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2017 年 第 3 期 Journal of Poyang Lake No.3 2017

DOI :10.3969/j.issn.1674-6848.2017.03.001

宋代江南的梅花生态与赏梅品味

☉王建革

[摘 要]宋代是中国梅花审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不单有多样生境下的野外赏梅和乡村赏梅,也有非
常细致化的园林赏梅和庭院审美,并由此形成了多样化的品梅风格。 当时的人们像近现代的欧洲人一样有种
植花草的习惯,而不像近代中国的农民一样往往只在房前屋后种菜或种植农作物。 宋代的江南士人灵活地掌
握了梅花欣赏的空间,培养了多种赏梅的品味,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宋代江南;梅花生态;生态环境史;生态文化

本文 主要 探 讨生 态环 境 史意 义下 的梅 花 生 境 也增加,由此形成许多 梅花 欣 赏空 间 ,产 生 出许 多
变化与审美风格 的 互动 。 这种 互 动既 涉及 环 境变 梅花欣赏的风韵与意境。 这些生境下的赏梅,推动
迁,也涉及人文艺术风格 的变 化 ,这种 研究 使 生态 了中国梅花多样化生态文化的形成。
史有了文明史的探索空间。 自然环境的动态变化,
包括温度变化、农业开 发 引起 的生 境变 化 ,都会 影 一、山野生境
响到植梅,也间接地影响到咏梅。 从人对环境的作 宋代以前,士人主要集中在西安与洛阳, 赏梅
用角度看,梅花品味的 变化 影 响到 环境 选 择 ,环 境 也主要发生在这两个城市的文人圈内,植梅的生境
变化也因此为审美的变化所改变。 植梅生态与人的 也多以野外为主,赏 梅品 味 也不 甚多 ,这 一时 期对
赏梅互动中有多重的人、梅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植 梅花的品味多是那种对红梅破雪的意境的欣赏。 长
梅生态的一个重大变化发生在宋代,区域也主要集 江以南少雪,梅花诗多以报春为题。 五代北宋时期,
中于江南。 宋代是江南梅花审美的大发展时期。 南 文人风格 发生 重 大变 化 , 咏 梅 风格 也发 生 重大 转
宋时期,北人南渡,在士人大量增加的环境下,江南 变,人们不再追求那种 鲜艳 的 气息 ,而是 追 求清 淡
植梅与赏梅进一步成长,形成梅花热。 美国学者毕 与幽雅的格调。 林逋开宋代赏梅风格转变之先,他
嘉珍认为,士人南渡,自然环境以及复杂的社会、知 的梅花审美主要发生在西湖边,其本人和西湖的风
识与美学环境相结合,形成了梅花热。 士人在华北 格都对宋代的梅花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湖赏梅
时也咏梅,但由于气候寒冷,梅花亦少,咏梅的机会 既有山景,也有水景。 林逋《山园小梅》中的梅花审
也少;来到南方后,各阶层赏梅机会大大增加,赏梅 美不是大红大紫的风格,而是一种风情、一种幽雅:
诗词绘画也因此大幅度增长 。 首都迁杭以后,江南 ①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
成为士人集中之地, 不单城市中的园林植梅增加, 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②他不提晴空下的梅花鲜艳,
乡村田野的植梅也大量增加,一般人户的庭院植梅 而是讲疏影、水清、暗香与月 色 ,淡雅 中透 出 深幽 ,

[作者简介]王建革,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433 )。
① 毕嘉珍:《墨梅》,陆敏珍译,常州:江南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 43 页。
② 林逋:《梅花》,厉鹗:《宋诗纪事》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第 248 页。

5
2017 年 第 3 期

这是梅花审美的一种新的格调。 林逋的描述不单有 意 表 达 ,他 的 《寻 梅 三 首 》中 就 有 :“绀 碧 烘 晴 水 照


梅花枝形的“疏影横斜 ”,还 重视 梅花 与水 的 关系 , 天,断槎荒葑牧羝田。 数旬不踏苏堤路,专为梅花跨
重视月色与梅花的搭配 ①, 展示出古代江南文人所 晓鞯。 ”⑤这是他在西湖赏梅。
追求的那种清远深幽的气质。 林逋对梅花的新时代 天目 山上 游许 多 地区 的溪 山 之间 有 大 量 的 赏
的解读,把赏梅从一种鲜艳如火的气息转到一种暗 梅之地,山地之溪水与梅花相映,有格外的风韵。 高
香与淡远的境界, 在唐宋转变的风格分界点上,引 似孙的《剡录》讲到嵊县的剡 山 时 ,提 到王 铚 的《剡
领了时代风格的转变。 孤山之梅在北宋时就成为梅 坑探梅》一诗:“岭上寒梅自看栽,山斜一半似屏开。
花诗歌的一个主题。 南宋时期,大量的士人来到杭 春寒点点枝头雨,上有东流水过来。 ”⑥陈景沂编辑
州,孤山梅的诗便越来越多。 的《全芳备祖》所引易寓言的梅花诗,讲到太湖南部
宋代诗人对野生梅花的描述,其生境有几种特 荆溪一带的赏梅处:“去年看梅南溪北,月作主人梅
别之处:一是山景,二是雪景,三 是水 景,各 有 不同 作客。 今年看梅荆溪西,冰为风骨玉为衣。 腊前欲雪
的表现。 这几种景观经常相互一体,各种景观下的 竟未雪,梅花不惯人间热。 ”王臞轩讲的梅花也是大
赏梅品味也是不一样的。 规模的山地梅花:“山前山后雪成堆,朔风撼地声如
(一)梅花与山 雷。 孤根受死忍寒冻,直向百花头上开。 寻春游子不
林逋注意梅花与山的关系,其《山村冬暮》一诗 爱惜,马蹄蹂践花狼籍。 芳姿不肯被消磨,饱尽炎凉
中有言:“衡茅林麓下,春气已微茫。 雪竹低寒翠,梅 方结实。 ”⑦南宋韩琥的《春山看红梅》,也讲了这样
花落晚香。 樵期多独往,茶事不全忙。 双鹭有时起, 一种山地梅花:“年 年常 得醉 君 家 , 今 日红 梅 正着
横飞过野塘。 ”②林和靖的士人形象已和孤山之梅结 花。 点缀初非桃有艳,横斜宁与李争华。 依然竹外并
合到一起。 西湖的这种梅与孤山的生境审美,影响 林下,况复山巅与水涯。 步绕孤根香更在,高怀无惜
到后期诗人。 北宋时期,许多人写到梅与野外山水 共流霞。 ”⑧人到野外,对梅花的印象往往只是对红
的关系。 在西湖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天目山区一带, 梅的印象。
赏梅多在山地。 周紫芝有诗言及孤山之梅:“绿发朱 韩琥又写出了一种全方面的野外赏梅体验:
颜日枯槁,心向梅花两倾倒。 谁知更有少陵翁,江上 今年全未作梅诗,与向花前浪品题。 不分
情多被花恼。 三年家住孤山下,玉树濒湖得春早。 山 雪霜摧折尽,尚须天日照临之。 静看冷蘂无人
髙有月韵最胜,水近无风香亦好。 凌霜我欲念花寒, 会,闲绕孤根只自知。 犹有幽禽解鸣语,为予酬
对酒花应怜客老。 孤芳一别今几时,更恐山林迹如 酢殆移时。
扫。 ” 张镃对野外之梅的景观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肯同桃李强搀春,自占空山野水滨。 老气
他上“群玉山头”寻梅时的状态 是:“冒 寒岗 路 透溪 却因高树得,清姿不待数花新。 本来淡雅难从
桥,驴仆翩翩叶乱飘。 ”④公共园林的寻梅是一种雅 俗,纵入纷华已绝尘。 最爱夜深霜重处,冷风吹

