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第 31 卷 增 2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ol.31 Supp.

2
2012 年 9 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Sept.,2012

浅埋近距离房式煤柱下采动应力演化及致灾机制
, , , ,2
白庆升 1 2,屠世浩 1 2,王方田 1 2,袁 永 1
(1. 中国矿业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 中国矿业大学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浅埋近距离房式煤柱下长壁工作面回采将受到上煤层采空区遗留煤柱和本煤层工作面动压的共同影响。针
对石圪台矿 3–1–2 煤层工作面顶板压力大、支架被压死等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等方法,
探讨采动应力演化规律及压架致灾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莫尔–库仑准则相比,应变软化准则能够准确地反映
上层遗留房式煤柱在下层长壁工作面采动应力影响下的变形破坏机制;当上层遗留煤柱较完整,下煤层工作面位
于煤柱下方时,受煤柱应力集中及采动影响,下煤层工作面顶板沿煤柱边缘直接切落,载荷集中造成支架压死。
通过采前或回采过程中爆破上层遗留煤柱,将顶板压力转移到工作面前方煤岩体内,有效减小工作面围岩应力集
中,保证下煤层工作面安全开采。
关键词:采矿工程;房式遗留煤柱;应变软化准则;应力演化;压架致灾;爆破煤柱
中图分类号:TD 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12)增 2–3772–07

STRESS EVOLUTION AND INDUCED ACCIDENTS MECHANISM IN


SHALLOW COAL SEAM IN PROXIMITY UNDERLYING THE ROOM
MINING RESIDUAL PILLARS
, , , ,2
BAI Qingsheng1 2,TU Shihao1 2,WANG Fangtian1 2,YUAN Yong1
(1. School of Mine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Resources and Mine Safety,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Abstract:Mining in shallow coal seam,which in proximity underlying the room mining residual pillars,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upper residual pillars and the active mining induced stress.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huge
ground pressure and support yield accidents during mining in the No. 3–1–2 seam in the Shigetai Coal Mine,
integrated research method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field testing were undertaken for the
mechanism of mining induced stress evolution and support accidents. The result shows that,in contrast with
Mohr-Coulomb criteria,the strain-softening criteria is accurate to capture the mechanism of de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residual pillars in the room mining goaf,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lower longwall mining
induced stress. In the conditions that the residual pillars were stable in the room mining goaf,and the mining face
was underlying these stable pillars,as a result of the residual pillars concentrated stress and the mining induced
stress,the roof of the underlying seam slicing and falling nearby the edge of the residual pillar,and this big loading
results in support yield. Blasting the upper pillars was carried out before and during excavated the No. 3–1–2
seam,the roof pressure transfers into the distant rock(coal) in the front of the working face. This measure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concentrated surrounding rock stress in the lower longwall face,and enables mining safely

收稿日期:2011–12–19;修回日期:2012–03–22
基金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SZBF2011–6–B35);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
(CX10B_148Z)
作者简介:白庆升(1987–),男,2006 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现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安全高效开采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
bqshcumt2008@126.com
第 31 卷 增 2 白庆升等:浅埋近距离房式煤柱下采动应力演化及致灾机制 • 3773 •

in the shallow seam in proximity underlying the room mining residual pillars.
Key words:mining engineering;room mining residual pillars;strain-soften criterion;stress evolution;support
yield accidents;blasting coal pillars

1 引 言 2 地质概况

近年来,随着对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度的增 石圪台煤矿 3–1–1 煤层平均厚 2.72 m,经多


