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第十九屆全港中學中醫藥常識問答比賽 比賽筆記

中醫基礎理論
掌握(***):
1、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
2、 中醫哲學的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及五行學說。
3、 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特點和分別。
4、 五臟的功能及其生理作用。
5、 氣的功能及其主要表現。
6、 六淫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熟識(**):
1、 中醫藥理論體系的簡介。
2、 六腑中三焦的概念。
3、 氣的分類。
4、 血的生理功能。
5、 津液的生理功能。
6、 七情及其致病特點。

1
九龍塘浸會大學道七號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四樓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第十九屆全港中學中醫藥常識問答比賽 比賽筆記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1 、 整體觀念
l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結構上相互聯繫,不可分割
功能上相互支持,協調運動
病理上相互影響,疾病傳變
診斷上察外知內

l 人和環境有密切的聯繫
人和自然界的統一性,天人相應:季節、晝夜、地理環境等對人體的影響
人和社會關係密切: 社會的進步與落後、治與亂、個人社會地位的改變等對人體的影響

2、 辨證論治
中醫學的診療特點,是強調「辨證論治」,而不是強調一方一藥治一病的「辨病治療」,也不是針對具體症狀
而治的「對症治療」,因為「病」、「證」和「症」的概念有區別。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發病形式、病機(發病的機理)、發展規律和轉歸的一種完整過程。
如哮喘、中風、感冒、痢疾等。
「症」:是指疾病的具體臨床表現。
如發熱、咳嗽、頭痛、眩暈等。
「證」:既不是疾病的全過程,也不是疾病的某一項臨床表現,而是指在疾病發展的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
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關係。

參考以下例子:
例一:甲患上感冒(病)不久,出現咳嗽痰稠色黃,鼻塞流黃濁涕,身熱,微惡風寒,口乾咽痛,舌尖紅苔
薄黃,脈浮數(症)。經中醫診斷後認為這是風熱表證(證)。
例二:乙患上感冒(病)不久,出現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微惡寒,輕度發熱,無汗,舌苔白,脈浮
緊(症)。經中醫診斷後認為這是風寒表證(證)。

既然「證」包括了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關係,以及病變趨勢,那麼從「治病求本」的原則來考慮,證候
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病變本質;比疾病又更具體、更準確地反映某一階段的病變本質。因此,中醫強
調辨證論治,而不是強調辨病治療,也不是對症治療。
「辨證論治」,也叫「辨證施治」,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它分為「辨證」和「論治」
兩個階段。

「辨證」:即將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的有關資料、症狀和體徵,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
位、性質和邪正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證。
「論治」: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2
九龍塘浸會大學道七號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四樓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第十九屆全港中學中醫藥常識問答比賽 比賽筆記

辨證是確定治療方法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通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是否正確。
因此,辨證和論治是診療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且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3、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同病異治:同病但證候或病機不同,用不同治法方藥
異病同治:不同病但證候或病機相同,用相同治法方藥

思考(?):
若兩人患上相同的病,能否使用不同方法治療?患上不同的病,又能否使用相同的方法治療?這是根據甚麼而
定的呢?

3
九龍塘浸會大學道七號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四樓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第十九屆全港中學中醫藥常識問答比賽 比賽筆記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 、 精氣學說
「氣」:
指一切無形的,不斷運動的物質。由於氣極其微細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見,故古人稱之為「無形」。實際上氣
是客觀存在的物質,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本源。氣的活動力很強,推動着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與變化。
「精」:
(1) 自然界無形之氣中的精華或精粹部份
(2) 人體中一切有用的成份,如先天之精、水穀之精、血和津液等
(3) 腎中所藏之精,即腎精
「神」:
(1) 自然界物質運動變化的表現及內在規律
(2) 人體內生命活動(包括生理及心理活動)的主宰
(3) 生物生命力的綜合外在表現

