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7,12(4):488-490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07,12(4):488-490

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诗歌成就比较
王恩全
(沈阳农业大学 社会科学部,辽宁 沈阳 110866)

摘 要 :针对历代文学评论界对李白与杜甫诗歌成就高下优劣的争论,就“李杜齐名”
“扬李抑杜”
“扬杜抑李”等各派不同的观点进
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了诸家观点所存在的局限性,认为对李、杜孰优孰劣的比较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抛开评论者所处时代背
景等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在确立相同对比项的前提下加以评论,方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关键词:唐代诗人;李白;杜甫;诗歌;李杜齐名;
扬李抑社;扬社抑李
中图分类号:I222; 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 9713(2010)04- 0488- 03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在诗歌创作领域里,两人都取得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后
世无人能望其项背。从李、
杜二人生卒的时间与生活的轨迹来看,
李白出生于公元 701 年(周武则天大足元年),
卒于公元 762 年(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而杜甫出生于公元 712 年(唐睿宗李旦太极元年),卒于公元 770 年
(唐代宗李豫大历五年),李白略早于杜甫,但也不过仅仅相差了十一岁,两人生平主要活动时期都是在大唐王
朝由盛转衰的同一历史阶段,
因而,
在中国历代诗论著作或文学史籍中,
李白与杜甫都被称作是盛唐的诗人。由
于李白与杜甫生活的时代基本相同,在中国诗坛上又都负有盛名,因此,一千多年来,关于李、杜二人诗歌成就
高下优劣的比较评价成为人们热衷于讨论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纵观历代诗歌评论界对李、
杜诗歌成就的争
论,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这样一个基本趋向:主张李、杜并列齐名的观点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主流地位,而主张“扬
李抑杜”
或“扬杜抑李”的观点,各代亦此消彼长,互有高下,大致说来,唐代李白的名气比杜甫大,宋代扬杜抑李
的风气最盛,
元、明两代崇尚李白而不学杜甫,
清代对李、
杜则基本上能持平对待。

一、
“李杜齐名”论
在诗歌评论界,传统的主流观点历来是将李白与杜甫相提并论的,早在中唐时期,韩愈在《调张籍》一诗中
就有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之句,不仅将李、
杜并称,而且给予了两人以极高的评价;南宋陆游在《夜读岑嘉
州诗集》中评价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公诗信豪伟,笔力追李杜”
,更是把李、杜作为一个优秀诗人追求的目标与成
功的标志。在后世诗人的眼中,
李白与杜甫犹如中国诗坛上两座并峙的高峰,
无人能够超越。李白把中国浪漫主
义诗歌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被誉为“诗仙”
;而杜甫则把现实主义诗歌艺术推向顶点,被尊为“诗圣”
。从“仙”与
“圣”的比喻可知,两人之所以难分高下,主要在于他们的诗歌创作乃是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这就好比鱼
与熊掌,一为海味,一为山珍,皆为食之极品,让人实难取舍。宋代诗评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对这一观点
作了一个概括性的总结: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像李白的《蜀道难》
。就是说,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
《将进酒》
的诗,杜甫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反之,像《兵车行》 《北征》这样的诗,李白也是绝对写不出来的。在这
《三吏三别》
里,严羽把李白诗歌的风格用“飘逸”二字来概括,而把杜甫诗歌的风格浓缩为“沉郁”两个字,可谓概括得极为
精当。当代学者袁行霈先生对 与
“飘逸” 作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沉郁” 他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中说:
“飘逸
者,
如春烟,
如秋岚, 如海上之浪翻。无拘无束,
如天外之鹏飞, 舒卷自如,
才情豪迈,
无迹可求。正可谓
‘言出天地
外,
思出鬼神表’
。读之则神驰八极,
测之则心怀四溟;
沉郁者,
如深潭,
如老松,
如涧底之虎啸,
如峡中之雷鸣。地
负海涵,
博大雄深,
进退伸缩,
皆合法度。正可谓 天地如陶冶’
‘笔端笼万物, 日愈久而味逾浓”
。反复咏诵, 。举例

收稿日期:2010-04-06
作者简介:王恩全(1956-),男,沈阳农业大学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第4期 王恩全: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诗歌成就比较 ·489·

来说,同是写长江,李白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杜甫则是
渚清沙白鸟飞迴。无边落木萧萧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来” 但也的确都
。风格上的区别是明显的,
写得好。所以,
袁行霈先生说:
“飘逸与沉郁,
都属于美之上品,
不可加以轩轾抑扬” 杜齐名
。学术界那些主张李、
的诗评家,
持有的观点大多与此相类。然而,
李、杜的诗歌成就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包括作品的思想性、

