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實驗報告 腔體共振實驗

田至恩 B11504013
張家瑋 B11504017
指導助教 陳厚儒 李廷軒
實驗日期 2022.11.14

摘要
本實驗目標是測量圓底燒瓶的共振頻率,並找出不同頸長和容積對共
振頻率的影響。根據空氣分子在燒瓶中的運動近似於簡諧運動的模型,使
用訊號產生器與喇叭測量燒瓶的共振頻率,取對數後擬合回歸直線,計算
不同頸長和容積下,與頻率間線性關係的斜率並比較理論值。所計算出的
三個斜率分別為  0.4578  9.2 10 4 、  0.3953  3.8 10 3 、 0.4458  8.9 10 4 ,若
參考及標準值(  0.5 、 0.5 、0.5 ),分別有 8.44%、20.94%、10.84%的差異。
主要不確定度來自測量燒瓶圓球部分之直徑時,瓶壁厚度所造成的誤差。

1/15
一、簡介
聲波在介質中的行進方向與介質位移方向平行,是一種縱波,也稱「疏密波」。
聲速取決於介質的特性,如式(1.1),

K P
  式(1.1)
 
其中 為聲速、  為介質密度、 K 為體積模數、 P 為壓力、  為絕熱指數。
一個振動系統受到外力週期性的驅動時,若外在頻率接近該系統的自然頻率,
產生的振幅相對其他頻率來得大,此現象稱為共振。而此頻率則稱為共振頻率。
系統的自然頻率取決於系統的內在性質,例如力學系統中物體的幾何形狀、材質
等,而跟外界輸入的頻率或能量大小無關。
本實驗以圓底燒瓶為待測物,觀察腔體受到聲波驅動的共振現象。此現象可
類比於人體發聲機制。燒瓶內的空間可視為兩個部分:一、球形腔體,如同人的
口腔;二、圓管空氣柱,如同人的聲帶。不同的是聲帶能藉由肌肉與韌帶自行振
動,但實驗中必須藉由外在聲源(喇叭)驅使空氣振動。當外在聲源從瓶口進入
時,聲波將推擠空氣柱,進而傳達到燒瓶內的球形腔體,產生內部空氣壓力的微
小變化。球形腔體的空氣在瓶內週期性的壓縮與膨脹,如同振動的彈簧一般,使
空氣柱來回運動,可近似於簡諧運動的模型。
當外在聲源的頻率與燒瓶的自然頻率相同時,瓶內空氣將能最有效地吸收聲
波的能量,並產生最大幅度的振動。球形腔體扮演著共振腔的角色,將空氣柱傳
送的能量保存下來。故實驗中將會聽到顯著的「嗡嗡」聲。
藉由簡諧運動模型,幾何形狀已知的燒瓶內空氣的自然頻率 f,如式(1.2),

 A
f  式(1.2)
2 VL
其中空氣柱開口面積為 A 、頸長為 L 、球形腔體內空氣體積為 V 、聲速為 。

二、器材
1.圓底燒瓶組:容量分別為 100、250、1000ml 以及 3 種頸長的 500ml 燒瓶,如圖(2.1)

2.訊號產生器:調整頻率,如圖(2.2)

3.喇叭:將電訊號轉換為聲音訊號,如圖(2.2)

4.訊號線:一端為 BNC 接頭,另一端為鱷魚夾,如圖(2.2)

5.鐵架組:包含鐵架台、鐵竿、菱形夾、三叉夾,如圖(2.3)

6.游標尺、皮尺:用於測量燒瓶的各項數據,如圖(2.4)、(2.5)

2/15
圖(2.1) 圖(2.2)
(上排三個)100、250、及 1000ml
(下排三個)500ml (三種頸長)

圖(2.4)
圖(2.5)

三、步驟
1.架設聲源
(1)連接訊號線 BNC 接頭至訊號產生器之輸出端,鱷魚夾接於喇叭之正、
負兩極。
(2)將喇叭平放在桌上,喇叭口朝上。
(3)組裝鐵架組如圖(3.1),鎖緊各部零件。預備三叉夾以固定燒瓶瓶頸。

3/15
圖(3.1)