加,对于煤柱下工作面安全开采问题的研究越来越 年房式开采,已基本采空,残留大量不规则煤柱,
多,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其主要围绕下煤工作 煤柱宽度大多在 5 m 左右;由于长年风化,煤柱破
面通过上覆煤柱时的矿压规律、上覆遗留煤柱的稳 坏严重,部分煤柱尺寸仅有 2~3 m。下方的 3–1–2
定性以及下层煤工作面巷道的布置及其变形、破坏 煤平均厚 2.95 m,距 3–1–1 煤 3.53~6.05 m,平
均 4.79 m,详细的煤层地质情况见表 1。
特征等展开[1-6]。以上研究仅仅涉及上层煤遗留一个
或两个煤柱,而对多煤柱相互影响情况下上述问题
3 煤柱变形破坏机制
的研究较少。吴士良等[7-8]分析了近距离刀柱采空区
下长壁开采矿压及围岩破坏规律,但对上方遗留煤
3–1–1 煤层遗留煤柱距离 3–1–2 煤层较近
柱下支架承载特性的研究很少涉及;屠世浩等[9]从
(平均 4.8 m),3–1–2 煤层回采过程中,遗留煤柱
岩体弹性能角度研究了上层遗留煤柱失稳造成冲击 的变形及破坏对 3–1–2 煤工作面顶板压力及支架
式来压和压架的机制,分析了工作面矿压规律并提 承载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遗留煤柱变形
出了相应的顶板控制技术,但没有涉及爆破上方煤 破坏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的研究中多采用莫
柱预防顶板动载来压的内在力学机制。本文针对石 尔–库仑强度准则(MC)来表述煤柱的变形破坏机
圪台煤矿 3–1–2 煤层在近距离房式采空区下开 制[5-6],该模型能较准确地反映煤岩材料峰前的应力–
采,存在上层遗留煤柱失稳造成动载矿压问题,通 应变关系,但不能很好地解释材料破坏后的残余强
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对近距离房式 度特性,因而不能很好地反映遗留煤柱的力学行为。
遗留煤柱下综采顶板应力演化规律、煤柱破坏与压 本文采用应变软化强度准则(MCSS)研究煤柱的变
架致灾机制以及爆破弱化上层遗留煤柱防止压架的 形破坏机制,并与莫尔–库仑强度准则以及广泛运
力学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用的 Salamon 和 Bieniawski 经验公式[10]进行比较。

表1 煤层地质及煤岩物理力学参数
Table 1 Coal seam geological and physico-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coal and rock

厚度/ 黏聚力/ 内摩擦角 抗压强度/ 抗拉强度/ 密度/ 弹性模量/


岩性 - 泊松比
m MPa /(°
) MPa MPa (kg·m 3) GPa

细砂及砂砾石 18.02 0.15 29 10.3 0.08 1 800 0.26 0.55

砂泥与细砂互层 13.84 3.13 32 24.9 2.50 2 560 0.30 12.00

煤 0.66 – – 8.3 0.80 1 400 0.28 5.30

砂泥岩 0.89 1.63 30 24.7 2.58 2 580 0.22 10.70

煤 0.58 0.64 26 9.2 1.20 1 450 0.28 6.70

砂泥岩 2.60 3.44 30 22.2 2.30 2 580 0.30 11.50

煤 0.41 0.60 26 6.8 0.70 1 450 0.27 3.80

砂泥与细砂互层 14.51 4.95 33 37.3 3.27 2 550 0.3 20.00

3–1–1 煤 2.72 1.30 30 14.7 1.10 1 450 0.28 6.80

砂泥与细砂互层 4.79 3.82 31 28.7 2.80 2 550 0.30 17.00

3–1–2 煤 2.95 1.50 30 15.9 1.20 1 450 0.28 7.50

砂泥与细砂互层 15.00 3.30 31 25.8 2.50 2 580 0.29 18.60


• 3774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 年

在煤柱高度 2.72 m 不变的前提下,用 FLAC2D Salamon 公式[10]


Bieniawski 公式[10]
软件模拟了煤柱宽高比(w/h)为 0.8,1.0,1.5,2.0 莫尔–库仑准则
应变软化准则
和 2.5 时煤柱的应力–应变关系。为增加 2 种准则
之间的可比性,模拟时煤柱的力学参数保持不变(见

