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中国环境科学 2017,37(11):4132~4139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2/O-MBBR 反硝化除磷工艺中有机物的迁移转化及利用

张 淼 1,张 颖 2,黄棚兰 2,何成达 1*


,彭永臻 3,吴 军 1
(1.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2.扬州市洁源排水有限公司,江苏 扬州 225002;3.北京工业大学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市污水脱氮除磷处
理与过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124)

摘要:采用厌氧/缺氧/好氧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A2/O-MBBR)组成的双污泥系统处理实际生活污水,通过投加乙酸钠调节进水碳氮比
(C/N),考察系统中有机物的转化利用和代谢途径.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 C/N 在 3.11~6.09 范围内波动时,系统均可实现 COD 的高效去除,最
大去除率可达 83.85%;但是从 VFA 和 PHAs 的转化利用角度,进水 C/N 不宜超过 5.42.此外,碳平衡分析结果也表明,当进水 C/N 小于 5.42
时,A2/O 反应器去除的 COD 百分比最高可达 70.10%,MBBR 反应器氧化的 COD 仅占 4.32%~5.89%,低 C/N 条件下碳源的高效利用是促进
菌群优化以及提高脱氮除磷效率的关键所在.溶解性碳源组分分布及三维荧光特性的结果显示,尽管系统沿程 COD 浓度变化不大,但蛋白
质和多糖之间存在着转化,且类蛋白物质占主导地位.
关键词:A2/O-MBBR 工艺;迁移转化;代谢途径;溶解性有机物;三维荧光光谱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17)11-4132-08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A2/O-MBBR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process. ZHANG Miao1, ZHANG Ying2, HUANG Peng-lan2, HE Cheng-da1*, PENG Yong-zhen3, WU Jun1 (1.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127, China;2.Yangzhou Jieyuan Drainage
Company Limited, Yangzhou 225002, China;3.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Advanced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Reus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7,37(11):4132~4139
Abstract:A two-sludge system combined anaerobic/anoxic/oxic with 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 (A2/O-MBBR) was
used to treat real domestic wastewater. By adding sodium acetate to adjust influent carbon/nitrogen ratio (C/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metabolic pathways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system were investigated. When the
influent C/N ratio varied from 3.11 to 6.09, the system all achieved efficient COD removal with the maximum removal of
83.85%.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FA and PHAs transformation, the influent C/N ratio should not exceed 5.42.
Additionally, the material balance analysis of carbon also revealed that when the influent C/N ratio was below 5.42, COD
removal percentage in the A2/O reactor was up to 70.10% and that in the MBBR reactor only accounted for 4.32%~5.89%,
where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carbon source was the key to improve microbial community optimization and enhance
denitrification and phosphorus removal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 C/N ratio. The results of dissolved carbon source
component distribu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manifested that proteins and polysaccharides
transformed although COD changed gently along the reactor, in which proteins-like substance was the dominant.
Key words:A2/O-MBBR process;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metabolic pathway;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um

碳是微生物细胞结构组成与生长代谢的基 中碳源组分、含量、分布等均发生变化[2],DOM
本元素,有机物作为一种能量载体,在污水处理过 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关系,与污水
程中,以总有机碳(TOC)、挥发性脂肪酸(VFA)、
收稿日期:2017-05-08
溶解性有机物(DOM)、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 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K20170506);扬州市横
糖原(Gly)等多种形式参与脱氮除磷过程[1].污水 向科研项目(204032264);扬州大学科研启动项目(137011060)
中有机物种类多样且成分复杂,在迁移转化过程 * 责任作者, 教授, hcd@yzu.edu.cn
11 期 张 淼等:A2/O - MBBR 反硝化除磷工艺中有机物的迁移转化及利用 4133