2.環境參數
紀錄室溫,以換算聲速。
3.測量
(1)取一圓底燒瓶,以三叉夾固定瓶口朝下對準喇叭。
(2)打開訊號產生器,調整振幅使喇叭微弱出聲即可。接著一邊調整頻率,
一邊尋找振幅最大時的頻率,即共振頻率。
• 可觀察聲音響度(高頻)或瓶子振動程度(低頻)來判斷共振頻率。
• 頻率微調在 5Hz 精密度以內。
(3)再取其他不同的圓底燒瓶,測量其共振頻率。
(4)以游標尺測量各燒瓶之體積 V 、頸長 L 、開口面積 A 等幾何數據。
• 勿以裝水方式測量燒瓶體積,以免改變腔體共振的系統性質。
(5)回覆原狀關閉電源,收拾器材。

4/15
四、結果
1.原始實驗紀錄
室溫 T  24.5C ,聲速  331.6  0.6T  346.3(m  s 1 ) 。

標示 燒瓶 燒瓶 瓶頸 頸口 頸口 參考 測得頻率 差異百分比
直徑 容積 長度 內徑 面積 頻率 f (Hz) fref  f
(%)
(cm) V (cm ) L(cm)
3
(cm) A(cm ) f ref (Hz)
2
fref

瓶頸長 100ml 5.085 102.4 6.435 2.605 5.330 495.7 410.0(14) 17.3
度相似
250ml 9.107 395.5 6.340 2.565 5.167 250.2 240.0(14) 4.08

1000ml 13.94 1418 6.190 2.610 5.350 136.1 120.0(14) 11.9

500ml 11.23 741.5 5.960 2.595 5.289 190.7 180.0(14) 5.61

容積相 500ml 同上

500ml 11.30 755.5 8.380 2.580 5.228 158.4 155.0(14) 2.1

500ml 11.26 747.5 10.24 2.600 5.310 145.1 145.0(14) 0.07


5
s A
註:理論頻率 f ref 由式(1.2) f  得出
2 VL
2.數據分析與不確定度計算
(1)對瓶頸長度 L 相似之腔體,作 log( f )  log(V ) 圖,擬合線性回歸模型,得
模型斜率-0.45780(92),與斜率理論值-0.5 相差 0.0422(8.44%),如圖(4.1.1)

圖(4.1.1)
5/15
(a)斜率理論值

s A
f 
2 VL
  1 1
log f  log s   log A  log VL
 2  2 2
1   A 
log f   log V  log s 

2  2  L 
其中 s 、 A 、 L 為定值,故 log( f )  log(V ) 圖應為一斜率為-0.5,y 軸
  A 
截距為 log s  的斜直線。

 2  L 
(b)斜率之不確定度計算
方法:分別計算出 log( f ) 與 log(V ) 的值與不確定度,代入助教提供的
斜率不確定度計算 excel 檔內,得到斜率之不確定度。
log( s ) 的不確定度計算,如圖(4.1.2)

圖(4.1.2)
A
log( ) 的不確定度計算,如圖(4.1.3)
VL

圖(4.1.3)

6/15
log( f ) 的不確定度計算,如圖(4.1.4)

圖(4.1.4)

log( f )  log(V ) 圖的斜率不確定度計算,如圖(4.1.5)、圖(4.1.6)

圖(4.1.5)

圖(4.1.6)
經由計算,得 log( f )  log(V ) 圖的斜率不確定度約為 0.00092,結合斜
率表示為-0.45780(92)。

7/15
(2)對容積 V 相似之腔體,作 log( f )  log( L) 圖,擬合線性回歸模型,得模
型斜率-0.3953(38),與斜率的理論值-0.5 相差 0.1047(20.94%),如圖(4.2.1)

圖(4.2.1)
(a)斜率理論值

s A
f 
2 VL
  1 1
log f  log s   log A  log VL
 2  2 2
1   A 
log f   log L  log s 

2  2  V 
其中 s 、 A 、 V 為定值,故 log( f )  log( L) 圖應為一斜率為-0.5,y 軸
  A 
截距為 log s  的斜直線。

