的偏振方向與電磁波的行進方向是互相垂直的,而「偏振角度」是電場振盪方向與某個
參考方向(ex: y 軸)的夾角
2. 線性偏振 v.s. 非偏振
電場以單一角度在一直線上進行振 一道光束是由許多偏振角度的電場振盪
盪 所共同構成的

3. 振盪的定量分析:在垂直於電磁波行進方向的平面上,定義二個互相垂直的座標軸,以此二
個座標軸上的電場投影分量,隨時間變化的振盪關係來進行定量分析。即原電場可視為兩個分
別沿著座標軸方向,以相同之頻率與波長的兩個電場分量所合成
4. 「線性偏振光」的電場振盪,可以由兩個相位差為 0 或 180 的電場振盪所構成。而當相位差為
其他角度時,所合成之電場方向將會隨時間改變,形成「橢圓偏振」或「圓偏振」之電磁波
5. 偏振片(polarizer):可對入射光束的電場進行選擇,僅讓特定偏振方向的光束通過,而與其
垂直的偏振光束,則可能被吸收或引導至其他方向,如圖一,是用來獲得「線性偏振光」的元件

1(圖一)

定律推導:

2(圖二)
1. 如圖二,非偏振光(Unpolarized light)依序通過兩片穿透軸方向相差一個夾角θ的偏振片。
假設非偏振光在通過第一個偏振片之後的電場振幅為 E0 。而因第二片偏振片的穿透軸方向與
入射光的偏振方向有一夾角θ,最後通過的電場振幅為 E0 cos 
2. 光束的亮暗程度與光束的功率密度(光傳播功率/單位時間單位面積)相關。Poynting Vector
( S  1 E  B )是來描述光(或電磁波)傳遞之功率,而實驗中所測之光強度,為 Poynting Vector


在時間上的平均值 S avg ,通常稱此光束的強度為I(intensity)

3. 因此,通過第一個偏振片之後,光束強度為 I  c 0 E 2 ;而在通過第二片偏振片之後,其光束
0 0
2

強度則為 I ( )  c 0 E 2 cos 2 或為 I ( )  I 0cos 2 ,即為 Malus’ 定律


0
2
 Brewster’s Angle
當光波前進時,電場的偏振方向可能為垂直光行進方向之任一角度。我們通常用兩個相互垂直之
分量,來定義其偏振方向,分別為:

3(圖三)

E//:電場振盪方向平行入射面(紅線)
E⊥:電場振盪方向垂直入射面(藍點)
當光波由折射率為 n1 之介質入射至折射率為 n2 之介質,水平偏振光與垂直偏振光的反射係數不
盡相同;當入射角逐漸增大至 Brewster's angle  B 時,平行偏振光之反射率為 0。此時,反射光
僅有垂直於入射面之電場方向(藍點),而沒有平行偏振之電場方向(紅線),為線性偏振光。另外,
此時,反射線恰與折射線相互垂直

三、設備介紹

4
(圖四)
1. 半導體雷射(LD) :
-> 功率大約為 5 mW,勿直接正視雷射光束,或注視照射於物體表面之雷射光點
2. 直徑 5cm 固定角度之偏振片 I 及 II :
-> 水平偏振片 I 的偏振角為 0°,而垂直偏振片 II 的偏振角為 90°
3. 直徑 2.5cm 可變角度之偏振片 III (其上有標示刻度) :

5(圖五)

-> 外圈刻度為主尺,內圈刻度為附尺;附尺隨偏振片 III 轉動


-> 偏振片之主尺(外圍)最小刻度為 2°,標示為 1 的刻度為 10°;附尺 30 小格涵蓋主尺 29 小
格(58°)。主尺界於哪兩個刻度時,較小的為主尺讀數 A,觀察附尺的刻度與主尺重疊處,此處為

附尺讀數 B;此時偏振片角度為   A  2 
B
30
-> 旋轉偏振鏡時不可以太快
4. 偵光器(含電源) : 1 個
-> 能夠感測光或其他電磁能量之感測器,接上電錶後,能將接收到之光強度以福特(V)值顯示
-> 收光孔前以膠帶黏貼紙片,使最後照於收光區域上之光強度降低,避免偵光器因光強度過
強而發生飽和問題

四、實驗內容
A. 組裝實驗設備 :
1. 半導體雷射的光束高度調整為可照射在偵光器的收光孔中央,且通過其他三個偏振片的中心
位置;光束的方向則和滑軌方向平行。
2. 電源接於 110VAC,將兩條電壓輸出線連接於桌上電表;黑色為地線,紅色為電壓訊號線,電
表功能設定為「DCV」。偵光器所測得之光強度以類比電壓輸出;光強度越強,電壓越高。