中的苯、苯酚等结合,改变有机物的毒性[3],影响 出水的达标排放是以往研究的重点,而对于有机
微生物的代谢富集.而出水中残留的有机物主要 物在脱氮除磷过程中的迁移转化、利用特性、组
包括未降解的有机物、中间产物以及微生物代谢 分分布等关注较少.
产物等[4],相对而言难以降解,排放到水体后对饮 本文采用A2/O-MBBR工艺,针对实际生活污水,
用水水源造成巨大的威胁. 考察不同进水C/N 条件下有机物的迁移转化及内碳
传统脱氮除磷工艺中,由于存在微生物对碳 源转化利用特性,通过碳元素的物料平衡分析有机
源的竞争,碳源不足是污水同步脱氮除磷的瓶颈 物的代谢途径,同时结合三维荧光特性探索溶解性
问题[5].由于工艺特点和运行条件的不同,微生物 有机物的降解规律,以期为反硝化除磷过程的脱氮
代谢过程有机物的利用效率相差较大.Cao 等[6] 除磷机理以及有机物的深度降解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表明,分段进水工艺在进水碳氮比(C/N)小
1 材料与方法
于 5 时能达到 74%的碳源利用率;改良 UCT 工艺
中,进水 C/N 为 3.5~5.0 时用于反硝化除磷的有机 1.1试验装置
物占(62±6)%[7];在 A2N-SBR 系统中,有机物去除 如图 1 所示,A2/O-MBBR 工艺主要由 A2/O
率最高可达 90%[8].相对而言,双污泥系统在有机 反应器、中间沉淀池、MBBR 反应器、沉淀区
物利用方面更有优势. 顺序连接组成.原水经进水泵进入 A2/O 反应器,
近 年 来 , 一 种 新 型 的 双 污 泥 系 统 A2/O- 在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的推流作用下完成同
MBBR 被提出[9],该工艺通过长短泥龄分离实现 步脱氮除磷,出水进入中间沉淀池完成泥水分离.
一碳两用,尤其在低 C/N 比条件下有利于反硝化 上清液进入中间水箱,经中间进水泵打入 MBBR
聚磷菌(DPAOs)成为优势菌,具有碳源利用率高、 反应器,沉淀污泥回流到 A2/O 反应器的厌氧区
节省曝气量、污泥产率低、脱氮除磷效率稳定等 (污泥回流比 100%).含有氨氮的上清液在 MBBR
诸多优点.为了实现该工艺的推广应用,围绕水力 反应器 3 格内沿程推流完成氨氮的氧化,硝化液
停留时间[10]、容积分配比[11]、硝化液回流比[12]、 经沉淀后进入出水水箱,通过硝化液回流至 A2/O
菌群结构[13]等特性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研究.其 反应器的缺氧区(硝化液回流比 300%),为反硝化
中 NH4+、TN、PO43 -P 等污染物的降解特性和
-
除磷过程提供电子受体.

图 1 A2/O - MBBR 装置流程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A2/O-MBBR process

A2/O 反应器有效容积 28L,均分为 8 个格室, 进水流量 3.5L/h,厌氧区(An)、缺氧区(A1~A6)、


4134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37 卷

好氧区(O)的容积比为 1:6:1;厌氧区和缺氧区内 箱进行调控.


设 有 搅 拌 装 置 ,好 氧 区 进 行 短 暂 曝 气 ,污 泥 龄 1.2 污水水质及试验方案
SRT 控制 10d 左右.较短的 SRT 使得比增殖速 试验用水取自校园生活区化粪池内的实际
率较低的硝化菌难于富集,因此 A2/O 反应器不 生活污水,原水平均 C/N 为 3.11(表 1 中 Run1),
发生硝化.中间沉淀池为竖流式,采用中间进水 属于典型的低 C/N 污水.监测 COD 和 TN 浓度后,
周边出水的运行方式,有效容积为 10L,剩余污 向原水水箱投加乙酸钠调节进水 C/N,使其在
泥定期排放.MBBR 反应器 3 格(N1~N3)串联,有 3.11~6.09 范围内波动(Run1~Run5).为了保证试
效容积 10.5L,内设聚丙烯悬浮填料(尺寸 D×H 验数据的可靠性,每个工况的运行时间持续 3 个
为 5mm×3mm,填充率 50%),溶解氧 DO=3.0~ SRT 左右,整个试验历时 200d,所有试验均在室温
4.0mg/L,总曝气量为 0.15m3/h 左右,该阶段主要 条件下进行,水温为 18~20℃.接种污泥取自扬州
完成氨氮的氧化,出水直接排放.搅拌装置、蠕 市汤汪污水处理厂 CASS 反应器的生化污泥,驯
动泵(申辰 BT100)以及鼓风机均通过 PLC 控制 化 20d 后脱氮除磷效果基本稳定.