峰值强度/MPa
表 1)。在应变软化准则中,软化参数如下:当塑性
剪切应变为 0.00,0.05 和 0.20 时,黏聚力分别为
1.30,0.65 和 0.13 MPa,内摩擦角分别为 30°
,28°
-5
和 25°
;当塑性拉伸应变为 0 和 1.0×10 时,抗拉
强度分别为 1.1 和 0.0 MPa。
图 1 给出了 2 种强度准则下 5 种不同宽高比(w/h)
煤柱的应力–应变曲线。由图 1 可知,莫尔–库仑
煤柱宽高比(w/h)
强度准则下的煤柱应力–应变曲线不存在峰值,也
图 2 数值模拟和经验公式煤柱强度比较
没有煤柱破坏之后强度降低的现象,即从应力–应 Fig.2 Comparison of pillar strengths calculated from
变曲线上不能体现煤柱的屈服和破坏。与莫尔–库 numerical modeling and empirical formulas
仑强度准则相比,应变软化强度准则下的煤柱具有
较小的强度,煤柱屈服或破坏后强度大幅下降,比 采用 FLAC2D 软件模拟了 3–1–2 煤开采时,
较符合现场实际。图 2 给出了 2 种强度准则下煤柱 3–1–1 遗留煤柱变形及应力演化规律、3–1–2
强度与 Salamon 和 Bieniawski 经验公式 [10]
的比较, 煤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规律以及工作面支架承载特
由应变软化准则得到的煤柱强度处在 2 个经验公式 性。
之间,与经验公式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而由莫尔 为了定量说明 3–1–2 煤直接顶厚度和爆破弱
–库仑强度准则得到的煤柱强度随 w/h 增加快速增 化遗留煤柱对 3–1–2 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影响,
大,尤其是当 w/h>1.0 时,煤柱强度远大于由现场 分别研究了直接顶厚度为 3.5,4.5 和 6.0 m,以及
观测得到的经验公式值,实际已不能反映煤柱的力 1#煤柱是否爆破弱化时,工作面采动应力演化规律
和支架承载特性。
学行为。因此,应变软化强度准则更有利于揭示煤
模型取自工作面走向剖面,模型长度 150 m,
柱变形及破坏机制。
高度从 3–1–2 煤底板 15 m 至地表共 77 m。采用
0.8—煤柱宽高比 位移固定边界,其中,左、右边界为水平单向约束,
(M-C)—莫尔–库仑准则
SS—应变软化准则
底部边界为双向约束,模型仅受重力作用。3–1–2
煤和 3–1–1 遗留煤柱采用应变软化强度准则,其
余岩层采用莫尔–库仑强度准则,各岩层厚度及物
应力/MPa

理力学参数见表 1。
当工作面推进长度足够大时,采空区内垮落带
岩石对顶板的支撑作用不能忽略,采用采空区压实
理论模拟垮落带岩石对上覆岩层的支撑作用[11-12]。
根据 ZY6800/17/35 支架的支撑特性,采用 Support
单元等效模拟支架对顶板的支撑作用[13-14],数值模
应变
型如图 3 所示。现场通过采前和回采过程中爆破上
图1 M-C 和 SS 两种强度准则下不同宽高比煤柱应力–
方煤柱的方法来缓解上层遗留煤柱对下煤层工作面
应变曲线
Fig.1 Stress-strain curves using M-C and SS for different 顶板的聚压作用,数值模拟采用弱化煤柱力学参数
pillar width/height ratios 的方法来等效模拟煤柱的爆破弱化。
4.2 采动应力演化规律
4 房式煤柱下采动应力演化规律 由于 3–1–1 煤直接顶为 14.5 m 厚的坚硬砂泥
与细砂互层,现场观测表明,在遗留煤柱的支撑下,
4.1 数值模拟方案 该岩层基本完好,只有在煤柱破坏严重区域剥落、
第 31 卷 增 2 白庆升等:浅埋近距离房式煤柱下采动应力演化及致灾机制 • 3775 •

顶板 煤柱应力(1#煤柱没有爆破)
采空区 煤柱应力(1#煤柱爆破)
3–1–1 煤柱 超前应力(1#煤柱没有爆破)
3–1–2 直接顶 超前应力(1#煤柱爆破)
3–1–2 煤
支架

应力/MPa
底板

1#煤柱 2#煤柱 3#煤柱 4#煤柱

Support 单元
距煤柱边缘距离/m

图3 数值模型示意图
Fig.3 Sketch of numerical model

下沉,但并没有破断。因此,上覆岩层的压力主要 图4 煤柱及工作面前方垂直应力分布
通过遗留煤柱传递到 3–1–2 煤顶板及工作面,遗 Fig.4 Vertical stress distribution in pillars and the front of
留煤柱和 3–1–2 煤直接顶是影响 3–1–2 煤采动 mining face