1. 精氣是人體生命的動力:
人之五臟、六腑、形體、官竅、血和津液等皆有形而靜之物,必須在氣的推動下才能活動。

2. 精氣足,則生命活動正常:
人體中充滿着氣。氣的來源有三:
1、 人在出世前在母體所獲得的先天之精氣
2、 出生後通過肺吸入天之清氣
3 、由脾胃消化吸收的水穀精微之精氣。精氣充足,則生命活動正常,生命力旺盛。若精氣不足(氣虛),
生命活動無力,便會出現虛弱的徵象

3. 人體氣的運動必須協調而通暢:
氣的運動(即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人體內氣的運動也一樣。在正常的情況下,升與降、出
與入應保持平衡。如果不平衡,則出現病態。此外,人體內氣運行暢通,推動血與津液的運行也會暢通,
則人體可處於健康的狀態。

4. 精、氣、神的關係:
精能化氣,氣能生精,精氣互化。精氣生神,精氣養神,而神則統馭精氣。
意思是:有形之精可以散為無形之精氣,無形之精氣又可聚積而成有形之精,兩者可以相互轉化。神是由
精氣所生的,因為人有精氣的推動才可以有生命活動,神才能得以表現出來。在神形成之後,也需要得到
精氣的滋養,方能進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動。然而,吾心之神又能統馭精氣,運用精氣。

4
九龍塘浸會大學道七號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四樓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第十九屆全港中學中醫藥常識問答比賽 比賽筆記
二、 陰陽學說
簡介:
1. 最初是指日光的背向而言,朝向日光者為陽,背向日光者為陰。
2. 後來涵意引申為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兩極現象和對立事物的概括。
3. 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例如:60℃的水和10℃的水相比,前者當屬陽,後者當屬
陰;但和100℃的水相比,100℃的水便屬陽,60℃的水便屬陰了。

陽:有運動、上升、外向、無形、溫暖、明亮、興奮、剛強等特性的事物或現象。
陰:有靜止、下降、內守、有形、寒冷、晦暗、抑制、柔弱等特性的事物或現象。
在人體而言,組成人體。

另外,陰陽中又可分陰陽。
白天為陽,夜晚為陰。陽中可再分陰陽,陰中也可再分陰陽。
白天(陽) 夜晚(陰)
上午6點-12點(陽中之陽) 下午12點-18點(陽中之陰)
後半夜0點-6點(陰中之陽) 前半夜18點-24點(陰中之陰)

例如:晝為陽,夜為陰。白天的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黑夜的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後半夜為陰中
之陽。每一事物的內部可以劃分為陰陽兩個方面,而陰陽任何一方還可以再分陰陽。

明.張介賓在《類經.陰陽類》中稱:「陰陽者,一分為二也。」然而,任何事物都不能隨意分陰陽,不能說
寒是陽,熱是陰;也不能說女屬陽,男屬陰。陰陽必須按特定屬性來一分為二才是陰陽。

(1)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1. 陰陽交感
定義: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的過程。陰陽交感是萬物化身的根本條件:
1) 自然界:地之陰氣上升,陰陽二氣交感,形成雲、霧、雷電、雨等
2) 生物界:雌雄二性之精的媾合,形成新生命

2. 陰陽對立制約
定義:陰陽的相反可導致陰陽的相互制約,達到動態平衡。陰陽平衡:生理
陰陽失衡:病理

3. 陰陽互根互用
定義:指一切事物或現象中相互對立着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係。
「互根」:陰和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熱為陽,寒為陰,沒有熱就沒有所謂寒,
沒有寒就沒有所謂熱。
「互用」:陰陽雙方不斷地資生、促進和助長對方,即「陰生陽長,陽長陰生」。
機體內陰陽互根互用的關係失常,就會造成「陰陽互損」、「陰陽離決」的病理變化。
如組成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和血的關係而言,氣屬陽,血屬陰。血在體內運行需要氣的推動, 氣
又需依附在血之上以運行全身。「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舍」如血大量亡脫流失,氣失其所能依附的地方也會
隨之亡。