表1 试验水质及运行工况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influent wastewater and operation condition

NH4+-N PO43 -P
- -
阶段 COD TN NO3 -N
工况 C/N C/P pH 值
(d) (mg/L) (mg/L) (mg/L) (mg/L) (mg/L)
Run1 1~35 3.11 175 56.20 53.51 0.14 3.93 44.53 6.8
Run2 36~80 4.10 232 56.63 55.40 0.20 4.31 53.83 7.1
Run3 81~130 5.42 280 51.69 51.56 0.24 4.51 59.87 6.9
Run4 131~175 6.09 322 52.85 50.62 0.12 5.08 63.39 7.3
Run5 176~200 3.55 198 55.71 53.15 0.09 4.92 40.24 7.0

1.3 常规项目监测 进入系统有机物(Minf,mg/d)的迁移转化和代


水样经 0.45μm 中速滤纸过滤后,COD 采用 谢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7]:A2/O 反应器
快速消解仪(SUNTEXTR-1100)测定,NH4+-N、 厌氧段去除(MAn,mg/d),缺氧段反硝化和好氧段
NO3 -N、NO2 -N、PO43 -P 等指标根据国家标准
- - -
氧 化 (MA-O,mg/d),MBBR 反 应 器 氧 化 (MMBBR,
方法测定[14];污泥浓度 MLSS、VSS 根据国家标 mg/d),剩余污泥排放(MWS,mg/d)以及出水残留
准方法测定[14];TN、TOC 的检测采用 TN/TOC (Meff,mg/d).本研究以不同工况(Run1~Run5)下的
分析仪(TOC-V CSN),VFA 的分析测定采用气相 稳态试验数据为基础,对 A2/O - MBBR 系统进行
色谱仪(GC-14B),PHAs 采用气相色谱(Agilent 碳元素的物料平衡分析(以 COD 指标表征),具体
7890N)及 DB-1 型色谱柱检测[15];蛋白质的测定 计算方法如下:
采 用 福 林 酚 试 剂 法 [16], 多 糖 的 测 定 采 用 蒽 酮 Minf=Cinf·Qinf (1)
法,DNA 的测定采用 NanoDrop1000;进出水的荧 MAn= [Cinf+ r·CRS- (1+r)·CAn] ·Qinf (2)
光特性采用三维荧光分光光度计(F-7000)分析 MA-O= [(1+r)·CAn+R·Ceff- (1+r+ R)·CO]·Qinf (3)
(样品的 TOC 浓度稀释至 10mg/L 以下),激发波 MMBBR= (1+R)·(CRS -Ceff)·Qinf (4)
长以 5nm 为增量从 200nm 扫描到 400nm,发射波 MWS=XWS·fCV·f·QWS (5)
长以 0.5nm 为增量从 200nm 扫描到 600nm,扫描 Meff= Ceff·Qinf (6)
速度为 1200nm/min,试验数据采用 Origin8.5 软 式中: Qinf,QWS 分别为进水流量和剩余污泥排放
件进行处理. 量,L/d; Cinf、CRS、CAn、CO、Ceff 分别为进水 COD
1.4 有机物的代谢途径分析 浓度、回流污泥携带的 COD 浓度、厌氧段 COD
11 期 张 淼等:A2/O - MBBR 反硝化除磷工艺中有机物的迁移转化及利用 4135

浓度、好氧段 COD 浓度和出水 COD 浓度,mg/L; 氧化,导致生物膜单元异养菌大量繁殖,对生长速


r 为污泥回流比,100%; R 为硝化液回流比,300%; 率较低的自养型硝化菌的富集也是极其不利的[21].
XWS 为剩余污泥浓度,mg/L;f 为 VSS/MLSS,在 0.6 因此,采用 Wachtmeister 等[22]推荐的方法开展批次
~ 0.8 之间; fCV 为活性污泥中 COD 的化学计量系 试验,稳定运行时 DPAOs 占聚磷菌(PAOs)的比例
数,计算中取 1.48mgCOD/mgVSS[18]. 从 37.13%(Run3)降为 25.10% (Run4).当进水 C/N
降为 3.55 时,有机物的沿程降解特性得到快速恢
2 结果与讨论
复,5 种工况下COD 去除率为81.91%~83.85%,可见
2.1 有机物的降解及转化利用 C/N 在 3.11~6.09 内波动时,系统均可实现 COD 的
如图 2 所示,当进水 C/N 从 3.11 增加到 6.09 高效去除.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有机物的充分利用,
的过程中,厌氧出水 COD 浓度呈上升趋势,平均 有必要从碳源转化利用的角度深入分析.
浓度分别为 53.79,66.81,84.55,118.60mg/L,造成
400 250
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C/N 增加时,较短的厌氧停 C/N=3.11 C/N=4.10 C/N=5.42 C/N=6.09 C/N=3.55
350
留时间(1.0h)来不及充分利用原水碳源.王亚宜 200
300
[19]
等 在厌氧/缺氧/好氧反应器(An/A/O-SBR)中
PHA(mgCOD/L)

