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语言文字修辞

讽刺的力量
○闻博华
(内蒙古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 0021)

[摘 要] 古今中外,文学领域不乏以讽刺见长的语言大师;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不时地体会到正话
反说的智慧或指桑骂槐的辛辣。本文将结合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以个体为对象,
从讽刺的产生、
讽刺的意义两方面来剖析讽刺的力量,
包括在文学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在全文基
础上对讽刺的运用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讽刺;产生;意义;意见
中图分类号:H 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2)5-0024-02

讽刺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创作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往往 到你的丑陋;我不会通过向每个人开火来强迫他人认同,但
能让文学作品更有深意。在西方,有 irony 反讽和 sarcasm 讽 我也不会妥协,我会用聪明的方式让别人看到事情原本的模
刺等写作手段,并广为运用;而在中国正话反说、含沙射影以 样。于是,成人们开始以讽刺的方式述说真相,在述说真相的
生活中,
表达不满或针砭时弊的情况也很常见。此外, 人们也 同时寻找平衡,缓解自己内心与现实的冲突,由此看来,讽刺
常用讽刺来表达自己的复杂情绪。俗语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 与己相处的过程。
是一个与人、
表达形式颇为流传,而很多时候,这些俗语本身就有强烈的 以马克·吐温前后期作品风格变化为例,众所周知,马
讽刺意味。既然讽刺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此相关,那么讽 克·吐温的作品一直以幽默著称,而这种幽默在很大程度上
刺的背后是什么?讽刺的意义有哪些?怎样更好地运用讽刺? 是通过讽刺表现出来的。著名评论家诺埃尔·格罗夫(N oel
这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G love)称马克·吐温为
“美国的镜子(M irrorofA m erica)”[1]150,可
一、讽刺的背后是什么 见他的作品对美国社会的描述是多么的恰到好处。那么他是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将讽刺作为文学创作手 怎样实现这一成就的呢?由于生活颠沛流离,经历丰富,他很
段,以讽刺为对象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已很普遍。但是,此文 早就体验了生活的疾苦。这些经历让他有了对生活的洞察。
的重点并不是放在语言学领域,如有交叉,也将主要体现在 此外,对语言的热爱使他进一步思考。作为一个旁观者,他以
心理语言学层面。此文将在结合作者本人学习经历和生活体 自己钟爱的方式,以最贴切的手段向世人重现了在他生活的
会,把讽刺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放到社会背景下;从个体出 年代,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人们生活的全貌。讽刺是这位聪
发,以讽刺的产生为切入,援引文学作品和生活中的例子,对 明的文学巨匠钟爱的写作方式,透过他的讽刺,我们能看到
讽刺力量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结论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更好地 人性的丑陋;而随着他生活经历的不断丰富,他对人性的失
运用讽刺提出几点意见。 望也跃然纸上。到了晚期,当他经历了痛失亲人和参透世事
(一)讽刺是内心与现实的碰撞 后,这位机智的文学巨匠的讽刺不再幽默,他已厌倦了启发
为什么人们不能有话好好说,而要采用“阴阳怪气”的讽 式的描述,他已无力再跟读者们一起去揭开丑陋真相的面
刺呢?因为内心与现实碰撞后产生的情感过于强烈,人们需 纱,讽刺不再犀利,不再巧妙,只是无力地倾诉着自己对人性
要宣泄。有的人选择了说不完的牢骚,有的人选择了愤怒的 的失望,我们可以从他的晚期作品《神秘陌生人》中感受到这
批评,而有的人,则选择了犀利但含蓄的讽刺。从儿童的口 种无奈。可见为人接受的讽刺不是呻吟,不是咆哮,
而是满心
中,我们几乎听不到讽刺;少年时看《格列夫游记》,我们往往 期待地娓娓道来。
会被其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而非背后的深意。可是,随着心 (二)讽刺需要人们对生活的洞察和判断
智的成熟和欲望的增多,生活中的不顺也越来越多,于是人 讽刺是随机的,也就是说,因受性格特点等因素作用,不
们开始寻求改变,无力扭转的现状会压制一部分人,使他们 同的人会在不同阶段运用讽刺,而随着客观经历和主观心境
变得无奈,开始不停地牢骚,以此舒缓自己的不满;而另一部 的变化,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对讽刺的态度也会有相应的变
分人,突兀而丑陋的现实刺激了他们,让他们抱怨的方式发 化。尽管变化众多,但是有一点是相对固定的,即凡是讽刺,
生了微妙的变化:可能我不能马上征服你,但我要让他人看 必有对象。为多数人接受的讽刺往往是发现人们很难发现