顶板聚压的 2 个主要因素,特别是当存在一个较完
整煤柱而其周围的煤柱已破坏基本丧失支撑能力 区域,煤层内垂直应力逐渐恢复到煤柱没有爆破时
#
时,如图 3 所示,1 煤柱比较完整,而 2 煤柱由于 #
的状态。可见对 1#煤柱爆破后,有效地减弱了对上
风化等原因已基本破坏,此时本来由 1#和 2#煤柱承 覆岩层压力的传递作用,进而改善了工作面顶板和
# # #
载的上覆岩层载荷转移到了 1 和 3 煤柱,处在 1 煤壁的受力状态,有利于工作面支架及煤壁管理。
煤柱下方的 3–1–2 煤工作面顶板压力增大,很可
能造成压架事故。实际生产过程中,为缓解 3–1– 5 房式煤柱下压架致灾机制及控制
1 遗留煤柱对 3–1–2 煤工作面顶板的聚压作用,
在 3–1–2 煤采前和回采过程中,对遗留煤柱进行 5.1 压架致灾力学机制
了爆破弱化。为定量分析爆破弱化煤柱对采动应力
现场观测发现,当 3–1–1 遗留煤柱比较完整、
演化规律的影响,数值模拟了上述煤柱分布情况下
周期来压步距较大时,14.51 m 厚的砂泥与细砂互
(见图 3),1#煤柱爆破和没有爆破 2 种情况下煤柱和
层老顶基本沿煤柱边缘破断,若支架正好处于煤柱
3–1–2 煤层内应力分布规律。
下方,在周期来压及煤柱集中应力的叠加作用下,
1#煤柱爆破与否 2 种情况下,煤柱和 3–1–2
3–1–2 煤层顶板沿煤柱边缘直接切落,造成压架
煤层内垂直应力分布如图 4 所示。由于 1#煤柱位于
事故,其力学机制如图 5[9]所示。作用于支架的载荷
3–1–2 煤工作面正上方,1#煤柱受采动影响已部
分破坏,而 2#煤柱本来已破坏,基本丧失支撑能力, 为 P = kP0/µ,其中,k 为由于煤柱存在造成顶板应
上覆岩层的压力转移到了 3#及其前方的煤柱,因此, 力传递的不均衡系数,模拟算得没有爆破遗留煤柱
3#煤柱的应力集中程度较高,平均达到了 3.08 MPa, 时,1#煤柱中的应力集中系数为 1.66;µ 为支架支
远大于 1#煤柱的 2.49 MPa 和 2#煤柱的 1.18 MPa。 护效率,支掩式取 0.85;P0 为支架平均支护阻力,
#
对 1 煤柱进行爆破弱化后,作用在 1 煤柱上的载荷 #
可按下式[15-16]计算:
大幅减小,平均应力只有 0.75 MPa,为爆破前的 30% æ 0.24 ö
P0 =blhz r g + b(hl l1 + Khs l1 ) r g ç 0.54 - ÷ (1)
#
和原岩应力的 57.7%;而 2 和 3 煤柱应力基本没有 #
è i - sin q ø
变化,可见爆破 1#煤柱后,下煤层工作面开采期间 式中:l,l1 分别为控顶距和关键层破断长度,取 l =
不会诱发煤柱群突然失稳,造成 3–1–1 煤顶板大 4 m,考虑关键层破断的非对称性,取 l1 = 0.6l 初 =
面积跨落的冲击矿压灾害。1 煤柱爆破弱化后,3– #
20.2 m;hz,hl,hs 分别为直接顶、关键层和关键层
1–2 煤层内超前支承压力大幅减小,在 2 煤柱以后 #
以上载荷层厚度,分别取 4.8,14.5 和 37 m;b 为支
• 3776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 年

