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8

附件 4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风电场升压站设计标准

1 目的

本设计标准根据国家电力工程及电气专业的规范、标准与有关规
定,结合风电场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国电集团公司风电场升
压站的设计标准,以加强集团公司风电场升压站工程的建设标准化 ,
同时保证设计深度及质量,在技术上做到可靠、适用和先进。
2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全资或控股建设的电压为 35~

220kV 新建风电场升压站的设计。

3 引用标准和文件

3.1 电气一次部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2009

《35~110kV 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9-1992

《35~110kV 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 50060-2008

《标准电压》GB 156-2003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

— 65 —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9-2006

《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GB 50227-2008

《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 50260-1996

《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GB 311.1-1997

《高压架空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环境污区分级及外绝缘选择标

准》GB/T 16434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 19963-2005-Z

《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Q/GDW 392-2009

《火力发电厂和变电所照明设计技术规定》DL/T 5390-2007

《220~500kV 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DL/T 5218-2005

《220~500kV 变电所所用电设计技术规程》DL/T 5155-2002

《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 5056-2007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1993

《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DL/T 5352-2006

《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DL 5222-2005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 620-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 621-1997

— 66 —
《风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范》DL/T 5383-2007

《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程》SDJ-1985

《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编制办法》(国家发改委 2005 年)

《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

3.2 电气二次部分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06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反事故措施要点》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设计技术规程》GB 14285-2006

《电力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J 63-1990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DL/T 5136

《220~500kV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DL/T

5149

《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DL/T 5137-2004

《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5202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T 5044-200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08

3.3 土建部分

《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 5056-2007

— 67 —
《220kV~500kV 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DL/T 5218-200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变电所给水排水设计规程》DL/T 5143-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10-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8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9-2006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2008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3.4 概算部分

《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2007)

《电力建设工程概算定额》第一册 建筑工程(2006 年版)

《电力建设工程概算定额》第三册 电气设备安装工程(2006 年
版)
《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第一册 建筑工程 上下册(2006 年
版)
《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第三册 电气设备安装工程(2006 年
— 68 —
版)
《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第五册 加工配制工程(2006 年版)

《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第六册 调试工程(2006 年版)

《电力建设工程工期定额》(2006 年版)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用定额》(2006 年版)

《电力建设工程装置性材料预算价格》上下册(2006 年版)

《电力建设工程装置性材料综合预算价格》变电工程(2006 年
版)
《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价格水平调整办法》(电定总造
[2007]14 号)
《电网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价格水平调整系数以及各地区工资性
补贴》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
4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中的术语定义与下列标准中的规定相同:
《电工术语 基本术语》GB/T 2900.1-1992

《电工术语 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电抗器》GB/T 2900.15-1997

《电工术语 高压试验技术和绝缘配合》GB/T 2900.19-1994

《电工术语 高压开关设备》GB/T 2900.20-1994

5 一般规定

5.1 风电场升压站的设计,须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按照负
荷性质、用电容量、工程特点和地区供电、输出条件,合理地确定设
计方案。
5.2 风电场升压站设计应做到规划统一、布局简洁、造型协调、整
体性好、生产及生活方便。
5.3 电气设备应尽可能选取常用类型及型号、建筑结构的类型及

— 69 —
材料品种应合理并简化,以利采购、备料、加工、施工和运行。
6 风电场升压站设计的主要内容

(1)风电场接入系统的方式;

(2)风电场电气主接线;

(3)提出风电场短路电路计算成果和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4)风电场和升压站过电压保护和接地;

(5)电气设备布置及照明;

(6)风电场接入系统的继电保护、系统远动、系统通信设计;

(7)风电场控制、保护、测量和信号;

(8)升压站控制、保护、测量和信号;

(9)交直流控制电源系统;

(10)升压站通信系统;

(11)升压站站址选择;

(12)站区规划及总平面布置;

(13)建构筑物;

(14)升压站消防;

(15)概预算编制。

7 接入系统设计

风电场的接入系统设计是由电力部门的规划及计划专业进行设
计的,应根据接入系统设计及审批的相关文件,进行下列各项工作。
7.1 掌握电网规划
掌握地区电网规划和对风电场周边电网情况的分析,特别是电
网负荷发展的预测结果。

— 70 —
(1)了解风电场所在地区电力系统的用电要求,负荷特性、网
络结构、电源组成、供电经济指标等;
(2)了解该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及电力发展规划,从电力系统负
荷预测、电源建设推论出风电场建设的迫切性;
(3)确认报告结论中的接入系统方式,从送出线路、输电电压
等级、线路落点,及风电场开发顺序,细化升压站的电气主接线,掌
握风电场接入系统的地理位置接线图。
7.2 确认接入系统方案
在明确了风电场接入系统方案(送出电力的回路、落点、潮流、
保护及通信等)的基础上,应进行下列工作:
(1)根据功率潮流及电压水平计算,特别是风电场大风月运行
方式时,风电场升压站高压母线电压水平的计算情况,这组数值宜
作为主变主抽头的选择依据;
(2)分析调压调相计算成果,复核升压站无功补偿方案,计算
风电场投产年电网的短路电流水平,并复核无功补偿分组容量,推
荐无功控制更为灵活的补偿装置;
(3)了解报告中稳定计算的内容,确认系统关于升压站的安稳
措施设计;
(4)确认报告中提出的风电场投产后有关电网 10 年左右的短
路电流水平,复核升压站各级电气设备的性能参数;
(5)了解报告中的工频过电压计算内容(一般在 330kV 及以
上电压系统进行专题研究)。
7.3 确认系统对风电场的相关要求

(1)根据风电场规划容量、分期建设情况等约束条件,理解报
告中的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消化并掌握对风电场升压站电气主接线
的要求。
(2)全面理解报告提出的对升压站主要电气设备参数和风电机
组电气性能要求,核实并修改风电场初设文件的有关内容(包括后
续的标书设计有关内容)。
7.4 确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要求

— 71 —
(1)了解系统风电稳控系统控制策略,配合做好与稳控相关的
保护及通讯的要求。
(2)对百万千瓦风电基地中的风电场子项工程,应了解稳定计
算内容和专题研究(必要的稳定计算摇摆曲线),确认风电场是否
装设功率控制系统或切机装置,当风电场规模较大时,是否装设一
套工角测量装置以观察动态特性。
7.5 复核无功补偿型式选择及容量配置
复核风电场无功补偿方案及主变的调压方式,具体内容是:
(1)风电场大风方式潮流计算,其正常方式和系统各种(N-

1)方式下,风电场升压站母线的电压波动,是否包罗在主变压器主

抽头各档调压范围内(Uo±8×1.25%),并满足潮流计算要求。

(2)风电场无功补偿容量及分组容量的计算。
无功控制系统的具体要求及类型选择。
7.6 风电场电气设计(技施阶段)输入接口的依据和边界条件
技施阶段电气设计是全面落实接入系统设计各条结论意见的过
程,应做到:
(1)技施设计总说明应明确升压站出线的电压等级、回路数、
出线方向、每回路输送容量、导线截面等;
(2)电气主接线图中应明确本期工程和最终规模的界限;

(3)电气技施图各卷册的说明应符合初步设计审批文件或相关
接入系统的要求和有关标准规范。
7.7 接入系统设计对电气主接线提供的资料和要求

(1)接入系统设计应提供升压站出线的电压等级、回路数、出

线方向、每回路输送容量和导线截面,并明确升压站接入系统的关口

计量点位置;

(2)接入系统设计应确认升压站升高电压侧电气主接线的形式,

主变压器的台数、容量和型式,变压器各侧的额定电压、阻抗、调压范
— 72 —
围及各种运行方式下通过变压器的功率潮流,各级电压母线的电压
波动值和谐波含量值;
(3)系统对风电场有功功率的要求:

① 电网故障或特殊运行方式下要求降低风电场有功功率,直至
将风电场解列,确保电力系统安全;
② 当电网频率过高时,如果常规调频电厂容量不足,可降低风
电厂有功功率,直至将风电场解列;
③ 风电场的瞬时出力不得高于额定出力;

④ 风电场最大功率变化率满足下表之规定;
10min 最大变化量
风电厂装机容量(MW) 1min 最大变化量(MW)
(MW)
<30 10 3
30-150 装机容量/3 装机容量/10
>150 50 15
注:该规定适用于风电场的正常停机。因风速降低(或者超出最大风速)而发生
的停机可以超出最大变化率。

⑤ 风电场具备出力预测能力和必要的技术手段,并按照电力调
度部门要求提供出力预测;
⑥ 风电场具备有功功率控制能力,以适应运行中电力调度部门
对风电场输出功率以及功率变化率的要求。
(4)系统对无功补偿装置的形式、数量、容量和运行方式的要

求:

① 风电场应配置无功电压控制系统,根据电网调度部门指令控

制并网点电压;

② 风电场应能在其出力容量范围内,控制风电场并网点电压在

额定电压的 97%~+107%范围内;

③ 风电场升压站主变压器应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切换

— 73 —
可手动控制或自动控制,根据电网调度部门的指令进行调整。

(5)短路电流计算或系统的归算电抗值。注明最大、最小运行

方式的正、负、零序电抗值等;

(6)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及接地点的选择(包括集电系统

侧,是选在母线段还是主变低压侧);系统内过电压数值及限制内

过电压措施(指 330 及 500kV 系统);

(7)为保证大系统的稳定性,提出对机组的特殊要求。如低电

压穿越能力:

① 风电场内的风电机组具有在并网点电压跌落至 20%额定电压

时能够保持并网运行 625ms 的低电压穿越能力;

② 风电场并网点电压在发生跌落后 2s 内能够恢复到额定电压

的 90%时,风电场内的风电机组能够保证不脱网连续运行;

③ 具备度过故障期后,有功功率能够以至少 10%额定功率/秒
的功率变化率恢复至故障前出力的能力;
④ 风电场运行频率,要求在低于 49.5Hz 时能够运行 30min,

高于 50.2Hz 能够运行 2min。

8 电气一次设计

8.1 风电场及升压站的分期和最终建设规模
根据前期设计报告的结论、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复意见以及与有关
政府部门达成的协议,确认本期建设规模和最终可能达到的装机容
量。
一般规划的单一风电场在 200MW 左右,考虑到省级发改委的

— 74 —
批准权限,宜按 50MW 装机容量来递增,更大规模的风电场视其审
批程序及项目公司建设资金的投入方式而定。
在技施设计阶段,具体做法上,有下列几种:
(1)工程上分为两期,但设计上,仅将全场升压站的共用部分
和本期工程搞完,非共用范围按投资和施工分阶段,这种情形适用
于不连续投资的项目;

(2)工程上分为两期,但土建上,一次施工全部搞完(包括升
压站及风电场的接地网及设备基础),甚至连主要电气设备也同时
订货,如主变压器、GIS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等,这种情形适
用于连续投资的项目。实际上这是工程进程在受各种边界因素制约,
如地方电网的接受能力、各级发改委的规划统筹及地方行政的支持等;
(3)工程上分为多期(三期或更多期),此种情况从升压站场

地上宜完成平整(挖、填方)任务,近期按上述(1)或(2)的做
法执行,主要视资金投入情况。
8.2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原则
电力系统是一个巨大的组织严密的统一体,各种类型的发电厂
和变电所按照他们各自在电力系统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分工完成
整个系统的发电、变电和输配电的任务。设计风电场的主接线时,应
该考虑到它是电力系统总体的一部分,对主接线的可靠性、灵活性和
经济性三项基本要求说明如下:
8.2.1 可靠性
首先根据风场自身的特性以及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风电场
电气主接线力求简单、灵活,便于风机频繁并网或脱网,即或发生故
障,也把它限制在风场范围内,不致扩大到并网点以外的系统。这是
保证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但风电场自身电气主接线的可靠性要求
是不高的。
衡量风电场主接线可靠性的标志是:
(1)断路器检修时能否不影响供电

由于一年中冬季或春季是风场的大风月,夏季是小风期,完全有
时间进行电气设备的正常检修,目前各级配电装置中的断路器为
SF6 或真空断路器,断路器的性能和质量有了很大进步,设备本身
的可靠性有了很大提高,其故障率是很低的,而且检修时间都是很
— 75 —
短的,。因此基本能做到正常检修不影响供电,除非是事故检修。
(2)风电场全部停运的可能性
风场全部机组停运的可能性会有的,受两方面影响:
① 受风速的限制,风速过大或小均会停机。

② 系统安全自动化方面对风场机组如低电压穿越能力都提出明

确要求,同时明确在系统发生 N-1 运行时(系统主干线路过负荷


时),需要切除部分风电场时,采取跳主变高压侧断路器;在系统
发生 N-2 运行时(主网要失稳的情况),需要切除大部分风电场
时,采取跳风场送出线路侧断路器。
(3)主接线中各组成元件,一次设备(母线、断路器、隔离开
关等)的故障率和继电保护二次设备的故障率的综和,才是可靠性
的保证。目前我国风电场所采用的电气设备(一次、二次及通信等)
均接近国际市场的水平,这种技术进步为风电场主接线的可靠性提
供了较好的保证。
8.2.2 灵活性
灵活性指风电场适应不同时期各种不同运行工况要求的能力,
主接线应满足调度灵活性、检修灵活性和扩建灵活性。
(1)为了调度的目的,可以灵活的操作,投入或切除线路、变
压器、或机组,满足系统在各种运行方式下的调度要求;
(2)为了检修的目的,可以方便的停运断路器、母线及其继电
保护设备进行安全检修;
(3)为了扩建的目的,可以容易地从初期过渡到最终接线,实
现在扩建过渡时,无论在一次和二次装置等所需的改造工程量为最
小。
8.2.3 经济性
风电场的主接线在满足可靠性、灵活性要求的前提下做到经济合
理。
(1)投资省:主接线应力求简单,以节省断路器、隔离开关、
电流和电压互感器以及相关的二次设备和控制电缆;
(2)占地面积少:主接线的设计要为尽可能减少配电装置布置
占地面积创造条件;
— 76 —
(3)电能损失少:经济合理的选择主变压器的型式(双绕组或
三绕组)、容量、台数,要避免因重复变压而增加电能损失。
8.3 各级电压配电装置的基本接线设计

