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0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学报

编委会主任
李国喜
编委会副主任
靳 铭 赵耀宏 贾 波

编委会成员
(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广荣 师晨旭 杨志和 李国喜
赵耀宏 贾 波 曹长青 靳 铭

主 编
赵耀宏
执行主编
张海波
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 Vol. 11 , No.4 July, 2018

目 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研究 ………………………………………………… 徐田华 5

伦理秩序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 肖 祥 11

学习梁家河大学问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梁家河大学问解读 ………………………………………………… 夏 泉 王 菁 18

改革开放 40 周年专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历史方位认识的演进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党代会报告的分析 …………………………… 王武岗 28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微观审视(1978—1983)
——以绵阳地区为例 …………………………………………………… 崔一楠 张 屹 35

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 170 周年专题

《共产党宣言》: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 ………………………… 庞仁芝 45

从《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宝库中汲取思想营养 ……………………………………… 王诚安 54

马克思主义

臆想、设定、预见与发现
——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一种新视角 …………………………… 赵家祥 62
学报
2018 年 第 11 卷 第 4 期(总第 64 期)

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多元谱系 ………………………………………………… 徐觉哉 74

延安十三年史

1940 年代中共与美国的关系探析
——侧重于中共对美国的观念及政策的考察 …………………………………… 王树林 101

美军情报官与中国共产党的高层交流(1937—1947)
——卡尔逊在华北 ………………………………………………………………… 邵 雍 112

抗战初期延安对日机轰炸的预防
——以《新中华报》的报道为视角 ……………………………………… 孙 伟 张秀旭 120

书评与考证

对西安事变的全景扫描
——李义彬《西安事变史略》评介 ………………………………………………… 曾景忠 127

(上卷)若干史实考辨 ………………………………………………… 方海兴 132


《刘少奇年谱》

特别声明
编辑部
凡在本刊发表作品者,视为遵守以下约定:作者同意将该作品的复制权、发行权、汇
编权、翻译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给本刊编辑部,本刊编辑部可以将上述权利转 编 辑: 曹祖明

授给第三方使用,上述权利使用费已包含在本刊所付一次性稿酬中。作者不再许可他
刘 滢
人以任何形式使用该作品,但作者本人可以在其后继作品中引用(或翻译)该论文中
部分内容或者将其汇编在作者非期刊类的文集中。 赵 春
欢迎国内外各类二次文献和报刊转载本刊发表的作品,但请注明出处和责任编辑
艺术总监: 于 多
姓名。

英文翻译: 李俏梅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
学报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 Vol. 11 , No.4 July, 2018

Table of Contents
On Xi Jinping’s Important Remarks on Food Security A New Perspective to Study Marxist Classics

XU Tianhua ZHAO Jiaxiang

On Ethical Order and Modernization of On the Multi-Lineage Pedigree of Socialist Ideological

State Governance Trends in Modern China

XIAO Xiang XU Juezai

Fastening the First Button in Life: An Interpretation of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 Great Knowledge of Liangjia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nd the

XIA Quan, WANG Jing United States in the 1940s—Focusing on the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Party’s Assessments of China’s CPC’


s Perceptions and Policies on the USA

Historic Junctur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WANG Shulin

Party’s Reports at the CPC National A US intelligence Officer and the Top Leaders of the

Congresses since the Adoption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1937–1947)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 Carlson in Northern China

WANG Wugang SHAO Yong

A Micro-Review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n the Precautions Adopted by Yan’an against

in Rural Areas in the Early Days of Reform Japanese Air Raids in the Early Days of

and Opening Up (1978-1983): A Case Stud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From the Perspective

the Practice in Mianyang of the News Reports by the New China News

CUI Yinan, Zhang Yi SUN Wei, ZHANG Xiuxu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A Classic Work of A Panoramic Scan of the Xi’an Incident——A Book

Scientific Insights into the Law of Review of A Brief History of the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Xi’an Incident by Li Yibin

PANG Renzhi ZENG Jingzhong

Drawing Nourishment for Thought from the An Examination of Some Historical Facts in

Treasury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A Chronicle of Liu Shaoqi’s Life (Vol. 1)

WANG Cheng’an FANG Haixing


2018 年 7 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July,2018
第 11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
an Vol.11,No.4

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研究
徐田华
(农业农村部党校〔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北京 昌平 102208)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党的粮食安全思想基础上,创新完善了党的粮食安全思想体系。
习近平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饭碗论”、
“两藏论”、“底线论”等一系列重要论述,采取了保障重点、确保产能、主动开放等一系列新举措,对确保国
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点;确保产能;主动开放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8)04—0005—06

粮食安全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 升,粮食安全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随着世
头等大事,正如列宁所说:“粮食问题是一切问 界贸易格局和粮食市场供求的变化以及国内粮食
题的基础。”[1]34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十分重 生产的刚性制约,粮食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视粮食工作,并在领导粮食工作的实践中逐渐形 习近平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国际背景。一方
成党的粮食安全思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 面,中国粮食进口的形势比较严峻。世界粮食出
承党的粮食安全思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国内资 口国比较集中,随着发达国家粮食用途的拓宽和
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 新兴经济体粮食需求的增加,粮食竞争更加激
化,高瞻远瞩地提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 烈,少数几个国家操控粮食贸易的可能性不断增
略,在继承党的粮食安全思想基础上,创新完善 大,中国粮食进口的难度加大,面临诸多不确定
了党的粮食安全思想体系。 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
大,中国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的联系程度逐
一、
习近平粮食重要论述的 渐加深,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结构和供求对中

形成背景及主要内容 国粮食的生产、供求以及调控手段、政策效果等都
有较大影响,这些都增加了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保
(一)习近平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现实背景 持稳定的难度加大[2]2-8 。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 习近平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国内背景。一方
二连增”,粮食生产自 2013 年以来连续 5 年稳定在 面,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城乡结
1.2 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保障能力有了较大提 构、消费结构的变化,饲料用粮与工业用粮增长

【收稿日期】 2018-04-22
【作者简介】 徐田华,
农业农村部党校(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助理研究员。

5
较快,国内粮食需求总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 行占用耕地之实”
。[7]
随着粮食主产区北移以及华北地区地下水位过度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索实行耕地
下降,东北黑土地有机质含量过快减少,部分地 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
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 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
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受到挑战,中国粮食生产 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8],确保急用之时粮食
面临的资源要素制约加剧,保持粮食生产持续稳 能够产得出、供得上,“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
定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
(二)习近平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上”[9]。习近平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
习近平对粮食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和警惕,在 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
洞察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 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
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前 路。” [10] “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
提下,于 2013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 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
确提出了“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 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
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
习近平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 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
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3]
并强 求的技术体系。
”[10]
调,“要牢记历史,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 在粮食对外贸易问题上,习近平展现出了更
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4]106
。因此,他提出 加自信与开放的姿态,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明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 确提出要“适度进口”,并将积极稳妥利用国际
坚持的基本方针”,他认为任何时候国内粮食生产 农产品市场和国外农业资源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布
都不能放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 局 。“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
[11]15

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把握好进口规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 模和节奏。”[12]
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
二、习近平继承了党的粮食安全思想
局。”[5]《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
2020)》提出,中国粮食自给率需稳定在 95%以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粮食工作中,
上,其中稻谷、小麦要保持自给,玉米要保持基 逐渐形成了党的粮食安全思想,主要有三个方
本自给。 面:一是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将粮食安全作为治
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 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二是重视粮食生产,实行多
情况下,要严守耕地红线,推动藏粮于地、藏粮 种经营;三是立足自给,适当进口。
于技战略加快落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 (一)将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力。 “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 虽然党在领导粮食工作初期,没有提出“粮
改革的底线、是试点的大前提,决不能逾越。”[6] 食安全”的概念,但是从新中国成立起,党始终
他认为保护耕地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要实行 将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来抓。
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 “粮食定,天下定。”毛泽东认为农业关系国
平衡”,坚决防止占补平衡中补充数量不到位、质 计民生极大,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并一再强
量不到位问题,以及“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 调:“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
水田补旱地的现象”,“不能让一些人以改革之名 有一天要天下大乱。” [13]199 周恩来认为粮食是人
6
的第一生活需要,“衣服可以穿破的,可以少穿 早在粮食问题还直接关系到江山能否坐稳,
一件,而粮食每天要吃。[14]163 陈云认为粮食是稳 天下是否安定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以
定市场最重要的物资,并明确提出了“粮食定, 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思想。1958 年,毛泽东提
天下定”的思想。1959 年,他在《给中央财经小 出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23]723 的想法。1960
组各同志的信》中指出:“我国粮食问题还没有过 年,在中央转发农业部党组《关于全国农业工作
关。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 [15]116 会议的报告》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被正
邓小平虽未明确提出过粮食安全的概念,但 式写入中央文件。毛泽东提出的“以粮为纲,全
其农业发展思想中始终包含着粮食安全的思想。 面发展”,意在农业生产的综合平衡,但实际上并
他指出,“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 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而是变成了单纯的粮
肚子,一切就好办了。” [16]406
他认为,农业主要 食生产。尤其是在“大跃进”、“文革”的狂热氛
是粮食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会影响经济发展, 围中,农村家庭副业、多种经营都被当成资本主
[17] 23
并一再告诫,“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 。 义尾巴割掉,很多地方甚至变成了“以粮为纲,
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 其余扫光” [24]51。尽管如此,“以粮为纲”的方
问题不能受制于人,他指出,要避免出现大量进 针至少保障了国家在“文革”动乱岁月中粮食生
口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经济 产的基本稳定。
发展的速度。
” [17]159
文革时期对“以粮为纲”的过分强调,使其
江泽民强调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始终是国计 含有某种特殊的政治意味,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
民生第一位的大问题, [18]120
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 时期以后,中央虽然继续坚持重视发展粮食生产
经济的首位,不是短期的、局部的方针,而是必 的方针政策,但是也不再提“以粮为纲”了。[24]52
须长期坚持的、全局性的方针 [19]79。没有粮食的 邓小平针对到处大种粮食,忽视农副产品的情
连年丰收和丰富的农副产品作物质保证,就不会 况,提出“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
有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 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
的发展,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加强农业这个基础 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
的决心不能动摇”
。[20] 增长” [17] 238 ,以此来纠正这一“左”倾错误思
胡锦涛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他 想。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不仅使粮食大量增产,
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 也使农副产品大幅增加,满足了城乡人民的生活
的弦要始终绷紧,他指出:“粮食问题,是中央 需要的同时,也为我国获取了大量外汇。[25]65
高度关注的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 江泽民、胡锦涛在重视增加粮食产量的同
是基础的基础。……在粮食这个问题上任何时候 时,也很重视农副产品等的生产。1995—2011 年
也不能有丝毫松懈。”[21]28 对于我们这个拥有十几 期间,水产品、蔬菜、水果和茶叶等,成为我国
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吃饭问题始终是不能掉以轻 出口量最大的农产品,农业一度承担着出口创汇
心的头等大事。“如果吃饭没有保障,一切发展 的重要角色。[26]63
都无从谈起。
”[22]1038 (三)立足自给,适当进口
(二)重视粮食生产,实行多种经营 从毛泽东时期“迫不得已进口粮食”开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问题首先是粮 虽然我们一直都有进口粮食,但是始终坚持立足
食问题。我们党在抓粮食安全时,不是单纯地抓 于自给,甚至还自给有余。
粮食生产,而是比较注意农业生产的综合平衡, 1958 年以后,由于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在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实行多种经营。 加上连续的自然灾害,以及中央的高估产、高征
7
购,使得粮食极度匮乏,面临严重粮荒。尽管当 一直绷得很紧。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粮食生产
时吃进口粮是个禁区,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 能力的提升和粮食产量的增加,尤其是近几年粮
陈云果断向中央提议进口粮食,以缓解严重的粮 食库存持续高位运行的现状,使许多人放松了粮
食危机。 [27]28 分管粮食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 食安全意识。有些人提出我国粮食生产的太多
念同意并正式建议进口粮食,1960 年 12 月毛泽东 了,库存满了,装不下了;有些人认为农业补贴
同意,并批示:“能进口 20 亿斤,更好。” [28] 33 太多了,应该减少或取消;还有些人认为国外粮
从 1961 年到 1965 年,国家每年进口粮食 500 万吨 食既便宜又好,自己生产不如进口划算。
左右,尽管进口的数量并不大,但是作为国家掌 习近平洞察粮食安全的本质,深刻认识到粮
握的大宗粮源,对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保证市场 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正如美国
稳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7]29
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的,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
邓小平时期,坚持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指 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
导方针使粮食与农副产品产量迅速增加,农产品 控制了所有的人。针对社会上对于粮食安全的麻
出口成为我国获取外汇的主要渠道之一。1978 年 痹大意和种粮补贴的非议,习近平清醒认识到,
到 1984 年粮食超常规增长,1984 年出现了新中国 决不能放松粮食安全这根弦,“我国有 13 亿人口,
历史上第一次“卖粮难” [29]25,并于 1985、1986 如果哪天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 [33],
连续两年出现了粮食净出口现象。1980 年到 1990 “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
年,我国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年平均出口增长率 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12],在粮食问题上
为 8.64%。[30]9 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
20 世纪 90 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 都会被动。 [4]106 因此,他在深刻把握国情、洞悉
方国家将中国看成最危险的潜在敌人,并炮制出 世界形势的情况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时期国
“中国粮食威胁论”,指责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 家粮食安全战略,并提出了“饭碗论”、“两藏
进口粮食,引起国际粮食市场恐慌。对此,江泽 论”、“底线论”等一系列粮食安全理论创新,
民指出我们进出口一些粮食的主要目的是调剂品 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
种, [19]77 “我们完全有能力、有办法解决中国人 动权。
民的吃饭问题。” [31]210
江泽民深刻阐述了中国粮 (二)深刻把握国内外新形势,提出新举措
食自给问题:“我们这样一个拥有 12 亿多人口的 习近平深刻把握国内外新形势,提出了新时期
大国,粮食必须立足于自给” [32]
,“而且还要自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引领粮食安全实践的创新。
给有余”[18]120。1996 年,国务院发布《中国的粮 2013 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由全面发
食安全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 展转向保障重点,由确保产量转向确保产能,由被
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成为中国至今未变的粮食 动进口转向主动开放,牢牢地把握了粮食安全的主
战略总纲。 动权,不仅为确保粮食安全底线提供了理论支撑,
而且有助于国内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
三、习近平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创新
1.全面发展转向保障重点
(一)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提出新战略 建国以后,党的粮食安全工作总基调是全面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发展保障所有品种的粮食需求。毛泽东时期,确
并放在重要位置,但是由于大部分时间里我国粮 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指导方针是“以粮为纲,
‘ 粮、
食产量不足、不稳定,以及国际形势等因素变化 棉、油、菜、糖、果、烟、茶、丝、麻、药、杂’12 个字统
影响,我们的粮食安全,尤其是粮食产量这根弦 一安排,全面发展多种经营” [24]49。尽管当时因
8
为种种原因,全面发展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但是 党的粮食安全工作从保产量转向保产能,为粮食
粮食安全要全面发展的思想却被传承了下来,从 安全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邓小平到江泽民,再到胡锦涛,无论党的粮食安 3.被动进口转向主动开放
全指导方针如何变化,都是立足于国内资源,保 建国以来,我们党走过了一条依靠国内生产
障所有品种的粮食需求。 基本满足粮食需求的道路。从毛泽东时期迫不得
在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习近平 已进口粮食,到邓小平时期“避免过几年又出现
虽然仍立足于粮食基本自给,但是保障粮食安全 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再到江泽民时期“粮食必
不再是保障全部粮食种类,而是有所取舍,先保 须立足于自给,而且还要自给有余”,国家对于粮
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他明确了保障的重点,对必 食进口一直保持谨慎与警惕的态度,这既有利于
须立足国内生产的粮食品种进行了战略抉择,即 政府对农产品的调控,又避免了给西方国家留下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通过主动的 “中国粮食威胁论”的把柄。
战略选择,一方面保证了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 对中国这样一个 13 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
端在自己手上,另一方面减轻了粮食生产和资源 障粮食自给意义重大,但是在生态环境刚性约束
环境恶化的压力,牢牢把握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和 越来越突出、粮食全球供给相对宽松的环境下,
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 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适度进
2.确保产量转向确保产能 口”弥补国内部分品种供求缺口是一种适时的战
新中国自成立始,就面临着粮食紧缺的考 略选择。习近平首次提出了积极利用国际粮食市
验,党将粮食产量作为天下安定的基石来抓,粮 场适度进口的思想。尽管适度进口会带来抑制国
食安全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粮食产量不断提 内粮价、减少农民种粮收益、削弱政府调控力度
高,到 1998 年达到 1.02 万亿斤。后由于放松了对 等弊端,但是从全球视野来看,在保证饭碗牢牢
粮食生产的警惕,结果导致 1999 年开始的大幅减 端在自己手上的条件下,充分挖掘国际市场和国
产,为此我们党从 2004 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措 际资源的潜力,弥补农产品供给缺口,无疑是更
施,直到 2013 年粮食产量达到 1.2 万亿斤,并从 加经济、更加稳妥的方式。适度进口缓解了部分
2017 年起连续五年保持在 1.2 万亿斤的水平上。 粮食的供给压力,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食物
在十八大以前,党的粮食工作的重心就是千 消费需求,同时有效缓解了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
方百计增加粮食产量。实践证明我国的粮食工作 压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
是成功的,粮食产量稳步提高,满足了人们的需 了保障基础。
要。但是这个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多环境代价,比 参考文献:

如地下水超采、土壤退化、水源污染加重、生态 [1]列宁全集:
第 37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
[2]宋洪远.实现粮食供求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J].南京农
被破坏等。习近平充分认识到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存在的隐患,如果不及时修复、保护耕地与环
[3]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
境,粮食产量的可持续性将受到严峻挑战。因 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
此,他在粮食安全战略中明确提出了“确保产 报,
2013-11-29.

能”,并提出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来保 [4]瞿长福,乔金亮.粮食安全是我们的底线——党的十八大
以来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综述[J].中国食品,
障落实。当前,由于国内粮食库存多、补贴负担
2016(6).
重,而国际粮价走低,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
[5]中 国 人 饭 碗 要 端 在 自 己 手 上[N].人 民 日 报 海 外 版 ,
显,我们党把握了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较为宽裕 2013-12-25.
的时机来进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探索,推动 [6]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

9
议 强调鼓励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 推动改革顶 2010.
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N].人民日报,2014-12-03. [22]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二)
[M].北京:
[7]习近平就做好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作出重要 人民出版社,
2005.
指示 强调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 规范有序推进 [2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
[M].北
农村土地流转[N].人民日报,2015-05-27. 京:
人民出版社,1997.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 [24]邹华斌.毛泽东与“以粮为纲”方针的提出及其作用[J].
[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 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06).
话[N].人民日报,2015-12-22. [25]颜丹.邓小平的粮食安全思想[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10]
“ 平 语 ”近 人 —— 习 近 平 的“ 三 农 观 ”
[EB/OL]. 2009(01).
(2015-12-29)[2018-01-19]. http://www.xinhuanet. [26]熊启泉,邓家琼.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失衡:结构与态势
com/politics/2015-12/29/c_1117601781.htm. [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1]任正晓.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27]唐正芒.陈云与困难时期的粮食进口[J].党史博采,2007
[J].中国粮食经济,2015(10). (12).
[12]中 央 农 村 工 作 会 议 在 北 京 举 行[N]. 人 民 日 报 , [28]李红喜.殚精竭虑共赈粮荒[J].红岩春秋,2012(4).
2013-12-25. [29]瞿商.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和性质的历史分析[J].中国经
[13]毛泽东文集:
第 7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济史研究,2006(3).
[14]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0]王德文.90 年代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战略[J].国际贸易
[15]陈云文选:
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问题,1993(11).
[16]邓小平文选:
第 2 卷[M].2 版.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31]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17]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社,
2006.
[18]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M].北京: [32]江泽民在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强调 加强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党对农业农村工作领导保持和推进农业发展好势头
[19]许先春.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怎样应对“中国粮 [N].人民日报,
1997-01-14.
食威胁论”
的(1994—1996 年)
[J].党的文献,2016(2). [33]从《摆脱贫困》看实现伟大中国梦——深入学习习近平
[20]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组,中国农村杂志社.江总书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暨《摆脱贫困》理论研讨会发言摘
记视察农村[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要[J].求是,2014(10).
[21]王文娟.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 【责任编辑 曹祖明】

On Xi Jinping’
Jinping’s Important Remarks on Food Security
(Party School/Agriculture Management Institute,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Changping, Beijing
102208)
102208)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Xi Jinping has formed a systematic thought on food security
on the basis of the Party’ s food security thought. He charted a national food security strategy that involves
“relying mainly on domestic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domestic market, maintain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mporting moderately, and support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 also put forth a series of new ideas,
including the so-called “rice-bowl theory”, “double-storage theory”, “bottom-line theory”, and a series of
new measures, such as “guaranteeing the key demands, ensuring productivity, proactively opening up the food
market”, etc. All these are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China’s food security.
Key Words: Xi Jinp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guarantee the basic demands; ensur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proactively open up

10
2018 年 7 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July,2018
第 11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
an Vol.11,No.4

伦理秩序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肖 祥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应对国内外种种挑战需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
治理现代化以“秩序思维”取代“专制思维”和“维稳思维”,实现了“治理”思维的转向。法治秩序是国家治
理现代化的“最强动力”,而伦理秩序则构成其“最好动力”。伦理秩序作为“基础秩序”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
供伦理结构支撑和深层的价值动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伦理秩序建构,需要从国家顶层“建构”、治理行为“规
范”和日常生活“生成”三个致思路径分别建构伦理价值秩序、伦理制度秩序、伦理心灵秩序。
【关键词】伦理秩序;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8)04—0011—07

纵观人类“治理”的历史发展,基本循着
“ 国 家 统 治 ” ( 农 业 社 会 ) ——“ 国 家 管 理 ” 一、
国家治理的挑战应对
(工 业 社 会 ) ——“ 国 家 治 理 ” ( 现 代 社 会) 与“思维转向”
的图谱演进。在“统治”阶段以“专制思维”
为主导,“管理”阶段以“维稳思维”为主 中国国家治理面临着内外的挑战,这些挑
导,“治理”阶段以“秩序思维”为主导。党 战影响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华民族伟大
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复兴。
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提高 就外部而言,主要是“颜色革命”和西方民
社 会 治 理 水 平 ”, “ 治 理 ” 概 念 取 代 了 “ 管 主制度的挑战。其一,21 世纪初期发生在独联体
理”概念、“秩序思维”取代了“维稳思 国家和中东北非地区、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
维 ”。 国 家 治 理 现 代 化 需 要 法 治 秩 序 和 伦 理 秩 的政权变更的“颜色革命”运动,导致了持久的
序共同支撑与维护,而其中伦理秩序是基础秩 社会对立和动荡,对世界和平稳定造成了破坏性
序。将国家治理现代化置于伦理秩序建构的视 影响。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政治运动背后都有西
域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特色 方国家外部势力插手其中。拒绝“颜色革命”,维
之路”。 护政治秩序的稳定、协调推进政治发展与经济、

【收稿日期】 2018-03-11
【作者简介】 肖祥,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政治伦理思想通史”(项目批准号:16ZDA103)和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
才”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11
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必须保持时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拉美一些国家经济“起飞”并
的警惕。其二,对西方民主制度应保持一种理性 很快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由于没有及时对
的警觉。西方民主制度曾被认为是普世的,“政 社会分配关系、产业自主创新、经济运行体制、
治西方”曾被赋予拯救世界的历史使命。但是事 政府治理结构等方面做出相应改革,使经济发展
实是,2008 年的金融危机使西方政治遭遇重大挫 陷入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
折;同时,曾被认为是最好的、将“有效强大的 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
国家”和“基于法治和民族负责制的约束制度” 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大量问题涌
[1] 492
结合起来的“自由民主制” 的弊端日益显 现。这些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例如,工业经济
现,因为“在当代自由民主国家,对程序的崇拜 中的人口红利正在消退;教育体系遭到专家和民
高过对实质的崇拜” [1]494
导致了西方国家政治衰 众的质疑,教育不公平、教育乱象甚至有恶化趋
败已经成为事实。西方民主制度的不可移植性说 势等等,需要我们倍加警惕。
明,根据中国国情探索一条以国家建构秩序和富 中国如何应对严峻挑战,需要从国家治理的
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正是我 高度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如果说从“统治”
们面临的紧迫课题! 到“管理”是传统型国家向现代型国家职能的一
就内部而言,主要是发展问题的挑战——包 次飞跃;那么从“管理”到“治理”的重心转
括现存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问题。其一,“有增 移,则实现了国家职能的又一次飞跃,而“国家
长无发展”怪圈。这是一种只重视物质财富量的 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则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增加,而没有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状态。它包括三 义进程中治理思维从“维稳思维”到“秩序思
种状况:一是“无工作的增长”,即经济增长并没 维”的转向与创新。
有增加就业机会;二是“无声的增长”,即物质的 从内容看,“维稳思维”重“管理”,“秩序
发展使人失去了人性,人成为物、工具,民众缺 思维”重“治理”。一是主体发生了变化。管理主
乏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三是“无情的增长”,即 体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治理的主体
经济较快增长反而加重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其 具有多元化,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民个体参
二,“无未来的增长”,即不顾自然资源耗竭和人 与也成为主体。二是主要任务和职能发生了新变
类居住环境恶化而换来的增长。追求高速增长的 化。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政权的管理职能凸
生产模式已经累积了巨大的环境负担——尽管党 显,但国家统治的职能并没有完全消除,因为国
和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十八大将“生态 家统一和国家安全仍然是重要任务。“三大改
文明建设”列入国家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但是 造”之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维护社会稳定和发
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PM2.5 严重超标,雾霾成 展国家经济成为重要任务,“维稳”成为管理国
为威胁广大民众健康的主要杀手。中国正在步入 家与社会的主题;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
中等收入国家并努力成为高收入国家,但显然, 的深入,利益分化剧烈、不公平现象突出、社会
粗放型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其三,“无根的增 问题矛盾增多,“维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长”,即忽视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 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怪异现象”,实质上沦为维护
有着悠久道德文明传统的国家,但当前市场的不 利益集团和现有利益格局的工具。但是,利益认
规范现象依然严重,广大民众为食品安全得不到 同不能依靠威权统治或“指令式干预”而获得,
保障而担忧,坑蒙拐骗、制假贩假、失信欺诈等 必须实现治理思维向秩序思维的彻底转变。十八
现象随处可见;交往的不信任感增强,道德在一 大之后,对“维稳”话语的逐渐摒弃和国家治理
次次事件中遭受拷问。其四,“中等收入陷阱”。 现代化的提出,敞开了通过多元治理推进社会全
12
面进步的“治理之路”。 性运行、充满活力的国内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
从目标看,“维稳思维”重“稳定”,“秩序 需要塑造一个充满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形象,
思维”重“发展”。管理的目标在于政府或相关部 在国际交往的舞台上拥有话语权。由此,国家治
门依据法律、法规、政策等规范体系,对社会领 理现代化已然成为“内外兼修”的整体推进,而
域各方面进行干预、协调、组织、调控,从而实 伦理秩序的重要性在“秩序思维”中的凸显,恰
现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稳 恰说明我们已身处治理现代化之途中。
定、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治理的目标从社会角
度而言,旨在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正、注 二、
伦理秩序: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
重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从个体角度而言旨 价值逻辑
在保障权益、促进自由全面发展。“稳定”执着
于现状的维持,“发展”则面向未来的进步。 治理以秩序为目的。秩序是社会存在的规范
从方式看,“维稳思维”强调单向度管理, 状态,表征社会发展的良性运行情况。显性外在
“秩序思维”强调双向性互动。“维稳思维”的管 的法治秩序提供一种“刚性约束”,维系社会结构
理方式是从上到下、依靠政府和强权进行单方面的 的基本稳定;“软性力量”的伦理秩序以约束、
“管”和“压”的控制,忽视了被管理对象的主体 指导、激励、监督、批评等手段发挥着隐性的内
性和能动性。这种方式也许在短时期内是有效、高 在的动力作用,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伦理结构
效的,但是难以实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有时甚 支撑和深层的价值动力。
至埋下社会冲突的种子。“秩序思维”的管理强调 伦理秩序构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秩
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反 序”,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伦理结构支撑。治理
馈、互动,是一种维护、协调、共建的双向活动, “不仅表现为一种制度的、技术的结构,而且表现
从而激发整个社会的生机活力。 为一种伦理的结构。”[4]治理的伦理结构以伦理秩
从特征看,“维稳思维”的特征是工具性、 序的构成和作用得以呈现。伦理秩序以“伦理价
程序性和技术性;“秩序思维”的特征是价值目 值秩序”为基础、“伦理制度秩序”为支撑、
的性和伦理导向性。“维稳思维”下的管理,实 “伦理心灵秩序”为追求,并组合形成一种结构性
质上是“人们为了使整个社会机体和它的各个部 力量。伦理价值秩序通过伦理价值的倡导、推行
分向着一定目标运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 和培育,为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导,
[2] 759
和引导等活动” 。因此强调程序化、科学 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核心价值认同,其核心是
化、规范化,技术化。“秩序思维”遵循伦理规 “最好怎样”。伦理制度秩序通过社会经济政治等
范和道德约束规律,追求实现人和社会的发展价 方面伦理制度的建立,为社会确立一套行之有效
值,其目的是实现更好地发展和更好地生活。 的道德规范秩序,其核心是“应该怎样”。伦理心
“秩序思维”重视伦理治理的软调控力量,“它主 灵秩序就是在社会民众中形成公正的利益心理平
要是在把握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规律的基础上, 衡与和谐的心理向往,激发主体自觉性、实现社
从治理主体自身形成的‘内在尺度’出发,以 会心理积极向上的状态,其核心是“我愿怎样”。
‘应然’的视角看待社会治理现实,赋予治理目 伦理秩序建设中的制度性道德关怀及其作用是有
标、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方法、治理方式等 限度的[5],需要价值秩序和心灵秩序共同支撑。
社会治理要素以新的精神特质和伦理追求。”[3]38 伦理秩序通过主体的塑造、实践的价值规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国内全面深化改革,中国面临 导、公民“创造性自由”的激发,为国家治理现
的国际、国内挑战日益严峻,一方面需要一个良 代化提供深层的价值动力。
13
其一,伦理秩序内蕴着主体的价值诉求,为 循价值性原则。但是必须强调:价值需求的主体
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合价值目的性的主体保障。 不是“少数人”或当权者和领导者,而是广大人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治理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民群众,不能以“少数人”的价值需求凌驾于科
一是对治理主体的道德素质、公共责任感、服务 学规律之上,让国家治理臣服于少数人的价值目
精神有更高的要求。因为治理主体(尤其是党政 的、受少数人的价值需求所左右,因为任何违背
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道德素质不仅直接影响 规律的治理方式都有可能带来对国家和人民的损
治理的有效展开,也直接影响治理的效果如何。 害甚至是灾难。十八大之后开启的国家治理现代
国家治理现代化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关心他人、维 化,正是强调价值需求与科学规律相统一,既避
护公共利益、具有责任感和公共精神、乐于奉献 免一味强调满足少数人价值需求的专制统治沉疴
的治理主体。二是治理主体参与的多元化变化, 旧疾的影响,又避免忽视科学规律单向管理模式
弥补了政府单一管理的“理性缺陷”,更好地维护 的弊端,推动国家治理的科学发展,实现中国特
人民权利,推进国家政治民主进步。从一元管理 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
向多元共治的转变,为国家权力、社会权力与公 其三,伦理秩序旨在维护公民政治参与、享
民权利划界,使三者之间保持必要的紧张,这是 有以公正方式分享社会福利的权利,激发社会活
实现“公共善治”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民主的 力,保障公民“创造性自由”,实现国家、社会、
内在要求。三是治理更加凸显保障民众权益、尊 公民的统一。亨廷顿曾言:“人类可以无自由而
重人民主体性地位的价值目的。“人是目的”, 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7]16“专制秩
“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看作是 序”维护专制统治、维护生存和基本生活,政府
手段” [6]81
,——这一个价值命题自康德以降已然 或部门机构常常对公民个体的私域自由进行限制
成为价值理论的不容辩驳的公理。在伦理秩序建 甚至对公民权益造成伤害,从而限制社会活力,
构过程中,人的工具性价值虽然没有消失,但人 因此专制秩序不是真正的国家治理,是一种“无
的价值性目的却被极大抬升。主体价值诉求如何 自由”状态。“法治秩序”保障国家制度及其运
实现、实现到何种程度、人民的主体性怎样更大 行的正义,保障公民的身体、财产、基本权益不
地展现,正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之源。 受侵犯的“消极自由”,其作用是调节社会政治生
其二,伦理秩序受实践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双 活、缓和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基本的“有序
重支配,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符合真理性原则 稳定”。“法治秩序”固然是国家治理的基本维
和价值性原则的持续动力。伦理秩序的建构遵循 度,但是仅有“法治秩序”的维系并不能实现真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双重原则,在由“实然” 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伦理秩序”的建构则
向“应然”的转换中既遵循当前国家社会的现实 从个人、群体、社会的角度促进和实现“积极自
和发展规律,又蕴含着“什么是更好”的价值追 由”和“创造性自由”。从公民个体而言,个体理
求和价值理想。伦理秩序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 性能力、积极性、能动性得到空前提高,个体自
所以必要,就在于推动国家治理遵循真理性原则 由度极大拓展;从群体发展而言,公共利益和个
和价值性原则相统一的方向发展,使之实现“科 人利益逐步协调共进,群己和谐和群己互促成为
学之真”与“价值之善”有机结合。国家治理现 社会进步常态;从社会整体而言,整个社会形成
代化一方面必须尊重当前国家社会现实、符合现 了对人的生存、尊严、幸福的肯定和颂扬的氛
代国家发展规律、符合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规律, 围,使民众实现前所未有的心性和谐、精神自由
遵循真理性原则;另一方面必须强调广大民众的 和心灵安顿。
价值需求,强调符合主体需要的“内在尺度”,遵 治理现代化的国家,不仅要有法治秩序的制
14
度规范保障,还要有伦理秩序给予社会、群体、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正是国家
公民以伦理关怀。“没有伦理秩序,国家治理的 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善治的目标追求;公民层
现代化就缺乏民众力量和精神动力的支撑和参 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正是
与,就难以实现其持久进步的现代化目标。”“现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公民主体的道德规范要求。
代化的国家治理一定依赖于良善伦理秩序的支撑 有效实施国家顶层建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和补充。” [8] 缺乏价值导向、伦理规范和心理和 核心价值观,这是锻造国家治理的政治伦理价
谐的国家治理,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和 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价值秩序
而不同”
、蒸蒸日上。 建构的基本理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可能成为国家治理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伦理秩序建构
现代化的价值指导和价值动力?这是基于社会主
正是因为伦理价值秩序、伦理制度秩序、伦 义政治生活中事实与价值相契合的基本判断。事
理心灵秩序组合成了伦理秩序的结构性存在,国 实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家治理现代化伦理秩序的建构路径就应该围绕这 生活的基本特征。“现实性在其展开的过程中表
三个目标,从国家顶层“建构”、治理行为“规 明 为 必 然 性 ” [9] 211。 基 于 国 家 和 社 会 现 实 的 审
范”和日常生活“生成”等三个方面予以拓展。 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性中含蕴着国家治
(一)国家顶层“建构”:建构国家治理的伦 理现代化的政治伦理价值目标。从公民角度而
理价值秩序 言,其目标是消除“物的依赖性”造成的人的种
国家治理的价值秩序建构是国家治理现代化 种异化,恢复人的本质、追求自由全面发展。从
导向性和基础性的工程。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动因 社会角度而言,其目标是逐步消除社会的不公正
是为了维护政治秩序,国家顶层的“建构”起着 现象、建立正义的制度以保障人的平等、尊严和
导向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世界各国的政治发展
[1]19
权利。从国家角度而言,其目标是消除专制主义
已经证明:缺乏“国家建构”,就会导致“政治衰 流弊、建立协调人民和国家之间关系的社会主义
败”,如非洲的利比亚、埃及等国家陷入内外困 民主集中制,“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
境,再如前苏联的解体、希腊和意大利的债务危 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10] 257
机、英国的政治危机等。这给予我们反思和借 从当前的重点任务而言,加强执政党伦理建设以
鉴:解决中国面临的种种问题,需要从国家的高 提高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能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度采取有力有效的治理措施。当前,培育和践行 以提升政府社会治理的实践能力;强化公职人员
基于国家顶层设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保 伦理道德素质建设以优化其治理行为。这些领域
障整个社会能够有效地进行价值分配,正是实现 对于建构国家治理的伦理价值秩序具有极强的示
“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彰显“中国道路”价值自信 范性和带动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公共
的必由之途。 价值”凝聚社会共识和社会力量,建构中国特色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是建构国 社会主义政治伦理价值秩序,已经成为推进国家
家治理价值秩序的价值方法论原则。党的十八大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当其冲的任务。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提炼,适应了国家 (二)治理行为“规范”:建构国家治理的伦
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为建构国 理制度秩序
家治理的价值秩序作出了规划。国家层面“富 国家治理的制度秩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
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无疑也正是 体性工程。完善政治伦理制度,建构国家治理制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理想追求;社会层面 度秩序,其主要目的就是规范治理行为。此判断
15
包蕴着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国家治理的心灵秩序建构是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是制度伦理化。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制 的“固本强基”工程。“秩序并非一种从外部强
度建设。毛泽东指出:“解决制度问题比解决思 加给社会的压力,而是一种从内部建立起来的平
想问题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质。” [11]472 邓小平 衡。” [15]183 因此,优化政治伦理心理,建构国家
也认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 治理的伦理心灵秩序尤显重要。但是政治伦理心
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理与其说是“建构”
,不如更准确地说是“生成”。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 调节社会利益矛盾冲突,实现利益认同是建
反面。” [12]333
“制度好”与“不好”,其实就是制 构国家治理伦理心灵秩序的基础。基于对当前利
度是否符合伦理化标准,是否具有积极的伦理价 益分化问题的认识,我们提出将“共享公平正
值。好的制度是符合伦理评判标准、充分体现社 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价值目标。当前,
会伦理要求的制度。当前,倡导公平正义的伦理 惩治腐败、防范既得利益集团、加大对弱势群体
价值、推进广大民众正义美德的建立,即实现 的利益关怀力度、进一步优化利益格局、缩小利
“制度的正义”和“美德的正义”的有机统一,是 益差距,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正义、让广大民众
建构国家治理的伦理制度秩序的首要任务。因 共享改革成果、分享更多的改革红利、满足更多
此,一方面要强调“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 的利益需求,这是实现利益认同的根本途径。如
值” [13]1
,在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时为公民的权利 果国家治理不以民众利益为重、不以“化解利益
与义务、利益与责任划界,充分体现正义的原 矛盾冲突”为紧迫任务,就不可能得到广大民众
则。另一方面要强化公民主体对正义心理认同和 的拥护,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稳定与社会和谐;而
道德确认,因为“正义的规则只有对那些具备正 一个无法达成利益认同的国家,就不可能增强社
义美德的人来说才是有意义的。作为人格美德的 会凝聚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正义乃是制度正义的前提。” [14]80
因此,塑造公民 优化民众政治心理,实现政治认同是构建国
主体性、拓展其社会性,形成整个社会对正义的 家治理伦理心灵秩序的关键。政治心理是公民对
价值共识意义重大。 政治现象、政治生活、政治过程的心理态度和心
二是治理手段和方式的伦理化。一方面, 理反应,它表明公民的政治兴趣、公共责任感、
“伦理的制度”驱使公共行政主体以“公共道德理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政治参与积极性等状况。
性”战胜“个体经济理性”,从而对公共行政中诸 政治心理以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为主要表现形
如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进行有效约 式。在中国革命、建设的历程中,广大民众的政
束。另一方面,“伦理的制度”促使公共行政主 治心理发生着伟大的变化并在这种变化中获得了
体在运用治理手段和方式时既要考虑效率性,更 心灵的安顿,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也呈现出积极
要考虑正当性、伦理性,并积极倡导富有伦理精 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使得全国人民翻身解放成了
神的治理行为、充满伦理关怀的治理机制,推进 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主人翁的
实现国家的和谐善治。通过对治理实践中“异 “地位优越感”和“心理满足感”,全国人民团结
化”行为的规范和“正当”行为的倡导,伦理制 一心、凝心聚气建设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度秩序实现了向伦理行为秩序的转化。从此意义 立使得全国人民实现了对政治民主的初步期待,
而言,任何一种价值中立和伦理缺失的制度都将 对建设好社会主义充满向往和激情;改革开放以
丧失存在的合法性。 来,全国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
(三)日常生活“生成”:建构国家治理的伦 的成果,物质生活的满意度和心理的幸福感得到
理心灵秩序 极大提升;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6
迈向了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 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实 [3]王维国.善治之道: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伦理路径研

施,点燃了全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切 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5.
[4]吴成钢,崔彦.论公共行政管理的伦理基础[J].伦理学研
向往,民众的安全感、信任感和责任感被再度激
究,
2006(3).
发。我们要避免某些领域尚存在的法制淡漠、官
[5]肖祥.论伦理秩序建设中的制度性道德关怀及其限度[J].
僚主义、贪污腐败等政治无道德的现象,因为这
中州学刊,2005(1).
些现象会导致民众一定程度怒怼政治生活以及政
[6]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
治参与的疏离感和不信任感——而这也正成为我
出版社,
1986.
们不断反思、努力实现和谐善治要直面的问题。
[7]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杨
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 玉生,
译.北京:
京华出版社,2000.
仅要构建安定、团结、有序的制度秩序,也要建 [8]李兰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伦理秩序建构[J].哲学动态,
构积极、和谐、幸福的心灵秩序。 2015(1).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法治和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制度固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强动力”,但是 1965.

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粗疏之处所导致的“法律失 [10]列宁选集:
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效”或“制度失败”现象的存在,究其根本,乃是 [11]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
[M].北京:中央
文献出版社,
2003.
因为作为基础秩序的伦理秩序的缺失或“问题”。
[12]邓小平文选:
第 2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基于伦理价值秩序、伦理制
[13]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
度秩序、伦理心灵秩序优化的伦理秩序,必将成为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好动力”

[14]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
[M].万
参考文献:
俊人等译.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1]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
[15]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M].邓正
主全球化[M].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来,
2015.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 【责任编辑 曹祖明】

On Ethical Order and Moderniz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XIAO Xiang
(College of Marxism,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541004)
Abstract: To modernize China’s governance is a requirement raised by the goals of deepening reform and
realizing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governance is to replace the
mentalities of “autocracy” and “stability maintenance” with the thinking of "order", hence achieving a shift to
the thinking of “governance”. Law-based order is the “most powerful” driving force for modernizing a country’
s
governance, and ethical order is the “best one”, which, as the “groundwork for order”, provides ethical
structural support and impetus to in-depth values for modernizing the governance. To construct the ethical order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requires constructing the values, institutional and spiritual order through
three paths respectively, namely, the top-level “construction”, “code” of governance, and daily life
“generation”.
Key Words: ethical order;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17
2018 年 7 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July,2018
第 11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
an Vol.11,No.4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梁家河大学问解读

夏 泉 1,王 菁2
(1.暨南大学 党委办公室; 2.暨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七年梁家河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中国梦、初心的萌发地,也是其治国理

政的起点。青年习近平从逃离险境,上山下乡,走进梁家河“窑洞大学”
;到融入适应,主动作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

扣子。习近平在梁家河的青春故事与青春记忆,引发的梁家河乡愁,体验的梁家河学问,是最好的人生励志教科

书。解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感悟梁家河大学问,就要深入认识国情社情民情,努力锻炼自立自强自信,真正学

会做事做人为官,
迈好人生第一步。

【关键词】习近平;
梁家河;大学问;
知青岁月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8)04—0018—10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 1969 年 1 月 13 日,年仅 15 岁多的习近平来到


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 陕 北 延 安 的 一 个 小 山 村 梁 家 河 。 2015 年 2 月 13
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 日,习近平在回梁家河“探亲”时说:“我人生
路。……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 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
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代多经历一点摔 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在这里,他度过七年
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1]54
这 知青岁月,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一是锤炼
是 2013 年五四青年节之际,习近平在中国航天科 党性,入党入团,扣好理想信念的扣子;二是勇
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 于担当,干在实处,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扣好
代表座谈时以此勉励青年。在 2014 年 5 月北京大 求真务实的扣子;三是勤学深思,修身养性,扣
学的座谈会中,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对青年学生指 好提升执政本领的扣子;四是扎根农村,从“北
出:“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 京娃”到“村里娃”,扣好密切联系群众的扣子;
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 五是过“五关”,脱胎换骨,扣好砥砺意志品质、
一开始就要扣好。
” [1]172
铸就为民造福初心的扣子。梁家河知青岁月是习

【收稿日期】 2018-06-16
【作者简介】 夏泉,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菁,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18
近平中国梦、初心的萌发地,也是其治国理政的 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
起点。他在梁家河所建构的青春故事与青春记 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
忆,引发的梁家河乡愁,是最好的人生励志教科 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
书,这是一面人生的镜子,从这里我们或许能找 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3]25
寻到青春的答案,读懂中国梦,明了青年习近平 1969 年 1 月 , 习 近 平 作 为 万 千 知 青 中 的 一
是如何扎根农村,学习治国理政的本领,扣好人 员,踏上北京开往延安的列车。与其他小知青们
生的第一粒扣子的。 的离愁别绪心态迥异,习近平当时的心情复杂特
殊得多,他并没有像其他知青一样对远离家乡依
一、逃离险境,
上山下乡:
走进梁家河 依不舍痛哭流涕,而是带着微笑离开的。习近平

“窑洞大学” 2004 年 8 月在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专


访中说道:“去延安的专列上,我记得很清楚,
梁家河位于中国西北角,是新时代中国最有 那是 1969 年的 1 月份,全部都哭啊,那整个专列
名的小山村,属延安市延川县。延川县是黄河边 上没有不哭的,就是我在笑,当时车底下我的亲
一颗耀眼明珠,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文化 属都说,你怎么还笑?我说我不走才得哭啊,我
的源头。梁家河村隶属于延川县文安驿镇,该镇 不走在这儿有命没命我都不知道了,我走这不是
是文化名镇,集“千年古道驿站”、“百年窑居建 好事吗?你们哭什么呢?所以他们是破涕为笑。”
筑群落”、“千名知青记忆”、一部路遥人生小说 而习近平的“笑”,与他的父亲习仲勋的遭遇及当
于一身,成为在陕北感受驿站文化、高原文化、 时家庭境地密不可分。
知青文化的最佳选择。 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生于陕西富平,是陕甘
梁家河是一个在陕北乃至中国版图上最普通 边区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建国以来长期
的地名。自文安驿镇往东南,沿新建柏油路走 5 公 主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1959 年任国务院
里就到了小村子。2012 年 11 月 15 日,在中共十八 副总理兼秘书长,1962—1978 年蒙难,中共十一
届一中全会上,在此生活近七年的习近平当选为 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
总书记;2015 年 2 月 13 日上午,习近平夫妇回到 员,第五、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毛泽
这里(原点),深情回忆道:“当年乡亲们教我生 东曾高度评价习仲勋,1939 年在一幅约一尺长、
活,教我干活,我那时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 五寸宽的漂白布上题写“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上
什么都不会,……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 款题“赠给习仲勋同志”,下署“毛泽东”。1945
梁家河获得的。”[2]从此,这个小山村走进全中国 年冬,中央在遴选西北局书记时,毛泽东在中央
乃至全世界人的视野,名传五洲四海,声扬神州 会议上明确表示:“我们要选择一个年轻的担任
大地,成为新时代中国最有名的小山村。 西北局书记,他就是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
习近平与梁家河“结缘”于“文革”
,时代背景 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4]
与家庭蒙难是习近平来到梁家河插队的主要原因。 习仲勋一生最为人称道的有两件事:“一是
“文革”时期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 他和刘志丹、谢子长等一起创建了陕甘边和陕北
动是习近平走进梁家河的大时代背景。习近平在回 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保留
忆知青岁月时说道:“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 下来的唯一一块根据地。这块根据地成了中央红军
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 历经艰险、万里长征后的落脚点和尔后中国革命的
格。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 出发点。二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主政南粤,
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 站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向中央‘要权’。他带领
19
广东省委‘一班人’
,创办经济特区,为中国的现代 种复杂特别的心情,习近平踏上前往梁家河的旅
化建设‘杀开了一条血路’
。”[5]其一生也曾两次蒙 程,逃离了北京这一“险境”(“文革”重灾区)。
受大冤屈:“第一次,是在 1935 年中央红军即将
到达陕北之际,被党内‘左’倾路线的执行者构陷 二、融入适应,
主动作为:
扣好人生的
入狱,命悬一线,幸被党中央、毛主席解救;第二 第一粒扣子
次是在 1962 年 9 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被康生一伙
诬陷为‘利用小说反党’
。”[5]11 因为小说《刘志丹》 自 1969 年 1 月至 1975 年 10 月,习近平在梁家
事件(康生等认为其有严重政治问题,这部小说是 河一呆就是七个年头。《环球人物》在《青年习
在为高岗翻案,并散布“陕北救了中央”言论),关 近平》(2014 年 12 期)一文中这样叙述当年习近
心这部小说创作的习仲勋等人被打成“习仲勋反党 平下乡的情景:1969 年 1 月,习近平搭乘一趟拥
集团”。自 1962—1978 年,习仲勋遭诬陷立案审查 挤的知青专列,从北京驶向陕北。一天一夜后,
达 16 年之久(先后下放洛阳矿山机器厂、北京关 火车到达铜川站,习近平等人又换乘汽车到了延
押监护 8 年、下放洛阳耐火材料厂)。 安下辖的延川县。全是土路,一辆接一辆汽车行
1962 年习近平年仅 9 岁,还在念小学。1962 驶在陕北的塬上,扬起漫天黄尘,人人都是灰头
年起,年幼的习近平由于受到作为中共元老的父 土脸。一路颠簸后,习近平和其他 10 多名干部子
亲习仲勋冤案的牵连,遭到歧视。在“文革” 弟跳下车,终于踏上这片黄土地。对延川县梁家
中,他受过批斗,挨过饥饿,流浪过,甚至被关 河村村民来说,迎接北京知青可是件大事,像赶
押过。1966 年,文革爆发。正在念中学的习近平 集一样热闹……这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足以
作为“黑帮子弟”、“反动学生”被关进学习班。 让全村老少激动不已[6]。
为暂避风口,习近平要求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到 黄土高坡曾养育了习近平的父辈,此时又以
父亲曾经战斗过的老区延安插队落户。没想到, 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迷惘的青年。农村生活是
这一请求居然很快有了结果。 艰苦的。村子名叫梁家河,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
对于当时的艰难处境,多年后习近平是这样 河,只有一条沟渠,雨季的时候里面才流淌一些
回忆的:“当时我母亲在中央党校,‘文革’中 泥水。沟渠两侧是陡峭的山坡,先辈们利用这种
我们家被抄之后,搬到党校里去。到党校后,因 山坡地形顺势挖出一孔孔土窑洞,这是家。全大
我有一股倔劲,不甘受欺负,得罪了造反派,有 队 200 多名社员就住在这些土窑洞里。睡的是炕
什么不好的事都算在我身上,都认为我是头儿, 头、做饭用灶台、吃的是窝头,这一切,知青们
我就被康生的老婆曹轶欧作为‘黑帮’的家属揪 都十分陌生。习近平被安排到二队一户社员闲置
出来了。那时,我 15 岁都不到。他们说,枪毙够 的土窑洞里。
一百次了!我想一百次跟一次没什么区别,都一 1969 年 1 月 13 日,习近平带着厚厚一箱子书
百次了还怕什么?……后来决定送我去少管所, 和 14 名北京八一中学的知青一起来到了梁家河
当时少管所设有‘黑帮子弟’学习班。在要我去 村。5 男 4 女共 9 名知青被分在上队,习近平等 6
的时候,床位满了,大概要排到一个月才能进 名男知青被分在下队(当时来自北京的 1300 名知
去。就在这时候,1968 年 12 月,毛主席最新指示 青落户延川,包括习近平、史铁生、陶正、杨卫
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 等;王晨 1969 年 1 月插队延安宜君县)。
育。’于是我马上到学校报名上山下乡,我说,这 初来梁家河的习近平对陌生环境充满不适
是响应毛主席号召。他们一看,是到延安去,基 应。在接受专访时习近平回忆:“我去的时候确
本上属于流放,就让去了。” [3]36
正是怀着这样一 实是有点漫无目的的,到了那儿以后呢,把它作
20
为栖身之地,甚至是一个逃避之地。北京文化革 动关和思想关。习近平是这样回忆过“五关”的:
命搞得这么厉害,我们到这里来暂且避一避,也 第一关就是过跳蚤关。很有意思,我一去最
没有想融入到群众中去,而且一切都不太习惯适 受不了的就是跳蚤……
应,人家看我们也不太习惯适应。
”[7] 第二关就是饮食关。刚才讲了什么都不会吃
就当时习近平的思想历程而言,经历了一定 不爱吃,五谷杂粮,那哪是五谷杂粮,是糠菜半
的发展变化,作为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一个大 斤粮,慢慢地我们就学会了,什么都吃了……
城市长大的学生娃,一个怀着暂避风险的知青, 第三关就是生活关。生活关就是什么也不会
要在这个僻偏落后的小山村长期安家落户,的确 做,什么都要依靠别人,后来就慢慢什么都学……
需要一个艰难过程。接受访谈时,习近平坦承: 第四关就是劳动关。我刚去上了山就气喘吁
“在这方面我自己也有挫折和教训。上山下乡时, 吁,后来我们评的是 6 分,……但是这一年下来我
我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迫下去的,没有长期观 就干得没黑没白,风里雨里我们都在窑洞里铡
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问题。别人下去天天上山 草,牲口圈里铡草,然后一样一样地学,当然这
干活,我却很随意,老百姓对我印象不好。几个 些,一年过去了以后全掌握了,体力也上来了,
月后我回到北京,又被送到从前的太行山根据 后来就评成 10 分,10 分还是里面最壮的劳动力。
地。我姨姨、姨父把我妈妈带出来在这里参加了 像我们到夏天担麦子,那也就是最多二百斤,十
革命,他们都是我很尊敬的人。姨父给我讲他当 里山路一口气就下来了,这个是第四关。
年是东北大学学生,‘一二·九’以后怎么开展工 第五个关就是思想关。开始是格格不入啊,
作,怎么到太行山。他说,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 我刚一去了以后,看到我们这个窑洞在半山上,
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 星星点点的煤油灯,我跟我的同学说,我说你们
群众。姨姨也讲,那时我们都往老乡那里跑,现 感觉有没有像山顶洞人的感觉,那都是说得是很
在你们年轻人,还怕去,这不对!听了他们的 不像话了,但是后来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住
话,回去以后,我就按这个思路努力跟群众打成 了七年。对老百姓是由怕他上炕,到请他们跟我
一片。一年以后,我跟群众一起干活,生活习 一起睡觉,我这个窑洞里有四五个小伙子陪着
惯,劳动关也过了。
”[3]42 我,晚上不仅是他们,村里的其他人,都是陆续
在经历了彷徨、纠结后,习近平逐渐调适了 地吃完饭以后进了我的窑洞,来串门,来听我讲
心态,他回忆道:“一同下乡的知识青年,都是 古今,因为我的故事多啊,……后来我就给他们
军队干部子弟,半年后大部分都当兵走了。近一 讲了,讲《三国》《水浒》《红楼梦》,跟大家都
年时间里就我一个坚守在那里,感到十分孤独, 成为了好朋友[9]。
但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 自从调整心态,放低身段,习近平生活在群
体时,就感到自己生活得很快乐。
”[8] 众中间,劳作在群众中间,不分彼此。群众对习
2004 年 8 月 14 日,在接受《我是延安人》专 近平坦诚相待,让习近平做赤脚医生,做记工
访时,他剖析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一刻我就 员、农技员。在回忆中习近平说道:“群众见我
很认真地对待,开始那真是叫接受贫下中农再教 有所转变,对我也好起来,到我这串门的人也多
育,试图着去融入,接近、了解他们,而且客观 了,我那屋子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时间大
上我也必须得依靠他们,因为当时我们全村的知 概是 1970 年,每天晚上,老老少少都络绎不绝地
青全走光了。”为了尽快融入梁家河,习近平与群 进来。……他们愿意听城里人侃大山,讲他们不
众同吃同劳动,打成一片,少年习近平过了艰难 懂的事,渐渐地连支部书记有什么事都找我商
的“五关”,分别是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 量。他说,年轻人见多识广,比他懂得多。这
21
样,我在村子里有了威信。我那时不过十六七 池。石春阳记得,沼气管道一开始被堵,习近平
岁,村里几个老头有什么事也都找我商量。
”[3]45 用棍子捅,沼气‘呼’地冒了出来。‘成功了!’
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和思想 在那一刻,习近平手舞足蹈,高兴地像个孩子。
关后,习近平立定扎根梁家河。在这里他主要做了 石治山说,习近平走的时候,村里一共打了 22 口
两件事:一是入团、入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 沼气池。沼气被用于做饭、点灯。” [10] 他还带头
二是带领村民打坝造良田,建沼气,种蔬菜[6]2。 建了四个大坝,挖了水井。在习近平的带领下,
第一,入团、入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 从 1973 年开始,村里有余粮了。……为改善村民
由于家庭变故与政审原因,习近平入团入党一路 生活,习近平还带领村民大力种蔬菜,……为村
曲折,但他信念坚定。据习近平回忆,他的入团 里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代理
申请书前后写了八份,入党申请写了十份。“我 小商店)。”[10]
那时已没有那种凄苦之感,或者是一种自卑感, 经过彷徨、纠结、调适与融入后,习近平适
只是一个感觉,就是党内、团内好人越多,坏人 应了“窑洞大学”生活。诚如他在《我是黄土地
会越少,不入白不入,除非你不能让我入。” [3]48 的儿子》一文中所言:“经过这么多的周折,
习近平在回忆时说道。入党后,梁玉明与文安驿 ‘文化大革命’的周折,上山下乡的周折,最后,
公社党委推荐习近平接替自己做梁家河大队支 这个村子需要我,离不开我……陕北高原是我的
书。村民张延兵回忆,为此村里开过一次社员大 根 , …… 无 论 我 走 到 哪 里 , 永 远 是 黄 土 地 的 儿
会,让同意习近平当支书的人举手。现场的人都 子。”[3] 2008 年 3 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
举了手。张卫庞说,这是因为村民认为他“有文 出席陕西代表团审议也说:“我是在延安入的
化,比农村人思想进步、想得深刻”。石玉兴说, 党,是延安养育了我,陕西是根,延安是魂。”习
当上村支书后,习近平开了一个村干部会,请村 近平从被动适应到主动作为,七年知青岁月成为
干部传授经验。他还经常去找社员交谈,询问他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起点。
们有什么困难。有时和社员开玩笑,他也嘿嘿地
笑着拍社员的肩膀。“他直,不管你是谁,不讲 三、
难忘岁月,
美丽乡愁:
心中装有
脸面,不留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怕得罪 千百万个“梁家河”
人。
”[10]巩振福说。
第二,带领村民打坝造良田,建沼气池,种 七年的梁家河岁月,“七年的农村生活,七
蔬菜。1974 年入党担任村支书后,习近平率先建 年的甘苦与共,这段与黄土高原淳朴乡亲摸爬滚
起全省第一座沼气池,为此习近平专门前往四川 打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岁月,不仅让习近
学习。在回忆中,习近平说道:“首先是我做了 平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使他深切了
大队书记以后,一直想找一点推动经济发展的切 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
入点,有一天我翻到《人民日报》,当时头版有一 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他对人民的深情和
条消息就是四川省很多地方实行了沼气化。我很 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担当,深深融入到他的人生追
兴奋,我觉得沼气这个东西是个好东西。……所 求之中。” [11] 这是新华社对习近平七年“社会大
以我的想法就是,在梁家河村要解决这个缺少柴 学”生活的评价。
的问题,要搞沼气。……当时是第一个池子,全 七年知青岁月建构起了习近平的梁家河记忆
省第一池,后来就变成全省第一村,全村 70%以 与乡愁:一是与父老乡亲们的持续交往和多次回
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村民也回忆:“1974 年, 梁家河、延安探亲;二是青春岁月的苦难记忆与
习近平去四川考察之后,回村便修了第一口沼气 知青群体优秀人物的正能量激励(王岐山、史铁
22
生、路遥、王晨等);三是在治国理政时讲述梁家 假肢好使不好使,生活过得怎么样,嘱咐他
河故事。这些记忆通过影响广泛的电视、网络、 保重身体。听说总书记来了,村民们十分激
报刊等媒体,习近平讲述以及万千慕名而来的人 动,纷纷赶到村委会小广场,围拢到总书记
们对梁家河的参观而逐渐放大,进入受众的视 身边,争着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同他们一
野,成为广受关注的独特现象。 一握手、亲切交谈,并同每一家合影留念。
(一)与父老乡亲的持续交往与多次回梁家 他深情地对大家说,我迈出人生第一步就来
河、延安探亲 到梁家河,7 年时间里,梁家河父老乡亲给了
1993 年,担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 我无数关爱,使我受益终生。我永远不会忘
的习近平,18 年后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2009 年 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永远不
在延安考察调研时,习近平会见梁家河村民代表 会忘记老区人民。
及当年入党介绍人梁玉明。2015 年 2 月 13 日,习 (二)难忘知青群体
近平带着浓浓乡愁,再次回梁家河(离开 40 年) 2004 年 8 月 14 日,习近平接受采访时表示:
“探亲”。他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 “插队本身是一个标志界定的一个阶段,在插队之
在了这里。”习近平惦念乡亲,曾于 1994、1995、 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
1996、 2007、 2008、 2011、 2014 年 给 梁 家 河 回 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个
信。在外地工作期间多次接待父老乡亲。习近平 脱胎换骨的感觉。

