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道教文化對科技、創新與管理、藝術的影響 491

文與哲.第九期.2006.12

道教文化對科技、
創新與管理、藝術的影響
林㆗明∗

〔摘 要〕

開創研究㆗華科技文明史的李約瑟 (Joseph Needham) ,㈥㈩年前親身造訪㆗國大陸,啟發


了他從《道藏》經典裏去研究㆗華科技文明發展史,成㆒家之言。由於他對於道家科技史的情㈲
獨鍾,他的㆗文譯㈴,採用同於道家始祖李聃的“李”,而他的㆗文字號㆗,也曾撰用與道家㈲
關的“丹耀”和“㈩宿子”( 近似他英文㈴字㆗ Joseph 的譯音)。在他那部經典之作的《㆗國
之科㈻與文明》㆗,他率先指出道家思想是“㆗國科㈻的源頭,奠定㆗國科㈻的基礎”,而且感
慨而略㈲偏心㆞說:“世界㆖的神㊙主義㈻說,無不頑固㆞反對科㈻,唯獨道家思想例外,可謂
前所未見。”
儒、道、釋組成㆗國㆔大主要思想體系。道教和佛教則是㆗國的兩大㊪教。這㆔者之間㈲
著對立、平衡與重疊的關係。其㆗最本㈯的儒家是“入世”的思想,教㆟如何㆖㆘、㊧㊨相處。
與儒家相對的是外來的佛家的“出世”思想,它教㆟忘我捨住,要瞭解因果、前緣,重視未來能
往昇西㆝極樂世界。 而道教先後受到儒、佛兩家的影響,它與儒、佛各㈲所同,也各㈲所異。
道家㆒半入世、㆒半出世,既是本㈯衍生,又是“西㈻為用”;既講無為和無累,也講當㆘發㈶
享受與肉身長生不老。如果把儒、道、釋與㆝、㆞、㆟㆔境界對照,佛家重㆝,儒家重㆟與㆞,
而道教則在㆝、㆞之間作逍遙遊。
現在臺灣㉂由進步,科技發達,道教也在各㆞蓬勃發展。儒道釋這㆔種深植於㆗華文化㆗的
思想系統,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與較晚傳入的基督、㆝主教互動,及影響㈳會思維,國際關係
和世界和平?㈲遠見的文史哲㈻者們應該“與時俱進”㆞加以思索。此外,國際間流行的多元化
思維,與高科技裏的硬體創意發明、軟體策劃執行與本㈯道教又可能㈲什麼關聯?㆗華國畫及文
藝曾如何受到仙道文化的影響,其㆗還㈲新㆝㆞嗎?受到道教文化的潤透,臺灣的管理思想與其
他區域文化會如何不同?這些我認為都值得從新的角度加以探討。然而以㈲限的知識和篇幅試圖


張敬國學基金會研究員

收稿日期:2006 年 10 月 1 日,審查通過日期:2006 年 11 月 1 日
責任編輯:蔡振念教授
492 文與哲.第九期

探討這㆕大領域,當然所得㈲限。但說到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對數㈻、㆝文、音樂與哲㈻的探討,
道家和牛頓閉門煉丹,他們不怕失敗,但奮力從舊知識㆗找出新問題的精神,或許也是㆝㆘探索
者的用心。

關鍵詞:愛因斯坦、李約瑟、Marcel Duchamp、㆔教合㆒、硬體軟件
道教文化對科技、創新與管理、藝術的影響 493

前言

電腦通訊科技的進步,1使得 21 世紀的㈾訊結構“變平”2了。汽車飛機交
通的發達,使得㆟員貨物的往來運輸不再受山海㆞形的限制。3㆗國古㈹道家萬
里傳聲與飛㆝遁㆞,突破“時空”限制而活動的理想,竟然都成為實際生活的㆒
部份。世界㆖的經濟、文化、疾病、戰爭不分㊝劣,在“時空”裏都㆒體“全球
化”,陰陽交變,魔長道增。而與此同時,高科技掛帥的“知識經濟”變成了銳
利無鋒,殺㆟滅國不見血的刀槍;國家與區域經濟體之間,反而豎起無形的經濟
壁壘;外來“文化政治與文化㈽業的輸入”,激起了“本㈯文化”的反抗;4科
㈻的發展,反而促進了㆟們對生命意義的深思內省,導致新㆒波的㊪教復興。5 當
文化、經濟、政治、科技、㊪教的影響力綜合為㆒體,而“㆙文明”與“㆚文明”
之間又㈲“不可容忍的差異”,於是乎所謂的「文明的衝突」就成了 21 世紀,
全球㆟類的福禍哀樂的共業,與興衰存亡的挑戰。位於南臺灣高雄的㆗山大㈻曾
與「道德院」共同召開「第㆒屆道教仙道文化國際㈻術研討會 ( 2006 )」,集合
兩岸多國的㈻者來討論㆗華㈤大㊪教之㆒,道教的仙道、文化,其意義就不止於
道教㆒教,而㈲融和國際文明,諧和兩岸思維,溝通異教哲理,以及匯流亞太及
南北文化等等,涵括多方面思想,而又富啟發未來文化的教育目的。6

1
John Naisbitt, “Global Pardox,” ch. 2. Powering the Paradox: The Tele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Avon Books, 1994. pp.61-130.
2
Thomas Friedman, “The World Is Flat﹕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Farrar Straus
Giroux, 2005.
3
John Naisbitt, “Global Pardox,” ch. 3. Travel: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s Largest Industry, Avon
Books, 1994. pp131-190.
4
托馬斯•弗里德曼 ( Thomas Friedman) , 《世界是平的•第 12 章:全球化㆗的本㈯文化 —— 文
化革命即將開始》第㆓版,何帆等譯,湖南科㈻技術出版㈳,2006 年 9 ㈪。第 373-380 頁。
5
John Naisbitt & Patricia Aburdene, “Megatrends 2000,” ch.2. Religious Revival of the Third
Millennium,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Inc., 1990,pp. 296-297. “ Then the turning away from
the ‘religion of technology’ and the reemergence of spirituality as manifested in the religious revival
are signs of great hope. Having vowed to make war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obsolete, a
renewed humanity begins the task of healing the environment. ….As the symbolic year 2000
approaches, humanity is not abandoing scienece, but through this religious revival, we are
reaffirming the spiritual in what is now a more balanced quest to better our lives and those of our
neighbors.”
6
【美聯㈳波士頓 2006 年 10 ㈪ 4 ㈰電】哈佛大㈻㆒個教職委員會提出報告建議,370 年前專為
494 文與哲.第九期

㆗華戰㈹本㈲多家思想並燦,但到了唐朝,主流思想只剩㆘儒、道、釋㆔家。
即使到了耶教7與伊斯蘭教傳入8 並成長壯大之後,㆗華文化思想的主流仍然是
儒、道、釋㆔大體系。儒家的思想「敬鬼神而遠之」,所以嚴格㆞說來,儒家雖
然㈲“教主、教經、教規、廟堂、門徒”,也講究「原“道”、㊪“經”(《老
子》
、《莊子》
、《道藏》……)
、徵“聖”(老君、元始㆝尊……)
、正“緯”(容
異採㊝)、辨“騷”(變化、創新)」,卻不能算是㆒種講前生、說來世、善者升
㆝堂、惡㆟㆘㆞獄,重輪迴、報因果的“㊪教”。9所以俗稱的“儒、道、釋”
㆔教,其實只㈲本㈯進化的道教,和㊞度傳來,又融入㆗華文化開出新花,結出
新果的佛教,它們纔算是㆗國的兩大㊪教。而㆗東產生和發展的耶、伊㆓教及其
各㊪派,由於發源㆞的風㈯㆟情、政經歷史都與㆗㈯文化隔閡,所以到目前為止,
尚未在文化思想㆖累積出絕對和顯著的重大影響。因此在這次的道教仙道文化㈻
術研討會㆖,本文也只以儒、道、釋㆔家為主要的討論對象。

培養清教徒牧師而創立的哈佛大㈻,應把㊪教課、美國歷史和倫理㈻列為全體大㈻生的必修課。
這㆒建議頗具膽識,關於㈻生應修哪些課程在哈佛已進行多年激烈辯論。目前的主要課程局限
於較窄的㈻術性問題,而不是㈻生走出哈佛校門後,將面臨的㈳會真實問題。報告稱,應要求
㈻生選修㆒門「理性與信仰」,這門課可包括㊪教與民主、達爾文進化論,或現㈲的「為何美
國㆟熱愛㆖帝而歐洲㆟不愛」等課程。報告指出,94%的大㆒㈻生表示他們探討㊪教問題,71%
的㈻生參加㊪教禮拜。該委員會共同主席、哲㈻教授西蒙斯說∶「哈佛的使命雖不再為㊪教性
質,但㊪教在㈻生畢業後㆒生㆗都將會面對。如果只從事㈻術研究,可以不必涉及㊪教問題,
但在㈳會㆖就離不開㊪教。」哥倫比亞大㈻和達㈵茅斯㈻院等長春藤㈻校已把㊪教列為重點課
程,但哈佛是第㆒家要求㈻生既㈻㊪教也㈻美國史。
7
李雅明《我看基督教》 ,第 15 章〈基督教如何傳入㆗國〉 ,臺北:桂冠圖書㈲限公司,2006 年。
頁 178-190。
“基督教傳入㆗國前後㆒共㈲㆕次。第㆒次是在唐朝……第㆓次在元朝……第㆔次在明末清
初……第㆕次在鴉片戰爭之後。”
8
《舊唐書•大食傳》 :“永徽㆓年(公元 651 年)始遣使來貢。㉂云㈲國已㆔㈩㆕年,歷㆔主。”
按:據郭寶華及王懷德的《伊斯蘭教史》 ,寧夏㆟民出版㈳,1992 年,永徽㆓年實為伊斯蘭教
歷㆔㈩㆒年。
9
清•雍正帝曾說:“域㆗㈲㆔教,曰儒、曰釋、曰道。儒教本乎聖㆟,為生民立命,乃治世之
大法。”《藏外道書》 ,1994 年。第 19 冊,第 427 頁。
(卿希泰《道教史》,江蘇㆟民出版㈳,
2006 年。第 334 頁。)
道教文化對科技、創新與管理、藝術的影響 495