VFA(mgCOD/L)
250 150
发现厌氧反应时间为 1.5h 时,PHAs 合成量最高 200
且获得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150 100

100
400 100 50
C/N=3.11 C/N=4.10 C/N=5.42 C/N=6.09 C/N=3.55 50
350
90 0 0
30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时间(d)
COD(mg/L)

250
去除率(%)

80
200 图3 不同进水 C/N 条件下 VFA 和 PHAs 转化利用特性
150 70 Fig.3 Conversion and utilization of VFA and PHAs under
100 一级 A 标准 different C/N ratios
60 进水 厌氧出水 缺氧出水 厌氧 PHAs 缺氧 PHAs
50
0 5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作为缺氧段反硝化除磷的能量储备,厌氧段
时间(d)
DPAOs 通过吸收原水中的 VFA 合成 PHAs[23],
图2 不同进水 C/N 条件下 COD 的沿程变化
图 3 与图 2 变化趋势相似,随着进水 C/N 从 3.11
Fig.2 COD variations along the system under different
C/N ratios
增加到 6.09,厌氧出水中 VFA 含量逐步升高,厌氧
进水 厌氧出水 缺氧出水 好氧出水
段 VFA 的利用率分别为 73.56%, 77.28%, 78.72%
出水 去除率 和 73.44%,该结果表明当 C/N 从 4.10 上升为
5.42,VFA 的利用效率已没有太大提升;且 C/N 达
其中当进水 C/N 为 5.42 和 6.09 时,缺氧段、 到 6.09 时,VFA 利用率反而下降,缺氧段出水仍残
好氧段以及 MBBR 反应器继续对有机物进行降解, 留 VFA 含量 26.08mgCOD/L,造成易降解碳源的
大约有 18.61,34.45mg/L 和 22.31,30.33mg/L 的 浪费.另一方面,从内碳源 PHAs 的转化利用可以
COD 分别被外源反硝化和好氧氧化.虽然 2 种工况 发现,随着 VFA 利用率的变化,厌氧段 PHAs 的含
下 COD 去除率高达 83.85%和 83.26%,但由于外源 量 从 120.7mgCOD/L(C/N=3.11) 增 加 到
反硝化速率远远大于内源反硝化,反硝化菌会优先 254.64mgCOD/L(C/N=5.42), 继 而 减 少 到
进行反硝化,抑制 DPAOs 的生物活性且不利于 240.69mgCOD/L(C/N=6.09), 相 比 前 阶 段 ,PHAs
DPAOs 的富集[20].残留的 COD 进入好氧段继续被 含量降低了 5.48%.相应地,5 种工况下,缺氧段
4136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37 卷

PHAs 的利用率分别为 68.07%、79.78%、84.44%、 提高 VSS 浓度(DPAOs 含量);缺氧段 PHAs 利用


80.64%和 74.24%. 率较低,可延长缺氧 HRT 或者增加硝化液回流比
综上所述,无论从 COD 的降解特性还是 (电子受体)等.
VFA、PHAs 的转化利用特性,在 A2/O 反应器 2.2 有机物的迁移转化途径
HRT 为 8h,容积比 1:6:1,污泥回流比 100%,硝化 以稳态条件下的试验数据为基础,通过公式
液回流比 300%的运行工况下,进水 C/N 不宜超 (1)~(6)的理论计算分析系统中有机物的物料分
过 5.42.与本研究结论相似,Chen 等[24]考察了进 布情况(表 2),以此考察有机物的迁移转化途径.
水 C/N 和硝化液回流比对 A2/O-BAF 系统的影 由于数据测量误差造成的部分碳损失以及经验
响,最佳 C/N 为 5.5;Wang 等[8]研究发现在 A2N- 值取值导致的数据偏差,不同进水 C/N 条件下
SBR 系统中,C/N、C/P 分别为 5.8 和 30.8 时获得 COD 平衡百分比为 97.06%~99.92%(低于 100%),
了最高的污染物去除效果.事实上,A2/O-MBBR 但该平衡值远远高于 UCT 工艺(67%~89.7%)和
系统中进水 C/N 的优化与多种运行参数相关,例 MUCT 工艺(60.7%~87.6%)[25],一定程度上表明
如厌氧段出水 COD 偏高,可延长厌氧 HRT 或者 本研究建立的理论公式的有效性.

