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5

民俗曲藝 203 (2019.

3): 163–97 163

 結「結」與「解」結: 
 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

黃萍瑛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助理研究員

摘要: 所謂「送肉粽」,並非真的送粽子,在鹿港,一旦有「上吊事件」發
生就得舉行的一種送煞儀式,目的是將「導致」人們上吊的「神煞」送走,
否則不幸相同事件恐一再發生。「送肉粽」一詞,其實是近三十年來才廣為
流傳。至於為何稱為「送肉粽」,蓋因上吊者形似裹粽子用繩吊着。「送肉粽」
在網路上有很高的討論度,甚至成了恐怖電影的題材,諸多以訛傳訛卻引發
民眾的疑懼。使得原是要有解決問題與安定人心的儀式,最終卻反而成為社
會不安的來源,此實值得吾人就此課題作學術性探究。一般咸認,鹿港的儀
式是保存較為傳統、較具代表性,因此,本文將以彰化縣鹿港鎮的「送肉粽」
作為研究對象,藉由實地的田野調查,試圖勾勒出儀式的脈絡,希冀對鹿港
「送肉粽」有清晰而深入的瞭解。

關鍵詞:送肉粽,送煞,上吊,鹿港,田野調查。

* 本文之完成,多蒙許經政先生、許正賢先生、施宣熹先生、尤瑞陽先生、
施君諭先生、顏世華先生,以及鹿港景靈宮所有工作人員的協助,在此一
併致謝。此外,特別感謝康豹 (Paul R. Katz) 教授提供不少寶貴的修正意見
和兩位匿名審查人的指正。
164 黃萍瑛

緒 論
  所謂「送肉粽」,並非真的送粽子,在鹿港,一旦有「上吊事
件」發生,就得舉行的一種「送煞」儀式,目的是將導致人們上吊
的「神煞」送走,否則相同的不幸事件恐將一再發生。「送肉粽」
一詞,其實是近三十年來才廣為流傳的俗語。至於為何稱為「送肉
粽」,蓋因上吊者形似裹粽子用繩吊着,故「上吊」也稱為「吃肉
粽」、「綁肉粽」,或「吃麵線」等。在民間社會,「送肉粽」又另有
「送吊客」、「送吊尅」「送麵線」及「盪鞦韆」等不同說法。1

  2018 年農曆七月(俗稱鬼月)在臺灣上映一部取材自「送肉粽」
的本土恐怖電影—「粽邪」。海報是這樣宣傳的:「傳說,人上吊
死後怨氣最重,為化解怨氣沿海一帶舉行驅邪除煞儀式,俗稱『送
肉粽』」。2 事實上,早在電影上映前,「送肉粽」在網路已有不少
的討論,但在諸多以訛傳訛的情形下,一有「送肉粽」的消息貼出,
總會引發一些騷動,例如有新聞標題便這樣聳人聽聞:「『送肉粽』
驚悚趕鬼,鹿港猛男演出,久病阿公六度自殺,怕吊死鬼陰魂不
、3「送肉粽驅邪,
散,全村釘符咒、立椿封路,500 壯丁邊堵邊趕」
謠言四起,彰化心慌:網友好心提醒大家避開,幾翻轉傳,路線愈
傳愈多,搞得民眾今天不知該走哪條路,市長出面公布『正確路
線』」、4「去煞儀式恐怖『送肉粽』小鎮宛〔如〕死城」等。5 甚

1. 2010 年 1 月 18 日、2011 年 2 月 10 日的田野資料。


2. 本片主要以「送肉粽」習俗為素材,結合霸凌議題,串聯成一齣恐怖片,
電影 2018 年 8 月 31 日上映,據稱賣座不錯,並將籌拍續集。臉書(face­
book)闢有「粽邪」的粉絲頁,上傳預告、拍片過程、幕後花絮、導演手
記,演員的動向等。
3.《聯合報》2007 年 5 月 5 日 A16 版。
4.《聯合報》2011 年 9 月 1 日 A12 版。
5.《自由時報》2009 年 10 月 18 日,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
/343891/print(擷取日期 2019 年 2 月 25 日)。
結「結」與「解」結: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 165

至有大學夜間部讓學生提早下課、6 輪值夜班員工請假,目的就是
要避開儀式。7 由上述新聞便不難看出「送肉粽」所引發的疑懼。
饒有意味的是,原是要解決問題與安定人心的儀式,最終卻反而成
為社會不安的來源,此實值得吾人就此課題作學術性的探究。目
前,臺灣很多地方都傳出有「送肉粽」的例子,像彰化市、和美
鎮、福興鄉、伸港鄉、花壇鄉、鹿港鎮、內壢區(桃園),甚至不靠
海的南投埔里等地也時有聽聞。8 不過,一般咸認為,鹿港的儀式
是保存較為傳統、較具代表性的。9
  筆者自 2010 年始關注此課題,曾多次前去鹿港田野調查,並
曾於 2011 年 4 月 12 日,10 以及 2018 年 4 月 27 日看過儀式,其中
全程「參與觀察」以後者為主。2018 年 4 月 27 日這場儀式,起因
於新北市一名 50 歲葛姓男子於 4 月 16 日在風雨籃球場以自己的背
包帶綁籃球架上吊,由於事件發生在崙仔頂(角頭),遂由該角頭廟
乾清宮負責主事「送肉粽」
。本文及架構方面,首先說明「送肉粽」
為鹿港諸多「送煞」儀式之一,因「煞」致使「上吊事件」發生,
進而造成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得解決;其次,以個案說明儀式無關
乎上吊者(之生或死),實與俗信之「討交替」無關;此外,說明儀

6.《蘋果日報》2012 年 4 月 25 日,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
0120425/34183472/(擷取日期 2019 年 2 月 25 日)。
7.《聯合報》2010 年 7 月 28 日 B2 版。
8.「送肉粽」據說盛行於中部沿海鄉鎮,現在卻是很多地方也傳出有「送肉
粽」的消息,這現象應與網路或媒體所引發的效應有關。
9. 鹿港各角頭廟之間透過儀式確認、加強社群間的交陪關係,使寺廟多恪守
傳統行事以證己身為「正統」 ,(顏芳姿以「古禮不改,新禮不拐」指稱,
參顏芳姿, 〈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型態〉,頁 106),故有「舊例不改,新
例無設」之說。
10. 此場「送肉粽」起因於平等路上一民宅發生「上吊事件」,因事件所處之
角頭廟無力主事,遂請託奉天宮 (主祀蘇府大、二、三王爺)來辦理相關事
宜。
166 黃萍瑛

式得透過角頭╱角頭廟(神明)主事完成,而角頭的概念經由儀式的
實踐而獲得確認;最後,試圖勾勒出「送肉粽」整個儀式脈絡,希
冀能對鹿港「送肉粽」有一較清晰及深入的瞭解。

一、文獻中的「送肉粽」
  「送煞」或「除煞」儀式是臺灣民間儀式中之重要項目之一,
舉凡開莊、鎮宅、入廟(開廟門)
、壓火災、普度,或於一些凶死
現場舉行,以防止邪祟為害,11 祈求合「境」平
(例如車禍、溺水)
安。12 儀式通常由法師或道士執行,宜蘭一地則有以傀儡戲「跳
鍾馗」的方式來「除煞」。因「邪煞」造端,人與神煞世界「原有
的和合境界受到干擾」,13 從而構成人的生存危機與秩序破壞,儀
式背後的意義正是其所關涉的人生需求,正如李豐楙所述:

生存和秩序,仍是人類集體意識中所隱藏的危機感,「煞」
的意識正是它隱喻的表現。在整個出煞儀式的演出情境
中,民眾與法師共同完成的神話與儀式,正好模擬了人類
生存的結構 : 煞↔出煞,也就是邪↔正ヽ陰↔陽的
二元對立模式。儀式的舉行與完成,也就是民眾與法師試
圖合力消除人類的基本困境。14