2015 年春节前回乡探亲情景,新华社 2015 年 2 月 知青亲身感受了处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
14 日进行了报道: 民,懂得了基层与农村生活,知道了什么叫贫
13 日上午,习近平乘坐的汽车一进入梁 苦、磨难,阅历变成了财富,苦难丰富了人生。
家河村村口,当年建造的一块淤地坝就展现 这是“青春年华金子般美好的时光,一段苦难浸
在眼前。习近平随即下车,同迎候他的几位 泡的生命历程,一道靓丽的青春彩虹。
”[12]
熟识的乡亲亲切会面,一起回忆当年建造淤 这批延安知青群体中,走出了一批杰出人
地坝的劳动场景,了解如今淤地坝发挥作用 物,试举三例:一是王岐山,曾任中纪委书记,
的情况。他对随行的地方领导说,淤地坝是 现任国家副主席。1969 年 1 月,北京 35 中高二学
流域综合治理的一种有效形式,既可以增加 生王岐山与姚明珊来到延安市冯庄公社康坪大
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又可以防止 队。下乡初,习近平一次从北京返梁家河,“因
水土流失,要因地制宜推行。 路途遥远,先到了冯庄找王岐山借宿一夜,两人
从村口到村里长长的路上,习近平同乡 就合了一床被子,当时习带着一本经济方面的
亲们边走边聊。他来到插队时的房东刘金 书,王岐山给留了下来。” [13] 二是路遥(1949—
莲、吕侯生家,同他们忆往事、话家常,他 1992),延川人,曾与习近平住同一窑洞,2015 年
到梁家河村第一晚住的窑洞里仍然保留着原 两会习近平会见东方卫视曹可凡时谈及正在热播
样。刘金莲回忆起她嫁到这个村时习近平等 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称:“我跟路遥很熟,
北京知青闹洞房的情景,说年轻时习近平就 当年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 [14] 代表
很平易近人。村民吕侯生是习近平在梁家河 作:《人生》、《平凡的世界》。被誉为“像牛一
的第二个房东,后因腿疾失去行走能力,当 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三是著名作家史铁生
时担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专门把他接到 (1951—2010),作为北京知青插队延川。习近平
福州就医,由于病情严重,腿最终没能保 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谈及:“还有个
住,装上了假肢。一见面,习近平就询问他 作家叫史铁生,写了《我那遥远的清平湾》,这个
23
清平湾就是过去他插队的延川县关家庄。
” 当地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连肚子都填不饱,知青
(三)讲述梁家河故事 们将它描述为比世界尽头还要远的地方,习近平
知青基因,梁家河岁月在习近平身上烙上了 曾将其描述为“山顶洞人的感觉”。正是来到这
抹不掉的印记,他说他是黄土地的儿子,形成了 里,才使习近平这批来自大城市的知识青年清楚
“黄土情结”。习近平无数次讲述知青故事,如 认识到我国的复杂国情,认识到城乡发展差距与
2013 年 3 月 19 日,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采访时, 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境况,认识到国家发展的真
他说:“中国有句古话,‘宰相必起于州部,猛 实面貌,认识到在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中国,
将必发于卒伍’。我们现在的干部遴选机制也是一 不仅存在着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同时还存在着无
级一级的。比如,我在农村干过,担任过大队党 数的“梁家河”。也正是贫苦的农村环境,促使知
支 部 书 记 , 在 县 、 市 、 省 、 中 央 都 工 作 过 。”; 识青年进一步走入基层,了解中国。这是习近平
2013 年 5 月 4 日,在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 认识农村农民的第一步,也是了解中国真实面貌
习近平勉励青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年时代 的起点。
要吃苦,经历摔打、挫折;2014 年 5 月 4 日,在北 了解社情,走进社会基层。七年梁家河岁月
大座谈会上,习近平以自己成长经历,勉励青年 是青年习近平真正走进基层、了解基层、扎根基
大学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015 年 层的开始,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起点。走进梁
9 月 22 日,在美国西雅图发表讲演,讲述梁家河 家河,习近平不仅看见了国家贫瘠土地的面貌,
岁月,“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以梁家河变迁折 也了解了我国基层社会人民生活劳作的真实境
射改革开放成就与中国 30 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以 况。据同习近平一同下乡的知青回忆:“记得我
个人发展诠释大国发展,等等。 们那个大队的知青刚到村里时,近一个月时间都
是到农民家轮流吃派饭……,我们看到了农民住
四、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从梁家河 的都是低矮的茅草房,看到了各家屋子里除了几

学习大学问 件破旧家具外再没有什么,看到了有的农民为了
节省一点煤油钱天一黑没什么事就上床休息,还
梁家河记忆是最好的励志教科书。追寻习近平 看到了农村缺医少药、教育文化十分落后的现状
的梁家河岁月,我们或许能够从中得到如下启迪: ……实实在在体验到了稼穑之苦和衣食之难,读
(一)了解国情社情民情 懂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切身感受
了解国情,走进黄土地。习近平生长于北 到了农民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的不易,也感受到了
京,去梁家河前,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北京娃。北 他们为生存、为过上好日子不屈不挠的奋斗精
京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而梁家河位于中国西北 神。” [15]130-131 “别具生面”的农村生活经历给习
角,当时的梁家河还是一个普通的小村落,经济 近平等城市知青的心灵带来震撼,开阔了他们的
社会发展极为落后,未通公路与电。据曾与习近 眼界,也使他们有所知、所悟、所学。
平一同下乡的知青戴明描述:“我们见到荒凉的 了解民情,走进人民群众。由于贫苦的梁家
黄土高原,以为快到目的地了,没想到走了那么 河与当时相对发达的北京在地区发展上存在着强
久,还有更荒凉更贫穷的地方,当时真是感觉走 烈落差,加之缺乏群众基础,习近平他们在刚来
到了世界的尽头。但车还是一个劲儿地往前开, 梁家河时,对这里的生活充满不适应,表现出与
最后满眼都是黄土飞扬……” [15]127
梁家河条件十 群众、环境的“格格不入”。据习近平回忆,刚去
分恶劣,山大沟深,交通落后,土地贫瘠,自然 时他有点漫无目的,与群众互相不适应,老百姓
条件差,他们住的是窑洞,吃的是糠菜半斤粮, 对自己的印象也不是很好。而在逐渐接受、融入
24
梁家河生活,过“五关”后,习近平开始认识到 自强,在于勇于担当,磨砺意志,学习提
人民群众的善良与朴实、温暖与可爱,认识到群 高。梁家河生活虽艰苦,习近平始终没有放弃学
众只要你对他好,他就会对你好,你近他,他自 习,坚持读书自学不辍。下乡来梁家河时,习近
然就近你,而不是像想象中难以亲近、难以理解 平随身带了沉甸甸的一箱书。白天干活,劳动休
与接受。在融入梁家河生活后,习近平与村民们 息时看书,放羊时在黄土高坡上看书……到了晚
真正打成一片,形成了我离不开你,你离不开我 上就在煤油灯下苦读到深夜。在村民记忆中,习
的重要感情羁绊。习近平多年后还记得离开梁家 近平经常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11]。学
河时的场景,“在 1975 年 10 月 7 日,告别梁家河 习使得习近平始终保持思想的先进性与敏锐性,
的那个早晨。推开门,外面站满了乡民,他们只 也使他在推动梁家河建设中做到理论结合实际,
是静静等着,并没有叫醒他。习近平当众落泪, 用实践推动当地发展。
他说:‘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不想走,就在这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不屈从于命运。
扎根农村一辈子吧。’” [16]
“立根原在群众中”, 顺应环境、韧性坚持,习近平耐得住寂寞与孤苦生
平民情怀最感人,习近平就是这样一位与群众打 活。尽管被当作“黑帮子弟”,习近平依然坚定入
成一片的“平民书记”。 团、入党信念,在先后递交八次入团申请、十次入
(二)锻炼自立自强自信 党申请后,终于获批成为中共党员,随后还被推选
自立,在于学会自己生存、生活、生产,提 为梁家河大队党支书,完全以一副“铆足劲扎根
高工作本领。习近平刚来梁家河时,是“年龄最 干”的心态去生活、生产。在梁家河生活中习近平
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 ,
[15]429
克服难关,在工作学习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习
从年龄上看,当时下乡的知青年龄最大的二十一 近平曾借郑板桥之诗《竹石》喻志:“我想将之改
二岁,最小的十六七岁,而习近平下乡时年仅十 几个字,作为我上山下乡的最深刻体会:‘深入基
五岁多。作为一名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少年,只身 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
来到被群山阻隔的荒僻之地,所需要面临的困难 尔东西南北风。
’”[3]104 习近平七年窑洞生活与毛泽
可想而知。从不适应到接受、主动适应,习近平 东十三年窑洞生活磨砺、铸就了两代人民领袖坚强
在梁家河渐渐锻炼了自立。习近平在回忆“过五 的意志与坚定的理想信念。
关”时说道,“我一去最受不了的就是跳蚤 自信,在于志存高远,不坠青云,进取、提
……,但是三年以后过去了,那也真是叫‘牛肉 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马皮’了,不怕咬了。”刚开始“什么都不会吃不 筋骨。七年艰苦的梁家河岁月是对习近平的历
爱吃……,慢慢地我们就学会了,什么都吃了” 练,铸就了习近平的自信、坚毅和不凡。习近平
“生活关就是什么也不会做,什么都要依靠别人, 曾言,插队生活使个人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
后来就慢慢什么都学……,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生 觉:“15 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 岁
活自理能力很强,就是在那打下的基础。”过劳动 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
关时,习近平等人刚开始拿的工分和小姑娘一 满自信。”知青生活虽苦,习近平没有气馁,农村
样, “我们觉得简直是一种歧视……,一年过去 劳作虽难,习近平没有退缩。从“什么都不会”
了以后全掌握了,体力也上来了。”艰难的度过这 到“什么都会”,习近平不仅锻炼了自立、自强,
“五关”,习近平不仅完成了从“0”分到“10”分 更是从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砺了意志。阅历变成
的跨越,更是真正做到了自立,不再是什么都不 了财富,苦难丰富了人生。习近平在苦难中成
懂,什么都不会的城市娃,生存、生活、生产都 长,把苦难当做一种锻炼,更从苦难中坚定了远
能独立完成了,逐渐提高了学习与工作本领。 大志向,能干大事的信心与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抱
25
负。从能做、会做到做好,这是习近平梁家河生 时,习近平还以国家副主席身份致电慰问并敬献
活中工作能力的转变,也是习近平对自我要求的 花 圈 ; 怀 念 河 北 正 定 的 至 交 贾 大 山 (1943—
不断提高,奠定了习近平日后政治理想的基础。 1997),1998 年习近平撰写《忆大山》,对贾大山
(三)学会做事做人为官 的人品、文品给予高度评价,对贾大山的英年早
学做事,实践出真知。不深入基层,不走进 逝表达深切哀悼,《忆大山》一文深情记述了习
黄土地,就不懂为事之难。起初,习近平不愿意 近平与河北乡土作家贾大山的情谊;习近平还为
接受劳动,认为农村劳作强度大,习近平回忆: 老首长、原国防部长耿飚撒骨灰(2000 年),送老
“那种劳动强度使我感到震撼……,早饭到吃中午 首长最后一程;习近平对父亲的至孝与父亲的言
饭,中间就可以一次休息。”对于工作他也较为抗 传身教也值得我们学习,2001 年 10 月习仲勋 88 岁
拒,说自己基本上不听招呼:“爬到山上我累得 生日,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尽管父子情深,但
气喘吁吁了,我不干活了……”。而几年下来,习 以公务为重未到场,遂致函父亲:学做人、学做
近平不仅顺应了农村生活,掌握了村里劳作的方 事、学信念、学赤子情怀。
法,开阔了眼界,更是逐渐懂得处事之道。在乡 学做官,为民,律己,奉献,公平。“正如
亲们眼中,习近平也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 乡亲们说,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担任村党支部书
活”变成了“能吃苦、爱读书的好后生”,逐渐赢 记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却干成了他们几十年
得了乡亲们的信任 。到后来,习近平给乡亲们
[17]
都没有干成的事,使梁家河成为远近闻名的好村
讲知识,讲故事,运用所学本领带领村民建沼气 子。这种带头实干的作风,是共产党人的鲜明特
池,打坝,挖水井等,是习近平理论与实际相结 征,充分体现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风
合的具体实践,做到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范。” [19] 七年梁家河岁月中,习近平与乡亲们打
从疏远群众,到与群众融为一体,从被动接 成一片、融为一体,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带领
受工作到主动作为,并在工作中积极改革创新, 乡亲们发展生产,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
习近平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七年梁 一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曾因表现优
家河岁月,习近平不仅学会了捻毛线、织衣缝 秀,县里奖励三轮摩托车给他,但他觉得不实
被,学会在窑洞里、牲口圈铡草,学会种地、拉 用,就设法换成了群众更需要的手扶拖拉机、钢
煤、打坝、挑粪,带领人民建沼气池、打坝,做 磨等生产工具;村里派发救济粮时,他为了一碗
建设,也学会了正确与群众相处,发动群众、依 水端平,带领支部成员挨家挨户查看群众家里的
靠、团结群众。 粮囤,最终确定最缺粮的几户群众为救济户,乡
学做人,懂恩知孝,做“不忘一饭之恩”的 亲们心服口服;看到村民买煤油、火柴等日用品
大丈夫。习近平曾为患难时期的“布衣之交”吕 困难,他就在村上办起代销店;看到妇女们白天
侯生治病。在梁家河时,习近平曾与吕侯生一起 在山里干活,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缝缝补补,他
住了两年多,多年前,吕侯生右脚受伤,被确诊 就办起缝纫社;看到村里缺少燃料,就带领大家
为骨髓炎,为此,习近平曾亲自接他到福州治 建起沼气池…… 习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
病,为他付医药费,给他寄钱。吕侯生感慨“如 民办事,总是走在前、干在先,苦活重活抢着
果不是习近平帮忙,我早就病死了” ;习近平
[18]
干,干一件成一件,扎根于民,克己奉公,真正
不忘延川县申易(1926—2011)老书记,寸草春 做到了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晖。1970—1975 年任延川县委书记、批准他入党 总之,人民领袖习近平是从梁家河走来,从
的老书记申易,一直与习近平保持联系,2001 年 1 黄土地走来,从苦难中走来,从人民群众中走
月 4 日还在福州与习近平叙旧,2011 年申易病逝 来。梁家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起点,也是中国
26
梦、初心的萌发地。从这里我们或许能找寻到青 委会.福建博士风采.福州: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

春的答案,读懂了中国,知晓了习近平坚定的理 [9]习近平:在延安插队过了“五关”第一关是跳蚤关[EB/

想信念,以身许党的政治定力与对党的忠诚,真 OL]. (2015-02-14) [2018-05-16].http://politics.


people.com.cn/n/2015/0214/c1024-26567143.html.
挚为民的家国情怀,干在实处的工作作风。梁家
[10]习 近 平 在 延 安 梁 家 河 村 的 知 青 岁 月[EB/OL].
河记忆是一面人生的镜子与励志教科书,是不忘
(2015-11-27)[2018-05-16].http://news.cnwest.com/
初心的生动诠释,也是锤炼党性的鲜活教材。梁
content/2015-11/27/content_13378068.htm.
家河有着大学问,我们要像青年习近平一样扣好
[11]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记中共中央总书记
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梁家河大学问中领悟到责 习近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2-23.
任、担当、自律、感恩与人民立场的伟大力量。 [12]北京延安知青联谊会.从黄土地走出的北京知青[M].北
参考文献: 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13]张蕾.弄潮儿王岐山[J].南方人物周刊,2013(28).
[2]习 近 平 回 梁 家 河 村 看 望 父 老 乡 亲[N/OL]. [14]叶攀.诗人谷溪回忆习近平与路遥在陕北的知青岁月
(2015-02-14) [2018-05-16].http://www.xinhuanet. [N].新民晚报,
2015-03-12.
com/politics/2015-02/14/c_1114368496.htm. [15]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
[3]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J].全国新书目,2002(12).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4]刘珍珍.毛泽东对习仲勋的赏识提拔和重点保护[J].湘 [16]熊玠.黄土高原上的知青岁月——《习近平时代》选载
潮,2013(8). [N].学习时报,
2016-04-07.
[5]张志功.难忘的二十年:在习仲勋身边工作的日子里[M]. [17]陈星东.不忘心中的梁家河[N].人民日报,2017-02-28.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2014. [18]金煜.延安老乡曾和习近平一起睡土炕 期待“富强梦”
[6]田亮.青年习近平[J].环球人物,2014(12). [N].新京报,2015-03-02.
[7]习 近 平 忆 延 安 插 队 :它 教 了 我 做 什 么[EB/OL]. [19]中共延安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弘扬梁家河精神 干在
(2015-02-14)[2018-05-06].http://politics.people.com. 实处走在前列[N].陕西日报,2018-05-30.
cn/n/2015/0214/c1001-26566406.html?hk=tcczf.
[8]习近平.我的上山下乡经历[C]//《福建博士风采》丛书编 【责任编辑 曹祖明】

Fastening the First Button in Lif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Knowledge of Liangjiahe
XIA Quan, WANG Jing
(Administration Office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
510632)
Abstract: There is “great knowledge” in Liangjiahe. The seven years as an educated youth in Liangjiahe is
the source of Xi’s Chinese Dream and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the start of his governance of China. Young Xi
Jinping left the then perilous Beijing and came to live in the cave-dwelling of Liangjiahe as an educated youth,
where he “fastened his first button in life” by adapting himself quickly to the local life and working actively and
diligently. The stories and memoirs about Xi in Liangjiahe, as well as his nostalgia for Liangjiahe, and what he
learnt from there constitute the best life motivational textbook. To understand Xi’s seven years as an educated
youth and the great knowledge gained in Liangjiahe, one should put into perspective the conditions of the state, the
society and the people, foster characters of self-reliance,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learn to conduct
oneself, do one’
s duties as an official, and take steadily the first step in life.
Key Words: Xi Jinping; Liangjiahe; great knowledge; years as an educated youth

27
2018 年 7 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July,2018
第 11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
an Vol.11,No.4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历史方位认识的演进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全国党代会报告的分析

王武岗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党的建设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42)

【摘 要】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分析来看,党对历史方位的认识不断深化、细化,经历了“我国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两大历史性转变”、
“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等

演进过程,这几个历史方位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历史方位认识的

演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实践和认识上的深化,反映了党对实现阶段性战略目标

的清醒认识,
也反映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改革开放;
历史方位;
演进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8)04—0028—07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 演进过程。这几个历史方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 而且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其中,“我国处于
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8
清醒认识和把握党和国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最
家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既是保证党的理论、路 核心的历史方位,是一条贯穿的主线,改革开放
线、方针、政策与世情、国情、党情相契合的关 以来党对所处历史方位与时俱进的判断是以此为
键,也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走向的关 前提演进的。这种“点线面”的关系,共同构成
键。深刻总结历史方位判断的经验教训,尤其是 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的
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历史方位认识的演进 进程。
历程,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 一、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报告分析来看,党对历史方位的认识不断深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细化,经历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两大历史性转变”、“重要战略机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等 主要是从国情角度对历史方位进行定位的。早在

【收稿日期】 2018-05-22
【作者简介】 王武岗,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教师。

28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 达,但只是在论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略加涉
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2]646。 及,从这部分的报告内容来看,侧重点在于精神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同样需要对国情有清醒的认 文明建设,对于“初级发展阶段”着墨不多,更
识和精准的把握,邓小平对此进行了多次强调, 谈不上在理论体系上展开。
如“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现在 1987 年 10 月 25 日,党的十三大报告《沿着有
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 [3]163,“中国式的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指出,“正确认
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3]164
,“我们 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
[4] 2
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 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
“中国情况”、“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这 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7]26 并明确提出了
些词语都蕴含着“中国国情”的概念。党的十一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
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实现了 断,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历史性的伟大转变,正式拉开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系统阐述,这就把我
的序幕。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 们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问题明确下来。报告
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81 年党的十 同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
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 时间”,这也是之后党对所处历史方位进行细分判
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 断的前提。党的十四大报告重申了我国还处在社
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 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并且强调“这
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
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 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了旧中国根本不可能达到 离实际,超越阶段”。[8]11 党的十五大报告从九个
的成就,初步地但又有力地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 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制定
的优越性。”[5]838《决议》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社会 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指出
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从现代汉语语 “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
境分析及行文逻辑来看,“尽管”一词重在强调 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9]14 从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初级阶段这一历 党的十五大报告开始,直到党的十九大报告,
史方位的重要性认识在当时还没有从纵深着眼进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
行探讨。 科学判断得以沿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沿用这一
1982 年 9 月 1 日,在党的十二大上,胡耀邦作 历史方位的同时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
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 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这
告,报告分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史性的转 个最大实际。”[1]10“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
变和新的伟大任务,从经济建设、思想建设、政 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
治建设、党的建设以及对外政策等方面,完整系 际,也是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准确界
统地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各项方针 定,这一历史方位立足我国国情,具有长期性、
政策。十二大报告在第三部分阐述“努力建设高 宏观性。
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指出,“我国的社会 由此可见,党对“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
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 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方位的认识经历了一
不发达。”[6]26 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历史上对我 个过程,发端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形成于党
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的首次表 的十三大,成熟于党的十五大,贯穿于实现社会
29
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全过 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
程,这一历史方位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 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报告不仅回顾总结了党
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逻辑前提与 的十五大以来五年的工作,而且系统地总结了党
总依据。 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在实践中所积累的
十条宝贵经验,深入分析了十三年来国际国内形
二、
“两大历史性转变”
势的深刻变化,科学总结了党领导改革发展不断
所谓“两大历史性转变”,即十六大报告指出 深入的经验。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
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 想”部分,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
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 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
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 来的” [10]10,首次明确提出了党的历史方位的科
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 学概念,报告接着作出了“两大历史性转变”的
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重大判断。“两大历史性转变”的重大判断,从
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10]10“我国处于并将长期 字面上理解仅仅是两个转变,其实涵盖的内容很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方位更多是从 多,例如时代主题由革命和战争到和平与发展的
宏观层面对国情进行定位, “两大历史性转变” 转变、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到执政并长期执政的
则开始根据党的地位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微观层 地位的转变、由夺取政权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
面对历史方位进行判断,定位的角度是党的建设。 党的任务的转变、党所处内外环境的转变、国家
1987 年的十三大在宏观层面作出了“我国正 经济体制的转变等等。“两大历史性转变”的重
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从十 大判断也揭示了党的执政思维、执政方式的转
三大到十六大的十五年间,尤其是从党的十三届 变,这一历史方位的判断是对“我国处于并将长
四中全会以来,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 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宏观历史方位的
化。从国际上来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 微观化,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二十一
共产主义运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原来的两 世纪、全面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提高党的建
极格局逐渐向多极化转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 设科学化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烈。从国内来看,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在
三、
重要战略机遇期
突破“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迷雾之后,党
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进入新世纪之后,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巨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 大变化,如何科学判断形势积极应对这些新变
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20
但随着改革进程的加 化,从而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打下
快,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党的建 坚实基础,这是作为新世纪第一次党代会的党的
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十六大必须谋划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对我
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必须对国情、世情、 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一个科学判
党情有清醒的认识,必须针对党和国家面临的新 断,这一历史方位的定位角度是国家发展机遇。
形势新任务制定战略性目标,举什么旗、走什么 邓小平早在 1992 年南巡讲话时就指出“发展是硬
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都迫切需要十六 道理”,要发展,就必须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科
大加以应对、解决,这就迫切需要对历史方位问 学判断,从而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抓住发展时
题进行深化、细化。 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中国
2002 年 11 月 8 日,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 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反复强调要抓住机
30
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
代化建设。 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11]2 党
2002 年 11 月 8 日,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 的十八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
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 开放的目标”部分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
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党的十六大是党在新世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和国家的发 期。”[12]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重要
展进程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认真分 战略机遇期问题。十九大报告在开篇就指出:
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十六大报告明确指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
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 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
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 战也十分严峻。” [1]2 十九大报告仍然沿用了“重
重要战略机遇期” [10]17,这一历史方位是在认真 要战略机遇期”这一判断,这是从我国发展条件
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判断。从 的角度,在综合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从
国际来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 历史发展维度作出的重要结论,也是实现新时代
仍然有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可以利用,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重要保障。
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浪潮等等都为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初期作出中
我国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从国内来看,经过 20 国正处于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历史
多年的改革,改革的红利已经逐渐释放出来,我 方位判断是正确的,中国也确实抓住了这个十分
们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而且已经 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
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党的十 展。回过头来看,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形
六大又明确提出了新世纪之初的新的奋斗目标和 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们紧紧抓住并利用
行动纲领,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从“三步走” 好了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从 2010 年开始,我国
的总体战略部署来看,1987 年,党的十三大提出 的 GDP 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国家面貌发生了一系
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 列历史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
署,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二 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
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10]1, 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已经实现,报告针对二十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世纪头二十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指出:“这是
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 十九大报告继续沿用了“我国发展仍处于重
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 要战略机遇期”这一历史方位的判断,但是,就
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10]17
如同“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历史方位的判断,在 段”这一宏观的历史方位一样,“重要战略机遇
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上都得到 期”这一历史方位也具有一定的宏观性。早在
了延续,从目前我国的发展来看,“重要战略机 2015 年 10 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就强
遇期”的判断仍会持续下去。党的十七大报告开 调:“‘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
篇就指出:“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 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 刻变化,我国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
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 不少风险挑战。” [13] 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
31
表现在诸多方面,例如矛盾复杂叠加、风险隐患 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
增多、机遇与挑战形势严峻等等,这就必须对我 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
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进行重新思考并与时俱进作出 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
新的科学判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下半 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
场”的关键时期,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历 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种历史性成就和历史
史方位基础上,仍然迫切需要对我国发展所处的 性变革是全方位的,例如,十八大以来,我们党
历史方位进一步细化,以适应承前启后、继往开 全面深化改革,推出了 1500 多项改革措施,重要
来的新时代各方面发展需要。 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 顽强意志品质持续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党内政
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 治生态明显好转,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
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历史方位的定位 成并巩固发展。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角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特色社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
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强 影响。
调进入了新时代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 第二,国情的新变化。这个新变化主要表现
是其它别的任何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以来近
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二是强 四十年的“量变”发展基础上,我国社会面貌发
调进入的是“新时代”,“新时代”具有丰富的内 生了一定程度的“质”的变化,主要矛盾已经由
涵,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 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确定的“人民日益增
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 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反映了我国
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 发展新的阶段性要求,成为制定各方面政策的重
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要依据。但是从“量变”与“质变”的角度来
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 看,这个变化仍然是“量变”,并没有改变我国的
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 社会性质及发展阶段,因此,十九大报告明确指
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1] 9 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
“新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
阶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 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
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这一历史方位,十九 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
大报告用“新的”一词进行界定,并用“三个意 有变。”[1]10 在变与不变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党对
味着”对其意义进行阐述,这一历史方位的新判 历史方位的不断深化、细化的脉络。
断与过去相比,既有相对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 第三,新使命的到来。十九大之后,“不久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宏观历史方位的 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9,“第一个百年的奋斗
“量变”,又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 “部 目标”的实现可以说近在咫尺,正如江泽民在新
分质变”
,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世纪之初党的十六大上面对“第一个百年的奋斗
第一,新局面的出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目标”谋划“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一样,党的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 十九大面临着将“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划上
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 圆满句号与向“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进军的
32
伟大使命,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党的十九大报 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告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 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
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 阶段的必然产物。
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 第五,新核心的形成。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 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
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心。“新时代”是形成新核心的时代条件,新核
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1]22
十九大报 心的形成是“新时代”的历史必然。十九大报告
告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 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
础上,对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的三十年时间 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
分两个阶段作出了战略安排,即“第一个阶段, 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
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 一领导。” [1]16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
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增强核心意识,首先要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的权
现代化”[1]22,“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 威。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中国共产
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 党是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而对于中国共产党自
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 身而言,也必须要有自身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
[1] 23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 个 承 载 “ 新 使 命 ” 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
的战略安排意味着比 1987 年党的十三大最初设 全国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
想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 史性变革,习近平同志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
十五年,意味着“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比十 的衷心拥护,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实践
八大最初提出的“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证明,确立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符合党、国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加了“美丽”的内 家、军队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历史的选择、人
涵,从而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民的选择,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
新征程。 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然选择。
第四,新思想的产生。“时代是思想之母,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
实践是理论之源” [1]21
,新时代需要新思想引领, 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国
新时代也催生新思想的产生。党的十八大以来, 内外的严峻复杂形势,要保证我们党始终成为坚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 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
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 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党中央、全
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 党必须有一个核心。肩负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更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 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
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党更加需要一个坚强的
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蕴含着 领导核心和中央领导集体,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习近平新时代 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党和国家根本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益所在。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综合前文所述,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历史方
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 位问题其实涉及到三个,分别是“重大战略机遇
国化最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 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
次飞跃。从理论体系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
33
样,十六大报告对于历史方位问题也涉及到三 参考文献:

个,分别是“两大历史性转变”、“重大战略机遇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期”、“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2]毛泽东选集:
第 2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段”。改革开放以来的八次全国党代会对于历史方
[3]邓小平文选:
第 2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位问题都有涉及,个别党代会甚至同时涉及多个
[4]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历史方位问题,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
[5]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
史方位是一条主线,主要侧重于对国情的认识; 1982.
两大历史性转变这一历史方位更侧重于党的建设 [6]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层面;重大战略机遇期这一历史方位更侧重于国 1986.
家发展机遇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 [7]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代这一历史方位则侧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 1991.
[8]十四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2.
展层面。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关于党和国
[9]十五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7.
家所处历史方位的表述来看,党对历史方位问题
[10]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的认识不断深化、细化,既有宏观的把控,也有
[1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微观的界定,既有横向的交叉,也有纵向的延
[1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续,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 [1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不断深入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历史方位进 (2015 年 10 月 29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
行与时俱进的科学界定,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发 五 次 全 体 会 议 通 过 )[EB/OL].(2015-10-29)
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 [2018-05-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义,也是未来党和国家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 2015-10/29/c_1116983078.htm

课题。 【责任编辑 曹祖明】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Party’


Party’s Assessments of China’
China’
s Historic Junctur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arty’
Party’s Reports at the CPC National Congresses since the Adop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WANG Wugang
(Department of Party Building, Party School of Zhengzhou CPC Committee, Zhengzhou, Henan 450042)
450042)
Abstract: From analyzing the reports of the Party National Congresses since the adop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e can see that the party’s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 junctures has been deepening and refining,
evolving from the assessments that “China is and will b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for a long time”,
“China is facing two historic changes”, “China is still in an important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 to that “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They are interrelated
while each has its own emphasis; they succeed and build on one another while moving with the times. The evolution
reflects the Party’s ever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n the cau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oth in practice and theory, and reflects the party’s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ategic goals for different stages
and also reflects the party’s progress in its own building.
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historic juncture; evolution

34
2018 年 7 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July,2018
第 11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
an Vol.11,No.4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微观审视
(1978—1983)
——以绵阳地区为例

崔一楠 张 屹
(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摘 要】改革开放初期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变奏期和转型期,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摆在了思想政治工作

者面前,能否攻克农民头脑中的“娄山关”
“腊子口”成为影响改革开放整体效果,决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一

环。面对大变革背景下的农村之问、农民之问,绵阳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政治、经济、文化和队伍建设等方面

科学谋划,主动作为,持续发力,用“绣花功夫”开创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为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注

入了新动能,保证了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在“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推进。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的经验和做法依然具有时代意义,
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改革开放;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变革;
认同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8)04—0035—10

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 合,一些学者逐渐从宏大叙事和注解式研究的框
洗礼,在解构与建构的浪潮中,农村思想政治工 架中解脱出来,试图以范式创新、话语转型、视
作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从而进入到变奏期和 野下移的方式来探究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多重面
转型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好与坏,水平 向。就笔者目力所及而言,基于地方档案资料形
的高与低,不仅关系到改革能否在农村地区顺利 成的微观研究尚不多见,亟待丰富。有鉴于此,
推进,还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 本文以四川绵阳地区为个案,分析改革开放初期
治久安。因此,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被视为农村经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应对措施及整体
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效果,希冀可以发挥抛砖引玉、见微知著之功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着举足 效,为改革开放史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研究贡
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各学科之间的交汇融 献一己之见。

【收稿日期】 2018-06-12
【作者简介】 崔一楠,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屹,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三线建设与西南地区城市发展研究(1964—1990)”
(项目批准号:16CZS023)的研究成果。

35
老路中走出来,画地为牢,固步自封。一些靠造
一、
挑战: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 反起家的政治运动积极分子和深受极左思想影响

主要问题 的农民,对改革开放怀疑和抵触,认为十一届三
中全会制定的方针“右”了,是“砍旗”、“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各地、各 修”、“忘本”、“丢纲丢线”,如同“辛辛苦苦几
领域的拨乱反正工作全面展开,党和国家的各项 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2]。二是否定社会主义
事业重新回到了正常轨道,农村地区的面貌也随 制度,主张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少数年轻人将
之发生改变。在重塑农村社会的过程中,思想政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破坏、损失以及改革开放初
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如何迅速、 期一些领域出现的矛盾,无限放大,进行别有用
准确地将党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传递给农 心的解读,把所有问题都上升到政治层面,归因
民,使其理解、接受和认同,进而转化为行动, 于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个别地区还形成了
最终建立起新的农村治理体系。就绵阳地区而 一股质疑和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潮,有些
言,这样的努力并非水到渠成,一蹴而就。伴随 人打着解放思想,宣扬民主的旗号,煽动无政府
着改革开放新征程的开启,农村社会不再像过去 主义和全盘西化 [3]。三是思想空虚,政治观念淡
那样“铁板一块”,社会阶层与利益关系多元化、 薄,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农村党员、团员不愿意
思想观念与价值诉求多样化等新趋势给农村思想 参加组织活动,认为:“什么思想觉悟高,什么
政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一方面,“文化大 政治立场对,都是假的,把钱捞到手才是真的。”
革命”期间形成的极左思潮、无政府主义、个人 还有些年轻人对入党入团漠不关心,甚至把已经
迷信等错误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运动式治理产 递交的申请书要回去,他们说:“入党入团不如
生的巨大影响很难因一系列会议的召开和各类文 入工会,入了工会可得实惠。”[4]有的人接受了西
件的下发而自行消除。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 方文艺作品中低级、庸俗的观点,散布追求享乐
义、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 主义、奢靡之风的歪理邪说,生产中怕苦怕累、
粕等消极因素不断滋生,各种消解主流意识形态 斤斤计较,生活中吃喝玩乐、声色犬马。
的言论一时间甚嚣尘上,混淆视听。在对与错、 (二)经济建设方面
正与反的博弈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解决众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多过去从未出现过的难题,面对以往未曾经历过 “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等
的考验。 观点在农村依然颇有市场,农民想问题,办事
(一)思想政治方面 情,还脱离不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甚至“文化
很多农民不能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新变化, 大革命”期间的那套旧章法、老框框,正所谓
尚未意识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据 “新经济,老思想;新任务,老路子”[5]。与党中
1979 年 3 月 绵 阳 地 委 宣 传 部 在 平 武 县 的 调 查 显 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表现出的伟大觉醒和坚强
示,面对改革开放初期政治领域的重大调整,相 决心不同,不少农民对待改革开放较为消极,他
当一部分农民感到犹豫和彷徨。能够较为理性看 们的观念并未从原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心有
待新形势的只有约 30%;公开场合闭口不谈,私 余悸,身有流毒,认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执
下里议论纷纷的约占 40%;基本或完全否定社会 行新方针,落实新政策,左顾右盼,对于‘四人
主 义 制 度 , 全 盘 否 定 毛 泽 东 的 约 占 10% ; 拥 护 帮’设置的禁区,不敢越雷池一步。”[6]有些农民
“文化大革命”路线的约占 20%[1]。农民的思想误 一讲所有制结构,就只看到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
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不能从僵化封闭的 有制,不承认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
36
补充;一讲农业现代化,只知道“一大二公”的 “施法”,可以消灾祛病,这几个人跟亲朋好友大
传统模式,对于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肆吹嘘,结果三人成虎,前去祭拜“梨树仙”的
和农村中出现的勤劳致富的“万元户”心存疑 农民昼夜不断,烧香、披红、撒米,搞的乌烟瘴
惧,打击排斥;一讲搞活流通领域,允许农民进 气。在中江县,部分农民为了祈福求子,一年内
城、出县、出省经营农副产品,就宣称这种做法 私建土庙 11 座,单是一座山上就有一万多人去取
“即使不是复辟资本主义,也是资本主义倾向,应 所谓“神水”,此事波及面很广,干部前去劝阻,
该立即禁止,否则会带坏农村风气” 。有不少
[7]
竟被冥顽不化者推搡、辱骂[12]。据蓬溪县不完全
农民觉得党中央和四川省委下发的文件合民意, 统计,仅 1979 年上半年,该县就查处了 150 余名
得人心,农村经济到了不得不改,不能不改的时 封建迷信从业者,一些群众把迷信活动等同于宗
候,但是就怕新政策坚持不长,他们议论说: 教信仰,认为干部制止迷信活动就是干涉宗教信
“贯彻《农业六十条》时说自留地保持 30 年不变, 仰自由[13]。有的农民混淆了崇敬伟人和封建迷信
之后 3 年就变了,‘四清’和‘文化大革命’时不 的界限,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袖的画像
知道变了多少次。过去是困难时定政策,形势好 或照片供奉在寺庙里,旁边放上《毛泽东选集》、
了变政策,运动来了批政策。” [8]
部分农民既想富 《人民日报》,胡说什么领导人“归天后下凡体察
又怕富,他们担心包产到组或包产到户的政策右 民情”,能问啥答啥,百灵百验。因打着“领导人
倾了,不敢积极参与。还有人认为:“中央规定 视察”的幌子,所以欺骗性很大,很多农民从对
自留地占 7%,四川规定可搞到 10%,二天(以 党的朴素情感出发,认为这些伟人“显圣”一定
后——作者注)上面变了说法,我们又脱不了手 很灵,于是纷纷祭拜,求问自己何时盖房子,何
(跟着倒霉——作者注)。过去批‘三自一包’是 时办婚事,将来干什么工作[14]。
‘穿新鞋走老路’,现在搞‘三自一包’,说不准哪 除了以上三个领域外,绵阳地区原有的宣传
天也得挨批斗。
” [9]
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也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开放后
(三)文化建设方面 国家发展的新形势。相当一部分地区没有常态化
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沉渣泛起。端公、 的宣传活动,偶尔组织的宣讲会也多流于形式,
相士、巫医、神汉等粉墨登场,装神弄鬼;敬 枯燥无味,少数偏远地区看不到报纸,听不到广
神、取水、画符、拆字等,花样百出,形式各异, 播,更谈不上组建能够主动联系群众、有较强宣
一场迷信活动的参与者少则几十,多则上万 [10]。 传能力的工作队伍。一些干部的业务水平不高,
封建迷信活动不仅骗钱骗物,荼毒农民的思想和 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不强,对大政方针的宣讲有
健康,还严重破坏了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干扰 时带有片面性[15]。有的干部认为:“现在不搞政
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损害了基层党委、政 治运动了,思想政治工作没搞头,不重要。”还有
府的形象。例如在 1979 年初,梓潼县有一名妇女 的人把从事农业生产和思想政治工作对立起来,
声称自己得到观音点化,具备“神通”,遂指使其 主张“生产是硬任务,政治工作是软约束,可有
子修神台,立仙牌。此事传开后,周边村社有三 可无,可多可少”[16]。
千多人去烧香捐钱,踩坏庄稼二十多亩,私砍树 上述问题如同一张张考卷,摆在了思想政治
木几十棵。一位基层干部前去做工作,竟被神婆 工作者面前,面对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后的农村
恐吓,要求他磕头赔罪,否则会死于非命,这个 之问、农民之问,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不痴于
干部吓得当即跪地求饶,此事在群众中造成了极 空想,不骛于虚声,拿出决心,拿出担当,去
坏的影响[11]。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绵竹县,当地 征 服 一 个 又 一 个 工 作 中 的 “ 娄 山 关 ”、 “ 腊 子
几个农民称“梨树仙”托梦,说门前的井水已被 口”,才能书写好新时期农民满意的历史答卷。
37
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蒙蔽,误入歧途的年轻人。
二、
应对: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 “一把思想钥匙,开一把思想锁”,“审慎处理,

改进与完善 分类施教,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成为解决青年
思想问题的基本原则[18]。对于极个别鼓吹资产阶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千头万 级自由化并触犯了国家法律,经过反复教育后依
绪,老问题与新情况交织叠加,十分考验思想政 然不思悔改的青年,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对其进行
治工作者的智慧和水平。在党中央和四川省委的 了严肃处理,此举在社会上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
领导下,绵阳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坚持解放思 和警示作用。对于大多数一时受到蛊惑,虽有不
想,实事求是,以构建政治认同,转变经济观 当言辞,但并未付诸于行动的年轻人,党委和政
念,树立文明乡风为突破口,开展了一系列有的 府并未一味压制,而是选派有丰富工作经验、业
放矢、扎实细致的“思想攻坚”工作,用“绣花 务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与这些年轻人面对
功夫”开创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面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耐心、细致
(一)提高政治觉悟,构建政治认同 的工作,大部分青年幡然悔悟,迷途知返,有人
针对农民在政治上或“左”或右的思想误 说:“真后悔自己轻信了那些似是而非的观点,
区,绵阳地委于 1979 年 5 月下发通知,要求各县 今天听了政工干部的话,从心底里觉得有道理,
在常规的政治学习基础上,召开声势浩大的农民 没有党哪有今天的安定生活,回去我们一定反省
代表大会,广泛开展“五个讲清”活动(即讲清 几天,好好学学马列。”[19]
真理标准问题,讲清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讲清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
当前国内外形势,讲清四项基本原则,讲清思想 势而新,四川推行“双包”责任制后,绵阳地委
政治工作重要性),旨在掀起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 根据农民分散劳动时间多,家庭之间经济和思想
全会精神的热潮,让党的思想和主张在农村落地 状况日趋分化的新特点,采取了党员“分户包干”
生根,开花结果。大范围集体学习后,各乡、村 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办法。以本乡本村、工作方便、
趁热打铁,先后组织了农民座谈会。会议召开 熟悉情况为前提,工作能力强、家庭负担轻、身体
前,干部和党员对讨论议题、发言人员、会场布 素质好的党员多包户,反之则少包户[20]。“分户
置等都进行了反复斟酌,并提前发放了图文并 包干”的党员另辟蹊径,利用“院坝会”、“板凳
茂、通俗易懂的政治理论读物。会议坚持“不打 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走家串户宣传党的政
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政策”,让 策,让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与此同时,他们还
农民围绕特定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当农民 努力做到触类旁通,实现政治、生产、技术三门
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时,干部把握时机,答疑解惑, 功课一起学、一起抓,改变过去各管一段,自说
用充满泥土气息的“农民语言”,让群众真正理解 自话的做法,使思想政治工作符合农村的生产形
改革开放后政治领域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使他们 势和农民心理,例如技术干部既要讲农作物栽
“心明眼亮,立场坚定,一心一意跟党走” 。类
[17]
培、田间管理,也要讲搞好农业生产的政治意
似的经验、做法还被运用到了学习《关于建国以 义;政工干部不搞“空洞说教”,而是让农民在接
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二大报告等 受思想洗礼,提高政治觉悟的同时也能在农业生
重要文件中。 产方面有收获。
在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更新观念,提高政治 (二)转变经济观念,激发致富热情
理解力,增强大局意识的同时,地方党委和政府 1979 年 9 月,绵阳地委发出了“全区上下齐动
还特别关心农村青年的思想状况,尤其是那些受 员,为建设富庶的社会主义农村而努力奋斗”[21]
38
的号召,各县积极响应,组织农民围绕“应不应 走的还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
富、敢不敢富、能不能富和怎么富起来”展开大 1982 年和 1983 年,中央连续两年下发了“一
讨论。讨论中,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农民一起剖析 号文件”,这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但是当看到
落后贫穷的根源,在不同观点的交锋、激烈的辩 一些党员面对商品生产,秉持“拿稳点,把紧
论过后,思想政治工作者抽丝剥茧,对穷与富的 点,整党来了好过点”的消极观点后,很多农民
问题展开分析,一方面使农民懂得“穷”因何而 又开始裹足不前,“怕自己在专业户问题上冒
来: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农村斗穷了;批小生 进,担心有什么‘风吹草动’,日子不好过。”[25]
产,割“资本主义尾巴”,把农村割穷了;搞平均 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绵阳地委明确提出,检验
主义,吃大锅饭,把农村混穷了;瞎指挥,一刀 农村党员是否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是否发挥先锋
切,把农村切穷了;闹无政府主义,把农村闹穷 模范作用,就是要看他是否做到勤劳致富,并且
了,让农民受穷,是“假社会主义”[22];另一方 带动广大农民一起致富;衡量党员工作好坏、贡
面,让农民认识到“富”因何而起:党的十一届 献大小,关键要看他所在地区农民富裕的程度,
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集中反映 商品生产发展的速度 [26]。1983 年 5 月,绵阳地委
了“真社会主义”的本质,党中央在带领农民脱 宣传部下发通知,提出农村党员在严格执行党的
贫致富的问题上,态度是明确的,国家的政策是 现行政策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合法手段发展商品
长期的、稳定的 。
[23]
生产,如有需要,可以带学徒,可以按照相关规
为了肃清极左路线的流毒,帮助农民从“谈 定请帮手[27]。此举不仅解除了农村党员的后顾之
富色变”的阴影中走出来,树立“富有理,富光 忧,更达到了“先富的农民放了心,想富的农民
荣”的理念。1980 年至 1981 年,绵阳地区各县、 铁 了 心 , 发 生 商 品 生 产 有 决 心 , 搞活经济有信
乡均有意识的树立了一批致富先进典型,宣传部 心”的目的,农村社会初步形成了“一人致富,万
门通过广播、报纸等渠道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连 人动心;一村致富,百村向往”[28]的可喜局面。
续报道,一些地区还专门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大 (三)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会,干部亲自为致富模范佩戴红花,颁发奖状,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经
对这些敢于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凭借勤劳智慧 济收入的逐步提高,农民对于文化产品的需要也
先富起来的农民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号 越来越迫切。为了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解
召更多的农民“议富、比富、学富、赶富”,在 决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农村文化工作摆不上
“四富”热潮中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真正摆脱贫 位置,提不起领子,铺不开摊子,抓不出样子”
穷落后的面貌。表彰会后,宣传部门还邀请致富模 的问题,绵阳地委宣传部于 1980 年初做出决定,
范成立了“顾问团”,帮助农民理思想,找出路, 宣传和文化部门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农村去,要
定计划,农民亲切地称其为“致富委员会” [24]。 把抓好农民文化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农村新风
在提倡先富带动后富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 尚作为当前首要任务,并将农村文化活动支出占
并未忘记教育农民“走正确的致富路”,例如在表 绵 阳 地 区 文 化 事 业 经 费 的 比 例 , 从 1978 年 的
彰先进致富模范时,特别注意弘扬他们艰苦奋 28%,提升到了 1980 年的 53%[29]。1980 年至 1983
斗、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宣传个人致富 年,绵阳地委宣传部组织专业文艺工作者创作了
时,还积极报道集体是如何富起来的,思想政治 大量反映农民生产、生活的文化作品,包括长篇
工作者力图让农民懂得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 小说 2 部,电影剧本 3 部,短篇小说 9 部,发表散
利益一致,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一致,眼前利益 文、杂文、评论 95 篇,创作戏曲类节目 50 余个,
和长远利益一致,富裕有先后,但是归根到底, 音乐作品 29 件,诗歌 200 余首,有 77 件美术作
39
品,26 件摄影作品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奖励[30]。 栽培技术专号》宣传栏,并在人流量较大的地区
在专业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不断创造时代 设立“小春栽培技术咨询处”,在茶馆举办《如何
佳作的同时,各县、乡根据地委精神,结合自身 战胜阴雨搞好农业生产》讲座[34]。在农民科学文
实际,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化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农村的思想道德状况
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路径。 也明显改善。绵阳地区在农村环境卫生、婚丧礼
例如在江油县,当地采用“党领导,团主办,团 俗、村规民约、乡风民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建
员、青年为骨干,动员群众一起干”的方法,初 设,组织了不少全民参与的活动,利用各种渠道
步构建起以场镇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农村文 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着力解决
化服务网络,初步实现了“五个有”(即有领 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不良
导、有制度、有场地、有活动、有文化)的常态 现象、不良风气和不良习俗,努力打造文明幸福
化。在推进文化服务网点建设的过程中,面对资 的新农村。
金、设备不足等困难,县委发动党员、团员和青 让农民在精神文化活动中受益,体现了思想
年捐款、捐书,宣传部干部带领农民平整场地, 政治工作“立”的一面,而抵制封建迷信,推进
搭建房屋,制作书架和座椅,一年内,全社新建 移风易俗则展现出思想政治工作“破”的一面。
图书室 20 个,有各类书籍 5600 余册[31]。这样的情 囿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改革开
况还出现在绵竹县 [32]
。在安县,思想政治工作者 放初期,封建迷信活动在一些地方泛滥,这引起
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指导年轻农 了绵阳地区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县均采取了相
民四年间成立了 30 多支文艺宣传队,自编、自 应手段来应对这一问题。1979 年 5 月,梓潼县委
导、自演文艺节目 300 多个,巡回演出 50 余场, 宣传部组建了绵阳地区第一支专门从事“破除迷
观众达 63000 余人次 ,1983 年节庆期间,该县
[33]
信,弘扬科学”工作的曲艺队,编排了相声《三
还举办了“第一届农民文艺会演”
。 丑会》、评书《李三元捉“鬼”
》、金钱板《枯树喊
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同时,绵阳地区还把 冤》、川剧《王仙娘丢丑》等一系列农民喜闻乐见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作为培 的节目。曲艺队在农村巡回演出 5 个多月,走遍了
育社会主义新农民,改变乡容村貌的一项根本性 全县 21 个乡,演出 70 余场[35]。充分利用节庆文娱
措施。绵阳地委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活动来引导农民摒弃“神鬼之说”也是思想政治
下,只有既掌握了科学技术,又具备较高思想道 工作者经常采用的方法,例如从 1980 年起,绵竹
德素质的新农民才能创造新农村,有了新农村和 县委宣传部每逢春节都要组织农民开展规模盛大
新农民,绵阳地区的整体实力才会提高,为此, 的迎春活动,通过声情并茂、精彩纷呈的文艺演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农业技术,加强道德建 出,辅以墙报、橱窗、广播等形式,有效抵制了
设,成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性内容。从 封建迷信思想,使春节过得既愉快、热闹,又富
1979 年起,地委宣传部就与科协、广播站、各公 有教育意义。
社一道,积极利用科教电影、幻灯片、图书、专 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持续发力的同
题性文艺演出、科普讲座、图片展览、农业技术 时,绵阳地区还全面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
培训、组织“科普大集”等形式,为农民学科 设,1980 年初,绵阳地委宣传部恢复了原有的报
学、用科学服务,深受农民欢迎。1982 年 10 月, 告员和宣传员制度,截止到 1983 年 12 月,全区 17
小春播种时,阴雨不断,农民十分焦急,宣传部 个县、424 个乡选拔报告员近 1000 名,4355 个村
门抓住农民赶场的机会,放映《小麦高产之路》、 配备宣传员 6000 余名[36],形成了县、乡、村三级
《小春作物栽培技术》等科教专题片,开办《油菜 宣讲体系。农村报告员和宣传员不仅需要定期接
40
受培训,学习理论知识和工作技巧,而且还要经 社发生治安案件 68 起。当地成立文化站后,思想
常深入基层走访,及时掌握农民的思想动态,结 政治工作者有意识地吸纳平时“混社会”的农民
合当前主要任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加入业余文化活动,在朝夕相处和潜移默化中对
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农民逐渐摆脱了旧
三、
成效: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习气,有些人还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思想

