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2

台灣神學院研究部

神學碩士論文
Post-graduate Department
Taiwan Theological College & Seminary
Th. M. Thesis

詩篇 85 中‫שָׁ לֹום‬的研究—
以希伯來詩歌體與正典研究法分析
The Idea of ‫שָׁ לֹום‬
In Psalms 85: A Study of Hebrew Poetry and
Canonical Approaches

研究生:李造宇
Graduate Student: Tsaw-Yeu Lee

指導教授:徐萬麟教授
Advisor: Prof. Wan-lin Hsu
2017 年 6 月 15 日
June 15, 2017
論文授權書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為本人 李造宇 在台灣神學院 2011 學年度第二


學期取得神學碩士學位之論文。

論文名稱:
詩篇 85 中‫שָׁ לֹום‬的研究—以希伯來詩歌體與正典研究法分析
The Idea of ‫ שָׁ לֹום‬In Psalms 85: A Study of Hebrew Poetry and Canonical
Approaches

■同意 □不同意
本人茲將本著作,以非專屬、無償授權台灣神學院:基於推動讀者間「資
源共享、互惠合作」之理念,及回饋社會與學術研究之目的,或為上述目的再
授權他人。台灣神學院得不限地域、時間與次數,以紙本、微縮、光碟或其他
各種數位化方法收錄、重製與利用;於著作權法合理使用範圍內,讀者得進行
線上檢索、閱讀、下載或列印。

--------------------------------------------------------------

上述授權內容均無須訂立讓與及授權契約書。依本授權之發行權為非專屬
性發行權利。依本授權所為之收錄、重製、發行、學術研發利用與再授權均為
無償。上述同意與不同意之欄位若未勾選,本人同意視同授權。

指導教授姓名: 徐萬麟
研究生簽名: 李造宇 學號:10421003

日 期 : 西 元 2017 年 06 月 15 日
論文摘要

研究領域:舊約神學

論文名稱:詩篇 85 中‫שָׁ לֹום‬的研究—以希伯來詩歌體與正典研究法分析

指導教授:徐萬麟

研究生:李造宇

共一冊, 約 58000 字, 分四章 18 節

論文摘要:
本論文主要是探討詩篇 85 篇中的平安(‫שלֹום‬,ָׁ š¹lôm)的意涵,以希
伯來詩歌體與正典研究方法作為研究的進路。
透過希伯來詩歌體研究對經文分析與釋義,詩篇 85 在詩章與詩節
的架構上,都呈現出對稱的結構,並搭配主題的轉化,成為詩人傳遞其
信息的媒介。詩歌的格律以及音韻等部分,加強了讀者對此詩篇信息的
擷取。希伯來詩歌體的平行體運用展現出平安的意境。
以詩歌體的研究所得的平安信息是,上帝對於人的拯救是先行的主
動,在人尚未祈求以先,雅威就已經悅納了自己的土地,並回復了雅各
的原初。從犯罪的失序狀態到被雅威恢復次序的狀態。人的內在有歡欣,
外在享受飽足的豐盛。上帝與人彼此靠近,相互轉向對方,上帝與人和
好,人才有平安。
詩篇 85 的形式(genre)為團體哀歌,在團體哀歌中,平安的意義以及
平安與公義的關係這兩個主題,進一步的藉由 G. H. Wilson 所提出的正
典研究,以詩篇的上下脈絡與整體架構來閱讀、詮釋詩篇 85。從詩篇
150 篇大架構的脈絡,以及對卷三每一首詩篇做概略分析,卷三極可能
是在被擄流亡的歷史事件所造成的影響中,呈現出大衛之約的失落
(failure),雅威的受膏者被遺棄的信息哀歌。
因此‫שלֹום‬在詩篇
ָׁ 85 的意義是在卷三團體哀歌中,大衛之約的失落,
雅威百姓對雅威拯救與慈愛的期盼;是從大衛王朝滅亡的失落到對雅威
作王的盼望,從對人的依靠轉向對雅威的信靠。人行走在公義的道路上,
雅威必賜平安給人,並藉由公義與平安相互親吻的動作呈現上帝與他的
百姓關係的恢復與親近。
關鍵字:
平安(‫、)שלֹום‬公義(‫ק‬
ָׁ ‫、)צ ֶד‬希伯來詩歌體、團體哀歌、大衛之約。
ֶ
Abstract

ָׁ š¹lôm) in Ps. 85, utilizing


This paper treats the meanings of peace(‫שלֹום‬,

Hebrew poetry and the Canonical method to analyze the psal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ebrew poetry, the structure of stanzas and


strophes in Ps. 85 shows a symmetrical structure. With the alternation of
themes, the poet conveys its messages in literature. In addition, the meter,
parallelism and rhyme of the psalm intensify the messages it deliver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Hebrew poetic study, we infer from the


messages of peace that God preemptively saved the people through God’s
initiative, before his people had even prayed. Yahweh “showed favor to the
land and restored the fortunes of Jacob”. From disorder, God restored peace.
Yahweh and his people were close to each other, and turned to each other.
The people of Yahweh experienced inner joy and abundance. God restored
the relationship with Israel and offered peace.

In terms of genre, Ps. 85 is typically called a psalm of communal lament;


the meaning of peace in this communal la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ace and righteousness, needs more discussion.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proposed by G. H. Wilson, drawing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150
psalm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oetry in Book III, Book III may reflect the
historical events of the post-exilic period. Following the failure of the
Davidic covenant, Yahweh's anointed one was abandoned in the messages
of Book III.

Thus the meaning of peace in Ps. 85 in the background of Book III is


centered in the expectation of Yahweh's salvation and his steadfast love for
Israel. The psalm pivots from the failure of the kingdom of David and the
dependence on David to a renewed trust in Yahweh. When God's people
walk in the way of righteousness, Yahweh will grant peace to them. The
embrace of righteousness and peace will embody the restored relationship
between God and his people.

Keywords:
Peace(‫、)שלֹום‬Righteousness
ָׁ (‫、)צ ֶדק‬Hebrew
ֶ poetry、Lament of community,

Davidic covenant
致謝

感謝徐老師細心與不厭其煩的指導;
感謝妻子曉蓉、道晟、道欣的陪伴;
感謝我父母的支持、鼓勵。
簡稱用語對照表

BDB The Brown-Driver-Briggs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With an


Appendix Containing the Biblical Aramaic
BHS Biblia Hebracia Stuttgartensia
Bib Biblica
CBQ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HALOT The Hebrew and Aramaic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Int Interpretation
JBL Journal for Biblical Literature
JBQ Jewish Bible Quarterly
JETS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JHS Journal of Hebrew Scriptures
JPS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T (1917)
JSOT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Old Testament
JSOTSup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Old Testament Supplement
JSS Journal of Semitic Studies
LXE LXX English Transliation (Brenton)
LXX Steptuagint 七十士譯本
MT Masoretic Text 馬所拉經文
NIDOTT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Old Testament Theology and Exegesis
NIV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2011)
NKJ New King James Version (1982)
NRSV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1989)
SBLDS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Dissertation Series
TDOT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TNK JPS TANAKH 1985 (English)
TWOT The 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ld Testament
VT Vetus Testamentum
WBC World Biblical Commentary
ZAW Zeitschrift fü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論題意識................................................................................................ 1
第三節 詩篇研究回顧........................................................................................ 2
一、希伯來詩歌體研究.............................................................................. 3
二、正典研究..............................................................................................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7
一、第二章研究方法與目的...................................................................... 7
二、第三章研究方法與目的...................................................................... 7
第二章 經文研究........................................................................................................ 9
第一節 自行翻譯.............................................................................................. 9
第二節 經文結構分析...................................................................................... 15
一、分段.................................................................................................... 15
二、詩章.................................................................................................... 18
三、詩節.................................................................................................... 18
四、詩行與詩句的劃分............................................................................ 19
第三節 希伯來詩歌體研究.............................................................................. 21
一、格律.................................................................................................... 22
二、詩篇的聲音........................................................................................ 29
三、擬人化的使用.................................................................................... 35
四、平行體................................................................................................ 36
第四節 經文釋義.............................................................................................. 39
第五節 結論...................................................................................................... 52
第三章 正典研究...................................................................................................... 53
第一節 詩篇的最終形式與編輯.................................................................... 53
一、正典研究之主要架構與方法............................................................ 55
第二節 詩篇的架構編輯與神學.................................................................... 56

i
第三節 從詩篇的標題分佈來看編輯的意圖性............................................ 58
第四節 從詩篇編輯歷程來看編輯的意圖性................................................ 60
一、詩篇 1 與 2 篇.................................................................................... 60
二、卷一到卷三(詩篇 3-89) ..................................................................... 61
三、卷四到卷五(詩篇 90-150) ................................................................. 62
四、詩篇的最高潮-結尾(詩篇 146-150).................................................. 65
第五節 卷三的架構........................................................................................ 65
一、卷三詩篇標題的人名........................................................................ 66
二、卷三詩篇由哀歌與盼望的內容所組成............................................ 67
三、卷三詩篇前後之間的關聯性............................................................ 68
四、詩篇 84 與 85 的連結 ....................................................................... 74
第六節 卷三詩篇的主題歸納........................................................................ 78
一、與大衛之約有關的主題.................................................................... 78
二、與大衛之約失落相關的主題............................................................ 80
三、大衛之約的失落與雅威的怒氣........................................................ 81
四、大衛之約中慈愛(‫)חֶ סֶ ד‬的主題 ............................................................ 84
第七節、詩篇 85 與 72 中的公義與平安 ....................................................... 86
第八節、從詩篇中的平安(š¹lôm)看詩篇 85 中的平安(š¹lôm)...................... 89
一、詩篇中的平安(š¹lôm)........................................................................ 89
二、詩篇 85 中的平安(š¹lôm).................................................................. 92
第九節、第三章結論........................................................................................ 93
第四章 結論.............................................................................................................. 94
參考書目.................................................................................................................... 97

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詩篇是基督教常用的一卷書,在長老教會的禮拜中,筆者大概統計,每場禮拜
至少會讀幾節的詩篇,從宣召、詩歌、啟應、禱告、講道都常出現詩篇的經文。不
但如此,詩篇在信徒的生活中也是常被使用的,在唱詩、禱告中,詩篇隨處可見;
寫信時,在結尾也會引用詩篇做祝福或勉勵的話。因為詩篇是這麼的常見,以至於
筆者認為詩篇是必須要學習的項目之一。
在詩篇研究的領域中,有本書名為 The Psalms and their Readers,副標題是
Interpretive Strategies for Psalms 18,作者 Donald K. Berry 研究詩篇 18 篇,使用了形
式鑑別學(form-critical)、修辭學研究(rhetorical study)以及讀者回應(reader-oriented
study)等三種研究方法來詮釋詩篇 18 篇。他從經文的三方面來研究,從經文背後的
處境與形式,到經文中的語言、文字,再到經文前的讀者回應,使用這三種的方式
來分析一篇詩篇。這一本書,讓筆者認為這是很好拿來學習與練習的機會,以不同
的詮釋角度來分析一篇詩篇。因此,研究詩篇動機是筆者本身的信仰經驗與 The
Psalms and their Readers 這一本書所影響的,讓筆者想嘗試,使用相似的方式,在不
同的詩篇中透過不同方式的詮釋會帶出甚麼樣令人驚奇的發現。

第二節 論題意識

我們距離詩篇的世代有幾千年之久,縱然詩篇與我們有遙遠的時空,但詩篇依
然是基督徒最喜愛的書卷之一。這中間的差異是需要透過語言的研究來彌補。在詩
歌體的領域,語言是溝通的媒介,透過語言甚至音樂,詩人才能傳達他的想法。在
詩篇中的用詞、節拍是不是有甚麼樣的意義,值得探討。透過語言修辭的分析,結
構、詩句中找出詩人所要傳達的信息。

1
詩篇之所以成為信仰者所愛的,是因為詩篇為我們說話,詩人的心聲,常常也
是我們的心聲,雖然在不同的年代、空間、處境不同,其中的音樂失傳,但是詩篇
總是能為我們說話,例如:詩篇 23 篇是教會信徒耳熟能詳的一首詩篇,當中的意境、
詩意以及雅威與人的親密關係,成為了許多人的禱告與安慰、鼓勵。
因此,筆者想要採用不同的詮釋方式來探討一首詩篇,透過希伯來詩歌體的研

ָׁ š¹lôm)的圖像,以及在詩篇 85 在卷三中的脈絡
究法來找出詩篇 85 篇中平安(‫שלֹום‬,

中,š¹lôm 有甚麼樣的意義與啟示。以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的觀點來說,詩篇 85


篇的類型(genre)普遍認為是團體哀歌(lamentation)。1詩篇 85 在詩篇中的位置位於卷
三中,卷三主要是哀歌為主,那麼詩篇 85 中的 š¹lôm 在哀歌詩篇中,能夠有甚麼樣
的意義或盼望。按照學者 G. H. Wilsom 對於詩篇的正典研究來討論,卷三主要的主
題是關於大衛王朝失落與失敗的哀歌,尤其是詩篇 89 後半部所呈現出對以色列受膏
者的感傷,更是表明了大衛之約的失落與以色列被擄流亡的歷史悲劇。2而詩篇 85
篇的平安,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在大衛之約失落與以色列流亡的暗黑中,給人
們希望與方向。對此,本論文主要的論題意識就是透過希伯來詩歌體與正典研究法
的分析,找出詩篇 85 篇中平安(š¹lôm)的信息與意義。

第三節 詩篇研究回顧

目前詩篇的研究潮流是以正典研究法(canonical approach)、文學研究(literary
research)文主,其中文學研究以語言學分析(linguistic analysis)、結構分析(structure
approach)為主。3本論文的研究進路為希伯來詩歌體的修辭研究與正典研究法分析詩
篇 85。
以下就依序簡介上述研究法的相關研究:

1
參 David Firth and Philip S. Johnston, eds., Interpreting the Psalms (Leicester: Inter-Varsity, 2005), 298 的
附錄,表格中列出認為詩篇 85 是團體哀歌(lament of the community)的學者。
2
G. H. Wilson, “Shaping the Psalter: A Consideration of Editorial Linkage the Book of Psalms,” in The Shape
and Shaping of the Psalter, ed. J. Clinton McCann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3), 72-82.
3
David M. Howard, “The Psalms and Current Study,” in Interpreting the Psalms, ed. David Firth and Philip S.
Johnston (Leicester: Inter-Varsity, 2005), 23.
2
一、希伯來詩歌體研究(Hebrew poetry study)
對希伯來詩歌的定義,學者們有不同的理解。4筆者引用吳仲誠對希伯來詩歌的
定義如下

希伯來詩歌與散文體的不同在於風格方面,詩歌體是具有詩意的表達特
性,從文學的角度來看,詩意化的表達乃是以頻密的文學風格(包括平行
體、精簡的用詞、比喻以及詩行的排序等),以詩行、詩節與詩章等格式
呈現。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詩歌是將文法上相對應的成分,依照句法
相連組合起來。這一切既然是組成詩歌體的要素,就可以成為研究聖經
希伯來詩歌的基本大綱。

希伯來詩歌研究的兩大部分,是研究詩歌體的文學風格與句法上的組成。這兩
項的特徵是修辭學的範疇。因此透過修辭學分析,對文學風格與句法做討論,主要
目的是分析詩人如何透過修辭手法(文學風格與句法的編排),將詩歌的信息傳遞給聽
眾,同時很有可能希伯來詩歌體是可以唱的,音樂以及修辭的使用,讓信息的傳遞
更有效果,5或者當時的以色列人在背誦的時候,也可能因為音樂性與修辭的使用,
會比較容易記憶。6對於希伯來詩歌體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的學者以及他們所提出來的
理論。
M. O`Connor7聚焦在於詩歌文體的句法結構,並且這些句法的使用是有一定的運
作模式;他提出了詩歌體所謂的「留白(gapping)」,留白的特徵大多在詩歌體才有,
敘事文體比較沒有這樣的特徵;他開啟了將詩歌體的研究聚焦於句法以及語言方面
的領域。同為語言學方面的學者 Adele Berlin8則強調詩歌體的平行體是語言的現象
(linguistic phenomenon),同時平行體與語言的精簡(terseness)這兩部分是詩歌體的特
徵。

4
吳仲誠,《希伯來詩歌詮釋:理論與實踐》
,李梅、洪淑君譯(香港:天道,2015),3-5。
5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JSOTSup 170 (Sheffield: JSOT Press, 1984), 72.
6
Gordon J. Wenham, Psalms as Torah: Reading Biblical Song Ethically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12), 41-56.
7
O'Connor Michael, Hebrew Verse Structure (Winona Lake: Eisenbrauns, 1980).
8
Adele Berlin, The Dynamics of Biblical Parallelism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8).
3
Adele Berlin 為人所知的是他提出的平行體的理論,他認為平行體在詩歌體的許
多層面都存在,包括在語義(semantics)、文法(grammar)、從字詞到詩中更大的結構
之間都會有平行體的存在。
James L. Kugel9強調希伯來詩歌中對應的關係,如:在 A 與 B 兩個句子結構中,
A 與 B 的關係可以是文法與語義層面的,並且 B 進一步的呈現 A 所說的內容,B 將 A
具體化、定義、擴充或超越其含意。10
Robert Alter11的觀點與 Kugel 以及 Berlin 很類似,他關注的焦點在於平行體的動
態(The dynamic of parallelism),也就是下一行詩是上一行詩的進程關係,是一種聚焦、
強化、解釋..等功能,在文學上的用語也有進程的關係。
對於希伯來詩歌體的研究,在本論文中大量使用的著作是 Waston 所編輯的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這本書針對希伯來文的詩歌體做全
面的修辭介紹與研究,包括結構、平形體、格律、比喻…等,對於研究希伯來詩歌
體有很大的幫助。

二、正典研究
早期詩篇的研究以探究詩篇來源為主,研究詩篇中的禮儀性(liturgical)的功能,
包含了聖殿的禮儀與獻祭的方面,進而推論出詩篇的生活處境(sitz im Leben)歷史背
景,以歷史為導向的研究,比較不是將詩篇視為整體的研究對象,而是以個別的詩
篇為研究對象,詩篇彼此之間是沒有關聯。近期詩篇的研究有些轉變,轉為將詩篇
視為整體的作品(as a book),在文學結構與信息都是經過編輯過程,成為一本詩歌集
(Psalter),並且有一條故事的線(story line)將詩篇 150 篇貫串起來。12詩篇好像組合的
積木,許多小塊的料件組成大塊的部分,許多大塊的部分組成完整積木模型。整體
完成的積木仰賴大塊積木的組成,而大塊積木也需要由小塊積木組成,每一塊小積
木都成為完成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對於正典研究的著作與學者由以下介紹。

9
James L. Kugel, The Idea of Biblical Poetr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1).
10
吳仲誠,《希伯來詩歌詮釋》
,68-71。
11
Robert Alter, The Art of Biblical Poetry (New York: Basic Books Publishers, 1985).
12
David M. Howard, “The Psalms and Current Study,” 24; David M. Howard, “Editorial Activity in the
Psalter: A State-of- the-Field Survey,” Word &World 9/3 (1989): 274-85.
4
Gerald H. Wilson13是蔡爾茲(Brevard Childs)的學生,他是最早出提出詩篇宏觀架
構的學者,他的理論是奠基於蔡爾茲的正典理論,以詩篇的最終形式為研究的主軸,
將詩篇視為完整的一本書(psalter as a book),他認為詩篇不是隨意編排,而是有目的
的編輯。在馬索拉經文的詩篇 150 篇之中,呈現出編輯的次序與目的,透過編輯,
詩篇 150 篇成為整體的詩歌集,並且每一首詩篇的編排位置不是偶然的(accidental),
而是具有目的性的(purposeful)。詩篇彷彿是在說一個故事,卷一到三是大衛王朝的
興盛到滅亡的主題,卷四到卷五則是聚焦在於雅威作王的主題。14這樣子的架構是
一種宏觀性的架構。Wilson 在自己的文章(The shape of the book of Psalms)中提出對
詩篇主要的論點:
「詩篇是一本智慧的書,主題闡明人要倚靠雅威以及強調雅威作王
的王權。」15
J. Clinton McCann 提出了 Wilson 理論的改良版,他認為整個詩篇都是在被擄流
亡的意識下所編輯而成的,卷一開始就已經在回應被擄流亡的歷史悲劇,卷三只是
悲慘事件的高潮。他與 Wilson 的不同在於,Wilson 認為只有從卷三才開始回應被擄
流亡的歷史經驗,但 McCann 則認為從詩篇第一篇就已經開始回應這個議題了,並
且被擄流亡的歷史經驗是詩篇編輯目的的主軸,16有意思的是 Wilson 後來也採納了
McCann 觀點,為他自己對詩篇詮釋做了修正,也認為整個詩篇的編輯都是在回應大
衛王朝的失落(failure)以及從雅威作王的神學中找到盼望的支持。
Erich Zenger 對於詩篇整體的論點也是認為詩篇是經過編排的作品,並且詩篇的
sitz im Leben 不是源自禮儀的處境,而是出自智慧文學相關(literary and
wisdom-related)的背景,這也是詩篇被視為整體的關鍵;詩篇本身就好像是上帝的
聖所(sanctuary),上帝在詩篇中被人尋見,受人的讚美與敬拜,同時上帝的救恩與對
人的賜福在那裏必會發生。17不論是宏觀的架構或者是微觀的架構,在 Zenger 所編
輯的註釋書中可以看的出來詩篇成為整體的特性,以及前後詩篇的之間的關聯性,

13
G. H. Wilson, The Editing of the Hebrew Psalter, SBLDS 76 (Chico, California: Scholars Press, 1985).
14
G. H. Wilson, The Editing of the Hebrew Psalter, 4.
15
G. H. Wilson, “The Shape of the Book of Psalms,” Int 46, no. 2 (1992): 129-42.
16
J. Clinton McCann, “Books I-III and the Editorial Purpose of the Psalter,” in The Shape and Shaping of the
Psalter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3), 93-107.
17
David M. Howard, “The Psalms and Current Study,” 26.
5
如:詩篇 85 與詩篇 84 的關係,這兩篇詩篇有許多共同的主題與用字。18
Robert L. Cole 所著的 The Shape and Message of Book III,主要是將卷三的每一首
詩篇做詳細的分析,並將卷三的前後詩篇,卷二的最後一首詩篇,詩篇 72 與卷四的
前幾首詩篇(詩 90-93)都涵蓋進來做希伯來字彙、片語以及主題的分析。透過每一首
詩篇的用字、概念與神學主題的分析,來強調卷三中每一篇詩篇之間彼此的關係。
19
Cole 的著作是了解卷三每一首詩篇以及從上下脈絡中認識卷三很好的作品。
Robert E. Wallace 的一篇文章 (The Narrative Effect of Psalms 84-89)提到在卷三中,
聖殿、土地與錫安這三個主題是相對明顯的。卷三詩篇 73-83 篇提供了被擄流亡的
背景、敵人的嘲笑與聖所被毀滅的主題,並且多次出現在卷三亞薩的詩,明確的指
出詩人以及群體受到的困境與聖殿被毀的歷史事件。20詩篇 84 與 87 的主題是聖殿,
詩篇 85 與 88 是呼求雅威拯救的哀歌,詩篇 86 與 89 是有關大衛的詩,透過這樣的
區分,被擄的歷史事件與大衛王朝(大衛之約)的結束是卷三很重要的主題。被擄事件、
大衛王朝結束、聖殿被毀、失去土地等主題,成為了閱讀詩篇 85 篇的前提。
另一本關於詩篇組成的著作是由 J. Clinton Mccann 所編輯的 The Shape and
Shaping of the Psalter,21其中收錄了許多學者對 「以整體性的角度閱讀詩篇̀」的討
論。這一本書對於詩篇的正典研究有很大的幫。
Norman Whybray 所寫的 Reading the Psalms as Book 是以詩篇為整體的角度來閱
讀。在書中有一部份是討論詩篇 84 到 88 篇的關係。詩篇 86 的標題是大衛的詩篇,
詩篇 86 將可拉後裔的詩篇分為兩邊,一邊是詩篇 84-85,另一邊是詩篇 87-88。詩
篇 86 能夠成為 84-85; 87-88 的詮釋進路,透過前後詩篇的關係來閱讀詩篇。Reading
the Psalms as Book 這本書的主要核心議題是被擄的以色列得到雅威的喜悅與幫助。22

18
Frank-Lothar Hossfeld and Erich Zenger, Psalms 2: A Commentary on Psalms 51-100, ed. Klaus Baltzer,
trans. Linda M. Maloney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05), 348-67.
19
Robert L. Cole, The Shape and Message of Book III, JSOTSup 307 (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2000), 126-36.
20
Robert E. Wallace, “The Narrative Effect of Psalms 84-89,” JHS 11 (2011): Article 10.
21
J. Clinton McCann, ed., The Shape and Shaping of the Psalter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3), 96-100.
22
Norman Whybray, Reading the Psalms as a Book, JSOTSup 222 (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96), 76.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一、第二章研究方法與目的
透過自行翻譯 BHS 的希伯來文經文,做詩歌體的分段,結構的分析。在修辭學
的分析方面,分析經文的格律、平行體、音韻等。分析詩篇 85 的修辭組合。筆者主
要以 Watson 所寫的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 這一本書所提
到的修辭分析內容為主,之後再加以其他學者對於格律、平行體的理論。修辭學的
分析主要的目標是:以修辭學的分析(例如:平行體或交叉結構)來找出詩篇 85 中平
安的信息的意義,同時去討論這樣子的信息傳遞模式的特殊性,最後再進行經文釋
義。先透過經文字層面的分析,再做神學的討論。這部分暫不處理詩篇標題的議題,
有關詩篇 85 的歷史背景脈絡等問題留待正典研究時再作討論。

二、第三章研究方法與目的
以正典研究的方法來分析詩篇 85 篇,其主要的做法是以 G. H. Wilson 對詩篇的
研究做為理論基礎,以詩篇的最終形式(final form)作為研究的對象,將詩篇視為整體
的單位來看待,從詩篇 150 篇分為卷一到卷五的架構作分析。卷一到卷三是以大衛
之約、大衛王朝的失落作為主軸,卷四到卷五則是回應大衛之約的失落,其編輯的
主軸則是以雅威作王做為編輯的主體。詩篇整體性分析完了之後,聚焦於卷三的信
息,卷三的信息是以「大衛之約失落」做為核心信息,再從這樣子的信息去檢視與
閱讀詩篇 85,進而帶出平安‫שָׁ לֹום‬在卷三的哀歌中的意義為何。
從大範圍的脈絡來看卷三,再從卷三看詩篇 85 篇平安的信息。過來是要討論卷
三中前後詩篇的關聯性。詩篇 85,不是單一被隨機擺在第 85 個位置的個體,而是
與前後詩篇有關連性,找出這樣子的關聯性,對於從上下脈絡來做詮釋一首詩篇是
有幫助的,並且在對於詩篇 84 與 85 的連結做討論,從 84 篇的內容能夠對 85 篇的
詮釋帶來新見解。
最後再從詩篇 š¹lôm 做整體的討論。從詩篇出現‫שָׁ לֹום‬的經文以及上下脈絡去探
討 š¹lôm 的意義,之後再回到詩篇 85 做討論。因此本章從兩方面來討論詩篇 85 的
š¹lôm:第一個是在整體架構下看 85 篇的 š¹lôm 意涵,其次是從詩篇整體出現 š¹lôm

7
的經文出發,來看詩篇 85 篇的 š¹lôm。

8
第二章
經文研究(textual study)

第一節 自行翻譯

本節所翻譯的經文本是根據 Biblia Hebracia Stuttgartensia(1997) 4th 的經文,並


且輔以參照其他的經文版本23。

1. 給予音樂指揮24,給予可拉的後裔25,一首詩歌。
2. 雅威啊 ! 你已悅納了26你的土地,你恢復了雅各的原初27。

23
所參照的經文版本:TNK,NIV,NRSV,JPS,LXE。
24
xeC:n.m;l,意思是「藉著/給/屬於樂團指揮(music-director)」
,透過 Bibleworks 的搜尋,這個用詞大多

數只出現在詩篇的標題。
25
可拉後裔的身分,根據代上 6:22, 31-38;代下 20:19 的記載可拉是屬於利未支派,負責聖殿的職責,
在聖殿中擔任音樂服事者的角色。在詩篇中有「可拉後裔的詩」這標題的詩篇共 12 首詩(詩篇 42-49,
84-85,87-88)。詩篇的標題可能是後來才加上去的,並不屬於最原始的版本,因此作者的身分變
成不確定,所以筆者在此就不討論其背後作者的身分。參 John Eaton, The Psalms: A Historical and
Spiritual Commentary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ew Translation (New York: Continuum, 2008), 5-7。
26
h'cr¡ 有「喜悅、善待」的意思。雅威喜悅他的土地,意味著這種的悅納是與「上帝悅納祭物」的意
思有關,如同所獻的馨香祭物那樣子討雅威的喜悅。此外,h'cr¡ 也是上帝「喜悅」敬畏他的人/正
直之人的動詞(詩 147:11; 王上 29:17),因此在 v. 9 詩人呼籲雅威的百姓,敬畏他的人不可以再轉
去妄行的時候,也表示他們將要得上帝的喜悅。對於時態的選擇,筆者採用過去時態(完成式)來翻
譯,表達了雅威的行動已經做成了,他悅納了自己的土地,也已經恢復雅各原本的狀態。Ludwig
Koehler and Walter Baumgartner, “h'cr¡” HALOT 345; Richard E. Averbeck, “h'cr¡” NIDOTTE 3:1186。
27
馬索拉經文中, tWb.v 'T.bv
; 是 ketheib;在邊緣註記的是 qere,tyib.v 'T.bv
; 。tyib.v 與 tWb.v 是來自不同的

動詞,tyib.v 是從‫ש ָׁבה‬來的,具有囚禁(captivity)的意思;tWb.