人們對「煞」之意識的討論,李豐楙以「常、非常」或「正常、
反常」結構模式,說明人們「對於死亡、死後世界的結構性觀念:
以自然死亡(得享天年)、正常處理
(依禮送葬並點主立牌位)為常、

11. 參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 ,頁 99。


12. 李豐楙,〈煞與出煞〉,頁 319­31。
13. 宋錦秀,《傀儡、除煞與象徵》 ,頁 257。
14. 李豐楙,〈煞與出煞〉,頁 274。
結「結」與「解」結: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 167

正常;而對照非自然死亡
(自殺、意外死亡、凶暴而死),無正常處
理(暴屍、未有神主香火、祭祀)
。」李氏還以下這一對照表來予以
詳細分析:

甲 自然死亡(壽終、天年)↔非自然死亡(橫死、暴死)
(埋葬、神位)↔無正常處理
 正常處理 (暴露、無神
主)
(個體、意外)↔集體死亡
乙 個別死亡 (團體、時間較
久)
(埋葬、神位)↔團體安置
 正常處理 (集體、時間較
近)
丙 猝然事件(個別、意外)↔連續事件(無死亡、怪異)
猝然死亡(單一、意外)↔連續死亡(死亡、怪異)
(神位、召請)↔集體死亡
丁 集體死亡 (時間久、怪異
時生)
(安寧、平安)↔無正常處理
 正常處理 (處理不善、
不安寧)15

在李氏所揭出的上述四種模式中,「上吊事件」似乎較適合放在丙
組討論。李氏闡述「丙組的對照係以偶然、猝然的意外事件,不管
是失火、車禍,只是單一事件,不需視為有『煞』;但如果連續發
生,有兩種情況:一是未有人命傷亡,一是迭有死亡,就有煞氣輕
重之別,在出煞習慣中這是最常舉行的事由。」16 換言之,單一事
件要構成「煞」得「連續發生」,而「煞」氣之輕重則在於有無死

15. 同註 14,頁 286。


16. 同註 14,頁 288。
168 黃萍瑛

亡來判別。然而,就發生在鹿港的「上吊事件」與「煞」之間的關
聯性而言,其含義卻似乎跳脫李氏的理論框架,因為鹿港人認為之
所以會有「上吊事件」的發生,正是「煞」所導致,而非在有連續
「上吊事件」發生後才積累成「煞」(氣)
。總之,在鹿港一旦發生
「上吊事件」,也就意謂着「煞」正在干擾境內之安全與秩序,得儘
速採取必要的手段將它送走。「煞既是無所不在,但不能消滅,只
是押退、趕出,……就是讓煞速速離於境外,不要在境內干擾,境
17
內境外相安無事。」 由此可見,「上吊事件」在鹿港,其影響所
及已不只是當事者或其家庭而已,更是地方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
  「送肉粽」作為一「送煞」儀式,一如研究宜蘭地區傀儡戲「除
煞」儀式的學者宋錦秀所指出的那樣,「除煞儀式是某一社區單位
群體,為通過由於『煞』的介入或干擾而導發的不幸事件所選取的
一項宗教策略。」18 上引之「社區單位群體」,在鹿港明確的指稱
對象是「角頭」。清代移民至鹿港的人群「建立角頭,有的名同祖
籍地。有的因繼續奉祀先人所供奉的神明,而使同姓、同宗或同一
地域的人群發生關連,形成一個個地域祭祀組織。有的形成角頭
後,始奉請角頭主神以為社區的象徵。」19 簡言之,角頭是一種地
域組織,也是一種祭祀組織。20 角頭對內以神明為中心,角頭廟
向境內居民「收眾錢」,以為共同祭祀的參與;而神明保佑境內居
民,透過巡境與五營確立着防護網。對外,角頭與角頭之間則有着

17. 同註 14,頁 257–336。


18. 宋錦秀, 《傀儡、除煞與象徵》 ,頁 253。
19. 因此,透過追溯角頭的建立,可以瞭解鹿港角頭的社群背景,參顏芳姿,
〈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型態〉,頁 47;另可參楊勝,〈鹿港的角頭與角頭
廟〉。
20. 以東港東隆宮為例,角頭是迎王祭典期間的主要單位,若以角頭廟為中心
來辨識,基本上可以掌握各角頭的範圍,對東港的地域組織也會有更清楚
的瞭解,詳參康豹, 《台灣的王爺信仰》 ,頁 123–24。
結「結」與「解」結: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 169

「交陪」(友好)的關係,相互幫助。21 角頭廟可說是鹿港人生活中
「關係最密切的公共活動空間和信仰中心」。22
  至於和「送肉粽」相關的文獻,可蒐集到的資料並不多,我們
在《鹿港鎮志》「重要的寺廟祭典」一節中找到如下記載:

送煞,一稱「吃麵線」或「送肉粽」,由鳳凰壇主辦此送
煞的儀式。是晚八時左右,壇方人員聚集在目的宅前,在
路口前寫有「前有法事,禁止通行」路障,以利法事進
行。該目的宅旁屋內陳列四輦一座、太子爺等神像,鹽、
米、柳枝、雞、鴨各一,並搭起「天台桌」。角頭內須事
先釘「青竹符」於各路口鎮守,竹材須以刺竹,上以黑、
白線各七條,縛上金紙一束。
(一般釘符用桂竹)在儀式中
要送走繩子、椽木及樓梯等任何碰觸過的代表性物品。所
有儀式中使用法器及送走物品要以筆頭沾雞、鴨血敕過。
送出宅後一路須不停放鞭炮以驅邪止煞。23

由上文「送煞,一稱『吃麵線』或『送肉粽』」,可知「送肉粽」是
一種「送煞」儀式,然需要追問的是,鹿港的「送煞」儀式是否都
可以用「吃麵線」或「送肉粽」來指稱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鹿
港人的生活環境,可以說「充滿了一種對付鬼祟的剋制策略」,24
除「送肉粽」外,各角頭廟都會不定時的舉行一些驅邪「送煞」儀
式,諸如安營、暗訪、拜散魂、25 送火神、26 服毒身亡得「送五

21. 楊勝,
〈鹿港的角頭與角頭廟〉 ,頁 19–21。
22. 顏芳姿,〈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型態〉 ,頁 63。
23. 許雪姬,《鹿港鎮志(宗教篇)》,頁 204–05。
24. 顏芳姿,〈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型態〉 ,頁 102。
25. 又稱「祭散魂」或「押散魂」,普度後為防止滯留孤魂野鬼人間的儀式。
170 黃萍瑛

毒鬼」、跳水尋短則要「送水鬼」等,一如呂山派施姓法師言「送
肉粽」只是現在較為外界所知而已。27 至於為什麼要「送煞」,我
們很難由上述《鎮志》得知,遑論理解其所指稱的「目的宅」為何,
以及為什麼會是由鳳凰壇來主辦,更令人摸不著頭緒的是「儀式中
要送走繩子、椽木及樓梯等任何碰觸過的代表性物品」,其所謂
「代表性」物品的意涵為何?及由「誰」碰觸過的呢?顯然志書的
記載稍嫌簡略,且未有清晰的脈絡可令人一窺究竟。
  又《鹿港鎮志》於「特別的宗教儀式」一節中載有「送吊死鬼」:

當一個人吊死,在出葬當晚必須將吊死鬼送到海邊,以免
吊死鬼再去找另一個人「替死」。此祭吊死鬼的法事由道
士、王爺、乩童通力合作。祭完後要將其靈送到海邊,當
天送吊死鬼的路線要及早告知,所有大街、小巷、角頭神
明、土地公都會出來把守在路頭,以防吊死鬼魂忽然衝入
大街小巷,這一儀式沒有人敢去看,怕被吊死鬼纏上。有
時不一定做一次法,就能送走吊死鬼,換言之,如果不久
又有人意外死亡或吊死,則知吊死鬼尚未被送走,必須要
再送,直到地方平安。28

