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1

分类号:TP391 密级:公开

UDC :621 学校代码:11065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风力场中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发电研究

指 导 教 师 王海峰 副教授

学科专业名称 机械工程

论文提交日期 2018 年 5 月

论文答辩日期 2018 年 5 月 20 号

答辩委员会主席 赵永瑞
摘 要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的污染已经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身心健康
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于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至关重
要的工作。近年来由于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使得无线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
生产工序制造、农业应用、交通管控、生命健康以及军事侦察等远程控制领域。无
线传感器是通过监测区域内大量的网络节点来实时监测,而这些被监测的区域多分
布于野外或人员不易到达的遥远地区。
针对用于环境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工作环境,本文提出了一种在风力
场中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发电系统,并以此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能量源。本
文主要对基于钝体绕流进行压电能量采集的性能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风力场中钝体绕流产生的卡门涡街现象,分析影响卡门涡街强度的因
素,以及研究风力场中钝体后流场的具体分布情况。
(2)根据流固电三场耦合仿真分析的相关知识理论,建立风力场中基于钝体绕
流现象进行压电俘能的理论模型。
(3)通过改变流体速度的大小、柔性压电片的尺寸和绕流钝体的尺寸,运用
ANSYS 有限元软件对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俘能系统的理论模型进行有限元仿真。
(4)搭建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发电系统的实验装置。分析讨论流体速度、钝体
尺寸和柔性压电片尺寸对整个压电俘能系统的影响。
本文采用了仿真分析与实验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讨论了不同因素对基于钝
体绕流进行压电俘能的影响,为风力场中监测用无线传感器节点的供能提供了一种
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钝体绕流;流固耦合;压电俘能;有限元仿真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ed ou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refore, the
real-time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our life. In recent years, wireless sensor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remote control fields,
such a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nufacturing,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s, traffic
control, life and health, and military reconnaissance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adio
technology. Wireless sensor is real-time monitoring by monitoring a large number of
network nodes in the area, and these monitored areas a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the field or
remote areas where people are not easy to reach.

Aiming at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nodes used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is paper presents a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
based on the flow around a blunt body to supply power for the nodes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The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 for piez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based on the
flow around a blunt body is placed in the wind field. In this paper, the performance of
piezoelectric energy acquisition based on the flow around a blunt body is studied,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1)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asons of the Carmen vortex phenomenon caused by the
flow around the blunt body in the wind field, analys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Carmen vortex street, and studies the specific distribution of the flow field behind the
blunt body in the wind field.

(2)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knowledge theory of fluid-solid-electricity three-field


coupling simulation, a theoretical model of piezoelectric capture energy ba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blunt body flow in wind field is established.

(3)By changing the velocity of the fluid, the size of the flexible piezoelectric plate
and the size of the blunt body around the flow,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piezoelectric
energy capture system around the blunt body is simulated by using the software ANSYS.

( 4 ) The experimental device of piez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based on


blunt body flow is built. By means of data acquisition card and oscilloscope, the effects of
fluid velocity, size of blunt body and size of flexible piezoelectric plate on the whole
piezoelectric energy capture system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the piezoelectric capture energy
around a blunt body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by means of the method of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It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for monitoring wireless
sensor nodes to power in wind field.

Keywords: Flow around blunt body; Fluid-solid coupling; Piezoelectric capture


energy;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
1.2 压电材料在流场中能量采集的研究现状.................................................................... 3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6
1.4 本章小结....................................................................................................................... 6
第二章 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发电的理论模型建立........................................................7
2.1 钝体绕流的分析........................................................................................................... 7
2.1.1 钝体绕流的基本特性................................................................................................ 7
2.1.2 卡门涡街现象............................................................................................................ 9
2.2 压电俘能器的分析..................................................................................................... 11
2.2.1 压电效应的理论背景.............................................................................................. 11
2.2.2 压电振子.................................................................................................................. 11
2.2.3 压电材料的本构方程..............................................................................................13
2.3 基于钝体绕流压电俘能的理论模型的建立.............................................................14
2.3.1 流固耦合理论模型..................................................................................................15
2.3.2 机电耦合的理论模型..............................................................................................16
2.3.3 压电式俘能总体耦合理论模型的建立..................................................................19
2.4 本章小结.....................................................................................................................20
第三章 基于钝体绕流压电俘能的仿真分析..................................................................21
3.1 ANSYS 简介................................................................................................................ 21
3.2 压电俘能仿真分析的前处理.....................................................................................25
3.2.1 几何建模..................................................................................................................25
3.2.2 网格划分..................................................................................................................26
3.2.3 参数设置..................................................................................................................30
3.3 压电俘能仿真分析的求解与后处理.........................................................................31
3.3.1 压电俘能仿真的求解设置......................................................................................31
3.3.2 升力和阻力系数......................................................................................................33
3.3.3 阻流钝体直径和流速对涡旋脱落频率的影响......................................................36
3.3.4 关于柔性压电振子的仿真与分析..........................................................................37
3.4 本章小结.....................................................................................................................42
第四章 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发电的实验研究..............................................................43
4.1 实验器材以及选型.....................................................................................................43
4.3 压电俘能实验的结果分析.........................................................................................49
4.4 实验结果分析.............................................................................................................51
4.5 本章小结.....................................................................................................................54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5
5.1 全文总结.....................................................................................................................55
5.2 展望.............................................................................................................................55
参考文献............................................................................................................................5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1
致谢....................................................................................................................................63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65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65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近几十年全球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的污染已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
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对于环境的实时监测越来越成为了人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
工作。近年来由于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使得无线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生产
工序制造、农业应用、交通管控、生命健康以及军事侦察等远程控制领域[1,2]。无线
传感器是通过监测区域内大量的网络节点来实时监测,而这些被监测的区域多分布
于野外或人员不易到达的遥远地区。无线传感器节点自身可以被看成一个独立微型
的机械系统,它主要是由四个模块构成,即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通信模块和
供能模块。其中,整个供能模块在微型无线传感器中所占的比重接近 90%[3]。而这
些体积小、耗能低的微型机电装置,通常需要一个独立的微型电池来为其进行供电,
而传统电池的研究发展速度相比较于电子器件的研究发展速度显得过于缓慢,这样
在根本上限制了 MEMS 器件的发展。随着微型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
用,传感器节点供能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4]。
微能源的供给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微型能量采集装置,二是微型电池供电。
传统的为微型机电节点供电的方式是采用化学电池或是铺设电缆。很显然,随着微
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不断的发展与应用,铺设电缆供电的方式已经不能与无线传
感器及其广泛的应用领域相匹配;而就化学电池供电而言,它的使用寿命、尺寸大
小与环境的适应性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化学电池作为节点电源的使用。同时,微型无
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大规模应用,为防止化学电池的自放电和失效等问题,不定期
地更换化学电池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微电子领域的进步带来了无线
传感器节点小型化技术的发展,而化学电池的能量密度却未能实现同步大发展,这
样会使得功能模块的尺寸大小更加难以匹配传感器节点的其他单元模块[5]。但是,
周围环境中有很多种能量,如波浪能、风能、光能、太阳能和机械振动能等。其中,
太阳能和风能是两种被大众所在熟知并被广泛利用的能源,它们适合进行大规模的
俘能,并为大型的电子设备供能;机械振动能作为一种潜在的能源,广泛的存在于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由于振动能的输出功率偏低等特点,很适合作为微型机
械系统提供能量。目前,收集微型振动能量的方式主要有压电式、电磁式和静电式
三种形式,如图 1.1 所示[6, 7]。

1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静电式 (b)电磁式 (c)压电式

图 1.1 三种能量收集原理的示意图[6,7]

电磁式压电俘能装置的特点是占地尺寸比较大,而且输出的感应电压相较于另
外两种方法较小;利用静电式原理进行能量的转化,输出的电压优于电磁式压电俘
能,但却需要独立的电源约束电容电压;压电式俘能是利用压电效应的振动能与电
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电压密度和功率密度相对于前两者较高,而且整个装置易集成、
可微型化,在微机电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8,9]。表 1.1 给出了三种俘能方式性能的
比较。

表 1.1 三种俘能方式性能的比较

类型 原理 典型能量密度 优点 缺点

①很难由 MEMS
技术实现
通过磁场将机械 结构简单,不需
电磁式 10μW/cm3
能转化成电能 要启动电源 ②输出电压低

①易于微电子机 ①结构设计复杂
变容二极体通过
静电式 振动造成的容量 100μW/cm3 械系统集成 ②需启动电源
变化来实现 ②输出电压高

①可以与微电子
机械系统集成 ①压电材料转换
能力有限
由压电效应把机 100~1000μW/c ②能量输出密度
压电式 ②低频振动源很
m
3
械能转化成电能 高
难与微型结构相
③结构简单,不 匹配
需要启动电源

2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压电材料在流场中能量采集的研究现状

结合上一小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为微型传感器节点供能的环境能量采集技
术的方式有很多种方式,但是在风力场中进行能量的采集,考虑到诸多的因素条件,
很多的构造装置都不易实现微型化。综合上述各类的能量采集技术,振动能量的采
集相对而言更能满足尺寸大小、经济环保以及稳定储能的要求。而在三种振动能量
采集方式中,压电俘能器最大的优势在于结构简单、制作工艺成熟、而且更容易实
现结构的微型化和集成化,相对于其他的两种方式而言,压电俘能器更适合用作无
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供能源[10,11]。在风力场中,本文采用不同风速的流动作为迫使
压电振子不断振动的激励源,从而实现流体动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并对输出
的电压进行压电采集。
1936 年,Gray[12]提出了著名的“Gray 谬论”:海豚在游动时,肌肉提供的功率远
小于以相同的速度拖放一条身体不动的海豚所需要的功率,那么海豚在游动过程中
所受到的阻力必定减少。这一结论也引发了人们对于鱼类在水中游动时所受阻力、
推力的研究。2000 年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利用 PIV(粒子成像测速法)
技术,人们已经可以对鱼类运动进行模拟与分析。
1993 年,王永学[13]等人基于差分法对 N-S 方程进行了求解计算,并在二维的数
值波浪水槽中仿真模拟了流体在固体前的流动、撞击、破碎、倾覆等一系列连续的
过程。在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人们得以利用大型的超级计
算机对大数据问题进行求解计算,从而为在计算机中构建三维数值波浪水槽模拟波
浪的运动提供了条件。
2001 年,Taylor 等[14,15]制作出了一种水能驱动进行压电俘能的装置,并利用该
装置为河流两岸的无线传感网络节点供电,如图 1.2 所示。该装置是利用河水的流
动来带动压电片 PVDF 元件,实现类似于鳗鱼式的摆动,进而达到将流能向电能的
转化。其中每条尺寸是 24cm×7.6cm×150um 鳗鱼式的压电片在流体域中,当水流的
速度为 0.5m/s 时,其压电片的电压输出可以达到 2V。虽然该装置的工作环境在水
中,但是这种压电发电的形式同样适用于气流环境下。

图 1.2 “鳗鱼式”压电发电微电源示意图[14]

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同年,美国的 Ale Leonetti 和 Qian Jiang[16,17]等提出了一种利用压电材料来收集


列车在运行中产生的风能的方案,并开发了一种叫 T-Box 的装置,整体的装置结构
如图 1.3 所示。该装置安装在铁路轨道之间,约 150 个 T-Box 的装置分布在 1 公里
的轨道上。通过实测,火车以 200km 的时速经过时,会在 T-Box 周围产生约 15m/s
的风速,该装置在此风速的作用下可以捕获 3500kW 的电能。每当一辆 200m 长的
火车在 18s 中行驶 1km 时,T-Box 装置就能产生约 2.6kWh 的电力,可以实现为不通
电的偏远地区或是微型无线网络节点提供持续的能源。

图 1.3 一种利用压电材料回收风能的装置[16,17]

