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0-21_Sum2_8 月改文參考指引

8 月改文參考指引
1. 以下是一心傳給你的短訊:
不要把所有責任都扛在自己身上。
根據短訊內容,試以你的經歷和感受,寫作一篇文章。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本題要求考生根據一心傳給「我」的短訊內容交代事情始末,考生須記述一
段能體現「把所有責任都扛在自己身上」的經歷,並抒述當中的感受和體會。
考生所記述的事情,只要能符短訊內容所交代的處境即可,母須拘泥於重複
短訊內容,而一心可以僅是知情者,不一定牽涉在相關事情之中。
⚫ 「責任」,指所應做的本分,或指一個人為自身行為所承擔的過失或後果。
一個人在特定事件、場合或處境中的責任,往往跟其身分、角色,或其行為
舉動、決定等有緊密關係。考生需要記述一件「我」參與其中/與「我」密
切相關的事情,交代「我」在當中有何責任,或事情的發展及結果與「我」
有何關聯,以示「我」為何認為自己責無旁貸,以致(企圖)扛下所有責任。
⚫ 一心認為「我」不應該將所有責任都扛在自己身上,考生構思情節發展時,
可以思考一心有此想法的原因,可以是所有涉事者或參加者都有責任,可以
是「我」在事件中的過失不足以導致如此結局,可以是事件是一場意外(包
含人們無法預料或控制的因素)
,也可以是其他原因,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至於「扛下所有責任」有何不理想的後果或負面影響,考生亦可有所涉獵。
需要留意的是,「不需要扛下所有責任」並不代表「我」絲毫沒有責任。
⚫ 考生宜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寫作;「(企圖)扛下所有責任」的人應
該是「我」。敘述者的身分並沒有指定,而一心與「我」的關係也沒有限制,
只要相對於所敘經歷及所抒情感而言合乎情理即可。儘管如此,考生不宜盲
目地追求代入特殊身分作述,應謹慎思考所選身分是否有利發揮、自身對該
身分的認識是否足夠、是否能反映該身分的獨特性、該身分是否必要等。
⚫ 本文以敘事為基礎,藉以引發議論或抒情,也可敘而不論,讓情思隱含敘事
之中;事情的鋪排和交代,情節的變化和發展須有條不紊,輕重有致,詳略
得宜;敘事和描寫須細緻傳神,才能具體呈現情感和思想。
⚫ 情節安排或心理轉折不宜過於突兀生硬、誇張或戲劇化;應在情理之內。
⚫ 取材倘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情境,則較容易引發共鳴。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1
20-21_Sum2_8 月改文參考指引

2. 有時候,榮耀不一定屬於勝利的一方,也不一定只屬於勝利的一方。試以「雖
敗猶榮」為題,就個人體會寫作文章一篇。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本題要求考生就「雖敗猶榮」開展話題,談談個人的體會,考生可因應構思
及文章立意,具體交代敘事/論述中「敗」和「榮」指的是什麼。與「雖敗
猶榮」相關的體會因人而異,故考生可以從不同角度與題材切入,自由發揮,
考生可以發揮的甚廣,寫作方式亦可千變萬化,能否切合題意,視乎考生的
取材是否切當,立意是否明確。考生須選取與「雖敗猶榮」相關的事物作素
材,構思文章的立意,取材與立意之間須有合理的關聯。無論怎樣取材構思,
「雖敗猶榮」應主導全文的內容或結構,或為全文的線索或探討對象。
⚫ 「雖敗猶榮」
,指即使失敗,仍然光榮。
「敗」之所指可以是有明確勝利者、
勝方的敗陣,也可以純粹指失敗、不成功。敗者仍然有榮耀的原因有很多,
可以是能夠秉持個人原則、價值觀或為世人所倡的普世價值等,始終如一;
可以是在失敗的過程中擁有更具價值、更為他人所認可的事物,如誠信、尊
嚴、高尚人格等;可以是堅守或彰顯運動家的精神,也可以是其他原因。
⚫ 出現或存在「雖敗猶榮」的範疇不限,可以是牽涉勝負的處境,如職場或商
業競爭、體育賽事、軍事對壘等,也可以純為考試、挑戰自己等包含成功與