① 程杰:《梅文化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第 73 页。
② 林逋著、沈幼征校注:《林和靖集》卷一《山村冬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年,第 58 页。
③ 周紫芝:《次韵仲平陈郎中孤山见梅用黄法曹旧韵》,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一五 二六 ,北京:北 京大 学出版 社,1995
年,第 17351 页。
④ 张镃:《梅》,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二六八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31671 页。
⑤ 张镃:《寻梅三首》,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二六八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31671 页。
⑥ 高似孙:《(嘉定)剡録》卷二《山水志》,清道光八年刻本。
⑦ 陈景沂编辑,祝穆订正,程傑、王三毛点校:《全芳备祖》第一册前集卷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 29 页。
⑧ 韩琥:《春山看红梅》,陈思:《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七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宋代江南的梅花生态与赏梅品味

起月精神。 ①
的寻梅:“晴溪涨渌如阴苔,晴山插影相低回。 画船
在这种全景式的野外赏梅中,多因素的优美环 叠鼓顺流下,波光浩荡征帆开。 滩萦岸缭柂牙转,水
境几乎占齐。 树的枝形也兼具众美,在夜深霜重时, 臾 已复过绝壁,归路渐近严陵台。
石相激如奔雷。 须 旦
显出格外的风格气象。 山重溪境弥迥,暗香忽自空中来。 日斜正见丛棘外,
(二)梅花与河流 炯炯疎片飘寒梅。 槎牙一种独愁绝,含情不语明岩
梅花与水面结合的生境是重要的赏梅景观。 梅 隈。 ”⑦溪边之梅不单会与涨溢的溪水有关系,也与
花与江河湖泊等水面相搭配,形成格外清雅优美的 晴山、绿苔等景观相配合。
景观。 西湖边的水景与梅景很出名,其他地区也有 梅尧臣在一首诗中提到照水野梅,即梅花盛开
湖与梅的互动赏梅。 陆游有诗言:“今朝雨初晴,湖 在水面上,两相映对,分外之美。 “江南腊月前溪上,
上好天色。 落梅纷可藉,桑柳亦已拆。 老夫病良已, 照水野梅多少株 ,艳薄 自将 同 鹄羽 ,粉寒 曾 不逐 峰
并水散轻策。 冉冉春物新,忽忽衰发白。 四方岂不 须。 桃根有妹犹含冻,杏树为邻尚带枯,楚客且休吹
乐,懒惰畏远客。 惟当勤买酒,东城复南陌。 ” ②
玉笛,清香飘尽更应无。 ”⑧南宋时期,照水梅出现了
宋时江南最为普遍的梅花是江梅, 顾名思义, 专业的类型。 《嘉泰会稽志》提到这种类型:“越中又
这是以江河之旁的梅花形象命名的梅花,江梅也是 有映水梅,其实甚美而颊红。 ”照水梅是人根据花的
野生梅。 “遗核野生,不经栽培者。 又名直脚梅,或谓 颜色和形态及 其 与水 面结 合 的美 观程 度 有意 培 育
之野梅。 凡山间水滨,荒寒清绝之趣 [ 处] ,皆此本也。 的梅。 照水梅一般是红梅,与清的溪水相映照。 江浙
花稍小而疏瘦有韵,香最清,实小而硬。 曰早梅,花 地区多有 山谷 之 梅 , 梅 在深 涧 有一 种空 谷 幽深 之
胜直脚梅。 吴中春晚,二月始烂漫。 独此品于冬至前 感。 “越州昌原梅最盛,实大而美,项里、容山、直步、
已开,或重阳后即有花者,故得早名。 ” 江梅在北宋

石龟多出古梅 ,尤 奇古 可爱 。 绿 藓封 枝,苔 须 如绿
时期已经被人广泛传颂。 李彭有《江梅》诗,其中云: 缨,疏花点缀其上,夭矫如画 ,山 谷间 甚多 ,树 或荫
“江梅疏雨弄晴曛,割取江东一信春。 ” 程俱讲到江

数十步。 好事者移植庭槛,纵不槁,苔藓亦辄剥落,
梅开过后的情形有云:“江梅开过尚馀香,半面残妆 盖非凡物也。 ”⑨韩驹有诗言涧谷寻梅:“江南岁晚雪
对夕阳。 野草凡花正无赖,竞将红紫占春风。 ”⑤陆游 漫漫,涧谷梅花巧耐寒。 ”梅花开在涧谷,寻梅道路
有诗这样讲江边之梅:“梅花消息动江边,渐见新春 也是曲曲折折:“云 根细 路绕 溪 斜 , 日 出烟 销 水见
换故年。 ” 一般而言,江是指江南较大的河流,一般