這則記述,說明「送吊死鬼」是要將上吊者的亡魂╱靈魂送至海

顏芳姿, 〈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型態〉 ,頁 75–76。


26. 在鹿港接連有火災發生得舉行「送火神」 ,可參林伯奇,〈傳統鄉村的命運
共同體〉,頁 93–101; 〈半月 3 火災 鹿港金門館送火神〉,《自由時報》
2007 年 4 月 2 日 B1 版。
27. 呂山派施姓法師 (太祖、爺爺及父親都師承呂山派,道教學院畢業,執業
已有 20 年) 口述,筆者訪問,2011 年 2 月 13 日。
28. 許雪姬, 《鹿港鎮志 (宗教篇) 》,頁 288。
結「結」與「解」結: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 171

「討交替」。29 只是,若將上吊
邊,儀式目的是為防止「吊死鬼」
者的亡魂送走,其家人又該如何祭祀呢?其實,經由田野調查工作
不難發現志書所載之「送煞」與「送吊死鬼」實為同一項儀式,即
本文將討論的「送肉粽」。而許耘韶於其碩士論文〈鹿港角頭廟與
居民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崙仔頂乾清宮為例〉提及:「『送肉粽』為
鹿港角頭廟由來已久的宗教儀式,中部鄰近海線的部分鄉鎮也有此
習俗。當角頭境內有發生居民上吊自殺枉死情況時,為避免怨氣惡
煞留連境內作亂,造成接二連三的連鎖自殺事件,廟方會上告神明
舉行『送肉粽』儀式」。30 顯然,許文同樣視「送肉粽」為處理上
吊自殺者亡魂的儀式。然而,據筆者的研究,即使懸樑自盡未果也
得舉行「送肉粽」,故儀式實無關乎上吊者之生死。

二、非關亡魂「討交替」
  上吊而死的亡魂一直被認為怨氣很重,尤以身著紅衣者,民間
習俗認為這類橫死之亡魂具有強烈怨憤,甚至會「討交替」。浙江
紹興目連戲裡就有「女吊」劇目,講述一位少女迫於無奈而投繯自
縊,陰魂不散,以報仇雪恨及「討交替」的故事,甚至將此橫死的
鬼魂稱作「吊神」。著名作家魯迅即曾撰文〈女吊〉來介紹目連戲
裡這樣的女鬼,頗為著名。31 故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何以坊
間普遍認為「送肉粽」儀式之目的是為防止上吊者亡魂「討交替」。
然一如前述,此乃無關上吊者之生死,只要有「上吊事件」發生,
就得要舉行儀式,詳見以下討論。

29.「討交替」,俗信一些冤死橫死的厲鬼,為求脫離厲鬼之苦而找一個(一樣
死法的)「替死鬼」,詳參林富士, 《孤魂與鬼雄的世界》,頁 220;呂理
政,〈宗教信仰與社會生活〉 ,頁 13;康豹,《台灣的王爺信仰》,頁 190。
30. 許耘韶,〈鹿港角頭廟與居民互動關係之研究〉,頁 60。
31. 可參魯迅,〈女吊〉,頁 408–11。
172 黃萍瑛

  劉枝萬指出「民間俗信,人之慘死
(包括處死、被殺、自盡、
雷劈、淹斃、焚死、縊死、暴疾而卒、罹病吐血而死、難產出血而
死), 因 其 非 壽 終 正 寢, 故 認 為 死 因 是 由 於 凶 神 惡 煞 等 祟 孽 所
32
致。」 在鹿港,人們同樣認為一個人會去上吊是因為「煞」的原
故。施姓道士攤開科儀本向筆者指稱,正是「吊客枷鎖神君」,祂
是諸多煞神之一;33 許姓法師則表示,「送肉粽」過去稱為「送吊
尅」,「吊尅」指的是天上的一顆星,俗話說「歹星入境」(pháinn-
tshenn jip-king)
,「送 肉 粽」 目 的 就 是 要 送「吊 尅」 去「歸 位」
—使之回到原來的位置或地方;34 另據呂山派施姓法師言,「送
肉粽」即是「送吊客」,
「送」是一個動作,「吊客」是十二流年(關)
煞裡的「吊客星」,它與「天狗星」是同一個宮,並非指稱上吊者
(亡魂)。有些人先天命盤就犯「吊客」煞,也有人是後天犯上,在
鹿港最令人感到害怕的情形是後者。35 總之,就鹿港來說,無論
「煞」是「吊客枷鎖神君」、
「吊尅」或「吊客」,人之所以會去吊樑
是因為犯「煞」的原故,得盡速將「煞」送出境,以遏阻相同的憾
事再度發生。
  縱使「上吊事件」幸運未釀成死亡憾事,並不代表「煞」的威
脅已解除,相反的,人們認為在這種情形下,意謂着「煞」的任務
未能完成,「煞」會變得更加凶猛或邪惡。許姓法師說,曾有人自
縊幸運生還,家人將此事隱瞞,後續也未處理(「煞」)相關事宜,結

32. 劉枝萬, 《中國民間信仰論集》 ,頁 273。


33. 施道士有自己的道士壇,也從事法師的業務 (2016 年 3 月 31 日田野資料)

34. 許姓法師口述 (54 年次,18 歲開始參加廟務) ,筆者訪問,2011 年 2 月 10
日。
35. 十二流年關煞有太歲、太陽、喪門、太陰、五鬼、死符、歲破、龍德、白
虎、福德、天狗╱吊客、病符等。呂山派施姓法師口述,筆者訪問,2011
年 2 月 13 日。
結「結」與「解」結: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 173

果事隔七天後,那人最終上吊身亡。36 另一位報導人則提及,地
方曾為同一人舉行兩次「送肉粽」,第一次因為自縊未遂,家人雖
曾為他舉行「送肉粽」儀式,沒想到最後仍投繯結束生命,對此,
附近的居民便說,那是因為第一次「送肉粽」儀式並沒有成功,後
續才會以相同的方式輕生。37 換句話說,投繯自殺未果仍得舉行
「送肉粽」,因為儀式關鍵在於要將促使人去上吊的「煞」送走,而
不是處理因上吊者之亡魂。正如前文所強調,一有「上吊事件」發
生就得舉行「送肉粽」
(送煞)
,重點在於事件本身,非關上吊者
(之生死)。報導人表示,上吊事件若不幸有亡者,亡魂得由家屬
「引」回家祭祀。儘管人們通常認為上吊亡者的怨氣很重,但藉由
喪禮儀式的處理可以使之成為祖先。38「五十歲以下而死者屬夭
壽」,39 俗信死於上吊、溺斃、自縊、刑死、被殺等非正常死亡的
亡魂將被囚禁於陰間枉死城受苦,故而喪禮佛道功德儀式中「開枉
死城」正是為超度凶死者,助其脫離枉死城,其中「放索」即是超
度懸樑自盡者之儀式,40 因而「完整喪禮的過程乃是鬼靈成為祖

36. 許姓法師口述,筆者訪問,2011 年 2 月 10 日。
37. 不具名報導人 (時年 58 歲,15 歲即參與廟務,一直到 30 多歲),筆者訪
問,2010 年 1 月 18 日,地點:鹿港南靖宮。
38. 一如透過祭典將厲鬼轉化成地方守護神,參呂理政,〈宗教信仰與社會生
活〉,頁 13–14。
39. 徐福全, 《台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 ,頁 291。
40. 上吊自殺者, 「民間視之為凶煞之極,故須進行『脫索(絲)』的解除儀式,
儀式的特殊處就在於草人或紙人,將草人懸於上吊的樑上,或以紙紮屋樑
而上懸紙人。」在解除儀式中將草人或紙人脫下,以為吊死者解除痛苦,
也防其找「替死鬼」。 (參李豐楙, 〈注連與解除〉,頁 177)施姓道士則表
明得進行「抽樑斷索」 ,以幫助吊死者脫離索扣之苦(施姓道士口述,2016
年 6 月 31 日)。其他,另如「牽水 」是為超度溺斃者;「牽血 」或「牽
血盆」為超度難產死者; 「解藥」是超度長年臥病而亡者等,參呂理政,
《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頁 127–29;另參徐福全,《台灣民間傳統喪葬儀
節研究》 ,頁 289–301;呂理政, 《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頁 147–206;陳
信聰, 《幽冥得度》 。
174 黃萍瑛