5
九龍塘浸會大學道七號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四樓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第十九屆全港中學中醫藥常識問答比賽 比賽筆記
陰陽消長平衡:
陰陽消長,是用以說明事物或現象陰陽對立雙方
不是處於靜止不變的狀態,而是處於不斷互為消
長運動變化之中。如果陰陽消長處於一定的範圍
內便稱為平衡。陰陽消長可分為四類:

一年之內,春季陽長陰消,夏季陽盛於陰,秋季
陰長陽消,冬季陰盛於陽;一日之內,早上陽長
陰消, 日中陽最旺,黃昏陰長陽消,夜半陰最
盛。如果消長過度,在自然界可以形成災害,如
過寒、過熱、水災、旱災等;在人體則引起陰陽
偏盛或偏衰的病理變化,如寒證、熱證、虛證、
實證等。

如邪氣(致病的因素)也有陰陽之分,疾病的過程中,多為邪正(正氣為人體對抗邪氣的抵抗力)的鬥
爭過程,其結果則引起偏寒偏熱的症狀。所以,無論疾病的病理變化如何複雜,都不外乎陰陽的偏勝偏
衰。

偏熱狀態
(1)實熱
陽氣較正常水平高,陰氣則處於正常水平,即陽氣偏盛(即陽亢) ,屬「實熱」一類。一般人
口中的「熱氣」,症狀大致與實熱相似。

(2)虛熱
虛熱是指陰的部分偏衰(陰虛) ,陽則在正常水平。相比之下,陽看似較陰盛。虛熱的症狀部
分與實熱相似,有人因而誤會自己「熱氣」,以為飲涼茶可以「清熱」, 因而弄致陰陽兩虛。

九龍塘浸會大學道七號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四樓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第十九屆全港中學中醫藥常識問答比賽 比賽筆記
陰陽兩虛
陽損及陰,陰損及陽,陽虛至一定程度時, 因陽虛不能化生陰液,而同時出現陰虛的現象,稱「陽損
及陰」。同樣,陰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陰虛不能化生陽氣,而同時出現陽虛的現象。「陽損及陰」或
「陰虛及陽」最終導致「陰陽俱損」或「陰陽兩虛」。

偏寒狀態:
多以陽虛為主,換言之,指陰氣處於正常水平,但陽氣偏衰。

4. 陰陽相互轉化:
定義:指一事物的總體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
「物極必反」
如:屬陽的夏天可以轉化為屬陰的冬天,屬陰的冬天可以轉化為屬陽的夏天。這是因為陰陽消長
運動發展到物極的階段,陰陽比例出現顛倒,事物屬性發生轉化,所以轉化是消長的結果。

九龍塘浸會大學道七號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四樓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第十九屆全港中學中醫藥常識問答比賽 比賽筆記
三、五行學說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構成世界的物質,「行」是指這五種物質的運動和變化。

1) 五行的各自特性
木:「木曰曲直」。「曲」指屈;「直」指伸。「曲直」是指樹木的枝條具有生長、柔和、能曲能直的特
性,因而引申為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火:「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向上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
屬於火。
土:「土曰稼穡」。「稼」指種植穀物;「穡」指收穫穀物。「稼穡」指人類種植和收穫穀物的農事活動,
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等特性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
金:「金曰從革」。「從」指由,說明金的來源;「革」即變革。「從革」即說明金是通過變革而產生的。
自然界絕大多數的金屬都是由礦石冶煉而成的。金的質地沉重,且常用於殺戮,因而具有沉降、肅
殺、收斂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水:「水曰潤下」,指水有滋潤下行的特點,故引申為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
均歸屬於水。

2)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
「相生」:有相互資生、助長、促進之意。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有相互克制、制約之意。
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相克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
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事物就會過份亢盛而為害,就不能維
持和促進事物的平衡協調和發展變化。
3) 五行學說與五臟的生理功能
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通氣血、調暢情志的功能,故肝屬木。 8
心陽具有溫煦功能,故心屬火。
脾主運化水穀、化生精微以營養臟腑形體,為氣血生化之源,故脾屬土。
肺具有清肅之性,以肅降為順,故肺屬金。
腎有藏精,主水功能,故腎屬水。

思考(?):
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有沒有相互的聯繫?
五行中某一行(木)亢盛或虛弱,其餘四行(火、土、金、水)又怎樣?原來的一行(木)的結果又如何?

