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39

广东省标准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uilding Foundation Excavation

DBJ/T 15-20-201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J 13753-2017
批准部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施行日期: 2017 年 4 月 30 日

中国城市出版社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广东省标准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的公告

粤建公告 (2016) 51 号

经组织专家委员会审查,现批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
为广东省地方标准,编号为 DBJ/T 15-20-2016 。本标准自
2017 年 04 月 30 日起实施,原广东省标准《建筑基坑支护工程
技术规程~ DBJ/T 15-20-97 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主编单位广东
省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和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
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6 年 12 月 7 日

3
目。言

根据《关于下达广东省标准〈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
DBJ/T 15-20-97 修订任务的通知} (粤建科函 (2010 J 258
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参考有关国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
上,修订了《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 DBJ/T 15-20 -9 7 0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基
本规定; 4. 岩土工程勘察; 5. 基坑支护结构水平荷载和抗力计
算; 6. 坡率法支护; 7.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 8. 排桩支护;
9. 地下连续墙支护; 10. 士钉墙与复合土钉墙支护; 1 1.钢板桩
支护; 12. 双排桩支护; 13. 内支撑; 14. 锚杆; 15. 逆作法;
16. 中心岛法; 17. 基坑开挖和回填; 18. 地下水控制; 19. 基坑
监测与检测; 20. 基坑开挖对环境影响的评估与防治。
本规程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调整基坑等级划分原
则,补充了基坑环境等级划分,调整了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控制值
标准。 2. 调整了选用士的抗剪强度指标的规定和变形控制设计
原则; 3. 强调和补充了支护结构的几种稳定性验算方法和验算
表达式及参数选择; 4. 引入了桩(墙)式结构内力、变形与支
点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嵌固深度和墙体厚度
计算方法; 5. 增设了土钉墙土压力调整系数,改进了不同施工
工艺下锚杆粘结强度取值的有关规定: 6. 充实了钢板桩结构设
计、内支撑腰(冠)梁结构设计等内容; 7. 新增了双排桩、逆
作法、中心岛法、地下水控制、复合土钉墙、扩孔锚杆、可回收
锚杆、基坑开挖对环境影响的评估与防治等章节。
本规程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广东省基础
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和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
4
曾炯导谭国辉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林本海刘小敏安关峰史海欧
高俊岳莫庭斌谭文吴厚信
赵自亮

6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
2. 1 术语........…....................................................... 2
2.2 符号….................…….........….....................…… .4

3 基本规定……………………………………………………… 8
3.1 环境调查与保护…........…...........................….......... 8
3.2 设计规定……………........…………………………·…… 8

3.3 施工规定…………………………………………………… 11
3.4 检测与监测规定...................................…·…......... 12
4 岩土工程勘察.......................................................... 13
4. 1 一般规定…………………….................…….........… .13

4.2 勘察要求与环境调查 …….................………………… .13


4.3 勘察报告..............……..................…................... 16
5 基坑支护结构水平荷载和抗力计算…........................… 17

5. 1 一般规定........……………………………….........……. 17
5.2 水平荷载标准值确定 ……......................…….......…. 17
5.3 水平抗力标准值确定 ……………………………….....… .24
5.4 25
岩土参数取值…........…….....................................

5.5 结构计算…………..............….........…………………. 26
5.6 截面承载力计算..........................…...................… 29

5. 7 支护结构稳定计算 ……………................................. 29
6 坡率法支护……......……......................................…. 36
6. 1 一般规定…………………………………………………… 36

6.2 设计 ……………………………………………………… 36
6.3 施工 …………………………........……………………. 39
7
7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 .........40

7. 1 一般规定…………………………………………………… 40

7.2 设计 ……………………………………………………… 40
7.3 施工 …………………………..…………………………. 45
8 排桩支护……..………………………………………………. 48
8. 1 →般规定…………………………………………………… 4

8.2 设计 ……………………………………………………… 48
8. 3 施工 ……………………………………………………… 49
9 地下连续墙支护………………………………………………但
9. 1 一般规定.................……………………………………. 52
9.2 设计 ……………………………………………………… 52
9.3 施工 ……………………………………………………… M
m 土钉墙与复合土钉墙支护....................................... 58

10. 1 一般规定 ………………………………………………… 58


10.2 设计……………………………………………………… 58
10. 3 施工……………………….................................... 67

u 钢板桩支护………………………………………………… 69
11. 1 一般规定 ………………………………………………… 69
11. 2 设计……………………………………………………… 69

11. 3 施工…………………..…………………………………. 70
12 双排桩支护………………………………………………… 72
12. 1 一般规定 ...................................………………… .72
12. 2 设计…............................................................ 72
12. 3 施工……………………………………………………… 76
日内支撑….......….......………........………………........ 78
13.1 一般规定 ………………………………………………… 78
13.2 设计……………………………………………………… 78
13.3 施工……………………....................................... 81
M 锚杆………...................................……......…....... 84
14. 1 一般规定 …........…….........…………………………. 84
8
88999
490v2
0

111112
]]]-45::1J6:::789

A口·


陆川市士口
…评…刷刷
工 uuuu ……… UHHUH … uuuu 理 uuuu 拍川的的
工施…………川………………………………处…………阳…响晌
施与…… UHUUUHHUUHUUUHU 底 uuuu 萨 H 影影
十··…… uuuu-UUHUH-UU 基 -uuu 挂…境境
、下工计切……………………填……………水……即现
-7
Uu-t咽口环环
友施设杆川 UHU-H …回 huu … u
排 HH 基检 HH 收回川…对对
杆杆杆锚…定………定……和定……制定沟水水士与定测验对定水式

..
锚锚锚收.规 …控规明降截岩测规监与挖规阵方 法规 uu 挖规 u
通通孔回法般计工岛般计工开般挖填 K 般坑坑坑殊监般坑测开般坑护
普普扩可作一设施心一设施坑一开回毛一基基基特坑一基检坑一基支
2345 逆 123 中 123 基 123 地 12345 基 123 基 123
比比比川 HMUMU 臼 MM 山 MN 口口口 mmmmm 凹四四 lm 却却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2 Terms and Symbols …………………………………………… 2
2.1 Tenns ……………………………………………………… 2
2.2 Symbols ……………………………………………………… 4
3 Basic Requirements ……………………………·…………….. 8
3. 1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Ptotection ……………………… 8
3.2 Design Requirements ………………………………………… 8
3. 3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 11
3. 4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 12
4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 13
4.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3
4. 2 Survey Requirements and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 13
4. 3 Investigation Report ………………………·……………….. 16
5 Calculation of Horizontal Load and Resistance of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Foundation Pit …………………………………… 17
5.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7
5.2ηle Standard Value of The Horizontal Load is Determined ……… 17
5.3 The Standard Value of The Level Resistance is Determined .…… ..24
5.4 Geotechnical Parameter Value ………………………………… 25
5. 5 Structural Calculation ………………………………………… 26
5. 6 Cross Section Bearing Capacity Calculation …………………… 29
5. 7 Stability Calculation of Support Structure ……………………… 29
6 Support of Slope Method ……………........………….......... 36
6.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36
6.2 Design ……………………………………………………… 36
6. 3 Construction ………………… .....................................39
11
7 Gravity Cement-soil Wall …………………………………… 40
7.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40
7.2 Design ……………………………………………………… 40
7. 3 Construction ……………·………………………………….. 45
8 Support of Row Pile ………………………………………… 48
8.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48
8.2 Design ……………………………………………………… 48
8. 3 Construction …………………..……………………………. 49
9 Support of Diaphr吨m Wall …………………………………… 52
9.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52
9.2 Design ……………………………………………………… 52
9.3 Construction ………………………………………………… 54
10 Support of Soil Nailing Wall and Composite Soil Nailing
Wall …………………………………………………………… 58
10.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58
10.2 Design …………………………………………………… 58
10. 3 Construction …………………………………·………….. 67
11 Supporting of Steel Sheet Pile ……………………………… 69
11.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69
11. 2 Design …………………………………………………… 69
11. 3 Construction ……………………………………………… 70
12 Support of Double Row Pile ………………………………… 72
12.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72
12.2 Design …………………………………………………… 72
12. 3 Construction ……………………………………………… 76
13 Strut ………………………………………………………… 78
13.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78
13.2 Design …………………………………………………… 78
13. 3 Construction ………………..……………………………. 81
14 Anchor ……………………………………………………… 84
12
14.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84
14.2 General Anchor Design ……………………………………… 84
14.3 General Anchor Construction …..……………………………. 89
14.4 Reaming Anch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 90
14. 5 Recoverable Anch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 92
15 Top-down Method …………………………………………… 94
15.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94
15.2 Design …………………………………………………… 94
15. 3 Construction ……………………………………………… 98
16 Center Island Method ……………………………………… 100
16.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00
16.2 De臼gn …………………………………………………… 100

16. 3 Construction ………………..……………………………. 101


17 Excavation and Backfill …………………………………… 103
17.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03
17.2 Excavation ……………………………………………… 103
17. 3 Backfill ……………………·………………………….. 104
18 Groundwater Control ……………………………………… 106
18.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06
18. 2 Foundation Pit Gutter Drainage …………………………… 106
18. 3 Foundation Pit Dewateòng …………………·…………….. 107
18. 4 Foundation Pit Cutoff ……………………………………… 109
18.5 Special Geotechnical Excavation Base Processing …………… 110
19 Foundation Pit Monitoring and Testing …………………… 112
19.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12
19. 2 Monitoring ……………………………………………… 112
19.3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 ………………………………… 119
20 Assessment and Preven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 …………………………………… 122
20.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22
13
20. 2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Foundation Pit
Dewatering ……………………………………………… 122
20. 3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Support ……………… 123
20. 4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Foundation ……………………………………………… 124
Appendix A Incremental Method for Pile - wall Retaining
Structure ………………………………………… 126
Appendix B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Deformation Modulus
。f Soil …………………………………………… 131
Appendix C Circular Sliding Method ………………………… 133
Appendix D Calculation of Bending Bearing Capacity of Normal
Section …………………………………………… 135
Appendix E Simplified Calculation for Water Discharge in
Excavation Pit …………………………………… 138
Appendix F Kernel of Soil Nail Pull out Test ………………… 141
Appendix G Anchor Test ……………………………………… 143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 …………………… 148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 149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 150

14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 1. 1 建筑基坑 building foundation pit


建(构)筑物基础或地下室施工所需要开挖的地面以下的
坑、槽。
2. 1. 2 基坑支护 retaining and protection for excavations
为保护地下结构施工和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建筑基坑采
用的支挡、加固、保护与地下水控制的措施。
2. 1. 3 基坑周边环境 surroundings around excavations
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包括房屋、道路、
地下设施和管线、河道、文物古迹等,以及岩土体和邻近地下水
体的统称。
2. 1. 4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ultimate limit states
支护结构达到极限承载能力或由于土体失稳导致支护结构承
载能力丧失之前的临界状态。
2.1.5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serviceability limit states
支护结构、土体变形过大或截水措施失效,妨碍地下结构的
正常施工或影响基坑周边环境的正常使用之前的临界状态。
2. 1. 6 支护结构 retaining and protection structure
为建筑基坑提供支挡抗力、保证基坑安全的结构体系。
2. 1. 7 基坑侧壁 side of excavations
支护结构挡土的竖向结构体,包括排桩、地下连续墙、土钉
墙和重力式挡土墙等。
2. 1. 8 嵌固深度 embedded depth
桩墙支护结构在基坑开挖面以下的埋置深度。

2
2. 1. 9 冠梁 capping beam
设置在基坑侧壁顶部的混凝土结构连粱。
2. 1. 10 腰梁 waling
设置在基坑侧壁侧面的传递支护结构与支撑支点力的混凝土

梁或钢粱。
2. 1. 11 支点 pivot point
锚杆或内支撑等对支护结构的水平约束点。
2. 1. 12 支点水平刚度 pivot horizontal rigidity stiffness
锚杆或内支撑等对支护结构的水平作用力与其位移的比值。
2. 1. 13 锚杆 anchor
由置于钻孔内,设置有自由段、锚固段,伸入稳定岩土层中
的钢筋或钢绞线与孔内注浆体组成的受拉杆体。
2. 1. 14 内支撑 strut
设置于基坑内为基坑侧壁提供水平力的结构体系。
2. 1. 15 (复合)土钉墙 (composite ) soil nailing wall
土钉墙是由设置于边坡中的土钉、喷射混凝土面层、被加固
的原位岩(土)体及必要的防排水系统共同工作所形成的支护
结构;复合土钉墙是土钉墙与预应力锚杆、截水帷幕、微型桩等
构件中的一种或几种联合形成的复合型支护结构。
2. 1. 16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 gravity cement-soil wall
以水泥系材料为固化剂,通过搅拌、高压喷射注浆等方法将
固化剂掺入或部分置换原位土体,形成连续搭接的水泥土柱状加
固体。
2. 1. 17 微型桩 miniature pile
设置于(复合)土钉墙、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或开挖边坡
土体中起超前支护作用,以提高支护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小直径
桩,包括混凝土桩、钢桩、插筋水泥土桩等。
2. 1. 18 地下水控制 groundwater control
为保证工程正常施工及防止地下水变化对基坑周边环境产生
不利影响而采取的集水明排、降水、截水或因灌等措施。

3
2. 1. 19 截水帷幕 curtain for cutting off drains
用于阻止或减少基坑侧壁外及基坑底地下水涌入基坑而采用

的坚向连续墙体。
2. 1. 20 轻型井点降水 mildtype well point dewatering
用直径 40mm - 80mm 头部带滤网的钢管埋入地下,在地面
使用真空(射流)泵或头部带射流器形成真空进行吸水降水的
方法。
2. 1. 21 管井井点降水 tube wells well point dewatering
用直径较大的钢管或塑料管外包过滤网,埋入地下形成深
井,内置潜水泵的降水方法。

2.2 符

2.2.1 土的物理力学指标
扎伊一一一土体的勃聚力、内摩擦角标准值;
k-一含水层渗透系数;
ka-- 主动土压力系数;

kp-一一被动土压力系数;
γ一一土的天然重度;
γz →一-第 i 层土的平均天然重度;

γmh 一一-土的加权平均天然重度;
γw 一一水的重度;
伊 ak 一一土的等效内摩擦角加权平均值。
2.2.2 材料物理力学指标
A一一'材料截面面积;
As 、 Ap 、 ASY 一一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钢绞线的截面面积;
ES--钢材弹性模量;

1c- 1昆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λs-一水泥土开挖龄期时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1y 、 1py -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K一一材料刚度;
4
q sk 锚杆或土钉与岩土体界面的极限粘结强度标
准值;
w-一材料截面模量;
T一一材料抗剪强度设计值;

σ一一氓凝土粘结强度设计值 O
2.2.3 作用和作用效应

eaik 一一支护结构水平荷载标准值;
e pik 一一基坑内侧水平抗力标准值;

Ea--一支护结构水平荷载标准值的合力;
Ep 一-一基坑内侧岩土水平抗力标准值的合力;
G 一一结构自重;
M 截面弯矩设计值;
N一一截面轴力设计值;
NU-- 锚杆轴向极限拉力标准值;
N t 一一锚杆轴向拉力计算值;
p一-基础底面处附加压力标准值;

qO 一一一支护结构外侧地面作用均布荷载;
q 一-一基坑外侧地面的分布荷载或邻近建筑基础下的附加
分布荷载;
T一一锚杆水平拉力设计值;
v-一截面剪力设计值;
σaik-- 作用于深度 Zi 处的竖向应力标准值;
σpik 二一作用于基坑底面以下深度 Zi 处的竖向应力标准值;
σrk 一一土体自重产生的坚向应力;
σOk 一一一地面均布荷载在土中产生的竖向应力;
σlk 一一一地面局部荷载在土中产生的竖向应力。
2.2.4 几何参数
α 一一基础边距支护结构的距离;
b 一一一结构体宽度;
B 一一基坑宽度;
5
γ广一一抗隆起稳定安全系数;
γ。一-基坑重要性系数;
γk 一-整体稳定分项系数;
γs 一-锚杆轴向受拉抗力分项系数;
γt 一一静压桩抱压允许压桩力桩型调整系数;
5一一-土钉所受轴向荷载的折减系数;
η-一一各支护体产生的抗滑力矩组合作用时的折减系数;
μ一-结构与土体的摩擦系数;
U一一地下水进入滤管的速度。

7
3 基本规定

3. 1 环境调查与保护

3. 1. 1 基坑支护设计前应进行基坑周边环境调查和岩土工程勘
察,以获取相关的资料作为设计和施工的依据。
3. 1. 2 设计应提出对环境进行保护的要求和监测的内容。

3. 1. 3 临水基坑应调查水流、水位、波浪及潮沙等情况。

3.2 设计规定

3.2.1 基坑支护设计应按表 3.2.1 的规定确定基坑周边环境等

级和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控制值。

表 3.2.1 基坑环境等级及其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控制值

环境等级 适用范围 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控制值

满足特殊的位移控制要求。基
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存在地下
坑支护设计、施工、监测方案需得
特殊要求 管线、地铁站、变电站、古建筑等有
到周边特殊建(构)筑物、设施管理
特殊要求的建(构)筑物、设施
部门的同意

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存在浅基
础房屋、桩长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

摩擦桩基础建筑、轨道交通设施、 位移控制值取 30mm 且不大


一级
隧道、防渗墙、雨(污)水管、供水 于 O.002H

总管、煤气总管、管线共同沟等重
要建(构)筑物、设施

水平位移控制值取 45mm -
二级 一级与三级以外的基坑
50mm 且不大于 O.004H

8
续表

环境等级 适用范围 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控制值

周边三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
水平位移控制值取 60mm -
三级 无任何建筑、管线等需保护的建
100mm 且不大于 0.006H
(构)筑物

注 1 H 为基坑开挖深度;

2 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一般取1. OH; 当存在砂层、软士层时,开挖影响范围


应适当加大至 2.0H;

3 表中水平位移控制值与基坑开挖深度的关系需同时满足,取最小值;

4 特殊要求和一级基坑,应严格控制变形。二、三级基坑的位移,如基坑
周边环境许可,则主要由支护结构的稳定来控制。

3.2.2 基坑支护设计应按表 3.2.2 的规定确定支护结构的安全


等级和重要性系数。
表 3.2.2 支护结构安全等级及其重要性系数

安全 重要性
破坏后果 等级范围描述
等级 系数 γ。

l 基坑开挖深度大于 14m
对主体结构施工安 2 支护结构作为主体结构的一部分
一级 全或基坑周边环境的 3 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存在重要建 1. 1
影响很严重 (构)筑物、对变形敏感的建(构)筑物
或需保护的重要管线