2008 年,应展烽、陈志华等[18]利用大涡模拟的方法,在三维数值流体水槽中模
拟了可压缩流体在经过诸如矩形和正方形等规则固体物之后,流场被扰动的情况;
模拟结果真实地显示了可压缩流体在绕障碍物后涡旋的形成及其耗散过程。同时模
拟分析了在不同雷诺数下流体绕流的流场结构,模拟结果显示:流场呈现出复杂的
湍流结构,在雷诺数较小时,柱体壁面上的涡流保持基本稳定,而在雷诺数较大时
涡流较容易发生脱落。而后通过改变主题的垂直高度,得到不同阻塞比下的流场结
构变化,发现阻塞比越大,湍流现象越强。不足的是该实验仅仅模拟了诸如正方体、
长方体等规则图形绕流的影响,而海洋中的障碍物一般是不规则的。

图 1.3 应展峰、陈志华等关于流体对不同高度障碍物绕流现象的模拟[18]

4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年,美国的 Li 等[19]对气流条件下压电悬臂梁的能量回收进行了实际应用


方面的研究,并设计了一种用于收集风能的压电发电装置,如图 1.4 所示。该风能
压电转换装置有多个发电叶,每一片发电页由面积为 32cm2 的三角形塑料叶片自由
连接在尺寸为 72×16mm 的 PVDF 悬臂梁压电片上组成。在风的涡动力作用下叶片
来回的摆动,进而带动悬臂梁来回的振动产生电能,在风速 8m/s 且叶片与压电片分
布合理时,每个发电叶的发电量最高可以达到 296uW。

图 1.4 风力驱动的压电发电装置[19]

2010 年,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 Huseyin Dogus Akaydin 等[20,21]进一步探讨研究了


悬臂梁式压电能量转换器在非稳态流场中能量的回收性能,其主要是利用紊流状态
下的流体在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具有的相干性的特点,将短而有柔性的压电悬臂
梁悬放在紊流层中,使其在流体的作用下上下振动进而产生能量之间的转换,然后
再进行流固耦合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确定了影响风力驱动的压电俘能器发电性能
的两个主要因素气流的主频率和相对于流场的位置。考虑到 PVDF 的压电系数远小
于压电陶瓷片 PZT 的压电系数,2010 年,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的 Clair 等[22,23]设计出
了基于 PZT 陶瓷的气流诱导型自激发电装置,整体的装置结构如图 1.5 所示。当风
速在 7.5m/s 至 12.5m/s 之间时,13mm×12mm×0.127mm 的 PZT 的陶瓷在外界负载
为 49.65kΩ的情况下,测得的发电量为 0.1-0.8mW。

图 1.5 气流诱导型自激发电装置[
22,23]

5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当前,有关为微型机电无线网络节点供能方面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阻碍无线
传感器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而近年来,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
和材料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微型机电网络传感器无线网络节点的功耗也在大幅的
下降至微瓦级。与此同时,高性能的新型压电材料层出不穷与新能源采集装置技术
的不断完善,都为压电元件为微型机电无线网络节点的供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风力场中基于卡门涡街现象致使柔性压电材料振动产生
电能的理论研究与仿真分析。该种压电发电技术的原理是利用钝体在风力场中流体
的作用下产生脱落的旋涡,激励钝体下游侧的柔性压电片产生形变进而实现电能的
转化,最终得到一个可为无线网络节点供能的微电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研究风力场中钝体绕流产生的卡门涡街现象,分析影响涡街强度的因素,
研究风力场中钝体周围流场的分布情况。
(2)建立基于钝体绕流现象的压电发电的理论模型。根据流固耦合的知识建立
涡街振动的理论模型;然后结合电学等知识建立机电耦合的理论模型,最后将机电
耦合的理论模型与流固耦合的理论模型相结合构成风力场中基于钝体绕流现象的压
电发电的理论模型结构。
(3)利用 ANSYS 分析类软件对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发电系统的理论模型进行
数值仿真分析。仿真分析不同的绕流钝体的直径尺寸、不同的风速和不同的压电片
的尺寸对涡街频率脱落频率和压电发电系统的影响规律。
(4)搭建风力场中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发电系统的实验装置。分别设置不同的
流体速度、不同的钝体尺寸和不同的压电片的尺寸,对放置在卡门涡街中的压电体
进行实验观察,利用数据采集卡采集压电片电压的输出信号。
(5)对文章所做的理论仿真分析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比对,阐述所取得的研究
成果,并对文章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和困难进行说明,预测展望课题未来的研究目
标。

1.4 本章小结

本章的主要内容论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压电发电在国内外的研究的现状,
初步了解了基于钝体绕流进行压电发电的相关情况,同时给出了本课题研究的具体
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6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发电的理论模型建立

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发电理论模型的建立涉及到了流体力学、机械振动、压电
材料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怎样去调整各个物理场的相互作用使得压电发电的输出电
压最大化是对整个压电发电装置理论模型研究的关键。本章将分别建立流固耦合和
机电耦合的理论模型,从而为后续的流场、结构场和电场这三个物理场之间的相互
耦合分析打下基础。

2.1 钝体绕流的分析

2.1.1 钝体绕流的基本特性

本文研究的是柔性压电片在流动的风力场中的摆动问题,属于管道内流体的流
动问题。在进行涡流场的分析之前,需要对流体的基本特性进行阐述。
(1)动力粘度系数
流体的粘性是指在流体运动时,流体内部的各个微团或流层之间由于具有相对
运动而产生的内部摩擦力以流体做相对运动的性质[24]。显然,自然界中的流体都是
具有粘性的,对于完全没有粘性的流体成为理想流体,而这种流体在自然界中实际
上是不存在的。因此,自然界中不同状态下的流体具有不同的粘度性质。由此可见,
黏性是实际流体的固有属性,它将直接影响到流体抵抗相对运动的能力的不同而体
现出来,而流体的动力粘度系数μ表达式定义如下[25]:


 2-(1)
dv / dy

式中: 表示流体流动中相邻两流体层之间的剪应力,dv/dy 表示垂直方向上的


方向速度梯度。流体的动力粘度数值上等于单位速度梯度下流体所受到的剪应力。
(2)雷诺数
流体的运动存在两种运动状态:层流和湍流[26]。流体运动状态的不同主要与雷
诺数 Re 的大小有关。层流,即雷诺数较小时,流体的流速很慢,会分层流动,互相
不会混合;如果流速增快,即雷诺数比较大时,流体开始出现波动性的摆动,该种
情况称之为过渡流;当流速继续增加,达到了流速不能清晰分辨,便会出现很多个
[27]
旋涡,这时称之为湍流 。雷诺数的定义表达式如下:

vD
Re  2-(2)

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中: 表示流体的密度,v 表示流体的速度,D 表示特征长度, 表示流体的


粘度系数。
在日常生活中,钝体绕流的现象随处可见。例如,风中摆动的红旗、水流经过
的桥墩等等这些都属于钝体绕流现象。其中,圆柱绕流又是钝体绕流的范畴中比较
典型的代表,都属于流体力学中的一个经典的问题。因此,本文选取以钝体绕流为
基础,选取圆柱为钝体作为研究对象。当流体流经圆柱时,设定整个流场是粘性的
不可压缩性的流体,考虑压强的作用,流速沿程会先增大在减小,由于有粘性力的
存在,圆柱周围的流体会出现能量的消耗,但是流体粘性力的大小有限,不足以改
变整个流场边界层和圆柱以外流场的流体流速和压强作用,在流场压强的作用下流
体会出现倒流的现象。来流与边界层内倒流的流体相遇,从而导致来流线明显的偏
移来流钝体的表面,在圆柱钝体后会出现一个一个脱落的旋涡[28]。这就是在钝体绕
流的现象里,钝体后会出现漩涡游离的根本过程。
上文讲到在钝体绕流中,钝体后流场的分布情形与雷诺数 Re 有很大的关系。随
着雷诺数 Re 的变化,圆柱的绕流现象的主要变化过程如图 2.1 所示[29]:

a b c

d e
图 2.1 不同雷诺数对应的圆柱尾流效果图[29]

1) Re≪1,为低雷诺数流动,几乎没有流动分离产生。如图 2.1a 所示;


2) 1≪Re≪500,有流动分离产生。当 Re>4 时,圆柱后部会出现一对驻波,如
图 2.1b 所示;当 Re>60 时,圆柱后交替释放一对漩涡,如图 2.1c 所示;
3) 500≤Re≤2×105,流动分离严重。如图 2.1d 所示,大约从 Re=2×104 起,边
界层甚至从圆柱的前方就开始分离,形成了很宽的分离区;
4) 2×105≤Re≤5×105,分离点前的层流边界层变为湍流边界层,如图 2.1e 所示;

8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5×105≤Re≤3×106,分离点继续前移;
6) Re>3×106,此流动就与雷诺数无关,称为自模区。
(3)斯特劳哈尔数
斯特劳哈尔数 St 是一个无量纲的参数,主要是用来计算漩涡脱落的频率,表达
式如下所示:
v 19.7
f s  0.198 (1  ) 2-(3)
D Re

fs D
St  2-(4)
U

式中:fs 表示旋涡脱落的频率,D 表示圆柱钝体的直径,U 表示流体的流速。根


据上式(3)可以知道 St 与圆柱钝体直径 D 是成正比例关系,与流体的速度 U 成反
比关系。而斯特劳哈尔数 St 与雷诺数 Re 的关系比较复杂,具体的变化曲线如图 2.2
所 示 [32] 。 根 据 图 表 可 以 知 道 当 Re > 150 时 , St 随 着 Re 的 增 大 而 增大 ; 当
150<Re<1.5×105 时,St 基本维持在 0.21 左右,保持不变;当 Re>1.5×105 时,St
随着 Re 的增大而增大。

图 2.2 斯特劳哈尔数 St 随雷诺数 Re 的变化曲线[30]

2.1.2 卡门涡街现象

卡门涡街现象是流体力学中重要的现象,在自然界中也是经常遇到,在一定条
件下的定常来流绕过某些物体时,物体的两侧会周期性地脱落出旋转方向相反、排
列规则的双列线旋涡,经过非线性作用后,形成了卡门涡街。如图 2.3 所示,Van
Karman 从数学的角度证明了卡门涡街现象脱落漩涡稳定的条件。当流体遇到圆柱形
钝体,涡街脱落达到稳定状态时,两行涡列之间的垂直距离 h与同侧相邻涡旋之间的
水平距离 l 之间的比值为恒定值,即 h/l=0.2806;Z1 和 Z2 是一对交替脱落的涡街,
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 b也是固定的,其值是 l/2 [31]。

9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2.3 稳定状态下涡旋脱落示意图
[31]

卡门涡街现象是钝体绕流中典型的代表,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有关流体动力学
的相关知识。图 2.4 就是一个典型的卡门涡街对应的流体速度示意图。

图 2.4 卡门涡街压力云图

在钝体绕流中,卡门涡街的涡旋强度可以用速度环量Г来表征。根据流体力学的
相关知识,速度环量Г与产生涡街效应的流体的自诱导速度 V 之间存在的关系如下
所示[32]:

h h
Vl  h Vl e l  e l
   tanh 1   h h 2-(5)
 l 
e l e l

根 据上 述 , Van Karman 在 数学 的角 度 证 明涡 街 脱落 时的 稳定 条 件, 得 知
h/l=0.2806,将此式代入到 2-(5)中,可以得到   0.4497Vl 。而产生涡街效应的
流体的自诱导速度 V 的表达式如下:

 St  l 
V  1  v 2-(6)
 D 

将 2-(6)式代入到速度环量的表达式中,可以得到速度环量的最终表达式:

10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St  l 
  0.4497 1   lv 2-(7)
 D 