B. 測量各元件的偏振特性 : 改變變數: 偏振片 III 角度, 取得數據: 電壓、背景光強度、驗證 Malus’ Law


 本實驗中所使用之偏振片 I 為水平方向、偏振片 II 為垂直方向;實驗前先確認,雷射大約在
與水平夾角 45°方向,會輸出較強的偏振
 接著放置可調整角度之偏振片 III,以其角度的改變,紀錄偵光器所測量到的強度並判斷半
導體雷射或待測偏振片的穿透偏振方向
1. 將雷射光照於偵光器收光孔,以半導體雷射→待測偏振片(「偏振片 I」或「偏振片 II」)→可改
變角度的「偏振片 III」→偵光器擺放
2. 調整光強度,先轉「偏振片 III」之角度(約轉 180°),觀察電壓是否飽和,若一直維持在最大
值,代表光強度過大,必須將入射至收光孔之光強度降低(收光孔前黏貼紙片可達到效果)
3. 紀錄偵光器測得之背景光強度
4. 改變「偏振片 III」之角度(範圍在 360°),紀錄每個角度下之電壓讀數
5. 以角度為橫軸、輸出電壓為縱軸,繪製數據圖
6. 推算雷射之偏振角度及「偏振片 I」、「偏振片 II」之穿透軸角度

C. 三片偏振片的系統 : 改變變數: 偏振片 III 角度, 取得數據: 電壓、背景光強度、驗證 Malus’ Law


1. 以半導體雷射→待測偏振片 I →可改變角度之偏振片 III→待測偏振片 II →偵光器擺放
2. 調整光強度(如實驗 B2.)
3. 紀錄偵光器測得之背景光強度
4. 改變「偏振片 III」之角度(範圍在 360°),紀錄每個角度下之電壓讀數
5. 以角度為橫軸、輸出電壓為縱軸,繪製數據圖

D. 應力檢視
1. 延續 C 部分的實驗架設,將雷射、偏振片 III 與偵光器移開,並移至範圍較大光源前(ex: LCD
螢幕、手電筒)
2. 待測物(必須能透光,ex: 壓克力片)放置於偏振片 I 與偏振片 II 之間
3. 以肉眼在偏振片 II 之後觀察

E. 反射率與入射角的關係 : 改變變數: 入射角, 取得數據: 入射光、反射光強度->反射率, 驗證 Brewster’s Angle


1. 卸下偵光器,置於旋轉台的支撐座上
 確認偏振片之偏振方向
2. 將玻璃片置於載物台,確認玻璃片反射面恰好在載物台中央
3. 旋轉玻璃片之角度,使雷射光的入射角度約為 60°
4. 調整偏振片角度,使入射至玻璃片之光束偏振方向為平行入射面方向,記錄偏振片在反射光
強度達到最弱時,其上之刻度
5. 完成上述步驟後,若將偏振片旋轉 90°,則光束則為垂直入射面之偏振方向
 反射率與入射角之量測
6. 將偵光器放置於玻璃片前,記錄入射至玻璃片之「入射光強度」
7. 將入射至玻璃之入射角由 0°開始,每 5°測量反射光強度並記錄
8. 反射率=反射光強度/入射光強度
9. 以入射角為橫軸、反射率為縱軸,繪製曲線圖

五、實驗結果與討論
1. 測量各元件的偏振特性 :
a. 偏振片 I +偏振片 III :
結果分析 :
光強度能在某些角度產生最大值,是因可調角度的偏振片 III 與通過偏振片 I 的垂直線性偏振

光之偏振角相同,用 Malus’ 定律 I 3  I1 cos 2  解釋,當 I 3 要產生最大值時,cosθ=1 即θ=0°;

由上圖得知偏振角θ約 75°和 245°時,光強度達到最大值,因此垂直偏振光之偏振角取銳角


75°,理論上圖中兩個峰值應該要一樣且偏振角應為 90°,但上圖相位差將近 180°且整個模型
架構還是有出來的,而其中與理論不合的可能性有:
1. 背景光強測量不精準,可能是有其他光源影響到偵光器測量數值
2. 光強度測量時可能也有其他光源影響到偵光器測量數值
3. 載台是否固定不動
4. 偏振片表面是否光滑、有無刮痕、印記
5. 光束的方向是否和滑軌平行

b. 偏振片 II +偏振片 III :


結果分析 :
由上圖得知偏振角θ約 165°和 340°時,光強度達到最大值,因此垂直偏振光之偏振角取銳角
165°,兩個偏振角之峰值差不多,但與理論值 0°相差甚遠,不過整個架構還是有出來的,可
能是實驗中有些許實驗誤差,而誤差原因就如上述 a.實驗所講