先的轉換儀式。」41 報導人即言,若將亡魂送走,其家人又該如何
祭祀。42 換言之,在鹿港只要有人懸樑,不論其結果是幸運「生」
還,或是不幸「死」亡,都得要舉行「送肉粽」以禳解,儀式實與
上吊死者(亡魂)無關,自然不存在着亡魂「討交替」之由,也非坊
間風傳之「送吊死鬼」

  儘管「送肉粽」一俗在鹿港,至今仍盛行不墜,然多數民眾卻
未必瞭解儀式真正的內涵,原因或許是人們認為儀式屬「陰」的,
潛藏着「危險」,唯恐自己時運不濟時反招來惡運,一般都不會好
奇或參與。不單是「送肉粽」
,顏芳姿在
〈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型態〉
一文也提及,「鹿港人不敢看暗訪,視之為送煞的儀式,閉門不
出,對家居所在,設置各種鎮宅平安的辟邪物,用以避免沖犯或為
43
陰祟襲擊。」 總之,各家各戶為避免「歹物仔」(pháinn-mih-á,
不好的東西)竄入家裡,一旦得知有「送肉粽」的消息,儀式當晚
都會及早將門窗緊閉,並貼上符令,以趨吉避凶,甚至會將熟睡中
的小孩叫醒。44 當地一位鄭姓文史工作者說:
「一般都會覺得害怕,
因為家人給的訊息,那個〔送肉粽〕不能看。若有儀式,當晚六點
45
以後就不准出門。」 又如筆者曾在(鹿港)保聖宮和居住附近的婦
女聊天,談及「送肉粽」
,她們絲毫不感興趣的說:「知道有『送肉

41. 呂理政, 《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 ,頁 123。


42. 2010 年 2 月 12 日、2011 年 2 月 10 日、2011 年 2 月 13 日田野資料。
43. 顏芳姿, 〈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型態〉 ,頁 104。
44. 因恐小孩的魂會被兵將帶走而生病,俗信小孩在睡覺時,三魂七魄難免會
出竅 (2011 年 2 月 1 0 日田野資料 )。這與日治時期鹿港人對神明「暗訪」
(緝鬼送祟) 的態度相差無幾,暗訪之日,晚上家戶門窗閉,貼上符令,門
口擱上掃帚,沒人敢逗留街上,大人總催小孩早早就寢。儀式進行時,惟
恐陰魂將熟睡中小孩的元神帶走,通常會將小孩叫醒。總之,一般視之為
送煞的儀式,不敢看,避免沖犯。詳參顏芳姿,〈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型
態〉 ,頁 104。
45. 2010 年 8 月 28 日,中天電視新聞「民俗『送肉粽』生人迴避」。
結「結」與「解」結: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 175

粽』早早就會回家,關門不出去,沒有人要看啦 !」並表示她們不
懂,「送肉粽」的話題便就此打住。因此,不難理解「送肉粽」雖
是鹿港很尋常的儀式,如此貼近鹿港人的生活,然「送肉粽」對他
們來說,卻又是避之唯恐不及的事,自然不易對儀式有所瞭解。或
許如李豐楙所言:「民眾大都抱持着能避即避的心理,日久成習,
46
也不願懷疑。」
  在田野調查過程中,也不難察覺鹿港人對於「上吊事件」或
「送肉粽」一事頗為敏感。例如 2011 年 4 月 12 日,是晚一場「送
肉粽」儀式即將展開,工作人員已各就各位,法事正在事主家進行
着,就在事主家不遠處的路口,一名中年男子不安的向旁人透露
說,因住家就在自縊者家附近,每天進出家門都會路過,內心總是
忐忑不安的想着平素與亡者無冤仇,自己應該不會有事才是。47
此外,2016 年 4 月 22 日筆者二次前去施姓道士家,與施姓道士描
述前去派出所瞭解上吊案件的情景,當筆者表述員警出乎意料的冷
漠時,一旁男子突然提高音量打斷我們的談話,他大聲喝斥說,這
是因為人們對這種事是相當忌諱的,與警察態度如何無關。48 施
姓道士也坦言:鹿港人對這種東西,相當的忌諱,比如說隔壁或附
近鄰居有「送肉粽」,就會把家裡「掃帚頭」(sàu-tshiú-thâu,用
草紮綁的掃帚)
放在門口倒立着,表示驅趕的意思,一般民宅的門,
或是樹,或橋頭,或電線桿絕對都會貼上符。49 許耘韶在〈鹿港
角頭廟與居民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崙仔頂乾清宮為例〉也提及自己

46. 李豐楙, 〈煞與出煞〉 ,頁 299。


47. 2011 年 4 月 12 日田野資料。
48. 筆者兩次拜訪施姓道士,該名男子均在現場,這是他第一次發聲,情緒顯
得有些激動 (2016 年 4 月 22 日田野資料)。
49. 2010 年 8 月 28 日,中天電視新聞「民俗『送肉粽』生人迴避」。掃帚原
是清掃垃圾的日用物品,將一把新的掃帚綁上一些符令就成為法物,「自
可轉化掃出另一種『垃圾』 」。李豐楙,〈煞與出煞〉,頁 316。
176 黃萍瑛

就讀國中時,某日因「送肉粽」隊伍會經過學校附近,家長擔心子
女會「受到煞氣附身」,紛紛致電校方提早讓自家小孩回家,校方
在家長的要求下緊急取消當天的晚自習。鹿港民眾對「送肉粽」之
恐懼與忌諱,可見一斑,「直到現在還是如此,『送肉粽』儀式舉行
當天,鹿港人決計〔絕對〕不會進入該角頭與鄰近地區」。50 近來
彰化市也有「送肉粽」,一些路線大多會經過鹿港,因恐鹿港居民
會反彈甚至阻止,便利用夜間直接以貨車疾駛呼嘯而過來「送
煞」,然這種作法令鹿港人感到憂心與生氣,因為無法預先作好防
範措施,恐使鹿港人陷於「煞」的威脅之中。51

三、儀式與角頭
  一如前述,上吊事件影響所及已不單是當事者或其家庭而已,
就地方居民來說,也是一個必須解決之嚴重社會問題。一位報導人
表示,2011 年 4 月
(鹿港)油麻窟有一人家,父親因子女分家產細
故而懸樑自盡,家屬原先只想請道士「灑淨」去穢,卻引起周遭鄰
居的不滿,於是鳩資請奉天宮(主祀神蘇府大、二、三王爺)來辦理
「送肉粽」。報導人即言明「若不舉行『送肉粽』,事主家『光是地
」。52 因為「送肉粽」算是地方的公事或
方輿論的指責就受不了』

50. 許耘韶, 〈鹿港角頭廟與居民互動關係之研究〉,頁 62。


51. 2011 年 2 月 10 日田野資料。不只鹿港人對「送肉粽」感到忌諱與恐懼,
2009 年 10 月 23 日臺視新聞報導:伸港鄉一名婦女上吊自殺,原要舉行
「送肉粽」,卻因時值農曆七月而遭附近居民反對,一名老婦人說:「那是
不好 (壞物仔)的東西,大家都會怕,誰要讓它過」。一名中年男子則強烈
表明說: 「最怕的狀態,如果兩庄頭協調不好,可能會有正面衝突發生」。
因反對聲浪大,家屬於是將儀式日期改到農曆八月(臺視財經臺,「『送肉
粽』去煞 鬼月遭反對」 ,2009 年 10 月 23 日)。
52. 油麻窟 (小地名,範圍直徑不到一公里) 是新興社區,該社區僅奉祀一尊關
聖帝君隨值年的爐主輪祀,居民遂鳩資請託奉天宮蘇府王爺主事(2011 年
4 月 12 日田野資料) 。
結「結」與「解」結: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 177