对主体结构施工安
二级 全或基坑周边环境的 除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基坑工程 1. 0
影响严重

对主体结构施工安
开挖深度小于 6m ,旦周围环境无特
三级 全或基坑周边环境的 。 .9
别要求
影响不严重

注:基坑只要符合三项条件中的一项,即定为一级。

3.2.3 基坑支护设计应计算各构件的内力、基坑侧壁的位移,
并验算支护结构局部稳定、整体稳定、抗滑移、抗隆起以及砂土
抗管涌等,并取得下列设计成果:
1 支护体系的方案比较和选型;
9
2 基坑的稳定性验算;

3 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计算;
4 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的技术要求;
5 支护结构施工图及施工要求;
6 土石方开挖技术要求;

7 基坑监测和检测要求;

8 地下水控制方案。
3.2.4 基坑支护结构应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
状态的设计计算和验算要求。
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1 )支护结构构件或连接因超过材料强度或过度变形时的承
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应按下式计算:

γOSd~Rd (3.2.4-1)
式中 :γ。一一-支护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本规程第 3.2.2 条的规
定采用;
Sd 一一作用基本组合的效应(轴力、弯矩等)设计值;
Rd 一一-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
对临时性支护结构,作用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

计算:
Sd = γ FSk (3 .2.4-2 )
式中 :γF →一一荷载分项系数,不应小于 1.25;

Sk 一一滑动力、滑动力矩、倾覆力矩、锚杆和土钉的拉力
等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2) 整体滑动、坑底隆起失稳、挡土构件嵌固段推移、锚杆
与土钉拔动、支护结构倾覆与滑移、土体渗透破坏等稳定性计算
与验算,均应符合下式要求:
h7~
\dy K
(3.2.4-3)

式中: Rk 一一抗滑力、抗滑力矩、抗倾覆力矩、锚杆和土钉的极
限抗拔承载力等土的抗力标准值;

10
K一一安全系数。
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由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
道路、地面沉降、地下水渗流等控制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应符合下式要求:
Sd 运 C (3.2.4 -4)
式中: Sd 一一作用标准组合的效应(位移、沉降等)设计值;
C一一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
下管线、道路、地面的沉降、地下水渗流等的
限值。
3.2.5 支护结构作为永久结构的一部分时应满足耐久性要求。

3.2.6 多种支护形式组合时相互之间的搭接应满足变形协调和

局部稳定的要求。
3.2.7 临时基坑的设计使用年限,元内支撑的宜为一年,有内
支撑的宜为二年。

3.3 施工规定

3.3.1 基坑施工前应完成以下工作:
1 取得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图,并通过图纸会审;
2 编制支护结构与土石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3.3.2 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方法的工程,或缺乏
类似工程经验的项目,应先进行试验性施工,确定合适的施工工
艺和施工参数。
3.3.3 施工工况应与设计工况一致,当需要更改时,应先经设
计方认可。
3.3.4 施工过程应对土层进行取样并记录地质情况,当发现地
质情况与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或设计不符时,应报请设计单位确定
是否进行设计变更。

3.3.5 施工过程应根据监测信息对设计与施工进行动态调整,
实施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
11
3.3.6 土石方开挖时支撑应闭合,且支撑先支,土石方后挖。
土石方开挖的坡度应满足土体稳定和对工程桩等保护的要求。
3.3.7 测量系统的平面控制点和水准控制点应采取可靠的保护

措施,并且应定期复测和检查。

3.4 检测与监测规定

3.4.1 基坑支护结构的主要构件应进行施工质量检测。
3.4.2 基坑监测方案应提前编制。基坑开挖和地下主体结构施

工过程应实时监测,并根据基坑岩土性状、支护结构变形和周围
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监测方案。

12
岗岩风化球等地层结构突变的特殊地层应适当加密勘探点,进一
步查明其分布及工程特性。
4.2.3 勘探点的深度不宜小于 2.0 倍基坑开挖深度,并应穿过
主要的软弱土层和含水层。当 2.01音基坑开挖深度内遇微风化岩
时,控制性勘探点可钻入微风化岩 3. Om - 5. Om ,一般性勘探点
可钻入微风化岩1. Om -2. Om o 每一条侧边控制性勘探点的数量
不宜少于该侧边勘探点数的 113 ;当基坑开挖面以上有软弱沉积
岩出露时,控制性钻孔应进入基坑底面以下 3.0m-5.0m o
4.2.4 基坑工程勘察应对场地进行水文地质勘察,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 查明场地地下水类型和补给与排泄条件,各含水层的埋
深、厚度和分布以及土层的渗透性等;
2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岩溶水发育地区应进行单孔或群孔

分层抽水试验,测定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当存在承压
水时应分层测量地下水水位,并确定承压水水头高度;
3 分析施工过程水位降低对支护结构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提出应采取相应措施的建议。
4.2.5 特殊岩土层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有针对性的勘察:
1 花岗岩残积土和风化岩层,应查明各风化层的界面,说
明其软化性、崩解性,并分析其对基坑支护的影响;
2 厚度大于 2.0m 以上的淤泥、淤泥质土,应查明其类型、
成困、触变性、固结状态和工程特性,室内土工试验除应进行直
接快剪和国结快剪外,尚应进行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和三轴不固结
不排水剪试验;

3 岩洛地区,特别是开挖影响范围内可能存在土洞和榕洞

时,应查明岩溶的分布、埋藏深度、发育条件、发育程度、洞内
充填情况以及充填物的性状等,应分析人工降水引起土洞或地表
塌陷的可能性;
4 膨胀土,即使膨胀士仅在基坑的局部静层存在,都应查
明膨胀土的岩性、地质时代、成因、产状、分布以及颜色、节理
14
等外观特征;室内土工试验应测定膨胀土的膨胀率、收缩系数和
膨胀力等;
5 厚度大于 3.0m 的填土层,应了解填筑时间、填料主要

成分、填筑方式等,勘察时应进行原位测试并取典型土样进行室
内试验;
6 污染土应查明主要污染成分及其可能对施工人员产生的

影响。
4.2.6 室内试验或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原状岩土试样或原位测试的数量,应满足每一建筑基坑
每一主要土层不少于 6 个(组) ,连续记录的静力触探或动力触
探,每一建筑基坑不应少于 3 孔;
2 室内试验除常规试验项目外,重点试验项目为重度、直
接快剪及国结快剪试验、兰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及国结不排水剪试
验、渗透试验等。饱和软带土宜进行高压固结试验判定其应力历
史;砂土应做休止角试验,当需进行抗渗透破坏稳定性计算时,
宜进行颗粒分析试验,绘制颗粒大小分布曲线;厚度大于 3.0m
的人工素填土应进行重度和抗剪强度试验;

3 对原位测试的重点试验项目,一般薪性土和砂土应进行
标准贯入试验;淤泥、淤泥质土应进行十字板剪切和静力触探试
验;碎石土和较厚的填土应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或重型动力触探

试验。
4.2.7 基坑工程勘察应由建设单位委托查明下列基坑周边环境
条件:
1 既有建(构)筑物的用途、结构类型、层数、与基坑的
相对位置,基础的形式、埋深;
2 道路的类型、宽度、路基形式和最大的车辆荷载等;桥
梁基础形式、桩基长度和持力层位置;
3 各种既有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类型、主要尺寸及其
埋深,既有的供水、污水、雨水等地下输水管线的使用状况及渗
漏状况等;

15
4 邻近地铁车站或区间的相关竣工资料,包括车站的埋深、
尺寸、基础形式,区间的埋深、尺寸、与基坑的位置关系,区间
管片的现状等;
5 场地地表水的汇流与排世条件。

4.3 勘察报告

4.3.1 专项基坑工程勘察应提交专门的基坑工程勘察报告,作
为详细勘察报告的一部分时,应列专门章节进行论述。专项的勘
察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勘察的目的、要求和任务,基坑工程有关的场地条件、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条件;
2 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其对基坑影响的分析评价;
3 基坑设计相关的岩土参数和支护结构选型的建议;
4 地下水埋藏条件和水位变化幅度,补给和排油条件,相

关计算参数及地下水控制方法的建议,渗透稳定性的评价;
5 基坑开挖和降水对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评价,对施工阶
段的环境保护和监测工作的建议。
4.3.2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提供以下主要图表:
1 给出基坑开挖范围线以及基坑周边环境条件等内容的勘

探点平面布置图;
2 沿基坑周边的工程地质剖面图,以及必要的垂直于基坑
边线的地质剖面图;
3 钻孔柱状图;
4 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成果图表,水文地质试验图表等;
5 对岩层基坑给出具有岩性与产状、结构面产状、软弱岩

层和破碎带的分布等特征的工程地质图,以及软弱结构面对基坑
稳定性起控制作用时的分段有代表性的结构面赤平投影分析图。

16
5 基坑支护结构水平荷载和抗力计算

5.1 一般规定

5. 1. 1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应考虑下列荷载:
1 土压力、水压力及浮力;
2 地面堆载及大型车辆的荷载;

3 对基坑侧壁有影响的周边建(构)筑物的荷载;
4 施工荷载及邻近场地施工的影响;
5 支护结构作为主体结构一部分时主体结构荷载产生的偏
心受压作用。
5. 1. 2 士压力及水压力的计算应考虑下列影响因素:
1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2 地下水位及其变化。
5. 1. 3 支护结构水平荷载标准值 eaik 应按可靠的经验确定;当无
可靠经验时,宜按本规程第 5.2 节的规定进行计算。
5. 1. 4 透水性强的土宜按水土分算方法计算侧压力,透水性弱
的土可按水土合算方法计算侧压力。
5. 1. 5 支护结构水平荷载标准值的计算模式:当进行支护结构
内力和变形计算时,应按本规程附录 A 增量法的荷载模式;当进
行支护结构稳定计算时,宜采用朗肯的三角形分布的主动和被动
土压力模式。
5. 1. 6 土压力计算中土的强度指标应按本规程第 5.4 节的规定
采用。

5.2 水平荷载标准值确定

5.2.1 当采用水土分算时,支护结构水平荷载标准值 e 此可按下

17
列规定计算(图 5.2.1) :
1 当计算点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时

eaik = 叭ikKai -2c i 次; (5.2.1-1)


2 当计算点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

e aik =σ国:kKai 斗 C i ♂二叫 Zi - hwa) (1 - Kai )γw


(5.2.1-2)
式中: K ai ---第 i 层土的主动土压力系数,按本规程第 5.2.11

条计算;
σaik 一-作用于深度 Zi 处的竖向应力标准值 (kPa) ,按本
规程第 5.2.4 条~第 5.2.10 条计算:
cf一第 i 层土的茹聚力标准值 (kPa) ;
Zi 一-计算点深度 (m) ;
hwa--基坑外侧水位深度 (m) ;
h wp 一一一基坑内侧水位深度 (m) ;

γw 一一水的重度 (kN/m勺,取 γw = 10 kN/m 3 o

图 5.2. 1 水平荷载标准值计算图

5.2.2 当采用水土合算时,支护结构水平荷载标准值 eaik 可按下


式计算:

e aik =叫ikKai - 2c i ♂J (5.2.2)


18
qO

σOk

图 5.2.4-1 地面均布荷载产生的竖向应力计算图

3 当距支护结构 b j 外侧地面作用宽度为 b o 的条形荷载 qj

时(图 5.2.4-2) ,在基坑外侧深度 Zi 产生的坚向应力标准值 σjk


可按下式计算:
。 Zi < b j
bo
σ jk = qj bno + .....ul
2b b j "三 Zi::'三 3b j + bo (5.2.4-5)
I

。 zi>3b j +b o

图 5.2.4-2 条形局部荷载产生的竖向应力计算图

20
4 复杂情况下的 σOk 和 σlk ,可按本规程第 5.2.5 条~第
5.2.8 条的规定进行计算。
5.2.5 当距支护结构 b 1 外侧地面作
μL斗 q
用均布荷载 qO 时(图 5.2.5) ,在基
On
坑外侧深度 Zi 产生的竖向应力标准 45-/
/
值 σOk 可按下式计算:
(0 Zi < b1
σ Ok={ • (5.2.5)
I qO Zi ?:: b
5.2.6 当上部有局部放坡时(图
5.2.6) ,坡脚以上的土体应换算为 σOk

坡脚水平面上的条形荷载 qo , 在基 图 5.2.5 b j 外侧均布荷载

坑外侧深度 Zi 产生的竖向应力标准 产生的竖向应力计算图


值 σ Ok 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 Zi < α 时,可不考虑边坡荷载的影响,取 σOk = 0;
2 a O:;; zi< ( α+ b) 时
zzm-α

σOk = qO -b- (5.2.6-1 )

3 当 Zi;::: ( α+ b) 时

σOk 二 qO (5.2.6-2)
b

'"

世电

图 5.2.6 上部有放坡时产生的竖向应力计算图

21
其中 qo = γho (5. 2. 6-3)
式中 : ho 一一支护结构外侧放坡土体的高度 (m) ;
α---支护结构外侧至放坡土体坡脚的水平距离 (m) ;
b一一支护结构外侧放坡土体坡脚至坡顶的水平距离
(m) 。

5.2.7 距支护结构距离 α 存在与支护结构平行的条形基础分布


时(图 5.2.7) ,其附加压力在基坑外侧深度 Zi 范围内产生的竖
向应力标准值 σIk 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 当 Zi < (α+ d h ) 时,可不考虑基础底面附加应力对支护

结构的影响, σIk =0;


2 当 (α+ d h ) 运 Zi 运 (3α + b + d h ) 时
( p- γdh)b
σIk = b + 2α (5.2.7)

式中 :p一一基础底面处附加压力标准值 (kPa) ;
d h 一一基础埋置深度 (m) ;

b一一基础底面宽度 (m) ;
α一一基础边距支护结构的距离 (m) 。
3 当 Zi > (3α + b + d h ) 时, σlk =0 。
件十土才

/
/
45 0
/ 川也
--vJ 一-一时|电
/ I ~、
/
/
/
/

图 5.2.7 条形基础产生的竖向应力计算图

22
5.2.8 距支护结构距离 α 存在与支护结构平行的矩形基础时
(图 5.2.7) ,其附加压力在基坑外侧深度 Zi 范围内产生的竖向应
力标准值 σlk 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 当 Zi < (α+ d h ) 时, σlk =0;
2 当 (α+ d h ) < Zi :::::; (d h + 3α+ b) 时

( p- γd h ) bl
σlk = (b + 2α) (l + 2α)
(5.2.8)

3 当 Zi > (3α + b + d h ) 时, σlk =0 。


式中 : 1一一基础底面长度( m) 。
5.2.9 距支护结构距离 α 的基坑外侧土体存在大面积开挖时
(图 5.2.9) ,在基坑外侧深度 Zi 处竖向应力标准值 σaik 可按下列
规定计算:
1 当 Zi < α 时
σaik =γ miZi (5.2.9-1 )
式中 :γm' 一一深度 Zi 以上土的加权平均天然重度 (kN/m 3 )。
2 当 α 运 Zi < b + do 时
I Z, -a \
ik 叮叮 Zz- 百瓦3·do) (5.2.9-2)

3 当 zi~b + do 时
σaik =γ mi(Zi - do ) (5.2.9-3 )

图 5.2.9 墙背开挖竖向应力计算图

23
5.2.10 对于局部开挖或墙后土体存在防空洞等复杂情况,在基

坑外侧深度 Zi 产生的竖向应力标准值 σ 此可按本规程第


5.2.4 条~第 5.2.9 条的规定对各种应力进行迭加计算。
5.2.11 第 i 层土的主动土压力系数 K ai , 应按下式计算:

Kai = 叫 ι 号) (5.2.11)

式中:伊 z 一一一第 i 层士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0) 。


5.2.12 当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有严格限制达不到产生主动土压力
的条件时,土压力宜按静止土压力计算,并考虑最不利荷载组
合。此时在基坑外侧计算深度处坚向应力标准值 σaik 可按下式
计算:
σaik =γ miZi (5.2.12-1)
静止土压力系数 K。可在侧压力仪或有特殊装置的三轴压缩
仪中测定,在元试验条件下,可用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Ko = 1 - sin (,O' (5.2.12-2)
式中 ; (,0' 一一土的有效内摩擦角 (0) 。

5.3 水平抗力标准值确定

5.3.1 基坑内侧水平抗力标准值 epik 可按下列规定计算(图

5.3. 1) ;
1 砂土及碎石土:

1 )当计算点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时
e pik = σ pikKpi (5.3.1-1 )
2) 当计算点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

epik = σpik K pi + (z i - h wp ) (1 - K pi )γw (5.3.1-2)


式中 :σpik 一-作用于基坑底面以下深度 Zi 处的竖向应力标准值
(kPa) ,可按本规程第 5.3.2 条的规定计算;
Kpi 一一第 i 层土的被动土压力系数,可按本规程第 5.3.3
条的规定计算。
2 教性土及粉土:

24
epik = σ pikKpi + 2c ;K;: (5.3.1-3)

图 5.3.1 水平抗力标准值计算图

5.3.2 作用于基坑底面以下深度 Zi 处的竖向应力标准值 σpik 可


按下式计算:

σpik =γ miZi (5.3.2)


式中 :γm →一深度 Zi 以上土加权平均天然重度 (kN/m 3 )。
5.3.3 第 i 层士的被动土压力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Kpi = 叫 45o+~i) (5.3.3)

5.4 岩土参数取值

5.4.1 土压力计算时,士的抗剪强度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淤泥及淤泥质士应采用有效自重应力下预固结的三轴不