表2 碳元素的物料平衡分析
Table 2 Material balance analysis of carbon

工况 Minf(mg/d) MAn(mg/d) MA-O (mg/d) MMBBR(mg/d) MWS(mg/d) Meff(mg/d) 平衡百分比 R*(%)


C/N=3.11 16800 8758.56 1600.51 808.32 2648.02 2491.01 97.06
C/N=4.10 22272 12522.56 2396.00 1168.64 2486.40 3360.00 98.48
C/N=5.42 26880 13764.60 4587.84 1524.96 3140.72 3840.00 99.92
C/N=6.09 30912 13545.60 5066.88 3409.92 3626.00 5088.00 99.43
C/N=3.55 19008 10976.64 1273.17 790.18 2296.47 3360.00 98.36
注:*: R= (MAn+MA-O+ MMBBR+MWS+Meff)/Minf×100%.

基于物料平衡分析,对比不同工况下 3 种主 艺中,厌氧区和缺氧区去除的 COD 仅占 60%左


要代谢途径的百分比(图 4),其中厌氧段去除的 右[26],相比之下,A2/O-MBBR 工艺通过反硝化除
COD 占总量的百分比(MAn)分别为 53.71%、 磷的强化实现有机碳源的高效利用,尤其适用于
57.09%、49.44%、44.07%和 58.70%.王聪等 [17] 处理低 C/N 生活污水.
研究发现不同硝化液回流比条件下厌氧段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绝大多数碳源优先在
的 COD 占 57.9%~78.5%,由于采用 1.6h 的厌氧 A2/O 反 应 器 中 被 DPAOs 或 反 硝 化 菌 利 用 ,
停留时间导致其 COD 利用率高于本研究,对比 MBBR 反应器氧化的 COD 却不容忽视,MMBBR
结果再次表明较短的厌氧反应时间不利于充分 分别为 4.96%、5.33%、5.89%、11.10%和 4.32%,
利 用 原 水 碳 源 . 在 后 续 缺 氧 段 到 好 氧 段 ,Run3 除了 Run4(C/N=6.09)之外,其他运行工况均实现
(C/N=5.42)和 Run4(C/N=6.09)2 种工况获得较高 了曝气能耗的节省同时有利于促进 DPAOs 和硝
的 COD 利用率,分别为 17.71%和 16.48%,碳源的 化菌的富集,这也是该工艺在低 C/N 条件下可实
充足促进了反硝化除磷的进行,提高了碳源的利 现一级 A 排放标准的关键所在 [27].除此之外,
用效率.但是当 C/N 从 5.42 增加到 6.09 的过程, MWS、Meff 占 12%和 14%左右,通过剩余污泥排放
由于缺氧反应时间和硝化液回流比的局限无法 维持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并且实现了磷的去除.通
继续利用多余的碳源,导致 COD 利用率有了下 过上述分析可知,实际工程中对于高 C/N 污水,为
降的趋势.整个 A2/O 反应器 COD 的利用率为 了提高 COD 利用效率,可适当调整厌氧、缺氧水
63.53%~70.10%,在分段进水 UCT 工艺和 A2N 工 力停留时间以及硝化液回流比,尽可能防止多余
11 期 张 淼等:A2/O - MBBR 反硝化除磷工艺中有机物的迁移转化及利用 4137

250 70

溶解性 COD、蛋白质、多糖、DNA(mg/L)
碳源进入生物膜 MBBR 单元.
溶解性 COD 60

TN、NH -N、PO -P(mg/L)


DNA
200 多糖 50
60 蛋白质
TN -3
C/N=3.11 150 NH4+-N 40 4
50 C/N=4.10
C/N=5.42 PO43--P 30
C/N=6.09
40 C/N=3.55 100 20 +4
比例(%)