架宽度,取 1.5 m;θ 为关键层回转角度,取 8°


;i 由图 6 可知,支架上方顶板压力与工作面顶底
为关键层岩块的块度系数,即厚度与长度之比, 板移近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1#煤柱没有爆破弱
i = hl / l1 = 0.718;r为岩层密度,为简化计算平均取 化时,随着煤层间距增加,顶板应力平均值由 1.86
3
2 500 kg/m ;K 为载荷传递系数,结合太沙基原理, MPa 减小到 1.69 MPa,工作面顶底板移近量由 38
该条件下载荷传递系数取 0.45 [15]
。代入算得:P0 = cm 降低到 20.4 cm。对 1#煤柱爆破弱化后,工作面
3 679 kN/架,P = 7 184.8 kN/架,大于所选支架的支 顶底板移近量大幅下降,煤层间距为 3.5,4.5 和 6.0 m
撑阻力 6 800 kN,说明这种情况下容易发生直接顶 时,工作面顶底板移近量分别为 15.8,5.8 和 2.6 cm,
沿煤壁(煤柱)切落的压架事故。 与 1#煤柱没有爆破的情况相比分别降低了 58.4%,
78.7%和 87.3%,即层间距越大,顶底板移近量降低
的幅度越大;顶板垂直应力分别下降到 1.62,1.53
砂泥与细砂互层 14.5 m 和 1.51 MPa,下降了 13%左右。
KgH 切落
1#煤柱
#
2 煤柱 #
3 煤柱 当煤层间距为 3.5 m 时,工作面顶底板移近量
在短时间内达到了 38 cm,支架顶梁上方压力较大
(为 1.62 MPa),可以认为此时支架已经被压死。当
图5 压架力学机制 [9]
煤层间距为 4.5 和 6.0 m 时,工作面顶底板移近量大
[9]
Fig.5 Mechanism of hydraulic support pushed down 幅减小,分别为煤层间距为 3.5 m 时的 71.6%和
53.7%。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值模拟得到的工作面
若采前或回采过程中对 1#煤柱进行爆破弱化, 顶底板移近量都是在支架升起后立即达到额定初撑
此时 1#煤柱中平均应力为 0.75 MPa,应力集中系数 力时得到的,而现场生产中由于种种原因,支架升
为 0.58。作用在支架上的载荷为 P = P0/m,可得 P = 起后很多情况下不能达到额定初撑力,初撑力降低
4 328.2 kN/架,远小于所选支架的支撑阻力 6 800 无疑会造成工作面顶底板移近量的大幅增加。考虑
kN,说明对 1#煤柱进行爆破后,煤柱对覆岩压力的 以上现场因素的影响,可以认为当煤柱较完整,煤
传递作用大幅减弱,能有效避免直接顶沿煤壁(煤柱) 层间距小于 4.5 m 时,工作面推进到煤柱下方时,
切落的压架事故。 发生支架被压死的几率较大,现场实践也发现压架
5.2 压架致灾控制技术 事故主要发生在 3–1–2 煤层直接顶比较薄(煤层
3–1–1 和 3–1–2 煤层间距为 3.53~6.05 m, 间距比较小)的区域。
数值模拟分析了 3.5,4.5 和 6.0 m 三种不同煤层间 层间距为 3.5 m 时,1#煤柱爆破和没有爆破两
距条件下,支架上方顶板压力及工作面顶底板移近 种情况下直接顶塑性区分布如图 7 所示,当工作面
量的变化规律,如图 6 所示。 上方煤柱没有爆破弱化时,在采动影响下工作面上
方遗留煤柱没有完全破坏,上覆岩层的压力通过煤
顶底板移近量(1#煤柱没有爆破)
顶底板移近量(1#煤柱爆破后) 柱传递到 3–1–2 煤直接顶,1#煤柱应力集中程度
平均应力(1#煤柱没有爆破)
平均应力(1#煤柱爆破后) 较大(见图 4),平均为 2.49 MPa,造成直接顶沿煤壁
边缘发生破断,如图 7(a)所示,工作面煤壁边缘直
顶底板移近量/cm

平均应力/MPa

接顶上部为拉伸破坏,下部为剪切破坏,破坏区已
经贯通,可以认为直接顶沿煤壁(煤柱)直接切落,
造成其下方的支架被压死。煤柱爆破弱化后,工作
面上方煤柱已完全破坏,1# 煤柱应力集中降低(见
图 4),平均为 0.75 MPa,煤柱的载荷传递作用大幅
煤层间距/m 下降,直接顶应力集中较小,破坏范围也较小,仅
图6 煤层间距与工作面顶底板移近量和顶板平均应力 在直接顶下部工作面煤壁边缘处发生了拉伸破坏,
关系曲线 如图 7(b)所示,直接顶不会沿煤壁切落。这就是爆
Fig.6 Relationship curves between coal seam spaces and face 破弱化煤柱能有效防止直接顶沿煤壁(煤柱)切落造
convergence and roof average stress 成压架事故的力学机制。
第 31 卷 增 2 白庆升等:浅埋近距离房式煤柱下采动应力演化及致灾机制 • 3777 •