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
2 正常固结的饱和茹性土应采用在土的有效自重应力下预

固结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当施工挖土速度较慢,

排水条件好,土体有条件固结时,可采用兰轴固结不排水抗剪强

度指标或直剪固结快剪强度指标;
3 在t、类土采用有效应力强度指标1

25
挖深度、周边荷载等条件相近,且分层对称开挖时,
取 λ=0.5; 支撑两对边基坑的土性、开挖深度、周
边荷载等条件或开挖时间有差异时,对土压力较大
或先开挖的一侧,取 λ= 0.5 - 1. 0 ,且差异大时取
大值,反之取小值;对土压力较小或后开挖的一侧,
取(1 -λ) ;当基坑一侧取 λ=1 时,基坑另一侧应
按固定支座考虑;对竖向斜撑构件,取 λ= 1;
αR 一一支撑松弛系数,对棍凝土支撑和预加轴向压力的钢
支撑,取 αR= 1. 0 ,对不预加轴向压力的钢支撑,
取 αR =0.8 -1.0;
E一一支撑材料的弹性模量 (kPa);
A一一支撑的截面面积 (m 2 ) ;

lo 一一受压支撑构件的长度 (m) ;
S一一支撑水平间距 (m) ;
ba--基坑侧壁计算宽度 (m) ;
。一一支撑与支护面法线的夹角 (0) 。

5.5.3 拉力型钢绞线锚杆或普通钢筋锚杆的支点水平刚度,可
通过本规程附录 G 规定的基本试验得到的轴向拉力与水平位移的
关系按下式确定:
( Q2 - QI )b a
R -
= '/~~ ":n"
(S2 - SI) S
(5.5.3-1)

式中:矶、 Q2 一一锚杆循环加荷或逐级加荷试验中 (Q-S) 曲线


上对应锚杆锁定值与轴向拉力标准值的荷载
值 (kN) ;

町、 S2 一一 (Q -s) 曲线上对应于荷载为矶、仇的锚头位
移值 (m) ;
S一一-锚杆水平间距 (m) 。
当元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式计算:
E-A AP-2
'lc--+ um-A
鸣、

ijA-SA
g--
JV-c

a-


句,"
'且

puo
-azb AO
一E
-句

gu
(5.5.3-2)
-,,,.、

E、、』,,

r ,,
3

27
Ec-EsAp+Em(A-Ap)
-二

(5.5.3-3)

式中 : Es --锚杆杆体的弹性模量 (kPa);
Ec--锚杆的复合弹性模量 (kPa) ;

Ap-一锚杆杆体的截面面积 (m 2 ) ;

A一一锚杆固结体的截面面积 (m 2 ) ;

lf-一锚杆的自由段长度 (m) ;
la--锚杆的锚固段长度 (m) ;
Em--一锚杆固结体的弹性模量 (kPa) ;
θ-一锚杆与水平面的夹角 (0) ;
ba---计算宽度 (m) ;

s-一-锚杆的水平间距 (m) 。
5.5.4 桩(墙)式支护结构内力、变形与支点力的计算应根据
施工过程按本规程附录 A 的增量法进行计算,也可以按其他能考
虑施工过程的可靠方法进行计算。
5.5.5 被动侧土体抗力超过被动土压力时,超过部分应进行应
力转移,作为新增外力,按增量法进行迭代。
5.5.6 考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或空间效应明显的基坑也可采
用三维数值计算法进行仿真分析。
5.5.7 作为对撑的支撑,应根据立柱设置等情况分别复核支撑
的垂直向和水平向的稳定性。
5.5.8 冠梁和腰梁可把支点作为支座按弹性连续梁计算其内力。
5.5.9 结构内力及支点力的设计值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 截面弯矩设计值 M

M = 1. 25γoMc (5.5.9-1 )

式中: Mc--截面弯矩计算值 (kN . m) ,可按本规程第 5.5.4

条的规定计算。
2 截面剪力设计值 V

V = 1. 25γo Vc (5.5.9-2)
28
式中: Vc -截面剪力计算值 (kN) ,可按本规程第 5.5.4 条的

规定计算。
3 支点结构第 j 层支点力设计值 T句:
T句= 1. 25γoT cj (5.5.9-3)
式中: Tcj 一一第 j 层支点力计算值 (kN) ,可按本规程第 5.5.4

条的规定计算。

5.6 截面承载力计算

排桩、地下连续墙及支撑体系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应按下列
规定计算:
1 正截面受弯及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以及纵向钢筋、箍
筋的构造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昆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 的有关规定;
2 圆形截面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按本规程附录 D 的规定计
算,正截面弯矩设计值可按本规程第 5.5.9 条的规定确定。

5.7 支护结构稳定计算

5.7.1 悬臂支护结构稳定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抗倾覆稳定计算应满足下式(图 5.7. 1) :

""

""

图 5.7.1 悬臂式支护结构稳定计算简图

29
hp 'L Ep)- 1. 2γoha 'L Eai?!;O (5.7.1)
式中: 'L Ep)一一桩、墙底以上根据本规程第 5. 3 节确定的基坑
内侧各土层水平抗力标准值 e pik 的合力之和
(kN) ;
hp 一一合力 'L E凹作用点至桩、墙底的距离 (m) ;
'L Eai-. 桩、墙底以上根据本规程第 5. 2 节确定的基坑
外侧各土层水平荷载标准值 e aik 的合力之和
(kN) ;
ha 合力 'L Eai 作用点至桩、墙底的距离 (m) 0

2 计算确定的嵌固深度 hd 除满足稳定要求外,尚应通过采
用附录 A 的增量法及其他可靠方法计算变形,满足变形控制
要求;
3 hd 设计值小于 O.4h 时,宜取 O.4h o
5.7.2 单支点支护结构稳定计算应满足下式(图 5.7.2) :

d
m
h、

图 5.7.2 单支点支护结构稳定计算简图

hp 'L Ep) 一1. 2γo h a 'L E ai ?!; 0 ( 5. 7. 2)


式中: 'L E 凹一一一基坑内侧各土层水平抗力标准值的合力之和
(kN) ;
hp 一一一合力 'L Ep) 作用点至支点的距离 (m) ;
'L Eai-一基坑外侧各土层水平荷载标准值的合力之和

30
(kN) ;
ha--合力 I, E ai 作用点至支点的距离 ( m) 。
5.7.3 多支点支护结构稳定计算应满足式 (5.7.3) (图
5.7.3) :
M + hp I, Epj - 1. 2γoha I, Eaci~O (5.7.3)
式中 :M一一最下一个支撑点以下支护结构的抗弯强度 (kN.m);

hp-一合力 I, E pj 作用点至最下→个支撑点的距离 (m) ;


I, E aci --基坑外侧最下一道支撑以下各土层水平荷载标准值
的合力之和 (kN) ;
ha--合力I, Eaci 作用点至最下一个支撑点的距离( m) 。

"'"

气3

"'"

图 5.7. 3 多支点支护嵌固深度计算简阁

5.7.4 抗隆起稳定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支护结构底面以下土体抗隆起稳定性计算(简图见图
5.7.4-1) 满足下式:
N 一+

lu-h
+了 '··uu
rq 一+
γ 一γ

C{q
plv-、 ,/

>/ K
句'--'1

(5.7.4-1)
-B

N_ = tan 2 145 0 +生 ìeτta叭 (5.7.4-2)


吁\ 2 J

31
q

图 5.7.4-1 抗隆起稳定性验算简图

Nc = (N q 一 1) /tan伊 k (5.7.4-3)
式中: Ks ~~抗隆起稳定安全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三
级的支护结构, ks 分别不应小于1. 8 ,1. 6 、1. 4;
γI 一一-基坑外侧挡土构件底面以上土的天然重度
(kN/m勺。对多层土,取各层土按厚度加权的平均
重度;
γ2 一一基坑内侧挡土构件底面以上的天然重度 (kN/m 3 )。
对多层土,取各层土按厚度加权的平均重度;
Id--挡士构件的嵌固深度 (m) ;

q一一基坑外侧地面的分布荷载或邻近建筑基础下的附加
分布荷载 (kPa) ;
N c 、 N q 一一承载力系数;

C k 、叭一一一分别为挡土构件底面以下土的茹聚力 ( kPa) 、内摩


擦角的标准值,按本规程第 5.4.1 条的规定取值。
当挡土构件底面以下的土体为分层土时,应取最不

利土层的 Ck 、伊 k 值;
2 挡土构件底面以下的软弱下卧层,尚应按式 (5.7.4-1)
进行软弱下卧层的抗隆起稳定验算,但式 (5. 7. 4-1 )中的 γ1 、
γ2 应取软弱下卧层顶面以上土的重度 , ld 应以 D 代替。
注 :D 为基坑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土层厚度 (m) 0

32
3 嵌固深度应符合式 (5.7.4 -4)以最下层支点为轴心的圆

弧滑动稳定性(简图见图 5.7.4-2) 要求;

三[ c)j + (qjb j + t:. Gj ) cos印刷伊j]


γ1 (5.7.4 -4)
工 (qjb j + t:. G) sin饵 I l

式中 :γl →一以最下层支点为轴心的圆弧滑动稳定安全系数, γl
不应小于1. 6γ。;
巧、伊J 一一第 j 土条在滑弧面处土的教聚力( kPa) 、内摩擦
角( 0) ;
4 一一第 j 土条的滑弧段长度 (m) ,取马= b/cos(}j;
qj一一作用在第 j 土条上的附加分布荷载标准值 (kPa) ;
b j 一一第 j 士条的宽度 (m) ;

昕一一第 1 土条滑弧面中点处的法线与垂直面的夹
角( 0) ;
t:. G{一一第 j 土条的自重 (kN) ,按天然重度计算。
4 悬臂式支挡结构可不进行抗隆起稳定验算。
5.7.5 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宜按本规程附录 C 的圆弧滑动法
进行验算。
「26

NH

图 5.7.4-2 以最下层支点为轴心的圆弧滑动稳定性验算

5.7.6 抗渗流稳定性的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基坑地层为单→均匀透水层,地下水为潜水时,侧向
33
截水的排桩、地下连续墙或截水帷幕的嵌固深度设计值除满足本
章节上述的规定外,尚应满足式 (5. 7. 6-1 )的抗渗稳定条件
(图 5.7.6) :

"""

图 5.7.6 基底为透水层的潜水抗渗稳定性计算简图

1.5γARV-'VF
hd 兰'~': ' (h-h wa ) (5.7.6-1)

式中: hd 一一桩(墙、截水帷幕)嵌固深度 (m) ;


γ。一一建筑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

γw 一一-地下水的重度 (kN/m勺,取 γw =10kN/m3 ;


γ' 一一基坑底土体的有效重度 (kN/m 3 ) ;

h一一基坑开挖深度 (m) ;

hwa 一一地下水深度 (m) 0

基坑侧壁土体渗透系数不同的非均质含水层,须根据各土层
的渗透系数计算各土层承担的水头,再进行坑底土层的抗渗稳定
验算。
2 当基坑坑底土体为透水层,地下水为承压水时,侧向截
水的排桩、地下连续墙或截水帷幕的嵌固深度设计值也按式
(5.7.6-1) 计算,但此时式中的 hwa 取承压水测管水位:
3 当基坑坑底土体为相对弱透水的隔水层,踊水层以下的
地下水为承压水,且未用截水帷幕隔断其基坑内外的水力联系
时,坑底隔水层的厚度应满足下式抗渗稳定条件:

γt;;;: 1. 2γ。 γw (h - hwa + t) (5.7.6-2)


34
式中 : t一一坑底隔水层厚度 (m) ;
γ。一一建筑基坑侧璧重要性系数;

γw 一一地下水的重度 (kN/m勺,取 γw = 10kN/m3 ;

γ一一-基坑底土体的重度 (kN/m 3 ) ;

h一一基坑开挖深度 (m) ;
hw.--叨地下水深度 (m) 。

4 当基坑坑底土体为级配不连续的砂土、碎石土含水层时,
尚应进行管涌的可能性判别。

35
6 坡率法支护

6.1 一般规定

6. 1. 1 坡率法适用于场地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位较深、基坑

周边环境许可的场地。
6.1.2 坡率法应控制边坡高度和坡度,必要时辅以辅助措施。
放坡设计与施工应考虑雨水的不利影响。边坡高度和坡度应根据
经验,按工程类比的原则分析确定。
6. 1. 3 高度较大的边坡应分级放坡,并应验算边坡整体和各分
级的稳定性。

6.2 设计

6.2.1 当无经验,且土质均匀良好、地下水贫乏、元不良地质
现象和地质环境简单时,土质边坡的坡高及坡率允许值可按表
6.2.1 的规定确定。

表 6.2.1 土质边坡允许坡高及坡率允许值

边坡土体类别 土体状态 允许坡高( m) 坡率允许值

密实 6 1: 0.35 町 1: 0.50

碎石土 中密 6 1: o. 50 - 1: O. 75

稍密 5 1: O. 75 .:. 1: 1. 00

砂土 5 1: 1. 00 - 1: 1. 50

坚硬 6 1: O. 33 - 1: 1. 00

粉质教土 硬塑 5 1: 1. 00 - 1: 1. 25

可塑 4 1: 1. 25 - 1: 1. 50

粉土 S , ", 0. 5( 稍湿) 5 1: 0.75 - 1: 1. 25

36
续表

边坡土体类别 土体状态 允许坡高 (m) 坡率允许值

坚硬 6 1: O. 33 - 1: 1. 00

教土 硬塑 5 1: 1. 00-1: 1. 25

可塑 4 1: 1. 25 - 1: 1. 50
中密、密实的建
杂填土 5 1: 0.75 - 1: 1. 00
筑垃圾土

注: 1 表中碎石土的充填物为坚硬或硬塑状态的秸性土;对于砂土或充填为砂
土的碎石土,其边坡坡率允许值应按自然休止角确定;
2 稍密杂填土和未经压实的素填土的坡高不宜大于 3m ,坡率应根据当地经
验按工程类比法确定。

6.2.2 在边坡保持整体稳定的条件下,对元外倾软弱结构面的
边坡,当元类似工程经验时,岩质边坡的坡高及坡率值可根据边
坡岩体类型并结合岩石的风化程度按表 6.2.2 确定。
6.2.3 放坡高度大于表 6.2.1 和表 6.2.2 中的允许坡高值的边
坡,应采用分级放坡并设置过渡平台。土质边坡的过渡平台宽度
不宜小于1. Om ,岩质边坡的过渡平台宽度不宜小于 O.5m 。
6.2.4 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边坡应按本规程附录 C 中圆弧滑
动条分法进行验算:
1 土质边坡;
2 坡顶边缘存在较大静载或动载;
3 坡高或坡率超过表 6.2.1 和表 6.2.2 中的允许坡高值、

坡率允许值。
表 6.2.2 岩质边坡允许坡高及坡率允许值

边坡岩体类型 风化程度 允许坡高 (m) 坡率允许值

微风化 15 1: 0.10-1: 0.15

I 类 中风化 12 1: O. 15 - 1: O. 25

强风化 10 1: O. 25 - 1: O. 35
微风化 12 1: 0.15 阳 1: 1. 25

E类 中风化 10 1: O. 25 - 1: O. 35
强风化 8 1: 0.35-1: 0.50

37
续表

边坡岩体类型 风化程度 允许坡高( m) 坡率允许值

微风化 10 1: O. 25 - 1: O. 35

E类 中风化 10 1: O. 35 - 1: O. 50

强风化 8 1: O. 50 - 1: O. 75

微风化 10 1: O. 35 - 1: O. 50

W类 中风化 8 1: 0.50-1: 0.75

强风化 6 1: 0.75 - 1: 1. 00
全风化 8 1: 1. 00-1: 1. 25
V类
半成岩 6 1: 1. 25 阳 1: 1. 50

注:边坡岩体类型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 的规定由岩石的坚硬程度

和完整性确定。

6.2.5 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岩质边坡尚应按由软弱夹层或结
构面控制的可能滑动面进行验算:
1 存在外倾软弱结构面;
2 岩层层面或主要节理面的倾向与边坡开挖面倾斜方向一
致,且二者走向的夹角小于 45 0。

6.2.6 土质边坡或易于软化的岩质边坡应在坡顶、坡面、坡脚和
平台设置排水系统,在坡顶外围设置截水沟;坡面宜采取挂网后
抹水泥砂浆或喷射混凝土等保护措施且设置泄水孔(图 6.2.6) 。

4
2

图 6.2.6 典型坡面处理示意图

1 一截水沟; 2一混凝土(砂浆)护面; 3 一放坡坡面;

4一固网短钉; 5 一泄水孔; 6一排水沟

38
6.3 施工

6.3.1 放坡开挖应采取必要的降水措施或截水措施,开挖时基
坑内和基坑周围地表应有排水系统。
6.3.2 边坡开挖应进行坡脚、坡面的保护,保护措施应符合下
列规定:
1 宜采用砂包压脚或打入短木(钢)桩、预制混凝土
桩等;
2 坡面应用水泥砂浆或细石棍凝土抹面,厚度宜为 30mm -
60mm 。也可用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护面,钢筋直径宜为 5mm -
8mm ,间距宜为 150mm - 250mm ,喷射细石混凝土厚度宜为
80mm -100mm 。坡面应预留泄水孔,泄水孔应设置反滤措施,
且纵横间距宜为 3m -4m;
3 坡面水应引人周边排水沟。

39
7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

7.1 一般规定

7. 1. 1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适用于基坑开挖深度不大于 6m 且基
坑周边环境对变形要求不高的支护工程。
7. 1. 2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素填土、
粉土、无流动地下水的砂土、软塑教性土等土体;当用于存在较
多地下障碍物、有机质土、塑性指数 lp 大于 25 的蒙古土、地下水
具有腐蚀性以及无工程经验的地区时,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
用性;不得用于泥炭土、泥炭质土层。
7. 1. 3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宜进行现场试验性施工或根据类似
工程经验选择合适的外加剂及其掺量、水泥配合比、施工工艺与
施工参数。
7. 1. 4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宜由格栅式布置的水泥土桩体与桩
间土体组成,桩体的平面布置应满足重力式挡土墙整体工作的
要求。

7.2 设计

7.2.1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挡土墙结构的嵌固深度和墙体厚度计算;
2 抗滑动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和整体稳定性验算;
3 挡土墙墙身正截面承载力验算:
4 挡土墙的平面布置及有关构造设计。
7.2.2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嵌固深度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嵌固深度计算值 ho 宜按整体稳定条件采用圆弧滑动简单
条分法确定,可按下式计算(图 7.2.2) :
40
I, CJi + I, (qOb i +WJcosOitan帆一 γ k I, (qob i +w i )sinO i 注。

(7.2.2-1)
式中: C í 、伊 z 一一最危险滑动面上第 i 土条的教聚力 ( kPa) 、 内
摩擦角标准值( 0) ;

It-- 第 i 土条的弧长 (m) ,取 lι= b/cosO i ;


b i 一一第 i 土条的宽度 (m) ;

w i 一一作用于滑裂面上第 i 土条的重量 (kN/m) ,按

上覆土层的天然重度计算;
Oz--第 i 土条弧线中点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0) ;
γk 一一整体稳定分项系数,其值不应小于1. 3 。
当墙底以下存在软弱土层时,尚应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整体稳
定性 。