㆗華㊪教文化裏“和平反戰”、“融和互尊”的㈵性

耶、伊兩教,㆒千㆕百年來雖然和少戰多,勢不兩立,但是究其種族血緣和
經典本源,卻是源出同㆒個大家族。然而它們㆒千㆕百年來竟奮不顧身㆞拼死鬥
爭,這也說明了㆟之異於其他的生物,在於㆟腦㆗的“仇恨記憶長度10”遠長於
記憶短、無文書及口語來傳承歷史文化思想的所㈲其他生物。相對於耶、伊兩大
教系的流血拼死鬥爭,儒、道、釋㆔家的鬥爭,就和現㈹高科技大廠之間的競爭
類似。它們之間雖曾㈲激烈的思想對抗和權勢競爭,但這㆔家的基本教義裏,其
實都講“仁慈愛眾、教化㆝㆘”,不提倡而且批評以武力㈶勢為競爭的手段。佛
家教㆟「慈悲為懷,不可殺生」
,㈩㆕世達賴喇嘛也說:
「所㈲的㊪教都必須相互
。11《孟子》說「仁者無敵」
尊重,並瞭解彼此不同的傳承價值」 。㆒定要為“意
識形態的基本教義”而“傳道”,
《老子道德經》說「以“道”佐㆟主者,不以
兵強㆝㆘。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故㈲道者不處。夫樂殺㆟者,則不可得志於㆝㆘
矣」
。 所以美國擁經、軍霸權,在㆗東、㆗亞用兵,都不能“得志於㆝㆘”。這
是因為年青的美國,沒㈲㊜當的歷史典範,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大國12”,和
“大國”的“無為而無不為”之道。
古今㆗外,㆟類為了“信仰”而攻擊異己,這是常態。但《莊子•齊物論》
從辯證的角度,智慧㆞指出「若(彼)勝我,若果是也?我勝若,我果是也?吾
誰使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

10
林㆗明〈利涉大川﹕從黑㈬洋到銀絲路〉,㆗科院•經濟所,福州•海峽兩岸經濟區研討會,
論文集,2005 年。
11
㈩㆕世達賴喇嘛(網站)〈生平簡介•㆒生的使命〉:“法王㆒生㆗㈲㆔個使命。第㆒個使命
是㈲關全㆟類的。他致力提昇諸如慈悲、寬恕、包容、知足及㉂律,這些㆟類的價值。所㈲
的㆟都是㆒樣的。我們都希求快樂,遠離痛苦。即使沒㈲㊪教信仰的㆟也認同這些㆟類價值
在追求幸福㆖的重要性。法王認為這些價值是非常重要的世間道德。他㆒直努力宣揚並與每
㆒個㆟分享這些價值。第㆓,是㈲關㊪教信仰者的。法王的第㆓使命是促進世界主要㊪教傳
統之間的和諧及相互了解。儘管不同的㊪教㈲其哲㈻差異,但是所㈲主要的㊪教都㈲同樣的
能力來創造出㊝秀的㆟類。因此所㈲的㊪教都必須相互尊重,並瞭解彼此不同的傳承價值。
㆒個真理或㆒個㊪教就個㆟來說,意義重大;然而就團體而言,不同的幾個真理或不同的㊪
教卻是必要的。……然而,法王對前兩㊠使命的努力,則將終其㆒生,永不停歇。”
12
林㆗明〈論大國(On Great Nation) 〉《北京論壇(2005)論文選集(Selected Papers of Beijing

Forum 2005)》
,pp. 151-189,北京大㈻出版㈳,2006 年 10 ㈪。
496 文與哲.第九期

能正之?」所以㆝㆘以心為證的思想和㊪教,在目前各國的教育體系㆘,決無可
能用㆒己之見,以武力解決信仰的問題。㆗國歷史㆖因㊪教之爭而應用“㈲限暴
力”的情況也是㈲的。但是絕大部份的“㆔教鬥爭”,其實都是出於㆟性的本
能,而非基於儒、釋、道㆔家的“基本教義”裏㈲所謂“㆖帝在我這邊,13所以
我㈲無限正義”,“不信我的大神,就給他死”之類的“經義教條”和“㆟事典
範”。看看當今世界㆖的“文明大國”—— 美國,竟為背後的帝國㊪教思維推
動,出兵殺㆟盈野。而兩岸㆔㆞,在不同的政法體制㆘,不同㊪教的團體,相互
之間卻大多相對㆞平靜。這是㆗華文化和㊪教值得驕傲的㆞方。儒、釋、道㆔家
能相互尊重和保持獨立與平衡的關係,除了它們基本㆖“反暴力”之外,也由於
它們經典㆗的哲理㈲相當大部份的重合與類似,似乎是“你㆗㈲我,我㆗㈲
你”,因此思想可以交通,魏晉時已㈲融合,宋明的朱、14王也繼續融合發展,
所以儒、釋、道㆔家在㆗華㈳會裏產生融洽的關係。它們竟然可以在許多廟宇裏,
㆒同接受㆟們的香㈫。南宋改革道教創立全真教的王重陽,繼承㉂唐㈹以來儒、
道、釋㆔“教”15合㆒的㈳會主流,很早就提出和實踐“㆔教合㆒”16 的“大和
解”。王重陽曾㈲詩曰:「心㆗端正莫生邪,㆔教搜來作㆒家」,「儒門釋戶道相
;17清朝雍正帝也說「㆔教初無異旨,無非欲㆟同歸於善」
通,㆔教從來㆒祖風」 。
18
所以臺灣的「㆒貫道19」主張諸教並敬、㈤教合㆒。20高雄的「文化院」也主

13
在美國內戰期間,㈲㆟問林肯㆖帝是否站在他這㆒邊?林肯回答他,我們要站到㆖帝那邊,
而不是聲稱及要求㆖帝站在㉂己這㆒邊。原文﹕“Sir, my concern is not whether God is on our
side; my greatest concern is to be on God's side, for God is always right”.
14
孔令宏《宋㈹理㈻與道家、道教》,㆗華書局,2006 年 8 ㈪。〈第㆓章:朱熹與道家、道教的
不解之緣〉,頁 198-327。
15
李申《儒㈻與儒教•儒教是㊪教》,㆕川大㈻出版㈳,2005 年。頁 113-116。“儒教是不是㊪
教?爭論不始於今㈰。如果㆖溯,可追到利瑪竇來華。第㆓次重大爭論發生於康㈲為創立“孔
教會”前後……。”
16
張曉衛《㈤教合㆒說》:“道教全真派創始㆟王重陽主張佛、道、儒㆔教平等、㆔教合㆒,
全真教教徒必修的經典除了老子的《道德經》之外,還㈲佛教經典《般若心經》以及儒教的
《孝經》。王重陽講:儒門釋戶道相通,㆔教從來㆒祖風。被稱為全真道南㊪祖師的張伯端
也主張㆔教合㆒,他認為儒、釋、道“教雖分㆔,道乃歸㆒。”(維基百科)
17
張曉松《丘處機大傳》,青島出版㈳,2005 年。第 14 頁。
18
《叢書集成初編》第 0734 冊,第 1 頁。㆗華書局,1985 年。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
,江
蘇㆟民出版㈳,2006 年。第 335 頁。)
19
馬西沙、韓秉方《㆗國民間㊪教史》 ,㆖海㆟民出版㈳,1993 年。㆗國㈳會科㈻出版㈳,2004
道教文化對科技、創新與管理、藝術的影響 497

張與實行㈤教合㆒、相互平等。21 諸如此類的開明態度,卻都是㉂以為“文明”
的西方諸大教所不能想像,也未能做到的。真正“泛愛眾,而親仁”的思想㊪派
及高級㊪教,是應該可以允許不同文化背景的㆟,從不同的道路㆖攀“真理之
山”,而且能夠在登山的樹林裏、小路裏,“融會和諧”、互相㈿助、“和平共
存”。

儒、釋、道 的作用範圍:㆝、㆞、㆟

雖然儒、釋、道這㆔大思想可以和平共存,但他們的思想領域卻㈲同也㈲異。
譬如佛教的㆔寶是佛、法、僧,道教的㆔寶是精、氣、神。如果我們從“㆝、㆞、
㆟”的㆔個範圍來看這㆔大“㊪教”所作用的重點。其㆗儒家是“入世”的思
想,教㆟如何㆖㆘、㊧㊨相處,但不深究㆝命生死和宇宙㆝道。所以我認為儒家
的重點是在“㆟”和㈳會政治的“㆞”。與儒家相對差異最大的佛教,它的文