ָׁ v 則是從 bWv 來的,具有恢復某人命運的

意思。tWb.v,tyib.v 這兩個字在舊約中大部分是與 bWv 一同出現,不論是 tWb.v 'T.b;v 或 tyib.v 'T.bv


; 都可能
具有 restore the captivity,restore the fortunes,turn the turning,to restore the situation which
prevailed earlier 等意思,但 NIDOTTE 對於這一個片語的解釋是比較偏向 restore the fortunes 或 to
turn a turning 的意思會比較好。因此這個片語被稱為是「恢復(restoration)」的公式,上帝恢復他
9
3. 你原諒了你百姓的罪行28,你遮蓋了他們的眾罪孽29。
4. 你收回30了你所有的怒氣31,從你所發的烈怒32中回轉。

百姓的狀態。不同聖經版本對詩篇 85:2 這一個片語有不同的翻譯,例如:和合本、JPS、 LXE,、


NKJ 譯成「將被擄的雅各領回(restore the captivity)。」新譯本、NIV、NRSV、 TNK 譯成「恢復雅各
的產業/命運(restore the fortunes)」,雖然 HALOT 提到這個片語在詩 85:2 是被擄之前的背景
(pre-exilic)脈絡下,但透過整理上述兩個資料的來源,筆者認為「你恢復了雅各的原初(to restore the
situation which prevailed earlier)」 作為翻譯會比較適當,恢復了雅各回到之前尚未發生事情的狀
態,並且這樣的翻譯不會被侷限在被擄的歷史脈絡中,反倒是可以留給詮釋空間。Marvin E. Tate,

Psalms 51-100 (Dallas: WBC, 1990), 364; J. A. Thompson and Elmer A. Martens, “‫ ”שוב‬NIDOTTE 4:55-59;

David M. Howard, “‫”ש ָׁבה‬


ָׁ NIDOTTE 4:19; Ludwig Koehler and Walter Baumgartner, “‫”שבּות‬
ְׁ HALOT

1385-87.
28
‫עֹון‬在
ָׁ LXX、亞蘭文版本是複數形式。但是在馬索拉經文中是單數形式,透過進展的關係,單數的‫עָֹׁון‬

進展到多數的~'ta'J;x-l'k,展現雅威赦免的全面性。此外!Ow][ 'ta'f"n 這兩字的片語的主詞若是上帝,則


指的是赦免作孽;若主詞是人的話,則是人背負的自己的罪孽。然而,只有在賽 53:11-12,受苦
的僕人背負的卻是別人的罪孽。因此按照這個片語在舊約中的使用,主詞是雅威,應該是赦免罪

孽,不會是背負罪行,所以這裡翻譯成「原諒罪行。」Victor Hamilton, “‫ ”נָׁ ָׁשא‬NIDOTTE 3:162-63。


29
‫ח ָׁטאת‬與‫ֹון‬
ַ ‫ע‬這兩個名詞剛好陰陽性相反,對照單、複數,顯出上帝的赦免是從全面性的;以陰性、
ָׁ

陽性、單、複數來表達人所犯的「全部的罪」
,而上帝都赦免了「他百姓所有的罪。」
30
‫ ָׁא ַסף‬有 draw back, gather, remove 的意思,指上帝怒氣的移除,停止生氣。筆者使用「收回來表達

停止怒氣。」I. Cornelius, “‫”א ַסף‬


ָׁ NIDOTTE 1:469; Ludwig Koehler andWalter Baumgartner, “ ‫ ” ָׁא ַסף‬HALOT

74-75。
31
‫ ֶע ְב ָׁרה‬指的是雅威的怒氣,雅威的怒氣使人懼怕,對雅威怒氣發作具體的描述可由以下經文作補充:

大地像被火燒著一樣(賽 9:19,結 22:21, 31)、天地都震動(賽 13:13)、罪人與地上的居民被除滅(賽


13:9, 番 1:18)。這樣子的怒氣所帶來的毀滅,人在其中必定無法承受得住,當雅威收回他的怒氣
不再發作之後,人所感受到的是平安,以及 v. 1 所說的,雅威喜悅自己的土地,而後所呈現的是
平安的實踐。土地因為雅威的怒氣而震動、焚燒,如今因為雅威怒氣的消失,土地恢復了原本豐
產的狀態。
32
‫ ָׁחרֹון‬的意思是「從雅威憤怒的炙熱( from glow of YHWH's anger)」^,P;a !Ar]xem 這個片語只有說明雅威
的怒氣才使用(出 32:12),甚至以烈火的形式出現(fierce anger)。然而。雅威的怒氣是與人不同的,
乃是像烈火一樣炙熱的怒氣,人在這樣子的怒氣之下會感到害怕與顫抖,甚至被滅絕(出 15:7)。雅
威發怒的原因是人不順服上帝的律法與違背聖約(書 7:1; 23:16; 士 2:20),人的頑固與拜偶像(民
25:4; 申 6:14-15; 31:16-17)使雅威生氣。雅威的怒氣回轉了,意味著詩中的群體不再是違背聖約與
10
5. 求你使我們恢復,救我們的上帝33啊! 求你中止向我們所發的惱怒34。
6. 你將向我們生氣到永遠麼?35 你將延續36你的憤怒到萬代嗎?37
7. 你將不再回轉38復甦39我們嗎? 以至於你的百姓將在你裡面歡欣。

拜偶像的群體,是一個悔改、靈命更新的群體。參 Jerome F. D. Creach, “‫ ”חָׁ רֹון‬NIDOTTE 2:266-67;


Koehler and Walter Baumgartner, “‫ ”חָׁ רֹון‬HALOT 351-52。
33
[;vEy 在詩篇 85 篇的三個形式都是具有附屬人稱,如 Wne[.vIy yehl{ /a、^][.v<y>w、A[.vIy。這形式表明傳達上
帝救恩的說話者可能是不同的人,但在這一個群體裏面有一個共同的指向,即雅威是拯救者。每
一次的[;vEy 出現都是在告訴讀者與群體:雅威是救恩的行動者。
34
^.s[; K; reph' w> 這個組合在舊約只出現在這一節,而‫ּפרר‬這個動詞大多是與破壞聖約/妥拉(利 26:15, 44;

申 31:16, 20; 詩 119:126)有關係。這裡意味著上帝與人之間約的關係的破裂,以及人祈求上帝恢

復盟約的關係。‫כ ַעס‬在詩篇
ַ 6:8; 31:10 具有「愁煩」的意思,呈現出詩人在雅威怒氣之下所受的愁

苦(vexation)。詩中的群體所經歷到的,不只是怒氣的可怕,也具有愁苦的體驗。Jerome F.D. Creach,

“‫”כ ַעס‬
ַ NIDOTTE 2:685。
35
~'lA[.l;h,含有疑問質詞,意思是「直到永遠嗎?」從這一節到下一節,詩中的群體使用一連串的問
句來與雅威對話。以未完成式的文法來看,這裡表達出怒氣不斷的進行著,尚未結束,並且含有

「不喜悅(to be displeased)」的意思,表達生氣與不喜悅的動作。TWOT “‫。”אנף‬


36
%ov.miT,qal 未完成式二陽單,有「延長、延伸、持續」的意思,表達出怒氣不斷地發出與延長的動
作感。Ludwig Koehler and Walter Baumgartner, “‫ ”מָׁ שַׁ ְך‬HOLAT 645-46; BDB, “‫。”מָׁ שַׁ ְך‬
37
rod"w rod.l 這個片語是「所有世代(all genreation)」的意思。BDB “‫。”ּדֹור‬
38
h'T;a a{l]h,疑問質詞加上永久性的否定詞,並且強調出「你」的人稱代名詞。不過在 BHS 的註腳提

到,h'T;a 是可以被刪除的,為了格律的使用的目的,然而 LXX 依然將 h'T;a 翻譯出來,h'T;a 翻譯成 ὁ θεός(O

God)。這個 h'T;a 能夠有強調的作用,向雅威提出「只有你才能回轉向我們,只有你才能使我們恢


復。」但是中文的語意無法表達出這個「你」的強調語氣。英文版本除了 LXE、TNK 有強調出這個
「你」其餘的版本都沒有強調。bWv'T qal 未完成式二陽單,表達出做「回轉」動作的是雅威自己,
人向雅威提出回轉,使他們活過來的請求。
39
WnEYx; .T 有「復原,從死亡疾病中活過來,使人繼續活著的意思」、「因雅威的喜悅人得以活著」對
比於雅威的怒氣使人感受到死亡的顫抖,這裡的「活」與「死亡」對比。上帝的回轉,讓人得以
活著,脫離死亡。筆者使用「復甦」的詞彙,表達出人從將近死亡中的狀態活過來。一連串的問
句所要期待的答案在於 7b 的活著以及歡欣的實質面,雅威的不回轉就是人將面對死亡,但雅威的

回轉使人能夠有生命並且歡喜快樂。‫ש ַמח‬對於詩篇的脈絡來說,是與雅威有關連的字詞,這樣的
ָׁ

歡喜是因為雅威的救恩才會有的歡喜快樂,‫ש ַמח‬也包含了戰勝仇敵而有的歡喜(詩
ָׁ 14:7; 21:1; 40:16;

11
8. 雅威啊40,讓我們看見41你的慈愛,將你的救恩賜給我們。
9. 讓我來聽42上帝將要說的話;是的43,雅威44將說平安,對他的百姓與屬他的敬
虔者45;願他們不再回轉到愚妄之中46。

69:33…),是痛苦的相對性情感反差。Ludwig Koehler and Walter Baumgartner, “‫ ”חָׁ יָׁה‬HALOT 309; BDB


“‫。”חָׁ יָׁה‬
40
在許多版本中(JPS、TNK、NRSV)使用呼格形式,因此筆者也採用呼格的句法。
41
Wnear£;h,hiphil 命令式陽單。HOLAT 與 BDB 的意思有「看見、察覺、知道」
,這裡指「讓我們看見」
或「向我們展現」的意思。Ludwig Koehler and Walter Baumgartner, “‫”ראָׁ ה‬
ָׁ HALOT 1157-61; BDB “‫。”ראָׁ ה‬
ָׁ
42
. ,a qal 未完成式一共單的鼓勵式(cohortative),意思是「我將要聽。」
h'[.mv
43
yiK 在這裡用法除了強調以外,也包含了詩人將聽見的內容陳述出來的用法,從 v. 8 的 Wnear£;hּ到這一
節的 h'[.mv
. ,a 都是屬於感官的範疇,表達了雅威的救恩是可以「看見」的圖像,平安的話是可以「聽
見」的。雖然 yiK 在功能上是強調的詞彙,但表明了能夠透過視覺與聽覺等感官,察覺上帝的救恩
與平安。Marvin E. Tate, Psalms 51-100, 365; Ludwig Koehler and Walter Baumgartner, “yiK” HALOT
470-71; Bill T. Arnold, and John H. Choi, A Guide to Biblical Hebrew Syntax (New York: Cambridge, 2003),
149-55。
44
h"wh>y lea'h 這種組合,有學者建議刪除 lea'h,改為 ‫הלא‬,意思是 「雅威不是說要救贖嗎? (Is it not that
YHWH speaks of salvation?)」 此外也有許多的學者對於 v. 9 提出不同的改寫提議。但筆者同意 Tate
的觀點,這裡不需要做變動保留經文的原貌是最好的。Marvin E. Tate, Psalms 51-100, 365。
45
dyis]x 在字典裡的意思有「忠實的百姓 (one who is faithful, devout, godly ones)」的意思。Ludwig
wy¡

Koehler and Walter Baumgartner, “‫”ח ִסיד‬


ָׁ HALOT 337。
46
‫כִּ ְׁסלָׁה‬的意思為「愚笨、自信、愚蠢(stupidity, confidence, folly)。」在舊約中‫כִּ ְׁסלָׁה‬另外只有出現在伯
4:6,因為資訊的不足無法進一步的說明這個字的使用,所以筆者從‫ּכסל‬來做推論,到底所謂的妄行
是怎麼樣的行為。‫ּכסל‬當動詞有 be foolish/stupid 的意思,與拜偶像成為愚笨有關係(耶 10:8)。當名
詞有 self-confidence, stupidity 的意思,與惡行的行為有關係(傳 7:25)。以此對於「愚妄」做推論,
這是與拜偶像以及邪惡的行為有關係的名詞,詩人雖然沒有直接具體的點出不要轉向拜偶像與邪
惡的行為,卻表明了上帝的百姓是不能拜偶像與行邪惡的人。‫כִּ ְׁסלָׁה‬的反面就是智慧,上帝的百姓
要選擇的是智慧;是義人的道路,而非惡人的道路與拜偶像。除了上述將‫כִּ ְׁסלָׁה‬翻譯成 stupidity 以
外;若把‫כִּ ְׁסלָׁה‬翻為 confidence 的意思的話,就會像以下兩處經文所呈現出的意思,人在受苦的環
境中對上帝救恩的期盼,人依靠雅威勝過苦難的環境。
1. LXE 將 h'l.sikl. WbWv"y-l;a>w 譯成 to those that turn their heart toward him。
2. NRSV 則是譯成 to those who turn to him in their hearts。
LXE,NRSV 的翻譯是「百姓將他們的心轉向雅威」的意思。不過若是如 LXE 所翻譯的那樣,那麼
詩人就不用祈求上帝怒氣的轉離,只要祈求上帝的救恩即可,不需要提到雅威的怒氣的可怕。
「他
12
10. 誠然47,他的救恩與敬畏他的人48相近49,他的榮耀住在50我們的土地之中。
11. 慈愛和信實彼此相遇;公義和平安相互親吻51。
12. 信實從地上發芽,公義從天上俯瞰52。

們不能回轉到愚妄之中」
,呈現出從不同方向回轉。詩人呼籲百姓不能轉向愚妄,要轉離偶像與邪
惡,回轉歸向雅威。Chou-Wee Pan, “‫ ”כִּ ְׁסלָׁה‬NIDOTTE 2:678-80; Schüpphanus, “‫ ”כִּ ְׁסלָׁה‬TDOT VII:264-69;
BDB “‫ ;”כִּ ְׁסלָׁה‬TWOT “‫。”כִּ ְׁסלָׁה‬
47
%;a 的文法有兩種解釋
1. 對於前一段的內容有一個限制(restriction),對比(constrast)或者是進一步澄清上文的內容,語
氣或內容轉換。
2. 譯成 Surely 是另一種的用法,作為呼應上文的內容,用來陳述一個真相(truth)或是強調未預期
的真相(unexpected truth),進而傳達出說話者的信念(conviction)。%;a 在這裡的使用有對比與強調
的用法,對照前面 v. 2-8 的哀歌形式以及強調雅威的救恩與榮耀的臨近。v. 9 提到平安,‫אַׁ ְך‬加強說
明平安的發生是怎麼一回事,並開啟了 vv. 10-14 的詩句來描繪平安的圖像。筆者翻譯%;a 為「誠然
,同時‫אַׁ ְך‬置於一行詩句的開始,強調意味更是強烈,似乎是要向詩中的聽眾保證好事必
(Surely)」
定會發生的樣子,甚至是預告了從未預期的真相。Bill T. Arnold, John H. Choi, A Guide to Biblical
Hebrew Syntax, 129-30; Marvin E. Tate, Psalms 51-100, 118。
48
wy'ar¦yil 分詞陽性複數三陽單字尾,這裡做名詞使用指「敬畏雅威的人們」

49
bAr'q,形容詞表達「兩個不同空間相近」的意思,有「人與人之間親近的關係;上帝與人親近的關
。Ludwig Koehler and Walter Baumgartner, “bAr'q” HALOT 1139; Bill T. Arnold, “bAr'q” NIDOTTE
係」
3:976-77。
50
!;k'v 代表雅威的彰顯(manifestation),說明了!;k'v 是一種動態的、非固定在一個地點的狀態
(Dynamic divine dwelling),與上帝的會幕居住在以色列中間的傳統有關係,在此的意義是上
帝與他的百姓親近的概念。M. GÖ rg, “!;k'v” TDOT 13:698。
51
Wq'v"n qal 完成式三共複,Wq'v"n 可能來自兩個字 nšq I(親吻)或 nšq II(爭鬥 arm oneself,fight),對於要翻
譯成「親吻」或是「爭鬥」是爭論的議題。但筆者認為按照詩的下半部脈絡來看,特別是從平安
的神諭角度來看,平安也是表達友誼的關係,夥伴關係,沒有衝突與戰爭的狀態,因此翻譯成「親
吻」會比較適當。並且 NIDOTTE 認為這一節是相互親吻的動作,不是相爭的意思。C. John Collins,

“‫ ”נשק‬NIDOTTE 3:196。不過 qal 形式則沒有彼此相親的動作,並且親吻的對象是未知的,因此 Kraus

與 Gunkel 建議修改成 niphal 形式變成彼此相親,可以對應上一半句的彼此相遇。Marvin E. Tate,

Psalms 51-100, 366; Beyse, “‫ ”נשק‬TDOT 10:78; J. Philip, “‫ ”נשק‬NIDOTTE 4:130-33。


52
@'q.vIn 意思是「從高處往下看(look down)」
,或具有「上帝從天上垂看(God looking down from heaven
upon earth and its inhabitants)」的意思。TWOT “‫ ;”שקף‬Ludwig Koehler and Walter Baumgartner, “‫”שקף‬
HALOT 1645-46。
13
13. 甚至53,雅威必賜下好處,我們的土地必將給予我們她的生產 。
14. 公義將行在他面前,預備54他腳步的道路。

將經文翻譯以詩歌體的編排方式整理如下

1. 給予音樂指揮,給予可拉的後裔,一首詩歌。
2. 雅威啊! 你已悅納了你的土地,
你恢復了雅各的原初。
3. 你原諒了你百姓的罪行,
你遮蓋了他們的眾罪孽。
4. 你收回了你所有的怒氣,
從你所發的烈怒中回轉。
5. 求你使我們恢復,救我們的上帝啊!
求你中止向我們所發的惱怒。
6. 你將向我們生氣到永遠麼?
你將延續你的憤怒到萬代嗎?
7. 你將不再回轉復甦我們嗎?
以至於你的百姓將在你裡面歡欣。
8. 雅威啊,讓我們看見你的慈愛,
將你的救恩賜給我們。
9. 讓我來聽上帝將要說的話;

53
‫גַׁם‬連接上一段所說的內容做強調並加強語氣,置於雅威的名詞前面是強調了雅威的重要性。此外,
‫גַׁם‬也包含了為期待事物的發生。Bill T. Arnold, John H. Choi, A Guide to Biblical Hebrew Syntax, 132-34。
NKJ 的翻譯是“Yes, the LORD will give what is good”;NIV 的翻譯則是 “The LORD will indeed give what
is good”。不過 TNK 就只是用 also,筆者採用「甚至」來做強調。
54
這一詩行的意思不是這麼明顯,因此有許多的討論。BHS 註腳建議,~ef"y>w 這個字也能夠讀做~Al'v>w
或‫>יֹ שֶ ר‬w。如此一來,就會有「公義行走在他面前,平安/正直跟隨在後」的涵意。不過筆者採用 Tate
的觀點,不修改 MT 內文所寫的~ef"y>w,因此公義成為這兩個小節的主詞,即「公義走在他的面前與
為他的腳步預備道路。」Marvin E. Tate, Psalms 51-100, 366-67。
14
是的,雅威將說平安,
對他的百姓與屬他的敬虔者;
願他們不再回轉到愚妄之中。
10. 誠然,他的救恩與敬畏他的人相近,
他的榮耀住在我們的土地之中。
11. 慈愛和信實彼此相遇;
公義和平安相互親吻。
12. 信實從地上發芽,
公義從天上俯瞰。
13. 甚至,雅威必賜下好處,
我們的土地必將給予我們她的生產 。
14. 公義將行在他面前,
預備他腳步的道路。

第二節 經文結構分析
一、分段
筆者根據福克爾曼對詩歌體的分層理論加以修改成為以下的表格,並將詩篇 85
分成六個詩節(strophe),二個詩章(stanza)。55首先由詩歌體的最大層級,詩章看起。
以讀者的經驗來說,閱讀詩篇的時候,詩章是最明顯能夠被看出的層級,以詩篇 85
來說,vv. 2-8 主題顯然是在處理雅威怒氣與罪孽、救恩的問題;vv. 9-14 明顯是雅威
救恩與平安出現的主題。因此,先從大架構看起,在漸漸地往字裡行間去探索更細
緻的內容。所以以下的表格是先從詩章開始,再來是詩節,最後是最小的層級音節。
對於此表格的作用,是希望幫助讀者在分析詩歌體時能更聚焦。

55
J. P. Fokkelman, Major Poems of the Hebrew Bible: At the Interface of Prosody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Volume II: 85 Psalms and Job 4-14 (Assen: Van Gorcum, 2000), 237-40.
15
全詩(poem as a whole)
詩章(Stanzas) 二到三個詩節所組成更大的句法或
意義的單位。詩章就好比在一首詩
歌,這首詩歌是一棟房子,在這房
子中具有相同格局的房間。56
詩節(Strophes) 由二到三個詩行所組成,詩行通常會有一個
共同主題,這個主題就是能夠劃分出詩行與
詩節的內容,有的時候是根據轉折的標誌,
例如質詞(ki,ken,hinneh)、命令式、疑問代
名詞與人稱代名詞。除此之外,也有根據內
容思想一致性和重覆來劃分。57詩節比喻為房
間中的家具。58另外,釋義者的主觀程度也是
會有影響,不同的譯者會有不同的結構劃
分。59
詩行(verses) 二到三個詩句所組成,比詩句具有更大的思想單
位,更加的完整,也能夠容納不同語意的詩句。
小節、詩句(Colon/ 短句是韻律學的基礎結構,能成為有結構的句子、邏輯單
line) 位,表達思想或簡單的信息。通常由二到三個用詞(unit)
組成一個詩句,讓詩句成為語意學以及有意義的結構。60
用詞(Unit) 由二到三個音節所組成,在語意上希伯來文字的一個字就能表達
出中文一個句子的意思,對於句法而言,用詞是整首詩中最基本
的單元(unit)。61一個希伯來字能夠呈現出一個有意義的句子,例
如:%'b-Wx.mf
. Iy「他們將在你裡面歡欣」兩個用字組成的單元,就
能夠翻出一個具有意義的句子。
音節 音節是由子音與母音加上重音所組成的單元。
(Syllables)

56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 229.
57
吳仲誠,《希伯來詩歌詮釋》
,29。
58
吳仲誠,《希伯來詩歌詮釋》
,29。
59
吳仲誠,《希伯來詩歌詮釋》
,31。
60
福克爾曼(Fokkelman),《聖經詩歌導讀》,李雋譯(香港:天道,2008),56。
61
卜洛克(C. Hassell Bullock),《詩篇概論》
,林秀娟譯(South Pasadena:美國麥種,2010),49。
16
以下的圖示是將整首詩篇做詩章與詩節的劃分,可分為二個詩章與六個詩節。
詩章 1 的範圍是 vv. 2-8;詩章 2 的範圍是 vv. 9-14。兩個詩章各自再分為三個詩節,
其中包含了一個長詩節與兩個短詩節。

17
二、詩章62
詩章 範圍 共同特色 情緒
詩章 1 (1)、 上帝或雅威共出 以哀歌形式呈
範圍是 vv. 2-8。以 v. 2a, 8a 的「雅威」作為劃 現 25 次,有 25 現群體對雅威
分,並且 v. 2 與 v. 8 的內容是相似,63都與雅 次第二人稱代名 的祈求。64
威的「救贖」有相關。 詞出現。
(2)、

‫(שוב‬v. 2,第一詩節)。

‫(נָׁ ַתן‬v. 8,第三詩節)。

這兩個字出現在詩章 1 的頭尾,也成為劃分的
標誌。
詩章 2 (1)、 有 10 次的第三人 呈現和諧,平
範圍是 vv. 9-14,且 v. 9b, 13a 都也提到「雅威」 稱代名詞出現。 衡、富足的狀
(2)、 態,與 š¹lôm 的
well-being 相
‫(שוב‬v. 9,第四詩節)。
襯。

‫(נָׁ ַתן‬v. 13,第六詩節)。

這兩個字出現在詩章 2 的頭尾,也成為劃分的
標誌。

三、詩節
詩章的劃分之後,進一步的要討論詩節的劃分。這裡的詩節以「具有思想內容
相近的詩行」作為區分,以及探討詩節的主題與詩節彼此之間的關係:

62
詩章內容的表格是由 J. P. Fokkelman, Major Poems of the Hebrew Bible: At the Interface of Prosody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237-40 頁整理改寫而來的。
63
J. P. Fokkelman, Major Poems of the Hebrew Bible: At the Interface of Prosody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238.
64
Kraus, Hans-Joachim, Theology of the Psalms, trans. Keith Crim (Minneapolis: Auguburg, 1986), 173-74.

18
詩節 主題 關鍵字

詩節 1 百姓的罪 ‫שוב‬的主題: v. 5a‫ֵ֫י ַשע‬ ‫עם‬成為關鍵字之一,所呈


ַ

(vv. 2-4) 現出的主題是:你(雅威)


雅威曾將人恢復 v. 8b‫ֵ֫י ַשע‬
的百姓以及你(雅威)的土
詩節 2 你的怒氣 ‫שוב‬的主題: ‫י ַשע‬成為詩章
ֵ֫ 1 地。此外,透過「土地」
與「百姓」這兩個字的使
(vv. 5-6) 人祈求雅威讓他們 (詩節 1-3)的關鍵 用,呈現出的意義是:雅
再次恢復 字。 威作為拯救的行動者,以
及雅威的主權。第二人稱
詩節 3 回轉與救 ‫שוב‬的主題:
陽代名詞(‫)ָך‬以及第二人

(vv. 7-8) 雅威回轉給人生命 稱陽性動詞字尾(‫)ת‬的使
ָׁ
用,都表達了雅威的至高
詩節 4 聽!平安 ‫שלֹום‬,‫ת‬
ָׁ ‫א ֶמ‬,‫ק‬
ֱ ‫צ ֶד‬,
ֶ v.10a‫ֵ֫י ַשע‬
的話 主權。
(vv. 9-10) 這三個字一共重複
v.10b‫ֶא ֶרץ‬
出現 2 次;加上
詩節 5 平安的到 vv. 11-12,在這兩詩行
‫שלֹום‬,‫בֹוד‬
ָׁ ‫כ‬,‫ע‬
ָׁ ‫י ַש‬一
ֵ֫ v.12a‫ֶא ֶרץ‬
來 中,信實(‫)א ֶמת‬出現在
ֱ
(vv. 共是出現 12 個「正
11-12) v.13a‫ֶא ֶרץ‬ a-colon,(‫)צ ֶדק‬出現在
ֶ
向」的詞彙在這 3
個詩節中。 b-colon,呈現出交叉結
‫א ֶרץ‬成為詩章
ֶ 2
構。
(詩節 4-6)的主要
詩節 6 雅威的到 v. 13 延續土地的主題,而
關鍵字。
來 上帝從鼻子到臉、腳;器
(vv.
全詩的重要概念 官的轉換。土地的主題也
13-14)
之一是:雅威喜 回應了開頭所說的「雅威
悅自己的土地, 的土地。」
拯救他的百姓。

四、詩行與詩句的劃分
從詩節的劃分到現在要討論詩行(verse)與詩句(colon)的劃分。以詩歌體來說,
最常見的是雙行詩與三行詩。對詩篇 85 主要的是雙行詩,而在 v. 9 則是四行
詩的形式,而 v. 9 又劃分為 4 個小節(colon)是具有層次的,這部分在平行體
的部分會談到。
19
verse colon 經文 strophe 主要行動者
2. a 雅威啊 !你已悅納了你的土地, 詩節 1: 「你」代表雅威的
b 你恢復了雅各的原初。 百姓的罪 行動。雅威悅納了
3. a 你原諒了你百姓的罪行, 自己的土地,恢復
b 你遮蓋了他們的眾罪孽。 了雅各的原初,收
4. a 你收回你所有的暴怒, 回怒氣,恢復他的
b 從你所發的烈怒中回轉。 百姓等,清楚地呈
5. a 求你使我們恢復,救我們的上帝啊! 詩節 2: 現出雅威是動作
b 求你中止向我們所發的惱怒。 雅威的怒 的主體。
6. a 你將向我們生氣到永遠麼? 氣
b 你將延續你的憤怒到萬代嗎?
7. a 你將不再回轉復甦我們嗎? 詩節 3:
b 以至於你的百姓將在你裡面歡欣。 回轉與救
8. a 雅威啊,讓我們看見你的慈愛, 恩
b 將你的救恩賜給我們。
9. a 讓我來聽上帝將要說的話; 詩節 4: 「我」,詩人作為
b 是的,雅威將說平安, 聽!平安的 群體的一份子,詩
c 對他的百姓與屬他的敬虔者; 話 人的「聽」也代表
d 願他們不再回轉到愚妄之中。 了全體的聽,以及
實踐不能轉離雅
威的呼籲。
10. a 誠然,他的救恩與敬畏他的人相近, 「他」,詩人對群
b 他的榮耀住在我們的土地之中。 體述說雅威平安
11. a 慈愛和信實彼此相遇; 詩節 5: 的圖像以及如何
b 公義和平安相互相吻。 平安的到 實踐。
「他」
,呈現
12. a 信實從地上發芽, 來 出了雅威行動的
b 公義從天上俯瞰。 核心。
13. a 甚至,雅威必賜下好處, 詩節 6:
b 我們的土地必給予我們她的生產。 雅威的到
14. a 公義將行在他面前, 來
b 預備他腳步的道路。

20
第三節 希伯來詩歌體研究(Hebrew poetry study)

詩歌體的文體風格與散文體的不同在於,詩歌比散文具有「超越性」的意義。
詩人將關於上帝的理解,對上帝的經驗以及上帝與以色列的關係,用詩歌的方式表
達出來,所表達的內容有時候是散文體無法做到的。65詩人使用詩篇文體結構、修
辭(詞彙,風格,重複(repetition),韻文(verse patterns))等目的之一就是要傳達詩人
所領悟的信息,傳遞的方式可能是透過說、唱甚至是表演來傳達詩歌。所傳遞的對
象,詩歌的聽眾主要是經由聽覺來經驗詩歌,並且聽眾的回應也可能是掌聲、歡呼,
合唱…等。66
詩歌,是傳達信息的文體之一。對於詩篇 85 而言,此首詩歌成為上帝給予他百
姓信息的載體,而信息的主軸則是平安的信息。透過詩中 vv. 5-8 裡面的疑問句與第
一人稱複數的使用,顯出會眾參與在詩歌吟唱之中。此首詩不但是上帝對於他百姓
信息的傳遞,同時也是人對於上帝的抗辯,呈現出人對於上帝拯救的祈求與祈求上
帝怒氣的收回。
另外希伯來詩歌體與敘述文不同之處在於詩歌體用字精簡,例如: 每一個詩句
(colon)不超過四到五個字,67使詩歌體以簡潔壓縮的形式呈現結構嚴密的文體,68再
搭配上平行體作為其修辭手法。69一般來說,詩歌體呈現的結構、音韻和語言,都
會比敘述文體講究,同時使用許多隱喻和意象等修辭手法表達其中的意涵。若一種
文體的風格越緊湊、嚴密與濃縮,就越接近詩歌體的體裁。70
詩人運用省略的方式達成簡潔的功效,或是留白的方式(gapping)71,因此詩歌體
比敘述文體更加簡短。在同一個詩行(verse)中,第二的詩句(colon)往往會比第一節

65
Peter C. Craigie, Psalms 1-50 (Waco: Word Books, 1983), 36.
66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72.
67
James L. Kugel, The Idea of Biblical Poetry: Parallelism and its Histor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981), 71.
68
R. Alter, The Art of Biblical Poetr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5), X.
69
A. Berlin, The Dynamics of Biblical Parallelis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5), 5-16.
70
威廉·克萊因等,《基道釋經學手冊》,尹妙珍等譯 (香港:基道出版,2004),328。
71
M. O'Connor, Hebrew Verse Structure (Winona Lake: Eisenbrauns, 1997), 124.
21
詩句有少許的省略,例如:省略了主詞、動詞…等。如此一來第一個詩句中的一些
元素,就會補足第二詩句的不足,72或者是第二句詩句會補足第一句詩句的不足,
兩者的互補讓文義更加的清楚。這也是福克爾曼(Fokkleman)所提出的比喻,他說這
好像兩個鏡像放在一起,要讓兩個圖像沉澱,就會發覺及享受兩者所帶來的作用與
豐富的意義。73
福克爾曼將語言的分析在聖經中視為最基本的角色,是首先要做的功夫。詩歌
體是一種複雜的語言結構,74所以對詩篇的研究,先從文學角度出發是合宜的,先
將一首詩篇的文學結構、修辭、用語、比喻…等分析之後,才能夠有更完整的詮釋。
要欣賞詩歌體的美感,就必須仰賴語文分析的幫助。語文分析是聖經詮釋最基
本的步驟,明白如何解釋語文的運作以及使用語言,將幫助讀者在閱讀詩篇時更加
得心應手,因為每一個經節都會要求閱讀者去處理詩句、句法之間的張力與其中的
關係。語法分析讓我們挖掘詩句、詩行、詩節之間的關係,也敏於詩歌體的節奏,
句子的特色,也包括了句子是長還是短,是描述、祈求或是申訴等。語法與修辭的
分析能夠幫助讀者認識經文的豐富。75
所以本章所要處理的論題是分析詩篇 85 的語言與修辭部分,認識這些修辭是如
何地幫助詩歌體的信息傳遞。

一、格律(meter)
既然詩歌的傳遞是透過口語表達,其語言的韻律就是有影響力的;若沒有韻律
的詩篇,讀起來乏味,聽的人會覺得無聊。朗誦或背誦一篇詩篇,若缺少了韻律則
會讓人感受到詩歌是沒有活力。因此,若格律對詩歌體是有影響力,能賦予詩歌活
力,那麼格律就有討論的必要性。不過有些學者認為對希伯來詩歌體的格律做討論
是沒有必要的,例如學者 Kugel,O'Connor 以及 Alter 都認為希伯來詩歌體的格律在
研究上無法達到共識,是不存在的。76縱然他們認為格律不存在;但學者福克爾卻

72
M. O'Connor, Hebrew Verse Structure, 122-29.
73
福克爾曼(Fokkelman),《聖經詩歌導讀》,98。
74
福克爾曼(Fokkelman),《聖經詩歌導讀》,4。
75
福克爾曼(Fokkelman),《聖經詩歌導讀》,62。
76
Kugel, The Ideal of Biblical Poetry, 301; O'Connor, Hebrew Verse Structure, 138; Alter, The Art of Biblical
22
認為希伯來詩歌體是有格律的,只是隨著長時間的流傳,目前無法完全複製詩篇最
原初的格律,但並不表示格律不存在;反而在研究上面,能透過語言學的幫助認識
希伯來詩歌體的格律。格律有是屬於希伯來詩歌體結構的一環,詩人會使用格律建
構出詩歌體的詩句或詩節的格局。77因此透過格律能對希伯來詩歌體的文學結構有
更多的認識。
若為格律做一個簡單的定義的話,格律就是「詩歌語言重複的模式,是一種的
音韻的模式(a form of rhyme)。」78簡單來說就是有規律的韻律稱為格律。R. Winsolw
提到「格律是詩歌音調的測量,在一段的詩歌中規律重複的韻律,而且成為該詩歌
創作的規範。」79當我們談到詩歌體的格律,最基本的就是透過讀出聲音來感受格
律,它是屬於詩歌體表面語言的結構,80其中包含了重音的韻律。假設詩篇在古代
以色列是可用來吟唱的話,81那麼聲音與韻律的表達對於聽者而言就是很直接的感
受了,因此格律會影響人在於聽或唱的這一首詩篇。
依據《希伯來詩歌詮釋》一書對希伯來詩歌體的格律內容,從希伯來詩歌的重
音(accentual system)以及音節(syllabic)來討論格律。82雖然希伯來詩歌的格律至今在
學界沒有完整的定義與共識,原因之一是缺少了古以色列的音樂資料,無法呈現出
原貌,83因此對於格律的計算都奠基於重構的理論假設,爭論性自然也較多。以至
於隨著時代的進展,對於格律的研究也相較變少許多。84
即便如此對格律的討論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重音論與音節論。
(一) 重音論(stress)
讀或唱一首詩篇,抑揚頓挫的表現能決定詩歌的美感,因此重音論就是找出詩

Poetry, 8.
77
福克爾曼(Fokkelman),《聖經詩歌導讀》,28-9。
78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87.
79
吳仲誠, ,101。轉引自 R. Winslow, “Meter”: in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希伯來詩歌詮釋》
Poetics, ed. R. Greene et al.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 872。
80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88.
81
Gordon J. Wenham, Psalms as Torah: Reading Biblical Song Ethically, 50.
82
吳仲誠,《希伯來詩歌詮釋》
,98-125。
83
Peter C. Craigie, Psalms 1-50, 38.
84
Peter C. Craigie, Psalms 1-50, 38.
23
歌「重音」的模式,揚頓挫的規律(a suprasegmentally feature of utterance)。85找出重
音模式是按照重音做格律的劃分,86最基本的是透過重音符號來尋找,這些重音符
號是具有讓人讀得順暢、背誦、理解與句法的功能的。87對此,重音模式不會整首
詩都固定一種的模式,如:3+3 或 4+4 貫串整首詩,而是會不同模式的變化,如:
3+2;3+4。88
以下,筆者嘗試對詩篇 85 做重音格律的分析,重音部分以陰影標示。以 BHS 4th
當作經文版本。

3+389 ‫ָׁר ִּ ָ֣ציתָׁ יְׁ הוָׁ ָ֣ה אַׁ ְׁר ֶצֶָ֑ך‬ v. 2


‫שַׁ ְׁבתָׁ ְׁש ִּ ָ֣בית יַׁעקֹֹֽ ב‬
2+2 ‫אתם‬
ָ֣ ָׁ ָׁ‫ָׁנשָׁ אתָׁ עֹוָ֣ ן ַׁע ֶ ֶ֑מָך כִּ ִּ ִּ֖סיתָׁ כָׁל־חַׁ ט‬ v. 3
2+2 ‫אָׁ ַׁס֥פְׁ תָׁ כָׁל־ ֶעבְׁ ָׁר ֶ ֶ֑תָך ה ִּשיבֹותָׁ מֵ ח ֥רֹון אַׁ ֶ ֹֽפָך‬ v. 4
2+3 ‫ֹלהי יִּ ְׁשעֵ ֶ֑ נּו וְׁ הָׁ ֵפִּ֖ר ַׁ ֹֽכ ַׁע ְׁסָךָ֣ עִּ ָׁ ֹֽמנּו‬
ָ֣ ֵ ‫שּובֵ נּו א‬ v. 5
2+3 ‫ַׁף־בנּו ִּת ְׁמשֹ֥ ְך אַׁ פְׁ ָך לְׁ דָֹ֣ ר ָׁודֹֹֽ ר‬
ֶ֑ ָׁ ‫הַׁ לְׁ עֹולָׁ ֥ם ֶ ֹֽתאנ‬ v. 6
3+2 ‫חּו־בְך‬
ֹֽ ָׁ ‫ֲֽהל ֹא־אַׁ תָׁ ה תָׁ ָ֣שּוב ְׁתחַׁ יֵ ֶ֑נּו וְׁ ַׁע ְׁמָך י ְִּׁש ְׁמ‬ v. 7
3+2 ‫ן־לנּו‬
ֹֽ ָׁ ֶ‫הַׁ ְׁר ֵ ָ֣אנּו יְׁ הוָׁ ָ֣ה חַׁ ְׁס ֶ ֶּ֑דָך וְׁ י ְֶׁשעָך ִּתת‬ v. 8
3+3+2+2 ‫אֶ ְׁש ְׁמ ָׁעה מַׁ ה־יְׁ דַׁ בֵ ר֮ הָׁ ֵ ֵ֪אל‬ v. 9
‫יְׁ הוָׁ ֥ה ִּ ִּ֤כי׀ יְׁ דַׁ ֵּ֬ ֵבר שָׁ לֹום‬
‫ידיו‬ ֶ֑ ָׁ ‫אֶ ל־ ַׁע ֥מֹו וְׁ אֶ ל־ח ִּס‬
‫ְׁ ֹֽואַׁ ל־ ָׁי ֥שּובּו לְׁ כִּ ְׁס ָׁ ֹֽלה‬
3+3 ‫ַׁ ִּ֤אְך׀ קָׁ ָ֣רֹוב לִּ ֵיר ָׁ ָ֣איו יִּ ְׁשעֶ֑ ֹו לִּ ְׁש ִּ֖ ֹכן ָׁכ ָ֣בֹוד ְׁבאַׁ ְׁר ֵ ֹֽצנּו‬ v. 10
3+3 ‫ֶ ֹֽחסֶ ד־וֶא ֶ ֥מת נִּ פְׁ גָׁ ֶ֑ שּו ֶ ִּ֖צדֶ ק וְׁ שָׁ לָ֣ ֹום ָׁנ ָׁ ֹֽשקּו‬ v. 11
3+3 ‫אמֶ ת מֵ ֶ ָ֣א ֶרץ ִּתצְׁ ָׁ ֶ֑מח וְׁ צֶ דֶ ק ִּמשָׁ ַׁ ֥מ ִּים נִּ ְׁש ָׁ ֹֽקף‬ v. 12
3+3 ‫בּולה‬
ֹֽ ָׁ ְׁ‫גַׁם־יְׁ הוָׁה יִּ ֵ ָ֣תן הַׁ ֶ֑טֹוב וְׁ אַׁ ְׁרצֵ נּו ִּת ֵ ֥תן י‬ v. 13
3+2 ‫צֶ דֶ ק לְׁ ָׁפנָׁ ָ֣יו יְׁ הַׁ לֵ ְֶ֑ך וְׁ ָׁי ֵ ִּ֖שם לְׁ ֶ ָ֣ד ֶרְך פְׁ ָׁע ָׁ ֹֽמיו‬ v. 14