取得的新业绩 政治工作让旺苍县的社会治安明显好转,1983 年,
当地农村案件发生率比 1980 年下降了 80%[38],农
通过一系列“组合拳”,绵阳地区扎实有效的 民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显著提升。
思想政治工作给农村带来了“四少”和“四多” (二)自私自利的少了,服务大局的多了
的显著变化,农民的思想觉悟、精神面貌、劳动 1980 年,为了解决粮棉油加工企业原材料供
热情和道德文化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 应不足的问题,四川省委号召各地因地制宜,扩
(一)不思进取的少了,要求进步的多了 大棉花种植面积。绵阳地区的很多农民认为种棉
三台县原有 20 余名“后进青年”,平日里好逸 花种植周期长,用肥量多,成本高,自己得的实
恶劳,不求上进,其他农民对他们指指点点,议 惠少,因此积极性不高,原定的种植计划无法落
论纷纷。这些年轻人觉得自己已经背上了一个 实。面对这一难题,绵阳地委选派思想政治工作
“坏名声”,成了“学好无人信,变坏理当然”的 者深入农村,大力宣讲搞好棉花生产的经济意义
反面典型,于是“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思想 和政治意义,教育农民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与义
政治工作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认真分析了这些 务,做到“三兼顾”、“三热爱”。通过广泛动
年轻人的问题,主动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多次 员,农民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有所提高,棉花
深入家中劝诫、开导,并建议有关部门为这些 种植任务很快得以落实,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的
“后进青年”制定特别政策,引导他们重新融入社 需要[39]。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剑阁县
会。推心置腹的交谈,行之有效的措施让这些年 高坪乡的一些农民,常因私利与周边农户爆发
轻人放下了思想包袱,看到了希望,经过两年多 “五争”冲突(争牲畜、争农具、争肥料、争水
的努力,20 多名年轻人全部摘掉了“后进”帽 源、争资金)。当地思想政治工作者走家串户,与
子,其中的 18 人递交了入团申请,15 人光荣加入 农民同吃、同住,共同劳动,在拉近情感距离的
了共青团[37]。在射洪县,对于人数不多,影响不 基础上,采用“软硬结合,以劝为主”的办法,
小的“后进户”,政工干部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 对“问题户”展开教育,此种做法让原本“只知
他们的心坎里。农民张某长期在社会上游手好 个人,不管大家”的农民有了不小的变化,他们
闲,不务正业,干部反复做其本人和家人的思想 开始利用空闲时间主动为“五保户”积肥,帮助
工作,一年下来,连张某自己也不记得政工干部 其他农民修补房屋,晾晒稻谷。1982 年,这些原
登门谈心了多少次,最终他被思想政治工作者的 本的“问题户”组织村里的二十几个贫困农民种
真心诚意打动,意识到了只有搞好农业生产,自 植柑橘,仅此一项就使贫困家庭每年增加收入 400
己才有盼头、有奔头。在干部和家人的鼓励下, 多元[40]。在苍溪县,几户农民因养殖泥鳅、青蛙
张某洗心革面,向有经验的农民拜师学艺,起早 而逐渐富裕起来,当地思想政治工作者希望他们
贪黑学技术,两年下来,他从原来的“落后分 能带领其他农民共同致富,但是这些先富起来的
子”变成了人人称赞的“种粮先进”,其事迹教育 农民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只想“个
了很多有类似问题的农民。在旺苍县,一些农民 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不愿意把养殖
不务正业,时常聚众赌博,打架斗殴,1980 年全 经验拿出来分享。1983 年 7 月,几户农民养殖的
41
泥鳅、青蛙遭遇病害,损失很大。危急关头,当 的对联就很好的反映了这一点,例如“解放思想
地政工干部组织农民筹款,联系农业技术人员上 人人能富,因循守旧家家穷”,“批极左流毒解放
门指导,帮助养殖户度过了难关,这些养殖户拉 思想,挖观念穷根共同致富”。农民看到对联评价
着干部的手激动的说:“我们原来太自私了,只 说:“思想政治工作把人们的头脑搞活了,把富
考虑‘独富’,没想过别人,现在遇到了难处,是 字叫响了,把富路踩开了。”[45]
大家伙把我们从泥潭里拉出来,这让我们很受教 (四)歪风邪气变少了,文明和谐增多了
育,我们一定让更多农民学会养殖技术,大家一 在农村,每逢婚丧嫁娶,农民有操办酒席、
起走‘共富’路。
” [41]
宴请宾朋的传统,通过传统习俗来表达心意、联
(三)徘徊观望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 络感情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在操
随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开展,农民逐渐从 办“红白事”时大操大办,不但给家庭带来了沉
“穷革命,富则修”的桎梏中摆脱出来,走上了增 重的经济负担,还带坏了农村的社会风气。为
收致富的道路。例如在安县黄土镇,当地思想政 此,绵阳地区各县依症施治,积极引导和推动群
治工作者利用“集中说,分组讲,挨家挨户上门 众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努力铲除困扰当地群众
谈”的方法让农民认识到了“双包”责任制的好 多年的歪风陋习,树立文明节俭的新风尚。例如
处,加快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速度。1981 年, 中江县的一些女青年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和
当地实行“双包”责任制的村从原来的 47 个,扩 帮助下,说服父母不要结婚彩礼,不搞大吃大
大到 167 个,占全县总村数的 98.8%。思想上的解 喝,她们说:“政工干部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这
放给农业生产注入了极大的活力,1982 年,黄土 一代青年,绝不做陈规陋习的奴隶,要做移风易
镇 粮 食 产 量 突 破 2500 万 斤 , 比 1976 年 增 长 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人。” [46] 在这些
56.7% , 人 均 产 粮 1070 斤 , 比 1976 年 增 产 387 年轻人的影响下,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举办
斤,油菜籽产量超过 160 万斤,约是 1976 年的 6 了节俭、文明而又热闹、喜庆的婚礼,赢得了社
倍,农村副业收入达到 624 万元,人均 260 元[42]。 会的普遍赞许。
在江油县,一些专业户经过动员后,放开手脚, 睦亲慈幼、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大胆闯大胆试,经济收入迅速增加。据统计,1982 德,也是乡风文明的要素之一。改革开放初期,
年,江油县专业户家庭年产粮超过 13000 斤,总收 践行孝道在绵阳个别地区遇到了种种挑战,止于
入约 2900 元。很多农民在保证国家粮食征购、集 “仅养”,趋于“不养”,忘于“前养”的情况有所
体提留和自用的基础上,大面积种植生姜、辣椒和 增多,为此,各地均采取措施,制止此种不良风
番茄,一个季度就收入 2000 多元,加上其他生产 气蔓延。在中江县,有几个农民嫌弃父母年纪
经营收入,全年总收入可达 3300 元 。在德阳县
[43]
大,干不动体力活,是自己的累赘,闹着要分
万安镇,农民把政工干部称为“思想大夫”,通俗 家。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情况后,专门组织他们
易懂的思想教育让农民树立了“富起来光荣,穷 观看了电影《喜盈门》,用剧中鲜活、生动的例子
下去可耻”的理念,群众干劲十足,全镇 1982 年 对他们进行了道德和法制教育。几个农民受到了
交售粮食 637 万斤,比 1976 年增加了 145 万斤,口 触动,主动向父母赔礼道歉,表示一定让父母安
粮总量超过 700 斤,比 1976 年增加 300 斤,购买缝 度晚年,绝不再跟父母吵闹。在以理服人的同
纫机、收音机、电视机、自行车的农户明显增 时,该县还号召农民签订《慈孝书》,其中明确规
多,信用社私人存款余额超过 35 万元,约是 1979 定如果子女不孝,该家庭在集体福利享受、党员
年的 5 倍 [44]。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农民真切地感受 评议、入党培养及村干部选拔上都会受影响。在
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春节期间农户张贴 梓潼县,各乡广泛开展慈孝典型评选表彰活动,
42
用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 学、赶、超”的舆论环境,还发动基层党员带头
人,塑造慈孝敬老理念。通过“知孝、行孝、督 利用好改革开放政策,团结广大农民共同致富,
孝、评孝、奖孝”一系列举措,村风民风得到极 这些做法让“先富引后富,党员带群众,越富越
大改善,村容村貌也发生不小的变化。 光荣”的理念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对于
除了弘扬尊老爱亲的传统美德,绵阳各地还 农村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
积极开展创建“五好家庭”活动,发动每家每户 动脑筋,想办法,出实招,通过加大文化产品供
订立道德公约,1983 年全年共评出五好家庭 1226 给、完善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
户,先进集体 315 个 。农民都说:‘五好家庭’
[47]
和道德素质、树立文明乡风等手段,推动精神文
让老百姓看到了榜样,大家都争着朝这个方向努 明建设走进农村、走向农民、走在实处、走出新
力,我们打心底里高兴。” [48]
争创“五好”活动 路。在引领农村发展,推动思想更新迭代的过程
不仅改善了家庭关系,还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出现 中,绵阳地区造就了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的
了“八无”,即无打架斗殴,无刑事犯罪,无火灾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他们努力学习、传播党的路
事故,无盗窃拐卖,无乱砍乱伐,无迷信赌博, 线、方针、政策,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
无虐待老幼,无铺张浪费 。
[49]
事,将爱党、忧党、为党落实到了日常工作中。
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给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
结 语
强大助力,“四少四多”更是让农民感受到了改
改革开放初期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 革开放带来的新风貌和新气象,在新与旧的交替
转折期,也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破旧立新的变奏 中,农民不再扮演被动性裹挟的角色,而是以主
期和转型期。囿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改革 动性聚合的姿态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成为农
开放初期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加之农村相对封 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主体。
闭落后的条件限制,广大农民对于政治、经济、 参考文献:

文化等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存在着种种 [1]绵阳地委宣传部.当前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A].绵阳市
档案馆,
071-01-0502-041.
思想困惑和认识误区。如何规避“僵化封闭的老
[2]安县县委宣传部.围绕四化建设搞好农村宣传工作[A].
路”与“改旗易帜的邪路”,使农民理解、认同四
绵阳市档案馆,071-01-0498-034.
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之路;怎样摆脱“穷革
[3]中 共 绵 阳 地 委. 情 况 反 映(4)[A]. 绵 阳 市 档 案 馆 ,
命、富则修”的观念束缚,引导农民走上共同富
071-01-0507-008.
裕之路;如何去除封建糟粕和落后文化,构建乡 [4]绵阳地委宣传部.用扎实的政治工作带来青年思想的深
风文明的农村文化生态等一系列农村之问、农民 刻变化[A].绵阳市档案馆,071-01-0501-093.
之问等待思想政治工作者去回应。在挑战面前, [5]绵阳地委宣传部.对当前出现的改革形势要有清醒的认

绵阳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 识[A].绵阳市档案馆,
071-01-0553-006.

求是,因地制宜,采取了诸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6]绵阳地委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宣传理论工作的意见
[A].绵阳市档案馆,071-01-0481-002.
的措施。借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农民易于接
[7]中 共 绵 阳 地 委. 情 况 反 映(9)[A]. 绵 阳 市 档 案 馆 ,
受、乐于参与的宣讲和学习,绵阳地区初步形成
071-01-0507-013.
了旗帜鲜明讲政治,学懂弄通新思想的良好氛
[8]绵 阳 地 委 宣 传 部. 宣 传 工 作(13)
[A].绵 阳 市 档 案 馆 ,
围,“分类施教”、“党员分户包干”等政策的实 071-01-0503-022.
施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为了 [9]绵阳地委宣传部.对当前几项经济政策问题上的思想反
消除农民既想富又怕富的种种顾虑,思想政治工 映[A].绵阳市档案馆,
071-01-0501-019.
作者不仅大力宣传勤劳致富典型,构建“比、 [10]绵阳县委宣传部.关于我区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的情况

43
[A].绵阳市档案馆,071-01-0497-002. [31]江油县委宣传部.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简报[A].绵
[11]绵阳县委宣传部.认真贯彻中央文件加强和改进农村思 阳市档案馆,
071-01-0537-026.
想政治工作[A].绵阳市档案馆,
071-01-0522-009. [32]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宣传工作(65)
[A].绵阳市档案
[12]绵阳地委宣传部.宣传工作(16)
[A].绵阳市档案馆, 馆,
071-01-0554-030.
071-01-0503-025. [33]安县县委宣传部.搞好农村文化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3]中共蓬溪县委.关于当前封建迷信活动情况的汇报[A]. [A].绵阳市档案馆,071-01-0556-083.
绵阳市档案馆,071-01-0499-058. [34]绵阳地委宣传部.关心群众文化生活要在“落实”上下功
[14]绵阳地委宣传部.宣传工作(23)
[A].绵阳市档案馆, 夫[A].绵阳市档案馆,
071-01-0558-022.
071-01-0503-032. [35]梓潼县委宣传部.关于七曲山大庙开展宣传活动的情况
[15]中 共 绵 阳 地 委. 情 况 反 映(12)
[A]. 绵 阳 市 档 案 馆 , 总结[A].绵阳市档案馆,071-01-0547-039.
071-01-0507-016. [36]绵阳地委宣传部.一九八三年工作总结[A].绵阳市档案
[16]梓潼县委宣传部.当前农村思想动态[A].绵阳市档案 馆,
071-01-0549-038.
馆,071-01-0511-018. [37]三台县委宣传部.关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总结汇报
[17]中 共 绵 阳 地 委. 情 况 反 映(19)
[A]. 绵 阳 市 档 案 馆 , [A].绵阳市档案馆,071-01-0551-026.
071-01-0507-023. [38]绵阳地委宣传部.宣传工作(57)
[A].绵阳市档案馆,
[18]绵阳地委宣传部.以改革精神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071-01-0503-066.
[A].绵阳市档案馆,071-01-0512-009. [39]绵阳地委宣传部.适应新形势努力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
[19]绵阳地委宣传部.宣传工作(16)
[A].绵阳市档案馆, 作[A].绵阳市档案馆,
071-01-0539-011.
071-01-0503-026. [40]剑阁县委宣传部.抓好农民思想教育工作的几点经验
[20]绵阳地委宣传部.宣传工作(24)
[A].绵阳市档案馆, [A].绵阳市档案馆,071-01-0544-023.
071-01-0503-034. [41]绵阳地委宣传部.宣传工作(59)
[A].绵阳市档案馆,
[21]中共绵阳地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宣传理论工作的意见 071-01-0503-068.
[A].绵阳市档案馆,071-01-0487-002. [42]安县县委宣传部工作组.调查情况总结汇报[A].绵阳市
[22]绵阳地委宣传部.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千家万户 档案馆,
071-01-0545-082.
[A].绵阳市档案馆,071-01-0507-049. [43]江油县委宣传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责任制后的
[23]绵阳地委宣传部.宣传工作(35)
[A].绵阳市档案馆, 新情况[A].绵阳市档案馆,071-01-0548-042.
071-01-0503-044. [44]德阳县委宣传部.一九八二年工作总结[A].绵阳市档案
[24]绵阳地委宣传部.搞好农村宣传工作的经验总结[A].绵 馆,
071-01-0551-065.
阳市档案馆,
071-01-0537-091. [45]绵阳地委宣传部.宣传工作(64)
[A].绵阳市档案馆,
[25]绵阳地委宣传部.关于农民思想情况的汇报[A].绵阳市 071-01-0503-073.
档案馆,071-01-0544-026. [46]中江县委宣传部.一九八三年工作总结[A].绵阳市档案
[26]绵阳地委宣传部.宣传工作(59)
[A].绵阳市档案馆, 馆,
071-01-0569-027.
071-01-0503-058. [47]绵阳地委宣传部.搞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主义
[27]绵阳地委宣传部.宣传工作(63)
[A].绵阳市档案馆, 精神文明建设[A].绵阳市档案馆,071-01-0554-036.
071-01-0503-062. [48]绵阳地委宣传部.把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持久的进行下去
[28]绵阳地委宣传部.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A].绵阳市档案馆,071-01-0563-014.
[A].绵阳市档案馆,071-01-0558-043. [49]绵阳地委宣传部.宣传工作(78)
[A].绵阳市档案馆,
[29]绵阳地委宣传部.宣传工作(39)
[A].绵阳市档案馆, 071-01-0503-087.
071-01-0503-048.
【责任编辑 赵 春】
[30]绵阳地委宣传部.宣传工作(42)
[A].绵阳市档案馆,
071-01-0503-051. (下转至第 61 页)

44
2018 年 7 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July,2018
第 11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
an Vol.11,No.4

《共产党宣言》:科学洞见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
庞仁芝
(国防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海淀 100856)

【摘 要】《共产党宣言》作为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阐明了“两个必

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阐明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新社会的根本标志,阐明了经济全球化

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必然趋向,阐明了调整改革是资本主义社会演进的重要动力。《共产党宣言》一经问

世,就有力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社会发展规律;两个必然

【中图分类号】D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8)04—0045—09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 170 周年,是马克思 研究《共产党宣言》


(以下简称《宣言》
)。
诞辰 200 周年。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致敬,
为了宣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 一、
“两个必然”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中国共产党隆重举行了纪念活动;同时把纪念活动 历史趋势
与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在学习中纪念,在纪念中学
习,进一步提高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习 “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
近平总书记在有关讲话中指出,
《共产党宣言》是一 然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原理。马克思主义
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一部 创始人通过一系列著作阐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
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 展,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的性
一部秉持人民立场、
为人民大众谋利益、
为全人类谋 质,先前分散的生产过程融合成为社会的生产过
解放的经典著作。深刻感悟《共产党宣言》关于人类 程,整个国民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各种生产密切联
社会发展规律的阐释,进而深刻感悟这部著作所体 系、相互依赖的整体,客观上要求由社会来占有生
现的斗争精神、
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
深刻感悟这部 产资料和调节国民经济。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著作所秉持的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 生产资料由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经营由资本家自
的人民立场,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学习 行决定,社会产品由资本家个人所有。于是,生产

【收稿日期】 2018-06-05
【作者简介】 庞仁芝,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45
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形成 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结论,指明无产阶级只有推
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囿于资本主义制度范围是 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度,解放全人类,
不可能的,唯一办法是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 最后才能解放自己。无产阶级所以具有先进性,不
求,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 仅是因为它在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中所具有的革命
义。于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成为人类社会发 性,还因为它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
展的必然趋势。 的代表,是最富有组织性纪律性的阶级。在社会主
《宣言》首次通过两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两个必 义条件下,尽管它的对立面资产阶级已不存在,但
然”的原理。一方面,阐明了“两个必然”的根本原 它仍然是最先进的阶级,能够肩负起社会主义社会
因。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 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列宁指出:
“ 这部著作以天才
了比过去一切世代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同 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
时,它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 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
散状态,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人口密集起来,使 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
财产聚集到少数人手里。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 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
造了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 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
[2]5

社会,现在像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终生不渝的
唤出来的魔鬼了。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资产阶级生 坚定信念。马克思、恩格斯于 1872 年在《宣言》德文
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 版序言中阐明,这个纲领虽然有些地方已经过时,
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 但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还是完全正确的,不
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 管最近 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宣言》发
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 表以后,马克思通过《资本论》等著作,恩格斯通过
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
“ 资产阶级用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进一步论
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 证了“两个必然”的思想。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
了。” [1]406
资本主义所以必然灭亡,社会主义所以必 想,把握“两个必然”的原理需要从三个方面加深认
然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 识。第一,
“ 两个必然”的科学依据。科学依据,就
动。另一方面,阐明了“两个必然”的实现力量。资 是社会化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即它排斥私有、要求
本主义社会中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无产阶级,是出卖 公有的革命性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
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阶级,处于被奴役、被剥削、被 展的水平,社会化大生产不可能长期容忍生产资料
压迫的地位。
“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 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它的社会本性要求生产资料
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 的公有制与之相适应。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两个
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宣言》是无产阶级反对
[1]406
必然”,既不是出于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
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理论反映,作为共产党人的 是源于向往社会主义的良好愿望,而是基于对生产
宣言书,首要问题是宣示共产党人对现实社会的阶 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级及其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在《宣言》第一章中,马 盾的科学分析,这一点根本不同于无视社会发展规
克思、恩格斯第一次运用唯物史观考察了阶级和阶 律、仅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人类理性”和“永恒正义”
级斗争的历史,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与 实现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二,
“两个必然”的科学含
发展的历史,阐明了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揭示了 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讲的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分析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是一种客观规律,是一种历史趋势。作为规律和趋
的阶级斗争的历史进程,得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 势,
“两个必然”本身并不回答这个国家的资产阶级
46
何时灭亡、那个国家的资产阶级何时灭亡。不管资 惑,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负共产党人
本主义演进的具体进程如何,最终都不可能摆脱被 的光荣称号。
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命运。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 二、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
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 未来新社会的根本标志
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
在实现的趋势。”
[3]82
第三,
“ 两个必然”的自然历史 人的彻底解放是马克思创始人的毕生追求。
过程性。1859 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 他们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视为无产阶级乃
言》中指出:
“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 至人类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其全部学说都是围绕着
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 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解
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 放和发展来展开的。马克思指出:
“ 社会从私有财
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3]3
这里 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
所提出的“两个决不会”表明,社会形态的更替不 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
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有条件的、复杂的,是一个长 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
期的自然历史过程。对于“两个必然”,
“ 两个决不 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
会”不是否定,而是以坚持为前提,并有理论上的 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
深化。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提出“两个决不 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
[1]61

会”的基础上,划分了人类社会演进所经历的几个 马克思、恩格斯坚信,只要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社
形态,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 会的主人,共产主义理想就一定能够在不断改变现
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 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实现。由此,马克思
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 主义获得了人民性这一最鲜明的品格。正如习近
会”,二者揭示的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前者揭 平总书记所说: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
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殊发展规律,后者揭示的 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
是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变 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
化的特征较以前的社会形态更为显著,影响社会 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
形态更替的因素更为复杂,从而加大了“两个必 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
然”实现过程的复杂性长期性。蕴含“两个决不 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
会”思想的“两个必然”原理,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 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
义创始人坚定的社会理想信念。 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4]

《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揭示了人类社 “自由人联合体”是《宣言》第二章最后一段提
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 出的一个思想。恩格斯认为,这样一个联合体对于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今天我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具有标志性意义。1894 年,意大
们学习《宣言》,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提的要 利社会党人朱泽培·卡内帕请求恩格斯为《新世纪》
求,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 周刊找一段题词,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
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 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欣然接受并回答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 道:
“除了《共产主义宣言》
(即《共产党宣言》——译
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 者注)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
信、文化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
47
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 马克思就在有关著作中提出了劳动异化这一概念,
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宣言》中的
[5]647
认为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
这句话,不仅阐明了人的发展对于未来新社会的重 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要意义,而且揭示了在人的发展问题上全体和个体 异化达到极其严重的程度,权力、资本、媒体和机器
的关系:没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没有一切人的 控制了人。人遭到异己的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
自由发展;要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首先要促进 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一无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也在 1867 年发表的《资 所有的广大工人,不得不依赖于掌握生产资料的资
本论》中指出,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将是“一个更 本家,雇佣劳动者成为工人的第一身份,而“人”的
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 身份则退居其后。劳动不是自愿的、自觉的、愉悦
原则”。 [3]267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 的,而是被迫的、强迫的、奴役式的。劳动过程中,
的最高价值追求和崇高理想,是共产主义社会区别 劳动者成为被迫高速运转的机器,丧失了人的能动
于其他一切社会的显著特征和根本标志。 性。劳动产品不能为劳动者享用,而是成为一种异
为什么“自由人联合体”成为未来新社会的根 己的存在物,被资本家用作商品并转化为资本,从
本标志?列宁指出:
“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 而与劳动者形成了对立。激烈的就业竞争和生存
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 竞争给劳动者造成巨大精神压力,甚至使他们的精
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 神、脑力和体力处于崩溃状态。科技进步提高了人
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 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统治人的手段,
的未来的发展。” [6]186
按照列宁的这一论述认识问 加剧了对人的奴役,将人类置于更多的不确定性之
题,
“ 自由人联合体”作为未来新社会的根本标志, 中。人要成为自由自觉的人,进行自由自觉的活
和承载它的新社会一样,也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社 动,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必须要消除异化,必须要
会中产生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立足于资本 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样,马克思就提出了他心
主义现实而提出的科学结论。随着人类社会生产 中的未来新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 共产主义是
力发展而产生的资本主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
了自然力对人的奴役,但又把人置于更多的外在力 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
量的统治、剥削、压迫、奴役之下。
《宣言》分析指出, 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
在有阶级压迫存在的社会,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 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
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 财富的。
”[7]120

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未来新社会的根
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 本标志,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努力促进人的发展。新
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用公 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促进人的发展进行了
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 坚持不懈的努力。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推进,我
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 们党越来越认识到,人是一切发展的关键,没有现
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把医生、律师、 代化的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特别是随着
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我们党更加清醒地认识
者,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 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
来,受着各级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工人变成了 质要求,并提出了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以人
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 为本的思想。怎样认识以人为本的“人”?有的人
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
《宣言》诞生之前, 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始终代表广大人
48
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认识 中最高位置,更好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
没有错。但是,如果仅作这样的认识,以人为本这 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一思想的提出几乎没有什么创新意义,因为中国共 中央不仅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行动的。坚持以
产党从成立以来就是这样主张和努力的,以人为本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把增进人民福祉、
推动共同
只不过是把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换了个说法。要充 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
分认识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必须根据 点和落脚点。深刻把握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
《宣言》的思想,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来认 展的关系,统筹推进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识问题。很多学者主张,不能把以人为本仅仅理解 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大社会建设,
为以民为本,或者用以民为本代替以人为本。以人 创造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各方面社会条件。把健
为本中的“人”,不仅仅指人民,还包括其它意义上 康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要求,坚持以改革创新
的人,如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 为动力,
推动医疗、
医保、
医药三医联动,
建立更加公
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人。这几种意义上的 平、
更可持续的医疗保障制度;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
“人”,都把每个人包括在内,所以“人”比“人民”的 方式,
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外延更广泛,更具有包容性。怎样认识以人为本的 进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有机衔接、全民健身和全民
“本”?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主要 健康深度融合,
使健康政策融入全局、
健康服务贯穿
有两个意思: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本,二是社会 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大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发展的目的之本。过去,我们党虽然没有提出以人 按照绿色发展理念,
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为本,但历来强调人民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现 切实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开展
在,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应把动力之本和目的 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
之本很好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应更多地强调人作为 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准确把握我国社会
发展目的这个意义上的本。怎样理解“人的全面发 主要矛盾的转变,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展”?
“ 人的全面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就个人而 活需要,
贯彻新发展理念,
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
言,涉及个人的全面素质,即人人都应有健康的体 分的问题,提高发展质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品位,
魄、渊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道德的涵养、善良的 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在幼有所育、
学有
品格,在德智体美等基本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二 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
是就社会而言,它应全面、协调地培养和配置社会 有所扶等各个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两个一百年”
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使社会所有的人都得到发 的奋斗目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都是实现
展。只有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体现了人的全 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鼓舞中国人民为
面发展的完整要义。坚持以人为本对人的全面发 美好未来不懈奋斗。
展有何意义?简要说来,坚持以人为本是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打牢这一思想基础,才能迈 三、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
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坚实步伐;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 经济生活的必然趋向
发展的底线和基石,不尊重人的生命、情感、意志、
权益,便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 《宣言》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但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接力推进中国特 这一文献并没有出现“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使用
色社会主义,创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 的是“世界市场”这个概念。笔者认为,世界市场也
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今天我们学习运用《共产党 就是市场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表现。
《宣
宣言》,
就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 言》阐述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第
49
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 的动机。
《宣言》阐明,市场全球化既是生产社会化
程,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地理范围日益拓展,而且 发展的产物,又是资本主义历史演进的结果。作为
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日趋丰富。
《宣言》阐述的经济 资本主义历史演进的结果,源于资产阶级以及资本
全球化,在内容上主要是市场的全球化。整篇《宣 追逐利润的动机。
《宣言》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的贪
言》五次用到“世界市场”这个概念。而当时的世界 婪本性,说“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
市场,主要是货物市场的世界性,包括产品销路和 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
原料来源。
《宣言》指出:
“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 别的联系了”。
[1]403
甚至家庭关系也是如此。
“资产阶
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
了。”
[1]404
这里讲的“生产的世界性”和“消费的世界 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1]403
资产阶级的
性”是分不开的,生产的世界性表现为消费的世界 本性决定了资本主义是一项世界事业。
“ 不断扩大
性,某种产品的生产在国内,但消费却是在国外,而 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不是像今天这样,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它的跨国公司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1]404

在世界各地设厂生产。较之当年的市场全球化,今 五,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动力是科技革命。
《宣言》阐
天的经济全球化在内涵上要宽泛的多,不仅指贸易 明,大工业的出现,世界市场的开拓,都得益于科技
的全球化,还包括生产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技 革命。没有科技革命,就没有生产工具的改进,就
术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人才流动的全球化,等 没有极其便利的交通,也就不能使资产阶级奔走于
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运动,资源配置在全球范 全球各地。正因为如此,18 世纪后半叶开始的工业
围进行,这是经济全球化比较准确的说法。第二, 革命,才真正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历史起点。第
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
《宣言》不仅揭 六,全球化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
示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而且洞察到精神生产和精 中,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被卷到文明中来
神生活也有一种全球化的趋势。
“ 过去那种地方的 了,它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使未开化和半开
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 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
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迫使一切民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 族采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
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宣言》的这一论
[1]404
行所谓的文明。深入体会,
《宣言》的这方面论述,
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今天的全球化问题具有指导 不仅肯定了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也蕴含着对它
意义。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起点是工业革命的 的消极作用的揭露。第七,
“两个必然”与经济全球
兴起。讲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起点,有人认为是 15 世 化密切相关。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宣言》及其所阐
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并从《宣言》中寻找理论根据。 明的“两个必然”的原理,其国际经济背景就是市场
《宣言》虽然没有讲到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起点问题, 全球化。正是市场全球化的形成和深入,才推动了
但却分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个分析告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才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
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始于大工业的兴起。
《宣言》明 益显露和突出,也才能够揭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
确指出:
“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 主义替代的规律。用这样的观点看问题,市场全球
世界市场。” “准备好”三个字表明,地理大发现
[1]401
化发展到今天的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社会主义取代
本身不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起点,它只是为经济全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甚至可以说,经济全球化的
球化做了准备、提供了可能。有了大工业,才把这 充分发展必将是社会主义的全球化。马克思、恩格
种可能变为现实,才使地理大发现有了重要历史意 斯曾在其他地方指出,共产主义最终不能作为地域
义。第四,经济全球化的精神动力是资本追逐利润 性的东西而存在,它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
50
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 关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种场合着力阐述中
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 国的看法和主张。他强调,经济全球化伴随世界多
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启以来不断加快,充分证明 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
了《宣言》的科学预见。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伴随 关联、相互依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充分印证了《宣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是跨国公司 言》的科学预见;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
雨后春笋般兴起。截止 2012 年,全球有 10 万多家 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
跨国公司及其所属的近 90 万家国外分支机构。利 切挑战,各国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形成政
用新科技革命成果特别是信息网络,分布于全球各 策和行动合力,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着力解决
地的母公司、子公司紧密地连为一体,在资源丰富 公平公正问题,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
且价格低廉的国家采购原料,在劳动力充裕且工资 出来;我们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国际社
较低的国家加工生产,在市场广阔且具有潜力的国 会共担时代责任,合作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
家销售产品,实现了资本、技术、劳动力、原材料等 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创造了创新、生产、营销和分 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
配的一体化链条,把生产变为极具全球性的社会化 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中国政府的看
生产。它们在若干方面占相应方面世界总量的比 法和主张,适应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重,产出为 40%,贸易为 80%,技术贸易为 85%,对 必将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
外直接投资为 90%,研发活动为 80%。
[8]45
根据 IBM 可持续。
的统计,世界 GDP 的年均增长率,1988—1997 年为
3.4%,超过前 10 年的平均值,1998—2007 年进一步 四、
调整改革是资本主义社会
提升至 4.1%。 这进一步表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 演进的重要动力
[9]259

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意义。
同时应当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过去我们常讲,阶级
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需要各国协力应 斗争是阶级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
对的新情况新挑战,突出表现是贫穷国家与富裕国 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个
家的发展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国际 认识是对还是错?这里不谈社会主义社会,只谈资
关系中不公正不平等现象仍很突出。进入 21 世纪 本主义社会。笔者认为,把阶级斗争看作资本主义
以来,西方社会对全球化的抵触情绪日趋强烈,各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没有错的。但如果仅仅如
种“反全球化”、
“ 去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思潮泛 此,是不全面的,也不符合《宣言》的本来思想。
《宣
起。2008 年以来,美欧国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 言》明确指出:
“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
重创,加剧了民众对全球化的怀疑和抵触情绪,助 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
长了在商品、资本和人员流动这三个领域重新设 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
“ 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
置壁垒的呼声。体现在一些国家的政策上,就是 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
内顾倾向加重,保护主义抬头,排外主义上升。经 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1]403

济全球化进程虽然遇到波折,但作为人类经济生 《宣言》的这一思想极其深刻,与其说点明了资产阶
活的必然趋向不会改变,因为它不仅反映了资本 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一个现象,不如说揭
主义生产方式的要求,而且体现着人类生产社会 示出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一个重
化发展的要求。 要原因,即不停地变革、不断地革命,包括生产力、
近些年来,针对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也就是说,调整
51
改革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来看,有关研究形成了较大规模,取得了一批新的
调整改革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成果,但总起来说有待深入。如关于当代资本主义
符合唯物史观的一般原理。唯物史观阐明,以生产 新变化的原因的探讨,一些人把新变化的表现与新
力为基础的人类社会,总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变化的原因搅在一起,分不清何为表现、何为原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适应、不适应、再适应、又不 因。拿新科技革命来说,有人把它看成是资本主义
适应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 新变化的原因,有人把它看成是资本主义新变化的
位的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具有不可 表现。有的人过分强调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外部原
避免的对抗性,待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通过 因(比如过多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对资本主义
进步阶级的革命斗争,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 的挑战和启发),低估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内部原
的生产关系,从而解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羁绊,使 因。笔者认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原
矛盾得到解决。这已为人类社会发展史所证明。 因,还应坚持《宣言》的基本观点,勇于看到资本主
唯物史观还阐明,既定的社会制度的巩固,在这一 义多领域、不间断的调整改革所起的作用。用这样
社会制度下的生产力的发展,一般是经过持续不断 的观点看问题,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
的涉及各方面的大大小小改革来实现的。这也为 过程: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和
人类社会发展史所证明。不仅社会主义社会是这 上层建筑的调整与变革互为因果、循环互动。在这
样,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一过程中,资本主义社会将孕育出越来越多的社会
也是如此。恩格斯在谈到社会主义时指出:
“ 所谓 主义因素,并最终被社会主义社会取代。
‘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 舆论认为,2008 年由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引发
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 的全球金融危机迫使资本主义调整改革进入一个
改革的社会。” [5]601
这里所说的“任何其他社会制 新的时期。危机爆发后,西方各国政府迅速行动,
度”,当然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采取各种干预调整措施,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由于调整改革力度 斯福新政”。
《资本主义制度 4.0》是英国《泰晤士报》
的加大,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得到了 首席经济评论员阿纳托尔·卡列茨基于 2011 年推出
有目共睹的新发展。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的著作,书中讨论了全球资本主义制度在这场金融
社会主义国家曾在一个很长时期不予承认。资本 危机后的走向,出版后一度畅销。该书认为,资本
主义总危机,是斯大林在 1928 年提出的一个观点。 主义制度产生以来经历了三次变革:19 世纪初主张
他在 1953 年去世前还认为,资本主义总危机进一步 自由贸易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20 世纪 30
加深。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社会主义国家对当代 年代凯恩斯式的福利国家制度的变革,20 世纪 80
资本主义的深刻变化视而不见,盲目地认为“敌人 年代初由撒切尔和里根开创的以自由市场为核心
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几乎对资本主 的货币主义制度的变革。
“资本主义制度 4.0”,指的
义的一切采取完全的否定态度。这不仅导致了社 是仍在进行中的全球资本主义制度第四次变革。
会主义国家的长期自我封闭,也使社会主义国家丧 作者认为,这场危机不仅彻底改变了全球经济,也
失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 让一种过于简单的观念——市场会自动形成最佳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资本 结果,社会一般须全盘接受市场作用的结果——灰
主义再认识的进程。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共 飞烟灭。作者与很多人士交换过意见,认为这些人
产党提出了认识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任务,要求加 都支持以下说法:因这场危机而形成的新式资本主
强对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发展的研究,就当代 义制度肯定与 2008 年遭到重创的资本主义制度大
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作出有说服力的分析。现在 相径庭,这场变革不只是调整一些规则或换下一些
52
无能之辈,而将改变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而这一关 习时指出:
《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
系正是不断演进的各种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所 库,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
在。2012 年 1 月,素有“世界经济高端论坛”之称的 想营养。深入学习领会《共产党宣言》,做到熟读精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举行第 42 届会议,40 位国家 思、学深悟透,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对于我们
元首和政府首脑与千余名商界领袖齐聚一堂,为全 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
球经济把脉,为世界未来使招。
“ 大转型:塑造新模 论素养,对于我们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
式”的会议主题,显示出西方智界和商界对“彻底改 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当代
革和重塑资本主义”的强烈呼声。许多迹象表明, 中国马克思主义,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金融危机已对西方国家的政党活动和竞选纲领产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了影响,特别是或执政或在野的社会党,都把推 参考文献:

进资本主义制度调整改革作为争取选民的纲领性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目标。随着新一轮调整改革的推进,近些年发达资 [2]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本主义经济体已出现明显复苏的迹象。深入学习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感悟《宣言》,实事求是考察当代资本主义,都要求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我们充分估计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改革的能力。
人民日报,2018-05-05.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社会主义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 [6]列宁选集:
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要的地位。它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著作,它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它是最早的共产党党 1979.
纲,它是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社会主义文献, [8]庞仁芝.当代资本主义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
它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文译本。
《共产 社,
2015.

党宣言》一经问世,就有力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实 [9]王金存.帝国主义历史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践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2018 年 4 月 版社,2008.

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 【责任编辑 曹祖明】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A Classic Work of Scientific Insights into the Law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PANG Renzhi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Marxism,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of the PLA, Haidian, Beijing
100856)
100856)
Abstract: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a classic work of scientific insights into the law governing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expounds on the “two inevitable” historical trends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points out that
the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s the fundamental symbol of the future new society. It
clarifies tha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human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and that adjustment
and reform ar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Since its publication, this classic
work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in the world and hence profoundly transformed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 “two inevitables”
53
2018 年 7 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July,2018
第 11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
an Vol.11,No.4

从《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宝库中汲取思想营养
王诚安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陕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应该从《共产
党宣言》理论宝库中汲取丰富思想营养。《共产党宣言》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主要内容
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崇高理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等。从《共产党宣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真理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D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8)04—0054—08

170 年前的 1848 年 2 月 21 日,由全世界无产 争,始终照耀着人类社会的前进道路。


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 2018 年 4 月 23 日 , 中 共 中 央 政 治 局 就 《 宣
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在伦敦第 言》及其时代意义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
一次以德文单行本公开出版。这部著作是写给世 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我们重温《共产党
界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
的纲领,是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送来的 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
“福音书”,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主要标志,是 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提高全党运用
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宣言》创造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
一个时代,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 力和水平。”[3] 5 月 4 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
动的历史。恩格斯说,《宣言》无疑是“全部社 辰 20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马克思
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 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
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 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
共同纲领” [1]256。列宁称“这本书篇幅不多,价 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
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 ,因为它对马克思主义
[2]92
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高扬马克思主义
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 伟大旗帜,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
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全世界共产党人 [4]
一个是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一个是纪念马克
为争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光明前途的伟大斗 思大会,释放了明确而强烈的信号,就是宣示中

【收稿日期】 2018-06-11
【作者简介】 王诚安,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54
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宣 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
言》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思想渊源。习近 根据的。”① 在 1872 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
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 格斯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
实传人,并用六个“深刻阐述”高度概括了《宣 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
言》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指 为转移”。这就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永葆蓬勃生机的
明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 奥秘所在。现在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
应该从《宣言》理论宝库中汲取的丰富思想营养。 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
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
一、
《宣言》深刻阐述了 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
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 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些错误看法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僵化的或教条的观点对待马克
论,这也是《宣言》精神的灵魂。19 世纪 40 年代 思主义所致,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前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 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这是中国共产党的
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独特优势和鲜明特征。新形势下学习和实践《宣
和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学 言》精神,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坚
说和唯物史观,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 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
基石。《宣言》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巨大理 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真
论批判和理论创新的结晶。 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我们
概括地说,《宣言》的基本思想,就是社会 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高扬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无
的经济基础决定着该社会的“社会结构、政治、 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也从未
精神”的上层建筑,无产阶级不解放全人类,就 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同时,我们党在领导
不能最后解放自己。列宁指出:这部著作以天才 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
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 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
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习
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 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从《宣
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这就为我们认识 言》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充分展现出马克思主
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 义的历史活力和时代价值。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
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马 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让 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
克思主义著作中,《宣言》先后共写了七篇序 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言,是所有著作中写序言最多的。这些序言真实
记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 二、
《宣言》深刻阐述了
发展,对《宣言》所作的一些重要修改和补充,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
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范例。正如《宣言》所
阐明的:“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
55
命所系、力量所在。《宣言》深刻论述了马克思 社会革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勇于发扬自我革命
主义政党的性质、特点、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 精神,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九大期间,
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不能有”明确告诫全党:在
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思想渊源。关于党的性 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差不多了,
质,《宣言》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 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
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但在反对资产阶级斗 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
争所经历的各自发展阶段,共产党人“始终特别 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
重视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全面从严
“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在实践方面,他 治党永远在路上,决心不能动摇、要求不能降低、
们是各国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前进的部 力度不能减弱,确保我们党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
分。这说明,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色、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
而不是一般的工人组织和其他政党组织。关于党 族的主心骨。
的指导思想,《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在理论方
面,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 三、
《宣言》深刻阐述了
结果。这说明,共产党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即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
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能够站得高,看
得远,领导无产阶级斗争不断走向胜利。关于党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
的基本纲领,《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 性质的试金石。始终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 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的:使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
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这就是共产党的最低纲 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
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并不是要废除一般所有 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从这个意义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最明确最清晰的
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 概括,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共产党人“始
话:消灭私有制。”这就是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正 终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的彻底革命精神和优秀品 “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
格,才能担负起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重任。 的运动”。“共产党人为着工人阶级的最近目的和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 利益而奋斗,但他们在现今运动中同时还坚持着运
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97 年前,我们 动的未来。”这表明,始终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
党只是上海石库门寻找光明的探路人,如今是掌舵 益,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东方巨轮的领航者,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完全是历史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写道,“坚持全心全意
选择的结果,人民选择的结果,归根到底是由我们 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决定的。我们党已经是一个世 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坚持马克思主
界上最大的和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面临复 义政党政治立场的根本要求和体现。正是因为把马
杂的国内外环境,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 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才使我们党得以摆
性,是党的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 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
题。新形势下学习和实践《宣言》精神,必须像习 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
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党要领导人民推进伟大 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56
大复兴的无畏旗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追悼张思德同志时 盾发展的客观事实,就是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
发表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对党的性质、宗 资产阶级进行生产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就从他
旨、价值和目标作了最准确、最简明、最经典的 的脚下被抽调了,资产阶级首先产生了自身的掘
概括,深刻揭示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 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与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
系的真谛,体现了党的政治标准、党性标准和道 样不可避免的。”通常把《宣言》揭示的“资本主
德标准的统一。仅仅 863 个字的《为人民服务》, 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规律,概
影响和教育了几代共产党人。新形势下学习和实 括为“两个必然”。人类社会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践《宣言》精神,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 最终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是不以任
那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 何政党愿望和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趋势。因
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宗旨、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 此在 1883 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
联系。2012 年 11 月 15 日,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第 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
一次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作出庄重承诺,人民对 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
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6 年 展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和升华的过程。
10 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 《宣言》问世十年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
第一次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 判》一书的序言中,又提出了 “两个决不会”的
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 思想,即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
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 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
向,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 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5]33
旨。他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 “两个必然”揭示的是历史趋势和最终结果,“两
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 个决不会”揭示了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
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 曲折性,是对历史趋势实际状况的科学认识。
各个环节。要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 《宣言》发表 170 年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满 下,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深刻变化,但“面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根据现有条 目已非,本质依旧”。因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没
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一步步落实好以人 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没有改变,资
民为中心的发展,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 本和工人之间的对立没有改变,因此,马克思主
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义指出的“两个必然”的历史趋势没有改变,人
类社会最终一定走向共产主义理想境界。当代资
四、
《宣言》深刻阐述了 本主义频频爆发的经济危机和出现的种种社会乱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理想 象,足以证明《宣言》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揭露和
预见是完全正确的。尤其是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
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 爆发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受到广泛质疑。6
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共产党员的人生头等大事。 月 4 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发布一份最新报告称,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 美国的贫困和社会不平等问题比通常人们想象的
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宣言》 更为严重,而且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统计显
57
示,美国最富裕的 1%人群所占有的社会财富持续 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
增加,2016 年占有全国 38.6%的财富。而占总人 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
口 90%的大众所拥有的财富和收入水平在过去 25 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一
年里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美国《大西洋月刊》的 步步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积小胜为大
评论称,社会阶层分化让美国陷入政治极化,从 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而进一步增加社会不平等,这一恶性循环让美国 《宣言》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论
社会治理陷入难解的困境 。2011 年 4 月,由英
[6]
证,对未来新社会的科学预见,成为激励共产党
国人特里·伊格尔顿撰写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 人为之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革命理想高
的》一书出版,引起轰动。该书出版的编辑推荐 于天”。坚信马克思主义,就是坚信科学,坚信真
语写道:“面对当前已经陷入危机的资本主义, 理。据毛泽东回忆,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
这本书回归到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并发掘出其哲 1920 年开始接触《共产党宣言》等书确立起来
学理论中的本质力量。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他 的,一生中读的次数最多的书,就是《共产党宣
没有回避马克思思想中的不足,但又充分阐述了 言》。早在 1939 年年底他就说过:“《共产党宣
马克思对当今社会强大的影响力。马克思的思想 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
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美国马萨塞大学名誉教授理 启发。”[8] 1976 年 9 月毛泽东同志逝世后,人们在
查德·沃尔夫认为,《宣言》体现的“马克思的思 他的书房床边发现他经常阅读的书中,还有两本
想遗产在今天不仅依然切中现实,而且生气勃 战争年代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习近平总书记多
勃。”要解决资本主义体系的问题,“真正的改变 次讲过陈望道翻译《宣言》的故事。2012 年 11 月
离不开马克思主义” 。 [7]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当
《宣言》揭示的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 他看到安放于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
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 本时,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一天,一个小伙
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 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
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 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
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 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
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生活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和 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
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社会,《宣言》科 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
学预见未来新社会的主要特征,如生产力的高度 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
发达、消灭剥削、社会文明程度空前提高、三大 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
差别对立消除等。重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 是写这本书。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
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1894 年 道非常甜。” 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山东东营广饶
恩格斯回答友人要求用最简洁的评议概括未来社 县刘集村的几代共产党员,用鲜血和生命保存了
会的本质规定的问题时,明确地说最能体现这一 《宣言》的首译本,谱写了学习、传承、捍卫马克
点的是《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的一段经典概 思主义的信仰之歌、理想之歌。
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 新形势下学习和实践《宣言》精神,必须像
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 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
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全 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
面发展、全社会共同富裕,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 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道路自信、
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为任何风险
58
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 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
理想信念,不负共产党人的光荣称号。这是当代 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
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根本成就,是科学社 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成为统治阶级的无
会主义在中国最伟大最生动的实践。当代中国的 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
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 量。”列宁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最
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 卓越最重要”的思想,即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最
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 初表述。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革命目标,就要坚
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 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斗争策略的基本原则。首先,
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 必须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 《宣言》强调无产阶级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
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 运动的未来”。就是说共产党人在为实现现实任务
蓝图变为美好现实。2012 年召开党的十八大,标 而努力的同时,不能丢掉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丢
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 掉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人了。同样,不为今天的
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 任务而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人了。正因为如
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 此,共产党人“在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都强调
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其次,必须坚持
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展现 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共产 《宣言》分析了法国、瑞士、波兰和德国的具体国
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 情以及各反对党派的立场态度,从而制定了共产
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 党人应采取的不同的斗争策略。《宣言》强调,
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 无产阶级要进行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各种不
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 同形式的斗争。无产阶级运用暴力手段时,一定
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 要有条件,有限度。随着革命斗争实践的发展,
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俄罗斯《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平发展
报》曾发表列夫·克里什塔波维奇的文章,称 “社 道路的设想,进一步丰富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
会主义理想从理论上是 19 世纪在西方树立起来 理论。第三,团结多数和打击少数相结合的原
的,俄罗斯在 20 世纪为实现这一理想奠定了基 则。无论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是要搞大团
础,而这个理想由中国在 21 世纪来实现。

