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4

2019年中國語文科

教師會議

10月18日
喇沙書院

1
試卷一

2
閱讀能力考核重點
• 文章的主旨和立意是什麼?
• 文章用什麼來凸顯主旨和立意?
• 文章各部分的要旨是什麼? --內容
• 文章可分成哪幾個部分?
• 各部分之間有什麼關聯? --結構
• 作者用了什麼手法和技巧?
而這些手法和技巧有何作用?
• 行文和用字有何特色? --手法
• 所說的是否合理?
• 有沒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有否弦外之音?
• 與其他篇章作比較有何異同或優劣?
• 所說的道理是否可從生活體現? --比較、評價、應用
考核重點

內容
比較/評價
主旨 結構 /應用

手法

4
各題考核重點
第1題:掌握常見文言字詞。
第2題:綜合文意,理解常見文言句式。
第3題:理解文章重點;分析、應用、闡述等能力。
第4題:分辨詩歌體裁;摘記佳句。
第5題:概括文章寫作特色。
第6題:理解文章重點;概括重點、分析、闡述等能力。
第7題:理解文章重點,認識比喻手法。
第8題:根據文章內容,概括說明本體之特點。
第9題:根據文章內容,概括人物特徵。
第10題:理解主旨;綜合、概括、分析、闡述等能力。
第11題:辨識反語之特點;分析、闡述說明等能力。
第12題: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比喻、反諷等寫作技巧。
5
各題考核重點
第13題:理解文章主旨;歸納、分析、說明等能力。
第14題:根據句意辨識雙破折號之作用。
第15題:根據段意辨識引用說理的手法。
第16題:綜合全文,賞析文章的立論或寫作風格。
第17題:掌握常見文言字詞。
第18題:根據文理推敲詞意。
第19題:根據文理推敲詞意。
第20題:理解文章重點。
第21題:概括文章主旨。
第22題:理解主旨;比較、應用、闡述等能力。

6
考卷設計

• 閱讀考材的篇幅短了;
• 考題數目少了;
• 考生思考作答的時間多了。

7
甲部:

• 甲部主要考核了指定文言篇章中的三篇作品:
 《論仁、論孝、論君子》
 《山居秋暝》
 《始得西山宴遊記》

8
乙部:

• 考核了三篇課外篇章,白話文篇章為:
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魯迅
 《談教訓》(節錄) 錢鍾書

• 文言篇章:
 《海鷗》劉熙載

9
考生整體表現
• 甲部:
 熟習範文的考生,表現頗為優異,惟部分考生對範
文的內容不熟悉,故表現甚差。

 本部的差異較大,由於考問頗為簡單直接,可見對
指定篇章熟悉與否,往往是判定優劣之關鍵。

 對傳統文化思想的認識較為表面。

 未能因應題目要求作答,頗多背誦的答案。

10
考生整體表現

• 乙部:
 辨識寫作手法考題的表現優異。
 須綜合全文分析的考題表現未如理想。

11
考生整體表現

• 整體而言,無論是甲部或乙部,考生在文字題
的表現較為遜色,在選擇題的表現較為理想;

• 而闡述和分析的能力頗弱,辨識寫作技巧的能
力則較佳。

• 可見考生仍未能深入體味文章關鍵和細微深刻
處,而綜合、組織、闡述說明的能力仍待改善

12
甲部:
• 甲部主要考核了指定文言篇章中的三篇作品:
 《論仁、論孝、論君子》
 《山居秋暝》
 《始得西山宴遊記》

• 考題多與內容重點、主旨和寫作手法有關;考題較為
直接和簡單,藉此考核對篇章的基本認識和理解。

• 小部分考題用以考核考生對傳統文化思想的理解是否
準確。

13
第1題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6分)

(i)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

(ii) 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廉頗藺相如列傳》

(iii)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出師表》

14
第1題:平均得分
(i) 須臾 65%
(ii) 衣 55%
(iii) 躬 34.5%

• 考生的表現尚可,惟差異頗大;
• 表現良好的答案精準;
• 稍弱的僅能就句意猜測,缺漏者亦偶見。

15
第1題:考生表現

(i)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 表現甚佳。
• 一般考生均掌握詞義,解作「片刻」;
• 錯答的多推測為「勤奮」、「堅持」等答案。
如推敲句意為「不如勤奮力學之所得」。
• 忽略了句子的對比項:
 「終日」對「須臾」;「思」對「學」

16
第1題:考生表現

(ii) 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
• 表現尚可。
• 約半數考生明白「衣」在此為動詞,解作「穿
上」;
• 錯答的多誤以為名詞,解作「衣服」;
• 偶有考生意譯作答,答以「喬裝」、「假裝」
等字詞,語意雖可解,惟不是字詞的意思,較
為可惜。

17
第1題:考生表現

(iii)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 表現欠佳。
• 只有少數考生答對,解作「親自」;
• 部分考生以本義「彎曲身體」作答;
• 也有配詞作答,如「躬身」、「鞠躬」等亦非鮮
見。
• 漏答的亦較多。

18
第1題
字詞解釋要求:
• 結合文本語境,選用恰當的字詞表達意思;
• 答案須符合字詞的詞性;
• 不要添加冗文;
• 表達要文雅通順,不要用口語。
建議:
多留意篇章中古今詞義不同、一詞多義、詞類活
用、文言虛詞、文言常見或較深的字詞等。

19
第2題:考生表現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語體文。(3分)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 表現一般。
• 平均得分:45.3%
• 參考答案:
 沒有這樣的人,我還可以與誰一起呢!
 沒有這些人,我將依從誰呢!
20
第2題:考生表現

• 大部分考生均能掌握大意,並按倒裝及反問句式
作譯。
• 關 鍵 詞 中, 考 生 多能 把 「斯」 字 譯作「 此 」 、
「這樣的」,表現較佳;
• 而對「微」字的理解稍欠準確,如誤解作「很少
」,句意雖勉強可解,卻不符本義,表現一般;
• 「 歸 」 字則 瑕 瑜 錯陳 , 佳者能 譯 作「一 起」 、
「同道」,部分卻誤解為「回歸」、「歸來」;
• 偶有考生未有保留反問句式而失分,稍欠精確。

21
第2題:常見問題

• 字詞無誤,文句欠通順。

22
第2題:常見問題

• 錯譯了「微」、「歸」字。
• 句意模糊

23
第2題

句譯要求:
• 譯句大意無誤;
• 關鍵字必須語譯;
• 保留原文句式及語氣;
• 譯句須通順。

24
第3題
3.(i)
試根據以下《論仁、論孝、論君子》中論孝的章節回答
所附問題。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
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
而不怨。」

25
第3(i)題:表現優異

A. 「無違」指不要違反自己的心志; (2.2%)
「不違」指不要違反父母的意願。

B. 「無違」指不要違反父母的意願; (1.5%)
「不違」指不要違反自己的心志。

*C. 「無違」指不要違反禮法; (90.1%)


