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5.

3 平行线的性质
5.3.2 命题、定理、证明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歌德是 18 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文艺大师,一天,他与一位批评家“狭路相
逢”,这位文艺批评家生性古怪,遇到歌德走来,不仅没有相让,反而卖弄聪
明,边走边大声说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歌德
笑容可鞠,谦恭的闪在一旁,有礼貌地回答道:“呵呵,我可恰恰相反!”结
果故作聪明的批评家,反倒自讨没趣,你知道歌德用的是什么语言技巧吗?你
知道其中的数学道理吗?这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中的一个概念 .(板书
课题)
2.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命题,会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
从而能正确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
(2)知道什么是真命题和假命题;能区分一些简单命题的真假.
3.学习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命题;能正确区分它的题设和结论.
难点:改写命题,会填写一些证明的关键步骤和理由.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范围:课本 P20 至 P21 练习前的内容.
(2)自学时间:6 分钟.
(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本,重要的地方做好圈点,遇到疑难相互研讨.
(4)自学参考提纲:
① 什么叫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
② 每个命题都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
事项推出的事项.
③ 数学中的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
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④ 把课本中命题(2)、(4)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
出它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 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② 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相应指导.
(2)生助生: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流研讨,纠错.
4.强化:
(1)命题的概念与结构.
(2)真、假命题的概念
(3)练习:
① 语句“画线段 AB=CD”是命题吗?不是
② 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a.如果 AB⊥CD,垂足为 O,那么∠AOC=90°
题设:如果 AB⊥CD,垂足为 O,结论:∠AOC=90°.
b.如果∠1=∠2,∠2=∠3,那么∠1=∠3.
题设:如果∠1=∠2,∠2=∠3,结论:∠1=∠3.
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题设:如果两条直线平行,结论:同位角相等.
d.同角的余角相等.
题设:已知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

1.自学指导:
(1)自学范围:课本 P21“练习”之后至 P22“练习”之前的内容.
(2)自学时间:8 分钟.
(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在重要和有疑问的地方做好圈点、标记,
知道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如何给证明批注理由.
(4)自学参考提纲:
① 什么叫定理?定理和命题有什么关系?
② 什么叫证明?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
件,也可以是定义、基本事实、事理等.
③ 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根据.
a.如图 1,AB 和 CD 相交于点 O,∠A=∠B,求证:∠C=∠D.
证明:∵∠A=∠B(已知),
∴AC∥B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如图 2,已知 A、O、B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OD、OE 分别是
∠AOC、∠BOC 的平分钱,求证:OD⊥OE.
证明:∵OD 是∠AOC 的平分线(已知),
1
∴∠1= ∠AOC(角平分线的定义).
2
1
同理:∠2= ∠BOC.
2
1
∴∠1+∠2= (∠AOC+∠BOC),
2
∵点 A、O、B 在同一条直线上,
∴∠AOC+∠BOC=180°(平角的定义),
∴∠1+∠2=90°,
∴OD⊥OE(垂直的定义).
④ 你知道怎样判断命题的真假吗?试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若 a=b,b=c,则 a=c.(真) 若 a>b,b>c,则 a>c.(真)
若 a∥b,b∥c,则 a∥c.(真) 若 a⊥b,b⊥c,则 a⊥c.(假)
若 ac=bc,则 a=b.(假) 若 a2=b2,则 a=b.(假)
同位角相等.(假) 锐角与钝角一定互补.(假)
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学习.
3.助学:
(1)师助生:
① 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② 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相应指导.
(2)生助生: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流、订正.
4.强化:
(1)定理与命题的关系.
(2)证明中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
(3)练习:课本 P22“练习”的第 1、2 小题.
三、评价
1.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交流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学习的感受等.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整体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
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并初步认识真假命题.这节课一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体
验先学后教的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时间:12 分钟满分:100 分)
一、基础巩固(60 分)
1.(10 分)下列语句是命题的个数为(B)
① 画∠AOB 的平分线;② 直角都相等;③ 同旁内角互补吗?④若|a|=3,则 a=3.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2.(10 分)“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是真命
题,其中题设是同一平面内,有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结论是这两条直
线互相平行.
3.(20 分)如图,用式子表示下列句子:
(1)因为∠1 和∠2 相等,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
平行”,所以 AB 和 EF 平行;
(2)因为 DE 和 BC 平行,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
相等”,所以∠1=∠B,∠3=∠C.
解:(1)∵∠1=∠2,
∴AB∥E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DE∥BC,
∴∠1=∠B,∠3=∠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20 分)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
反例.
(1)两个锐角的和是锐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角;
(3)同旁内角互补.
解:(1)假命题,反例:两个锐角分别为 80°和 80°,和为 160°,为钝角;
(2)真命题;
(3)假命题,反例,两相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同旁内角不互补.
二、综合运用(30 分)
5.完成下面的证明.
(1)如图(1),AB∥CD,CB∥DE,求证∠B+∠D=180°.
证明:∵AB∥CD,
∴∠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B∥DE,
∴∠C+∠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D=180°.

(2)如图(2),∠ABC=∠A′B′C′,BD,B′D′分别是∠ABC,∠A
′B′C′的平分线,求证∠1=∠2.
证明:∵BD、B′D′分别是∠ABC,∠A′B′C′的平分线,
1
∴∠1=12∠ABC,∠2= ∠A′B′C′(角平分线的定义).
2
又∠ABC=∠A′B′C′,
1 1
∴ ∠ABC= ∠A′B′C′.
2 2
∴∠1=∠2(等量代换).
三、拓展延伸(10 分)
6. 如 图 , 给 出 下 列 论 断 : ( 1 ) AB∥DC , ( 2 ) AD∥BC ,
(3)∠A+∠B=180°,(4)∠B+∠C=180°,以其中一个作为题设,另一个作为结
论,写出一个真命题.想一想,若连接 BD,你能试着写出一个真命题并写出其
推理过程吗?
解:题设:AB∥DC,结论:∠ABC+∠C=180°.
真命题:若 AB∥DC,则∠ABC+∠C=180°.
如图,连接 BD.真命题:若∠ABD=∠CDB,则 AB∥DC.
证明:∵∠ABD=∠CDB,∴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