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卷三  

56. 絕望之下還有希望──《徬徨》
生科系 黃政捷

以前在我印象中的魯迅,是個滿懷熱血、敢於抨擊傳統的文化革命者。他,
大聲疾呼、吶喊著──阿 Q 的文化劣根、孔乙己的封建腐儒,亦或者是狂人日
記中禮教吃人等舊有陋習,都在他犀利的文筆中一一躍於紙上。可是,在接觸過
了〈祝福〉、〈在酒樓上〉和〈傷逝〉這三篇短篇小說之後,我才得以窺探這位
以醫癒人民思想為己任的文學家,在新文化運動的激情過後,是如何的對現實感
到無力、失落和徬徨。
〈祝福〉是敘述一位名為祥林嫂的女性,在儒家的封建社會下被荼毒迫害而
不知的淒慘故事。祥林嫂的丈夫不幸早逝,原本還想為亡夫守寡當個忠貞烈婦,
卻被勢利婆婆為了現實的考量給賣了,無奈過了幾年,丈夫與兒子先後死去,從
此被眾人當作掃把星的她既不容於社會,最後臨死前孤苦無依,心中還在為了死
後閻羅王的懲罰而惴惴不安。
哀哉!祥林嫂固然被命運玩弄,但她的不幸卻被中國的社會給無限放大。
在滿嘴仁義道德的假面具之下,婆婆的自私、眾人的嘻嘲乃至於魯四爺的虛偽無
情,都讓祥林嫂身心俱疲,最後連死都不是痛苦的結束,卻是另一折磨的開始。
〈祝福〉充分地把中國鄉村社會的愚昧無知、麻木不仁給深刻地揭露出來,並在
祝福節慶中朱門酒肉臭的美好下,強烈對比了路有凍死骨的慘劇。
其中,最讓我怵目驚心的是,時值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魯鎮,先是自己的悲
苦遭遇被大家當樂子咀嚼消遣,滿足後再棄之如渣滓,最後連勞動的權力都被剝
奪,竟然連做奴隸都不可得。假如魯迅在《吶喊》中充滿了諷刺的活力,那在《徬
徨》的頭篇之中,我們只聽得到殆剩下來的絕望而已。
中國封建社會雖然腐敗,可是我們有飽學西方先進和知識的熱血青年為我們
改造社會,是嗎?
呂緯甫曾是一個英氣風發、豪情壯志的知識青年,勇拔家鄉城隍爺的鬍子等
英勇事蹟,就像是身上的勳章一般,讓他自豪不已。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現實
的壓迫,在〈在酒樓上〉再次和革命戰友在昔日的「作戰基地」裡侃談時,頹然
已為一空洞懦夫,一隻被生活擺佈的麻木傀儡。此時的他,無神論也好,打倒孔
家店也罷,都已煙消雲散;諷刺的是,現在的他卻為弟弟的遷葬感到心靈的滿足。
而昔日否定的儒家學說,竟成了他溫飽掙財的手段和工具……一個時代的革命精
神,早已不復存在。
093
中興大學「大學國文」閱讀心得作品集

雖然作品完成已久,其實這也十分值得現在的台灣大學生借鑑,尤其在如今
產學不協調的社會當中,我希望自己能堅持夢想,不向外界妥協。
〈祝福〉,是社會的悽慘;〈在酒樓上〉,是知識份子的悲哀;那〈傷逝〉,
就是自身意志的沉淪與薄弱。
〈傷逝〉可能是凜然陽剛的魯迅筆下唯一的愛情小說,描述的是一對受過自
由思潮的男女不顧周遭的反對,開始了同居生活。不過,以解放自己為目的的兩
位年輕人,卻沒想過解放之後的生活,缺乏了遠大的目標,但日子也就這麼過了
下去。等到生活的壓迫到來,涓生的自私,子君的軟弱,使得他們的生活產生了
貌合神離的不協調,最後當涓生認為子君是個負擔、麻煩的時候,他暗示仍然愛
著他的子君離開他。子君愀然離開後,他以為他終能展翅高飛,結果只是跌回了
以前的空虛而已,這讓他悔恨不已。
在閱讀的時候,我就在想一個在日本求學、在體制外下受薰陶的魯迅,為
何能如此精確地抓住中國體制內的核心問題,甚至化為一篇篇短小精幹的文學作
品。但是在了解他波折的人生之後,我才知道他也是個受害者,對於自己身處的
社會的觀察、以知識份子、改造社會自許的那份迷茫,還有自己的感情與婚姻面
對中國傳統與自由思潮下的種種衝突,都成為他的養分,並盡己文學家的本分與
才氣,推及至普羅大眾的缺陷與通病,才得寫成一篇篇共鳴中國人心的好作品。
但是,《徬徨》所流露出來的並不只是孤獨、絕望。在子涓的悔恨、祥林嫂
反抗的勇氣還有呂緯甫藉酒透露出自己對於往日的嚮往,都在在告訴我們他們對
於生命的堅持與希望。這也是為什麼魯迅筆下如此虛無的《徬徨》,得以流芳百
世,就是他在看似絕望的情況下,仍帶給人希望的苗種。

09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