30 10
50
0
20
0 -10
10 进水 An A1 A6 O中间/沉淀 N1 N3

图5 系统沿程污染物降解特性及溶解性有机物的组成
0
MAn MA-O MMBBR 和分布
图4 不同工况下 3 种代谢途径的对比 Fig.5 Characteristics of pollutants degradation and composition
Fig.4 Comparison of three metabolic pathways under and distribution of DOM along the system
different conditions
随后在好氧段(O)、中间沉淀池以及 MBBR
2.3 溶解性碳源组分分布及三维荧光特性 反应器的降解过程中,DOM 总量与 COD 浓度相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知,有机物的迁移转化对 差 无 几 ,3 种 DOM 组 分 总 量 维 持 在 34.10~
系统主要功能菌(DPAOs、反硝化菌、硝化菌等) 39.80mg/L,去除率为 75%左右,该变化趋势与前
的富集影响显著,MBBR 单元虽然 COD 浓度已 面 VFA 的降解规律吻合.N1~N3 过程主要进行硝
经不高(基本低于 50mg/L),但不同格室(N1,N2,N3) 化 , 出 水 NH4+-N 浓 度 0.98mg/L, 去 除 率 高 达
硝化菌的菌群含量和结构分布相差较大[13].Guo 98.23%.硝化过程 DOM 含量降低至 30mg/L,且蛋
等[28]研究表明,采用葡萄糖、乙酸钠等简单有机 白质和多糖之间再次发生了转化,可见单纯 COD
物作为单一碳源时,经过微生物的代谢降解过程, 和 VFA 的检测并不能全面反映有机物的降解特
出水中能检测出复杂有机物.针对 Run2 的稳定 性.由于 MBBR 单元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
运 行 阶 段 (75d), 重 点 考 察 了 各 污 染 物 (TN 、 的优点,在生物氧化降解、物理吸附、过滤截留
NH4+-N、PO43 -P)降解过程中 DOM 的组分分布 等多重作用下[29],可获得较好的出水水质.
-

及相互转化情况,主要包括蛋白质、多糖和 DNA. DOM 组分中包括大量的芳香类和脂肪类


如图 5 所示,进水中溶解性 COD 浓度为 化合物,且每个基团的荧光峰和荧光强度也不
尽相同.研究表明[30 31],自然环境中 DOM 的激发 /
-
231.78mg/L,其中蛋白质、多糖和 DNA 的含量分
别为 103.70,16.12,17.90mg/L,3 者之和占溶解性 发射(Ex/Em)荧光峰位置主要可以概况为 5 类:
COD 的 59.42%,表明还有 1/2 的有机物以其他分 (І)Ex/Em=220~240/340~350nm;(Ⅱ)Ex/Em=260~
子形式存在,后期还需进一步开展定性定量分析. 290/300~350nm;(Ⅲ)Ex/Em=240~270/370~440nm;
厌氧段大部分易降解有机物被 DPAOs 利用储存 (ІV)Ex/Em=310~360/370~450nm;(V)Ex/Em=350~
为内碳源 PHAs,COD 和 VFA 快速降低的同时 3 440/430~510nm. 其 中 (І) 和 (Ⅱ) 为 类 蛋 白 荧 光
种组分含量也从进水时的 137.72mg/L 降低为 峰,(Ⅲ)和(ІV)为类富里酸荧光峰,(V)为类腐殖酸
64.18mg/L, 厌 氧 释 磷 量 达 34.18mg/L. 缺 氧 段 荧光峰.
A1~A6,主要是蛋白质、多糖之间存在转化和利用, 如图 6 所示,2 个样品的荧光峰中心位置分
多糖含量从 23.71mg/L 降低为 5.60mg/L,与此同 别为 Ex/Em=222/354nm 和 220/350nm,由于本试
时伴随明显的反硝化除磷现象,缺氧出水 TN、 验采用的是特定化粪池的实际生活污水,荧光峰
PO43 -P 浓度分别为 14.33,0.62mg/L.
-
相对单一,主要组分为类蛋白,而类富里酸荧光峰
4138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37 卷