「不違」指不要違反父母的意願。

D. 「無違」指不要違反父母的意願; (6.2%)
「不違」指不要違反禮法。

26
第3題
3.(ii) 孔子說要做到「無違」和「不違」才是孝,但是
有人批評在實踐時可能會有矛盾。試指出在什麼情況下
兩者可能會有矛盾。(2分)
• 平均得分:63%
• 表現甚佳。
• 不少考生能指出父母之意願違反禮法時即產生矛盾,
也有考生以具體例子說明,如舉父母要求子女偷竊為
例。
• 部分考生誤以為子女所為不合父母意願即必然產生矛
盾,仍忽略了如父母的意願不違禮法,如要求子女勿
太操勞,則未必會產生矛盾。
27
第3題
3.(iii) 孔子會怎樣回應以上批評?試就有關章節或研習
所得略加說明。(3分)
平均得分:21.7%
• 表現欠佳。
• 考生須就「孝」、「禮」之關係思考孔子論孝之精神
,要求較高,惟此亦為理解《論語》之關鍵。
• 只有少數考生準確理解「孝」與「禮」之意涵,指出
兩者實一體之兩面,且敬貫內外,故並非真有矛盾。
• 大部分考生多能指出如有所矛盾時 ,應「幾諫」、
「敬不違」且「勞而不怨」,可是這只說明了應如何
做,並未能說明為何可以解決矛盾。
28
下品示例

• 只指出矛盾時如何行事,未能回應矛盾一問。

29
中品示例
• 考生能從個體說明如已盡禮和關心父母,於己無責,
個人根本不會有矛盾,惟說明較為籠統。

30
上品示例
• 考生能指出「敬」是「禮」之根本,只有心存敬意,
面對外在的矛盾也無傷。

31
第3題
研習建議:
• 學習《論語》不應止於字詞句譯;
• 宜對文化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和認識。如:
 「仁」、「義」
 「禮」、「孝」
 「君子」、「小人」
• 亦宜輔以其他《論語》章節,切入個人生命體會理解
。如說明「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或君子小
人之別時,可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說明。

32
第4題

試根據《山居秋暝》回答以下問題。
(i)《山居秋暝》屬什麼體裁?(2分)

A. 古詩 (17.2%)

B. 樂府 (1.3%)
* 律詩 (69.2%)
C.
D. 絕句 (12.2%)

33
第4(i)題

• 表現尚可。
• 惟乃有不少考生弄不清古詩和近體詩的
分別。

34
第4(ii)題
試摘錄運用「以動襯靜」的手法描寫山居幽靜的一聯。
(2分)
• 平均得分:70%
• 表現甚佳。
• 大部分考生均能摘錄正確的一聯;
• 惟也有部分誤以不同聯的詩句合為一聯作答;
• 錯別字亦頗為嚴重,常見的如:
 「喧」誤作「渲」或「暄」
 「浣」誤作「沅」或「宛」
 「舟」誤作「丹」。
35
第5題
下文節錄自《始得西山宴遊記》。以下哪一項最能概括
整段文字的特色?(2分)
• 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窮迴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
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
,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36
第5題:考生表現
• 表現欠佳。
• 大部分考生對引文文字特色的理解較為模糊。
• 不少考生選了C (對仗工整合度),可能是忽略了題目
的關鍵用語「概括整段文字的特色」,且引文中有對
仗的句子而錯選了,亦是審題不周之故。

A. 音韻鏗鏘洪亮 (19.4%)

B. 文氣磅礡恢宏 (21.2%)

C. 對仗工整合度 (29.5%)

*D. 駢散交錯有致 (29.6%)


37
第6題

就《始得西山宴遊記》一文所述,作者在西山之
巔所見的景物有何特別之處?試以自己的文句指
出一項。(2分)為什麼有關景物可使他從「恆惴
慄」的心情中釋放出來?試略加說明。(3分)

(i) 景物特別之處:渺小/ 四周景物渾然一體/


浩翰無邊

38
第6(i)題:考生表現

• 平均得分:46%
• 表現一般。
• 部分考生審題不周,未能區別西山和從西山所
見景物之分別,而誤以西山之特立作答;
• 部分對文本不熟悉,答案含糊浮泛,如有考生
答「所有事物皆在衽席之下」或「一切看起來
無窮無盡」;
• 也有部分只指出所見景物,卻未能概括其特別
之處,因而失分。
39
第6(ii)題:考生表現
• 平均得分:14%
• 表現差劣。
• 考生須就西山所見景物之特點,說明為什麼作者可以從
「恆惴慄」的心情中釋放出來。故此,作答的關鍵是依據
景物之特點闡述覺悟的原因。
• 惟大部分考生卻只答以「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或「不
與培塿爲類」,卻沒有說明為什麼看見這些景物而有所覺
悟,答非所問。(答案只是描述個人的心境如何)
• 只有小部分考生能指出作者因見群山之渺小而感悟自然之
宏大,明白個體得失之微不足道而釋懷;或從四望如一、
浩瀚無邊的景象而感受天地一體,物我兩忘境界,故能從
惴慄的心情中釋放出來。
40
第6題

建議:
• 不宜先入為主,主觀地答熟記的內容。
• 小心審題,細閱題幹,分析考題所問。
 為什麼?
 是什麼?
• 因果關係要合乎邏輯:
景物渺小→個體渺小,得失榮辱不足掛齒
景物渾然一體→萬物齊一,何來得失榮辱之分
41
甲部總結

• 鼓勵學生認真研習指定篇章;
• 積學儲寶、鞏固文言基礎知識;
• 理解篇章中的傳統文化思想;
• 跨篇比較、刺激思考、融會貫通;
• 遷移所學,觸類旁通,理解課外文言篇章。

42
十二篇文言經典:文化精神須融會貫通

儒家 仁者、君子
進德修業 安身立命 義利之辨
論仁、論孝、論君子   
魚我所欲也  
勸學(節錄)  
師說  
出師表  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  
岳陽樓記  
登樓  
43
十二篇文言經典:文化精神須融會貫通

道家 真人
精神自由 物我兩忘 安身立命

逍遙遊(節錄)   

始得西山宴遊記   

念奴嬌(赤壁懷古)  

44
乙部考核重點:

•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 諷刺對象
 人物特性

• 《談教訓》:
 反諷和論說手法
• 反語、雙關、對比、引用、比喻、自嘲
……

45
乙部文言考核重點:

• 《海鷗》
 文言基本字詞
 一詞多義 (病)
 哲理寓意
• 三篇共通考核能力:
 綜合上下文理作分析說明
 以個人文字歸納說明

46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是魯迅寫於1925年的
作品。
• 中國當時面對外憂內患,外有列強壓迫,內則
軍閥割據,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
• 魯迅以一個荒誕的寓言故事,透過聰明人、傻
子及奴才這三個人物的言行,刻劃出知識分子
、革命者及老百姓在極權統治下的形象,針砭
時弊,諷刺深刻。

47
奴才
• 魯迅以奴才比喻老百姓。

• 奴才懦弱畏縮,他處於被主人奴役的困苦境況,卻毫無反抗意
識,只敢向人訴苦,甚至沒有想過要改變自己的現狀,更不敢
向主人爭取權益。

• 他只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卻又昧於分辨訴苦對象的真情假意
,他滿足於聰明人虛偽矯情的憐憫,甘於繼續被主人奴役,更
稱讚空言安慰的聰明人有先見之明,卻把誠心為他解困的傻子
誣為強盜,加以驅趕,藉此向主人邀功,強調是自己首先喊起
來,大家才一起趕走強盜。