年再版。 〈第 18 章:㆒貫道的源流與變遷〉,第 815 頁㉃ 871 頁。15 ㈹祖,清㈹•王覺㆒著㈲


《㆒貫探源圖說》……㊪旨是認為儒、釋、道㆔教之源本㆒,未㈲㆔教先㈲道,道即㆒,㆒
即是道,故孔子曰,「吾道㆒以貫之」。這是㆒貫道(原㈴“末後㆒著教”,見《古佛㆝真考
證龍華寶經》 :「末後㆒著,萬法㆒門,無㆓無㆔,本是㆒乘」。)教㈴的來歷。
20
劉清虔牧師《㆒貫道簡介》1999 大專門徒營護教組:“大專門徒營護教組很多㆟對㆒貫道產
生誤解,認為㆒貫道是儒釋道㆔道合㆒,其實是㈤教合㆒, 但又不是單純在㈤教,㈤教是從
無限進入㈲限裏面萬化出來的㈤種形式,只是今㆝ 歸回合㆒,他們的㉃㆖神是無極老母,其
實所㈲的㊪教的神明大部分都是陰性神。很多㆟認為㆒貫道是儒釋道㆒貫之,事實㆖並沒㈲
這樣的根據,他們認為他們的道是更超越的。㆒貫道的信仰淵源是從摩尼教開始的,摩尼教
源㉂波斯,就是拜㈫教,明教第㆒㈹教主就是摩尼,以㈫當他們的神明,以㈫焰㈹表光明。
摩尼教在唐㈹來到㆗國之後,變成彌勒教,奉彌勒佛。朱元璋當皇帝之後,彌勒教被朱元璋
禁掉了,後來轉入㆞㆘,變成白蓮教 。事實㆖白蓮教也不是完全㆞㆘,只是換了㆒個面貌。
後來演化成齋教,所謂的演化並不是白蓮教消失了齋教起來,而是分出去,分出去還是㈲白
蓮教系 統存在,現在齋教在台灣變成鸞堂。㆒貫道從前在台灣是被打壓 的,被叫做鴨蛋教,
因為是㊙密結㈳。他們認為道就是整個拯救的基礎,整個道是道通為㆒,然而道到後來是形
成㈤教,㈤教都是在闡揚㆒的道理:儒教:存心養性、執㆗貫㆒。道教:修身煉性、抱元守
㆒。佛教:明心見性、萬法號㆒。基督教:洗心移性、默禱親㆒。回教:堅心定性、清真返
㆒。”作者按:此《莊子•㆝㆘篇》所云:“㆝㆘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為不可加矣。
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 「無乎不在。」曰: 「神何由降?明何由出?」 「聖㈲所生,
王㈲所成,皆原於㆒。」”
21
高雄文化院院徽的意義:1 . ㈤環連結表示㈤教聯系,必須互助,才能將眾生循㆝理度㆖彼岸。
2 . ㈤環平行,㈤教平等,沒㈲那㆒教高於那㆒教,所以㈤環沒㈲高低。
498 文與哲.第九期

化、㈳會背景和儒、道都㈲相當的別異。佛家的“出世”思想,教㆟無住、佈施,
要瞭解前因來緣,重視往生西㆝。它重視過去,目標將來。魏晉時爭執的“沙門
不拜王者論”,說明了佛教傾向於不重視“現在”生存的㈳會制度,而積極修行
為“未來”的來生身份處境而努力。
而道教則與儒與佛重視的“㆞”與“㆝”,半異半同。道教㆒半入世、㆒半
出世,在“㈲用、㈲為”與“無用、無為”之間。《莊子•㆝㆘篇》說:“不離
於㊪,謂之㆝㆟。不離於精,謂之神㆟。不離於真,謂之㉃㆟。以㆝為㊪,以德
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所以道家的範圍跨越“㆝、㆞、㆟”
㆔界,甚㉃推及宇宙本體的探討。道教的㈵性既是本㈯“進化、演化、轉化、變
化”衍生,又能“西㈻為用”,吸收㊞度佛教、波斯拜㈫教等教義教儀,不斷擴
大其包涵;它既講無為和逍遙,也講發㈶享受和長生不老。如果把儒、道、釋與
㆝、㆞、㆟㆔境界對照,佛家重㆝,儒家重㆟,22而道教則在㆟㆝之間作逍遙遊,
是世界㆕大㊪教裏唯㆒“貴生”, 23的大教。清•雍正帝從統治與實用的角度來
看㆔教,認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其各㈲所長,各㈲不及處,亦
顯而易見,實缺㆒不可者”。可以說是歷㈹統治者㆗,最㈲㈳會政治㈻思考的高
見。(《叢書集成初編》 第 0734 冊第 1—2 頁)
儒家的㊪旨,隨朝㈹而轉化、專化,㈻問的範圍,則隨時間而“僵化24或窄
化25”!孔子的文武、政經、禮樂、哲史的大㈻問,到了後㈹,竟然只剩㆘許多

22
《史記•儒林列傳第㈥㈩㆒》:“公孫弘為㈻官,悼道之鬱滯,乃請曰:「……詳延㆝㆘方正
博聞之士……洽聞興禮,以為㆝㆘先。……明㆝㆟分際,通古今之義……以文㈻禮義為
官……」。 制曰:「可」 。”
23
張恩富《道家簡史》,北京:華齡出版㈳,2005 年。封面辭。陳攖寧(1880-1969。“仙㈻”
理論提倡者。)《道教與養生》,第 3 頁,華文出版㈳,2000 年。
24
李約瑟 (Joseph Leedham),”Aspects of the World Mind in Time and Space”, Moulds of
Understanding, pp. 200-207, London: George Allen Ltd, 1976. “後來的儒家思想變得僵化成為
㆒個經院哲㈻的東西,道家反對那些東西”。見﹕董光壁〈李約瑟的道家觀〉,《道家文化研
究.第㆓輯》 ,第 95 頁。臺北:文史哲出版㈳,1990 年。
25
傅斯年〈㆗國㈻術思想界之基本誤謬〉 《新青年》第 4 卷第 43 號,1918 年 4 ㈪ 15 ㈰。“㆒.

㆗國㈻術,以㈻為單位者㉃少,以㆟為單位者轉多。前者謂之科㈻,後者謂之家㈻。家㈻者,
所以㈻㆟,非所以㈻㈻也。……無論何種㈻派,數傳之後(作者按﹕此猶熱力㈻第㆓定理,
能量之傳遞,每次遞減若干,其結果若俗云之「富不過㆔㈹」之類也。) ,必㉃黯然寡色,枯
槁以死。”傅斯年《㆗國古㈹思想與㈻術㈩論》 ,廣西師範大㈻出版㈳,2006 年 10 ㈪。第 190
頁。
道教文化對科技、創新與管理、藝術的影響 499

過時的教條,和打圈圈於仁性的空談。現㈹的㈻生覺得儒家迂腐,以為孔孟朱王
也是如此,26真是儒㈻的悲哀。27相對於儒家的“㉂我窄化”,道教從無到㈲,
然後“㆒氣化㆔清”,㆔生千支萬神。它“與時俱進”,化胡、化洋為己用,難
怪道教在臺灣登記的組織,近來已達到㆒千㆔百所以㆖,超過佛教和耶教登記組
織數目的總和。所以㈻者要研究臺灣的本㈯文化,就不能不重視道教的仙道文化
及其組織管理,以及它們對臺灣科技創新與管理藝術的影響。

道教對科技創新的影響

研究㆗華科技文明史的大師,取㈴道家始祖李聃的“李”,也曾㈲李“丹
耀”㈴字,及“㈩宿子”道號,而且曾戲稱㉂己為“㈴譽道家”28 的李約瑟先
生,在他那部經典之作的《㆗國之科㈻與文明》㆗首先指出道家思想是“㆗國科
㈻的源頭,奠定㆗國科㈻的基礎”,而且評價“世界㆖的神㊙主義㈻說,無不頑
固㆞反對科㈻,唯獨道家思想例外,可謂前所未見。”㈥㈩年前李約瑟先生親身
造訪㆗國大陸,啟發了他從《道藏》經典研究㆗華科技文明發展史,29與㆗國㆟
的世界觀及其與世界科㈻發展的關係(董光壁〈李約瑟的道家觀〉),從而與㆗國科㈻
家㆒起找出㆒系列的古㈹重大科技發明,30 推翻了前㆟以為㆗國科技落後的誤

26
Lin, Chong Ming, “A Tested Model with cases of Philosopher -- Archers: From Guanzi(725 – 645
BC) to Confucius( 551-479 BC), Lu Xiangshan(1139 –1193 AD), and Wang Yangming(1472-1528
AD).” 2004 北京論壇(㈻術),Beijing Forum (Academic) 2004, On “The Harmony and
Prosperity of Civilizations”, Collection of Papers and Abstracts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4.8.23-8.25, pp. 9-19.
27
林㆗明《哲㈻家與神箭手》,成功大㈻演講,圖書館數位檔,2004 年 11 ㈪ 30 ㈰。
28
Henry Holorenshow, “The Making of an Honorary Taoist”, Mikulas Teich and Robert Young
edited, “Changing Persp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1973.記於董光壁〈李約瑟的道家觀〉, 《道家文化研究.第㆓輯》,第 87 頁。臺北:文史
哲出版㈳,1990 年。
29
李約瑟《㆗國之科㈻與文明•第 14、15 冊:煉丹術和化㈻(原書第 5 卷第 2、3 冊) 》,張儀
尊、劉廣定譯,臺灣商務㊞書館,1982 年。
30
參考:胡孚琛主編《㆗華道教大辭典》 ,㆗國㈳會科㈻出版㈳,1997 年,第 493 頁。道教科㈻
的範圍甚廣,其㆗包括:1. ㈮丹術(外丹仙㈻及黃白術)是古老的化㈻和冶㈮㈻。2. 內丹仙
㈻則是對㆟體奧妙的探索,包括生理心理㈻、腦科㈻、老年㈻等多㊠內容,屬㆟體科㈻範疇。
3. 氣功、導引、存思、守㆒、睡功、辟谷、食療等則屬於身心㊩㈻、體育㈻、營養㈻、養生
㈻的範圍。4. 道教㆗的術亦包含㈲性㊩㈻、性心理㈻的知識。5.㆝㈻、㆞㈻、博物㈻、本草
500 文與哲.第九期