沙。 ”⑩朱敦儒在一首词中这样设想梅花与深涧的关
的河流称作溪。 当时有大量的咏梅诗描述溪水与梅 系:“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 路远深山不怕寒,似
的关系,沈与求的《溪上见梅》就是这样一种环境下 共春相趓。 ”朱敦儒的梅格有深润之幽,他在一首题

① 韩琥:《涧东临风饮梅花尚未全放一树独佳》,陈思:《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七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六《湖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1869 页。
③范成大撰、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三十《土物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447 页。
④李彭:《江梅》,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一三八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15940 页。
⑤程俱:《观梅》,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一四一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16345 页。
⑥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七十四《霜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4065 页。
⑦沈与求:《溪上见梅》,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一六七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18761 页。
⑧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十八《梅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 491—492 页。
⑨《嘉泰会稽志》卷十七,浙江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 4 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 年,第 2052 页。
⑩ 韩驹:《梅花八首》,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一四四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16614 页。

7
2017 年 第 3 期

为《卜算子》的词中这样描述梅的深幽:“幽思有谁知, 作诗:“春晚城南十里陂,亭亭独立见奇姿。 品流不


托契都难可。 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 ” 韩琥 ①
落松竹后,怀抱惟应风月知。 ”⑨单为一株梅花而赏
探梅的涧是山中之涧:“残雪馀寒二月来,涧东犹是 梅,也是野梅稀少时的状态。陆游经常回忆成都梅花
欲开梅。 ”②这株梅花开在二月,此单株有山涧之冷, 如海的情景,那里梅花多,规模大:“锦城梅花海,十
花开较晚。 “探梅山路一杯停,日淡风微远霭生。 莫 里香不断。 醉帽插花归,银鞍万人看。 ”⑩ 成都有大规
问古来寻古话,只知春近爱春情。 几枝冷蕊吟方见, 模的梅花,由于农业的开发,江南的野地梅林规模远
一点踈花画不成。 我挟两儿同二友,老来酒外更何 不如西部地区。
营。 ”③涧旁的单株梅花,与整体山景相映成美。 陆游 (三)梅与雪
也曾提到涧中古梅:“梅花吐幽香,百卉皆可屏。 一 范成 大写 到吴 中 气候 与梅 花 开放 时 间 的 关 系
朝见古梅,梅亦堕凡境。 重叠碧藓晕,夭矫苍虬枝。 时,提到寒冷与雪对梅花开放的影响:“去年多雪苦
谁汲古涧水,养此尘外姿? ”④ 寒,梅花遂晚,元夕犹未盛开。 ”梅花因寒冷迟开,他
陆游 在若 耶 溪上 常见 到 水边 之梅 :“但苦 奇 寒 讲得清清白白。 又有:“来年寒力冻芳尘,勒住东风
恼病翁,岂知上瑞报年丰。 一庭不埽待新月,万壑尽 寂莫滨。 只管苦吟三尺雪,那知迟把一枝春。 灯烘画
平号断鸿。 茧纸欲书先研冻,羽觞才举已尊空。 若耶 阁香犹冷,汤暖铜瓶玉尚皴。 花定有情堪索笑,自怜
溪上梅千树,欠我今年系短篷。 ”⑤溪滩寻梅也是一 无术唤真真。 ”輥


南宋时期,西湖的梅雪关系成为主
种风景, 陆游为一首溪滩寻梅的山水画题了一首诗: 流审美。 杨万里《和吴监丞景雪中湖上访梅》一诗中
“孤舟清晓下溪滩,为访梅花不怕寒。 忽有一枝横竹 有云:“闻君踏雪访梅花,不怕苏堤十里赊。 ”輥


西湖
外,醉中推起短篷看。 ”⑥若耶溪的山水景观与梅花 大环境的雪境有宏观之美,梅在雪景中又有细处之
相配时, 也令诗人生出愁情:“若耶溪头春意悭,梅 美。 他也有对传统的梅花报春的描述:“江梅小树打
花独秀愁空山。 ” 在一个叫北坡的小地方,一株梅

头开,便有红梅趁脚来。 趱得杏红开火急,春风已落
久 久 不 开 ,陆 游 也 时 常 去 看 ,忽 有 一 天 开 放 ,他 写 第三回。 ”輥


他特别重视梅花对雪的主动性:“小树梅
道:“日日来寻坡上梅,枯槎忽见一枝开。 ”⑧陆游听 花彻夜开,侵晨雪片趁花回。 即非雪片催梅发,却是
到东村有一棵树有梅花 ,也去 欣 赏,并 为这 棵 梅花 梅花唤雪来。 ”輥

① 朱敦儒:《樵歌》卷下《卜算子》,清嘉慶宛委别藏本。
② 韩琥:《涧泉吟藁·涧东临水饮梅花尚未全放一树独佳》,陈思:《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七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韩琥:《涧泉吟藁·探梅》,陈思:《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七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十六《古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2360 页。
⑤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十八《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1421 页。
⑥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三《题剡溪莹上人梅花小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1723 页。
⑦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五十六《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3262 页。
⑧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九《北坡梅开已久一枝独不著花立泰日忽放一枝戏作 》,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5 年,第 1988 页。
⑨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 南诗稿 校注 》卷十七 《梅花 已过闻 东村 一树盛 开特 往寻之 慨然 有感 》,上 海:上 海古籍 出版 社,
2005 年,第 1345 页。
⑩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四《梅花绝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1733 页。
訛 范成大著、富寿荪标校:《范石湖集》卷二十五《去年多雪苦寒梅花遂晚元夕犹未盛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第 351 页。
訛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卷二十一《和吴监丞景雪中湖上访梅四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378 页。


訛 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卷三十六《晓起探梅》,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674 页。


訛 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卷三十六《至后十日雪中观梅》,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674 页。

8
宋代江南的梅花生态与赏梅品味

陆游 有诗 句 赞雪 中的 西 湖之 梅 :“小 雪湖 上 寻 君’——
—怕落在他眼睛里, 给他无微不至地刻划在
梅 时 ,短 帽 乱 插 皆 繁 枝 。 ” 西 湖 的 雪 景 是 非 常 出