[9]
结、大联合,这是政治上的硬道理。“共产党人
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五、
《宣言》深刻阐述了 的革命运动”,为此,“共产党人到处都是努力争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 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只有团结
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最巩固的统
制定正确的路线和纲领、战略和策略,是马 一战线,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才能把无
克思主义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走向成功和胜利的 产阶级革命事业胜利推向前进。
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宣言》论述了马克思主 《宣言》所论述的共产党人应当坚持的革命纲
义的革命纲领和战略策略的根本要求,给各国共 领和战略策略的原则,它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已
产党人提供了一系列正确的指导原则。《宣言》 经反复被革命实践所证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过
59
程的集合体,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 必须始终坚持国际主义精神。
事业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一个极其艰难而 毛泽东曾把《宣言》的基本思想概括为“无
漫长的过程。因此重要的是各国共产党人要立足 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如
时代特点和本国国情,从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出 果不能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自己就不能最后地
发,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和战略策略, 得到解放。[1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马克思
引导革命和建设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否则就会导 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
致挫折甚至于失败。新形势下学习和实践《宣 解放。” [4]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
言》精神,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 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
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 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
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世 的使命。当代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
界社会主义国家这方面的深刻教训,应当牢牢记 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可以说,各国
取,引以为戒。党的十九大在总结长期执政丰富 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
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
和基本方略,即“三个基本”,简化整合了以往不 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习
同时期提出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
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即“五个基本”的主要内 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是着眼人类发展和世
容。这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纲领和战略策略原则在 界前途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彰显了天下情怀和
当代中国的实际运用,是我们党在理论上不断拓 大国担当,已经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
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重要成果,是新时代中 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新形势下学习和实践《宣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言》精神,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我
们要抓住历史机遇,作出正确选择,推动构建人类
六、
《宣言》深刻阐述了 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 恩格斯在 1888 年《宣言》序言中说过:“不
管最近 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
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共产主义事业是全人 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
类的事业,需要各国共产党人和劳动人民共同奋 完全正确的。”时光流逝,社会变迁。《宣言》经
斗,才能最终实现历史使命和崇高理想。《宣 历了时代和实践的反复检验,依然放射着真理的
言》在坚持共产主义事业是国际性事业的基础 光芒,始终照耀着人类社会的前进道路。中国共
上,反复强调要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 产党是《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最好的答案
精神,提出了“工人没有祖国”的著名论断,强 是行动”。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给一种科学
调 “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 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
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因为 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习近
资本剥削压迫具有国际性,也因为各国资产阶级 平总书记号召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对付和镇压无产阶级往往是联合行动,由此决定 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把《宣
了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表现出国际 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统揽伟大
性的特征。《宣言》结尾用“全世界无产者,联 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
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代替了正义者同盟原来的 去,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人人皆兄弟”的口号,就是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 义新篇章。
60
注释: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①本文中《共产党宣言》的引文均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 [6]贫 富 差 距 加 大 折 射 美 国 治 理 困 境[N]. 人 民 日 报 ,
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2018-06-07.
参考文献: [7]理查德·沃尔夫.真正的改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N].人民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日报,2018-02-22.
[2]列宁选集:
第 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8]杨 明 伟.《共 产 党 宣 言》的 深 远 影 响 ,光 明 日 报 ,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刻 2018-04-11.
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 [9]领导科学决策.2000(40)
社会主义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8-04-25. [10]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M].北京:档案出
[4]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在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 版社,1988.
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责任编辑 曹祖明】

Drawing Nourishment for Thought from the Treasury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WANG Cheng’
Cheng’an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Xi’
Xi’
an, Shaanxi 710061)
710061)
Abstract: The publication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is a grea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thought.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n the new era should turn to this treasure house for rich nourishment. The basic theory and
scientific essence of Marxism in this great work include the following 6 aspects: the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of
Marxism, the advanced nature of the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its political stand, lofty ideals, and internationalist
spirit, and the Marxist revolutionary program. From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to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we can see that the truths in Marxism build on and keep enriching.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basic theory of Marxism;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上接第 44 页)

A Micro-Review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Rural Areas in the Early Day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1978-1983
1978-1983)
): A Case Study of the Practice in Mianyang
CUI Yinan, Zhang Yi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621010)
Abstract: The early stag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saw the change and transition in ru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 series of new problems and new challenges presented in fro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Could they overcome the "tough passes" in the minds of the farmers? This topic became a key link that might affect
the suc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Facing the issues
relating to rural areas and the peopl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in Mianyang worked out a sound plan
covering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team building, worked on initiative and with tireless efforts. They
succeeded in breaking new groun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building, injecting new energy into the progress
of the various undertaking there, and hence effectively advanced the Party and state’s major policies in the “last
mile”.
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rural are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61
2018 年 7 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July,2018
第 11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
an Vol.11,No.4

臆想、设定、预见与发现
——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一种新视角

赵家祥
(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 海淀 100084)

【摘 要】探讨马克思、恩格斯解决臆想与发现的矛盾、设定与发现的矛盾、预见与发现的矛盾,从而实现思想
转变、创立和发展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新视角。这个新
视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二是要用“从后思索”
的方法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三是编写马克思主义重要概念和原理的“专题史”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臆想;设定;预见;发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8)04—0062—12

臆想与发现的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解 终结》等著作中,解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否具有规律性的问 是否具有规律性的问题时,所遇到和解决的一对
题时,所遇到和解决的一对矛盾;设定与发现的 矛盾。
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什么是人的本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概论”中,对古
问题时,所遇到和解决的一对矛盾;预见与发现 希腊的朴素的辩证法与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
的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未来社会主义 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认识各自的优点和
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时,所遇到和解 缺点作了介绍和总结,并且指出只有唯物辩证法
决的一对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和解决这三 才能正确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
对矛盾,从而实现思想转变、创立和发展唯物主 律。古希腊原始的、朴素的世界观,认为我们所
义历史观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学习和研究 面对的世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新视角。 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
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
一 、臆想与发现的关系
逝;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
臆想与发现的关系,是恩格斯在《反杜林 动,都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这种
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 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

62
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 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
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请总画面。
”[1]23 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
从 15 世纪下半叶开始,自然科学获得了日益迅速 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这样一来,唯心
的发展。它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 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
然过程和自然现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 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
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在认识 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
自然界方面获得了巨大的进展。这种考察方法被 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
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中以后,造成 了。”[1]29
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成了形而 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和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方
上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考察方式,虽然 法,之所以存在上述种种弊端和缺陷,主要是因
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 为当时的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发展水平还比较
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 低,还没有揭示出自然界自身的内在联系和人类
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 历史的内在联系,所以只能用臆想 的联系来代替
··
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 自然界自身的内在联系和人类历史的内在联系。
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揭示自然界自身的内
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 在联系和人类历史的内在联系,是由于自然科学
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 和历史科学已证明了自然界自身的内在联系和人
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24
马克思、恩格斯 类历史的内在联系,所以不再需要在头脑中构建
汲取了古代朴素辩证法和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臆想 的联系,而可以借助于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
··
的合理成分,批判和抛弃了它们的种种弊端,创 发现自然界自身和人类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得
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用以观 以创立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察和分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关于唯物主义辩证 从 18 世纪下半叶开始特别是进入 19 世纪,近
法的创立,恩格斯指出:“要精确地描绘宇宙、 代自然科学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即“关
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 于 既 成 事 物 的 科 学 ”, 发 展 为 “ 整 理 材 料 的 科
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 学”,即“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
地注意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 以及关于联系——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大
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 [1]26
“自然 的整体——的科学。”[2]229-230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
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而且我们必须说, 新兴学科,如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
现代自然科学为这种检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 有机化学等陆续建立起来。特别是自然科学的三
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 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
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 进化论,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形成的影响尤为巨
的。” [1]25
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恩格斯 大。细胞学说揭示出,植物和动物都是细胞按照
指出:“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 一定的规律发育和生长的结果,从而阐明了生命
一番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以往的全部历史,都 有机体的内在统一性,沉重地打击了生命起源问
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 题上的“上帝创造论”的神学观点和物种不变的
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 形而上学观念;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揭示出,自
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 然界中起作用的各种能,如机械能、热能、光
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 能、电能、化学能等,都是物质运动的各种形
63
式,它们之间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互相转化,而 辩证的自然观使一切自然哲学都成为不必要和不
转化过程中的总能量是守恒的,这说明物质的运 可能的一样。现在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是
动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由 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是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
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各种物质运动形式 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清除出去的
具有内在统一性。生物进化论揭示出,今天存在 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
的千姿百态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由原始 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
单细胞胚胎按照“生存竞争”“物竞天择”“适 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 [2]312。 恩格斯在这里说
者生存”的规则生长进化而来的,从而把变化发 的是把旧哲学中的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清除出去
展的观念引入自然界。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 以后,在旧哲学中就只留下逻辑和辩证法了,而
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由 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包括唯物辩证的自然
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 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只有逻辑和辩证法。
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
二、设定与发现的关系
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
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 设定与发现的关系,是马克思 1844 年写的
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描绘这样一幅总的图 和《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
画,在以前是所谓自然哲学的任务。而自然哲学 (以下简称《穆勒摘要》)等著作中,论述人的本
只能这样来描绘: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 质的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复归的观点以及以后如何
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的空白。
” [2]300-301
《资本论》等著作中克服和放弃这种观点时,所遇
恩格斯认为,适用于自然领域的,同样也适 到和解决的一对矛盾。
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产生以 在《手稿》中,马克思讲了异化劳动的四种
前,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等等也都是以 表现:一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二是劳动
哲学家头脑中臆想 的联系来代替应当在事变中去 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三是劳动者与人的“类本
··
证实的现实的联系,把全部历史及其各个部分都 质”相异化,四是人与人相异化。讲前两种异
看做观念的逐渐实现,而且当然始终只是哲学家 化,是为了推演出第三种异化(即劳动者与人的
本人所喜爱的那些观念的逐渐实现。这样,人们 “类本质”相异化),而第四种异化已经包含在人
就用另一种新的——不自觉的或逐步自觉的—— 的“类本质”的异化之中。可见,异化劳动四种
神秘的天意来代替现实的、尚未知道的联系。恩 表现的核心,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要讲人
格斯指出:在历史领域“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 的本质的异化,首先要设定一个没有异化的人的
一样,应该通过发现 现实的联系来清除这种臆造 本质。而且这种没有异化的人的本质,必定是十
·· ··
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 分美好的,是理想化的人的本质。因为不设定一
·
现 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 个十分美好的理想化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
·
的一般运动规律”[2]301。 化问题就无从讲起。马克思当时把作为“自由的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 有意识的活动” [3]273 的劳动设定为人的本质,认
学的终结》一书中,对他和马克思在自然领域和 为人最初占有自己的本质,即人最初的劳动是
历史领域中所作的革命变革作了总结。他说:唯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相符
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正如 合的。其实人最初的劳动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
64
其低下,劳动极其劳累、艰辛和困苦,劳动产品 己的本质。
简陋而稀少,甚至连温饱都难以解决,以至还存 马克思在讲到作为“自由的生命表现”的劳
在人吃人的现象,那时人的劳动并不像马克思设 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即人的本质时指
定的那样美好,并不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出:“不论是生产本身中的人的活动的交换,还
这就十分清楚地可以看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 是人的产品的交换,其意义都相当于类活动和类
动”这个最初谈讲的人的本质,并不是现实的人 精神——它们的真实的、有意识的、真正的存在
的本质,而是马克思为了论证异化劳动理论设定 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因为人的本质是人
的理想化的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 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
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 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
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3]274
异 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
化劳动使人丧失自己的本质,成为非人,共产主 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
义运动消除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重新使人的 的本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
劳动成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使人重新占有 的财富。”[4]24 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生产本身中的
自己的本质。这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的本质 人的活动的交换”和“人的产品的交换”,都是指
的复归的过程。用所谓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的本 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的社会中的
质的复归的过程说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必 交换,即马克思所设定的理想化社会中的交换;
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有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 这里说的“类活动”和“类精神”,则是马克思所
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旧术语、旧形式、旧 设定的理想化社会中的人的生产活动和精神活
观点的痕迹。我国理论界有些人,把马克思所说 动。我国理论界有些人,同把马克思在《手稿》
的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劳动,不是看 中讲的作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劳动误认
做马克思所设定的理想化的社会中的劳动,而是 为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形态中的人共同具有的
看做一切时代、一切社会形态中的人所从事的实 现实的本质一样,也把《穆勒摘要》中所讲的作
际的劳动;把马克思所说的作为“自由的有意识 为“自由的生命表现”的劳动是人的 “真正的社
的活动”的劳动的这种人的本质,不是看做马克 会联系”即人的本质,误认为是任何时代、任何
思所设定的理想化的社会中的人的理想化的本 社会形态中的人共同具有的现实的本质。这是与
质,而是看做一切时代、一切社会形态中的人共 马克思的本意不一致的。马克思在讲完人的本质
同具有的本质。这是与马克思的本意不一致的。 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以后,接着讲到,如
马克思在《穆勒摘要》中,对人的本质表述 果社会联系以异化的形式出现,社会联系的主体
了与《手稿》中基本相同的思想。他把人的劳动 即人成为异化的存在物,人就丧失了自己的“真
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自由的生命表现”的劳 正的社会联系”,丧失了自己的本质,成为与自己
动,另一种是“谋生劳动”。作为“自由的生命表 的本质相异化的人,成为非人。马克思下面这一
现”的劳动,与《手稿》中所讲的作为“自由的 大段话,把这个意思讲得更清楚。他说:“只要
有意识的活动”的劳动基本相同,这种劳动是人 人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
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即人的本质。但这不是任 世界,这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因为
何时代、任何社会形态中的人共同具有的现实的 这种社会联系的主体,即人,是自身异化的存在
本质,而是马克思设定的理想化的人的本质。 物。人们——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
“谋生劳动”与《手稿》中所讲的异化劳动基本相 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就是这种存在物。这
同,这种劳动同人的本质相异化,使人丧失了自 些个人是怎样的,这种社会联系本身就是怎样
65
的。因此,以下论点是相同的:人自身异化了以 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
及这个异化的人的社会是一幅描绘他的现实的社 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第二,人的
会联系,描绘他的真正的类生活的讽刺画;他的 “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
活动由此而表现为苦难,他个人的创造物表现为 地、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5]501
异己的力量,他的财富表现为他的贫穷,把他同 关于第二个界定,马克思在《形态》中指
别人结合起来的本质的联系表现为非本质的联 出:“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
系,相反,他同别人的分离表现为他的真正的存 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
在;他的生命表现为他的生命的牺牲,他的本质 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
的现实化表现为他的生命的失去现实性,他的生 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
产表现为他的非存在的生产,他支配物的权力表 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
现为物支配他的权力,而他本身,即他的创造物 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
的主人,则表现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
” [4]24-25
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
《手稿》和《穆勒摘要》这两部著作,是马克 件。” [5]519,520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是从人
思从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转变过程 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方面说明人的本质的。
中的著作,他们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还没有完全 人与动物有很多区别,如人有自我意识,动物没
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仍然在很大程 有自我意识;人有宗教信仰,动物没有宗教信
度上存留着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痕迹。马克思在 仰;人使用文字符号,动物不会使用文字符号;
1845 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 等等。但这些都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简称《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在 1845—1846 年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能够制造并使用生
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 产工具从事物质生产劳动,以获取自己所必需的
态》),是标志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形成的著作。 物质生活资料。所以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物质
自此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生产劳动。人的这个本质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
是完全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克服 考察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揭示和发现的。
··
了《手稿》和《穆勒摘要》这两部著作中关于人 关于第三个界定,马克思、恩格斯在《形
的本质的看法中存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痕迹。 态》中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
他们讲的人的本质已经不再是设定 的理想化的人 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
··
的本质,而是从现实的人的现实的生产活动和各 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
种社会活动中发现 的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本质。马 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
··
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本质作了三个 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
界定,即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 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6]514 简单地说,就是
的总和、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需要是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本性)。马克思、恩格斯以
人的本质。 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伟大现实主义画家拉斐尔
关于第一个界定,马克思在《提纲》中说: 为例,说明人的需要受社会条件制约的情况: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 “和其他任何一个艺术家一样,拉裴尔也受到他以
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 前的艺术所达到的技术成就、社会组织、当地的
是马克思通过考察现实的人的各种社会关系揭示 分工以及与当地有交往的世界各国的分工等条件
和发现 的。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 的制约。像拉裴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
··
题上的两个主要错误:第一,“撇开历史的进 他的天才,这就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
66
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 基本特征;另一种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发现 已
··
件。”[6]459 马克思、恩格斯还把人的需要与现实的 经孕育和形成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说明
人的规定、使命、任务联系起来说明人的需要即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的本质:他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 以后,社会发展将经历三个大的阶段:一是从资
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 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二是共
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 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共产主
的。” [6]329
人的这个本质也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 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为了简便起见,我们这里只
考察现实的人的现实的需要揭示和发现的。 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
··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1 卷第 22 章中,把人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见。马克思、恩
的本质区分为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两个方面。他 格斯在原则上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社
说:“假如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对狗有用,我们 会之后、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立并且高于和优于
就必须探究狗的本性。这种本性本身是不能从 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社会制度。以这个基本原则
‘效用原则’中虚构出来的。如果我们想把这一 为依据,他们预见社会主义社会将具有以下基本
原则运用到人身上来,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 特征:
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 第一,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创造了高于资
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也发生 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社会是高于资本
[7] 704
了 变 化 的 人 的 本 性 。” 我们撇开“效用原 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首先表现在它的生产力发
则”不谈,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人的一般本 展水平应该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
性”,是指一切人所共有的本性,即人区别于动 平。社会主义社会是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制
物的根本标志,我们把它称之为人的一般本质; 度,应该集中表现在它比资本主义社会更能促进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 生产力的发展上。
变化的人的本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或同 第二,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一切私有
一历史时期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各自具有的特 制,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全体社会成员在
殊本性,我们把它称之为人的具体本质。上述关 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已经没有差别。这应该是社
于人的本质的第二个界定,即劳动是人的本质, 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
属于人的一般本质;上述关于人的本质的第一和 本的质的规定性,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
第三个界定,即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 义社会的最主要之点。
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属于人的 第三,在消费品的分配上实行等量劳动领取
具体本质。 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按劳分
配”的基本前提是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全
三、预见与发现的关系
体社会成员在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已经没有差
预见与发现的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论 别,因而劳动成了分配的唯一尺度,此外不承认
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别的尺度,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现象。这与资
时,所遇到和解决的一对矛盾。马克思、恩格斯 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无偿地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
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值的分配方式是根本对立的。
的说明,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资本主 第四,社会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社会,消灭了
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预见未来社会的 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造成了使资产阶级既不能
67
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条件。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 社会理想与未来的现实之间同样会是有差距、有
于一切阶级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我国目前尚 矛盾的。这种社会理想也是一个变数:这些理想
未完全彻底地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的是以公 有的可能实现,有的可能部分实现,也有的可能
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不能实现;这些理想变成现实所需要的时间有的
制度,因而还没有完全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 可能较长,有的可能较短;这些理想变成现实的
第五,无产阶级专政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国 途径和形式可能是这样的,也可能是那样的。这
家已经丧失政治职能,成为“非政治国家”,不再 些都是不能事先完全准确地预见 到的。前苏联和
··
具有阶级压迫工具的性质,只具有社会管理职 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了我的这些想法是有根
能。我国因为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 据的。在前苏联,列宁曾经设想消灭商品、货币
没有完全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无产阶级专政或 和市场,实行产品经济。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样
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使命尚未完成,因此还应该 做存在着很多弊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稳定。于是列宁在国内战争基本结束以后改行新
第六,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产品经济 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要建立社会主义
(或叫时间经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 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在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前,实
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 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不重视价
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 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这种做法也存在很多弊
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 端,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快,社会主义制度的
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 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1978 年改革开放以
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 后,逐步放弃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 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社
部分存在着。” [8]433-434
这里十分明确地提出,社会 会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人
主义社会,已经不是商品经济社会,而是实行产 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充
品经济,消灭了商品、货币和市场。在我国社会 分说明,至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消灭商
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应该消灭商品、货币和市 品、货币和市场,应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场,应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制。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到了发达的社
预见 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属于 会主义社会,是否一定要消灭商品、货币和市
··
理想的范畴。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有矛 场,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还有待于将来的实践
盾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可能性是一个变数:人的 来检验和证明。对待马克思、恩格斯预见 的未来
··
理想可能完全变成现实,也可能只有部分变成现 社会主义社会的其他基本特征的态度,也应该持
实,还可能根本不能变成现实。理想变成现实的 像对待他们预见 的消灭商品、货币和市场同样的
··
速度也是一个变数:人的理想变成现实的速度可 态度,有待于在未来的实践中探索。
能快些,也可能慢些,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理 下面考察和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说明未来社
想变成现实的途径和形式也是一个变数:可能采 会基本特征的另一种方式,即从资本主义社会内
取这样的途径和形式变成现实,也可能采取那样 部发现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
的途径和形式变成现实,不同的途径和形式的优 因素,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因为这种
劣程度是有差别的。上述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预见 ,是他们对美好未 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的,所以对它们的存在就不是
··
来社会的追求和向往,是他们的社会理想。这种 通过预见的方式,而是通过发现的方式。
·· ··
68
马克思在 1843 年 9 月致阿尔诺德·卢格的信中 幸福变成痛苦’的日益觉醒的认识,只是一种征
说:“虽然对于‘从何处来’这个问题没有什么 兆,表示在生产方式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
疑问,但是对于‘往何处去’这个问题却很模 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
糊。不仅在各种改革家中普遍出现混乱,而且他 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同时还说明,
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承认自己对未来应该怎样没 用来消除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
有确切的看法。然而,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 或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
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 系本身中。这些手段不应当从头脑中发明出来,
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9]7
这里说的“旧世界”指 而应当通过头脑从生产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出
的是资本主义旧社会,这里说的“新世界”指的 来。” [1]284 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
是未来社会主义新社会。马克思主张,不要像卡 存在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即社
贝、德萨米和魏特林等空想共产主义者和蒲鲁 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以及消除资本主义弊病
东、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教条式地预 的手段,不是从头脑中发明出来 的,而是在资本
· ····
期 未来新社会的具体特点,而应该在批判资本主 主义现成的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的。
· ····
义旧社会的过程中发现未来社会主义新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
··
马 克 思 在 《1857—1858 年 经 济 学 手 稿 》 中 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指
说:“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内 的是什么呢?从马克思、恩格斯当时的著作可以
部,产生出一些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它们同时 看出,指的是合作工厂、股份公司、工人联合办
又是炸毁这个社会的地雷。”“如果我们在现在 的合作社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3 卷第 27 章
这样的社会中没有发现隐蔽地存在着无阶级社会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中指出:“工人
所必需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关 自己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
系,那么一切炸毁的尝试都是唐·吉诃德的荒唐 第一个缺口,虽然它在自己的实际组织中,当然
行为。” [10] 109 这里说的“无阶级社会”,就是指 到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生产出现存制度的
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这里说的未来无阶级社会 一切缺点。但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
“所必需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关 工场内已经被扬弃,虽然起初只是在下述形式上
系”,既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技术条 被扬弃,即工人作为联合体是他们自己的资本
件,又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自发地孕育和形成 家,也就是说,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使他们自己
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这种社会主义的生 的劳动增殖。这种工厂表明,在物质生产力和与
产关系因素不是预见的,而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 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定发展阶段上,一
··
部发现的。 种新的生产方式怎样会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只是对资 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没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本主义制度诉诸道德和法以及道义上的愤怒,而 中产生的工厂制度,合作工厂就不可能发展起
不作深入的经济分析时说:“经济科学的任务在 来;同样,没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的信
于:证明现在开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 用制度,合作工厂也不可能发展起来。信用制度
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 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
瓦解的征兆,并且从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 份公司的主要基础,同样,它又是按或大或小的
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 国家规模逐渐扩大合作企业的手段。资本主义的
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1]156 又说:“对现存社 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做是由
会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对‘理想化为无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
69
形式,只不过在前者那里,对立是消极地扬弃的, 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途径。第一种是发达资本主
而在后者那里,对立是积极地扬弃的。
”[11]499 马克 义国家带动论。这条途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
思虽然看到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由于资本主义生 《德 意 志 意 识 形 态 》 和 恩 格 斯 在 《 共 产 主 义 原
产方式“普照之光”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再生产 理》中提出的。他们认为,只要英、法、美、德
出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缺点,但它毕竟是资本主 几个支配着世界市场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
义生产方式内部“自然而然地”“发展并形成起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就可以把全世界的其他国
来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即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家带到新社会中去。第二种是世界革命中心转移
和生产关系的因素。 论。他们认为世界革命中心依次从英国转移到法
马克思在 1871 年写的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 国,从法国转移到德国,从德国转移到俄国,简
《法兰西内战》指出:“统治阶级中那些有足够 言之,就是从发达的国家转移到较不发达的国
见识而领悟到现存制度已不可能继续存在下去的 家、从西方转移到东方。当革命中心转移到俄国
人们(这种人并不少),已在拼命地为实行合作 的时候,列宁说:“现在的形势与马克思和恩格
生产而大声疾呼。如果合作生产不是一个幌子或 斯所预料的不同了,它把国际社会主义革命先锋
一个骗局,如果它要去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如果 队的光荣使命交给了我们——俄国的被剥削劳动
联合起来的合作社按照共同的计划调节全国生 阶级;我们现在清楚地看到革命的发展多么远
产,从而控制全国生产,结束无时不在的无政府 大;俄国人开始了,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将
状态和周期性的经济动荡这样一些资本主义生产 去完成,社会主义定将胜利。” [12]416-417 俄国人确
难以逃脱的劫难,那么,请问诸位先生,这不是 实开始了,但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却没有去
共产主义,‘可能的’共产主义,又是什么 完成,这些国家至今仍然停留在资本主义发展阶
[8] 158-159
呢?”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在马 段上。第三种是东西方革命互动论,最有代表性
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合作制或合作社,有时 的是马克思、恩格斯 1882 年合写的《共产党宣
指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组织,有时指 言》俄文第二版序言中所讲的那段话:“假如俄
其本身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的 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其本身尚不是或不完 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德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
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具体到这段话中,工人自 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13] 8 第四种就是我们
发建立的单个合作社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自 上述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
发地孕育和形成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而 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论。马克思、恩格
联合起来的合作社,因为它能够按照共同的计划 斯、列宁设想的前三种途径至今都没有变成现
调节全国生产、控制全国生产,结束无政府状态 实,在我看来,最可能变成现实的是第四种途
和周期性的经济动荡,所以它已经不是存在于资 经。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的社
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而 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不断增加,资本主义的
已经是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 发展水平越高,积累的社会主义因素就越多,
组织了。第二,在 1871 年,马克思还没有把未来 离社会主义就越近。当这种社会主义因素积累
社会划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 到一定程度,就会采取适当的形式冲破资本主
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两个阶段,他这里 义的外壳,前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具体采取什
讲的共产主义,是包括两个阶段在内的整个未来 么形式,现在还不好准确的预料。总的趋势
社会。 是,暴力革命的可能性在减弱,渐进的和平发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先后提出过四种社会 展的可能性在增加 [ 14 ] 8 。
70
学的影响,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
四、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 《莱茵报》时期,对人的本质的基本看法,仍然没

著作的新视角 有超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范围,即仍然是在人的
精神领域内寻找人的本质。与《博士论文》不同
通过探讨马克思、恩格斯解决臆想与发现的 的是,他不再把自我意识看做人的本质,而是把
矛盾、设定与发现的矛盾、预见与发现的矛盾, 理性和自由看做人的本质。马克思在 1843 写的
实现思想转变、创立和发展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及其《导言》中,虽然
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 认识到“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
典著作的新视角。 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宗
第一,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学习和研究马克 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
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 具有真正的现实性。”[3]199 这种观点虽然比《博士
不是一经提出和形成就成为僵化不变的教条。不 论文》和《莱茵报》时期的观点有很大的进步,
论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哪个时期的哪一部著作, 但仍然带有明显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马
都不要孤立的学习,要把这个时期的这部著作与 克思不是说国家、社会决定人的本质,而是说人
以前的著作和以后的著作联系起来加以把握。要 的本质外化为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
考察这部著作以前的著作为这部著作中的观点奠 《提纲》和《形态》以后合写的《共产党宣言》
定了什么样的基础,这部著作中的观点存在哪些 中,不仅不再讲“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的本
不足和缺陷,这部著作如何继承和发展了以前的 质的复归”的思想,而且对这种思想进行了严厉
著作为其奠定的基础,如何克服了以前著作的缺 的批判。他们指出:所谓“实现人的本质”是
陷和不足。还要考察这部著作以后的著作如何承 “无谓思辨”,“人的本质的外化”是“哲学胡
袭了这部著作中合理的思想,对这部著作中的思 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代表无产者的利益,而
想增添了什么样的新内容,是否对这部著作中的 代表人的本质的利益,即一般人的利益,这种人
思想有所修改,是否克服了这部著作中不合时宜 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
的某些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部 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13]58 马克思在
著作中的思想,不把这部著作中的思想僵化和教 《提纲》中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
条化。例如,我们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在《1844 社会关系的总和”,就说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穆勒摘要》中对人的本 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
质的看法,就既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在博士论文 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
时期、《莱茵报》时期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
及其导言中对人的本质的看法,又要研究马克 的。既然这样,根本就不存在人的本质的异化和
思、恩格斯标志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形成的两部 人的本质的复归问题,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的本
著作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 质的复归的思想是不科学的。此后,马克思在
形态》中对人的本质的看法,还要研究这两部著 《资本论》等著作中,虽然仍然讲异化问题,但已
作以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对人的本质的看 经不再讲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复归了。
法。马克思在 1840—1841 年写的博士论文《德谟 这说明马克思已经认识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的
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 本质的复归的理论是不科学的。
别》(以下简称《博士论文》)中,由于受到当时 第二,要用“从后思索”的方法学习和研究
青年黑格尔派布鲁诺、鲍威尔等人的自我意识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
71
判〉导言》中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 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条件已经丧失,俄国已经大踏
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 步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俄国年轻的资产
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 阶级已经把国家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16]294-295 。
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 我国理论界相当多的研究者,由于没有采取“从
供了钥匙。” [15]8
马克思的意思是,资产阶级社会 后思索”的方法,看不到俄国社会条件和国际环
是最发达的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它是由 境的变化,不了解恩格斯在以后的著作中已经放
在它以前的各种社会形式中发展起来的,并且包 弃了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
含着这些社会形式的残片和因素。因此了解了资 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观
本主义社会,有助于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各 点,至今仍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从始至终都坚
种社会形式。把这种研究人类生活形式的方法, 持这种观点,并且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
运用到理论研究中,就形成了“从后思索”的方 国革命的胜利是对这种观点的证实。这是对马克
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1 卷第 1 章“商品”中 思、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的极大
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 误解 [16]305-313。
式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 第三,编写马克思主义重要概念和原理的
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 “专题史”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
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 [7]93
学习和研究马 和研究。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概念和原
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可以按时间顺序从前到后 理,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而且
研读,也可以反过来,从后向前研读。最好的办 每一部著作往往只是从某一角度、某一侧面阐述
法是把这两种研读方法结合起来。但是,“从后 某些概念和原理,而不是对这些概念和原理的全
思索”的方法,所得到的某些效果,是“从前思 面阐述,只有把不同时期的著作对某些概念和原
索”的方法所无法达到的。“从后思索”的方法, 理的阐述综合起来,才能比较全面地掌握这些概
有助于防止把以前著作中的观点僵化、凝固化和 念和原理,并掌握它们不断变化、发展和完善的
教条化,有助于防止误解或曲解以前著作中的思 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和编写马克思主义重
想观点,容易掌握以前著作中某些观点的演变过 要概念和原理的“专题史”。我国已经出版了一批
程,容易掌握以前著作中的思想观点的确切含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马
义,能够以更高的思想视角把握以前著作中的观 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科
点。下面我们以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社会发展 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以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等。
道路演变过程的认识的变化为例加以说明。恩格 这些都可以称为“通史”。我国还很少见到就马克
斯 在 1874—1875 年 写 的 《 论 俄 国 的 社 会 问 题》 思主义的某些重要概念和原理编写的发展史,我
中,马克思在 1877 年写的《给〈祖国纪事〉杂志 把这种发展史称为“专题史”。只有“通史”而没
编辑部的信》中,提出了俄国农村公社所有制有 有“专题史”,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局限
可能不经过个体农民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直 性。要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
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1881 年马克思在《给 理,就必须研究和编写马克思主义重要概念和原
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中,把这种直 理的“专题史”。如唯物主义各种形态的演变史,
接过渡称为“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 辩证法各种形态的演变史,哲学基本问题的发展
谷”。但以后由于俄国社会条件和国际环境的变 史,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发展史,人与社会关系
化,恩格斯在 1894 年写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 理论的发展史,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发展史,“两
跋》中,认为俄国农村公社“不通过资本主义制 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
72
发展史,社会发展“合力论”和“交互作用论”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的发展史,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发展史,国家与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革命理论发展史,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无产阶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级专政理论发展史,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解放理
2009.
论发展史,“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
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的历史演变的理论发展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5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史,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发展史,人的本质理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论发展史等等。只有既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0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通史”,又了解马克思主义重要概念和原理发展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史“专题史”,才能使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 1995.

习和研究由浅入深、由通到专,不断深化。我已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经在自己的有关论著中写了马克思主义几个重要
[12]列宁选集:
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概念和原理的“专题史”:关于“亚细亚生产方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的
2009.
历史演变的理论发展史[16]137-245,马克思、恩格斯
[14]赵家祥.正确认识和对待”共产主义渺茫论”
[M].贵阳:
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发展史[16]247-259,列宁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8(3).
关于一个国家不能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理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8 卷[M].人民出版社,2009.
[16] 473-503
论发展史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 [16]赵家祥.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17] 101-115
会”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发展史 ,历史 [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7.

“合力论”的理论发展史 ,无产阶级专政理
[17]145-161 [17]赵家祥.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变革之路[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论发展史[18]12-21。
[18]赵家祥,唐昆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孕育、形成和发展过
参考文献:
程的历史考察[M].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2).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9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4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曹祖明】

From Conjecture, Hypothesis, Foresight to Discovery


——A New Perspective to Study Marxist Classics
ZHAO Jiaxia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100084)
Abstract: A re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Marx and Engels in re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njecture and
discovery, hypothesis and discovery, foresight and discovery, and hence real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ought and
in turn creating and develope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fers us a new perspective to study the classics of Marxism.
This new perspective includes mainly three aspects. That is, we should study Marxist class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with method of “thinking back”, and by compiling “history” for the important
Marxist concepts and tenets to shed light on the classics.
Key Words: conjecture; assumption; foresight; Marxist classics; new perspective

73
2018 年 7 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July,2018
第 11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
an Vol.11,No.4

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多元谱系
徐觉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上海 黄浦 200020)

【摘 要】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政治思潮,传入中国已有一个多世纪。作为一种以“均富”与“平
等”为重要诉求的人类理想,它成为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孜孜不倦的选择与追求由于不同派别人士在实现社会公
平、正义的方法与手段择取上的不同,导致近代中国社会主义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态势。正是在与不同思潮的交
锋与论战中,科学社会主义脱颖而出,成为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绝唱。今天我们需要用一种理性的现代文化意
识和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社会主义传播史上留下的各种痕迹,从而对各派思潮进行比较鉴别,这样才能更完整地描
绘出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全貌。
【关键词】近代中国;
社会主义;
思潮;
思想史
【中图分类号】D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8)04—0074—27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在封建王朝 有感染力、辐射力和冲击力,并成为先进的中国


加速衰败和西方列强大肆侵略下,各种救亡图存 人孜孜不倦的选择与追求。尤其是十月革命以
的主义和思潮争相登场,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 后,各类有识之士纷纷改换门庭,拥抱社会主
场”的热闹场景。据统计,1905 年中文的社会主 义,不同程度地将社会主义纳入其思想框架,各
义报刊已达 54 种,至民国初年,由于帝制被推 种社会主义思潮接踵而至:从洪秀全推崇“天朝
翻,自由民主空气一度高涨,更呈现出“盛言社 田亩”的农业社会主义, 到康有为赞赏“天下为
会主义”的局面。当时报端披露:“一年以来社 公”的大同社会主义;从胡适、傅斯年鼓吹“群
会主义底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报章 己权界”的自由社会主义,到孙中山主张“贫富
杂志底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西也是讨论鲍 均等”的民生社会主义;从刘师复传播“互助生
尔希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底理论,那 存”的无政府主义,到江亢虎策划“自由宪政”
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 的社会民主主义;从周作人、王光祈提倡“工读
合。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 互助”的新村主义,到张东荪、梁启超推行“产
天下晓’的情形。
” [1]
业自治”的基尔特社会主义;从李大钊、陈独
可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以“均富”与“平 秀、毛泽东抉择“以俄为师”的科学社会主义,
等”为重要诉求的人类理想,对近代各种思潮都 到梁漱溟倡导“民族自救”的乡村社会主义;从

【收稿日期】 2018-06-28
【作者简介】 徐觉哉,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社会主义
学会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

