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第 20 卷第 1 期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 N o .

V ol. 1
  
2003 年 3 月 JOU RNA L OF T EACHERS CO L LEG E Q IN GDAO UN IV ERSIT Y  M ar .
2003

“醒时流泪醉时歌”
———略论梁遇春散文的思想情感特色

张龙福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中文系, 山东 青岛 266071)

摘  要 :
梁遇春的散文主要表现了对人生的观察和思 考, 其中的思想情感 矛盾复杂, 富有浓
郁的审美意味 。
关键词 :
梁遇春 ;人生 ;思想 ;情感 ;审美
中图分类号 :
I207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6-4133( 2003) 01-0035-03

  在不乏大师与名家的中国现代散文史上, 梁 遇春的存 在无疑 形成一 个十分 独特的 文学景 观 。 尽管他


以短暂的 27 岁的生命仅仅创作了 30 多篇散文( 大多收入《 春醪集》 、《 泪与笑》 两个集 子) , 但他的 作品所特
有的, 裹挟着那个特定时代的知识青年面对社会人生而 翻涌交织在心头的热 情 、苦 闷 、感 伤与迷惘, 以及他
那迥异于前辈作家与文学传统的述说方式, 都使他显得 异军突起, 别具 风采 。 对于他 那染有浓郁 异域色彩
而又运用娴熟自如的散文表达方式, 学界多有 论述 ; 而与这种特殊的散文表 达方式内 在相关的思 想情感特
色, 却很少有人瞩目 。 本文略作论述, 愿识者明正 。
梁遇春 1926 年冬开始散文创作, 那正是五四时代的末期, 意气 风发 、呐 喊奋进的 五四战斗气 息已渐被
日益浓重的苦闷压抑的空气所取代, 即 使是 象鲁迅 这样 曾经锐 意进 击的五 四闯 将也 不禁发 出“ 两间 余一
卒, 荷戟独彷徨” 的慨叹 。 时代投射在梁遇春散文 中的色 调自然 不会高 昂激扬 或者平 静闲雅, 加之 长期过
着一种沉迷书本 、耽溺玄思的校园生活, 他的散文 难免沾 染上一 些暗淡 的感伤 色彩, 但青年 人所特 有的蓬
勃生机与似火热情却又给他的散文平添几许 热力 。 他的 思想情 绪的确 是相当 复杂矛 盾的, 他自己 也清醒
地认识到这 一点, 对此他并不更多地感到困 惑与痛 苦, 而 是倾向 于积极 的自我 体认与 回味, 而这也 正是他
散文创作的一个内在的源泉 。 他在第一个散文集《春醪 集》 的序中引用了《 洛阳伽 蓝记》 里的一则 故事后大
发感慨道 :
我觉得我们年轻人都是偷饮了春醪, 所以醉中做出许 多好梦, 但是正当 我们梦 得有趣 时候, 命运
之神同刺史的部下, 一样匆 匆地把我们带上衰老同坟 墓之途 。 这的确 是很可 惋惜的 一件事 情 。 但是
我又想世界既然是如是安排好了, 我们还是陶醉在人生里, 幻出些红霞般的好梦 罢, 何苦睁着眼睛, 垂
头叹气地过日子呢 ? 所以在这急景流年的人生里, 我愿意高举盛到杯缘的春醪畅饮 。
这里清楚地展示出他观照人生的矛盾情怀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人 生态度 。 一方 面他深切地 感到急景
流年, 人生短暂, 生命之途很快就会走向终点, 这种无可奈何的大 结局的浓重阴 影构成了 他人生观的 底色 。
但他与众不 同的是, 悲观却并不消沉, 而是要畅 饮春醪, 幻做 好梦, 陶醉 人生, 要在灰 暗的人 生底色 上涂上
一抹鲜亮 。 这可以说是一种建立在悲观主义基础之上的乐观主义, 其特点在 于悲观看 世, 乐观 用世 。 用他
自己的话说, 他具有两种情怀, 即“醒时流泪 醉时歌” , [ 1] ( 《春醪集·泪与笑·破晓》) 他最爱 的文字就是 这两种 情怀合
成的东西 。 他的散文一以贯之的最鲜明的特色正是表现出了悲喜相互 交织的复杂 的人生情怀 。 他既是这
种情怀的旁观者 、鉴赏者, 更是这种情怀的体验者与思索者 。 从更为根本 的意义上说, 他的 散文“ 可以说是