• 他對主人恭敬服從,為主人的誇獎沾沾自喜,意得志滿,可見
他不僅愚昧無知,且奴性深重,依附權勢,助紂為虐。

48
聰明人
• 魯迅以聰明人比喻知識分子。

• 他處於主人、傻子和奴才三者之間,從表面上看,他圓滑機巧
,誰也不得罪:他對奴才表示同情,奴才自然感激他;他對傻
子也不正面攻擊,趕傻子時他並不在場;他對主人似乎也沒有
特別的巴結,但他骨子裡是和主人緊密相連,有著共同的利益
,從根本上維護統治階層。

• 聰明人對奴才的可憐處境無動於衷,袖手旁觀,以虛言撫慰奴
才的不平,讓他們都成為安於其位,甘被役使的奴才,可見他
的冷漠自私。

• 他的「聰明」之處,在於洞悉奴才的畏縮怯懦,奴性深重,故
只給予口惠而實不至的空言安慰,以求在衝突紛爭中明哲保身
,遠禍避害,並不露痕跡,不動聲色地維護專制特權,從中取
利。
49
傻子
• 魯迅以傻子比喻革命者。

• 只有革命者不同於奴才,也不同於聰明人。傻子最鮮明的特點
,就是衝動魯莽,有勇無謀。當奴才向傻子訴苦時,傻子激於
義憤,抱打不平,未深入了解問題,就立即要奴才帶他到破小
屋,動手就砸泥牆,要為奴才打一個窗洞,改善他的困境,即
使奴才制止他,他也毫不理會,不加解釋地繼續砸。

• 傻子也愚昧不智,未能洞悉奴才懦弱畏縮的性情、依附權勢的
奴性,強要為奴才出頭,手段激烈,結果反被奴才誣衊為強盜
,而動手趕走傻子的,不是主人,不是聰明人,而恰恰是奴才
,這個事實正是讓魯迅感到最痛心的,也深刻地揭示了當時中
國的問題。

50
文章特點
• 這篇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節吸引;
• 未有直接諷刺,意在言外,需用心體會其微言
大義;
• 人物生動,用詞淺白精準,「似乎」一詞就勾
劃出聰明人的偽善矯情,「打一個窗洞」就刻
劃出傻子的衝動魯莽,具體形象地描繪了當時
中國不同階層的面貌;
• 深刻揭示人性,暴露時局問題,令讀者從荒誕
的情節聯繫現實問題,發人深省。

51
第7題
作者藉故事中的角色比喻當時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物。試
指出作者以主人、奴才、聰明人和傻子分別比喻哪一類
人。(4分)

百姓 強盜 統治者 革命者 讀書人

(i) 主人 (0.8%) (1.5%) * (96.3%) (0.9%) (0.5%)

(ii) 奴才 * (92.7%) (1.2%) (0.7%) (2.9%) (2.5%)

(iii) 聰明人 (2.7%) (0.7%) (1.7%) (4.6%) * (90.1%)

(iv) 傻子 (2.1%) (11.9%) (0.4%) * (83.3%) (2.2%)

52
第7題:考生表現

• 表現優異。
• 大部分考生均能從文本推敲主人、奴才、聰明
人和傻子比喻什麼人。
• 惟7.(iv)題,部分考生因為文本有「人來呀!
強盜在毀咱們的屋子了!」一句而誤以為傻子
比喻強盜,可說是思慮粗疏,只就字面意思分
析。

53
第8題
本篇是一則寓言,故事中奴才居住的「破小屋」
比喻什麼?傻子想為奴才「開一個窗」又比喻什
麼?(4分)
事物 比喻什麼

(i): 腐敗的政權/內憂外患的中國
破小屋 /不公平的制度/封建思想

(ii) : 革命/推翻政權/追求民主
開一個窗 社會/宣揚革命思想/宣揚平等自
由的思想

54
第8(i)題
「破小屋」:文本依據
• 中國當時面對外憂內患,外有列強壓迫,內則軍閥割據;知識
分子對國家的發展意見紛紜,很多人也感到彷徨無助。
• 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這一餐
又不過是高粱皮,連豬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 可是做工是晝夜無休息的:清早擔水晚燒飯,上午跑街夜磨麵
,晴洗衣裳雨張傘,冬燒汽爐夏打扇。半夜要煨銀耳,侍候主
人耍錢;頭錢從來沒分,有時還挨皮鞭……
• 我住的簡直比豬窠還不如。主人並不將我當人;他對他的叭兒
狗還要好到幾萬倍……
• 我住的只是一間破小屋,又濕,又陰,滿是臭蟲,睡下去就咬
得真可以。穢氣衝着鼻子,四面又沒有一個窗……
55
第8(i)題
考核能力:根據文章內容,概括說明本體之特點。
• 「小屋」是奴才居住的地方,意指當時的中國,也可以指當時
的社會、政權或政治制度。
• 「破」形容小屋的情況,即奴才的處境,意指當時中國人身處
的惡劣環境。如「腐敗」、「民不聊生」、「貧窮」、「不自
由」等可反映當時人民苦況的形容詞也可給分,惟答案須有文
本依據,形容詞(破)與名詞(小屋)要匹配。

喻體 特點 (思考點) 本體

• 奴才居住的地方(小屋) • 腐敗 / 民不聊生 / 貧窮
破小屋 • 奴才的生活(破) (破)
• 奴才比喻中國百姓 • 中國/ 政權(小屋)

56
第8(ii)題
「開一個窗」:文本依據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間破小屋,又濕,又陰,滿是臭蟲,睡下去
就咬得真可以。穢氣衝着鼻子,四面又沒有一個窗……」
「你不會要你的主人開一個窗的麼?」
「這怎麼行?……」
「那麼,你帶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動手就砸那泥牆。
「先生!你幹什麼?」他大驚地說。
「我給你打開一個窗洞來。」
「這不行!主人要罵的!」

57
第8(ii)題
考核能力:根據文章內容,概括說明本體之特點。
• 傻子為奴才的「破小屋開一個窗」,可理解為「推翻現有的政權」或「
推行改革」,或「改善百姓生活的行動」。考生可就這幾方面說明「開
一個窗」的意涵。

喻體 特點 (思考點) 本體

• 窗的寓意:帶來光明 • 以武力推翻政權(動手
• 開窗的目的:改善奴才 就砸)
開一個窗
生活 • 為人民帶來自由(帶來
• 開窗的行動:動手就砸 光明 )
泥牆。(打破小屋)

58
第8題:考生表現

• 平均得分:
 8(i) :55%

 8(ii):42%

• 表現尚可。

59
第8題:考生表現

• 誤解本體,以為是指寓言中奴才居住的地方。
如:
「豬窠」、「惡劣的居住環境」、「陰暗
的房子」(破小屋)

• 誤解本體,以為是指改善居住環境的手段或後
果,如:
「令空氣流通」、「改善居住環境」(開一
個窗)