图 7.2 . 2 整体滑动稳定性验算

2 对于均质带性土、粉土或砂类土,嵌固深度计算值可按
下式确定:
ho=noh (7.2.2-2)
式中: no-一一嵌固深度系数,可根据土层固结快剪摩擦角¢及教
聚力系数 δ 查表 7.2.2 得出 。 站聚力系数 δ 可按下
式确定:
8 =c/γh (7.2.2-3)
式中: 8一一土层固结快剪站聚力系数;

41
c一一土层固结快剪蒙古聚力标准值 (kPa) ;
γ一一土的重度 (kN/m 3 )。
表 7.2.2 嵌固深度系数内

b入o. ∞
7.5 10.0 12.5 15.0 17.5 20.0 22.5 25.0 27.5 30.0 32.5 35.0 37.5 40.0

3.18 2.24 1. 69 1. 28 1. 05 0.80 0.67 0.55 0.40 0.31 0.26 0.25 0.15 <0.1

0.02 2.87 2ω 1. 51 1. 15 0.90 0.72 0.58 0.44 0.36 0.26 0.19 0.14 <0.1

0.04 2.54 1. 74 1. 29 1. 01 0.74 o.ω 0.47 0.36 0.24 0.19 0.13 <0.1

0.06 2.19 1. 54 1. 11 。.81 0.63 0.48 0.36 0.27 0.17 。 12 <0.1

0:08 1. 89 1.28 0.94 aω 0.51 0.35 0.26 0.15 <0.1 <0.1

0.10 1. 57 1. 05 0.74 0.52 0.35 0.25 <0.1 <0.1

0.12 1. 22 0.81 0.54 0.36 0.22 <0.1 <0.1

0.14 0.95 0.55 0.35 0.2碑 <0.1

0.16 0.68 0.35 0.24 <0.1

0.18 0.34 0.24 <0.1

0.20 0.24 <0.1

0.22 <0.1

3 嵌固深度设计值宜按下式确定:
hd =1. 2γoho (7.2.2 -4)
4 当嵌固深度设计值 hd 小于 0.4h 时,宜取 0.4h 。
7.2.3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墙体厚度设计值 b 宜根据抗倾覆稳
定条件按下列规定计算:
1 当水泥土墙底部位于碎石土或砂土时,墙体厚度设计值
宜按下式确定(图 7.2.3α) :

10 x (1. 3γOha 'i, E ai - hp 'i, E p)


b注 l
5γcs (h + h d ) -2γ。 γ w(2h +3h d -h wp - 2hwa)

(7.2.3-1 )
式中: 'i, E剧一一水泥土墙底以上基坑外侧水平荷载标准值合力
之和 (kN) ;
42
ha--合力 I. E剧作用点至水泥土墙底的距离 (m) ;
I. Epj一一水泥土墙底以上基坑内侧水平抗力标准值的合
力之和 (kN) ;

hp 一一合力 I. Ep 作用点至水泥土墙底的距离 (m) ;


γcs 一一水泥土墙体平均重度 (kN/m 3 );
γw 一一水的重度 (kN/m勺,取 γw = 10kN/m3 ;
hwa--基坑外侧水位深度 (m) ;
h wp 一一基坑内侧水位深度 (m) 。

~
。)

图 7.2.3 墙厚 b 计算简图
(α) 墙底部位于砂土或碎石土 ; (b) 墙底部位于秸性土或粉土

2 当水泥土墙底部位于蒙古性土或粉土时,墙体厚度设计值
宜按下列经验公式确定(图 7.2.3b) :

注 J2X( 1. 3 叭 zμ
Eai -h
(7.2.3-2)
γcs(h+h d )
3 当按本条第 1 、 2 款确定的水泥土墙厚度设计值小于 O.4h
时宜取 O.4h 。

7.2.4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沿墙体底面的抗滑动稳定性应按下
式验算:
1. 2γo I. Eai :s;;, I. Epj +μ • G (7.2.4)
式中 :G一-重力式挡土墙自重 (kN) 。当挡土墙底部为粉土、

43
砂土或碎石土时,地下水位以下部分的挡土墙自重
取有效重度计算,地下水位深度取挡土墙前后两侧
地下水位深度的平均值;
μ一一-基坑侧壁底与土的摩擦系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
当元试验资料时,可参考表 7.2.4 取值。
表 7.2.4 挡土墙与土的摩擦系数

软塑淤泥质土 0.20 -0. 25

可塑一坚硬秸性土 0.25 -0.35

粉土 0.30 -0. 40

砂土 0.40 -0.50

碎石土 0.50

7.2.5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的抗倾覆稳定性应按下式验算:
1. 3γoh.LEai :S;;_ hpLEpj+G. b/2 (7.2.5)
7.2.6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的墙厚设计值除应符合本规程第
7.2.3 条要求外,尚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正截面承载力验算:
1 压应力验算:

1 均γcs Z +卡λs (7.2.6-1 )

式中 :γ 囚一-水泥土墙平均重度 (kN/m 3 ) ;

z一一-由墙顶至计算截面的深度 (m) ;
M一一单位长度水泥土墙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
(kN . m) ,可按本规程式 (5.5.9- 1)计算;
W一一单位长度水泥土墙抗弯截面模量 (m 3 ) ;

fcs --水泥土开挖龄期时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kPa) 。


2 拉应力验算:

号 -γcsZ :S;;_ O 吼 (7.2.6-2)

7.2.7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的正截面应力验算应包括下列部位:

1 基坑底面以下主动、被动土压力强度相等处;
2 基坑底面处;
44
3 水泥土墙的截面突变处。
7.2.8 当地下水位高于坑底时,地下水渗透稳定性应按本规程
第 5.7.6 条的规定进行验算。
7.2.9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的平面布置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格栅布置时,水泥土的置换率,对淤泥不宜小于
0.8 ,对淤泥质土不宜小于 0.7 ,对秸土及砂土不宜小于 0.6; 格
栅长宽比不宜大于 2 ,横向墙肋的净距不宜大于1. 8m;
2 相邻水泥土桩之间的搭接宽度不宜小于 150mm;
3 使用的水泥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42.5R ,水泥掺入比应根
据水泥土强度设计要求确定。水泥土搅拌桩的水泥掺入比不应小
于 12% ,对粉土、粉质蒙古土、粉砂、中砂、松散或稍密粗砂或
砾砂及填土的水泥掺入比宜为 129毛 -16% ,对流塑一可塑淤泥、
淤泥质土宜为 15% -20%; 高压喷射注浆的水泥掺入比不宜小
于 30% ;
4 宜在墙顶面设置混凝土盖板,盖板厚度不宜小于 200mm ,
宽度不宜小于墙宽, r,昆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25 ;水泥土桩体
宜通过插筋与盖板连结。
7.2.10 水泥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宜采用 28 天龄期的单轴无侧
限抗压强度,并且宜通过试验确定。
7.2.11 水泥土桩施工时,邻近不得进行抽水作业,对于砂土、
粉土、勃性土,在水泥土桩,施工完成 3 天后,方可进行抽水作
业,对于淤泥或淤泥质土,在水泥土桩,施工完成 4 天后,方可
进行抽水作业。需提前抽水作业的,浆液应加促凝或早强剂。

7.3 施工

7.3.1 深层搅拌桩和高压喷射注浆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
列规定:
1 施工场地应平整,地上、地下障碍物应清除;
2 明沟、池塘及洼地等应抽水和清龄,回填砂土、粉土或
粉质蒙古土并压实,不得回填杂填土或生活垃圾;
45
3 地表过软应采取防止施工机械失稳的措施;

4 边坡附近施工应考虑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必要时应采
取相应措施;
5 施工机具的安装和调试应完成,搅拌桩机底盘应水平,
导向架应竖直,钻杆的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 1% ;搅拌头的直径
应定期复查,其磨耗量不应大于 10mm; 桩位偏差不应大
于 20mm;

6 工艺性成桩试验已完成,试桩数量不少于 3 根。
7.3.2 深层搅拌桩施工工艺流程应为:
1 搅拌桩机就位、调平:
2 喷浆预拌下沉至设计深度;
3 喷浆提升至预定的停浆面;
4 重复搅拌喷浆下沉至设计深度;
5 再喷浆搅拌提升至桩顶预定停浆面;
6 移至下一桩位。
7.3.3 深层搅拌的水泥浆水灰比宜为 0.6 -0.8 ,水泥浆应过筛,
浆液不应离析,泵送应连续。喷浆量宜采用经国家计量部门认证
的监测仪器自动记录。
7.3.4 预搅下沉不宜冲水,当遇较硬土层致使下沉受阻时可适
量冲水,但应考虑冲水对桩身强度的影响。
7.3.5 搅拌头应在桩端原位喷浆搅拌不小于 308 ,搅拌提升速度
不应大于 0.8m/min o

7.3.6 全桩长度应重复搅拌不少于一次。粗砂、砾砂层,宜增
加搅拌次数。
7.3.7 成桩过程宜连续,因故中断时应将搅拌头下沉至停浆点
以下 0.5m ,待恢复供浆时再成桩;且中断时间不应超过 3h 。
7.3.8 相邻搭接桩施工的时间间隔不应大于 24h ,否则待搭接
的桩应进行空钻留出搭接棒头或者采取局部补桩或高压喷射注浆
等补强措施。
7.3.9 高压喷射注浆施工工艺流程应为:
46
1 机械就位、调平;
2 钻孔,插入高压喷射注浆管至设计预定的深度;
3 自下而上喷射注浆,边喷射、边提升注浆管,直至预定
的停浆面;
4 移至下一桩位。
7.3.10 高压喷射注浆单管法及二重管法的水泥浆液压力宜大于
却MPa; 三重管法高压水射流的压力宜大于 30MPa ,水泥浆液压力宜

大于 lMPa ,气流压力宜取 0.7MPa; 单管法的提升速度可为


20cm/ min - 25cm/ min ,旋转速度 20甲m-25叩m; 二重管法及三重管
法的提升速度可为 6cm/ min - 12cm/ min ,旋转速度 8rpm -12rpm 。
7.3.11 高压喷射注浆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应按工程要求确定,可
取 0.8 - 1. 5 。三重管法注入水泥浆液的密度宜取1. 5g/cm 3 -

1. 6g/cm 3 ,返浆密度宜取1. 2g/cm 3 -1. 3g/cm 3 。


7.3.12 高压喷射注浆的注浆孔与高压注浆泵的距离不宜过远。
注浆孔的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 1% ;桩位的偏差不应大于 30mm ,
成桩直径和桩长不得小于设计值,注浆管分段提升的搭接长度不
应小于 100mm 。
7.3.13 对需要扩大喷射注浆范围或提高注浆体强度的工程,可
采取复喷措施。
7.3.14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的插筋可在桩顶喷搅完成后及时插
入,也可预成孔后插入再注浆。插筋的平面位置偏差不应大于
20mm ,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 1% 。
7.3.15 水泥土应留有 28d 以上龄期的试件。水泥土强度达到
709毛设计强度时或成桩 14d 后基坑方能进行开挖。
7.3.16 施工应记录实际孔位、孔深和钻孔内的地下障碍物、洞
穴、涌水、漏水及与地质勘探报告不符等情况,以及相应采取的
补救措施。

47
8 排桩支护

8.1 一般规定

8. 1. 1 悬臂排桩支护适用于基坑周边环境对支护结构变形要求
不高的基坑支护工程。单支点和多支点排桩支护适用于开挖深度
较大、基坑周边环境对支护结构变形控制要求严格的基坑支护
工程。
8. 1. 2 当桩间可能发生漏水时,排桩应采取可靠的桩间或桩后
截水措施。截水设计应按本规程第 18.4 节的规定执行。
8.1.3 基坑内存在人工挖孔桩施工应考虑其对周边环境及排桩
支护结构的不利影响。

8.2 设计

8.2.1 排桩支护结构设计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排桩的承载力和变形计算;
2 锚杆、支撑体系的承载力和变形计算;
3 支护体系局部和整体稳定性计算;
4 基底抗隆起、基坑抗渗流稳定验算;
5 构造设计。
8.2.2 排桩纵向受力钢筋应按基坑开挖和地下室施工期间所有

工况的桩身弯矩包络图配筋,且宜沿桩身截面均匀对称、全断面
布置,竖向可按内力分布分段配置,并应有不少于一半的纵向钢
筋通长配置。
8.2.3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排桩的单桩桩身正截面弯矩不宜大于
其极限弯矩的 75% 。
8.2.4 桩间距应根据排桩受力及桩间土稳定条件确定。相邻桩
48
的中心距宜小于 2D 且桩间净距不宜大于1. Om ,桩间土应采取防
护措施。
8.2.5 桩顶应设置冠梁,冠梁宽度不宜小于支护桩直径,高度
宜为 O. 5D -0. 8D 。冠梁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支护桩应与冠梁可靠连接。灌注桩桩顶纵向钢筋应伸入
冠梁内不少于 30D 。
2 当不考虑冠梁与排桩共同作用时,冠梁可按现行国家标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 进行构造配筋。当考虑冠
梁与排桩共同作用时,应按本规程第 13.2.6 条、第 13.2.7 条的
规定进行冠梁配筋。
8.2.6 支锚式排桩支护结构水平腰梁的几何中心标高应与支点
力中心一致,腰梁与排桩之间可用预埋铁件或锚筋连接。
8.2.7 灌注排桩的?昆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5 ,纵向受力钢

筋宜采用 HRB400 级钢筋。


8.2.8 排桩支护结构的内支撑和锚杆等设计应按本规程第 13 章

和第 14 章的规定执行。

8.3 施工

8.3.1 排桩施工前应进行试桩,试桩数量应根据工程规模及施
工场地地质情况确定,且不宜少于 2 根 0
8.3.2 灌注桩排桩施工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桩位偏差不应大于 50mm;
2 孔深的偏差应为 Omm - + 300mm ,孔底沉渣厚度不应大
于 200mm ,排桩兼作承重结构时,孔底沉渣厚度不应大
于 100mm;

3 桩身垂直度不应大于 1/150 ,桩径的偏差应为 Omm -


+ 100mm;
4 钢筋笼宜整体安装,非均匀配筋的钢筋笼应保证其安放

方向与设计方向一致;
5 水下混凝土的配制强度等级应高于设计桩身强度等级;
49
6 排桩顶的泛浆高度不应小于 500mm 。
8.3.3 除满足第 8.3.2 条外,钻(冲)孔灌注排桩的施工尚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桩孔净间距过小或采用多台机同时施工时,相邻桩应间
隔施工,已完成浇筑混凝土的桩与施工中邻桩的间距应大于 4 倍
桩径,或间隔施工时间应大于 36h;

2 桩身范围内存在较厚的粉土、砂土层时,宜适当提高泥
浆密度和蒙古度。
8.3.4 除满足第 8.3.2 条外,旋挖灌注排桩的施工尚应符合下
列规定:
1 应根据地层地质条件选用让泥浆顺利通过的钻头;
2 成孔前及提出钻斗时均应检查钻头保护装置、钻头直径
及钻头磨损情况;
3 应根据地质情况控制泥浆密度和蒙古度以及泥浆液面高度;
4 在易缩颈土层应增加扫孔次数;
5 钻机因故停止钻孔时,应保持正常的泥浆液面;
6 达到设计深度时,应采用清孔钻头清除孔内虚土。
8.3.5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排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单节桩,当采用驳桩时,相邻两桩接头不得在同
一水平面上;
2 锤击沉桩施工,宜重锤低击,应保持桩锤、桩帽和桩身
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并随时检查桩身的垂直度;
3 基坑边靠近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时,应采用静力压
桩法施工,并应根据环境状况控制压桩施工速率;
4 静压沉桩施工的抱压力不应大于桩身允许侧向压力的
1. 1 倍,桩身抱压允许压桩力可按下式估算:
Pjmax = γtλ A (8.3.5)
式中: Pjmax 一一静压桩桩身抱压允许压桩力 (kN) ;
γt一一-静压桩抱压允许压桩力桩型调整系数,实心方桩
1. 05 ,空心方桩和 PC 管桩1. 00 , PHC 管
50
桩 0.95;

λ 一一-静压桩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kPa) ;

A一一静压桩截面面积 (m 2 )。
8.3.6 除满足第 8.3.2 条外,咬合桩施工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前,应沿咬合桩两侧设置导墙;
2 由 A 、 B 两序桩按 A 1 → A 2 → B 1 → A3 → B 2 →…… An → Bn-1
的顺序跳孔施工(图 8.3.6) , B 序桩施工时利用成孔机械切割 A
序桩身;
3 在施工 A 1 桩之后,应在 A 1 的另一侧钻 Bn_1 序孔,采用
砂石灌注:
4 软切割的 A 序桩应采用超缓凝混凝土且缓凝时间不小于
60h ,混凝土 3 天强度不宜大于 3MPa , B 序桩应在 A 序桩终凝前
完成;
5 硬切割的 A 序桩可采用普通商品混凝土,缓凝时间 12h -
24h ,混凝土 3 天强度宜达到设计强度 30% 。混凝土胡落度宜为
140mm -180mm 。

图 8.3.6 咬合桩施工顺序图

8.3.7 冠梁、腰梁与咬合桩之间的连接施工按本规程第 13.3.6


条的规定执行。

51
9 地下连续墙支护

9.1 一般规定

9. 1. 1 地下连续墙支护适用于开挖深度较大、地质条件复杂、
基坑周边环境对支护结构变形控制要求严格的基坑支护工程。
9. 1. 2 有条件时可考虑将地下连续墙兼作主体结构的一部分。

9.2 设计

9.2.1 导墙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导墙形式可采用"_j L" 形、"「广"形或 "J ["形;
2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0 ,厚度不应小于 200mm ,
导墙内净宽宜比连续墙设计厚度大 40mm -60mm;
3 深度宜为1. 5m - 2. Om ,导墙顶面高出地面不应小于
100mm 且高出地下水位不应小于1. 5m;
4 导墙宜按构造配筋。土质较好时可单面配筋,钢筋布置
在导墙翼板的底面和腹板的内侧。

9.2.2 地下连续墙结构设计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墙体的横向承载力和变形计算,以及兼作主体结构的一
部分时的竖向承载力计算;