术性以及题材的选择、意境的烘托、语言的锤炼等等,如若仅仅根据创作风格一个方面进行比较,就得出二人
的结论,
“不可加以轩轾抑扬” 显然有些片面。

二、
“扬李抑杜”论
持李白高于杜甫观点的,
历代也不乏其人。从李、
杜二人生前在当世的影响来看,
显然李白的名气要比杜甫
大得多,这大概与唐玄宗对李白的破格提拔和当时诗坛名家的大力推崇有关。李白出蜀之前,在诗歌创作上已
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漫游期间又结识了当世许多诗坛著名的人物,声名渐起。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
李白 42 岁时,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李隆基征召入京,特授供奉翰林之职,
“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
以国政,潜草诏诰”
,(李阳冰《草堂集序》
)深受玄宗的赏识。其初入长安时,当时担任太子宾客的前辈诗人贺知
章久闻李白诗名,亲往李白住处与之论诗,读《蜀道难》未竞,
“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
”,又对《乌栖曲》叹赏苦
吟,
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惊为天人,
。对李白的才气大加赞赏, 遂解所佩金龟换酒与李白对饮,
相谈甚欢。于
是, “金龟换酒”
在当时的长安, 一时传为佳话,
李白 的雅号亦不胫而走。由于有了皇帝的器重和前辈诗
“谪仙人”
人的赞誉,
李白遂名动京城。后来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追述这件事云:
“昔年有狂客,
号尔谪仙人。笔落
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
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
流传必绝伦” 白居易也对李白大加推崇,
。中唐时,
认为他的诗无人能够超越:
“李之作,
才矣奇矣,
人不逮矣”
( )。由此可见唐人对李白评价之高。李白的
《与元九书》
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对李白的评价大致可以代表时人的观点:
“自三代以来, 《骚》之后,
《风》 驰驱屈宋,

挞扬马,
千载独步, 列岳结轨,
唯公一人。故王公趋风, 群贤翕习,
如鸟归凤。卢黄门云:
‘陈拾遗横制颓波,
天下质
文翕然一变。’
至今朝诗体,
尚有梁陈宫掖之风,
至公大变,
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
唯公文章,
横被六合,

谓力敌造化欤” 李白在诗史上的地位是
。李阳冰认为, ,
“千载独步”为屈原以来成就最高的诗人。太和初年(公元
827 年),
唐文宗李昂将李白的诗歌、
裴旻的剑舞、
张旭的草书称为 ,
“三绝”也对李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元、
明两代亦推重李白,
龚自珍就曾说:
“庄、
屈实二,
不可以并;
并之以为心,
自白始。儒、
仙、侠实三,
不可以
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 )。张戒也说:
《最录李白集》 “太白多天仙之词,退之犹可学,太白不可及也”
(《岁
)。这类观点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
寒唐诗话》
至于杜甫,
则有人认为其诗歌成就远不如李白。徐積就说:
“乃知公式真英物,
万叠秋山青耸骨。当时杜甫亦
。把杜甫贬得很低,甚至与李白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明代虽然标举盛唐,但却扬李而抑
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鸦”
杜,如对明代诗歌创作影响很大的《唐诗品汇》是高 棅 编的一部诗集,尽管杜诗选的很多,但各体都不以杜甫为
正宗。杜甫最擅七律,
然李白等多人皆被列入正宗,
独杜甫不入,
这显然是不公正的。究其原因,
在于明人的诗学
主流是尊唐贬宋,
而宋诗的主流是学杜,
所以,
杜甫的七律即使远胜于李白亦不能列入正宗。就连比较通达的李
东阳也说:
“学者不先得唐调,
未可遽为杜学”
( )。可见,
《麓堂诗话》 不同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学术氛围有时也会影
响人们对诗人评价的公正性。

三、
“扬杜抑李”论
尽管李白与杜甫生前的社会地位和诗坛名气相差悬殊,
但后世却有许多诗人和诗歌评论家更推崇杜甫。如
中唐元稹就将杜甫定位为古往今来第一诗人,他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说:
“至于子美,盖所谓
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矣。使仲尼锻其旨要,
尚不知贵,
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
无可无不可,
则诗人以来,
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
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
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
·490· 沈 阳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第 12 卷