收稿日期 :
2002-12-16
作者简介 :
张龙福( 1965 —) , 男 , 山东即墨人,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文学硕士 。
36 青 岛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20 卷  

他对于人生的一种讨论”, [ 1] (《〈春醪集·泪与笑〉跋》 ) 一定程度地代表了一代青 年知识者对 人生的理解 与表述 。 看


不到这一点, 就难以准确判定中国现代散文史 上梁遇春的价值所在 。
对生死与爱情等关涉生命本体问题的关注与探询标志着青年人人 生意识的萌 发, 意 识一旦觉醒, 问题
接踵而来 。 在无数繁杂困惑纠缠难解的问题中, 无论是谁也无法 避开这样一个 永恒的显 豁的中心疑 问 : 人
生的意义是什么 ? 梁遇春对此 的回 答并 不象我 们在 一般意 义上 所理 解的那 种有 为青年 所常 表现出 的坚
定 、明晰和积极, 相反, 他是犹疑不定 、颇多怀疑 的 :
“ 人 生路上 长亭更短 亭, 我们一 时停足, 一时 迈步, 望苍
茫的黄昏里走去, … …消失于尘埃里了 。 路有尽头吗 ? 干吗要个 尽头呢 ? 走这 条路有意 义吗, 什 么叫做意
义呢 ?”“ 人生的意义若在人生之内, 那么这是人 生, 不足以解 释人生, 人 生的意 义若在 人生之外, 那 么又何
必走此一程呢 ?” [ 1] (《 春醪集·泪与笑·一个心力克的微笑》 ) 人生的意义, 或者只有上帝 才晓得 吧 ! 这里与 其说是 梁遇春
对人生意义 的否定, 毋宁说是对人生意义 的追索 和追索而 不得其 解的怅 惘 。 许多人 都曾象 梁遇春 这样追
索过怅惘过, 然后各自以不同 的姿态 走上 不相 同的路 途, 在他 们之中 我们 不难发 现象 鲁迅 、周作 人 、朱自
清 、许地山等前辈作家的身影 。 梁遇春的独特性在于, 他既没有因为人生意 义的渺茫 难测而灰心 丧气永不
探询, 也没有停留于此执着地作形而上的玄 想, 他 是满怀 好奇地 进入人 生的迷 宫一路 浏览一路 品味, 不管
是春光明媚 还是秋风凄厉都一样能激发起他盎然 的兴致, 以 致冲淡 乃至消解 了因寻 求不到 人生迷 宫的最
终出口所带来的失落 。 毕竟, 人生过程的本身才是最为 重要的, 意义或许正在于此 。
在梁遇春看来, 人生中最可怕最可悲的并 不是放弃对虚渺的终极意义的追 寻与执着, 而是完 全丧失了
对生活本身有所反应的生命热情和青春活力 。 他精心结撰的一篇散文《“ 失 掉了悲哀” 的悲 哀》就 是针对于
此的痛惜 、哀悼之作 。 文中的神采飘逸的青年“ 青”尽管仍与十年 前一样年轻, 但却对 生活中的任 何喜剧和
悲剧都完全 失掉了感觉, 既没有快乐也没有 悲哀, 感受不 到人生 的丝毫 趣味和 色彩, 仿佛已 变成了 面目可
怕的狞笑着的魔鬼, 又好象是面带渺茫微笑的行尸走肉 。梁遇春 借“ 青”“ 之口大发感 慨道 :
“ 我听 说悲哀是
最可爱的东西, 只有对于生活有极强烈的胃口的人才会 坠涕泣血, 滴滴 的眼泪都是 人生的甘露 。 若使生活