诗里。 ”⑧杨万里对雪后寻梅有非常典型的描述,他
名 的, 他也常常在家乡周边踏雪 寻梅 :“年 年踏 雪 的《雪后寻梅》一诗讲荆溪 南 北野 生的 梅 林 :“去 年
探梅开,二月今年始见梅。 从此逢春心转懒,小诗不 看梅南溪北,月作主人梅作客。 今年看梅荆溪西,玉
拟觅花栽。 ”又有:“寻梅不负雪中期,醉倒犹须插一 为风骨雪为衣。 ”在寒冷的天气下,梅花对于诗人的
枝。 ”②寻梅诗人有一种独特的心境,雪中的寻梅一 审美需求有着特别的满足,雪后的梅花,红白相间,
般也在空旷场地中展 开 :“岁尽 霜雪 稠, 相 望 僵万 格外美丽。 他的寻梅, 也追寻着林逋的审美意境:
木;天岂私梅花,独畀此芬馥。 高标我自有 , 何憾老 “要寻疏景横斜底,拣尽南枝与北枝。 ”⑨
空谷。 ”③雪后寻梅是山区趣事:“雪后梅花初半吐,
身闲樽酒盍频开。 锦官城外青羊路,常记当年小猎 二、村野环境
回。 ” 山区的雪后寻梅往往要登山,山雪与宏大场

随着 农业 的开 发 ,山野 之地 越 来越 少 ,离 居 处
面与寻梅相结合,使寻梅有格外的宏大情怀。 “雪晴 也越来越远,人们开始 在乡 村地 区 植梅 赏 梅 ,这 就
萧散曳笻枝,小坞寻梅正及时。 临水登山一年恨,十 是村野环境的赏梅。 村野环境往往是自己的村庄周
分说似要渠知。 ”⑤山野之地有为游人观梅而设的亭 边和邻近村庄 的 周边 。 老年 陆 游有 一次 到 东村 寻
子。 “与梅岁岁有幽期,忘却如今两鬓丝。 乘淡月时 梅, 东村就是他居处附近的村庄。 “今朝偶有寻梅
和雪看,斫苍苔地带花移。 ” 山亭周边有大片的野

兴,春色争来拄杖前。 ”⑩他伴着这梅花香气,拄杖到
生梅花,而水溪边的雪中梅花更有风趣:“一溪水浅 东村寻梅。 乡村寻梅充满了春色的陶醉,这是村庄
梅枝瘦,四野云酣雪意骄。 ”⑦山溪的梅花与远景的 寻梅的独特韵味。 在梅香处处时,梅花香气使村庄
雪山形成对比,更有宏大的氛围。 充满了家居的甜美:“柳色新如染,梅花香满村。 ”輥

杨万里的诗歌非常有特色, 他会把小景物、小 陆游讲到了路边残梅也有梅香:“幽径欣行乐,衰年


景观、小生物,活生生地绘进山水诗中。 他“用敏捷 困负薪。 梅残香更远,草动绿初匀。 ”輰


乡村的梅花开
灵巧的手法,描写了形形色色从没描写过以及很难 放时, 整个区域 充 满了 梅的 气 味 :“山 村梅 开 处处
描写的景象, 因此姜 夔 称赞 他说 :‘处 处江 山怕 见 香,醉插乌巾舞道旁。 ”輥


陆游曾在滩地寻梅,《樊江

①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八十《湖山寻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4309 页。


②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七十五《梅开绝晚有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4112 页。
③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四十九《岁暮杂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2944 — 2945 页。
④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十六《春近山中即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2346 — 2347 页。
⑤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十四《雪后寻梅偶得绝句十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1100 — 1101
页。
⑥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十七《山亭观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1305 页。
⑦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十六《探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2352 页。
⑧ 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年,第 256 页。
⑨ 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卷八《雪后寻梅》《二月一日郡圃寻春》《瓶中梅杏二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第 142 页。
⑩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四十八《探梅至东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2918 页。
訛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四十九《闲记老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2972 页。


訛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十六《山脚散步由舍北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2360 页。


訛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十八《梅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2463 页。

9
2017 年 第 3 期

观梅》一诗云:“莫笑山翁老据鞍,探梅今夕到江干。 有,弯弯竹径霏霏雪却不多。 高似孙把这种房前屋


半滩流水浸残月,一夜清霜催晓寒。 ” 他自称有寻 ①
后与更大范围的自然相联系:“舍南舍北雪犹存,山
梅之眼,并将梅花与官柳发黄之时相提并论:“半吐 外斜阳不 到 门。 一 夜冷 香 清入 梦 , 野 梅 千树 月明
幽香特地奇,正如官柳弄黄时。 放翁颇具寻梅眼,可 村。 ”⑦江梅在野地盛开,开过后才有野地的百花。 陆
爱南枝爱北枝。 ”又有:“江路云低糁玉尘,暗香初探 游也有诗描述 这 种房 前屋 后 的梅 花 :“菊 丛 抽绿 满
一枝新。 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 ”②在一 枯荄,绕舍梅花已遍开。 须信今春春事早,江乡开岁
般的乡村诗人那里,梅花的意义非其他花卉可比。 有奔雷。 ”⑧诗人身在家居,心在山野。
许多诗人借村野生境述山野生境,当时的风气 杨万里在常州一带的多稼亭附近,看到人们腊
以山野赏梅为宗。 “荒陂十亩浴鳬鸭,折苇枯蒲寒意 月前忙着移梅,有诗云:“腊 前 移梅 春插 柳 ,蹋雪 冲
深。 何处得船满载酒,醉时系著古梅林。 ”③这种古梅 泥不停手。 柳未成阴梅未花,著帽又迎新太守。 ”⑨农
林,估计是为写诗而有 意 为之 ,因为 南宋 时 期山 阴 田附近的 梅花 , 也 大量 出现 在 女诗 人朱 淑 真的 笔
地区的农业开发,在客观上很难有这样的古梅林供 下。 她的家在海宁一带,那里的农田有发达的桑基
欣赏。 荒陂十 亩 和丰 富的 水 生植 物以 及 相应 的农 农业,池塘众多,梅花与桑基农业配合,别有乡村的
田,具有一定的生态多样性。 陆游寻梅时,常常一村 风韵:“梅花枝上雪初融,一夜高风激转东。 芳草池
接一村地游历:“我 游东 村 冲暮 烟 , 断 桥流 水 鸣溅 塘冰未薄,柳条如线著春工。 ”⑩这里有风、雪、柳树、
溅。 欲寻梅花作一笑,数枝忽到拄杖边。 ”④又有:“已 芳草、池塘,田园 风 光独 特 。 她 也 关注 到山 地 的梅
破梅花一两枝,并溪穿坞每归迟。 ”⑤这是闲游中的 花,有一诗题名曰“山脚有 梅 一枝 ,地差 背 阴,冬 深
陆游,他在梅花开放时到各个村庄看梅。 初结蕊,作绝句寄之。 ”輥