和类腐殖酸荧光峰可能是由于含量较低没有出 相关,最佳 C/N 要综合实际运行工况确定;④


现峰值.但是进出水的荧光强度从 210.35a.u.降 DOM 的迁移转化对深入理解污染物降解机理和
为 60.32a.u.,大约降低了 71.32%,意味着类蛋白质 优化出水水质至关重要.
物质很容易被降解,与杨毅等研究结论相似 [32].
3 结论
此外,荧光强度与 TOC 有较高的相关性[33],有关
不同水质特点和不同运行条件下 DOM 的荧光 3.1 不同进水 C/N 条件下 A2/O-MBBR 系统均
特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可实现有机物的高效去除,COD 最大去除率为
83.85%,厌氧段 VFA 的利用率为 73.44%~78.72%,
380 (a) 进水 缺氧段 PHAs 的利用率为 68.07%~84.44%.为了
360 提高碳源的转化利用效率,本研究工况下进水
340 0.000 C/N 不宜超过 5.42.
10.00
320 20.00 3.2 碳平衡分析表明整个 A2/O 反应器 COD 的
30.00
Ex(nm)

300 40.00 利用率为 63.53%~70.10%,剩余污泥排放量 MWS


280 50.00
60.00 以及出水 Meff 占 12%和 14%左右,体现了有机物
260 70.00
80.00 为反硝化除磷过程提供电子供体的主体代谢途
240 90.00
220
100.0 径.当进水 C/N 小于 5.42 时,MBBR 反应器氧化的
200 COD 仅占 4.32%~5.89%,实现了碳源的高效利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用、菌群优化以及节能降耗.
Em(nm)
3.3 系统沿程降解过程 DOM 总量与 COD 浓度
380 (b) 出水 相差不大,但蛋白质、多糖之间存在转化利用,相
360 比活性污泥系统,生物膜单元对于进一步降低出
340 0.000
10.00 水 DOM 浓度具有优势.三维荧光光谱表明进出
320 20.00
30.00 水的荧光峰中心位置分别为 EX/EM=222/354nm
Ex(nm)

300 40.00
50.00 和 220/350nm,类蛋白物质更容易被降解且出水
280 60.00
260 70.00 的荧光强度降低了 71.32%.
80.00
240 90.00
100.0 参考文献:
220
200 [1] Zhang M, Wang C, Peng Y, et al. Organic substrate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transformation and sludg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ntegrated
Em(nm)
anaerobic anoxic oxic–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A2/O–BCO)
图6 进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 system treating wastewater with low carbon/nitrogen ratio [J].
Fig.6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t spectrum of DOM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6,283:47-57.
in influent and effluent [2] Wang Z W, Wu Z C. Distrib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molecular
weight of organic matters in membrane bioreactor and
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J]. Chemical Engineering
基于有机物迁移转化和代谢途径的研究,对
Journal, 2009,150(2):396-402.
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①A2/O-MBBR [3] Ilani T, Schulz E, Chefetz B. Interactions of organic compounds
系统可实现碳源的稳定高效去除,尤其适用于处 with wastewater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role of hydrophobic
理低 C/N 污水;②双污泥系统通过菌群分离,使其 fraction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05,34(2):
552-562.
各自在最佳的环境下生长,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
[4] Guo J, Peng Y, Guo J, et al.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工艺中的碳源竞争;③进水 C/N 的优化与水力停 biologically treated sewage effluent (BTSE): Characteristics and
留时间、硝化液回流比、污泥回流比等运行参数 comparison [J]. Desalination, 2011,278(1-3):365-372.
11 期 张 淼等:A2/O - MBBR 反硝化除磷工艺中有机物的迁移转化及利用 4139