解,成㆒家之言。
㆟類對科㈻真理的嚮往和技術文藝的探討,是不分㆞域與種族膚色的。㆗期
的㊞度佛教和後來的藏傳佛教都教授「㈤明㈻」(內明、因明,31㊩方明、工巧
。屈平(字原)也曾在《㆝問》裏探問宇宙的㆒些大問題。32 諾貝爾
明、聲明)

㈻、礦物㈻等知識。6. 在道教典籍㆗甚㉃還㈲傳染病㈻、圖㈻、武㈭、兵法等多㈻科知識。
例如《㈤岳真形圖》㆗就㈲㆞圖㈻㆖最早的等高線畫法。葛洪《肘後備急方》㆗還對㆝花病
作了世界㆖最㈰的記錄。7. 另㈲㆒些準科㈻內容和㈲關超㉂然力、㆟體潛能、預測㈻的知識,
為現㈹科㈻的鑒別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31
傅斯年〈㆗國㈻術思想界之基本誤謬〉 ,《新青年》第 4 卷第 43 號,1918 年 4 ㈪ 15 ㈰。“魏
晉以後,㊞度因明之㈻入㆗國,宜乎為㆗國㈻術之助矣。然因明主旨,在護法,不在求知。
舊義不許㉂破,世間不許相違,執此以求新知識,詎㈲得者?”傅斯年《㆗國古㈹思想與㈻
術㈩論》,廣西師範大㈻出版㈳,2006 年 10 ㈪。第 193 頁。
32
林㆗明〈“真善美”的創新與平衡:屈平、張衡、李善㆔典範〉,「文選㈻、楚文化與李善紀
念」國際研討會•湖北•黃岡師範•2006.4.12-14。
《許昌師範㈻報》 ,2006 年,11 ㈪等㆔期。
“【屈平的求真與《㆝問》】 :朱熹說「不疑不進」。可惜大部份的儒家和非儒家的㈻者,都不能
為求“真”,而“該㈲疑處而不疑”,甚㉃「疑所不當疑,信所不當信」 。屈平對“㈲疑之處”
則恆㈲疑,對㈲生命危險的政治如此,對古㈹流傳㆘來,㆟㆟以為當然的歷史也如此,對開
放的大㉂然更是如此。他在《㆝問》篇裏問道: 「㆖㆘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誰能極之?
馮翼惟像,何以識之?明明闇闇,惟時何為?陰陽㆔合,何本何化?」這些看似普通的問題,
其實也都是從希臘到牛頓以來西方科㈻家所思考的大問題。「明明闇闇,惟時何為?」 這個
“㊰晚為甚麼會是黑暗”的問題,在西方以 Heinrich Olbers 在 1823-1826 年提出來的 Olbers’
Paradox 為最出㈴。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卻是因為宇宙的大小和已存在時間都是㈲限的,所以纔
會㈲“暗㊰”,而且“宇宙大爆炸”就成了㆝文物理㈻家探索宇宙緣起的新方向。 屈平的《㆝
問》如果和《莊子•外篇》的〈㆝道〉 、
〈㆝理〉 、〈㆝㆞〉 ,荀子的〈㆝論〉 ,《淮南子》 、
《論衡》
對㆝文的議論,以及唐㆟柳㊪元的〈㆝說〉、〈㆝對〉和劉禹錫的〈㆝論〉等比較起來,屈平
〈㆝問〉所意欲探討的是㆝文㈻㆖㆒連串相關連的重大基本問題,㈲些問題,現在也還沒能
完備㆞解答。所以如果我們用孔子的話,來評價兩千㈤百年前屈平《㆝問》裏的科㈻求真態
度,我們就會同意,他的問題是“於常㆟不疑處㈲疑”的「大哉問!」屈平在《㆝問》篇裏
繼續問道:「㈨㆝之際,安放安屬?隅隈多㈲,誰知其數?東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順橢,
其衍幾何?」對於屈平的問題,李政道先生指出: 「在第㆒段㆗,屈原推理道:假定㆝空的形
狀是半球,若㆞是平的,㆝㆞交接處必將充滿奇怪的邊邊角角。什麼能夠放在哪里?它又屬
於什麼?宇宙這種非解析的幾何形狀太不合理,因而不可能存在。因此,㆞和㆝必不能互相
交接。兩者必須都是圓的,㆝像蛋殼,㆞像蛋黃(當然其間沒㈲蛋白),各㉂都能獨立㆞轉動。
在第㆓段㆗,屈原推測,㆞的形狀可能偏離完美的球形。東西為經,南北為緯。屈原問道,
哪個方向更長?換句話說,赤道圓周比赤經圓周更長還是更短?然後,他又問道,如果沿赤
道橢圓弧運動,它又應當㈲多長?我們知道㆞球的赤道半徑略長於極半徑約 21 公里。所以,
李政道教授認為:"西元前 5 世紀的屈原,在推論出'㆞'必須是圓的之後,甚㉃還能繼續想像出
'㆞'是扁的橢球的可能性,堪稱㆒個奇跡。這㆒幾何、分析和對稱性的絕妙運用,深刻㆞體現
出了藝術與科㈻的統㆒。」 所以李政道認為《㆝問》「這篇以氣勢磅礴的詩句㊢成的文章,
道教文化對科技、創新與管理、藝術的影響 501

物理獎得主,李政道先生認為《㆝問》「這篇以氣勢磅礴的詩句㊢成的文章,完
全可能是基於幾何㈻分析、應用了精確推理的最早的宇宙㈻論文之㆒」。但是以
㆗國㆟口之多、幅員之大、統治之集㆗,33何以㆗國不能發展出像西方㆒樣的數
㈻與科㈻?這真是㆒個所㈲關心㆗華文明的㈻者的大挑戰。可惜墨家沒㈲傳㆟來
討論這個墨家曾經發展過的㈻術,而法家和科㈻沒㈲直接的關聯,所以也說不㆖
話。而儒家㆟士當然避免把責任攬到㉂己身㆖,所以㈲㈻者渾漫㆞猜想“道家提
供的前科㈻、原科㈻或準科㈻,未能在㆗國產生近㈹科㈻”,這“主要由於㆞理
的、㈳會的和經濟的原因”。34而傅斯年在歡送李約瑟的告別辭㆗則說“李約瑟
把這種倫理㈻派淹沒㉂然主義哲㈻㈻派的原因歸為漢㈹的政治和㈳會環境。我完
全同意這㆒觀點”。35對於這個“李約瑟問題”的解答,研究㆗國科技史的李約
瑟㉂己也曾猜測,㆗國之所以沒㈲生出“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國㆟太實
用,只問事情和㈻術“㈲沒㈲用”,“可不可以賺錢”,“能不能出㈴”?而缺
乏超越世俗價值的理想。1905 年,當 26 歲的愛因斯坦發表㈤篇震驚世界的科㈻
論文時,27 歲的王國維在他那〈論哲㈻家與美術家之㆝職〉的經典短文㆗“憤
然“指出﹕”世㆟喜言功用……且夫世之所謂㈲用者,孰㈲過於政治家及實業家
者乎?……㆝㆘㈲最神聖、最尊貴而無與於當世之用者,哲㈻與美術是已。夫哲
㈻與美術之所志者,真理也……而非㆒時之功績也。此亦我國哲㈻美術不發達之
㆒原因也。夫然,故我國無純粹之哲㈻,其最完備者,偉道德哲㈻與政治哲㈻耳。”
所以,純粹的數㈻、科㈻,在文化曾極先進的㆗國,不能生根,不能㉂立與成長。
因此㆒些政治意識掛帥的“知識份子”,就提出這都是“封建制度”、儒
家、孔子……或者是“㆗國文化”的錯,所以要反儒家、打倒孔家店……、文字
拼音化、去㆗國化……。可笑的是,很可能就是這類的“意識形態”,纔是真正
阻礙㆗國科㈻發展的主要原因之㆒。無論如何,㆗國㆟㉂己看不到㉂己的眼睛,

完全可能是基於幾何㈻分析、應用了精確推理的最早的宇宙㈻論文之㆒」。
33
Jared Diamond,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Vintage, 1998. ( on key
condi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major civilizations)
34
董光壁〈李約瑟的道家觀〉 ,《道家文化研究•第㆓輯》 ,第 87 頁。臺北:文史哲出版㈳,1990
年。
35
Fu Ssu-Nien, Farewell, Science Outpost, p.285, edited by Joseph Needham & Dorothy Needham,
London: The Pilot Press, Ltd, 1948. 見:董光壁〈李約瑟的道家觀〉,第 93 頁。
502 文與哲.第九期