74
张仕章变异“耶稣救国”的基督教社会主义,到 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太平天国在政治、经
张君劢选定“修正民主”的国家社会主义等。这 济、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原道醒世
种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 训》中,洪秀全曾把《礼运》中关于大同的这一
兴味。 然而究竟如俄国 19 世纪 40 年代的青年思 段话语悉数抄录下来,用以批判现实社会。1853
想似的,模糊影响,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 年冬,他又颁布了代表农民阶级的施政纲领——
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的,不十分清晰 《天朝田亩制度》,其核心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
的。” [2]23-24
这些无论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革命 题,旨在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
的还是改良的社会主义思潮,虽然有不同的路径 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
选择,但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与倾慕却是一致的。 “人间天国”,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
这是由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代表了几千 想社会,明显地表现出对古代大同思想的继承。
年来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这种均贫富、人人为 同时,又在大同思想中, 注入了原始基督教的平
公、各得其所的大同理想构成了社会主义被民众 等观念和农民战争中朴素的均平思想, 并以农民
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基础,从而共同吹响了社会主 小生产的均平思想为核心, 描绘了他们向往的理
义的集结号,展示了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多 想社会蓝图。
元谱系。 根据拜上帝教的宣传,“天下多男人,尽是
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
一、
“天朝田亩”
的农业社会主义
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3]7-10。从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一直围绕着“中国向 这一原则出发,太平天国取消了私有财产,建立
何处去?”这样一个基本问题而展开,追求理想 了圣库制度,“农民米谷,商贾资本,皆天父所
社 会乃至未来世界的图景,成为中国各种政治 有,全应解归圣库” [4]199,于是,“人人一衣一
势力的探索目标。在中国资产阶级出世以前, 食统一由公库供给,所有财物皆入公库” [4] 224,
农民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而农民领袖洪秀全则 军民的婚丧嫁娶统一按标准由国库开销;因为天
成了近代中国先进分 子 向 西 方 寻 找 救 国 救 民 真 下人都是“兄弟姊妹”,因而宣布取消家庭,分设
理的代表。 男营、女营,虽夫妻亦不得同居;太平天国还废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洪秀全(1814—1864),早 除了私营工商业,在天京城内分设诸匠营和百工
年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由此产生了对科举 衙,统一管理手工业生产,以致“没有商业,全
制度的怀疑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从宣传西方 城无一商店可见,也无商品可售,亦无船只、轿
基督教教义的《劝世良言》中,认识并接受了西 子或马匹可雇。但是,有许多船只,我们如有所
方的“上帝”,由此创立了“拜上帝会”这一反清 需 , 他 们 乐 于 供 给 , 不 取 偿 值 ” [4] 225。 由 此 可
革命组织。1848 年前后一年多时间内,洪秀全先 见,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方面
后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 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实行土地等生产资
觉世训》,形成了其以宗教教义为特征的反清革命 料的公有制;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是单
思想。1851 年 1 月 11 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一的农业和一定的家庭副业,而没有工商业,产
走上了武装反清道路。1853 年 3 月,太平军攻克 品的分配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洪秀全还把太平
南京并定都,改名“天京”,建立起与清王朝对峙 军已经行之有效的军事组织系统移植到社会中,
的太平天国政权,从而把中国旧式农民革命推向 实行军政合一、寓兵于民制度,所谓“兵农合一
了所能达到的高峰,掀起了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 的农村公社组织”。同时,洪秀全又从《劝世良
的第一次革命高潮。 言》这本基督教宣传品中借来一个无所不能、比
75
皇帝的权威还要大的上帝,来否定和扫荡世间一
二、
“天下为公”
的大同社会主义
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权威,用基督教来反对儒、
道、佛,还用实际行动捣毁孔子的牌位,组织 在 1840 年鸦片战争隆隆的枪炮声中,古老的
“拜上帝会”。在洪秀全看来,整个社会是一个由 中华帝国被迫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面
上帝管理的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上帝是家 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和“数千年未有之变
长,大家都是上帝的子女,他们之间都是兄弟姐 局 ”, 中 国 的 知 识 精 英 们 在 经 历 了 痛 苦 的 反 思
妹,都是平等的。 后,开始了对未来中国命运的探索。作为近代著
《天朝田亩制度》这一体现太平天国农业社会 名 思 想 家 、 空 想 社 会 主 义 者 的 康 有 为 (1858—
主义的主要文献,是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萌 1927),急切地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挽救岌岌可危
芽和开端。它把原始基督教的平等观念与中国农 的中华民族。青年时代游历香港的见闻,让他感
民战争中闪现的朴素的均平思想和中国传统的大 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所以他的救国之
同思想结合起来,要求平分土地,废除封建土地 法就是用资本主义来改造中国。从 1884 年起集早
所有制,憧憬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无 年研究之成果,到 1902 年写出《大同书》,他经
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 既反映了现实的农民土地 历了苦读、极思、游学、入仕、归隐、避居等近
要求, 又具有空想色彩的“共产主义的微光”。马 45 年,最终孕育出我国有史以来更为绚丽的大同
克思、恩格斯曾认为太平天国是“中国的社会主 社会主义构想。
义 ” [5] 26, 他 们 在 1850 年 1 月 31 日 为 《 新 莱 茵 康有为出身于书香门第,19 岁时师从名儒朱
报》写“国际述评”时,耳闻当时从中国回去的 次琦于礼山草堂,苦读 3 年。后来历游香港、上
德国传教士居茨拉夫说,他在欧洲听到人们到处 海,接触到大量的西书,自称“新识深思,妙悟
在谈论“社会主义”,而“这正是中国许多庶民近 精理,俯读仰思,日新大进” [7]116。面对民族的
来所宣传的那一套啊!”。马克思、恩格斯据此断 深刻危机,他萌发了学习西方之长来挽救民族败
言,“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 8 年来在英国资 落的维新变革思想。光绪十四年(1888 年)冬,
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 康有为以布衣之身毅然进京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
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 法,不但没有任何结果,反而遭人讥讽。光绪十
极其重要的结果。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 六年(1890 年)春,他举家迁往广州,并开始讲
的将来会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 学。由于他以布衣上书的名气很大,致使当时正
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末他们说不定就会 在学海堂书院读书的陈千秋、梁启超等人为他的
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 学识所折服,纷纷前来请益,愿为门下弟子。这
博爱。” [5]
这无疑是说, 太平天国实行的变革属 时,青年学子也慕名而来,康有为应陈、梁之
于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范畴。尽管太平天国实 请,于光绪十七年(1891 年)租借位于长兴里的
行的是反人性的禁欲主义、农民的乌托邦主义、 邱氏书室,创办了“万木草堂”,宣传改良主义思
政教合一的专制主义、军事管制的恐怖主义和反 想,开展政治活动,成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
文明的蒙昧主义,然而“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 康有为是清末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变法失败
生活的产物” 。
[6]548
后流亡日本,后到世界许多国家游览考察,一直
可以说,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农民阶级在没 在为宣传君主立宪而奔跑,为建立自己的一套理
有先进阶级领导的情况下,探索和实践“大同” 论体系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大同”
理想的一次英勇尝试,《天朝田亩制度》也将以 “和谐”“仁爱”的思想源远流长,《礼记·礼
近代中国第一大乌托邦彪炳史册。 运》描绘过令人神往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
76
公”的大同社会,孔子提出过“礼之用,和为 家、无阶级、无家庭、男女平等、财产公有、自
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墨子也有“兼相爱” 由富足的理想社会。
“爱无差等”的主张,以及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 《大同书》设计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理
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 想“大同”境界,并将社会历史发展分为据乱
匀,无人不饱暖”的“务使天下共享”思想,这 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三个阶段。
些都对康有为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成了他构建大 它认为,现实社会是个不合人道的苦境,生活在
同社会的文化基因。康有为也由此成为中国古代 这个社会里的人,几乎都是“忧患苦恼之交迫而
“大同和谐”思想的集大成者,《大同书》一书对 并至,浓深而厚重,繁赜而恶剧,未有能少免之
理想社会的追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者矣”。该书甲部“入世界观众苦”,尽情揭露当
据康有为自称,早在 1884 年就开始“演大同 时社会各种各样的“苦”,并指出:“总诸苦之根
之义”,1885 年就“手定大同之制,名曰《人类公 源,皆因九界而已”。“九界”即国界、级界、种
理》”,此时应为《大同书》起稿之时。康有为在 界、形界、家界、产界、乱界、类界、苦界。他
广州“万木草堂”和桂林等地讲学时曾向他的学 以为,只要去掉这“九界”,即可以使人类乃至众
生讲过“大同之学”,但原稿秘不示人。梁启超多 生到达美好的“大同”世界。《大同书》描绘的
次想将之付梓传播,都被康有为拒绝了。康有为 “大同”社会的蓝图大致是:去掉了“国界”,军
之所以不愿此书早早面世,据说是考虑到大同思 队和监狱都不存在了,全地球合成一个公政府,
想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公布过早可能引起社 管理公共生产事业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消灭
会混乱。根据有关考证和记述,1898 年 9 月 12 日 了“级界”,没有等级之分,也无种族之别,无帝
康有为第一次赴日本时已完成其中的 20 余篇,在 王、君主、世爵、贵族,无主无奴,男女各自独
东京时还曾向犬养毅和柏原文太郎出示过手稿。 立,“全世界人类尽为平等”;“家”也毁灭了,
1901 年 12 月,康有为由槟榔屿前往印度,在印度 男女“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儿女由公政府抚
北部山城大吉岭完成了《大同书》的撰写工作。 养,人们生老病死之事,“皆政府治之”;农、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在承继“行大同救 工、商皆归于公,人人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
天下为最终之目的”的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突 人们过着美好的物质生活,文教也很发达,人人
破汉儒三世三统说,并从公羊学的变易思想中找 有高度的文化教养和道德修养,社会风气优良。
到了托古改制的依据,进而重塑孔子,将其改装 总之,这“大同”社会是个“至平、至公、至
成托古改制的一代宗师,为变法维新找到了合理 仁、治之至”的社会。至此,除九界缠缚之苦,
的精神依托;同时,又将《礼记·礼运》中的小康 实现极乐太平的大同盛世轮廓和盘托出,这里有
大同说与公羊三世说进行比附阐释,并借今文经 他对中国古代“天下为公”思想的全面总结,表
学大发议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有其合理 达了近代知识分子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勾
性和积极的意义。在变通本土“三世进化”说的 勒。尽管他的大同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之
基础上,康有为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在 中,但又吸取了大量的西方文明因素,因而使
总体上不断上升的过程,从而把对大同理想的追 《大同书》成为中西合璧的产物。
求从沉湎过去转向放眼未来,并在批判西方资本 作为康有为的高徒,梁启超对老师的思想有
主义的弊端、借鉴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合理内核的 着真切的了解。他在 1901 年发表的《南海康先生
基础上,诞生了中国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走势的 传》中说:“先生之哲学,社会主义哲学也。泰
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大同书》共分 30 西社会主义,原于希腊之柏拉图,有共产之论。
卷,约 20 万字,分为 10 部,以此建构了一个无国 及十八世纪,桑土蒙、康德之徒大倡之,其组织
77
渐完备,隐然为政治上一潜力。先生未尝读诸士 义的经典定义。在他看来,与个人自由、小己自
之书,而其理想与之暗合者甚多,其论据之本, 由相对应的还有国群自由、国家自由的概念,而
在《戴记·礼运篇》孔子告子游之语。” [8]72
《大同 群己权界的强调、小己自由与国群自由的并提,
书》成书后,作者对内容保密,“不以示人”,到 对国人认知自由的有限性,从而更好地把握自由
了 1913 年,他仅取书中的甲、乙两部分在《不 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这种自由主义先
忍》杂志上发表。1919 年上海长兴书局将甲乙两 声的传播并未掀起一个时代的狂澜。
部合刊印成单行本,书名《大同书》。1935 年,全 经过民国初年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洗
稿由其弟子钱定安整理后交中华书局出版。1956 礼,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的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有
年,古籍出版社以康有为家藏抄本为依据加以校 了更多的追随者,而胡适(1891—1962)是其主
订,重印了《大同书》,并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国外 要的代言人。1920 年 8 月 1 日,他和蒋梦麟、李大
广泛传播。 钊、陶孟和、王文伯、张慰慈、高一涵等 7 人联名
在《晨报》发表《争自由的宣言》,宣称“政治如
三、
“群己权界”
的自由社会主义
果不由人民发动,断不会有真共和实现。但是如
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与社会主义有着相 果想使政治由人民发动,不得不先有养成国人自
当的亲和力,使远离资本主义、亲和社会主义成 由思想、自由评判的真精神的空气”。同时,希望
为这一思潮的重要特征。较早感觉到社会主义思 全国同胞力争这些关乎“人民和社会生存的命
潮脉动并表现出某种认同与向往的是具有自由主 脉” [9] 的基本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义倾向的思想先驱,而“五四”之后社会主义成 集会结社自由、书信秘密自由。后来,该宣言曾
为中国主流思潮后,一些著名的自由主义者纷纷 被称为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第一份具有现代自
提出“自由社会主义”的模式。 由与宪政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宣言书”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缺乏本土的思想资源,缺 不久,胡适开始集结同人组织“努力社”,并
乏原创的、系统的理论建构作为学理支撑,因此 于 1922 年 5 月创办以政论为特色的《努力周报》。
很大程度上它的思想元素是舶来的,是从外部移 在该刊第 2 期上,由胡适起草、16 人签名的《我
植的“被翻译的现代性”。作为中国自由主义之父 们的政治主张》提出了“好政府主义”,认为一个
的严复(1854—1921),他的开创性工作是把英国 好政府“在消极的方面是要有正当的机关可以监
学 者 J. 密 尔 (John Stuart Mi1l, 1806—1873) 的 督,防止一切营私舞弊的不法官吏”,在积极的方
《论自由》(《On Liberty》)一书译介到了中国。这 面至少要做到:充分运用政治的机关为社会全体
部著作的要义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 谋充分的福利;充分容纳个人的自由,爱护个性
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只有当自己的言 的发展。为此,该宣言还提出了政治改革的 3 个基
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 本原则,即“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和
惩罚。这就是 J.密尔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 “有计划的政治”。在 1926 年所写的《我们对于西
限。因此,当 1903 年严复把《论自由》介绍到中 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中,胡适对社会主义大
国来时,译名便定为《群己权界论》,使之成为近 加赞扬,认为“18 世纪的新宗教信条是自由、平
代中国政治自由主义的第一部重要文献。严复倾 等、博爱,19 世纪中叶以后的新宗教信条是社会
向于把自由放在群己关系的架构中来加以考察, 主义”[10]。在考察了苏俄的社会主义之后,他在
相应地提出了个人自由与群体自由这样一对概 致徐志摩的信中又表示:“对于苏俄之大规模的
念,并根据“权界”思想,提出了“人得自繇, 政治实验,不能不表示佩服”,并提出了“自由的
而必以他人之自繇为界”这一区别于西方自由主 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近世的历史指出两个不同
78
的方法:一是苏俄今日的方法,由无产阶级专 前的政治参与热情,纷纷组织政党,形成颇有声
政,不容有产阶级的存在。一是避免‘阶级斗争’ 势的第三种力量。1945 年 10 月,中国民主同盟在
的方法,采用三百年来‘社会化’(Socializing)的 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宣言和政纲,宣布自己
倾向,逐渐扩充成享受自由享受幸福的社会。这 为“具有独立性与中立性的民主大集团”,其使命
方 法 , 我 想 叫 它 做 ‘ 新 自 由 主 义 ’ (New 是“把握住这个千载一时的机会”,“把中国造成
Liberalism) 或 ‘ 自 由 的 社 会 主 义 ’ (Liberal 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13]。后来,随着国民党
Socialism)。” [11]42,47 在他的主持下, 当时在知识 的镇压,政治自由主义最终难圆其理想之梦。
界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刊物《独立评论》,也发表 可见,近代政治自由主义先后演绎了从先驱
了不少介绍和主张社会主义的文字。另一位代表 者的个体发声,到同人结社的集体议政,再到组
人物傅斯年还对所谓的“自由社会主义”内涵作 织政党进行抗争的三部曲,并依次出现了以严复
过解释,即在政治领域实行自由、民主的自由主 为代表的启蒙型自由主义,以胡适为代表的议政
义, 在经济领域实行均富、平等的社会主义。在 型自由主义,以及 20 世纪 40 年代以“中间路线”
《评英国大选》一文中,傅斯年曾表达过本人的自 为代表的行动型自由主义三种形态[14]。在这个过
由社会主义理念:“我平生的理想国,是社会主 程中,自由社会主义把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和社
义与自由并发达的国土,有社会主义而无自由, 会精英感召到自己的旗帜之下,并促成了从少数
我住不下去;有自由而无社会主义,我也不要 思想家的价值理念到弥漫社会各界的启蒙思潮,
住。所以我极其希望英美能作成一个新榜样, 即 再到热衷社会改造方案的提升。其思想演变的基
自由与社会主义之融合。” [12]
胡适等人虽致力于 本轨迹,即由经济层面的自由转向社会与政治层
集结自由主义学人,也曾萌发过组织“自由党” 面的平等均富,从笃信市场、鼓励自由竞争的
的念头,但最终还是没有实施。 “放任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主张政府调控的
到了 20 世纪 30—40 年代,一些政治活动家已 “干涉主义”,倾慕于苏俄的计划经济和福利主义
不再满足于自由主义观念层面的传播,而热衷于 模式,进而倒向社会主义。
思考和设计整体性的社会政治改革方案。1941 年 尽管西方自由主义传入中国以后, 严复、胡
10 月 10 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 年 9 月后改 适等人根据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 对它进行过若
称 “ 中 国 民 主 同 盟 ”) 发 表 《 对 时 局 的 主 张 纲 干修正,但强调的还是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胡
领》,内容包括:贯彻抗日主张,恢复领土主权之 适一再告诫青年人, 要想救国必先救自己;要想
完整;实践民主精神,结束党治,在宪政实施以 争国家的自由和权利, 就要先争个人的自由和权
前,设置各党派国事协议机关;确立国权统一, 利。然而,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近代中国, 摆
反对地方分裂,但中央与地方须为权限适当之划 在国人面前最急迫的任务不是争个人自由和个人
分;军队属于国家,军人忠于国家,反对军队中 权利, 而是谋求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与
之党团组织,并反对以武力从事党争;厉行法 自主。因此,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自由主
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及身体之自由,反对一切 义与民族救亡的时代主题始终显得有些隔膜, 也
非法之特殊处置;尊重思想学术之自由,保护合 很难得到绝大多数国人包括广大青年学生的认同。
法之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章乃器、左舜生、张
四、
“贫富均等”
的民生社会主义
君劢、章伯钧等自由主义者利用国民参政会这一
影响中央决策的合法渠道,两次发起要求国民政 在中国近代史上,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就有
府结束党治、颁布宪法、还政于民、实施宪政的 人介绍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学说,但在这一
民主宪政运动。抗战胜利后,他们更是焕发了空 学说流布的同时提倡实践的,则以资产阶级革命
79
家 孙 中 山 (1866—1925) 为 先 。 诚 如 梁 启 超 所 义,实为今日唯一之要图”[16]508。
言:“孙逸仙(文),他虽不是个学者,但眼光极 孙中山欲想推行的社会主义实为民生社会
锐敏,提倡社会主义,以他为最先。
” [15]30
主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患外忧,人民处在
1896 年孙中山在伦敦蒙难脱险后,几乎天天 水深火热之中,民生问题成为中华民族生存、
到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和从事著述,广 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作为晚清激进主义思
泛涉猎了当时流行于西方的各类社会主义书籍, 潮的代表, 他不仅主张反清革命,而且在提出
并实地考察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同时,又提出了民生主
蓬勃开展的社会主义运动。之后,他深有感触, 义的主张。1903 年孙中山关于“平均地权”口
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与倾慕。1903 年,孙中山 号的提出,可以看作民生主义诞生的标志,两年
在复友人函中首次提到社会主义:“所询社会主 后同盟会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
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弟所主张在于平 平均地权”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同时他在《民
均地权,此为吾国今日可以切实施行之事。” [16]228
报》发刊词中正式提出:“民生主义跃跃然动,
1905 年 5 月,孙中山在布鲁塞尔访问第二国际社 20 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扬时代也。” [16] 288
会党执行局,与该局主席 E.王德威尔德、书记 C. 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
胡斯曼晤谈,请求接纳自己的革命组织为第二国 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18]355,包括重视民生、
际成员。同时,他还解释了中国社会主义者的目 发展实业、贫富均等、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四个
标、纲领,声称“中国社会主义者要采用欧洲的 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孙
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避免其种种弊端”,“建 中山看来,要通过“一面图国家富强, 一面当防
[19] 323
立一个没有任何过渡的新社会”,即由“中世纪的 资本家垄断之流弊” ,在发展实业的同时
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 实现国民的“贫富均等”,从而达到“我民幼有
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 [16]273
。武昌 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20]173-174
起义成功后,从海外归国的孙中山便在上海会见 的理想目标。后来,孙中山在记述民生主义形成
了社会党本部长江亢虎,称“余实社会主义实行 经过时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以实行
家也”,表示对社会主义“必竭力赞成之”[16]580。 考察其政治风俗,并结交朝野贤豪。两年之中,
过些天,又派人送去《社会主义概论》《社会主 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
义之理论与实行》《社会主义发达史》和《地税 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
原论》等 4 本从国外带回的“欧美最新社会主义 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
名著”,并附信:“请广集同志,多译此种著作, 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
以输入新思想,若能建一学校研究斯学,尤所深 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
望。” [17] 228 1912 年,他发表题为《社会革命说》 完成也。” [21]232
的演说,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 可见,在孙中山的理解中,其创立的民生主
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故欲巩固国 义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并无差异。在《三民主义·
利民福,不可不注重社会问题”。10 月,他在上海 民生主义》演讲中, 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民生
中国社会党总部以《社会主义之发生与派别》为 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又名共产主义, 即是大同主
题作了 3 天演讲,对社会主义派别进行了分析归 义。”[18]355 因为“社会主义之主张,实欲使世界人
类,区分了集产社会主义与共产社会主义,认为 类同立于平等之地位,富则同富,乐则同乐,不
“共产主义本为社会之上乘”,但国民道德之程 宜与贫富苦乐之不同,而陷社会于竞争悲苦之
度、生产程度还不具备,“则主张集产社会主 境。” [19] 517 《在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欢迎会的演
80
说》中,他自述:“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 的“纯正的三民主义”,周佛海、陈公博等的“科
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 学的三民主义”,以及叶青的“心物综合的三民主
幸福,则仆之素志也。” [22]623
后来,民生主义成了 义”等。这些不同流派的三民主义解读,大都从
早年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一,1924 年国民党改组 自己依附的国民党内不同政治派别的利益出发,
后,经过孙中山的重新解释,它又写进了《中国 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瞿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成了国共合作 秋白等人的批判。
时期国民党的革命纲领。
五、
“互助生存”
的无政府主义
自从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后,立即引起了世
人的关注与议论,梁启超诋毁和质疑民生主义的 无政府主义即安那其主义(Anarchism),是近
文章《开明专制论》《杂答某报》及《再驳某报 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股社会主义思潮。“拒俄事
之土地国有论》公然在《新民丛报》亮相,从而 件”和“《苏报》案”后,大批知识分子走上反清
引起《民报》与《新民丛报》的激烈论战。从当 革命道路,并踏上留日之途。当时日本社会主义
时的情况看,首先是革命营垒内有人对民生主义 思潮十分盛行,无政府主义也夹杂其间得以流
的重要内涵“平均地权”有疑义,甚至要求取消 行。宫崎梦柳翻译的《虚无党》、烟山太郎著的
或把“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说明革命党 《近世无政府主义》等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书,很快
人中确有一部分人对此耿耿于怀;其次是革命阵 博得了留日中国学生的青睐。在 1902 年上海广智
营外的君宪派,也对之大肆非议,甚至斥为“冀 书局发行的译著《俄罗斯大风潮》一书中,译者
赌徒光棍大盗小偷乞丐流氓狱囚之悉为我用”。在 马君武向中国人介绍无政府主义是一种“新主
这种情势下,阐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义旨以告同 义”[23]。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社会主义广长
志,与君宪派进行论战以正视听,就成为同盟会 舌》一书,其中有幸德秋水著的《无政府主义之
成立后《民报》的重要任务之一。于是,孙中山 制造》一章。次年,“自然生”(即张继)也根
亲自在全国各地举行几十场演讲,大张旗鼓地宣 据日本书刊中有关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资料编译成
扬民生主义。其后,以“汉民”“辨奸”“民 书。此外,流亡日本、深受 M·巴枯宁思想影响的
意”为笔名的胡汉民,以“自由”署名的冯自由 俄国民粹主义者也给日本人带去了俄国无政府主
和以“县解”为笔名的朱执信等人也在《民报》 义思想。这些鱼龙混杂的思想成为早期中国无政
上发文,对诠释孙中山的土地国有思想和平均地 府主义者吸取的主要思想来源。
权纲领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民报》第 3 号汉民所 从晚清开始,这股思潮在域外有两个传播中心,
撰《民报之六大主义》与第 4 号自由所撰《录中国 主要是留日的“天义派”和留法的“新世纪派”。
日报民生主义与中国政治革命之前途》两文,阐 1907 年 6 月,中国无政府主义之父刘师培(1884—
述民生主义的要义最为详实,对反对派的批驳最 1919)以其妻何震名义出版《天义》报[24]105。《〈天
为有力。 义〉报广告》云:“本报之宗旨,在于破坏固有
对三民主义体系的整合研究,成了民国时期 之社会,颠覆现今一切之政府,抵抗一切之强
的研究主流。国民党的一些政要如邓演达、戴季 权,以实行人类完全之平等”[24]118,表现出浓厚
陶、陈公博、周佛海以及被称为“托派”的叶青 的无政府主义色彩。不久,刘师培、张继等人在
等,从各自的政治立场和政治需要出发,在对三 东京创办“社会主义讲习会”,宣称“吾辈之宗
民主义解读时,由于对民生主义的不同看法或曰 旨,不仅以实行社会主义为止,乃以无政府主义
各取所需,形成了三民主义研判的不同政治流 为目的者也”[25]1498,认为无政府主义“于学理最
派,如邓演达的“平民阶级的三民主义”,戴季陶 为圆满”[25],因此在“满洲政府颠覆后,即行无政
81
府,决不欲于排满以后,另立新政府也。” [25]1500 还组织各地工会,出版第一本工人刊物《劳动》。
讲习会高峰时达百余人,重要骨干来自国内江浙 从此,全国各地便出现了近 50 个无政府主义组
等地,并经常以玩山游水为名,到东京郊外一些 织, 如南京的“群社”、北京的“实社”、山西的
地方秘密开会。当时正值孙中山离开东京,而同 “平社”
、天津的“真社”等,还发行了“群社”的
盟会领导核心也迁往南洋,他们便利用《天义 《人群》、“实社”的《自由录》、“平社”的《平
报》及《衡报》,宣扬无政府主义思潮,在很大程 社》、“真社”的《新生命》、“进化社”的《进
度上接管了留日学生界的舆论阵地,实际上对孙 化》、“奋斗社”的《奋斗》等 70 多种杂志,编印
中山鼓吹的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革命思潮起了消 了《新世纪丛书》和《无政府主义粹言》,并将此
解作用。与此同时,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等 两本书中主要内容印成《无政府主义名著丛刊》,
人在巴黎也创办了《新世纪》, 后又出版《新世 向内地广为散发。十月革命后,无政府主义的团体
纪丛书》,集中介绍世界 7 个无政府主义思想家, 和宣扬无政府主义的刊物更是趁机打着“社会主
包括高得文(Godwin)、蒲鲁东(Proudhon)、梯 义”“共产主义”的旗号, 喧嚣一时。
于格(Tucher)、道司道(特尔斯泰,Tolstoj)、司 刘师复制订的一整套系统完备的理论纲领,
梯尔(Stirner)、巴枯宁(Bakounine)、克鲁泡特 即所谓的“师复主义”,主要借鉴了俄罗斯无政府
金(Kroputkine)等人的简介、主要代表作及其论 主义大师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并杂糅进中国
点 ,并大肆宣传法国大革命的政治风潮和
[26]359-360
的一些传统思想而形成。他主张废除一切国家与
俄国虚无党在世界范围内的活动以及 M.巴枯宁、 政权形式,鞭挞了当时的袁世凯政权和北洋军
克鲁泡特金的思想,以至同盟会的机关报《民 阀;主张废除宗教、家族、婚姻等封建传统,实
报》也成了鼓吹无政府主义的主要阵地。可以 现个性解放和个人绝对自由;主张男女平等,提
说,“天义派”和“新世纪派”的出现,标志着 倡恋爱自由,建立平民女学,张扬个性解放等。
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已经蔚然成潮。 在他们看来,无政府主义可分为两派,即一派以
辛亥革命以后,无政府主义思潮开始移师国 个人为主,一派以社会为主,前者可称为“哲学
内, 被称为近代中国系统传播无政府主义第一人 的无政府主义”,以个人主权为重,诚与社会主义
的刘师复(1884—1915)继续扛起这面大。1912 不同;后者谓“合群的无政府主义”,其共产一派
年 5 月,他在广州成立“中国内地传播无政府主义 的目的正与社会主义不殊,甚至认为共产的无政
之第一团体”[27]194 的“晦鸣学舍”,出版发行《晦 府主义实由社会主义而生,乃社会主义之极端。
鸣录》(从第 3 期起改为《民声》
),并把“共产主 到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已发展成三大流
义;反对军国主义;工团主义;反对宗教主义; 派:一是黄凌霜、区声白继承刘师复衣钵,宣扬
反对家族主义;素食主义;语言统一;万国大 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这是中国无政
同”作为其 8 条宗旨,公开标榜“社会革命”[28]。 府主义的正统派和主力军;二是朱谦之为代表的
为了便于识别“非社会主义”与“真正社会主 把 M.施蒂纳个人无政府主义与 A.叔本华、H.柏格
义”之间的区别,他又公开拉出“无政府共产主 森的悲观主义、直觉主义以及中国老庄的无为主
义”的旗帜,并于 1913 年 8 月发表题为《无政府 义糅杂起来的一套新虚无主义;三是以郑太朴为
共产党之目的与手段》的纲领性文件,虽然这是 代表的“中国式无政府主义”,宣称其由“本政府
第一个打出“无政府共产党”的招牌,不过他对 原理,参酌中国的社会情形、人民性格而成”,反
于共产主义理论一直采取一面提倡、一面批判的 对照搬欧洲各派无政府主义理论。从中国无政府
态度。1914 年刘师复来到上海,成立“无政府共 主义主要派别所依据的学理来看,都将自己的学
产主义同志社”,在宣传无政府主义主张的同时, 说与“天演”哲学互相诠释,并试图以“互助
82
论”去弥补进化论蕴含的生存竞争学说之不足。 是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决定了人人都能自治,
正如蔡元培所指出的:
“《天演论》出版后,
‘物竞’
、 不用别人来管束。其二,关于国家问题。要求
‘争存’等语,宣传一时,很引起一种‘有强权无 “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国家、强权和法律, 反对
公理’的主张。同时有一种根据进化论,而纠正 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其三,关于生产和分配问
强权论的学说,从法国方面输进来,这是高阳李 题。主张生产分散, 反对集中, 主张“将一切生
煜瀛(李石曾)发起的。” [29] 126-127 李石曾在《东 产机关, 委诸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管理”。其四,关
方杂志》上连载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并在译 于组织问题。反对任何性质的组织和纪律、集中
者序中称:“后人过信竞争,达氏亦未及自料。 和 领 导 , 主 张 极 端 民 主 。 1920 年 9 月 , 《 新 青
赫胥黎智尔辈于传达进化学说大有功,至于误点 年》首先发表了陈独秀的《谈政治》一文, 正式
则不能谓无过。逮俄之学者开斯来柯伯坚 揭开了反击无政府主义的序幕。接着又陆续发表
Kropotkine(亦作克洛泡得金)继起,乃明进化不 了《社会主义批评》《讨论无政府主义》等重要
独有竞争为之一因。而互助尤其大者。” [30]
“新 文章,对无政府主义作了进一步的批判。同时,
世纪派”批评严复的天演进化论绝非历史的偶 《共产党》月刊还发表了李达的《社会主义革命的
然。随着近代中国由戊戌变法的改良走向推翻满 商榷》和《无政府主义之解吾》等文章, 对无政
清王朝的革命,严复自然受到源于法国无政府主 府主义的实质进行了揭露。上海《民国日报》副
义思潮的批判,这反映了中国社会主流思潮的变 刊《觉悟》也展开了“强权卫公理”的争论, 发
化,也折射出世界范围内以英国为代表的改良主 表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与无政府
义与法国革命哲学中的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交锋。 主义者的辩论通讯等。
改良的重要学理是进化论,而革命理论的基础是
六、
“宪政民主”
的社会民主主义
互助论。针对进化论蕴含的弱肉强食式的生存斗争
学说,“新世纪派”推出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实 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在中国的登场离不开一个
是对进化与伦理关系全面反思的结果。在他们看 人,即江亢虎(1883—1954)①。早年,江亢虎怀
来,“互助”是人的天性,合群是人的本能,认为 着“广求智识, 备将来对国家靖献之资”[31]83 的
“互助生存”也是进化的法则,通过互助人类可以 目的赴日留学。在日期间,他常以留学生身份出
达致理想的社会,而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进化哲 席日本社会党集会, 进一步接触了西方各种社会
学势必导致“人吃人”现象的产生。 主义思潮,同时对儒家大同之世无限向往:“慕
无政府主义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无情批判、 大同之治,妄草议案,条例多端,以为必如何如
对专制统治的揭露、对个人自由的倡导,都与新 何而后天下可企于均平,因虚拟理想世界,如佛
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基本原则相呼应,起到了思想 陀、耶稣谓于天国者” [32]16,并把儒家大同思想
启蒙的功效。然而,面对蓬勃兴起的科学社会主 与初步接触到的欧洲社会主义思想相比较, 发现二
义思潮,以“中国无政府主义正统派”自居的黄 者“多有互相印证之妙, 竟暗合十之八九” [32],
凌霜、区声白、易家钺等人在《进化》《奋斗》 遂开始致力于社会主义的传播。以后,他又转赴
等刊物上连续发表了《评〈新潮杂志〉所谓今日 欧洲,游历英、法、德、荷、比、俄等国,广泛
世界之新潮》《马克思学说的批判》《我们反对 接触 E.伯恩施坦等各国社会民主党人,还以非正
布尔扎维克》《为什么反对布尔扎维克》等一系 式代表身份出席第二国际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会
列文章,公开挑起了与马克思主义阵营的论战。 议,从而对走议会政治道路的社会民主主义留下
他们的观点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关于自由问 深刻印象。
题。从抽象的人性出发, 认为“互助”、“性善” 1911 年 6 月,回国不久的江亢虎即赴杭州惠
83
兴女校作《社会主义与女学之关系》的演讲,除 其他劳动群众,拥有党员 52.3 万余人,在全国各
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惟求人类共同之幸 地建立起 490 多个支部。江亢虎甚至还把长江口的
福, 而弥经济不平等之缺” ,再次重申教育平
[33]
崇明岛设计为“社会主义研究试验地”,计划在当
等,财产独立为实现社会主义之不二法门。据说 地以测量土地、专收地税来实现社会主义。这一
这是中国有社会主义演说之始。7 月 10 日, 他避 活动曾得到孙中山的鼎力支持,还在上海寓所会
居上海后, 在张园发起成立“社会主义研究会”, 见了江亢虎,并针对社会党更乐意成为一个“输
以“研究广义的社会主义”为宗旨,“介绍西来 布社会主义之广告公司”,劝说其多参与政治活
之学说, 发挥古人之思想,交通近世之言论,一 动。因此,时人把刚刚进入中国的社会民主主义
以公平的眼光,论理学的论法出之”[34]。10 月 10 称为“孙逸仙江亢虎之社会主义”。1913 年 7 月,
日,辛亥革命的枪声在武昌首先打响,在这迅猛 中国社会党与日本、美国的社会党代表在上海成
发展的革命形势下,江亢虎感到再没有必要顾虑 立“万国社会党俱乐部”,这更使中国社会党及江
清政府的干涉了,便与陈翼龙、李大钊等人正式发 亢虎本人声名大噪。
起创建中国社会党。11 月 5 日,就在上海光复的第 可是好景不长,宋教仁案发生后,江亢虎很
二天,他以“社会主义研究会”发起人名义召集特 快被袁世凯逐出了政治舞台而亡命美国。1922 年 8
别会, 提议效德国社会民主党形式“改组社会 月再度旅欧回国后,他开始了复活中国社会党的
党”,于是一个号称倡导社会主义的政治团体—— 活动,并在《回国宣言》中提出“新民主主义”
中国社会党在上海宣告成立。这是中国“依古以 和“新社会主义”理论。如果说 1911 年江亢虎建
来, 一切团体公然自承认为党者之破天荒” ,
[35]
党时尚未提出自己独立的理论主张,只是照搬改
也是中国第一个宣布自己为社会主义者的政党。 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杂拌”的话,那么时隔 10
其“基本党员”是惜阴公会、《天铎报》馆、女 多年之后,特别是旅欧期间“参观各国社会党而
子进行社等团体的“商、学界”人士, 江亢虎被 吾见其首领要人”后,他便形成了一套社会民主
推选为部长 [32]20,同时出版《人道周报》为机关 主义的学说, 从而为达到该党“根本改造政治与
报。在江亢虎建立“没有剥削、民众当家作主的 经济制度”这一目的奠定了理论基础。
社会,对私有财产严加限制”口号的鼓惑下,不 所谓“新民主主义”,是江亢虎用来消除旧民
少追求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加入该党,连 主主义流弊以从根本上改造现存政治制度的基本
《京报》《晨报》这样的大报也刊登了不少为社会 主张,其核心是“选民政治”,包括“选民参政”
党摇旗呐喊的文章。 “职业代议”“立法一权”等要点,以全民参政克
1912 年第一次联合会上,江亢虎在吸收古代 服少数专制,以职业代议克服阶级专制,以“立
大同思想和“三无”(无宗教、无国家、无家 法一权”避免行政和立法两权互相牵制。所谓
庭)主义进步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西方社 “新社会主义”,是江亢虎用来消除旧社会主义,
会的改良主义、单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 即欧美改良主义和苏俄急进主义所造成的后果,
后,颁布了由他一手制订的带有改良色彩的 8 条政 以根本改造现存经济制度的基本主张,其精髓是
治纲领:赞同共和;融化种界;改良法律,尊重 “ 资 产 公 有 ”, 包 括 “ 资 产 公 有 ” “ 劳 动 报 酬 ”
个人;破除世袭遗产制度;组织公共机关,普及 “教养普及”等要点,以资产公有废除资本私有,
平民教育;振兴直接生利之事业,奖励劳动家; 视所费劳力定其所得报酬,以教养普及达到社会
专征地税,罢免一切税;限制军备,并力军备以 之平等和个人之自由。这些主张被江亢虎标榜为
外之竞争[36]。在该党成员中,占首位的是知识分 新学说、新理论,以区别于早在欧美各国蓬勃兴
子,其次是工商业者、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和 起并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84
实际上, 上述主张除了处处显露出旧的痕迹外, 塑了其宪政的思维模式。他从英国工党和费边社
并无多少新的内容。从思想来源看,所谓“新民 的理论主张中获取灵感和启发,多次引用 R.麦克
主主义”,实际上因袭了西方广为传播的议会民主 唐纳从“社会有机体论”出发对“暴力革命”的
制, 包括代议制学说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理论; 批评,认为社会主义所希望的变动是一种有机的
所谓“新社会主义”,实际上是照搬了英国费边社 历程,它的目的是要在服务与报酬之间确立一种
的市政社会主义和美国 H·乔治的单一地价税学 公道关系,而这并非暴力革命所能为力。因此,
说。从主要内容看, 复活的中国社会党多次声 张君劢很赞赏 R.麦克唐纳用“进化式的革命”与
称,它以根本改造现存政治、经济制度为目的, “暴力革命”相区隔。在他看来,要达到社会主义
实际上却以不触动现存制度为原则。它一面宣告 的理想,要靠目的的彻底,而不能靠手段的彻
与现政府绝不妥协,另一面却不主张推翻现政 底,民主和社会主义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枪
府, 只是对其“处于监督与批评之地位”;一面主 杆子和暴力革命根本无济于事,革命复革命,只
张根本改造资本主义制度, 另一面又强调“对于 会令人民越来越贫苦。同时,他在比较了苏俄和
资本家个人及其事业并不攻击或妨碍之”;一面提 德国的革命后, 认为德国的“宪政民主”胜于苏
出应通过各种运动取得政权,另一面又重申“务 俄的“暴力没收”“废除私有”与“阶级斗争”
用公开的、合法的宣传式、指导式手段, 从事于 之路,强调民主首先是宪法、议会政治、政党政
政治运动, 并及文化运动、劳动运动”
。 治和投票选举等一系列制度性的设置,并认为中
很显然, 按照这个社会民主主义政纲,不可 国应该向德国学习,制订宪法,走民主共和的道
能从根本上触动现存的社会制度,而只能在统治 路。可以看出,他的以渐进的民主手段实现社会
阶级允许的范围内做一些局部或个别的社会改 主义的思想基调,与 K.考茨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良。李达曾经指出:“资本阶级的民主主义和无 议会道路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之间, 并没有第三者的存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主、自由、人权在西
江亢虎的新民主主义,窃取苏维埃制度的形式, 方重新兴起,民主社会主义成为社会党国际重建
却加上了地主资本家两个要素在内,既不是第三 后的官方意识形态。受此影响,经历了从社会民
阶级(资本阶级)的民主主义,也不是第四阶级 主主义到国家社会主义转向的张君劢,立马改换
(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这真是‘不三不四’的 门庭,重新高擎起民主社会主义的大旗来。1946
民 主 主 义 了 。” [37] 221-235 果 然 , 当 江 亢 虎 提 出 以 年 8 月,他所领导的国家社会党与长期活动于海外
“新民主主义”和“新社会主义”作为起草新宪法 的中国民主宪政党合并,新组建“中国民主社会
的指针时, 得到了北洋军阀段祺瑞的青睐,并被 党”,并通过《中国民主社会党政纲》,确立民主
吸收参加新宪法的起草, 从而把一个以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为唯一的立国之道,并具体设计了实行
为旗帜的党绑架到北洋军阀的战车之上。 社会主义的中国方案。在此后的两三年间,他还
1918 年底,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置 先后发表了《民主与反民主——中国民主社会党
身于世界民主社会主义潮流之中” [38]3
的张君劢 政 纲 释 义 之 一 》 《 民 主 社 会 主 义 之 哲 学 背 景》
(1886—1969)随梁启超旅欧考察,并拜访了 K.考 《民主政治的哲学基础》《民主社会党的任务》等
茨基、E.伯恩施坦、R.希法亭、P.谢德曼等社会主 一系列文章,将“自由、平等、公道、互助”标
义思想家,亲自体会了魏玛宪法的神奇功效,这 示为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伦理社会主义的内涵
对奠定其社会民主主义思想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在他晚年思想中也已彰显。但由于理论本身的矛
同时,从早稻田大学到柏林大学, 张君劢接受了 盾性和“中国史境”的特殊性,以及他所说的一
系统的西方近代政治学和法学理论教育, 由此形 切都是“应然”而不是“实然”,民主社会主义最
85
终在中国成为“不可兑现的方案”
。 将新村主义系统介绍到中国的是五四文化名
人周作人(1885—1967)。1919 年 3 月,周作人在
七、
“工读互助”
的新村主义
《新青年》上发表《日本的新村》一文,这是中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各国的复兴急 有关日本新村的最初介绍,内容主要根据武者小
需大批廉价的劳动力。贫穷的中国学生为求新知 路实笃的《新村的生活》一书来介绍新村的实践
纷纷赴欧勤工俭学,最初只是被当作一种解决学 意义。当时中国动荡的时局、迷茫的社会、丛生
费和普及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并不被当作一种建 的各类思潮,使周作人既担忧暴力社会变革将带
立“新生活”的主张。直到李大钊在宣传十月革 来的乱象与激变,又渴望寻求一种新的解决时弊
命的文章中,提出今后的社会都要成为劳工社 和改造社会的道路。新村主义描述的实行“人的
会、人人都要成为劳工之后,尤其是人们在五四 生活”,即实现个人与集体、独立与互助、脑力与
运动中看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便对“劳 体力、物质与精神、肉与灵的融合的乌托邦,被
动”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许多知识分子渴望成 周作人认为是“顺了必然的潮流”,又可避免“将
为神圣的“劳工”,就把“工读”看作能实行与劳 来的革命”,恰好契合了他的需求。他认为,“新
动人民结合、并以此建立新社会的一种方式。 村运动主张泛劳动,提倡协力的共同生活,一方
同时,俄国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也被当作 面尽了对于人类的义务,另一方面也尽了各人对
一种社会主义来接受,成为倡导工读主义的理论 于个人自己的义务;赞美协力,又赞美个性;发
依据。工读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生的需要,可以通 展共同的精神,又发展自由的精神,实在是一种
过教育使人人参加劳动来改造社会,建立起人人 切实可行的理想,正中普遍的人生的福音。
”[39]
幸福的社会。正当人们对工读主义发生浓厚兴趣 同年 7 月,周作人到日本九州实地考察了新
的时候,赵世炎于 1919 年 12 月在北京创办了《工 村,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乌托邦,也进一步激发
读》半月刊,开辟了一块专门研究和传播工读主 了他要在中国开展新村运动的想法。回国后,他
义 的 阵 地 ; 天 津 觉 悟 社 也 在 1920 年 1 月 创 办 的 在《新潮》杂志发表了《访日本新村记》,也在天
《觉悟》上,发表了题为《工读主义》的长文,对 津作了关于《新村的精神》的演讲,不但介绍了
工读主义的理论主张和实行方法作了系统的论 新村的组成形式、社会特征与劳动制度,更强调
述,工读主义思潮随之兴起。 新村的理想就是人的生活。这种以“互助”为思
20 世纪初,日本白桦派理想主义作家武者小 想基础,以“工读”为实行方式,以“新村”为
路实笃(1885—1976)发起,在日本九州日向等 组织模式的新村主义思潮,受到了一些激进知识
地买地盖房,组成几个“新村”,实行共同劳作、 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欢迎。由于两年间积极推介、
互相协作、平等分配的制度,过所谓的“人的生 集中宣传新村思想,周作人也被公认为新村主义
活”,他认为,创建这种生活不是借助于暴力手 思潮和运动的代表人物。
段,而是通过和平手段,是通过改造现有的资本 当时深受这种思潮影响的恽代英,在 1920 年
主义社会而实现的人人平等。1918 年 7 月,武者 6 月所写的《未来之梦》一文中,对这种思潮作了
小路实笃创办了《新村》杂志,梦想将带有空想 明确的阐述。在他看来,要改造这个社会,一方
社会主义色彩的“新村主义”运动扩展到全世 面需要做一个共同生活的模型,使世人知道合
界。早在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党党魁江亢虎 理、幸福的生活是可能的事;另一方面大家必须
和中国无政府主义集大成者刘师复曾设计过类似 协力,不但解决自己及家庭生活问题,而且要有
新村的组织,但他们都是单纯从无政府主义角度 力量与资本家决斗。这种决斗的形式固然可以组
去构想新村的蓝图,因而没人理睬。 织工会,鼓吹罢工,用阶级战争为推倒资本家的
86
方法,但他认为想要为世界求一个最后的解决, 取所需”[41]的理想社会。随后,上海、南京、广
仅仅靠鼓动争存的单纯天性总还不够,最好莫如 州等地也成立了类似的工读互助组织,实际上它
利用经济学的原理,建设个为社会服务的大资 是将“农村中的新生活”移植到“城市中的新生
本,这样既可用实力压服资本家,也可用互助共 活”,虽然没有冠以“新村”的名称,但从其构想
存的道理启示一般阶级,靠这种共同生活的扩 的具体模式可以看出其来源自新村的构想,也可
张,把全世界变为社会主义的天国。可见,这种 以说是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在传播过程中,
思潮是主张用理性说教和典型示范来代替阶级斗 受传者根据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本土化变异。
争,从而达到改造旧社会、建立新世界的目的。 不过,新村主义也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就
恽代英这个“未来之梦”表达了当时中国知识界 连周作人的胞兄鲁迅对此也持保留态度。他曾在
普遍的心理趋向。 小说《头发的故事》里,借小说主人公之口对新
最早开始筹划建立新村的是湖南的毛泽东和 村主义提出了质疑:“改革么,武器在哪里?工
蔡和森。1918 年他们寄居长沙岳麓山时,就酝酿 读么,工厂在哪里?”[42]40 显然,鲁迅是主张在现
过办新村。事隔一年,毛泽东从北京回到长沙 实中作顽强的抗争,而不希望周作人在乌托邦式
后,又一次提出这个设想并起草了详细的计划 的新村主义中沉溺太深,作不切实际的幻想。胡
书,还把这份计划书的一部分发表在《湖南教 适也在 1920 年公开发表演说,指出周作人所鼓吹
育》月刊上,说这是他“数年来的梦想”。此时, 的新村主义即为孟子所宣扬的“穷则独善其身”
武汉的恽代英也正试图组织新村团体,聚集一批 的“独善的个人主义”,“想跳出这个社会去寻找
青年,建立一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伊甸 一种超出现社会的理想生活”[43]。陈独秀则直言
园式的生活,实践“未来之梦”。1919 年 11 月 1 新村运动:“想除去社会上恶的一部分好达到改
日,他在日记里规划的新村是:“村内完全废除 良社会底目的,其实都是妄想。”施存统还根据亲
金钱,没有私产,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在内, 身的体会,总结了其失败的两个教训:要改造社
吃一样饭,穿一样衣,半工半读,兴办教育,以 会,须从根本上谋全体的改造,枝枝节节地一部
农为本,兼营牲畜;对外,鼓吹文化,改造环 分的改造是不中用的;社会没有根本改造以前,
境。在北京,周作人于 1920 年 2 月设立了“新村 不能试验新生活,不论工读互助团或新村[44]。理
支部”,并在《新青年》上发表过启事,还办了个 想与现实的脱节,使得新村主义很快沉寂,北京
《新 村 》 杂 志 。 少 年 中 国 学 会 负 责 人 王 光 祈 “工读互助团”也没能维持多久即宣布解散。到
(1892—1936)更是详尽地设想了一个仿照新村的 1920 年底,周作人也不得不失望地承认“新村不
“菜园“计划:在离城不远的地方开辟菜园,每天 易普及”,心灰意冷地表示新村主义不过是个“蔷
种菜 2 小时、读书 3 小时,其余时间供游戏阅报, 薇色的梦”。由于新村主义者或转向革命,或埋首
并附设一个平民学校,让附近的农家子弟免费上 书斋,新村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尾声。
学。后来,他把“菜园新村”移植到城市,将这
八、
“产业自治”
的基尔特社会主义
种城市中的新生活定名为“工读互助团”,认为
“这种组织比‘新村’容易办到,因为‘新村’需 20 世 纪 初 在 英 国 产 生 的 基 尔 特 社 会 主 义
要土地,而且我们现在生活的根据地又在城市, (Guild Socialism)思潮,伴随着五四运动迅速传入
所以这种主张比较切实可行,更为需要”[40]。他 中 国 。 1919 年 9 月 , 张 东 荪 (1886—1973) 在
阐述了发起工读互助团的动机:其一,“为苦学 《解放与改造》创刊号上发表《罗塞尔的“政治理
生开一个生活途径,为新社会筑一个基础”;其 想”》 ② 一文,首次公开打出“基尔特社会主义”
二,实现“人人作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 的旗号,并肯定这种“自治的社会主义”在社会
87
主义各派中“最要善”,从而作为一种思想流派正 农民》《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马克思学
式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随后,郭虞裳、梁启超 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等文章, 对张东荪的言论表
等学者也纷纷发表文章,将这股思潮进一步引入 示质疑。陈独秀还把这些讨论文章集中在一起发
中 国 。 1920 年 10 月 , 英 国 著 名 哲 学 家 B. 罗 素 表在《新青年》杂志第 8 卷第 4 号上,从而引发了
(Betrand Russell,1872—1970)应梁启超、张东荪 中国思想界继“问题与主义”之争后又一场围绕
发起组建的私人学术团体“讲学社”的邀请来 社会主义的大辩论。
华,在上海、长沙、北京等地兜售基尔特社会主 为答复各界人士的质疑,张东荪又发表《现
义,鼓吹中国的出路在于兴办实业、发展教育。 在与将来》一文,从分析中国的现状出发,认为
B.罗素是世界知名的学者,享有极高的声望,他 中国社会患有“无知病、贫乏病、兵匪病和外力
的演讲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关于社会 病”[47],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生产方面的严重不
改造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成了研究系成员追求 足造成的,所以现阶段中国最需要做的便是开发
自由、宪政、人权与民主的最佳良药。 实业,和平渐进地实现中国社会的发展。而社会
一个月后,陪同 B.罗素去长沙演讲的张东荪 主义,在张东荪看来,那是更高阶段的社会发展
在其主编的《时事新报》上发表《由内地旅行而 趋势,“现在的中国就要实行社会主义似乎太越
得之又一教训》一文,谈到这次内地旅行使他认 阶了” [47]31。他认为,尽管“资本主义的企业发
识到中国唯一病症就是贫乏,中国真是穷到了极 达终是利在目前而害在将来”,但它的发展有利于
点,只有一条出路才能救中国,那就是增加富 中国社会,所以现阶段的中国应该大力发展资本
力,开发实业,而不是谈什么主义,“我们苟不 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则是以后的事,只有经济发
把大多数人使他得着人的生活,而空谈主义必定 展了,贫穷问题解决了,社会主义实现才有可
是无结果。或者我们也可以说有一个主义,就是 能。不久,他又发表了《一个申说》的文章,再次
使中国人从来未过过人的生活的都得着人的生 强调将来“资本主义必倒而社会主义必兴” [46],
活,而不是欧美现成的甚么社会主义、甚么国家 但社会主义是全人类最终的目标,而不是现阶段
主义、甚么无政府主义、甚么多数派主义等等, 的目标,现阶段的目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工商
所以我们的应当努力当在另一个地方。” [45] 在他 业,以解决中国的贫穷问题。因此,现阶段的社
看来,当务之急应该研究中国的同业公会,以便 会主义研究也应该分清楚“信仰”上的社会主义
寻找欧洲中世纪基尔特的“遗迹”, 这对中国发展 和“学说”上的社会主义,前者只需要一种热烈
实业, 实行产业自治,“或有一些贡献” 。
[46]
的感情就够了,而后者则应该在社会主义的学理
张东荪的这种论调自然在知识界引起轩然大 研究上下工夫,创造出一种更圆满的社会主义
波。正当先进舆论界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改造、拯 来。这就是张东荪在社会主义论战中提出的核心
救中国的良药与福音之际,张东荪们却公开站出 理论观点——“阶段论”。张东荪的观点得到了研
来主张搁置主义之争,集中力量去发展实业。他 究系同人的支持,《改造》还开辟“社会主义研
们先后发表了《欧游心影录》《我们为什么要讲 究”专号,刊登梁启超的《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
社会主义》《现在与将来》《由内地旅行而得之 义运动》、蓝公武的《社会主义与中国》、蒋百里
又一教训》《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等一 的《我的社会主义讨论》、费觉天的《关于社会主
批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文章。自 1920 年底起, 义争论问题提出的两大关键》、蓝公彦的《社会主
陈独秀、李大钊、李达、蔡和森也分别发表《独 义与资本制度》等文章,一致反对暴力革命,主
秀 复 东 荪 先 生 底 信 》 《 独 秀 致 罗 素 先 生 的 信》 张社会主义应该缓行。
《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告中国的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汉俊十分敏锐地看
88
出张东荪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本质, 立即在 指导我们呢?”“对于中国情形毫无所得”,无疑
《星期评论》上发表《浑朴的社会主义者底特别的 是在说“梦话”。1922 年,张东荪等人还在《东方
劳动运动意见》,不久又在《民国日报》上发表 杂志》第 19 卷第 21 号上发表《中华基尔特社会主
《自由批评与社会问题》等文章, 率先揭开了批判 义国家宪法》,主张把资本主义视为不可跨越的
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序幕。随后,以《新青年》为 “卡夫丁峡谷”和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虽然
论战阵地的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等人对基尔特 有些地方误解了唯物史观,但确为当时的中国提
社会主义展开了全面的讨伐。他们认为,中国要 出了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即直接实现社会主义是
开发实业,可以采用社会主义的方法而不一定非 否符合中国国情?实践证明,张东荪们的一些基
得依靠资本主义。这是因为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 本要义经过多年反复的讨论,正被历史证明其所
义是一种绝对坏的制度,其“自由竞争和私有财 具有的某些合理成分,学理上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产”两大原则是“现社会中万恶的根源”[48];埋葬 也唤起人们对之作进一步的思索和研究。
资本主义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不能逆历史潮流
九、
“以俄为师”
的科学社会主义
而动,用李大钊的话说:“世界经济既已经资本主
义以至社会主义”,而“中国的经济情形,实不能 据记载,19 世纪末科学社会主义便传入了中
超出于世界经济势力之外”,所以要想在中国“保 国:1878 年《西国近事汇编》最早报道西方工人
护资本主义的制度”,是“势所不能”的 ;与研
[49]
运动并首次使用共产主义音译“康密尼”一词,
究系关于中国还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 1899 年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首次披露了马
观点不同,陈独秀认为,“物质条件的具备与 克思、恩格斯的名字,1899 年《万国公报》刊登
否”与实行社会主义“无关紧要” ,即贫穷落
[50]
的《大同学》称社会主义为“安民新学”,1902 年
后的中国也能立即实行社会主义。这场关于基尔 梁启超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中提到社
特社会主义的论战持续了一年多时间,最后以 会主义泰斗“麦喀士之社会主义”,1903 年孙中山
《社会主义研究》和《改造》分别停刊而落下帷 在复友人函中第一次提到社会主义“不能须臾忘
幕,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宣告破产,而科学社 者”,1903 年马君武在《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
会主义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并最终成了中 中公布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书目,1905 年
国发展道路的选择。 朱执信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中披露了马
有趣的是,在对中国近距离观察之后,B.罗 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共产党宣言》的 10 项纲
素终于发现中国人关心的问题是“怎样能够发展 领,1907 年马克思的肖像也通过《近世界六十名
中国的实业,同时又能免除资本主义的流毒”,所 人》画册传入中国。但这种传播是零星片段的,
以在离开中国之际,他对中国何以才能走上自由 因而没有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直到十月革命和
之路留下了忠告。值得注意的是,他给出的答案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思想界才涌进了一股强大的
并非基尔特社会主义而是国家社会主义,因为在 社会主义思潮。
他看来,基尔特社会主义只适用于产业发达的国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虽说是受到
家,而国家社会主义最容易促成实业和教育的进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最大,但传入中国的途径却
步,从而能避免资本主义而发展实业。然而,B.罗 不仅只有北部的苏俄,还有东部的日本和西部的
素指出的道路并没有引起共鸣,在他离华半个月 欧洲。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为寻求
后,张东荪发表了一篇《后言》,抱怨“B.罗素先 振兴中华、救国救民的理想而东渡求学,在那里
生的这篇中国往自由之路上有许多地方和他向来 接触到了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并积极翻译和引进
的主张相矛盾”,“自己的思想还未确定,如何能 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李大钊(1889—1927)就
89
读于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他撰写的《我的马克 理,从而摒弃了对乌托邦的幻想,皈依了马克思
思主义观》一文与河上肇的《马克思的〈资本 主义,成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第一位马克思主
论〉》有亲缘关系;杨匏安东渡归国后,对各派社 义者,并以“新民学会”为骨干,通过“工学世
会主义学说的要点及创始人的生平进行了介绍, 界社”团结了一大批勤工俭学学生,为中国共产
其中最重要的一篇《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社 党的建立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那年秋天, 留法
会主义)是以日本学者堺利彦对马克思的《〈政治 的新民学会内部出现了以蔡和森为代表的革命派
经济学批判〉序言》的译文为根据;陈独秀 和以萧子升为首的温和派的激烈争论,结果蔡和
(1879—1942)因反清宣传而逃亡日本,在日本受 森等人一致同意中国将来的改造适用“阶级战
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引入剩余价值、唯物史 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并明确主张采用“马
观、阶级争斗、劳工专政等一系列概念;李达在 格斯主义及俄式革命, 而注重于组织共产党”。
日本求学期间,研读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并翻译 在国内的毛泽东从信中得知蔡和森的革命主张
了《社会问题总览》《马克思经济学说》《唯物 后,表示“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
史观解说》等书在国内陆续出版,对马克思主义 不赞成”[51]11,从而与改良主义划清了界限。
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李汉俊考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继日本、法国之
入东京帝国大学后,曾把日本社会主义者远藤无 后,苏俄又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中国的东方线
水的《通俗马克思资本论》译成《马格斯资本论 路,主要汇聚了外国语学社学员、旅欧的学生和
入门》,创办了通俗刊物《劳动界》,用通俗易懂 上海大学的学员。由杨明斋任社长的上海外国语
的语言向工人阐述了劳动创造一切价值的理论; 学社,是中共早期组织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革命干
施存统到日本学习和养病期间,广泛涉猎马克思 部的学校,学员包括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
主义理论书籍,翻译了高畠素之著的《马克斯学 蒋光慈、萧劲光、许之桢、曹靖华等。他们除了
说概要》和《资本论大纲》等书。可见,日本成 学习外语外,还阅读李汉俊译的《马克思〈资本
了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中国的中转站和来源地之 论〉入门》和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等。
一,而一大批早期赴日留学生则成了传播社会主 1920 年冬到 1921 年春,学社将学员分成三批输送
义的先锋和使者。 到苏维埃俄国。在第一批学员抵达莫斯科之后,
法国是巴黎公社的故乡,马克思关于无产阶 俄共(布)创办了一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
级专政的学说在这里进行了第一次尝试。当时, 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
),学员们进入了
一群出身不同、经历各异的年轻人,在崇高的理 大学后被编入中国班,成为中共第一代留俄生。
想主义和变革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远涉重 1923 年,赴法勤工俭学的赵世炎、陈延年、陈乔
洋,开辟了继日本之后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欧洲 年、王若飞、萧三等也陆续从欧洲来到东方大
渠道。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研究 学,汇入了留俄生的行列。第一次国共合作时
十月革命的经验和考察欧洲工人运动的基础上, 期,又有大批党的干部和学生被送往苏俄留学,
逐渐抛弃了工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开始注重学 少数人进入东方大学,大多数人进入莫斯科中山
习科学社会主义,法国南部的小镇蒙达尼一度成 大学,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为留法学生学习、宣传的中心。1920 年 2 月蔡和 和十月革命经验有了深刻的理解,具备了较高的
森抵达法国后,将工团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 理论素养,回国后作了积极的译介和宣传。瞿秋
无政府主义、泛劳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等诸多主 白、张太雷等人还翻译并撰写了大批有关十月革
义进行“综合审谛”,认定只有马克思的科学社会 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刊登在《新青年》和
主义才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改造中国的革命真 《晨报》副刊上,尤其使列宁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
90
泛的传播,使国人从十月革命中看到了新的曙光。 根本上联络起来。
”[53]
在新文化运动发起之初,陈独秀就已从各种 在传入的诸多思想流派中,科学社会主义仅
类型的社会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他认为, 是其中的一家,处于同其他各派的竞争和交锋之
“若派别不分明,只是一个浑朴的趋向,这种趋向 中,并引发了彼此之间的三大论战。第一场是关
会趋向到资本主义去;若觉得各派都好,自以为 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当时各式人等都热衷
兼容并包,这种胸无定见无信仰的人也不配谈什 于谈论社会主义,时髦话语充塞着各大媒体。胡
么主义”。 [50]
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有无政府主 适对于这种乱谈主义的现状非常不满,于是在
义、共产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 《每周评论》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
工团主义、行会社会主义等不同派别,“我们应 义”!》一文,指出主义都是“抽象的名词”,因为
该择定一派”,其中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从无政 “你谈你的社会主义,我谈我的社会主义”,“同
府的主张出发不要国家及政权,“你尽管不要, 用一个名词,中间也许隔开七八个世纪,也许隔
资本阶级他是要的,他是要拿国家及政权来压制 开两三万里路”,“这不是‘主义’的大缺点和大
劳动的”,是走不通的;国家社会主义(社会民主 危险吗?” [53] 而现实需要的却是“多多研究这个
主义)、行会社会主义不反对国家存在,但反对阶 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
级斗争,也是走不通的;“阶级战争的观念确是 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他认为,
中国人应该发达的了” 。在陈独秀等人的影响
[50]
“我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高谈社会主义
下,毛泽东也从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中选择“激烈 ……老实说罢,这是自欺欺人的梦话”[54]。针对
方法的共产主义(列宁的主义)”,他指出:“社 胡适的观点,李大钊指出“主义”与“问题”是
会民主主义,借议会为改造工具,但事实上议会 交相为用,并行不悖的,只有主义明确,问题才
的立法总是保护有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否认权 能一个一个的解决。它们之间“有不能十分分离
力,这种主义恐怕永世都做不到。温和方法的共 的关系。因为一个社会的解决,必须靠着社会上
产主义,如罗素所主张极端的自由,放任资本 多数人共同的运动……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
家,亦是永世做不到的。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 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
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 趋向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上的满
效果的,故最宜采用。” [52]2
意不满意的尺度” [55]。“只要把这个那个的主
在各种社会主义的思潮中,他们认定马克思 义,拿来作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他会因
主义才是社会主义的正宗,而李大钊对科学社会 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
主义理论的诠释最为经典。1919 年 5 月和 l1 月, 化”[55]。陈独秀虽然没有直接参加这场论战,但
他在《新青年》刊发《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 他是站在李大钊这一边的,在《主义与努力》的
文,系统地介绍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 随感录中,他谈到:“主义制度好比行船底方
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指出:“马氏社会主义的 向,行船不定方向,若一味盲目的努力,向前碰
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 在礁石上,向后退回原路去都是不可知的。我敢
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 说,改造社会和行船一样,定方向与努力二者缺
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 一不可。” [56] 这场争论双方虽然观点不同,但对
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 外来学理和主义要适应“中国今日的时势”的命
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 题却达成了共识。
而贯穿三部理论的一条主线,就是马克思提出的 第二场论战是在以李大钊、陈独秀、李达、
阶级斗争理论,它把马克思主义的各项原理“从 蔡和森等为一方,以张东荪、梁启超为另一方之
91
间展开的,围绕的问题是:根据当时的国情是立 了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来。正是在与不同的社会
刻推行社会主义还是先行发展资本主义。在张东 主义思潮的交锋与争鸣中,科学社会主义脱颖而
荪看来,“中国真的穷到极点了,多数人还未曾 出,成为了近代中国最后的选择,它表明中国早
过着人的生活”[57]。因此,解决贫穷问题的办法 期先进分子所追求的不再是朦朦胧胧的社会主
就是要发展实业,而发展实业必须把资本主义视 义, 对众多社会主义流派不再左顾右盼, 而是有
为不可跨越的“卡夫丁峡谷”,视为走向社会主义 了一个明确的选择——“以俄为师”的科学社会
的必经阶段;而李达认为,中国要开发实业可以采 主义。
用社会主义的方法而不一定非得依靠资本主义,而 在这前后,毛泽东、蔡和森在湖南创办的
且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和私有财 “新民学会”和《湘江评论》继续扩大,《新青
产”两大原则是“现社会中万恶的根源” ,再说
[48]
年》杂志由“民主与科学”启蒙向马克思主义传
埋葬资本主义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不能逆历 播过渡,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国内第一个
史潮流而动,所以要想在中国“保护资本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专栏,周恩来在天津创办“觉悟
制度”,是“势所不能”的[49]。张东荪们虽然有些 社”和《觉悟》杂志,恽代英在武昌创办了“利
地方误解了唯物史观,但确为当时的中国提出了 群书社”,李大钊在北大组织成立了第一个“马克
一个现实问题,即直接实现社会主义是否符合中 斯学说研究会”和“亢慕义斋”(即共产主义)
国国情? 图书收藏室,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
第三场论战的对象是无政府主义者。1919 年 2 个中文全译本问世,李达在上海主编的第一份党
月,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在《进化》月刊发表 刊《共产党》公开树起了共产主义大旗,恽代英
《评〈新潮杂志〉所谓今日世界之新潮》一文,把 完成第一部介绍阶级斗争学说的《阶级争斗》中
马克思主义歪曲成所谓“集产主义”加以攻击。 译本,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全
1920 年 2 月,易家钺、朱谦之等无政府主义者又 方位报道了十月革命后苏俄之真相,列宁起草的
在《奋斗》第 2 号上发表《我们反对“布尔札维 《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由《先驱》传入国
克”》一文,提出:“任凭布尔札维克党的势力, 内,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编印了第一本《马克思
遍布全球,我们仍然是反对……我们总觉得布尔札 纪念册》,马克思主义经典通俗中译本《共产主义
维克主义,在新世纪中,不过是‘昙花之一现’, 的 ABC》成为革命青年的入门老师。
决不是我们理想的主义。”[58] 这种情况直到 1920 在科学社会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的基础上,
年 9 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宣告成立时才有了转机。 1921 年 7 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代表聚集上海,
当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呼声成为现实追求时,马 召开了第一次代表会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
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之间就出现了激烈的 国社会主义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使帝国主义
交锋,双方主要围绕强权、绝对自由、无产阶级 和军阀势力统治的黑沉沉的中国大地射出了一缕
专政等几个问题而展开。陈独秀在《新青年》发 耀眼的新曙光。
表《谈政治》一文,运用唯物史观阐释了马克思
十、
“民族自救”
的乡村社会主义
主义国家学说,揭示了政治的实质,宣传了阶级
斗争的理论,并以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对无政府主 鸦片战争后,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
义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其他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 演变态势中,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终被
发表了一系列批判性文章,从而基本肃清了无政 “重商”政策所替代。“商本”替代“农本”的历
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 史趋势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历史进程中被反
主义的理论界限,并将部分无政府主义者争取到 复强化,几乎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然而,到 20
92
世纪之初,“重农”思潮开始复苏,使得“农业 “中国的建设问题便应当是‘乡村建设’” [61] 222。
立国”还是“工商立国”成为朝野各界争议的一 这是梁漱溟首次使用“乡村建设”一词。
个焦点。 在梁漱溟看来,“乡村建设”实为一种建国
在倡导“以农立国”的有识之士中,大多数 运动。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强调:“作
人强调的是“农业立国”,直到章士钊才将“农业 乡村运动而不着眼整个中国问题,那便是于乡村
立国”变为“农村立国”。在他看来,提倡农村自 问题也没有看清楚,那种乡村工作亦不会有多大
给自治,国乃可治也。1924 年,作为“村治”思 效用。须知今日整个中国社会日趋崩溃,向下沉
想的重要代表人物,米迪刚、王鸿一等人在北京 沦,在此大势中,其问题实非一乡、一邑或某一
成立中华报社,将讨论“中华民国根本改建问 方面(如教育一面、工业一面、都市一面、乡村
题”作为宗旨。次年,米氏又完成《中华民国建 一面等),所得单独解决。所以乡村建设,实非建
国方案说略》《东北试办屯垦意见书》等著作, 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或可云一
提出了系统的“村治”思想及其方案,包括中国 种建国运动。” [62]161 “我所主张之乡村建设,乃
固有文化和社会以农村组织和家族制度为基础; 是想解决中国的整个问题,非是仅止于乡村问题
中国国家政治以“农村”为根本;“村治”以 而已。建设什么?乃是中国社会之新的组织构造
“农村立国”为思想基础;“村治”以“整理内地 (政治经济与其他一切均包括在内),因为中国社
旧农村”和“建设边藩新农村”为主要形式; 会的组织构造已完全崩溃解体,舍重新建立外,
“村治”以实现“国治”和改善“民生”为重要目 实无其他办法。” [63] 62 这不仅表明梁漱溟在通过
标等。1929 年 10 月,卢作孚也在《乡村建设》一 “乡村建设”来实现中国建设的路径选择上与米迪
书中最早提出了“乡村建设”这一概念,而且对 刚、王鸿一等人颇为一致,而且表明章士钊等人
“乡村建设”的内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提出 的“农村立国”思想和“国家的根本在农村”等
了“乡村现代化”“建设以经济为中心”“乡村 认识,对梁漱溟的“新中国建设是以乡村为本位
建设的根本在秩序”等重要认识。这些重要的思 的社会”[61]623 等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乡
想资源对作为“乡村建设”派代表人物梁漱溟 村建设理论》一书中,梁漱溟甚至称自己所大力
(1893—1988)等人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倡导的“乡村建设”,“从反对资本主义来说,从
梁漱溟在归宗于儒学之前,曾读到过日本幸 要完成社会的一体性来说,我们的乡村建设原是
得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一书,“其中有些反 一种社会主义”[62]547,“但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主
对财产私有的话,却印入我心。我即不断地来思 义”[62]561,因为社会主义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而
索这个问题。愈想愈多,不能自休。终至引我到 乡村建设“实为进达理想社会的途径”,他希望通
反对财产私有的路上,而且激烈地反对,好像忍 过反求自省、人心向上、恢复伦理本位的途径达
耐不得”。按其理解,“废除财产私有制度,以生 到社会主义。
产手段归公,生活问题基本上由社会共同解决, 在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乡村发展路向重新思考
而 免 去 人 与 人 间 之 生 存 竞 争 —— 这 就 是 社 会 主 和探索的同时,各种救治乡村、改造乡村的社会
义”。他对社会主义“十分热心”,“便是认定财 实践和各类宣传也相继展开。“到民间去”、搞
[59] 689-691
产私有为社会一切痛苦与罪恶之源” 。 “民众教育”和“乡村建设”,一时成为十分趋时
1930 年河南村治学院受挫后,梁漱溟等人受主政 的社会运动潮流,至 1934 年全国已有 600 多个团
山东的韩复榘电邀赴鲁商拟,并决定创办山东乡 体从事农村工作,有 1000 多处从事实验,可见当
村建设研究院[60]565。在随后发表的《山东乡村建设 时的盛况。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
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一文中,他明确提出 下, 这场社会改良运动采用和平的方法, 通过兴
93
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 会则是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其出
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 版的西学书刊,对中国思想界有相当的影响。如
以解决农民的愚、穷、弱、私,复兴日趋衰落的 1899 年《万国公报》第 121—124 册连载的《大同
农村经济, 实现所谓的“民族再造”或“民族自 学》中,首次称社会主义为主张一切皆平等、无
救”。这一规模空前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近代 贫富之分的“安民之新学”,还刊登了诸多谈论社
乡村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并 会主义或 H.乔治学说的文章,无一不是企图诱导
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其中主要有农村合作 人们相信社会弊端最终要靠宗教的力量驱除。直
派、中国经济派、中国农村派、乡村建设派等, 到 20 世纪初期,部分欧美来华传教士一改以“拯
各派还制订了相应的组织制度,形成了米迪刚开 救个人灵魂”为要务,而关注起社会问题及其解
创 的 “ 翟 城 村 模 式 ”、 晏 阳 初 探 索 的 “ 定 县 模 决方案来,这也就推动了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潮在
式”、梁漱溟设计的“邹平模式”、卢作孚培育的 中国的传播。
“北碚模式”、彭禹廷倡立的“宛西模式”、沈鸿烈 1912—1914 年,美国两位著名的布道家 J.穆
主持的“青岛模式”等[64]。作为传播乡村建设思 德(Johm R.Mott)和 S.艾迪(Sherwood Eddy)来
想的主要阵地,《大公报》开设的《乡村建设》 华布道,其布道内容充满了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关
副刊和《益世报》开设的“农村问题专页”,集中 注,讲题中有“中国的前途”“国家败亡之因
报道了农村现状调查、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乡村 果”“基督教是中国的唯一希望”等,听众极为
建设、农村技术改良、世界农村现状介绍,汇聚 踊跃。中国信徒受社会福音的影响,认为神国不
了近代乡村建设运动中的不同声音和建设路径, 再是不可企及的奇迹,而是完全可以通过社会改
引导并助推了乡村建设思想的广泛传播。 造,把神国建在地上,把充满痛苦和矛盾的人类
在近代革命与乡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延安 社会变成一个完美的理想社会。在早期翻译的几
时期应该是中共与乡村社会的结合达到最佳状态 本社会主义译著中,作者大多是日本基督徒,其
的历史时期。当农村包围城市成为中共革命的基 中日本社会主义研究会会长村井知至在其《社会
本战略,乡村自然成为中共革命的历史舞台。如 主义》(1902 年)一书中,专列一章讨论社会主
果说农民对于革命来说是中共革命的基础和动 义与基督教,认为二者在以下几个方面相似:理
力,那么乡村对于建设来说则是中共对于传统乡 想与目的为一,传道之热心亦相似,同遭社会之
村秩序的革命性颠覆。由于传统农民的社会心理 迫害,传播之速亦相似,同为世界的思想,同对
与中共革命之间依然存在着较深的鸿沟,所以中 民溅洒同情之泪,同富于兄弟相爱之精神,故其
共一方面需要着力进行乡村改造,另一方面又要 “以古代基督教代表近时之社会主义,以今时社
进行全方位的乡村建设,最终乡村建设的延安方 会主义代表古代之基督教。两两互勘,无可疑
针与乡村实践的延安道路编织成 20 世纪中国乡村 者”[65]26-29,试图在基督教和社会主义之间架起和
社会的一幅蓝图。 谐之桥。同年出版的西川光次郎《社会党》一
书,在白耳义(比利时)社会党篇提到“有哥灵
十一、
“耶稣救国”
的基督教社会主义
斯者,始著书说基督教之社会主义”,又在丹麦社
随着 19 世纪末的西学东渐,基督教思想和学 会党篇提到其国内“有述基督教社会主义者”,还
说对中国进行渗透。当时国内出版西方书刊的主 谈到 1800 年前后从英法德移居美国的宗教徒建立
要有三家,即江南制造局、北京同文馆、广学 了 200 余处共产村[66]5,9,25。估计这可能是国内最
会。前两家是清政府办的,但却分别由英国传教 早提及“基督教社会主义”一词的文字了。
士傅兰雅和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主持和操纵,广学 1903 年 2 月,资产阶级改良派办的上海广智
94
书局出版了近代中国系统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第 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是正确的,在 19 世纪
一本译著、日本人福井准造著的《近世社会主 基督教忘掉为穷人事业服务的情况下,“马克思主
义》一书。该书在介绍基督教社会主义时认为, 义告诉我们十字架的意义,如果我们践行了耶稣的
“社会主义本来之素愿,与基督之教义同其趣”, 十字架,也许就不再需要马克思主义” [70] 217-218。
基督教社会主义的兴起正是对自由放任主义的一 《教务杂志》还把贺川丰彦与甘地、孙中山并列称
种反动,“自由主义之学说,极其旺盛,于经济 为“现代东方的三位哲人”[71]770,这不仅让贺川
社会,凡任放之行为,与富者之贪婪,一任自然 丰彦本人在中国教会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同时也
之趋势,于是社会组织之弊害渐显,而不公平不 扩大了基督教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平等之显像,益益弥蔓”[67]251,245-246,基督教社会 随着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潮的扩散,其内容在
主义之兴起即是想以伦理介乎其间,以剔除社会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以及无政府主义派
的弊害。1916 年《教务杂志》发表的《基督教与 的文字中也开始流露。1906 年 9 月,革命派廖仲
社会主义》一文,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与基督 恺发表在《民报》的《社会主义史大纲》一文
教的理论是不相悖的:“耶稣基督所宣告的最高 中,已明确提到“基督教社会主义”一词;立宪
理想——爱、服务、友爱、正义、公正——正是 派的《新民丛报》在刊发吴仲遥的《社会主义
激起社会主义运动的因素。而社会主义是以实际 论》时,也提到了“耶稣教的社会主义”,“以耶
行动来体现这些因素,并认为这些理想能够在一 稣教之圣书为论本”与马克思主义并列为狭义的
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实现”。该文还认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派;过了一年,无政府主义派刘师培在
家在建立一个理想社会时,过分强调物质基础而 《天义报》发表《欧洲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异同
轻视了人的精神本质,而基督徒刚好犯了相反的 考》,文中竟然也涉及了古代及中世纪基督教中的
错误,因此基督徒和社会主义者之间有很多东西 共产意识,并将以宗教为根据的社会主义作为近
可以互相学习 。这种论点被当时很多信徒所
[68]171
世社会主义三派之一[25]769。
接受。 20 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处于危难之中,一
更多将基督教社会主义传到中国的是日本著 部分具有忧患意识的基督徒知识分子把救国救世
名社会活动家石川三四郎(1876—1956)和贺川 看得与救人同样重要,并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
丰彦(1888—1960)。1929—1930 年,石川三四郎 1926 年 1 月,曾在中华基督教文社工作的张仕章
的《基督教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史》两书分 在《天籁特刊》和《青年进步》上发文,阐述他
别被译成中文,对社会产生颇大影响。他认为, 对基督教与社会改造的看法,从而形成了以“革
基督教社会主义的名词为英国基督教社会主义者 命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式基督教社会主义
C.金斯利和 J.莫利斯首创,但以基督教的精神而作 ——“ 耶 稣 主 义 ” (Jesusism)。 所 谓 “ 耶 稣 主
社会主义运动的应是 C.圣西门。另一位日本著名 义”,就是承认以“耶稣固有的主张”而不是以后
教会领袖贺川丰彦不仅有《贺川丰彦评传》和 来发展的基督教教义为原理,并用思想、道德和
《基督教社会主义论》在华翻译出版,他本人也多 宗教革命的方法来建设人间的“天国”。文章还就
次来华讲学,倡导和平主义运动,还亲自调查上 耶稣主义的原理、目的、方法、精神和特征作了
海的贫民窟问题,被陈独秀看作是“一位有良心 详细的说明。1928 年夏天,有些耶稣主义的信奉
的学者” [69]101。1931 年 1 月,他再次应邀来华演 者在上海组织了一个“新文社”,《野声》杂志就
讲和主持退修会,并在沪江大学举办讲座,集中 成了他们主要的宣传阵地。张仕章除了在上面撰
阐述如何应用基督教教义处理社会秩序的问题。 文外,还组织出版了“社会主义”专号和小丛
贺川丰彦通过对马克思与耶稣的比较,认为马克 书,目的仍是“为了有系统的整个的宣传耶稣主
95
义,研究社会问题,批评宗教传说,鼓吹教会革 就是基督教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尽管在近代
命和促进人世天国” [72]。在《赤裸裸的耶稣主 中国基督教思想史上,基督教社会主义并没有留
义》中,他从进化主义、革命主义和社会主义三 下太多的痕迹,但耶稣主义的提出及其宣传应该
个方面对耶稣主义作了重新解读:所谓进化主 留下浓浓的一笔。
义,“耶稣以为社会的秩序是不知不觉的又自然
十二、
“修正民主”
的国家社会主义
而然的在进化的轨道上,经过相当的时间,新的
社会总会达到的”;所谓革命主义,即“耶稣也看 国家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虽成不了气
出社会的进化历程中常要碰到许多的阻碍或是发 候,却也会时时沉渣泛起。1912 年 4 月,江亢虎
生各种的罪恶,所以他主张在必要的时候,可用 曾发表《中国社会党重大问题》一文, 提出中国
革命的手段来铲除一切的罪恶或障碍物”;所谓社 社会党究竟为“纯粹社会党”还是“完全政党”,
会主义,“耶稣的社会主义乃是一种消减强权、 即是主张“世界社会主义”(即无政府主义)还
化除阶级、废止私产的社会主义” [73]
。对信徒而 是国家社会主义的问题,号召各支部仔细研求,
言,耶稣主义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彻底的革命性和 然后提出正式议案,待第二次联合会“以决从
时代性,以及对救国救世的过分强调而相对忽略 违” [75]。但他心中早已有了定论。7 月 21 日,他
“救人”这一根本宗旨,使那些信奉社会福音神学 亲口向袁世凯表示,中国社会党甚望其“实行国
的一般信徒远离了耶稣主义。 家社会主义”,“即利用国家之势力,以推行社会
但张仕章并未停止对耶稣主义的宣传。抗战 主义”,这样做“足使政府成强有力之政府,国家
开始后,他出版的《基督教与社会主义运动》一 成强有力之国家” [76]。10 月下旬讨论的结果表
书,继续从理论与历史的角度研讨基督教与社会 明:各支部“大都主张世界社会主义”。如果第二
主义运动之间的关系,以消除二者之间无谓的冲 次联合会果真按多数意见决定从违的话,势必就
突。他认为,在理论上基督教与社会主义既是同 是无政府主义的前途,而这对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出一源,又抱有同一目的,但实际上它们往往各 是不利的。于是,江亢虎自食其言,不仅置多数
执偏见,背道而驰,因此在它们中间需要有一个 支部的意见于不顾,反而在原来的《中国社会党
“同化作用”,即“基督的社会主义化与社会主义 纲领》上私自加上“其宗旨在于不妨害国家存立
的基督化”。在他看来,“基督教若不经过社会 范围内主张纯粹社会主义”一语[77],并以党的总
化,而采用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与经济政策,那 代表名义强令通过。尽管表面上他仍在无政府主
么‘地上天国’是永远不能实现的;反之,社会 义和国家社会主义之间玩折中调和,但实际上第
主义若不经过基督化,而容纳基督教的道德标准 二次联合会竟成了向袁世凯献媚的大会。不料,
与精神修养,那么‘世界革命’也是永远不能成 当宋教仁被刺后,江亢虎电告袁世凯:“请自引
功的”。所以,“‘同化作用’是基督教与社会主 罪辞职,以明心迹而谢天下。”此举惹怒了袁世
义运动中第一种必然的趋势” [74]58
。 凯,最后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社会党。短短两
实际上,作为中国基督教社会主义的耶稣主 天,形势陡转直下,江亢虎被吓破了胆,很快就
义在中国只有 10 多年的历史,用张仕章自己的评 收起垂挂在自家楼下的党旗,跑到美国加利福尼
价就是:“仅在文字上鼓吹彻底的社会革命,或 亚大学讲授中国文化课去了。
在口头上宣传宗教的社会主义,却并无组织政党 历史进入 20 世纪 30 年代初,国家社会主义思
的企图,也从未参加政治的活动” [74]
。因此,在 潮又以中国国家社会党的创建掀起了一场波澜。
接连失去“文社”和“新文社”这两个阵地后, 鉴于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国民党政府
有组织的宣传活动也就无形中停顿下来,这或许 的昏庸无能,1931 年 10 月张君劢、张东荪等人在
96
北平发起组织以指出新途径、提出新方案“致中 关于中国政治改造的一系列构想,也是其民族建
华民族于复生” [78] 为宗旨的“再生社”,发行 国思想重要的内涵之一,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再生》周刊,探索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救国 就是政府权力与个人自由的关系问题。他对欧美
复兴的“一条新路”。《再生》创刊号发表署名 各国议会政治的总体评价是“瑕瑜互见,得失参
“记者”实为张君肋、张东荪等人撰写的纲领性文 半”,其主要存在 4 个通病:空言多实行少,各党
献《我们所要说的话》,以后又连续发表《国家民 磋商类于买菜之论斤论价,政府更迭频繁不能久
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我们要什么样的制 于其任,党派私利重于国家公利。而且,以为议
度》以及《立国之道》等重要文章, 集中体现了 会民主制只适用于承平之时,“其不适用于今后
国家社会主义派的政治和经济主张。1934 年 10 之中国” [81],试图对西方的民主政治“略加修
月,张君劢召集再生社临时代表大会,宣告国家 正”“去其偏枯”“救其过甚”。在张君励看来,
社会党正式成立。尽管张君劢多次表示中国的国 民主政治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但各国可以按
家社会主义与德国 A.希特勒所宣扬的国家社会主 照客观环境情势与时代要求而设法变化,以求适
义截然不同,但也不能排除当时翻译的 W.桑巴特 应。在世界形势急剧变化和民族国家深处危机之
《德意志社会主义》和今中次磨《民族的社会主义 时,他提出了一个将民主与独裁各取其长、各去
论》这两本书对国家社会党的影响。 其短而形成“第三种政治”的折中方案,即平时
在他们看来,国家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 以自由讨论为重,紧急时以政府强固和执行敏捷
有三个区别:首先,科学社会主义以实现分配平 为重的“两轮政治”。在他看来,这一“修正的民
等为出发点,国家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是实现造 主政治”显然与英美等国的“危机政府”极为相
产;其次,科学社会主义高扬国际主义的旗帜, 似,而且与“自由与权力平衡”“个人自由与国
国家社会主义以民族主义为目的;再次,科学社 家全体相互依赖”“民主政治并非群龙无首的政
会主义以“恨”为哲学基础,国家社会主义强调 治”“危急时刻应强化政府权力减少议会掣肘”等
情感、理智和意志。归结到一点,前者以阶级为 精神也是相符的。实际上,他们是在资本主义中发
立场,后者以民族为分野 ,而“民族观念是人
[79]
现“国家缺席”的弊端,而在社会主义中发现“社
类中最强的,阶级观念决不能与之相抗。无论是 会和个人缺席”的弊端,从而借鉴资本主义私有制
已往的历史, 抑是目前的事象, 凡民族利害一达 敏捷灵活的优点和社会主义国家统治高效公正的优
到高度无不立刻冲破了阶级的界限”[79]。所以他 点。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社会主义是一种安排国
们认为,“马克思想以阶级作大的横断而有以打 家、社会和个人经营关系的国家哲学。
破民族国家的纵断, 实是一种迷梦”,“只有民族 经济上推行的国家社会主义,其实是把易于
的纵断而能冲破阶级的横断, 却未有阶级的横断 造产的集产主义与易于分配的普产主义以及侧重
而推翻民族的结合”[79]。对中国而言,“想以阶 自治的行会主义统一调和。所谓易于造产的集产
级为立场而建造经济,其难必倍于以民族作根据 主义,指的是资本主义产业集中经营形式下大机
的重整经济。” [79]
因此,为了民族复兴, 形成举 器、大生产的生产方式,既尊重个人私有财产不
国一致并能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局面,他们提 可侵犯和高效灵活的私营经济,又强调整个社会
出“以国家力量使民族有一体之自觉, 社会尽协 的有计划生产;普产主义则吸收了社会主义关于
合之机能, 个人得自由之发展” [80] 的总原则, 社会公道和社会平等的内涵。国家社会主义希望
并据此提出政治上“修正的民主政治”和经济上 通过集产主义与普产主义的结合达到“人人有
“国家社会主义”两大基本主张。 产,人人均产”。但这一过程中如果单纯由国家起
“修正的民主政治”不仅是张君劢在 1930 年代 主导作用,则会造成苏俄式官僚机构的膨胀,社
97
会最终会通向“奴役之路”,因此要充分发挥基尔 主义便偃旗息鼓了。
特社会主义中行会的作用, 利用社会团体的力量
结 语
制约国家的恶。这样就在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维持
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平衡。 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政治思
国家社会主义派在吸取俄国社会主义计划经 潮 , 早 在 500 年 以 前 就 已 经 出 现 , 传 入 中 国 也
济和欧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成功经验以及失败教 已有一个多世纪,一开始它就受到一种道德义
训的基础上,提出以“国家社会主义下的计划经 愤和主观幻想的支配。如果说这种乌托邦曾是
济”为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其实质是以美 社会大众为摆脱现实苦难而选择的一种精神表
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统制经济,试图达到民族 达方式,那么无论古代还是当代,其价值的合
自活、社会公道两个目的。张君劢认为,国家社 理性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一种实践的社会
会主义是发展民族经济、解决贫穷的最好办法, 主义不会满足于任何理论的思辨或承诺,它要
“因为这种主义的凭借便是民族主义,以民族的团 达到理想社会的目的,必然要摆脱乌托邦的遐
成一体来作一切的根据”。张君劢有两个重要的经 想,从而动摇一些思想家关于社会主义的各种
济主张:一是“国家民族本位主义”,这是他将自 假说在经验思维中的合理性。虽然受到社会发
己的社会主义思想命名为国家社会主义的重要根 展的客观制约和阶级利益的局限,然而近代中
源;一是经济落后国家在实现民族独立后实行的 国知识分子都无不以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为
经济“赶超战略”。所谓“社会公道”,是指在分 旗帜,来获得自己学理的社会基础,只是因为
配领域实现平等,反对贫富悬殊。值得关注的 不同派别的人士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方法
是,后来张君劢很推崇一部专门介绍瑞典经济的 与手段的择取上不同,才导致了近代中国社会
著作《瑞典经济政策之新生面》,认为其中介绍的 主义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态势。
瑞典经济模式代表了以国家福利政策解决公平问 回顾近代中国的历史,社会主义传播曾经出
题的取向,蕴含着国家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涵。 现过四次高潮:清末民初,由于帝制被推翻,自
由于 A.希特勒打着国家社会主义旗号发动第 由民主空气一度高涨,当时的知识精英将各种
二次世界大战,致使“国家社会主义”这面旗帜 “旁流杂出”的主义作为一种救国的方案引入国
变得臭名昭著,加上 20 世纪 50 年代前后西方社会 内,呈现一派盛言社会主义的局面;五四运动前
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从国家主义向民主主义为 后,更多的社会主义思潮相继登场,尤其是俄国
根本诉求的形态转换,并确认了社会主义基本伦 十月革命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资本主义面
理价值和多元主义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面临风 临的种种危机,科学社会主义被广泛引进,并在
向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张君劢撰写了《社会 与各派社会主义的论辩中得以迅速发展;20 世
主义之方向转变》《社会主义思想运动概观》等 纪 30 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使西方资本主义
论著,对西方社会主义运动的这种“方向转变” 国家出现前所未有的经济萧条,而社会主义的苏
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认为这种“由经济转到人 联则提前完成“一五”计划,取得了经济繁荣的
生”“由阶级斗争转到社会公道”“由左右两派 “孤岛奇迹”,于是中国知识界又掀起了一股大
专政的教训,转而归向政治民主”的变化,不仅 谈计划经济、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风潮,
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凸显了社会主义的 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也成了此次风潮传播的核心词
价值。同时,将所领导的“中国国家社会党”重 汇;到了 4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经过一定
新组合成“中国民主社会党”,其意识形态也由国 的调整,吸收了社会主义的一些重要因素,国内
家社会主义转向民主社会主义。从此,国家社会 思想界又有人开始大谈起经济民主的社会主义。
98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与不同思潮的交锋与论 [1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五[M].北京:中华书