九龍塘浸會大學道七號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四樓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第十九屆全港中學中醫藥常識問答比賽 比賽筆記
四、藏象學說
「藏」 ----- 藏於體內的內臟。
「象」 ----- 表現於體表的生理病理現象。
中醫學通過觀察外在的生理病理現象研究人體內臟的活動規律,即「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藏」,不
僅是一個形態學的概念,而是一個有功能形態合一的概念,重視了臟器的功能。

藏象學說是以臟腑為基礎的,臟腑是內臟的總稱,包括五臟、六腑、奇恒之腑三類。
五臟:肝、心、脾、肺、腎。五臟屬裏屬陰。
六腑:大腸、小腸、胃、膽、膀胱、三焦。六腑屬表屬陽。
奇之腑:腦、骨、髓、脈、膽、女子胞。

五臟六腑互為表裏。
肝與膽相表裏,心與小腸相表裏,脾與胃相表裏,肺與大腸相表裏,腎與膀胱相表裏。

五臟 ----- 實體的器官,是化生儲藏精氣的內臟,以藏為主。
《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說:「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
故實而不能滿也。」這裏,「滿」是指充滿。「實」是指有的地方充滿,有的地方空虛。臟儲藏精氣, 精氣
不得無故外泄,而應保持充滿,使其充份發揮生理效應。

1) 五臟
肝的生理功能簡表:
功能 含義 生理作用
1. 調節情志活動:氣機調暢,精神愉快,心情開朗,
不易鬱怒。
2. 促進消化吸收:脾胃氣機升降協調,膽汁分泌排
泄正常,則有助消化吸收功能。
3. 維持血液運行:氣機調暢,氣行則血行,血液既
肝主疏泄 是指肝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的作用。 不瘀滯,又不外溢。
4. 調節水液代謝:氣機調暢,氣行則水行,水液輸佈
排泄正常。
5. 調節月經和精液排泄:氣機調 暢,血盈胞宮,
女子月經通調; 疏泄正常,男子精液排泄通暢適
度。
儲藏血液:濡養肝臟,制約肝陽,防止血出。
肝主藏血 是指具有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 調節血量:隨着機體動靜的不同,調節外周血流量,
營養相關組織器官。

心的生理功能簡表:
功能 含義 生理作用

心主血脈 是指心具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的 心之陽氣充沛,陰血充盈,脈道通利,是維持血液正


功能。 常運行的基本條件。血液運行正常,以營養全身。
主要表現:心臟搏動正常,面部紅潤光澤,舌質淡紅
潤澤,脈象和緩有力。心主血亦有生血的功能。

九龍塘浸會大學道七號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四樓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第十九屆全港中學中醫藥常識問答比賽 比賽筆記
心藏神 是指心具有主宰整個人體生命活動 精神思維活動正常,表現為精神振奮,神志清晰,思
和主管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維敏捷,反應靈敏,能主宰臟腑形體官竅等的生理活
的功能。 動,使全身各個方面生理活動保持協調平衡。

脾的生理功能簡表:
功能 含義 生理作用
脾氣上升,將水穀精微向上輸至心、肺、頭目,通過
脾主升清 是指脾的運動特性以上升為主。
的作用化身氣血,以營養全身。
1. 運化水穀:脾幫助胃將食物分解成精微和糟粕兩部
份,也幫助胃腸道吸收水穀精微,最後
是指具有對飲食進行消化、吸收精微
脾主運化 將水穀精微運輸到全身。
和水液,並轉輸至心肺的功能。
2. 運化水液:脾在運化水穀的基礎上,吸收其中的水
液,生成津液,以濡養各臟腑組織。
是指具有統攝血液在脈中運行而不溢 脾統血主要是脾氣的固攝作用。脾氣旺盛,能統攝血
脾主統血
出於脈外的功能。 液,不致發生出血。