2 锚杆、支撑体系的承载力和变形计算;
3 支护体系局部和整体稳定性计算;
4 基底抗隆起稳定、基坑抗渗流稳定计算;
5 构造设计。
9.2.3 地下连续墙当兼作主体结构的一部分时,应进行竖向承
载力及沉降计算,且除应满足主体结构的相关要求外,尚应按现
行国家标准。昆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 验算墙的截面承
52
载力及裂缝宽度。
9.2.4 圆形基坑的地下连续墙的设计计算除了按本规程第 5 章
的规定进行平面验算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考虑空间效应;

2 对墙体进行环向承载力验算;
3 对槽段接头进行承载力验算,并且选择夹泥少的接头形
式和施工工艺;
4 单元槽段可以做成折线形,以曲代圆。
9.2.5 带腿地下连续墙或含深浅槽段的柱支式地下连续墙可用
于当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开挖深度范围内上部土层较差、下部土
层自稳、和止水较好或为岩层的基坑,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带腿地下连续墙和柱支浅墙段应覆盖全部不良土层,其
设计计算应符合本规程第 9.2.2 条的规定;
2 带腿地下连续墙的支承桩和柱支深墙段应满足地下连续
墙竖向支承的要求;
3 柱支浅墙段应采用锁脚锚杆等措施,柱支深墙段之间暴
露的土体应采取喷锚支护措施。
9.2.6 地下连续墙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元槽段的平面形状和槽段长度的确定应考虑地质条件、
成槽工艺、开挖深度、结构受力特性以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等因
素,成孔数应为奇数,槽段长度宜为 4m -8m;
2 墙厚应根据计算并结合成槽机械的规格确定,且不应小
于 600mm;

3 墙体?昆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30;
4 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宜小于 50mm ,对永久性支护结构不
宜小于 70mm ,钢筋笼的宽度尚应根据施工允许槽位偏差和侧向

垂直度偏差综合确定;
5 纵向受力钢筋直采用 HRB400 级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20mm; 水平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14mm; 纵向受力钢筋的净距
不宜小于 75mm ,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应超过 300mm;
53
6 纵向受力钢筋中应有不少于一半数量的钢筋通长配置,
钢筋笼下端 500mm 长度范围内宜按 1: 10 斜度收拢;

7 L 形槽段水平钢筋锚入对边墙体内应满足锚固长度要求,
且宜与对边水平钢筋焊接,转角处宜设置斜向加强钢筋;
8 当地下连续墙与主体结构连接时,可预埋预留钢筋或预
留键槽,钢筋锚固长度应满足现行混凝土结构规范要求,预埋钢
筋直径不宜大于 20mm ,并应采用 HPB300 级钢筋,直径大于
20m日1 时,宜采用预埋套筒连接,预留键槽时,深度不宜大于墙
厚的 114 倍,且不宜大于 20cm;

9 和架设置应满足吊装时钢筋笼刚度的要求,楠架主筋宜
采用 HPB300 级钢筋,直径不宜小于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
10 钢筋网的每个面都应设置横向骨架筋和剪刀筋,骨架筋
和剪刀筋直径宜分别与纵向受力筋和水平分布筋相同;
11 抗惨流稳定差的场地应采用止水效果较好的十字橡胶或
十字钢板接头;
12 地下连续墙顶部应设置混凝土冠梁,梁高不宜小于墙
宽,梁宽不宜小于 500mm ,配筋率不应小于 0.4% ,墙的纵向受
力钢筋应锚入冠梁内。
9.2.7 支锚式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的内支撑和锚杆等的设计应
按本规程第 13 章、第 14 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9.3 施工

9.3.1 导墙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地下连续墙的平面位置进行导墙定位。地下连续
墙兼作地下室外墙时导墙的平面位置可外放不超过 100mm;
2 导墙宜分段开挖和浇筑混凝土;
3 基槽遇软弱土层应进行换填或加深导墙;
4 墙间应加设对撑,外侧宜蒙古性土回填,并分层芳实;
5 导墙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5% 时,方可进行成

槽施工;

54
6 导墙的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9.3.1 的规定。
表 9.3.1 导墙施工允许偏差

允许偏差或 检查频率
项 目 检查方法
允许值 范围 点数

宽度(设计墙厚+ 40mm - 60mm) 主 10mm 每幅 2 尺量

垂直度 1/300 每隔 1 线锤

墙面平整度 5mm 每幅 2 尺量

平面位置 土 10mm 每幅 2 尺量

顶面标高 土 20mm 6m 1 水准仪

9.3.2 泥浆的制备和循环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除能自行造浆的蒙古性土层外,均应制备泥浆,泥浆制备
应选用膨润土或高塑性蒙古土;
2 泥浆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表 9.3.2-1 和表 9.3.2-2 的要求;

3 施工期间槽内的泥浆面应高出地下水位1. Om 以上;
4 容易产生泥浆渗漏的土层应采取其他维持孔壁稳定的
措施。
表 9.3.2-1 新拌制泥浆的性能指标

项次 项目 性能指标 检验方法

l 密度 (g/cm 3 ) 1. 05- 1. 10 泥浆比重计

秸性土 19 -25
2 辈古度( s) 漏斗法
砂性土 30 -35
3 胶体率(% ) >98% 量筒法

4 失水量 < 30mLl30min 失水量仪

5 pH 值 8 -9 pH 试纸

6 含砂率(% ) 运3 洗彤、瓶

表 9.3.2-2 循环泥浆性能指标
检一
验一
方一
主一重
tE 计

项目 性能指标
一泥
-浆
-比

密度 (glcm 3 ) 1. 05 -1. 25
秸性土 19 - 30
教度( s) 漏斗法
砂性土 22 -30

55
续表

项次 项目 性能指标 检验方法

3 胶体率(%) >98% 量筒法

4 失水量 < 30mL/ 30min 失水量仪

5 pH 值 8 -10 pH 试纸

6 含砂率(% ) ~5% 洗砂瓶

9.3.3 成槽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连续墙的成槽设备应根据工程地质、场地环境、泥
浆处理等条件合理确定,可选用液压抓斗、镜槽机、冲(钻)
孔桩机等,当垂直度能满足设计要求时也可采用旋挖钻机;
2 当邻近存在建筑物和重要管线时,从成槽结束到棍凝土
浇筑完成累计的槽壁暴露时间不宜超过 24h j
3 二期槽段宜采用钢丝刷等清刷工具对接头面进行清刷;
4 成槽中遇到斜孔、塌孔及泥浆流失等情况时,应停止施
工,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
5 挖槽结束后,应检查槽深、槽壁垂直度,合格后方可进
行清槽;
6 地下连续墙成槽偏差应符合表 9. 3. 3 的允许偏差要求。
表 9.3.3 地下连续墙成槽允许偏差

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测试方法
支护结构 永久结构

1 深度 ìm~ 绳 2 点/幅 100mm 100mm

2 槽位 钢尺 1 点/幅 100mm 50mm

3 垂直度 重锤钢丝绳+钢尺 2 点/幅 11150 11300

4 清孔后沉渣厚度 调IH电 2 点/幅 无 元

9.3.4 钢筋笼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笼宜整体加工,需分段时,可采用搭接接头,接头
位置和长度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
2 钢筋宠的下端与槽底之间宜留有 400mm - 500mm 间隙;
56
3 钢筋笼主筋交点应 50% 点焊,椅架处及吊点处应 100%
点焊;
4 按纵横向间隔设置混凝土保护层定位块,间隔间距不宜
大于 3.0m 。
9.3.5 钢筋笼吊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两台起重机抬吊,主吊在上,副吊在下;
2 钢筋笼应平稳入槽就位,如遇障碍,应重新吊起,查清
原因,修正钢筋笼或修好槽壁后再就位,不应采用冲击、压沉等
方法强行入槽;
3 带腿地下连续墙支腿部分的钢筋笼宜先行吊放入槽,与
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对接好后再继续入槽。
9.3.6 水下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拥落度宜为 18cm - 22cm ,配合比应通过试验
确定;
2 相邻导管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 3m ,导管与槽段接头
距离不应大于1. 5m ,导管下端与槽底距离宜为 300mm - 400mm;
3 混凝土浇筑前导管内应放置隔水塞,初灌的埋管深度不
应小于 0.8m 。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宜为 2m -4m ,相邻导管混凝
土面的高差应小于 0.3m 。混凝土顶面上升速度不宜小于 3m/h;
4 同一墙段有高低幅时,应先浇低幅至高幅底标高处,高
幅再开塞与低幅一起浇筑;
5 泛浆高度不应小于 500mm 。

57
10 土钉墙与复合土钉墙支护

10.1 一般规定

10. 1. 1 土钉墙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素填土、韩性土、粉土和
砂土,且开挖深度不大于 10m 的基坑支护工程。
10. 1. 2 复合土钉墙适用于开挖深度不大于 12m 的除深厚软土以
外各种地质条件的基坑支护工程。垂直开挖时,基坑深度不宜大
于 12mo

10. 1. 3 当基坑周边环境对变形控制要求较高时,复合土钉墙应进
行变形分析。基坑阳角部位应考虑土钉交叉作用对稳定性的影响。

10.2 设计

10.2.1 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支护体系及土钉、预应力锚杆、面层、截水帷幕、微型
桩等各构件的选型;
2 支护体系与各构件的几何尺寸及空间布置参数;
3 构件的材料选型及强度验算;

4 整体稳定性、抗隆起稳定性及抗渗流稳定性分析验算;
5 变形分析预测;
6 面层及各种构件之间的连接的构造设计;
7 施工工艺及其技术要求。
10.2.2 缺乏类似工程经验的地层中,土钉及预应力锚杆应进行
基本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设计参数及施工工艺进行调整。
10.2.3 土钉与土体界面粘结强度 qsk 宜通过现场抗拔试验确
定,无试验资料或无类似经验时,可按表 10.2.3 的规定初步
取值。
58
表 10.2.3 土钉与土体之间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

土的名称 土的状态 q , k (kPa)

素填土 15ω30

淤泥 10 -16
淤泥质土 16 -20
软塑 20 -35
可塑 30 -50
事古性土
硬塑 45 -70
坚硬 55 -80
稍密 20 -40
粉土 中密 35 -70
密实 55 句 90

松散 25 句 50

稍密 45 -65
砂土
中密 60 -80
密实 75 -100
注: 1 钻孔注浆钉采用压力注浆或二次注浆时,表中数值可适当提高;
2 钢管注浆钉在保证注浆质量及倒刺排距不大于1. 0m 时,注浆体等效直
径可按 100mm 计算(钢管直径为 48mm) ;
3 对于粉土,密实度相同时,湿度越高,取值越低;
4 对于砂土,密实度相同时,粉细砂宜取较低值,中砂宜取中值,粗砾砂
可取较高值。

10.2.4 单根土钉长度宜为基坑开挖深度的 O. 8 倍- 2. 0 倍,土


钉水平间距及排距可按工程经验初步确定,宜为1. Om - 2. Om 。
元类似经验时,土钉长度可按本规程第 10.2.5 条~第 10.2.7 条
的规定计算确定。
10.2.5 单根土钉承受的轴向荷载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
10.2.5) :
l 一α; 一

d--011=
合 1+二 E η

TJ
v

-c=~aqu
…可

-K =PJE
avu

(1 0.2.5-1 )

mipka-2
nva-FF!}'

(10.2.5-2)
q2
一 24f

(1 0.2.5-3 )
』门」

(10.2.5-4)

59


\h肉h
μ且呈斗

图 10.2.5 假定侧压力的分布图

Pq = kaq (1 0.2.5-5)
式中: Tjk 一一假定第 j 根土钉承受的轴向荷我 (kN) ;
αj 一第 j 根土钉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0) ;
ç-一主动土压力折减系数,按本规程第 10.2.6 条的规

定确定;
p一一土钉长度中点所处深度位置的侧压力 (kPa);
Sxj 一一土钉水平间距,当与相邻土钉的间距不同时,取平
均值 (m) ;

Szj一一土钉排距,当与相邻土钉的排距不同时,取平均值
(m) ;
Pm 一-由土体自重引起的侧压力,可按本规程公式
(1 0.2.5-3 )计算 (kPa) ;
Pq 一一地表及土体中附加荷载引起的侧压力,可按本规程
公式 (10.2.5-5) 计算 (kPa);

Ea-- 朗肯主动土压力,可按本规程公式( 10. 2. 5-4 )


计算 (kN) ;

H 基坑开挖深度 (m) ;

ka-- 主动土压力系数;
γ-一基坑底面以上土层的重度标准值,按不同土层分层

厚度取加权平均值 (kN/ m 3 ) 。
60
10.2.6 主动土压力折减系数 5 可按下式计算:

t = tan 飞主生
,(.,
β\k-;年 /ta巾50 _年}
tan 一亏- L , I \

(1 0.2.6)
式中 :β一一土钉墙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0) ;

伊 ak 一一基坑底面以上各层土的等效内摩擦角加权平均
值 (0) 。

10.2.7 单根土钉长度可按下列公式初步确定(图 10.2.7) :

=口

图 10.2.7 土钉长度初步计算简图

lj =lz ,j +lm , j (10.2.7-1 )


儿, Sln
.β-伊
-一
ak
一一一
l
z, -EJ (10.2.7-2)
tJ + ωL
mβ圳 αj + 二云主)

lmd=ZlmiJ (10.2.7-3)

τ dj ~三: qιs盯z此
ι咐 k
式中: lj一一第 j 根土钉长度 (m) ;
lz ,j一一第 j 根土钉在假定破裂面内长度 (m) ;
lm ,r一一第 j 根土钉在假定破裂面外长度 (m) ;

61
hj一一第 j 根土钉与基坑底面的距离 (m) ;

1m
叽1
呜广j广'【-→-一白-一-第 j 根土钉直径 (m) ;
d
qsik 一-第 i 层土体与土钉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 kPa) 。
10.2.8 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应进行整体稳定性验算,计算应考
虑开挖过程各不利工况。验算时宜考虑预应力锚杆、截水帷幕、
微型桩等构件的作用。
10.2.9 整体稳定性分析可采用圆弧滑动简单条分法,宜按下列
公式进行验算(图 10.2.9): '

::t:;

图 10.2.9 整体稳定分析计算简图

Ks = Kso +ηl K sl +η2 K s2 +η3 K s3 +η4Ks4 (10.2.9-1)


2:φz 十五 Wicos8itanψ
尺。=一 (10.2.9-2)
EJ WzsinOL

K s1
ElNUJCOS( 民 +α) + I, Nu ,jsin( 吃 +αj)tan 伊l
Slx ,j I, Wisinθ
( 10.2.9-3)

Ks2
I, Pu ,jcos( 鸟 +αj) + I, Pu , jsin( 冉 +αj) tan 伊J
S2x ,j I, Wisin8 i
(10.2.9-4)
62
τ nA
k_o = ‘飞 (10.2.9-5 )
, J L WisÌnθi
k_A =
- TrAr
(10.2.9-6 )
"... srx ,j L WisÌnθi
式中 : Ks 一一整体稳定安全系数,对应于基坑安全等
级一、二、三级时分别取1. 4 、1. 3 ,
1. 25 ,施工阶段最不利工况验算时乘以
0.9 系数;
Ksx (x =0 、 1 , 2 , 3 、4) 一一分别为土、土钉、预应力锚杆、截水帷
幕、微型桩产生的抗滑力矩与土体下滑
力矩之比;
ηx (x =1 , 2 , 3 、4) 一一分别为土钉、预应力锚杆、截水帷幕、
微型桩产生的抗滑力矩组合作用时的折
减系数,按本规程第 10.2.11 条的规定
取值;
C i 、伊 i 一一第 i 个土条在滑弧面上的蒙古聚力 ( kPa)
及内摩擦角( 0) ;
LE--第 i 个土条在滑弧面上的弧长 (m) ;

Wι一一第 i 个土条重量,包括作用在第 i 个土条


上的各种附加荷载 (kN) ;
Oz--第 i 个土条在滑弧面中点处的法线与垂
直面的夹角( 0) ;
Sx ,j一一第 j 层土钉、预应力锚杆或微型桩的水
平间距,间距不均匀时取平均值 (m) ;
Nu ,j一一第 j 层土钉在稳定区(即滑弧外)的极
限抗拔力 (kN) ,按本规程第 10.2.10
条计算;
Pu ,j一一第 j 层预应力锚杆在稳定区(即滑弧外)
的极限轴向拉力 (kN) ,按本规程第

63
10.2.10 条计算;

αJ一一第 j 层土钉或预应力锚杆与水平面的倾
角( 0) ;
再一一第 j 层土钉或预应力锚杆与滑弧面相交
处,滑弧切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0) ;
伊J 一一第 j 层土钉或预应力锚杆与滑弧面交点
处土的内摩擦角 (0) ;

τq 一一假定滑移面处截水帷幕相应龄期时墙身
水泥土的抗剪强度 (kPa) ;
τr 一一假定滑移面处微型桩的抗剪强度(取组
成桩体材料的抗剪强度标准值) (kPa);
4 、 Ar 单位计算长度内截水帷幕、单条微型
桩的截面积 (m 勺。
10.2.10 第 j 根土钉或预应力锚杆在稳定区的极限轴向拉力应分
别满足式(1 0.2. 10-1 )及式 (10.2. 10-2) :

N u • j 运叫 Zqsklznhl (1 0.2. 10-1)

Pu ,j 运 τ dj L qsik1mi ,j (10.2.10-2)

式中: dj -一第 j 根土钉或预应力锚杆直径 (m) ;


lmi.j-一一第 j 根土钉或预应力锚杆在稳定区第 i 层士体中的长
度( m) 。
10.2.11 组合折减系数矶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般情况, ηI 取1. 0;
2 Pu , j 不大于 300kN 时, η2 取 0.5 - 0.7 。随着人, J 的增加,
锚杆数量增多,材料特性与土钉的差异加大等因素取值应降低;
3 截水帷幕单独与土钉墙复合作用时, η3 取 0.3 - 0.5 。它
与截水帷幕工艺形式、排数、龄期、抗剪强度取值及施工水平等
因素相关;
4 微型桩单独与土钉墙复合作用时, η4 取 0.1 - 0.3 。它与
微型桩工艺形式、排数、龄期、与截水帷幕的位置关系及施工水
64
平等因素相关;