60
第8題:考生表現
• 概念蕪雜:
「內憂外患卻沒有人打破限制而令人歎息」
(破小屋)

• 用詞 / 概念欠準確,如:
 「提出改革方案」
(開一個窗,應是指較為激進的行動)

61
第9題
綜合全文,作者對傻子和奴才有何批評?試分別指出一項。(4分)
(i) 傻子:
(ii) 奴才:

平均得分:
9(i) :57% (表現尚可)
9(ii):30.5% (表現欠佳)

62
第9(i)題

批評 文本依據

當奴才向傻子訴苦時,傻子激於義憤,抱打不平,未
深入了解問題,就立即要奴才帶他到破小屋,動手就
衝動
砸泥牆,要為奴才打一個窗洞,改善他的困境,即使
奴才制止他,他也毫不理會繼續砸。

傻子未能洞悉奴才懦弱畏縮的性情、依附權勢的奴性,
不智 強要為奴才出頭,結果反被奴才誣衊為強盜,遭一群
奴才趕走。

63
第9(ii)題

批評 文本依據

奴才就身處不人道的處境,「總不過是尋人訴苦。只
要這樣,也只能這樣。」他滿足於聰明人虛偽的空言
懦弱畏縮
安慰,卻制止傻子改善問題的實際行動,不敢向主人
爭取權益。
奴才對身處不人道的處境,毫無解決良策,只會四處
尋人訴苦,甚至昧於分辨訴苦對象的真情假意,稱讚
愚昧無知
空言安慰的聰明人有先見之明,卻把誠心為他解困的
傻子誣為強盜,加以驅趕。

奴才召眾趕走傻子後,就恭敬地向主人邀功,誣衊傻
依附權勢 子為強盜,強調是自己首先喊起來,大家才一起趕走
強盜,並為主人的誇獎沾沾自喜,意得志滿。

64
第9題:考生表現
• 審題不周。未扣緊題幹的關鍵詞語「批評」作答,「批評
」指的是負面的行為或性格,卻答以正面的描述。
 9.(i)題,指傻子「熱血」、「勇敢」、「嫉惡如仇」。
 9.(ii)題,答以「傻人有傻福」,皆未能對應「批評」。
• 答案籠統、焦點不清。只複述人物的行事或後果,未能具
體指出作者的批評。
 9.(i)題,答以「一聽奴才的訴苦就立即動手砸泥牆」、
「不應多管閒事而惹禍上身」。
 9.(ii)題,答以「阻止傻子砸牆及把他趕走」、「不應冤
枉好人來邀功,令傻子被趕」。

65
第9題:考生表現
• 理解粗疏、不分輕重。部分考生因未能準確概括人物的
特點,而誤解作者的用意,以致答案流於表面或錯誤。
 如在9.(i)題,指傻子「目光短淺」、「不擇手段」;
 9.(ii)題,指奴才「嚕囌嘮叨」、「膽小如鼠」。

• 部分考生漁翁撒網,因混雜錯誤答案而失分;錯別字亦
多,不少考生寫錯「魯莽」一詞。

66
第10題

綜合全文,聰明人有何聰明之處?(4分)作者對
他又有何批評?(4分)試分析說明。
(i) 聰明之處:
(ii) 作者的批評:
• 表現欠佳。
• 平均得分:
 10(i): 22.5%
 10(ii):20.5%
67
第10題
綜合全文思考:
• 時代背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聰明人的特點:有知識 / 聰明
• 聰明人應有的責任或貢獻:改變人民的生活
• 聰明人的行為: 巧言應世,不得失任何人,置身事外 。
• 聰明人的結果:在亂世中自保 / 受百姓讚許
• 百姓的命運:仍然活在苦難之中
• 改革者的命運:被視為盜賊和叛亂分子而遭打擊

68
第10題
文本細讀:
• 「這實在令人同情。」聰明人也慘然說。
• 「唉唉……」聰明人嘆息着,眼圈有些發紅,似乎要下淚。
• 「我想,你總會好起來……」
這一天就來了許多慰問的人,聰明人也在內。「先生。這回因為我
有功,主人誇獎了我了。你先前說我總會好起來,實在是有先見之
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興地說。
• 「可不是麼……」聰明人也代為高興似的回答他。
 假裝同情;
 沒有實質的建議或行動。(對比傻子的反應和行動)

69
第10(i)題

聰明之處 文本依據

 審時度勢  深明奴才的本性,甘於
理解準確
 明哲保身 被勞役,因此面對奴才
最高可給上品 的訴苦,只會表達虛偽
 圓滑機巧
的同情,作出空洞的安
慰,讓奴才內心舒坦。
理解一般
最高可給中品  免於禍患 不會批評主人(統治者),
(只說明得益,  不費氣力而 也不會說支持奴才反抗
未能準確概 令奴才感激 主人(革命)的話。
括聰明處)

70
第10(i)題:考生表現

• 少數考生表現良好,能準確理解聰明人聰明之
處在於能「看清時局」、「了解奴才之性情」
或「手段圓滑」;
• 一般考生雖未能概括聰明人之特點,卻也可以
指出其行事帶來的好處或如何免於禍患。

71
第10(i)題:考生表現
以下為表現較弱的考生常見的問題:
• 曲解文意、忖度過度。
 不少考生誤解「聰明人嘆息着,眼圈有些發紅,似乎要下淚
。」一句,這句本是諷刺聰明人虛偽,考生卻由此推論聰明
人善解人意,富同情心,關顧奴才的感受而巧言安慰。
 又奴才曾讚許聰明人說「你先前說我總會好起來,實在是有
先見之明」,這句其實是諷刺奴才甘於為奴,沒有反抗精神
。不少考生卻誤以為聰明人具先見之明,神機妙算。
 有甚者竟指聰明人暗中鼓勵奴才找傻子解決問題,即使事敗
也可置身事外。凡此種種乃錯誤理解故事情節,未能掌握人
物的性格和特點,未能體味作者的諷刺意義。

72
第10(i)題:不入品示例

73
第10(i)題:考生表現
以下為表現較弱的考生常見的問題:
• 缺乏答題意識,只複述故事情節,既未有概括聰明之
處,亦未能指出聰明人有何好處。
 如答以「聰明人懂得安慰奴才,會表達關心和慰問
;當奴才被主人讚許時,又會替奴才高興。」
• 牽強附會,濫用文化概念。
 部分考生指聰明人「懂得『中庸之道』、『無用之
用』,處事不偏不倚,既不偏袒主人,又不幫助奴
才,什麼都不做,得以在亂世中自保。」

74
第10(i)題:中上品示例

75
第10(i)題:上品示例

76
第10(ii)題
作者的批評 文本依據
 奴才向聰明人訴苦,聰明人裝作同情,為奴才嘆息,
裝扮出似乎要下淚的樣子。
冷漠無情  奴才想改變現狀,聰明人只回應「你總會好起來。」
理解準確 並沒有任何具體建議,置身事外。
可給上品  奴才獲主人讚賞,感到十分高興,表現興奮,聰明人
也只是冷眼旁觀,說「可不是麼」,看似關心,實置
身事外。