肺的生理功能簡表:
功能 含義 生理作用

肺主氣司呼吸 是指人身之氣為肺所主, 主呼吸之氣:肺司呼吸,吸入清氣,呼出濁氣,完成體


通過肺司呼吸,而主呼吸之 內外氣體交換。
氣和一身之氣。 主一身之氣:
1. 吸入清氣,與水穀精氣結合,生成宗氣。
2. 一呼一吸,一宣一降,調節全身氣機。

肺主通調水道 是指肺氣的宣發肅降對體內 肺氣宣發:使水液向上向外輸佈,以濡潤體表;使代謝


水液的運行起着輸佈與排泄 的濁液,經呼吸道和汗孔排出。
作用。 肺氣肅降:使水液向下向內輸佈,以濡潤臟腑組織; 經
腎的作用,代謝的濁液,化為尿液排出體外。
肺朝百脈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過經 心主血,肺主氣,氣行則血行。肺朝百脈,以助心行
脈匯聚於肺,經肺的呼吸作 血。
用進行氣體交換,然後再通
過經脈輸送到全身的作用。
肺主治節 是指肺具有輔助心起着治理 治理調節呼吸之氣、全身臟腑氣機、心血運行及津液代
調節的作用。 謝。

肺宣散衛氣 是指肺通過其宣發運動,將衛 衛氣散發至全身,發揮其護衛肌表,溫養臟腑、肌肉、


氣散至全身的作用。 皮毛,調節控制腠理開合的作用。

九龍塘浸會大學道七號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四樓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第十九屆全港中學中醫藥常識問答比賽 比賽筆記

腎的生理功能簡表:
功能 含義 生理作用
1. 主生長發育:
腎中精氣是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和原動力。腎中精氣充
足,則生長發育正常。
2. 主生殖:
腎中精氣產生天癸而主生殖。腎中精氣充足,則生殖功
能正常。天癸是人體腎中精氣充盈到一定程度時產生的
一種精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促進人體生殖器官發育成
腎藏精 是指腎具有封藏精氣的作用。
熟和維持人體生殖功能的作用。
3. 主生髓、充腦、化血:
腎精充足,腦髓充滿,記憶力強,思維敏捷,耳目聰
明;精生髓而化血,精足血亦足。
4. 化生腎陰腎陽:
腎陰滋潤各臟腑之陰,腎陽溫煦各臟腑之陽。腎陰腎陽
為人體陰陽之根本,調節全身陰陽之平衡。
腎主水是在腎陽腎氣的作用下完成的。腎的陽氣充足,
是指腎具有主持和調節全身水液代
腎主水 氣化正常,則水液之清者上升固攝體內,水液之濁者下
謝平衡的作用。
降排出體外,保持水液代謝平衡。
腎主納氣是腎的封藏作用在呼吸運氣中的具體表現。腎
是指腎具有攝納肺所吸入之氣而協
腎主納氣 中精氣充足,攝納正常,能助肺納氣,則呼吸均勻調
助呼吸的作用。
和。

11
九龍塘浸會大學道七號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四樓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第十九屆全港中學中醫藥常識問答比賽 比賽筆記

2) 六腑
六腑---- 中空柔軟的囊性器官,是受盛傳化水穀的內臟,以通為主。
腑的功能不只是消化水穀和吸收水穀的精微,而且要即時將所受盛的水穀向下排空,以作好下一次受納的準備。
六腑 主要生理功能

1. 儲存排泄膽汁(消化飲食)
膽汁的化生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調節

2. 主決斷 (調節情志)
若膽氣虛則怯,或數謀慮而不能決

1. 主受納、腐熟水谷(受納---授受容納,腐熟---消化)
胃 2. 主通降,以降為和
胃將飲食腐熟後下輸小腸
1. 主受盛,化物(受盛—接受,化物—變化,消化,化生)
受盛---接受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
化物---進一步將胃初步消化的飲食進行消化
小腸 2. 泌別清濁
將飲食分為水谷精微和食物殘渣兩部分
(1) 吸收水谷精微和將食物殘渣輸送到大腸
(2) 吸收大量水液(小腸主液)
1. 傳化糟粕
大腸
2. 吸收水液(大腸主津)