大事,涉及與相關角頭的協商和人力支援等問題,通常由上吊者所
屬的角頭廟負責辦理;若事主家沒能力處理,通常里長或耆老會出
面協調。53 一如上述,民眾認為角頭廟每年向境內家戶收有「眾
錢」(丁口錢)或「戲金」,故角頭廟有保護境內民眾的責任,54 若
該角頭廟人力不足,或如近來發展的一些新社區,通常會請託其他
大廟神明來辦理,而主事的神明以王爺為主。在鹿港王爺具有「驅
邪除煞、法方高強」之形象,主要「擔當護衛轄境居民,驅除邪祟
55
的任務。」 王爺廟遍布各角頭,數量可說是各類寺廟之冠。56
  主事廟宇規劃(送煞)路線以避開人口稠密地方為原則,並事先
與途經的各角頭廟聯繫好,一如警察在緝捕嫌犯般,確認所有的路
口都有神明「把守」以防「煞」流竄,確保其能按既定路線被送出
境,解除地方危機。通常,角頭廟之間多會相互配合,因為這種事
情(上吊事件)在任何角頭都可能會發生。再說鹿港腹地不大,押送
的路線相差無幾。況且,「送煞」途經路口所屬的角頭廟若未出面
協助把守,境內家戶會不滿,或抗議其未善盡保護之責。總之,
「送肉粽」得以順利完成,角頭╱角頭廟之間的溝通、協調及互助
也是重要關鍵。2018 年 4 月 27 日於風雨籃球場所舉行的儀式,因
新北市一名葛姓男子於此上吊,由於風雨籃球場位屬崙仔頂角頭,

53. 2011 年 1 月 18 日及 2 月 10 日田野資料。一場儀式所費「幾萬元至十幾


萬元」 ,大多由主家負責。見杜尚澤, 〈送肉粽最恐怖的是流言蜚語:深入
瞭解才能不再恐懼〉,民俗亂彈網站,http://think.folklore.tw/posts/2431
(擷取日期 2018 年 9 月 21 日) 。即使貧困人家無力支付「送肉粽」的費
用,角頭廟也會出面協助處理。
54. 不具名報導人 (時年 58 歲,15 歲即參與廟務,一直到 30 多歲),筆者訪
問,2010 年 1 月 18 日,地點:鹿港南靖宮。
55. 顏芳姿, 〈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型態〉 ,頁 73、78、112。
56. 顏芳姿, 〈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型態〉,頁 113;楊勝,〈鹿港的角頭與角
頭廟〉 ,頁 38。
178 黃萍瑛

,57 費用由地方民眾捐助。
遂由該角頭廟乾清宮負責主事「送肉粽」
儀式舉行當天,計有乾清宮、景靈宮、天帥宮、鎮天宮、富美宮等
10 間宮廟出面協助,以及自籃球場沿建國路、鹿草路、彰濱五路
(彰濱工業區)沿堤岸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對面)送出海,這一段近四
公里路程之各個路口均有人把守的陣仗。58 因此,鹿港人對於角頭
的概念,是否如楊勝於〈鹿港的角頭與角頭廟〉所述,在現代化下
影響,使得「角頭原來的可以控制鄰里間實質及心靈的安全,因時
代的改變,與依賴超自然力量的人群越來越少,以致角頭的影響越
來越低,逐漸變成少數人的信仰。」59 的說法似乎有待商榷。因為,
就「送肉粽」而言,我們不難看出角頭廟所肩負的使命,或許角頭
的範圍會有所變化,但在「送肉粽」至今日仍盛行的情形下,透過
儀式履次實踐的同時,角頭的概念理應會不斷的再次獲得確認。此
外,角頭廟之間也「不斷地確認、加強社群間交陪的關係」。60 楊
氏一文也提及:

當鹿港有人橫死
(如自殺、車禍)
或是有其他不安寧的事跡
時,會舉行法會,將鬼魂送出鹿港街外。這時,除了主事
的廟,會將街上巡過一遍外,經過的角頭會將自己的神轎
設在角頭領域的邊緣,以防鬼祟進入。61

此即說明了角頭廟對於境內家戶在信仰上有其重要性和責任。諸多

57. 乾清宮主祀玄天上帝,配祀有池府王爺、金朱蘇三府千歲、中壇元帥三太
子等。
58.《自由時報》2018 年 4 月 25 日,參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
ingnews/2406111/print(擷取日期 2018 年 4 月 26 日)。
59. 楊勝, 〈鹿港的角頭與角頭廟〉 ,頁 83。
60. 顏芳姿, 〈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型態〉 ,頁 106。
61. 楊勝, 〈鹿港的角頭與角頭廟〉 ,頁 55。
結「結」與「解」結: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 179

報導人都表示,鹿港人的角頭概念並未削弱,只是不同於農業社
會,工商業社會平日人們各有工作得上班去,故無法隨時參與或支
援角頭的各項活動,因而有一些角頭廟的確逐漸面臨着人力不足,
及未能注入新血的問題。

四、生人迴避的「送肉粽」
  如上所述,人因「煞」的干擾而步向上吊一途,因此「上吊事
件」本身也可以說是人與超自然之間「失序」的結果,而導致此結
果的中介物正是上吊用的繩索。因此,在「送肉粽」儀式裡,吊繩
的處理至為關鍵,除了得將吊繩送出境外,尤須注意的是,儀式中
法師得將纏繞的繩「結」作「解開」的動作,忌諱直接以利刃割
斷。62 施姓道士表示,在他主持過的幾場儀式裡,由於已不見吊
繩,便用其他繩索作象徵性替代,將繩子纏繞於吊樑處打上活結,
並繫上紙人或草人
(已敕符)作為「代人」(替身),下方置有一紙
箱,紙箱裡有「四方金」、
「經衣」、「百錢」等紙錢,唸完〈解繩
咒〉,即以七星劍將「繩結」撥「開」,好讓繩子和替身順勢滑落紙
箱,最後將此箱物品押送出境。63 不過,施姓道士表示自己並未
處理過上吊自殺未遂的案例,因此就他個人而言,此一解繩動作具
有雙層意義,即象徵禳解「煞」與解脫上吊者纏繞於索扣之苦。施
姓道士另表示,若因上吊而亡,喪禮一般也都會為亡者超度作功
德。64 許姓法師則認為,繩結是一定要「解開」的,好讓「煞」附
於「代人」,一旦解開繩結後,便不宜再打上結。65 另如前述 2018

62. 發現上吊者尚有氣息的情況下,同樣不能以直接割斷吊繩的方式救人,得
將人抱住往上推,然後再「解開」繩子 (2011 年 2 月 10 日田野資料)。
63. 2011 年 4 月 12 日田野資料。
64. 施姓道士口述,筆者訪問,2016 年 3 月 31 日。
65. 由於現在若有上吊命案,得通報警察局,上吊繩索也得被送至警局作證
180 黃萍瑛