根据速度环量的最终表达式,可以得知影响卡门涡街效应的因素主要包括圆柱
钝体的特征直径和流体的速度。

2.2 压电俘能器的分析

2.2.1 压电效应的理论背景

压电效应的形式分为正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正压电效应是指当压电体受到
外部机械力的作用而使得其内部不断产生极化,并导致压电体的两端表面内出现了
符号相反的束缚电荷,外部机械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压电振子内部的电荷密度,也是
正比的关系;而逆压电效应是指压电体受到了外部电场的作用而使得压电体产生了
形变,其中外部电场的大小直接影响压电体形变量的大小,同样也是一种正比的关
[33]
系 。总而言之,压电效应就是通过压电材料的作用,使得机械能与电能之间的相
互转化。这种独有的能量相互转换特性,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
压电效应的原理如图 2.5 所示。而本文主要是利用压电体的正压电效应,并设计一
种能够在风力场中利用压电体的振动进行压电俘能的装置结构。

a 极化前 b 极化 c 极化后

图 2.5 正压电效应的原理图

2.2.2 压电振子

自 1880 年,皮埃尔·居里和雅克·居里兄弟发现电气石具有压电效应以来,各种
各样的压电材料层出不穷。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制作工艺的不断进步,许多人
工制备的压电材料或是人工合成的压电材料不断出现,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广泛
的应用。而压电材料的应用领域粗略的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振动能-电能的换能领域
和超声振动能-电能的换能领域[34]。
其中,无机压电材料和有机压电材料都属于压电材料。而无机压电材料又主要
分为压电晶体和压电陶瓷。
11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压电晶体一般就是指压电单晶体,按晶体空间点阵长程有序生长而成的晶体。
这种晶体结构无对称中心,因此具有压电性。如水晶(石英晶体)、磷酸二氢钾、
镓酸锂、锗酸锂等都属于压电晶体材料。但是近些年来,在振荡器、滤波器等这些
压电晶体的应用上,铌酸锂(LiNbO3)等一些新兴的压电晶体逐步取代了其他材料
的压电晶体。压电晶体的介电常数比较低,受切型限制存在尺寸局限,但是其稳定
性比较高,机械品质因子比较高。
压电陶瓷是指用必要成份的原料进行混合、成型、高温烧结,由粉粒之间的固
相反应和烧结过程而获得的微细晶粒无规则集合而成的具有压电的多晶体[35]。压电
陶瓷种类比较多,而且是当前人们应用最为广泛的压电材料。相比较于压电晶体,
压电陶瓷的压电性更强、介电常数更高,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状。
但是,压电陶瓷的机械品质因子比较低,电损耗比较大,电压输出的稳定性因为比
较差。
有机压电材料又称为压电聚合物,是将压电材料与其他一种或是几种的有机材
料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压电材料,如偏聚氟乙烯(PVDF)及其他压电薄膜材料。该
种压电材料具有材质柔软、密度低、低阻抗和较高的压电系数等特点,同时,此种
压电聚合物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加工成所需要的样子,不会受到切型的限制。对应
用于在风力场中进行压电俘能的压电材料而言,以偏聚氟乙烯(PVDF)制作压电片
可以获得更好的阻抗匹配。
通常情况下的振动工作,压电俘能器拥有多种振动模式。为了提高俘能效率,
设计出了多种振动模式并应用在不同的环境下。目前市场上使用比较广泛的两种压
电振子的振动模式是:d31 模式和 d33 模式[36],其结构图如图 2.6 所示。

(a)d33 模式 (b)d31 模式

图 2.6 压电材料振动模式

d33 模式和 d31 模式中的下标的第一个数字 3 代表沿着 3 轴(即 z 轴)产生电场


的方向,第二个数字代表所施加的应力的方向沿着 3 轴(z 轴)还是 1 轴(x 轴)方
向。所以 d31 模式下,施加的应力沿 x 轴,产生的电场方向沿 z 轴;即应力方向与
产生的电场方向垂直。d33 模式下,施加的应力沿 z 轴,产生的电场方向沿 z 轴;即

12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应力方向与所产生的电场方向相同。本文是以 d31 压电振子的振动模式作为研究对象


的。

2.2.3 压电材料的本构方程

在利用压电振子进行压电式俘能时,其涉及到了力场和电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压电效应的耦合方程的表达式为[37]:

S  sE T  d t  E 2-(8)

D  d T  εT  E 2-(9)

式中:S 表示的是应变,T 表示的是应力(N/m2),D 表示的是电位移(单位是


C/ m2 或者称为电荷密度),E 表示的是是电场强度(单位是 V/m),sE 表示的是电场
为零或是常数时的弹性系数,εT 表示的是应力为零或是常数时的介电常数。 d 和 dt
均表示为压电应变系数矩阵(单位是 C/N),也是正/逆压电效应的矩阵,上标 t 是
转置矩阵。上式 2-(8)和 2-(9)分别表示了两种不同的压电效应,即逆压电效应
和正压电效应。对于正压电效应而言,当压电片受到了外界机械应力 T 的作用时,
其对应的电位移 D 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T1 
T 
 D1   0 0 0 0 d15 0  2   11T 0 0   E1 
D   0 T 3    E 
 2= 0 0 d15 0 0   + 0  11T 0   2
 D3  d 31 d 31 d 33 0 0 0 T 4   0 0  33T   E3 
T 5   2-(10)
 
T 6 

对于逆压电效应而言,当压电片受到了外界电场强 E 的影响时,其压电片的应

变 S 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S 1   s11E s12E s13E 0 0 0  T1   0 0 d 31 


S   E  T   0 0 d 31 
 2   s12 s11E s13E 0 0 0   2   E1 
S 3   s13E s13E s33E 0 0 0  T 3   0 0 d 33  E 
  =    +
d15
  2  2-(11)
S 4   0 T 4   0 0
E
0 0 s44 0 0   E3 
S 5   0 0 0 0 E
s44 0  T 5  d15 0 0
       
S 6   0 0 0 0 0 2( s11E  s12E )  T 6   0 0 0 

上述公式中的下表的第一个数字 1、2、3 分别对应的是直角坐标系中的 X 轴、


Y 轴和 Z 轴,而下表的第二个数字 1、2、3 分别对应的是垂直于 x,y 和 z 轴方向上

1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施加的表面上的剪切力。由于对称的原因,使得在矩阵的表达形式当中有很多的零
元素,只有少数是独立的。

2.3 基于钝体绕流压电俘能的理论模型的建立

本文设计的风力场中压电式俘能结构主要包括流体(空气)、压电振子(PVDF)、
圆柱钝体三个部分,其结构的示意如图如 2.7 所示。

图 2.7 流场中的压电式俘能结构

这种 “鳗鱼式”压电俘能结构是一种常见的能量转换装置。在整个风力场中,圆
柱钝体保持不动,将柔性压电片的一端固定在圆柱上,风从来流的方向以一定的速
度吹过整个系统结构。当流经圆柱钝体时,在圆柱后会出现脱落的涡旋,一个个脱
落的涡旋就会作用在柔性压电片 PVDF 上,使得压电振子不断摆动产生能量的相互
转化。因此首先要建立机电耦合和流固耦合的理论模型,然后建立流场、结构场、
电场这三个不同物理场之间的理论耦合模型。具体的流程如图 2.8 所示。

图 2.8 流场、结构场和电场耦合模型示意图
14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1 流固耦合理论模型

流固耦合问题的研究历史最早要追溯到 19 世纪初,人们对于流固耦合现象的早
期认识源于机翼以及叶片的气动弹性问题。在近些年来,流固耦合的数值求解方法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慢慢的成为了研究领域比较热门的主题之一。在钝体绕流中,
流固耦合是流体力学与固体力学相互交叉而生成一种理学门类,它是研究固体结构
在流场作用下的各种行为以及固体结构的变形对流场产生作用的一种双向作用的一
门科学[38]。在流固耦合问题的研究中,因为流体域的大小和形状是随着固体结构的
移动和变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该问题的计算是带有移动边界和移动网格的
非定常流动问题。
本文研究的钝体绕流现象,流体作用在圆柱钝体上后,脱落出一个又一个的涡
旋会作用在钝体后压电振子上,使得压电振子的两侧出现了压强差,进而使得压电
片在流场中出现了摆动的现象,产生了机械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根据伯努利
的理论可以推导出流体场中压电振子两侧的压强差△P,其结果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39]

1
P =   v12  v22  2-(12)
2

v2  v1  v 2-(13)

式中: 表示为流体的密度,v1、v2 分别表示为柔性压电片两侧流体的速度,且


v1 等于漩涡中心的速度, v 是涡旋周围的速度,其对应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v  2-(14)
2 r

结合着上述的 2-(12)、2-(13)和 2-(14),可得:

1  v1 2 
P =    2-(15)
2   r 4 2 r 2 

 St  l 
根据上文的讲述,得知  用来表示涡旋的强度,且   0.4497 1   lv ,l
 D 
表示的是两行相邻涡旋之间的横向距离。对于压电振子上某一点两侧的压强差△P,
沿着压电振子的长度△X 进行积分,可以得到流场中流体作用在压电振子的压力 F,
其对应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l 1 l v  2 
F    Phdx  h     1  dx 2-(16)
0 2 0 r 4 2 r 2 

15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x  cc 
2
r  yc2 2-(17)

式中,h 表示柔性压电片的宽度, r 表示涡旋中心到柔性压电片作用点的距离,


 xc , yc  是涡旋中心点的坐标。根据众多学者们的研究表明[41],流体场中,“鳗鱼式”
压电俘能结构,柔性压电片在流体场中收到的力近似于是关于时间的正弦函数,具
体数学表达式如下所示:

F  Fmax sin wt 2-(18)

式中: Fmax 表示流场中柔性压电片受到力的最大值,即当 xc  1 l 时,脱落的涡


2
旋作用在压电片上的力是最大的。此时,涡旋中心的纵坐标是 yc  1.3 D 。将相对的
2
值代入到 2-(18)中,可以得到 Fmax 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 
 
1 l v1  
Fmax  h     2 
dx 2-(19)
2 0
 l 
2
 1.3 D 
2  l 
2
 1.3 D  
 x 4  x    
2 
      2   2
 

  2   2  
 


根据上式中 2-(18),可进一步推导出压电片受到的力 F 表达式,如下所示:


 
 
1 l v1    St  v 
F  h     dx  sin  2 t
2 0
 l 
2
 1.3 D 
2  l 
2
 1.3 D 
2
  D 
 x 4  x    
2 
      2   2
 

  2   2  
 
 

2-(20)

根据上述压电片受到的力 F 表达式,得知流体场中压电片受到的力的大小主要
与圆柱钝体的直径 D、压电片的尺寸、流体的速度 V 有关。

2.3.2 机电耦合的理论模型

在上一小节中,压电振子的本构方程已经被推导了出来,而本文的压电俘能器
元件是偏聚氟乙烯 PVDF 柔性压电片薄膜,其一端固定形成悬臂梁的形式。对于压
[40]
电俘能器,利用有限元瞬态分析的基本动力学方程可以表示成如下的形式 ,

16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M  u   C  u    K u  F t 


 
2-(21)
   

式中:[M]表示质量矩阵,[C]表示阻尼矩阵,[K]表示刚度矩阵,{U}表示压电
    
振子上节点的位移向量, u 表示节点速度向量, u表示节点加速度向量,{F(t)}
   
表示加载在压电振子上的瞬态负荷。
对于压电俘能器而言,使用有限元瞬时分析法,首先要将压电振子沿着流体流
动的方向划分成 N 个单元,分别记为 e1,e2,e3……,en,具体的结构划分如图 2.9 所
示,相邻的部分通过节点的方式一一相连,总共有 N+1 个节点 。
[41]