弹性
图8 加强支护和爆破钻孔布置图
剪切破坏 Fig.8 Arrangement plan of reinforced support and blasting
弹性,过去破坏 boreholes
拉伸破坏

6 结 论

(a) 1#煤柱没有爆破弱化 (1) 与莫尔–库仑准则相比,应变软化准则能


够准确地反映煤体破坏后的残余强度特性,该准则
下的煤柱强度与现场实践得到的经验公式基本吻
合。采用应变软化准则能够准确地反映煤柱在采动
影响下的变形、破坏与应力演化规律。
(2) 对工作面上方比较完整的煤柱进行爆破弱
化后,煤柱及工作面围岩应力大幅降低,工作面正
弹性 上方煤柱应力集中系数由 1.66 减小到 0.58,煤柱对
剪切破坏 上覆岩层载荷传递作用大幅减弱;煤柱下方支架载
弹性,过去破坏
拉伸破坏
荷由 7 184.8 kN 减小到 4 328.2 kN;不同煤层间距
条件下工作面顶底板移近量降低了 58.4%~87.3%,
(b) 1#煤柱爆破弱化 有效防止煤柱切落直接顶造成的支架压死事故。
图7 直接顶塑性区分布图 (3) 数值模拟表明,煤层间距小于 4.5 m 时,没
Fig.7 Plastic zone distributions of immediate roof 有爆破工作面上方煤柱,在下层煤采动影响下,直
接顶被煤柱沿煤柱(煤壁)边缘剪断,造成其下方的
5.3 煤柱爆破弱化技术 支架被压死;煤柱爆破弱化后,工作面上方煤柱已
在 3–1–2 煤开采之前,人工进入 3–1–1 房 完全破坏,直接顶应力集中较小,仅在直接顶下部
式采空区,对顶板比较稳定区域的遗留煤柱进行了 小区域发生了拉伸破坏,直接顶不会沿煤壁切落。
爆破处理,为了防止爆破对 3–1–2 煤顶板造成破 (4) 理论计算和数值分析显示,支架上方保存
坏,爆破参数选择的比较保守。因此,爆破后一些
完整的遗留煤柱可以将大部分上覆岩层载荷传递到
煤柱并没有完全破坏;还有一些区域,由于顶板冒
下煤层工作面,造成支架在顶板来压期间压力骤增,
落,无法进入,没有对该区域的煤柱进行爆破处理,
活柱下缩量增大,移架极为困难,甚至造成直接顶
这样就在 3–1–1 采空区遗留了大量比较完整的煤
切落,支架被压死。采前或回采过程中对上层遗留
柱。当 3–1–2 煤工作面进入到上方煤柱比较完整
煤柱进行爆破弱化,能有效减弱煤柱对上覆载荷的
区域时,可能会发生直接定切落的压架事故。实际
传递作用,降低工作面顶板压力,现场实践验证了
生产过程中,对压力比较大的支架(即处于比较完整
上述结论。研究结果对类似条件下工作面安全开采
煤柱下方的支架)提前采用单体支柱对其加强支护,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并通过架前或架间钻孔爆破上层煤柱,减小煤柱对
顶板压力的传递。加强支护和爆破钻孔布置如图 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所示。
通过以上 2 种措施有效减少了支架被压死,难 [1] 郑百生,谢文兵,窦林名,等. 不规则煤柱作用下工作面开采的三

以前移的现象,防止了冒顶事故的发生,为工作面 维 数 值 模 拟 [J]. 煤 炭 学 报 , 2006 , 31(2) : 137 – 140.(ZHENG

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Baisheng,XIE Wenbing,DOU Linming,et al. 3D simulation on


• 3778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 年

caving of face affected by irregular pillar[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tudy on longwall mining pressure and control beneath the area mined

Society,2006,31(2):137–140.(in Chinese)) with longwall-pillar method in ultra-close multiple-seams[Ph. D.