 奴才向聰明人訴苦,聰明人從不關心,卻惺惺作態,
虛偽奸詐 裝作關懷同情,如說「這實在令人同情」、「唉唉
理解準確 ……」,「似要流下淚來」的樣子也是假裝出來的。
可給上品  奴才獲主人讚賞,感到十分高興,表現興奮,聰明人
假裝替他高興,說「可不是麼」,其實只是敷衍應對。

77
第10(ii)題:考生表現
• 只有極少數考生能準確說明作者批評聰明人「冷漠無
情」、「虛偽奸詐」;

• 部分考生尚能指出作者批評聰明人「只說不做」、「
言行不一」、「置身事外」,對文本的理解雖較為浮
泛,仍不失其依據;

• 不少考生誤解文意,如指聰明人「懦弱怕事」、「隨
波逐流」,「阿諛奉承」。

• 引用事例不當,闡述粗疏也是常見的問題。

78
第10(ii)題:下品示例

79
第10(ii)題:中下品示例

80
第10(ii)題:中上品示例

81
第10(ii)題:上品示例

82
《談教訓》(節錄)

《談教訓》是錢鍾書的諷刺散文,諷刺假道學無道德而
好教訓人的虛偽,也批評真道學驕傲自大,自以為是,
假道德之名迫害他人,殘忍無道,為禍極大。
諷刺假道學滿口仁義道德卻言行不一屬尋常之見,作者
能別出機杼,既諷刺假道學的虛偽,又批評真道學的殘
忍無道,為患人間,總結出無論有德無德,好談教訓者
皆可笑可恨,論點新穎,見解獨到。

83
《談教訓》(節錄)
本文幽默風趣,用詞詼諧戲謔,如以「不要臉」一語雙
關地嘲諷假道學的無恥,又以反語譏諷假道學「大公無
私」、「樂道人善」,加深諷刺效果。
全文運用不同的手法反復嘲諷,反言正說,設譬引喻,
又旁徵博引,觀點紛陳,令人目不暇給。文末更調皮自
嘲,令人讀來忍俊不禁,種種的嘲諷調笑,令諷刺的對
象更具體,諷刺的弊端更深刻。

84
第11題
以下引文中的粗體字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2分)試略加
說明。(3分)

真正的善人,有施無受,只許他教訓人,從不肯受人教
訓,這就是所謂「自我犧牲精神」。

(i) 寫作手法:反語
(ii) 說明: 「犧牲精神」本是褒義詞,指善人有施無受
的自我犧牲,這處卻用來反諷道學家不接
受別人意見,只會批評別人,明褒實貶,
故是反語。
85
第11題

• 平均得分:
 (i) 寫作手法:49% (表現一般)
 (ii) 說明:18% (表現差劣)

86
第11(i)題:考生表現

• 約半數考生能準確說明有關手法是「反語」、
「反諷」;
• 部分考生的答案較為籠統,如「諷刺」;
• 也有部分考生的基礎薄弱,誤以為是說明文常
用的說理手法,如「引用」、「舉例」、「比
喻」。

87
第11(ii)題:考生表現

• 只有少數考生能扣緊「真正的善人,有施無受
,只許他教訓人,從不肯受人教訓,這就是所
謂『自我犧牲精神』」一段文字的意涵分析,
指出「犧牲精神」本是褒義詞,這處卻用來反
諷所謂的善人不接受別人意見,只會批評別人
,明褒實貶。
• 大多數考生審題不周,以為本題考問的是作者
諷刺的對象,因而答非所問。

88
第11題:

• 說明部分答非所問示例

89
第11題:

• 說明部分上品示例

90
第11題

• 注意審題:
 以下引文中的粗體字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試略加說明。

 以下引文中的粗體字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作者用來諷刺什麼人?

 以下引文中的粗體字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作者運用這種手法有什麼效果?

91
第11題
• 注意審題:
 以下引文中的粗體字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試略加說
明。(為什麼這是「反諷」?) Why

 以下引文中的粗體字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作者用來
諷刺什麼人?(諷刺的是什麼人?) Who

 以下引文中的粗體字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作者運用
這種手法有什麼效果?(使用「反諷」有什麼效果?)
What

92
第11題

建議:

• 不宜先入為主,以慣常模式作答。

• 細閱題幹,分析考題所問。

93
第12題

• 表現尚可。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i) 作者藉對比有閒階級和有職業者生 (23.9%) * (53.5%) (22.1%)


活的不同來諷刺假道學的生活糜爛。

(ii) 作者藉分析文學創作和道德教訓的 (19.4%) * (46.7%) (33.5%)


異同以說明兩者同等重要。

(iii) 作者藉指出文學創作和道德教訓的 * (62.4%) (24.7%) (12.4%)


相通之處來嘲笑假道學。

94
第12題
• 試根據第2段的內容判斷以下陳述。(6分)
從藝術的人生觀變到道學的人生觀可以說是人生新時期
的產生。但是,每一時期的開始同時也是另一時期的沒
落。譬如在有職業的人的眼裏,早餐是今天的開始,吃
飽了可以工作;而從一夜打牌、通宵跳舞的有閒階級看
來,早餐只是昨宵的結束,吃飽了好睡覺。道德教訓的
產生也許正是文學創作的死亡。這裏我全沒有褒貶輕重
之意,因為教訓和創作的價值高低,全看人來定。有人
的文學創作根本就是戴了面具的說教,倒不如乾脆去談
道學;反過來說,有人的道學,能以無為有,將假充真
,大可以和詩歌、小說、謠言、謊話同樣算得創作。

95
12題
分析:指出現象
從藝術的人生觀變到道學的人生觀可以說是人生新時期的產生。但
是,每一時期的開始同時也是另一時期的沒落。譬如在有職業的人
的眼裏,早餐是今天的開始,吃飽了可以工作;而從一夜打牌、通
宵跳舞的有閒階級看來,早餐只是昨宵的結束,吃飽了好睡覺。

本體 喻體 說明的道理

道學的人生觀 有職業的人眼裏的早餐 一個時期的開始同時也是


(新時期) (今天的開始) 另一時期的沒落:道德教
訓的產生也許正是文學創
藝術的人生觀 有閒階級看來的早餐 作的死亡。 (惋惜藝術創
(舊時期) (昨宵的終結) 作的沒落)

96
12題
分析:說明批評的原因
這裏我全沒有褒貶輕重之意,因為教訓和創作的價值高低,全看人
來定。有人的文學創作根本就是戴了面具的說教,倒不如乾脆去談
道學;反過來說,有人的道學,能以無為有,將假充真,大可以和
詩歌、小說、謠言、謊話同樣算得創作。
• 「這裏我全沒有褒貶輕重之意,因為教訓和創作的價值高低,
全看人來定。」
 反言正說:下文和全文也是對「愛說教訓者」的批評。
 文學創作只是為了談教訓。(戴了面具的說教)
 愛談教訓的人只是偽君子 。(有人的道學,能以無為有,將
假充真,大可以和詩歌、小說、謠言、謊話同樣算得創作。)

