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一.

實驗數據
1. 電位測量(兩點狀電極電位為-1.5V 及+1.5V)

C 2 D =0.554 C 3 D =−1.607

x (cm) V 2D (V) 3D (V)


1 -1.5 -1.50 -1.50
2 -1.05 -1.08 -0.69
2.95 -0.71 -0.82 -0.42
3.9 -0.47 -0.63 -0.28
4.85 -0.29 -0.46 -0.19
5.8 -0.16 -0.31 -0.12
6.75 -0.03 -0.17 -0.06
7.7 0.06 -0.04 -0.02
8.65 0.18 0.09 0.03
9.6 0.27 0.22 0.08
10.55 0.39 0.37 0.14
11.5 0.51 0.52 0.22
12.45 0.66 0.70 0.32
13.4 0.81 0.91 0.50
14.35 1.08 1.20 0.86

令 x 為量測點與-1.5V 點狀電極之距離,d=16cm 為兩電極之間距。


2D:V x=C 2 D (lnx −ln ( d−x ) )
V (1 cm)=C 2 D × ( ln 1−ln ( 16−1 ) )=−1.5 V
−1.5
C2D= =0.55
0−ln 15

3D:V x =C3 D × 1 − 1
x d−x ( )
V (1 cm )=C 3 D × ( 11 − 16−1
1
)=−1.5V
−1.5
C3D= =−1.61
1
1−
15
V-x
1.5

0.5

0 V 實驗
-1 1 3 5 7 9 11 13 15 V2D
V

-0.5 V3D

-1

-1.5

-2
x (cm)

二. 討論
1. 誤差來源
(1) 電力線人為繪製誤差
(2) 儀器測量誤差
(3) 導線有電阻
(4) U 型夾與碳模板的接觸不良
2. 電位測量
(1) 從直線上的各點的電位可看出,距離兩點狀電位越近,電位的絕對
值會越大。
(2) 由於這次所測量的數值為與負極端-1.5V 與各點的電位差,故各點
的電位必須由量測得的數值再加上 1.5V。
(3) 以 2D 和 3D 的電位公式繪圖,再與實驗值作圖比較,會發現以 2D
電位公式繪製的圖較接近實驗值所繪製的圖,這是因為在二維平面
空間的點電荷所產生的電場分布相當於三維空間中一無窮長直電荷
體所產生的電場,故採用修正後的 2D 電位公式會較為精準。
3. 等位線繪製
(1) 由於電阻將點狀電極與線狀電極間的 1.5V 電位差等分為 10 分,因
此每改變一格串聯電阻式分壓器的格子劃一條等位線時,兩等位線
間的電位差為 0.15V。
(2) 以檢流計繪製等位線時,由於檢流計的感度很高,因此可以很精準
的繪製,但在判讀刻度上仍會有人為判讀上的誤差。
(3) 測量的各點不應太過接近,以避免因有無法確定的區域而無法繪製
出等位線。
4. 電力線繪製
(1) 利用數位電表繪製等位線時,由於量測電位時能夠顯示的最小刻度
為 0.01V,因此無法量測到更小的電位差,而誤差可能會因此產生,
但與檢流計的繪製法相較,利用三用電表時不會有人為判讀的誤差。
(2) 以 P 點為圓心畫圓時,半徑越小越好,因為用越小的半徑畫圖,能
夠讓 P’點更密集,得到更精準的電力線,但半徑不宜小於 1.3cm 的
原因是因為若半徑過小,則會因為儀器的誤差或人為量測的誤差,
而無法精準得到有最大電位差的點,造成繪製出的電力線方向不精
確。
(3) 愈接近線狀電極,繪製出來的電力線會愈接近直線。
(4) 電力線不可能會相交,因為電力線相交即代表在兩電力線交點會受
到兩個不同方向的電場作用,與事實不符。

三. 結論
1. 在電位測量實驗中,實驗值理論上會較接近 2D 電位推導公式,而經實
驗後作圖可以看出,實驗結果與 2D 電位推導公式的值較相近,而與 3D
電位推導公式的差距相對較大,與理論相符。
2. 在等位線繪製實驗中,預期越靠近電極的等位線的曲率半徑會越小,實
驗結果與預期相符。
3. 在電力線繪製實驗中,預期電力線會由點狀電極處發散,越靠近線狀電
極時會越趨近於直線,並垂直於線狀電極,實驗結果大致與預期相符,
但點電極處的發散程度不如預期,可能是因為有人為的量測誤差。
四. 心得
這次的實驗不像之前的普物實驗,注重於將誤差降低,而是考驗到在方格紙
上從有限的點憑對電場的理解想像並畫出結果的能力,讓我覺得很有挑戰。
最後畫出的電位線跟理論的樣子有一點點落差,可能是在找最大電位差的點
時有不夠細心的地方,希望下次可以改善,更細心且更有耐心的完成實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