[5] Wang X, Wang S, Xue T, et al. Treating low carbon/nitrogen (C/N) 影响 [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1(3):422-427.
wastewater in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endogenous denitrification [20] Wang X, Peng Y, Wang S, et al. Influence of wastewater
and phosphorous removal (SNDPR) systems by strengthening composition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and process
anaerobic intracellular carbon storage [J]. Water Research, 2015, control in A2O process [J]. Bioprocess & Biosystems Engineering,
77:191-200. 2006,28(6):397-404.
[6] Cao G, Wang S, Peng Y, et al. Biological nutrient removal by [21] Chen Y, Peng C, Wang J, et al. Effect of nitrate recycling ratio on
applying modified four step-feed technology to treat weak simultaneous biological nutrient removal in a novel anaerobic/
wastewater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3,128(1):604-611. anoxic/oxic (A2/O)-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BAF) system [J].
[7] 葛士建,彭永臻,曹 旭,等.改良 UCT 分段进水工艺处理生活污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1,102(10):5722-5727.
水性能优化研究 [J]. 环境科学, 2011,32(7):2006-2012. [22] Wachtmeister A, Kuba T, Loosdrecht M C M V, et al. A sludge
[8] Wang Y, Peng Y, Stephenson T. Effect of influent nutrient ratios characterization assay for aerobic and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and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on simultaneous phosphorus removing sludge [J]. Water Research, 1997,31(3):471-478.
and nitrogen removal in a two-sludg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23] Wei Y, Wang S, Ma B, et al. The effect of poly-β-
process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9,100(14):3506-3512. hydroxyalkanoates degradation rate on nitrous oxide production
2
[9] 张 淼,何成达,王淑莹,等.A /O+MBBR 系统的快速启动及反 in a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system [J]. Bioresource
硝化除磷特性 [J].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17,49(2):240-247. Technology, 2014,170(3):175-182.
[10] Zhang M, Peng Y, Wang C, et al. Optimization denitrifying [24] Chen Y, Li B, Ye L, et al.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COD/N ratio and
phosphorus removal at different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s in a nitrate recycling ratio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in
novel anaerobic anoxic oxic-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process anaerobic/anoxic/aerobic (A2/O)-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BAF)
[J].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6,106:26-36. systems [J].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5,93(10):235-242.
[11] 张 淼,彭永臻,王 聪,等.容积分配比对 A2/O-生物接触氧化 [25] 葛士建,彭永臻,张 亮,等.改良 UCT 分段进水脱氮除磷工艺性
工艺反硝化除磷特性的影响 [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能及物料平衡 [J]. 化工学报, 2010,61(4):1009-1017.
2015,45(3):531-538. [26] Peng Y, Ge S. Enhanced nutrient removal in three types of step
[12] 王 聪,王淑莹,张 淼,等.硝化液回流比对 A2/O-BCO 工艺反 feeding process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J]. Bioresource
硝化除磷特性的影响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34(11):2844- Technology, 2011,102(11):6405-6413.
2850. [27] Chen Y, Peng C, Wang J, et al. Effect of nitrate recycling ratio on
[13] Zhang M, Qing Y, Jianhua Z, et al. Enhancement of denitrifying simultaneous biological nutrient removal in a novel
phosphorus removal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of long-term anaerobic/anoxic/oxic (A2/O)-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BAF)
operation in an anaerobic anoxic oxic–biological contact system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1,102(10):5722-5727.
oxidation system [J]. Journal of Bioscience & Bioengineering, [28] Guo J, Sheng F, Guo 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ssolved
2016,122(4):456-466. organic matter in sewage effluent of sequence batch reactor: the
[14] Franson M A H. 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American impact of carbon source [J].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water works association water environment federation [M]. & Engineering in China, 2011,6(2):1-8.
Methods, 1995. [29] 崔福义,张 兵,唐 利.曝气生物滤池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J].
[15] Oehmen A, Keller-Lehmann B, Zeng RJ, et al. Optimisation of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5,6(10):1-7.
poly-β-hydroxyalkanoate analysis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 for [30] Sheng G P, Yu H Q. Characteriza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systems [J]. Journal of substances of aerobic and anaerobic sludge using
Chromatography A, 2005,1070(1/2):131-136. 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and 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16] Lowry O H, Rosebrough N J, Farr A L, et al. Protein spectroscopy [J]. Water Research, 2006,40(6):1233-1239.
measurement with the Folin phenol reagent [J]. Journal of [31] Leenheer J A, Jean-Philippe C. Characterizing aquatic dissolved
Biological Chemistry, 1951,193(1):265-275. organic matter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3,
[17] 王 聪,王淑莹,张 淼,等.厌氧/缺氧/好氧生物接触氧化处理 37(1):18-26.
低碳氮比污水的物料平衡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30(19): [32] 杨 毅,杨霞霞.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 DOM 的三维荧光光谱及
273-281. 紫外谱图特性 [J]. 环境工程学报, 2015,9(12):5672-5676.
[18] Chuang S H, Ouyang C F. The biomass fractions of heterotrophs [33] 姚 萌,罗红元,谢小青,等.城市污水厂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
and phosphate-accumulating organisms in a nitrogen and 三维荧光特性分析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32(1):94-99.
phosphorus removal system [J]. Water Research, 2000,34(8):
2283-2290. 作者简介:张 淼(1989-),女,江苏徐州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污
[19] 王亚宜,王 鸿,郭 刚,等.厌氧反应时间对反硝化聚磷工艺的 水生物处理理论与应用研究.发表论文 8 篇.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