(1) 风电场集电线路侧

① 集电线路侧的接线

风电场集电线路侧(35kV 或 10kV)接线一般是单母线分段,
分段数宜与主变压器台数一致,各段母线间设置了联络开关,这主
要是考虑主变检修时便于其母线段风机电能的送出,这一点在小风
月也可用来使某台主变退出运行,以节约一台主变的空载损耗。
单母线接线的优点是:接线简单清晰,设备少,操作方便、便于
扩建和采用成套装置。每个母线段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特别是每段母
线连接 49.9MW 装机容量时,集电线路宜采用 35kV 电压级。集电
回路数三回左右。
下面细述风机与箱变之间的连接:
根据风机布局、风力发电机组的容量以及电机的出口电压(机组
出口电压为 0.69kV),通常风电场采用二次升压方式,一次升压
采用风力发电机组与箱变(美式)一机一变单元接线方式,该接线
电能损耗少、接线简单、操作方便,且任何一台风机故障不影响其它
风机运行,具有很好的灵活性;经一次升压后,通过集电线路将各台
机的电能汇集起来,就近接入升压站,进行二次升压送入电力系统。
② 发-变单元接线的设备配置
发电机变压器之间设置了框架式空气断路器,其保护配置满足
机组的各种继保要求,诸如:电流速断、过电流、过负荷、低电压保
护及各种机械的超越限保护。因此说运行可靠性是有保证的。容量偏
小的机组,如 G58,容量为 0.85 MW,发电机变压器之间设置了熔
断器式隔离开关,其刀熔开关是进口产品,实践证明也是能满足运
行要求的。变压器(美式箱变)高压侧一般是配置高压真空负荷开关
(额定电流 630A,关合电流 50kA),并附插入式全范围保护熔断

器(遮断容量 31.5kA)

③ 集电线路的设计原则
— 77 —
对于集电线路的电压选择应因地制宜,风机容量小、塔位距升压
站较近、或地方用电负荷较大,可采取 10kV 或 6kV,但对于主要向

系统供电的工程项目,采用 35 kV 居多。
风电场集电线路一般情况下采用架空线路,当受地形地物等约
束条件限制时(如林区、鱼池、公路、其他电力线路等),可采用电
缆线路,但采用电缆本身造价要高于架空线,所以要综合比较征地
费用和电缆投资。相关标准见国标《66kV 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

规范》GB50061-2010 和《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

2007。

(2)风电场升压站高压侧

风电场升压站高压侧的电压等级一般为 66 kV、110 kV、 220

kV、甚至 330kV,汇集的风场电能通过相应电压级的送出线路向系
统供电。
风电场升压站升高电压侧接线,一般是单母线,其次有变压器-

线路组、扩大的变压器-线路组(两台主变时)。
为简化接线,当系统认为能满足运行要求时,升压站高压侧的
线路也可采用不设保护的接线方案,线路保护装在系统对侧,此时
升压站的线路间隔仍装设断路器及电流互感器,断路器主要用于投
切空载线路(此时往往线路电容电流大于隔离开关所能切断的容性
电流),电流互感器用于升压站关口计量点的计量和保护。
电力系统所接纳的风场,其送出线路以一回线路居多,因此接
线力求简单、设备少、操作方便。
下面细述高压侧接线的拟定原则:
① 在可研阶段应根据风力发电场的规划容量和区域电网接线方
式的要求,进行升压站高压侧接线的方案比选,这种比选应充分体
现风电的特性。
从我国北方风电场运行情况看,每年的过程线是: 9 月至第二

年 5 月发电较多,其他月份发电较少。风电场全年有效发电时间

2100-2300 小时,每年冬季资源最好,春、秋次之,夏季最差。因
此对电气设备来说,夏季有充分的检修时间。
— 78 —
另外目前风电场的运行还不能满足电力系统调峰、调频的要求,
虽然当前电网有关部门对机组的低电压穿越能力,风电场出力预测
提出一定的要求,但对风能的利用尚未有本质的突破。因此风电场的
电气主接线和主要电气设备宜按高压用户站考虑,自然接线愈简单
愈符合系统的要求。
② 在进入初步设计阶段后,风电场电气主接线应与系统部门协
调一致。
接入系统设计报告中会对风电场接入的电压、接入系统的落点、
风电场的无功补偿装置、关口计量点及配套的送出工程(送电线路、
继电保护、调度、通信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对风场升高电压侧的接
线方式也将给与明确规定。
③ 在进行技施设计时,应将审批后的接入系统报告结论作为风
电场技施设计的依据,升压站的主接线以系统的结论为准。特别是一
次二次的设备接口,其标准、设计原则、设备技术指标、分期过渡及
新技术采用等均应有相互确认的文件,风电场技施设计阶段的电气
主接线应充分体现出设备配置、保护监控、运行检修、电力计量及系
统要求等诸方面的特征。
(3)主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方式
风电场主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应按系统规定的接地方式执
行,其具体规定如下:
① 66kV 及以下系统采用不接地方式
风电场中此类电压等级的主变压器,虽然连接组标号是
Yd11,即或中性点可引出,一般是不接地,但考虑风电场处于多雷
区单进线时,往往装一只氧化锌避雷器,这仅是雷电过电压保护的
需要。
② 110kV 及 220kV 系统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
风电场中此类电压等级的主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也可不接
地。
③ 330kV 及 500kV 系统中不允许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运行,
这是由于操作过电压造成的,从绝缘配合上只能如此。
(4)风电场集电线路侧的接地方式
风电场集电线路电压侧属小电流接地系统,目前宜采用三种接
地方式:
① 不接地方式
我国 6kV、10kV、35kV 电网,一般都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的运行方式。其单相接地故障电
— 79 —
流上限为:
3~10kV 架空线路、和所有 35、66 kV 系统 10A
3~10kV 电缆线路构成的系统 30A

② 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当单相接地故障电流超过上述限值时,应当采用消弧线圈接地
方式,且故障点残余电流不得大于上述限值。为防止集电线路投切电
容电流减少,使消弧线圈处于谐振点运行,应采取过补偿方式,过
补偿系数取 1.35。目前厂家制造的消弧线圈最大容量为 3150kVar。
消弧线圈的型式、容量等技术参数的选择见《导体和电器选择技
术规定》DL/T5222-2005 的 18.1 节。
消弧线圈与系统的连接方式及接地变压器的容量等详见《交流电
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0-1997 的 3.1.6 节。

③ 低电阻接地方式
当单相接地故障电流超过限值时,还可以采用中性点经低电阻
接地方式。目前我国风电场中,当集电线路电缆较长时,采用此种方
式的居多。
8.4 主要电气设备
风电场中的电气设备应参照《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
定》DL/T5222-2005。

8.4.1 电气主设备选择的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

(1)一般原则

① 应满足正常运行、检修、短路和过电压情况下的要求,并考虑
远景发展。
② 应按当地使用环境条件校核。

③ 应与整个工程的建设标准协调一致。

④ 在设计中要积极慎重地采用通过试验并经过工业试运行考验
的新技术、新设备。
(2)技术条件

— 80 —
① 选用电器的最高工作电压不应低于所在系统的系统最高电压

值,《标准电压》GB156-2003 的规定值如下:

设 备 最 高 电 压 依 次 : 3.6 kV 、 7.2 kV 、 12 kV 、 ( 24

kV )、40.5 kV、72.5kV、126kV、252 kV、363kV、 550kV

② 选用导体的长期允许电流不得小于该回路的持续工作电流。
对于断路器、隔离开关、组合电器、封闭式组合电器、金属封闭开关设
备、负荷开关、高压接触器等长期工作制电器,在选择其额定电流时,
应满足各种可能运行方式下回路持续工作电流的要求。如箱变回路应
考虑 1.05 倍变压器额定电流,这是考虑在 0.95 额定电压时其容量
不变的条件;又如,带负荷调压主变压器应按变压器的最大工作电
流选择(即考虑 1.1 倍主变压器额定电流)。

③ 校验导体和电器动稳定、热稳定以及电气开断电流所用的短
路电流,应按系统最大运行方式下,可能流经被校验导体和电器的
最大短路电流。前期设计系统容量应按具体工程的设计规划容量计算,
技施设计按接入系统报告提供的设计水平年的短路电流。
④ 校验电器的开断电流,应按最严重短路形式验算。

⑤ 确定短路电流热效应计算时间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对导体(不包括电缆):宜采用主保护动作时间加相应断路器
开短时间。主保护有死区时,可采用能对该死区起作用的后备保护动
作时间,并采用相应处的短路电流值。
对电器:宜采用后备保护动作时间加相应断路器的开断时间。
⑥ 电器的绝缘水平按《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DL/T

5222-2005 附录 B 执行。

(3)环境条件
选择导体和电器时应按风电场当地环境条件校核,诸如:气温、
风速、湿度、污秽、海拔、地震、覆冰等条件。一般情况下按《导体和电
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执行,对风电场设计来说,应注重高海拔时电
气设备外绝缘的校验和地区污秽等级的确定,根据需要向制造部门
提出补充要求制定符合当地条件的产品。
8.4.2 短路电路及主要设备选择
— 81 —
8.4.2.1 短路电流水平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风电场电气系统典型设计”的系统卷,风
电场的短路电流水平应考虑到系统未来的发展,前期及初设阶段,
短路电流水平估算如下:
330kV/50kA ; 220 kV/50 或 40kA ; 110kV/31.5kA ;

66kV/31.5kA;35kV/31.5 或 20kA;10kV/40 或 31.5 或 25kA



进入技施阶段后,上述各级电压的短路电流水平需根据接入系
统给定的参数复核后确定。
8.4.2.2 电气设备选择原则
风电场所涉及到的大部分电气设备(风机、主变压器、美式箱变、
各种高低压电器、高压电缆及附件、计算机监控设备,光纤通信等),
目前国内市场均能制造,因此应选择国内知名品牌,且以低能耗为
主。
(1)主变压器选择
风电场的主变压器一般采用油浸式、低损耗、双绕组有载调压升
压变压器,目前可选用 10 型或 11 型产品,有载调压开关选用国际

品牌。接线组别为 Ynd11。

① 主变压器相数的选择
我国目前为风电场制造的三相大容量变压器,容量为
720MW,电压为超高压 330 kV,主变压器容量为 3×240MVA。

因此建议,凡不超过 240MVA 容量的主变压器应尽量选用三相式


(只要运输条件允许)。
② 主变压器应采用有载调压方式,而且分接头应为

U0±8×1.25%的形式。

③ 主变压器容量的选择
选择主变压器容量时,考虑风力发电场负荷率较低的实际情况 ,
及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因数在 1 左右,可以选择等于风电场发电容
量的主变压器。这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风电场风力发电机的布置总会造成风力机间尾流和复杂地
— 82 —
形条件下的紊流,因此总不会出现全部机组在最佳风速时满出力的
情况。
二是风场大风月不在夏季,往往在冬季和春季,这时主变周围
的环境温度较低,主变油箱上层油温在一定限度内能适应过负荷运
行,变压器正常允许过负荷能力见国标 GB/T15164-油浸式电力变

压器负载导则的表 1。

④ 全星形接线变压器的使用

风电场集电线路中电缆较多时,其电容电流往往达到 200A 左
右,这样大的电容电流,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会严重威胁电气
设备的绝缘。特别是 35kV 电缆终端的电气安全。此时 35kV 系统的
中性点,往往采取低电阻接地方式,因此会使用全星形接线变压器。
(2)站内高压配电装置形式选择
风电场升压站站内配电装置选择应遵循标准《高压配电装置设计
技术规程》DL/T5352-2006,对风电场的特殊性宜采用下列作法:

① 我国目前大规模风电场直接上网的最高电压为 330kV,因此

站内 220(330)kV、110(66)kV 配电装置设备可根据当地环境

条件与结合电网要求,采用敞开式配电装置或 GIS 配电装置,一般

情况采用敞开式,对沿海地区或受其他环境因素影响也可采用 GIS
设备。
② 选择高压断路器的一般技术条件是 7 项:额定电压、额定电流
机械荷载、额定开断电流、短路热稳定、短路动稳定和绝缘水平。风电
场升压站低压侧(35 kV 或 10kV),目前使用的真空断路器居多,

高压侧(110kV 或 220kV)使用的 SF6 断路器居多,而在接入系

统报告中,电力部门一般均按 31.5kA 短路电流来预先规定,但对


工程的技施设计则应详细校验。
风电场升压站内 35kV 或 10kV 户内配电装置采用金属封闭开
关柜,一般地区选用手车式,高海拔地区可选用固定式。

— 83 —
③ 选择高压隔离开关的一般技术条件是 6 项:额定电压、额定
电流、机械荷载、短路热稳定、短路动稳定和绝缘水平。
风电场升压站低压侧(35kV 或 10kV),目前使用的多为高压
开关柜(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因此隔离开关多为屋内型,早期
建设的风电场升压站,35kV 侧也有采取屋外敞开式的配电装置,

基本采用 GW4 型隔离开关。

风电场升压站高压侧(110kV 或 220kV)使用的隔离开关多

为 GW4 型隔离开关或 GW7 型隔离开关,少数采用单柱剪刀型

GW6 隔离开关,运行实践证明由于风场风大,有操作拉弧而酿成事

故的案例,因此新建风场一般不采用 GW6 隔离开关。在接入系统报

告中,电力部门一般均按 31.5kA 短路电流来预先规定,但对工程


的技施设计则应详细校验。
④ 3~35kV 电流互感器宜选用树脂浇注结构,66kV 及以上宜
采用油浸绝缘结构式。
⑤ 3~35kV 电压互感器宜选用树脂浇注结构,66kV 及以上宜
采用油浸绝缘结构式电磁式或电容式电压互感器。
⑥ 66kV 及以上配电装置内的过电压保护宜采用金属氧化物避
雷器。
(3)站内接地变、站用变设备的选择

① 当升压站内低压侧系统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时,接地变和站用
变应合并。当采用低电阻接地时,接地变站用变应分开设置。
② 当接地变容量较小(指低压系统电容电流小于 100A,此时
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且升压站内低压侧系统采用屋内盘柜式
设备时,接地变可采用干式变,与开关柜同室布置。当接地变容量较
大(指低压系统电容电流大于 100A,此时采用低电阻接地方式),
接地变可采用油浸式,室外布置。
③ 接地变压器容量应参照《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
— 84 —
定》DL/T5222-2005 的 18.3 节计算。

④ 站用变压器推荐采用干式变,且与低压场用开关柜同时布置。

变压器采用节能型 11 或 10 型,接线组别 Dyn11。站用变容量应参

照《220~500kV 变电所所用电设计技术规程》DL/T5155-2002 的

5.1 节计算;

(4)站内接地电阻、消弧线圈的选择

① 接地电阻设备应选择成套柜,一般情况下户外布置主变压器
中性点附近,接地电阻选择计算应参照《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
定》DL/T 5222-2005 的 18.2.6 节;

② 消弧线圈若采用干式,可布置在与高压开关柜同室,应选用
自动跟踪动态补偿式,消弧线圈的选择计算应参照《导体和电器选择
设计技术规定》DL/T 5222-2005 的 18.1.4 和 178.1.节。