年 4 月 27 日於風雨籃球場舉行的「送肉粽」,由於上吊男子是以用
背包帶綁住籃球架上吊,因此在「送煞」之前,法師等人鋸下籃球
架的斜撐架(白鐵材質),並將男子上吊用的背包帶、「代人」(108
、66 金紙及白鴨等物自神壇擺放到籃球架下方,
條春草紮的草人)
誦經作「解繩」動作好讓煞附著於「代人」。67「解繩」(解開繩結)
之所以重要,乃因人與超自然本應分屬兩個不同的範疇,但卻在上
吊者「懸樑」的同時產生了交錯,形成一種「失序」的狀態,而纏
繞、糾葛的「繩結」,恰是此一失衡關係「失序」的具體象徵,這
種「失序」對於人們的生存潛藏着威脅或危機。因此,呼應象徵
「失序」的「結」
,則需「解」結—儀式強調的是必須「解開」這
一具體有形及象徵性意義上的「結」,並將此繩送出境外,以恢復
原有的和諧與秩序。誠如前述許姓法師所喻之「歹星入境」,就當
得送出境「歸位」;此也衍生於鹿港人的日常生活中,在鹿港常可
聽到一句話,就是「這個人太壞了,那天把他送出境」,這是人們
對於一些經常在地方滋事的份子或流氓,以一種無奈、消極或戲謔
的方式表達,希望他們可以如同「煞」一樣被驅離,以期地方之安
寧與秩序。
  至於「送肉粽」的時間,得於奇數日
(陽日)舉行,通常在偶數

物,警察作完筆錄後,再拿回來掛上,待「送肉粽」時再處理。據說
2010 年曾發生有一員警作完筆錄後,竟把繩子丟掉,結果沒多久派出所
就發生一些怪事。許姓法師口述,筆者訪問,2011 年 2 月 10 日。
66. 2018 年 4 月 27 日田野資料。春草是指播種於春天所收割的稻草,許多法
事都會用到春草 (許姓法師口述,筆者電話訪問,2018 年 9 月 7 日;顏姓
法師口述,筆者電話訪問,2018 年 9 月 7 及 29 日)。
67.「在法事上,最常運用的就是草人替身,事主身上的晦氣、陰魂或鬼祟經
過轉換儀式—前後的拂拭動作,替換到草人上。」顏芳姿,〈鹿港王爺
信仰的發展型態〉,頁 88–89、102。李豐楙表示:「類似的身代法術乃是
淵源於古巫法中的同類屬性相互傳達原理」李豐楙,〈注連與解除〉,頁
174。
結「結」與「解」結: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 181

日(陰日)晚上十點多既已備妥相關事宜,11 點(子時)一到即算是
隔天(奇數日),約略於 11 點 15 分開始送。68 若有亡者,一般是亡
者出殯當天晚上舉行。也有個案是由神明看日子和指示押送的路
線。廟方人員事先在事發地點搭建臨時神壇,迎請角頭神明坐鎮,
另還請地藏王菩薩、城隍爺、大眾爺
(威靈廟)、土地公等管幽明界
的神明到壇。儀式專家主要是法師與乩童,呂山派施姓法師表示,
法師主要是配 合 神 明 的 指 示 採 取 行 動, 諸 如 請 神、「放 兵」(派
兵)、敕符、打青竹符、得調兵營作犒賞(犒軍)科儀;乩童則為神
明的代言人,於天臺
(臨時神壇)
向上蒼請旨派兵將、派符令,及所
需物品等。道士一般較少參與「送肉粽」,道士主要是在喪禮時為
亡者誦經、超度。69
  在儀式細節方面,諸家作法略有差異,但目的同為解除地方
「危機」,安定人心。除前述已討論過的「解繩」儀式外,據呂山派
施姓法師所陳,押送儀式展開前,境內家戶於當天下午先行犒軍,
並準備祭品到角頭廟拜拜(有些人家會在自家舉行)。又於事發處祭
拜,類似「普度」,先禮後兵,待其享用供品後再「押送」。在此過
程中,神明(附身於乩童)
「巡宴」視察能否滿足「煞」的需求,然
後前往上吊處準備押送,對「煞」訴之勸離後,再用法器驅趕,在
此同時法師「祭草龍」驅趕「煞」。70 許姓法師則言,時辰一到,

68.「在國人使用十二時辰形成的陰陽消長觀念中,子時一陽初生、開始新的
週期,其陽氣始旺,內壇送虎、外壇出煞,聯手清淨內外煞神、煞氣;而
在子夜的氣氛中,村鎮巡迴的播音,已警示家家戶戶緊閉門窗,萬籟沈
寂,成為出煞特有的淒厲情境,就演法的效果言,時辰的選擇,具有適切
的意義。」李豐楙,〈煞與出煞〉 ,頁 293–94。
69. 呂山派施姓法師口述,筆者訪問,2011 年 2 月 13 日。
70. 即將普通的草蓆轉化為法物,「法師將草蓆捲成棍狀,在兩頭綁上金紙並
加以點燃,法師稱此為『火龍』,儀式中法師手持火龍在壇四方撲打以驅
趕躲藏在地下的邪穢」,參見許麗玲, 〈疾病與厄運的轉移〉,頁 344;李
豐楙,
〈煞與出煞〉,頁 315–16。
182 黃萍瑛

先由「小法」(配合王爺)「放兵」,即「召兵」到神壇鎮守,法師
接續誦經「請神」,除前述諸神外,另得請當日天上地下的值日
神,諸神請畢,王爺「起駕」(附身乩童),由王爺壇中坐鎮。相關
物品經王爺敕符後,法師開路請王爺到事發地點,王爺一到定點會
先「滾了下」(kún-lóh-khì,下馬威之意),下馬威後,就定位,
法師誦〈解繩咒〉,即先「解」開繩「結」
,請王爺用劍卸下上吊繩
索攀附的椽、樓梯或樹木等。71 並將繩索、裁切下來的物品,連
同「五味碗」及「小三牲」一起祭「煞」
,寓意「先禮後兵」或「吃
飽好上路」,旋即將它們直接送出,拿着這些物品的人不能回頭或
返回屋內。72 另一王爺廟的尤姓法師則強調,儀式所需物品以鹽、
米和清水最為重要,在法師「摔草席」後,執事人員便「摔」鹽、
米把「煞」
「推」出去,邊走邊「推」送出事主家後,法師立刻「打
指門」。73 事主家門口已預先貼好符令,當那些被認為是「歹物仔」
的物品一送出,鞭炮一放,隨即將家門緊閉,一些執事人員則拿着
掃帚押後。74
  法事在神壇進行的同時,路上人車稀少,寂靜夜晚幾乎僅有法
師唱誦經文及鑼鼓的聲音,氣氛凝重嚴肅。「送煞」路線之各路口,

71. 若是在屋內上吊,在不破壞或影響屋子結構的情形下,事先將懸樑的柱子
或椽裁截一段。
72.「五味碗」即豬、雞、魚、飯、菜等; 「小三牲」是指豆干、一顆蛋和一小
塊豬肉。
73. 鹽、米具有辟邪作用,二者混合,更可增強其靈力,廣泛的用於趕鬼、淨
化和降神方面。見劉枝萬, 《中國民間信仰論集》,頁 260。故「摔鹽米」
即象徵「放出靈將雷兵,押打神煞」。參李豐楙,〈煞與出煞〉,頁 315。
「打指門」是指唸咒配合作「指」之動作,以增強咒語之靈力,「‘指’者,
乃將兩手掌手指交織在一起,俾成許多不同之手勢。」見劉枝萬,《中國
民間信仰論集》 ,頁 230–35。
74. 尤姓法師(18 歲即跟隨王爺做事,參與廟務近 50 年,是法師也是乩童)口
述,筆者訪問,2010 年 2 月 12 日。
結「結」與「解」結: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 183