24 [作者简介]闻博华,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2012.5




语文学刊

的,却道出人们都能理解的。然而,这样的讽刺却不只是对客 讽刺可能是会伤己的。讽刺的发出过程是内心与现实的
观现实简单的归纳总结,而是揭露。通过讽刺,屋子里摆设的 碰撞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有一定的风险;而讽刺的接受者
屏风能被推倒,于是外面的人能够看清屋子里的构造;尽管 接收者的立场、态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发出者。并且,
外面的人已推测多时,可能他们已经揣测大半,但并未亲眼 想把讽刺的伤害降低为零,那也是不切实际的。当伪善的面
目睹。而讽刺的微妙之处就在于讽刺者并非自己把屏风推 具被撕破后,人们面对的可是鲜活的血肉。如果没有直面惨
倒,而是引导外面的人,让他们自己推倒屏风。 淡现实的勇气,即使上帝和玉皇大帝一齐说正确,人们也不
那些有意无意地使用这种方法的人,他们首先得发现房 愿接受,而通常情况下,很多人都没有现实的讽刺者勇敢。尽
子中间这个碍眼的事物,他们得有要看到整个房间全貌的念 管真相是打不倒的,但是真相的揭露者可以被打倒,于是人
想,还要有推倒障碍的方法和勇气,所有这些,都要求他们洞 们开始声讨之并以此掩饰自己的无知和怯懦。所以,从这个
察生活。这些人往往比多数人敏感,是本能的对事情真相的 意义上讲,讽刺本身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个代价是无法
敏感。但是,只停留在敏感的阶段是不够的,若要讽刺为人接 避免的,是伴随讽刺的积极效应一起产生的。简而言之,讽刺
受并产生效力,人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即对讽刺对象的思考。 是一剂良方,但是危险性较高,短期看,存在伤人伤己的隐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 患;但一旦应用得当,它的效力将得到最大的发挥,到时会很
越来越多、发表言论的效率越来越快,人们似乎随时都能找 有可能将病根治。
到抨击的对象,并开始声讨;可是,笔者看来,那些举着大旗 (二)针对讽刺的几点意见
声嘶力竭的呼喊还不如冷静下来掷地有声的讽刺。因为讽刺 讽刺是有多种形式的,是有尺度的。尽管讽刺的消极影
需要对现实的洞察、对讽刺对象的思考,因为讽刺的前提是 响不能避免,可是通过对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对讽刺尺度的拿
对客观真相的了解。 捏,人们可以将它的负面影响缩小。为达到此目的,我们可以
讽刺者为了达成讽刺,需要观察;而接收者要想理解讽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刺,也要有一定的思考。以反讽为例,拉科夫和约翰逊(Lakoff 1.当内心与现实发生碰撞时,平复情绪,接受现实。这一
,主张反讽的
& Johnson)就曾把对反讽的理解比喻为“搜索” 过程对讽刺者自我调节能力提出挑战,因为一旦掺杂过多的
理解要遵循一个“心理搜索”过程,需要一个从字面意义到反 感情,讽刺的结果便会适得其反;
讽意义的跨越,是一个两阶段的过程 。可见,讽刺的成立需
[2]9
2.洞察生活,明确讽刺的对象;深入思考、判断,对讽刺的
要讽刺者与接收者对讽刺对象在某种程度上有共识,并且要 对象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这一过程需要讽刺者调动自己的
有一定的洞察和深入的思考。 知识储备,理清讽刺脉络,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讽刺都是大快人心的,那 3.理清内在逻辑,选择恰当讽刺方式。这一过程需要较好
些鸡蛋里挑骨头、偏激的讽刺令人生厌。因此,对讽刺对象的 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力求在以最佳的方式对讽刺对象做
思考是否深入是讽刺能否为人接受的前提,忽略了这一前提 出客观描述的同时, 观点;
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的讽刺往往会有失偏颇,并失去了其应有的效力。 4.始终明确讽刺目的,
以解释真相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尽
二、如何让讽刺发挥最大效力 量对事实进行如实的描述;这一过程要求讽刺者把重点放在
(一)讽刺的消极影响 讽刺的接受者而非接收者身上,以免伤及无辜;
正如上文反复强调的,讽刺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其对真相 5.坚持立场。这一过程以前四点为前提。此过程要求放宽
的探究上;然而为了充分发挥这一积极作用,我们也要认识 心态,接收异议,继续坚持对讽刺对象的进一步思考。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到它的消极影响。 ,凡是 三、结论
讽刺,必将伤人。因此在挥舞这把利剑之前,我们要知道如何 讽刺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讽刺的背后是内心
控制它,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其消极影响。讽刺是一种智慧,精 与现实的碰撞。成人们以讽刺的方式述说真相,在述说真相
于讽刺的人需言之有物,否则讽刺就成了没有子弹的机关 的同时寻找平衡,缓解自己内心与现实的冲突,可见讽刺是
枪,吓唬了别人却打不着;抑或装满了子弹后,便不放走一个 一个与人与己相处的过程;讽刺需要人们有对生活的洞察和
活物。抨击要付出感情,
讽刺除此之外还需要逻辑。如果一切 判断。为多数人接受的讽刺往往是发现人们很难发现的,却
讽刺只停留在挖苦,那我们大可不必浪费自己的脑细胞。因 道出人们都能理解的,这样的讽刺是对客观现实的揭露,需
此,讽刺是伤人伤己的良药,需谨慎开方。 要人们真相的敏感;为了让讽刺发挥更大积极作用,我们要
讽刺是伤人的,因为讽刺不等于一吐为快。讽刺的目的 认清其消极影响。讽刺的消极影响中,有些是可以避免的,有
是找到一种途径,平息自己的不满甚至愤怒,在此之后让别 些是不能避免的。为了更好地运用讽刺,我们要(1)平复情
人知道自己为什么不满、为什么愤怒,可是一旦自己的情绪 绪,接受现实;
(2)明确对象,深入思考;
(3)理清逻辑,选择方
并未平息,就稀里糊涂地用了这有力的武器,那么还不如发 式;
(4)解释真相,锁定目标;
(5)坚持立场,追求真相。讽刺的
泄似的抨击。尽管它们的结果一样:都增添了别人的不解,但 关键在于将主观立场与客观真相巧妙结合。
后者并不会太消耗脑力,并且直接将未加工的怒火转嫁给了
别人。从讽刺发出者的角度讲,这种伤人的消极影响是完全 【参考文献】
可以避免的,它只要求讽刺者把焦点集中在接受讽刺的人, [1 ]张汉煕,王立礼. 高级英语[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 995.
而不是接收讽刺的人身上。 [2]曾衍桃.反讽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5

2012.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