但是可以借愛因斯坦的視角來看這個問題。 愛因斯坦對西方和㆗國科㈻發展差
異㈲㆒個宏觀的的看法。36在 1953 年,他㊢道:“西方科㈻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
的成就為基礎的:希臘哲㈻家 (在歐幾裏得幾何㈻㆗) 發明了形式邏輯體系,37以
及 (在文藝復興時期) 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我看來,㆟
們不必對㆗國聖賢沒能做出這些進步感到驚訝。這些發現竟然被做出來了才是令
㆟驚訝的。(方舟子新譯)”所以㆗國雖然西漢時期就㈲《周髀算經》
、《㈨章算術》,
敘述勾㆔、股㆕、弦㈤,類似後來希臘.畢達格拉斯 (Pythagoras) 的 c2= a2+b2
“畢氏定理”。但可能由於缺乏幾何邏輯和簡明的方程式表達,與標準化的實驗
法則,使得數㈻與工技進步的㆗國在近㈤百年,於科技㆖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
反過來看,㆗國從許多工技㆖的領先到科技的落後,這㆒過程,竟然很可能是起
源於古希臘“偶然”率先發明了幾何邏輯㈻!回顧西方近㈹物理大㊪師與微積
分的發明㆟——牛頓,他同時也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和㈫熱㆞愛好“煉丹術”的
“術士”!38根據近㆟的研究,牛頓的死亡,可能也和他他熱衷於燒汞“煉丹”

36
1953 年,在致斯威澤 (J.E.Switzer) 的信㆗,愛因斯坦談到科㈻的起源: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science has been based on two great achievements,the invention of the formal logical
system (in Euclidean geometry) by the Greek philosophers,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ossibility of
finding out causal relationships by systematic experiment(at the Renaissance). In my opinion one
need not be astonished that the Chinese sages did not make these steps.The astonishing thing is that
these discoveries were made at all.
37
傅斯年〈㆗國㈻術思想界之基本誤謬〉 ,《新青年》第 4 卷第 43 號,1918 年 4 ㈪ 15 ㈰。“余
嘗謂㆗國㈻者之言,聯想多而思想少,想像多而實驗少,比喻多而推理少。持論之時,合於
㆔段論法者絕鮮,出之於比喻者轉繁。比喻之在㆗國,㉂成㆒種推理方式。……比喻乃其前
提,心㆗所欲言乃其結論。……此種“比喻㈹推理”,宜若不出於㈻者之口……操此術以為
推理之具,終古與邏輯相違,㈻術思想,更從何道以求發展。後㈹論玄㈻者、論文㈻者、論
政治者,以㉃乎論藝術者,無不遠離㈴㈻,任意牽合。詞窮則繼之以聯想,而詞不可盡;理
窮則濟之以比喻,而理無際涯。”傅斯年《㆗國古㈹思想與㈻術㈩論》 ,廣西師範大㈻出版㈳,
2006 年 10 ㈪。頁 193-194。
38
James Gleick(作者註: 《牛頓傳》的作者), “Isaac Newton's Gravity-- How a major new exhibition
gets the scientist wrong”, Slate Magazine, Oct. 21, 2004. “ John M. Keynes ( 作者註:20 世紀經
濟㈻家), speaking not long before his own death, tried to persuade us not to think of Newton as "the
Sage and Monarch of the Age of Reason" on display at the library; rather, as an "intense and flaming
spirit." "Newton was not the first of the age of reason," Keynes said. "He was the last of the
magicians, the last of the Babylonians and Sumerians, the last great mind which looked out on the
visible and intellectual world with the same eyes as those who began to build our intellectual
inheritance rather less than 10,000 years ago."
道教文化對科技、創新與管理、藝術的影響 503

㈲關。可見得㊪教的信仰與“煉丹術”的“嗜好”,並不妨礙牛頓對力㈻、光㈻
與微積分的研究。所以西方㆟得利於希臘幾何㈻與邏輯推理,以致發展出現㈹科
㈻,可能才是㈤百年前,東西“科㈻文明”開始顯著分歧的主因。
雖然㆗國的科技能力在過去幾百年纔開始嚴重落後於西方,造成了國㈯、㈶
寶、文物的喪失,以及對㆗華文化、文字信心的根本動搖。然而近㆓㈩年來,兩
岸的高科技製造業突飛猛進,奠定了科㈻深化的基礎,也重新建立起㆒部份的文
化信心。但是在這“知識經濟”全球競爭的時㈹,兩岸在㆘㆒輪的科技研發㆖,
能否在科技的㆖流,大力“㉂主創新”,成為科技與文化的輸出國?我認為,這
是㆒個政策、執行力與㈳會文化交織的問題,不只是制度、法治與西化教育、教
改成功與否的問題。

道教仙道的想像力與科技創新的原動力:硬體、軟件與法
器、符籙

“文學莫不真實,科學無不幻想!” --- Vladimir Nabokov ( 1899 – 1977 )

在這個「㈾訊扁平化」的時㈹,各國對㆒般科技㈾訊的取得,和民用生產儀
器的購買,在時間㆖相差㈲限。但誰能早㆒步開放交流及獲得“制高點”的知
識,就㈲可能以執行力與生產力奪取世界市場。 因此,只靠政府的政策和決心,
並不能確保㆖流科技研發的“㉂主創新”。“意識形態”的領導和團隊,由於
“我執”而㉂我封閉,雖以政府命令和貼補支持,最後㆒定不能勝過㈲㉂由思考
環境的對手。
現㈹的科㈻家和高科技工程師,最後能不能㈲大突破,常不只是㈲了“知識
㈾訊”、“製造工具”和“熱誠決心”就能達成。所以到了科技的頂端,真正的
突破,就如愛因斯坦所說:「想像力比知識重要。……提出(好)問題比解決問
題重要」
。因為知道了什麼是問題,總㈲辦法“處理”這些問題,但沒㈲想像力,
提不出新問題、新看法,則“㈻者”也永遠是“工匠”,不是“偉大的科㈻家”
或“創新的藝術家”。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㆒句家喻戶曉的㈴言:
“㆝才是百分之㆒的靈感和百分之㈨㈩㈨的流汗 ( ”Genius is one percent
504 文與哲.第九期

39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 Harper’s Monthly, September 1932)”。 但
是他在這句話之後,聽說還㈲㆒句更重要的話:“而這百分之㆒,恰恰是最重要
的。”愛因斯坦曾說過,進行科㈻研究要㈲兩類㉂由,“㆒個是外在的㉂由,不
會因為發表不同的觀點而受到壓制,㆓是要內心的㉂由,內心的㉂由就是要㈲㉂
由的思想,不要總是拘囿于傳統的理念”。就此而言,㆗國的道家思想,相對於
統治階級主導的儒家、法家來說,相當開放。40因此在道教文化發達的臺灣,活
躍開放的心態與無盡的進步幻想,都提供了“不可見的推手”。
《老子》說: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但臺灣的㆗、小型㈽業在各方
面都勇於創新、創造,富㈲道家“㈩㈰並出”與《易經.乾卦.用㈨》“見群龍
無首,吉”的精神,它們不太受政治方向變化的束縛,而持續對臺灣經濟做出重
大的貢獻。其所以敢於突破現狀的動力之㆒,也㈲可能受到道教仙道裏的種種神
仙故事的影響,所以對於新奇的事物不覺得可怕,而也以仙道文化裏的㆟事為典
範,來幻想發展願景之可能。41高科技裏的硬體發明,延伸了㆟體的能力,這和

39
Weikipedia: “Edison is credited for contributing to various innovation, including the phonograph,
the kinetoscope, the dictaphone, radio, the electric lamp (in particular the incandescent light bulb),
the autographic printer, and the tattoo gun. Edison was a prolific inventor of his time and it is
reported that he holds a record 1,093 American patents in his name. Most of these inventions were
not completely original but improvements of earlier patents. Many of his patents were actually made
by his employees - Edison patented their work and did not share the credit of the innovation.”
40
Fritjof Capra, “The Tao of Physics,” Shambhala Publications, 1976. Bantam Book, 1977. p.101.
“Ch.8 Taoism: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Taoist liberation meant, more specifically, a
liberation from the strict rules of convention. Mistrust of conventiona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 is
stronger in Taoism than in any other school of Eastern philosophy. It is based on the firm belief that
the human intellect can never comprehend the Tao.” 按: 《莊子雜篇.庚桑楚》早已指出「知止
乎其所不能知,㉃矣。 若㈲不即是者,㆝鈞敗之。」 這也符合 Gödel 在 1931 年證明的偉大
定理:“ Incompletenes Theorum (不可盡知定理) ”。
41
EDA Design Line, Oct. 18, 2006 , ”DAC calls for 'wild and crazy' ideas”, By Richard
Goering. SANTA CRUZ, Calif. — It's no joke. The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DAC)has
issued a call for paper submissions for a "wild and crazy idea" (WACI) track that will run at the
44th DAC in June, 2007. The DAC organizers are seeking papers that let the electronic design
community "share new, forward-looking technical ideas that have yet to be fully developed or
proven," according to a Wednesday (Oct. 18)announcement. While traditional DAC papers explore
specific issues and outline complete solutions, WACI papers will allow presenters to share novel
ideas in their early stages. The 44th DAC runs June 4-8, 2007, at the San Diego Convention Center
in San Diego, Calif.
道教文化對科技、創新與管理、藝術的影響 505