85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 90.
86
「馬索拉經文的重音符號,具有引導讀者朗誦的功能,也幫助讀者認識經文的『含有意義的單位
(meaningful units)』,若沒有重音符號,我們只能依賴上下文來做出句子的分段,有重音符號的協
助,能讓讀者知道斷句與停頓。」 C. L. Seow, A Grammar for Biblical Hebrew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5), 64。
87
Gary D. Pratico、Miles V. Van Pelt,《聖經希伯來文初階》,江季禎、田頌恩合譯 (新北市:中華
福音神學院,2009),422。
88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 98.
89
3+3,第一個數字是第一個詩句(colon)有 3 個重音,第二個 colon 有 3 個重音。
24
說明與分析
1、 一般而言重音會落在最後一個音節,因此陰影大多是落在最後一個音節。

2、 帶有 maqqefs 的介係詞組與帶有質詞的詞組(word group),當作只有一個重


音,重音放在後面的音,90如:‫ח־כ‬ ָ ‫ לם תאָּ טל ל‬,‫ לם ת לְָב לֶ ל ָ־כ‬,‫ ָּה ַ֭חתחָֹּ לל ה‬,‫ָּ֮ התבבדָּ י־ ֶַמ‬,‫־ָּכת‬
‫。בהְ֭לה‬不過,‫־‬
‫ֹב‬ ֮‫ לאמל דת לְ֭ ֶח ל‬筆者認為可有兩個重音,因為這一詩行的下半詩節是
‫ ֣ל ָ ְכ לקדדל צ‬,
‫קדדל צ ְ֭ב‬有重音,並且上下詩句應該是有對稱的,兩個名詞兩兩相對,
‫ל‬
呈現平行,因此筆者認為即便有 maqqefs 但依然能夠加上重音。
3、 附屬組合形中,重音放在絕對形,91如:yehl{ /a WnebWv,^,M;[ !Ow][,wy'm[' .P %¢ r¢d.l。
4、 以重音節的格律來分詩節(strophe):

v. 2 的 3+3 模式搭配上帝喜悅土地的主題;
vv. 3-4 這二個詩行主要是雅威赦免了人的罪,與雅威停止怒氣為主題,以
2+2 的模式為主。
vv. 5-6 以 2+3 為主,延續著怒氣的主題,但時態從完成式轉到未完成式,
顯出現在詩人面對著雅威怒氣的困境。
vv. 7-8 以 3+2 哀歌的格律為主,92祈求雅威回轉,並將詩人救活,讓人看
見雅威的慈愛。
v. 9 這一詩行是以第一人稱單數為主體的詩行以及雅威應許平安成為主
題,重音格律是 3+3+2+2。
v. 10-13 是很規律的 3+3 模式,所搭配的主題是雅威屬性的相互親近的動
作, 接續 v. 9 來描繪出平安臨在的情況;
v. 14 獨立成為一句的詩行,3+2 的模式,所搭配的主題是公義成為雅威的
使者,為他預備道路。預備道路象徵了雅威即將到來,來到他自己與他百
姓的土地上,並且他的到來已代表了他喜悅他的土地,呼應第一句的詩句

90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 101.
91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 101.
92
哀歌格律(qinah)的模式普遍來說是 3+2 模式,但並非每一首的哀歌都是以 3+2 模式貫穿全詩。一
首詩的格律不是固定一種形式,而是有變化的,詩篇 85 也是如此。George Buchanan Gray, The Forms
of Hebrew Poetry (New York: KTAV Publishin House, 1972), 89-92。

25
雅威悅納自己的土地。

因此,重音格律的劃分也能將一首詩分段,格律也相對應到詩的主題內容,這
意味著格律的重音與內容的相配呈現出詩的情感韻味。或許對重音的格律有很多的
分歧,但是某種程度來說,依然有它對詩歌體分析與詮釋的價值,這種的價值在於
透過口語的傳達,用聽覺去體驗的詩歌內容,如同詩人所說的「讓我來聽雅威說的
話,」作為與詩篇面對面的詮釋者,讀與聽是最直接與詩篇互動的方式。
除了重音論的格律之外,Craigie 採用 G. B Gray 所提出的一行詩句中的「音部
(units)」作為格律的計算。在詩句裡面的字,有時候是一個字,有時候是複合字,這
些都是計算的單位(unit),而且 Craigie 認為計算音部(unit)的格律必須保有彈性。因
此對古希伯來歌體無法用現在任何一套文學系統完全的套用。93此外重音論與音部
計算格律的差異,在於重音論尚有許多的分歧,因此音部的計算稱得上是能夠漸減
少分岐的作法,音部的計算同時能夠計量詩句大約的長度(line length),94一個字在詩
當中所呈現出安排與比例的關係,並且也能配合著詩中的主題內容作發展與轉換。

以下是計算詩篇 85 音部的格律:
vv. 2-8–(3+3);
v. 9–(3+3+3+3);
v. 10–(4+3);
vv. 11-14–(3+3)。95

除了 v. 10 的格律是(4+3),其餘的都是(3+3)。若以算字數來處理格律的話,詩篇
85 算是很平衡的格律,特別是 v. 10–(4+3)的數字 4 是由 A[.vIy wy'a¦ryil bAr'q %;a 這 4 個字
所組成, %;a 在整首詩中具有突出的作用。突出的地方則是強調語氣的所在,預備
vv. 11-14 這部分的架構,透過多出的一個韻律,與 v. 9 一開始的動詞「聽」作對比,

93
Peter C. Craigie, Psalms 1-50, 38.
94
Peter C. Craigie, Psalms 1-50, 38.
95
(3+3)/(4+3)代表的是希伯來字數(unit)。第一個 3 或 4 指的是第一個 colon 中的字數,第二個 3 是第
二 colon 的字數。
26
帶出了救恩與上帝榮耀相近,以及上帝居住在人、土地當中的主題。救恩臨近是整
首詩前半部祈求的主題,在此是以突出的方式呈現反差的效果,讓救恩的主題被突
顯。透過格律的展現,讓讀者聚焦在「雅威救恩」的到來。

(二) 音節論(syllable)
格律不只是重音論,也包含計算一行詩的字數。重音格律有一定程度應用價值,
但是對某些學者來說,例如:福克爾曼,他就認為重音論已經沒有再去討論的必要
性,而他認為以音結論來討論格律才是最可行的方式。96同時弗里德曼(Freedman)
也認為以音節的計算來處理格律的問題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97
對於甚麼是音節論,福克爾曼給了最簡單的定義:數算音節的數目。在他的研
究中指出詩人寫作詩歌時會刻意設計詩行(verses)與詩節(strophe)的音節數目,運用
音節總數,去建構詩句或詩節的格局。因此有 65%的小節(cola)含有 7-9 個音節數。98
此外,對於希伯來的詩歌體存在許多不同比例的音節數,然而對音節格律的樣式,
雙詩句(bicolon)的格律,3:3 或 2:2 為常見的格式,是出現在輪唱、複歌等形式。三
詩句(tricolon)的格律,3:3:3 或 2:2:2 為常見的對稱樣式,並且三詩句是隨意出現在雙
詩句的前後,上述的模式偶爾會有固定的規律。99
對於格律的認識,能夠幫助讀者對於希伯來詩歌體的分析與解釋。特別是詩句
的長度與重音的標示,能夠讓顯出詩歌體的節奏(tempo)。節奏表達出詩歌的情感與
重點。
以下將透過福克爾曼的音節理論來分析詩篇 85。100得到總共 224 個音節,共 28
個小節,以音節數除以小節數,商數是 8。101福克爾曼的音節理論認為,詩人在創
作詩歌時,會顧慮到音節的數目,並不會沒有計畫的使用字詞,因此根據他的統計,

96
福克爾曼(Fokkelman),《聖經詩歌導讀》,62。
97
Frank Moore Cross and David Noel Freedman, Studies in Ancient Yahwistic Poet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5), 128-30.
98
福克爾曼(Fokkelman),《聖經詩歌導讀》,28。
99
Cross and Freedman, Studies in Ancient Yahwistic Poetry, 7-8.
100
J. P. Fokkelman, Major Poems of the Hebrew Bible: At the Interface of Prosody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Volume II, 240.
101
一首詩歌的音節總數/小節數(cola)得到的平均值。福克爾曼(Fokkelman)著,
《聖經詩歌導讀》
,58。
27
詩篇重的音節數平均是 7-8-9 這個數字,這三個數字代表詩篇格律的意義,詩人會
調整使用的音節數,達成平衡的狀態。
詩篇 85 音節數統計如下102

2 個小節含有 6 個音節
6 個小節含有 7 個音節
12 個含小節有 8 個音節
6 個小節含有 9 個音節
2 個小節含有 10 個音節103

這樣子的音節統計,呈現出對稱與平衡的同心圓結構;或許我們無法再透過音
樂來呈現出原本的格律風貌,但是音節數能夠幫助我們去探索詩篇的格律與節拍。

(三) 格律存在的張力
格律從重音、音節論這兩方面來討論,被運用在詩歌體的分析中,但是這兩個
分法依然存在相同的問題。對於所謂「原初的讀音」與「原初的重音」經過千年的
流傳,基本上都會偏離原來的讀音;加上原本的子音流傳到馬索拉的時候有些改變,
因此對於格律的分析也會變得複雜。格律的困難在於學界依然缺乏共識,對於經文

102
摘自 J. P. Fokkelman, Major Poems of the Hebrew Bible: At the Interface of Prosody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240。筆者嘗試計算總音節數除以小節數(226/28),所得到的答案約 8.07,之所以會有些
微的差異是因為福克爾曼將某些的音節做調整,因此他可得到完整的商數 8。這部分雖然與筆者
的計算不同(筆者按照 BHS 的經文做計算,沒有參閱註腳的建議),但筆者依然借用福克爾曼的結
果來做論述。筆者自行計算的音節數如下:6 個音節的詩句:v. 13a;7 個音節的詩句:vv. 2ab, 3b,
8a, 9b, 12a;8 個音節的詩句:vv. 3a, 4a, 6a, 7b, 8b, 9cd, 10ab, 11ab, 12b, 14a;9 個音節的詩句:vv.
5ab, 6b, 9a, 13b, 14b;10 個音節的詩句:vv. 4b, 7a。
103
福克爾曼認為詩篇 85 的音節分配是非常引人注目的(highly remarkable),但是他卻沒有進一步的
說明這樣的工整特性有何實際的功能,只是對於呈現出的數據感到驚奇而已。對於音節的分配而
言,筆者認為詩篇 85 的工整特性呈現出某種的平衡與和諧感,加上以 unit 的計算來說,大部分
是 3+3 的詩句長度,也意味著詩歌的平衡與和諧。見 J. P. Fokkelman, Major Poems of the Hebrew
Bible: At the Interface of Prosody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240。
28
的格律分析,也會涉及到經文的修改與文本的重構,加上抄本的不同,讓格律的分
析更加的困難,甚至對於介係詞與單音節的字彙是否為重音的獨立詞語,也是意見
分歧。104
格律與經文之間的張力之一,是許多學者為了要讓詩歌符合格律,將經文「剪
裁」成他們所期待的格律樣式,如同削足適履那樣矛盾,為了格律而修改經文。不
同學者的理論,不論是音節或是重音理論,都讓同樣的馬索拉經文產生不同的格律。
奧爾特更認為「格律這術語可能要從聖經詩歌研究中剔除。」105雖然對於重音的格
律討論沒有一致的共識,但是 Hrushovki 提出了「自由韻律(free rhyme)」的概念,
就是重音不需要有一定正式的規則來運作,它可以依不同的比例出現在詩節中,不
用依照 3+3 或是 4+4 的模式,重音在寬闊的範圍內,得以自由地被運用。106
希伯來詩歌格律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好處是不用太過依賴聲音與韻律的規則,
就能將詩篇翻譯成別種語言而又不損害其本質。107
雖然有這樣的張力存在,但筆者依舊認為格律能夠幫助釋經者分析詩歌體的經
文,其最主要的目的是透過朗誦的方式,直接感受到詩歌的節奏與音調,進而帶出
詩歌所表達對上帝的經驗,或上帝與人的關係。不過總是要留意避免將經文修改成
自己所期待的格律樣式,畢竟詩歌體的豐富是無法用某一種的格律模式就可以完全
套住的。

二、詩篇的聲音(the sound of the psalms)


格律重音與音節的分析,也同樣是屬於廣義的詩歌體音韻。而一首詩的押韻,
其主要作用是賦予詩體單元連貫感,也是凸顯子句中某些字詞的重要性,不論是一
個詩句、詩行或一連串的平行句,都可以具有音韻修辭。108
對讀者來說,要認識一首詩篇的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去讀它,用聲音去感受者受

104
吳仲誠,《希伯來詩歌詮釋》
,115-19。
105
Alter, The Art of Biblical Poetry, 7-8.
106
Alter, The Art of biblical poetry, 7-8.
107
S.E. Gillingham, The Poems and Psalms of the Hebrew Bibl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73.
108
威廉·克萊因等,《基道釋經學手冊》
,335。
29
詩篇,感受其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押韻、每一個片語、每一個詩人想要表達的東
西以及詩篇的連貫性。
聲音是詩的靈魂,是讀者與詩人之間溝通的橋樑,詩歌體中聲音,如:音韻、
擬聲字、雙關語都能夠為一首詩帶來活力,與連續的動感以及溝通的效力,透過音
韻的傳達是認識詩歌最直接的方式。以下先將押韻的理論做陳述,之後再運用到詩
篇 85。
(一) 諧音(assonance)
定義是「一連串字詞之間重複出現相同或相近的母音。」109諧音能夠強調
所要表達的主題或思想,將意義與聲音連在一起,同時也是將字詞作組
合。
(二) 音韻(rhyme)
在希伯來詩歌中最常見的音韻是字尾韻(end-rhyme),110詩人用字尾形變化
或後綴字尾使相連的兩行詩句(cola)的音相同或相似,111使其讀音聽起來是
重複的,為詩歌帶來節奏與吟唱的韻律。音韻的使用,並不限定要在一行
詩句之內,也可以讓整首詩呈現出許多不同的字尾音韻。112音韻的功能除
了修辭藝術之外,也有劃分詩體的結構功能,字尾音韻的轉換也能用來劃
分詩行的結尾(line-ending)以及劃分詩節(strophe),同時將一首詩的不同元
素組合起來。

(三) 頭韻(alliteration)
「在一個詩體單元內113把相同或相近讀音的子音重複114,而不是母音的重

109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 223.
110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 231.
111
威廉·克萊因等,《基道釋經學手冊》
,331。
112
更多關於 rhyme 的詳細內容,請參閱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 231-33。
113
詩歌體單元的範圍能夠從同一個小節(colon),跨越到不同詩行(several lines)的範圍,並且頭韻如
果出現在詩句的開頭,稱為「字頭韻(word-initial alliteration)」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 226。
114
相似的子音,例如: t/d,z/s/ƒ,g/k/q。
30
複。」115頭韻出現在詩歌的各層面,從小節到整首詩「將一首詩中相同或
相似的發音凝聚起來,將詩行、詩節、詩章或整首詩的層面組合起來,創
造出能被人察覺到的作用。」116頭韻能夠給予詩歌體連續感與強調,讓聲
音與字義融合起來。117特別是子音的重複,能幫助背誦,讓一首詩歌展現
出內在的活力,使詩歌呈現出活潑的氣氛。讓讀者聚焦於詩人所設計的文
學路徑中。118音韻的修辭除了展現詩人文學的創意與功力之外,押韻也能
有其他的文學功能,如:連結一首詩的組成(link together components of a
poem)、重複的字尾韻劃分出詩行結束(line-ending)等。119除了文學上的藝
術技巧之外,音韻也能夠幫助詩歌的背誦,或者是配合音樂的使用。120

(四) 擬聲字(onomatopoeia)
擬聲字的意思即是用聲音來描述在現實中的行動,121用聲音來畫出圖像
(sound imitative);其主要的目的還是讓聲音與意義連結。122

(五) 雙關語(word-play/pun)
雙關語是根據字詞的模稜兩可之特性(lexical ambiguity)所衍伸的修辭技巧。
123
一個字有不同的意思,在上下文的脈絡中,能有不同的解釋。此外,也

115
威廉·克萊因等,《基道釋經學手冊》
,336。
116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 227
117
威廉·克萊因等,《基道釋經學手冊》,336-37。
118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 227-28.
119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 233.
120
Gordon J. Wenham, Psalms as Torah : Reading Biblical Song Ethically, 8.
121
威廉·克萊因等,《基道釋經學手冊》
,340。
122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 235-36.
123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 237,可說是利用同一個詞的
多種意思來造一個歧義句。引自網路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B%99%E9%97%9C%E8%AA%9E。
31
能從兩個讀音相似的字帶出不同的意思,124或含有隱含的意義。根據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 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 這本書的對雙關語所做的
分類,詩篇 85 篇只有兩種類型符合,即「字根重複(rootplay)」與「一字
多義(polysemantic pun)」這兩部分。因此筆者只針對雙關語的這兩部分做
討論。
以下表格是做詩篇 85 的押運分析
(六) 分析

v. 2 A r¹- ƒî-t¹ YHWH °ar- ƒe-k¹


B šab-t¹ š®-bît ya-±a- qôb
šab,r¹-ƒî-t¹以及°ar- ƒe-k¹的相關聯在於頭韻以及雙關語的修辭。125這一

節‫שוב‬的子音部分重複,顯然是雙關語的「字根重複(rootplay)。」恢復

('T.b;v),雅各的原初狀態(boq][:y twib.v),兩者有雙關語的關係。
v. 3 A n¹-´¹°-t¹ ±a-wœn ±am-me-k¹
B Kis-sî-t¹ kol µat-t¹°-t¹m (se-l¹h)
v. 4 A °¹-saf-t̄¹ kol ±eb-r¹-te-k¹
B hě-šî-bô-t¹ m¢-ha-rôm °ap-pe-k¹
字尾韻 Ka
所重複的意思為二人稱單數的陽性,呈現出「你」雅威的主題,這三節的所有
格、動作都是圍繞著雅威來發展。
v. 2 母音 a 的重複。押韻的位置均為第二人稱陽性單數,押韻使人留意雅威的
行動與雅威的土地。
v. 3 母音 a 重複,是第二人稱陽性單數,這裡的重複母音的部分可分為兩部分
-雅威的行動與動作的接受者。動詞的受詞是「你的百姓」與「你的怒氣」,
怒氣使百姓處在困難之中,百姓呼求雅威成為 vv. 5-8 的主題。
v. 4 重複母音 a,動詞的動作者與所有格都是「你」,重複的母音的位置強調生
氣的主體是雅威。並且雅威只有他能夠止息怒氣。生氣的主角與止息怒氣的主

124
例如英文的 can,能解釋為 to be able to 或是當名詞的「罐頭。」兩者的讀音都一樣,但意思卻不
同。或中文詩句中的例子:劉禹錫所作的詩《竹枝詞》末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
有『晴』
」,「晴」字和「情」字諧音,字面意思是天氣反覆無常,借指感情讓人無法捉摸。引自
網路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B%99%E9%97%9C%E8%AA%9E。
125
J. P. Fokkelman, Major Poems of the Hebrew Bible: At the Interface of Prosody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238.
32
角都是他,但也隱含了惹動雅威怒氣的人是誰!
諧音 O
vv. 2-4 的 ya-±a- qôb,±a-wœn, m¢-ha-rôm,「雅各的罪引起了雅威的怒氣,」
罪與怒氣的諧音,使得詩行之中的空白之處補了起來。罪是會引起雅威的怒
氣,因此,從罪、怒氣的脈絡延續下面的詩行,生氣的主題與罪是相關聯的。
v. 5 A sû-b¢-nû °ě-lô-hê yiš-±¢-nû
B w®-h¹-f¢r ka-±as- k¹ ±im-m¹-nû
v. 6 A hal-±ô-l¹m te-°ě-n¹f b¹-nû
B tim- šœk °ap-p®-k¹ l®-dœr w¹-dœr
v. 7 A ha-lô° °at-t¹h t¹-sûb t®-µay-ye-nû
B w®-±am-m®-k¹ yi´-m®-µû b¹k
v. 8 A har-±¢-nû YHWH µas-dě-k¹
B w®-yeš-±a-k¹ tit-ten l¹-nû
以上四節以 nu 這個一共複的字尾為押韻,以「我們」為主題。從 vv. 2-4「你」
是主要的行動者,而這裡是「我們」為主要的行動者。此外,中間也穿插著
ka 的字尾,「你」與「我們」相互穿插其中,呈現出彼此之間的對話空間。
擬聲字
l®-dœr w¹-dœr,帶有常母音的 Holem,透過長母音的表達,使人感覺時間的延
長感,一代有一代,雅威的怒氣何時才會停止呢?
頭韻
v. 5b, 7b, 8b 的開頭:w®-h¹-f¢r , w®-±am-m®-k¹ , w®-yeš-±a-k¹
這三節的 b-colon 的頭韻,都表達出「正向的一面」比 a-colon 還要更一步的加
強語氣。
雙關語
v. 6 的 te-°ě-n¹f 與°ap-p®-k¹,分別是動詞「你要發怒(@:n/a,T)」與名詞「你的生氣
(^.P;a)」的雙關語。
v. 9 A °eš-m®-±¹h mah y®-dab-b¢r h¹-°¢l
B YHWH ki y®-dab-b¢r š¹-lôm
C °el ±am-mô w®-°el µǎ-sî-d¹yw
D w®-°al y¹-šû-bû l®-kis-l¹h
重複 el 的音,以階梯平行體理論來看,v. 9d 是全詩行的最高潮,最引起人注
意的是「不(w®-°al)」這個字,有如一棒響鐘,從 v. 9a 開始聽,到最後的重點
是不可回轉到愚妄之中。接續這三個 el 的音連結起來,成為「上帝對他們說:
不可回轉去…」的脈絡,強調出「不可從雅威那裏轉離到罪孽之中」的意思。

並且,y®-dab-b¢r 重複說了兩次,分別使用兩種不同上帝的稱謂,‫ יְ הוָׁ ה‬與‫אל‬都

說了話,說了兩次,為要讓人聽清楚。µǎ-sî-d¹yw 與下一節的 lî-r¢-°¹yw 有音

33
韻關係,分別是「屬他的敬虔者」以及「敬畏他的人」,這兩個音讓人清楚地
聽見,誰能夠得享平安,就是敬畏他的人。這部分引導出平安的主題,平安,
是給予那些敬畏雅威的人,不是給予回轉到愚妄中、罪孽中的人,只有敬畏他,
屬他的敬虔人,才能夠進入 well-being。

v. 9b 的 l®-kis-l¹h(‫)לְׁ כִּ ְׁס ָׁ ֹֽלה‬是一字多義(polysemantic pun),這個字的意思有正向的


用詞 confidence;也有負向的用詞 folly 與 stupidity 的意思。不論是怎麼樣的意

思,前面都有否定質詞‫אל‬,用來否定後面的意思,否定自信/愚蠢。不要回轉
ַ

到拜偶像與行邪惡,不公義的事情當中。
v. 9 最後一的字 l®-kis-l¹h 與 v.10 的開頭第一個字±ak,有諧音 a。不可回轉到愚
妄之中,不可回轉到罪之中,馬上接著說:誠然(indeed),確實他的救恩與敬
畏他的人相近。不要當活在罪中的人,誠然要做個敬畏雅威的人,他的救恩與
敬畏他的人相近,這兩個諧音字連在一起,表達出一正一反的效果,不要當愚
妄的人,要怎麼做呢? 就是成為敬畏雅威的人。
v. 10 A °ak q¹-rôb lî-r¢-°¹yw yiš-±ô
B liš-kœn k¹-bôd b®-°ar-ƒ¢-nû
V. 11 A µe-sed w®-°ě-met nip̄-g¹-šû
B ƒe-deq w®-š¹-lôm n¹-š¹-qû
諧音
v. 10 的 yiš-±ô 與 liš-kœn,諧音 O,也是雙關語的用法,帶有省略的用法。救
恩的臨近,與榮耀一樣,住在我們的土地上。
q¹-rôb ,k¹-bôd 也是諧音 O,也具有雙關語的用法。
因此,原本的文意識是「救恩-臨近;榮耀-居住」,透過諧音的連結,重組後
發現成為「救恩-居住;榮耀-臨近」救恩與榮耀同時臨近,也同時居住在我們
的土地上。這種相互「交換」的動作,開啟了 vv. 11-12 雅威屬性彼此相遇相
親的動作。
v. 11 的 µe-sed,ƒe-deq,sed 重複在兩個字中間,筆者認為不只是諧音,也是
具有頭韻的效果。慈愛與公義原本不屬於相遇相親的組別,但是透過頭韻語諧
音的連結,讓兩者不是同組別的雅威屬性,能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合
適這一詩行的情境,彼此相遇、相親,兩者融合在一起。
nip̄-g¹-šû,n¹-š¹-qû,這兩個字也子音母音相互的重複。的確,相遇相親的動
作,透過字音母音的彼此重複,為我們描畫出了親近的動作狀態,且讀音也是
聽起來混在一起的。
字尾韻
vv. 10-11 字尾 u,從我們的土地開始,相遇、相親這兩個動作,暗示著這些親
近的動作是在土地上所發生的,接續著「榮耀與救恩居住在土地」的概念。慈

34
愛與信實彼此相遇,公義與平安彼此相親,這些都是發生在土地上。這似乎在
回應 v.2,雅威喜悅自己的土地,雅威透過這些的屬性,在土地上親近的動作,
來傳達出他喜悅自己的土地,也就是雅威與自己的土地「互動。」
v. 12 A °ě-met m¢-°e-reƒ tiƒ-m¹µ
B w®-ƒe-deq miš-š¹-mayîm niš-q¹p̄
°ě-met ,m¢-°e-reƒ 這兩個字的諧音,聽起來是重複的字。
m¢-°e-reƒ , tiƒ-m¹µ,ƒ 的重複,包含了 s 讀音的重複,就好像一連續的動作,
從土地發芽,長出,呈現出生長動態。
miš-š¹-mayîm , niš-q¹p̄中的 š 的重複也是一連串的動作,niš-q¹p̄與 v. 11 的最
後一個字 n¹-š¹-qû 也有諧音。
v. 13 A gam YHWH yit-t¢n ha†-†ôb
B w®-°ar-ƒ¢-nû tit-t¢n y®-bû-l¹h
yit-t¢n 與 tit-t¢n 是同樣的字,字根重複,屬於雙關語的押韻。
ha†-†ôb 與 v. 12b niš-q¹p̄,押尾韻 f 的音,從天將下好處與從天俯瞰是有關連性
的。
y®-bû-l¹h 與 v. 12a tiƒ-m¹µ,字尾韻 ah,發芽這個動作與土地的生產是相關的,
因此 t,m/a 不是一個想像或概念,乃是一個具體地,能吃的土產。
v. 10 b®-°ar-ƒ¢-nû(A) v. 12 niš-q¹p̄(B`)
v. 11 n¹-š¹-qû(B) v. 13 w®-°ar-ƒ¢-nû(A`)
以上呈現 aa`/bb`的交叉架構,相互穿插與平衡。126
v. 14 A ƒe-deq l®-p̄¹-n¹yw y®-hal-l¢k
B w®-y¹-´¢m l®-de-rek p®-±¹-m¹yw
ƒe-deq 再次的出現,這裡是第三次的出現,並且 q/K 有字尾韻。
l®-p̄¹-n¹yw(A) 與 y®-hal-l¢k(B),以及 l®-de-rek(B)與 p®-±¹-m¹yw(A`)所壓的
字尾韻呈現交叉的結構。並且 l®-p̄¹-n¹yw 的副詞的位置似乎可以放在
a-colon 的最後一個字,不過詩人這樣安排卻呈現出交叉結構。他的腳
步-他的面,他將行走-他的道路,這兩組的配對都是相互性的,身體器
官對器官,行走配道路,雅威從前面的怒氣(鼻子),轉為以他的面,他
的腳,來做對比,雅威喜悅自己的土地,怎麼喜悅呢? 以他的笑臉對他
的百姓,以他的腳步行走土地上。
w®-y¹-s¢m,再一次的回到頭韻法,w®連結了上述許多的 b-colon。

三、擬人化的使用
詩篇 85 文學特別的技巧是擬人化的使用(personification)127,救恩、榮耀、慈

126
David J. Zucker, “Restructuring Psalm85,” JBQ 35 (2007): 53.
35
愛、公義、誠實、和平都化身成為雅威的使者,並以擬人化的修辭展現出他
們是上帝的僕人,128透過動作的特質將雅威的屬性變成了具有人的樣式。救
恩與人相近、榮耀住在地上、慈愛與誠實彼此相遇、公義與和平彼此相親,
進一步的呈現雅威救恩實現,救恩不是空虛的想像,而是真實的發生在土地
上,是全面性的來臨,透過榮耀居住在土地上,上帝臨在人的中間,v. 11「誠
實從地而生,公義從天而現,」雅威拯救是從天、從土地發出,雅威的屬性
就好像使者在他的面前侍奉他,同時也與敬畏他的人相近。擬人的手法,讓
雅威對於人的祈求的回應不是高不可攀,乃是全面的介入人的生活中,從天
上地下。靠近、相遇、相親是人與人彼此親密的動作,詩人也用這種的手法
呈現出雅威的救恩臨到了他百姓的中間。

四、平行體(parallelism)
(一)平行體理論
詩歌中的每個層次,從一個音部(unit)到一句詩句(line/colon),再到一句詩節,
一個詩章,每一個層面都是詩人發揮他的創意與文學造詣的地方,並且每一個層面
都能夠相互的呼應與對應。這種每一個層面的概念,被用來成為平行體概念的基礎,
過去平行體是在表面的意義相同與相反的層面,但是後期的研究卻指出,平行體可
以在一首詩歌的不同的層面出現,從字組(word-pair)到句法的結構、字的文法性別、
字尾形、甚至是句法的層面,都能夠創造出平形體。
何為平行體?《基道釋經學手冊》是這樣下定義的:「平行體是一種修辭手法,
在其中兩三行相連的詩句相互鞏固、加強,並發展彼此的思想,在詩歌體開始之後
的語句,都是為了強調外加的思想,並進一步的界定、說明、擴展、深化第一句詩
句,或與其對比。」129
對釋經者來說,對平行結構(parallel structure)的關注是研究重心,研究字詞
(words)、詩行(poetic line)、相對應詩行( the groups of poetic lines)之間的關係,並且

127
Erich Zenger and Frank Lother Hossfeld, Psalms 2: A Commentary on Psalms 51-100, 366.
128
A. A. Anderson, Psalms II (London: Oliphants, 1972), 612; A. Weiser, The Psalms (London: SCM Press,
1959), 574.
129
威廉·克萊因等,《基道釋經學手冊》
,342。
36
留意詩行中的小節(the lines of verse)之間的關聯性。130不過在同義平行體的方面,兩
個成對的小節(cola)仍然有些許的差異,並不是所謂的同義平行體就是意思完全對等,
在細節中還是有部分的差異性存在。
平行體的討論從洛思(Lowth)最早所提出的三種分類開始,131之後再演變成為從
句子與句子的關係,進展到整首詩歌的各組成之間,都可以具有平行的關係。因此
平行體應該視為寬廣的類別,不再局限於洛思提出的同義、反義以及綜合平行體這
三種分類而已,應該要從詩歌的每一個層面看起,甚至也能使用語言學的來分析平
行體,從文法(grammar)、句法(syntax)、詞法(morphology)、語音(phonetics)方面來分
析。132在《希伯來詩歌詮釋》中對平行體所做的另一種的定義指出:平行體是詩歌
各組單位之間的關係,例如:詩句、詩行、詩節、詩章之間的關係。133簡言之,有
相關聯性的線索都能納入平行體的考量,然後再將大的類別再細分成小類別。134
在吳仲誠整理的資料中提到很有趣的一面,「洛思認為平行體的樣式有許多種,
不限於語意的層面,在文法層面也會出現,即使他意識到還有不同的層面的平行體,
但因為當時知識領域的限制,使他無法進一步的突破。」135洛思時代或許讓他無法
更進一步的突破,但是他已察覺到平行體理論不只這樣,而且有更多的層面等待發
現。對於平行體的分析,詩篇 85 大多是雙行詩的結構,不過這不會有損平行體的分
析,阿隆索·舍克爾(Alonso-Schökel)就提出在希伯來詩歌中常見的是雙行詩平行,而