战中,科学社会主义脱颖而出,成了近代中国 局,
1989.
[16]孙中山全集:
第 1 卷[M].北京:
中华书局,1981.
的历史选择和绝唱,而其他思潮最终都被它的
[17]陈旭麓.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滔滔洪流所淹没。当然,今天我们需要从狭隘
[18]孙中山全集:
第 9 卷[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封闭的圈子中走出来,用一种理性的现代文化
[19]孙中山全集:
第 2 卷[M].北京:
中华书局,1981.
意识和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社会主义传播史上
[20]孙中山全集:
第 7 卷[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留下的各种痕迹,从而对各派思潮进行比较鉴 [21]孙中山全集:
第 6 卷[M].北京:
中华书局,1985.
别,这样可能更完整地描绘出社会主义在中国 [22]孟庆鹏.孙中山文集:
下册[M].北京:
团结出版社,2016.
传播的全貌。 [23]马君武.俄罗斯大风潮·序[M].上海:上海广智书局,
注 释: 1902.
①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刘师复虽然很看不起 [24]万仕国.刘师培年谱[M].扬州:
广陵书社,2003.

江亢虎,但也不得不承认“今日一般人之心目中,以为中 [25]万仕国.刘申叔遗书补遗[M].扬州:
广陵书社,2008.

国言社会主义者有二人焉,即孙逸仙与江亢虎是也”。 [26]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M].北京:人民出版社,

《师复文存》,
上海书店影印本 1992 年版,
第 21 页。 1982.

②罗塞尔,
即 B.罗素。 [27]刘思复.革命逸史:
第 2 集[M].北京:
中华书局,1981.

参考文献: [28]
《晦鸣录》编辑序言[N].晦鸣录,1913(1).

[1]潘公展.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N].东方杂志:第 18 卷 [29]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
东方出版社,1996.

第 4 号,1921-02-25. [30]东方杂志[J].1919(5-10 月).

[2]瞿秋白文集:
第 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3. [31]江亢虎文存初编[M].上海:
上海中华书局,1932.

[3]太平天囯印书:
第 1 册[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 [32]江亢虎.洪水集[M].上海:
上海社会星社,1913.

[4]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事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33]江亢虎.社会主义与女学之关系[N].社会星 1912(4).

书店,1979. [34]时评二十则[N].社会星,1912(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5]天铎报,1912-03-13.

1959. [36]中国社会党规章[N].天铎报,1911-11-2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7]李达.李达文集:


第 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0.

1963. [38]张君劢.社会主义思想运动概观[M].台北:台北稻乡出

[7]康南海自编年谱·戊戌变法:4[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版社,1988.

社,2000. [39]周作人.日本的新村[N].新青年,1919(3).

[8]梁启超.饮冰室文集:6[M].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影 [40]王光祈.城市中的新生活[N].晨报,1919-12-04.

印本. [41]王光祈.工读互助团[N].少年中国,1919(7).

[9]争自由的宣言[N].晨报,1920-08-01. [42]鲁迅小说全集[M].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0]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N].现代评论:第 4 [43]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N].时事新报,1920-01-05.

卷第 83 期,1926-07-10. [44]存统.“工读互助团”底失败和教训[N].星期评论:
“劳动

[11]胡适.胡适文集:第 4 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纪念号”


,1920-05-01.

1998. [45]张东荪.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N].时事新报,

[12]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 4 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 1920-12-15.

社,2004. [46]张东荪.一个申说[N].改造,1921(2).

[13]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 [47]张东荪.现在与将来[J].改造,1920(12).

文献[A].北京:
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 [48]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N].新青年,1921(5).

[14]俞祖华,赵慧峰.近代中国政治自由主义的发展轨迹与 [49]李大钊.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N].评论之

演进形态[J].学术月刊,2012(5). 评论,1921(3).

99
[50]陈独秀.社会主义批评[N].新青年,1921(7). 局,
1902.
[51]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67]福井准造.近世社会主义[M].赵必振,译.上海:上海时
[52]毛泽东文集:
第 l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代书局,
1928.
[53]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N].新青年,1919(9,
11). [68]Y·Y·Tsu.“Christianity and Socialism”
[N].The Chinese
[54]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 [N].每周评论, Recorder,
1916 (47).
1919-07-20. [69]陈独秀.独秀文存:卷 2[M].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
[55]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N].每周评论,1919-08-17. 1922.
[56]陈独秀.主义与努力[N].新青年,1920-12-01. [70]Toyohiko Kagawa.“The Cross and Society”
[N].The
[57]张东荪.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N].时事新报, Chinese Recorder,1931(62).
1920-12-06. [71]Paul G Hayes.“Wise Men from the Modem East”
[N].
[58]我们反对
“布尔札维克”
[N].奋斗,1920-02-24. The Chinese Recorder,1933 (64).
[59]梁漱溟全集:
第 2 卷[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72]张仕章.新文社的过去与将来[N].野声:第 1 卷第 9、10
[60]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 7 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期合刊,
1930-09.
社,2005. [73]张仕章.赤裸裸的耶稣主义[N].野声:第 l 卷第 1 期,
[6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 5 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1928-09.
社,2005. [74]张仕章.基督教与社会主义运动·序[M].上海:上海青年
[6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 2 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协会书局,1939.
社,2005. [75]社会党月刊:
第 1 期.
[63]朱秉国.梁漱溟先生讲演·自述[M].邹平:山东(邹平)乡 [76]袁世凯与中国社会党[N].社会杂志,2012(9).
村建设研究院,1935. [77]中国社会党纲领[N].社会党月刊,
第 4 期.
[64]王先明.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的百年演进(论纲)[N].南 [78]记者.启示一[N].再生.创刊号,1932-05-20.
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79]记者.我们所要说的话[N].再生.创刊号,1932-05-20.
[65]村井知至.社会主义[M].罗大维,译.上海:上海广智书 [80]国家社会主义纲领[N].再生,1935-03-15.
局,1902. [81]张君劢.国家民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上篇[N].再
[66]西川光次郎.社会党[M].周子高,译.上海:上海广智书 生,
1932-06-20.

The Multi-Lineage Pedigree of Socialist Ideological Trends in Modern China


XU Juezai
(Center for World Socialism Studies,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uangpu, Shanghai 200020)
200020)
Abstract: As a trend of political thought for proletarian liberation movement, socialism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As an ideal with achieving “egalitarianism in wealth” and “equality for
all” as its important demands, it has been the long-cherished choice and pursuit of the progressive Chinese
people since modern times. As the methods and means for realizing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among people of
different schools varied, socialism in modern times of China presented itself in complex and diversified forms. And
it was amid the confrontations and controversies of the trends of thought that scientific socialism stood out as the
single historic choice of modern China. We should review its historical traces with rational modern cultural
awareness and from a new perspective, compare and identify the various political thoughts, so as to piece together a
complete history of socialism in China.
Key Words: modern China; socialism; trend of thought; history of thought

100
2018 年 7 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July,2018
第 11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
an Vol.11,No.4

1940 年代中共与美国的关系探析
——侧重于中共对美国的观念及政策的考察

王树林
(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党校,新疆 五家渠 831300)

【摘 要】1940 年代中共与美国的关系是中美关系史上特殊的篇章。中共与美国从合作走向对抗演绎了令

人目眩而又沉重的历史;美日关系、美苏关系是中共对美国的观念及政策推演的国际背景,而美国对华政策

(主要是国共关系)则是中共观感 、认知和评价美国的基本尺度;中共对美国的观念及政策具有意识形态的色

彩又兼备现实主义的特征,它显现了中共领导人的民族主义情结与现代化追求之间的内在张力。1940 年代中共

与美国关系的展开铸就了新中国与美国之间折冲樽俎的历史发展模式。

【关键词】中共;美国;对外关系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8)04—0101—11

1940 年代中共与美国关系的展开深刻而持久 立走向结盟。中共对美国的观感和认知虽然几经


地影响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本文拟以美日关 变化和反复,还是明确承认美国是民主国家,从
系、美苏关系的变化为背景,以中共对美国的观 而确立了与美国建立反日统一战线的政策,并争
念和政策的演变为主题,考察中共与美国从合作 取与美国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走向对抗的历史过程,并尝试探讨中共与美国关 早在 1936 年夏,中共即邀请美国记者斯诺访
系发展的历史经验。 问陕北苏区。毛泽东同斯诺进行了多次会谈,不
仅介绍了中共的历史、现状、近期目标及其政
一、
中共与美国合作的尝试
策,而且剖析了美日矛盾,批评美国的孤立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革 政策,倡导中美建立反日统一战线 [1]390-412。斯诺
命政党,其对美国的观念及政策深受共产国际和 的陕北苏区之行,开启了中共与美国非官方接触
苏联的影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共以阶级 的闸门。1937 年春,美国总统罗斯福秘密委托来
斗争的观点将美国视为压迫、掠夺中国的帝国主 华的美国军官卡尔逊考察中共华北和西北抗日根
义国家。从 1937 年 7 月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 据地。次年 5 月,毛泽东在同卡尔逊的谈话中坦率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华政策从中 地讲道,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是遥远的将来,中

【收稿日期】 2018-04-13
【作者简介】 王树林,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党校校长助理。

101
共近期的目标是在中国实行民主 [2]221。中共领导 美外交活动打下了基础,这段经历对中美关系的
人同美国记者和外交官的谈话,既反映了中共建 影响是长久的。中共提出与美国建立反日统一战
立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表达 线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要求美国赞助中国抗战,
了让美国政府和一般民众了解中共实际状况尤其 要求美国赞助中国内部团结。中共希望利用美国
是中共内外政策的愿望,进而影响美国对华政 在中国的影响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牵制国民
策。事实上,正是美国普通记者和外交官几乎共 党的反共与妥协投降活动。与此同时,中共对美
同 为 中 共 塑 造 了 一 个 充 满 神 奇 色 彩 的 形 象 —— 政策的另一个方面是,强烈地反对可能出现的美
“那个时代最富有吸引力的革命者” ,在一定
[3]66
日妥协,并对美国可能支持国民党反共活动保持
程度上唤起了美国人对中共的同情和好感。 着高度警觉[5]。
1939 年至 1940 年间美日矛盾加剧,美国采取 1941 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苏
援助中国以抑制日本的对华政策,并开始介入中 关系的密切发展,为中共与美国关系的发展扫除
国内部事务。美国政府既然希望稳定中国政局, 了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美国政府在 1942 年末
借以加强制止日本“南进”的力量,就需要改变 1943 年初主动与中国政府签订废除不平等条约和
不承认中共,不干预国民党排斥、压制共产党的 放弃在华特权的行动,更进一步促使中共从战略
消极态度,从而为中共与美国官方接触提供契 上考虑同美国在中国今后的抗日战争及战后中国
机。1941 年 1 月皖南事变在美国朝野引起了震动 建设问题上取得积极合作。
和愤慨。2 月初,罗斯福总统的代表居里在访问重 当中共尝试与美国合作时,是把美国政府当
庆期间,主动提出要求会见中共领导人周恩来。 作资产阶级的进步力量来看待的。1943 年,中共
居里表示美国赞助中国统一,反对日本,不愿内 成功地利用国际舆论,特别是美国的压力制止了
战扩大,主张政府改革。周恩来向居里提供若干 国民党又一次发动反共高潮的企图。1944 年春,
国民党制造摩擦的材料,并说明蒋介石若不改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国民党军队却在豫
反共政策,将引起国内战争,使抗战熄火,日本 湘桂战役中溃败,国共力量对比发生了微妙的变
南进。居里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 化。美国对中国战场出现的危机深感不安,6 月中
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各 副总统华莱士访华时对蒋介石颇有微词,并促成
问题不可能有何进展 。居里与周恩来的会谈
[4]503
了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在美军观察组抵达延安
开创了美国官方与中共接触的先例,标志着美国 前,毛泽东提出,罗斯福可能在国民党和共产党
在国共关系问题上既承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又 两个力量之间做出选择,我们争取变为“铁托”;
认可中共的抗日力量,要求国共坚持统一战线, 如果蒋的力量太弱,美国反攻非经过我们不可,
团结抗日。在深入了解美国的对华政策后,中共 它就有可能直接援助我们。毛泽东的乐观估计是
发展与美国的关系也就有了比较现实的基础。 建立在他对美国,特别是对罗斯福的看法之上
从 1936 年中至 1941 年底的大部分时间里,中 的。他认为,尽管罗斯福是资产阶级政治家,但
共与美国官方的联系微乎其微。中共政策中出现 他是资产阶级领袖中的进步派。他主张联合苏
的种种变化,在相当程度上,与其说是针对美国 联,抗击法西斯;对华政策是共同抗日,抑制中
政策变动所作出的反应,还不如说是中共对美国 国内战,希望国民党政府实行民主改革。毛泽东
的认识不断发展的结果。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摸索 估计,美国要打败日本,要在中国登陆,必然需
过程之后,中共积累了自己最初的外交经验,并 要中共的合作;在中国推动民主改革,也必须与
最终确立了与美国建立反日统一战线的政策。这 中共合作。毛泽东还认为,战后,美国要为战时
就为以后中共提出更加积极的对美政策,开展对 庞大的生产力寻求市场,中国也是有吸引力的地
102
方之一。正是根据这些估计和认识,中共确定了 府出面斡旋国共关系顺理成章。10 月开始,罗斯
与美国合作的方针[6]257-258。 福总统的特使赫尔利介入国共谈判,中共与美国
1944 年 8 月,美军观察组派驻延安标志着中 的合作关系在政治层面上展开。11 月初,中共与
共与美国合作的开始。中共对美军观察组的到来 赫尔利举行会谈并达成《中国国民政府、中国国
非常重视。毛泽东称美军观察组到达延安“是中 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协定》。赫尔利作为美国政府的
国抗战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因为经过七 特使却代表国民党签署了一份基本上反映中共意
年抗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 愿的文件。中共尽管作出了重大让步,毛泽东还
及解放区军民的力量终于逐渐被同盟国所认识, 是满意的。在致罗斯福的信中,他写道:这个协
“国民党想要永远一手遮天,已经困难了” [7]333。 定的精神和方向,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抗战后期,中国在同盟国中与美国的关系最密 八年来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所追求的目的之所在。
切,中共外交工作的主要对象也是美国。太平洋 在信的末尾,毛泽东对罗斯福的努力表示感谢:
战争爆发后,中共以统一战线的思路发展与美国 “我们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向是有历史传统的深
的关系,美国派军事观察组来延安等于与中共建 厚友谊的,我深愿经过你的努力与成功,使得中
立起官方联系。中共分析认为,这是“我们在国 美两大民族在击败日寇,重建世界的永久和平以
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 及建立民主中国的事业上永远携手前进。”[7]350-351
“国际统一战线的中心内容,是共同抗日与民主合 至此,中共与美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到高潮。
作,这不仅在抗战中有此需要,即在战后也有此 中共接受美国斡旋国共关系,是牵涉全局的
可能”;为此,首先争取实现与美国的军事合作, 关键问题。无论美国斡旋的结果如何,都必将对
然后再根据情况和可能开展文化合作、政治合作 国共关系和中美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军事合作与
与经济合作 。
[8]314-315
政治合作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很难设想其中
为了推动与美国的军事合作,中共制定了 的某个方面能单独取得成功。中共争取与美国合
“放手与美军合作”等方针政策,而且还做了周密 作的努力开局似乎进展顺利,但很快就受到挫
细致的部署。同时,中共也谨慎地向美方提出援 折。在蒋介石拒不接受中共关于建立联合政府和
助的要求,主张按照抗战成绩分配盟国援华物 联合军事委员会的主张后,赫尔利又转而要求中
资。中共的方针和要求,既表明了中共合作的诚 共接受蒋介石的条件。战时国共谈判陷入僵局。
意,也测试了美国合作的诚意,更重要的是为了 关于军事合作问题,表面上看来没有明显的挫
打破国民党在接受外援方面的垄断地位。事实 折,美军在华机构一直在与中共讨论军事合作问
上,中共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几乎是中共单方面地 题。可是实际上,由于形势的变化,美国最高决
帮助在华美军,例如搜集军事和气象情报,救助 策当局在 1944 年底至 1945 年初基本放弃了与中共
被难美军士兵等,而美国援助中共的问题始终没 举行军事合作的打算。中共与美国进行军事合作
有落实。 的可能性消失了[9]。
1944 年是战时国共关系最关键的一年。华莱 毛泽东曾与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多次交
士访华和美军观察组来延安后,中共希望抓住这 谈,他从民主化和工业化两个方面表达了自己对
个新出现的时机,积极发展与美国的友好合作关 美国的看法:其一,美国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应
系,借此推动一直停滞不前的国共谈判的进程。9 运用其影响,促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其二,美
月中,中共公开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 国应援助中国实现工业化。毛泽东说,中国必须
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而在中国成立联合政府是 工业化。我们不害怕美国的民主影响,我们将欢
罗斯福在开罗会议上提议的。中共接受由美国政 迎它。美国无须担心我们不采取合作态度,它会
103
发现我们比国民党容易合作。我们能够并且必须 的谈话中表达了他对美国对华政策逆转的忧虑:
合作[10]218-229。 一、美国对涉及中国的问题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
中共真诚地希望美国与中国友好合作。毛泽 看法,它仍然不完全理解共产党人;虽然近来在
东确实曾极其关注美国,并作出相当有进取性的 中国显示出来的美国政策依旧是暧昧不明,但是
努力。毛泽东把美国作为民主、进步的力量看 他不能相信它是固定而不可改变的。美国会终于
待,但他所取的意识形态目标依然是十分明确而 认识到,只支持中央政府,并不是进行这场战
坚定的,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定是社 争、加快中国民主进程、或保证远东战后安定的
会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取向与美国政治文化理应 最佳途径。二、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之间存在着
格格不入,但毛泽东一刻没有离开中国的实际: 强有力的同情、理解和互相关切的纽带。两个国
战后中国存在着另一种前途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家实质上都是民主的和具有个性的。两国都天生
的独裁统治;在结束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爱好和平,是非侵略性的、非帝国主义的。中国
的历史后,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将在积贫积弱 战后最急需的是发展经济。美国和中国经济上彼
的土地上建立,而当时并没有看到苏联援助的可 此互为补充;他们不会竞争。美国不仅是援助中
能。因此,毛泽东把美国作为战后中国革命和现 国发展经济的最适当的国家,它也是能够充分参
代化建设的一种政治、经济因素加以考量,并不 加中国发展经济的仅有的国家。由于这一切理
认为意识形态的差别是与美国合作的一个不可逾 由,中国人民和美国之间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任
越的障碍。 何冲突,疏远和误解。三、美国不认识它在中国
的影响力和决定中国事态发展的能力。蒋介石依
二、
中共与美国关系的曲折发展
赖美国的援助。如果他不是得到美国的支援,他
中共与美国关系实质性地展开,恰恰处于战 或者早已崩溃,或者已经被迫改变了他的政策,
时向战后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美苏由战时的盟 以团结全国并博得人民的支持。没有这回事:美国
友变成冷战的对手。美国以战略利益和意识形态 不干预中国!你们是作为中国的最大盟国呆在这里
的高度结合为出发点,采取了扶蒋反共的对华政 的。你们在这里的存在是巨大的 [11]326-327。毛泽东
策。从 1945 年底到 1947 年初,中共经过敏锐的观 不无报怨地问谢伟思:“我们不明白,为什么美国
察和审慎的思索,制定并实施了“中立美国”的 的政策在有了良好开端之后看来又摇摆了。
”[11]331
策略。在美苏冷战与国共内战的纠葛中,中共与 1945 年 4 月至 6 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讲话
美国的关系艰难而又曲折地发展。 和报告中表明了对美国的深刻怀疑和高度警戒。
1945 年初,由于美国在太平洋取得直接进攻 他在阐述中共的外交方针时说:“我们要求各同
日本的战略基地,进而迅速取消了在中国大规模 盟国政府,首先是美、英两国政府,对于中国最
登陆作战计划。史迪威被解职,中缅印战区随之 广大人民的呼声,加以严重的注意,不要使他们
撤销,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在对日战争中的军事作 自己的外交政策违反中国人民的意志,因而损害
用已经不予重视。美国疏远中共的种种迹象已显 同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我们认为任何外国政
露出来。1 月中,在重庆的王若飞向中共中央报告 府,如果援助中国反动分子而反对中国人民的民
说:美国各报对重庆的批评突然缓和下来;对中 主事业,那就将要犯下绝大的错误。” [12]1085 这是
共持友好态度的包瑞德、戴维斯已被调离美军观 对美国警戒的暗示。毛泽东还把英国武装干涉希
察组,不再返回延安;同时,美国正在增加援华 腊问题同美军在中国进行干涉的可能性相联系,
物资,以加速装备重庆军队。美国政府不会因延 视之为极需高度警戒之事,在中共七大期间多次
安而得罪重庆 [7]357
。 3 月中,毛泽东在与谢伟思 论及斯科比。他说,国民党反动派“希望某些同
104
盟国的将领们在中国境内执行英国斯科比将军在 与美国的合作艰难前行。
希腊所执行的职务。他们对于斯科比和希腊反动 毛泽东关于中美合作的战略思路显然不是以
政府的屠杀事业,表示欢呼”。提醒全党“要注意 帝国主义形象的美国观为基础的。他把国家独
中 国 将 来 会 有 斯 科 比 老 先 生 来 刮 油 水 ” [13] 123。 立、民族解放与战后中国政治、经济的现代化进
“我们要用各种方法来避免,如果发生了,就采取 程联系起来,而美国是作为盟友和合作者被接纳
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针”
。[13]194 其中的。毛泽东感到与美国的合作随着罗斯福去
中共七大期间,毛泽东甚至怀疑战后的中国 世已完全没有了可能,开始强调警惕英国干涉希
可能变成美国的半殖民地。他认为,经过第二次 腊民主革命的事件在中国重演,战后中国有变成
世界大战,资本主义是向下的,只有美国的资本 美国殖民地的危险。毛泽东对美国的观感和认知
主义是向上的。“美国现在的繁荣,带有特殊 显现了中共领导人的民族主义情结与现代化追求
性 , 是 特 殊 的 繁 荣 ”, 按 照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观 点 之间的张力。
看,美国这个世界经济的喜马拉雅山是要倒的, 1945 年是战时向战后转变的关键年份。2 月,
并且它自身的危机要由无产阶级革命来克服。然 美苏两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一致同意支持由蒋
而,美国繁荣的事实和干涉中国内政的可能,使 介石来统一中国以避免发生内战;8 月,斯大林在
毛泽东同意中国可能变成美国的半殖民地的看 中苏谈判中承诺不支持中共建立联合政府的主
法。他估计,战后中国“以美国为主控制国民 张。而在中国国内,抗日战争结束前后,国共紧
党 , 英 国 可 能 插 进 一 只 小 脚 ”, 这 一 变 化 将 是 张关系骤然升级。在美苏介入下,国共重庆谈判
“一个长期的麻烦”。把日本侵略者打跑了,可是 虽然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是双方的军事冲突却
又来了一个“特殊繁荣”的美国。毛泽东要求中 愈演愈烈。美国片面支持蒋介石的政策面临严峻
共高级干部“应该特别注意美国的情况”。针对 的挑战。年底,杜鲁门总统批准驻华大使赫尔利
美国反共的舆论,毛泽东鄙视地说:“你们吃面 辞职,任命马歇尔为驻华特使,并表示不以武力
包,我们吃小米,你们吃面包有劲,嘴长在你们 干涉中国内争,赞成用和平民主的方式解决中国
身上,我们管不了。” [13]188,192-193
内部问题。马歇尔使华调处国共争端,中共与美
1945 年 4 月,赫尔利在华盛顿公开宣布,美 国的关系又呈现缓和的趋势。
国政府全力支持蒋介石政府。面对美国政策的变 在洞察战后初期的国际局势和分析美国对华
化,中共最初采取留有余地的做法。毛泽东决定 政策之后,中共积极而又慎重地制定和实施了
“延安暂取不理的态度”。6 月,“美亚事件案”发 “中立美国”的策略。中共领导人认为,美国出于
生,《解放日报》点名批评赫尔利,但与美国政 自身利益的需要是一定要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来干
府分开。在中共七大闭幕会上,毛泽东正式公开 涉中国内政的;无论欢迎与否,中共一时还无法
批评赫尔利代表的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告诉你 避免这种干涉。但是,美国对华政策存在着可资
们美国政府中决定政策的人们,我们解放区禁止 利用的矛盾。美国对华政策中“扶蒋溶共”和
你们到那里去,因为你们的政策是扶蒋反共,我 “援蒋反共”的基本点是不会改变的,但由于当时
们不放心”[12]1102 。7 月初,毛泽东半开玩笑半认 种种因素的掣肘,美国尚不愿中国发生内战,仍
真地对人讲:我这几条烂枪,既然可以同日本人 想极力促成中国统一,其目的在于“取得在华优
打,那也就可以同美国人打,第一步我要把赫尔 势”或“独霸” 中国[15]32。同时,美国干涉中国
利赶走了再说[14]188。随后,新华社公开发表评论 内政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国际的压力,
说,美国的赫尔利,中国的蒋介石,一唱一和, 包括美国干涉的压力,是迫使蒋介石走上和平和
“安放下中国大规模内战的地雷。” [12]1111
中共尝试 改良道路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共在确定“和平、
105
民主、团结”的方针时,显然是把这一压力计算 中共对马歇尔使华最初抱欢迎态度。马歇尔
在内的;另一方面,一旦美国采取片面援蒋的政 最初的斡旋协助中国签署了停战协定、政协协议
策,美国的干涉就会给中共力争和平民主的努力 和整军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国共内战的升
造成极大困难,成为引发国共内战最危险的因 级。中共领导人一度乐观地认为,建立民主联合
素。对中共来说,必须力争前者,防止后者。这 政府,以和平方法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景光明。
是中共“中立美国”的必要性。 1946 年 2 月 1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目前形势与
战后初期的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关系复杂而微 任务的指示》,提出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目
妙。在中共领导人看来,战后“世界的中心问题 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的群众的与议会的
是美、苏之争,反映在中国便是蒋、共之争”。美 斗争,国内问题由政治方式来解决,我们党即将
苏斗争和国共斗争虽然在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 参加政府,军队即将整编。中国即将走上“和平
但在形式上又时常有所隔离。美国的政策是“扶 民主建设的新阶段” [17]62。毛泽东要周恩来向马
蒋、打共、反苏”;蒋介石的政策是“在打共时企 歇尔转达谢意,感谢他为促进中国的和平民主所
图中立苏,在反苏时又必望连上共”;苏联的对华 做的努力,认为他的态度和方法是公正的,表示
政策“在形式上乃不得不与中共隔离,在对美斗 中共愿意在此基础上与美国合作。毛泽东说:
争时有时中立蒋,在对蒋时亦常不联系美”。照此 “马歇尔特使促成中国停止内战,推进团结、和平
办理,中共在对蒋斗争时则“一方面固应表示与 与民主,其功殊不可没。”即便是在中国国内形势
苏联无关,另方面有时(甚至只是形式上的)也 逆转之后,毛泽东仍指示周恩来:对美国“除非
可中立美国” 。这种形式上的隔离可以减少
[16]455
他恢复赫尔利政策,公开全面地赞助国民党实行
美国大规模干涉中国事务的借口,有助于保持美 内战与独裁,我们不应和他弄僵”[7]423-425。
苏在华力量和影响的某种平衡,也有利于运用国 争取国共两党长期合作,实现和平建国是中
际上的各种力量来牵制美国。这样,中共就可以 共在战时和战后的基本方针。其前提条件是国际
通过战略上的平衡达到策略上的主动。这是中共 上美国与苏联的合作。美苏关系的演变势必牵动
“中立美国”的可能性。 国共关系的变化,进而冲击中共与美国关系的发
马歇尔使华期间,中共“中立美国”的策略 展。1946 年 2 月,斯大林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发
目标是,减缓中共在以蒋斗争为中心时所面临的 表演讲,强调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战争就不
一时的或某种程度的困难,特别是减缓美国干涉 可避免,要求苏联人民对此有所准备。3 月,英国
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它本质上是一种反干涉的策 前首相邱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讲演,鼓吹所有
略:一方面,遏制美国政策的反动性,对其错误 讲英语的民族结成兄弟联盟对抗共产主义。4 月开
的政策予以适当批评,对其武装干涉中国内政予 始,美苏关系的恶化和国共冲突的升级几乎同步
以严正抗议,对其武装进攻则是坚决抵抗,并调 并行,中国内战与美苏冷战纠缠在一起。毛泽东
动国际国内一切掣肘美国的因素,使其知难而 撰写《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提出,美
退,有所改变;另一方面,又对美国采取不挑衅 苏两国寻求妥协并不要求各国人民在自己的国内
的政策,以减少其寻隙的借口。同时,充分利用 斗争中跟着妥协,我们可以而且必须同国民党反
美国政府尚不愿意中国爆发内战并希望促成中国 动派做坚决斗争,美苏妥协的实现只能是各国人
统一这两点,通过谈判向美国说明中共当前的纲 民斗争的结果。这一思想是个现实问题,但具有
领和政策,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求得与美国某 重大的理论意义。它打破了以往各国的斗争必须
种程度的合作并运用美国的影响向国民党施加压 服从苏联外交需要的传统;解决了国际共产主义
力,争取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的主动权。 运动中国际范围内的斗争与各国人民的斗争如何
106
配合的问题。它体现了中共对苏关系的独立意识 地带”论从根本上廓清了中国内战与美苏冷战的
和对美关系的主体意识,成为中共认识和评价美 关系。就毛泽东的美国观而言,它的产生反映出
国的新起点。 中国革命将不再受美苏格局约束而独立发展的趋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反对美国援蒋是中共 势。他在“中间地带”论中将以中国革命为代表
“中立美国”策略的一个重点。6 月 22 日,毛泽东 的民族解放运动放在了超越美苏冷战之上,反侵
发表的《关于反对美国军事援蒋法案的声明》指 略反压迫的民主革命运动将主导世界的发展方
出,美国的对华军事援助法案是干涉中国内政, 向。“两论”为美国定性:“纸老虎”牌的帝国
是以强力支持国民党独裁政府,是目前中国大规 主义。9 月 12 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蒋军
模内战爆发与继续扩大的根本原因。中共发表的 必败》的社论。毛泽东写批语指出:“不但澄清
“七七”宣言着重强调美国反动派与中国反动派正 对美幻想,主要应澄清悲观思想,指出必胜前
在合作将中国变为美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并指出 途,这是目前的中心问题。”29 日,在对美国记者
“中外反动派的反动企图是可以打败的”。澄清对 斯蒂尔的谈话中,毛泽东除了揭露美国政策,表
美国的幻想是中共“中立美国”策略的另一个重 明必胜信念之外,也暗示中共不打算继续接受美
点。7 月 14 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七个月 国的调解[7]433-435。次年 1 月,马歇尔离华,美国的
总结——评司、马联合声明》的社论。毛泽东增 调停彻底失败,放手让蒋介石大打内战。中共与
写了最后一段话:“美国政府改变政策,废止片 美国的关系陷于破裂。
面援蒋,撤退海陆空军,诚意帮助中国人民及各 在马歇尔使华期间,国共双方对美国对华政
党派实现和平民主,这是一条路,继续过去的欺 策都有了切身的体会和经验。马歇尔调处在一定
骗政策,一只手‘调处’,一只手助蒋反共反人 程度上抑制了国民党武力解决中共问题的倾向。
民,这是一条路。何去何从,愿美国政府当局三思 但当蒋介石意识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底牌是为了自
之,更愿一切民主的美国人民起而注意。” [7]432-433
身的利益还得支持和扶助国民党政府时,他不仅
8 月 14 日,《解放日报》社论《一年的教训》点 下最后的决心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来消灭共产
明了美国政府是中国人民的一个“新教师”,一个 党,而且还要千方百计把美国牢牢地捆绑在国民
“反面教员”。“美国政府过去给我们听的,是罗 党的战车上。事实上,美国虽然奉行扶蒋反共的
斯福的四大自由,是中美平等,美苏合作,肃清 对华政策,但是在许多具体做法上不能不有所顾
日本侵略势力”;但是这一年来,美国的所作所为 忌。中共通过与马歇尔的接触,摸清了美国的底
“不过是帮助蒋介石‘漂亮’地实现独裁和消灭中 细,弄清了美国无力直接干涉中国事务,至多是
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民主”。一年的教训, 有限援蒋而已,从而为确定以战争解决问题的战
强化了这样的结论:“1945 年整个美国外交政 略方针提供了依据。美国政府背负着“扶蒋反
策,终于使中国共产党深信美国实在是一个敌对 共”的十字架卷入中国内战的漩涡。
性的帝国主义。
” [14]188
美苏冷战无疑使中共在观察和评判美国的
1946 年 8 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斯特朗的 对华政策时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然而,中共
谈话中提出了著名的“纸老虎”论和“中间地 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的演变却离不开中国革命
带”论 [18]1193-1195
。“纸老虎”是毛泽东对美国的 的现实。民族独立与国家主权完整始终是百年
看法的总概括,它体现毛泽东观察美国的特点: 来中国革命的头等主题,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前
从本质上而不是从表面上看美国;区别美国的 提条件。在合作抗日的岁月里,中共的民族主
“反动派”和“人民”而不是笼统地“反美”;洋 义和强国意识中还包含某种程度的美国政治文
溢着蔑视、鄙视、仇视“美帝”的气息。“中间 化的认可;战后,美国对华政策步入扶蒋反共
107
的轨道,帝国主义的形象很快就在中共领导人 可。按照这一方针,美国准备停止反对中国革
的心目中重塑和复原。 命,同时尽量利用中共与苏联的矛盾以待时机。
但是前者,美国在行动上始终没有做;后者,想
三、
中共与美国斗争的结果和影响
做而没有成功。在考虑从中国“脱身”的同时,
中国内战爆发之际,美国和苏联的冷战加 美国对亚洲政策作了调整,开始重视和依靠日
剧。由于美苏争夺的战略重心在欧洲,美国干预 本,并加强扶植东南亚国家的反共力量。这实际
中国事务的力量受到牵制。在中共领导的人民解 上是美国对新中国奉行孤立、包围和遏制政策的
放战争节节胜利,国民党的统治江河日下的情势 序幕 [19]166-172。
下,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日益捉襟见肘。中共坚 在国共两党生死大搏斗而美国又公开援蒋的
决反对美国援蒋内战,为防止美国武装干涉中国 情况下,中共对美政策的目标是坚决反对美国援
革命做好了军事斗争的准备,并在承认新中国问 蒋内战,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中
题上与美国展开新的较量。中共同美国在军事和 共领导人敏锐地觉察到美国对华政策目标与实力
外交领域的斗争,深刻而持久地影响了中美两国 之间的差距以及美国政府内部对援蒋问题上的分
关系的发展。 歧。周恩来分析认为,美国在援蒋问题上分三
马歇尔使华以促和始,以助战终。美国陷入 派:一派是新孤立派,主张不援助;一派是冒险
了中国内战的泥潭。1947 年 7 月,鉴于国民党军 派,主张无条件的援助;一派是以马歇尔为代表
事、政治和经济形势的恶化,美国政府派魏德迈 的当权派,主张援助但要加强对蒋的控制。美蒋
来华调查。魏德迈认为,在同苏联争夺的意义 之间存在着矛盾。据此,中共对美的策略有三:
上,中国对美国具有战略重要性。共产党控制中 第一是努力打蒋,打蒋愈痛,美援蒋愈动摇;第
国有损于美国的利益。美国“不插手”政策已成 二是骂蒋骂美,掀起全国人民的反美蒋运动,以
为过去,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援蒋规模。其前 引起美国的顾虑;第三是打美国人[20]。中共中央
提是国民党进行彻底的政治和经济改革,美国政 强调,一方面要继续克服恐惧美国,不敢斗争的
府相关部门严格监督美援的实施。魏德迈的援蒋 右倾观点;另一方面要继续防止反美斗争中的盲
方案大部分成为美国政府实行对华政策的重要内 目主义危险。并指出正确的策略是动员人民反对
容,其目标是尽力阻止中共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美国政府对蒋介石的一切援助,尽可能地阻止和
1948 年 9 月,国共战略决战拉开了帷幕,美 减少这种援助,同时,利用美国内部及美蒋之间
国政府支持的国民党政权岌岌可危。为了摆脱被 的各种矛盾,动摇和推迟这种援助,“如此,既
动局面,从中国内战的泥淖中“脱身”,美国政 便于逐渐提高人民觉悟,形成反美斗争力量,又
府开始认真考虑重审并制定对华政策,并因应时 利于孤立敌人,各个击破”[4]786-787。
局设计了具有现实性的政策框架:一、继续承认 为了尽快把美国势力挤出中国,并尽可能地
现存的国民政府。二、在国民政府如我们现在所 排除美国在中国的影响,中共采取了一些具体措
预料的那样被消灭之后,根据当时情况再考虑承 施。一、发表一系列声明、社论、评论,反对美
认问题。三、尽可能阻止中国成为苏联的政治、 国援蒋内战,不承认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一
军事附庸。美国在对华政策目标上有一个微妙的 系列不平等条约。二、发布一系列关于国统区工
变化,就是把“尽力阻止中共在中国取胜”变为 作的指示,掀起广泛的反美运动。三、反对美国
“尽力阻止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换言之,不 扶植日本,摧残中国民族工商业。四、对在华的
一定把中共取胜与苏联取得中国划等号,因此, 美国外交和军事人员的非法活动和侵略行为予以
美国不一定非反对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到底不 应有的惩处。中国人民的反美斗争对限制美国大
108
量援蒋起了重要作用。 足,准备应付海上被封锁。三、在华北、华东部
1949 年初,国共战略决战落下了帷幕,中共 署充分兵力,以防美国海军协同国民党海陆军袭
领导的中国革命胜利在望。这时中共要直接面对 击和扰乱我后方[22]292,308。尽管驻华美军始终没有
美国在华势力和影响存在的事实。中共领导人最 和中共部队发生正面的军事冲突,中共也认识到
担忧的是,美国直接干涉与内部颠覆破坏成为中 目前美国还不会直接出兵干涉中国革命,但是,
国革命的主要危险。中共认为,美国政府的对华 以美国为主要敌人和主要威胁的思想意识和军事
政策,已由单纯地支持国民党武装反共,转变为 部署却并未因此改变。这是中共从自身的安全考
两面性的政策,即:一方面,支持国民党残余军 虑对美国作出的本能的反应。
事力量及地方军阀,继续抵抗人民解放军;另一 1949 年 4 月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
方面,派遣其走狗混入革命阵营,组织所谓反对 党政权分崩离析。中共从建立新国家的角度逐步
派从内部来破坏革命。在人民解放军即将取得全 制定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共在外交方面采取
国胜利的时候,甚至用承认人民共和国的方法, 不承认政策。即,不承认外国政府现在派驻中国
以求取得合法地位,实施内部破坏的政策[21]231。 的代表为正式的外交人员,不承认国民党政府与
基于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识和对当时形势发 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也不急于取得帝国主
展的判断,中共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好了与美国 义国家对我们的外交承认。中共的外交立场原则
进行军事斗争的准备。从 1947 年下半年开始,中 是,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
共对美国有可能直接出兵干涉中国革命即给予高 立解放必须实现。毛泽东将这一方针和立场概括
度警戒。随着中国革命胜利的临近,中共领导人 为“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共
的这种警戒意识愈发强烈。中共中央一方面发表 采取不承认政策,不仅是为了彻底否定国民党政
声明指出,美国政府如派其军事力量对于国民党 府的法统和确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而
政府实行无论是全面的或局部的保护,均为对于 且是要摆脱过去屈辱外交传统的束缚,肃清帝国
中国神圣领土主权之武装侵略,其一切后果,应 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中共领导人是从革命
由美国政府承担。另一方面将美国直接出兵占领 的角度或者说主要是从革命的角度来看待外交问
中国沿海若干城市并与人民解放军作战的可能性 题的。中共的不承认政策并非为美国量身定做,
列入作战计划之内 。
[21]231
但其政策观念的针对性却显而易见。
1949 年 5 月初,美军在青岛地区的异动引起 当中共领导人在为新中国设计外交蓝图的时
了中共领导人的高度警惕,认为这是美国有可能 候,美国政府对中国局势的发展犹豫观望,举棋
干涉中国革命的征兆。5 月底,中共中央军委在向 不定。1949 年 2 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提出人们
全国进军的部署中,指示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 熟知的“等待尘埃落定”政策,5 月又表示美国在
目前主要任务是准备协助第三野战军对付可能的 原则上不把承认新中国问题当作一项政治武器
美国军事干涉。认为“此项准备是必需的,有此 “扣住不给”。他还开列了美国承认一个新政府的
准备即可制止美国的干涉野心,使美国有所畏而 三项条件:一、事实上控制该国领土和行政机
不敢出兵干涉”。不久,中共中央军委又提出预防 构,包括维持公共秩序;二、有能力并愿意履行
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干涉中国革命的对策,强调应 国际义务;三、其掌权得到本国人民普通接受。
当预筹对策,以期有备无患。中共中央军委所提 美国国务院还提出了“事实上”的承认与“法律
对策的要点:一、各野战军按照预定计划前进, 上”的承认之别。即,只要国民党残余政权还存
歼灭国民党残余力量,使各帝国主义在中国大陆 在,并占有哪怕是很小的土地,就继续给予“法
完全丧失他们的走狗。二、力求经济上的自给自 律上”的承认;同时在必要时考虑承认中共“事
109
实上”的掌权。实际上,美国暂不打算承认新中 识形态还是从现实利益的角度来看,采取向苏联
国,但不愿把门关死,留有余地,等待观望。在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都符合中共领导中国革命发
思想上还是把承认当作一种对新中国的“好处”, 展的逻辑。《美中关系白皮书》的作用恰好是动
也是一种杠杆,以为可以引而不发,以此来换取 员中国人民进一步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支持
中共的让步 。
[19]221-252
当时的靠拢苏联反对美国的外交政策。
国民党政府逃往广州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 中共与美国的斗争以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美国
雷登滞留南京,司机与中共接触,探寻与新中国 在中国的失败告一段落。新中国成立后,美国迅
建交的可能。中共方面作了认真考虑,并给予积 速宣布继续支持蒋介石,不承认新中国。美国政
极回应。以英国紫石英号军舰与人民解放军发生 府扶蒋反共态度更鲜明,立场更坚定。由于美国
军事冲突为契机,中共提出了新中国同外国建交 的介入,中国内战形成的台湾问题复杂化,而且
的条件。其中首要的条件就是外国必须断绝同国 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新中国与美国之
民党残余力量的关系,并且将其在中国的武装力 间的敌视和对立造成中美两国关系三十年间处于
量撤回去。1949 年 7 月初,美国最高当局决定, 非正常化状态,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格
司徒雷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访问北平。美国决 局的演变。
策人顾忌司徒雷登的行为支撑中共关于美国内部
结 语
虚弱的理论;中共则更加坚信开展革命外交的理
念:“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 中共领导人主要从革命的视角来看待美国。
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
” [18]1435
中共尝试与美国的合作,是把民族独立、民主改
8 月 5 日,在司徒雷登离华返美之际,美国政 革和中国现代化联系起来的。中共从世界革命战
府发表了编制已久的《美中关系白皮书》。该文 略和中国革命实际出发,确定了中国民主革命必
件的核心内容是:蒋介石政权失败是咎由自取, 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其前途是社会主义。民族独
并非由于美援不足,美国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同 立与国家富强始终是百年来中国革命的基本诉
时,艾奇逊发表声明称,中国的局势突出说明了 求,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在反法西斯战
“美国尽管可以出自最良好的动机对一个外国政 争中,中共的民族主义和强国意识中还包含某种
府给予大量的援助,却不能保证该援助能够达到 程度的对美国政治文化的认可;然而,中共的现
它的目的”。美国的对外政策不能建立在一厢情 代化取向并不意味着对美国政治文化的认同。
愿或是幻想的基础上。他强调“反对中国受任何 “民主的资本主义比法西斯资本主义进步些,但它
外国,或代表外国利益的政权统治”。换言之, 仍然是压迫殖民地,压迫本国人民,仍然是帝国
继续支持国民党已无用;但对中国共产党还要继 主义”。 [13]189 战后,美国扶蒋反共为中共重塑了
续反对[19]205-206。 一个帝国主义形象,而美苏冷战使中共争取并获
中共方面连续发表六篇评论批驳美国“白皮 得了渴望已久的苏联援助。中共领导人对美国的
书”,并在解放区展开大讨论。其着力点在警示持 观念及政策的演变既反映了现代民族主义与帝国
有中间立场的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打消他们的 主义的尖锐对立,也预示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亲美、崇美、恐美心理,也打消他们还持有的某 意识形态的最终不可调和的冲突。民族主义情结
种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以确立中共对未来国家 与现代化追求的张力贯穿中共与美国关系发展的
发展道路的主导地位。在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 始终。美国不是“帝国主义”的代名词,“现代
中,中共对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非杨即墨。由于 化”也并非美国的专利。中共从革命外交向国家
战后美国在中国奉行扶蒋反共政策,无论是从意 外交的转变是大势所趋。
110
美国对华政策以意识形态和战略利益的高度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结合为特征,并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力量干涉中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
(修订