这说明她也关注野地的单
文人的赏梅习惯使他们涉及许多环境想象。 陈 株。 “溪桥野店梅都绽,此地冬深尚未寒。 寄语梅花
鉴之的《探梅》一诗云:“驴蹇飚寒猎帽裙,吟肩山耸 且宁奈,枝头无雪不堪看。 ”她特别欣赏梅花的孤与
酒微醺。 弯弯竹迳霏霏雪,小小溪桥淡淡云。 忽邂逅 寒, 也谈到春暖 时 节的 赏梅 群 体 :“温 温天 气 似春
时真得侣,向空濛处细飘芬。 回天力量知谁似,笑挽 和,试探寒梅已满坡”輥


。 很显明,女诗人也在这样的
春来首策勋。 ”⑥骑蹇驴而微醺,表面上看这是人的 群体之中。
随意,实是在表达自我内在修为的高尚。 这种高风 乡村 地区 的赏 梅 时期 很长 。 陆 游 在 梅 开 时 赏
亮节的环境要求其实甚高,小小溪桥淡淡云也许常 梅,在梅落时也赏梅,他 自称 一般 年 岁都 有 送梅 之

①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十七《樊江观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1305 页。
②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十五《探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1228 页。
③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一《看梅绝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15 页。
④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六《探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1838 页。
⑤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四十九《闲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2960 页。
⑥ 陈鉴之:《东斋小集·探梅》,陈起:《江湖小集》卷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高似孙:《梅》,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二七一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31986 页。
⑧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六《癸丑正月二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1861 页。
⑨ 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卷二十七《望多稼亭》,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476 页。
⑩ 朱淑真撰、魏仲恭辑、冀勤辑校:《朱淑真集注·断肠诗集前集》卷一《立春前一日》,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第 1 页。
訛 朱淑真撰、魏仲恭辑、冀勤辑校:《朱淑真集注·断肠诗集前集》卷七《山脚有梅一枝地差背阴冬深初结蕊作绝句寄之》,北


京:中华书局,2008 年,第 105 页。
訛 朱淑真撰、魏仲恭辑、冀勤辑校:《朱淑真集注·断肠诗集后集》卷四《探梅》,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第 201 页。

10
宋代江南的梅花生态与赏梅品味

作。 庆元二年,他已三年没有作送梅之诗,这一年他 惯:“清沟东畔翦蓁菅,虽设柴门尽日关。 远引寒泉


看到大风后梅花尽落,便有诗道:“残梅零落不禁吹, 成碧沼,稍通密竹露青山。 幽花泣露开仍落,好鸟穿
真是无花空折枝。 堪笑老人风味减,三年不作送梅 林去复还。 更上横冈吾所爱,小儿试觅屋三间。 ”③这
诗。 ”梅花落是一个较老的诗歌意象,他通过梅花之 完全是一个在山地风景地带开出的小园圃,既有山
落,看到一种残缺的美 :“暖 逼梅 花烂 漫开 ,飘 零便 景, 也有树木和房屋。 陆游的治园时间多在农隙:
恐付苍苔。 更堪连夜风如许,似妒愁人把一杯。 ” ①
“幸当农事隙,稍治旧园荒。 剪辟西山出,萦回北径
长。 作栏扶弱蔓,换土植孤芳。 霜霰筼筜碧,风烟薜
三、南宋时期的园林与庭院 荔苍。 蝶来翻小翅,鸟下啭幽吭。 ”④园圃活动是农业
梅花的审美集中地有一个从山野到乡野,从乡 产生的补充,是一种人性的怡悦的活动。
村到城市,从野外到园林和庭院的过程。 随着士大 山区的植梅有宏大的景观配衬。 “春在溪桥第几
夫的城居程度加强 ,城居 、园林 和 庭院 的赏 梅 诗愈 家,槎牙老树竹篱遮”。 院落简单,梅花在竹篱之内,
多。 园林与庭院的确限制了士人的视野,却在细节 这是一般百姓家的梅花。 宋室王孙赵时韶观察的“山
和时间上可以增 加 赏梅 的丰 富 度 。 从 生态 环 境上 园小梅”是山地园林中 的梅 花 ,旁有 溪水 :“寂 寞篱
看,野地的梅花更有生机,文人首重野外梅花。 杨万 边野水涯,三花雨蘂带春来。 且图冷淡为生活,不傍
里言:“林中梅花如隐士,只多野气无尘气。 庭中梅 门庭热闹开。 ”这是白日的景观,也有别致的夜晚景
花如贵人,也无野气也无尘。 不疏不密随宜了,旋落 观:“山前抹出连云树,窗外拖来带月枝。 ”又有:“春
旋开无不好。 ” 南宋时期,江南开发程度高,野外生

在枝头有浅深,疏疏冷冷小溪阴。 ”这是沿溪分布的
境开始大规模减少,难 以 种植 更多 的梅 花 ,在这 种 梅林,其中有小桥。 “小桥飘泊淡生涯,曾送清香入
环境下,园圃艺梅和园林赏梅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 酒杯。 疏影不随流水去,夜深知月过溪来。 ”⑤陆游在
间。 南宋时期农业开发程度尽管很高,与后期相比 江南时经 常野 外 赏梅 , 为官 成 都时 也不 断 寻梅 赏
却仍较适宜,南宋时期的 艺 梅园 圃甚 多 ,当时 乡村 梅。 江上散步时,他看到小园中的一树梅花,颇有心
和城市地区的修园植梅空间甚多,城市园林植梅和 得:“小园风月不多寛,一树梅花开未残。 剥啄敲门
一般农民屋前屋后的植梅十分普及。 受北方战乱的 嫌特地,缓拖藤杖隔篱看 。 ”又 有:“钟 残小 院 欲销
影响,士人集中于江南,推动了艺梅。 园圃艺梅分两 魂,漠漠幽香伴月痕。 江上人家应胜此,明朝更出小
种,一种是较大规模的 士 人园 圃或 皇家 园 林 ,另 一 南门。 ”⑥他曾到严州为官,登榭讲露白之梅与山景
种是规模较小的小农庭院。 当时的人不像后期那样 的风光,榭是山上的风景观赏之台。 “只道文书无了
习惯于在房前屋后的空隙地种菜,却更像近现代的 日,也能摆拨上层台。 窗明山雪暮方作,露白野梅寒
欧洲人一样有 种花 的习 惯 。 陆游 有诗 言 及这 种习 未开。 老病真惭天下士,穷愁强覆掌中杯。 ”⑦