負責把守的人員已就位、備好香案
(案上有手轎、神像或法器等),
沿途家戶門窗早已貼好符令,75 電線桿也不例外。有些人家於門
口擺放一把貼上符令的掃帚(用草紮綁的),76 有的則是擺放桃、
柳枝,道路兩旁也已排好一串串的長鞭炮。參與的工作人員身上多
帶有平安符,忌諱將毛巾披掛於肩膀、或戴項鍊,此乃因與上吊意
象相似之關係。「送煞」在即,沿途家戶門窗緊閉,屋內燈火通
明,道路近乎淨空,路口把守人員手中緊握的手轎逐漸晃動起來
—神明降輦威嚇以防「煞」竄入。待法師們在吊樑處「摔草席」
後,鞭炮鳴放聲響,負責推送人力車(兩輪手推車,臺語稱為「li-á-
kah」)的人迅速的將吊繩、白鴨、金紙、代人和五味碗等物品放到
車上,法師緊跟在後並奮力的向地面拍打草蓆前進,黑令旗、輦
轎、乩童等也立即跟上,眾人以急促的步伐伴隨鞭炮炸裂聲疾行通
過各路口。77 在此,須注意的是,因為是送「煞」,故隊伍行進方
向得直直向前,不可折返,即所謂「有出沒入」(ū tshut bô jíp),
更不能像慶典一樣繞境。78 燃放鞭炮也有其規矩,不能搞錯,主
要在於燃放的方向,由於是「押送」去祟,所以鞭炮要由內向外順
勢點燃放出去;反之,若表示歡迎之意,例如有其他廟宇前來進
香,鞭炮則是要由外向內點燃,即鞭炮由外往內燃放。法師的法
索,其鞭打的方向,也得要向外打出去。

75. 主事廟方事先會分送香煙及符給途徑的角頭廟,請求他們協助把守路口,
並將符發給轄內家戶。而事主家,據說過去也得準備:一盒餅乾、一百斤
金紙、一對蠟燭、一個排炮等物品,回送給前來幫忙的人。
76. 許姓法師表示,老一輩的人認為最好是擺放使用過的掃帚,認為用過的較
有壓「煞」的法力;但作法事或送火神時則得用全新的掃帚(2011 年 2 月
10 日的田野資料) 。
77. 2011 年 4 月 12 日、2018 年 4 月 27 日的田野調查。
78. 2011 年 2 月 10 日田野資料。
184 黃萍瑛

  一路前進,數枝黑令旗押解着人力推車,法師開路,神明、輦
轎押其後,若有突發「狀況」
,神明可立即「處理」,隨行有人提着
裝有鹽、米的桶子,沿途「摔」鹽、米「推」、「趕」之,也有人拿
着掃帚作勢揮掃,象徵把「不乾淨」的東西趕走。對於「送煞」的
地點,坊間多訛傳得送到海邊,其實,只要送到流動的活水溪邊或
大圳溝即可。79 至於為何要送至水邊,此乃俗信水為幽明兩界之
邊界,正如民俗學者劉枝萬所言:「所以焚化紙錢於水際之習俗,
古既有之,鑑於臺灣現俗,民間祭煞法有押送邪煞出境,到河邊焚
80
化紙錢,將其灰燼倒入河裏之習俗。」
  行進中的隊伍不能稍作停頓,拉手推車的人必須小心,不能跌
倒,否則恐會被「煞」纏身。81 許姓法師透露,此一任務過去多
由一些生活較艱難的人承攬,收取紅包來賺外快,現在多由一些殯
葬從業人員承接。82 總之,只要「敢」賺的人都可接此任務,並
會獲得一定的「代價」回報。報導人使用「代價」一詞,正意謂着
工作隱含着一定的風險。宋錦秀《傀儡、除煞與象徵》一書也提
及,一些歌仔戲團或北管子弟團演員也大多不願扮演除煞鍾馗一
角,因恐己身鎮「煞」不力反傷及自己。83 但也有人抱持着作功

79. 許姓法師表示,以前多送至大溝無人住的地方就可以(例如福鹿溪、黑水
溝,都流向濁水溪) ,現在則送到海邊,因現在人口較多,怕人家會抗
議,或影響其他居民 (2011 年 2 月 10 日田野資料)。
80. 劉枝萬, 《中國民間信仰論集》,頁 274、290。鹿港暗訪,法事最後同樣
得將草人 (為去祟的替身) 及給邪祟的紙錢「一起送達水境,意為送交地府
辦理。」參顏芳姿, 〈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型態〉,頁 102。
81. 施先生口述 (時年 65 歲,參與廟務 20 多年,時任轎班會會長),筆者訪
問,2011 年 2 月 12 日。
82. 2011 年 2 月 10 日田野資料。紅色具有辟邪的力量,故索紅包辟邪。劉枝
萬, 《中國民間信仰論集》 ,頁 264。
83. 宋錦秀, 《傀儡、除煞與象徵》 ,頁 138。
結「結」與「解」結: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 185

德積善的想法,義務性地去協助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人家。84
  抵達目的地,自事主家裡帶出的五味碗、小三牲就擺在大圳溝
邊或海邊,85 先燒紙錢「四方金」,法師接着操演法事,這時法師
手拿白鴨作最後「祭鴨」儀式—意為「押送」,86 最後將人力車
上的繩子、草蓆和其他物品一起燒掉。儀式結束後,眾人掩旗息
鼓,安靜不語。至於返程該如何走,有些報導或民眾認為不能原路
(sí-lâng-tít sí-lâng-tít)—指亡魂
返回,理由是「死人直死人直」
不知變通,恐會跟着人們再度回到庄內而忌諱,其實這是誤解「押
送」對象為亡魂的說法。對此,也有報導人駁斥說,若不走原路那
該如何回去,因為「送」的地點位處偏僻,不是海邊就是大圳溝邊,
要返回庄裡,自然很難避免來時的路段。另有訛傳,若遇到「送煞」
隊伍得隨行到整個儀式結束,實則不然,只須背向避免與「煞」直
接「對沖」,車輛也不好橫闖「送煞」隊伍,否則恐有(沖)犯「煞」
之虞。地方上即流傳有一位在某一王爺廟擔任總務的人,晚間開車
時巧遇「送肉粽」隊伍,不聽勸阻仍執意穿越先行,不料隔天竟發
生上吊身亡的憾事。87
  返程,參與人員會先回到各自的角頭廟「繳令」,向神明稟報
或交差之事已辦妥,並在廟裡稍作停留,確認「沒事」(沒有被
「煞」纏上)後才會回家去。88 至於事主家方面,是不能參與「送

84. 不具名報導人 (時年 58 歲,15 歲即參與廟務,一直到 30 多歲),筆者訪


問,2010 年 1 月 18 日,地點:鹿港南靖宮。
85. 在經濟貧乏的年代,儀式結束後,小三牲通常由負責拿的人帶回家食用。
86. 白鴨在「祭鴨」後,於該處放逐。
87. 類似傳問,另如一位在臺北工作的年輕人回到鹿港,騎機車時巧遇「送肉
粽」隊伍,人家跟他說有「送肉粽」隊伍,請他繞道,不要「對沖」,他
偏不聽,就直接從路口騎過去,隔天竟上吊自殺,人們就說他「鐵齒」
(不 信 邪)所 致。2010 年 1 月 18 日、2011 年 3 月 29 日、2016 年 3 月 22
日的田野資料。
88. 有些廟宇會要求當晚參與的人員留在廟裡過夜,以確保安全。
186 黃萍瑛

肉粽」,當「歹物仔」被送出關上家門後便不能外出,直到天亮。
臨時神壇直至儀式結束的那天下午「犒賞」、「收兵」後才拆掉,因
為「送煞」後,仍有部分兵將留守以保護事主家的人。89
  經由以上的討論,可知鹿港「送肉粽」儀式得以完成,得仰賴
神明的力量,法師與乩童的配合,以及各角頭廟人員(執黑令旗、
抬輦轎及把守途經各路口等)之通盤合作,實非坊間訛傳可由葬儀
社代辦,或單憑法師一人之力即可完成的儀式。「生人迴避」總是
如影隨形的出現在廟方公告「送肉粽」的消息上,正是告訴人們這
是「神明事」,人們迫於協助神明而「不得不」參與,據許姓法師
憶說過去儀式進行的情形,大約只有一、二十人,且都為廟方人
員,現在有不少人是湊熱鬧,陪駕的也多,鞭炮不再是邊走邊放的
小排炮,取而代之是,一長串放在地上沿路接連燃放。總之,以前
參與的人很少,只要聽到要「送肉粽」大多不敢出門,不像現在看
熱鬧的人較多。對此光景,許姓法師不禁莞爾的說:真是「歹星入
境,當作豪光燦爛」,意即壞事將至還不知曉。90