(5)站内无功补偿设备选择
电力系统通常要求大型风电场升压站设置一定容量的动态无功
补偿,以利于系统的静态稳定。由于风电场满容量运行的概率很小,
且风电机组年利用小时数一般为 2000 小时左右。从运行安全及经济

性考虑,目前使用较多的是 SVC 动态无功补偿装置。


对于装置的具体形式应根据接入系统的结论意见执行。以便满足
系统对风电场所要求的的无功功率的调节范围和响应速度。
前期及可研设计阶段,无功补偿容量可按主变容量的 20%来设
计。
(6)箱式变压器的选择
风电场每台机组均连接一台箱式升压站,高压侧(集电线路)
电压为不接地系统,低压侧(风力发电机组岀口)为中性点直接接
地系统。
① 箱变容量的配置
风力发电机组都是按单元接线配置美式箱变,其容量配置应满
足发电机的最大连续输出容量扣除本机组的机组自用负荷。粗略统计,
— 85 —
自用电部分不足 4%,又由于油浸变压器有一定的过负荷能力,大
风月又值环境温度较低(冬季或春秋季),因此习惯做法是按机组
功率因数 cosф=0.95(滞后)运行时的发出容量,套用我国现有的
变压器系列容量或市场已具有的容量,如:
机组容量 750kW--则配用变压器容量 800kVA;

机组容量 850kW--则配用变压器容量 900kVA;

机组容量 1500kW--则配用变压器容量 1600kVA;

机组容量 2000kW--则配用变压器容量 2100kVA。

对更大容量机组宜按 1.05 倍配置变压器容量。

② 箱变的技术参数
大多数风电场使用的箱式变压器是欧式变。
箱式变压器的接线组别采用 Dyn11,变压器性能为油浸、自冷、
全密封、低损耗。
额定电压 :Uo±2×2.5%/0.69kV,额定频率:50Hz,阻抗

电压:6.5%,噪声水平: ≤55dB,损耗:按 11 型变压器的损耗


标准要求。
③ 箱变内的低压侧,可根据风机厂家的技术要求设置检修用的

干式变压器,提供照明、试验电源等。额定容量为 1000VA 左右,额

定电压:高压 690V,低压:380/220V。

④ 箱变内的信号送到端子排,以实现遥测、遥信,通过端子排

使用电缆直接送至风电机组的 PLC,将数据传输到上位机。

8.5 站用电系统

(1)站用电系统应参照《220~500kV 变电所所用电设计技术

规程》DL/T5155-2002 的第 4 章设计。

— 86 —
① 风电场升压站站用电系统应有两路独立的电源,一路引自主
变压器低压侧,另一路宜从站外电源引接,如可将原风场的施工电
源永久化或从地方升压站取得,也可设置柴油发电机组;
② 站用电系统应采用三相四线制,系统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系

统额定电压 380/220V;

③ 220kV 及以上升压站的 380/220V 站用电系统应为单母线

分段接线,可由 5~6 面开关柜组成,两电源各接入一段母线 。

110kV 及以下的升压站的 380/220V 站用电系统应为单母线接线。

可由 4~5 面开关柜组成,两电源互为备用;

④ 低压电器、导体的选择,应满足工作电压、工作电流、分断能
力、动稳定、热稳定和周围环境的要求;
⑤ 站用电负荷宜由站用配电屏直配供电,对重要负荷有条件时
应采用双回路供电方式;
⑥ 断路器、隔离开关的操作及加热负荷,可采用按配电装置区
域划分,各区域分别设置环形供电网路,并在环网中间设置刀开关
以开环运行;
⑦ 检修电源网络宜采用按配电装置区域划分的单回路分支供电;

(2)风电场升压站应设置工作照明、事故照明、变电室外照明
及消防照明。照明按标准《火力发电厂和变电所照明设计技术规
定》DL/T 5390-2007 执行。

① 变电所的道路两旁装设路灯,户外升压站四周装设落地投光
灯照明;
② 中控室灯具要求光线柔和,无阴影,照度均匀,采用慢射配

光、嵌入式栅格荧光灯。照度要求不小于 500lx,室内照度均匀度不

小于 0.7;

③ 中控楼内的办公室和标准房间采用荧光灯,照度要求不小于
— 87 —
300lx;

④ 中控楼的主控室设事故照明,照度不小于 30lx;楼道设置疏
散指示灯;
⑤ 高低压配电装置室的工作照明照度要求不小于 300lx;事故

照明照度不小于 10lx;

⑥ 事故照明及疏散指示灯采用自带蓄电池的灯具。

8.6 电气设备布置

(1)风电场升压站内的电气布置应遵循《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

术规程》DL/T 5352-2006。

(2)升压站内高压侧 220kV 和 110kV 配电装置应参照《国家

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220kV 升压站分册和 110kV 升压站


分册》,及“风电场电气系统典型设计变电篇”。
(3)根据近年来风电场设计和运行的经验,由于风电场风速大,
高压配电装置宜选择改进的中型布置;环境污秽或高海拔及沿海地
区可采用 GIS 方案;

(4)35kV 和 10kV 配电装置宜选成套开关柜,布置在屋内;

(5)主变压器宜布置在户外。

(6)其他电压等级的配电装置应参照有成熟运行经验的设计成
果。
8.7 过电压保护及绝缘配合
风电场升压站的过电压保护设计应遵循行业标准《交流电气装置
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 620-1997。

(1)风电场直击雷的防护措施:

① 风电场升压站一般情况下,采取数根独立避雷针组成联合保
护范围,以实现对整个站内的直击雷保护。
— 88 —
② 风电场升压站的主控楼采用沿屋面板及女儿墙敷设避雷带的
做法。
(2)风电场雷电侵入波过电压保护设计原则如下:

① 电压在 35kV 及以上的风电场升压站,其敞开式高压配电装


置,每组母线上应设置氧化锌无间隙避雷器。当避雷器与主变压器及
其它被保护设备接近或超过规程规定的最大电气距离时,应在主变
压 器 附 近 增 设 一 组 避 雷 器 ; 当 集 电 回 路 侧 是 开 关 柜 ( 10kV 或

35kV)时,母线避雷器则与电压互感器布置在同一柜内。

② 风电场中,66kV 及以上进线无电缆段的 GIS 变电所,在

GIS 管道与架空线路的连接处,应装设氧化锌避雷器。其接地端应与
管道金属外壳连接。
如果主变压器至避雷器的距离超过下述数值,则应在主变压器
处增设一组避雷器。
66kV 50m
110kV 及 220kV 130m

③ 风电场中,66kV 及以上进线有电缆段的 GIS 变电所,在电


缆段与架空线路的连接处,应装设氧化锌避雷器。其接地端应与电缆
的金属外皮连接。对单芯电缆,应经金属氧化物电缆护层保护器接地。
此时应分别对四个问题进行研究:单芯电力电缆金属层接地方式选
择;避雷器的配置;电缆金属护层保护器的参数校验;回流线的设
置。
④ 220kV、110kV 氧化锌避雷器按《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

雷器》GB 1032-2000 及《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使用导

则》DL/T 804-2002 中的规定进行选择。

8.8 接地设计
风电场升压站的接地设计 应遵循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接
地》DL/T621-1997,接地体的截面选择应综合考虑热稳定要求和
腐蚀,通常接地体采用镀锌扁钢,对于受土壤腐蚀性和地质条件限
制的升压站,通过技术经济比较也可采用铜质接地体。接地电阻设计
中应考虑土壤电阻率的季节系数。

— 89 —
风电场升压站内,不同用途和不同电压的电气装置、设施,应使
用一个总的接地装置,并且接地电阻应符合其中最小值的要求。一般
情况下,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下是要求,R≤2000/I (Ω)。升
压站地网的设计一般按复合式接地网考虑,均压网水平接地体的布
置其间距不宜小于 10m,垂直接地体长度 2.5m 左右。升压站跨步
电压和接触电压应满足规程要求。
当处于高土壤电阻率区时,若施工后升压站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不能满足 R≤2000/I (Ω),则可采用外引接地进行补充,从复合式

接地网上引出多根水平射线, 每条射线上连接着外引的复合接地体,
如碳棒接地模块、离子井等。以期达到规程的要求值。
8.9 电缆通道设计和电缆敷设
风电场升压站内电缆通道设计应遵循标准《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
术规程》DL/T 5056-2007,风电场电缆敷设应遵循标准《电力工程

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
站内的电缆管沟布置应从总体布置出发,以主控楼,各级配电
装置、主变压器、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等的合理布置为前提,按变电所
的最终规模统筹规划,管、沟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在平面与竖
向上应相互协调,远近结合,合理布置,便于扩建;管、沟宜沿道路,
建、构筑物平行布置。干管、沟应靠主要负荷侧和多分支的一侧。管、
沟布置应路径短捷、适当集中、间距合理、减少交叉,交叉时宜垂直
相交。
8.10 常见风电场各种类型升压站的特性表
风电场各种类型升压站的特性表
35kV 开关
特点 高压设备 适用海拔
电压等级 主接线形式 柜 适用地区
型式 类型 高度
形式
110kV 单
高压侧: 东北、河
母线; 110kV: 35kV 开关 海拔
110kV 户 110kV 北、新疆、
35kV 单母 常规设 柜为手车 1800m
外常规设备 低压侧: 内蒙等地区
线或分段接 备,户外 式,户内 以下
35kV (不限于)
线方式
110kV 户 高压侧: 110kV 单 110kV:GI 35kV 开关 海拔 云南、贵州
外 GIS 设 110kV 母线; S 设备, 户 柜为固定 1800m 等地区(不
备 低压侧: 35kV 单母 外 式,户内 及以上 限于)

— 90 —
线或分段接
35kV
线方式
110kV 单
高压侧:
110kV 全 母线或线变 110kV:GI 35kV 开关 滨海地 江苏、山东
110kV
户内 GIS 组;35kV S 设备, 柜为手车 区,污秽 沿海地区
低压侧:
设备 单母线或分 户内 式,户内 相当严重 (不限于)
35kV
段接线方式
220kV 单
高压侧: 东北、河
母线; 220kV: 35kV 开关 海拔
220kV 常 220kV 北、新疆、
35kV 单母 常规设 柜为手车 1800m
规户外设备 低压侧: 内蒙等地区
线或分段接 备,户外 式,户内 以下
35kV (不限于)
线方式
220kV 单
220kV 户 高压侧: 东北、河
母线; 220kV: 35kV 开关 海拔
外(管母 220kV 北、新疆、
35kV 单母 常规设 柜为手车 1800m
线)常规设 低压侧: 内蒙等地区
线或分段接 备,户外 式,户内 以下
备 35kV (不限于)
线方式
220kV 单
高压侧:
220kV 户 母线; 220kV: 35kV 开关 海拔 云南、贵州
220kV
外 GIS 设 35kV 单母 GIS 设 柜为固定 1800m 等地区(不
低压侧:
备 线或分段接 备,户外 式,户内 及以上 限于)
35kV
线方式

9 电气二次设计

9.1 系统继电保护
根据接入系统设计报告和接入系统设计审查意见进行风电场升
压站的系统继电保护设计。
(1)线路保护配置原则

① 每回 330kV 线路配置双套完整的、独立的能反映各种类型故
障、具有选相功能全线速动保护、双套远方跳闸保护、一套断路器失
灵保护。根据系统工频过电压的要求,对可能产生过电压的线路应配
置双套过电压保护。
② 每回 220kV 线路配置双套完整的、独立的能反映各种类型故
障、具有选相功能全线速动保护,终端负荷线路也可配置一套全线速
动保护。每套保护均具有完整的后备保护且均应含重合闸功能。
③ 对于 50km 以下的 220kV 线路,宜随线路架设 OPGW 光缆,
配置双套光纤分相电流差动保护。

— 91 —
④ 220kV 双套配置的线路主保护、后备保护的交流电压回路、
电流回路、直流电源、开关量输入、跳闸回路、信号传输通道均应彼此
完全独立没有电气联系。
⑤ 双重化配置的线路保护每套保护只作用于断路器的一组跳闸
线圈。
⑥ 110kV 线路应配置一套线路保护,保护应具备完整的后备保
护。
⑦ 110kV 电厂联络线、长度低于 10km 的短线路,宜配置一套
光纤纵联差动保护。
⑧ 对于 110kV 电缆线路以及电缆与架空混合线路,宜配置一
套光纤差动保护作为主保护,同时应配有包含过负荷报警功能的完
整的后备保护。
⑨ 风电场 35kV 母线应配置母线保护。

(2)母线保护配置原则

① 330kV 母线按远景配置双套母线保护。母线侧的断路器失灵
保护需跳母线侧断路器时,通过母差实现。每套母线保护只动作于断
路器的一组跳闸线圈。
② 重要的风场 220kV 升压站的 220kV 母线按远景配置双套母
线保护,其他按远景配置一套母线保护。
③ 220kV 母线按远景配置双套母线保护的按照远景配置双套失
灵保护,其他按远景配置一套失灵保护,失灵保护应与母差保护共
同出口。
④ 110kV 母线按远景配置单套母线保护。

⑤ 110kV 的母联、母线分段断路器应按断路器配置专用的、具
备瞬时和延时跳闸功能的过电流保护。
(3)操作箱配置原则

① 220kV 以上每条线路应配置一套分相操作箱,操作箱配置在
其中一套线路保护屏(柜)内。
② 110kV 每条线路应配置与线路保护组合在一起的单套三相操
— 92 —
作箱。
③ 主变压器三侧宜配置独立的三相操作箱,操作箱配置宜集中

在一面保护屏(柜)内,当 220kV 断路器采用分相操作机构时,则

主变压器 220kV 侧对应配置分相操作箱。

(4)故障录波

① 升压站站内,宜按电压等级配置故障录波装置分别记录线路
电流、线路电压、保护装置动作、断路器位置及保护通道的运行情况。
主变压器三侧录波信息应统一记录在一面故障录波装置内。
② 每套线路故障录波器的录波量宜不少于 64 路模拟量、128 路
开关量。
③ 故障录波装置应具备单独组网功能,并具备完善的分析和通
信管理功能,通过以太网与保护和故障信息管理子站系统通信,录
波信息可经子站远传至各级调度部门进行事故分析处理。
(5)安全自动装置
根据电网要求,风电场升压站配置一套电能质量监测装置和故
障信息子站。
① 配置保护及故障录波信息管理子站系统,保护及故障录波信
息管理子站系统与监控系统宜根据需要分别采集继电保护装置的信
息。
② 保护及故障录波信息管理子站系统与保护装置、监控系统的
联网方式可采用两种方案,保护装置的单网络方案和保护装置的双
网络方案,根据需要进行配置。
9.2 风电场升压站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
根据接入系统设计报告和接入系统设计审查意见进行风电场升
压站的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
(1)远动系统设计原则