130
Walter Brueggemann and W. H. Bellinger, Psalm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3-4.
131
雖然洛思的分類已經過時,但是卻是最基本的理論,他提出平行體三種分類與定義:
同義平行體(synonymous parallelism):在一行詩行中有相同意思內容的短句相互平行。
反義平行體(antithetical parallelism):若兩個短句意思相反則是反義平行體;
補充平行體(complementary)或綜合平行體(synthetic):不屬於同意或反義平行體的就被分為綜合平
行體。對於以上的分類,綜合平行體的定義最為模糊,似乎是把不能被歸類為同義或反義的平行
體的詩行放到綜合平行體的分類中。參福克爾曼(Fokkelman),《聖經詩歌導讀》,31。
132
吳仲誠,《希伯來詩歌詮釋》
,38。
133
吳仲誠,《希伯來詩歌詮釋》
,10。
134
福克爾曼(Fokkelman)《聖經詩歌導讀》,32-3。
135
吳仲誠,《希伯來詩歌詮釋》
,46。
37
三行詩、四行詩平行,甚至是雙行詩、三行詩的平行組合也是很常見。136
總而言之,洛思的平行體理論是最早提出的,是最基本的,之後二十世紀因為
語言學研究的發展,讓語言學成為研究平行體的工具,因此學者們提出了許多平行
體的理論。
以下筆者將所整理的平行體理論列出,並在之後用於分析詩篇 85。

(1)、文法單位所形成的平行體
奧康納(M. O'Connor)強調平行對(parallel pair),在相對的詩句中,彼此相對應的
詞彙。另一個平行體的對應是雙行詩的句法結構,稱為詩行對(line match),指兩個
詩行包含了語法上相對應或相同的單元。137

(2)、句法平行的理論
伯林(Berlin)提出所謂的「句法平行」觀點,第二詩句使用不同,但同類的詞彙
來取代第一詩句的詞彙。138她也提出了平行體不是只出現在鄰近的詩句中,也在整
首詩裡面的句子之間的關係中。139因此,平行體從兩個詩句相互對應的關係,發展
到詩句以上的句子之間關係。

(3)、進展/增強平行體(intensification)
進展平行體將第二個詩句視為第一個詩句的進展與延伸,第二個詩句補充第一
個詩句所要講的東西或者是加強所要表達的重點。換言之,第二句詩句是具體化、
定義、擴充或超越第一句詩句的含意,目的是在對同一件事情說的更加清楚。140

(4)、階梯式平行體(stair-like parallelism)
階梯式的平行體能增加詩歌的張力,第一行詩句一開始稱為 speech-opening,

136
L. Alonso Schökel, A Manual of Hebrew Poetics, trans. A. Graffy, Repr. Subsidia Biblica 11. Subsidia
Biblica 11 (Roma: Editrice Pontificio Istituto Biblico, 2000), 51.
137
M. O'Connor, Hebrew Verse Structure, 1118-19.
138
Adele Berlin, The Dynamics of Biblical Parallelism, 32.
139
Adele Berlin, The Dynamics of Biblical Parallelism, 3.
140
Robert Alter, The Art of Biblical Poetry, 15.
38
擁有開場的功能與複歌的功能,並且延伸進一步的意思。141第一行詩句逐漸發展
後,第二行詩中加入的新詞,展示另一層的概念,形成一個字句上的階梯。詩句
在重複中有變化,接下去的詩行延展了第一行的概念,詩體的概念慢慢延展開來,
並以最後一行為高潮。142

第四節 經文釋義

接下來就將上述的平行體理論配合釋義一起討論,透過之前希伯來詩歌體的分
析成為釋義的基礎,先將字面的意思釐清,再進入神學的討論。

平行體分析與經文釋義
v. 2 經文
雅威啊 ! 你已悅納了你的土地,你恢復了雅各的原初。

‫ית‬
ָׁ ‫) ָׁר ִצ‬A( ‫( ַא ְר ְצָך‬B)

‫יְ הוָׁ ה‬

ָׁ‫) שַׁ ְׁבת‬A`( ‫( ְשבּות יַ ֲעקֹב‬B`)

雅威做為主詞,喜悅以及恢復雅各的原初,都是附屬於在雅威這個行動者之下。
喜悅( ָׁ‫)רצִּ ית‬與恢復)
ָׁ ָׁ‫(שַׁ ְׁבת‬是做為相對應的動詞,雅威不但喜悅自己的土地,也許喜悅了
雅各,因此恢復了自己的土地與雅各家。
v. 3 經文
你原諒了你百姓的罪行,你遮蓋了他們所有的眾罪孽。

ָׁ‫( נָׁשָׁ את‬A) ^,M;[ !Ow][ (B)


tyiSiK (A`) ~'ta'J;x-l'k (B`)

動詞從 ָׁ‫נָׁשָׁ את‬進展到 tyiSiK,並且罪行從陽性到陰性,加上「所有(‫」)כל‬來強調。從


ָׁ
進展平行體的概念來看,b 小節在動詞、受詞方面都比 a 小節更加的強烈。受詞的
所有格人稱代名詞,從「你」的百姓到「他們」從單數進展到複數的形式。詩人在
此的陳述越來越強烈,詩人在此的角色顯然是雅威與他的百姓之間的溝通橋樑。

141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 150-56.
142
威廉·克萊因等,《基道釋經學手冊》
,360。
39
v. 4 經文
你收回你所有的暴怒,從你所發的怒氣中回轉。

'T.p;s'a (A) ^,t¡r.b,[-l'k (B)


'tAbyiv/h (A`) ^,P;a !Ar]xem (B`)

怒氣的表達,從陰性到陽性,顯出雅威怒氣是很強烈的,在此收回怒氣也是從
陰性到陽性,顯出收回是全面性的收回。按照 Berlin 的理論,這一節詩行接續上一
節詩行,這兩節詩行成為詩行與詩行之間的平行體。它們的句法都是相同的,是陰、
陽性的名詞的交叉結構。
vv. 2-4 釋義:
vv. 2-4 主題是百姓的罪,提到過去百姓的罪雅威以經赦免了,並且將雅各的原
本的狀態恢復了,從剛才平行體的分析,土地與雅各的原本狀態是平行的,說明了
雅各的原初與土地是有密切的關連性。Kraus 提醒我們「雅各」是代表全體以色列的
稱呼,在這裡雅各的是指以色列民(創 32:28;賽 40-55)。143雅各被恢復的實際行動,
以舊約的救恩歷史來說,很可能從被擄流亡的地方,回到原本的土地上來。雅威將
雅各恢復的目的是要讓他們回到曾賜給他們的土地。將‫אֶ ֶרץ‬,‫שוב‬,‫שבּות‬做搜尋,出
ְׁ
144
現的經文脈絡都是與以色列人回歸到土地的應許有關的主題。 因此,筆者對這段
經文的解釋是:這是在說以色列被擄歸回的歷史事件,雅威將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
領回,帶回到他們祖先曾擁有的應許之地,雅各家恢復到原本擁有土地的狀態。
悅納,‫רצָׁ ה‬這個字在舊約有
ָׁ 「上帝悅納禮儀獻祭」 、「上帝喜悅他的僕人」以及「贖
罪祭被接納」的意思,特別是具有宗教禮儀方面的悅納。145顯然,這首詩的背景與
獻祭得蒙悅納有關,很可能是與贖罪方面的祭禮有關。這與 v. 9 做連結,有學者認
為 v. 9 的第一人稱的說話者是一位祭禮的祭司(credentialed religious leader) 146,他將
雅威的神諭告訴會眾,並且加以告誡會眾不可以轉向愚妄之中。以西結書 20:40b-41
說到

我要在那裡悅納他們;在那裡向你們要舉祭和初熟的土產,以及一切聖物。
這是主耶和華的宣告。我從萬族中把你們領出來,從你們所分散到的列邦
召集你們的時候,我必悅納你們,好像悅納馨香的祭一樣。

雅威喜悅以色列家,我們若在此將以色列家等同雅各的意思,這一段經文給我

143
Hans Joachim Kraus, Psalms 60-150: A Commentary, 175.
144
耶 30:3; 31:32; 32:44; 33:11; 番 3:20。
145
TWOT “‫。”רצָׁ ה‬
ָׁ
146
Walter Brueggemann and W. H. Bellinger, Psalms, 368.
40
們更進一步的了解「雅威喜悅土地,恢復了雅各的原初」
,其中也包含了雅威喜悅以
色列家/雅各的意思。雅威不只對土地的喜悅,也是對雅各家的喜悅。
v. 5 經文
求你使我們再次恢復,救我們的上帝啊! 求你終止向我們所發的憤怒。
ּ
兩行詩句的開頭的動詞都是命令式(WnebWv,rep'h>w);並且「拯救我們的上帝(Wne[v
. Iy
yehl{ /a)」是兩行詩句主要的主動者。平行體也呈現出「恢復」的另一個意思,就是停
止生氣。之前上帝恢復雅各的被擄,主要的原因是上帝的怒氣已經消去了,因此可
以這麼說,上帝使人恢復,是因為他的怒氣已經先收回了。
v. 6 經文
你將向我們生氣到永遠麼? 你將延續你的憤怒到萬代嗎?

~'lA[.l;h (A) @:n/a,T (B) Wn'Bּ(C)


rod"w rod.l (A`) %ov.miT (B`) ^.P;a (C`)

時間(A)+動詞(B)+受詞(C) // 動詞(C`)+受詞(B`)+時間(A`)。
怒氣在 a-colon 是動詞,b-colon 是名詞;在時間上,永遠對比於萬代。呈現出同心
圓的結構。
vv. 5-6 釋義
詩人或者是會眾,他們面臨了困境。Weiser 表示信仰群體(會眾)知道他們所祈
求的對象是誰,並且知道能夠從雅威得到幫助。147F. Notscher 認為,不論之前雅威
的行動如何,但信仰群體目前的困難讓他們依舊覺得雅威的怒氣繼續存在。148這一
段顯出比前一段更強烈的情感(passionate),目前的處境是困苦的,但是對於未來雅
威的拯救更顯得熱切祈求。149不過,他們的困境或災難在祈求中沒有明確的表達,
而困境的總結是:最大的問題是雅威的怒氣,上帝生氣了,且上帝的怒氣只有他自
己能夠解決。談到上帝的怒氣,上帝生氣的原因不外乎只有一個,就是人的罪。雅
各家的罪孽是引起雅威怒氣的主要原因,雅威的憤怒與他在他百姓的罪惡中顯出聖
潔有關(出 32:12; 34:7, 14; 民 25:4) 150。

147
Marvin E. Tate, Psalms 51-100, 369.
148
Hans Joachim Kraus, Psalms 60-150: A Commentary, 176。關於這一段的時態,vv. 2-4 使用完成式,
vv. 5-8 使用未完成式的討論,見 Marvin E. Tate, Psalms 51-100, 367-69。Tate 詳細整理出不同學者
對於這兩種時態差異的看法,不外乎就是過去上帝確實恩待過雅各家,但如今又因為犯罪的原因
受到上帝怒氣責罰。另外就是被擄歸回後,以色列群體依然遭遇到困境,認為被擄歸回後依然沒
有平安的日子,而祈求上帝赦免罪孽,賜下救恩。
149
Erich Zenger and Frank Lother Hossfeld, Psalms 2: A Commentary on Psalms 51-100, 364.
150
范甘麥倫,《詩篇(下)》,潘秋松、邵麗君譯(South Pasadena:美國麥種,2010),974。
41
詩人對雅威怒氣的用詞(‫ ֶע ְׁב ָׁרה‬,‫אַׁ ף‬,‫) ַׁכ ַׁעס‬的堆砌帶來詩歌的影響力,將這些希伯
來文組合一起,令聽眾感受到雅威怒氣的衝擊力。151生氣的理由是因為人的罪所引
起的,人不順服上帝的旨意與悖逆的行為,犯罪的具體行動是與拜偶像、行邪惡的
事情有關。152
v. 7 經文釋義
你將不再回轉復甦我們嗎?以至於你的百姓將在你裡面歡欣。

在句首的「你」有強調的意思,強調雅威只有「你」能夠讓你的百姓活過來。
第二句的詩句是「在你裡面歡欣」
,更進展說明雅威將人復甦之後的狀態。歡欣,是
最終的目的,拯救最終目的使人得到自由與快樂,與之前因為雅威怒氣的愁苦形成
反差。第一句的我們到第二句是你的百姓,這在兩者的差異在於,你的百姓進展多
一層的關係,強調與雅威的關係,人是屬於雅威的。
對於歡樂‫שָׁ מַׁ ח‬這字義的研究,歡樂的具體呈現可由珥 2:21-24 給予具體情形

地土啊!你不要懼怕;你要歡喜快樂,因為耶和華行了大事。田野的走獸
啊,你們不要懼怕,因為曠野的草場又發青了,樹木又結果子了,無花果
樹和葡萄樹也都效力了。錫安的人民哪!你們要歡喜,要靠耶和華你們的
神快樂,因為他賜給了你們合時的秋雨。他給你們降下時雨,就是秋雨春
雨,像以前一樣。禾場上必滿了五穀;榨酒池與油醡必溢出新酒與新油。

在申命記,這種的歡樂是與「到上帝所揀選的地方敬拜」之後,在上帝面前吃
喝的歡樂,申 12:7, 12, 18,是與為雅威守節的歡樂有關聯的。上述的歡樂,都包含
了吃喝歡樂的節期的慶祝,並且約珥書的脈絡是雅威拯救百姓相關的脈絡。因此,
拯救與歡樂的連結就比較容易理解,同時在 v. 13 雅威給予好處以及土體的盛產令人
聯想到這是救恩的結果,土地的作物的盛產讓人飽足,吃喝歡樂。
v. 8 經文
雅威啊,讓我們看見你的慈愛,將你的救恩賜給我們。

這一詩行,前後都是動詞(‫נָׁתַׁ ן‬,‫;)ראָׁ ה‬中間包圍了兩個名詞,救恩)‫ע‬


ָׁ ַׁ‫)יֵש‬與慈愛(‫;)חֶ סֶ ד‬

包圍在中間的則是‫。יְ הוָׁ ה‬以下是這一節詩行的結構圖

Wnear£;h (A) ^¢
D.s;x (B)

151
范甘麥倫,《詩篇(下)》,1135。
152
范甘麥倫,《詩篇-下》,1138-40。
42
‫יְ הוָׁ ה‬

^][.v<y>w (B`) Wn'l-!,TiT (A)

雅威讓人看見他的慈愛,也給予人救恩,詩篇 85 的核心信息之一,就是雅威是
所有的行動者,他生氣、他收回怒氣、他拯救、他給人看見救恩。雅威為主體的核
心信息,對於詩篇 85 來說是很清楚的。
v. 8 釋義
會眾的處境改變了,他們現在無法再享受上帝的恩惠,信仰群體哀嘆所面臨的
問題,他們祈求上帝回轉,向他們彰顯慈愛。153只有當上帝回轉的時候,他們才有
可能擁有生命活起來。能夠給予生命的那位就只有雅威而已,154並且他們期待上帝
彰顯他的慈愛。
當雅威回轉的時候,人才能以看見他的慈愛,救恩才會發生。其中‫שוב‬在詩篇 85
的使用包含以下六項的意義:

1. 上帝喜悅雅各家,恢復雅各的原初。
2. 上帝收回他的怒氣。
3. 上帝使人轉向他。
4. 上帝使人有生命氣息,人得以存活。
5. 上帝與人的關係的恢復。
6. 人不能轉向惡行,人不能轉離開上帝;另一方面是人必須要轉向上帝(v. 9 的‫שוב‬解
釋)。

透過上述六點的整理,‫שוב‬的意義在於上帝是優先於人的回轉。上帝轉向人之
後,人才有可能轉向上帝,不然人是沒有辦法轉向上帝的,而人的回轉指的是靈性
上的回轉。當上帝轉向人以及收回他的怒氣之後,人的回轉也包含了對上帝的責任,
這樣子的責任是從邪惡的行為中轉離,歸向上帝,如此才能恢復到原初人得上帝喜
悅的狀態。

153
范甘麥倫,《詩篇(下)》,976。
154
詩 71:20; 80:18; 138:7; 143:11; 結 18:27。
43
v. 9 經文與釋義
讓我來聽上帝將要說的話;是的,雅威將說平安,對他的百姓與屬他的敬虔者;願
他們不再回轉到愚妄之中。

讓我聽→ 雅威要說的話
雅威說→ 平安
百姓 → 不可再轉去愚妄/犯罪中

雅威在這一行詩行說了 š¹lôm,至於百姓不可再轉去妄行是雅威說的,或是詩
人自行補充,就不是這麼清楚了,兩種的可能都有,是雅威說的,或是詩人自己詮

釋雅威的話,對百姓做勸戒。當然這裡的修辭使用了 el 的諧音,‫(אל‬上帝),‫( אֶ ל‬對…),

‫(אַׁ ל‬不可…),很有可能透過聲音的表達呈現出上帝自己說「你們不可轉去惡行,要回
轉歸向我。」最後一句出現否定的句法,讓人覺得進一步的去思考,誰是雅威的百
姓,誰是屬他的敬虔者呢? 要成為雅威的百姓的人,就是不再轉去行妄行的人
š¹lôm,雖然之前曾惹動雅威的怒氣,但雅威的慈愛與拯救,讓曾犯罪的人有機會悔
改,雅威的 š¹lôm 的應許就會成就。v. 9 在整首詩中具有破格的功能,上半部是群體
對雅威的祈求,v. 9 之後則是 š¹lôm 如何實踐的事證。這一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為下半部開啟了另一個高潮。
v. 9 首先由一位的說話者宣告雅威 š¹lôm 救恩的神諭(Priestly oracle of
salvation )155,說話者與祭司的宣告很類似,很有可能詩人是具祭司身分的人,成為
雅威與百姓中間的發言者,強調要聽雅威的話。對於‫כִּ י‬的使用,在這裡具有以下的
意思:

1. 因果關係。雅威說平安,其結果是到 vv. 10-13 所發生的事情。


2. 連接詞連接兩個子句,引介一個情況或動作或提供一個事情發生的原因。平安
的應許所要產生的情況就是不可轉向妄行,不可離棄上帝。
3. 澄清與解釋。進一步的說明平安是甚麼,vv. 10-13 是解釋與澄清的事證。
4. 表達時態:表達與主要子句同時發生的時態。雅威說平安的同時,詩人一方面
聽,一方面轉達給在場的群眾。
5. 強調用法,用於誓言的行動中,用作保證的用法。雅威所說的平安,使具有立
約的層面,若是誓言中的保證,那麼詩的下半部就能夠以約的角度來看待。
6. 表達感官所察覺到的事物,聽到甚麼,看到甚麼…。詩人聽間雅威所說的話,

155
Hans Joachim Kraus, Psalms 60-150: A Commentary, 176.
44
並且看見救恩臨近、榮耀居住的圖像,詩人將所感受到的,傳達給聽眾。
7. 做疑問句使用:「雅威豈不是說對他的百姓與屬他的敬虔者說平安嗎?」156
‫כִּ י‬的使用,呈現出詮釋上的豐富性,綜合以上的討論,詩人將看見、聽見的內容
表達出來,進一步的說明平安到底是甚麼樣子,甚至雅威所說的 š¹lôm,是具有立
約的層面,上帝與人的相互回轉,有美好的關係。
除了‫כִּ י‬之外,‫שוב‬這個字在前半節是指百姓祈求雅威使他們恢復,也祈求雅威回
轉,這裡更進一步說明,人的心要轉離愚昧,才能享有 š¹lôm,š¹lôm 不是單方面由
雅威發動,在人的方面要避免犯罪的行為與拜偶像的行為,才能夠享受 š¹lôm。同
時愚蠢(‫)כִּ ְׁסלָׁה‬這個字的解釋,根據福克爾曼的觀點是罪的另一種表達方式,詩人使用
了反敘述法(litotes echoes),因此這裡很明確的表達出,雅威的百姓不可在回到罪孽
之中,157並且 v. 9 詩人的呼籲似乎顯出百姓依然走在錯誤的路上。158
對於平安(‫)שָׁ לֹום‬的意思是甚麼,TWOT 所作的解釋是「不論是外在或難在的困難,
平安使人自由。」159平安代表著多重意涵,健康、富裕、康寧(well-being)等意義,
同時人與上帝的關係良好。此外 Kraus 對於詩篇中的平安(‫)שָׁ לֹום‬做整理中有一項是「人
們祈求著、盼望著、等待著 š¹lôm 出現在土地上與整個世界(詩 72:3, 7; 85:11;
147:14)。」160人期待上帝的 š¹lôm,沒有 š¹lôm 的原因是雅威的怒氣,更進一步的
說,是因為人轉離了上帝。如果百姓「轉往」愚妄的行為,不遵守雅威的話,就沒
有 š¹lôm。š¹lôm 是救恩的結果,š¹lôm 是興盛、安穩、慈愛、公義、榮耀、救恩…
等,雅威所賞賜的好處,土地所出產的土產,讓人得到 well-being,而接下來的詩節,
都在向我們畫出 š¹lôm 的意象:榮躍居住在土地上,救恩親近人,慈愛與誠實彼此
相遇,公義與 š¹lôm 彼此相親,誠實從土地發芽冒出來,公義從天而眺望,土地也
出產多多,從天上到地下都是 well-being,也象徵了上帝與人良好的互動。
v. 10 經文
誠然,他的救恩與敬畏他的人相近,他的榮耀住在我們的土地之中。
‫( קָׁ רֹוב אַׁ ְך‬A) wy'ar¦yil (B) A[.vIy(C)
Wnecr£;a.B (A`) !oK.vil (B`) ‫(כָׁבֹוד‬C`)
在結構中,距離接近的概念是相對且進展的,從遠處近了,到近處是居住在我
們的中間,透過平行體將距離將「越來越近」的動態呈現出來。「與敬畏他的人

156
Bill T. Arnold, and John H. Choi, A Guide to Biblical Hebrew Syntax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49-55.
157
J. P. Fokkelman, Major Poems of the Hebrew Bible: At the Interface of Prosody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238.
158
Aubrey R. Johnson, Cultic Prophet in Ancient Israel`s Psalmody (Cardiff: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1979), 205-7.
159
TWOT “‫”שָׁ לֹום‬.
160
Hans- Joachim Kraus, Theology of the Psalms, 82.
45
(wy'ar¦yil)」,「居住(!oK.vil)」這兩個介係詞片語在句法上是相對的;榮耀與救恩在名詞上
也是相對的,這三組成為了平行體的修辭。而平行關係中,‫אַׁ ְך‬的意義被強調,加強
與肯定雅威所說的 š¹lôm 會實現,對雅威的百姓,他的聖民,敬畏他的人所應許的,
一定會應驗。
v. 11 經文
慈愛和信實彼此相遇; 公義和平安彼此相親。

‫( חֶ סֶ ד‬A) ‫(אמֶ ת‬B) Wv"G.pIn (C)


‫( צֶ דֶ ק‬A`) ‫(שָׁ לֹום‬B`) Wq'v"n (C`)

在這一詩行中 a-colon 的組成是陽性名詞+陽性名詞+niphal 完成式動詞。b-colon


的組成是陽性名詞+陽性名詞+qal 完成式動詞。從句法的架構來說,這一詩行是屬於
句法上平行的修辭,使用詞性相對成為平行體。
v. 12 經文
信實從地上發芽,公義從天上俯瞰。

‫(אמֶ ת‬A) #¢r,aem (B) x'm.cTi (C)


‫(צֶ דֶ ק‬A`) ~Iy;m'Vim(B`) @'q.vIn (C`)

a-colon 陰性名詞+陰性介係詞片語+qal 未完成式動詞 //


b-colon 陽性名詞+陽性介係詞片語+ niphil 完成式
詞性呈現出交叉結構 abc/a`b`c`;從句法上來看,呈現出平行體。
vv. 10-12 釋義
詩的前半部(vv. 2-8)是對於雅威怒氣轉離的祈求,到了後半部(vv. 10-13)從空間上
來說,怒氣的轉離,救恩的臨近敬畏雅威的人,表達了 v. 9 平安神諭的主題。平安
與救恩給予敬畏雅威的人的;反觀愚昧的行為人,拜偶像與行邪惡的人是沒有救恩,
沒有平安的,只有雅威可怕的怒氣而已。
v. 10a A[.vIy wy'a¦ryil bAr'q,在一開始就出現,以希伯來文字的文法來說,放在句首
是有強調性的意思,bAr'q 呈現出臨近了的重要性以及是對甚麼樣子的人近了。這一
句法結構,呈顯出遠到近的視覺感官,好像以利亞的僕人從加密山上,看見一小片
雲從海上而來,從遠到近。雅威的慈愛接近了,對於敬畏他的人近了。
v. 11a「慈愛」與「誠實」一起出現,作為上帝信實的彰顯(出 34:6; 詩 25:10;
40:10-11; 57:10; 61:7),161這裡所呈現的是上帝給予世界和諧與新秩序。162這兩項雅
威的屬性也是以擬人化的手法來描繪雅威的使者(they are messengers of God to men
Psalm 57:4, 85:11, 89:15 cf. Psalm 43:3),他們具有像人一樣的行動,執行雅威的旨意。
「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公義和平安彼此相親」在這當中有兩個的動作,遇見

161
范甘麥倫,《詩篇(下)》,978。
162
Walter Brueggemann and W. H. Bellinger, Psalms, 369.
46
與親吻。出 4:27 的經文「耶和華對亞倫說:『你到曠野去迎接摩西』。他就去了;
他在上帝的山遇見了摩西,就和他親嘴。」亞倫與摩西的相遇,親吻,讓 v. 11 更加
的有畫面。這一段亞倫與摩西的敘事脈絡,是在於他們將成為雅威救贖以色列,救
他們脫離埃及的時候(出 4:27-31),因此這四個用隱喻手法刻劃出的上帝的屬性,彷
彿是代表著上帝救恩的開始,他們將要拯救上帝的百姓與敬畏上帝的人。
這四個上帝的屬性也代表生命的整全,他們熱情地相互相親,相互擁抱;誠實
從地而生,公義從天而現,也表示住在土地上的人被上帝擁抱著,代表人與上帝關
係親密的象徵。「公義從天而現」‫שקף‬這個字在詩篇中與「雅威從天上垂看世人」是
同樣的動詞(詩 14:2; 53:2; 102:19),也意味著在這裡是指上帝從天上觀看世人的動
作。
當然,對於經文的詮釋來說,公義與平安相互的親吻並沒有明確的指說是兩者
相親,在經文翻譯的部分,也提出了有學者認為是兩者彼此相親。163但希伯來文的
經文卻沒有指出是兩者相親,只有說「他們親吻(Wq'v"n)」因此也可以解釋為,公義與
平安他們相互的親吻某一個對象,是誰呢? 按照經文的脈絡來說,v. 9「敬畏雅威的
人」是救恩所幫助與親近的對象,因此很可能,公義與平安他們所親吻的對象,就
是那些「敬畏雅威的人」若是在這種詮釋脈絡中,親吻也象徵了上帝與敬畏他的人
之間關係親密。164
天與地代表整全的意思,從上到下,再由下到上,回應 š¹lôm 應許。誠實像發
芽的種子一樣,從地而出,代表著大地的生命力再一次爆發出來;公義就好像下雨
一樣,滋潤著乾渴的大地,如同賽 45:8 所說的「諸天哪,自上而滴,穹蒼降下公義;
地面開裂,產出救恩,使公義一同發生;這都是我─雅威所造的」 ,整個世界都在上
帝的治理之下。
v. 13 經文
甚至,雅威必賜下好處,我們的土地必給予我們她的生產。
‫(נָׁתַׁ ן‬B)
‫(יְׁ הוָׁה‬A)
‫גַׁם‬
‫(אֶ ֶרץ‬A`)
‫(נָׁתַׁ ן‬B`)
不論在詞性,句構上都是平行體的架構。雅威給予好處,我們的土地也給予土
產,雅威與土地都是給予者的角色。
‫גַׁם‬的位置與意義具三種的意思
(1)、接續上文的脈絡繼續做延伸;(2)、強調所要說的內容;(3)、作為預期或非預期
的用法(concessive)。165這部分會在釋義的時候做說明。

163
字典的解釋是 niph 的形式,公義與平安是彼此相親。Ludwig Koehler and Walter Baumgartner, “‫”נשק‬
HALOT 731.
164
Beyse, “‫ ”נשק‬TDOT X:74-75.
165
Bill T. Arnold, and John H. Choi, A Guide to Biblical Hebrew Syntax, 132-34.
47
v. 14 經文
公義將行在他面前,預備他腳步的道路。

q¢d,c
wy"n'p.l (A) %eL;h>y (B) %¢
r¢d.l ~ef"y>w (B`) wy'm'[.P (A`)

行走(‫)הָׁ לְַׁך‬與預備(‫)שים‬兩個動詞之前後有副詞片語(wy"n'p.l 與 wy'm[' .P),A 與 A`中間是


兩個動詞,這一詩行呈現出首尾對稱,中間對稱的平行體。兩個動詞具有文法上的
平行,雖然第二句沒有主詞,不過以平行體的概念來說,第一個詩的主詞公義依然
延續到第二行的詩句,公義不只是第一句詩句的主詞,也是第二句詩句的主詞。第
二句的主詞隱藏在兩詩句的平行中是所謂的「深層結構。」166本來沒有的平行,但
是透過兩者的重組,讓詩句中的結構有平行關係,在語意與文法上平行。同時這種
方法,也是「跨行連續(enjambment)。」167跨行連續讓第一詩句的句法與含意延伸
到第二個詩句,公義這個主詞跨行延續到第二行的詩句,成為同一個主詞,卻擁有
兩種動作。而第二詩句主詞的省略也是所謂的留白修辭用法。168
對平行體的討論,詩行與詩行間也能夠出現平行體,vv. 11-14 就有一整段的平
行體,呈現出相對的交叉結構。169

v. 10 雅威(的榮耀)、土地 v. 12 信實、公義
v. 11 信實、公義 v. 13 雅威、土地

v. 10 與 v. 13 是一組;v. 11 與 v. 12 是一組,放在一起呈顯出一個 X 形。
而跳脫詩句與詩句之間的平行體的關係,在詩篇的詩行之間呈現更完整的意思是:
主要 š¹lôm 應許的成就,是透過公義與雅威的信實才能做得到,公義的彰顯是 š¹lôm
的前提,有了 š¹lôm 與公義,土地才能恢復到豐盛的狀態,這也是 v. 2 所說的「雅
威阿,你已經悅納了你的土地。」
vv. 13-14 釋義
甚至(‫)גַׁם‬在連接上一段所說的內容做強調並加強語氣,同時是包含了期待事物的
發生。詩人的先知性神諭不只停留在雅威屬性的層面,也將救恩落實到了生活的實
際面。救恩不是只是想像,乃是看的見,摸得到的臨在,透過土地豐收的情況展現
出來,人得以飽足。雖然雅威給予好處沒有明確的接受者,但這裡的留白的意義在
於,人與自然、土地都是雅威好處的接受者,這樣子的好處,給予受造物氣息與生

166
吳仲誠,《希伯來詩歌詮釋》
,59。
167
Stephen A. Geller, Parallelism in Early Biblical Poetry (Missoula, Mont: Scholars press, 1979), 259-61;
福克爾曼(Fokkelman)著,
《聖經詩歌導讀》
,295。
168
M. O'Connor, Hebrew Verse Structure, 122-29.
169
David J. Zucker, “Restructuring Psalm 85,” JBQ 35 (2007): 53.
48
命,在雅威的裡面活過來並經歷到救恩的歡欣。最後,雅威的公義促進了他的國度
來臨,如同范甘麥倫所提的那樣。
救贖是屬靈的,也是肉身的,上帝的百姓渴慕他的赦免與他的同在,他們
禱告上帝救贖他們脫離一切的患難-疾病、死亡、艱難、逼迫與不公。蒙救
贖的盼望在於上帝公義的統治。170

詩段平行體
上述提到詩行之間的平行關係,不過平行體的出現不只出現在詩行與詩行之中,
也會出現在較大的詩段結構中,甚至是詩章。根據伯林與福克爾曼這兩位學者的觀
點,他們都認為平行體不只是出現在詩行中,在更大的結構,在詩節中也能夠平行,
他們站在脈絡較廣泛的位置,找出對應的關係,從詩篇中的內容找出對應,也從有
相同概念的詩段來找出平行關係。以下筆者整理了福克爾曼對於詩篇 85 詩段的平行
體,並加以用表格繪製,並透過此圖能看出詩篇 85 上下對稱平行的結構。171

(圖一)

170
范甘麥倫,《詩篇(下)》,979。
171
J. P. Fokkelman, Major Poems of the Hebrew Bible: At the Interface of Prosody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237-40.
49
另外,詩篇 85 詩段的平行體,筆者整理出 Terrien 對於詩篇 85 篇的結構劃分,
並加以修改如下圖。172以下的圖的數字是音部(unit)的計算。

c’
13.___ ___ ___ (3+3)
___ ___ ___
14.___ ___ ___(3+3)
___ ___ ___

a’
a
10.___ ___ ___ (3+3)
2. ___ ___ ___ (3+3)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11.___ ___ ___(3+3)
3. ___ ___ ___(3+3)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12.___ ___ ___(3+3)
4. ___ ___ ___(3+3)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b b’
5. ___ ___ ___ (3+3) 7.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3+3)
6. ___ ___ ___(3+3) 8. ___ ___ ___(3+3)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c
9.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3+3+3+3)
(圖二)

172
Samuel Terrien, The Psalms: Strophic Structure and Theologic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3), 606.