5 预应力锚杆、截水帷幕和微型桩共同复合作用时,折减
系数不应同时取上限;
6 在 Ks 满足本规定第 10.2.9 条规定的同时应满足尺。+
K s1 +0. 5K s2 ~ 1. 0 。
10.2.12 土钉杆体抗拉强度应大于由土钉全长极限粘结强度计
算的抗拔承载力。
10.2.13 基坑底部存在软土地层时,应按本规程第 5.7.4 条进
行基坑底抗隆起稳定性验算,当基坑底面以下存在承压水或基坑
底附近存在粉土、粉砂、细砂层时,应按本规程第 5.7.6 条进行
抗渗流稳定性验算。验算不满足要求时,可采取加强截水帷幕及
增加微型桩等措施。
10.2.14 当基坑深度范围内存在软弱夹层且软土层面向基坑方
向倾斜时,还应沿软土层面进行整体滑动分析。滑动土体的推力
可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 有关规定确定。
10.2.15 土钉墙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土钉墙墙面宜适当放坡,坡度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2 土钉长度竖向上宜采用中部长上下短、上长下短及上下
等长三种布置形式,水平方向宜等长;
3 平面布置应尽量减少转角,如无法避免转角,土钉在相
邻两个侧面宜上下错开或角度错开布置;

4 面层沿坡顶向外延伸形成不应少于 0.5m 的护肩,土钉墙


不设置截水帷幕和微型桩的面层宜在坡脚处向坑内延伸 O. 3m-
0.5m 形成护脚。

10.2.16 土钉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成孔注浆土钉杆体宜选用螺纹钢筋,钢筋直径宜为
16mm - 32mm;
2 成孔注浆土钉的成孔直径宜为 80mm -110mm;
3 对于深度大于 4m 的基坑,土钉长度不宜小于 6m; 对于
深度不大于 4m 的基坑,土钉长度不宜小于 4m;

65
4 土钉与水平面夹角宜为 50 _ 20 0 ;
5 沿土钉长度每隔 2m -3m 应设置对中定位支架;
6 填土、软弱土及砂土等孔壁不易稳定的土层可选用打入
式钢花管注浆土钉;

7 钢管土钉的钢管外径不宜小于 42mm ,壁厚不宜小于


3.0mm ,除了离管口 2m -3m 范围内不应设注浆孔外,宜沿土
钉长每隔 O. 5m - 1. Om 设置倒刺和出浆孔,出浆孔孔径宜为
4mm -10mm;
8 钢管土钉底端宜制成锥形;
9 钢管土钉接长宜采用帮条焊接,接头强度不应低于管身
材料强度;
10 注浆材料宜选用早强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中掺入早强
剂,水灰比宜为 0.45 -0.55 ,打入式钢管注浆土钉的水灰比可选
用较大值。
10.2.17 面层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面层;
2 面层厚度宜为 80mm - 120mm;
3 t昆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0;
4 钢筋直径宜为 6mm -10mm ,间距宜为 150mm - 250mm 。

10.2.18 连接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土钉之间应设置通长水平加强钢筋,加强筋宜为两根直
径不小于 16mm 的钢筋;

2 喷射混凝土面层与土钉应连接牢固,可在土钉杆体端部
两侧焊接钉头筋。
10.2.19 预应力锚杆的设计及构造应符合本规程第 14 章的规
定,杆体材料可采用钢绞线、螺纹钢筋、精轧螺纹钢及钢管。

10.2.20 预应力锚杆锚座及与面层连接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锚座应放置于通长腰梁之上,不便于设置腰梁时,可采
用棍凝土承压板;
2 腰梁的设计与构造应符合本规程第 13.2.7 条、第 13.2.9

66
条的规定;
3 锚座采用混凝土承压板时,板下应设置加强筋。
10.2.21 截水帷幕的设计及构造应符合本规程第 18.4 节的规定。
10.2.22 微型桩的设计及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微型桩可采用骨架为钢筋笼、钢管或型钢的小直径钻孔
灌注桩,或者在水泥土桩内插入钢筋笼、钢管或型钢,以及在土
中打人钢管、预制桩、型钢、木桩、竹桩等多种方法形成;
2 桩直径宜为 100mm - 300mm ,间距宜为 O. 5m - 1. 5m;
3 桩底伸入基坑底面以下宜大于 2m;
4 桩顶上宜设置通长冠梁,冠梁上可设置预应力锚杆或
土钉;
5 微型桩应与面层可靠连接。
10.2.23 土石方开挖顺序、方法及车道设置应符合本规程第
17.2 节的规定。

10.3 施工

10.3.1 土钉墙或复合土钉墙宜按截水帷幕、微型桩、土石方开

挖、土钉及预应力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下一层土石方开挖,
如此反复至基坑底面的顺序施工。
10.3.2 土钉支护土石方开挖除了满足本规程第 17.2 节的规定
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土石方开挖顺序、方法应与设计工况一致,合理安排作
业顺序和时间,及时封闭开挖暴露出来的坡体;
2 面层施工前应清除水泥土桩及微型桩表面粘附的余土;

3 元设计要求时,开挖下一层土石方宜在士钉及面层施工
完成 48h 后和预应力锚杆锁定之后进行;

4 基坑开挖到底面标高后应及时硬化及封闭坑底。
10.3.3 截水帷幕施工应符合本规程第 18.4 节的规定。
10.3.4 预应力锚杆施工除了符合本规程第 14. 3 节的规定外,
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67
1 施工工艺可为钻孔注浆、打入注浆及自进等形式,可
根据地层特点、场地周边环境、工期要求等综合条件合理
选用;
2 当设计抗拔承载力大于 200kN ,或孔壁不易稳定时,不
宜采用泥浆护壁工艺,宜采用套管跟进成孔工艺、打入式或自进
式等工艺;
3 采用钢管土钉打入注浆工艺时注浆量不宜小于 25kg/m;
4 腰梁宜采用混凝土制作,可与面层同时施工。
10.3.5 微型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孔壁不易稳定的土层中应采用套管、泥浆护壁工艺或
打入式工艺;
2 桩身垂直度偏差不宜大于1. 0%;
3 桩位偏差不宜大于 100mm;

4 需要接长时,接头强度不应小于桩身强度。

68
11 钢板桩支护

11.1 一般规定

11. 1. 1 钢板桩支护适用于地层为砂土、粉土、教性土、局部淤
泥及淤泥质士,且邻近无重要建(构)筑物或重要地下管线的
基坑支护工程,当邻近有重要建(构)筑物或重要地下管线时,
应完善打入和拔除过程的相关保护措施。
11. 1. 2 铜板桩的规格、性能应符合《热轧钢板桩~ GB/T
20933 和《冷弯钢板桩~ JG/T 196 的相关规定。
11. 1. 3 钢板桩的平面布置宜平直,转角宜为直角。
11. 1. 4 钢板桩与混凝土接触时宜采取隔离措施。

11.2 设计

11.2.1 钢板桩支护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钢板桩、锚杆或支撑的选型;

2 钢板桩的内力、变形计算;
3 支护体系的抗倾覆稳定、抗隆起稳定、抗渗流稳定和整
体稳定计算;
4 锚杆或支撑体系的内力、稳定和变形计算;
5 支护体系构造设计。
11.2.2 U 形钢板桩的强度计算宜采用折减系数,其值宜通过试

验结合施工经验确定。
11.2.3 钢板桩支护的内支撑宜采用钢腰梁。钢腰梁与钢板桩、
钢支撑之间应有可靠的连接和加固措施。钢支撑、钢腰梁等内支
撑体系的设计应满足本规程第 13.2 节的规定。
11.2.4 钢板桩支撑在拆除前应有回填、回撑主体结构支撑等可
69
靠措施。
11.2.S 钢板桩的拔除阻力宜按下式计算:

F =1. 2 U í'.. (c i + e aik tanψ Jhi +G (11. 2. 5)


式中 :F一一拔除钢板桩阻力 (kN) ;
U一一单根钢板桩的横截面周长 (m) ;
C i 一一钢板桩所在第 i 层土的教聚力 (kPa) ;
t 此一一钢板桩所在第 z 层土中心点的水平荷载标准值
(kPa) ,按本规程第 5.2.1 -第 5.2.3 条计算;
伊 z 一一-钢板桩所在第 i 层土的内摩擦角( 0) ,可取抗剪试
验摩擦角的 2/3 -3/4:
h 广一一钢板桩所在第 i 层土的厚度 (m) ;
G一一单根钢板桩的重量 (kN) 。

11.3 施工

11.3.1 钢板桩的沉桩、拔除方法应根据岩土工程条件、现场作

业环境、噪声及振动控制要求、钢板桩重量、钢板桩长度等因素
确定,可采用振动打拔法和静力压拔法。
1 1. 3. 2 施打前,钢板桩应调直,清理锁口,宜在锁口内涂适量

黄油,并应按表 1 1. 3. 2 的规定进行检查,合格的才能使用。
表 11.3.2 钢板桩质量检查表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检查方法

1 垂直度 < 1% 用钢尺量

2 桩身弯曲度 <2%L 用钢尺量

目测和用 1m 长的钢板桩
3 桩身、锁口平直光滑度 无电焊渣或毛刺
做锁口通畅性试验

4 长度 不小于设计长度 用钢尺量

11. 3. 3 对垂直度有较高要求时,钢板桩打设宜设置打桩导

向架。
11.3.4 钢板桩需焊接接长时,焊缝强度应不小于钢板桩材料的

70
强度,且相邻两根钢板桩间接头宜上下错开不少于 2m 。
11.3.5 钢板桩的沉桩方法可采用直接插打法、屏风法和错列
法,沉桩困难的可采取水冲法、预钻孔法、爆破法等辅助沉桩措
施,并宜同步测量钢板桩施打位置和垂直度。
11.3.6 钢板桩的沉桩应从角部开始,最终封闭合拢可采用异型
板桩法或轴线调整法等方法进行调整。
11.3.7 钢板桩拔除后留下的土孔宜及时回填穷实或注浆填充。

71
12 双排桩支护

12.1 一般规定

12.1.1 双排桩主要适用于锚杆、土钉、支撑等受到实际条件的
限制而无法实施,而采用悬臂式支挡结构难以满足承载力、变形
控制的要求或者造价明显较高的情况。
12. 1. 2 双排桩支护体系可采用双排的地下连续墙、灌注桩、预

应力管桩、型钢等支护结构。各种支护结构前后排之间顶部应采
用可靠的刚性连接。
12. 1. 3 在双排桩支护体系、悬臂式支护结构、支撑式支护体系
均能满足设计要求的条件下,宜对各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工
期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分析对比后,合理地选用支护方案。
12. 1. 4 双排桩的排距宜取为 2. OD - 5. OD (D 为支护桩直径)。
连梁的宽度不应小于 D , 高度不宜小于 O.8D , 连梁高度与双排
桩排距的比值宜取 116 -1/3 。

12.2 设计

12.2.1 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计算应按本规程第 5 章进行,主要


包括下列内容:
1 双排桩的承载力和变形计算;
2 支护体系局部和整体稳定性计算;
3 基底抗隆起、基坑抗渗流稳定验算;
4 双排桩顶部连梁的承载力验算;
5 构造设计。
12.2.2 双排桩结构可采用如图 12.2.2 所示的平面刚架结构模
型进行计算。
72
4 5 2 3

(a) (b)

图 12.2.2 双排桩平面刚架结构模型
(α) 双排桩计算 (b) 双排桩桩顶连梁及计算宽度

1 一前排桩; 2 后排桩; 3 连梁 1 前排桩; 2 一后排桩; 3 一排桩对称中心线;


4 桩顶冠梁; 5 连梁

12.2.3 采用图 12.2.2 的结构模型时,前、后排桩的土压力分


布如图 12.2.3 所示,土压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eOi k

图 12.2.3 前、后排桩土压力分布

73
1 作用在后排桩的深度 Zi 处水平荷载标准值 e毗按本规程第
5.2 节的规定计算;
2 前排桩嵌固段上的分布土反力 p且应按下式计算:
Psi = k.v i + epik (12.2.3-1)
式中:扎一一基坑内侧土的水平反力系数 (kN/m 3 );
V i 一-前排桩嵌固段上的水平位移 (m) ;

e pik 一一作用在前排桩嵌固段上的水平抗力标准值 ( kPa) 。

3 前、后排桩间土对桩侧的压力可按下式计算:
Pci =kc lJ.. v +eOik (1 2.2.3-2)
式中: Pci 一--前、后排桩间土对桩侧的水平荷载标准值 (kPa) ,
可按作用在前、后排桩上的压力相等考虑;
kc 一-桩间土的水平刚度系数 (kN/m 3 );
IJ..v-一一前、后排桩水平位移的差值 (m) ,当其相对位移
减小时为正值;当其相对位移增加时,取 IJ.. v =0;
e Oik -一一前、后排桩间土在深度 Zi 处对桩侧的初始水平荷载
标准值 (kPa) ,按本规程第 12.2.5 条计算;
4 作用在单根后排桩支护桩上的土压力计算宽度宜取排桩
间距。
12.2.4 桩间土的水平刚度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1 开挖面以上

KA
k~ = 一一二- (1 2.2.4-1 )
c Sy - d
2 开挖面以下

KA E~A
汇fz , ZEE 〉 ks
ke = _ . (12.2.4-2)
E~A
(z-h) , ~运 k
Sy -d
式中: Es--计算深度处,前、后排桩间土体的压缩模量
(kPa); 当为成层土时,应按计算点的深度分别取
相应土层的压缩模量;
74
A-一弹簧有效面积 (m 2 ) ;

Sy 一一双排桩的排距 (m) ;
d一一-桩的直径 (m) ;
m--土的水平反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z一一桩顶以下深度 (m) ;
h一一基坑深度( m) 。
12.2.5 前、后排桩间土对桩侧的初始土压力可按下列公式
计算:
eOik = (2α-α2) eaik (1 2.2.5- 1)
s -d
α=y(12.2.5·2)
htan(45 0
-ψm/ 2 )

式中 : eaik 一一作用在支护结构外侧深度 Zi 处水平荷载标准值


(kPa) ,按本规程第 5.2.1 条~第 5.2.3 条的规定
计算;
伊 m-一基坑底面以上各土层按土层厚度加权的内摩擦角
平均值( 0) ;
α-一计算系数,当计算的 α 大于 1 时,取 α=1 。
12.2.6 双排桩的嵌固深度 ld 应符合下式嵌固稳定性的要求
(图 12.2.6) :
s-E+-s
G-a
E 一

Ed-
p-a K
雹K-

nr-
F

-lk
(1 2; 2. 6)

式中 : Ke--嵌固稳定安全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
的双排桩 , Ke 分别不应小于1. 25 、1. 2 、1. 15;
Eak 、 Epk 一一一分别为基坑外侧主动土压力、基坑内侧被动土压力
标准值 (kN);

Sa 、 Sp 一一分别为基坑外侧主动土压力、基坑内侧被动土压力
合力作用点至双排桩底端的距离 (m) ;
G一一双排桩、连梁和桩间土的自重之和 (kN) ;
SE-一一双排桩、连梁和桩间土的重心至前排桩边缘的水平
距离( m) 。

75
3

抖斗
μ斗
图 12.2.6 双排桩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1 前排桩; 2 →后排桩; 3 一刚架梁

12.2.7 双排桩应按偏心受压、偏心受拉构件进行截面承载力计
算,连梁应根据其跨高比按普通受弯构件或深受弯构件进行截面
承载力计算。双排桩结构的截面承载力和构造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棍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 的有关规定。
12.2.8 双排桩结构的嵌固深度,对淤泥质土,不宜小于1. Oh;
对淤泥,不宜小于 1. 2h; 对一般站性土、砂土,不宜小于 O. 侃,
此处 , h 为基坑深度。前排桩桩端宜处于桩端阻力较高的土层。

12.3 施工

12.3.1 双排桩的支护体系的施工根据选取桩型的不同采用相应
的施工工艺。
12.3.2 双排桩支护体系前后排桩的连接应采用现浇的提凝土结
构,可采用梁或板连接;连梁(板)与前后排桩冠梁应同时挠
筑,并保证可靠的连接和受力传递。
12.3.3 双排桩支护体系止水帷幕宜放置在前排桩位置,以便检
76
查和修补,为保证桩间挡土和止水,前排桩外侧应挂网喷射海
凝土。
12.3.4 双排桩与连梁节点处,桩与连梁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不

应小于1. 5l. , 此处 , l. 为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其节点构造尚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棍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 对框架
顶层端节点的有关规定。
12.3.5 采用泥浆护壁灌注桩时,施工时的孔底沉渣厚度不应大
于 50mm ,或应采用桩底后注浆工艺对沉渣进行加固处理。

77
13 内支撑

13. 1 一般规定

13. 1. 1 内支撑体系由冠梁、腰梁、支撑和支撑立柱组成,支撑
体系应受力明确、结构稳定、连接可靠,并具有足够的刚度。
13. 1. 2 内支撑的形式主要有对撑、角撑、拱形撑、精架撑、斜

撑等,支撑材料主要有钢筋海凝土、钢管和型钢等。当设多道内
支撑时,第一道宜采用混凝土支撑。
13. 1. 3 支撑工作过程应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

13.2 设计

13.2.1 内支撑体系结构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结构体系布置;

2 内力与变形计算;
3 截面设计及稳定性计算;

4 构造设计。
13.2.2 水平支撑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平支撑的布置应根据基坑的形状、岩土工程条件和土
石方开挖的线路确定,在平面内应形成整体受力体系;
2 上下道支撑的中心线宜布置在同一竖向平面内,并宜避
开主体地下结构的墙、柱等竖向构件;
3 当泪凝土支撑的跨高比超过 20 、钢支撑的跨高比超过 35

时,宜设置支撑立柱;
4 当平面外混凝土支撑的长细比超过 25 、钢支撑的长细比
超过 30 时,应设置水平横向连系杆件;
5 水平支撑与其下方的主体结构楼板净距不宜小于 800mm 。

78
13.2.3 内支撑的内力及变形计算应符合本规程第 5 章的相关规
定,支撑体系比较复杂的,宜采用空间结构分析方法进行整体
分析。
13.2.4 水平支撑构件应按偏心受压验算抗压承载力,其竖向荷
载设计值应包括构件自重及施工荷载,弯矩应按多跨连续梁或简
支梁计算,计算跨度可取相邻立柱中心距,元立柱时取两端腰梁
的净距。
13.2.5 支撑立柱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按轴心受压构件进行内力验算和整体稳定验算,对钢
立柱尚应进行局部稳定验算;
2 受压计算长度可按相邻层水平支撑的间距考虑;单层支
撑立柱、多层支撑最下层立柱的受压计算长度可按底层净高度加
5 倍立柱直径或边长考虑;
3 宜采用格构式钢立柱或钢管立柱;
4 长细比不宜大于 25 ,格构式钢立柱各单肢之间应采用外
贴缀板或缀条焊接连接;
5 立柱和支撑间可按镀接支点设置连接措施;
6 立柱锚入支承桩的长度应根据立柱抗压和抗拔的要求计
算确定,且不应小于立柱长边或直径的 4 倍;
7 轴力设计值可按以下经验公式确定:

N z = N zl + :L O. 1N i (13.2.5)

式中 : Nz 一一支撑立柱的轴力设计值 (kN) ;
N zl -一水平支撑及立柱自重产生的轴力设计值 (kN) ;
lvi---一第 i 层交汇于立柱的最大支撑轴力设计值 (kN) ;
n一一支撑道数。
13.2.6 腰梁以及有支撑的冠梁可按承受水平荷载的连续梁(或
简支梁)参照下列公式进行弯矩和剪力计算:
M= αqz2 (13.2.6-1)
Q = ql (13.2.6-2)
79
式中 :M一-梁的水平向最大弯矩设计值 (kN . m) ;

Q一一梁的水平向最大剪力设计值 (kN) ;
q一-支护结构作用在梁上的水平力 (kN/m);

l一一作用在梁上两支撑之间的净距离 (m) ;
α一一内力系数,对等跨连续梁取 1112; 对简支梁取 118 0
13.2.7 混凝土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1昆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5;
2 支撑梁截面高度不宜小于 600mm ,截面宽度不宜小于其
高度的2/3 ;
3 腰梁截面宽度不宜小于水平方向计算跨度的 118 , 高度
宜等于支撑的截面高度;
4 梁纵向钢筋应通长布置,直径不宜小于 20mm ,沿截面四
周纵筋的间距不宜大于 200mm 。箍筋直径不宜小于 8mm ,间距
不宜大于 200mm;

5 基坑平面转角处的腰梁连接点应按刚节点设计;
6 1昆凝土腰梁与钢支撑相接处应设置钢支撑的托架或吊点,
与钢角撑相接处尚宜设置与钢角撑轴向垂直的?昆凝土结构面;
7 腰梁与支护桩墙接触处应凿毛,并可设置一定数量的锚
筋或悬吊筋。
13.2.8 钢支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支撑应考虑构件安装误差产生的偏心矩作用,偏心矩
可取支撑计算长度的1/ 1000 ;
2 受压构件的长细比不应大于 150 ,受拉杆件的长细比不
宜大于 250 ,连系构件的长细比不应大于 120 ,构件长度不宜超
过 50m ,且不宜设"米"字形节点或转换节点;
3 各构件之间宜螺栓连接,抗剪需要时可焊接连接,焊缝

应满足传递轴力和剪力的要求;
4 轴力设计值应考虑内力分布不均匀及温度变化影响引起
的增大系数,一般取1. 2- 1. 4;
5 钢支撑应施加预加压力,预加压力值宜取支撑轴力设计

80
值的 0.4 倍 -0.6 倍。
13.2.9 钢腰梁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腰梁翼板应与支撑平面垂直布置;
2 钢腰梁的拼接方式可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连接接头承
载力不宜低于其截面承载力;
3 与支撑连接部位的型钢应加焊垂直于翼缘和腹板的加劲
板,加劲板的厚度不宜小于 12mm;
4 支护结构上应设置吊筋或三角托架,对钢腰梁进行支承。
13.2.10 立柱支承桩宜采用灌注桩,桩端应进入基坑底以下稳
定的持力层。
13.2.11 立柱穿过主体结构底板以及支撑穿越主体结构地下室
侧墙的部位,应采用焊接止水板的止水措施,立柱桩穿过主体结
构底板应充分凿毛,并对主体结构底板钢筋进行加强。

13.3 施工

13.3.1 支撑与基坑开挖的工况应与设计计算工况一致,严禁
超挖。
13.3.2 立柱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立柱可采用后插法安装,安装时应在互相垂直的两个
方向对立柱进行测量或采用定位器械保证其定位和垂直度;
2 混凝土立柱与底板接触处应充分凿毛,清理干净。
13.3.3 混凝土梁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支护结构与腰梁连接处应凿毛;
2 腰梁应与支撑梁整体浇筑;
3 分块浇筑的施工缝直留设在梁跨的 114 处,并按 j昆凝土
结构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处理;
4 支撑梁穿过支撑立柱处必须清理干净后方能浇筑混凝土;
5 tl昆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80% ,才能进行下层土石方
开挖。
13.3.4 钢支撑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81
1 支撑构件的拼接应满足截面等强度的要求。拼接点宜设
在内力较小处;
2 钢腰梁与桩墙之间应填充强度等级不低于 C25 的混凝土;
3 有立柱时宜先安装立柱托架,再依次安装角撑、短方向
水平支撑、长方向水平支撑;
4 当支撑长度不够时,应加工饼状连接管,严禁在活动端
处叠加过多的垫块。
13.3.5 钢支撑预加力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加前和加压过程中应检查各节点的连接状况,经确认
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始和继续施加预压力,必要时应对节点进行
加固;
2 预压力应分 3 级 -5 级施加,每级压力下应保持稳定
lO min 后方可施加下一级,加压至额定压力稳定后的预压力偏差
值不能大于设计值的 5% ;
3 预加压力的锁定宜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
13.3.6 腰(冠)梁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冠梁之前,桩顶应凿至密实混凝土面,露出的钢筋
应满足设计要求的锚固长度;
2 冠梁宜分段施工,每段长 30m -50m ,施工缝宜避开排桩
接缝位置及转角处;
3 支护桩与 1昆凝土腰梁的接触部位,应凿毛清理干净;
4 型钢腰梁接头应避开应力最大的位置;
5 支护桩与钢腰梁之间的空隙应充填素?昆凝土;
6 腰梁和支护结构之间宜采用吊筋、预埋钢筋或植筋连接。
13.3.7 支撑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支撑拆除前应在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之间设置可靠的传
力措施,或者已经完成换撑;
2 钢支撑拆除前,应先解除支撑垫块;
3 支撑拆除时,应做好防护措施;

4 拆撑期间,应做好相应的监测工作。
82
13.3.8 支撑偏差应符合表 13. 3. 8 的规定。
表 13.3.8 支撑结构安装允许偏差

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1 混凝土支撑构件截面 +8 , -5

2 钢支撑构件截面 土3

3 支撑平面轴线 不大于 50

4 支撑竖向标高 :1: 30

5 立柱轴线 不大于 50

6 立柱的垂直度 不大于立柱长度1/ 1000

83
14 锚杆

14.1 一般规定

14. 1. 1 锚杆适用于教性土、开孔于地下水位以上的砂土、岩
层。开孔于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层宜慎用。
14. 1. 2 施工前应进行锚杆的基本试验,进一步确定设计和施工
参数。基本试验锚杆的数量不少于 3 根,试验方法应符合本规程
附录 G 的有关规定。
14. 1. 3 锚杆应分段分层施工,张拉锁定后才能进行下一层土石

方开挖。
14. 1. 4 在不宜留下永久钢绞线的地段应使用可回收锚杆。

14.2 普通锚杆设计

14.2.1 锚杆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锚杆的选型和布置;

2 锚杆承载力计算;
3 杆体材料选择及断面计算;
4 锚杆长度计算;
5 锚杆构造要求及锚头与锚固体的设计等。
14.2.2 锚杆布置除满足受力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锚杆排距不宜小于 2.0m 水平间距不宜小于1. 5m 。如
需采用更小间距,锚固段宜错开或采用不同倾角;
2 锚固段上覆土层厚度不宜小于 4.5m;
3 锚杆与水平方向倾角宜为 15 0 _ 25 0 ,当大于 25 。时,应

考虑锚杆竖向分力对支护体的影响;
4 锚杆孔孔径宜为 130mm -180mm;
84
5 锚杆布置应避免对相邻建(构)筑物基础及管线造成不
利影响。
14.2.3 锚杆自由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锚杆自由段长度可按下式计算确定(图 14.2.3):

d nl45 0 - 孚 i
L; ?J< (h + d - α)-. 飞 - / ‘+1. 5 (1 4.2.3)
叫 450+?+α)
式中 : Lf一一'锚杆自由段长度 (m) ;
h一一基坑开挖深度 (m) ;
d一一土压力零点至基坑底面的深度 (m) ;
α一一锚杆开孔位置至地面的高度 (m) ;
r一土层内摩擦角标准值( 0) ,对于多层土,取土层厚
度加权的内摩擦角平均值。
2 锚杆自由段长度不宜小于 5m ,且应穿过潜在滑动面不小
于1. 5m 。

图 14.2.3 锚杆计算简图

14.2.4 锚杆锚固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锚杆轴向极限拉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N u = KtNt (1 4.2.4-1 )
式中 : N u --锚杆轴向极限拉力标准值 (kN) ;

85
Kt 一一锚杆抗拔安全系数,按基坑安全等级一、二、三级
分别不应小于1. 8 、1. 6 、1. 4;
N t 一一锚杆轴向拉力计算值 (kN) 。
2 锚固体锚固长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Nu = 'IT d L Qsik 1i (14.2.4-2)

Lm = L 1i (14.2.4-3 )
式中 : Lm 一一锚杆锚固段长度 (m) ;
IZ--锚杆在第 i 层土中的锚固段长度 (m) ;

d一一锚固体直径 (m) ;
Qsik-一-锚固段注浆体与第 i 层土之间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
值 (kPa) ,宜通过试验确定或按当地经验确定。
当无经验资料时,也可参考表 14.2.4 取值。
表 14.2.4 铺杆的岩土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

q ,ik (kPa)
土的名称 土的状态或密实度
一次常压注浆 二次压力注浆

填土 16ω30 30 -45

淤泥质土 16 - 20 20 - 30

/L > 1 18 - 30 25 -45

0.75 < /L ~ 1 30 -40 45 -60

0.50 < /L ~O. 75 40 -53 60 -70


蒙古性土
o. 25 </L~O. 50 53 -65 70 - 85

。 <I L ~O. 25 65 -73 85 -100

I L ·ζO 73 - 90 100 -130

e >0. 90 22 -44 40 -60

粉土 0.75 运 e~O. 90 44 -64 60 -90

e <0. 75 64 - 100 80 -130

稍密 22 -42 40 -70

粉细砂 中密 42 -63 75 -110

密实 63ω85 90 -130

86
续表

q'ik(kPa)
士的名称 土的状态或密实度
一次常压注浆 二次压力注浆

稍密 54 -74 70 - 100

中在!、 中密 74 - 90 100 - 130

密实 90 - 120 130 - 170

稍密 80 - 130 100 - 140

粗砂 中密 130 - 170 170 句 220

密实 170 - 220 220 - 250

砾础,、 中密、密实 190 - 260 240 - 290

全风化 80 - 100 120 - 150


风化岩
强风化 150 - 200 200 - 260

注! 1 采用泥浆护壁成孔工艺时,应按表取低值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折减;

2 采用套管护壁成孔工艺时,可取表中的高值;

3 采用二次压力分段劈裂注浆工艺时,可在表中二次压力注浆数值基础上

再适当提高;

4 当砂土中的细粒含量超过总质量的 30% 时,表中数值应乘以 0.75;

5 有机质含量为 5% -10% 的有机质士,应按表取值后适当折减;


6 当锚杆锚固段长度大于 16m 时,应对表中数值适当折减。

3 锚固段长度除应满足受力计算外,尚应满足土层锚杆锚
固段长度不小于 6.0m ,岩石锚杆锚固段长度不小于 3.0m ,承压
式锚杆锚固段长度不小于 2.0m o

4 安全等级为→、二级的基坑,锚固段最终设计长度应通
过锚杆基本试验验证。
14.2.5 铀杆杆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锚杆总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L=Lf+Lm+Lw (1 4.2.5-1)
式中: Lw 一一-锚杆杆体外露长度 (m) ,包括腰梁、垫板、锚具、
张拉设备高度等。
2 锚杆杆体宜用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精轧螺纹钢筋,轴
向拉力标准值较低的锚杆可采用普通蝶、纹钢筋。
87
3 锚杆杆体截面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KN
ASEEJ与二 (1 4.2.5-2)
'Y ply
式中: A ,-- 钢绞线或钢筋锚杆杆体的截面面积 (m 2 ) ;

fy - 钢绞线或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kPa);
N t 一一锚杆轴向拉力计算值 (kN) ;

Km 一一锚杆杆体安全系数,按基坑安全等级,一、二、三
级分别不应小于1. 40 、1. 25 、1. 15 ;
γp 一--锚杆张拉施工工艺控制系数,当预应力筋为单束时
可取1. 0 ,当预应力筋为多束时可取 0.9 0
14.2.6 锚杆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杆体外露长度应满足腰梁等传力装置的构造和张拉锁定
的要求;
2 隔离架(定位架)应沿锚杆轴向每隔1. 5m - 2. Om 设置

一个,且能确保锚固段的保护层厚度不少于 20mm 。

14.2.7 锚杆注浆宜使用水泥净浆,土层锚杆或拉力型锚杆的注
浆固结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不宜低于 20MPa ,岩石锚杆或压力型锚
杆的注浆固结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不宜低于 35 MPa o
14.2.8 预应力锚杆腰梁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腰梁可按本规程第 13.2.6 条的规定,按以预应力锚杆为

支点的多跨连续梁进行计算;
2 腰梁宽度不宜小于 400mm ,高度不宜小于 250mm;
3 锚座应与腰梁连接可靠,锚座端面与锚杆轴线应垂直,
其中心与腰梁几何中心一致,不应向下位移。
14.2.9 锚头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锚头结构主要由锚具、承压板、腰梁等组成,锚具根据
锚杆的材料可选择夹片式张拉锚具、精轧螺纹锚具或螺丝端杆锚

具,其性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经计算确定;
2 腰梁与支护结构之间的连接应牢固、可靠,连接节点应
能承受腰梁自身重力及锚杆竖直分力等的作用。
88
14.2.10 锚杆的锁定拉力宜根据地质条件及使用要求确定,可
取轴向拉力标准值的 0.6 倍 -0.9 倍。

14.3 普通锚杆施工

14.3.1 锚杆钻孔的孔位偏差不宜大于 100mm ,孔径偏差不宜大

于 10mm ,钻孔长度宜超过设计长度 100mm - 500mm ,钻孔偏斜


度不应大于 3% 。
14.3.2 锚杆开孔于地下水位以下砂层时,应采用潜孔钻头及套
管跟进钻进的成孔工艺,并有可靠的孔口钻进止浆措施和拔套管
后的孔口堵塞措施。
14.3.3 下锚前,锚杆清孔宜利用钻头反复泵送清水或水泥浆
液,至回水中元粗颗粒为止。
14.3.4 锚杆杆体下料长度误差不宜大于 50mm ,杆体自由段应

外裹塑料布或套塑料管等,并在两端扎牢,必要时在杆体上涂上
黄油。
14.3.5 注浆管应与锚杆杆体绑扎在→起,注浆管距孔底宜为
100mm - 200mm ,二次注浆管的出浆孔应进行可灌密封处理。
14.3.6 一次注浆可在下锚前或下锚后进行,宜选用水灰比
0.45 - 0.6 的水泥浆,灌满为止。二次注浆宜在一次注浆初凝
后至终凝前进行,宜使用水灰比 0.5 - 0.65 的水泥浆,压力宜
控制在 2. OMPa - 5. OMPa 之间。
14.3.7 张拉与施加预应力锁定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锚固段注浆固结体抗压强度大于 15MPa 并达到设计强度
等级的 75 t}毛后方可进行张拉;
2 张拉顺序应考虑邻近锚杆的相互影响,宜跳张;
3 张拉时,宜先采用 10% 设计轴向拉力预张拉锚筋,接着
放松千斤顶并锁紧锚筋,然后重新张拉;
4 锚杆宜张拉至设计荷载的1. 05 倍-1. 10 倍后,再按设计
要求的预应力锁定;
5 张拉应力应控制在不超过锚杆杆体强度标准值的

89
O. 75 倍;
6 张拉锁定后应注意保护杆体的外露部分。

14.4 扩孔锚杆设计与施工

14.4.1 扩孔锚杆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第 14.2 节的规定外,尚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机械式扩孔适用于一般蒙古性土、砂性土地层以及全风化、
强风化岩层:水力喷射切割式扩孔主要应用于软土地层;
2 锚杆倾角不宜小于 15 0 ;

3 扩孔段应进入可靠的岩土层,且过潜在滑裂面不少于
3m ,相邻扩孔段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 Om ,单个扩孔段的长度不
宜小于 O.5m ,单个扩孔段的长度与扩孔孔径之比不应小于1. 0;
4 扩孔锚杆轴向极限拉力标准值计算可按本规程第 14.4.2
条的规定进行,且应经现场试验验证。
14.4.2 扩孔锚杆轴向极限拉力标准值应按式 (14.4.2-1) 、式
(14.4.2-3 )分别计算,并应取两者的较小值。扩孔锚杆支护结
构示意图如图 14.4.2 所示。

非扩孔段

图 14.4.2 扩孔锚杆支护结构示意图

1 扩孔锚杆轴向极限拉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90
N u = d-rr 三 qsik1i + Dτ L qsjk1j + 三乓 (14.4.2-1)
式中: N u --锚杆轴向极限拉力标准值 (kN) ;
d一一-非扩孔段孔径 (m) ;
D一一扩孔段孔径 (m) ;
qsik 一一非扩孔段各土层与锚固注浆体间的极限粘结强度标
准值 (kPa) ;
q哧-一扩孔段各土层与锚固注浆体间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
值 (kPa);

li 一一非扩孔段在第 i 层土中的长度 (m) ;


4一一扩孔段在第 j 层土中的长度 (m) ;
Fj一一第 j 扩孔段在土层中的挤压承载力,可按式
(14.4.2-2) 计算:

乓 = kατ LP/D 2 - d 2 )/4 (1 4.4.2-2)