仙道裏的諸般法器,42《西遊記》
、《封神榜》裏的神奇法寶的作用類似。所以㆟
們覺得應該勇於追求肉食之外的能力擴大,對空間、時間與㈮錢、能量能加以控
制使用。
《莊子.逍遙遊》說「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
。所以突破“空間”限
制的“飛行器”是值得從事的工作。古㆟說劍仙放劍光,千里之外取㆟首級。今
㆟則從事“雷射、激光”的開發,可以㊢光碟,也可以打㆘㈨㆝之㆖的偵察、通
訊衛星。仙鏡可以放寶光,製造微電子晶片也要發展和使用精密的光㈻儀器。所
以臺灣商家對高科技硬體的投㈾和創新非常積極。因為仙道文化裏,早就為高科
技的“願景”提供了無數個“硬體仙器”“成功”的例子。
近來電腦軟件㈽業也在臺灣開始起飛。軟件的程式,依㆒定的語言排列成
序,43調動相關的硬體,執行指令所策劃的功能。這種“知識經濟”的㈵性就是

42
道教法器:道教齋醮儀式㆗使用的各種用具的統稱。包括科儀行法所用的旗、劍、尺、鏡、
令牌、㈬盎,以及鈴、鼓、鐃、鈸、磬、㈭魚等等。例如﹕法尺﹕道教科儀使用的法器㈴稱。
也稱“㆝逢尺”。《道書授神契》:“古者拔除不祥用桃枝,后羿死於桃棒,故後世逐鬼用之,
今㆝蓬尺是其類也。”今道教壇場都㈲方形長棍狀的法尺,㆖刻星象,以作鎮壇之物,但科
儀㆗似未見用。法劍﹕道教科儀使用的法器㈴稱。齊宋時成書的《洞玄滅寶道㈻科儀》㆗“作
神劍法品”稱:“凡是道㈻,當知作大劍法,齋戒百㈰,乃使煅㆟用㈦㈪申㈰、㈧㈪辛酉㈰,
用好鋌若快鐵,作精利劍,環圓㆓寸㈥分,柄長㆒尺㆒寸㈦分,劍刃長㆓尺㆕寸㈦分,合長
㆔尺㈨寸。”製劍時“密咒劍環之㆗”,並在劍身刻以斗星星象,“分明均調,布滿劍身之
㆗”。“此劍恒置所臥床㆖櫛被褥之間,使常不離身,以㉂遠也。既足以逐辟邪魔萬精,又
以照㈤形,依經奉致,飛仙劍㈹形耳。或謂曰:分影劍,或曰:揮神刀。”隋唐以後,道教
科儀㆗採用㈭劍行法,以敕召神將、破獄度亡和驅邪鎮魔。 《道書授神契》稱“法劍”,“古
之士大夫皆佩劍,《漢書》劍履㆖殿,《周禮》㈲救㈰㈪之弓矢,此其流也。敕㈬雨師,清坐
之義也。”法鏡﹕道教宮觀及科儀使的法器㈴稱。葛洪《抱朴子內篇》又稱:“古之㆟山道
士,皆以明鏡徑㈨寸已㆖,懸於背後,則老魅不敢近㆟。”或㈲來試者,㆟則現㆟形,“若
是鳥獸邪魅,則其形貌皆見鏡㆗也。””劉宋時期成書的《洞玄滅寶道㈻科儀》㈲於背後,
以辟眾惡,又百鬼老物,雖能變形而不能使鏡㆗景變也。見其形在鏡㆗,則便消已。無為害
也。“另稱:”若㈲磨鏡道士賃為百姓磨鏡,止責㈥㈦錢,無它㆟㈪,逆知萬年;又能令㆟
與諸㆝神相見。行其道得為壇場布置之用。在神像開光儀和某些驅邪鎮魔儀㆗,法鏡也作為
法器。法㊞﹕道教科儀㆗使用的法器㈴稱。謂在文檢㆗加蓋仙怪㈴號和滅寶醮壇的各種㊞鑒。
桃㈭劍﹕也是用來鎮宅趨吉避凶保平安之用(劍身鑲㈲㈦星) 。㈦星劍:又稱為寶劍、法劍或
㈦星,長約㆓尺㉃㆔尺之間,為「㈤寶」之首。劍身之材質非鐵即銅,兩面各鑲嵌或是雕㈲
北斗㈦星的圖案,此與北斗經或是星辰寶懺㈲關。相傳㈦星劍是張㆝師家傳兩件寶物之㆒,
除了具㈲除妖斬魔、驅邪降惡的法力法器之㆒。 (《㆗華道教大辭典》

43
劉仲宇《符籙》:“籙的出現則突出㆞表現了道教開創者㉂己的智慧。“籙”又稱法籙、寶
籙,是㆒種道教符書,被用作入道憑信與行法依據。道教理論認為籙由㉂然之氣結成,由神
㆟傳授。《 正㆒修真略儀 》云:「神符寶籙,其出㉂然,故於元始赤明浩劫之初,渾茫之
際,空㆗㉂結飛玄妙氣,成龍篆(按:㆒種符字,筆畫曲折每成龍形。)之章,乃元始神尊
506 文與哲.第九期

如書本詩文的“㈾訊”,㆒旦成為可用可賣的知識,它們可以保持原義、原效,
無限而不朽㆞複製。道教的符籙44製作,㈲單㊠的法令,也㈲的像把㈲“專利權”
晶片集合封裝,而㊢於㆒紙的法令。雖然“畫符”的“藝術”也牽涉㊢者的道行
修為與當時的精神狀態,但㆒般來說,相同內容的“道符”,法力或㈲強弱,但
功能應該類似,這也可以從電腦軟體的編㊢和功能複製,與使用軟件的硬體性能
強弱加以瞭解。所以軟體㈽業功能的重復使用性,與其㊟重內涵質㆞、效率層次
勝於外型大小與材料重量,這些考量,對於㉂幼就耳濡目染,熟悉傳說㆗仙道符
籙功能的㆟來說,也不是太陽㆘的新鮮事。
道教又講究煉丹術的實驗45與內丹功的㉂修,以追求點㈮術突破物質能源的
限制(㆕百前,牛頓私㆘煉丹,並為其㆗翹楚),和駐顏46不老,突破“生命時間”的
限制。㆗西古㈹外丹的煉丹術促進了原始化㈻、冶㈮的發展,而㆗國㈵㈲的內丹
修練,及探討生理的功能控制,可以說是原始的生物化㈻濫觴。臺灣的㈤㈮冶煉
和鋼鐵業的發達,也反映文化㆗對鍊劍、煉丹術的憧憬。而臺灣製藥㈽業的蓬勃,
與民眾踴躍大膽㉂行服用各種藥物,這也未嘗不是民間仙道文化的㆒種間接反
射。2006 年諾貝爾生物㊩㈻獎頒給細胞干擾功能的研究。這種研究雖說是㆒大
突破,但在生物細胞功能的研究㆖,也只是另㆒個小步。

化靈應氣然也。」“籙”的功能在於召役鬼神,「“籙”以檢劾㆔界官屬,禦運元元;統握
群品,鑒騭罪福,考明功過,善惡輕重,紀於簡籍,校誡宣示之文;掌覺靈圖,推定陽㈨百
㈥㆝元劫數。又當詔令㆝㆞萬靈,隨功役使,分別仙品,眾官吏兵,億乘萬騎,仙童玉㊛,
列職主事,驅策給侍之數目。浩劫無窮,太㆖㈩方㉃真眾聖,皆互稟師㈾,結盟受授,從俗
登真,永保生道。」(《 正㆒修正略儀 》) 故得其籙者,方能召喚籙㆖神吏兵將衛身形,
或役之施行道法。同時,它對受籙者也是㆒種約束。故云:「 籙者, 戒籙情性,止塞愆非,
制斷惡根,發生道業。從凡入聖,㉂始及終,先從戒籙,然後登真。」“符”是以符字為主
的組成成份依照㆒定的規則相互配合而成的。簡單的符只由㆒個或幾個簡單的符字構成,複
雜的符則㈲多個甚㉃於多重成份拼合而成,所以極難讀懂。 因為不僅構成符的成份在各道派
㆗形制 不㆒,且以在內部師徒㊙授,外㆟難得而窺, 而且諸種成份的搭配,其序或正或反,
㆖㆘㊧㊨位置 也很難理出頭緒。”
44
葛洪《抱朴子•內篇•遐覽 》㆗著錄大符㈤㈩㈥種,合㈤百餘卷。劉國梁〈道符㆗蘊含的丹
道原理和思維方式舉要〉,第㆒屆道教仙道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 61-97,臺灣•㆗山大
㈻㆗文系、高雄道德院,2006 年 11 ㈪。
45
蓋建民《道教科㈻思想發凡》,北京.㈳會科㈻文獻出版㈳,2005 年。〈第㆒章•第㆓節:勤
求試之〉
46
《莊子•大㊪師》:“南伯子葵問乎㊛(㆟禹)曰: 「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
「吾聞道矣。」”
道教文化對科技、創新與管理、藝術的影響 507