不是可留恋的, 值得我们一顾的, 我们也用不 着这么哀 悼生活 的失败 了 。 所以 在悲哀 时候, 我们暗 暗地是
赞美生活 ;惋惜生活, 就是肯定生活的价值 。” 因而, 也 就不必 为生活的 悲哀而 悲哀, 真正 可悲的是“ 失掉了
悲哀” 的悲哀 ! 这篇散文以独到的构想所传达 出的深 微意蕴 大有助 于我们深 入理解 梁遇春 的内心 世界及
其散文创作 。 文中非现实的虚拟人物“青” 实际上寄寓着作者对丧失了生活 价值感也 熄灭了生命 情热的死
寂的人生状态的一种坚决彻底的否定 。 正是通过 这种否 定, 梁遇春 才实现了 对现实 中自我 心底常 常涌动
的阴郁感伤 等负面情绪的理性超越与审美观照, 从而 获得了 对人生 境况的反 复体认 与自我 心灵的 一再抚
慰, 这甚至已变成他用来化解人生艰难与 生存困 惑的颇为 有效的 精神机 制 。 他的不 少散文 正是在 这一精
神机制作用下创作出来, 或多或少地呈现出悲 喜交织终而化忧为乐的微妙的心理状态与美学趣味 。
他的散文名篇《 泪与笑》 迥异世间常情常理地宣 称笑的 无聊与 空虚, 而“ 泪却 是肯定 人生的 表示” ,“ 我
每回看到人们的流泪, 不管是失恋的刺痛, 或者丧亲的悲哀, 我才 觉得人世真是 值得一活 的, 眼泪 真是人生
的甘露 。”这 并非是梁遇春刻意标新立异 、故作惊听回视之语, 而是他热爱生 命珍惜人 生的真诚而 独特的生
活态度, 也是他个性心理与审美趣味的又一自然表露 。 应该指出 , 一个人的 个性心理 与审美趣味 是在多方
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并非朝夕之功 ;就梁遇春来说, 除去社会现实 等因素外, 我们实 在不能忽
略天性气质对他的重大影响 :
“ 当我是小孩时候, 常 常觉得 心里有 说不出的 难过, 故意 去臆造 些伤心 事情,
想到有味时 候, 有 时 会 不 觉 流 下 泪 来, 那 时 就 感 到 说不 出 的 快 乐 。 现 在却 再 寻 不 到 这 种 无 根的 泪 痕
了 。” [ 1] ( 《春 醪集·泪与笑·泪与笑》 ) “ 伤心” 而“ 有味” ,“ 流泪”却“ 快乐”, 这种自小就形 成的矛盾 复杂而又有 序自足的
个性心理很 自然的会迁衍而成一种成年时的人生 态度与 处世策 略, 当他身处 人生寂 寞与缺 乏意义 的现实
境况时, 就会以新奇而坦然的目光去肯定 、鉴赏人间的不幸和悲哀甚至不惜 以“臆 造” 的方式来创 作出这种
不幸和悲哀, 从而获得抚慰心灵的审美快感 。
梁遇春那些反复咀嚼 、品味失恋与死亡的 散文篇 章正是 这样“ 臆造” 出来的 。 叶 公超在 追忆梁 遇春时
“` 死' 似乎是我 们亡友生时最亲切的题目, 是他最爱玩味的意境 。” [ 1] ( 《 <春醪集·泪与笑 >跋》 ) 这并 非意味着
说过 :
梁遇春思想意识上的消极颓废, 他是以“ 死”观“ 生”, 以“死” 证“生” , 通过对死亡 的亲近与 玩味, 达 到对生存
的理解与感悟 。 从生命哲学的 角度来 看, 生死 本来就 是相 互依存, 不 可截 然分割 ; 生 意味着 死, 死确 证着
 第 1 期              张龙福 :
“ 醒时流泪醉时歌” 37