50
上面兩個結構圖,讓我們看見詩篇 85 呈現出很平衡與對稱的架構,詩人用文字
來畫出平安的意象,是一個穩健、有秩序的表現。圖一中的第一詩章,是處理人的
罪與雅威的怒氣詩人向雅威呼籲,人求雅威回轉,讓他們能夠恢復、再次的擁有生
命。圖一中的第二詩章是敬虔人得平安,平安到來使一切都更新,š¹lôm,well-being,
含有整全的概念,詩人用文字畫出平安帶來和諧與富足的圖像,使用動態的動作,
將平安畫出來。
然而,圖一的架構呈現出雅威是歷史事件的主宰,也是土地的供養者。他不僅
是他百姓祈求介入現在困境的對象,也是拯救與審判的歷史之上帝,是賜下生命的
豐饒之上帝。雅威是時間的主宰,也是空間的主宰。173詩篇 85 的故事主軸,以雅威
為起頭,他是拯救的開端,是應許他百姓得平安的上帝。雅威不只是起頭,也是結
束,詩的結尾,以雅威賜福作為結束,雅威的主權貫串在時間與空間之中,他帶來
人們與世界的轉化與更新。
既然平安是詩人要傳遞的信息,那要如何傳遞呢? 圖二的架構與圖一相似,呈
現出詩人透過的文字,畫出一幅 well-being 的圖畫,詩句的和諧、平衡呈現出富足
的景象。而平安的當中,有之前經驗到雅威怒氣的痛苦,但是當雅威應許平安到來
的時候,一切的混亂都恢復了秩序,雅威從天將下好處,從地生長土產,自然的運
行變得有秩序,恢復了原本的繁榮。當然,不只是文字而已,聲音也是能夠呈現出
平安的意涵,只不過目前無法複製當時這首詩篇的原初,只能在不同的時空,不同
的詮釋之下,使用多元豐富的方式讀出這首詩,呈現出不同時代下的平安。
平安,是上帝屬性的彰顯與互動,透過慈愛、信實、公義、榮耀、救恩的擬人
化,詩人建構出了平安的意象,平安不只是心靈上的歡欣,也是生活中的豐富,平
安也是相互接近,擁抱,如同雅威喜悅了自己的土地那樣,雅威的喜悅,帶來的人
所期盼的平安。

173
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
《土地神學:從聖經信仰看土地的賞賜、應許與挑戰》,戚
時逝等譯(新北市:校園書房,2016),299-300。
51
第五節 結論

經文透過希伯來詩歌體的分析,從格律、音韻、平行體的分析,能夠幫助我們
更能掌握詩歌體的詮釋。透過語言的研究,分析其中的修辭,讓隱藏在詩歌中的寶
藏得以挖掘出來。從詩歌的結構與音韻來看,詩人透過語言的技巧,將信息建構起
來,詩人也是一位畫家,他用文字技巧,將平安(š¹lôm)的主題描繪在語言結構中。
詩人對我們呈現出平安的意義,平安是上帝所創造的生命,在各方面都享有整
全的安康(well-being)。從天到地,從古到今,向我們呈現出平安是具有動態性的平
衡,同時平安也是受造界活在一個有秩序的世界中,如此將是蒙福的生命。人與賜
生命的上帝,與其他受造物共融;同上帝和好,在人與人之間有平安,與大自然和
諧相處,174這是平安的意義。但是當人犯罪,轉向拜偶像,邪惡的行為,沒有聽從
雅威的話的時候,就是失去平安平安的時候;當人回轉,聽雅威的話,遵行他道路
的時候,雅威的榮耀,他的平安將會在我們的土地上。土地,也是平安成就的地方。
透過詩歌體的分析,雅威屬性呈現的動態,顯出雅威對於自己土地的喜悅。
本章是以希伯來文詩歌體的分析做為研究詩篇 85 的進路,探討其中平安的意義。
但是對於平安的意義依然有許多的部分是不清楚的,例如:在哀歌的處境中,平安
有何意義;平安與公義的關係到底是甚麼? 用詩歌體的研究,只局限於詩篇 85 篇的
範圍,而接下來要從廣大的脈絡中,尋找詩篇 85 平安的意義,因此以下將使用正
典研究法,從詩篇的最終形式(final form)來探討詩篇 85 的平安,並帶出平安在哀歌
中的意義是甚麼。

174
莫特曼(Jurgen Moltmann)著,《公義創建未來》
,鄧肇明譯(香港:基道書樓,1992),14-16,
40。
52
第三章
正典研究
第一節 詩篇的最終形式與編輯

聖經中大部分的經文都能夠從上下文的脈絡(context)來檢視,以敘述文體的經
文類型而言,一段經文的上下文脈絡能夠給予讀者許多詮釋的線索,幫助讀者瞭解
一段經文的意思。但對於詩篇來說,以上下文脈絡來詮釋或閱讀詩篇則是相較於敘
述文體發展來的晚,其主要的原因是受到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的影響。形式批判
傾向將詩篇視為一篇篇的個體,將每一首詩篇做形式類型(genre)的分類,按照每一
首詩篇的內容為分類的依據,並沒有對一首詩篇的上下文脈絡作考量,沒有為一首
詩篇與其前後詩篇的關係做發展與連結,因此詩篇以整體(as a whole)上下文脈絡作
為詮釋的方法,相對敘事文來說,是較後期才出現。175
二十世紀初期到中期,詩篇研究的主流是將個別的詩篇以它的形式(genre)做分
類,找出其中的禮儀使用層面,以及在古近東的歷史背景下,發現詩篇的生活處境
(Sitz im Leben)。但在過去的 30 年左右,上個世紀的中期之後,詩篇的研究受到學者
Claus Westermann 與 B. S. Childs 的影響,轉向研究詩篇這卷書(book)的架構,並成為
研究詩篇的新潮流。176從將每一首詩篇做形式上的分類,與生活處境的探究,轉變
為以最終形式(final form)的 150 首詩篇為完整的一卷書來閱讀,重視篇與篇前後之間
的關聯,這樣子的閱讀與詮釋的進路被稱為詩篇的正典研究。從詩篇正典的方法來
閱讀詩篇最主要的學者之一是 G. H. Wilson,他受到他的老師 Childs 的影響,將正典
研究的概念應用於詩篇的研究,並以希伯來舊約聖經的詩篇為主,提出了 150 首詩
篇的編輯是具有目的與神學的意義。
以詩篇的最終形式成為研究的進路,詩篇標題是編輯希伯來詩篇重要的技巧與
手段,詩篇的標題顯出詩篇 150 篇組合在一起的痕跡,177因此詩篇的標題成為了閱
讀詩篇重要的一項,不論標題是否隨著原初詩篇的完成一起流傳下來,或者是後期
編輯時候才加上去的,標題都能夠提供詮釋詩篇的影響力,標題為一首詩提供了歷

175
John H. Walton, “Psalms: A Cantata about the Davidic Covenant,” JETS 34/1 (1991): 21-31.
176
Brevard S. Childs,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 (London: SCM Press, 1979), 512-13;
Gerald Henry Wilson, “The Structure of Psalter,” in Interpreting the Psalms: Issues and Approaches, ed.
S. Philip (Leicester: Inter-Varsity Press, 2005), 229.
177
G. H. Wilson, “Evidence of Editorial Divisions in the Hebrew Psalter,” VT XXXIV, no. 3 (1984): 337-52;
Brevard S. Childs,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 520-22.
53
史場景,例如:大衛的生平事件,這成為詮釋皇家詩篇的進路。即便詩篇的內容可
能在原初是被用於禮儀性的場合,但在後期的編輯中,將標題與內容作組合,成為
新處境的詩篇,178是一種重新閱讀與詮釋(reread)的行動,179將詩篇脫離原初的生活
處境,編輯者從後來的生活處境,透過編輯做了新的詮釋,從新的生活處境來閱讀
原有的詩篇。至於標題與詩篇正典內容相較,標題沒有像詩篇內容一樣,具有正典
價值的相等性,但依然提供讀者對詩篇的認識。總而言之,詩篇標題是否與詩篇內
容一樣具有正典的價值,這部分尚有許多的爭論,不在此討論,但肯定的是,詩篇
標題在詩篇編輯與形成上具有重要意義。180
按照 Wilson 的說法,詩篇的編輯是為了符合當時代的處境需要,是在被擄流亡
的意識與經驗下,大約在第二聖殿時期所編輯而成的,目的是為被擄流亡的以色列
群體的需要,重新定義盼望與方向所編輯而成的。181在如此的處境之下,其編輯的
意識形態與信仰的歷程成為了形塑 150 篇詩篇的主要推手。如此一來現在詩篇與原
本詩篇的處境有所不同,是經過新的詮釋所形成的,與當初可能是在聖殿作為禮儀
使用的目的不同。透過編輯原有的詩篇帶來新的詮釋,在時代變遷之下,在被擄流
亡的經驗與意識之下,編輯者透過詩篇找尋以色列群體的身分定位,以及對於盼望
的肯定,這些成為了編輯的意圖性與主軸。
雖然詩篇的研究有不同的轉向,但學者 James L. Mays 認為過去的研究法不可能
完全的屏除,反而目前的詩篇研究會受到之前的方法的影響。182若沒有形式批判將
皇家詩的類型(genre)作區別,那麼 Wilson 也就無法從「皇家詩作為詩篇的架構」這
個理論作發展,Wilson 透過皇家詩的形式發現,皇家詩篇存在於卷與卷之間成為接
縫(seam)詩篇,詩篇 2, 72, 89, 144 都是屬於皇家詩,並且皇家詩的分布,引導詩篇
以大衛王朝/大衛之約作為編輯的主軸,倘若沒有形式批判作為先前的基礎,那麼以
正典形式研究詩篇的範疇便不會產生。
除了以詩篇的整體來詮釋詩篇之外,歷史的重新建構(reconstruction)對於詩篇的
脈絡詮釋也是無可避免的,並非使用了詩篇的脈絡來詮釋詩篇,就將歷史鑑別這一

178
G. H. Wilson, The Editing of the Hebrew Psalter, 172.
179
MT 與 LXX 的詩篇在標題上顯出差異性,LXX 比 MT 的詩篇標題多 11 處具有大衛的標題。特別在
卷四「雅威作王的詩篇(詩 93; 95-99)」
,以及詩 91; 94; 104 中加入了大衛的名稱成為標題,再次 LXX
呈現出編輯者對於大衛王朝期待與大衛之約的強調,這與 MT 所強調雅威作王的神學觀不同。LXX
與 MT 透過大衛標題的數目的不同,呈現出兩方面的編輯者對於詩篇詮釋的差異,也看出兩者對
詩篇 rereading 行動的不同面向。另外 LXX 的大衛標題詩篇是詩篇 137 與 151 篇。
180
詩篇標題的討論,更詳細的內容參見 John Eaton, The Psalms, 5-13, 41-43。
181
G. H. Wilson, “The Structure of Psalter,” 235.
182
James L. Mays, “The Question of Context in Psalm Interpretation,” in The Shape and Shaping of the
Psalter, ed. J. Clinton McCann, JSOTSup 159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3), 14-20.
54
塊給省略掉。183換言之,對於詩篇的研究而言,之前的研究基礎能夠幫助新的研究
方式的產生,在時代的驅動下,每一個時代的研究方式都會成為下一個時代的基礎,
可預期的是,下一個詩篇研究的方式很可能從將詩篇視為整體的概念作為基礎,產
生新的詩篇研究詩方法。

一、正典研究之主要架構與方法

近代對於聖經的研究,主要的關注之一是上下文脈絡對經文詮釋的影響。一段
經文必須要從上下文脈絡中來理解,上下文脈絡使經文的呈現更加完整,豐富其詮
釋的內容。從小範圍到整體都能成為一段經文的上下脈絡,為經文作詮釋。上下文
脈絡是筆者本章所採用的方式: 184

A. 採用 G. H. Wilson 對詩篇研究的理論,透過 150 篇的架構(structure),


以詩篇最終形式的編輯排序與意義來看詩篇的信息。此目的是為了要
從詩篇五卷(book 1-5)當中,先確認詩篇 85 所在的卷三(book 3)的主要
信息,之後再透過卷三的主要信息,以卷三的整體性來閱讀 85 篇。185
B. 從卷三的脈絡中探討詩篇 85 篇,這部分可分成兩部分進行
1. 縱向連結:這種的方式是從上下脈絡中(context)去認識所要研究
的詩篇,其基礎是建立在詩篇不是相互沒有相關聯的詩篇,而是
在編輯者的處理之下,與其他的詩篇是有關連的,其目的是在找
出卷三詩篇前後之間是如何擺放在一起,其關連可分為以下三點:
(1)前後詩篇在同樣的動詞、片語句法上有相同的使用;(2)擁有相
近神學主題或概念的相鄰詩篇;(3)詩篇標題的相連性。
2. 橫向連結:以「大衛之約」的神學主題做卷三詩篇主題歸納的依
據,並從卷三的背景來對詩篇 85 做分析與詮釋。
C. 從詩篇中找出‫שָׁ לֹום‬的神學意義,之後透過篩選整理出的經文來看詩篇
85。

183
Roland E. Murphy, O. Carm., “Reflections on Contextu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salms,” in The Shape and
Shaping of the Psalter, ed. J. Clinton McCann, JSOTSup 159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3), 21.
184
這兩個架構是參考自 Terence Collins, “Decoding the Psalms: A Structural Approach to the Psalter,”
JSOT 37(1987): 46-47 的內容。對於詩篇的主題性研究,Creach 從詩篇 2:12,h's'x(refuge)這個字在
詩篇找出有關 refuge 的主題,認為 refuge 是詩篇編輯的核心與神學主題。參見 Jerome Creach,
Yahweh as Refuge and the Editing of the Hebrew Psalter (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97)。
185
Roland E. Murphy, O. Carm., “Reflections on Contextu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salms,” 23.
55
第二節 詩篇的架構編輯與神學

形式批判學者 Mowinckel 認為詩篇的正典化過程中,150 篇的編排組合是沒有


編輯的意圖;186然而,Wilson 從古近東的文獻187與昆蘭抄本的研究,認為希伯來詩
篇也是具有編排目的與主題,同時詩篇 150 篇的組合是具有整體意義的。從詩篇本
身內部或外在證據的架構來看,每一首詩之間,以及卷與卷之間都具有編排的意圖
存在。因此詩篇並不是隨便的組合,反而是呈現一卷書的整體性。188
Wilson 的研究著作189,提供了本章研究的理論基礎,與過去注重詩篇的單一性不
同,以詩篇 150 篇作為整體來閱讀以及詮釋,也從五卷書的劃分中找出編輯者的所
要表達的意義。
詩篇一共分為五卷書(book),其中詩篇 41, 72, 89, 106 篇的結尾具有頌讚的內容

186
Wilson, The Editing of the Hebrew Psalter, 1-2.
187
Wilson 所參閱的古近東的文獻是:Mesopotamian Hymnic literature (the Sumerian Temple Hymns and
the Catalogue of hymnic incipit) 以及 Qumran Psalms manuscripts。其中,近東的文獻有明顯經過編
輯的證據,Wilson 受到文件是經過編輯的啟發,因此認為詩篇也具有編輯的證據與意圖性,進一
步的讓他去尋找出詩篇內部的編輯證明。在與昆蘭抄本作對照,他推論希伯來 150 篇詩篇的正典
大約是在西元後一世紀才定下來的,因為 MT 與昆蘭抄本在卷一到卷三幾乎相同,但卷四到卷五
在編排上則是有大的差異,因此他斷定西元後一世紀左右詩篇的正典才定下來。G. H. Wilson, The
Editing of the Hebrew Psalter, 9-11; Brevard S. Childs,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
513-4。
188
G. H. Wilson, The Editing of the Hebrew Psalter, 4。除了上述正文之外,對於詩篇的編輯、架構等爭
論以及反對將詩篇視為一整本書的討論,參見 Norman Whybray, Reading the Psalms as a Book,
30-32。其中學者對詩篇較一致的看法整理如下:
1.詩篇不是隨意編排的組合,而是有被設計過程為連貫、整體性的。
2.同意大多數詩篇的原初處境是在禮儀性場合使用,在公開崇拜中使用。因為後來時代的變
遷,被擄歸回後,詩篇漸漸地脫離原先禮儀性的用途,並且編輯者以時代的背景重新詮釋詩篇。
從多數詩篇標題的加入、非禮儀性詩篇的加入及以詩篇第一篇作為詩篇導言,都證明了詩篇在
後來的使用脫離了原本的禮儀處境。
3.詩篇第一篇的角色的特殊性,是明白詩篇的架構與神學的詮釋進路。
4.原本已存在的詩篇子集也經過重新詮釋,放在編輯者所要呈現意義的位置上。
5.詩篇大多是祈禱的內容,反映出神學思想,或者是信仰上的訓悔,教導;從原本是人對上帝的
話語,轉為被視為上帝對人的啟示。
189
G. H. Wilson, The Editing of the Hebrew Psalter (Chico, Califonia: Scholars Press, 1985).
56
(doxology)。詩篇五卷書的劃分,某些猶太拉比的解釋是因為詩篇按照五經來做劃分,
因此分成五卷書;也有解釋是詩篇在猶太會堂中,為了配合經課的使用而作來做劃
分的,190不論上述的說法如何,這些都為詩篇的架構做了某種程度的肯定與解釋。
Wilson 則認為上述這些證據不足以說服人,只能當作一個參考。191但是詩篇的五卷
的劃分卻是編輯所留下的最明顯的證據。詩篇的編輯架構與神學的意義,筆者將從
兩方面來探討。
首先從詩篇的最終形式,卷一到卷五的劃分開始,根據正典研究對標題的肯定,
從這 150 首詩篇的標題看編輯的意圖性。此外也透過對於詩篇卷與卷之間的皇家接
縫詩篇,以及信靠詩等類型詩篇組合的分佈來看編輯的意圖性。
再者根據 Wilson 對詩篇編輯的時代前後的劃分來探討。這部分,Wilson 將詩篇
分成三大區塊,首先是詩篇 2-89 篇,這是最早編輯而成的部分;其次是詩篇 90-145
篇,是比較後期才形成的,最後則是詩篇的導言(詩篇 1)與結尾(詩篇 146-150 篇)的
部分,是詩篇編輯歷程最後才加上去的。192而這三大區塊,是在怎麼樣的意識形態
與時代的背景之下,形塑出詩篇如此般的編輯樣貌,在這樣子的樣貌之下所呈現出
的神學意義與信仰的見證是甚麼,將是以下會提到的內容。

190
William G. Braude, The Midrash on Psalm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4), 5.
191
G. H. Wilson, “The Use of Royal Psalms at the ‘Seams’ of the Hebrew Psalter,” JSOT 35 (1986): 85-86.
192
G. H. Wilson, “The Structure of Psalter,” 231-33。Wilson 將希伯來詩篇與昆蘭抄本做比較,發現詩篇
2-89 篇在兩者之間是一致的,而詩篇 90-150 篇的差異就比較大,因此推論出詩篇編輯年代。卷一
到三在西元前第一世紀以前就已經完成編輯;卷四到五則是不固定的,可能要到西元後第一世紀,
詩篇的編排才固定下來。此外,透過詩篇本身的內證也能夠推論詩篇 2-89 篇編輯的前後,詩篇
72:20 的後記:耶西的兒子大衛的祈禱完畢,這一節表明了詩篇 2-72 篇最早完成的版本,之後才
擴充為詩篇 2-89 篇。為了方便分類,筆者還是將詩篇 2-89 篇視為最早的版本。G. H. Wilson, The
Editing of the Hebrew Psalter, 142。
57
第三節 從詩篇的標題分佈來看編輯的意圖性
以下表格是詩篇標題的整理以及討論的內容:
詩篇標題的作者193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194
(1-2): (42-49): (73-83): (90): (107):
無標題 可拉詩 亞薩詩 摩西詩 無標題
(3-41): (50): (84-85): (91): (108-110):
大衛詩 亞薩詩 可拉詩 無標題 大衛詩
(51-65): (86): (92): (111-119):
大衛詩 大衛詩 無人名標題 無標題
(66-67): (87-88): (93-97): (120-134):
無人名標題 可拉詩。 無標題 上行之詩
(68-71): (89): (98): 大衛詩(122,124,131,133);
大衛詩 以探詩 無人名標題 所羅門詩(127)。
(72): (99): (135-137):
所羅門詩 無標題 無標題
(100) (138-145):
無人名標題 大衛詩。
(101): (146-150):
大衛詩 無標題。
(102):
無人名標題
(103):
大衛詩
(104-106):
無標題
大衛詩 39 首 大衛詩 19 首 大衛詩 1 首 大衛詩 2 首 大衛詩 15 首

193
,在詩篇中所扮演的編輯的角色,參 Wilson, “The
對於「標題的作者姓名」與「音樂指示性的標題」
Use of Royal Psalms at the ‘Seams’ of the Hebrew Psalter,” 85-94。大衛詩的標題與大衛生平故事的結
合,成為一種典範,能夠成為詩篇讀者所效法的對象,學習大衛順服上帝律法、信靠上帝的典範。
Norman Whybray, Reading the Psalms as a Book, 21。
194
詩篇的標題觀察中,發現到詩篇卷一到三有較多的標題,其標題包含了作者名字與該詩篇使用的
音樂指引,相對於卷四到五則是比較少標題,對於這種的現象,Wilson 的解釋是詩篇卷一到卷三
的編輯是比較早期所形成的,編輯者在編輯上面使用的技巧是透過作者、音樂性的標題來將這些
詩篇做連結。對於卷一到三沒有標題的詩篇,有學者認為是後期才放進早期編輯好的群組中。對
於卷五的觀察,與卷一比較則是沒有大衛的哀歌,對於這部分的觀察,從正典的角度來說,這表
達了編輯的意識的轉變,從大衛為主要的內容轉變為以雅威作王為主要的內容,大衛的角色在卷
五之後就漸漸的淡去。G. H. Wilson, “The Use of 'Untitled' Psalms in the Hebrew Psalter,” ZAW 97, no.
3 (1985): 404-13; G. H. Wilson, “Evidence of Editorial Divisions in the Hebrew Psalter,” VT 34, no. 3
(1984): 337-52; S. Mowinckel, The Psalms in Israel`s Worship, trans. D. R. Ap-Thomas (Oxford: Blackwell,
1962), 193-94。
58
這部分的基礎是形式批判的分類與標題所提的人名,透過這兩種的對照,呈現
出詩篇在神學上的意義。標題具有大衛的詩篇以 2-89 這個範圍居多;90-150 大衛的
詩相對較少。這種現象 Wilson 認為卷一到卷三是以大衛君王為主軸所發展的編輯型
態,卷四到五是以雅威作王為主軸來編輯,這也對應了正典研究對於詩篇標題的重
視。不過這樣子的分佈似乎是受到某種原因或背景的影響,才會造成卷一到三相較
卷四與卷五有較多大衛的標題。195
此外,透過詩篇 1, 73, 90-91, 106, 145 信靠雅威詩的分佈,與詩篇 2, 72, 89, 144
皇家詩的分佈能夠看出編輯上的意圖。196這兩種類型的詩篇都位於卷與卷之間或位
於導言、結尾位置的詩篇。因此這些詩篇具有所謂縫線(seams)的功能,將詩篇縫合
起來,並且剛好是信靠雅威詩篇與皇家詩篇相互搭配而成,當然除了詩篇 106 與 107
都是屬於智慧詩的類型之外,其餘的都是信靠詩與皇家詩做配合。除了兩者如此的
配合之外,這兩者類型詩篇的分佈與大衛標題的分佈有所關連,皇家詩篇在卷一到
三比較多,這部分大衛標題相對的比較多;信靠雅威詩篇在卷四到五則是比較多,
而這部分大衛的標題則是比較少。這樣子的分佈呈現出大衛君王與雅威作王主題此
消彼長的現象。從皇家詩轉變為信靠雅威詩,皇家詩是以與大衛君王有關的內容做
為發展,信靠詩是以選擇信靠雅威的主題做發展,同時這兩類的詩篇成為詩篇編輯
的縫線詩,框架起詩篇的架構,這兩類型詩篇的分布,呈現出神學主題的轉移。此
部分筆者會在後面有詳細的說明。
Wilson 認為,詩篇 2-89 篇中的標題所具有的人名,比詩篇 90-150 篇中的標題
所具有的人名來的多,前者也有比較多音樂性的指示標題,對於這種現象他的推論
是詩篇 2-89 篇的編輯年代比詩篇 90-150 篇較早期,使用的編輯手法是以標題中的
人名作為連接的引子,而音樂性的標題則是標題人名之間轉換過渡的連接。197
150 篇中子集(group)的組成,例如:上行之詩或可拉後裔的詩。這些子集原本
可能是屬於不同的來源,在編輯的時候收入進來,透過編輯的編排、架構與附上標
題,能夠賦予詩篇新的詮釋方向。這種新的詮釋是從對大衛君王的期盼,轉為對雅
威作王的期盼,將不同來源的子集詩篇,放在此主軸下做編輯,容納不同的處境的

195
對於 MT 中大衛標題分布的數量與 LXX 不同的差異,參 G. H. Wilson, “The Structure of Psalter,” 241。
196
詩篇 41 不算是皇家詩的角色原因,是為了讓詩篇 2-72 篇成為「以大衛之約為架構的單位」
。詩篇
2 是大衛王權的設立,詩篇 72 是大衛王權的繼承,因此詩篇 41 只作為卷一與卷二的劃分,並無
大衛皇家的主題。參 Wilson, “The Use of Royal Psalms at the ‘Seams’ of the Hebrew Psalter, ” 85-94; G.
Von Rad, Old Testament Theology, trans. D. M. G. Stalker (New York : Harper & Row ,1962), 319; A.
Weiser, The Old Testament: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rans. Dorothea M. Barton (New York :
Association Press, 1961), 45。
197
除了與昆蘭抄本比較詩篇 2-89 與詩篇 90-150 的年代差異性之外,透過標題能夠讓人推論兩者之
間的時代的差異性。詩篇 72:20 的後記:耶西的兒子大衛的祈禱完畢。這一節透露了詩篇最早的
版本是詩篇 2-72,比 2-89 還要早的版本,參 G. H. Wilson, The Editing of the Hebrew Psalter, 142。
59
詩篇,在新的詮釋下呈顯出不同的神學主題。198
上述讓人瞭解到編輯意圖與神學主題,這兩者是以大衛君王與雅威作王的脈絡
來發展。接下來筆者要從詩篇編輯的前後,也就是詩篇 2-89 篇、90-145、145-150
以及詩篇 1 的組成探討編輯的意圖,並且進一步的從詩篇中的部分經文,來探討造
成以「大衛君王-雅威作王」轉換的編輯意圖之原因。

第四節 從詩篇編輯歷程來看編輯的意圖性

一、詩篇 1 與 2 篇
詩篇 1 與詩篇 2 成為一組,兩篇在用詞、結構方面都有許多證據顯示他們的相
關性,因此這兩首詩能成為詩篇的導論。詩篇 1 一般來說是最後才加上去的導言,
成為詩篇詮釋的進路,意即透過詩篇 1 與 2 篇來理解詩篇的信息脈絡。199同時詩篇
1 強化了個人性的層面,對於上帝律法的默想,相較於詩篇用於禮儀的場合,公眾

198
G. H. Wilson, “Evidence of Editorial Divisions in the Hebrew Psalter,” 337-52.
199
對於詩篇 1 與 2 的連結,以及詩篇 1 與 2 跟其他詩篇的關係,參陳錦文,
《當以嘴親子: 從詩篇
結構看其信息》(香港:天道,2009),有深入的探討。
詩篇 1,在些抄本是沒有編號的,有些抄本的詩篇是從詩篇 2 開始,因此推論詩篇 1 很可能是詩
篇編輯的過程中,最後面與詩篇 146-150 篇一起加上去的,成為詩篇的序言與結尾。Brevard S. Childs,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 513-14。
Jamie Grant 將詩篇 1, 2 看成一組,即妥拉詩與皇家詩的配對。詩篇 18, 20-21 是皇家詩,19 篇是
妥拉詩,這兩者也算是黃家與妥拉詩的組合;118, 119 也是皇家詩與妥拉詩的配對。這種的結構
呈現出詩篇受妥拉的影響,並且詩篇 1, 2 的妥拉主題與皇家詩的組合說明了詩篇的主旨是大衛與
律法,君王與雅威律法的組合。參 Jamie A. Grant, The King as Exemplar: the Function of
Deuteronomy`s Kingship Law in the Shaping of the Book of Psalms, Academia Biblica 17 (Atlanta: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2004); J. Clinton McCann, review of Jamie A. Grant, The king as exemplar:
the Function of Deuteronomy's kingship Law in the Shaping of the Book of Psalms, Bib 87, no. 3(2006):
421-424. Gordon J. Wenham, Psalms as Torah: Reading Biblical Song Ethically, 34。
對於詩篇的神聖性,透過詩篇 1 做例子,Childs 認為詩篇原本是人的作品,但是隨著時代的演進,
以色列對上帝的祈禱成為了上帝對人的話語。詩篇現在的使用,已經脫離了原初或歷史上作為群
體崇拜的使用,更是以個人性的方式使用詩篇。如同詩篇 1 所說的「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
思想、這人便為有福。」Brevard S. Childs,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 513.
60
的崇拜的場合,個人性的層面成為了詩篇使用功能上一種的轉移。200

二、卷一到卷三(詩篇 3-89)
卷一(詩篇 2-41 篇)相較於其他卷的詩篇更顯出皇家官方神學(official theology)的
色彩,詩篇 2 是大衛之約的設立與設立的正當性為主題。詩篇 2 的內容是以色列君
王是上帝的兒子且依賴上帝的保護,同時警告想要造反或侵犯大衛王朝的敵人,並
且仇敵要被交予雅威在錫安設立的君王手中。因此詩篇 2 開啟了詩篇 3-41 大衛相關
的主題。201這也是具有皇家官方神學的性質,因為是與大衛君王相關的詩篇。
詩篇卷二(詩篇 42-72 篇),根據 Wilson 的詩篇編輯理論認為是在被擄流亡的處
境之下所形成的,但原本的詩篇形式在此作了轉移的效果,原本是皇家詩、錫安詩
篇、登基詩,他們原是體現了(embodied)以色列傳統盼望的詩篇,這些詩篇的來源
可能是與皇家,或者是君王有關的生活處境,但是在詩篇編排的過程,將這些與皇
家,或者君王有關的詩篇做新的詮釋導向(reoriented)。縱使以色列在被擄流亡的歷
史意識下,透過閱讀這些詩篇,能幫助以色列群體在困境中的保有盼望。在被擄流
亡的事件中,對於上帝作為避難所、力量與幫助(詩篇 46:1)、上帝是全地大君王(詩
篇 47:2)的信仰告白,都是有助於以色列在患難中生存下去的力量。202
卷二的最後一首詩,詩篇 72 談到大衛王位的延續,其中包含了上帝對君王的賜
福,君王享有長壽,君王統治的範圍廣大,直到地極。詩篇 72:20 的後記,大衛的
祈禱接在卷二的頌讚之後,形成大衛祈禱的詩篇子集(詩篇 68-71 篇)。
在卷一到三當中,需要留意的是皇家詩(詩篇 2, 72, 89)作為接縫詩的功能,這是
有意圖被擺放的,目的是為了要因應大衛王朝的失落(failure),在被擄流亡中做出回
應。從被擄流亡的背景來看詩篇的編輯,皇家詩的編輯,為的是要對應王朝的失落。
而此回應所呈現的是意識形態的是:祈求雅威拯救、恢復被擄的猶大以及恢復大衛
王朝的期盼。
卷三203的背景明顯的是在流亡的經驗下(the experience of exile and dispersion)所
形成的。亞薩的詩是卷三中的大宗,以團體詩篇主,反映出了聖殿被毀與耶路撒冷

200
G. H. Wilson, “Shaping the Psalter: A Consideration of Editorial Linkage the Book of Psalms,” in The
Shape and Shaping of the Psalter, ed. J. Clinton McCann, JSOTSup 159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3),
72-82; Norman Whybray, Reading the Psalms as a Book, 20; 蔡爾茲(Brevard S. Childs),《舊約神學:
從基督教正典說起》,梁望惠譯,王成章編(台北市:永望,1999),264-65。
201
Wilson, The Editing of the Hebrew Psalter, 209.
202
J. Clinton McCann, “Books I-III and the Editorial Purpose of the Psalter,” in The Shape and Shaping of
the Psalter, JSOTSup 159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3): 100-3.
203
卷三詩篇在個人詩篇與團體詩篇的分類,以團體哀歌為多數,如:詩 74, 79, 80, 82, 83, 85, 89。
S. Philip Johnston and David Firth, eds., Interpreting the Psalms: Issues and Approaches, 298.
61
的毀壞流亡的歷史記憶。學者 J. Clinton McCann 提議,這些描寫流亡經驗的詩篇幫
助了群體面對流亡困境的真實性。204
詩篇 89 是卷三的結尾,詩篇 89 與詩篇 2 可視為相呼應的組合,有相同受膏者
的主題。詩篇 2 談到受膏者的主權,上帝與受膏者為父子的關係;詩篇 89 談到大衛
之約的失落,以及受膏者所受的羞辱與被遺棄。詩篇 2, 89 從更廣的架構來看,卷一
到卷三顯然將受膏者的主題放在首尾的位置,也是以大衛的設立、背棄,是以皇家
意識為主題作為編輯。詩篇 89 其中有部分是對雅威的抱怨(vv. 39-49),詩人認為雅
威對所立的約失去了信用,讓大衛家受到了傾覆,對於上帝不可理解的做法,拒絕
大衛的事情,詩人在受苦中哀嘆,想要以此喚醒雅威信守承諾,紀念大衛家。詩篇
89 篇悲慘的結局主要是錫安/大衛之約的失落,這樣的失落,以色列的被擄讓他們
失去盼望。這些皇家意識是過去群體的盼望基礎,但如今已經不再了,但是新盼望
的方向在哪裡呢? 答案就由詩篇的卷四來提供。
因此對卷一至卷三的結論是:卷一到卷三是以皇家意識為主軸所發展的故事,
詩篇 2 是介紹大衛之約的引言,詩篇 3-71 篇是大衛王朝治理的過程,詩篇 72 是有
關王位繼承的主題,詩篇 73-89 篇大衛王朝的滅亡的悲劇。這些都是在被擄流亡的
歷史記憶之下所編輯的。205

三、卷四到卷五(詩篇 90-150)
卷四、五相較於卷一到三是較後期附加上去的,其目的 Wilson 認為是要回應卷
一到三,大衛王朝失落的議題,讓詩篇卷一到卷三的大衛之約應許的失落、以色列
亡國、失去土地的哀歌,重新找到盼望的方向。在被擄流亡的歷史之下,將皇家意
識形態對王權的盼望轉移到對雅威作王的信靠。206
卷四進一步的可分為三個區塊,分別是:摩西詩篇、雅威作王詩(詩篇 93, 96-99)
與大衛詩篇。207
從詩篇 89 受膏者的哀歌,進入卷四的第一首詩的標題是神人摩西的祈禱。詩篇
90 的標題與內容是「前君王時期所發生的事情」 、「信靠雅威奇妙的作為」與「永遠

204
J. Clinton McCann, “Books I-III and the Editorial Purpose of the Psalter,” 100.
205
G. H. Wilson, The Editing of the Hebrew Psalter, 213.
206
G. H. Wilson, “King, Messiah, and the Reign of God: Revising the Royal Psalms and the Shape the
Psalter,” in The Book of Psalms: Composition & Reception Peter W. Flint & Patrick D. Miller, eds.
(Boston: Brill, 2005), 391-406.
207
摩西詩篇(詩 90-92, 94, 102, 105-6);雅威作王詩篇(詩 93, 96-99);大衛詩篇(詩 101, 103-104)。除
了詩篇 90 有摩西的標題之外,詩篇 91-92, 94,102, 105-106 因為有提到 El Shadday 與 El Elyon,提
到摩西與亞倫,出埃及與曠野漂流的主題,因此 Wilson 視這些也屬於摩西的詩篇。參 G. H. Wilson,
“Shaping the Psalter: A Consideration of Editorial Linkage the Book of Psalms,” 75-76。
62
的救贖」等主題。對比於以色列君王統治者的有限與短暫,雅威更是值得以色列信
靠的對象,雅威才是以色列的拯救者與避難所。這些主題成為雅威作王的引言,慶
祝雅威的王權。詩篇 90-92, 94 與 105-6 在許多動詞、主題方面都有共同性,提供了
詮釋雅威作王詩篇與大衛詩篇的進路。208
詩篇 89:46-49 詩人對於受膏者的被遺棄向雅威提出質問

雅威啊,這要到幾時呢?
你要將自己隱藏到永遠嗎?
你的忿怒如火焚燒要到幾時呢?
求你想念我的時候是何等的短少;你創造世人,要使他們歸何等的虛空
呢?
誰能常活免死、救他的靈魂脫離陰間的權柄呢?
主啊,你從前憑你的信實向大衛立誓要施行的慈愛在哪裡呢?