国内政。无论是战时的反法西斯主义还是战后的 本)
[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反共产主义,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均是为其国家 [5]章百家.抗日战争前期中共对美政策的起源与确立[J].近
代史研究,1991(5).
的战略利益服务的。战时,美国扶蒋容共抗日服
[6]何迪.毛泽东的美国观[M]//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编.环
从先欧后亚的战略;战后,美国扶蒋反共反苏服
球同此凉热——一代领袖们的国际战略思想.北京:中央
从美苏冷战的战略。美国决策人对中共的观察、
文献出版社,
1993.
认识和判断不乏现实主义的成分,但最终未能成
[7]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增订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
为制定对华政策的主导因素;美国政府并非处心
2003.
积虑要变中国成为其殖民地,但无论战时还是战
[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4 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
后,美国支持独裁和腐败的蒋介石政权这一政策
版社,1992.
核心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 [9]章百家.抗日战争结束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美国政策的演
中华民族空前的觉醒,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成熟。 变[J].中共党史研究,1991(1).
美国政府低估了中共的力量和意志,并以冷战思 [10]约翰·S.谢伟思.王益,等译.美国对华政策[M].北京:中
维对待中共新政权。为“防止中国成为苏联附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庸”,美国以所谓的“潜在的武器”对付新中国: [11]约瑟夫·W·埃谢里克,编著.罗清,等译.在中国失掉的
例如经济制裁、台湾政权、对日政策、外交承 机会[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认、联合国席位等等。恰恰是这些问题导致了新 [12]毛泽东选集:
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中国与美国的对抗和冲突。美国需要重新认识中 [13]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G].北京:中央文献出

共和新中国。 版社,1995.

1940 年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 [14]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战略机遇期。当时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具实力和
[15]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解放战争时期统
影响的国家,而且是国际上与中国关系最密切的
一战线文件选编[G].北京:档案出版社,
1988.
国家。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是中共领导中国
[1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5 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
革命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中国抗日战争
版社,1991.
中,中共实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在不断发展壮
[1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6 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
大人民革命力量的同时,积极争取与以美国为主
版社,1992.
的盟国的合作,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人民
[18]毛泽东选集:
第 4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解放战争中,中共采取“中立美国”的政策,并
[19]资中筠.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
争取苏联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取得了 (1945-1950)
[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善于把握历史机 [20]周恩来.在西北高干扩大会议上关于全国战争形势的报
遇,充分利用一切国际力量,是中共领导中国革 告[A].1948-01-11.
命的成功之道。 [21]毛泽东文集:
第 5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2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8 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
[1]毛泽东文集:
第 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版社,1992.
[2]米契尔·布赖克福特.刘山,等译.卡尔逊与中国[M].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京: 【责任编辑 刘 滢】
[3]肯尼斯·休梅克.郑志宁,译.美国人与中国共产党人[M]. (下转至第 131 页)
111
2018 年 7 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July,2018
第 11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
an Vol.11,No.4

美军情报官与中国共产党的高层交流(1937—1947)
——卡尔逊在华北

邵 雍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徐汇 200233)

【摘 要】卡尔逊是第一位到华北敌后进行实地考察的美国军事情报人员。由于与罗斯福总统有直接的秘密

通信联系,他的考察报告对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有一定的影响。这些考察报告事实充分、观点鲜明、结论可信,具

有唯一性、权威性与前瞻性。卡尔逊客观评估中国共产党与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作用,敦促美国总统对华

实行进步的外交政策,既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完全符合美国及美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

1944 年 7 月,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实质上是卡尔逊访问延安的继续与扩大。

【关键词】卡尔逊;
军事情报;
八路军;
毛泽东;
罗斯福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8)04—0112—08

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1896—1947)是第 进行太平洋海战等,但对于卡尔逊 1944 至 1947 年


一位到华北敌后进行实地考察的美国军事情报人 的 涉 华 言 行 均 未 提 及 。 1995 年 第 5 期 《 党 的 文
员。由于与罗斯福总统有直接的秘密通信联系, 献》发表的《卡尔逊关于八路军抗战情况致罗斯
他的考察报告对当时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产生一 福的几封信》,也仅公布了 4 封信的翻译件 ① 。因
定的影响。国内学术界对此已经有一些研究成 此,就卡尔逊与中国抗战这一课题研究而言,还
果,主要是冯承伯、黄振华的《卡尔逊与八路军 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16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
的 敌 后 游 击 战 》 (《近 代 史 研 究 》 1986 年 第 1 《太阳正在升起——卡尔逊亲历的中国抗战》,是
期),谈方的《卡尔逊与中国抗战》(《抗日战争 一部卡尔逊在华北敌后考察的资料集。2017 年上
研究》1995 年第 4 期)以及侯中军的《美国军事 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舒暲、赵岳编著《卡尔逊与
情报人员对八路军的第一次实地考察》(《抗日战 罗斯福谈中国:1937—1945》更是收集了从 1937
争研究》2004 年第 2 期)等。这些论文主要依据 年到 1945 年卡尔逊与罗斯福总统有关中国抗日战
卡尔逊所著《中国的双星》,文中自述了他第三、 争的通信,其中只有少部分曾被译成中文。另外
四次中国之行,其中包括对八路军与抗日根据地 新世纪以来出版的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党的
的总体印象,以相关研究及他运用八路军的战术 领导人的年谱也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历史信息。在

【收稿日期】 2018-07-03
【作者简介】 邵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112
这些研究成果与新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拟对全面 出。朱德给卡尔逊的印象最为深刻:和蔼可亲、
抗战时期卡尔逊对华北敌后的两次实地考察作进 淳朴、坦率且正直,“思想和行为大公无私,但
一步梳理,以期有新的发现与推进。 在果断执行他认为正确而合理的计划和设想时体
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1]97-98,“他凡事实事

求是,很谦虚,很低调,从不抛头露面,而在军
1927 年 2 月 至 1929 年 9 月 、 1933 年 3 月 至 事问题上从不含糊。”[1]31 事后卡尔逊在给美国海
1935 年卡尔逊两次以美国海军陆战队情报官的身 军部的报告中说:“朱德仔细地询问我走进他部
份来到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及现实政治产生了 队的原因,指出尚未有其他外国军人或官员到访
强烈兴趣。1935 年秋开始负责罗斯福总统佐治亚 过。……向我解释了八路军发展的抵抗模式,包
温泉公寓的警卫工作,1937 年春申请去北平学习 括游击战术的运用。
”[1]98
中国文化并获批,临行前罗斯福总统会见了他, 12 月 17 日 ② ,任弼时应卡尔逊的要求介绍八
要求他记录与报告在华见闻,约定秘密通信。 路军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我们的武器处于劣
1937 年 12 月 3 日,卡尔逊从汉口到达西安, 势,但我们可以用政治教育来弥补不足”。八路军
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拜访林伯渠,并且通过他给 的“政治工作分为三部分:(1)军队内部的教
毛泽东提出了书面申请,请求允许他作为一个军 育 , (2) 居 民 中 的 工 作 , (3) 敌 人 中 间 的 工
事观察员去访问八路军。在给毛泽东的申请中随附 作”[2]72-73。通过对军队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强大
了埃德加·斯诺先生的一封信。申请在 5 天后即获批 的、士气高昂、行为堪称楷模的、高度统一的军
准,卡尔逊成了第一个访问延安的美国官员 [1]97
。 队。 “军队好比是鱼,人民好比是我们在其中游
12 月 10 日,经毛泽东亲自批准,卡尔逊从西 泳的水”。通过教育人民群众懂得为什么与日本打
安启程先去山西八路军总部,12 日抵达。在八路 仗,怎样才能打败日本,如何在内部和睦相处,
军总部,卡尔逊与朱德总司令、任弼时政委、左 懂得如何尽义务和利用权利,我们的工作可能成
权参谋长及其他一些人进行了交谈。 功 [4] 362。 卡 尔 逊 听 后 写 道 : “ 这 些 话 包 含 着 真
12 月 15 日 , 朱 德 在 与 卡 尔 逊 的 谈 话 中 说 : 理、理想和智慧。
”[2]74
“我们共产主义者,绝不像有时被描绘的那样野 卡 尔 逊 在 八 路 军 总 部 待 了 10 天 , 在 前 5 天
蛮 。 过 去 , 我 们 的 目 的 是 解 放 中 国 农 民 …… 目 里,他与朱德以及他的参谋成员每日开会,其罗
前,国家的全部力量必须集中在打败日本的任务 列的所有问题和要求都得到了回答与回应[1]98。针
上,因为日本人要使我们沦为附属国。”[2]62-63 朱 对卡尔逊想到五台山地区参观访问的要求,朱德
德还介绍了八路军在平型关歼灭日军 1000 余人的 回答说:“五台山已经完全被日本人包围,他们
战斗情况。16 日,朱德向卡尔逊表示:“通过发 正在沿着五台山区周围的四条铁路线,以两万多
展一种包括全体居民在内的抵抗形式,我们可以 兵力分八路围攻聂荣臻所部,去那里很危险。卡
完全抵消日本在现代装备和组织方面的优势。这 尔逊坚持说:“然而,这恰恰是我要求去的原
意味着,不管斗争多艰苦、需要多长时间,每一 因,因为我想看看八路军是如何作战的。”[5]151 朱
个男人、妇女和孩子都必须充满着继续抗日的决 德表示愿意提供协助。
心。由于交通困难和某些地区会被日本人隔断, 1937 年 12 月 19 日,毛泽东电示朱德、任弼
必须有一个经济计划,使十个或十二个县组成的 时,坚欲去五台山的卡尔逊须:“(一)除写信给
地区能够相对的自给。” [2]68
“我们优于犹太人的 美使馆外,需写一信交总统府说明:如遇危险,
是情报、运动、必胜决心,这是我们克敌制胜的 中国中央政府及八路军无责任。(二)派可靠队
法宝。” [3]724
当晚,两人共同观看了战地服务团演 伍送他,严密保护。”不久,卡尔逊致信美国驻中
113
国大使詹森说:“我很快要到前方去。”“这是我 吗?”聂荣臻答:“我们可以保持华北。……他派
自己要求并且是在朱德总司令劝我不要去的情况 10 万兵力来进攻我们,我们也有击退他的办法。
下前往的,如果我阵亡或者受伤,我希望明确说 不但要击退,还要扩大我们的区域。”[5]259 并准备
明,八路军或中国政府方面没有任何责任。”[6]43 开办军工厂、边区银行、发行货币。卡尔逊回忆
12 月 26 日,卡尔逊由一支 40 多人的队伍护送,从 说:“这些计划如果实现,势必使侵略者头疼。
洪洞前往晋察冀边区。 我怀疑这些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行。六个月
1938 年 1 月 7 日,卡尔逊在辽县 129 师师部见 之后我再次访问聂时,亲眼看到这些计划并非纸
了刘伯承、徐向前。刘伯承向卡尔逊介绍,八路 上谈兵。”[2]105 1 月 30 日,卡尔逊在聂荣臻的陪同
军努力避免与山西省官员之间的摩擦,“我们希 下参观了军区军政学校和五台山寺庙,并在五台
望通过示范和说理,使他们相信我们已经发展起 山镇海寺活佛住的地方过了一夜 [9]219。卡尔逊收
来的抵抗方法最适合于当前的情况。”并说已经得 集保存了自 1938 年 1 月 27 日起实施的晋察冀军区
到阎锡山的承诺,“在我们部队抗击敌人的那些县 军政学校第四队第一周教育科目表,同时收集保
里,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方法来保持秩序。”[2]84,85 存的还有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抗敌报》(油印)
卡尔逊问刘伯承、徐向前:你们的师部在后方, 1938 年新年增刊和 1 月 10 日出版的《锄奸运动周
而部队在前面打游击,如在正太路一带遇到敌 特刊》③。
人,那么先要向司令部报告情况,获批准后才能 卡尔逊在晋察冀访问了近 50 天,步行和骑马
打,时间怎么来得及呢?刘伯承、徐向前回答说: 走遍了河北北部的大部地区。卡尔逊说:“这是
遇到这种情况,前方部队首长有权根据游击战争的 一次艰险的长途旅行”,也是“一种十分有趣十分
原则和当时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相机作出决定, 宝贵的经历”[10]484。作为一个有心人,卡尔逊有
不必事先请示 [7]148。徐向前谈话中说:“有统一 意收集保存了 1938 年 1 月 12 日八路军《告被日寇
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和依靠民众游击战争这两个法 占领区域的同袍》油印传单。
宝,最后胜利一定是中国人民的!”[8]358 徐向前的 1938 年 2 月,卡尔逊离开阜平,2 月 23 日返回
和蔼与满面笑容给卡尔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安。3 月 23 日,他向美国海军部做了《关于中
1 月 29 日,卡尔逊到达阜平,115 师副师长聂 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副标题是“特别有关
荣臻给卡尔逊讲述了 11 月份朱德如何派他们几个 中国八路军(原共产党部队)的组织和策略”,结
人来阜平的故事,并介绍了晋察冀军区开展游击 论是“八路军的领导人发展了一种抵抗模式,如
战的情况和经验。聂荣臻指出:“敌人在华北的 果将这种模式推广至所有日军已经或可能入侵的
兵力非常空虚,如果我们的武器装备好一点,把 地区,将有效阻止日军的扩张并使战争得以拖
敌人赶出河北去并不是难事。”卡尔逊问:“枪械 延,可以让中国政府有充裕的时间来组织和培养
和弹药怎样补充的呢?” “能够从敌人那里缴获来 强大反击力量,同时持久性战争也将致使日本国
补充吗?” 聂荣臻答:“我们正在收集国民党撤走 力每况愈下。”并预见“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事务中
时抛弃的枪支。河北农民大抵有枪,那是抗日战 的影响将在战后迅速提升。”[1]95
争前为抵御盗匪而自卫用的。最近,因为不堪敌

人的压迫,农民纷纷拿出自己的武器,组织游击
队,但供不应求。” 从敌人那里“缴获了一些,但 1938 年 4 至 5 月,时任美国驻华使馆海军参
不十分多。”卡尔逊说: “与中国比,日本虽强但 赞、并作为罗斯福总统派驻中国的秘密观察员的
人口少,兵力不足是它侵略中国的最大弱点。” 卡尔逊访问延安。卡尔逊此次西北之行的主要目
“要是日本派 10 万精兵来攻打你们,你可以支持 的是“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为中国共产党及武
114
装力量,即八路军做一定程度的评估,……获取 有企业。……中国应同一切愿意在平等基础上对
八路军在抗日过程中使用的‘游击’战术的信 待我们的国家建立和保持友好关系”。战后“国家
息” [1]96
,其前往西北地区的军事通行证是通过委 要经过了民主准备阶段,才会放弃像阶级斗争、
员长副官黄仁霖上校得到的,同时又有美国大使 土地革命这一些运动。
”“愿意与中国在平等基础上
馆的支持。 交往的国家都可以得到鼓励来投资。
”⑥卡尔逊回忆
4 月底,卡尔逊以美军观察员身份到达延安, 说:毛泽东“有看穿问题本质的神奇本领”[1] 57,
拜访了毛泽东、张闻天、肖劲光等军政领导人, 他“是一位谦虚的,和善的,寂寞的天才,在黑
“用了 10 天时间考察了共产党的基地”,观看了军 沉沉的夜里在这里奋斗着,为他的人民寻求和平
民的军事训练,访问了一些机关学校与群众团 的公正的生活”[2]153。
体。他访问了一所有 6000 名学员的军事学院(显 这时,陕甘宁边区文协和八路军总政治部共
然是抗大),其中 300 名女性学员。课程安排的时 同组织了一个文艺工作组,有刘白羽、欧阳山
长是 4 至 6 个月,学员们 60%的时间用在军事课程 尊、汪洋、林山和金肇野 5 位文艺青年要深入华北
上,其余是政治训练。卡尔逊与许多教职工谈过 敌后,开展文艺工作。出发之前,毛泽东接见了
话,发现他们对军事技巧和策略都懂很多。德国 他们。5 月 9 日,毛泽东写信给卡尔逊:“现有一
人李德是该校教职员中的一员。还有一所教政治 文艺工作团 5 个人与先生同行,先生的工作可从他
科目的学院,叫陕北公学。“有 1500 名学员,女 们得些便利,他们的工作也请先生给予可能的助
学员几乎占半数。学员住在黄土山坡侧壁上挖出 力。主任刘白羽先生来见,请接洽。”[1]331 其中刘
的窑洞里。这种窑洞一直蔓延到延安周边几英里 白羽是 1938 年春天刚到延安的,4 月 1 日在张闻
外。” [1]57-58
天、毛泽东宴请招待的边区文化人之列[11]381。欧
1938 年 5 月 5 日晚,毛泽东会见卡尔逊,谈话 阳山尊是戏剧家,刘白羽请他充当卡尔逊的翻
持续到次日凌晨,双方交谈内容涉及抗日战争、 译。作为同伴前往前线考察。毛泽东还回赠卡尔
欧美政治形势等。关于抗日战争,毛泽东说: 逊一件缴获的日军皮衣和一个日记本,之前卡尔
“中国像一个能盛一加仑的细颈瓶,而日本灌进了 逊送给毛泽东骆驼牌香烟。
半品脱水④。它的部队进占一地,我们转向另一地 卡尔逊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翌日,5 个年轻
方;他们追击,我们就后退。日本兵力不足,无 人来见我,说他们已经得到允许陪同我旅行。
”[1]58
法占领全部中国,只要人民决心继续抵抗,他就 5 月 14 日,卡尔逊请文艺工作团 5 人在三仙园午
无法用政治手段控制。” [2]150-151
“正像山西是华 餐,宾主尽欢。5 月 15 日 10 时许,卡尔逊与文艺
北的战略锁钥一样,五台地区也是山西的锁钥。 工作团离开延安[1]206。
我们占领五台,日本人就不能控制山西。”毛泽东 1938 年 7 月,卡尔逊一行经过晋西北,到达
说有多种围困,日本围困中国,我们也围困日 晋察冀。他听说边区银行建立后已把各种伪钞统
本,“另一种围困应是美国和俄国同中国一道围 统挤出了边区去,还参观了新建的一个枪械修理
困日本。这将是一种国际的围困。” 谈话结束后 ⑤
所,卡尔逊说,该所制造的手榴弹“同德国或捷
毛泽东与卡尔逊合影留念。据卡尔逊自称,他与 克斯洛伐克的制品同样有效力”,步枪的“有效射
毛泽东有过两次长谈,专门问过等战争过后中国 程是 150 米,对山区的游击队来说是足够了”。 卡
共产党打算是什么,毛泽东说:“我们希望目前 尔逊对聂荣臻介绍的与日军作战经过很感兴趣。
同国民党的协定能持续下去,建立一个真正民主 他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也参加过,就守在壕
的两党政府。……银行、矿山、交通应该国有。 沟里头打枪,你打过来我打过去,一点味道都没
应发展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作社,我们赞成鼓励私 有,你们这个好,一方面打,一方面考虑问题、
115
分 析 情 况 ” [5] 155。 卡 尔 逊 写 道 : “ 傍 晚 , 聂 来 资运往日本。卡尔逊后来回忆说:邓小平“矮而
谈。……临时政府的控制力量已经延伸到河北省 胖,身体很结实,头脑像芥末一样地灵敏”[2]226。
的中部……。在建立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秩 接着卡尔逊又向徐向前询问冀南当地的局势
序以增进人民的福利,增强他们抵御侵略的力量 问题。徐向前说:“现在日本人只占据铁路沿线
方面的发展是很杰出的。这个被隔离的区域已经 的城镇和我们南边的大名。这一带的土匪已经消
成为新思想的试管”⑦。 灭,但是南面可不大妙。”宋任穷也向卡尔逊介绍
7 月 12 日,卡尔逊离开晋察冀,走了五天路 了冀南地区发动群众,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程,7 月 16 日,抵达南宫。正在冀南的 129 师邓小 组织抗日群众团体和民主政权等情况[7]149。
平政委、徐向前副师长在华兴烟草公司的一个院 卡尔逊后来忆述,邓小平、徐向前等“领导人
子里会见了他,宋任穷陪同 [7]148
。徐向前介绍了 不动声色的自信。……他们的想法明确、清晰,对
129 师在冀南的抗日斗争情况:日军“3 月 31 日, 自己的军事战略和运用它的能力,深信不疑。
”[2]223
大约 3000 人的一个纵队,随同一列载有 180 辆卡 7 月 19 日,卡尔逊一行离开南宫前往鲁西北。
车的火车向前推进,通过一个关口进入山西。我 行抵临清,孔庆德已带着小分队在城外数里远的地
们突然攻击其侧翼,打死近千日本兵。最精彩的 方迎接[8]362。8 月 6 日,卡尔逊在郑州火车站与文
是我们烧毁了他们的全部卡车。”卡尔逊接着问: 工团成员惜别,赠送毛毯、手电筒等作为留念。
“八路军消灭了土匪了吗?”徐回答说:“不,除 从西北返回汉口以后,卡尔逊积极宣传中国
非是向他们解释了对中国人民的事业造成的损害 共产党以及敌后地区的真实情况,在给罗斯福的
之后,他们仍坚持糟蹋老百姓。”然后给卡尔逊介 定期报告中称赞中国共产党没有腐败,军队官兵
绍说,汉奸部队“必须进一步用消灭日本军队来 平等,精神饱满、斗志高。建议应该援助共产党
证实他们的忠诚”,“仅这个地区就有大约五千名 抗日武装。8 月 22 日,美国《时代》周刊刊登卡
这样的叛军向我们投诚” 。
[6]224-225
尔逊关于八路军抗日的长篇报道,并配发了他和
当卡尔逊对徐向前说,他“想具体知道每一 朱德的合影,引起了轩然大波。日本政府甚至就
个八路军战士都宣誓遵守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此向美国政府提出抗议,美国军政界一些人也对
时,邓小平依次说出了十大纲领的具体内容。卡 卡尔逊的言论严重不满。9 月 18 日,卡尔逊在汉
尔逊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在山西和河北“看到了应 口接到一道专横的命令让他闭嘴,导致他立刻递
用每一条纲领的实际事例。自从离开晋西的黄河以 上了辞呈。在给友人埃德加·斯诺的信中,卡尔逊
来,我所到之处都在强调发展统一战线” 。
[2]225-226
说:“在政府中我完全被封住了嘴。过去几年,
连下两天的滂沱大雨使卡尔逊行程延迟,也 我因为不能写出我想写的而感到恼怒。现在有非
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邓小平、徐向前谈话。在谈 常强烈的信念,我感到当前的处境难以容忍。我
及国际政局时,邓小平对情况的了解使卡尔逊大 只是告诉过艾格尼丝、弗雷达、麦克·费希尔、杜
为吃惊。邓小平说:“去年,美国向日本人提供 廷孟以及这里的八路军军官。现在只有叶剑英在
了他们从国外购进的武器的一半以上。”当时卡尔 这里,但他给毛泽东发了电报。叶表示愿意尽可
逊只知道美国主要同情的是受侵略的中国一方, 能帮忙,但现在也没有什么忙可以帮的。” [1] 141
他一直认为美国人会拒绝把战争物资卖给一个侵 1939 年 4 月 20 日,卡尔逊的辞职报告获得批准,
略的国家。听邓小平这么一说卡尔逊感到震惊,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他又去江南考察了在那里战
忙问:“你能肯定这一点吗?”邓小平斩钉截铁地 斗的新四军。卡尔逊对新四军的观察发表在 1941
回应:“是的”
。 年 1 月 15 日香港出版的《中国保卫同盟》通讯
回到汉口后,卡尔逊公开要求美国停止将物 上。回到美国后,他以亲身经历撰写了《中国的
116
双星》在纽约出版。 近距离多方位的谈话,这在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
之前,是任何一个外国军官无法享受到的采访特

权,因此他的报告又具有权威性。更重要的是卡
1941 年 1 月,卡尔逊回到美国。皖南事变发 尔逊的报告具有前瞻性,早在 1937 年 12 月 24 日给
生后,他在檀香山公开批评该事变“实由国民党 罗斯福的信中就提出了与中国特别是与中共合作
妒忌共产党势力之发展,而此种妒忌,乃由于日 的可能性。1944 年 2 月 23 日,他又在给罗斯福的
本间谍居间对国民党反共分子作不断煽动之所促 信中说,时机已经成熟,应派遣像他一样有经验
成” 。 1 月 29 日,国民政府外交部急电驻美
[12]122
的人去华北,以寻求与中共共同作战的机会。在
大使胡适,指令他监视并遏止卡尔逊在美国的亲共 1938 年 3 月给美国海军部的报告中卡尔逊还敏锐
宣传,称卡尔逊“抵美后,如仍有此言论,仰就便 地预见到,如果将八路军持久战的抵抗模式“推广
随时妥予解释,并转知驻美各领事馆一例办理”
。蒋 至所有日军已经或可能入侵的地区,将有效阻止日
介石本人也在 2 月 19 日发电指示宋子文:“以中名 军的扩张并使战争得以拖延”,并预言“中国共产
义劝告卡尔生,何以彼到美后之言论,与其在华时 党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将在战后迅速提升”[1]95。
对中所谈者如出二人,望其改正为盼。
”[13]当天美 这些远见卓识后来均一一得到印证。1944 年 3 月 2
国外交官戴维斯在给国务院的备忘录中认为:海 日,罗斯福在给卡尔逊的回信中说:“我确信,
外媒体对中共的正面译介报道“是斯诺、史沬特 总有一天,我们大家需要你回到那儿去。” ⑨ 从美
莱、葛尔德、卡尔逊等人令人信服的热情所造成 国总统的话语中人们可以知道卡尔逊提供的情报
的效果,他们的这种热情基于对中国共产党运动 对于美国政府是何等的宝贵和重要。
进行的长期密切的观察研究” 。
[14]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没有忘记这位老
1941 年 9 月,卡尔逊上书罗斯福总统,要求 朋友。1944 年 8 月 6 日,周恩来致信王炳南⑩,希望
率部参加太平洋主岛登陆作战,获批后重新加入 他与外国朋友保持联络,其中就有卡尔逊 [15] 592。
海军陆战队。12 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卡尔逊再 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后来在《美军观察组在延
次从军。他担任美国海军陆战队营长,组织突击 安》一书中称:“我的印象中,事实是:中国共
队,参照八路军的管理方式,实行严格的军事训 产党真正非常尊敬的少数外国人中,除了俄国革
练、官兵平等和军事民主。1942 年 3、4 月间,他 命者以外,只有诺尔曼·白求恩和爱文斯·卡尔逊
运用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参加马金岛海战,一战成 上尉。……爱文斯·卡尔逊上尉 1937 年至 1938 年
名。后又率部先后参加了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塞班 在共产党控制区进行了一次长达 1000 英里的旅
岛等地的作战,立下战功,晋升为准将旅长⑧。 行,他是第一个对边区情况作了正确报道的美军
1944 年 7 月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之前,对美 观察者。” [16] 64 8 月 14 日,朱德、周恩来、叶剑
国官方来说卡尔逊考察敌后根据地的报告具有唯 英、聂荣臻在延安致信卡尔逊,信中写道:“美
一性。即便是美军观察组也没有去新四军部队考 国已经加入了反对我们共同敌人的战争,您本人
察过。卡尔逊除了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秘密通信 则用自己的行动一再证明,您已站在经过游击战
之外,也按常规向美国海军部作了报告,这些报 术和民主的人民战争精神锻炼的队伍前列。……
告事实充分,观点鲜明,结论一致且可信。卡尔 战争的事实已将我们同美国第一次联系起来。” 􀃊
􀁓
􀁉

逊在敌后根据地考察期间,与中共领导人毛泽 在这封联名信中,中共领导人给卡尔逊的评价是
东,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政委任弼时,八路军 129 “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真正代表美国民主的
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委邓小平,115 朋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站在经过游击
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进行了 战术和民主的人民战争精神锻炼的队伍前列”。
117
1944 年 10 月 28 日,朱德、周恩来、叶剑英、 论,而且有实际行动,直接在战场上支援了中国
聂荣臻四人联名信的复印件附在卡尔逊给罗斯福 的抗日战争,这是难能可贵的。
总统的信中。卡尔逊在回信中写道:“我相信 作为罗斯福总统派驻中国的秘密观察员、美
……美国军事使团的成员将同我一样,确信中国 国驻华使馆海军参赞卡尔逊不辞辛劳,深入敌后
共产党军队的领导人,较诸国民党军队的大部分 战场,实地探访,他信赖中共军队将领,敏锐预
领导者更值得信赖。” [1]91 卡尔逊站在美国的立场 见到中共影响将在战后迅速提升,敦促美国总统
上,反对国民党制造的反共摩擦,确信中国的共产 对华实行进步的外交政策,既符合中国人民的利
党军队的领导人更值得信赖。在美国开始亚洲大陆 益也完全符合美国及美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共
的军事行动时,他们的作用是非常有利的。由于这 同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事业。美军观察组进驻
些话是直接写给现任美国总统的,不能不对美对华 延安实质上是卡尔逊访问延安的继续与扩大,两
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1944 年 3 月 2 日,罗斯福总 者背后均有罗斯福总统的明确支持。
统致信卡尔逊:“我已经尽我最大努力来劝阻中国 因此卡尔逊将军不愧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
某些领导人不要对八路军领袖们采取更激烈的反对 友”、“真正代表美国民主的朋友”,值得中国人
行动。” 11 月 15 日,罗斯福总统致信卡尔逊:
[1]339
民永远纪念。
“看起来重庆的情况有点儿好转,我希望并祈祷所 注 释:

谓共产党人的局面真的有所改进。
” [1]340 ①分别是 1937 年 12 月 24 日、1938 年 3 月 4 日、1944 年 10 月

1946 年卡尔逊因病再次退役,隐居在波特兰 28 日卡尔逊致罗斯福的信,附录 1944 年 8 月 14 日朱德等


人致卡尔逊的信。
的雪山山麓。同年冬,他在旧金山召开“中国和
②《任弼时年谱(1904—1950)》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年版)
远东大会”,声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周恩来对
第 362 页作 12 月 14 日,误。因为卡尔逊在《中国的双星》
此 致 电 感 谢 。 1947 年 4 月 毛 泽 东 、 朱 德 、 周 恩 (新华出版社 1987 年版)中记载很明确,与任弼时交谈是
来、彭德怀联名致信卡尔逊,感谢他为中国人民 在观看战地服务团演出后的第二天。
解放事业做出的努力,并祝他早日康复􀃊􀁉􀁔。5 月 27 ③卡尔逊收集保存的八路军文件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

日,美国远东民主政策委员会主席卡尔逊在美国 图书馆捐赠给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图书馆,相关照片见

波特兰的医院里病逝,终年 51 岁。8 月 11 日,朱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抗战 上海记忆展览图册》
(上海市政
协 2015 年印行)。
德、周恩来获悉卡尔逊病逝,致电卡尔逊夫人
④半品脱等于八分之一加仑。
称:“卡尔逊将军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增进中
⑤卡尔逊:
《中国的双星》
(新华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50-152
美人民友谊与争取美国实行进步外交政策的贡 页,
《毛泽东年谱 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
献,将永为中国人民所纪念。” [1]762
社 2013 年版)第 69 页也有相应的披露。
作为第一个访问延安的美国官员,卡尔逊将 ⑥《太阳正在升起——卡尔逊亲历的中国抗战》
(北京出版

中国共产党同美国第一次联系起来,开了美国官 社 2016 年版)第 57 页。但这些内容《毛泽东年谱(1893—


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年版)中没有记
员直接与中共最高层交流的先河,卡尔逊对中国
载。
共产党与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积极作用的客观评
⑦卡尔逊:
《中国的双星》
(新华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94 页。
估,对于打破国民党对边区的消息封锁有着重要 但同书的小标题却是
“新中国的试管”

的意义。 ⑧《聂荣臻回忆录》
(解放军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486 页说,卡
作为一个美国海军军官,卡尔逊第一次将八 尔逊“回到美国后,他就向罗斯福总统上书,要求给他一

路军的人民战争游击战术与军事民主用于打击日 些人员和武器,让他带着到菲律宾去打游击。罗斯福开

本侵略者的实战,杀敌致果,这在整个世界反法 始没答应,经他一再要求,同意了他的计划,分配给他一
些人员和武器,由美军潜艇送到了菲律宾海岸,真在那里
西斯战争中是极为罕见的。也可以说他不仅有言
118
打起游击来了。卡尔逊在菲律宾搞了一阵子,没搞出什 2006.
么名堂来,问题是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异国他乡,人生 [4]任弼时年谱(1904—1950)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地不熟,菲律宾人民对这些美国人的举动抱怀疑,卡尔逊 2014.
他们人单势孤,当然很难站住脚。”录此备考,我们认为聂 [5]聂荣臻传[M].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
帅当年写回忆录时,相关参考文献还是比较欠缺的,何况 [6]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卡尔逊回国后参军参战也不是《聂荣臻回忆录》的重点。 社,
2013.
⑨《太阳正在升起——卡尔逊亲历的中国抗战》
(北京出版 [7]宋任穷回忆录[M].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1994.
社 2016 年版)第 339 页,但吕彤邻主编:
《卡尔逊与罗斯福 [8]徐向前传[M].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谈中国 1937—1945》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7 年版)导言第 5 [9]聂荣臻年谱:
上册[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页的译文与此略有不同:
“我相信我们大家需要你返回那 [10]聂荣臻回忆录:
中[M].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1984.
里的时候会到来的。
”相关英文原件可查对该书。 [11]张闻天年谱[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0.
⑩原中共中央长江局国际宣传委员会委员。 [12]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国抗日战争
􀁓《太阳正在升起——卡尔逊亲历的中国抗战》
􀁉
􀃊 (北京出版 军事史料·新四军·参考资料:2[G].北京:解放军出版
社 2016 年版)第 332-333 页。但在朱、周、叶、聂四人的年 社,
2015.
谱中均未记载,在现有的文献中也没有发现信中所说的 [13]胡适任驻美大使期间往来电稿[M].北京:中华书局,
“我们上次通信”
。 1978.
􀁔任文:
􀁉
􀃊 《国际友人在延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 [14] Chinese Political Affairs, The U. S. National
司 2014 年版)第 189-190 页。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与彭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The Central
德怀四人年谱均未载。 Decimal File: 893. 00/14650.
参考文献: [15]周恩来年谱(1898-1949)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太阳正在升起——卡尔逊亲历 1998.
的中国抗战[M].北京:
北京出版社,2016. [16]包瑞德.美军观察组在延安[M].济南:济南出版社,
[2]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中国的双星[M]. 祁国明,汪杉, 2000.
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1987.
[3]朱德年谱(1886—1976):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责任编辑 赵 春】

A US intelligence Officer and the Top 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1937—
(1937—1947)
1947)—
——
Carlson in Northern China
SHAO Y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uhui, Shanghai 200233)
200233)
Abstract: Evans F. Carlson was the first American military intelligence officer that visited the Chinese
communist troop headquarters in northern China. As he had direct secret communication with President Roosevelt,
his investigation reports to the US government had much impact on the US government’s China policy. These
reports, with substantial facts, clear views and sound conclusions, were exclusive, authoritative and
forward-looking. Carlson objectively assessed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Eighth
Route Army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urged the US President to adopt a progressive foreign
policy toward China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s well as the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people, conducive to the concerted fight against the Japanese aggressors. In July 1944, the US Army Observation
Group was sent to station in Yan’an, which marked, in essence the continuation and extension of Carlson’s visit to
Yan’an.
Key Words: Carlson; military intelligence; Eighth Route Army; Mao Zedong; Roosevelt
119
2018 年 7 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July,2018
第 11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
an Vol.11,No.4

抗战初期延安对日机轰炸的预防
——以《新中华报》的报道为视角

孙 伟 张秀旭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学科研部,
江西 井冈山 343600;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对外流与培训开发部,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延安在日机轰炸前的预防措施,包括宣传对日防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由专门的防空机构进行集中

领导,发表防空、防毒的基本常识,延安各界共同成立防空协会。1938 年 11 月 20 日、21 日,日军对延安进行第一、

第二次轰炸,由于轻敌松懈、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遭受较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1938 年 12 月 12 日、14 日的第三、

第四次轰炸,由于此前的防空措施比较到位,房屋毁损较大,但无人员伤亡。许多宝贵的防空经验,为解放战争、中

共建立自己的航空事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抗战初期;
延安;日机;
轰炸;
新中华报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8)04—0120—07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
一、
在日机轰炸前的预防措施
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为了彻底摧毁中国人民的抗
日意志,除了在正面战场不断增兵外,还加强了 随着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不断深入敌后开展
对一些重要城市的疯狂轰炸,如上海、南京、广 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对敌作战屡获胜利,
州、武汉、重庆等。日机也对中共中央所在地延 如夜袭阳明堡、平型关大捷等,引起日军对中共武
安进行了连续轰炸,对中共领导的抗战工作和给 装力量的重新估量。另外,为了切断苏联援华通
延安军民造成了一定损失。本文主要以苏维埃中 道,“籍西北进攻之完成,切断苏联东西之联络以
央政府机关报(后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 利便其对苏作战”[1]。加之延安地处陕西北部,曾
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在 1937 年 7 月 经是边塞重镇、交通要冲,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至 1938 年底的系列报道为视角,客观、深入考 随着日军战略西进,其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引起
察抗战初期中共对日机轰炸延安的预防措施及其 了日本的高度重视。基于以上主要原因,日军逐渐
成效,以期深化中共延安时期的历史及抗战史的 把中共的政治军事中心延安列入其轰炸范围。
研究。 1937 年 7 月,“发现日本飞机一架盘旋一周

【收稿日期】 2018-07-09
【作者简介】 孙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党史教研中心副主任,教授。张秀旭,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对外交流与培训开发部主任
科员,
助教。

120
向东飞去。” [2] 这是对日机出现在延安的最早记 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知识普及。
载。虽然日机此次的主要目的是侦察,没有抛下 防空方法依其目的不同而有差异。主要有两
炸弹,但凸显了日军轰炸延安的意图,足以表明 种:一是积极防空法,“其目的,在对抗战排除
延安并非世外桃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延 敌人从空中攻击之损害,在无驱逐机及高射炮的
安各界开始着手防空工作,并有了相应的举措。 延安条件下,应对空布置高射机关枪及指定步兵
首先,宣传对日防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延 射组由防空司令测好防空射击位置,有组织有装
安防空委员会在发布的《防空防毒宣传大纲》中 备有指挥按射击要领对空发射以抵御之。”二是消
指出,日本的飞机除了轰炸前方外,还要来轰炸 极防空法,“其目的在使城市避免空袭之损害减
抗日后方,对边区更是不会放松。这是“因为我 少敌机袭击的威力,在延安条件下环城周围及靠
们边区是全国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 山土洞石洞岩隙裂口,布置好明显的目标,经常
所领导的抗日红军的后方与根据地。日本帝国主 设置伪装以便掩蔽。