图 2.9 压电振子的有限元分析法

对于单元 ei 而言,在流体中其位移 u  x, t  可以表示为如下:

 t 
u  x, t   1, x  0  ( xi 1 < x< xi ) 2-(22)
1 t  
将节点的坐标代入到上述的数学表达式中,可得到以下的表达式:

 xi  xi 1 
 0  t   1 xi 1  ui 1  t    1 1  ui 1  t  
 
       2-(23)
1  t   1 xi   ui  t   xi  xi 1  ui  t  

将上述式 2-(23)代入到式 2-(22),可以得到 u  x, t  的具体表达式,如下所


示:

1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xi  xi 1 
 1 1  u  t   
  i 1 xi  x x  xi 1  ui 1  t  
u  x, t   1, x     ,     N  u
u

xi  xi 1  ui  t    xi  xi 1 xi  xi 1   ui  t  

2-(24)
式中,

 xi  x x  xi 1 
 N    N i  x  , M i  x     x  x , x  x  2-(25)
u

 i i 1 i i 1 

根据所学的电学知识,本文中的压电振子的电位移 D 与压电体的电荷密度 q、
压电片的应变量 S 与位移 u、电场强度 E 与电势Φ之间存在的关系如下所示[42]:
 D3
 q 2-(26)
z

u  x, t 
S1  2-(27)
x

E3   2-(28)

将上述中的式 2-(24)和式 2-(25)代入到式 2-(27)中,可以得到压电片的


应变量 S 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u  x , t   dN i  x  dM i  x  
S1   ,  u   Bu  u 2-(29)
x  dx dx 

式中,

1
 Bu   1,1 2-(30)
xi  xi 1

类似地,可得电场强度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E3   Bv  2-(31)

在上述的数学表达式中,其中,[Nu]代表的是位移形函数矩阵,[Bu]代表的是位
移形函数的导数矩阵,[Bv]代表的是电压形函数导数矩阵。
根据 Hamilton 原理可以推导出压电俘能器的变分方程[43],如下所示:

18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T T S *d    T T u *dS   f T u *d     aT u *d    DT E *d    QT T  *dS   qT  *d   0
 S    S 

2-(32)
上式中,带*的字母表示该物理量应用虚功原理的应用量,f 表示的是体密度矢
量,D =-Q。
结合着上述式 2-(29)和式 2-(32),最终,可以得到压电俘能器有限元分析
[44]
的动力学方程,其具体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

   
 M  0  u  C  0  u   K u K uv   u   F (t )
              2-(33)
 0 0     0 0     K vu K v     Q 
   

式中,

 K u     Bu   C  Bu  dxdydz 2-(34)


T

 K uv    K vu     Bu   e  Bv  dxdydz 2-(35)


T

 K v     Bv    Bv  dxdydz 2-(36)


T

T
 M      N tm    N tm  dxdydz 2-(37)
t V

上述式 2-(33)是压电式能量振子有限元分析的一般性方程,在进行瞬态的分
析时,对压电振子施加相应的初始条件、约束条件和载荷条件等,通过计算分析,
即可得到压电振子相应的位移量和电势量。

2.3.3 压电式俘能总体耦合理论模型的建立

风力场中基于卡门涡街现象进行压电俘能的发电系统主要可以看作是流固耦合
系统和机电耦合系统两个部分。根据上述两小节的分析,可以得到多物理场耦合的
方程组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19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 
1 l v1    St  v 
 2 h 0   2 
dx  sin  2
D 
t  F
   x  l    1.3D  4 2  x  l    1.3D   
2

2 2

        
2   2   
 2-(38)
  2  2  

    
  M  0   u   C  0   u    K u K uv   u    F (t ) 
  0 0      0 0      K vu K v     Q 
    
   

本文采用了有限体积法离散化流场的控制模型方程,需要去具体了解流体力学
的速度场 V 和压力场 P 的具体相关信息,根据伯努利理论得知压电振子的上下两个
表面之间的压力差△P,然后再利用积分的方法对整个压电振子进行积分,计算出流
体载荷施加在压电振子上的里的作用力,最后采用有限元法离散化压电俘能器的动
力学方程,进行完全的积分就可以得知压电俘能器的位移扰度 u 和两侧相应的电势
差Φ。

2.4 本章小结

本章将风力场中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发电的理论模型分解成钝体绕流、压电俘
能器的分析和压电俘能总系统的理论模型三个部分进行了具体地讨论和研究。看得
出来,作用力将流场、结构场和电场这三个不同的物理场相互结合起来,并实现了
机械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首先,本文对基于钝体绕流的现象对流场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探讨了影响流
场基本特性的几个主要的方面;介绍了钝体绕流形成卡门涡街现象的原因,并具体
展示了在卡门涡街现象中的压力云图。
然后,本文考虑到压电模型的工作特点,对压电俘能器进行了具体地讨论分析。
总结了形成压电效应的理论背景、不同压电材料的介绍和压电振子的振动模式的选
取,并压电材料的本构方程进行了具体的地说明。
最后,对于压电俘能理论模型的建立分成了流固耦合、机电耦合和流固电三个
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流固耦合和机电耦合,采用有限元离散化的方法对其
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并推导出压电俘能器动力学方程等。

20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基于钝体绕流压电俘能的仿真分析

在第二章中,通过对钝体绕流、压电俘能器和流固电三场耦合的探讨与分析,
文章建立了风力场中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俘能的数学理论模型。本章的主要内容是
在建立在上一章的基础上,利用 ANSYS 旗下的多物理场数值仿真类软件,通过改
变压电振子的尺寸、流体的流速和圆柱钝体的直径等外在因素,对基于钝体绕流压
电俘能的现象进行仿真与分析。

3.1 ANSYS 简介

ANSYS 软件由美国 ANSYS 公司研发,是一款大型的有限元分析(FEA)软件,


它把结构分析、流体分析、三场(电场、磁场、声场)的分析相互结合起来,在多
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这其中就涵盖了机械、能源、土木建设、电力电子、航空
航天、医学等众多领域用户的需求;采用该软件的基本流程包括:实体建模 划分
网格 施加载荷 数值求解 后处理;此过程中运用了 ANSYS 的前处理模块
(PREP7)、分析计算模块(SOLUTION)以及后处理模块(通用后处理 POST1、
时间历程后处理 POST26)[45]。
ANSYS 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提供的两种工作模式包含了命令流输入模式
(BATCH 模式)和人机交互模式(GUI 模式);ANSYS 参数化设计语言 (ANSYS
Parametric Design Language, APDL)类似于拥有解释性语言的 FORTRAN 语句,来
呈现出一般程序语句的功能,比如说参数、标量、向量、矩阵运算、重复、分支、
循环以及宏的各种功能;而且还可以访问 ANSYS 有限元数据库,能够简单定制界
面,可以达到交互输入参数、驱动界面以及应用程序的运行;在运用 APDL 指令流
与宏来指导 ANSYS 有限元分析指令时,可以快速达到参数化建模、载荷的施加和
求解、显示后处理结果的效果,进一步使有限元分析全过程达到参数化要求[46]。在
该过程中,通过程序指令对参数模型进行简单的修改,使其多次分析各种尺寸参数
下的模型、不同大小载荷条件下的多种设计方案或者相关产品,这样大大地提升了
分析效率,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的分析成本。
目前,ANSYS 软件包含的模块比较多,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耦合功能在近些年
来也在逐步得到完善与发展,其中集成度比较高的应该是 ANSYS Workbench 平台,
其最主要的(TOOLBOX)包含了分析系统(Analysis Systems)、组件系统(Component
Systems)、客户化系统(Custom Systems)、设计探索系统(Design Exploration)
和外部链接系统(External Connection Systems)五个主要部分。压电俘能器具体的
有限元仿真分析示意图如下所示[47]。

21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1 有限元分析流程示意图

本文拟采用 ANSYS Fluent 提供的 k-ε湍流模型。对于 k-ε湍流模型而言,很多学


者都有过研究和补充更正。近些年来,以代数应力模型(ASM)和雷诺应力模型(DSM)
为基础,进行的研究应用比较多。而针对炉内以及燃烧室内的热力涡旋和浮力流动
研究,雷诺应力模型的研究方法在多数的情况下都能给出优于 k-ε湍流模型的研究结
果;但是其对应的劣势也是比较明显的,首先就是对于雷诺应力模型而言,其经验
系数过于繁琐很难确定,其次就是它对于工程技术的预测相对来说太过于复杂,最
主要的是与其他模拟模拟方法,其添加了很多的应变效应,这些原因都使得雷诺应
力模型得不到大范围的使用[48]。因此总体来说,尽管雷诺应力模型(DSM)和代数
应力模型(ASM)仿真计算出来的结果更贴近于真是的情况,但是由于其方程中经
验常数的取值精度不够,加上边界条件在计算时不好给定等等这些原因,本文在利
用 ANSYS Fluent 做流体的模拟仿真时,仍然采用的是 k-ε湍流模型。
较完整的湍流模型只是需要求解关于流体速度和长度为变量的两个方程的,而
标准的 k-ε湍流模型组需要在量方程中加入关于湍动耗散率ε的变量,其中湍动耗散
率ε的数学表达式如下所示[49]:


  u 
   i 
  x k  3-(1)

2
式中:  表示湍动粘度,即   C
 。

22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标准的 k-ε模型中,k、ε都为未知量,其相对应的流体运动方程如下所示:

k  kui    i  k 
        Gk  Gb    YM  S k
t xi x j  k  x j  3-(2)

  ui    i     2
      
 1C Gk  C G
3 b   C2   S
t xi x j   x
 j  K k

3-(3)

其中,

 u u j  ui
Gk   i  
 x x 
 j  i  x j
3-(4)

ui T
Gb  g
Pri x j
3-(5)

1 
 
 T 3-(6)

YM  2Mi2 3-(7)

Mt  k
a2 3-(8)

a  RT
3-(9)

式中,Gk 表示平均速度梯度引起的湍动能,Gb 表示浮力引起的湍动能,Ciz 表示


经验常数,YM 表示可压缩湍流中脉动膨胀对总的耗散率的影响。
标准的 k-ε模型在模拟强度较大或者有弯管时的流体运动时,仿真的结果会出现
较大的偏差,因此对标准模型重整,就出现了 RNG k-ε模型,其表达式如下所示:

2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k  kui  
t

xi

x j


  k eff
k 

  Gk  Gb    YM
x j 
3-(10)


  ui    
  eff     C1  Gk  C3 Gb   C2    R
2
 
t xi x j  x j  k k

3-(11)

在上述的公式中,其中:

 1    
k2  0
eff    i   C C  0.0845 , k     1.39 ,C1*  C1  ,
, i  , 1   3


k E  1 u i 
u 
j
C1  1.42 ,C2  1.68 ,   2 Eij  Eij 
1
2
, ij   ,η =4.377, β=0.012
 2  x j u i  0 。

式中:Gk 表示平均速度梯度引起的湍动能,Gb 表示浮力引起的湍动能,YM 表示


可压缩湍流中脉动膨胀对总的耗散率的影响。
本文涉及到的模块主要包括:
(1)Geometry(Design Modeler):用来创建和修改整个压电俘能系统的理论
几何模型,为后面的仿真分析提供实体模型;
(2)Transient Structural:用于做整个系统结构场、压电振子参数的设置和机电
耦合的分析;
(3)Fluid Flow(Fluent):用于对流体的参数进行设置;
(4)System Coupling:用来实现双向耦合数据的交互。
本文拟采用双向耦合的方式来模拟柔性压电发电装置在风力场中的振动情况。
双向流固耦合分析工程如图 3.2 所示:

24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2 双向流固耦合工程

3.2 压电俘能仿真分析的前处理

3.2.1 几何建模

本文的风力场中基于钝体绕流进行压电俘能的模型是一个三维的物理模型。是
基于 DesignModeler 三维建模软件,并以圆柱钝体绕流分析为例,建立的数学模型,
其具体的三维物理模型如图 3.3 所示。图中,设圆柱钝体的变直径为 D,整个流体
的计算域是 20D×10D×5D 的长方体,流体以一定的速度从左侧的 Inlet 处流入,从
右侧的 Outlet 处出流出,流体域其他的几个面的命名为 Top、Bot、Sym-1 和 Sym-2,
流体域中与钝体和柔性压电片接触的面被分别命名为 ZhuFace 和 CouplingFace;该
图中展示的是以 41mm×16mm×0.02mm 尺寸的压电片为例;“鳗鱼式”压电俘能的结
构是将柔性压电片 PVDF 的一端固定在圆柱钝体上,而另一端自由悬置在流体域中。

图 3.3 基于钝体绕流压电俘能的三维模型

25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2 网格划分

网格划分的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最终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流
体分析而言,网格质量的好坏对结果的影响更为直接。网格质量可以根据网格的节
点数、网格单元数、纵横比以及雅克比比率等多个参数来加以衡量,不同的物理环
境和不同的求解器对网格质量要求也略有不同[50]。其中,Skewness(偏斜度)适用
于所有的面和单元形状(包括棱柱和棱锥)。利用 Fluent 求解计算时不推荐 Skewness
过高,如果偏斜度过大的话会影响收敛速度,放大局部误差,一般保持体网格的最
大偏斜度值<0.95,偏斜度为 0 的网格是完美的,偏斜度为 1 代表最差的网格,如果
网格中包含退化单元,则 Fluent 会报告负体积,从而影响正常计算。
本文以圆柱钝体的直径是 20mm 和压电片的尺寸是 41mm×16mm×0.02mm 为例,
进行网格划分和讨论。在对整个钝体绕流的压电俘能系统进行网格划分时,其中主
要包括对流体域和结构场的网格划分。文中对整个压电俘能系统模型的网格划分采
用的是三角形非结构化网格。其中,首先在 Fluid Flow(Fluent)模块中对固体区域
进行抑制,然后对流体域进行网格划分,最终,流体域和与压电振子接触的耦合面
的模型网格划分如图 3.4 和图 3.5 所示。

图 3.4 流体域的网格划分的结果

26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5 流固耦合面网格划分结果

在进行流体域的网格划分的过程时,网格参数的设置是在“Details of mesh”面板
中进行的。其中,在进行流固耦合面网格参数的设置时,设置其对应的 Element Size
是 0.02mm,而流固耦合面与流体域其他部分的网格相关度设置为 20,其他均采用
默认的设置。具体的网格统计的详细列表和偏斜度 Skewness 详细统计如图 3.6 和表
3.1 所示。

图 3.6 流体域的网格统计

表 3.1 流体域网格划分的偏斜度

0~0.25 0.25~0.50 0.50~0.80 0.80~0.95 0.95~0.98 0.98~0.10

Excellent Very good Good Acceptable Bad Inacceptable

2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7 流体域网格划分偏斜度直方图

如图 3.6 所示,流体域网格划分的偏斜度的平均值是 0.23609,从偏斜度来看


Skewness 来看,整体网格的质量还是比较好的。在 Fluent 中,需要提高网格的质量
来避免网格的发散,在涉及到的网格质量的衡量中除了偏斜度 Skewness 外,纵横比
(Aspect Ratio)和雅可比(Jacobian Ratio)也起到重要作用。与偏斜度一样,纵横比
和雅可比的详细参数也包含 Min(最小值)、Max(最大值)、Average(平均值)和
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偏差)等信息,纵横比为 1 的网格最容易收敛,纵横比越大计
算的精度和速度都将受到影响。随着边缘曲率的增加,雅可比比率随之增大,高雅
可比比率代表单元空间与真实空间的映射极度失真。单元内一点的雅可比比率是单
元在该点处的扭曲程度的度量[51]。如图 3.8 和图 3.9 所示,分别展示了流体域网格划
分的纵横比(Aspect Ratio)和雅可比(Jacobian Ratio)的信息。

图 3.8 流体域网格 Aspect Ratio 结果

图 3.9 流体域网格 Jacobian Ratio 结果

在对结构场进行网格划分时,首先要在 Transient Structural 模块中对流体域进行


抑制,再对圆柱钝体和压电振子进行非结构化网格划分。同样是在“Details of mesh”
面板中进行网格参数的设置。设置柔性压电片的 Element Size 是 0.02mm,圆柱钝体

28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柔性压电片的网格相关度设置为 20,其他局采用默认的设置。结构场网格划分的
结果如图 3.10 所示。可以看出,在柔性压电片相对于圆柱钝体的网格分布比较密集;
相比较于流体域的网格,结构场的网格是由结构化网格和非结构化网格构成的,网
格质量相较于前者会更高一点。图 3.11,图 3.12 和图 3.13 分别具体统计了结构场的
偏斜度 Skewness 、纵横比(Aspect Ratio)和雅可比(Jacobian Ratio)的网格信息。

图 3.10 结构场网格划分结果

图 3.11 结构场网格划分偏斜度直方图

图 3.12 结构场网格 Aspect Ratio 结果

29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13 流体域网格 Jacobian Ratio 结果

3.2.3 参数设置

在风力场中,基于钝体绕流现象进行压电俘能的系统模型中,压电振子固定于
圆柱钝体后,另一端自由悬置,利用不同速度的流体,在流经不同直径的圆柱钝体
后形成一个个脱落的涡旋来带动压电振子在流体中的摆动,进而实现能量之间的相
互转化。因此,压电振子材料的选取、不同的圆柱钝体的直径和不同的流体速度都
是影响最终压电俘能的关键。本文选择的压电振子的材料是偏聚氟乙烯(PVDF),
而其对应的尺寸包括两种,即 41mm×16mm×0.02mm 和 73mm×16mm×0.02mm 两
种尺寸,而其对应的基本材料属性是密度 1770kg/m3,杨氏模量是 2GPa,泊松比是
0.29;选择圆柱钝体的直径也包括两种,即 10mm 和 20mm 两种尺寸;选择的流体
流速包括了四种,即 1m/s、5 m/s、10 m/s 和 15 m/s 四种不同的流体速度。柔性压电
材料 PVDF 具体的压电属性如下表 3.2 所示。
表 3.2 柔性压电材料 PVDF 的压电属性

符号 参数 PVDF 单位

d31 23

d33 压电应变常数 -33 [(10-12)C/N]

g31 216

g33 压电应力常数 -330 [(10-3)Vm/N]

k31 12%

机电耦合常数
kt 14%

C 电容 380 [pF/cm2,@1kHz]

V0 声速 2.2 [103m/s 在厚度方向]

30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3 压电俘能仿真分析的求解与后处理

3.3.1 压电俘能仿真的求解设置

在上一节中,本文介绍了拟采用双向流固耦合的方式来模拟柔性压电发电装置
在风力场中的振动情况。仿真分析的过程中,采用了四个主要的模块,即 Geometry、
Transient Structural、Fluid Flow(Fluent)和 System Coupling。
(1)Transient Structural 模块的求解设置

图 3.14 瞬态结构的参数设置

在上图 3.14 的 Transient Structural 模块的求解设置中,在 Transient 树状图插入


Displacement 、 Fluid Solid Interface 、 Piezoelectric Body 和 Voltage 。 其 中 , 在
Displacement 中,设置圆柱钝体为固定面;在 Fluid Solid Interface 中,设置与流体接
触的柔性压电片的面为流固耦合面;在 Piezoelectric Body 中,设置钝体后的柔性体
为压电体,压电体的具体参数设置由上一节所示;在 Voltage 中,设置柔性压电片
的一侧电压为零。在 Solution 的树状图中插入 Total Deformation、Equivalent Elastic
Strain、Equivalent Stress 和 Voltage。
(2)Fluid Flow(Fluent)模块的求解设置
在 Fluid Flow(Fluent)模块的求解设置中,本文主要展示了求解模型 Model 的
设置、流体动网格 Dynamic mesh 和求解 Run calculation 的设置,具体的设置方法如
下所示。

31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15 Model 模板的设置

图 3.16 流体动网格的设置

图 3.17 Run calculation 面板参数设置


32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System Coupling 模块的求解设置


在系统耦合 System Coupling 模块的设置中,设置时间步长是 0.002s 和时间步数
为 500 步;设置固体结构柔性压电片与流体域之间相互接触的面为流固耦合面。具
体的设置面板如图 3.18 所示。

图 3.18 系统耦合设置面板

3.3.2 升力和阻力系数

本文研究风力场中“鳗鱼式”压电俘能的仿真分析,采用 Coupled 求解器,进行


瞬态的流固电三场耦合分析。在上一章中,我们已经知道,由于圆柱钝体后柔性压
电片的两侧压力差△P 的存在,压电振子才会出现摆动的现象,实现机械能与电能
之间的相互转化。因此,沿着压电振子的长度方向对压力差△P 进行积分,就可以
得到压电体收到的合力。在 Fluent 的参数设置中,可以直接监测升力系数 CL 和阻力
系数 Cd 曲线,其中,CL 和 Cd 相对于 Fl 和 FD 是无量纲常数,其分别与钝体绕流的
升力(阻力)、流体密度、流体的速度和钝体的表面积有关;它们的具体的数学表
达式如下所示[52]:
l 
 p  x   h  dx  nx FL
CL  0
 3-(12)
1 2 1 2
v A v A
2 2
l 
 p  x   h  dx  ny FD
Cd  0
 3-(13)
1 2 1 2
v A v A
2 2

3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式中:△P(X)表示的是距离压电振子固定端的距离 X 处受到的压力差, nx 表

示的是此处单位法向向量的 X 方向的分向量, ny 表示的是此处单位法向向量的 y 方
向的分向量,ρ表示的是流体的密度,V 表示的是流体的速度,A 表示的是压电振子
压力一侧的表面积。
由于升力系数曲线的频率与涡旋脱落的频率是相近的,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升力
曲线来求解涡旋脱落的频率问题。文章选择以流体的流速是 10 m/s、钝体直径的尺
寸是 10mm 和压电振子的尺寸是 73mm×16mm×0.02mm 为例,如图 3.19 和 3.20 所
示,分别展示了钝体绕流的升力(阻力)系数分别随着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 3.19 升力系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 3.20 阻力系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从上面的变化曲线中可以看出,当流体的运动达到稳定的状态时,在“鳗鱼式”
压电俘能装置中,升力系数随着时间变化逐渐的趋于正弦曲线的变化方式;阻力系

34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数随时间的变化,刚开始阻力系数的变化幅度比较大,随着时间的不断加长,变化
趋势也逐渐的趋于稳定。

图 3.21 柔性压电片形变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图 3.22 “鳗鱼式”压电俘能装置在流场中的压力分布云图

图 3.21 和图 3.22 分别展示了“鳗鱼式”压电俘能装置柔性压电振子形变量随时间


变化的曲线和其在圆柱绕流中的压力分布状况。可以明显的从压力云图的分布中看
出,在钝体绕流的现象中,圆柱钝体在流体入口处的一侧受到了最大的压力是
1.47×102Pa;而在圆柱钝体的涡旋脱落处受到的最小压力是-1.269×102Pa;由于钝体
后涡旋的自由脱落,柔性压电片在流场中的左右两个侧面形成了压力差,这样,压
电俘能器就可以从卡门涡街的现象中获取流动的能量。

35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23 “鳗鱼式”压电俘能器的电压输出

以柔性压电片的尺寸为 73mm×16mm×0.02mm 和阻流钝体直径为 10mm 为例,


图 3.23 显示了“鳗鱼式”压电俘能器电压输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由于柔性压电振
子的一侧面设置的电压为零,且规定了电压的方向,因此出现了最大、最小两个输
出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由图可知,压电俘能器电压的输出随时间的变化也是
按照正弦曲线的形式变化的,且最大、最小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是对称的。