若詩篇的編輯到此結束,就是以悲劇的故事作為結局。背棄的受膏者在陰間的
權柄之下,沒有人能夠救他。以色列的盼望將進入黑暗中,沒有未來的可能。但詩
篇的編輯在詩篇 89 之後,以詩篇 90 神人摩西的祈禱作為接續,這樣子的接續意味
著在以色列有限的歷史中,雅威的永恆性是他們所能信靠的。詩篇 89:47-48 詩人感
嘆人生短少與空虛,在詩篇 90:3-6 得到了回應,此回應連帶的主題是得著智慧的心
(詩篇 90:12),其核心是雅威作為世世代代的居所,成為以色列的保障。詩篇 90 重
述了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上帝是超越王朝與人類歷史的上帝,上帝的超越性是以
色列所信靠的對象。雖然卷三悲劇的陰暗尚未消失,但雅威依然是以色列在被擄流
亡困境中的居所。
此外,詩篇 93, 95-99 雅威作王詩篇,成為了卷四的核心209。雅威作王的主題在
這裡被突顯,而大衛君王的身分則是漸漸的消失。我們可以從詩篇的王(‫)מֶ לְֶך‬,這個
希伯來字出現的脈絡看出。王(‫)מֶ לְֶך‬這個字在詩篇有三種意思:第一,指一般性的王;
第二,以色列/非以色列的王;第三:指雅威為王。在卷四到五中,‫מֶ לְֶך‬沒有使用在
與大衛/以色列的王有關的脈絡中,大衛則是轉為以雅威的僕人,受膏者的角色出現。
210
卷四到五強調了雅威作王的角色,並將大衛轉為受膏者與雅威僕人的角色。這樣
的轉換,帶出了盼望信息的轉換,將卷一卷三所著重的大衛王朝的主題,即便被毀、
被遺棄,但轉為對雅威的信靠,從對人君王身分的期待,轉為對雅威為王的期待。211
這樣的轉移,也在詩篇 1, 119 的編排上呈現出來,詩人透過對雅威律法的喜愛,實

208
G. H. Wilson, “Shaping the Psalter: A Consideration of Editorial Linkage the Book of Psalms,” 75-76.
209
G. H. Wilson, The Editing of the Hebrew Psalter, 214-19.
210
G. H. Wilson, “The Structure of Psalter,” 236.
211
G. H. Wilson, “The Structure of Psalter,” 239.
63
踐出對雅威的信靠。212
卷五同樣也是在流亡被擄經驗意識之下所形成的,主要是救贖在於信靠上帝,
並承認上帝是唯一的君王,值得人信靠他。213卷五的特色在於其架構是由「稱謝雅
威」與「讚美雅威」所框架起來,並且卷五其中之一的主題是對雅威的讚美,甚至
從卷四的結尾就開始對雅威作王的頌讚。214以下是卷五的架構,從其中看出編輯痕
跡,並且透過頭尾對應的希伯來字‫אַׁ ְׁש ֵרי‬,呈現詩篇所要提出的重要神學觀,選擇信
靠雅威的人是有福的。

詩篇 1-2 篇都有‫אַׁ ְׁש ֵרי‬


詩篇 104-106 篇的結尾都有 H"y Wl.lh; (你們要讚美雅威)
詩篇 107 的開頭是‫(הֹודּו‬你們要稱謝雅威),詩篇 117 結尾是 H"y Wl.lh;
詩篇 118 的開頭是‫הֹודּו‬,詩篇 135 結尾是 H"y Wl.lh;
詩篇 136 的開頭是‫הֹודּו‬,詩篇 144-146 篇都有‫אַׁ ְׁש ֵרי‬
詩篇 150 結尾是 H"y Wl.lh;

詩篇 107 是卷五的開頭,在一開始詩人就以命令式呼籲詩篇的聽眾要稱謝雅威,
詩人申明雅威對他百姓的救贖,將他的百姓從四面八方招聚而來,從苦難與禍患中
拯救他們。
從詩篇 107 篇來到卷五的中間位置,詩篇 119 這一篇是以上帝律法為中心的詩
篇,因此對於卷五來說,詩人述說上帝的救贖與律法是卷五的核心主題。215
詩篇 145 是詩篇 146-150 哈利路亞詩篇的前站,作為結尾之前引介的詩篇。詩
篇 145:21 詩人祈願「凡有血氣的都要頌讚雅威」 ,之後在詩篇 146:1「你們要讚美雅
威」 ,開啟了哈利路亞詩篇的結尾。卷五的最後,詩篇 144:15; 146:5 這兩首詩分別都
有‫אַׁ ְׁש ֵרי‬,分別對應詩篇 1, 2 篇中的‫אַׁ ְׁש ֵרי‬,呈現出 150 篇的前後對稱的架構;並且詩篇
144, 146 包圍著詩篇 145 雅威作王的詩篇,這個小區塊再一次的以信靠雅威以及雅
威的國度、權柄作為主題。
卷五的焦點是對雅威的稱謝與讚美,即便是在被擄流亡的意識形態下編輯的詩
篇,但詩人依然稱謝與讚美雅威,也說明編輯者從對雅威的依靠與律法中找到了盼
望的支持,信靠雅威是詩人發現成為有福人的根據。因此卷四與卷五編輯所呈現出
的意圖與神學意涵是:回應大衛王朝的失落,以及以雅威作王的主題是盼望的支持。

212
因為詩篇 1, 119 是屬於比較晚期才編輯的,詩篇 119 位於卷五的核心位置,與卷四相比,卷四的
核心是雅威作王,卷五的核心是對雅威律法的喜愛與重視。G. H. Wilson, “The Structure of Psalter,”
236。
213
G. H. Wilson, The Editing of the Hebrew Psalter, 200-28.
214
G. H. Wilson, “The Shape of the Book of Psalms,” Int 46, no. 2 (1992): 129-42.
215
G. H.Wilson, The Editing of the Hebrew Psalter, 200-28.
64
四、詩篇的最高潮-結尾(詩篇 146-150)
詩篇 146-150 篇是整卷詩篇的結尾,特別是詩篇 146-150 篇的結尾缺少像卷一
到三結尾讚美詩的部分,原因很可能詩篇 146-150 篇本身就是頌讚,因此不用額外
增加頌讚的後記(subscripture)。甚至詩篇 146-150 篇彷彿呈現出詩篇中更盛大隆重的
結尾,為 150 篇的詩篇唱出最澎湃的樂章。從詩 145:21 詩人呼籲一切都要讚美開始,
直到 150 的結束「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 ,這是詩篇最高潮的結尾。揮別過去
大衛皇家的傾覆、大衛之約失落的陰影,在雅威作王的歡呼聲中找到新的盼望,在
對雅威的頌讚與稱謝聲中完美的結束,即便在被擄流亡的困境之中,雅威依然是以
色列永遠的依靠。
詩篇主要是在大衛王朝與大衛之約挫敗的意識形態下所編輯的,意圖是傳遞出
「持續向上帝祈求平反與恢復」,以及「將對大衛王朝的期盼轉向對雅威作王的期盼。」
卷一到三是傳遞了大衛王朝/之約的設立與傾覆的信息,卷四到五是回應了大衛之約
的失落,以及雅威作王的盼望與拯救。而詩篇編輯的意識形態中也呈現出詩篇的救
贖神學觀。從詩篇編輯的歷程來看,詩篇前三分之二與後三分之一的篇幅具有編輯
的張力,或者是編輯意識型態的張力,一方面是以大衛君王為主題,另一方面是雅
威作王為主題,從對人的依賴轉向對雅威的信靠。
詩篇呈現的是從大衛轉移到雅威作王的主題。其編排呈現出故事特質,從個人哀
歌到公眾性的讚美,在兩種的極端之中,詩人經歷接近上帝並且持續的活出信仰的
經驗。詩篇最終形式所表達的信息是:走出王朝傾覆的陰影,並且倚靠雅威為以色
列的盼望。

第五節 卷三的架構

從上述詩篇 150 首的大架構,現在要聚焦到卷三的部分。對於卷三的研究,Cole


的著作 The Shape and Message of Book III 是重要的研究,筆者根據他的研究,整理出
卷三中的連結性。對於詩篇的脈絡來說,前後詩篇的「共同性」意思是一首詩篇與
前後詩篇不論是在動詞方面、神學概念上、修辭上等,都能夠有其關聯,而這樣子
的共同性,將卷三一首首的詩篇串在一起,擺放在一起。卷三詩篇的共同性,並非
固定一種的形式或領域,找出前後詩篇的互通之處即可。
要找出卷三每一首詩之間的共同性,就必須針對每一首詩篇做整理,Cole 的研究
就是如此,他針對其 13 首詩篇做分析,他分析每一首詩篇的修辭,再將每一首詩篇
之間有關連的動詞、片語或者是神學主題作連結。不但如此,他也從卷二的最後一
首詩篇,詩 72 與卷三做連結,之後再連結於卷四的詩篇 90 篇,讓卷三在詩篇的上

65
下脈絡中更加的完整呈現。Cole 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從 Muilengurg216的觀點受
到啟發,Cole 認為修辭批判也能成為正典批判的補充,讓正典批判更完善。217
Cole 對於卷三詩篇之間的關係使用對話(Dialogue)一詞來表達其之間的關係,即
詩篇與詩篇的對話,從對話中去刻畫出卷三的信息。不過 Cole 所謂詩篇之間的對話,
其實就是在找出前後詩篇的共通點。因此,筆者從卷三主要信息去閱讀詩篇 85218;
也從詩篇 85 出發,去找出與卷三其他詩篇的共通性。以下將針對卷三的詩篇作分
析。

一、卷三詩篇標題的人名
卷三詩篇標題的作者姓名,是亞薩、可拉的後裔以及大衛。透過標題的檢視,亞
薩與可拉的後裔,根據代上 6:38,-39; 25:1; 代下 29:30 的記載,可拉家族、亞薩是與
大衛敬拜中心有關聯,他們是其中服侍的人員。219因此,卷三的標題顯然是與大衛
有關的人物為主。
73-83 84-85 86 87-88 89
亞薩 可拉後裔 大衛 可拉後裔& 以斯拉人以探
可拉的後裔以斯拉人希幔
可拉的後裔220

216
Muilengurg 認為形式批判必須配合修辭批判的使用,修辭批判讓形式批判更加的完善;而 Cole 進
一步的認為修辭學必須成為正典研究的基礎,從分析每篇詩篇的修辭,來成為單一詩篇與單一詩
篇的連結點,因此 Cole 的著作 The Shape and Message of Book III,就是以修辭學與正典研究的結
合,並用分析卷三的詩篇。參 J. Muilenburg, “Form Criticism and Beyond,” JBL 88 (1969): 1-18。
217
Robert L. Cole, The Shape and Message of Book III, 10.
218
根據筆者所蒐集的資料與自己對卷三的分析,卷三顯然主要的主題是聖殿、耶路撒冷被毀以及大
衛王朝的傾覆,若按照這樣的前提來閱讀詩篇 85,那麼 vv. 9-14 平安的應許在卷三中就顯得非常
不同,值得探討。
219
卜洛克(C. Hassell Bullock),《詩篇概論》
,林秀娟譯 (South Pasadena:美國麥種),116-22。
220
根據王上 4:31 與代上 2:6 的敘述,以探與希幔的關係可能是親兄弟;代上 15:17 與代上 6:44 以探
與希幔的關係可能都屬於利未人中的親屬,由上述四段經文推論出,至少以探與希幔具有親屬的
關係。並且詩篇 88 的標題提到「可拉後裔的詩歌…以斯拉人希幔」,詩篇 89「以斯拉人以探」,
從以斯拉人的線索推論,很可能以探也是屬於可拉的後裔中的一員。Wilson 也認為 89 篇是屬於
可拉後裔的詩,G. H. Wilson, “Shaping and Psalter,” 77。
66
二、卷三詩篇由哀歌與盼望的內容所組成
此部分是從縱向方面來討論卷三詩篇前後篇之間的聯繫。學者 J. Clinton McCann
歸納卷三是以哀歌與盼望,這兩種類型的內容相互交織而成。當然這樣子的分析並
不是被限制在既有劃分好的篇幅之中,不是一首詩篇是哀歌,另一首詩篇是盼望的
內容,而是跨越的不同詩篇之間的限制,甚至在一首詩篇內出現有哀歌與盼望兩種
的內容。以下是他所做的分析,筆者引用了他的分析並做些微的修改。221
哀歌與盼望 章節 主要主題
哀歌(Lament) 73:1-13 惡人的昌盛與詩人的親近上帝。
盼望(Hope) 73:18-28 雅威是避難所。
哀歌 74 耶路撒冷被毀,以色列被雅威拒絕。
盼望 75 上帝將審判惡人(vv. 3, 9, 11)。
76 上帝將審判王子與君王(vv. 10, 13)。
哀歌 77:1-11 詩人感受到上帝的怒氣,被上帝遺棄與不再施恩的患難。

盼望 77:12-21 上帝過去的奇妙作為;藉摩西引導百姓。
78 以色列的悖逆史(vv. 9-64),但上帝透過大衛引導以色列
(vv. 65-72);在 77 與 78 的結尾都出現‫。נחה‬
78:67-72 對於大衛/錫安神學簡要的重述。
哀歌 79 聖所被玷汙,耶路撒冷成廢墟。
80 詩人祈求雅威使他們恢復(‫()שוב‬vv. 4, 8, 20)
盼望 81 詩人呼召以色列群體向上帝讚美,雖然以色列過去不肯
聽從上帝的聲音,但上帝依然要為以色列制服仇敵。
82 上帝對全世界的審判。
哀歌 83 以色列仇敵的勝利(vv. 2-9);詩人祈求上帝介入(vv.
10-19)。
盼望 84 錫安之歌(a song of Zion)。
哀歌 85:1-8 群體祈求雅威恢復(‫)שוב‬他們。
盼望 85:9-14 平安的應許
哀歌 86 雅威僕人在困苦窮乏中祈求雅威拯救。
盼望 87 錫安之歌(a song of Zion)。
哀歌 88 詩人在臨近陰間之地向雅威祈求拯救。
盼望 89:1-38 大衛之約的重述。
哀歌 89:39-52 大衛王朝的傾覆。

221
J. Clinton McCann, “Books I-III and the Editorial Purpose of the Psalter,” 97.
67
三、卷三詩篇前後之間的關聯性222
卷三標題的作者姓名,哀歌與盼望相互交織的內容,上述這兩部分都是對卷三
觀察的部分。以下將從卷三每一篇詩篇著手,去找尋這些詩篇前後的共同性,也包
含了卷二的最後一篇,詩 72 與詩篇 73 的關係,卷四的前三首詩篇(詩 90-92)與詩篇
89 的關聯。透過這些詩篇的彼此之間的連結,找出卷三中前後的詩篇是如何擺放在
一起,有甚麼樣的連結。這樣子的共同性成為前後詩篇連在一起的標誌。這部分包
含了詩 72 與 90-92 篇,一共 21 首詩篇的討論。
之前提到,卷三標題所呈現出的作者是大衛、亞薩與可拉的後裔,而卷三構成
的內容則是以哀歌與盼望為主軸,當然這些都可以成為卷三詩篇的共同性。但筆者
認為要進入卷三的每一首詩篇的內容來尋找相同之處,會比較適當。McCann 對卷三
哀歌與盼望架構的觀察是很好的參考,雖然有些部分他將一首詩篇拆開看,但是對
於卷三的編輯來說,以每一首完整的詩篇作為討論可能會比較適合,因此下面就不
會按照 McCann 的架構來做為論述的依據,而是以一篇或兩篇為完整的詩篇為單位
做討論。

卷二 詩篇 72
卷二的最後一首詩篇,詩篇 72 的標題為所羅門的詩,詩 72:1-7, 14 提到君王以
公義治理國家,以公平審判困苦人,因此呈現出理想君王的形象。在大衛統緒君王
的治理下,有公義與平安,在國內是很昌盛繁榮的,在列國中以色列王備受尊崇。
因著君王的治理,國家興盛,進而列邦都對雅威,以色列的上帝稱頌。詩篇 72 中的
平安,義人發旺(‫רֹ ב‬,flourish)大有平安的狀態是因為有公義的君王的治理,困苦者得
以伸冤,窮乏人被搭救,這一切都因為君王以上帝賞賜的公義權柄治理。不過,離
開的詩篇 72 篇理想君王與國度之後,進入了卷三,詩篇 73 篇,讀者將見到很諷刺
的對比,原本是在詩篇 72 義人與百姓享有平安(š¹lôm),但是在詩篇 73 卻變成了惡
人的興隆。

卷三 詩篇 73-74
平安(š¹lôm)在詩篇 72 是義人與百姓所享有的福氣,但是進入了卷三之後,義人
的 š¹lôm 卻蕩然無存,š¹lôm 變成惡人獨享的安逸狀態(詩 73:3)。君王以公義治理國
家,惡人無法在公義國度中生存,一旦沒有了公義,惡人的興起確是令人不意外。

222
這個單元是筆者根據 Sue. Gillingham, review of Robert L. Cole, The Shape and Message of Book III
(Psalms 73-89), JSS 48, no. 1 (2003): 177-80; J. Clinton McCann, review of Robert L. Cole, The Shape and
Message of Book lll (Psalms 73-89), CBQ 63, no. 2 (2001): 311-12; P J M. Southwell, review of Robert L.
Cole, The The Shape and Message of Book III (Psalms 73-89), Themelios 26, no. 3 (2001): 70-71 中的內
容作修改編寫而成的。

68
從公義與平安的反差看出詩篇 73-74 篇與詩篇 72 的對比,從盼望進入的哀歌,
從令人期盼的理想君王皇家詩,有公義與平安,土地豐收的場景,換成了惡人的猖
獗與上帝的厭棄。詩篇 72 的理想,進入了卷三之後,成為幻影,找不到公義與平安
實踐的跡象。
對於詩篇 73-74 篇這兩首詩篇所描述的災難事件,很可能與主前 586 年聖殿被
毀的歷史事件有關,同時聖殿的主題也是這兩首詩篇擺在一起的原因。詩篇 73:17
詩人面對惡人的昌盛,進入上帝的聖所中(lea-yev£D.qim),在那裏詩人找到雅威是他的避
難所,也在那裏找到盼望的支持。不過聖所(v¡D.qim)的主題到了詩篇 74:7 竟成為了毀
壞之所,被褻瀆、被燒毀的地方。面對如此的災難,詩人祈求雅威行動,不要忽略
這種可怕事情的發生(詩篇 74:18-23)。

詩篇 75-76
在詩篇 74 篇的哀歌之後,詩篇 75-76 篇是上帝審判與止息爭戰的內容。或者這
麼說,上帝的審判與止息戰爭是對詩篇 74:18-23,詩人的哀歌所做的回答。詩篇 74:3-9
是聖所被毀的悲劇,詩人在此處境下受苦,祈求雅威不要忘記困苦者的性命。而詩
篇 75:10 的回應在於上帝是勝利的主,上帝要砍斷惡人的角,義人的角要被雅威高
舉。詩篇 76:12 上帝讓全地的君王都敬畏他,也包含了攻擊以色列的外邦君王。

詩篇 77
詩篇 77:2-4 詩人述說自己的悲傷,在苦難中質疑主的慈愛、主的應許已經不存
在了。詩人在 vv. 8-9 如此問道

難道主要永遠丟棄我,不再施恩嗎?
難道他的慈愛永遠窮盡,他的應許世世廢棄嗎?
難道上帝忘記開恩,因發怒就止住他的慈悲嗎?

這樣子的問題,在卷三中不只一次出現,重複出現是卷三的特色之一。類似對
雅威將詩人遺棄,或者對雅威生氣的疑問也出現在詩篇 74:1, 10-11; 79:5; 85:6-7;
88:11-14; 89:46。這些詩人對雅威的怒氣與遺棄提問,讓卷三的哀愁顯得灰暗。即便
如此,詩人在詩 77:5 對上古之年的追想,上帝拯救雅各子孫的事蹟,與詩 76:6 所提
「雅各的上帝」止息爭戰的歷史放在一起。在困境之中,詩人對雅威過去救恩的懷
念,使詩人的眼光專注在雅威的大能上。從詩篇 77:11-20 開始,整個詩篇 77 的下
半部都是述說雅威的偉大作為。在最後的結尾則是開啟了牧者與羊群為隱喻的救贖
主題,雅威指派摩西作為以色列的牧者,以此來回顧雅威引導百姓出埃及的救贖歷
史,在這樣的結尾之後,詩篇 78 接續以色列出埃及之後的救贖歷史。

詩篇 78
詩篇 78 與 77 篇最明顯的共同點在於牧者的主題,其中引導(h'x"n)變成為大衛與
69
摩西的主要責任,他們引導上帝的百姓以色列。詩篇 78:4-5,提到了雅威過去的作
為與美德,但是 78:9-64 呈現出以色列的歷史是一部不遵守上帝的約,以及忘記上帝
所行的事蹟之悖逆史,這樣的悖逆、拜偶像不聽從上帝的律法,以至於最後上帝發
怒,拒絕以色列人,讓約櫃被擄走。悲劇事件回應了詩篇 77:7-9 詩人對上帝的慈愛
與應許不存在的感受,其苦難主要的原因是以色列犯罪,不遵守上帝的法度(vv.
56-64)。在詩篇 78 的最後,雅威揀選大衛牧養自己的百姓,大衛的牧養與摩西的引
導,這兩首詩是相對應的。詩篇 77 的結尾,上帝讓摩西與亞倫成為以色列的牧者引
導他們,與大衛被選召牧養以色列的主題相同。因此 Cole 認為,這兩篇詩篇的詩人
是同一位的詩人,以牧者與羊群的隱喻說明雅威對以色列的救贖。223

詩篇 79-80
詩篇 79 的結尾與詩篇 80:1-2 延續從詩篇 77 結尾以來「牧者與羊群」的主題。

你曾藉摩西和亞倫的手引導你的百姓,好像羊群一般。(詩篇 77:20)

……又揀選他的僕人大衛,從羊圈中將他召來,叫他不再跟從那些帶奶的
母羊,為要牧養自己的百姓雅各和自己的產業以色列。於是,他按心中的
純正牧養他們,用手中的巧妙引導他們。(詩篇 78:70-72)

……這樣,你的民,你草場的羊,要稱謝你,直到永遠。(詩篇 79:13a)

領約瑟如領羊群之以色列的牧者啊,求你留心聽。(詩篇 80:1a)

牧者的脈絡從摩西、大衛,最後到雅威,從救贖歷史的進展做發展。
救贖歷史的進展在這四篇詩篇上連成一個脈絡,雅威則是最終的救贖者,是超越摩
西與大衛的以色列牧者。
詩篇 80 提出了與詩篇 79:5 相同的問題,對雅威的怒氣會持續多久的提問:

耶和華萬軍之神啊!你因你子民的禱告發怒,要到幾時呢?(80:4)
耶和華啊!要到幾時呢?你要永遠懷怒嗎?你的憤恨要像火焚燒嗎?(79:5)

這兩個提問都是詩人對困難深沉的感受,雖然是以問句的方式提出,但顯然是
求雅威伸出大能的手施行拯救。
在詩篇 80 的困境中,v. 17 詩人祈求上帝扶持自己所堅固的人子(~¡
d'a-!,B),對人子

223
Robert L. Cole, The Shape and Message of Book III, 232.
70
的詮釋,Cole 認為是指大衛統緒中一位的君王(Davidic Line),224因為這部分皇家的主
題與詩篇 78:70-72 大衛作為以色列牧者的主題是彼此關聯的,因此從牧者與羊群的
救贖主題來說的話,詩篇 79-80 的背景是外邦人進入聖殿,大行破壞使耶路撒冷變
成荒堆,並在其中殺戮上帝僕人的血腥慘案。當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唯有雅威這
位牧者才能施展大能,拯救受苦的羊群以色列。

詩篇 81
詩篇 81 提到上帝將以色列從埃及地領上來的故事,但是以色列卻不聽從雅威的
聲音。出埃及的主題,在詩篇 80:8 與詩 81:10 彼此連結,除了出埃及相關之外,詩
篇 81 的結尾更是給予詩篇 79-80 所遇見患難的解決方式:聽從雅威你上帝的聲音,
行他的道,他便要制伏以色列的敵人,並叫他的百姓永存,也得以飽足。因此詩篇
81:8-10, 13-16 對於前兩首詩的悲劇提供了勝利的方程式:聽從雅各上帝的典章,不
可以向別的神明下拜,如此一來雅威便要治服以色列的敵人並給予以色列飽足。但
這部分卻是很可惜,在卷三中幾乎找不到以色列聽從雅威話語的明證。

詩篇 82-83
詩篇 82 與前一篇的關聯在於文體方面的特色,卷三中為數不多的詩篇是放入
「以上帝第一人稱的說話」225的引用。詩篇 81:6-14 是直接套用上帝說話的內容,
之後詩人再補述;82:2-7 也是使用相同的文體,將上帝說話的內容以第一人稱的方
式加進來,在後再加上詩人的祈願。
詩篇 82-83 的共同性在於上帝是全地的至高者,「上帝啊,求你起來審判世界,
因為你要得萬邦為業(詩篇 82:8)」
、「惟獨你─名為耶和華的─是全地以上的至高者!
(詩篇 83:18)。」這兩節都指向上帝的超越性,是超越全人類以及審判全地的上帝。

詩篇 84-86
詩篇 84 篇與 83 篇的連結在於詩篇 84:9 詩人祈求雅威看顧受膏者( ַׁ‫)מָׁ ִּשיח‬,稱呼受
膏者是「我們的盾牌(‫」。)מָׁ גֵן‬226盾牌的隱喻表達了戰爭概念的延伸,盾牌的保護功

224
Robert L. Cole, The Shape and Message of Book III, 94.
225
卷三中,以上帝作為第一人稱說話的引用是詩篇 75:2; 89:3-4。
226
在此有兩種不同的翻譯,新譯本、NIV、NKJ、TNK 是稱呼「受膏者是盾牌」
;和合本、LXE、JPS
則稱呼「雅威是盾牌」
。這一節的交叉結構,WnENIg'm (A)- hea£
r (B)- ~yih{l/a(X)- jeB;h>w (A`)- ^,xyiv.m yEn.P (B`),因
此從結構的分析得知盾牌可能是指受膏者。筆者採新譯本的翻譯,盾牌是在稱呼受膏者的意思。
從 84:8-9「耶和華萬軍的上帝啊!求你聽我的禱告;雅各的上帝啊!求你留心聽。上帝啊!求你
垂顧我們的盾牌,求你看顧你的受膏者。」這兩節的進展平行體架構來說,詩人對雅威的祈禱,
最高潮是求雅威看顧受膏者的面,兩節的經文聚焦在受膏者的主題,呈現雅威的受膏者正處於困
71
能被使用在受膏者的身上。227從卷三的角度,詩篇 89:39,52 的經文來說,受膏者就
是以色列的君王,是大衛統緒的君王。盾牌的功能是保護與拯救,228但如今詩人卻
祈求雅威看顧(‫) ָׁראָׁ ה‬這面盾牌,這意味者君王保護以色列國家的功能出了問題,無法
再做為一個軍事領袖打勝仗,或者是在軍事上面的失敗造成國家危機。雖然在詩篇
84:11 詩人直接表明雅威是盾牌,但這裡的盾牌卻是詩人另一種的體認,以色列君王
這位具有「盾牌保護功能」的人已經毀壞了,229但真正保護以色列的盾牌乃是「萬
軍之雅威。」因此詩篇 84:9 與詩篇 83 篇的連結在於以色列面對敵人軍事上的攻擊
或威脅。此外,詩篇 84:11 提到詩人不願意住在惡人的帳篷,對比於詩篇 83:7 所指
的外邦攻擊以色列的敵人呈現對比,這樣子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於攻擊以色列的敵
人無法接受的態度。
縱然在仇敵的威脅攻擊下,但詩人對上帝錫安嚮往的熱情依然不減,要到錫安
朝見上帝,行走是必經的過程,這也是詩篇 84-86 的共同性-行走(‫。)הָׁ לְַׁך‬詩篇 84 是
詩人行走到錫安朝見上帝,而在 v. 11 行走的意思,從行走的動作,轉為象徵著完全
人(~yimt' .B ~yikl. oh;l)的意思。230詩篇 85:14 的行走在後面會有詳述,這裡只先提出一個簡
單的說明,詩 85:1 提到雅各,雅各也是以色列的意思,詩 85:9 詩人呼籲雅威的百姓
不可轉向妄行;從反面來說,不可轉向妄行的意思就是要轉向雅威的意思,要如何
轉向雅威呢? 那就是必須藉著行走在公義的道路上,才能轉向雅威,這就是詩 85:14
所說的,公義走在雅各的面前,為他的腳步預備可以走的路。從 84 篇詩人行走到錫
安朝見上帝的脈絡,85 篇行走在公義的道路上,到 86:11 詩人走在雅威真理的路上,
詩篇 84-86 篇刻劃出正直人的行走,他們的目的地是上帝的居所,是朝向上帝而行,
是行走在真理中的上帝百姓。對於詩篇 84-85 的關聯在後面有詳細討論。

詩篇 87
這一篇是錫安之歌的詩篇,在卷三中屬於篇幅較短的詩篇。錫安是上帝所設立
的城,甚至非利士與古實人也生在那裏(詩 87:4)。非利士人與推羅人在詩篇 83:7 原
是共謀要滅絕以色列的人,但在上帝的錫安城中,卻能夠與以色列和平共處,這樣
子的和平狀態,Cole 認為是終末的時候,在上帝統治之下所呈現出的 š¹lôm 狀態,

境中,而受膏者受苦的主題,對卷三中的脈絡而言是具有一致性的。Marvin E. Tate, Psalms 51-100,


354。
227
William P. Brown, Seeing the Psalms: A Theology of Metaphor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2002), 199-200.
228
William P. Brown, Seeing the Psalms: A Theology of Metaphor, 199-200.
229
參見 Marvin E. Tate, Psalms 51-100, 360 中的討論。盾牌影射君王是保護國家的人,是執行上帝保
護功能的人。
230
Robert L. Cole, The Shape and Message of Book III, 130.
72
原本彼此是敵對的關係,但將來會成為與雅威、以色列有 š¹lôm 關係的外邦民族。231
外邦民族到錫安來,與前一篇,詩篇 86:9 提到「主啊!你所造的萬國都要來,
在你面前下拜,他們必榮耀你的名」是有關連性的,雖然詩篇 86 是個人性的哀歌,
但卻述說了上帝無比的作為以及萬民都要敬拜雅威的事實。232
在與下一篇,詩 88 的關聯性上面,地點的轉換是讓人注意的,從錫安上帝城的
榮美之地轉為死亡的陰間,詩人從光彩奪目的聖城跌落在患難的黑暗之中。詩篇 87:5
「論到錫安必說、這一個那一個都生(‫) ָׁילַׁד‬在其中而且至高者必親自堅立這城」,與詩
篇 88:5「我被丟在死人(‫)מות‬中、好像被殺的人、躺在墳墓裡,他們是你不再記念的、
與你隔絕了」是兩種極端的處境。生命與死亡的對比,詩人體驗的反差,是成為詩
篇 87 與 88 篇的連結。

詩篇 88-89
詩篇 88 的主要內容是詩人感受到自己接近死亡與陰間,以及密友都離他而去的
經驗。詩篇 88 是一首個人哀歌,對雅威拯救的祈求。詩篇 89 篇是回顧大衛之約的
設立、受膏者受辱以及大衛之約的失落。詩篇 89 的結尾留下了無限的遺憾,仇敵羞
辱了雅威的僕人。縱使卷三以悲劇作結束,詩人依然說雅威是應當稱頌的,直到永
遠。詩篇 89 不是要求人悔改而已,重要的是要求人信靠雅威的信實,被擄流亡不是
因為雅威的軟弱無能,乃是以色列的罪孽與悖逆(詩篇 90:7-8; 106:6-42)的結果。233因
此,任何的恢復(restoration)的盼望都在於承認罪孽,以及在上帝面前的悔改。234
詩篇 88-89 篇的共同性在於詩人接近死亡、陰間的經歷。若將這兩首詩中的詩
人都視為同一人來看的話,詩篇 88 篇可以看作是 89 篇中受膏者的心聲,被雅威遺
棄,臨近陰間的哀訴。‫ ָׁזנַׁח‬的使用在卷一到卷三中出現了 9 次,在卷五詩篇 108:12 只
出現一次,指的是戰爭上的失敗,失敗的原因是雅威丟棄了以色列的軍隊。而在詩
篇 88:15 與 89:39 中的‫ ָׁזנַׁח‬,表明了詩人「被雅威遺棄」的哀歌。

卷四 詩篇 90-92
神人摩西的祈禱回應了詩篇 89 大衛之約的失落,雖然沒有大衛王朝與以色列國
家,但是主依然是他們的居所,從亙古到永遠,他是上帝。雖然 89 篇留下的悲傷的
結局,但詩篇 90:15-17 雅威使受苦的日子,變為喜樂,並堅立他僕人所做的工。
此外,罪孽與雅威怒氣的主題從卷三(詩篇 74:1; 77:7-9; 78:9-64; 79:5-9; 80:4, 16;

231
Robert L. Cole, The Shape and Message of Book III, 233-34.
232
Kraus 認為詩篇 86:9 是指終末的時候,萬民要來敬拜與榮耀雅威。Hans-Joachim Kraus, Theology of
the Psalms, 203。
233
卷三中的苦難議題所呈現出的原因是以色列沒有聽從上帝的道,由人的罪孽所引起的(78:9-64;
79:8; 81:11; 82:2; 85:2-3 即便有災禍,但有應許恢復的盼望 81:14-16; 85:9-14; 87。
234
G. H. Wilson, “The Shape of the Book of Psalms,” 129-42。
73
85:1-5; 89:46)一直延伸到卷四詩篇 90:7-12。詩篇 90:13,詩人依然問「耶和華啊!要
到幾時呢?求你回心轉意,求你憐恤你的僕人。」
詩篇 91-92 詩人呈現出與之前的疑問不同的態度,開始回答從卷三以來的哀歌,
以上帝的拯救與審判,惡人遭報應已經實現作為回答(詩 91; 92:3, 7, 9, 10, 11, 12)。接
下來則是雅威作王的詩篇,雅威國度的來臨,以及你們要讚美雅威的詩篇結論。