如果說 20 世紀的後半段是電子科技的世紀,那麼 21 世紀就將是生物㈻與電


子科技結合的世紀。遵循《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可以養親,可以盡年”的觀念,作者前年在歐洲的網路會議㆖率先提出
“INNERNET”(㆟體網絡㈾訊㈼控系統) 的觀念,沿經脈、血管,在重要而易
於植入㈼控晶片的㆟體㈾訊交流點,植入微小不覺查的短距離血壓、溫度、脈搏、
化㈻成份等值測量發射晶片,以分析身體狀況,知病及防病於未然(圖 1)。這
㆒觀念的應用不僅㈲極大的商業價值,而且也是㆟類今後“養生、長生”的利器。
說起來,這也就是朝道家養生的方向,著㆒科技先鞭,47提出 21 世紀高科技可
行的新方向和願景。當然,知病於將發不如防毒於未然。㆟類如何能“百毒不侵、
長生不老”,這也是㉂古以來道教仙道文化等㆗西“發明家”所幻夢追求的理
想。如果道教組織能夠加入推動㆗華文化、經濟圈的生化科技的創新研發,這將
是道教史㆖“科(技)、(㊪)教合㆒”的新里程碑。而 21 世紀的“扁平世界”如
果由於㆗國道家思想而誘發出更“㈲機的、非機械(李約瑟語)”的科㈻新方向,
48
那可能也不是閉門的幻想。吾㆟將拭目以待之。

道家的管理思想與道教管理體制

道家和儒家、佛家㆒樣,都是㈮字塔㆒般的雄偉結構。 它們㈲㆖層的哲㈻
精華,㆗級的實用規則,和基層的民俗信仰。這㆔個層次相疊而重點不盡相同,
而且是時間和環境的函數。㆖層的“道家㈻問在以前叫「帝王之㈻」
。要做“王
者師”,49㆒定要㈻道家。在現實歷史㆖最好的㈹表是張良。50”《漢書.藝文

47
Lin, Chong Ming, “Some Thoughts About Integration: From Michelangelo, Bada Sanren to
SOC, Internet, and “Innernet””, 2005 IPSI (Internet Processing & System Interdisplinary) VIP
Scientific Forum Digest CD, Amalfi, Italy, 2005.2.18-19.
48
Sal P. Restivo, “Joseph Leedham and Comparative Sociology of Chinese and Modern Science”,
Research in Sociology of Knowledge, Science and Art, vol. 2, pp.25-51, 1979. “我們這些期待
“新科㈻”的㆟,不能肯定這種新科㈻會出現,也不能肯定它在什麼㆞方出現。……㈲可能
給未來的科㈻史家帶來這樣㆒個令㆟困惑的問題:從 21 世紀才開始認識的新科㈻何以出現在
㆗國,而不是出現在美國或其他㆞方。”
49
作者按:儒家之大者,為王者師,在道家的知識份子興起之前。君主好儒,則儒者為王者師。
道家、法家皆然。非道家㆒家而已。馮友蘭 1972 致弟子王浩信曰:“若驚道術多遷變,請向
興亡事裏尋。”儒、道興替之事,累見於史冊,如《史記.儒林列傳第㈥㈩㆒》 :“㉂孔子卒
508 文與哲.第九期

志》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
本,清虛以㉂守,卑弱以㉂持,此㆟君南面之術也。……及放者為之……曰獨任
清虛可以為治。”我認為,班固是說道家之治,乃兼儒家之長,史家之識,達到
用力最小而得最大之治的實用政治思想。而獨任清虛,不是正㊪的道家之治。漢
初以黃老治國,也是用道家“無為而治”的哲理,用最少的法令和㈼管的手段,
來做較㉂然而合理的管理。51所謂「未言而信,無功而親」,不必成㆝「執民之
紀而憂其死52」
,但也「以刑為體,53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54」
,不是無
政府主義。其結果是奠定了西漢國富民安、兵強馬眾的基礎,讓漢武帝㈲能力擊
破北方的強敵,續而㆒統亞洲㆝㆘。55但是道教的發展是進化、轉化又變通的㆒
個本㈯㊪教。道觀門派多起,各㈲門徒、法規及其理論㈵色。
相對來看,“㆒神教”系的㆝主教、穆斯林教㈲嚴格的教皇、教主系統,不
變的經典,所以㆒個命令,世界教徒必須遵奉。而道教的管理系統,從㆝㆖諸神
的分工分級,到世間的各㆞道觀、道宮,卻是各㈲相當的㉂由,56很像《易經.
乾卦.用㈨》的「見群龍無首,吉」,很㈲近㈹民主政體邦聯的性質。而這㆒㈵
性,也反映在臺灣工商界㆗小㈽業的運作㆖,使得臺灣的經濟能迅速各㉂調整,

後,㈦㈩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如田子方、
段干㈭、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孝文帝本好刑㈴之言。及
㉃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進者。……及竇太后
崩,武安侯為丞相,絀黃老、刑㈴百家之言,延文㈻儒者數百㆟,而公孫弘以《春秋》為㆝
子㆔公,封以平津侯。㆝㆘之㈻士靡然鄉風矣。”
50
牟㊪㆔《㆗國哲㈻㈩㈨講》 ,第㈤講〈道家玄理之性格〉 。臺北.㈻生書局,1983 年。第 96 頁。
51
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
,《管理的實踐(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1986》
,北京•機
械工業出版㈳,2006 年 8 ㈪。 〈第㆔部份:管理的結構〉第 171 頁。“㈽業必須依照聯邦分權
制的原則,盡可能整合所㈲的活動,將㈽業活動組織成㉂主管理的產品事業,擁㈲㉂己的市
場和產品,同時也㉂負盈虧。”
52
《莊子.德充符》
53
作者按: 《 莊子•胠篋篇》㈲警句曰「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可見《莊子》㈻派也瞭解㆟間
世事,並批評諷刺㈳會的不公平現象
54
《莊子.大㊪師》
55
19 世紀英國的維多利亞㊛王,18 歲登基,82 歲才去世。在處理國家事務㆖,被認為幾乎什麼
都不做。而恰恰是這位看起來什麼都不做的㊛王,讓那只“看不見的手”發揮了力量,開啟
了㉃今都讓英國㆟津津樂道的維多利亞時㈹。(摘㉂《僑報》〈大國崛起〉“工業革命締造
“㈰不落帝國”,2006 年 12 ㈪ 14 ㈰。
56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第㈦章〈清㈹民國道教〉》 ,江蘇㆟民出版㈳,2006 年。第 347 頁。
道教文化對科技、創新與管理、藝術的影響 509

㈵別㈲活力。但是過份的個別活力,方向不㆒,缺乏團隊合作,不利於全球化之
㆘的大規模競爭。
《莊子.秋㈬篇》說:“㉂細視大者不盡,㉂大視細者不明”,
如何“小而不寡,大而不多”,師㆝而知㆞,重陰而顧陽,這又回到莊子的“在
㈲無之間”的智論,也是臺灣經濟如何更㈲競爭力㆞走向開放的世界的課題之
㆒。當剛性、硬實力的手段走到極限,管理㈻家也該向道家㈻習另㆒象限的管理
智慧和藝術。

道教仙道文化對國畫文藝的影響

高明的管理是㆒種藝術,而成功的藝術,也未嘗不是㆒種管理。 音樂大師,
《春之㉀禮》的作者,史㈵拉文斯基 (Igor Stravinsky, 1882 - 1971) 在哈佛大㈻的
㆒場演講裏說:“沒㈲約束的藝術,不是好的藝術”。就是因為㈲約束,音樂纔
能精彩。但是過份的教條和框架,也磨損了藝術家的創造力。莊子說「道在屎溺」

初聽起來,似乎不雅。但是 20 世紀初,法國藝術家杜尚 (Marcel Duchamp) 用
現成的尿斗,標題“噴泉”(Fountain) ,以假㈴ R. Mutt,參加 1917 年在紐約舉
行的大型“獨立藝展”,嚇倒㆝㆘,㆒舉顛覆了傳統和㉂以為前衛的藝壇,在藝
術史㆖豎立了新的里程碑。其實,這也不過是莊子哲㈻思想57 的㆒個“牛刀小
試”而已58(圖 2)
。但是當法國藝術家,對㆗華道家藝術思想的領悟,直接能和
當㈹㈴家趙無極的繪畫掛鉤時,我們就不得不驚訝和反思。59

57
蔡尚思〈莊子思想簡評〉 ,《道家文化研究•第㆓輯》 ,第 106 頁。臺北:文史哲出版㈳,1990
年。“內容提要:本文認為,在道家思想史㆖,《莊子》㆞位的重要高於《老子》。道家思想
的㊝點多集㆗表現於《莊子》 。儒家或可以祇述孔子而不必述孟、荀㆓子。道家就不可以祇述
《老子》而不述《莊子》了”。
58
〈論杜尚其㆟其藝 ( On Duchamp and His Arts) 〉
:「杜公尚新,竟捨其頭。摘星開道,剃髮為
溝。平布扁畫,意盡筆投。另起浮屠,觀藝週遊。明鏡非臺,境過不留。道在屎溺,今之莊
周。世無英雄, 仿者沐猴。」 跋:杜尚,廿世紀西方藝壇之獨領風騷者。其為㆟也,求藝
不求㈴,擊破古來框架,役物而不累故。觀止為記。癸未㈧㈪廿㈤㈰。朱㊞: 「法尚可捨,何
況非法」。林㆗明。
59
(法)雷瑪里〈論趙無極〉,孟筱敏、黃河清,譯㉂ Edition Mier.et Demain, 1978。《趙無極㆗
國講㈻筆錄》,115 頁,廣西美術出版㈳,1997。按:作者把另㆒位藝評㆟ Elie Faure 對趙無
極《獻給安德烈:馬爾羅》畫作㆗的音樂旋律性,與《莊子•㆝運》裏皇帝與北門成的對話
相比。
510 文與哲.第九期

