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1

第⼗三章 ⾃然、享乐者、知觉

=====

三⼗五

吉祥薄伽梵说

⾝体称作领域,通晓这个领域的⼈,
阿周那啊!智者们称之为知领域者。 数论派的世界观

你要知道,我是⼀切领域中的知领域者, 原质:领域 kṣetra 身体

领域和知领域者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原⼈人:知领域者kṣetrajña 灵魂

请听我扼要告诉你,什么是领域?它像什么?
怎样变化?又从何⽽来?是什么?有什么能⼒? 原质显现和没有显现

·未显现:avyakta 原质

仙⼈们以及反复诵唱,在各种颂诗中,
·显现(变化7+16):

在有推理和结论的梵经许多句⼦中。 ·五⼤大成分:地⽕火⽔水⻛风空

五⼤成分和我慢,智⼒和未显, ·我慢:ahankāra

·智⼒力力:buddhi (觉)

⼗种感官⼀种⼼,五种感官对象。
·⼗十种感官:

愿望、憎恨、快乐和痛苦、聚合、意识和坚定, ·五作根:⼝口、⼿手、⾜足、排泄器器官、⽣生殖器器

对于领域及其变化,这些是简明扼要的说明。 ·五知根:眼、⽿耳、⿐鼻、⾆舌、⽪皮

…… ·⼀一种⼼心:意 manas

我将告诉你知识对象,知道了它,就尝到⽢露, ⾄至⾼高原⼈人—知识对象:梵、⽆无上我
它是⽆始、⾄⾼的梵,既⾮存在,又⾮不存在。
到处有它的⼿和脚,到处有它的头和脸,
到处有它的眼和⽿,居于世界,包罗⼀切。
它似乎具备感官功能,却又没有任何感官,
不执着,又⽀持⼀切,⽆性质,又感受性质。
它在众⽣内外,在远处,也在远处,
不运动,又运动,微妙⽽不可知。
它不可区分,又仿佛在众⽣中可区分;
作为众⽣⽀持者,它既吞噬,又释放。
它是光明之中的光,被称作超越⿊暗者,
它居于⼀切⼈⼼中,是知识、对象和⽬的。
领域、知识和知识对象,以上做了扼要说明,
虔信我的⼈知道我的状态,就能到达我这⾥。
2
你要知道原质和原⼈,两者都没有起始,
你要知道变化和性质,他们都产⽣于原质。(13.20)
效果、⼿段和⾏动者,原质被说成是原因;
痛苦和快乐的感受者,原⼈被说成是原因。
原⼈居于原质中,感受原质产⽣的性质,
执着于性质,因为是善⽣和恶⽣的原因。

⾄⾼原⼈居于⾝体中,是监督者和批准者,
⽀持者和感受者,⾄⾼⾃我和⼤⾃在者。
谁能这样懂得原⼈、原质和性质,
⽆论怎样活动,他也不再出⽣。
……
⽆论什么动物和不动物,你要知道,它们的产⽣
婆罗多雄⽜啊!都源⾃领域和知领域者的结合。
谁能看到⾄⾼⾃在者平等的居于万物中,
万物毁灭⽽它不毁灭,这是真正有见识。
谁能看到⾄⾼的⾃在者平等地遍及⼀切,
⾃⼰不能伤害⾃我,他就达到⾄⾼归宿。
谁能看到⼀切⾏动,都是原质所为,
⾃我不是⾏动者,这是真正有见识。
谁能看到各种⽣物,全都⽴⾜于⼀,
由此延伸和扩展,他就达到了梵。
⾄⾼⾃我永恒不灭,没有起始,没有性质,
即使居于⾝体中,也不⾏动,不受污染。
正像遍布⼀切的空,微妙⽽不受污染,
居于⼀切⾝体的⾃我,也不受任何污染。
正像这个太阳,照亮整个世界,
这个领域之主,照亮整个领域。
凡⽤智慧之眼看清领域和知领域者的区别,
懂得摆脱众⽣原质束缚,他们就⾛向⾄⾼者。