失敗的情境,只要能具體交代「敗」及「榮」之所指,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文章必須合乎以下要求:一、立意或主旨須清晰、明確;二、對「雖敗猶榮」
的理解、聯想或詮釋須合理;三、取材或立意與「雖敗猶榮」須有緊密關聯;
四、取材能體現或闡明立意(所抒感悟和體會應緊扣「雖敗猶榮」的涵義)。
⚫ 考生可運用不同寫作手法(記敘抒情/論說/夾敘夾議等),文體不拘。考
生可就「雖敗猶榮」的想像或思考虛構故事,或透過論述來表達個人的看法。
例如考生可以敘事抒情,透過記事抒述個人感受;也可以就「雖敗猶榮」引
發思考,探討榮耀與勝敗之關聯,或闡述雖敗猶榮的意義等。
⚫ 考生應謹慎構想全文立意,即:全文想表達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記敘及
論說的核心是什麼等。切忌因量失質,堆疊所有關乎「雖敗猶榮」的想法,
東拼西湊,忽略整理內容之間的聯繫,或使文章欠缺一個清晰的結構。
⚫ 通篇內容不宜只停留在「呈現/反映雖敗猶榮」的層次,宜加入個人體會及
反思,方能建構文章的立意。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2
20-21_Sum2_8 月改文參考指引

3. 有人認為:「予人方便就是予己方便。」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看法。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每個人立身處世、待人接物的方式皆有不同,有些人主張各自為政,不太苛
求各人的步伐一致或協調合作,或認為給予他人好處不一定會對自己有益。
有些人則主張群策群力,認為利人者必惠己,故不吝惜給予別人好處或幫助。
本題要求考生談談個人對「予人方便就是予己方便」這句話的看法,考生可
輕鬆談談個人看法或嚴肅說理,從而抒述個人的看法和體會。考生可以認同
或不認同「予人方便就是予己方便」這句話,也可以就不同情況提出不同觀
點,但立場必須清晰明確,不可模棱兩可,否則難以自圓其說。
⚫ 「方便」
,即便利,可泛指所有便利於人的事物。在題目的語境,
「方便」可
理解為獲移除行事時的阻礙或不利因素,省卻麻煩;可以是獲得協助、幫忙、
利好因素或正面條件;也可以是任何達至便利的狀況,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考生舉例論證時,必須明確交代人物有何「予人方便」的想法或表現,及他
人獲得了什麼具體的便利或好處。此外,考生亦須呈現這個想法或考慮之於
自身的影響,論證人物能否「予己方便」
,以此判斷題目的這句話是否成立。
⚫ 考生必須明確表達個人立場和意見,全文的立場必須連貫、一致。
⚫ 贊成或認同者,須論述「予人方便」如何或為何能帶來「予己方便」的結果,
可以是因而減少處事時可能出現的阻礙或變數、創造出有利自己的局面、別
人可帶來惠及自身的條件等。反對或否定者,須論述「予人方便」如何或為
何不能帶來「予己方便」的結果,可以是「方便自己」這個結論並不成立、
因而增加處事時可能出現的阻礙或變數、後續影響反而有可能不利自己等。
視乎情況者,須論述在不同事件性質/人物身分/客觀條件/環境等情況下,
予人方便帶來的結果或後續影響俱有不同,難以一概而論。
⚫ 考生應謹慎構想全文立意,即:全文想表達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論說的
核心是什麼等。切忌因量失質,堆疊所有關乎「方便」的想法,東拼西湊,
忽略整理內容之間的聯繫,或使文章欠缺一個清晰的結構。
⚫ 文章宜輔以具體例子說理,取材須配合立意。取材倘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
情境,則較容易引發共鳴。立論須明確,言之有物;論證須合理,論點和論
據須緊密關聯;說明和事例要具體,不宜浮泛;而論點和論據的安排須井然
有序,綱目分明;如能引用古今名言或事例闡述,則更具說服力。