3.3.3 阻流钝体直径和流速对涡旋脱落频率的影响

涡旋脱落频率的大小对压电振子能量收集的效率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只有当压
电振子的振动频率与涡旋脱落的频率相一致时,压电振子能量的收集效率才能达到
最大值。因此,研究分析不同因素对涡旋脱落频率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在上
一章中的理论推导中得知,涡旋的脱落频率 f s  0.198 v (1  19.7 ) ,其中,V 表示流
D Re
体的速度,D 表示阻流钝体的直径,Re 表示雷诺数。因为该压电俘能装置是放置于
空气中,流体的密度和粘度系数是一定的,雷诺数主要与阻流钝体的直径和流体的
速度相关;因此,涡旋的脱落频率主要与流体的速度和阻流钝体的直径相关。文章
以 73mm×16mm×0.02mm 尺寸的柔性压电片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了两种尺寸的阻
流钝体直径,即 10mm 和 20mm;设置了四种不同的流体速度,即 1m/s、5 m/s、10
m/s 和 15 m/s。如图 3.23 所示,不同的阻流钝体直径和不同的流体速度对涡旋脱落
频率的影响。

36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24 不同的阻流钝体直径和不同的流体速度对涡旋脱落频率的影响

由图 3.24 所示,当阻流钝体的直径是 10mm 时,流体的速度从 1m/s 增加到 15m/s,


涡街的脱落频率从 19.2Hz 逐渐增加到 285.8Hz,而且呈正比例线性的关系;当流体
的直径是 20mm 时,流体的速度从 1m/s 增加到 15m/s,涡街的脱落频率从 9.75Hz
逐渐增加到 145.95Hz,而且也是呈正比例线性的关系;当流体的速度比较小时,阻
流钝体的直径对涡旋脱落的频率影响比较小,而随着流体速度的不断增大,阻流钝
体的直径对涡旋脱落得频率的影响越来越大。

3.3.4 关于柔性压电振子的仿真与分析

振动模态是弹性结构固有的、整体的特性。通过对弹性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可以
搞清楚该物体在某一易受影响的频率范围内的各阶主要模态的特性,也就可以预测
该结构在此频段内在外部或是内部各种振源作用下产生的实际振动响应[53]。
文章以两种不同尺寸的柔性压电片为研究基础,通过 ANSYS 仿真软件对其进
行谐响应分析,了解其各阶主要的模态的。不同尺寸的柔性压电片的各阶振型云图
如图 3.24 和图 3.25 所示。

(a)一阶振型云图 (b)二阶振型云图

3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三阶振型云图 (d)四阶振型云图

(e)五阶振型云图 (f)六阶振型云图

图 3.25 41mm×16mm×0.02mm 压电振子各阶振型云图

(a)一阶振型云图 (b)二阶振型云图

(c)三阶振型云图 (d)四阶振型云图

38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e)五阶振型云图 (f)六阶振型云图

图 3.26 73mm×16mm×0.02mm 压电振子各阶振型云图

通过 ANSYS 对不同尺寸的柔性压电片的仿真分析,得到了各阶模态振型的振
动频率,其结果如表 3.3 所示。
表 3.3 不同尺寸的压电振子在空气中振动的各阶固有频率

压电振子尺寸 模态振型 固有频率(Hz)

1 4.171

2 22.424

41mm×16mm×0.02mm 3 26.041

4 71.234

5 73.158

6 131.124

1 1.335

2 8.305

73mm×16mm×0.02mm 3 12.235

4 23.404

5 37.541

6 46.021

39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了得到更为普遍的规律,文章分别通过改变阻流钝体的直径、流体的速度和
柔性压电片的尺寸来进行不同情况下的流固耦合计算,仿真与分析柔性压电振子在
不同情况下的受到的等效应力、形变量和电压输出的影响。
在本章的上一小节中可知,当流体的速度、阻流钝体的直径和流体的密度不发
生任何改变的情况下,升力系数正比于升力,即是升力系数越大则升力也就越大;
同样可知,在基于钝体绕流进行压电俘能系统的仿真分析中,柔性压电片的总形变
量和升力系数随着时间的变化是接近于正弦曲线变化的,即是柔性压电片受到的等
效应力随着时间的变化也是接近于正弦曲线变化的。
文章通过提取最大的等效应力值和最大的形变量等数据,并改变不同的柔性压
电片尺寸和不同的阻流钝体直径,仿真分析了其在不同的流速下的变化情况和对压
电振子电压输出的峰峰值的影响。
(a)等效应力幅值的影响因素
从下图 3.27 中可以看出,随着流速的增加,柔性压电片上受到的最大等效应力
的随之增大的;阻流钝体直径的增大也会使的柔性压电片受到的最大等效应力随之
增大。但两者对等效应力的影响均不存在线性的关系。由图 3.27(a)得知,随着流
速的不断增加,其对 41mm×16mm×0.02mm 的压电振子的影响越来越大,而随着流
速的不断增加,其对 73mm×16mm×0.02mm 的压电振子的影响相对比较平缓。

(a)柔性压电片尺寸 41mm×16mm×0.02mm (b)柔性压电片尺寸 73mm×16mm×0.02mm

图 3.27 等效应力的幅值随流速和阻流钝体直径的变化曲线

(2)最大形变量的影响因素
由图 3.28 可知,随着流速的不断增加,钝体后柔性压电片的最大形变量也是随
之不断增加;不同直径的阻流钝体对钝体后柔性压电片的最大形变量的影响也会带
来相同的效果。同样,由图 3.28(a)得知,不同流速和不同直径的阻流钝体对钝体
后柔性压电振子最大形变量的影响不是线性的。

40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柔性压电片尺寸 41mm×16mm×0.02mm (b)柔性压电片尺寸 73mm×16mm×0.02mm

图 3.28 最大形变量随流速和阻流钝体直径的变化曲线

(3)最大输出电压的影响因素
由图 3.29 得知,随着流速的增加,压电俘能器的输出电压随之不断增加;同样,
阻流钝体直径的增加也会带来同样的效果,很明显两者对压电俘能器电压输出的影
响均不存在线性的关系。由图 3.29(a)所示,当圆柱钝体直径是 10mm 时,随着流
速从 1m/s 逐渐增大到 15m/s 时,仿真分析得到的输出电压从 0.013V 增大到 1.568V;
当圆柱钝体直径是 2mm 时,随着流速从 1m/s 逐渐增大到 15m/时,仿真分析得到的
输出电压从 0.032V 大到 4.452V。相较于图 3.29(a)所示,对于 73mm×16mm×0.02mm
尺寸的柔性压电振子,流体速度和圆柱钝体直径对压电振子的输出电压影响更大;
当圆柱钝体直径是 10mm 时,随着流速从 1m/s 逐渐增大到 15m/s 时,仿真分析得到
的输出电压从 0.155V 增大到 4.432V;当圆柱钝体直径是 20mm 时,随着流速从 1m/s
逐渐增大到 15m/s 时,仿真分析得到的输出电压从 0.183V 大到 8.857V。

(a)柔性压电片尺寸 41mm×16mm×0.02mm(b)柔性压电片尺寸 73mm×16mm×0.02mm

图 3.29 输出电压峰峰值随流速和阻流钝体直径的变化曲线

41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 本章小结

本章以上一章的理论分析为基础,利用 ANSYS 仿真软件对基于钝体绕流的压


电俘能理论模型进行了模拟仿真。其中,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文章对 ANSYS 有限元进行了简介,并简单介绍了其做仿真分析的
流程;文章介绍了做流固耦合压电俘能仿真中流体的 k- 湍流模型的理论基础以及对
本文涉及到的主要模块进行了介绍。
(2)文章将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俘能仿真系统进行了三维建模,并对各个结构
进行参数设置,利用 ANSYS 有限元软件中的流体分析单元 Fluent 进行建模仿真,
求解不同的流速和不同的阻流钝体直径对整个涡流场的影响,并得到了涡流作用下
阻流钝体后柔性压电片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的作用线以及柔性压电片随着时间变化
的整体形变量的曲线。
(3)运用 ANSYS 有限元软件中的 Model 模块对柔性压电片的各阶模态的振动
云图进行了仿真,并说明了各阶模态振动下柔性压电振子的固有频率;然后,文章
仿真分析了不同的流体速度、阻流钝体直径在不同尺寸的柔性压电振子下,对电压
输出峰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流体的速度越大,整个压电俘能系统的电压输出就越大;
阻流钝体的直径越大,整个压电俘能系统的电压输出就越大。

42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发电的实验研究

在上一章中文章介绍了理论分析和模拟仿真结果的相关内容,本章制备了一个
在风力场中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俘能仿真系统的所需要的各种实验器材,并根据相
关的要求搭建相应的实验平台,通过改变不同的流体速度、阻流钝体直径和柔性压
电片的尺寸,利用数据采集卡等相关的实验器材,对柔性压电片在流场中的振动形
态和压电输出进行研究;最后分析实验结果并验证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准确性。

4.1 实验器材以及选型

从文章的以上章节中可知,在搭建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俘能系统的试验平台时
应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提供稳定的风源并可改变流体的速度;
(2)作为卡门涡街发生体的不同直径的阻流钝体;
(3)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不同尺寸压电俘能器;
(4)能够采集压电俘能器形变量和电压输出的装置。

图 4.1 系统实验平台的三维模型

文章根据基于钝体绕流实现压电俘能的系统实验平台的不同要求,以及上文中
仿真的要求,即对流体速度、压电片尺寸和圆柱钝体直径的仿真分析,分别采购和
定制了以下实验的器材。
(一)风槽的定制
在本次压电俘能的实验中,本文定制的风槽是由厚度为 10mm 的透明的亚克力
材料黏贴而成,其结构如图 4.2 所示。风槽主要的结构尺寸是长、宽、高分别是
1800mm、600mm 和 600mm。其中,考虑到鼓风机底座高度的问题,定制中将风槽
的底座往上提高了 20mm;风槽的上盖是采用三片可活动的盖板组成的,其尺寸是

4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00mm×600mm×10mm;考虑到为防止鼓风机漏风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装置将风
槽的一侧往内凹进去一部分,使得风槽能够完全包住鼓风机。

图 4.2 实验风槽三维装置图

(二)鼓风机的选取
鼓风机在此次的压电俘能实验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而鼓风机的选型的重要
依据是每小时的鼓风量和功率。在本次实验中,鼓风机每小时的鼓风量的大小是与
流体的速度和风槽横截面积的大小有关的,其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Q  vA 4-(1)

式中:Q 表示鼓风机每小时的鼓风量,v 表示流体的速度,A 表示风槽的横截面


积。文章设计流体的最大速度是 15m/s,上面介绍定制的风槽的横截面面积是 0.302m2
(刨掉风槽厚度等其他因素);此时,风槽内空气的最大流量约是 16330m3/h。故综
合考虑后选择了由乐清市弘科电气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是 SF6-4,机号为 6A 的低噪
音轴流风机,如图 4.3 所示,该鼓风机具体的参数如表 4.1 所示。

图 4.3 SF6-4 型鼓风机

表 4-1 SF6-4 型鼓风机的参数表


44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额定功率(kW) 转速 额定电压 频率 流量

(r/min) (V) (Hz) (m3/h)

2.2 1450 380 50 18700

(三)变频器的选取
变频器的使用主要是用来调节鼓风机风扇的转速,进而得到不同的风速,实现
对流体速度的调节。

图 4.4 VFD-CP2000 变频器

表 4-2 VFD-CP2000 变频器具体的参数

输入电流 额定电压/频率 操作电压范围 允许电源频率


变动范围(Hz)
(A) (V)