[2] 鞠金峰,许家林,朱卫兵,等. 近距离煤层工作面出倾向煤柱动载 Thesis][D]. Taiyuan: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7.(in

矿压机制研究[J]. 煤炭学报,2010,35(1):15–20.(JU Jinfeng, Chinese))

XU Jialin,ZHU Weibing,et al. Mechanism of strong strata behaviors [9] 屠世浩,窦凤金,万志军,等. 浅埋房柱式采空区下近距离煤层综

during the working face out of the upper dip coal pillar in contiguous 采顶板控制技术[J]. 煤炭学报,2011,36(3):366–370.(TU Shihao,

seams[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0,35(1):15–20.(in Dou Fengjin,WAN Zhijun,et al. Strata control technology of the fully

Chinese)) mechanized face in shallow coal seam close to the above

[3] 王存文,姜福兴,王 平,等. 煤柱诱发冲击地压的微震事件分布 room-and-pillar gob[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1,36(3):

特征与力学机制[J]. 煤炭学报,2009,34(9):1 169–1 173.(WANG 366–370.(in Chinese))

Cunwen,JIANG Fuxing,WANG Ping,et al. Microseismic events [10] 谢和平,段法兵,周宏伟,等. 条带煤柱稳定性理论与分析方法研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cal mechanisms of rock 究进展[J]. 中国矿业,1998,7(5):37–41.(XIE Heping,DUAN

bursting induced by a coal pillar[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Fabing,ZHOU Hongwei,et al. Recent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2009,34(9):1 169–1 173.(in Chinese)) analysis methods of strip pillar stability[J]. China Mining Magazine,

[4] 屠世浩,王方田,窦凤金,等. 上层煤柱下综放沿空回采巷道矿压 1998,7(5):37–41.(in Chinese))

规律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39(1):1–5.(TU Shihao, [11] BADR S A,SCHISSLER A,SALAMON,et al. Numerical modeling

WANG Fangtian,DOU Fengjin,et al. Fully mechanized top-coal of yielding chain pillars in longwall mines[C]// Proceedings of the 5th

caving:underground stress at gateways under barrier pillars of an North American Rock Mechanics Symposium. [S.l.]:[s.n.],2002:

upper coal seams[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99–107.

Technology,2010,39(1):1–5.(in Chinese)) [12] YAVUZ H. An estimation method for cover pressure re-establishment

[5] 张百胜,杨双锁,康立勋,等. 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合理位置确 distance a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the goaf of longwall coal mines[J].

定 方 法 探 讨 [J]. 岩 石 力 学 与 工 程 学 报 , 2008 , 27(1) : 97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2004,

101.(ZHNAG Baisheng,YANG Shuangsuo,KANG Lixun,et al. 41(2):193–205.

Discussion o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reasonable position of roadway [13] ITASCA. FLAC user¢s manual[M]. Version 5.0,Minneapolis:Itasca

for ultra-close multi-seam[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Consulting Group,Inc.,2000.

Engineering,2008,27(1):97–101.(in Chinese)) [14] SINGH G S P,SINGH U K. Prediction of caving behavior of strata

[6] 方新秋,郭敏江,吕志强. 近距离煤层群回采巷道失稳机制及其防 and optimum rating of hydraulic powered support for longwall workings[J].

治[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10):2 059–2 067.(F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2010,

Xinqiu,GUO Minjiang,LU Zhiqiang. Instability mechanism and 47(1):1–16.

prevention of roadway under close-distance seam group mining[J]. [15] 黄庆享,胡火明,刘玉卫,等. 浅埋煤层工作面液压支架工作阻力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9,28(10): 的确定[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26(3):304–307.(HUANG

2 059–2 067.(in Chinese)) Qingxiang,HU Huoming,LIU Yuwei,et al. Determination of proper

[7] 吴士良,秦乐尧. 刀柱采煤法采空区下长壁采场顶板控制研究[J]. support resistance in working face of shallowly buried coal seam[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9(4):102–104.(WU Journal of Mining and Safety Engineering,2009,26(3):304–307.(in

Shiliang,QIN Leyao. Study on longwall face roof control beneath the Chinese))

gob area mined with pillar supporting method[J]. Journal of Shandong [16] 窦凤金. 浅埋房柱采空区下近距离煤层综采矿压规律研究[硕士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2000,19(4): 位论文][D].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0.(DOU Fengjin. Study on

102–104.(in Chinese)) strata behavior regularity of fully mechanized face in shallow close

[8] 朱 涛. 极近距离煤层刀柱采空区下长壁开采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distance seams under goaf of room and pillar[Master Thesis][D].

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 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7.(ZHU Tao. Xuzhou: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2010.(in Chines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