⚫ 考生的立場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立意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3
20-21_Sum2_8 月改文參考指引

4. 「直至今天,我終於明白他的苦衷。」根據以上描述,試以你的經歷和體會,
寫作一篇文章。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與人相處,往往難以做到凡事都懂得為他人著想,或時刻設身處地理解他人
處境。有時候,儘管他人心有苦衷,或感不足為外人道,或怕影響他人,都
不會把真相如實告知,人們既不了解他者苦衷,難免會產生誤解甚至非難。
本題要求考生記述某次明白他人苦衷的經過,並抒述當中的感受和體會。
⚫ 「苦衷」,指難以啟齒的實情,或不願告人的心事。人們有苦衷的原因有許
多,可以是羞於啟齒,可以是不欲他人過問自己私事,可以是擔心牽連甚廣,
可以是為了保全某些人的利益或面子,可以是擔心不被接受,茲不贅舉。
「苦
衷」很多時候都與一個人的行為或決定掛勾,而這些行為或決定往往是不被
他人接納或被質疑的。考生須清晰交代「苦衷」之所指,並描述「我」今天
得悉或理解苦衷的場景,刻畫相關人物對苦衷的理解及體會。
⚫ 未能明白他人苦衷的原因有許多,可以是缺乏同理心,可以是凡事自我中心,
可以是基於某些現象或畫面而有既定印象,可以是對他人的了解不足,可以
是缺乏與他人相類似的經歷或遭遇,可以是與他人缺乏溝通交流,也可以是
其他合理原因,以上舉隅僅作參考,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考生須構思今天發生了什麼事,以致「我」從不明白變成了明白他的苦衷,
當中的轉折須合乎情理。「明白他的苦衷」之關鍵應在於今天發生的事情,
相關篇幅比例不宜過少,其時間跨度亦不應超過一天。
⚫ 今天「我」終於明白他的苦衷,在此之前,「我」有何感受或體會上的變化、
對他的行為表現有何觀感評價、有否嘗試探問來龍去脈等,均是考生需要交
代以及刻畫的地方,以呈現個人的思想和感受,從而抒述較為深刻的體會。
考生不應只記敘「我」終於明白他的苦衷,而不抒述任何感受和體會。
⚫ 考生宜以第一身敘述,而「他/她」的身分以及其與「我」的關係,並無限
制,可以是平輩(同學、朋友、兄弟姊妹等),可以是晚輩、後輩(師弟師
妹、職場上的後輩等),也可以是陌生人,只要相對於「我明白他的苦衷」
的情節而言合乎情理即可。
⚫ 本文以記敘、抒情為主,考生須透過記敘以抒發個人體會,取材須配合立意。
取材倘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情境,則較容易引發共鳴。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4
20-21_Sum2_8 月改文參考指引

5. 在現實生活中,有人甘於平凡,知足常樂;有人不甘平凡,毅然踏上冒險之
旅。試以「甘於平凡」或「不甘平凡」為題,寫作文章一篇。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本題要求考生就「甘於平凡/不甘平凡」開展話題,談談個人的體會,考生
可因應構思及文章立意,具體交代敘事/論述中「平凡」指的是什麼。與「甘
於平凡/不甘平凡」相關的體會因人而異,故考生可以從不同角度與題材切
入,自由發揮,考生可以發揮的甚廣,寫作方式亦可千變萬化,能否切合題
意,視乎考生的取材是否切當,立意是否明確。考生須選取與「甘於平凡/
不甘平凡」相關的事物作素材,構思文章的立意,取材與立意之間須有合理
的關聯。無論怎樣取材構思,
「(不)甘於」以及「平凡」應主導全文的內容
或結構,或為全文的線索或探討對象。
⚫ 「平凡」,指平常、不出色,沒有突出或值得注意的地方,或形容缺乏特色
或長處。「甘於……」,可理解為對特定處境或事物感到樂意、情願;反之
亦然。考生必須留意的是,「平凡」是就一個人的特質、狀態或處境的描述,
而「甘於/不甘平凡」則是一種心態、想法,所選例子或論述對象中,考生
必須反映如何可見這樣的心態或意念,不能只表面地描述「平凡」的處境。