① 调度管理关系宜根据电力系统概况、调度管理范围划分原则
和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确定。
② 远动信息的传输原则宜根据调度管理关系确定。

— 93 —
(2)远动系统设备配置
应配置相应的远动通信设备,且应冗余配置,并应采用专用装
置、无硬盘型。
(3)远动信息采集

远动信息采集采用“直采直送”原则,直接从 I/O 测控装置获


取远动信息并向调度端传送。
(4)远动信息内容
远动信息采集采用内容应满足《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
程》DL/T 5003-2005、《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T

5002-2005 和相关调度端及远方监控中心对升压站的监控要求。
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风电场向电网调度部门提供的遥测信号
包括但不限于下列:
① 并网线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流;

② 并网点电压、频率;

③ 主变各侧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流;

④ 35kV 线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流;

⑤ 无功装置的无功功率、电流;

⑥ 35kV 母线分段电流;

⑦ 有功功率控制系统:机组实发有功功率、机组当时允许最大
出力、机组当时允许最小出力、机组当时调节上升速率、机组当时调
节下降速率;
⑧ 无功电压控制系统:风电场控制电压目标值;

⑨ 有功功率控制系统指令功率值(4-20mA);

⑩ 无功功率控制系统指令功率值(4-20mA);
风电场向电网调度部门提供的遥测信号包括但不限于下列:
① 主变分接头位置信号;

— 94 —
② 全站事故总信号;

③ 并网点频率;

④ 所有断路器(负荷开关)、隔离开关、接地刀闸位置信号;

⑤ 所有保护动作信号及装置故障信号;

⑥ 故障录波器动作及故障信号

⑦ 单个风电机组运行状态;

⑧ 风电场实际运行机组数量和型号;

⑨ 风电场的实时风速和风向;

(5)远动信息传输
远动通信设备应能实现与相关调度中心及远方监控中心的数据
通信,分别以主、备通道、并按照各级调度要求的通信规约进行通信。
主通道应采用数据网方式接入地区级电力调度数据专网,备用通道
采用专线 方式 。网 络通 信采用《 远 动设备及系统 第 5-104 部

分》DL/T 634-5104-2009 规约,专线通信采用《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 5-101 部分》DL/T 634-5101-2002 规约。

(6)电能量点设置原则
风电场贸易结算用关口电能计量点,设置电设施产权分界处,
或由购售电双方确定电能量计量装置安装位置。
风电场考核用关口电能计量点,设置在风场升压站内,用于经
济技术指标考核的各电压等级的各电压等级的变压器侧,输电和配
电线路端以及无功补偿设备处。
(7)电能量计量系统配置方案

① 设备配置
风电场升压站内设置一套电能量计量系统子站设备,包括电能
计量装置和电能量远方终端。风电场贸易结算用关口电能计量装置按
照主、副电能表配置,考核用关口电能计量装置可按单电能表配置。
电能表应为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并具备电压失压计时功能。
② 电能量信息采集内容
— 95 —
风电场电能量信息采集内容必须包括:升压站内所有电能计量
点(风电场贸易结算用关口电能计量点、各主变高压考核用电能计量
点、升压站站用电考核用电能计量点、各风电机组集电线路回路考核
用电能计量点、升压站无功补偿回路考核用电能计量点),采集内容
包括各电能量计量点的实时、历史数据和各种事件记录等。
③ 电能量计量的技术要求

风电场电能量贸易结算用关口电能计量表按照 0.2 级配置,关

口电能计量表至少有双 RS-485 通信接口输出,可同时与其他电能

表采集处理器通信。计量用电压互感器精度为 0.2 级,电流互感器

0.2S 级。
风电场配置一套电能量远方终端,以串口方式采集各电能表信
息;具有对电能量计量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分时存储、长时间保存、
远方传输、同步对时等功能。
(8)电能量信息传输
电能量计量系统子站通过电力调度数据网、电话拨号方式或利用
专线通道将电能量数据传送至各级电网调度中心的电能量计费系统
主站,通信应采用《远动设备及系统 电力系统电能累计量传输配套
标准》DL/T 719-2000 或《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DL/T 645-

2007 通信规约和 TCP/IP 网络通信协议。

(9)电能计量装置接线方式
接入中性点非绝缘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能计量装置应
采用三相四线电能表,接入中性点绝缘系统(中性点经补偿设备接
地)的电能计量装置,宜采用三相三线电能表。
(10) 调度数据网接入设备

① 调度数据网接入原则
风电场升压站宜一点就近接入相关电力调度数据网。
② 配置原则
风电场升压站应配置一套调度数据网接入设备,包括交换机、路
由器等设备。
9.3 风电场升压站通信系统设计
根据接入系统设计报告和接入系统设计审查意见进行风电场升
— 96 —
压站的通信系统设计。
(1) 系统通信设计

① 风电场升压站(100MW 规模以上)应至少配置 2 级传输网


设备,分别接入省、地通信传输网,其余传输设备可根据具体工程组
网需要配置。
② 光纤通信传输干线电路速率为 622Mbit/s~2.5Gbit/s,支

线电路速率为 155Mbit/s~622Gbit/s。

③ 在进行初步设计时,通信传输网应按照经过审批的接入系统

报告设计,SDH 设备型号应与原传输网保持一致,软件版本应保持
兼容,重要板卡宜冗余配置。
④ 光纤链路的设备群路光口宜采用 1+1 配置。

⑤ 复用保护的光通信设备,保护宜用 2Mbit/s 接口。

⑥ 一回线路的两套纵联保护均复用通信专用光端机时,应通过

两套独立光通信设备传输,每套光通信设备按照最多传送 8 套线路
保护信息设计。
⑦ 光缆类型以 OPGW 为主,光缆纤芯类型宜采用 G.625 光纤。

(2) 电力线载波设备设计

① 风电场升压站不开设通信用电力载波通道。

② 当保护只有一路独立光纤通道时,可配置一路保护专用高频
通道。
(3) 调度交换通信系统
风电场升压站应配置一套程控调度交换系统,满足电力系统调
度管理需要。
(4) 综合数据通信网设备
风电场升压站可根据地市电力数据网的建设要求配置一套综合
数据网接入设备,满足电力系统数据通信网规划管理需要。
(5) 通信电源
— 97 —
① 一般风电场升压站(50MW 规模)通信电源系统按照两套高

频开关电源、一组蓄电池组考虑。重要风电场升压站( 100MW 规
模)通信电源系统按照两套高频开关电源、两组蓄电池组考虑配置。
② 每组专用蓄电池容量应满足按照实际负荷放电不少于 8h 的
要求,高频开关电源的容量和蓄电池的容量根据工程计算配置。
③ 通信电源的交流电应由能自动切换的、可靠的、来自不同所用
电母线段的双回路交流电源供电,当所用电母线只有一段时,通信
电源可引自站内不同回路的两个电源。
④ 高频开关电源设备应具有完整的防雷措施、智能监控接口、主
告警输出空接点。
⑤ 传输同一输电线路的同一套继电保护信号的所有通信设备,
应接入同一套电源系统。
⑥ 传输同一输电线路的两套继电保护信号的两组通信设备,应
接入两套电源系统。
9.4 风电场电气二次系统设计
风电场电气二次设计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原则
设计。
风电场监控系统包括风机监控系统和升压站监控系统,监控系
统按照“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原则进行设计。
9.4.1 风机监控系统
风电场风机监控系统包括风电机组现地控制单元和风电场集中
控制系统,风电机组现地控制单元布置在风机塔筒内,主要有 PLC
或工业防护等级的智能控制模块、变频控制设备组成。
风电场集中控制系统包括风场光纤以太网、以太网交换机、风机
通讯环网柜、后台集中控制计算机组成。
(1)风电机组现地控制设备主要功能:

① 控制风力发电机组开/停机,以及对风力发电机组紧急停机控
制;
② 控制风力发电机组同期并网;

③ 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控制;
— 98 —
④ 对风力发电机组机头进行偏航操作、控制;

⑤ 对风力发电机组的风速计投入/切出的控制;

⑥ 监视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

(2)风电场风机集中控制系统主要功能:

① 风力发电机组现地控制单元与风电场集中控制系统通信功能;

② 风场内风力发电机组集中监控功能;

③ 风场内风力发电机组及箱变的“四遥”功能;

④ 与远方调度系统的通信功能

(3)风机监控系统配置
目前,风电场风力发电机组的监控系统由风力发电机组厂家配
套配置。
(4)风机变压器监控配置
风电场风力发电机组的变压器应配置监控保护设备,能对风力
发电机组的变压器进行遥测、保护、遥控等功能,监控系统通信采用
光纤通信。
(5)升压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配置
计算机监控系统宜采用分层、分布、开放式网络结构,主要由站
控层设备、间隔层设备和网络设备等构成。站控层设备按风场升压站
远景规模配置、间隔层设备按风电场阶段实际建设工程规模配置。
(6)站控层设备
主机兼主操作员工作站、备用操作员工作站兼“五防”工作站、
工程师工作站、远动通信设备、公共接口装置、网络设备、打印机等,
其中远动通信设备按双套冗余配置。
(7)网络设备

网络交换机、光/电转器、接口设备和网络连接线、电缆、光缆及

网络安全设备。100MW 容量风场或风场升压站为 220kV 电压升压


站时,计算机监控网应采用双网配置。
(8)间隔层设备
— 99 —
包括 I/O 测控装置、网络接口等。

(9)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采用工业以太网结构,监控系统间隔层的测控设备直接上站控
层网络,测控装置直接与站控层通信。
监控系统站控层及网络失效时,间隔层应能独立完成就地数据
采集和测控功能。
网络电缆在控制室和继电器室内设备之间采用双屏蔽双绞线,
需经过室外电缆沟的通信媒介采用光缆。
(10)升压站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主机兼操作员站、备用操作员站、工程师工作站应采用安全、可靠
人机界面友好的操作系统。
(11)系统功能设计
升压站监控系统实现对升压站可靠、安全、完善地监视、测量和
控制,并具备遥测、遥信、遥调、遥控等全部远动功能和时钟同步功能
具体功能设计见《220~500kV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

程》DL/T 5149-2001 的要求。

(12)防误操作闭锁
升压站监控系统应实现全站的防误操作闭锁功能,采用以下两
种方案。
通过监控系统的逻辑闭锁软件实现升压站的防误操作闭锁功能 ,
同时在受控设备的操作回路中串接本间隔的闭锁回路。
监控系统设置“五防”工作站。远方操作通过“五防”工作站实
现全站的防误操作闭锁功能,就地操作时则由电脑钥匙和锁具来实
现,在受控设备的操作回路中串接本间隔的闭锁回路。
本间隔的闭锁可以由电气闭锁实现,也可采用能相互通信的间
隔层测控装置实现。
(13)信号采集

监控系统的信号采集按照《220~500kV 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

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149-2001 的要求执行。

① 监控系统与继电保护的信息交换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一:保护的跳闸信号以及重要的告警信号采用硬接点的方
式接入 I/O 测控装置,应采用非保持接点。
— 100 —
方式二:监控系统以串口或网口的方式与保护装置或保护管理
信息子站连接获取保护信息。
② 监控系统与直流系统、UPS 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监
视系统等智能设备信息交换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一:重要的设备状态量信号或报警信号采用硬接点的方式
接入 I/O 测控装置。
方式二:配置智能型公用接口装置,安装在通信设备屏(柜)
中,公用接口装置通过 RS-485 串口方式实现与智能设备之间的信
息交换,经过规约转换器后通过以太网传送至监控系统主机。
(14)电压-无功自动控制
风电场升压站无功自动控制采用动态静止自动无功补偿装置 ,
MCR、TCL、SVG 等型式的无功补偿设备,无功补偿自动控制柜可以
实现与监控系统进行信息交换。
(15)通信规约
监控系统与微机继电保护的通信规约使用《远运设备及系统 继
电 保 护 设 备 信 息 接 口 配 套 标 准 》 DL/T 667-1999 规 约 或

DL/T860(IEC61850)规约,与电能电量计费系统的通信规约推

荐使用《远动设备及系统 电力系统电能累计量传输配套标准》DL/T

719-2000 规约。

监控系统与调度端网络通信采用《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 5-104 部

分》DL/T 634-5104-2009 规约,与调度端专线通信采用《远动设

备及系统 第 5-101 部分》(DL/T 634-5101-2002)规约。

9.4.2 主变压器保护

(1)主变压器保护配置原则
主变压器应装设纵联差动保护作为主保护,以保护变压器绕组
以及引出线的相间短路故障。
作为变压器主保护相间短路故障和相邻元件的后备保护,在主
变压器高压侧应装设复合电压闭锁过流保护装置,在主变压器低压
侧装设电流速断和复合电压闭锁过流保护装置。
— 101 —
主变压器高压侧复合电压闭锁过流保护,保护为两段式,第一
段保护设两个时限,第一时限动作于本侧母联断路器,第二时限动
作于本侧断路器,第二段延时动作于主变各侧断路器。
主变压器低压侧限时速断过流保护设两个时限,经短时限跳开
低压分段断路器,第二时限跳本侧断路器。在主变压器低压侧复合电
压闭锁过流保护设三个时限,第一时限跳开低压侧分段断路器,第
二时限跳本侧断路器,第三时限跳开主变各侧断路器。
主变压器高压侧应装设零序电流保护,保护为两段式,第一段
保护设两个时限,第一时限动作于本侧母联断路器,第二时限动作
于本侧断路器,第二段延时动作于主变各侧断路器。
主变压器高压侧中性点装设间隙零序电流保护和零序电压保护 ,
延时跳开主变压器各侧断路器。
220kV 电压等级主变压器保护装置应具有高压侧断路器失灵保
护动作后跳各侧断路器的功能。
变压器各侧应装设过负荷保护,220kV 电压为单相式,220kV
电压以下电压等级为三相式,延时动作于信号。
主变压器本体应装设非电量保护,保护动作于信号和延时跳主
变压器各侧断路器。
(2)主变压器保护技术要求