1. 儲尿和排尿
膀胱
2. 膀胱氣化排汗
三焦劃分及其功能:
上焦:橫膈以上,包括心、肺兩臟,主要功能特點是宣發衛氣,佈散水谷精微以營養全身
中焦:膈以下臍以上,包括脾、胃和肝、膽,具有消化和吸收并輸佈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
三焦 下焦:臍以下,包括小腸、大腸、腎和膀胱,具有排泄糟粕和尿液
主要功能:
1. 通行元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
2. 運行水液疏通水道,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

12
九龍塘浸會大學道七號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四樓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第十九屆全港中學中醫藥常識問答比賽 比賽筆記
3) 奇恆之腑
奇恆之腑--形態上多中空與六腑相似,功能上儲藏精氣(藏而不瀉)與五臟相似,似臟非臟,似腑非腑,
故稱為奇恆之腑。

奇恆之腑 主要生理功能
腦 1. 腦為髓海
2. 精神活動:「頭者,精明之府也」,「腦為元神之府」

脈 1. 全身氣血
2. 臟腑組織

骨 1. 儲存骨髓
2. 形體,主司運動

髓 1. 充養腦髓
2. 營養骨髓
3. 化生氣血

膽 與六腑相同
女子胞 1. 發生月經
2. 孕育胎兒

13
九龍塘浸會大學道七號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四樓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第十九屆全港中學中醫藥常識問答比賽 比賽筆記

氣血津液
1、 氣

氣的生理功能簡表:
功能 含義 主要表現

推動 激發和推動的作用 人體的生長發育與生殖
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功能活
動血液的生成和運行
津液的生成、輸佈和排泄

溫煦 產生熱量,溫煦機體的作用 維持恆定體溫
全身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
血與津液等液態物質的運行

防禦 護衛肌膚、抗禦邪氣的作用 護衛肌膚,防禦外邪入
侵抗禦外邪,驅邪外出

固攝 對體內的液態等物質具有固護、統攝和 固攝血液,防止溢出脈外
控制的作用 固攝汗液與尿液,防止津液外泄
固攝唾液與胃腸液,防止體液喪
失固攝精液,防止妄泄
固攝內臟,使其保持恆定的位置

氣化 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 人體的精、氣、血、津液等物質的新陳
代謝及其互相轉化,以及臟腑經絡等的
功能活動所產生的變化

營養 氣是富有營養作用的精微物質 營養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以保證其正
常的功能活動

氣的分類:

元氣:又名原氣,是形成人體的原始之氣、根本之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來源於先天,稟受於父
母腎中之精氣所化生。出生以後,又依賴脾胃吸收水穀精微的營養,以保持元氣的經常充足。
宗氣:又名大氣,是積聚於胸中之氣,為人體後天的根本之氣。宗氣的生成,是由肺吸入的自然之清氣,與
脾胃吸收轉輸而來的水穀之精氣,在胸中相結合而生成的。
營氣:是行於脈中的具有營養作用的氣。因其富有營養作用,故稱為「營氣」。
衛氣:是行於脈外的具有保衛作用的氣。因為具有保衛的作用,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稱為「衛氣」。
營氣與衛氣的生成相同,主要是脾胃運化吸收的水穀之氣,與肺吸入的自然之清氣相結合而生成的。
然而,由脾胃吸收轉輸而來的水穀之氣有區別,即生成營氣的水穀之精氣,生成衛氣的是水穀之悍氣。

14
九龍塘浸會大學道七號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四樓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第十九屆全港中學中醫藥常識問答比賽 比賽筆記

2、 血
血,即血液,是循行於脈中的富有營養的紅色液態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血液的
主要組成部份,包括營氣和津液兩部份。