結 論
綜上所述,在鹿港一旦有「上吊事件」發生,就得舉行一種
「送煞」儀式,否則不幸事件被認為恐將陸續發生。此一儀式在近
三十年來被稱為「送肉粽」
,是鹿港諸多「送煞」禳災儀式之一。
  在鹿港,人們相信人之所以會去上吊係因「煞」所致,「上吊
事件」本身可說是人與超自然之間關係失衡的結果,而上吊繩索正
是此一「失序」狀態的中介物。故人們藉由「送煞」儀式以重新恢
復秩序、祈求合境平安的儀式過程中,吊繩的處理最為關鍵。法師

89. 2011 年 2 月 10 日田野資料。


90. 2011 年 2 月 10 日田野資料。
結「結」與「解」結: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 187

得執行「解繩」的儀式,讓「煞」附著於「代人」身上,最後將此
吊繩送至境外。「解繩」儀式之必要性,乃由於人與超自然本應分
屬兩個不同的範疇,但卻在上吊者「懸樑」的同時有了交錯,從而
造成一種「失序」的狀態,而纏繞、糾葛的「繩結」無疑是此一失
衡關係的具體象徵。因之儀式要送走的是「煞」,無關乎上吊者最
後是「生」或「死」。上吊者若幸運「生」還,那意謂着「煞」未
能完成任務,人們認為「煞」會變得更加凶猛,上吊事件恐將接踵
發生,無疑威脅及境內安寧;縱使不幸釀成「死」亡事件,亡魂乃
是由家屬「引」回祭祀,自然非如坊間訛傳—「送肉粽」是要送
走上吊者亡魂(「吊死鬼」)
以防「討交替」。
  對於「送肉粽」儀式所含之現象,我們或許可參照人類學家特
納(Victor Turner, 1920-1983)所探討的「受難儀式」來解釋(rites
of affliction)。所謂「受難儀式」,目的在於消災解厄,儀式用來
處理以各種方式作祟,使人遭蒙不幸或生病的亡魂(physical afflic-
tion),同時「試圖要化解引起這些亡魂作祟的社會衝突或矛盾
91
(social affliction)
。」 同樣的,「上吊事件」在鹿港,其影響範圍
不只是上吊者個人或其家庭,對地方來說,更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
題。這也就是為什麼「送肉粽」在鹿港算是地方上的公事或大事,
儀式得由角頭╱角頭廟負責主事,包括路線的規劃、發放符令、與
各角頭合作協商、各路口嚴厲的把守等作為,目的是為確保「煞」
能按既定路線被押送出境,化解「煞」的威脅,進而解除地方的危
機,如此才能安定人心,這才是鹿港「送肉粽」的真正意涵。

91. Turner, The Drums of Affliction; Katz, “Rite of Passage or Rite of Affliction?”
pp. 1013–92; 康豹, 〈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頁 150。
188 黃萍瑛

附錄:圖片
說明:2018 年 4 月 27 日,於鹿港風雨籃球場由鹿港乾清宮主事之「送肉粽」
記錄。

圖 1:
鹿港風雨籃球場旁的
臨時神壇(筆者攝)。

圖 2:
要載送「歹物仔」的
人力車(筆者攝)。
結「結」與「解」結: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 189

圖 3:
法師於風雨籃球場事故現場
四周貼符令(筆者攝)。

圖 4:
法師的押煞符及乾清
宮的符令(筆者攝)。
190 黃萍瑛

圖 5:
將吊樑於籃球架上之
白鐵材質斜撐架鋸下
(圖右下方;筆者攝)。

圖 6:
於吊樑事發現場進行
的儀式,讓「煞」附
著於「代人」(草人),
及備一些飯菜、金紙
祭煞(筆者攝)。
結「結」與「解」結: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 191

圖 7:準備送煞(筆者攝)。
192 黃萍瑛

圖 8:
法師於吊樑事發現場準備
「祭草龍」送煞(筆者攝)。
結「結」與「解」結: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 193

圖 9:把守路口的香案(放有神像、法師的法索,及手輦等;筆者攝)。
194 黃萍瑛

圖 10:送煞沿途把守的人員及香案(筆者攝)。
結「結」與「解」結: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 195

引用書目
論著
呂理政。1991。〈宗教信仰與社會生活:談台灣民間信仰的幾個面
相〉。《民俗曲藝》69: 5–22。
。1992。《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鄉出版社。
宋錦秀。1994。《傀儡、除煞與象徵》。臺北:稻鄉出版社。
李豐楙。1993。〈煞與出煞:一個宇宙秩序的破壞與重建〉 。收於《民
俗系列講座》。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臺北:國立中央圖
書館臺灣分館,25–336。
。2013。〈注連與解除:道教拔度儀的非常性死亡觀〉 。收於
《十九世紀以來中國地方道教變遷》。黎志添主編。香港:三聯書
店(香港)股份有限公司,157–81。
林伯奇。2010。〈傳統鄉村的命運共同體:鹿港送火神儀式初探〉 。
《台灣民俗藝術彙刊》6: 93–101。
林富士。1995。《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台灣的厲鬼信仰》 。板橋:臺
北縣立文化中心。
徐福全。1999。《台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 。臺北:作者自行出
版。
康豹 (Paul R. Katz)。1997。〈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人文學報》
16: 123–59。
。1997。《台灣的王爺信仰》。臺北:商鼎文化。
許耘韶。2010。〈鹿港角頭廟與居民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崙仔頂乾清
宮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暑期在職進修
班碩士論文。
許雪姬。2000。《鹿港鎮志(宗教篇)》。彰化:鹿港鎮公所。
許麗玲。2002。〈疾病與厄運的轉移:台灣北部紅頭法師大補運儀式
分析〉。收於《信仰、儀式與社會》。林美容主編。臺北:中央研
究院民族學研究所,339–65。
陳信聰。2001。《幽冥得度:儀式的戲劇觀點:台南市東嶽殿打城法
事分析》。臺北:唐山出版社。
楊勝。2002。〈鹿港的角頭與角頭廟〉。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196 黃萍瑛

劉枝萬。1974。《中國民間信仰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
魯迅。[1936] 1996。〈女吊〉。原刊於《中流》第 1 卷第 3 期 (1936 年
10 月 5 日)。 收 於《百 年 中 國 文 學 經 典》 (第 二 卷:1927–1937
年)。謝冕、錢理群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408–11。
顏芳姿。1994。〈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型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
Katz, Paul R. 1994. “Rite of Passage or Rite of Affliction? A Prelimi­
nary Analysis of the Pacification of Plagues Ritual.” Min-su ch’ü-i
民俗曲藝 92: 1013–92.
Turner, Victor. 1968. The Drums of Aff liction: A Study of Religious
Processes among the Ndembu of Zambi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結「結」與「解」結:鹿港「送肉粽」儀式的探討 197

Knotting and Untying “Knots”: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s on the “Sending
off Meat Dumplings” Ritual in Lukang, Taiwan

Huang Ping-ying
Assistant Research Fellow
College of Hakka Studies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Abstract: Despite its name, the so-called “sending off meat dumplings”
ritual has nothing to do with dumplings; in fact, it is staged in order to
expel malevolent spirits caused by someone having committed suicide
by hanging,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euphemism only gained curren-
cy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Such rites have become the subject of
extensive discussions, including online ones, and a film was made about
them as well, yet the nature of these performances remains largely mis-
understood.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draw on fieldwork and inter-
views to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 “sending off meat dumplings” ritu-
als held in the town of Lukang (central Taiwan), which tend to be more
traditional in nature. The data presented below is intended to help read-
ers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lace of these rites in the Han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

Key words: sending off meat dumplings, expelling malevolent spirits,


suicide by hanging, Lukang, fieldwork.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