变频器输入 3.5 3相 323~528Vac 47~63


380~480V/50~60Hz

额定输出电容 额定输出电流 使用电机功率 最高输出频率

变频器输出 4.8kVA 6A 2.2kW 600Hz

结合鼓风机额定功率的参数值,本实验选取了一款台达 VFD-CP2000 系列的变


频器。该款变频器的特点是模块化设计易于维护和扩展;内置了 PLC 功能;PBC 涂
层设计,增加了环境的耐受性;具有最佳的散热设计,可在 50 度左右的环境中工作,
自动调整输出的额定值,维持变频器高效能的工作;而且这也是一款可以同时调节
鼓风机风速或是水泵流速的变频器,如图 4.4 所示。该系列的变频器的具体的参数
值如表 4-2 所示。

45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测量仪的选取
在该实验中主要需要测量风槽内流体的速度、钝体后柔性压电振子的输出电压
波形等实验参数。基于本实验室的环境,文章采用便携式速度测量仪和常用的模拟
示波器来分别测量流体的速度和压电俘能器输出的波形等实验参数,如图 4.5 和图
4.6 所示。

图 4.5 便携式速度测量仪

图 4.6 示波表

其中,该便携式风速测量仪的风速测量范围是 0.3~45m/s,风温的测量范围是
0~45 。C ,风速的测量精度是  3% ;而该示波表的采样方式有普通采样、峰值检测和
平均值三种方式,最大输入电压是 400V,采样率范围是 0.25S/s~100MS/s,其中,S
表示 sample 即采样数,M 表示的是兆。
(五)数据采集卡的选取

46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如图 4.7 所示,这是一款多功能数据采集卡 USB-6003 DAQ Labview。该产品具


有以下特点,可以 8 路模拟输入,50Ks/秒,具有 16 位分辨率;具有 13 条数字 I/O
线,1 个 32 位计数器;可以通过螺栓端子轻松连接传感器与信号发生源;具有质轻、
总线供电、便于携带等优点。该实验采用数据采集卡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将压电俘能
器产生的实时的电压能够被采集下来,为以后的分析研究打下基础。

图 4.7 数据采集卡

(六)阻流钝体和柔性压电片的选取
基于钝体绕流进行压电俘能系统的涡旋发生体就是阻流钝体,而柔性压电片是
实现流体动能与电能间相互转换的物质,因此它们的选取是该实验的主要环节。在
实验中采用 PVC 管作为卡门涡街现象的发生体;采用 DT 系列的压电薄膜传感器作
为压电俘能的装置,这是一个上下层都覆盖了银墨丝印电极的矩形压电薄膜元件,
对柔性压电片应变的反应特别灵敏,每微米的应变都可产生超过 10mV 的电压信号
[54]
。结合上一章的介绍,本实验采用的是两种不同尺寸的阻流钝体直径,即 10mm
和 20mm;两种不同尺寸的柔性压电片的尺寸,即 41mm×16mm×0.02mm和
73mm×16mm×0.02mm。其具体的结构如下图 4.8 和图 4.9 所示。

图 4.8 PVC 管

4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4.9 DT 系列压电片

风力场中基于钝体绕流进行压电俘能的实验平台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可任意
调节速度的流场区域、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俘能系统与数据读取和测量系统。
搭建该实验平台的主要思路是:鼓风机工作产生风力场,并以此作为风源,并
不断地向着风槽内部鼓吹,营造出一个相对理想的风力场;将鼓风机与变频器相互
连接,通过改变变频器的工作电压来调整鼓风机转动的速度,进而实现对风速调节
的效果;将阻流钝体,即卡门涡街发生体,固定于风槽内部的某个位置,PVDF 压
电薄膜传感器黏贴于阻流钝体的后面。实验中,为了尽可能减小人为因素对实验结
果的干扰,减小最终压电俘能器电压输出的误差,采用胶水将阻流钝体固定在风槽
内确定的位置,并用热熔胶对压电薄膜进行固定处理,共同放置于风槽内部;将数
据采集卡分别与电脑和压电俘能器相互连接,用便携式风力测速仪确定风槽内流体
的速度,在测量压电俘能器的电压输出时,将万用表和压电电极端相互连接即可。
基于该实验平台的三个主要部分,得到了如图 4.10 的总体的实验平台。

48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4.10 总体的钝体绕流压电俘能实验平台

4.2 压电俘能实验的结果分析

从上文的理论研究中,风力场中基于钝体绕流进行压电俘能的实验,影响压电
俘能器电压输出的因素主要有柔性压电振子的尺寸、阻流钝体的直径、流体速度和
外部的环境变化。实验中,忽略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整体实验结果的影响,着重讨论
其他的三个主要因素对压电俘能器电压输出的影响。

图 4.11 D=20mm、V=5m/s,电压输出的波形图

49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4.12 D=10mm、V=10m/s,电压输出的波形图

在实验中,当流体以一定的速度绕过阻流钝体时,脱落的涡旋就会带动柔性压
电振子的摆动,通过压电俘能器实现动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外部的数据采集
卡,通过电脑对输出电压进行采集。如图 4.11 和图 4.12,分别显示了当阻流钝体的
直径是 20mm 和 10mm,柔性压电振子的尺寸是 73mm×16mm×0.02mm 时,流体以
5m/s 和 10m/s 的速度在风槽中流动,压电俘能器输出的电压波形。从图 4.9 和图 4.10
中可以知道,在钝体绕流中,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压电俘能器的输出电压波形图
接近于正弦波,且波形会周期性的摆动。文章以两种不同尺寸的柔性压电振子尺寸
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阻流钝体直径和流体速度的改变,对压电俘能器的输出电压进
行了实验研究。本文以输出电压峰峰值为研究对象。
(1)当柔性压电振子的尺寸是 41mm×16mm×0.02mm 时,压电俘能器的输出
电压与流体的速度和阻流钝体直径之间的相互变化关系如图 4.13 所示。

图 4.13 电压峰峰值与流速和阻流钝体直径之间的变化关系
50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当柔性压电振子的尺寸是 73mm×16mm×0.02mm 时,压电俘能器的输出


电压与流体的速度和阻流钝体直径之间的相互变化关系如图 4.14 所示。

图 4.14 电压峰峰值与流速和阻流钝体直径之间的变化关系

从图 3.13 和图 3.14 可以看出,对于相同尺寸的柔性压电振子而言,钝体后压电


俘能器的电压输出的峰峰值随着流体速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阻流钝体的直径对峰峰
值电压也有同样的效果。对于 41mm×16mm×0.02mm 的柔性压电振子而言,当阻流
钝体的直径是 10mm 时,此时,输出电压的峰峰值由最小的 0.015V 增加到 2.021V;
当阻流钝体的直径是 20mm 时,输出电压的峰峰值由最小的 0.035V 增加到 4.698V。
对于 73mm×16mm×0.02mm 的柔性压电振子而言,当阻流钝体的直径是 10mm 时,
输出的峰峰值电压由最小的 0.185V 增加到 5.468V;当阻流钝体的直径是 20mm 时,
输出的峰峰值电压由最小的 0.214V 增加到 9.417V。

4.3 实验结果分析

文章根据具体实验室的情况,选取相应的实验器材,搭建了一个简单的钝体绕
流的压电俘能的实验平台,在实验的过程中忽略外界环境对整个压电俘能输出结果
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了,在不同的柔性压电振子下,流体速度和阻流钝体直径对
压电俘能器电压输出的影响。本文以柔性压电振子的输出电压的峰峰值为研究对象,
具体的结果如下所示。
(1)当柔性压电振子的尺寸是 41mm×16mm×0.02mm 时,柔性压电振子的输
出电压的峰峰值的仿真值和实验值的比对如表 4-1 和表 4-2 所示。

51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4-1 圆柱钝体直径 10mm,输出电压峰峰值与实验值

电压峰峰值 仿真值 实验值 实验误差


(V) (V) (%)
流速(m/s)

1 0.013 0.015 13.3

5 0.145 0.162 11.7

10 0.735 0.824 12.1

15 1.568 2.021 28.9

表 4-2 圆柱钝体直径 20mm,输出电压峰峰值与实验值

电压峰峰值 仿真值 实验值 实验误差


(%)
流速(m/s) (V) (V)

1 0.032 0.035 9.4

5 0.846 0.923 9.1

10 2.361 2.965 25.6

15 4.452 4.698 5.6

52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当柔性压电振子的尺寸是 73mm×16mm×0.02mm 时,柔性压电振子的输


出电压的峰峰值的仿真值和实验值的比对如表 4-3 和表 4-4 所示。

电压峰峰值 仿真值 实验值 实验误差


流速(m/s) (V) (V) (%)

1 0.155 0.185 19.3

5 1.157 1.326 14.6

10 2.898 3.224 11.3

15 4.432 5.468 23.3

表 4-4 圆柱钝体直径 20mm,输出电压峰峰值与实验值

电压峰峰值 仿真值 实验值 实验误差


流速(m/s) (V) (V) (%)

1 0.183 0.214 16.9

5 2.578 2.958 14.7

10 4.072 4.358 7.1

15 8.857 9.417 6.4

5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通过对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的对比,考虑到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外部环境
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看出,通过实验的到的压电俘能器的输出电压的峰峰值与
通过 ANSYS 仿真得到的压电俘能器输出电压的峰峰值基本上可以吻合的,且其与
圆柱钝体直径和流体的速度之间的变化规律也是基本上保持了一致。

4.4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对仪器的选取,搭建了一个在风力场中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俘能的试
验平台,即用鼓风机与变频器之间的相互搭配使用,模拟稳定并可以随时改变流体
速度的流场;用 DT 系列的柔性压电片模拟压电换能装置;用圆柱体模拟流场中的
阻流钝体;用便携式流速仪、数据采集卡等仪器来记录输出电压的波形图和实时数
据。
最终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尺寸的柔性压电俘能器输出的峰峰值电压与流体速
度和圆柱钝体直径之间相关的变化规律。通过与上文中仿真数据的对比,忽略外部
环境对压电输出的影响,得知了模拟仿真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上吻合。

54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俘能系统是一种工作在流体环境下,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
络节点的新型电源供给系统。文章以压电材料能量收集技术的研究现状,利用
ANSYS 有限元仿真软件,并选用柔性压电材料 PVDF 作为压电俘能器,对基于钝体
绕流的压电俘能系统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并利用搭建的实验平台,进行了
实验分析。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多种微能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状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且着重对
压电材料在俘能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基于钝体绕流进
行压电俘能的必要性和应用价值。
(2)研究风力场中钝体绕流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各个因素对卡门涡街现象
的影响,以及流场中钝体绕流后整个流场具体的分布情况;介绍压电俘能的理论知
识,包括压电效应、压电本构方程以及压电俘能器的理论力学模型;根据流固电三
场耦合仿真分析的相关知识,建立风力场中基于钝体绕流现象进行压电俘能的理论
模型。
(3)通过改变流体速度的大小、柔性压电片的尺寸和绕流钝体的尺寸,运用软
件 ANSYS 和 Fluent 等有限元软件对基于钝体绕流的压电俘能系统的理论模型进行
有限元仿真,分析讨论其对涡街脱落频率以及压电俘能系统等的影响规律,并导出
相应的关系曲线图。
(4)根据相关的理论分析,购买和定制了相关的实验器材,搭建了一个基于钝
体绕流的压电俘能系统简易的实验平台。通过具体的实验测试和数据采集,得到了
流体的速度、阻流钝体直径和压电振子的尺寸对压电俘能器电压输出的影响,通过
对最终的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相互比对,验证了仿真分析的正确。

5.2 展望

由于时间有限,加上本人的学术水平有限,对于很多一些复杂的问题都只是进
行了简单化的处理,因此这些研究也是相对比较粗糙的。不过,在以后的研究中可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研究:
(1)本文设置了四种不同的流体速度,而这四种流体速度互相成比例,不具有
足够的代表性。后期的研究中,可以适当的多增加流体的速度种类,且彼此之间互
不相关。
(2)本文采用了两种不同尺寸的阻流钝体,且都是圆柱形的阻流钝体。在后期
的研究中,多增加不同尺寸的阻流钝体直径类型的阻流钝体,或是多个相同直径的
阻流钝体串列或并列,进行压电俘能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
55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本文只是采用了万用表和数据采集卡对压电俘能器的电压输出进行了波形
采集和数据采集,不清楚钝体绕流压电俘能对外接电路的影响。在后期的研究中,
对不同的阻流钝体直径、不同种类的阻流钝体和不同的流体速度均外接带有负载的
电路,研究其对功率输出的影响,是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56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汪小燕,王俊峰,何岭松.基于能量采集技术的无线传感网研究进展[J].微计算机信息,2006,
22(8-1):4-6.