97
第12題:
第12(i)題:
以「x」來說明「y」的句式不會有「無從判斷」,只
有「正確」或「錯誤」:
• 作者藉對比有閒階級和有職業者生活的不同來慨嘆
文學創作的沒落。 (正確)
• 作者藉對比有閒階級和有職業者生活的不同來說明
道德人生觀之興起即代表藝術人生觀的終結。 (正確)
• 作者藉對比有閒階級和有職業者生活的不同來諷刺
假道學的生活糜爛。 (錯誤)

98
第12題:
第12(ii)題:
以「x」來說明「y」的句式不會有「無從判斷」,只
有「正確」或「錯誤」:
• 作者藉分析文學創作和道德教訓的異同以諷刺愛談教
訓者(道德的文學觀)之虛偽。 (正確)
• 作者藉分析文學創作和道德教訓的異同以說明兩者同
等重要。(錯誤)

99
第12題:
如把第12(ii)題的陳述句
作者藉分析文學創作和道德教訓的異同以說明
兩者同等重要。
改為:
作者認為文學創作和道德教訓兩者無分輕重。

則答案可以是「正確」、「錯誤」或
「無從判斷」。

100
第12題:
第12(ii)題如改為:
作者認為文學創作和道德教訓兩者無分輕重。
• 文中作者只指出談道德教訓之弊;並沒有直接說明文學創
作是好是壞;
• 文中沒有明言或反對「文學創作和道德教訓兩者無分輕重」
,故可以推敲為「無從判斷」;

101
第12題:
第12(ii)題如改為:
作者認為文學創作和道德教訓兩者無分輕重。
• 文中作者只指出談道德教訓之弊;並沒有直接說明文學創
作是好是壞;
• 文中沒有明言或反對「文學創作和道德教訓兩者無分輕重」
,故可以推敲為「無從判斷」;
• 可是文中極力批評「道德教訓」,從語意的角度,隱含「
文學創作可貴,道德教訓虛偽」的立場,故可推論為「錯
誤」。
• 由於「無從判斷」和「錯誤」也有一定的理據,故不可以
改寫以此設問。(答案不可以模稜兩可)
102
第12題:
第12(iii)題:
以「x」來說明「y」的句式不會有「無從判斷」,只有
「正確」或「錯誤」:
• 作者藉指出文學創作和道德教訓的相通之處來嘲笑假
道學。(正確)
「反過來說,有人的道學,能以無為有,將假充真,大
可以和詩歌、小說、謠言、謊話同樣算得創作。」
作者反諷的語調和手法,如棉裡藏針,以微言說大義。

103
第12題:

建議:
切勿揣測擬題者的心理(捉心理):
• 三題三式判斷題的答案未必是「正確」、「錯
誤」、「無從判斷」各一;也有可能三題的答
案也一樣。
• 宜放下機巧心計,每一題獨立思考。

104
第13題

在第4段,為什麼作者說上帝要懲罰人類,有時
候會產生一個道德家?試分析說明。 (4分)

• 平均得分:16.8%
• 表現差劣。

105
13題文本依據 說明

- 你覺得旁人不好,需要你的教訓,你不由自主地
擺起架子來,最初你說旁人欠缺理想,慢慢地你 道德家驕傲自大,以
覺得自己就是理想的人物,強迫旁人來學你。 真理的代表自居,且
有無比的信心和煽動
- 世界上的大罪惡,大殘忍──沒有比殘忍更大的
力,鼓動群眾迫害異
罪惡了──大多是真有道德理想的人幹的。
己,他的行為可以對
- 沒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 人類造成極大的傷害。
人害了人,他還覺得是道德應有的代價。
(人類歷史上不少浩
- 抱有高尚得一般人實現不了的理想,伴隨著和他 劫往往也是由這些人
的理想成正比例的自信心和煽動力,融合成不自 所發動的。)
覺得驕傲。

道德家對人類可造成
- 上帝要懲罰人類,有時來一個荒年,有時來一次 嚴重的傷害,猶如荒
瘟疫或戰爭,有時產生一個道德家。 年、瘟疫或戰爭,殺
人無數。

106
第13題:考生表現
• 本題考問道德家為人類帶來什麼禍害,考生須概括歸
納道德家的特性以說明,惟大多數考生不明白上帝懲
罰人類什麼而答錯。
• 作者指「上帝要懲罰人類,有時來一個荒年,有時來
一次瘟疫或戰爭,有時產生一個道德家」,即說明道
德家的遺禍不下於荒年、瘟疫、戰爭,會導致生靈塗
炭,死傷枕藉。
• 不少考生忽略了這句話,以為上帝對人類的懲罰是要
人類承受道德家的教訓,又或是因此使人類變得自大
傲慢。故此,絕大部分的答案均未能概括作者的指控
和批評。
107
第13題:不入品示例
• 錯解上帝的懲罰;對道德家特性的分析粗疏:
• 不明白道德家使生靈塗炭,其禍害不下於戰爭、瘟疫
、荒年。

108
第13題:1分示例
• 尚可指出上帝的懲罰是災害;對道德家特性未有分析。

109
第13題:2分示例
• 對上帝的懲罰理解一般;只指出禍害不下於戰爭和瘟
疫;
• 對道德家的特點分析合理。

110
第13題:3分示例
• 對上帝的懲罰理解準確;指出禍害如同戰爭和瘟疫;
• 對道德家的特點分析合理。

111
第13題:4分示例
• 對上帝的懲罰理解準確;指出禍害如同戰爭和瘟疫;
• 對道德家的特點分析準確飽滿。

112
第14題
以下句子中的雙破折號有什麼作用?(2分)
世界上的大罪惡,大殘忍 沒有比殘忍更大的罪
惡了 大多是真有道德理想的人幹的。(第4段)

113
第14題

A. 總結前文要點 (10.5%)

B. 凸顯相反語意 (21.2%)

*C. 補充解釋內容 (52.5%)

D. 提示語意轉折 (15.6%)

• 雙破折號內的文字只是補充說明「殘忍」和「罪惡」
的關係,故答案是C。
• 表現尚可。
114
第15題

下列引文中,第二篇的作者運用了什麼說理手法?
(2分)
王陽明《傳習錄》卷三也說:「人生大病只是一
傲字,有我即傲,眾惡之魁。」(第4段)

115
第15題

A. 比喻 (4.5%)

B. 層遞 (3.6%)

C. 諷刺 (5.1%)

*D. 引用 (86.8%)

• 表現優異。

116
第16題

就諷刺文章而言,你較欣賞第一篇還是第二篇?
試綜合全文,並就該篇的特點分析說明。 (6分)

• 平均得分:22.7%
• 表現欠佳。

117
第16題
作答要求:
• 考生須扣緊諷刺文章的特點說明欣賞第一篇《聰明人
和傻子和奴才》或第二篇《談教訓》的原因。
• 考生只須就所選篇章的特點作分析說明,無須兼論第
一篇和第二篇的諷刺特點。
• 如考生能準確比較兩篇文章,以凸顯欣賞所選文章的
原因,評分時當考慮兼論的部分。如考生兼論另一篇
文章時分析有誤,又或未能凸顯欣賞所選文章的原因
,則無須理會兼論部分,只就其所選該篇的分析評分
便可。