其藩翰,
况堂奥乎” 元稹扬杜贬李是有其理论意图的,
。其实, 那就是为他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扩大影响,
因为这
一运动承继和发扬的正是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
宋代是扬杜贬李的时代,北宋仁宗以后,两宋编辑、整理杜甫诗集的人多起来,注释、评论、研究杜诗蔚然成
风,
一时形成了 的兴盛局面。在诗歌创作方面,
“千家注杜” 效仿杜诗甚至成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潮流,
比如两宋
诗坛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即以杜甫为宗。其实,这种崇杜之风,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审美标准的变化有着
中原一直处于北方异族的威胁之下,
直接的关系。由于两宋以来, 而朝廷在军事与外交上又软弱妥协,
长期以来
不得不依赖向辽、夏纳贡的方式换取不稳定的和平,其最终的恶果是导致国家的积弱积贫,日渐衰落,尤其是南
宋以后实行的屈辱投降政策,
使有志之士备受压抑、
壮志难酬。所以,
杜诗中所蕴含的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更能
引起士大夫的强烈共鸣。两宋之交的李纲就说:
“子美之诗凡千 430 余篇,其忠义节气、羁旅艰难、
悲愤无聊,一
见于诗,
句法理致,
老而益精。平时读之,
未见其工;
迨亲更兵火丧乱之后,
诵其诗如出乎其时,
犁然有当于人心,

然后知其语之妙也” )。在这一大的背景之下,宋代诗人对诗歌的审美标准与追求的艺术境
《重校杜子美集序》
界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由于杜甫的诗——
—尤其是其在安史之乱后的诗作,于沉郁顿挫之中而见古拙劲健,蕴
涵更深,
故而更符合士大夫追求诗意深曲的审美趣味,
这也是江西诗派将杜甫奉为开山祖师的重要原因。
宋代文人在尊崇杜甫的同时,对李白则多持批评的态度,认为他在诗中只关心醇酒妇人、不关心国家危难,
与杜甫的忧国忧民不可同日而语。如王安石选杜、韩、
欧、李四家诗,置杜于首而李于末,引起人们的质疑,王安
石回答说:
“太白诗语迅快,
无疏脱处。然其识见污下,
诗词十句,
九句言妇人、
酒耳”
(引自惠洪《冷斋夜话》
)。罗
大经在《鹤林玉露》中也说:
“李太白当王室多难,海宇横溃之日,作为诗歌,不过豪侠使气,狂醉于花月之间耳。
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其视杜陵之忧国忧民,岂可同年语哉”
。这说明,宋人扬杜是因为他“忧国忧民”
,抑李
是因为他
“华而不实” 在当时那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
。由此可见, 人们是不可能对李、
杜二人的诗歌成就做出
客观公正的评价的。

四、结语
李白与杜甫在诗歌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在中国文学史上据有的崇高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由于两人的
社会经历不同,思想性格迥异,使得他们在作品题材和创作风格上也必然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后代文人由于所
处的时代不同,人生的阅历不同,个人的立场不同,审美的标准不同,对于李白和杜甫的诗自然也就会褒贬不
一、
见仁见智。不过,
不管是褒是贬,
其前提是评价的方法必须具有科学性,
如若只是简单笼统地比较李、
杜两人
孰优孰劣,
显然是不科学的。李、
杜的诗歌成就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正确的比较方法应该是分别选择其成
就的各个方面,从相同的角度,在对比项相同的情况下分而论之。因为对比项不同,比较的结果自然也会不同。
比如明代王世贞在评价李、
杜的创作时曾说:
“太白以气为主,
子美以意为主”
( )。
《艺苑卮言》 和
“气” 其实就
“意”
是两个不同的对比项,拿李诗的“气势”去比杜诗的“意蕴”
,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例如同是写愁的诗,若论“气”

杜诗当然没有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豪迈气势;但若论“意”
,李诗显然也没有杜甫《春
望》中 浑欲不胜簪”
“白头搔更短, 那种深沉意蕴。诗评家胡应璘对李、
杜也做过一个比较:
“李杜二公,
诚为劲敌。
唐人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者杜也”
( )。这里的“才”和“体”也是两个不同的对比项,李白的“才气横
《诗薮》
溢”
与杜甫的“各体兼备”
实际上风马牛不相及,同样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比较要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若比思
想性就专论思想性,比艺术性就专论艺术性,在这方面可能杜胜,那方面或许李胜,否则,得出的结论就不可能
抑扬李、
是公正的。此外, 杜还应该抛开评论者所处时代背景因素的影响,
方能做到公正客观。像两宋时期文人
之“扬杜抑李”
,文革时期郭沫若等人之“扬李抑杜”
,就都与他们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这
些评论者并不否认两人在艺术上的成就和地位,但却根据其作品思想内容与某一时代潮流的要求符合与否,便
褒一个贬一个,
并据此判定二人优劣,
这都严重违反了文学批评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241,
253.
[2]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61- 93.
[见习编辑 聂 颖 责任编辑 于洪飞]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