小結
將上述 21 篇詩篇綜覽式的查閱,篇與篇之間看似是獨立的個體,但實際上能夠
找出彼此互相關連之處,或彼此對應的關係。從 McCann 所提出的觀點,卷三是一
卷由哀歌開始,哀歌結束的一卷,其中由哀歌與盼望等內容相互交織。
從詩 72 篇,卷二最後一首詩,對以色列君王行公義的期待,以及行公義帶來平
安的果效等主題,進入了公義與平安失落的卷三。卷三多數的詩篇是屬於團體哀歌
的類型,其主題包含了聖殿、耶路撒冷被毀、雅威受膏者被棄,色列群體向雅威祈
求恢復他們、雅威的怒氣、雅威對以色列眷顧,與以色列拒絕聽從雅威的吩咐等內
容。卷三所呈現出多半是,以色列群體在失去雅威眷顧與保護之下,處在雅威怒氣
的發作之中的哀歌。
從卷三最後一首,詩 89 雅威對大衛所應許、所施慈愛的約消失了,雅威的受膏
者受羞辱,進入到卷四的詩篇,詩 90 的標題是摩西的祈禱,從此標題來看,詩篇的
脈絡從詩 89 失去君王的哀歌中,移轉到君王體系設立之前的時代。這似乎在說,以
色列的早先,是雅威自己引導他們離開埃及,進入應許之地,縱然失去了君王與國
家,但雅威依然是他們世世代代的居所與保障。卷四的開頭很顯然是回應上帝作為
拯救以色列的對象,離開卷三的哀歌,進入對雅威救贖的讚美(如:詩 92)。

四、詩篇 84 與 85 的連結
詩篇 84 與 85 篇位於亞薩與大衛祈禱詩篇的中間,形成兩篇詩篇,被其他不是
可拉後裔的詩篇包圍的獨特性,而這兩篇詩篇彼此的相關聯性,也比起其他卷三的
前後詩篇的更緊密,不論在修辭、主題概念上都相較於其他的詩篇來的親近。同時
學者范甘麥倫在他所寫的詩篇註釋中,也認為詩篇 84 與 85 篇有許多的關聯性值得
討論。235因此額外將這兩首詩篇放在一起做討論。

235
范甘麥倫(Williem A. VanGemeren),《詩篇(下)》
,1117-18;Frank-Lothar Hossfeld and Erich Zenger,
Psalms 2: A Commentary on Psalms 51-100, 366。
74
詩篇 84 詩篇 85
大綱分析
84:1-4 85:2-4
詩人對(‫)אֶ ל‬雅威殿宇的愛慕 雅威將會拯救被擄的雅各,赦免他百姓的罪
84:5-7 孽
前往(‫)אֶ ל‬錫安朝見上帝的人是有福氣的 85:5-8
84:8-9 詩人祈求雅威息怒,並將救恩賜給他的百姓
詩人祈求雅威垂聽祈禱,看顧受膏者的面 85:9
84:10 詩人聽雅威對(‫)אֶ ל‬百姓說平安(š¹lôm)的應許
詩人對不願與惡人同住的信仰反思 85:10-13
84:11-12 平安的實踐
雅威賜下好處給行為完全的人 85:14
雅各行在公義的道路上
從兩篇詩篇的大綱分析,呈顯出內容主題的發展,對詩篇 84 篇整體的內容圍繞著
詩人對雅威殿宇的愛慕,詩篇 85 篇則是雅威赦罪與拯救的主題。
以這兩篇詩篇放在一起的架構來說,‫אֶ ל‬呈現出方向性的差異,詩篇 84-85:8 在內容
上都是以詩人對雅威說話為方向,這兩篇詩篇的組合,反映出了詩篇 85 上帝屬性彼此
相遇的方向性,人回轉向上帝,上帝的榮耀與人一起居住。在詩篇 85:9 之後,則是以
雅威對他的百姓說話為方向,之後詩篇 85:10-14 是雅威應許平安的實踐。
詩篇 84 的標題: 詩篇 85 的標題:
‫ל ְַׁׁמנ ֵַׁצ֥חַׁ ַׁ ֹֽעל־הַׁ גִּ ִּ ֶ֑תית לִּ בְׁ נֵי־קֹ֥ ַׁרח ִּמז ְֹֽׁמֹור‬ ‫ל ְַׁׁמנ ֵּ֬ ֵַׁצחַׁ ׀ לִּ בְׁ נֵי־קֵֹּ֬ ַׁרח ִּמז ְֹֽׁמֹור‬
從標題來看,詩篇 84 篇多了音樂指示性的標題,而 85 篇則沒有。兩篇詩篇都是屬於
可拉後裔的詩篇。
84:3 85:7
我羨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心腸,我 你將不再回轉復甦我們嗎? 以至於你的百
的肉體向永生神歡呼(‫。)רנן‬ 姓將在你裡面歡欣(‫。)שָׁ מַׁ ח‬

詩篇 84 的詩人經歷了生命/生存的危機,向永活(‫ל־חי‬
ֹֽ ָׁ ‫) ֵ ֹֽא‬的上帝歡呼(!:nr
¡)。詩人靠主有
力量,體會到倚靠上帝的福氣。
詩篇 85 的群體對上帝祈求,求上帝救活他們,使他們活過來(‫。)חָׁ יָׁה‬詩篇 84 永活的
上帝是詩篇 85 祈求的對象,上帝的永活,使人得生命活過來。也只有 y'x-lea,才能回答
詩篇 85 群體的問題與祈求。並且上帝賜人生命活著,人才得以歡呼喜樂。
84:10 85:8
神啊,你是我們的盾牌;求你垂顧觀看你 雅威啊,讓我們看見你的慈愛,將你的救恩
受膏者的面! 賜給我們。

75
同樣都是看見,一個是上帝看(hear£),一個是人看(Wnear£;h)。這兩個看見所代表的意思
是上帝求你拯救,看顧你的百姓與你的受膏者,在卷三中的主要歷史悲劇是大衛王朝
的失落,詩人在這個角度之下祈求上帝的拯救。
84:3 85:9
我羨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心腸, 讓我來聽(‫)שָׁ מַׁ ע‬上帝將要說的話;是的,雅
我的肉體向永生神歡呼(y'x-lea l,a)。 威(h"wh>y lea'h)將說平安:對(‫)אֶ ל‬他的百姓與屬
84:8 他的敬虔者;願他們不再回轉到愚妄之中。
他們行走,力上加力,各人到錫安朝見神
(~yihl{ /a-l,a)。
84:9
耶和華萬軍的上帝啊!求你聽(‫)שָׁ מַׁ ע‬我的
禱告;雅各的上帝啊!求你留心聽(‫。)אזן‬
詩篇 84-85:8 的內容主要是詩人對上帝說話的部分,然而詩篇 85:9 之後,則是上帝
對人說話的部分,即便上帝說話是透過詩篇 85:9 詩人以第一人稱的角色成為中介者傳
遞信息,但是依然可以視為上帝對他的百姓說話的部分。
詩篇 84 是朝聖者到聖殿來朝見上帝,渴想雅威的院宇。由希伯來文的對應得知,
‫אֵ ל‬出現在詩篇 84:3, 85:9 的經節中,兩邊的 ‫אֵ ל‬成為內容轉換的轉折點,詩篇 84 是「人
對上帝(說話)的部分」;詩篇 85 則是「上帝對人(說話)的部分。」詩篇 85:9 的平安與救
恩的回應,不只是針對詩篇 85:2-8 本身的困境,也是延續 84 篇中詩人的渴望做回應,
並回應了詩篇 84:9-10 詩人求雅威垂顧受膏者的祈禱。
詩篇 84:9, 85:9 都有「聽(‫」)שָׁ מַׁ ע‬的動詞,前者是上帝聽詩人的祈禱,後者是詩人聽
上帝的聲音,再一次的呈現出這兩篇詩篇的相互對應。詩人說話的角色在此有所分別,
在 84 篇詩人為自己說話,在詩篇 85:2-8 則是為了群體說話,在詩篇 85:9-14 是成為上
帝的代言者的角色。
84:7b 85:13
他們經過流淚谷,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並 甚至,雅威必賜下好處,我們的土地必
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 將給予我們她的生產 。
WhWtyiv>y !"y.[m; a'k'B;h q,me[.B y¦
r.bo[
bAJ;h !eTIy h"wh>y-~:G
`h¢rAm h,j.[:y tAk¡ r.B-~:G
`H'lWb>y !eTiT Wnecr£;a>w
‫מֹורה‬
ֶ 在上述的兩部分的經文中都成為了福氣的源頭。有下雨土地才能生長作物,因此
土地才能供應人們土地的生產。同樣的,~:G 這個字連結了泉源之地以及下雨、賜福的
意思。下雨,秋雨,成為雅威賜下好處的明證,與珥 2:23 有相似的場景「錫安的人民
哪!你們要歡喜,要靠耶和華你們的神快樂,因為他賜給了你們合時的秋雨。他給你
們降下時雨,就是秋雨春雨,像以前一樣。」下雨成為詩篇 85:13 的豐盛的來源。因此,
透過詩篇 84:7b 的「秋雨」這個字來詮釋詩篇 85:13 中「好處」的意思,雅威讓雨降下
來,的確是與土地的生產是有關係的,這一行的詩句成為下雨以及生產的組合。同時
與詩篇 82:1「但我必把上好的麥子給你們吃,又用磐石裡的蜂蜜使你們飽足。」將雅
76
威使以色列得飽足的經文相對應,從這三方面的脈絡呈現出聽從雅威的話,行他的道
將得著雅威賞賜的福氣。
84:8 85:14
他們行走(‫)הָׁ לְַׁך‬,力上加力,直到各人在錫 公義將行(‫)הָׁ לְַׁך‬在他面前,預備他腳步的道
安朝見上帝。 路。
84:12
因為耶和華上帝是太陽,是盾牌,耶和華
賜下恩惠和光榮;他沒有留下一樣好處,
不給那些行為正直的人(‫。) ַׁ ֹֽלהֹ לְׁ ִּ ֥כים בְׁ תָׁ ִּ ֹֽמים‬
在舊約中只有詩篇 84:12 直接稱呼雅威是太陽(~yihl{ /a h"wh>y !Eg'mW v,m,v yiK),這也是詩篇
84 篇對雅威獨特的稱呼。另外陽光對於土地,或者人來說也能引伸為「好處」的意思,
陽光為土地上植物的生長與人的作息、生存帶來幫助,在瑪 4:2 也提到「公義的太陽(‫שֶ מֶ ש‬

ְ 與公義的日光對「敬畏雅威名的人具有醫治的作用」
‫」)צ ָׁד ָׁקה‬ ,因此對照於詩篇 84:11「行

動正直的人」與 85:10「敬畏雅威的人」這兩種人,雅威要發出公義的光照亮他們,引
導他們的腳步走在公義的道路上。
對卷三的詩篇來說,太陽被用來形容大衛之約的長久性(詩篇 72:5, 17; 89:3),因此
這部分與詩篇 84 做一個連結:雅威自己就是大衛之約的實踐者,也是以色列真正有用
的盾牌。
在詩篇 85 篇公義是以擬人化的修辭來表達,公義的體現以具有人的行動呈現。
詩篇 84 的公義,存在於到「錫安朝聖的行為正直之人」身上。Cole 認為行為正直的人,
他們朝見上帝的行動就是公義的表徵,是公義的行動之一,其連結點是透過‫הָׁ לְַׁך‬這個動
詞,公義行走,而人的朝聖與行為正直都是行走,以此做為聯想,公義的表現就是行
動正直的人朝見上帝的過程。236
一般來說對於 85:14 這一節的解釋是「公義將要行(%eL;h>y)在雅威面前,為雅威預備
,公義為了上帝的顯現做準備,讓雅威來到他的土地上,與他的百姓親近,237這
道路」
部分是根據文法上面所支持的解釋,在 v. 13 提到雅威,v. 14 的陽性單數第三人稱代名
詞,照理來說解釋為雅威是最合適的。但透過比對卷三的詩篇238與 84 篇的‫הָׁ לְַׁך‬來詮釋

236
Robert L. Cole, The Shape and Message of BOOK III, 128-30.
237
Marvin E. Tate, Psalms 51-100, 373; John Goldingay, Psalms 42-89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7), 615; Hans-Joachim Kraus, Psalms 60-150, 177; John Eaton, The Psalms, 307; A. Weiser, The
Psalms: A Commentary, trans. Herbert Hartwell (Philadelph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2010), 574; 范
甘麥倫(Williem A. VanGemeren),《詩篇(下)》
,1133。
238
卷三詩篇中具有「‫הָׁ לְַׁך‬的主詞是人,人行走在上帝的道路中」意思的經文是:78:10; 81:13-14; 84:8,
12; 86:11; 89:16, 31。

77
85:14「公義將要走在他的面前預備道路」這一節,就會有別於之前的解釋產生,以至
於公義就不會是只有「行走在雅威的面前」這一種的解釋而已。
從更廣泛的角度來說,公義會有「行走在人的面前」的可能,為人的腳步預備道
路。若是如此的話,究竟這個人是誰? 從詩篇 85 裡面的可能的解答,這個人或者是群
體,是 v. 1 所提到的雅各,而這個雅各,等同於雅威的百姓。因此對 85:14 的解釋,筆
者認為,「公義是走在雅各的面前」,為雅威的百姓預備道路,預備一條公義的道路,
以色列不再隨自己的意思走向雅威的怒氣以致滅亡,他們不再回轉走在邪惡的道路
中;他們現在要走在公義所預備的道路上。他們走往上帝方向的路,行走在公義道路
上的上帝百姓。

卷三詩篇之間,前後篇彼此都相關聯性,詩篇與詩篇之間都可以找到共同性的
存在,彼此呼應的痕跡。因此可以這麼論定:在卷三中,詩篇不是隨便的編排,前
後詩篇毫無關連性,反而前後詩篇具有關聯。以下將卷三中相關的主題做歸納整理,
找出卷三中的詩篇是否有更廣的主題脈絡,並且透過主題的歸納,用歸納出的主題
來閱讀詩篇 85 篇,目的是將詩篇 85 至於卷三的脈絡中閱讀與詮釋。

第六節 卷三詩篇的主題歸納

在本章的開頭談到了 Wilson 對於詩篇架構的見解,他認為詩篇的編排最主要的


目的是回應大衛之約的失落,以及從雅威做王的神學中找到盼望的支持。卷三在詩
篇是以大衛之約失落作為核心主題,按照 Wilson 的理論來說,從大衛之約的角度來
看卷三,將會幫助讀者對於卷三詩篇的理解,而這樣子的理解,又對於詩篇 85 的詮
釋會有很大幫助,也因此找出卷三與大衛之約主題相關的內容作歸納與分析,之後
在將詩篇 85 篇放在一起做討論,從中發現詩篇 85 篇在卷三中的意義。

一、與大衛之約有關的主題
根據撒下 7:4-16 與代上 17:4-14 這兩段經文敘述大衛之約的設立與內容,上帝
使大衛享太平,讓大衛住在自己的宮中不受迦南與鄰國仇敵攪擾的時候,大衛向先
知拿單表明想要為雅威建造一座「殿宇(‫」。)בַׁ יִּת‬接著雅威對拿單吩咐,要他將所要
說的話告訴大衛,其中對大衛所應許的內容被稱為「大衛之約。」大衛之約的內容
可分為七項主要雅威對大衛的應許:239

239
華德.凱瑟(Walter C. Kaiser, Jr.),
《舊約中的彌賽亞》
,祈遇、鄧元尉譯(新北市:中華福音神學院,
2012),79-80。
78
1. 「我必使你得大名」(撒下 7:9)
2. 「我必為我民以色列選定一個地方,栽培他們」(撒下 7:10)
3. 「我必使你安靖,不被一切仇敵擾亂」(撒下 7:11)
4. 「我必興起你的後裔接續你的位」(撒下 7:12)
5. 大衛的後裔必「為我(雅威的名)建造殿宇」(撒下 7:13)
6. 「我要做他(大衛的後裔)的父,他要做我的子,他若犯罪我必用人的杖
責打他,用人的鞭責罰他」(撒下 7:14)
7. 「慈愛永不離開大衛的家,大衛的國與權柄必永遠堅立」(撒下 7:15-16)

對於大衛之約所包含的對象是否只局限於大衛以及他的後裔所獨享,Walter C.
Kaiser 從對經文的翻譯認為,大衛之約不是只有侷限在大衛自己的家族中。大衛之
約是雅威對「全人類」的憲章,其中的意義是大衛所領受的約,將要傳給每一個人,
是以色列本身與地上的萬族。所有的人都可以因著大衛所領受到關於他的家、他的
國、王位的應許而蒙福。240因此大衛之約的受益者也是以色列本身,這樣子受益者
的角色對於卷三大衛之約失落的理解將是有幫助的。大衛之約在卷三的失落不只是
雅威的受膏者,大衛家族的君王,也擴及了以色百姓本身,他們因為此約的失落而
受苦,與詩篇 89:45 受膏者蒙羞一樣,同經歷到被雅威遺棄的苦難。

卷三的與大衛之約有關的經文內容列舉如下:
詩篇內容 大衛之約
72:9 撒下 7:9-11
住在曠野的,必在他面前下拜;他的 我常與你同在,剪除你的一切仇敵…
仇敵必要舔土。 我必使你安靖,不被一切仇敵擾亂…。
72:17 撒下 7:16
他的名要存到永遠,要留傳如日之 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面前永遠堅
久。人要因他蒙福;萬國要稱他有 立。你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
福。
78:70-72 撒下 7:8b
又揀選他的僕人大衛,從羊圈中將他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從羊圈中將
召來,叫他不再跟從那些帶奶的母 你召來,叫你不再跟從羊群,立你作
羊,為要牧養自己的百姓雅各和自己 我民以色列的君。
的產業以色列。

240
華德.凱瑟(Walter C. Kaiser, Jr.) 著,
《舊約中的彌賽亞》,80-81。

79
詩篇內容 大衛之約
80:8-11 撒下 7:6a, 10a
你從埃及挪出一棵葡萄樹,趕出外邦 自從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直到今
人,把這樹栽上。你在這樹根前預備 日…。
了地方,它就深深扎根,爬滿了地。 我必為我民以色列選定一個地方,栽
它的影子遮滿了山,枝子好像佳美的 培他們,使他們住自己的地方。
香柏樹。

詩篇 89:3-4, 19-37 的內容大致是重述撒下 7:8-16 的內容,因此在這裡就不


列舉經文。從卷三有關大衛之約的內容來看,卷三詩篇的前後都是以大衛之約有關
的詩篇作頭尾,從詩篇 72 大衛之約的傳承,到從大衛之約的失落(詩 89:38-51)詩篇
包圍卷三。上述大衛之約前四個主題是,大衛家與以色列安居的主題,以色列像一
棵葡萄樹一樣被栽種,住在自己的地方。但是在卷三詩篇中看到的是以色列被遺棄、
聖所與耶路撒冷被毀的哀哭,大衛之約應許的太平盛世對於卷三來說似乎是失效了。
因此以下要討論卷三中大衛之約失落的部分。

二、與大衛之約失落相關的主題
大衛之約其中包含了使以色列在雅威所選定的地方受栽培,以色列民有自己住
的地方,不在受仇敵的攻擊。顯然大衛之約也保障了以色列民得享太平的日子。從
以色列受仇敵攻擊來說,意味著大衛之約受到挑戰,原本雅威所應許的太平盛世,
到如今成為了戰場的殺戮。卷三的主題顯然是大衛之約的失落,其中以色列受攻擊、
聖所被毀與耶路撒冷城被毀的經文反映出大衛之約的失落。以下是整理卷三詩篇反
映出大衛之約失落的經文,左邊是詩篇中受敵人攻擊的經文重點,但因經文過長,
故以描述重點帶過;右邊是則大衛之約的保障,兩者並列顯出其中的衝突與不合之
處。

80
詩篇 74 撒下 7:9-11
經文內容是: 我常與你同在,剪除你的一切仇敵。
以色列被上帝丟棄,聖所(‫)קֹ דֶ ש‬被毀。 我必使你得大名,好像世上大大有名
詩篇 79 的人一樣。我必為我民以色列選定一
經文內容是: 個地方,栽培他們,使他們住自己的
聖殿(‫)קֹ דֶ ש‬被玷汙,耶路撒冷成廢墟。 地方,不再遷移;凶惡之子也不像從
詩篇 80:12-16 前擾害他們,並不像我命士師治理我
經文內容是: 民以色列的時候一樣。我必使你安
以色列這棵樹被火焚燒,被刀砍伐, 靖,不被一切仇敵擾亂
任憑人摘取與糟蹋。
詩篇 83
經文內容是:
以色列仇敵的勝利(vv. 2-9);詩人祈求
上帝介入(vv. 10-19)。
詩篇 89:38-51 撒下 7:8-17
經文內容是: 大衛之約的設立。這一段與詩篇 89
雅威遺棄大衛,厭惡所立的約,以及 的後半部是「正反對立」的內容,即
受膏者被羞辱。 約的設立與約的被遺棄。

大衛之約應許的消失讓以色列受到外邦敵人的攻擊,詩篇 83:6-8 舉出了許多民


族的名字,他們很可能就是攻擊以色列的敵人,造成以色列處於亡國的困境中。241聖
殿與耶路撒冷的毀壞,以色列這棵葡萄樹被焚燒,大衛之約無法再提供以色列民安
全的保障,以色列與猶大國因此走向滅亡。那麼是甚麼原因造成大衛之約失落呢?

三、大衛之約的失落與雅威的怒氣
大衛之約失落的原因與雅威怒氣有直接的關係,大衛之約中雅威對大衛家與以
色列犯罪將會有責罰(‫)יכח‬與糾正的動作。這裡將會討論大衛之約中雅威的責罰與雅
威怒氣的部分。
卷三詩篇中,詩人在哀歌中的認信(confession)是對於群體正在困境之中的描述。
詩人或詩篇中以複數型態出現的群體,他們將所遇到的災難帶到雅威的面前來,要
雅威聽他們的祈求。以色列所遇見的災難是聖所、耶路撒冷被毀的悲劇,不只是可
怕的經驗,更是因為雅威的怒氣而造成如此的災難,雅威的怒氣使得人感受到被雅
威遺棄的艱難。以下是整理卷三詩篇有關雅威怒氣的經文。

241
John H. Walton, “Psalms: A Cantata about the Davidic Covenant,” JETS 34/1 (1991): 24.

81
卷三其他詩篇 大衛之約
1. 74:1 神啊!你為甚麼永遠丟棄我 撒下 7:14b
們呢?為甚麼你的怒氣(‫)אַׁ ף‬向你 他若犯了罪,我必用人的杖責打他,用
草場上的羊群好像煙冒出呢?
人的鞭責罰他。
2. 77:8 主要永遠丟棄我,不再施恩
嗎?
3. 77:9 他的慈愛永遠消失,他的應
許永久廢去嗎?
4. 78:21 所以耶和華聽見、就發怒
(‫)עבר‬有烈火向雅各燒起、有怒氣
(‫)אַׁ ף‬向以色列上騰。……
78:31 神的怒氣(‫、)אַׁ ף‬就向他們上
騰、殺了他們內中的肥壯人、打
倒以色列的少年人……。
78:38 但他有憐憫、赦免他們的罪
孽、不滅絕他們.而且屢次消他
的怒氣(‫、)אַׁ ף‬不發盡他的忿怒
(‫。……)חֵ מָׁ ה‬
78:49-50 他使猛烈的怒氣(‫、)חָׁ רֹון‬
和忿怒(‫、)עֶבְׁ ָׁרה‬惱恨(‫、) ַׁזעַׁם‬苦難、
成了一群降災的使者、臨到他
們。他為自己的怒氣(‫)אַׁ ף‬修平了
路、將他們交給瘟疫、使他們死
亡……。
78:58 因他們的丘壇、惹了他的怒
氣(‫、) ָׁכעַׁס‬因他們雕刻的偶像、觸
動他的憤恨 (‫。……)קנא‬
5. 79:5 耶和華啊!要到幾時呢?你
要永遠懷怒(‫)אנף‬嗎?你的憤恨
(‫)קִּ נְׁ אָׁ ה‬要像火焚燒嗎?
6. 80:4 耶和華萬軍之上帝阿、你向
你百姓的禱告發怒(‫)עָׁשַׁ ן‬要到幾時
呢?
7. 85:4 你收回你所有的怒氣
(‫) לָ בְ לֶה‬,從你所發的烈怒(‫)אל ְֶח‬中回
轉。

82
85:5 求你使我們恢復,救我們的
上帝啊! 求你中止向我們所發的
惱怒(‫。) ָּעס ָָּמ‬
85:6 你將向我們生氣(‫)א נף‬到永遠
麼?你將延續你的憤怒(‫)חָּ א‬到萬代
嗎?
8. 88:14 5 耶和華啊!你為甚麼丟棄
我?為甚麼掩面不顧我?
9. 89:38 但你惱怒(‫)עבר‬你的受膏
者、就丟掉棄絕他。
10. 89:46 耶和華啊!這要到幾時
呢?你要永遠隱藏自己嗎?你的
烈怒(‫)חֵ מָׁ ה‬像火一般焚燒,要到幾
時呢?

卷三詩篇中,可翻譯成中文「怒氣」意思的希伯來字詞共有八種不同的字。
這些詞語在意義上的差異甚微,可以視為同義詞,從修辭的角度來說,詩人透
過「怒氣」同義詞的推砌帶來詩歌體的影響力。242
詩人在哀歌中對雅威怒氣的質問,其中以「為何?(Why)」與「多久?(How
long)」構成疑問,243在問句中詩人對雅威怒氣有感受深刻,感受到自己,或者
是群體都被上帝遺棄。被遺棄的感受只是雅威怒氣所帶來一種的結果,並且雅
威的生氣也會帶來其他的結果,對人來說是災難的發生,如: 敵人軍事的攻擊、
死亡、瘟疫或疾病、飢荒、被擄、地震、失去國家君王…等可怕的結果。244在
以上整理的經文脈絡中,就包含了死亡、敵人軍事攻擊、被擄以及失去君王等
結果。
一般來說,雅威的怒氣與審判的執行可視為同義詞(synonymous),245雅威
的生氣表達了審判的執行,審判的執行更是雅威對於不公義的反應。

雅威生氣的原因,很肯定的只有一種,因為人對於雅威話語的忽略、
悖逆或不順服的行動所惹動的,只要罪惡在地上橫行,即便連雅威的
百姓都會遭到雅威的遺棄。卷三哀歌見證了雅威對他百姓發出猛烈的

242
范甘麥倫(Williem A. VanGemeren),《詩篇(下)》
,1135。
243
對於詩篇中詩人的提問,參見 LeAnn Snow Flesher, et al., eds., Why? How long? Studies on Voice(s) of
Lamentation Rooted in Biblical Hebrew Poetry (London: Bloomsbury, 2014)。
244
Bruce Baloian, “Anger,” NIDOTTE 4:383.
245
Bruce Baloian, “Anger,” NIDOTTE 4:381.
83
怒氣,任憑他們毀滅,待他們彷彿悖逆的列國一般。246

當以色列對雅威不忠、違背與雅威所立的約之時候,以及拜偶像、人做出
惡行傷害他人的事情,違背雅威的旨意,雅威會生氣。247雅威生氣是公義行動
的表現,一方面是對於惡人的審判,另一方面是給予受壓迫者的拯救。雅威上
帝的怒氣是可預期的,當人背離了雅威,他的怒氣與審判將是可預期的。248
雅威生氣是有目的(intention)的,是為了公義與慈愛的緣故。雅威的怒氣並
非情緒性的爆發與制裁他的百姓,而是為了以色列與雅威的關係,這個關係應
該是美好的,但被人的罪所破壞,縱使關係受到破壞,人的悔改能夠導正與修
復關係。當人不願意悔改的時候,雅威的怒氣才會發生,生氣的目的是為了人
能夠回轉歸向他,讓以色列在雅威的怒氣中悔改,回轉走在公義的道路,249不
走在惡行之中,而雅威的怒氣也因為他自己的憐憫與公義而轉消。250
大衛之約的失落是因為以色列百姓與君王的罪孽,所招致雅威的怒氣的結
果。百姓被遺棄,雅威的受膏者被惱怒、被拒絕,大衛統緒君王的寶座被推倒
在地上(詩篇 89:44),聖所與耶路撒冷被毀,這一切不是沒有原因,而是雅各家
對雅威的不忠與悖逆所導致的結果,雅威生氣以人的杖責罰大衛家與以色列,
讓他們處於困境之中,使他們能夠回轉歸向雅威。詩篇 85:4-6 也處於卷三這樣
子的處境之中,並且雅威的怒氣讓詩人或百姓感受到死亡的臨近(v. 7),在詩篇
85:9 詩人呼籲百姓要回轉歸向雅威,不可以轉去妄行,雅威的怒氣是為了要使
他們百姓悔改,他們才能享有雅威所賞賜的平安與安居樂業的生活(vv. 10-13),
否則在雅威的怒氣之下,他的百姓根本無法享有平安(š¹lôm)的日子,恐怕是滅
亡的結局。
雅威的怒氣不是為了要制裁他的百姓,而是要他們回轉歸向他,走在公義
的道路中。當人願意回轉走向公義的道路中,不在去轉向妄行,雅威所應許的
好處與平安才會降臨在他百姓的身上。

四、大衛之約中慈愛(‫)חֶ סֶ ד‬的主題
縱然卷三是以大衛之約的失落做為編輯的主軸,但是在大衛之約中,雅威曾應
許他的慈愛不離開大衛與以色列,對於雅威的慈愛所不離開或施予的對象,根據前

246
范甘麥倫(Williem A. VanGemeren),《詩篇(下)》
,1138。
247
Bruce Baloian, “Anger,” NIDOTTE 4:381-12.
248
Bruce Baloian, “Anger,” NIDOTTE 4:382.
249
Hans-Joachim Kraus, Theology of the Psalms, 42-44.
250
Bruce Baloian, “Anger” NIDOTTE 4:384.
84
面提到的大衛之約的領受對象,以色列全體也包含在其中。251因此,雅威雖然發怒,
以人的杖責打他所立的君王與他的百姓,但他的慈愛仍不離開大衛家與以色列。對
卷三來說即便處於哀歌之中,對雅威的應許質疑,詩人看不見雅威的慈愛,但大衛
之約中,雅威所應許的慈愛應該是不會離開才對,所以歸納分析卷三「雅威慈愛不
離開」的經文就顯得重要。這部分的目的是分析卷三中的「慈愛」,並討論詩篇 85
篇雅威的慈愛與平安的意義。

卷三詩篇252 大衛之約
77:8 撒下 7:15
難道他的慈愛永遠窮盡、他的應許世 但我的慈愛仍不離開他、像離開在你
世廢棄麼? 面前所廢棄的掃羅一樣。
85:8
雅威啊,讓我們看見你的慈愛,將你
的救恩賜給我們。
85:11
慈愛和信實彼此相遇;
公義和平安相互相親。
89:49
主啊!你從前指著你的信實向大衛起
誓要施的慈愛,現今在哪裡呢?