220kV 主变压器微机保护按双重化配置电气量保护和一套非电

量保护,220kV 以下主变压器微机保护配置一套电气量保护和一套
非电量保护。
采用两套保护配置时,两套保护装置应安装在相互独立的屏
(柜)内。每套保护均配置完整的主后备保护,宜选用主后备保护一
体装置。
采用单套电气量保护配置时,电气保护装置和非电量保护可以
安装在相同的屏(柜)内。主变非电量保护应设置独立的电源回路
(包括直流空气小开关及其直流电源监视回路)和出口跳闸回路,
且与电气量保护完全分开,在保护屏(柜)上的安装位置也相对独
立。
两套变压器保护的交、直流电源以及用于保护的隔离开关的辅助
接点、切换回路应相互独立。
两套完整的电气量保护的跳闸回路应与断路器的两个跳闸线圈
分别一一对应,非电量保护的跳闸回路应同时作用于断路器的两个
跳闸线圈。
当主变高压侧断路器采用分相机构时,非全相保护由断路器本
体机构实现。
如有电压切换装置,应随保护装置成套独立配置。

— 102 —
对于 220kV 以上电压等级配置失灵保护的断路器,主变电气量
保护动作启动失灵保护及解除失灵保护复合电压闭锁功能,主变非
电量保护动作不启动失灵保护。
每套保护装置的出口回路应设置有保护跳闸出口连接片和保护
投、退的连接片。
9.4.3 35(10)kV 线路及母线分段保护
线路配置微机型电流速断保护、过流保护、零序保护,架空线路
设置三相一次重合闸。
母线分段配置微机型电流速断及过流保护。
应选用保护测控一体化保护装置,就地安装在开关柜二次小室
内。
9.4.4 站用(接地)变压器保护
配置微机型电流速断保护、过流保护、零序保护及本体保护。
应选用保护测控一体化保护装置,就地安装在开关柜二次小室
内。
9.4.5 35(10)kV 并联电容器保护
配置微机型电流速断保护、过流保护、以及过压、失压、过负荷保
护。对于一组电容器切除后引起的剩余电容器过电压,根据接线情况
选用中性点电流或电压不平衡保护、电压差动保护或开口三角电压保
护。
应选用保护测控一体化保护装置,就地安装在开关柜二次小室
内。
9.4.6 升压站直流及 UPS 电源系统设计原则

(1)直流系统

① 直流系统电压

风电场升压站中,操作直流系统采用 220V 或 110V 电压。

② 直流系统蓄电池

蓄电池宜采用阀控式密封铅酸免维护蓄电池,110kV 升压站应

装设一组蓄电池,220kV 以上电压等级升压站应装设两组蓄电池。

蓄电池容量按照 2h 事故放电时间考虑,宜采用 2V 的单节电池。


具体工程应根据升压站规模、直流负荷和直流系统运行方式,对蓄电
池个数、容量以及充电装置进行计算确定。
— 103 —
③ 充电装置型式及数量

风电场升压站宜采用高频开关充电装置,220kV 以上升压站应

装设两套,模块 N+1,也可三套。110kV 及以下电压等级升压站应

装设一套,模块 N+1,也可装设两套。

④ 直流系统接线方式

110kV 及以下电压等级升压站的直流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

或单母线接线;22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升压站的直流系统采用两段
单母线接线,两段直流母线之间应设置联络电器。每组蓄电池及其充
电装置分别接入两段母线。
两组蓄电池的直流系统,应满足正常运行时,两段母线切换时
不中断供电的要求,切换过程中允许两组蓄电池短时并列运行。
每组蓄电池均应设有专用的试验放电回路,试验放电设备宜经
隔离和保护电器直接与蓄电池组出口回路并接。
⑤ 直流系统供电方式
风电场升压站一般采用直流系统屏一级供电方式,大型风电场
升压站(容量 100MVA 以上)并有 GIS 设备可采用两级供电方式。
风电场升压站中控室(继保室)的测控、保护、故障录波、自动
装置等设备宜采用辐射方式供电,35(10)kV 开关柜顶直流网络
采用环网供电方式。
⑥ 直流系统设备布置
直流系统设备以及蓄电池柜布置在升压站中控室(继保室)内。
如采用两极供电,直流分电柜布置于 GIS 负荷中心。

⑦ 直流系统其他设备配置
每段直流母线设置一套微机监控装置,根据直流系统运行状态 ,
综合分析各种数据和信息,对整个系统实施控制和管理,并通过
RS-485 通信口将信息上传至站内监控系统。
每组蓄电池配置一套蓄电池巡检装置,检测蓄电池单体运行工
况,对蓄电池充、放电进行动态管理。
在直流屏上装设直流绝缘监察装置,在线监视每段直流母线的
电压和检测直流馈线的接地情况,直流母线的电压过高或过低及接
— 104 —
地时均发出报警信号。
蓄电池出口,充电装置直流侧出口回路、直流馈线回路和蓄电池
试验放电回路应装设保护电器。保护电器宜采用专用直流空气开关,
分馈线开关与总开关之间至少保证 3~4 级的级差。

(2)UPS 电源系统

风电场升压站配置一套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UPS),UPS 负
荷主要包括:升压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自动化仪表、电量采集系统、
继电保护及故障录波子系统、电能质量监测装置、自动装置、调度录
音电话、风电机组计算机监控系统厂控层设备等
不停电电源系统可采用采用主机、从机冗余配置方式,主机、从
机自动切换时间小于 4ms。

① UPS 应为静态整流、逆变装置。UPS 应为单相输出,输出电

压为:220V、50HZ。输出的配电屏馈线应采用辐射状供电方式。

② UPS 正常运行时由站内站用电源供电,当输入电源故障消失

或整流器故障时,由升压站的 220V 直流系统供电,备用电源切换

时间应小于 4ms。

③ UPS 的正常交流输入端、旁路交流输入端、直流输入端、逆变

器的输入和输出端及 UPS 输出端应装设自动开关进行保护。

④ UPS 应提供标准通信接口,并将 UPS 系统运行状态、主要数


据等信息上送升压站监控系统。
(3)逆变电源
风电场升压站配置一套逆变电源装置,采用单机配置方式,负
荷主要包括:升压站事故照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视频监视系统等。
逆变电源应为静态逆变装置。逆变电源应为单相输入、单相输出,
输出电压为:220V、50HZ。旁路输入电源宜为单相。备用直流输入

由站用直流系统供电,备用电源切换时间应小于 4ms。
逆变电源装置应提供标准通信接口,并将逆变电源装置运行状
态、主要数据等信息上送升压站监控系统。当站内 UPS 电源容量配置
— 105 —
较大时,可由 UPS 替代逆变电源。

9.4.7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风电场升压站配置一套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设备包括火灾报警控制器、探测器、控制模块、信号模块、手动报警按
钮等。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取得当地消防部门认证。
火灾探测区域应按独立房(套)间划分。风电场升压站火灾探测
区域有主控室(二次设备室)、各级电压等级配电装置室、油浸变压
器、电缆夹层、电缆隧道及电缆竖井等。
根据所探测区域的不同,配置不同类型的和原理的探测器或探
测器组合,对于采用 SF6 高压电力设备的场所应配置 SF6 开关室环
境智能化监控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设置在中控室(二次设备室)或警卫室靠
近门口处。当火灾发生时,火灾报警控制器可及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
显示发生火灾的地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提供标准通信接口,并将
火灾自动报警主要数据等信息上送升压站监控系统。
9.4.8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

(1)配置原则
在风电场升压站内设置一套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按照满足
安全防范要求配置,不考虑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监视。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设备包括:视频服务器、视频监视主机、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多画面分割器、录像设备、摄像机、编码器及沿升
压站围墙四周设置远红外线探测器或电子栅栏。其中视频服务器、工
业以太网交换机等后台设备按照全站最终规模配置,并留有远方监
视的接口。现地摄像头按本期建设规模配置。
一般不在风电机组现场或箱变现场设置视频监视设备。
(2)技术要求
监视范围:对全站主要电气设备、建筑物及周边环境进行全天候
的图像监视,满足生产运行对安全、巡视的要求。
图像信息传输:图像分辨率应达到 CIF 格式(352×288)以上

(包括 CIF 格式),传输、存储格式采用 MPEG-4,兼容 H.264 或


更高版本的成熟视频编解码标准。
应具有与火灾和防盗报警的联动功能。
9.4.9 二次设备布置
风电场升压站新建工程按工程远景规模规划并布置二次设备,
— 106 —
设备布置应遵循功能统一明确、布置简洁紧凑的原则,并合理考虑预
留屏位。
风电场升压站二次设备的布置采用集中布置方式,站内不设通
信机房,在主控楼内设置中控室(二次设备室),集中监控工作站、
监控系统测控柜、网络通信柜、远动工作站屏、远动网络设备屏、电度
表屏、保护设备屏、故障录波屏、自动装置屏、通信设备屏、视频监视
主机屏、直流系统屏等均布置于二次设备室。35(10)kV 保护测控

一体化装置及电度表等设备就地分散布置于 35(10)kV 配电装置


室开关柜二次小室。
风电场升压站中控室(二次设备室)的备用屏(柜)数量不少
于总屏柜数的 10%~15%,中控室所有二次设备屏(柜)体结构、
外型及颜色应一致。
所有二次系统设备屏(柜)的外形尺寸宜采用 2260mm×800

mm×600 mm(高×宽×深,高度中包括 60 mm 眉头),通信系统

设 备 屏 ( 柜 ) 的 外 形 尺 寸 宜 采 用 2260mm×600 mm×600

mm(高×宽×深,高度中包括 60 mm 眉头)。
所有二次系统设备屏(柜)前单开门、屏(柜)后双开门、垂直
自立、柜门内嵌式的柜体结构,前门宜为玻璃门(不包括通信设备屏
柜),正视屏(柜)体转轴在左边,门把手在右边。
全站二次系统设备屏(柜)体颜色应统一,如通信屏(柜)同
室布置,则通信屏(柜)的颜色与二次系统设备屏(柜)体颜色也
应统一。
9.4.10 二次设备接地、防雷

(1)接地
控制电缆的屏蔽层两端可靠接地。
风电场升压站中控室(二次设备室)、敷设二次电缆的沟道、开
2
关场的端子箱及保护用结合滤波器,使用截面不小于 100 mm 的裸
铜排(缆)敷设与升压站主接地网紧密连接的等电位接地网。
在中控室(二次设备室)的电缆沟或屏(柜)下层的电缆室内 ,
2
按屏(柜)布置的方向敷设截面不小于 100 mm 的专用接地铜排,
并首末端连接,形成二次设备室的内等电位接地网,二次设备室的
2
内等电位接地网必须用至少 4 根以上、截面不小于 50 mm 的铜排
— 107 —
(缆)与升压站的主接地网可靠接地。
在中控室(二次设备室)静态保护和控制装置的屏(柜)下部
设有截面不小于 100mm2 接地铜排。屏柜上装置的接地端子应用截

面不小于 4 mm2 的多股铜线和接地铜排相连,接地铜排应用截面不

小于 50 的铜缆与二次设备室内的等电位接地网相连。
公用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二次回路只允许,且必须在相关保护
屏(柜)内一点接地。
独立的、与其他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没有电气联
系的二次回路应在开关场一点接地。
(2)防雷
在各装置的交、直流电源输入处设三级电源防雷器,在通信信道
装设通信信道防雷器。
9.4.11 电视、电话及网络
风电场升压站设综合楼的风电场,应设置电视、电话及网络系统。
电视采用有线电视网或卫星电视;楼内电话采用自动程控交换机,
门数按需设置;网络交换机按需设置。
电视、电话及网络系统的设计需由建设方确认,且各系统的设备
配置、布线及调试由专业公司负责。
9.4.12 远程监视管理系统
对于集团开发分布较分散的风电场,为实现集团化集中生产管
理,可建立集团化风电场生产实时监控系统,在集团本部设立集中
监控管理中心,各风电场风机监控系统将数据上传至集中监控管理
中心服务器,实现在集团本部对风电场各风机的实时监视和控制管
理,同时对于专业管理者和职能管理部门设置监视终端。
风电场生产实时监控系统建立平台必须要求风电机组监控系统
是开放性系统,配置开放的通信协议(如 OPC 协议)和接口;在风
电场升压站集控中心或继电保护室设置生产实时监控系统数据通信
交换设备盘,设备维护终端;建立风电场到集团本部的通信链路及
通信转换设备。
10 升压变电站土建设计

10.1 一般规定
升压变电站的土建设计,必须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按照负
荷性质、用电容量、工程特点和地区供电、输出条件,合理地确定设
计方案。主要考虑的因素有:输出电压、风电场容量、甲方要求、各种
功能确定、周围环境(进场道路、地势高低、大门出口方向、送出线路
— 108 —
的方向)等。
设计内容一般包括总平面布置图、中控楼(包含控制室、办公、
宿舍等功能用房)、高压配电室、附属建筑工程、设备基础、配电架构、
电缆沟、化粪池、进场道路、厂区路面及地面、围墙、围栏及大门、消防
及上下水、采暖通风等。
建构筑物的设计应做到统一规划、造型协调、整体性好、生产及
生活方便,同时结构的类型及材料品种应合理并简化,以利备料、加
工、施工和运行。
10.2 升压变电站总平面布置
根据电气提出的总平面布置方案,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和地形特
点,进行站址和总平面规划,在优化设计的基础上,提供总平面布
置图。
总平面布置结合站区的总体规划及电气工艺的要求进行布置。在
满足自然条件和工程特点的前提下,考虑了安全、防火、运行、检修、
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要求。在满足工艺和土建要求的前提
下,尽量节约用地,使全站的用地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结合用地的自然地形和环境,以及使用性质、功能、工艺要求,
合理布局,路网结构清晰,办公和设备流线合理有序。并对建筑群体、
道路、绿化、电缆管线综合考虑,统筹兼顾。
升压变电站的总平面布置应按最终规模进行规划设计,并宜考
虑分期实施的可能。土地宜采用一次性征用,统一规划,分期建设。
改建、扩建升压变电站的设计,应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并应减少改建、
扩建工程施工对生产的影响及原有建筑设施的拆迁。
总平面布置必须满足河湖水线蓝线、城市绿化绿线、高压走廊黑
线、文物保护紫线、微波通道橙线、道路红线等的退让要求。
高压架空线路的出线方向及采用敞开式布置的高压配电装置与
主变宜布置在进升压变电站大门的背面与侧面,避免在进升压变电
站大门的正面。主控制楼应布置在便于运行人员巡视检查、观察各级
户内外电气设备和减少电缆长度、避开噪声影响的位置,宜位于配电
装置一侧。
站区内供热等设施应靠近主要服务对象,锅炉房应设置在下风
向;有易燃或爆炸危险的建、构筑物和储存易燃、可燃材料的仓库等,
布置在站区的边缘地带,并保证安全间距;专用油品库应独立建造,
并满足消防规范对防火间距的要求;消防器材间宜布置在主变压器、
电容器等带油设备附近。
升压变电站宜设置不低于 2.3m 高的实体围墙。围墙的形式,应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升压变电站的主入口及进站道路宜有较好的对景,主控制楼前
宜设置绿化区域并预留合适的升旗场地。
站区应设置停车场,严寒地区宜考虑设置车库。
场内的空地宜培育天然草坪或人工植草;绿化规划应与周围环
境相适应并严防绿化物影响电气的安全运行。进出线下的绿化应满足
— 109 —
带电安全距离要求。
竖向设计应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石方、挡土墙、护坡和建
筑基础工程量,满足土石方平衡。变电站内的建筑物标高、基础埋深、
路基和管线埋深,应相互配合;建筑物室内地面标高,宜高出室外
地坪 0.3m;屋外电缆沟壁,宜高出地面 0.1m。场地四周应设护坡
或明沟。制定合理排除地面和路面雨水的方案。周边无城市管网的场
地排水推荐采用自然排水方式。
总平面图中建筑物、构筑物定位一般应以测量地形图坐标定位。
其中建筑物一般宜以轴线定位,圆形与弧线的建筑物应标注圆心坐
标及半径。建筑物以相对尺寸定位时,建筑物以外墙面(含外保温
层)之间距离标注尺寸。道路、管线以中心线定位。
10.3 站内道路