[2] Simon,Gyula,Miklos Maroti et al.Sensor network-based countersniper system[J].ACM,2004.

[3] Yick,J.,B.Mukherjee,and D.Ghosal.Analysis of a prediction-based mobility adaptive tracking


algorithm[J]. IEEE,2005 pp809-816.

[4] Castillo-Effer,M.,Daniel H.Quintela,W.Moreno,R.Jordan,and W.Westhoff.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for flash-flood alerting[J].IEEE,2004.

[5] Yuse, Kaori, Thomas Monnier and Lionel Petit et al. Self-Powered wireless health monitoring
supplied by synchronized switch harvesting (SSH) method[J] .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ures.2008.19 (3):378-394.

[6] 孔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6.

[7] 陈文艺,孟爱华,刘成龙.微型振动能量收集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微纳电子技术,


2013,50(11):715-720.

[8] 陈仁文.新型环境能量采集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9] 梁晨宽.电磁式低频振动能量收集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 杭州:杭州工业大学,2013.

[10] Glynne-Jones, M.J.Tudor, S. P.Beeby,N.M.White. An electromagnetic,


vibration-powered generator for intelligent sensor systems[J] . Sensor and Actuators A :
Physical.2004,110(1-3):344-349.

[11] 王琦.基于压电效应的换能器技术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0.

[12] 王亮,陈宗芳,付强,苗仁德,王明.鱼类自主游动水动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J].力学学
报,2012 44(1):179-183.

[13] 王永学.无反射造波数值波浪水槽[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1994(2):205-214.

[14] E.BiSchur,S.Pobering,M.Menacher,N.Schwesinger.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er


operating in flowing water[C] . SPIE Active and Passive Smart Structures and Integrated
Systems 2010.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 76432Z1-76432Z8.

[15] G.W.Taylor,J.R.Burns,S.M.Kammann., et al.The Energy Harvesting Eel: A


Small Subsurface Ocean/River Power Generator[J]. IEEE Journal of Ocean Engineering, 2001,
26(4): 539-547.

[16] Ale Leonetti Luparinia, Qian Jiang.T-Box Harnesses Wind Energy from Speeding Trains

[J/OL].2001.http://inhabitat.com/t-box-harnesses-wind-energy-from-speeding-trains/.

5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M Deterre,E Lefeuvre,E Dufour.Gergam.An active piezoelectric energy extraction method

for pressure energy harvesting [J].Smart materials & structures,2012,21:085004-1-9.

[18] 应展烽,陈志华,范宝春,等.三维方管中柱体可压绕流的大涡模拟[J]. 南京理工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8,32(2):154-159.

[19] Li S . and Lipson H . Vertical-stalk flapping-leaf generator for wind energy harvesting . In
ASME 2009 Conference on Smart Materials , Adaptive Structure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2009[C].Oxnard,CA.

[20] Huseyin Dogus Akaydin, Niell Elvin,Yiannis Andreopoulos. Energy Harvesting from Highly

Unsteady Fluid Flows using Piezoelectric Materials[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ures,2010,21:1263-1278.

[21] Michael J . Ramsay , William W . Clark .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 for Bio MEMS
Applications[C]//Proceedings of Smart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2001 :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of Smart Structures Technologies,2001,4332:429-438.

[22] Clair D.St.,Bibo A., ennakesavababu V.R.,et al.A scalable concept for micro-power
generation using flow-induced self-excited oscillations[J].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10.96(14).

[23] E.S.Leland,E.M.Lai,P.K. Aright. A Self-powered Wireless Sensor for Indo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WNCG Conference,Austin,TX,2004[C],pp.267~278.

[24] 张也影.流体力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5] 刘鹤年.流体力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6] Simkovics R .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J] . Intell Mater
Struct, 2010(10):49-55.

[27] 孟元元.圆柱绕流的数值模拟研究[D]. 兰州:甘肃工业大学,2010.

[28] 于祖荣.流体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9] F. Peano,T.Tambosso,E.D.Di.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a MEMS Electret-based


Capacitive Energy Scavenger[J].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2005,14(3):
429~435.

[30] (澳)Jiyuan Tu,Guan Heng Yeoh,


(美)Chaoqun Lin.计算流体力学—从实践中学习[M].沈
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31] 杜小振.环境振动驱动微型压电发电装置的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32] S . Meninger , J . O . Mur-miranda , R . Amirtharajah , A . P . Chandrakasan and


J. H. Lang. Vibration-to-electric Energy Convers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Systems.2001,9(1):64~76.

58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3] 贾来冰.二维流场中板状柔性体与流体相互作用的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34] 黄鑫.压电复合材料参数预测[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0.

[35] 田应元,张云海,任翀.海洋发电发展方向及技术线路思考[J].能源工程,

[36] E. Bischur, S. Pobering, M. Menacher,N.Schwesinger.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er


operating in flowing water[C] . SPIE Active and Passive Smart Structures and Integrated
Systems 2010.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 76432Z1-76432Z8.

[37] A. Erturk,D.J.Inman. A distributed parameter electromechanical model for cantilevered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ers[J] .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 , 2008 , 130 :
041002-1041002-15.

[38] 黄榜新.流体与结构耦合作用分析理论的初步探讨[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39] 田方宝.模拟生物运动的流固耦合数值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40] 王思莹.柔性体与流体耦合运动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41] Akaydin,Huseyin Dogus,Niell Elvin,and Yiannis Andreopoulos. Harvesting from highly


unsteady fluid flows using piezoelectric materials[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ure,2010.21(13):1263-1278.

[42] 毛芹,王涛,郝腾飞,王军政.基于 PVDF 压电片发电的特性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2,32(11):11401-1144.

[43] 毛根海,邵卫云,张燕.应用流体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4] 赵娟.压电能量回收结构的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45] 邓凡平.ANASYS12.0 有限元分析自学手册[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46] 胡仁喜等编著.ANASYS13.0 多物理耦合场有限元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社,2011.

[47] 于勇. FLUENT 入门与进阶教程[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48] 韩占忠编著.FLUENT—流体工程仿真计算实例与分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49] 刘博.柔性压电振子水下俘能特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50] 小飒工作室. 最新经典 ANASYS 及 Workbench 教程[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51] 朱红钧.FLUENT 15.0 流场分析实战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52] 姜海波,曹树良,程忠庆.平板大工攻角绕流升力与阻力系数的计算[J].应用力学学报,2011,
28(5):518-520.

59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3] Y.Zhu,S.O.R.Moheimani,and M.R.Yuce. A 2-DOF wideband electrostatic transducer


for energy harvesting and implantable application[J]. IEEE Sensor,2010,1542-1545.

[54] 李知远.悬臂梁式压电俘能理论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60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1.李蒙,王海峰,崔宜梁,孙凯利,孙中义.基于有限元双晶片悬臂梁压电俘
能器的建模研究[J].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0(3):35-39.
2.李蒙,王海峰,宣俊伟,崔宜梁,孙凯利.基于有限元的双向圆筒型永磁直线发
电机的数值模拟与仿真分析[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0(4):60-64.
3.崔宜梁,王海峰,李蒙,等.主动式压电俘能电路研究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
报,2018(1):9-16.
4.Meng Li, Haifeng Wang, Yiliang Cui and Kaili Sun. Simulation of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er based on the vortex flow[J]. IPO Conf. Seri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 2017,250(1),012020:122-126.

在校期间发表的专利

1.基于卡门涡街效应的柔性压电发电装置.专利号:201610906935.5.王海峰, 崔
宜梁,张骞,李蒙,孙凯利.
2. 一种利用波浪能的曲柄滑块式压电发电装置.专利号:201710610120.7.王海
峰,李蒙,崔宜梁,孙凯利,郭修宇.

在校期间参与的基金项目

1.卡门涡街作用下利用压电效应实现波浪能发电的机理研究.编号 51405255.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主动式压电集能器的关键技术研究.编号 J12LN95.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
目.
3.用于海洋资料浮标观测系统的波浪能供电技术的仿真研究.编号 2012YD04038.山
东省科技发展计划(政策引导类项目).

61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2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研究生生活也即将画上句号,感谢所有陪伴我走过
这三年时光的老师和同学们。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老师王海峰副教授,本文是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从论文的选题、课题的研究以及到论文的撰写整个过程中,王老师尽心尽力、一丝
不苟。王老师的学术态度严谨求实、处事方式灵活积极、为人态度乐观豁达、平易
近人、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勤勤恳恳,这些美好的品质都深深的影响着我、督促
着我要好好学习。在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我受益匪浅。在科研中,王老师的严
格要求以及耐心的为我们解答疑惑、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相关学习资料、给与我们
极大地鼓励;在生活中,王老师也给与我们很大的帮助。其次,我要感谢那些与我
朝夕相处的同学们,特别是智能仪器实验室的师兄师弟们。这段时间的我最忙碌也
最充实,与老师同学们彼此之间相处的都很融洽,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使我不仅拓
展了知识面,也开阔了我的视野。谢谢你们对于我这研究生三年给予的莫大的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感谢父母对我一直以来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
支持,感谢你们为我付出的一切。

6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4

青 岛 大 学硕士 学位论文 

学 位论 文 独 创 性 声 明

本 人 声 明 所 呈 交 的 学 位论 文 系 本 人 在 导 师 指 导 下 独 立 完 成 的 研 宄 成 果 文 中


 。


依 引 他 用 人 的 成果 均 做 明 标
已 出 确 注,
或 得到 许 可 论 文 内 容未 包 含 法 律 意 义 

上 。

己 属 于 他 人 的 任 何 形 式 的 研 究 成 果 也 不 包含 本 人 己 用 于 其 他 学 位 申 请 的 论 文 或 成



果 

本 人 如 违反 上 述 声 明 愿 意承担由此 引 发 的 切 责任 和后果




1 1
论文 作 者 签 名 : 曰 期 :


 丨
? 年 ( 月 


学 位论 文 知 识 产 权 权 属 声 明

本 人 在 导 师 指 导 下 所 完 成 的 学 位 论 文 及相 关 的 职 务 作 品 知 识 产 权 归 属 学 校 , 

学 校 享 有 以 任 何 方 式 发 表 复 制 公 开 阅 览 借 阅 以 及 申 请 专 利 等 权利 本 人 离 校
、 、 
 、 。

后 发 表 或 使 用 学 位 论 文 或 与 该 论 文 直 接 相 关 的 学 术论 文 或 成 果 时 署 名 单 位 仍 然 为

 ,

青 岛大 学 

本 学位 论文属 于 

保密 □ ,
在 年 解 密 后 适 用 于 本 声 明 

不 保 密y 

“ ”

( 请 在 以 上 方框 内 打 V 

论 文作 者签名 :

_ 炎 日 期 :
 > 丨
? 年 ( 月 丨




导 师 签 名 :
曰 期 :
年 ( 月 丨



( 本 声 明 的 版 权归 青 岛 大学所 有 ,
未经 许 可 ,
任 何 单 位及 任 何 个 人 不 得擅 自 使 用 

6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