118
第16題:
考生可就以下方向說明欣賞的原因(僅供參考):
諷刺對象:
第一篇:
• 對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展現的劣根性觀察入微/
人物形象鮮明。
• 諷刺迫害百姓的統治者、冷漠自私的讀書人、愚
昧懦弱的百姓、魯莽不智的革命者。
第二篇:
• 諷刺假道學的虛偽/諷刺人性的自大傲慢。

119
第16題:
欣賞原因:諷刺手法
第一篇:
• 能以簡單的情節/寓言故事,刻劃人物的特點,並
加以諷刺。
• 作者雖沒有直接抒發個人批評,但通過對人物言行
的刻畫,批評已是不言而喻。
第二篇:
• 擅以嬉笑怒罵/幽默的手法諷刺,令人會心微笑。

120
第16題:
欣賞原因:諷刺效果

第一篇:
• 沉重/尖銳/深刻/入木三分/發人深省/一針見
血……

第二篇:
• 輕鬆/幽默/尖銳/生動……

121
第16題:考生表現

• 考生多未能扣緊文章的優點說明;(沒有重心)
• 只列舉枝節論述,論點較為表面:
 如不少考生只指出文章的體裁或運用的寫
作手法,卻未提出合理的欣賞原因。
 文章寫得直白不一定比含蓄好。
 曾使用了某些寫作手法並不代表是好文
章;應要指出運用的效果或巧妙之處。

122
第16題:考生表現
• 對文章的理解較表面,未有個人觀點。兩篇文章對人
性批判均十分深刻,文字也各有千秋,一篇描寫人物
維妙維肖,另一篇行文幽默風趣、手法巧妙。考生只
須抓緊其中一點,加以闡述即可。惟考生多未有個人
體會,立論較為膚淺。
• 不懂得如何賞析,只列舉事實。本題應就文章整體的
面貌或特徵說明,惟考生多只指出文章運用了什麼手
法,或屬於什麼體裁,卻未有論述如何巧妙,故說不
上是賞析。如有考生答「《談教訓》較佳,因為文中
運用了不少手法諷刺假道學,如反諷、對比、引用等
。」

123
第16題:考生表現
• 下品例子
• 論點較為表面,未有說明有關手法如何巧妙;未有針
對文章的特點說明。

?
?

124
第16題:考生表現
• 理解錯誤,邏輯混亂。
 如有考生答「較欣賞《談教訓》,因為《聰明人和
傻子和奴才》是寓言,故事的寓意較為間接難明,
由於《談教訓》不是寓言,淺白易明,故較為欣賞
。」
 當中的推論頗為牽強,寓言雖以間接方式說理,寫
得好也可以把寓意說得具體明白;即使以寓言說理
較為間接,也推不出非寓言文章便較為淺易。如《
談教訓》一文,正言反說,意在言外,說理也頗為
曲折隱晦。

125
第16題:考生表現
• 中品例子
• 論點一般,尚能就寓言的特點和文字分析說明。

126
第16題:考生表現
• 上品例子
• 論點合理,能就人物形象此特點說明。

127
第16題

• 從課外閱讀入手,指導學生認真撰寫讀後感;
• 不要流於複述內容;
• 不要抄襲網上評述;
• 不要只列舉不評賞;
• 用自己文句分析精妙之處。

128
《海鷗》

《海鷗》是劉熙載的一則寓言故事,藉海鷗和巷
燕的對話,既勸告人們要自主獨立,不要依附於
人,以免受制受辱,也指出所有事物均是相對的
,愛憎相對,禍福相依,人們常執着於外物而不
自由,須放下執着才能逍遙自適。

129
第17題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
上。(4分)
(i) 以是觀之…… (此 / 這)
(ii) 燕不喻而去…… (明白/ 理解)

平均得分
(i) 是: 42% 表現一般
(ii) 喻:5.5% 表現差劣
130
17題 「是」:這、此
• 日常多讀、多學、多思考;日積月累:
 自餘爲僇人,居是州,恆惴慄。(這)
 以爲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
西山之怪特。(這)
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爲類。(這)
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
下矣。(此。指代:天下/ 宋國)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自此)

131
《論四端》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
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
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
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
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
人也。 (自此)

132
「喻」:明白
「喻」:
• 告知、說明。通「諭」。
• 比方。如:「比喻」、「譬喻」。
• 知道、明白。
 《孟子. 盡心》:「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
其生色也;晬然見於面,盎于背,施於四體,四體
不言而喻。」
 《鏡花緣》第八一回:「今日之下,其所以家喻戶
曉,知他為忠臣烈士,名垂千古者,皆由無心而傳
。」
133
第18題
海鷗說自己不喜歡倚靠人類,巷燕說海鷗「子其病矣」
。巷燕說海鷗的「病」是什麼?
• 表現良好

A. 生活安穩 (5.3%)

*B. 生活困苦 (65.8%)

C. 惡疾纏身 (5.1%)

D. 嫉妒心重 (23.7%)

134
第19題
海鷗說巷燕「昧病於未見也」。巷燕被什麼蒙蔽而不自
知有「病」?(2分)
• 表現優異

*A. 生活安穩 (79.0%)

B. 生活困苦 (5.3%)

C. 惡疾纏身 (3.4%)

D. 嫉妒心重 (12.3%)

135
文言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根據上下文理推敲詞義:
鷗於海渚遇巷燕。燕謂鷗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
」曰:「吾性傲以野,不樂依人焉故也。」曰:「我以依人而處,
故飆風得所障,凍雨得所蔽,熾日得所護。以是觀之,子其病矣!
」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病於未見也。」曰:「我
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愛之也。子之病我者,忮其愛乎?」

• 「病」:
 名詞:不健康的現象 / 弊端
 動詞:生病 / 為其所苦 / 損害 / 憂慮 / 怨恨 / 指責(不滿)
 形容詞:生病的 / 枯萎的 / 疲憊(困苦)

136
文言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根據上下文理推敲詞義:
鷗於海渚遇巷燕。燕謂鷗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
」曰:「吾性傲以野,不樂依人焉故也。」曰:「我以依人而處,
故飆風得所障,凍雨得所蔽,熾日得所護。以是觀之,子其病矣!
」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病於未見也。」曰:「我
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愛之也。子之病我者,忮其愛乎?」

「子其病矣」:生活困苦
 吾性傲以野,不樂依人焉故也。(海鷗不依人,故生活困苦)
 我以依人而處,故飆風得所障,凍雨得所蔽,熾日得所護。
(巷燕依人,因此生活安穩)

137
文言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根據上下文理推敲詞義:
鷗於海渚遇巷燕。燕謂鷗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
」曰:「吾性傲以野,不樂依人焉故也。」曰:「我以依人而處,
故飆風得所障,凍雨得所蔽,熾日得所護。以是觀之,子其病矣!
」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病於未見也。」曰:「我
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愛之也。子之病我者,忮其愛乎?」