(1)站内道路宽度应根据升压变电站的电压等级确定:

110kV 升压变电站:4m;220kV 升压变电站:4.5m;330kV 及

500kV 升压变电站:5.5m,路肩每边宽度均为 0.5m。

(2)站内道路的转弯半径不应小于 7m。主变压器运输道路转

弯半径不宜小于 12m。

(3)消防车道净宽度和净空高度不应小于 4m。供消防车停留

的空地,其坡度不易大于 3%。尽端式消防车道应设置回车道或回车

场,回车场的面积不应小于 12m×12m;供大型消防车使用时,不

宜小于 18m×18m。消防车道及设备运输道路地下管道及暗沟应能
承受消防车或设备运输车辆的压力。
(4)所有道路纵坡不宜大于 6%;车行道道路横坡为 1.5%~

2.5%,人行道横坡为 1.0%~2.0%。

(5)道路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路面。

10.4 建筑设计

(1) 一般规定

— 110 —
① 建筑布局应根据地域气候特征,防止和抵御寒冷、暑热、疾风、
暴雨、积雪和沙尘等灾害侵袭。 建筑单体应考虑安全及防灾(防洪、
防涝、防海啸、防震、防滑坡等)措施。
② 升压变电站建筑各单体工程名称宜统一。主要建筑单体(如
有)名称概括如下:中控楼(包含控制室、办公、宿舍等功能用房)、
主变楼(室)、配电装置楼(室)、SVC 设备楼(室)、水泵房。其余
辅助建、构筑物如备品仓库、供热设施、油品库、维修室等按工程所需
设置。
③ 宜将生产设备用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相对集中布置,构成
一栋集生产、运行、生活于一体的综合建筑(中控楼),并尽量采用
模块化设计;各工艺专业功能相近的用房尽量合并,以节约建筑面
积,便于运行管理。
④ 建筑设计须满足消防、节能等现行国家、电力行业有关规程规
范的要求。各建筑单体之间及建筑与电气设备之间的间距须满足防火
距离的要求。
⑤ 建筑平面整体布局及内部空间设计在满足工艺布置要求的前
提下,应具有合理的柱网布置,良好的视觉效果。根据不用使用功能,
合理进行分区,避免流线交叉,以减少生产、生活的相互干扰。水平
和垂直交通应通畅,建筑内的疏散楼梯及出口数量均须满足消防疏
散的要求。安全疏散应便捷并满足有关长度和宽度的要求。
⑥ 建筑内部装修应满足工艺要求和防火要求,变压器室、配电

装置室、电缆夹层、开关柜室、GIS 室、蓄电池室、继电保护室及控制
室等均应采用防火门,并向疏散方向开启。蓄电池室的墙面、顶棚、
门窗、排风机的外露部分及其他金属结构或零件,均应涂耐酸漆或耐
酸涂料。地面、墙裙及支墩宜选用耐酸且易于清洗的面层材料,面层
与基层之间应设防酸隔离层。当采用全封闭防酸隔爆式蓄电池并有可
靠措施时,地面、墙裙及支墩的防酸材料可适当降低标准。地面应有
排水坡度,将酸水集中后作妥善处理。
⑦ 尽量减小整个建筑物体量,以降低建筑物单位时间内消防用
水量;宜将建筑物内防火等级较高的个别设备用房移至户外,降低
整个建筑物的防火等级。
⑧ 开关柜室可根据高压电缆数量的多少来确定是设置电缆沟、
电缆隧道还是电缆夹层,推荐采用电缆隧道;规模比较大的继电保
护室,可设置电缆夹层。
— 111 —
⑨ 升压变电站建筑设计应体现国电企业文化和国电风格,在站
区大门及建筑入口等重要部位应设置国电企业标识,外观形象和元
素应符合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视觉识别系统管理手册》。建筑设计应
简洁、实用、美观,满足功能要求。在统一企业建筑风格的前提下根
据地域特点进行设计,尽量采用统一的设计元素,并采用统一色系
和标识。
(2) 面积标准
升压变电站生产生活用房及附属建筑主要包括控制室、办公室、
会议室、检修、库房、车库、值班宿舍、食堂、娱乐室等功能用房,其总
面积应根据风电场的规模确定,并综合考虑汇集站和区域调度中心
的位置确定。
其参考面积标准如下:
装机容 201~
0~ 51~ 101~ >500MW
量 500MW
50MW 100MW 200MW
面积
2
总面积上限( m ) 2000 2500 3000 3400 3800

注: ①风电场用房分为楼房和平房两部分建设;
②楼房建筑至少包含以下内容:控制室、办公室、会议室、员工宿舍、员
工活动室、食堂、备件室、工具室、卫生间等,一般集中于中央控制楼(简
称中控楼);
③平房建筑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水泵房(消防、生活)、备件库、车
库、修配间、油品库等;
④高低压配电装置户内布置时,建筑面积按设备安装要求确定;
⑤总建筑面积不含配电设备面积(低压配电、组合开关等);
⑥控制室面积(不包含保护屏等二次设备占用面积), 50MW 以下不
得小于 100m2 , 50MW ~ 100MW 不得小于 120 m2 , 100MW ~
200MW 不 得 小 于 150 m2 , 200MW ~ 500MW 不 得 小 于 180
m2,500MW以上不得小于210 m2;
⑦员工宿舍不得小于总建筑面积的20%;
⑧平房面积不得小于总建筑面积的10%;
⑨油品库房必须单独设立,不得与备件库房等其它库房合并。

(3) 构造设计

① 外墙

采 用 非 粘 土 类 新 型 节 能 墙 体 材 料 , 墙 体 厚 度 一 般 为 200 ~

360mm。建筑物应按所处气候分区的不同要求,依据国家或地方标
准,对墙体采取保温、隔热等措施。建筑外墙面采用环保型建筑涂料
— 112 —
为主,局部可采用外墙面砖或石材饰面。
② 内墙
采用非粘土类新型节能墙体材料或其它轻质材料,主要房间分
隔 墙 厚 度 采 用 240mm 或 200mm , 房 间 内 部 分 隔 墙 厚 度 采 用

120mm 或 100mm,白色内墙乳胶漆饰面。

③门
电气设备房间门采用专业变电间钢质大门,其余电气房间宜采
用钢质门;办公用房宜采用木门;有防火要求的房间采用防火门。
④窗
可选用塑钢或彩色铝合金门窗。外墙门窗玻璃采用断桥铝合金中
空玻璃门窗。外窗开启扇,宜设防止蚊蝇进入的纱扇。高压配电室宜
设不能开启的采光窗,窗台距室外地坪不宜低于 1.8m,低压配电
室可以设能开启的窗,但临街的侧墙不宜开窗。
⑤ 屋面
主要建筑物屋面防水等级不低于Ⅱ级。对配电装置楼等设有重要
电气设备的建筑,其屋面防水标准宜根据需要适当提高。屋面排水坡
度不应小于 2%,并采用有组织排水。

(4) 建筑消防设计

① 站区规划及消防车道
升压变电站内部生产、生活区设置环形消防车道,车道宽度和净
空高度及其它设置要求须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2006 第六章中相关条文要求。

② 建筑物、构筑物火灾危险性分类及耐火等级
升压变电站内建筑物、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及耐火等级需满
足《35~110kV 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9-92 中附录九的要求。

③ 各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
升压变电站与站外的建筑物、堆场、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
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的规定。变电站内部的设
— 113 —
备之间、建筑物之间及设备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最小防火净距,
应符合《35~110kV 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9-92 中附录十的
规定。
④ 防火分区
升压变电站内建筑物的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应符合《建
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第 5.1.7 条的规定。

⑤ 安全疏散
升压变电站内建筑物的安全疏散,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
范》GB 50016-2006 第 5.3 章节的相关条文规定。

10.5 结构设计

(1) 一般规定
满足现行国家及行业有关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的标准、规程和规
范的要求。
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PKPM 系列软件或国家认可的其它计
算软件。对新型复杂结构形式,需采用两个不同的分析软件进行计算
分析。
(2) 升压变电站设计范围

主变楼(室)、中控楼、配电装置楼(室)、SVC 设备楼(室)
等建筑物;架线构架、设备支架等构筑物及其它。
(3) 建筑物上部结构设计

① 主要建筑物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它附属建筑
物可采用砖混结构。
② 楼(屋)面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板。

③ 建筑物内吊车梁优先采用钢吊车梁。

(4) 建筑物地基与基础

① 地基与基础设计原则
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
设计等级为甲、乙级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进行设计控制。
— 114 —
② 地基处理原则
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地基变形均能满足建筑物设计要求时,
采用天然地基;
当浅层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土层的承载力和变形满足不了建筑物
的设计要求,可部分或全部采用换填层法处理,并应验算垫层底面
下卧层的承载力及地基的变形。换填层压实系数不小于 0.97。
当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变形满足不了建筑物的设计要求,且软弱
土层的厚度较大时,其基础可采用灌注桩、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钢管
桩等。
③ 基础型式
建筑物基础可采用独立基础、条基、筏基、桩基等。
(5) 户外构筑物结构型式
设备支架可采用钢管、混凝土离心管。
架线构架柱采用钢管、混凝土离心管,横梁采用三角形断面的格
构式钢梁或型钢梁。
(6) 户外构筑物地基与基础
设备支架基础可采用独立基础。
架线构架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高杯口独立基础、桩基等。
构架柱底内应采取可靠防止积水措施,柱脚在地面以下的部分
应采取强度等级较低的混凝土包裹(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50mm),

并应使包裹的混凝土高出地面不小于 150mm,当柱脚在地面以上

时,柱脚应高出地面不小于 100mm。

(7) 电缆沟
侧壁宜采用砖砌体,在受力大的地段和地下水丰富的地段宜采
用钢筋混凝土。砌体支承盖板处设置混凝土边梁。对于严寒地区,湿
陷性黄土及地下水对砖砌体有腐蚀作用的地区,不宜采用砖砌电缆
沟。高风沙地区可采用地上电缆沟。
户外电缆沟盖板采用混凝土盖板,盖板应双面配筋。道路盖板应
满足设备车辆及消防车通行要求,盖板四周用角钢包边。户内宜采用
花纹钢盖板。
(8) 材料选用

混凝土:C25~C40;预制构件 C40 以上。


钢材:普通钢筋宜采用延性、韧性和可焊性较好的钢筋。钢结构
— 115 —
的钢材宜采用 Q235B 碳素结构钢和 Q345B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填充墙墙体材料应采用压型钢板、加气混凝土砌块、轻集料小型
混凝土砌块或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并通过技术部门鉴定的节能墙体材
料。
(9) 其它
钢筋连接型式及要求:绑扎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应符合相应
规范要求及规定。
屋外构筑物应采用有效的防腐措施,钢结构应采用热镀锌、喷锌
或其他可靠措施,不宜因防腐要求而加大材料规格。
确定基础埋深应考虑地基的冻胀性。
10.6 采暖、通风空调设计

(1) 一般规定

① 风电场各建筑物室内采暖温度应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和《火

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程》(DL/T 5035-2004)等
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确定。
② 通风和空调系统设计应根据《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设计防火

规范》GB 50229-2006 和其他防火规范的相关内容采取防火、防烟


及排烟措施,通风与空调设备必须与火灾报警系统联锁。
③ 通风和空调系统的风管和保温层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接触
腐蚀性气体的风管和柔性接头可采用难燃材料制作。
④ 公 共 建 筑 的 设 计 应 满 足 《 公 共 建 筑 节 能 设 计 标 准 》 GB

50189-2005 的要求,根据《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进行设计。

⑤ 主变楼(室)(采用户内设计时)
变压器室宜采用独立的自然通风。当自然通风达不到卫生和生产
要求时,应采用机械通风或自然与机械相结合的通风。
(2) 中控楼

① 集中控制室、电子设备间、办公室、厨房、卫生间等应设置空气
调节装置。根据《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确定空气调节装置。
② 集中控制室采用机械排风和自然排风,正常运行时的通风换
— 116 —
气次数按不少于 10 次/h 计,排风口应设在室内侧墙。

③ 电子设备间采用机械排风和自然排风,正常运行时的通风换

气次数按不少于 6 次/h 计,排风口应设在厨房的风道。

④ 办公室采用自然排风,正常运行时的通风换气次数按不少于

6 次/h 计。

⑤ 厨房采用机械排风和自然排风,正常运行时的通风换气次数

按不少于 10 次/h 计,排风口应设在厨房的风道。

⑥ 卫生间采用机械排风,正常运行时的通风换气次数按不少于

10 次/h 计,排风口应设在室内卫生间的顶部,与排风道连接,并增
加防臭装置。
⑦ 暖通设计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的要求。
⑧ 因风电场均地处边远地区,远离集中热源,建筑物规模小,
且环保有特殊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可优先采用电采暖。
⑨ 常用电采暖的形式有:吊顶式辐射板电暖气、低温电热膜辐
射采暖和充液式电暖器等。采暖设备的加热元件和表面温度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规定和安全防火要求。
⑩ 根据不同使用条件,电采暖系统设置不同类型的温控装置,
优先设置集中控制。
(3) 配电楼(室)

① 电气设备运行房间夏季室温不宜高于 35℃,其他区域内的

配电装置室夏季室温不宜高于 40℃。

② 配电装置室应设置事故通风系统。事故通风量按换气次数不

少于 12 次/h 计算;事故排风电机组兼作排风电机组使用。

③ 免维护蓄电池室应设置换气次数不少于 12 次/h 的事故排风


— 117 —
装置,事故排风电机组兼作排风电机组使用,排风口应贴近顶棚。免
维护蓄电池室夏季室温不超过 25~30℃,并应设置直流式空调系
统,满足室内空气不允许再循环的要求。所有空调、通风电机组和电
机采用防爆型。
④ GIS 电气设备室设置平时机械排风兼事故排风,换气次数按