①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十四《春初骤暄一夕梅尽开明日大风花落成积戏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第 2229 页。
② 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卷十二《郡治燕堂庭中梅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206 页。
③ 陆游著、钱仲联校 注:《剑 南诗稿 校注 》卷四十 四《开 东园路 北至 山脚因 治路 傍隙地 杂植 花草 》,上 海:上 海古籍 出版 社,
2005 年,第 2737 页。
④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四十四《农事休小葺东园十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2736 页。
⑤ 赵时韶:《寻梅》,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35896 — 35897 页。
⑥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九《江上散步寻梅偶得三绝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741— 742 页。
⑦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十九《晚登千峰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1506 页。

11
2017 年 第 3 期

陆游对小园独梅有特别兴趣。 有一次,他看到 州一带的古梅其苔丝常绿。 古梅上的苔藓与老枝的


溪 边 小 园 的 竹 间 有 梅 一 枝 ,写 道 :“若 耶 溪 边 鹤 发 样态,常常是诗画家关注的 ⑥。 范成大的《梅谱》介绍
叟,流落一生端坐口。 如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 了众多梅花品种 ,而梅 花品 种 的形 成过 程 ,是一 种
梅友。 岭头羇旅万里愁,江上凄凉一杯酒。 ” 竹间一 ①
赏梅品味对梅花园林技术发展影响的过程,这也是
枝梅,说明当时人们在 溪 边野 地的 种植 规 划 ,也 有 江南梅花热推动的结果。 范成大言:“梅,天下尤物,
小农庄的园林化和多样化倾向。 在《红梅》一诗中, 无问智贤愚不肖 ,莫敢 有异 议 。 学圃 之士 ,必 先种
他对比了野外红梅与小园红梅:“雪里溪头已占春, 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重轻。 ”范成大
小园又试晚妆新。 ” 小园之梅似女性的晚妆。 他的

的艺梅规模相当大:“余 于石 湖 玉雪 坡既 有 梅数 百
《晚兴》一诗,对着园梅而生幽情:“一声天边断雁哀, 本,比年又于舍南买王氏僦舍七十楹,尽拆除之,治
数蕋篱外蚤梅开。 幽人耐冷倚门久,送月堕湖归去 为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与梅。 ”在这种梅热的推动
来。 ” 长期定居在湖 州 的葛 立方 是 描写 花卉 的 高

下,形成各种各样的品种。 这不单单是简单的植物
手,有诗言及小园之梅 :“小园 邈在 古 城阴 ,为爱 寒 学意义上的栽培,也是艺术学与园林学意义上的加
葩杖履行。 却笑含章檐下客,对花熟睡亦何心。 ”他 工与处理。 《梅谱》中“古梅”一条下有:“会稽最多,
说的梅花在古城边,属于园圃梅花 ④。 他也将小园的 四明、吴兴亦间有之。 其枝樛曲万状,苍藓鳞皴,封
风景与赏梅写得恰到 好 处 :“冷 云收 小园 , 一 段瑶 满花身。 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
芳。 乍春来,未回穷腊 , 几枝开犯严霜。 傍黄昏、暗香 飘飘可玩。 初谓古木久历风日致然。 详考会稽所产,
浮动,照清浅、疏影低昴。 ”⑤这样的小园描述,仍然 虽小株亦有苔痕,盖别是一种,非必古木。 ”园艺者
传承林逋的风格。 为迎合士人的赏梅品味,培育出这种类似古梅的品种。
南宋时期的梅花审美已经形成许多固定意境, 除了古梅以外,范成大所讲的其他类型的梅花修理
这些意境也反过来影响了梅花的人工生境。 园圃梅 类型,每一个人工品种都代表着一种人与自然的审
花的生境是人工的,人工梅形与人造赏梅生境受个 美关系,一种赏梅品味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梅花
人审美情趣的影响,人们对梅花的不断加工产生新 的加工品味形成了艺术领域的“格”。 他说:“梅以韵
的梅花审美类型。 古梅的形成与发展就是在园圃和 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 其新
庭院艺梅的 基础 上发 展 起来 的 。 当 时的 古 梅有 两 接稚木,一岁抽嫩枝直上,或 三 四尺 ,如酴 醾 、蔷薇
种:一种的确是高龄老树,以老枝怪奇为胜;另一种 辈者,吴下谓之气条。 此直宜取实规利,无所谓韵与
是园圃者人工 栽 植或 加工 调 整而 成 。 会 稽 盛产 古 格矣。 ”范成大认为,真正有韵格气息的梅花品种或
梅,与当时杭州作为南 宋的 政 治文 化中 心 、士人 大 梅花枝型,是一般梅花所不具备。 范成大对画家的
量集中于此有关。 古梅的欣赏,使人对梅花的欣赏 墨梅与人工培育梅花枝条也有观察对比:“近世始画
从单一的花朵 扩 展到 全树 。 苔 梅也 是一 种 古梅 类 墨梅,江西有杨补之者尤有名,其徒仿之者实繁。 观
型,周密称宜兴出产的 古梅 有 较多 的苔 藓 ,而在 杭 杨氏画,大略皆气条耳。 虽笔法奇峭,去梅实远。 ”⑦

①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四《小园竹间得梅一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1735 页。