在上述哀歌中,雅威的慈愛被詩人質疑到底還存不存在,雅威讓他們處於困境
之中,顯然他的慈愛已經不再了。困境使人聯想到雅威應許與啟示的約不再了,人
無法感受到慈愛的同在。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慈愛的消失意味著沒有救恩(‫) ֵישַׁ ע‬,沒
有公義與平安(š¹lôm)。253雅威慈愛的同在,也是救恩與公義存在,254同時雅威的慈
愛與他的怒氣是相反的面向,雅威的怒氣使他的百姓感受到死亡的威脅,而雅威的
慈愛則是讓他的百活過來。255詩篇 85 就顯明了其重要性,雅威對以色列的慈愛與信

251
雅威慈愛包含了普世性的原則,領受對象不侷限於個人或某一個民族,而是所有敬拜雅威的人。
參見 Zobel, “‫ ”חֶ סֶ ד‬TDOT V:62。
252
有出現慈愛(‫)חֶ סֶ ד‬的其他經文:詩篇 86:5, 13, 15; 88:12; 89:2, 3, 15, 25, 29, 34。詩篇 86 篇的慈愛是
個人性對雅威的頌讚;詩篇 88 篇是個人性哀歌,對雅威祈求拯救的意思;詩篇 89 則是重述了大
衛之約中的慈愛的內容。筆者以大衛之約的失落作為出發點,選擇詩人對雅威慈愛質疑的經文,
並與詩篇 85 篇做對照,目的是要找出詩篇 85 在大衛之約失落中具有的意義。
253
Zobel, “‫ ”חֶ סֶ ד‬TDOT V:55.
254
Hans-Joachim Kraus, Theology of the Psalms, 44.
255
Zobel, “‫ ”חֶ סֶ ד‬TDOT V:57.
85
實,更保證了在大衛之約失落的當中,雅威的慈愛並沒有離開過以色列,256雖然雅
威的怒氣使人無法承受,而雅威生氣的目的卻是為了讓他的百姓行在公義的路上。
在卷三大衛之約的失落與以色列被擄之下,雅威的慈愛不但沒有離開以色列,
反而讓他們看見了他的慈愛(v. 8),最佳的明證是雅威給予他百姓好處(‫)טֹוב‬,雅威的
慈愛不但是看得見了,也是能在實質面上所擁有的「好處」 ,257但前提是雅威的百姓
要悔改歸向他,不能悖逆雅威,如此一來才能夠回到雅威的慈愛中,也才能回到大
衛之約所應許的不受仇敵攻擊安居樂業的日子。這也是 85 篇中平安(š¹lôm)的意義之
一,即使大衛之約已經失落了,但雅威的慈愛依然不離開他的百姓。258
從大衛之約成為卷三詩篇的歸納分析得知,卷三詩篇提出了以色列的犯罪是大
衛之約失落的主要原因。雅威的怒氣是為了要使人回到公義的道路上,要以色列不
要持續在犯罪之中,如此才能回到雅威所應許的慈愛中。大衛之約中雅威的慈愛與
詩篇 85 篇中的平安之關聯性在於,雅威的慈愛是人得平安的前提,平安是慈愛的結
果。慈愛與救恩有平行的意思,兩者在舊約經文的使用上常一同出現,在詩篇 85:8
也是如此,有了慈愛與救恩,以色列才得以有平安的日子。縱然大衛王朝已經不再
了,失去了政權,以色列被擄流亡,但大衛之約的應許卻是由雅威自己所成就,這
也是 Wilson 在詩篇的架構編排上的看法,卷三大衛王朝流亡的哀歌,將是由對雅威
作王的頌讚取代。

第七節、詩篇 85 與 72 中的公義與平安

雅威的慈愛成為他百姓得平安(š¹lôm)的基礎。雅威是慈愛的,他將平安給予他
的百姓,而平安不只是與慈愛有關係,也是與公義(‫צֶ דֶ ק‬/‫)צְׁ דָׁ קָׁ ה‬259有很重要的關係,特
別是慈愛與公義都指向了雅威對他的百姓的救恩與信實之明證。260雅威是公義的上

256
Hans-Joachim Kraus, Theology of the Psalms, 45.
257
Zobel, “‫ ”חֶ סֶ ד‬TDOT V:57.
258
從歷史鑑別的角度來說,詩篇 86:5「雅威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這
一句對雅威慈愛的公式與出埃及記 34:6 是同一個來源,並且很可能是在被擄歸回後,第二聖殿時
期所產生對雅威慈愛的信仰告白。這樣看來,詩篇 86 篇在卷三中的位置是具有關鍵性的,在大
衛王朝已經不在了的歷史中,詩人對雅威慈愛的告白,肯定了雅威慈愛沒有離開過他的百姓。即
便卷三對大衛之約中雅威慈愛消失的質疑,但 86 篇透露了雅威慈愛依然存在的信息。Zobel, “‫”חֶ סֶ ד‬
TDOT V:57-58。
259
對於兩個詞彙之間意思的差異性,Kraus 認為在詩篇中並不容易做區分;並且這兩個字的重疊性
高,又可以互換使用,因此筆者將這兩個字視為同義詞是指「公義(righteousness, righteous act)」
的意思。Hans-Joachim Kraus, Theology of the Psalms, 43; David J. Reimer, “‫ ”צדק‬NIDOTTE 3:746。
260
Hans-Joachim Kraus, Theology of the Psalms, 43.
86
帝,他透過幫助他的百姓走在正直的道路上來彰顯他公義的性質,他對他的百姓持
守他的約。慈愛與信實的相遇,公義與平安相互親吻都是指出雅威拯救他的百姓,
為平安的到來做預備。
Cole 認為,詩篇 72(卷二的最後一首詩)是與 85 篇在許多地方有相似之處,特別
是公義與平安所呈現的意義。將這兩首詩篇的比較分析,詩篇 85 是顯然在對 72 篇
作回應,261大衛為王位的繼承者的祈禱,對大衛之約傳承的重視,公義成為君王治
理國家的基石,有了公義的治理,百姓與以色列才能享有平安,王權才會如太陽一
般的長久。以下就將這兩首詩篇放在一起做討論。262

詩篇 72 詩篇 85
公義與平安出現的經文
v. 1 v. 11-14
^.t'qd£ic>w q¢d,c>w...q¢d,c...q¢d,c
上帝阿求你…將公義賜給王的兒子。 公義和平安、相互親吻…公義從天上俯瞰…
v. 2 …公義將行在他面前…。
q¢d,c.b
他(君王)要按公義審判你的民…。
v. 3 v. 11b
h'qd¡.ciB…~Al'v ~Al'v>w...q¢d,c
因著公義,願大山和小山都給人民帶來和 公義和平安相互親吻。
平。
v. 7
~Al'v…qy§
D;c
…義人必興旺,四境太平…。

261
Robert L. Cole, The Shape and Message of Book III, 131.
262
本表格是根據 Robert L. Cole, The Shape and Message of Book III, 131-32 的內容製作。

87
詩篇 72 詩篇 85
救恩出現的經文
v. 4 v. 5
ַׁ‫יֹושיע‬
ִּ Wne[v
. Iy
…拯救窮乏之輩,壓碎那欺壓人的。 拯救我們的上帝阿,求你使我們恢復…。
v.13 v. 8
…拯救窮苦人的性命。 ^][.v<y>w
…將你的救恩賜給我們。
v. 10
A[.vIy
他的救恩與敬畏他的人相近…。

詩篇 72 詩篇 85
公義與平安的果效
v. 16 vv. 12-13
願地上五穀豐登,山頂上也都豐收; 信實從地上發芽,公義從天上俯瞰。
願地上的果實茂盛,像黎巴嫩山的樹林, 甚至,雅威必賜下好處,我們的土地必將給
願城裡的人繁衍,好像地上的青草。 予我們她的生產。

詩篇 72 中的 š¹lôm 顯然是具有皇家意識的,因為是君王按雅威的公義治理百姓
所得到的結果,因著「公義大山和小山都給人民帶來 š¹lôm。」雖然平安(‫)שָׁ לֹום‬是公
義(‫)צְׁ דָׁ קָׁ ה‬所產生的結果,但對於公義與平安的意義,在這裡可作為同義詞使用(used
synonymously)263。他們的相互親吻表達了兩者無法分開的圖像。在經文中沒有提到
是「彼此相互親吻」,還是「相互親吻某一個對象」,但他們的親吻成就了土地受雅
威賜福豐饒的情形,而此情形的背後是這個世界按照次序所運行(right order of the
world),人與自然的和諧的結果。264詩篇 72 與 85 都呈現因著公義與平安而得以運
行的世界,公義與平安是支持的基礎,沒有公義與平安,世界的次序將會瓦解。透
過這樣子的比較,詩篇 85 是描繪一個有公義與平安所建構的世界,公義與平安所帶
來昌盛、繁榮的景象,這也就是 š¹lôm 的 well-being 意義之一。265

263
Stendebach, “‫ ”שָׁ לֹום‬TDOT XV:40-42.
264
谷寒松、廖湧祥,《基督信仰中的生態神學:天地人合一》(台北市:光啟,1994),159-59。
265
對於公義與平安(和平)的關係,莫特曼(Moltmann)在《公義創建未來》提到真正創造和平(š¹lôm)
的是公義,公義是 š¹lôm 的前提,沒有公義就沒有 š¹lôm。上帝的公義是具有創造性的,使人正
直,能夠建立公正的公義,而藉著上帝的公義人類才有 š¹lôm。他也提到在上帝的公義之下,人
88
詩篇 72 的標題與後記是所羅門的詩篇和大衛的祈禱,屬於皇家詩篇,其中與
85 的關係在於平安與公義的相互作用。詩篇 72 提到公義是君王的責任,君王以公
平審判與治理國家,百姓才得以想平安。但進入卷三之後,卷三的背景是大衛王朝
的失落,以此角度來看的話,詩篇 72 的公義與平安在卷三似乎是隱藏起來,在沒有
公義與平安之中,彷彿被黑暗所籠罩,使人感受到彷彿鄰近死亡與陰間一般的可怕,
如同詩篇 88:4-7 所說的,詩人經歷了黑暗與死亡。縱然如此,詩篇 85:9-14 將是在
卷三中實踐了詩篇 72 所說的公義與平安,這樣的成就,是由雅威的慈愛與拯救開始。
大衛之約失效,不代表雅威應許的消失,反倒是雅威的公義與平安會一併與救恩的
臨近一起發生,而這一切都是由雅威自己來執行的,不再是透過失落的大衛家,乃
是那一位設立大衛家寶座的雅威,他是超越大衛寶座的至高者,他的寶座便是以公
義(‫)צֶ דֶ ק‬與公平(‫) ִּמ ְׁשפָׁט‬所為根基的,慈愛(‫)חֶ סֶ ד‬與信實(‫)אמֶ ת‬也成為他的使者,幫助那些敬
畏雅威的百姓。
詩篇 85 的平安在沒有平安的環境中,顯出平安與公義的應許,猶如暗黑中的一
盞明燈,給予彷彿落在陰間艱難裡的人盼望。因此在團體哀歌中,被擄流亡的經驗
意識下,平安 š¹lôm 就顯得有意義,是具有超越性的,也是被期待的,平安 š¹lôm
將是對雅威作王掌權的信靠。

第八節、從詩篇中的平安(š¹lôm)看詩篇 85 中的平安(š¹lôm)

一、詩篇中的平安(š¹lôm)266
上述討論到公義與平安(š¹lôm)的關係,詩篇 85 的公義與平安在卷三中的意義。
現在要更聚焦於詩篇 85 本身的 š¹lôm 所呈現出了意義。這部分透將從詩篇中整理出
š¹lôm 的意義,並對出現 š¹lôm 經文的上下脈絡做分析,將此分析的結果對應於詩篇
85 中的 š¹lôm,找出其意涵。
以下表格所呈現的 š¹lôm 意思是與雅威有關係的,因為篇幅的緣故,筆者排除
了不是與雅威有關的平安,或者只有形容一個人的狀態,例如:詩 38:4 只是說明人
的健康狀態,這部分就不列入表格中。此外對於惡人享受人生的美好(š¹lôm)也不列
入表格,例如:詩 3:3 所指的是惡人的生命比其他人活得更好,沒有病痛,沒有災
禍,力量都非常的壯實。其他與惡人享受美好的狀態的經文是詩 28:3; 35:20; 41:10,
這部分的 š¹lôm 筆者就暫不討論,只聚焦於善良的人他們所享有的 š¹lôm。

與自然界才能建立起生態公義的關係,以及經濟與世代之間的公義。莫特曼(Jurgen Moltmann)著,
《公義創建未來》,14-16,38-39。
266
對此主題可參見 Hans-Joachim Kraus, Theology of the Psalms, 82-83 中的討論。
89
表格是詩篇中出現 š¹lôm 的經文:267
詩篇出處 š¹lôm 意思268 上下脈絡
4:9 š¹lôm 是雅威與詩人同 在 š¹lôm 上下脈絡中,v. 5 詩人呼籲獻上公義
的祭並當信靠雅威。詩人之所以能夠安然的
在,因此詩人能夠安然地 躺臥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對雅威的信靠

(security)躺下睡覺的意 (‫。)בָׁ טַׁ ח‬

思。
29:11 š¹lôm 是雅威賜給他百姓 在此脈絡中,vv. 10-11 提到在洪水氾濫之
力量的意思 時,雅威作王直到永遠,雅威賜下力量(‫)עֹ ז‬
與平安給他的百姓。雅威作王掌權,即便在
混亂之中,他的百姓依然有平安與力量,能
夠靠著雅威勝過困境。
34:14 š¹lôm 是遠離惡行,做好 vv. 7-22 上下文提到敬畏雅威、聽雅威的道,
事(‫)טֹוב‬的意思。
遠離惡行,這顯出 š¹lôm 是在敬畏雅威的脈

絡中。這首是智慧詩,詩人勸告人要遠離惡

行,行出良善,追求 š¹lôm (34:15),並且行

267
本表格是根據 Stendebach, “‫ ”שָׁ לֹום‬TDOT XV:40-42 頁所做的整理與改寫。
268
š¹lôm 除了表格中的意思之外,根據 Philip J. Nel, “‫שָׁ לֹום‬,” NIDOTTE 4:130-133 也具有以下的意思:有
平安,友誼(friendship),歡樂(happiness),整全(well being),繁盛(prosperity),安康(health),幸運
(luck),良善(kindness),救贖(salvation),沒有衝突與戰爭,夥伴同盟等意思。更進一步的從舊約
其他經文做 š¹lôm 的神學闡釋:
人世間一切的 š¹lôm 來自於雅威,他是 š¹lôm 的基礎 (王上 2:33; 伯 25:2)。若人與雅威的關係破
裂、關係惡化則人沒有辦法享有 š¹lôm (耶 30:5),但是因著救恩的緣故,人與上帝的關係更新,
就會有 š¹lôm 的結果,因此回應到詩篇 85 的內容,在平安(š¹lôm)之前,先有救恩,詩中的群體祈
求雅威讓他們看見慈愛(‫)חֶ סֶ ד‬,將救恩(‫) ֵישַׁ ע‬賜給他們,這就不難理解這樣詩篇 85: 8-9 會如此的安排。
人將看見上帝的慈愛,人先被上帝拯救,得著上帝的救恩,平安才會發生,平安的生成主要是人
與上帝關係的恢復,兩者之間關係的恢復才會有 š¹lôm。根據先知講論(Prophetic preaching),公義
的結果是平安(賽 32:17,48:18, 54:13, 60:17),公義與平安的關係是相連一起的(賽 48:18),例如:
公義與平安成為雅威的使者(賽 60:17),公義的果子是平安,公義的果效是平穩(賽 32:17)。若人在
罪惡、邪惡中,就不會享有雅威所賜下的平安;雖然惡人可能享有人世間的歡樂,但這些都是短
暫的如同浮雲般的安逸狀態,而上帝最終必審判惡人,甚至雅威說:
「惡人必不得平安(賽 48:22)。」
唯有當人遵行上帝話語時,人被賜予 š¹lôm 的福氣。
90
詩篇出處 š¹lôm 意思268 上下脈絡
為正直的人,遠離惡行,結果會有 š¹lôm。顯

然,š¹lôm 是敬畏雅威,離棄邪惡,行出良善

之結果。
35:27 š¹lôm 是從仇敵的攻擊中
這是一首個人哀歌,其中 v. 9「我的心必靠耶
得到公義的伸張的意思。 和華快樂,靠他的救恩(‫)יְׁ שּועָׁה‬高興。」v. 28
「我的舌頭要終日論說你的公義(‫、)צֶ דֶ ק‬時常
讚美你。」詩人在雅威救恩與公義之下,享
有 š¹lôm。因此 š¹lôm 是與救恩、公義有關係
的。
37:11 š¹lôm 是享受土地所帶來 在脈絡中 vv. 3-9 提到倚靠雅威與行公義的結
的豐富收成的意思。
果。全詩勸戒讀者當倚靠雅威;提出義人與

惡人的差別,惡人滅亡,雅威卻要拯救義人。
55:18 š¹lôm 是從惡人的攻擊中 v. 19 詩人在受難中倚靠雅威,š¹lôm 具有讓
被雅威拯救出來的意思。
詩人得生命免於死亡的意思。v. 22 雅威叫義

人必不搖動。在這首哀歌中的脈絡中,雅威

拯救了詩人的性命,脫離惡人攻擊。詩人雖

處在患難中,仍然倚靠雅威。
119:165 š¹lôm 是免於災禍或厄運 v. 165 律法智慧詩中,喜愛雅威律法的人沒有
的意思。 什麼使他們絆腳。雅威的律法保護了喜悅律
法的人,這是遵守雅威律法者所享有的
š¹lôm。
122:6-7 š¹lôm 是穩固、安全,具
在脈絡中,v. 5 提到大衛家的寶座,審判的寶
有政治與軍事上的涵義。 座設立在耶路撒冷。因此公義在那裏, š¹lôm
在那裏。因此,耶路撒冷得以安然穩固。
125:5; 128:6 š¹lôm 是在雅威保護之下 125 篇的主題之一就是「倚靠雅威」,並且

永不動搖的意思。 雅威善待良善與心理正直的人。
128 篇的主題則是「敬畏雅威的人」,這兩
š¹lôm 是人得以享受勞苦
篇上行之詩都祈願平安歸給以色列,是歸予
所得之好處,並擁有許多 倚靠與敬畏雅威的人。

91
詩篇出處 š¹lôm 意思268 上下脈絡
的子孫的意思。
147:14 š¹lôm 是境內平安,土地 上下脈提到雅威喜悅敬畏他的人(v. 11),雅威
豐收的意思。
將他的律例、典章指示雅各(v. 19)。因此 š¹lôm

顯然是與敬畏雅威,行他的道有關係。

從詩篇中 š¹lôm 的整理與上下文脈絡分析,呈現出詩篇經文不是只有單純的提


及 š¹lôm 這個字而已,或者是所帶來的好處福分,而是在上下文的脈絡中,大部分
是與公義、雅威的律法、敬畏雅威等有關聯。因此,š¹lôm 很重要的概念是,必須
與遵行上帝的道做為因果關係,若人沒有行上帝所喜悅的路、沒有走在公義的道路
上,就沒有 š¹lôm,並且詩篇中 š¹lôm 也是人信靠上帝才會有的結果。

二、詩篇 85 中的平安(š¹lôm)
將上述的分析,與詩篇 85:9-11 的經文做對比,找出其中公義與平安的關聯性。

讓我來聽上帝將要說的話;是的,雅威將說平安:對他的百姓與屬他的敬虔者;
但他們不能回轉到愚妄之中…慈愛和信實彼此相遇;公義和平安相互親吻。

詩人聽雅威說的話,雅威對他的百姓說 š¹lôm;這裡的 š¹lôm 可理解為安靖未受


攪擾,具有救恩的意義。š¹lôm 不只是一種平靜的狀態,也是具動態的互動(救恩臨
近,榮耀居住,信實與慈愛相遇,公義平安親吻)。š¹lôm 具有關係性的意義,兩者
對彼此有行動,相互的拉近距離,恢復原本的關係。當群體聽見詩人所傳遞的信息
的時候,š¹lôm 也將未來的盼望與豐富,帶進當下的時空,讓群體能夠聽見、看見雅
威所應許的 š¹lôm。
詩篇 85 中的 š¹lôm 與上述表格的 š¹lôm 有相近的意思,在上下文中都有詩人的
提醒,這種的提醒是:人必須遵行雅威的律法,行上帝的道路成為了享有 š¹lôm 的
必要條件。換句話說,行走在上帝的所吩咐的道路上,才能在路上遇見 š¹lôm。除
此之外,對於雅威的倚靠也是如此,當詩篇 85:9 的詩人提醒聽眾不可以轉去愚妄,
邪惡的時候,也就是告訴他們當信靠雅威,不可以再走自己悖逆的道路。
甚者,當人遵行上帝的道的時候,不只是人所居住的土地帶來豐盛的生產,整
個世界都呈現出有秩序的狀態。š¹lôm 於詩篇 85:11-12 是,在雅威創造次序之下所
享有的意思。在次序運行的前提之下,平安才會被人經歷到。若在一個失去秩序的
環境下,所有的一切都是混亂的,外在的環境與內在的心靈層面,都是混亂的。因
此,對於詩篇 85 篇的自然次序來說,平安是在創造次序的前提下所產生的。所以,
雅威喜悅自己的土地,讓與土地相關的成長生產都恢復次序,如此一來才會有平安
92
(š¹lôm)發生。

甚至,雅威必賜下好處,我們的土地必將給予我們她的生產。

第九節、第三章結論

本章從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詩篇 85,首先詩透過 150 篇的大分析,從詩篇 150


篇整體架構的分析,得到詩篇 150 篇的排序所呈現出的主題,這個主題也是詩篇編
輯所構思的,以大衛之約的設立、發展、繼承、結束為主軸,而後加入了新的盼望,
雅威為焦點的詩篇,最後加入了詩篇的導言與結論。詩篇述說以色列興衰的歷史故
事,在此故事中,雅威依然掌權,他的國度不因為地上的朝代更迭而有所改變,反
倒是在以色列失去王國之後,雅威做王的主題更加的鮮明,在沒有大衛之約的保護
之下,以色列百姓把對君王的期待轉往雅威的身上,雅威世世代代是以色列的居所,
世界尚未被造之前,上帝已經存在,從亙古到永遠他是上帝。上帝的國度是公義的,
世界因為雅威做王得以堅立。
其次,卷三的分析得知詩篇 85 是有關於大衛王朝失落的哀歌,卷三以團體哀歌
為大多數,在聖殿被毀、耶路撒冷荒廢、雅威的受膏者受羞辱的哀歌中,vv. 9-14 猶
如一道光明,照亮了卷三大衛之約失落的黑暗,在被擄流亡的歷史中,為失去故土
的以色列百姓帶來雅威恢復雅各的救恩應許。v. 9 雅威所應許的平安,帶來受造世界
的次序與土地的豐盛,這樣子的場景與詩篇 72 做對照,72 篇談到以色列大衛家的
理想君王的形象身分,君王以公義治理國家,按公平審判百姓,大山小山帶給百姓
平安,土地生產的作物是茂盛的,百姓要享有這樣的平安。
從詩篇 72 對以色列君王的形象的期待,到詩篇 89 以色列君王,雅威受膏者的被
遺棄,這中間猶如深淵斷層,平安在此掉入萬丈深淵中,以色列如同活在死陰中。
然而,雅威對與大衛家所立的約是信實的,雅威的慈愛沒有離開以色列。卷四的詩
篇,雅威作王詩篇以及對雅威的掌權,取代了失去平安的哀歌,也將以色列的盼望
轉到雅自己,平安的應許最終指向了雅威作王的盼望。
最後,從詩篇中的平安(š¹lôm)來分析詩篇 85 篇中的 š¹lôm,與平安(š¹lôm)相關
的內容是,人必須選擇公義的道路,不可轉去妄行。這樣子的詮釋對於詩篇 85:14
有特別的意義,公義在雅各的前頭引導他的腳步,雅各行走在公義的道路上,這是
一條通往平安,是有福的路。

93
第四章
結論

本論文以希伯來詩歌體研究與正典研究為進路,探討詩篇 85 中 š¹lôm 的意涵。


以下是這兩種方法所呈現出的重點。

從希伯來詩歌體的分析
詩篇 85 的文學架構是相當對稱的。本詩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vv. 2-8)的主要
內容是雅威的百姓對雅威祈求,祈求雅威施行拯救,讓他們看見他的慈愛,然而這
一切是基於雅威作為拯救的主動者。從上帝的主要行動開始,上帝先喜悅他自己的
土地,轉向他的百姓,使雅各恢復到原本的狀態,而後人才能夠回轉歸向上帝。第
二部分(vv. 9-14),從 v. 9 開始,詩人使用了破格的修辭,詩人宣告上帝應許平安(š¹lôm),
並對雅威的百姓提出了呼籲,祈願他們不要再去行惡,盼望他們走在正直行公義的
道路上。vv. 10-14 則是 š¹lôm 如何實踐的藍圖,在詩的結尾(vv. 13-14)呼應開頭土地
的主題,如同 v. 1「雅威啊! 你已悅納了你的土地」,呈述雅威是土地的主宰與豐饒
的賞賜者。
希伯來詩歌體的修辭,詩人在格律與音韻的展現上,以口語傳播作為詩歌傳遞
的媒介,格律與音韻的使用上搭配主題的轉換,詩人透過口語的表達,將詩中的信
息夠有效的傳遞給聽眾,也能增強對人對詩篇的背誦。
詩人透過平行體的編排,將 š¹lôm 刻劃出平衡與和諧的狀態。詩篇 85 是一首團
體哀歌,在苦難困境中,詩人依然在雅威應許的 š¹lôm 中找到盼望支持與和諧。š¹lôm
是雅威主動拯救他的百姓,是人心靈的復興與回轉,是上帝與人彼此和好親近,是
大自然與受造物按次序運行以及土地的豐盛。困境中雅威應許的 š¹lôm 使哀歌轉為
歡欣的樂曲。
希伯來詩歌體的研究,讓讀者認識詩篇是如傳遞信息,透過詩歌體修辭的運用
帶出 š¹lôm 的意義。不過,詩歌體的研究若只著重在詩篇 85 依然有其限制,在團體
哀歌中,š¹lôm 的意義若是從正典研究來分析會更聚焦。

94
從正典研究法分析
詩篇一共分成五卷(book),按照 Wilson 的看法,詩篇卷三的背景顯然是處於大
衛之約失落的困境中,當中團體哀歌佔了卷三的四成左右,269與詩篇其他卷做比較,
團體哀歌的比例是最高的,其主題包括了聖殿與耶路撒冷的被毀(詩 74, 79),以色列
的被擄與流亡的歷史事件敘述(詩 80, 83, 89)。卷三最後一首詩,詩篇 89:28-51 提到
雅威厭棄與大衛所立的約,雅威拒絕了他的受膏者。這些內容都成為卷三的核心主
題,是大衛之約失落的困境,是團體哀歌的原因。因此,卷三呈現出被擄流亡的歷
史事件與背景。
在大衛之約的失落,以色列被擄流亡的歷史悲劇之下,š¹lôm 在卷三中只出現
三次,分佈在兩首詩篇。第一次是詩篇 73:3 提到惡人享受平安(š¹lôm),安逸、興隆
的狀態,惡人雖做惡但依然享受人生的美好,不因作惡受到懲戒。其餘的 š¹lôm 只
出現在詩篇 85:9, 11,這裡指的是雅威所賜予的 š¹lôm,與 73 篇的 š¹lôm 是不同的內
涵。卷三的 š¹lôm 是整體 150 詩篇中出現最少的地方,這意味著卷三是缺少 š¹lôm
的一卷詩篇,並且惡人享受 š¹lôm 是與雅威百姓受苦,沒有 š¹lôm 最大的對比。在
大衛之約失落的苦難中,š¹lôm 意義是受苦的百姓對雅威恢復與拯救的期盼。在大
衛之約挫敗的絕望中,以色列應當持守公義,雅威的 š¹lôm 將給予以色列,他的慈
愛不會離開他們,雅威將恢復與雅各之間的關係,以及雅各的原初,並給予他們土
地豐收與富足的好處,以至於雅威的百姓能夠再次地在雅威裡面歡欣。
根據 š¹lôm 在整卷詩篇中的上下脈絡中得知,š¹lôm 大多與行公義、遵行雅威的
律法有關聯,š¹lôm 不是單獨的存在,而是在行公義、敬畏雅威之下所發生的,是
屬上帝的敬虔百姓所享有的特權。若沒有在行公義與敬畏雅威的前提之下,就沒有
雅威所賜予的 š¹lôm。從正典的脈絡研究中,讓 š¹lôm 的意義更加的聚焦,在被擄流
亡的背景,大衛之約的失落之下,雅威所應許的 š¹lôm 給予人盼望,帶來恢復的歡
欣。
詩篇 85 的研究,從希伯來詩歌體的研究,文字修辭的意義與語言結構等方面,
呈現出平安的信息。加上正典研究,從上下文的脈絡分析,這兩種研究方法,讓閱
讀、詮釋詩篇的行動更加豐富,以不同的研究進路,彼此搭配,讓經文呈現多層次

269
團體哀歌為詩 74; 79; 80; 82; 83; 85; 89 共 7 首,約占全卷三的 40%。
95
的樣貌。
未來展望
詩篇 85 的平安是存在團體哀歌中,是百姓極力呼求雅威拯救的處境,等待救恩
之下,很顯然並不是處於歡樂的狀態。這讓人思考平安的應用層面,對於受苦者而
言,平安是得到上帝的拯救,脫離目前的困境,恢復受苦者未受苦難的原初。
š¹lôm,平安,是受苦者最大的願望。不只是心靈上得平安,也是外在全人得救
贖與自由。雅威的平安應許,對於每個時代都是很需要,如同卷三一樣,在缺乏平
安的當中,依然有盼望。
對於現代環境的汙染與破壞的議題來說,平安似乎成為遙不可及的期待。在環
境污染議題上,對環境難民而言,他們沒有平安,因為所生存的環境已經不再是和
善的,環境汙染,任何的生命所需的物質都是污染,人與其他的生物無法繼續生存
在充滿污染的地方。若連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沒有,怎會有平安? 因此,對環境難
民而言,大自然恢復如原初,大地恢復乾淨,土地恢復得以出產生命所需的糧食,
不在擔心汙染所造成的生存危機,是他們所期盼的,是能夠恢復到原出乾淨、適合
受造物生存的環境。這就是一個安康的世界。
環境議題上與詩篇 85 平安的對話,也呈現出 「公義與平安相互親吻」的神學
觀,當人以良善對待生存的環境,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便是以公義對待自然,270有
公義,就會有平安,也會有安康。

270
谷寒松、廖湧祥,《基督信仰中的生態神學:天地人合一》
,131,139。

96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Gary D. Pratico、Miles V. Van Pelt,《聖經希伯來文初階》,江季禎、田頌恩合譯。

新北市:中華福音神學院,2009。
卜洛克(C. Hassell Bullock),
《詩篇概論》
,林秀娟譯。South Pasadena:美國麥種,2010。
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土地神學:從聖經信仰看土地的賞賜、應許與挑
戰》,戚時逝等譯。新北市:校園書房,2016。
吳仲誠,《希伯來詩歌詮釋:理論與實踐》,李梅、洪淑君譯。香港:天道,2015。
谷寒松、廖湧祥,《基督信仰中的生態神學:天地人合一》。台北市:光啟,1994。
威廉·克萊因、克雷格·布魯姆伯格、羅伯特·哈伯合,《基道釋經學手冊》,尹妙珍
等譯。香港:基道出版,2004。
范甘麥倫(Williem A. VanGemeren),
《詩篇(下)》
,潘秋松、邵麗君譯。South Pasadena:
美國麥種,2010。
范胡澤(Kevin J. Vanhoozer)主編,《神學釋經詞典》,岑紹麟譯。香港:漢語聖經協
會,2014。
陳錦文,《當以嘴親子:從詩篇結構看其信息》。香港:天道,2009。
華德凱瑟(Walter C. Kaiser),《舊約中的彌賽亞》,祈遇、鄧元尉譯。新北市:華神出
版,2012。
福克爾曼(Fokkelman),《聖經詩歌導讀》,李雋譯。香港:天道,2008。
蔡爾茲(Brevard S. Childs),《舊約神學:從基督教正典說起》,梁望惠譯,王成章編。
台北市:永望,1999。

英文書目

Alonso Schökel, L. A Manual of Hebrew Poetics. Trans. A. Graffy. Repr. Subsidia Biblica 11.
Roma: Editrice Pontificio Istituto Biblico, 2000.
Alter, Robert. The Art of Biblical Poetr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5.
Anderson, A. A. Psalms II. London: Oliphant, 1972.

97
Arnold Bill T. and John H. Choi, A Guide to Biblical Hebrew Syntax. New York: Cambridge,
2003.
Berlin, Adele. The Dynamics of Biblical Parallelis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Press,
1985.
Botterweck, Johannes G., et al., eds.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XV vol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4-2006.
Braude, William G. The Midrash on Psalm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4.
Brown, William P. Seeing the Psalms: A Theology of Metaphor.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2002.
Brueggemann, Walter and W. H. Bellinger. Psalm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Childs, Brevard S.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 London: SCM Press,
1979.
Cole, Robert L. The Shape and Message of Book III.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Old
Testament Supplement 307. 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2000.
Cross, Frank Moore and David Noel Freedman, Studies in Ancient Yahwistic Poet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5.
Eaton John. Psalms: A Historical and Spiritual Commentary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ew
Translation. New York: Continuum, 2008.
Erich Zenger and Frank Lother Hossfeld, Psalms 2: A Commentary on Psalms 51-100.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05.
Firth, David and Philip S. Johnston, eds., Interpreting the Psalms. Leicester: Inter-Varsity,
2005.
Fokkelman, J. P. Major Poems of the Hebrew Bible: At the Interface of Prosody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Volume II: 85 Psalms and Job 4-14. Assen: Van Gorcum, 2000.
Francis Brown, S. R. Driver, and Charles A. Briggs, Hebrew-Aramaic and English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Abridged BDB-Gesenius Lexicon) (Ontario, Canada: OnlineBible
Foundation, 1997), BibleWorks, v.9.
Gillingham, S. E. The Poems and Psalms of the Hebrew Bibl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98
Gray, George Buchanan. The Forms of Hebrew Poetry. New York: KTAV Publishing House,
1972.
Harris, R. Laird, Gleason L. Archer, Jr., and Bruce K. Waltke, eds. 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ld Testament, Volumes 1 & 2. Chicago: Moody Press, 1981, Bibleworls, v.9.
Holladay, William L. A Concise Hebrew and Aramaic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Based
upon the Lexical Work of Ludwig Koehler and Walter Baumgartner. Leiden: Brill,
2000, BibleWorks, v.9.
Johnson, Aubrey R. Cultic Prophet in Ancient Israel`s Psalmody. Cardiff: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1979.
Kraus, Hans-Joachim. Theology of the Psalms. Trans. Crim Keith. Minneapolis: Augsburg,
1986.
Kugel, James L. The Idea of Biblical Poetry: Parallelism and Its Histor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1.
Mays, James L. “The Question of Context in Psalm Interpretation.” Pages 14-20 in The
Shape and Shaping of the Psalter. Edited by J. Clinton McCann.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Old Testament Supplement 159.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3.
McCann, J. Clinton. “Books I-III and the Editorial Purpose of the Psalter.” Pages 93-107 in
The Shape and Shaping of the Psalter.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Old Testament
Supplement 159.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3.
Mowinckel, S. The Psalms in Israel`s Worship. Trans. D. R. Ap-Thomas. Oxford: Blackwell,
1962.
Murphy, Roland E. O. Carm. “Reflections on contextu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salms.”
Pages 21-28 in The Shape and Shaping of the Psalter. Edited by J. Clinton McCann.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Old Testament Supplement 159.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3.
O'Connor, M. Hebrew Verse Structure. Winona Lake: Eisenbrauns, 1997.
Seow, C. L. A. Grammar for Biblical Hebrew.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95.
Tate, Marvin E. Psalms 51-100. Dallas: WBC, 1990.
Terrien, Samuel. The Psalms: Strophic Structure and Theologic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3.

99
VanGemeren, Willem A., e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Old Testament Theology &
Exegesis. 5 vols. Cumbria: Paternoster, 1997.
Von Rad, G. Old Testament Theology. Translated by D. M. G. Stalker.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2.
Weiser, A. The Old Testament: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rans. Dorothea M.
Barton.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1961.
. The Psalms. London: SCM Press, 1959.
Wenham, Gordon J. Psalms as Torah: Reading Biblical Song Ethically.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12.
Whybray, Norman. Reading the Psalms as a Book.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Old
Testament Supplement 222. 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96.
Wilfred, G. E. Watson. Classical Hebrew Poetry: A Guide to Its Techniques.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Old Testament Supplement 170. Sheffield: JSOT Press, 1984.
Wilson, G. H. “King, Messiah, and the Reign of God: Revising the Royal Psalms andthe
Shape the Psalter.” Pages 391-406 in The Book of Psalms: Composition & Reception.
Edited by Peter W. Flint & Patrick D. Miller. Boston: Brill, 2005.
. “Shaping the Psalter: A Consideration of Editorial Linkage the Book of
Psalms.” Pages 72-82 in The Shape and Shaping of the Psalter. Edited by J. Clinton
McCann.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Old Testament Supplement 159.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3.
. “The Structure of Psalter.” Pages 229-246 in Interpreting the Psalms: Issues
and Approaches. Edited by S. Philip. Leicester, Inter-Varsity Press, 2005.
. The Editing of the Hebrew Psalter. Chico, Califonia: Scholars Press, 1985.
期刊

Collins, Terence. “Decoding the Psalms: A Structure Approach to the Psalter.”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Old Testament 37 (1987): 41-60.
Gillingham, Sue. Review of Robert L. Cole, The Shape and Message of Book III (Psalms
73-89). Journal of Semitic Studies 48, no. 1 (2003): 177-80.

100
McCann, J. Clinton. Review of Jamie A. Grant, The king as exemplar: the Function of
Deuteronomy's kingship Law in the Shaping of the Book of Psalms, Biblica 87, no.
3 (2006): 421-24.
. Review of Robert L. Cole, The Shape and Message of Book III (Psalms
73-89).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63, no. 2 (2001): 311-12.
Muilenburg, J. “Form Criticism and Beyond.” Journal for Biblical Literature
88 (1969): 1-18.
Robert E. Wallace, “The Narrative Effect of Psalms 84-89.” Journal of Hebrew Scriptures
11 (2011): Article 10.
Southwell, P J M. Review of Robert L. Cole, The Shape and Message of Book III (Psalms
73-89). Themelios 26, no. 3 (2001): 70-71.
Walton, John H. “Psalms: A Cantata about the Davidic Covenant.”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34/1 (1991): 21-31.
Wilson, G. H. “Evidence of Editorial Divisions in the Hebrew Psalter.” Vetus Testamentum
34, Fasc. 3 (1984), 337-52.
. “The Shape of the Book of Psalms.” Interpretation 46, no. 2 (1992): 129-42.
. “The Use of Royal Psalms at the ‘Seams’ of the Hebrew Psalter.”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Old Testament 35 (1986): 85-94.
. “The Use of 'Untitled' Psalms in the Hebrew Psalter.” Zeitschrift fü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97, no. 3 (1985): 404-13.
Zucker, David J. “Restructuring Psalm 85.” Jewish Bible Quarterly 35, no.1 (2007): 47-55.

10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