12 次/h 计,采用防火百叶窗自然进风。正常运行时的通风换气次数

按不少于 10 次/h 计,排风口应设在室内底部。事故通风电机组,应


分别在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方设置电气开关。
⑤ 电缆廊道一般采用自然通风,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排出余热
要求时采用机械通风。
⑥ 排风电机组均采用低噪音排风电机组。各房间的进、排风口均

设置防虫网,排风口均设置自垂式防雨风口。

(4) SVC 设备楼(室)

SVC 电气设备室,应采取空调降温措施。

(5) 消声及环保

① 空调及通风系统均选用先进的低噪声设备,并设置消声器以
控制噪声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国家噪声
控制标准。
② 各空调设备的安装均采用减振、隔振措施。

(6) 暖通消防

① 冷热管道及其保温(或保冷)材料采用不燃型或 B1 级难燃型。

② 各建筑物疏散用楼梯间应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可开启的外窗

的面积不小于 2m2。

③ 办公楼各办公用房,设置可开启的外窗自然排烟。可开启的

外窗的面积为地面面积的 2%。

— 118 —
④ 火灾时一般通风、空调系统停止运行。

(7) 暖通节能

① 室内设计温度满足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并考虑不
同地区具体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进行设计。
② 冷热管道进行保温,减少能量损失。

③ 通风空调设备选用节能型设备。

④ 推荐电辐射板采暖采用集中控制装置。

10.7 给排水设计

10.7.1 一般规定

(1)变电所的给排水设计应按照变电所规划容量统一规划,分
期建设。对于扩建工程,应充分发挥原有设施的效能。
(2)变电所的给排水设计方案应根据当地地形条件、气候条件、
环境因素、水源条件等综合考虑,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10.7.2 给水系统

(1)资料收集
设计前应取得基地周围全部可利用水源的水质全分析资料,所
需资料应包括:市政水为场地周边地下给水管线图;地表水为全年
逐月资料;地下水、海水为全年每季资料;区域用水资料;地区给排
水设计标准等。
(2)水源选择
当有多种水源可作为选择时,升压变电站水源的选择原则如下 :
有条件时,优先选用市政水源;若市政水源不能满足要求,按照就
近取水的原则,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选用地表水或地下水;
沿海地区风电工程生活用水尽量使用淡水水源,消防用水可根据当
地实际情况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是否利用海水。
(3)供水方式

① 生活用水管网与消防用水管网宜分开设置。分开设置确有困
难时,可合并系统;

— 119 —
② 生活供水系统,当不能利用变电所外给水管网的压力直接供
水时,宜采用气压供水或变频调速供水方式;
③ 设有高水位水箱时,其设置高度应按最不利处的配水点所需
水压计算;
④ 变电所内生活水箱的容积,当水泵为自动控制时,不得小于

日用水量的 5%,当为人工控制时,不得小于日用水量的 12%,一

般不宜大于 3m3;

⑤ 供水系统应设有计量装置;

⑥ 寒冷地区的水箱应有防结露保温措施;

⑦ 生活用水量应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
的有关规定,经计算确定最终供水量。
10.7.3 室外排水系统

(1)室外污、雨水分流,污水与经隔油池处理后的厨房废水一
并经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合格后,排至场地外水体或渗水井;
(2)场地雨水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降雨状况确定采用何种排
水方式,场地周围有市政管网地区或有条件时,宜采用有组织排水;
场地周围无市政管网地区或条件不允许时,宜采用无组织排水;
(3)由于风电工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宜考虑将生化处理达标
后的生活污、废水及场地雨水收集作为绿化浇洒及冲洗道路用水;
(4)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应根据各工程排放的污水水质、水量,
与厂家配合设计或由厂家负责统一设计、安装、调试;
(5)由室内流出的污废水量应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9 的有关规定,经计算确定最终污废水量。

10.7.4 消防给水设计

(1)升压变电站的规划和设计应同时设计消防给水系统。消防
水源应有可靠的保证。

— 120 —
(2)升压变电站建筑室内外消防用水量、火灾危险等级、火灾

延续时间及灭火器配置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及《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9-2006 中相关条


文确定
(3)消防用水可由城市给水管网、天然水源或消防水池供给。
选用的水源和取水方式必须保证消防用水的可靠性。
(4)升压变电站户外配电装置区域(采用水喷雾的主变压器消

火栓除外)可不设消火栓。

(5)消防水泵宜采用自灌式引水,消防水泵不得少于 2 台
(一备一用),且单台水泵开启时能满足消防用水量最大时的流量。
(6)消防管道、消防水池的设计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

范》GB 50016-2006 的有关规定。

(7)当消火栓设在寒冷地区非采暖的建筑物内时,室内可采用
干式消火栓给水系统,室外可采用地下式式消火栓给水系统。
(8)供消防车取水的消防水池应设置取水口或取水井,且吸水

高度不应大于 6.0m。取水口或取水井与建筑物(水泵房除外)的距离

不宜小于 15m。

(9)供消防车取水的消防水池,其保护半径不应大于

150m;室外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不应大于 120m。

(10)严寒和寒冷地区的消防水池应采取防冻保护措施。

(11)消防给水管道埋设深度按照《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2009 版)的有关规定确定。

(12)消防水池、消火栓布置方式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的有关规定确定。
— 121 —
(13)升压变电站中灭火器布置满足《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

范》(GB 50140-2005)的有关规定确定。

10.8 其它

(1)屋外配电装置场地内需要进行操作和检修的设备,其四周
宜铺设地面,铺砌宽度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
(2)围墙、沟道应设伸缩缝,伸缩缝应根据气象条件、沟道材
料,按有关规程和经验确定,并宜在地质条件变化处设置。
(3)沟道侧壁宜高出地面 0.1m~0.15m,沟底纵坡不宜小于

0.5%,在困难地段不应小于 0.3%,并应有排水措施。

(4)升压站大门宜采用自动伸缩门或轻型铁门。

(5)升压站内应设置事故油池和总事故储油池以接受变电所突
发事故时,变压器的漏油和可能产生的污水。
(6)升压站内外应因地制宜的种植树木和草皮等,绿化率不宜

低于 15%。

11 工程预算

11.1 一般规定

(1)升压站工程预算由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
其他费用及动态费用组成。
(2)升压站工程预算范围包括属于本升压站的建筑工程、安装
工程、调试工程及辅助工程。升压站工程与站外线路工程划分原则如
下:如站外线路为电缆工程以电缆接入配电柜为界,电缆端头(包
括电缆端头)以外属于站外线路工程,母排以内(包括母排)属于
站内工程;如站外线路为架空线路,以升压站出线第一个挂点为界,
包括出线的绝缘子属于站内工程,跳线以外属于站外线路工程。
(3)升压站工程预算的编制应依据《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

计算标准》(2007 年)、《电力建设工程概算定额》(第一册建筑工

— 122 —
程 第二册电气设备安装工程 2006 年版)、《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
额》(第一册建筑工程 第三册电气设备安装工程 第五册加工配制工
程 第六册调试工程 2006 年版)、《电力建设工程工期定额》

(2006 年版)、《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用定额》(2006 年

版)、《电力建设工程装置性材料预算价格》(2006 年版)、《变电

工程装置性材料综合预算价格》(2006 年版)。

(4)升压站工程预算人材机调整依据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
总站的《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价格水平调整办法》(电定总造
[2007]14 号)。
升压站工程材机调整系数依据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的
《关于发布电网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价格水平调整系数的通知》(电
定总造[2011]13 号)、《关于颁布 2010 年电力建设建筑工程施工

机械价差的通知》(定额[2011]6 号)。

(5)上述计算办法及计算标准、定额应以最新版本为准。

11.2 升压站工程费用构成及费用标准
升压站工程预算由静态投资和动态费用两部分组成。
(1)静态投资是指按照工程建设概预算编制时的价格、费用、
汇率和标准等计算出的相对稳定的费用,包括设备购置费、建筑安装
工程费、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
(2)动态费用是在工程建设概预算编制完成、审定后,在建设
期内因各种价格的变动、汇率的变动和工程贷款利息的逐期支付,而
使投资不断变化的动态费用,包括价差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
11.3 升压站工程预算编制依据

(1)国家及有关主管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发的有
关法令、制度和规程。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 《电网工
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

— 123 —
(3)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电力建设工程概算定额》

(第一册建筑工程 第二册电气设备安装工程 2006 年版)、《电力


建设工程预算定额》(第一册建筑工程 第三册电气设备安装工程 第
五册加工配制工程 第六册调试工程 2006 年版)、《电力建设工程

工期定额》(2006 年版)、《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用定额》

(2006 年版)、《电力建设工程装置性材料预算价格》(2006 年

版)、《变电工程装置性材料综合预算价格》(2006 年版)。

(4)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发布的电网建设工程概预算
定额价格水平调整系数以及各地区工资性补贴。
(5)《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发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

定>的通知》(计价格[2002]10 号)。

国家电网电定[2010]7 号《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
勘察设计费概算编制办法(试行)和监理费概算编制办法的通知》。
(6)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调整新增

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等问题的通知》(财政〔2006〕48 号

文)及国土资发[2008]308 号文。

(7)升压站初步设计说明书、图纸及设备、材料清册。

(8)市场调研取得的设备材料价格及现场踏勘报告。

(9)其他有关规定。

11.4 升压站工程预算的计算

11.4.1 基础价格的计算

(1)人工单价的计算

建筑工程综合工日单价为 26 元/工日,安装工程综合工日单价

— 124 —
为 32 元/工日。

(2)材料价格的计算。
根据《电力建设工程装置性材料预算价格》《变电工程装置性材
料综合预算价格》(2006 年版)确定。

(3)施工机械台时费的计算

根据《风电场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2006 年版)确定。

(4)建筑、安装工程单价计算

① 建筑、安装工程单价包括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计算公
式为:
项目单价=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

② 根据项目所在地工资性补贴金额调整工程单价中人工价格,
人工费调整金额应汇总计入预算编制年直接工程费的人工费,做为
各项取费的取费基数。
③ 项目所在地区不同,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教育费附加费率
不同,综合税率需进行重新计算。
④ 具体计算方法及费率见《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及计算标准》。

(5)设备购置费:由设备费和设备运杂费组成
设备费根据以往类似设备采购价格和生产厂家询价确定。
设备运杂费=设备费×设备运杂费率
运杂费率根据设备类、运输方式和运输距离确定。供货商直接供
货到现场的,只计算卸车费和保管费,主设备运杂费取 0.5%,其

他设备运杂费取 0.7%。

11.4.2 划分工程项目和计算工程量

(1)工程项目范围应以升压站设计合同为准,按审定的设计方
案编制。
(2)工程项目划分应与所采用定额规定的项目一致,不得重复
— 125 —
列项计算,也不能漏项少算。
(3)计算工程量应按照所采用定额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
计算,计算内容应与项目划分一致,计算公式应以国家标准和法定
计量单位为准。
(4)工程量的计量单位应与项目所用定额子目的计量单位一致。

(5)工程量的统计按照设计说明书、图纸、设备材料清册进行
计算,技术经济人员应根据掌握的资料,对设计人员提供的工程量
进行核查,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
11.4.3 措施费计算

(1)措施费包括: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施工
工具用具使用费、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临时设施费、施工机构转移费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补助费。
(2)冬雨季施工增加费:

建筑工程冬雨季施工增加费=直接工程费×费率

安装工程冬雨季施工增加费=人工费×费率
费率根据工程分类和所在地区的不同取定。
(3)夜间施工增加费:

建筑工程夜间施工增加费=直接工程费×费率

安装工程夜间施工增加费=人工费×费率

建筑工程费率 0.11%;安装工程费率 1.05%。

(4)施工工具用具使用费:

建筑工程施工工具用具使用费=直接工程费×费率

安装工程施工工具用具使用费=人工费×费率

建筑工程费率 0.67%;安装工程费率 6.95%。

(5)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

建筑工程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直接工程费×费率
— 126 —
安装工程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人工费×费率

建筑工程费率高海拔地区 1.17%、高纬度寒冷地区 0.98%、酷

热地区 0.86%;安装工程费率高海拔地区 6.5%、高纬度寒冷地区

5.5%、酷热地区 4.75%。

(6)临时设施费:

临时设施费=直接工程费×费率
费率根据工程分类和所在地区的不同取定。
(7)施工机构转移费:

建筑工程施工机构转移费=直接工程费×费率

安装工程施工机构转移费=人工费×费率
费率根据工程分类和电压等级的不同取定。
(8)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补助费:

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补助费=直接工程费×费率

安装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补助费=人工费×费率

建筑工程费率 0.65%;安装工程费率 8.94%。

11.4.4 规费和企业管理费组成

(1)规费主要包括,社会保障费、住房公积金和危险作业意外
伤害保险费:
建筑工程社会保障费=直接工程费×0.18×缴费费率

安装工程社会保障费=人工费×1.6×缴费费率
社会保障缴费费率是工程所在地社会保障机构确定的基本养老
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率之和。
建筑工程住房公积金=直接工程费×0.18×缴费费率

安装工程住房公积金=人工费×1.6×缴费费率
住房公积金缴费费率根据工程所在政府部门公布的费率确定。
— 127 —
建筑工程危险作业意外伤害保险费=直接工程费×0.15%

安装工程危险作业意外伤害保险费=人工费×2.31%

(2)企业管理费:

建筑工程企业管理费=直接工程费×费率

安装工程企业管理费=人工费×费率

建筑工程费率 8.66%;安装工程费率 73.93%。

11.4.5 利润

利润=(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率

建筑工程利润率 5.5%;安装工程利润率 6%。

11.4.6 税金

税金=(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率
税率按照工程所在地税务部门的规定计算。
11.4.7 其他费用计算

(1)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包括:土地征用费、施工场地租
用费、迁移补偿费、余物清理费。
土地征用费,根据征地面积、土地种类和工程所在地人民政府规
定计算。
施工场地租用费,按照项目法人与土地所有者签订的租用合同
计算。
迁移补偿费,按照项目法人与需迁移设施所有者签订的迁移合
同计算。
余物清理费,根据清理项目内容和清理项目新建直接费×费率
计算,并扣除清理项目残值。费率根据清理项目内容取定。
(2)项目建设管理费,包括:项目法人管理费、招标费、工程
监理费、设备监造费、工程保险费。
项目法人管理费=(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费率
费率依据升压站电压等级取定。