 2  V 
(b)斜率之不確定度計算
log( f ) 的不確定度計算同上,如圖(4.1.4)
log(L) 的不確定度計算,如圖(4.2.2)

圖(4.2.2)
8/15
log( f )  log( L) 圖的斜率不確定度計算,如圖(4.2.3)、圖(4.2.4)

圖(4.2.3)

圖(4.2.4)
經由計算,得 log( f )  log( L) 圖的斜率不確定度約為 0.0038,結合斜率
表示為-0.3953(38)。
A
(3)對所有腔體,作 log( f )  log(
) 圖,擬合線性回歸模型,得模型斜率
VL
0.44580(89),與斜率的理論值 0.5 相差 0.0542(10.48%),如圖(4.3.1)

圖(4.3.1)
(a)斜率理論值

s A
f 
2 VL
1  A  
log f  log   log s 
2  VL   2 
9/15
A
其中 s 為定值,故 log( f )  log( ) 圖應為一斜率為 0.5,y 軸截距為
VL
 
log s  的斜直線。
 2 
(b)斜率之不確定度計算
log( f ) 的不確定度計算同上,如圖(4.1.4)
A
log( ) 的不確定度計算同上,如圖(4.1.3)
VL
A
log( f )  log( ) 圖的斜率不確定度計算,如圖(4.3.2)、圖(4.3.3)
VL

圖(4.3.2)

圖(4.3.3)
A
經由計算,得 log( f )  log( ) 圖的斜率不確定度約為 0.00089,結合
VL
斜率表示為 0.44580(89)。

3.不確定度討論
(1)不確定度的值
(a) log( f )  log(V ) 圖斜率(以體積為操縱變因)之不確定度:0.00092
(b) log( f )  log( L) 圖斜率(以頸長為操縱變因)之不確定度:0.0038
A
(c) log( f )  log( ) 圖斜率之不確定度:0.00089
VL

10/15
(2)不確定度的主要來源
A
首先根據圖(4.14),可以發現 log( ) 不確定度相較於 log( s ) 的大了許多。
VL
故可推斷此實驗的不確定度主要來自於 A 、 V 、 L 的測量與計算,同時
排除讀取溫度時造成的誤差為不確定度主要來源的可能性。
A
接著,根據 log( ) 的不確定度計算方式,推斷不確定度的主要來源。以
VL
第一組數據(100ml)為例:
A 的不確定度為 0.008353 、 V 的不確定度為 0.08824 、 L 的不確定度為
0.002887
三者中 V 的不確定度最大,推斷原因可能如下
(a)測量處所造成的誤差
本實驗我們是以燒瓶的直徑來去計算出其體積,但直徑不像頸口
內徑有著明確的測量處,故造成測量上的誤差。
測量外徑時每有 0.1cm 的誤差,平均將影響 log( f )  log(V ) 圖的斜率
A
0.28 %、影響 log( f )  log( ) 圖的斜率 0.72 %
VL
改進方式:將刻度精準的尺貼在 xyz 三軸互相垂直的牆角上,將燒瓶
放置於牆角,再放置一與地面平行的平面物體於球體上,
讀取牆上尺的刻度作為球體的外徑。
(b)瓶壁厚度所造成的誤差
本實驗欲使用的是燒瓶的內徑,奈何內徑無法直接測量,也無法
得知圓球部分的瓶壁厚度,故我們以頸口的瓶壁厚度作為代替,因此
造成計算出的體積與實際體積的誤差。
頸口的瓶壁厚度與圓球部分的瓶壁厚度每有 0.1cm 的誤差,平均將影
A
響 log( f )  log(V ) 圖的斜率 1.44 %、影響 log( f )  log( ) 圖的斜率
VL
1.79 %
改進方式:球體的內徑難以測量,故可能需要向製造燒瓶的廠商索求
數據。
(c)測量工具所造成的誤差
起初我們是以游標尺測量燒瓶直徑,然而當燒瓶的直徑增大,超
過了游標尺的測量範圍,我們便改為使用皮尺。測量燒瓶圓球部分圓
周最大處,計算出直徑。使用此較為不精確的方法以及皮尺的最小刻
度都會造成誤差。
測量圓周時每有 0.1cm 的誤差,平均將影響 log( f )  log(V ) 圖的斜率
A
0.28 %、影響 log( f )  log( ) 圖的斜率 0.72 %
VL
改進方式:使用更大的游標尺或是以上方(a)所提及的方式測量。