⚫ 文章必須合乎以下要求:一、立意或主旨須清晰、明確;二、對「甘於平凡
/不甘平凡」的理解、聯想或詮釋須合理;三、取材或立意與「甘於平凡/
不甘平凡」須有緊密關聯;四、取材能體現或闡明立意(所抒感悟和體會應
緊扣「甘於平凡/不甘平凡」的涵義)。
⚫ 考生可運用不同寫作手法(記敘抒情/論說/夾敘夾議等),文體不拘。考
生可就「甘於平凡/不甘平凡」的想像或思考虛構故事,或透過論述來表達
個人的看法。例如考生可以敘事抒情,透過記事抒述個人感受;也可以就「甘
於平凡/不甘平凡」引發思考,探討平凡人生的優劣利弊,或思考如何欣賞
/擺脫平凡的處境,或反思應該如何從平凡中發掘或領悟人生意義等。
⚫ 考生應謹慎構想全文立意,即:全文想表達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記敘及
論說的核心是什麼等。切忌因量失質,堆疊所有關乎「甘於平凡/不甘平凡」
的想法,東拼西湊,忽略整理內容之間的聯繫,或使文章欠缺清晰的結構。
⚫ 通篇內容不宜只停留在「呈現/反映平凡」的層次,宜觸及人物的心理或態
度作述,並且加入個人體會及反思,方能建構文章的立意。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5
20-21_Sum2_8 月改文參考指引

6. 有人說:「愈害怕犯錯的人愈容易犯錯。」你同意嗎?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
看法。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一個害怕犯錯的人,或會抱持戰戰兢兢的態度做每件事,希望以謹慎小心來
減少犯錯的可能。然而,這樣的人有可能會因戒懼過了頭,反而更容易犯錯。
本題要求考生談談個人對「愈害怕犯錯的人愈容易犯錯」這句話的看法,考
生可輕鬆談談個人看法或嚴肅說理,從而抒述個人的看法和體會。考生可以
認同或不認同「愈害怕犯錯的人愈容易犯錯」這句話,也可就不同情況提出
不同觀點,但立場必須清晰明確,不可模棱兩可,否則難以自圓其說。
⚫ 「犯錯」
,指做錯事。
「害怕犯錯」是一種心理,而「容易犯錯」則針對犯錯
行為及其難易度而言,故無論是回應「害怕犯錯」或「容易犯錯」,均不宜
只呈現人們有何犯錯的行為,還須分別扣連相關心理及難易度來分析。
⚫ 無論考生的立場如何,所選例子或論述對象中,均必須具體交代當中的「錯
/犯錯」所指為何,考生對「錯/犯錯」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考生必須回應題目句式「愈……愈……」所示的遞進或比較關係,因此全文
不宜只論證「害怕犯錯」與「容易犯錯」的因果關係。
⚫ 考生必須明確表達個人立場和意見,全文的立場必須連貫、一致。
⚫ 贊成或認同者,須論述為何愈害怕犯錯會導致愈容易犯錯的結果,可以是戒
慎戒懼的心理反而讓人無法自在地做事,更加容易出錯;可以是人們因愈害
怕犯錯而給自己額外的束縛和掣肘,更加限制了本應有的表現;可以是受影
響的情緒增加了犯錯的機會,也可以是其他合理原因。反對或否定者,須論
述為何愈害怕犯錯並不會導致愈容易犯錯的結果,可以是戒慎戒懼的心理讓
人提防一切可能出現的亂子或毛病;可以是愈害怕犯錯的人更會注意到減少
或避免犯錯的方法;可以是如此心理使人們更專注做事,故有更理想的表現,
也可以是其他合理原因。視乎情況者,須論述在不同環境/人物性格/事件
性質等情況下,愈害怕犯錯的人之表現俱有不同,難以一概而論。
⚫ 文章宜輔以具體例子說理,取材須配合立意。取材倘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
情境,則較容易引發共鳴。立論須明確,言之有物;論證須合理,論點和論
據須緊密關聯;說明和事例要具體,不宜浮泛;而論點和論據的安排須井然
有序,綱目分明;如能引用古今名言或事例闡述,則更具說服力。
⚫ 考生的立場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立意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