— 128 —
招标费=(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费率
费率依据升压站电压等级取定。
工程监理费=(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费率
费率依据升压站电压等级取定。
设备建造费=全站设备购置费×费率

330kV 及以下 0.7%,550kV 及以上 0.5%。


工程保险费,依据保险范围和费率计算。
(3)项目建设技术服务费,包括:项目前期工作费、知识产权
转让与研究试验费、勘察设计费、设计文件评审费、项目后评估费、工
程建设监督检测费。
项目前期工作费=(勘察费+基本设计费)×13.1%。
知识产权转让与研究试验费根据项目和费用计算。
勘察设计费,依据勘察项目、工程量和升压站规模、电压等级
参照《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发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的
通知》计算。
设计文件评审费,依据电压等级和建设规模计算。
项目后评审费=(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费率,220Kv

及以下费率取 0.5%,330kV 及以上取 0.35%。

工程质量监督检测费=(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0.3%

特 种 设 备 安 全 监 测 费 , 330kV 及 以 上 按 20000 元 计 算 ,

330kV 以下按 10000 元计算。

(4)分系统调试及整套启动试运行费,包括:分系统调试费、
整套启动试运费、施工企业配合调试费。
分系统调试费、整套启动试运费,依据调试内容和根据《第六册调
试工程 2006 年版》计算出的单价计算。

施工企业配合调试费=安装工程费×费率
费率根据升压站电压等级确定。
(5)生产准备费,包括管理车辆购置费、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
— 129 —
置费、生产职工培训及提前进场费。
管理车辆购置费=设备购置费×费率
费率根据升压站电压等级确定。
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置费=(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费

费率根据升压站电压等级和建设项目性质确定。
生产职工培训及提前进场费=(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
费率
费率根据升压站电压等级确定,无人值守升压站、升压站扩建
工程不计列本项费用。
(6)基本预备费

基本预备费=(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其他

费用)×费率
费率根据升压站电压等级确定。
(7)动态费用计算

① 价差预备费,由于风电场升压站施工工期短可以不计算本项
费用。
② 建设期贷款利息,根据贷款金额和贷款利息计算。

11.4.8 工程预算计算程序
根据工程量清单、建筑安装工程单价、概算指标、设备单价等计
算各个三级项目投资费用→各三级项目费用分别合计计算出二费用
级项目→各二级项目投资费用合计计算出主辅生产工程、与站址有关
的单项工程费用→安装工程根据概预算定额价格调整系数调整材料、
机械费用,建筑工程采用市场价格调整材料、机械费,市场价格的确
定依据《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价格水平调整办法》,计算出编制
年价差→根据征地方案及征地费标准计算出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
根据基本预备费费率计算出基本预备费,两项费用合计得出其他费
用→主辅生产工程、与站址有关的单项工程费、编制年价差、其他费用
特熟项目费用合计出工程静态投资→根据年度造价上涨指数及投资
计划计算出基本预备费→加上建设期利息计算出工程动态投资。
11.4.9 工程预算审核

1) 工程预算编制完成后要认真进行审核,提高预算的准确
— 130 —
性。
2) 审核工程预算的内容

a)审核分项工程工程量计算。

b)审核设备、材料的预算价格。

c)审核预算定额子目单价的套用。

d)审核有关费用项目及其取费标准。

11.5 升压站工程预算报告

(1) 报告书内容

① 编制说明

② 工程概况:设计依据,本期建设规模、变压器台数及单台容
量,规划容量;静态投资、静态单位投资,动态投资、动态单位投资;
计划投产日期;资金来源;外委设计项目名称及分工界限;站址特
点及交通运输状况;自然地理条件(如地震烈度、地耐力、地形、地质
地下水位等)和对投资有较大影响的情况。
③ 编制原则及依据:包括工程量计算依据,建筑安装工程费编
制依据,地区人工工资调整依据,材料、机械计价依据,设备及装置
性材料价格的计算依据。
④ 预算造价水平分析:叙述项目可行性研究批准估算总投资,
初设概算投资应控制在批准的可研估算范围内,施工图预算应控制
在批准的初设概算范围内,如出现超出情况时,应具体分析原因,
并分析其超出原因的合理性,并报可研审批单位认可。
⑤ 其他有关重大问题说明。

(2) 附表
工程概算附表应包括以下内容。可以根据具体项目需要对附表进
行调整。
① 工程概况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② 总概(预)算表

③ 专业汇总概(预)算表
— 131 —
④ 单位工程概(预)算表

⑤ 其他费用概(预)算表

⑥ 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用概(预)算表

⑦ 附件及附表

12 附则

12.1 本标准中与国家和行业有关规定、标准不一致的,按照国
家和行业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12.2 本标准是加强风电场升压站设计的一项措施,不减免各单
位的合同责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12.3 本标准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工程建设部负责解释。

12.4 本标准主要编写单位: 中国福霖风能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编写人: 刘文峰 孙继栋 刘金全 沈石水
李红有 郭宝海 许世勇 邓 鸥
唐启超 安宗威 王 震
本标准主要校审人: 张书军 陈 军 吴 涌 迟 岩
13 附录

附录 A:风电场升压站电气一次设计图纸目录(以 110kV 站为
例)
附录 B:风电场升压站电气二次设计图纸目录(以 110kV 站为
例)

— 132 —
附录 A:风电场升压站电气一次设计图纸目录(以 110kV 站为
例)
第一卷
第一册 电气总的部分
1)施工设计说明书

2)施工设计主要设备材料清册

3)升压站电气主接线图

4)升压站电气总平面布置图

第二册 110kV 配电装置

1)110kV 出线间隔断面图

2)110kV 主变间隔断面图

3)110kV 母线设备间隔断面图

4)110kV 配电装置母线平断面图

5)断路器安装图

6)双接地隔离开关安装图

7)单接地隔离开关安装图

8)电流互感器安装图

9)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安装图

10)氧化锌避雷器安装图

11)110kV 单导线悬垂绝缘子串安装图

12)110kV 双导线悬垂绝缘子串安装图

第三册 35kV 配电装置

1)35kV 配电装置接线图

— 133 —
2)35kV 配电装置平断面布置图

3)35kV 无功补偿装置接线图

4)35kV SVC/MCR 平面布置示意图

5)35kV 电容器组平断面布置图

6)隔离开关安装图

第四册 主变及 110kV 中性点设备

1)主变外形图

2)主变安装图

3)主变 110kV 中性点设备安装图


第五册 全站防雷接地
1)直击雷保护布置图

2)升压站接地平面布置图

3)中控楼屋面避雷带防雷保护图

4)35kV 高压室设备接地布置图

5)35kV 无功补偿装置地网接地布置图
第六册 照明及动力
1)中控楼照明配电箱电气接线图

2)升压站户外照明布置图

3)中控楼一层照明及电话电视布置图

4)中控楼二楼照明及电话电视布置图

5)中控楼电取暖配电箱电气接线图

6)中控楼一层电取暖配电图

7)中控楼二层电取暖配电图
— 134 —
8)车库及备件库照明及动力图

9)35kV 高压室照明及动力图
第七册 电缆防火封堵
1)室外电缆防火封堵图

2)35kV 高压室电缆防火封堵平面布置图

3)中控楼主控室电缆防火封堵平面布置图
第八册 站用变系统
1)站用系统接线图

2)站用低压室平断面布置图

— 135 —
附录 B:风电场升压站电气二次设计图纸目录(以 110kV 站为
例)
第一卷
第一册 电气二次设计说明
1)电气二次施工设计说明

2)升压站电气二次施工设计规定
第二册 计算机监控系统
1)风场升压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方案配置图

2)风场计算机监控系统原理接线图

3)风场升压站继电测量、保护配置接线图

4)中控室(继电保护室)设备平面布置图

5)升压站等电位铜排安装布置图

6)保护、测量盘小母线接线图

7)中控室电缆及材料表
第三册 升压站交、直流电源设备
1)升压站直流 220V 电源系统原理接线图

2)升压站直流 220V 电源交流进线接线图

3)升压站直流 220V 电源馈线接线图

4)升压站直流 220V 电源绝缘监控系统图

5)升压站直流 220V 电源监控遥测回路接线图

6)升压站直流 220V 电源系统组屏图

7)升压站直流 220V 电源设备表

8)升压站直流 220V 电源馈电柜端子图

9)升压站直流 220V 电源监控测量端子图

— 136 —
10)升压站直流电源系统电缆表

11)升压站 UPS 交流电源系统原理接线图

12)UPS 交流电源系统组屏图

13)UPS 电源馈电柜端子接线图

14)UPS 电源系统公共端子接线图

15)UPS 电源系统电缆表
第四册 主变压器电气二次系统
1)主变压器继电保护配置图

2)主变保护测控柜盘面布置图

3)主变保护柜电流、电压信号原理接线图

4)主变保护柜直流原理接线图

5)主变保护柜通信及对时信号原理接线图

6)主变保护柜开关量输入、输出信号原理接线图

7)主变压器高压断路器操作原理接线图

8)主变压器低压断路器操作原理接线图

9)主变保护测控柜输出接口原理接线图

10)主变压器调压控制原理接线图

11)主变压器保护测控柜遥信原理接线图

12)主变保护测控柜端子接线图

13)主变压器测控柜电缆表
第五册 线路及母线保护系统
1)升压站母线保护配置图

2)110kV 线路测控柜原理接线图
— 137 —
3)110kV 线路测控柜盘面布置图

4)110kV 线路测控柜端子接线图

5)110kV 线路测控柜电缆表

6)110kV 母线保护原理接线图

7)110kV 母线保护柜盘面布置图

8)110kV 母线保护柜端子接线图

9)110kV 母线保护柜电缆表

第六册 升压站高压侧(110kV)配电装置系统

1)升压站 110kV 线路断路器操作箱原理接线图

2)升压站 110kV 线路断路器操作箱端子接线图

3)升压站主变断路器操作箱原理接线图

4)升压站主变断路器操作箱端子接线图

5)升压站主变中性点隔离开关操作箱原理接线图

6)升压站主变中性点隔离开关操作箱端子接线图

7)升压站主变本体端子箱原理接线图

8)升压站主变本体端子箱端子接线图

9)升压站母线 PT 隔离开关操作箱原理接线图

10)升压站母线 PT 隔离开关操作箱端子接线图

11)升压站 110kV 线路电流互感器端子接线图

12)升压站 110kV 主变电流互感器端子接线图

13)升压站 110kV PT 电压端子箱原理接线图

14)升压站 110kV 母线 PT 电压端子箱端子接线图


— 138 —
15)升压站 1G 操作箱端子接线图

16)升压站 2G 操作箱端子接线图

17)升压站 3G 操作箱端子接线图

18)升压站 4G 操作箱端子接线图

19)升压站端子箱安装图

第七册 35kV 开关柜电气二次系统

1)35kV 母联柜(1G)二次原理接线图

2)35kV 功率补偿开关柜(2-3G)二次原理接线图

3)35kV 接地变柜(4G)二次原理接线图

4)35kV 出线柜(5-7G)二次原理接线图

5)35kV PT 柜(8G)二次原理接线图

6)主变压器低压侧开关柜(9G)二次原理接线图

7)35kV 厂用变柜(10G)二次原理接线图

8)35kV 母联柜(1G)二次端子接线图

9)35kV 无功补偿开关柜(2G)二次端子接线图

10)35kV 无功补偿开关柜(3G)二次端子接线图

11)35kV 接地变柜(4G)二次端子接线图

12)35kV 出线柜(5G)二次端子接线图

13)35kV 出线柜(6G)二次端子接线图

14)35kV 出线柜(7G)二次端子接线图

15)35kV 出线柜(8G)二次端子接线图

16)主变压器低压侧开关柜(9G)二次端子接线图
— 139 —
17)35kV 厂用变开关柜(10G)二次端子接线图

18)35kV 开关柜母线排接线图

19)35kV 开关柜(1G-9G)电缆表
第八册 升压站系统调度及公共监控系统
1)系统远动及通信柜原理接线图

2)系统远动及通信柜屏面布置图

3)系统远动及通信柜端子接线图

4)系统远动及通信柜电缆表

5)电能量计量盘原理接线图

6)电能量计量盘盘面布置图

7)电能量计量盘端子接线图

8)电能量计量盘电缆表

9)升压站故障录波盘原理接线图

10)升压站故障录波盘盘面布置图

11)升压站故障录波盘端子接线图

12)升压站故障录波盘电缆表

13)升压站公共测控柜原理接线图

14)升压站公共测控柜屏面布置图

15)升压站公共测控柜端子接线图

16)升压站公共测控柜电缆表

17)升压站试验电源柜原理接线图

18)升压站试验电源柜盘面布置图

— 140 —
19)升压站试验电源柜端子接线图及电缆表
第九册 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及安全监视系统
1)升压站通信系统接线图

2)综合楼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图

3)升压站安全监视系统图

4)综合楼消防及安全监视设备一层平面布置图

5)综合楼消防及安全监视设备二层平面布置图

6)升压站消防报警及工业电视设备平面布置图

7)消防自动报警系统设备表

8)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电缆表

9)升压站安全监视系统设备表

10)安全监视系统电缆表
第十册 升压站无功补偿系统
1)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控制屏面板布置图

2)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控制屏原理图

3)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就地端子箱原理图

4)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控制屏端子排图

5)动态无功补偿 MCR 就地控制箱端子排图

6)动态无功补偿 C1 电容器组端子排图

7)动态无功补偿 C2 电容器组端子排图

8)动态无功补偿电容器保护单元原理图

9)动态无功补偿电容器保护单元端子排图
第十一册 升压站电气二次电缆

— 141 —
1)升压站电气二次系统电缆埋管说明

2)升压站 35kV 开关柜室电气二次系统电缆埋管图

3)综合楼一层电缆埋管及敷设图

4)综合楼二层电缆埋管及敷设图

5)SVC 室二次电缆埋管及敷设图

6)升压站户外电气二次电缆敷设图

7)110kV 断路器二次电缆埋管及敷设图

8)110kV 隔离开关二次电缆埋管及敷设图

9)110kV PT 间隔端子箱二次电缆埋管及敷设图

10)110kV 出线间隔端子箱二次电缆埋管及敷设图

11)110kV 主变间隔端子箱二次电缆埋管及敷设图

12)主变油池二次电缆埋管及敷设图

13)升压站电气二次电缆清册
第二卷
第一册 通信系统
1)通信设备配置及话路分配图

2)通信通道组织示意图

3)升压站风场通信设备接线图

4)系统通信光端机 SDH 柜原理接线图

5)通信电源供电接线图

6)通信电源系统接线图

7)通信电源蓄电池柜接线图

8)通信电源电池接线图
— 142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