血的生理功能:
1. 營養滋潤全身臟腑組織
2. 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3、 津液
津液,是機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臟腑組織器官的內在液體及其正常的分泌液,如胃液、腸液、涕、
淚、唾等,但不包括血液,是構成人體和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津液的生理功能:
1. 滋潤和濡養
2. 化生血液
3. 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
津液的代謝常隨機體體內生理狀況和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通過這種變化來調節陰陽之間的動態平衡。
4. 排泄代謝產物
津液在其自身的代謝過程中,能把機體內的代謝產物通過汗、尿等方式不斷的排出體外,使機體各臟腑的
氣化活動正常。

思考(?):
氣、血、津液的生成與五臟六腑有何關係?

病因
《醫學源流論.病同因別論》曰:「凡人之所苦,謂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謂之因。」所謂病因,又稱為致病因
素,就是指引起機體發生疾病的原因。它包括六淫、癘氣、七情、飲食、勞逸、外傷等。現只為「六淫」和「七
情」作介紹。

1. 六淫
六氣 ----- 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
六淫 ------ 當六氣發生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有其氣,或氣候變化過於急驟,使機體不能適應,便會成為致病
因素。人體正氣不足,適應力下降,正常的六氣也可以致病。淫,有太過之意,指反常。

15
九龍塘浸會大學道七號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四樓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第十九屆全港中學中醫藥常識問答比賽 比賽筆記
風邪
性質 致病特點

風為陽邪 病位在上,在表,易襲陽位

善行數變 病位遊走不定,症狀變化無常

風性主動 肢體異常動搖

風為百病之長 多兼他邪致病,為外邪致病的先導

寒邪
性質 致病特點

寒為陰邪 易傷陽氣,引致寒證

寒性凝滯 氣血凝結,阻滯不通,產生疼痛

寒性收引 腠理收縮則惡寒無汗
筋脈收縮攣急

暑邪
性質 致病特點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多為陽熱證

暑性升散 易上犯頭目
上擾心神
腠理開泄,傷津耗氣

暑多夾濕 兼濕阻症狀

濕邪
性質 致病特點

濕為陰邪 易阻氣機,易傷陽氣
濕常先困脾,使脾陽不振

濕性重濁 周身困重,酸楚重着
分泌物、排泄物穢濁不清

濕性粘滯 症狀粘滯,病情纏綿

濕性趨下 易襲陰位,傷及人體下部

燥邪
性質 致病特點

燥性乾燥 易於傷津,出現各種乾燥症狀
燥易傷肺,致肺失宣降

16
九龍塘浸會大學道七號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四樓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會

第十九屆全港中學中醫藥常識問答比賽 比賽筆記
火邪/熱邪
性質 致病特點

火為陽邪,其性炎上 為實熱證,上部熱象明顯
易擾心神
易傷津耗氣
易生風動血(熱極生風;血熱妄行)
易致瘡瘍,致局部紅腫熱痛或化膿

2. 七情
七情 ---- 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
若將七情分屬於五臟,則怒屬肝、喜屬心、思屬脾、悲屬肺、
恐屬腎。
在正常情況下,七情一般不會使人發病。只有突然、強烈或
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人體本身的生理活動的調節範圍,
引起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七情致病的一般特點:

(1) 七情皆從心發
人的七情都是外界刺激通過人的感官內傳於心,由心所作
出的反映,所以說七情皆從心而發。
(2) 直接傷及內臟
情志活動是以五臟精氣為物質基礎。因此,情志活動太過,可直接傷及內臟。如肝主怒,過怒則傷肝;心
主喜,過喜則傷心等。
(3) 影響臟腑氣機
七情主要是通過影響臟腑氣機,導致氣血運行紊亂而發病的。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
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憂則氣鬱。
(4) 多發為情志病,情志變化能影響病情

資料來源:
1. 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 《中醫基礎理論圖表解》—人民衛生出版社

17
九龍塘浸會大學道七號香港浸會大學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四樓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