第⼗四章 物质⾃然的三形态

善性、优性和暗性是原质产⽣的性质;
在⾝体中,它们束缚永恒不灭的⾃我。
3
其中的善性纯洁,因⽽明亮和健康, 善性—婆罗⻔门

但它执着快乐和知识,⽽束缚⾃我。
优性—刹帝利利

优性是激动性,因执着渴望⽽产⽣,
你要知道,它执着⾏动,⽽束缚⾃我。 暗性—⾸首陀罗

暗性产⽣于⽆知、蒙蔽⼀切⾃我, 将出⽣生种姓与先天性质挂钩
它放逸、懒惰和昏沉,⽽束缚⾃我。
善性执着快乐,优性执着⾏动,
暗性蒙蔽理智,执着傲慢放纵。
善性压倒优性和暗性,优性压倒善性和暗性,

暗性压倒善性和优性,这是三者的存在⽅式。

在⾝体九门中,闪耀智慧光芒,
由此可以知道,善性占据优势。
如果优性占据优势,婆罗多雄⽜啊!
便产⽣贪婪、活动、⾏动、焦躁和渴求。
如果暗性占据优势,俱卢⼦孙阿周那啊!
便产⽣昏暗和停滞,还有放逸和愚痴。

善性占据优势,⽣命解体以后,
前往清净世界,与⽆上知者为伍。 天道

优性占优势,死去后,投⽣执着⾏动的⼈, ⼈人道

暗性占优势,死去后,投⽣愚昧者的⼦宫。
畜⽣生

⼈们说善⾏的果实具有善性⽽纯洁,
优性果实是痛苦,暗性果实是⽆知。
善性产⽣智慧,优性产⽣贪欲,
暗性产⽣放逸、愚昧和⽆知。
善性之⼈上进,优性之⼈居中,
暗性之⼈下沉,性质⾏为低劣。
如果看到除了性质外,没有任何⾏动者,
并知道什么超越性质,他就进⼊我之中。
⼀旦⾃我超越产⽣于⾝体的三性,
摆脱⽣⽼死之苦,也就尝到⽢露。
阿周那说
4
超越三性的⼈,具有什么标志?
通过什么⾏为,怎样超越三性?
吉祥薄伽梵说

光明、活动和愚痴,出现时,他不憎恨,
消失时,他不渴望,般度之⼦阿周那啊!
他坐着象旁观者,不为三性所动,
明知三性在动,他也端坐不动。
……

第⼗五章 ⾄尊者的瑜伽

⼈们说永恒的毕钵树,根在上,枝在下,
叶⼦是颂诗,知道它,便是通晓吠陀者。
它的树枝受到三性滋育,
上下伸展,树芽是感官对象,
它的树根受到⾏动束缚,
向下在⼈世间延伸扩展。
它⽆始,⽆终,⽆基础,
世上⽆⼈知道它的形象,
⽽⽤锋利的⽆执着之斧,
砍断这棵坚固的毕钵树。
⼈们就能找到⼀条路径, 通向再也不返回的地⽅,
说道:“我到达原初的原⼈, 以往的⼀切活动源⾃这⾥。”
……
那是我的⾄⾼居处,⽇⽉⽕光照临不到,
阿周那啊!⼈们到达那⾥,就再也不返回。
只是我的⼀部分永恒,变成⽣命世界的⽣命,
⽀配居于原质中的感官,其中的⼼是第六感官。
⾃在者占据⾝体,后又带着感官离开,
犹如⼀阵风吹过,带⾛原处的⾹味。
⽿、眼、触、⾆和⿐,还有第六感官⼼,
它们全部受⾃在者⽀配,侍奉感官对象。
它或离开或停留,感受或拥有性质,
愚痴之⼈看不见,智慧之眼能看见。
5
勤勉的瑜伽⾏者,看见它居于⾃⾝中,
⽆知者不约束⾃⼰,即使勤勉也看不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