11/15
五、問題討論
一、溫度是否為本實驗重要變量?若溫度改變,哪些物理量會受到影響?
答:溫度影響聲速,因此量測室溫以決定聲速。溫度變化造成熱脹冷縮會影響空氣柱
開口截面積、頸長與密度,但本實驗是透過直接測量而得以上數據,故溫度變化
並不會影響實驗結果。

二、瓶口與喇叭間的距離是否為本實驗的重要變量?又若兩者互相接觸,實驗上會造成問
題嗎?
答:瓶口與喇叭間的距離大小,會影響燒瓶口接收到聲波能量的大小。換句話說,喇
叭與燒瓶口距離越遠,達到共振頻率時燒瓶的振動就會越小。然而,燒瓶口與喇
叭間的距離不會影響腔體共振頻率(外在性質),因此並非本實驗重要變量。若
燒瓶口碰到喇叭,會造成喇叭與燒瓶一起振動,不易觀察到燒瓶真正的共振頻率。

三、若以手觸摸燒瓶時,手臂或手腕同時接觸桌面,會有什麼問題?
答:若以手拿取燒瓶,手對燒瓶的施力不均勻將影響共振,造成誤差。若手臂與手腕
同時接觸桌面,和鐵架相比,人的手臂更容易晃動,手腕觸碰桌面也會造成施力
不均,導致實驗誤差。

四、如何決定燒瓶體積與頸長的位準面?例如,以腔體球面之延伸最高點為準,或以瓶頸
圓柱底面為準?請從實驗操作上與理論模型上兩個角度討論之。
答:實驗操作:在實驗過程中,比起腔體球面之延伸最高點,觀察瓶頸圓柱底面容易
許多,因此在實驗中以瓶頸圓柱底面作為燒瓶體積與頸長的位準面。 理論模型:
以表示體積 500 ml ,瓶頸長度 5.96 cm 的圓底燒瓶為例,設腔體延伸球面最高點高
於瓶頸圓柱底面 0.5 cm ,如圖(5.1)

圖(5.1)

由上圖可知,腔體延伸之球體與瓶頸圓柱重疊部分體積約為 3.72cm 3 ,佔球體容量


(3.72 500) 100 %  0.744 %,而佔瓶頸圓柱體積 (0.5 6.5) 100 %  7.7 %。忽略百分
比較小者,因此應以瓶頸圓柱底面作為燒瓶體積與頸長的位準面。

12/15
參考資料
簡介、器材、步驟、思考問題
1.《國立台灣大學普通物理實驗》, 台大出版中心, 2020
2.台大開放式課程. (2022, May 26). 普通物理學實驗 (上) E06. 腔體共振 Cavity
Resonance.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eUZxuSOB98&list=PLCX-BLZ1hDpAugSBp
Iwf3Q5PErJ2kJXPl&index=9&ab_channel=%E8%87%BA%E5%A4%A7%E9%96
%8B%E6%94%BE%E5%BC%8F%E8%AA%B2%E7%A8%8B

心得回饋
田至恩:一開始雖然對不確定度及數據處理不太清楚,但在多作幾次實驗後就比較
了解了。由於實驗步驟上不會太複雜,所以操作上沒有太大問題,但偶爾
設備會有問題。整體而言,我學到了許多有關數據處理與不確定度的知識,
收獲很多。
張家瑋:這次報告花最多心力的部分還是在計算不確定度,由其牽涉到對數。最難
過的是我算錯兩次,所以重來了兩次。但算完的時候還是非常有成就感

附錄
1.分工表
組員姓名 分工細項
田至恩 實驗操作、摘要、簡介、步驟、原
始數據紀錄、問題討論
張家瑋 實驗操作、器材、數據分析、不確
定度計算與分析討論

13/15
2.數據圖片
B11504013 田至恩

14/15
B11504017 張家瑋

15/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