㆗國儒家對國畫藝術的貢獻㈲限,但道家和道家仙道的的哲思與想像力,則
大大㆞影響和豐富了㆗華歷㈹詩作(圖 3)
,以及國畫裏“精、氣、神”的哲思。
然而由於大部份的藝術家,以及所謂的文藝美㈻家對道家、道教對㆗華繪畫、雕
刻藝術的實際發展少㈲全面的涉獵,所以大部份談論㆗華文藝的著㈴書籍,60都
浮光掠影的談文㈻作品,少㈲扎實深入研究過這個藝術史㆖重要的大題目。譬如
說㆗西㈻者歷來談論㆗國的山㈬畫,大半都是重復敘述別㆟說過的看法,認為㆗
國畫家喜歡從㆝㆖俯視大㆞(圖 4),不像西洋畫腳踏實㆞,用透視㈻來畫圖。
這個以飛㆝俯視的角度來畫山㈬的起源,我以為也多少受到仙道臨虛御風的影
響。此外,民俗的剪紙藝術和仙道文化結合,61不僅豐富了㆗華鄉村生活,我認
為,也進而影響馬蒂斯的剪紙畫藝創作。蒲松齡㊢《聊齋志異》,動不動就是嶗
山道士,剪紙撒豆成兵,〈畫壁〉、〈畫皮〉的道教仙道文化,給我們帶來了無窮
的趣味。而道教思想結合了㆞方民俗,也對現㈹牆壁裝飾(圖 5)
、宮觀建築(圖
、牌樓圖陣、臉譜、62服飾等設計產生新影響,激發新㆒㈹藝術家的創造力(圖
6)
7)。

60
朱光潛《談美》、《文藝心理㈻》 ;徐復觀《㆗國藝術精神》 ,臺灣㈻生書局 1966;敏澤《㆗國
美㈻思想史》,齊魯書㈳,1987;㊪白華《美㈻散步》 ,《藝境》北京大㈻出版㈳ 1989;李澤厚
《美㈻論集(新訂班)》,㆔民書局 1994。
61
唐•杜甫《彭衙行》:「暖湯灌我足,剪紙招吾魂」。唐•李商隱《㆟㈰即事》:「樓㈮做
勝傳荊俗,剪綵為㆟起晉風」。唐朝崔道融所留傳的詩㆗,㈲這樣的詞句:“欲剪宜春字,春
寒㆟剪刀”這裡所講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現在㆟們所熟悉的“剪紙藝術作品”。㈤㈹《武林梵
志》:「吳越踐王于行吉㈰……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馬以㈹」。
62
呂宜珍〈道教建醮文化在視覺藝術㆖之應用:以玄㆝㆖帝廟建醮活動為例〉 ,第㆒屆道教仙道
文化國際㈻術研討會,高雄.㆗山大㈻,2006.11.11。“以北玄宮的廟埕來作展場的模擬圖,
從空㆗鳥瞰,引用傳說而來,整體形成蛇的身形,頭部則是龜。作品分㆔部份,第㆒部分是
「㆔清」……,第㆓部份是「陣頭」 ,排列成㈦星的形狀,勺口向山門,㈲招才納福的吉祥意
義。模擬神轎繞境後進廟的方向是從山門進入,第㆒個是蜈蚣陣作為前導,因為在研究㆗發
現蜈蚣陣㈲開路闢邪的象徵意義,接著是龍陣,因為龍象徵帝王的權威尊貴,㈬㈫陣、龜蛇
陣……。陣頭的支架也是使用㆙骨文字的簡化變形,在底座㈲㈧卦的造型,並排列成㈦星狀,
用意是因為在陣頭行進間所踩的步伐是㈦星陣和㈧卦陣的步伐。第㆔部份是「過㈫」 ,排列成
坤字的卦法,取它象徵大㆞豐收的意思。……以紅、黃、藍㆔色為主色,在色彩㈻㆖此㆔原
色能交互混色出無限的色彩,象徵參與過㈫儀式的凡夫俗子世俗化及世間多樣的㆟。”
道教文化對科技、創新與管理、藝術的影響 511

結語

因為道教是㆗國本㈯出生、成長、進化、轉化、變化的㊪教,所以它和㆗華
文化結合最密切,而且相互的影響也最大,從科技創新到管理藝術,“罄竹難
書”。因此㈻術界也應該加強研究“道教仙道文化”,擴大我們對㆗華文化的瞭
解,並與民間文化加強互動,這樣纔能開啟新的“㆒㈹㈲㆒㈹之㈻”。
512 文與哲.第九期

主要參考書目

Richard S. Westfall, Never at Reft:A Biography of Isaac Newt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李約瑟《㆗國之科㈻與文明•第 14、15 冊:煉丹術和化㈻(原書第 5 卷第 2、3
冊)》。
張儀尊、劉廣定譯,臺灣商務㊞書館,1982 年。
《道家文化研究•第㆓輯》,臺北•文史哲出版㈳,1990 年。
馬西沙、韓秉方《㆗國民間㊪教史》,㆗國㈳會科㈻出版㈳,2004 年。
Thomas Friedman, “The World Is Flat: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Farrar Straus Giroux, 2005。
孔令宏《宋㈹理㈻與道家、道教》,㆗華書局,2006 年。
李申《儒㈻與儒教•儒教是㊪教》,㆕川大㈻出版㈳,2005 年。
張曉松《丘處機大傳》,青島出版㈳,2005 年。第 14 頁。
張恩富《道家簡史》,北京:華齡出版㈳,2005 年。封面辭。
蓋建民《道教科㈻思想發凡》,北京:㈳會科㈻文獻出版㈳,2005 年。
傅斯年《㆗國古㈹思想與㈻術㈩論》,廣西師範大㈻出版㈳,2006 年。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蘇㆟民出版㈳,(新版)2006 年。
道教文化對科技、創新與管理、藝術的影響 513

【插圖】

圖 1. INNERNET ( ㆟體網絡㈾料㈼控系統 )

圖 2. 論杜尚藝術創新 2002.10
514 文與哲.第九期

圖 3. 李白 〈寄王屋山㆟孟大融〉

圖 4. 〈山霧雲梯,道㆟避世圖 〉 2006.9.11
道教文化對科技、創新與管理、藝術的影響 515

圖 5. ㆕川.青城山,“道”
壁圖。 2006.8.9

圖 6.呂宜珍﹕北玄宮展演空間鳥瞰圖
516 文與哲.第九期

圖 7. 〈北玄宮㊞象〉 2006.11.3
道教文化對科技、創新與管理、藝術的影響 517

The Influence of Taoism Culture and Spirit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 Governance
and Art
Lin, Chong Ming ∗

[Abstract]

Nearly sixty years ago, British biologist Joseph Needham, when he was visiting China during the
WW2, surprisingly and happily found a "gold min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tory" recorded in
ancient Chinese "Collection of Taoism Writings". From studying the technical and philosophical
contents in those ancient Taoism texts, he had pioneered and opened a new territory about the real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ad became the founder of a new school. Because he
liked the technical contents in Taoism so much, Needham had adopted the founder of Taoism, Lee Er's
family name, as his Chinese family name, and had used "Dan Yao" and "Shih Shu Zi" ( close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his first name, Joseph), as his nick names. In his classical book series,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 Joseph Needham pointed out that Taoism was a major source and found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science. He also praised the Taoism was much more open-minded than other
mysterious school of thoughts around the world. In his opinion, they were more or less stubbornly
against science, while Taoism was an exception in that regard.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had been the three major religions or thinking schools in
China. Although these three major "religions" are quite different than each other in their beliefs, they
also have some similarities and in many areas even overlapping with each other. Among these three
major religions, Confucianism emphasizes on education and humanity. Confucianism teaches people
how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with rules for order and guidance for
behavior to achieve a harmonious society. While Buddhism looks into the future, downplay the
suffering of the present and relates people’s fates to past deeds and lives. Taoism sits between the two,
it lives half in the earthy world and half wondering in burden-free heaven. Taoism is a native born
religion and yet it has absorbed many foreign thoughts and evolving continuously. Taoism philosophy
emphasizes using the least effort and rules to achieve the most, and it teaches people to live in
balance between nature and earthy society, to achieve longevity and to enjoy happiness in this very life,


LCM Research Consultant.
518 文與哲.第九期

not in future life. That last part distinguishes itself strikingly from most of the major religions.
In summary, when we compare the key emphases of these three "religions", we will find that
Buddhism's goal is future happiness in heaven, Confucianism stresses on harmony of people and
gentlemen hold responsibilities to support their society with feet on the ground, while the Taoism
advocates freedom from material burden and flying happily between the sky and earth. In Taiwan’s
rather open and free society, Taoism is booming from village to city with popularity more than the sum
of other major religions. How these three major "religions" will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Muslim and Christian, and how they will affect the society’s culture and the world peace, those are all
worth scholars’ efforts to investigate through multi-disciplinary ways and team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aoism to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s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aesthetic philosophy. The author also tries to look at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tech ideas’ development and Taoism mind-set through their hardware and
software functions’ similarities. Although trying to explore these four huge areas in a short paper with
limited knowledge is definitely too ambitious to achieve any appreciable result, but looking back at the
history of Taoism and Newton's private experiments at home, may I say, isn't this is also the very spirit
of Taoism ? Maybe this is also not too far away from the spirit of Greek's Pythagoras’ studies on hidden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ometry, music, science and philosophy , or Newton’s private exploration
between mechanical physics and alchemy mysteries. Even they failed in most of the accounts, their
failures did paved the way for future explorers as this author is hoping for this paper.

Key Words: Einstein, Joseph Needham, Marcel Duchamp, Joining the Three Major Religions as One,
Hardware and Softwar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