2. 三片偏振片的系統 :
結果分析 :
由上圖得知偏振角θ約 35°、125°、215°、305°時,光強度達到最大值,由原理去討論三偏振
1  cos 4 
系統,得最後結論為 I 2  I 0 ,當θ= (45°)、 3 (135°)、 5 (225°)、 7 (315°),會
16 4 4 4 4
有最大光強度 I Max  I 0 ;而當θ=0、  (90°)、 (180°)、 3 (270°)、 2 (360°),則會產生最小
8 2 2
光強度。上圖中之實驗值與理論值依然有偏差,但較之前面實驗,這次實驗誤差較小,推論
其實驗誤差可能因素,同上述 a.實驗所講

3. 反射率與入射角的關係 :
Brewster’s Angle

結果分析 :
已知 Brewster’s Angleθ≒56,當入射角為 0°時對應到玻璃載台上之刻度為 90°,因此要從 0°
入射角旋轉玻璃片的角度約 34°時,入射線性偏振光的入射角才能為 56°。旋轉可調角度偏振
片之角度時,當反射光強度達至最小時,此時線性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只剩下平行方向,而此
正為我們要測量的反射率之偏振光。隨後,固定偏振片之角度,從 0°開始旋轉測量每個角度
所對應之反射光強度。一開始在實驗中,我們調整角度時,到某一個角度所測量之數值就一
直不變,後來我們才找到最小強度之角度去做調整,所得之數據與理論亦相近。其中有些角
度沒有做的原因是光沒有辦法準確投射在玻璃上或是偵光器所顯示之數值異常奇怪,可能是
因為光射入玻璃側面產生折射,因此在此角度造成極大誤差

六、問題
1. 蒐集各式偏振片(polarizer)的種類與原理(至少兩種)
I. 天然偏振片 : 由具有特殊分子排列之晶體製成,通常很難找到合適的晶體,加工比較考究,
很難獲得,因此價格昂貴 6
II. 人造偏振片 : 由於製造工藝簡單、價格便宜,並可製成較大面積,因而得到廣泛的應用 6
i. J 偏振片:通過電磁作用或機械作用將具有二向色性的碘化硫酸奎寧小晶體整齊排列在透明
的塑料薄膜上製成 6
ii. H 偏振片:1938 年,由蘭德發明。目前廣泛應用。它本身不包含二向色性晶體。將聚乙烯
醇薄片加熱,沿一個方向拉伸,使聚合物分子在拉伸方向排列成長鏈,然後把片子浸入碘溶
液中,碘附著在長鏈上形成一條碘鏈。碘分子中導電電子就能沿著長鏈流動。當一束自然光
射到偏振片上時,由於碘分子提供的高傳導性,平行排列的長鏈分子吸收平行長鏈方向的電
場分量,而與它垂直的電場分量則幾乎不受影響,結果透射光變成線偏振光。偏振片上能透
過電矢量振動的方向稱為它的振透方向 6
iii. K 偏振片:其製造方法是將聚乙烯醇薄膜放在高溫爐中通以氯化氫作催化劑,除掉聚乙烯醇
分子中的若干水分子,形成聚合乙烯的細長分子,再單向拉伸而成。K 偏振片的光化學性能
穩定、能耐潮耐熱、高溫時不易分解,但是價格較貴 6

2. 根據在實驗 C、D 所觀察到的現象,請說明為什麼在兩片方向是互相垂直的偏振片之間,放


入某些物體之後,光還是可以穿透過去
原本光無法穿透相互垂直之偏振片,以 Malus’ 定律說明, I  I 0 cos 2  ,θ=90°,導致 cosθ=0,
而使光強度 I  0 。當此兩片偏振片間放入物體時,由於物體的密度和厚度差異,對於物體表面
延伸與偏振片有交角,而會產生折射現象,使偏振光偏轉方向會有微小不同,而產生其他方向之
偏振分量,如上所述,光便會以不同偏振角穿透過去

七、參考資料來源:
1. Halliday:"Fundamentals of Physics"
2. Serway:"Fundamentals of Physics"
3.file:///C:/Users/User/Downloads/%E5%85%89%E7%9A%84%E5%81%8F%E6%8C%AF%E6%80%
A7%E8%B3%AA_110%E4%B8%8B.pdf
4.file:///C:/Users/User/Downloads/%E5%85%89%E7%9A%84%E5%81%8F%E6%8C%AF%E6%80%
A7%E8%B3%AA_110%E4%B8%8B.pdf
5.file:///C:/Users/User/Downloads/%E5%85%89%E7%9A%84%E5%81%8F%E6%8C%AF%E6%80%
A7%E8%B3%AA_110%E4%B8%8B.pdf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1%8F%E6%8C%AF%E7%89%8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