• 「吾病(生活困苦)
• 而有不病者(不困苦的地方:自由)存,
• 不若子之昧病(生命有所蒙蔽:不自知困苦)於未見也。」

138
文言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根據上下文理推敲詞義:
鷗於海渚遇巷燕。燕謂鷗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
」曰:「吾性傲以野,不樂依人焉故也。」曰:「我以依人而處,
故飆風得所障,凍雨得所蔽,熾日得所護。以是觀之,子其病矣!
」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病於未見也。」曰:「我
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愛之也。子之病我者,忮其愛乎?」

子之病我者:指責 / 埋怨
 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愛之也。
 巷燕以為海鷗嫉妒牠為人類鍾愛。

139
文言字詞積累
以下哪一句的「病」字和「子其病矣」的「病」字意思相同?
A.「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

B.「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C.「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D.「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孟子》

140
文言字詞積累
以下哪一句的「病」字和「子其病矣」的「病」字意思相同?
A.「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擔憂)《論語》

B.「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枯萎的)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 C.「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捕蛇者说》

D.「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累透)《孟子》

141
第20題

巷燕因為哪一件事才想起海鷗的話?試以自己的
文句略加說明。(3分)

給分項:
• 燕子弄髒了巷人的湯/食物(1分);
• 巷人因此發怒(1分) ;
• 並把燕子趕走(1分)。

142
第20題
• 平均得分:62.7%
• 表現甚佳。
• 大部分考生也能說明巷燕想起海鷗說話的緣由,惟部
分只指出巷燕被逐一事,卻未有交代事件始末。
• 部分考生錯譯「羮」為「食具」、「容器」。部分考
生無中生有,如指「燕子的糞便弄污食物」、「燕子
偷取巷人的食物」等,沒有文本依據。
• 因冗文而被扣分的考生亦不少。

143
第21題

這則故事有何寓意?試以自己的文句略加說明。
(3分)

• 平均得分:27.7%
• 表現欠佳。

144
評分原則:
考生須準確理解文意,並綜合全文說明寓意。
 理解準確:
 愛憎相對:所有事物均是相對的,愛憎相對,福禍相依。
 無待逍遙:無所待於外物,不受拘束故逍遙自在。
 自主獨立:不依附他人,自我建立的價值不因環境改變而失去。
 理解尚可:
 自食其力之可貴/被安穩蒙蔽之不智/寄人籬下之可憐……
 理解欠準確:
 居安思危/不應耽溺於物質生活……
 理解錯誤:
 中庸之道/安貧樂道/尊重他人/諷刺君主……

145
第21題:考生表現
• 表現較佳者不多,鮮有能點出文章的寓意為「愛憎相對
」、「精神自由之可貴」等較為精準的答案。

• 多數考生的答案較為表面,如「不要依賴別人」、「不
要被安穩生活所蒙蔽」等。

• 部分考生闡述粗疏,未能援引文本說明寓意。

• 部分考生只憑故事枝節而胡亂推測,如以為寓意是
「愛護動物」、「人類皆不足信」等錯誤答案。

146
第22題

《海鷗》一文寓意深遠,有論者指與孔子說「君
子求諸己」或莊子「無用之用」的思想相通。試
任擇其一,略述與本文是否有相通之處。(4分)

• 平均得分:21.8%
• 表現欠佳。
• 差異較大,表現良好者對「無用之用」或「君
子求諸己」之意涵理解透徹。

147
比較題論述方式:論相通

• 提出比較原則;
• 說明比較原則之意涵;
• 按比較原則說明兩篇文章相通點:
 闡述清晰、扼要
 輔以文本

148
比較題論述方式:論不相通

• 指出兩者不相通的關鍵處(比較原則);
• 說明兩者(性質/作用/理念/價值)之差異所在:
 闡述清晰、扼要
 輔以文本

149
君子求諸己 / 海鷗 (舉隅)
• 論相通之比較點:
 重視個體之價值(比較點)
 君子求諸己:道德之建立出於個體良知之抉擇
,不假外求。
 可引「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說明。

 海鷗:不為世間愛憎束縛,重個體精神自主。
 可引本文「吾以傲野自適,人之憎愛,非所
論也。」說明。

150
君子求諸己 / 海鷗 (舉隅)
• 論不相通之原因:
 一者重視個體道德實踐;一者重視個體情意自由。
兩者之別即「 儒道之別」:
 君子求諸己:強調個體對道德良知之責任。
 可引「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
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說明。
 海鷗:不為世間愛憎束縛,重個體精神自主。
 可引本文「吾以傲野自適,人之憎愛,非所
論也。」說明。

151
無用之用 / 海鷗 (舉隅)
• 論相通之比較點:
 重視個體精神之自由(比較點)
 無用之用:消除「有用」和「無用」之區分,
精神方可自主。
 可引「樗樹」、「斄牛」與「狸狌」之對比
說明。
 海鷗:消除「愛」、「憎」之對立,重個體精
神之自由。
 可以「海鷗」與「巷燕」之對比說明。

152
第22題:考生表現

• 兩個概念均出自指定篇章,有助考生理解文本
,考生對引文的闡述:
 「無用之用」闡述較深入
 「君子求諸己」闡述較表面
• 對課外篇章的理解流於表面。
• 闡述較為紊亂。

153
第22題:考生表現
• 選擇「君子求諸己」的表現稍遜,考生多未能從君子
的本質或理想闡述「求諸己」的意涵,能指出「君子
」重德性之自省,反求諸己而不諉過於人者寥寥可數

• 考生雖能指出海鷗「不樂依人」,但鮮能指出其本性
為「傲野自適」,着重個體之自主自由。故此,一般
考生的答案多流於淺薄,欠深入。

154
第22題:考生表現
• 選擇「無用之用」的表現稍佳,考生多能就「無用之
大用」之意涵闡述莊子的觀點和海鷗之本性。
• 惟析述能力之差異較大,瑕瑜互見:
 下品者只有論點,欠缺析述,或東拉西扯,胡亂比
附;
 表現較佳者,能以樗樹和海鷗,或狸狌和巷燕說明
「無用之大用」;
 上佳者更能指出兩者精神相通,如闡述「突破世俗
成見方可逍遙」、「不囿於愛憎相對、有用無用等
概念」的哲理,可見也有少數考生深入理解《逍遙
遊》的義理。
155
第22題:下品示例
• 對「君子求諸己」意涵之理解含糊。
• 文本闡述十分粗疏。

156
第22題:中品示例
• 能引用文本闡述;
• 對「君子求諸己」意涵之理解欠深入。

157
第22題:上品示例
• 文本闡述稍概略;
• 對「君子求諸己」之闡述清晰準確。

158
第22題:下品示例
• 對「無用之用」意涵之理解極粗疏。

159
第22題:中品示例
• 能引用文本闡述;
• 對「無用之用」意涵之理解欠準確。

160
第22題:上品示例
• 善用文本闡述;
• 對「無用之用」之闡述清晰。

161
課外文言篇章之學習

• 須思考與指定文言經典篇章有否相通之處;

• 運用文言基礎知識及閱讀策略細讀文本;

• 須貫通全文以理解文章的立意和主旨;

• 前提是選擇好文章。

162
建議

• 文本宜細讀;
• 審題應小心;
• 作答求簡潔;
• 比較有標準;
• 闡述須飽滿;
• 基礎要鞏固;
• 厚積能薄發。

163
-完-

16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