生, 生生死死, 无穷无息, 融汇成无限漫长壮阔的历史与 人生之流 。 一个富有生 命意识的 人, 不仅 会关注生


存的价值与意义, 也必然要向死亡之神秘投去 探询的一瞥, 只有这样, 才会对人生真正有所参悟 。
梁遇春写过《坟》 、《 善言》 、《 人死观》 等探询死亡参悟人生的散文, 在这些作 品里, 死亡并不显 得狰狞可
怕, 而是人生之链的自然一环, 生命之流的必然归向 。 这种超然达观的生死 观尽管不 能从根本上 解除梁遇
春的生存困惑, 却的确显示了他 对生 存的感 悟与 理解, 同时 也给 他的 散文带 来了 旷放多 于感 伤的思 想情
调, 激发起读者较为丰富的审美感受与沉思 。 在《 善言》中, 他从梁巨川先生“ 不完 亦完” 的遗笔联 想到宇宙
万物生生死死永逝不回的发展过程, 憬悟到“ 所谓 生长也 就是灭 亡的意 思”, “ 十岁的 我与现 在的我 是全异
其趣的, 那么我也可以说已经夭折了 。 宗教家斤斤于世 界末日之说, 实 在世界任一 日都是末日 。 入世的圣
人虽然看得透这两面道理, 却只微笑着说` 生生之谓易' , 这也是中国人 晓得凑趣的 地方 。 但是我 却觉得把
死死这方面也揭破, 看清这里面的玲珑玩 意儿, 却更妙 得多” 。 既然 如此, 自然 生死不 足以悲喜, 万 事皆当
等闲看, 人们所应做和所能做的或许就是伴急 景流年, 赏 逝川之 波, 顺 情适意, 构 筑“ 梦的宫 殿”, 陶 醉于短
暂的人生 。 这种旷放达观的人生态度赋予他一种 特有的 艺术眼 光去观 赏品味 世间一 切, 即 便是面 对令人
恐怖的死亡也是如此 :“ 我平常看到骸骨总觉有一种不可名言的痛快, 它是这么 光着, 毫无惧怕地 站在你面
前 。 我真想抱着他来探一探它的神秘, 或者我身里的骨 , 会同他有共鸣 的现象, 能够得到 一种新的发 现, 骸
骨不过是 死 宫 的 门, 已 经 给 我 们 这 种 无 量 的 欢 悦, 我 们 为 什 么 不 慢 步 到 宫 里 看 那 千 奇 万 怪 的 建 筑
[ 1] ( 《春 醪集·泪与笑·人死观》 )
呢 。” 但是, 死宫之神秘对于观赏者来说毕竟仅仅只能限于 门前窥探 和无际遐想, 也正
因为此, 死亡神秘便成为不可破解的永恒话题 , 激发起每一个富有生命意识 的人对之 进行探询的 盎然兴趣
和无尽感慨 。 梁遇春自然并不奢想能够破解死之神秘, 正如他认 为人生的终极 意义无法 了解一样, 他所看
重的乃是面对死亡所应采取的一种积极探询 、着意品味的艺术化了的现实人生 态度, 这种积极的 艺术化的
现实人生态度在他面对失恋这一不幸的人生境遇时表现得更为突出 。
再也没 有比失恋更令青年人感到悲恸伤感的 事了, 少男 少女为 此而哭泣 也往往 能赢得 人们一 洒同情
之泪, 这似乎已是无可置疑的常情公理 。 然 而梁遇 春对失恋 之痛却 是别具 眼光 、另有 品味, 他不赞 成因为
失恋而悲观 衰颓 、寻死觅活, 更反对那种“ 既有 今日, 何必 当初” 的浅 薄世俗 的功利 主义 ;
在他看 来, 人生因
为失恋而增添了美丽和趣味, 美好的事物 正是因 为容易 丧失而 显得浪漫 缥渺 。 急 景流年, 人生 匆匆, 需要
我们具备能品味会鉴 赏的 艺术 眼光 。 失 恋之美, 就 在于恋 而复 失, 成为过 去, 而“` 过 去' 是个 美术化 的东
西, 因为它同我们隔远看不见了, 它另外有一 种缥缈不 实之美 。 好像一 块风景 近看瞧 不出好来, 到 远处一
望, 就成为个美不胜收好景了 。 为的是已经物 质上不存 在, 只在我 们心境 中憧憬着 , 所 以` 过去' 又 带了神
秘的色彩 。” [ 1] (《 春醪集·泪与笑·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 ) 这样, 失恋便成了人生旅途上一处逐 渐远去的风 景, 它 的缥缈神
秘之美亦越来越具有独立的观赏 、回味价值, 失 恋之痛 也就在这 种审美 观照下 转化提 升为一 种艺术 美感 。
梁遇春并非面对失恋故作旷达, 他确实是以审美的目光 来看待人生, 借以 慰藉自己孤 寂的心灵, 他以《 寄给
一个失恋人的信》为题写了两篇散文, 而收信人“秋心” 实则是他本人的 笔名, 这 样假托书 信自言自语, 正是
因为他从失恋“深深地领略了人生的味” , 他要借此一吐 为快 。
梁遇春 的散文当然并不完全局限于谈论生 死与爱 情等重 大话题, 他还 写过自 然的美 景 、日常的 琐事,
但不管写的是什么题材内容, 总是渗透着他对 人生独特的观察与理解, 表现 出率性达 观的处世态 度和把生
活艺术化的审美眼光, 充满着哲人的智慧风 貌和浓 郁的青 春气息 。 他 曾写过《 吻 火》 一文追 悼徐志 摩坠机
身亡, 极力推崇诗人那种热烈的勇于亲吻人 生“ 这团生 龙活虎 的烈火” 的气概 。 其 实, 这也正 是夫子 自道,
可以看作梁遇春人生态度的自我写照 。 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梁遇春散文思想情感所不应忽视的 。
注释 :
( 1) 梁遇春 .
春醪集·泪与笑( M ) .
石家庄 :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