义他深刻的知道共产党红军是全国民族统一战线 防空警报分为三种,可根据声音进行判断:
的组织者与团结的核心。因此,日本飞机充分有 其一是预行警报,“防空机关根据各方情报或监
可能来边区轰炸,而且必然会来边区轰炸”。进而 视哨的报告得悉敌机来袭时所发出之警报”;其二
指出,“我们一点也不能忽视日本飞机,必须积 是紧急警报,“就是来袭的敌机已经快到城市领
极的来进行防空防毒,这种防空防毒的进行,是 空防护地区时所发出之警报”;其三是解除警报,
为了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损害,保全国防力量,保 “就是来袭时敌机已经离开我防空地区没有空袭疑
障抗日后方的安全,这也就是保障抗日战争前线 虑时所发出警报”[4]。
上的胜利!”[3] 又如,教大家如何用肉眼辨别日机的标志与
其次,由专门的防空机构进行集中领导。如防 颜色,这个也很重要:“(一)机翼机身全灰色,
空委员会宏观领导防空工作,指定划分区域,指导 (二)机尾及方向舵升降舵全红色,(三)两翼上
构筑防空工事等,“每一个群众都应在防空委员会 下端各有日徽一个,(四)防止伪装我国机徽章
领导下紧急动员起来学习防空的智识”,“须按防 颜色等。
”[5]
空委员会的指定划分的地区迅速动员群众做好掩蔽 在《特区防毒常识》一文中,提到要使后方
部” ,“广泛深入动员城乡居民按防空委员会之
[4]
人民安全,国防力量巩固,就必定要掌握有关毒
规定,迅速兴工建筑防空掩蔽,并合乎防空建筑原 气的知识,以防备敌人用毒气来害我们。介绍了
则由防空委员会派指导员指导与督促之” 。[5]
五种类型的毒气:催泪毒瓦斯、喷嚏毒瓦斯、窒
另外,防空司令部负责防空的具体指挥工 息毒瓦斯、中毒性的毒瓦斯、糜烂毒瓦斯,其作
作。“军政机关群众团体及商民人等均同绝对接 用及中毒后的症状。还总结了毒瓦斯的四种散布
受防空司令员之指挥”,“防空司令员所指挥各种 方法:利用风向吹放,用炮射击毒瓦斯弹,用手
防空机关须各尽自己所受之职责切实的坚决的执 榴弹迫击炮或投射机射击者,用飞机在空中放瓦
行” 。
[4]
斯爆炸或由天空使瓦斯雨下者 [6]。毒气的危害极
再次,发表防空、防毒的基本常识,供延安 大,呼吁延安民众引起高度重视。
民众学习与操作。防空委员会专门用两期连载了 最后,延安各界共同成立防空协会。1937 年 8
《特区防空简易须知》,就对空防御、防空方法、 月 19 日,延安各界召集联席会议成立防空协会,
对空警戒、防空警报、防空指挥、防空纪律、日 以高岗为主任,高如华为副主任,委员共计 13
本飞机之标志与颜色、延安市防空建筑工程注意 人,下分宣传、检查两个部门。次日召开了全体
事项、受空袭市民对爆裂弹的防护法、防空消防 会议,就有关事宜作出详细规定。该协会是在官
121
方防空组织不甚完善、职责不甚明确、还存在一 品丰富,特别是凤凰山脚下的光华书店,总是挤满
定安全隐患的情况下所作的一种补充,它承担了 了人。许多新到延安的人,总是利用星期天的机
一部分防空功能,目的是充分调动民众的力量, 会去逛逛大街。为防轰炸,上级早有通知,并且三
尽量消除防御死角。具体职责如下: 令五申,大集会、听大课都不在延安城内。11 月
(一)起草防空防毒常识,供给人民防空 20 日正好是一个星期天,大家休假,无法规定禁止
防毒教育材料。(二)划分延市东西南北四 进城,上街的人特别多。因此敌机第一次大轰炸损
个区乡,城南区,城东区共六个区,每区内 失很大,导致人员伤亡很多[8]102-103。
各机关及群众团体推举一组长负责指导防空 敌机来势突然,虽然造成了短时的混乱,但是
防毒事宜。(三)建筑防空掩蔽部(亦名飞 在党和边区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各界民众立即开展
机洞)由各区按照各地距离在城墙脚下或山 了自救与善后工作,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脚下寻找适当地点,城中心则挖在附近空坪 第一,救护。第一次轰炸时,“当时各卫生
内。(四)由抗联会在城乡中向群众动员与 机关立刻出动,尤以国联防疫团第三组蒋主任最
解释,并组织宣传队,各机关部队应召集驻 为奋勇当先,在敌机威胁下将受伤人员全部抬送
地附近群众晚会进行宣传并派人指导群众建 边区医院,各医士连夜在暗淡的灯光下,替受伤
立掩蔽部事项。(五)建立防空警报所,一 人员医治伤处。
”[7]
以击钟为号(声音紧促),一以吹飞机号。 第二,疏散。“在敌机不断扰乱我们的面
(六)防空掩蔽部均须于一个礼拜内完成。[2] 前,日来延安市民有计划有秩序有组织而迅速的
可见,由于缺乏高射炮等必要武器和空军支 疏散。”[9]如 11 月 20 日夜,毛泽东的住处由延安
援,延安军民对肆虐的日军飞机防范办法不多, 市内的凤凰山麓迁至延安城外杨家岭 [10] 96。机
此时在中共看来很难做到积极防空,其主导思想 关、团体、学校及群众连夜搬到城外,次日,日
是以消极防空为主,即“我们每一个士兵,即乡 机来得更早,但延安已成一座空城[8]110。
下每一个群众都应当了解防空的简单常识,以减 第三,表扬。面对敌军的这两次空袭,“表
敌机来袭的威力,避免不需要的祸害” 。
[4]
现最英勇与值得我们特别表扬的,即是公安局的
警察及救护队的同志们。他们在敌机狂炸下,不
二、
日机第一、
二次轰炸及预防措施
怕一切牺牲,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担负着维持治
随着国民党军在山西临汾、运城的机场被日 安与救护伤员的任务。这种英勇的例子,实可为
军占领,缩短了日机飞临延安的距离。不过,从 全国警察员与救护队的楷模,我们特向他们表示
1937 年 7 月算起,日机真正轰炸延安是一年多后 无上的敬意!
”[11]
的事情。据统计,仅在 1938 年 11 至 12 月间,延安 第四,奖励。对在救护过程中表现英勇的人
就遭受四次轰炸。 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上月敌机轰炸延安时,
之前,关于日机要来延安轰炸的消息一直不 本市各级防空人员积极参加各项工作的很多,延
断,侦察的飞机也接连不断。在 11 月下旬,日机 市政府特于二日晚召开奖励防空人员晚会,并请
对延安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疯狂轰炸,据记 鲁艺学院演剧助兴。同时,边区政府捐国币一百
载,“本月二十日清晨敌机七架轰炸延安市,死 四十元,市商会、各民众团体及市民等又共捐一
伤三十余人”,“二十一日,敌机第二次轰炸延安 百余元,以奖励积极工作的防空人员。
”[12]
时,因我准备更加充分,故无死伤”[7]。 第五,慰问。包括直接慰问和来函慰问。
当事人对第一次轰炸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当时 “民政厅,市政府及公安局等机关于月初组织慰问
延安城内是延安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商店林立、物 组,慰问被敌机炸伤灾民,今已结束,成绩很
122
好。”“蟠龙抗大第七大队来函慰问延安市被敌机 建,并且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轰炸受难同胞。
”[13] 与此同时,另一个威胁也引起了边区政府的
敌人扬言,将以飞机 60 架来轰炸延安 。为
[7]
高度重视,那就是潜伏下来的汉奸敌探可能配合
了敦促延安上下更加重视对敌防空工作,《新中 日军,趁机捣乱抗战的后方。因为,此次敌机来
华报》专门发表社论,重点谈了两个问题:加紧 轰炸时,就发现了汉奸帮助日机定位轰炸目标,
防空与锄奸。 事实已经教育了全体人民,锄奸工作是刻不容缓
该文对此前的防空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深 的急务。至于如何开展,“除了健全各地锄奸小
刻反思。“敌机两次空袭延安,使我们在人员上 组工作外,还须要把这一工作造成为广泛的群众
物质上确实受了不少的损失,这是不应有的现 运动,以具体的事实来教育广大民众,提高民众
象。假如每个人民能在平日认真执行历次防空的 的民族警惕性。只有依靠于广大民众,才能彻底
号召,事前充分的准备,那么我们就可以减少以 肃清汉奸的活动。” [11] 锄奸工作是经常的,除了
至避免这些无益的损失。”那么出现这一次血的教 空袭时,平时也很重要。
训,其原因何在呢? 当然,还要进行防空防毒的宣传,再次对广
首先是存在侥幸心理。“敌机没有空袭延安 大市民进行知识普及。如延安边区防空分会刊发
之前,一部分人民尚存在着‘延安处于万山重岭 的材料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是穷凶恶极,无所不
之中,敌机难以发现目标’的幸免心理。”其次是 为的野蛮强盗;我们应有高度的警觉和坚定的立
放松了警惕。“少数人对敌机的轻视,因而放松 场;怎样来防空;怎样来防毒;防空防毒要联系
了防空的准备,更有少数人,在警报发出后,尚 到检举汉奸铲除汉奸;延安是抗日的模范区,也
不躲避至防空壕内,以至敌机投弹时,惊慌奔 要做防空的模范;大家遵守防空司令部的命令和
逃。”再次是缺乏防空常识。“在敌机投弹时,许 警报;我们的口号。特别提到,要通过进行防空
多人不知卧倒,以至人员上遭受了一些伤亡,据这 防毒的设备,恢复贸易等各项工作,反对轻敌与
次炸后的检查,受伤或炸死的人,伤势多在上部, 恐惧的不正确倾向,积极参加检举汉奸,遵守防
这可以证明,我们对防空的常识仍是非常的缺乏, 空司令部的命令和警报等,延安就能在防空上也
此后在敌机投弹时应注意卧下,或寻找凹地躲避。
” 成为全国的模范[14]。
文章要求,广大延安市民要牢固树立防空意 可见,由于思想松懈、轻敌侥幸、经验不足
识,“我们早已指出,边区为敌人最切齿痛恨的 等原因,日军的前两次空袭造成了较大的人员和
地方;而延安又为边区的重心,敌人要破坏边 财产损失。为此,边区政府和广大军民在做好自
区,而首先从延安破坏起,亦是我们所意料的。 救与善后的同时,能及时总结经验,转而高度重
只不过是时间罢了,今天已为事实所证明”
。 视预防措施的补救。可以说,从上到下已经充分
该文还指出要避免两个不好的倾向。第一, 做好了应对日机再次来袭的准备,虽然不能做到
敌人的轰炸引起了一部分人过度的惊慌,这是不 让对方有来无回,却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对的。“只要有安全的防空掩护部(飞机洞),懂
三、
日机第三、
四次轰炸及预防措施
得普通的防空防毒常识,敌人并不是怎样可怕
的。”所以,既要反对轻视敌机的心理,也要反对 前两次轰炸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不到一个
在敌机面前表现出恐慌。第二,绝不能因防空而 月,日机便急不可耐地轰鸣来袭,于 12 月上旬对
妨害本身工作,停止了正常营业,“这不仅对商 延安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疯狂轰炸。当然,数量
业流通遭受巨大影响,而且对国防力量也是极大 并非日军此前扬言的 60 架,依然还是 7 架,这也
的损失。”所以,在空袭之后,要及时进行灾后重 是对延安城防空预防的一次检验。
123
据记载,“敌机七架十二日第三次来袭延 是最好的防空洞,炸弹即使落在洞口,破片除散
安,本市于上午十时二十五分发出空袭警报,全 着洞口内上方外内下方尚无大损害;在空袭中,
市人民即往防空司令部所规定的地方隐遮起来, 千万不要成群集结一处或乱跑,以免引起敌机扫
全城象到了深夜一样地沉静下来,敌机于十时四 射或投弹;斜坡,石旁,河边比平地损害更大,
十五分窜入本市上空,高射机枪齐发,敌机仓惶 不可躲避;万一遇夜袭时,灯火应完全熄灭[17]。
投弹四十余枚逸去。炸毁民房一百余间,死猪二 就在日机第四次轰炸延安的当日,陕甘宁边
只鸡三只而已。十四日上午九时四十五分敌机七 区抗敌后援会、陕甘宁边区青年救国会、陕甘
架又来延轰炸,投弹四五十枚,损伤甚微。
” [15]
宁边区妇女联合会、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
对于 12 月 12 日、12 月 14 日的这两次日机轰 会、陕甘宁边区农民会等 13 个边区团体,通过
炸,延安军民的应对发生了不少变化。比如,能 全国各报馆致函全国同胞,强烈谴责日机轰炸
够提前二十分钟向民众发出空袭警报,全市人民 延安。该宣言对日军的暴行进行了揭露,并在
能即刻赶往预定的防空设施躲避,有高射机枪进 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呼吁全国人
行还击等,显然之前做了多次预演。结果并无人 民团结起来抗击日军。主要有以下三层意思:
员伤亡,只是房屋毁损较大,使日机这两次轰炸 首先,介绍损失。日军“于十一月二十,二十
几乎无功而返。 一两日袭击延安,计前后敌机共来三十余架,投弹
在此后的半个多月里,《新中华报》并没有 一百五十九枚,死伤共一百五十余人,毁民房三百
太多防空的报道,只是连载了一篇文章,以进一 零九间,牲口九十余匹,损失无算”。为了控诉日
步巩固和提升市民对日机轰炸的认识,做到有备 军的暴行,当然要详细介绍延安的受损情况。但这
无患。该文澄清了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为什么 个数字明显高于之前的报道,特别是人员死伤情
日军要轰炸远离前线战场又不设防的延安城呢? 况,可能是当时的统计不完整或宣传需要。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般概以扰乱民心与后 其次,寻求援助。“延安地处偏僻,物质缺
方抗战工作为原则,杀伤人马,毁坏建筑之有限 乏,此后敌寇或竟施其更毒辣之手段,以破坏我
物质方面尚在其次,比如敌机此次来延轰炸,每 边区各地。吾人除尽最善之努力从事预防外,尚
次所用汽油及炸弹,与我被炸之民房相较,当然 祈国内外同胞及友邦之人士,予以物质上及技术
相差甚多,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因为敌机的轰炸就停 上之援助!”除了做好自身的防空预防外,还呼吁
止了一切工作,中了敌人的阴谋”[16]。敌人主要 国内外各界人士资助防空经费、提供防空武器
是为了扰乱中共后方的民心与抗战指挥工作,残 等,以加强防御力量。
杀无辜平民与炸毁财物只是其次。所以,在敌机 最后,表明决心。“尤宜协助政府,充实防
轰炸结束后,我们还要恢复之前的一切工作,继 空组织与训练民众,普及防空知识,以减少无谓
续支援前方抗战。 之牺牲。我人相信: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终当
文章还告知大家如何辨别敌机的类型及用 为同胞复此血仇,为人类除此大患,取得最后之
途,包括重轰炸机、轻轰炸机、战斗机(包括驱 胜利。” [18] 为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了中华
逐机、攻击机)、侦察机等。再次强调了一些防空 民族的解放,延安民众要想尽一切办法,加强防
常识,以避免或减少空袭来临时不必要的人身伤 空建设并训练民众,以应对日机的空袭。
害,如在发出警报时,人人应无条件地服从负责 可见,由于前两次日军轰炸的教训,许多好
军警人员之合理指挥;炸弹落下落地时多成辐射 的做法和经验已逐渐深入延安广大军民,因地制
形爆炸,应该赶快卧倒,破片由背上飞过损伤较 宜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防空规范,修建了一
小;选择低狭地卧倒,或僻入路旁垦沟内;窑洞 定的防空设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预案,在
124
准备较为充分的前提下,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与财产损失做了统计。1946 年抗战胜利后,延安
市政府在《解放日报》正式公布数字:“轰炸次
结 语
数:17 次(投弹 1690 枚);伤亡人数:伤 184 人,
自 1938 年 11 月 20 日日机第一次轰炸延安,造 死 214 人;毁建筑物:公共房产 1176 间,过街戏
成较大的人员与财产损失后,边区政府和延安民众 楼 10 座,牌楼 10 座,石洞 5 座,民房 14452 间;
及时汲取教训,采取了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防空 另有基督教礼拜堂一座,房室 94 间;天主教堂房屋
取得了明显成效。 75 间;死牲畜:197 头;毁粮食:34.5 万斤。此
日军明知延安军民做了充分准备,军事打击 外,尚有其他损失,总计金额合边洋约28亿元。
”[21]
的意义已经不大,但为了动摇中共的抗战决心, 从 1938 年 2 月 18 日到 1944 年 12 月 19 日,日
以及破坏中共对前线的抗战指挥,此后还是加强 军集中陆军和海军的主要航空兵力,对重庆及其周
了轰炸的频率和力度。直到 1941 年 8 月 4 日最后一 边地区轰炸长达六年零十个月时间,时间长、规模
次空袭 [19]
后,日军的空军主要投入太平洋战场, 大、非人道、损失重,史称“重庆大轰炸”。1945
才结束对延安近三年的空袭。 年 2 月,重庆防空司令部编制了《历年来监视区及
有不少人回忆了当时轰炸的情况,及其对延 重庆市区空袭损害统计表》,数据显示:从 1938 年
安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如李德回忆,“九月以 10 月 4 日到 1943 年 8 月 23 日,重庆市区共发布空
后,日本空军开始骚扰这个城市,先是侦察机, 袭警报 217 次,日机进袭 8934 架次,投炸弹 10940
接着是轰炸机,几乎天天如此,有时在一天之内 枚、燃烧弹 1783 枚,造成人员死亡 8059 人,受伤
轰炸几次,轰炸过后留下来的是倒塌的房屋和布 9129 人,损毁房屋 15450 栋又 24959 间[22]401。
满了弹坑的街道。一年之后,整个延安几乎成了 从总体上看,由于日军重点轰炸国民党陪都
一片瓦砾,只有城墙还残存着。大家都逐渐搬到 重庆,并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相比
偏僻的地方去了,大多数人搬进了窑洞,搬进农 较而言,作为中共首府的延安也遭受了日军的不
民的旧住宅,或者新地道。”“延安被炸毁以后, 间断轰炸,造成了一定的财产损失,延安城的建
日本人还继续空袭这个城市达一年之久”,“我在 筑亦未能幸免,几乎变成废墟,但是人员伤亡比
延安期间,即使在阵地上有了几部高射机枪之后, 较小。其实,由于抗战期间的延安城属于国民党
也没有见到一架敌机被击落,但轰炸的影响不大, 政府的特区,被排除在国防体系之外,敦使延安
生活在继续着,甚至一天比一天更活跃。
”[20]273-274 的防空自成一体,与国民党的重庆等城市的防空
李德于 1939 年 8 月离开延安去莫斯科,他的 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决定了延安更多通过自身摸
上述表述基本上是可信的。如此看来,抗战初期 索寻求反空袭之术。
的延安城还是遭到较大的破坏,为躲避轰炸,机 在中共和边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界群众
关与群众大多转移到偏僻的地方。当然,由于防 克服了极端恶劣的条件,特别是缺乏飞机和必要
御工作比较充分,延安军民的生活还是有条不 的高射炮的情况下,利用特殊的地理环境因地制
紊,敌人的残暴不仅没有使大家屈服,反而激发 宜构建了独特的防空体系,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
了大家的抗战决心,更加团结、更加活跃,对胜 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打破
利更加充满了信心。甚至有人回忆,“以后敌机 了日军的阴谋,保卫了延安,保卫了党中央,也
再来至多能炸死几头羊或猪,群众不但不怕敌人 保卫了边区。延安城的防空成绩可圈可点,特别
飞机,反而欢迎敌机来延安给多投下一些铁弹 是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对于中国其他地区具有
皮,好制作农具。
”[8]96 示范效应。中共在中央苏区时期、长征期间就有
其实,官方和民间都对日军轰炸延安的人员 简单的对空斗争经验,到了抗战初期,在实战中
125
一步步积累了许多宝贵的防空经验,如提前从主 [10]逄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

城区疏散到郊区、广修防空设施、以民防为主 文献出版社,
2005.
[11]加紧防空与锄奸[N].新中华报,1938-12-05.
等,延安城也成为了全国防空的模范。延安军民
[12]短讯[N].新中华报,1938-12-05.
日积月累所形成的这些成文的规定和约定俗成的
[13]五日延安[N].新中华报,1938-12-10.
做法,对于解放战争时期防范国民党飞机的轰
[14]防空防毒宣传大纲[N].新中华报,1938-12-05.
炸,以及中共开始培养自己的航空人才、建立自 [15]本市又遭轰炸损失甚微 延长亦于十二日被炸[N].新
己的航空事业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华报,
1938-12-15.
参考文献: [16]徒 谨. 敌 机 空 袭 时 应 有 的 认 识[N]. 新 中 华 报 ,
[1]日本进攻苏联的检讨[N].申报(香港版),1938-12-02. 1938-12-20.
[2]防止日本飞机袭击 延市各界成立防空协会[N].新中华 [17]徒 谨. 敌 机 空 袭 时 应 有 的 认 识(续)
[N]. 新 中 华 报 ,
报,1937-08-23. 1938-12-25.
[3]防空防毒宣传大纲[N].新中华报,1937-08-26. [18]反对敌机滥施炸轰延安[N].新中华报,1938-12-20.
[4]特区防空简易须知[N].新中华报,1937-08-23. [19]敌机今日飞延肆虐,廿七架投弹百余枚[N].解放日报,
[5]特区防空简易须知(续)
[N].新中华报,1937-08-26. 1941-08-04.
[6]特区防毒常识[N].新中华报,1937-08-29. [20]奥托·布劳恩.中国纪事[M].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4.

[7]敌机两次袭延[N].新中华报,1938-11-30. [21]日寇轰炸延安损失[N].解放日报,1946-03-10.

[8]任文.红色延安口述·历史:延安时期的大事件[M].西安: [22]潘洵,周勇.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日志[M].重庆:重庆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版社,2011.

[9]敌机狂轰延安[N].新中华报,1938-11-30. 【责任编辑 刘 滢】

On the Precautions Adopted by Yan’


Yan’
an against Japanese Air Raids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s Reports by the New China News
SUN Wei, ZHANG Xiuxu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 Jinggangshan, Jiangxi 343600;
343600;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
Yan’an, Yan’
Yan’
an, Shaanxi 716000)
716000)
Abstract: Some precautionary measures were taken by the Yan’an side to counter the Japanese air raids. A
special air-raid defense agency was set up to take charge of the issue, publicizing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air-raid precautions, releasing tips for air-raid and gas protection; an air defense association was organized by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Due to inexperience and lack of precautions, the Yan’an side suffered great casualties
and losses in the first two Japanese air raids on November 20 and 21 of 1938. Thanks to the sound precautions, no
casualties were reported in the third and fourth rounds of air raids on December 12 and 14 of 1938, despite the
great damage to houses and buildings. The rich experience in air-raid precautions later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beration War as well as in establishing our own aviation industry.
Key Words: early days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Yan’an; Japanese air raid; the New China News

126
2018 年 7 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July,2018
第 11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
an Vol.11,No.4

对西安事变的全景扫描
——李义彬《西安事变史略》评介

曾景忠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 北京 东城 100006)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极其重大的 三分之一。可见此书分析历史背景非常详细,这
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的资料和著作很多。李 就像一幅摄影作品,其景深比较深长。
义彬在研究中共党史,参与写作《新民主主义革 (二)西安事变的过程。包括事变的发生和进
命通史》的基础上,积四十年的积累,专题深入 展,以及激起的各个方面反应。包括:(1)西安
研究西安事变。他曾于 1998 年出版了《震惊世界 张、杨的决定和部署,捉蒋过程,蒋介石和在西
的一幕——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一书。近二十年 安的国民政府军政大员被拘后的情形,事变发生
中,有关西安事变的史料陆续公布。他又补充新 后西安方面的举措。(2)南京国民党中央和国民
史料,于西安事变八十周年之际,出版了《西安 政府的决策,行政副院长孔祥熙代理行政院长,
事变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年)。与 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等。(3)全国地方实力派
其他西安事变著作相比,此书利用中央档案馆和 各 军 政 势 力 和 民 众 的 反 应 。 (4) 各 国 的 反 应 。
俄国共产国际的档案,对西安事变的重要历史背 (5)中共方面的反应。
景——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共的关系,和中共、 (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秘密谈判到释
共产国际处理西安事变的态度记述较为详实。 蒋,包括端纳、宋子文、宋美龄先后赴西安,与
张、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谈判的过程,到蒋介石
一、
完整叙述事变过程
获释回到南京。
《西安事变史略》叙述西安事变的过程比较详 (四)西安事变的善后。张学良在南京受军法
细,层次清晰。此书大致分五个层次。 审判,东北军的东调,西安发生“二二事件”。
(一)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对西安事变的主 (五)西安事变结束后国共两党的谈判。
角张学良,从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写起,包括
二、
记述西安事变的一些历史细节
他参加“剿共”后来转而联共的过程,事变另一
主角杨虎城的政治历史,张、杨二人如何与共产 西安事变的大致过程,一般读者是了解的。
党联络,与蒋介石矛盾激化等。全书 14 章中,写 《西安事变史略》一书叙述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就占了 6 章(将近一半),篇幅占了全书 过程及结局,参考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叙述中不

【收稿日期】 2018-06-07
【作者简介】 曾景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审。

127
乏引人阅读兴趣的具体历史细节。这里试举数例。 的态度,对西安事变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学良拟派骑兵第六师第十八团团长刘桂 (第 223 页)“如果说,事变前,张学良寄予希望
五执行抓捕蒋介石的任务。事先,为了考验刘 最大、事变后又令他失望最大的,在国内的是阎
的忠诚度,张学良曾试探问刘:派他去刺杀杨 锡山的话,那么在国外的便是苏联。”“张学良当
虎城,你敢不敢?随即摸摸白的胸口,心跳不 时匆忙释放蒋介石,原因固然很多,但与苏联所
跳(是否异常)。然后才告知,实际上是要他去 持的反对态度不能不说没有丝毫关系。”(第 226
抓捕蒋介石。 页)日本对事变的态度,则为“静观”,但反对中
捉蒋后,杨虎城手下的勤务兵给蒋送饭吃送 国中央政府在抗日、容共之条件下与张学良妥
衣服穿,蒋介石均加以拒绝。后来勤务兵说,是 协。(第 234 页)书中介绍: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
他们自己花钱买的,蒋才答应穿衣,吃饭,并表 在事变第二天致电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报告中国
示不会忘记他们。张学良见蒋,蒋均拒绝回答张 发生西安事变的情况,当即判断:中国国内各实
的话,仅斥责张:“我不是你的长官,你也不是 力派不会支持张、杨,而会支持中央政府;苏联
我的部下,你不要叫我委员长。你要承认我是你 不会支持张学良,从而削弱中国抗日阵线;日本
的长官,我现在命令你马上把我送走(去洛阳), 等待观察中国政府怎样处置事变,不会介入。于
否则任凭你把我杀了,我同你没有旁的话讲。”蒋 是,他得出的结论是:“我倾向于认为,蒋介石
甚至捂着自己的耳朵,连说:“我不同你讲话, 并无危险。”书中说:“在事变第二天,许阁森这
我不同你讲话。”其中或有描述,但应大体符合真 个报告所做的估计基本上是准确的。英国真不愧
实。蒋在新城大楼还写了两份遗嘱:一给宋美 是在中国‘经营’了近百年的老牌西方列强,其
龄,表示决心殉国;一给蒋经国、蒋纬国,希望 对中国内政外交等方面情况的掌控和判断,当时
他们以生母对待宋美龄。 其他国家都望尘莫及。”(第 228 页)
书中引用冯玉祥日记和孔祥熙回忆录等资
料,叙述西安事变的信息传到南京后,国民党中 三、
揭示了中共与西安事变的
央和国民政府研究对策:李烈钧、陈璧君等主张 不解之缘
保蒋之安全,戴季陶、何应钦等主张打,宋美
龄、孔祥熙主和平。后国民政府决定褫夺张学良 就总体言,《西安事变史略》一书中最突出
本兼各职,组成“讨逆军”,由何应钦任总司令。 的内容,是张、杨发动西安事变与中共的关系密
黄埔系三民主义力行社邓文仪、桂永清、贺衷寒 切。读此书后产生一个印象,就是中共与西安事
等则积极动员起来,决心营救领袖出险。 变有不解之缘。
书中叙述各地方实力派对事变的反应,有一 (一)中共对张、杨的统战工作
句话是确实的:“国民党内的非蒋派系和地方实 西安事变两主角张学良、杨虎城,在起伏迭
力派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直接响应张、杨的行 荡的民国政治风云中走上联共反蒋的道路,贯串
动,相反,国内却出现了一股颇有声势的‘拥蒋’ 着一条中共对张、杨开展统战工作的线索。《西
潮流。要求无条件释放蒋介石的声明和通电纷至 安事变史略》一书揭示了许多重要情况。
沓来。在‘救蒋’旗号下,大批蒋军涌入潼关。” 张学良在“剿共”作战中损兵折将,为了保
(见该书第 240 页) 存东北军实力,变“剿共”为联共的立场。在杜
书中介绍各国对西安事变的反应,分苏联、 重远等人指点下,寻找中共线索,张学良录用中
日本和西方国家三部分。其中写到:苏联指斥张 共党员宋黎作秘书。其后由被红军俘虏又释放的
学良发动事变,反对张、杨扣押蒋介石,“苏联 东北军将领高福源联络,与中共接上关系。中共
128
做东北军的统战工作,成效显著。中共驻东北军 与南京对立的方针,不组织与南京对立方式(实
代表刘鼎长驻张学良身边。张学良先后与李克 际是政权形式)”,要“尽量争取南京政府正统”,
农、周恩来在延安会谈。起初,张学良与中共存 “把局部的抗日统一战线,转到全国性的抗日统一
在分歧:中共主张“反蒋抗日”,张则主张“逼 战线”。书中说,中共中央 13 日会议意见未完全统
蒋 抗 日 ”。 红 军 作 战 方 向 欲 出 山 西 , 向 河 北 发 一起来。15 日,毛泽东等红军将领发出电报,呼
展,张主张红军出宁夏、绥远。后来,张学良逐 吁“罢免蒋氏,交付国人裁判”。《红色中华》一
步向中共立场靠拢。双方实际上停战。他向中共 再 发 表 文 章 , 要 求 “ 审 蒋 ” “ 除 蒋 ”。 ( 第
通情报,透露国民党内部情况,暗中支援红军武 237-242 页)至 19 日,中共中央内部意见才趋于
器物资,前后接济用款达 76 万元。随着与蒋介石 一致,放弃了“审蒋”“除蒋”的口号。后来毛
的矛盾逐步加深,张学良与中共联系愈加密切。 泽东说:西安事变后在宣言中提出把蒋交人民裁
叶剑英、潘汉年与张学良接触会谈。张学良秘密 判是不对的。(第 243 页,第 251 页)
成立政治组织“抗日同志会”,有 13 名中共党员 事变发生后,毛泽东等决定对张、杨策应支
加入进去。 持,建议组成西北抗日联军。毛提出:军事上红
杨虎城为了在西北地区生存发展,与蒋介石 军主力南下,进行战略大迂回,进至郑州等地,
矛盾逐步加深,暗中与中共人物联络。他早期与 直逼南京。不过,红军前线总指挥部彭德怀、任
魏野畴联系,南汉宸当过陕西省政府秘书长。其 弼时不同意,主张迅速停止内战,红军主力坚守
后,中共红军方面汪锋、王世英做过西北军杨虎 陕甘根据地。(第 257 页)
城工作,申伯纯、张文彬、王炳南等许多中共党 (三)共产国际指示和平解决事变
人,都在杨虎城身边。 中共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发生变化,与苏联、
中共与张、杨暗中逐步结成“三位一体”的 共产国际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密切相关。事变发生
局面。书中揭示,事变前夕,当张、杨秘密谋划 后,苏联报纸即加以谴责。共产国际与苏联政府
进行“兵谏”时,杨虎城提出对蒋行“挟天子以 是联通的,对事变也持反对态度。事变发生后,
令诸侯”的手段,源于他身边的中共党员王炳南 中共中央即请示共产国际。书中根据共产国际的
的划策建议。(第 129 页) 资料,揭示了斯大林、季米特洛夫等担心事变会
(二)中共对事变的支持及不同主张 引起中国更大规模的内战,只会有利于日本帝国
说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一开始就立即主张和 主义,故而指示中共采取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
平解决事变,缺乏根据。《西安事变史略》一书 苏共中央与共产国际领导人曾举行联席会议交换
中对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的态度经历的变化, 意见。书中虽然采用了共产国际指示电报因“电
内部意见曾经出现过分歧,叙述得比较清楚,反 文不清,译不出来”,延迟了中共中央收阅的说
映了历史的真实。 法,但认为:“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舆论,对中
事变当天,中共中央向北方局发出的指示中 共中央决策所起的帮助作用,也不容抹煞。

即提出号召:明令罢免蒋介石,交付国人审判。 (四)中共参与谈判解决事变
书中说:中共中央站在西安一边,支持张、杨的 中共中央派出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到西安,
行动。“此时要求罢免和公审蒋介石,的确是对 与张、杨商谈对事变的处理。书中还根据宋子文
‘逼蒋抗日’方针的反复和动摇。”13 日中央政治 西安事变日记和蒋介石日记、周恩来致中共中央
局会议,毛泽东做报告。报告中提出:“把蒋除 的电报等资料,叙述了中共确定和平解决事变的
掉,无论在哪方面,都有好处。”张闻天不同意 方针,周恩来与宋子文谈判,面见蒋介石等情
“审蒋”“除蒋”的口号。他主张:“我们不采取 况。蒋认为,结束事变,症结在于共产党。后周
129
恩来参加调解释放蒋介石的活动。周恩来要求停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另一处说:“西安事
战,撤兵,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剿共等。宋子文 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根本扭转了国内的时局。

要求取消苏维埃、红军名义,放弃阶级斗争,服 分析一下,这两句的说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蒋为全国统帅。蒋对周说:“若尔等以后不再 后一句话与前一句话的主语不同,比前一句话只添
破坏统一,且听命中央,完全受余统一指挥,则 加了“和平解决”四个字。但这非常重要!加不加
余不但不进剿,且与其他部队一视同仁。”周说: “和平解决”四字,在性质上是有根本区别的。西
“只要蒋先生能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 安事变的发生使中国有可能陷入大规模内战的危
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 险,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才避免了内战,使国家
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指挥。”张未听 真正统一。该书作者对此也有这样的分析:“保蒋
东北军中过激派和杨虎城提出的蒋无保证不能放 安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绝大多数国人的愿
蒋的主张,决心亲送蒋回南京,向中央请罪。 望。在这个事关大局的问题上,处理得好,可赢得
(五)中共参与事变的善后 群众,有利于结束内战;反之,则要脱离群众,使
书中对中共参与事变的善后工作也有较细的 内战延长和扩大,只会对日本帝国主义有利。”
叙述。张学良送蒋回南京后,受到军法审判,判 (第 244 页)这一判断,基本上将事变本身可能产
刑特赦,收押管束。蒋介石下令东北军调甘肃或 生内战的危险,与事变之和平解决有利于结束内战
东调。中共欲保持西北张、杨与中共三位一体之 两种的不同后果都说到了。
局面,并发动各方面力量企图迫使蒋介石释放张 《西安事变史略》在完全赞颂张、杨的基点
学良。东北军内过激派主张不惜与中央军决一死 上,称发动事变的张、杨二人“被国人称为‘千
战。红军将领彭德怀、任弼时到西安,向东北军 古功臣’‘民族英雄’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和西北军中和、战两派说明,不宜用战争解决问 作者竭力阐释张的动机之“纯洁”:“张学良发动
题。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秘密亲到西安指示: 西安事变的动机是纯洁的。他在事变中多次申
中共决不参加内战。毛泽东、朱德、张国焘主张 明,对蒋实行‘兵谏’,既不想伤害他,自己取而
与东北军、西北军同进退。周恩来向杨虎城和东 代之;更不是想借机要挟蒋,以扩大自己的地盘
北军内主战派表示了希望和平处理的方针,但也 和势力;而是诚心诚意地爱护蒋,想把他从误国
表示对他们支持。1937 年 2 月 2 日,发生了东北军 误民的歧途上拉回来。”不过,有关张学良发动西
少壮派杀害王以哲的事件。事件发生后,周恩来 安事变的动机,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对于这
将主战派应德田、孙铭九、苗剑秋三人送到红军 个问题,看法并不一致。就在这本书里,有些资
前敌指挥部。 料也能引发读者作进一步的思考。
有关事变善后,周恩来力劝东北军接受蒋介 有关发动事变的动机,此书记述到,张、杨
石提出的西调甘肃方案,而于学忠等决定接受东 策谋事变时,曾有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谋
北军东开豫皖的方案。 划。(第 129 页)发动事变前,张、杨曾估计:发
确实,西安事变前前后后,中共与事变结下 动事变,会得到各地实力派李宗仁、白崇禧和四
了不解之缘。 川刘湘的支持,华北宋哲元、山东韩复榘已表示
愿以兵力支持。阎锡山至少可以保持中立。起事
四、
有关张学良发动事变之动机
之后 ,可形成西北、华北、四川、广西联合起来
《西安事变史略》一书倾向性强,以赞颂张学 与南京对峙的局面。(第 139 页)张学良派人与各
良、赞扬西安事变为主调,这是此书的一个特点。 地军政势力联络,企图获得支持,希望发生预想
书中说到西安事变的重要影响: “西安事变改变了 的结果。并且,张学良还曾寄望于苏联的支援。
130
如此说来,发动事变,挟天子以令诸侯,形成与 编张季鸾《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敦促事变的发
南京对峙的局面,这就不是“诚心诚意地爱护 动者和参加者,从心坎里悲悔认罪,赶快向蒋谢
蒋”那么简单“纯洁”了吧。 罪。连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全国各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出现张、杨所预想的得 界救国联合会,也不支持张杨发动的事变,认为
到各地方实力派支持,形成与南京对峙的局面, 张、杨扣留蒋介石“实在是一个极大的不幸”,
中国将陷入何等凶险境地!所幸,只是“后来的 “不能为全国民众所赞同”
。此信要求西安迅速释放
事实,并不完全像他们原来估计的那样”。西安事 蒋介石。(第 244 页,214 页)当时,广大中间阶
变发生后,“并没有出现群起响应的局面”,地方 层,社会各界是不赞成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
实力派大多数不主张扣押蒋介石,而是要求释
五、
对西安事变全方位的扫描
蒋。张学良指望事变得到苏联支持,但也落了
空。苏联严厉谴责张学良,无疑给他浇了一盆冷 综上所述,李义彬所著《西安事变史略》一
水,让他清醒了一点。 书,资料丰富,叙述平实,是一本具有相当研究
此书虽然赞颂张、杨发动的西安事变,但还记 水平的学术著作。书中虽然持赞颂张、杨和西安
述了(在分析中共转变态度的原因时)事变发生后 事变的鲜明立场,带有主观倾向,但对西安事变
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书中写到:事变发生后,地 的历史背景、事变经过,事变引发的国内外反
方实力派绝大多数采取观望和中立态度(事实上是 应,事变通过和平谈判取得和平解决等历史过
支持中央政府,要求张学良释蒋)。爱国团体和一 程,均作了比较客观详细的叙述。它是对中国历
些在社会上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也反对张、杨的扣 史上具有极其重大影响的事件西安事变进行的全
蒋行动。当时国内舆论对西安相当不利,各地报刊 方位扫描。
纷纷谴责张、杨,要求无条件释蒋。《大公报》主 【责任编辑 刘 滢】

(上接第 111 页)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40s—
1940s—Focusing on the CPC’
CPC’s Perceptions and Policies on the USA
WANG Shulin
(Party School, the CPC Committee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of the Army,
Wujiaqu, Xinjiang 831300)
831300)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PC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40s is a special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Sino-US relations, featuring a dazzling and grave course from cooperation to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 CPC’s conceptions and policies on the US were evolv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US-Japan relations
and the US-Soviet relations; the US China policy (mainly the KMT-CPC relationship)was the basic measure of
the CPC’s perception, knowledge and assess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CPC’s perceptions and policies
concerning the US had both ideological and realistic tints, revealing the inherent tension between the Party
leadership’s nationalist complex and pursuit of modernization. The unfol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PC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40s created a model of diplomatic negoti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ew China.
Key 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ino-US Relations
131
2018 年 7 月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July,2018
第 11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
an Vol.11,No.4

《刘少奇年谱》
(上卷)若干史实考辨
方海兴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摘 要】
《刘少奇年谱》上卷中仍有若干史实错讹或因未能廓清史实而记述不够精确之处。本文比对陈伯钧、
赖传珠、王恩茂日记等一手资料,就现谱错讹的刘少奇 1938 年听取马辉之情况汇报的时间、1941 年听取胡立教等
汇报皖南事变的时间、1942 年在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做总结及到达北方局驻地的时间、1943 年在陕甘宁晋绥
联防军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报告的时间,以及还可加以精细的刘少奇 1937 年 4 月底由北平回到延安、1941 年 5 月华
中局党校成立的时间、1943 年 1 月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演讲日程予以考辨。
【关键词】刘少奇;
刘少奇年谱;
日记;
史实考辨
【中图分类号】D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6)04—0132—05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出版的《刘少奇年 延安。”[1]178 但据时任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军团长陈


谱》详细地记载了谱主的生平活动,该谱无疑是 伯钧的日记,此次刘少奇回到延安的日期还可以
一部研习中共党史及刘少奇革命与建设业绩的权 精细。陈伯钧 1937 年 4 月 26 日日记记载,他本日
威论著。但由于谱中涉及的史事繁多之故,巨璧 由二方面军驻地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乘车出发赴
之瑕在所难免。本文拟在比对陈伯钧、赖传珠、 延安参加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黄昏行抵耀州后,
王恩茂日记的基础上就《刘少奇年谱》上卷中若 “在办事处遇到刘少奇同志,他刚由苏联归来(此
干史实错讹或因未能廓清相关史实而记述不够精 记载有误,刘少奇是由北平出发回延安的——引
细之处作一考辨。 者注),还有一个北方代表和他一起来延安。相谈
之下,略知最近外界情况,深以为慰。”[2]338 陈伯
一、
1937 年 4 月刘少奇出席中央会议 钧次日日记记载:“晨由耀州出发。我二方面军

由北平抵达延安是在 28 日 代表连新剧团小孩子们一起,廿七、八人共乘一
车。少奇等同志乘另一车。过宜君,中餐小憩。
1937 年 4 月,中共中央决定召开专门会议讨 到洛川,在联络站住宿。是晚,同少奇等同志谈
论国统区工作以推动国统区党和群众工作的转 了很多白区工作经验,如领导群众的方式、方法
变,为此通知时为中央驻北方局代表的刘少奇于 4 等问题。” [2]338 陈伯钧于 28 日日记中写道:“由
月底前返回延安。现今《刘少奇年谱》“1937 年 4 洛川经鄜县、甘泉到延安,约二百五十里。……
月 21 日”条目记载:“离开北平,于四月底回到 据云,劳山、三十里铺之间山地,有土匪出没,

【收稿日期】 2018-06-20
【作者简介】 方海兴,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132
前周副主席南来,险为所害。我们这次北上,军 位十分重要的地区,敌人是决不会轻易放弃
委已早令地方部队预为布置,所以通过时甚为平 的。” [ 4 ] 251 《张闻天年谱》1938 年 5 月内概无听
静。……十三时许抵延安城,当即去中央局。
”[2]338 取 马 辉 之 汇 报 的 内 容 , “6 月 1 日 ” 条 目 则 记
由 4 月 26 日晚陈伯钧在耀州偶遇刘少奇、27 日陈 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
伯钧与刘少奇乘车同行、是晚在洛川夜话以及沿 论河北工作问题,出席会议的有陈云、刘少奇
途防匪安保部署等情况来看,28 日也必定是两车 等(会议记录所列为:‘洛甫、康生、少奇、
同行回到延安的。所以,1937 年 4 月刘少奇为出 陈云、富春、杨松、老马’
)。会议听取马辉之
席党的苏区及白区代表会议由北平回中央抵达延 工作报告。” [ 5 ] 392 谱中对“老马”注释为“指
安是在 28 日。顺便指出,前引陈伯钧日记中提到 马 辉 之 , 时 任 中 共 河 北 省 委 书 记 。” [ 5 ] 392 由 此
的“一个北方代表”应为彭真。据《彭真传》记 处“会议记录所列”可知,《张闻天年谱》中
载:1937 年 4 月间时任北方局组织部部长、正在 的记载应该是取自原始的会议记录,因而其准
太原开展工作的彭真“接到北方局通知,要他在 确性自然要远远高于马辉之多年后的回忆。所
四月下旬到延安参加苏区党代表会议。彭真立即 以,1938 年张闻天、刘少奇等听取马辉之关于
乘火车赶到西安,同刘少奇会合。……一九三七 冀东抗日武装起义准备情况的汇报是在 6 月 1
年四月底,彭真到达延安,才知道苏区党代表会 日。据会议记录还可确定,现今《刘少奇年
议开完后,还要开白区工作会议。根据会议保密 谱》中记载的听取汇报者“张浩”当为“杨
的要求,白区来的同志都要另起一个名字。‘彭 松 ” 之 误 。 杨 松 (1907—1942), 湖 北 大 悟 人 ,
真’这个名字就是从这时开始使用的” [3]90
。 1927 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
共产党,1935 年出席共产国际七大后留在中共
二、
1938 年刘少奇同张闻天等听取 驻 共 产 国 际 代 表 团 工 作 , 1938 年 2 月 回 国 , 任
马辉之关于冀东抗日武装起义准备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大概是因他与张浩同

情况的汇报是在 6 月 1 日一同听取 为湖北人、同是在苏联工作多年后回国、同是


在 1942 年病逝于延安等缘故而被马辉之混淆。
汇报者有杨松而无张浩

现谱“1938 年 5 月底”条目记载:“与张闻 三、
刘少奇听取胡立教、
叶超关于
天、张浩、康生听取马辉之关于冀东抗日武装起 皖南事变经过的汇报是在
义准备情况的汇报。刘少奇说,起义的准备是好 1941 年 2 月中旬
的。一定要看到,冀东是一个战略地位十 分 重
要 的 地 区 , 敌 人 是 决 不 会 轻 易 放 弃 的 。” [ 1 ] 217 现谱“1941 年 3 月上旬”条目记载:“新四
该条目内容无疑是取自抗战初期任中共河北省 军司令部参谋处第三科科长胡立教及作战科科长
委书记的马辉之多年后撰写的《回忆冀热察抗 叶超突围脱队后到达盐城,向刘少奇汇报新四军
日 根 据 地 建 立 的 前 后 》 一 文 中 的 记 载 ——“ 一 皖南部队被国民党军队围击的情况。刘少奇指
九三八年四月间,刘少奇同志急电河北省委, 出:皖南事变的教训,主要是没有按中共中央的
命我到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我于五月下旬 指示,深入敌后,举起民族抗日的旗帜,求得发
到达延安。汇报由洛甫同志主持,刘少奇、张 展壮大,被统一战线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1]337 在
浩同志参加,康生也参加了。汇报后,少奇同 此前后现谱再无关于刘少奇听取胡立教、叶超关
志作了重要指示,他说,起义的准备是好的。 于皖南事变情况汇报的记载。
他强调指出:一定要看到,冀东是一个战略地 皖南事变后出任新四军参谋长的赖传珠曾在
133
其日记中详细记录过皖南新四军被围人员的突围 华中局党校的记载。如其 22 日日记写道:“薛科
情况。赖传珠 1941 年 2 月 10 日日记写道:“请皖 长今日去党校受训。”[6]413 23 日日记写道:“党校
南突围的排长谈话,了解指挥不力,但部队作战 的房子亦被风吹坍,……据说这是数十年来未有
英勇坚决。知道胡立教已经突围出来了”。 [6]383 2 之奇事,数十岁者亦未见过。” [6]413 26 日日记记
月 16 日日记写道:“胡立教及叶超到此谈了工作 载:“饭后商讨党校房子问题,决定将军法处住
及皖南事变之经过。完全证明,此战是领导者在 ” [6]414 由此可见,至迟 1941 年 5
的房子让给党校。
军事指挥上的错误。”[6]385 此条中“谈皖南事变之 月 22 日华中局党校已经开课。所以,刘少奇兼任
经过”的注释指出:“在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的 校长的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成立的日期不外乎
新四军调查研究室主任胡立教、参谋处作战科副 1941 年 5 月 20 或 21 日。
科长叶超、侦查科副科长杨帆,先后向陈毅、粟
裕、刘少奇、赖传珠作了汇报。并遵照少奇指 五、刘少奇在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
示,代中原局起草电报,把事变经过详细报告了 扩大会议上做会议总结是在
中共中央。” [6] 385
赖传珠 2 月 17 日日记则记载: 1942 年 3 月 4 日
“叶[超]、胡[立教]在我处写报告。”[6]385 2 月
19 日 日 记 记 载 : “ 中 午 谈 皖 南 事 变 的 事 及 叶 现谱在“1942 年 2 月 15 日—3 月 5 日”条目记
[挺]、项[英]、袁[国平]的错误观念。……晚 载:“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举行正式会
跑马。发情况通报和对彭[明治]、朱[涤新]、 议。……三月五日,刘少奇作会议总结。
”[1]389—390
田[维扬]指示的电报,写对皖南事变经过报告 但据赖传珠日记可知,1942 年刘少奇在中共中央
报延安去。” [6]386
由赖传珠日记还可确定,这一时 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做会议总结是在 3 月 4
期刘少奇一直是在盐城新四军军部 。根据
[6]373—390
日。赖传珠该日日记记载:“晚 6 时开会,由刘
以上史料即可确定,时为新四军政委、此前一直 [少 奇 ] 政 委 作 会 议 结 论 , 至 11 时 半 。 然 后 陈
揪心于皖南新四军军部被围及突围情况的刘少 [毅]及饶[漱石]分别报告军事问题及闭幕词。
奇,听取胡立教、叶超关于皖南事变汇报的时间 到晚 24 时以后才回来。”[6]507
决不会迟至 3 月上旬,而定当是在 2 月中旬(应该
就是在 16 日至 19 日之间)。 六、
1942 年刘少奇回延安途中到达中
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驻地
四、刘少奇兼任校长的中共中央华中
山西辽县是在 9 月下旬
局党校是在 1941 年 5 月 20 日
或 21 日成立的 现谱“1942 年 9 月中旬”条目记载:“从冀
鲁豫边区的沙区到达晋东南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
现谱“1941 年 5 月”条目记载:“中共中央 路 军 总 部 驻 地 山 西 辽 县 ( 今 左 权 县)。” [1] 405
华中局党校在盐城成立,刘少奇兼任校长。”[1]350 “1942 年 9 月 21 日”条目记载:毛泽东致电刘少
《苏北抗日斗争大事记》则记载:“1941 年 5 月下 奇,“安抵一二九师无限欣慰,望休息短期然后
旬,中共中央华中局开办华中党校。刘少奇兼任 来延,并对华北工作加以考察。” [1] 405 《刘少奇
校长。” [7] 577 中共中央华中局成立于 1941 年 5 月 传》第 19 章也写道:1942 年 9 月 21 日毛泽东致
20 日。是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东南局与中 电刘少奇说安抵一二九师无限欣慰,望对华北工
原局合并,改称中共中央华中局。”[8]577 赖传珠日 作加以考察;刘少奇接到毛泽东电报后惦念着北
记中则是在 1941 年 5 月 22 日之后多次出现了关于 方局的工作,用不到一天的时间就从相距七十多
134
里的涉县赤岸村赶到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驻地晋 之帮助、群众工作干部之自省自励等。最后主席
东南的辽县(今左权县)麻田村 [9] 433—434 。《邓 团提出,要求中央将少奇同志之报告内容审核后
小 平 年 谱 》 “1942 年 9 月 18 日 ” 条 目 则 记 载 : 作为整风文献之一下发。” [12]786—787 8 日的日记则
“在涉县赤岸村一二九师师部,同从华中回延安 记载了任弼时做关于一元化问题的报告 [12]787。 由
途经太行的刘少奇会面。其后,刘少奇在左权县 以上日记可知,1943 年刘少奇在中共中央西北局
停留一个多月,考察工作,听取了中共晋冀豫区 高级干部会议上发表关于领导问题的演讲是在 1 月
委、左权县委的工作汇报。” [10] 450
由上述史料 5 日、6 日、7 日分三次进行的,现谱的记载遗漏
即可确定,1942 年刘少奇回延安途中由山西涉 了 7 日刘少奇演讲的情况。
县赤岸村一二九师师部到达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
路军总部驻地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村是在 八、刘少奇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高级
9 月下旬(22 日的可能性最大),而非现谱记载 干部会议上作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
的 9 月中旬。 报告是在 1943 年 10 月 23 日

七、
1943 年 1 月 5 日至 7 日,
刘少奇在 现谱“1943 年 10 月 24 日”条目记载:“在
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 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报告。讲

分三次做关于领导问题的报告 述了自抗战以来党内的两条路线即以毛泽东为代
表的正确路线与以王明为代表的投降主义路线在
现 谱 “1943 年 1 月 5 日 —6 日 ” 条 目 记 载 : 对于抗战形势的估计问题(中日关系问题)、统
“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发表关于领导 一战线问题(国共关系问题)和战略问题上的争
问题的演讲。
” [1]410
参加过此次会议的王恩茂在其 论。” [1]433 王恩茂 1943 年 10 月 23 日日记则记载:
1943 年 1 月 5 日日记中记载:“请刘少奇同志报 是日中午“饭后,到西北局的饭厅(又是会议
告。他以领导者的职责为题。……因时间关系, 厅)开会去了,等了一点来钟,人才到齐。高岗
一次没有讲完。” [11] 278
6 日日记记载:“继续报 同志报告:请少奇、康生两同志报告党的路线问
告。刘少奇同志专讲敌后领导者的状况、民主精 题。少奇同志说:有中国共产党即有我,但我对
[11] 278
神与群众观念。……但其报告并未结束。” 党的历史也还不是十分清楚,今天我只能讲讲我
7 日日记记载:“继续报告。刘少奇同志详细阐述 所知道的事情。他讲了抗战以来两条不同的路
群众运动的问题。” [11]278
8 日日记则记载任弼时在 线:一条是毛主席的正确路线,一条是王明、博
会上作报告的情况,此后再无刘少奇做报告的记 古的错误路线,……本来康生同志还要报告,因
载。陈伯钧日记也记载他 1943 年 1 月 5 日“下午听 天晚了,改至明天上午 9 时。” [11]393—394 王恩茂次
少奇同志关于领导者职责的报告。” [12] 786 6 日, 日日记记载:“康生同志报告了一天,有系统地
“下午继续听少奇同志关于目前敌后根据地领导者 揭发抗战以来王明的投降主义路线。” [11]394 陈伯
的状况报告。这个报告十分精彩,可以说是‘九 钧 1943 年 10 月 23 日日记也记载:“下午乘车去西
一决定’的补充和发挥。” [12] 786 7 日日记记载: 北局听少奇同志关于学习党的路线的报告,首先
“下午继续听少奇同志关于华中群众工作的经验, 讲抗战时期的路线,以王明为首的投降主义问
从原则思想问题的提出一直到具体问题(工作方 题。本来康生还准备讲,但时间不够,改在明天
法方式)的解决,无一遗漏。某些问题提得更加 讲。” [12]867 陈伯钧次日日记记载:“早饭后坐车
明确、尖锐与深刻。真不愧为我党群众运动的专 去西北局开会,听康生的报告:主要是党的历史
家。他附带还谈到政府(三三制)、党对群众工作 教训;清算抗战时期的王明;学习毛主席的马列
135
主义三个大题目。实质上是两个东西,一个是破 参考文献:

坏,一个是建设,从具体的年、月、事实起,一直 [1]刘少奇年谱:
上卷[M].北京:
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勾勾挂挂了许多小事情,都加以分析说明,十分生 [2]陈伯钧.陈伯钧日记.文选:上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
2002.
动与惊醒我人,一直搞到黄昏才算结束。
”[12]867
[3]彭真传:
第 1 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2.
现谱中笼统提及的“高级干部会议”,王恩茂
[4]马辉之.回忆冀热察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前后[G]//中共党
1943 年 10 月 11 日、12 日日记均记为“军事高干
史资料:
第 4 辑.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会 ” [11] 394 。 陈 伯 钧 日 记 中 则 称 之 为 “ 小 高 干
[5]张闻天年谱(修订本):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会”。陈伯钧 1943 年 10 月 12 日日记写道:“小高 2000.
[12] 865
干会今天开始了,会议中心内容是备战。” [6]赖传珠.赖传珠将军日记:上册[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
陈伯钧 16 日日记写道:“今天是总司令报告带兵、 社,
2005.
练兵、用兵问题。”[12]866 王恩茂本日日记也记载: [7]苏北抗日斗争大事记·苏北抗日根据地[M].北京:中共
[11] 391 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朱总司令报告练兵、带兵、用兵问题。”
《朱德选集》中也收有朱德在该日会议上报告的节 [8]中国共产党历史:第 1 卷(下册)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
社,
2011.
录,题为《关于练兵与带兵问题(一九四三年十
[9]刘少奇传:
上卷[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月十六日)》,题注则指出:“这是朱德同志在陕
[10]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
甘宁晋绥联防军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论
版社,2009.
军队的管理问题》的节录。” [13]100 据以上信息即
[11]王恩茂.王恩茂日记:抗日战争:下册[M].北京:中央文
可确定:此次“高级干部会议”应该是陕甘宁晋 献出版社,1995.
绥联防军高级干部会议。所以,刘少奇是于 1943 [12]陈伯钧.陈伯钧日记·文选:中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
年 10 月 23 日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高级干部会议上 济出版社,2002.
作关于党的历史问题报告的,在 24 日的会议上作 [13]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报告的则是康生。 【责任编辑 刘 滢】

An Examination of Some Historical Facts in A Chronicle of Liu Shaoqi’


Shaoqi’s Life (Vol. 1)
1)
FANG Haixing
(School of Marxism,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Xi’
an, Shaanxi 710119)
710119)
Abstract: There are still some errors or inaccuracies in the book—A Chronicle of Liu Shaoqi’s Life (Vol. 1).
By comparing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diaries of Chen Bozhen, Lai Chuanzhu, and Wang Enmao,
this paper examines and corrects the errors in this book, including the date Liu listened to Ma Hui’s report in
1938, the date he listened to Hu Lijiao and others’reports on the Southern Anhui Incident in 1941, the date he
delivered the concluding report at the first enlarged session of the Central China Bureau in 1942 and the date he
arrived at the station of the Northern Bureau, the date he delivered his address at the Senior Cadres’Meeting of the
Shaanxi-Gansu-Ningxia-Jinhua-Ningxia Joint Defense Forces in 1943.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more detailed dates
should be added to some events, such as the specific date Liu returned to Yan’an from Beiping at the end of April
1937, the date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Northern China Bureau was established in May 1941, the date he delivered
his address in the Senior Cadres’Meeting of the Northwest Bureau in January 1943.
Key Words: Liu Shaoqi; chronicle of Liu Shaoqi’s life; dairy; examination of historical facts

13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