②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六《红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1868-1869 页。
③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八《晚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1961 页。
④ 葛立方:《归愚集》卷五《次韵陈文仲探梅二绝》,宋刻本。
⑤ 葛立方:《归愚詞·风流子》, 明刻宋名家詞本。
⑥ 程杰:《梅文化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第 79 — 80 页。
⑦ 范成大著、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梅谱》,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第 253 — 257 页。

12
宋代江南的梅花生态与赏梅品味

张镃 的《梅 品 》基本 上是 园林 赏 梅环 境下 的 审 的梅花等。 陆游的《南园观梅》诗云:“幽径疏篱洗世


美品味总结。 张镃重视梅园生境,大生境决定小品 尘,眼明见此数枝新。 横斜恰受三更月,璀璨先回万
味。 “淳熙岁乙巳,予得曹氏荒圃于南湖之滨,有古 物春。 ”③这里讲到的幽径与横斜,都是小园的风情,
梅数十株,散漫弗治。 爰辍地十亩,移种成列。 增取 明显受林逋的影响。 《东园观梅》直接讲梅香:“数苞
西湖北山别圃江梅,合三百余本,筑堂数间以临之。 冷蕊愁浑破,一寸残枝梦亦香。 问讯不嫌泥溅屐,端
又 挟 以 两 室 ,东 植 千 叶 缃 梅 ,西 植 红 梅 ,各 一 二 十 相每到月 侵廊 。 高 楼吹 角成 何 事 , 只 替诗 人 说断
章 ,前 为 轩 ,楹 如 堂 之 数 。 花 时 居 宿 其 中 ,环 洁 辉 肠。 ”④诗人通过梅花表达心境。 园梅与赏梅者的心
映。 ”他也注意引水以造境 :“复开 涧环 绕 ,小舟 往 境关系,一直是梅花与人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月
来,未始半月捨去,自是客有游桂隐者,必求观焉。 ” 色与梅的关系,既有一 种高 雅 的格 调 ,也 有 一种 悲
这种境界每每被客人称赞,客人有诗赞其境:“一棹 伤的气氛。 葛立方的咏梅诗多在庭院环境中出现,
径穿花十里,满城无此好风光。 ”他这样讲天时与品 他有多篇咏梅的《满庭芳》词,讲到各种暗香浮动的
梅的关系:“值春凝寒,又能留花,过孟月始盛。 名人 意境,诸如:“春风,浑未到,徘徊香径,巡绕千回。 见
才士,题咏层委,亦可谓不负此花矣。 但花艳并秀, 琼英一点,小占条枚。 且看先锋斗艳,看看便、繁蕾
非天时清美不宜。 ”在追求一个无可比拟的环境下, 齐开。 香浮动,微薰诗梦,须更著诗催。 ”还有:“弄月
他展开了对各种赏梅品味的论述。 《梅品》几乎集中 黄昏,封霜清晓,数枝影堕溪滨。 化工仙手,幻出一
了当时赏梅的各种品味,基本上是梅花与各样环境 番新。 片片雕酥碾玉,寒苞似、已泄香尘。 ”又有:“一
相结合形成的各种风姿与韵味。 高雅品味的梅花与 阵清香,不知来处,元来梅已舒英。 出篱含笑,芳意
环境相结合的状态有 二 十六 种 “花 宜称 ”,这 就是 : 为人倾。 细看高标孤韵,谁家有、别得花人。 应须是,
“澹阴;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 魏徵妩媚,夷甫太鲜明。 ”这种庭院植梅也有非常的
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 环境特点:“吾庐,何处好,绣香竹畔,偶桂溪边。 ”⑤
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 上 横琴 ;石枰 庭院之梅往往与家庭生活的景观合一。 卢襄有
下棋;扫雪煎茶;美人澹妆簪戴。 ” 当时的野外赏梅 ①
诗云:“已消残雪豆秸灰,斜压疏篱一半开。 虽我故
已经稀少,很难形成细 致 的品 味 ,这 种园 林 与庭 院 园无分看,问渠春色几时来。 ”⑥这是诗人窗外的梅
的赏梅,促动了士人形成各时态与各景观下的风韵 花之情形。 庭院中的梅花,往往也借景外面的山水
发现。 张镃还品味一种落花的风情:“阵阵翻空回旋 而显得格外幽雅。 诗人往往通过窗户看到庭院的梅
飞,缀巾沾袖却横吹。 东风秘授看花诀,不在开时在 花与远处的山景相配合:“纤纤萝蔓牵茅屋,细细苔
落时。 ” 这是玉照堂园林的落花景观。

花点石矼。 梦断酒醒山月吐,一枝疏影卧东窗。 ”⑦杨
家庭 园林 式 庭院 中的 梅 花与 其他 植物 和 山 石 万里对窗与梅的结合 有特 别 的观 赏 ,《二 月 一日 郡
景观相杂,形成不同的梅 花风 韵 ,诸如 曲径 通 幽处 圃寻春》云:“春风横欲欺诗瘦,且下东窗护嫩寒。 ”

① 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五《玉照堂梅品》,周密著 、杨瑞 点校:《周 密集 》第 1 册,杭 州:浙 江古籍 出版 社,2015 年,第 259 —


261 页。
② 张鎡撰,吴晶、周膺点校:《南湖集》卷九《玉照堂梅花飘落如雪》,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 年,第 258 页。
③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四十五《南园观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2763 页。
④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四十五《东园观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2771 页。
⑤ 葛立方:《归愚詞·满庭芳》, 明刻宋名家詞本。
⑥ 卢襄:《窗外梅花》,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16216 页。
⑦ 孙觌:《梅二首》,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一四八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16984 页。

13
2017 年 第 3 期

他还写过瓶中梅。 瓶梅是一种对野外生境的独特方 难离之感:“春阴易成雨,客病不禁寒。 又与梅花别,


式的占有, 乡村地区的赏梅更有居家生活的气息。 无因一倚阑。 ”⑧梅花落的风韵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不到野外就可以在家中欣赏,杨万里对这样的梅花 梅花落于庭院,可以让诗人有更多的时间品味。
特别有心。 “红红白白看不足,更遣山童烧蜡烛。 ” ①

庭院之梅,孤景更有独 特 的韵 味 ,多 株的 群 体反 而 四、小结
难被诗人赞赏。 杨万里特别提到池亭的双树梅花: 综上所述,江南梅花生态环境和赏梅品味都在
“开尽梅花半欲残,两株暗雪作双寒。 团栾绕树元无 宋代形成了生态多样性和审美多样性。 野生生境的
见,只合池亭隔水看。 ” 梅花的小朵往往更有意义。

赏梅更有一种宏大的风格和古老梅姿的品味,这是
杨万里在怀古堂赏梅时有诗云:“梅边春意未全回, 久已有之的风格,这种古老的风格在南宋时期被商
淡日微风暗里催。 近水数株殊小在,一梢双朵忽齐 品化于梅花的艺术加工的种植环境中。 由于江南的
开。 ”杂丛中的小朵之梅树格外使人感到意境清雅: 深度开发,山区与平原 都有 了 大量 的植 梅 ,乡村 田
“随意行穿翠筱林,暗香撩我独关心,遥看小朵不胜 野寻梅审美非常具有乡居气息,尽管诗人不断地将
好,走近寒梢无处寻。 ” 陆游《冬晚山房书事》一诗

乡居的田野想象成广阔空间中的山水野地的梅花。
云:“月眀满地看梅影,露下隔溪闻鹤声。 ”这是他在 宋代的农业田 园 尚不 像后 期 那样 有更 大 的农 业 种
山阴家中的赏梅情景,月色与梅影发生在庭院:“冷 植业比重,但梅花种 植 仍然 非常 多 ,房 前 屋后 的 艺
韲 傲太平,鬓丝原不为愁生。 忽因灯死得奇观,
饭黄 吝 梅种梅非常发达,有许多的梅林与梅苑。 由此可以
明月满窗梅影横。 ”④明月与梅影相结合的欣赏是审 判定,宋代的江南是 中 国历 史上 少 有的 、小农 将 乡
美训练的结果,这种景 观 经常 被陆 游关 注 ,诸如 这 居周边环境进行种植艺术化的时期,后期的农民一
样的诗句:“草径江村人迹絶,白头病卧一书生。 窗 般只在房前屋后甚至庭院内的环境内种菜种粮。 宋
间月出见梅影,枕上酒醒闻雁声。 ”⑤ 代以后的江南 农 村处 于一 种 人口 压力 下 审美 衰 退
庭院中也可以形成雪与梅的品味体验,杨万里 的状态。 尽管如此,中国特色的审美体验以个体小
多在庭院中体验梅雪关系:“世间除却梅梢雪,任是 庭院为特色,士人在园林和庭院内形成了大量的审
冰霜也带埃。 ”⑥杨万里观察到梅梢与雪,这是静静 美品味。 在野外梅花空间相对稀少的情况下,国人
观察的结果。 他对梅花寒雀的动静美态有深刻的感 努力地在小环境下培养更多的审美趣味,这是中国
受 , 这 种 感 受 发 生 于 庭 院 :“梅 花 寒 雀 不 须 摹 , 日 文化的一大特色,这种特色基本上在宋代形成。 西
影 横窗作画图。 寒雀解 飞花 解舞 , 君 看此 画古 今 方的园林审美走向科学化和标准化,中国在高人口
无。 ”⑦陆游对红梅花落的感觉,也应是庭院中的体 密度和特色文化风格的影响下,并没有形成相对固
味:“片片红梅落,纤纤绿草生。 无端夜来雨,又碍出 定的空间规格与尺度限制,却在小环境下形成更多
门行。 ”雨中的落梅,再加上春寒,让诗人对梅花有 具有创造性的审美意境和审美生境。

① 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卷八《瓶中梅杏二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193 页。


② 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卷八《池亭双树梅花》,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145 — 146 页。
③ 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卷十一《怀古堂前小梅渐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192 — 193 页。
④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一《冬晚山房书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1629 页。
⑤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十一《夜坐灯灭戏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2088 — 2089 页。
⑥ 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卷三十七《至后十日雪事观梅》,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674 页。
⑦ 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卷十二《东窗梅影上有寒雀往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213 页。
⑧ 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六十五《春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第 3696 页。

14
2017 年 第 3 期 Journal of Poyang Lake No.3 2017

ABSTRACTS

Plum-blossom Ecology and Taste of Plum -blossom Appreciation in Jiangnan of Song Dynasty
Wang Jiange
So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lum-blossom aesthetics, during
which there were not only outdoor and rural plum-blossom appreciation activities in wild surroundings but
also very delicate ones in gardens and courtyards and thus a diversified style of plum-blossom appreciation
was formed. People in Song Dynasty had the habit of planting flowers as modern Europeans, unlike the
farmers who only grow vegetables or crops around the house in modern China. In Song Dynasty, the schol-
ars in Jiangnan flexibly mastered the appreciation space of plum blossoms, and cultivated many kinds of
taste of appreciating plum blossoms, which reflected the uniqueness of Chinese culture.

Interdisciplinary Convergence and Environmental History Studies: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Wang Jiange Wang Jiange & Geng Jin
In recent years, as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or ecological history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cademic interest, most researchers have also acknowledged the necess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knowl-
edge in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but it is not easy to put it into practice. Professor Wang Jiange
believes tha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history should be grounded on some core histori-
cal problems, and by mastering and blending the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knowledge system we
should have new perspectives in history research on the new academic platform, broaden the content of
history study, and even propose new ideas on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issues. Only b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studies c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study gain impetus of in-depth development.
Professor Wang Jiange ’s research is highly representative in the domestic academia of environmental histo-
ry. In early March 2016, when his book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Jiangnan was about to pub-
lish, I had an interview with him in the Guanghua Building of Fudan University. This interview covered his
personal academic experience and latest ideas of his research.

A Review of Wang Jiange ’s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History Bao Yanjie


Wang Jiange studi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onomy, e-
cology, history, anthropology and even philosophy. His main works include Agricultural and Stock Farming
Ecology and traditional Mongolian Socie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in North China (1500 -
1950), Ecology of Water Towns and Jiangnan Society (9th -20th Century),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Jiangnan and so on. The first two books show how Wang Jiange started to apply the theory of e-
cological system and the method of human ecology to the study of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in traditional
times, and explored an approach of combining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eco-social history. In the latter two
books, however, Wang Jiange try to combine hydrology and water conservancy, ecology and landscape

12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