式中:扎一一-钻孔倾角影响系数,当倾角运 15 。时,取 0.6; 当倾
角为 25 。时,取 0.8; 当倾角;;::. 35 。时,取1. 0; 中

间可内插取值;
Pj一-一第 j 扩孔段端部土体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初步设计可
按钻孔灌注桩桩端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 0.8 倍取值
CkPa) 。计算距离滑裂面最近的扩孔段挤压承载力 Fj
时,当 Fj >τ (D-d)leqsjk' 取 Fj =节 (D-d)leq电jk , le
为滑裂面与最近的扩孔段之间的杆体长度。
2 多个扩孔段尚应假设各扩孔段连成一整体,形成一个连
续的复合扩孔段,按单扩孔段模型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叽u = d-rr
N 节 Lqsi此川
k
式中 : ICj
叮J一一复合扩孔段在第 j 层土中的长度 (m
叫) ;
li一一复合扩孔段~外的非扩孔段在第 i 层土中长度 (m) 。
14.4.3 扩孔段注浆体与锚杆杆体的粘结力宜大于岩土体对扩孔
段注浆体的粘结力与挤压承载力之和。
14.4.4 扩孔锚杆施工除了应符合本规程第 14.3 节的规定外,
91
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应具有相应的扩孔检验方法;

2 可采用机械式扩孔或水力喷射切割式扩孔,不宜采用爆

破式扩孔;
3 施工前,应进行基本试验及 1 根 -2 根扩孔段开挖试验,

以验证扩孔施工可行性,确定施工的有关参数和验证设计参数;
4 机械扩孔施工时,宜先以普通钻头施工至孔底,然后改

用扩孔钻头施工扩孔段;
5 扩孔段施工完成后,宜利用扩孔钻头进行注水或注水泥
浆清孔;
6 宜利用扩孔钻头从孔底开始注浆,边注浆边旋转拔出钻
头,然后下锚筋,也可先下锚筋后注浆;
7 二次压力注浆管于扩孔段处应设置出浆口。

14.5 可回收锚杆设计与施工

14.5.1 可回收锚杆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图 14.5.1):


1 可回收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应结合现场基本试验确定;
2 可回收锚杆倾角宜为 25 0 -35 0 ;

(a) (b)

图 14.5.1 可回收锚杆支护结构示意图
(α) 可回收锚杆; (b) 扩孔可回收锚杆

1 一回收索; 2 一锚筋; 3 一隔离塑料管; 4 一注浆体; 5 一锚定装置,

6 支护桩(墙); 7 非扩孔段; 8 一扩孔段

92
3 锚定装置位于微风化软质岩层或中风化硬质岩层中时,
锚固长度不宜小于 2m ,位于强风化、全风化岩层时锚固长度不
宜小于 4m ,或结合扩孔锚杆使用;
4 可回收锚杆的验算按本规程第 14.2.4 条执行,采用扩孔
锚杆时,应按本规程第 14.4.2 条验算其承载力;
5 锚定装置对锚筋的固定力应大于锚筋的抗拉力;
6 锚定装置与注浆体的极限粘结力标准值,应大于1. 30 倍
的锚杆轴向极限拉力标准值,并考虑锚定装置在孔内可能偏置的
影响;
7 应验算注浆体抗压承载力;
8 支护结构与地下主体结构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
于1. 0m 。

14.5.2 可回收锚杆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第 14.3 节和第 14.4.4

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以下规定:
1 使用隔离塑料管的锚杆应密封、不漏浆、不变形,下锚
杆过程应往隔离塑料管内充填液体;
2 锚筋及回收索在隔离塑料管内应绑扎平顺,不得相互
缠绕;
3 U 形可回收锚杆张拉时应保证各钢绞线受力均衡;
4 回收后重复使用的锚筋应按规定取样检测。

93
15 逆作法

15. 1 一般规定

15. 1. 1 逆作法适用于地下室层数较多、基坑深度较深或面积较

大、基坑周边环境复杂且要求严格控制基坑变形的基坑支护
工程。
15. 1. 2 逆作法宜采用地下连续墙或排桩作支护结构。支护结构
宜作为主体结构的一部分。
15. 1. 3 逆作法结构设计应考虑施工机械、施工工序的需要,以
及材料向下运输及土石方开挖等的影响,应预留有足够的施工空
间和出人通道。

15.2 设计

15.2.1 逆作法结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支护结构的承载力计算应符合本规程第 8 章、第 9 章、
第 13 章的有关规定;
2 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抗滑移和抗隆起验算;
3 支护结构在作为主体结构阶段的竖向和水平向承载力计
算及变形验算;
4 立柱的设置方式和施工方法及其在各施工阶段中的承载
力和稳定性验算,并应根据立柱承载力确定上部结构可同时施工
的层数;采用二次叠合施工方法的立柱尚应考虑叠合施工对构件
承载力和变形的影响;
5 立柱基础的设计及其承载力及变形验算;

6 支撑构件或锚杆应按本规程第 13 章和第 14 章的规定进

行承载力计算和稳定性验算;
94
7 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立柱、支撑构件的连接构造设计。
15.2.2 支护结构为地下室侧壁结构的一部分时,应在其内侧
设置混凝土衬墙或砌体衬墙。衬墙厚度宜为 150mm - 350mm 。
1昆凝土衬墙与支护结构结合形成复合墙,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墙
体内力宜按{~昆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 的相关规定进
行计算。
15.2.3 逆作法地下室应进行防水设计,可根据防水等级的要求
做内衬墙防水及内外墙之间的疏水排水设计。

15.2.4 使用阶段有人防要求的地下室,其支护结构及内衬墙结
合的地下室侧壁应满足人防设计的抗核爆强度与早期防辐射的
要求。
15.2.5 竖向支承立柱应为主体结构柱和剪力墙的全部或部分。
立柱可为钢管柱、铜管 1昆凝土柱、钢构柱、预制 1昆凝土柱。除剪
力墙外,柱网开间不宜小于 8000mm x 8000mm 。立柱设计应考虑
地下结构及上部结构自重、施工等荷载,应根据其垂直度允许偏
差计入竖向荷载偏心的影响,宜按偏心受压构件设计,长细比不
宜大于 80 。
15.2.6 立柱的梁柱节点应设置楼层剪力传递构件。钢管混凝土
柱与梁板之间节点可用钢牛腿节点或环梁节点等形式。
15.2.7 立柱与桩基础及底板的连接接头可根据桩型采用图
15.2.7 的形式。立柱通过地下室底板处应进行抗剪加强和防水
处理。混凝土立柱表面应凿毛;钢管混凝土柱应设置抗剪栓钉和
钢板止水环,钢板止水环的厚度不应小于 3mm ,宽度不应小于
100 mm 。

15.2.8 立柱宜采用一柱一桩基础,灌注桩的直径应满足立柱尺
寸和定位的要求。
15.2.9 钢立柱应进行外包混凝土或防火涂层等防火构造处理。
当立柱需再外包混凝土形成主体结构柱时,其构造措施应保证节
点连接和混凝土挠筑的可靠性。
15.2.10 逆作施工的掘凝土剪力墙应符合下列规定:
95
(a) (b)

图 15.2.7 立柱与桩基础及底板的连接接头
(α) 立柱埋入桩中; (b) 立柱与桩经定位装置连接

1 一钢管立柱; 2一抗剪栓钉或抗剪键; 3 埋入段钢管;

4一截水板; 5 一预埋调平定位装置

1 宜在墙转角或端部设置竖向支承立柱(图 15.2. 10-1) ;

图 15. 2. 10-1 以首层为逆作面的逆作法示意图


1 一地下连续墙或排桩; 2 一框架立柱; 3 一剪力墙支承立柱,

4 剪力墙临时托换梁; 5 剪力墙; 6 后浇剪力墙

2 剪力墙竖向支承立柱宜选用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

组合柱,或带约束拉杆的异形钢管 j昆凝土柱(图 15.2.10-2α) 、

组合铜管混凝土柱(图 15.2. 10-2b) 。

96
3

图 15.2. 10-2 剪力墙竖向支承立柱


(α) 带约束拉杆的异形钢管混凝土柱; (b) 组合钢管混凝土柱

1 一异形钢管; 2 一约束拉杆; 3 一充填高强混凝土;

4 钢管; 5 连接缀板; 6一填充混凝土

15.2.11 地下连续墙或排桩设计为地下室侧壁一部分的结构,
宜考虑立柱桩与支护结构之间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次应力。
15.2.12 作为主体结构一部分的围护结构与水平构件的连接宜
镜接,并应采用以下连接处理措施:
1 梁端宜预埋钢盒,埋入深度应不小于 200mrr门
2 与地下结构楼板连接处宜预埋钢筋或钢筋接驳器,也可
植筋,或者板筋与支护结构主筋焊接;
3 与衬墙接触处应凿毛;
4 底板沿支护结构的周边宜加厚。
15.2.13 当支护结构不作为地下结构的一部分时,地下室的侧
墙与楼板的连接处应设置边梁或暗梁,并在梁中预埋竖向钢筋,
连接上下侧墙。
15.2.14 全逆作法应预留物料垂直运输孔口,孔口尺寸应不小
于 50m 2 ,孔口数量不宜少于两个,孔口周边应预埋楼板插筋或
连接套筒。
15.2.15 作为逆作法传力构件的地下室结构楼板应进行下列传
力验算:
1 楼板存在错层时,应验算高差部位构件的抗弯、抗剪、
抗扭承载能力,必要时应设置转换结构或临时支撑等措施;
97
2 楼板的结构缝应验算水平承载力,必要时设置传递水平
力的构件;
3 楼板的洞口、车道开口部位不能满足水平传力要求时,
应设置临时支撑等措施。
15.2.16 作为物料运输道路和堆场的逆作楼板等结构应进行施
工荷载复核,其承载力应不小于 25kPa o
15.2.17 半逆作法应按平面框架方法计算内力和变形,肋梁应
按自重作用的偏心受压杆验算构件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并应按叠
合梁验算楼盖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承载力和裂缝宽度,并应有相应
的构造要求。

15.3 施工

15.3.1 逆作法施工顺序应为(图 15.3.1):

1 沿地下室四周施工支护结构;
2 施工桩基础及竖向支承立柱;
3 施工逆作法界面层,使之形成水平支撑;
4 挖除界面层以下一层或两层层高的土石方;
5 按本条第 3 款和第 4 款重复楼面结构和土石方开挖施工,
直到浇筑结构底板;
6 自下而上浇筑结构侧墙、剪力墙和正作的地下室楼板。

图 15.3.1 逆作法施工示意图

1 第一道水平支撑; 2 第二道水平支撑; 3 竖向支承立柱;

4 底板; 5- 围护结构; 6 侧墙

98
15.3.2 竖向支承立柱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立柱宜在工厂焊接制作;
2 采用泥浆护壁灌注桩基础时,钢管棍凝土应与桩混凝土
同时连续浇筑,浇筑过程中钢管外侧宜回填砂石以控制桩泪凝土
面在设计允许范围;
3 应采取措施控制定位、垂直度和转向偏差符合本规程第
15.3.3 条的规定。
15.3.3 立柱和立柱桩的定位、垂直度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立柱桩成孔垂直度不应大于 11150 ,立柱桩成孔垂直度


应全数检查;
2 立柱的垂直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且不宜大于 11300;
3 立柱和立柱桩的定位偏差不应大于 10mm;
4 立柱标高偏差不应大于:t lO mm 。
15.3.4 逆作法支撑层应采用模板支架施工,支架基础的承载力

和变形应通过验算,宜采用素 1昆凝土垫层,垫层厚度不应小于
10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0 ,垫层标高不应低于基坑
每个工况的允许开挖标高。
15.3.5 面积较大的支撑层的结构梁板应
分块浇筑,不宜留设后浇带。
15.3.6 剪力墙及侧墙施工时,下层正作
墙体与上层墙体的提凝土连接可按图
15.3.6 处理,接缝离开上层板底的距离应

大于1. Om ,预留插筋可以绑扎搭接、焊接
搭接或套筒连接。 图 15.3.6 混凝土
15.3.7 采用梁板分次浇筑工艺的混凝土 墙体上下混凝土
梁箍筋应采用焊接搭接形成整体。 连接施工示意图

15.3.8 通风应采用鼓风的形式送风到工

作面;照明宜采用不高于 36V 的低压照明;作业人员应有防尘防


护措施,土石方施工应采取洒水工艺降尘。

99
16 中心岛法

16.1 一般规定

16. 1. 1 中心岛法适用于基坑面积大、设置内支撑时跨度过大,
且不能设置拉锚体系的基坑支护工程。周边存在对变形敏感的建
(构)筑物或场地存在较厚软弱土层的基坑宜慎用。
16. 1. 2 中心岛法宜采用地下连续墙或排桩作为基坑侧壁。
16. 1. 3 中心岛法支护的平衡土体应满足基坑侧壁变形控制和主
体结构施工的要求。
16. 1. 4 中心岛结构完成后周边支撑应及时架设,支撑立柱宜布
置在平衡土体的放坡平台上。

16.2 设计

16.2.1 中心岛法平衡土体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截面大小和形状、结构形式、土体处理措施;
2 平衡土体作用下基坑侧壁的受力、变形计算,基坑内外
土体的稳定性验算,包括整体失稳、抗滑移、抗倾覆和抗隆起验
算(图 16.2. 1 )。

图 16.2. 1 中心岛法平衡土体稳定计算简图
注:图中 P 为平衡土体各土层水平抗力标准值 e陆的合力之和。

100
16.2.2 中心岛法支护结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开挖平衡土体,架设支撑、拆除支撑阶段基坑内外土体
的稳定性验算,包括整体失稳、抗滑移、抗倾覆和抗隆起验算;
2 支护结构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计算;
3 支护结构在各设计工况的位移控制要求;
4 支撑的设计;
5 立柱及立柱基础设计;
6 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立柱、支撑构件的连接构造设计;
7 主体结构上支撑支座的抗弯、抗剪以及主体结构的抗弯、
抗剪、抗扭等计算及变形验算;
8 主体结构的局部抗压及孔洞影响分析计算。
16.2.3 中心岛与结构楼板之间的支撑应按本规程第 13.2.3 条
的规定进行传力验算。
16.2.4 中心岛法平衡土体的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平衡土体采用自然放坡、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土钉墙
与复合土钉墙等不同的形式时,其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第 6 章、第
7 章和第 10 章的有关规定;
2 平衡土体的平台及坡面宜进行硬化处理;
3 平衡土体平台与支护结构之间宜挂设钢筋网喷射混凝土
护面。钢筋直径宜为 5mm - 8mm ,钢筋网间距宜为 150mm -
250mm; 喷射细石混凝土厚度宜为 80mm -100mm;
4 平衡土体应在坡顶、坡面、坡脚和平台设置排水系统,
坡顶平台应向基坑内设置不小于 3%0 的斜坡,坡面应预留泄水
孔,并将坡面水引人基坑排水沟。
16.2.5 采用中心岛法施工,地下室结构宜分块施工,分块不闭
合处宜设置型钢等传力构件。

16.3 施工

16.3.1 中心岛法施工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沿地下室四周施工支护结构;
101
2 施工立柱桩基础及竖向支承立柱;
3 开挖基坑中心岛范围的土体,预留平衡土体;
4 施工中心岛结构;

5 逐层架设周边支撑,并逐层挖除平衡土体;
6 自下而上浇筑周边地下室结构,并逐层拆除支撑。
16.3.2 平衡土体区域采用逆作法(图 16.3.2) 结构时,施工
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桩基础及竖向支承立柱及中心岛结构;
2 施工逆作法界面层,使之与中心岛结构形成水平支撑;
3 分层挖除界面层以下的土石方电施工相应的楼面结构,
如此循环,直到提筑结构底板;

4 自下而上浇筑结构侧墙和正作的地下室楼板。

基坑顶

图 16.3.2 中心岛逆作法施工示意图
1 一桩基础; 2- 竖向支承立,柱; 3 二中心岛结构; 4一界面层;

5 →平衡土体; 6 一底板 ; 7-1m~ 墙; 8 一结构板; 9 一坡面线

16.3.3 中心岛法平衡土体区域逆作法施工应符合本规程第 15.3


节的规定。
16.3.4 位于斜坡面范围内的立柱,尚应采用水泥砂浆或低强度

等级?昆凝土充填。

102
17 基坑开挖和回填

17.1 一般规定

17.1.1 施工前,基坑开挖除应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外,尚应符
合下列规定:
1 对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和道路进行踏勘,施工
可能对其发生影响或争议的应保留影像资料或布设标记,并做好
记录;
2 收集勘察报告、支护结构设计、降排水要求、基坑周边

环境、工期、气候和地面荷载等资料;
3 完成基坑及周边环境的监测布点和初始值测量工作;
4 完成土方开挖平面布置图,明确出士道路和出土口、挖

土机械、行车线路等的布置;
5 验算挖运土石方的机械设备产生的荷载对支护结构的影
响,以及坑内行车道两侧边坡的稳定性,确定必要的加固措施;
6 完成基坑内外的降水排水系统;
7 编制施工应急预案,制定周边建(构)筑物、管线保护
方案,以及雨期施工措施。
17. 1. 2 开挖方式应根据岩土特性、岩石类别、风化程度和节理

裂隙发育程度等确定。基坑开挖过程应遵循分层、分段、先支后
挖、严禁超挖的基本原则。
17. 1. 3 基坑开挖过程应经常测量和校核基坑平面位置、水平标
高和边坡坡度。

17.2 开挖

17.2.1 基坑土石方开挖时基坑侧壁、土钉和锚杆注浆体、内支

103
撑等的强度应不低于设计强度的 75% 或符合设计要求,预应力
锚杆己张拉锁定。
17.2.2 基坑开挖顺序、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应根据地质情况和

设计要求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分层厚度不得大于土钉、锚杆、支撑的竖向间距,流塑
状软土不应超过 1m;
2 禁止采用掏脚的方法挖土;

3 软土层应分段跳槽开挖,分段长度宜为 15m -30m ,在基


坑周边环境敏感时应适当减少分段长度;

4 分层土石方的坡脚宜留土防护,并应避免长时间浸泡。

17.2.3 淤泥层土方开挖,应采用小型挖掘机,并采取防机械沉

陷的措施。
17.2.4 石方开挖宜采用爆破法,并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17.2.5 基坑开挖时周边地面超载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没有
要求时,坑顶堆土的坡脚至基坑上部边缘距离不宜少于1. 5 倍基
坑深度,弃土堆置高度不宜超过1. 5mo 软土地区基坑周边三倍
基坑深度范围内严禁堆土。
17.2.6 基坑开挖到底应及时施工垫层和地下结构基础。
17.2.7 基坑开挖应按本规程第 19.2 节的要求进行监测,采取

信息化施工。

17.3 回填

17.3.1 永久性土石方回填的边坡坡度应按本规程第 6.2 节的要

求计算确定,存在地面超载的临时性土石方回填的边坡坡度应根

据当地经验或通过稳定性计算确定。
17.3.2 施工前,土石方回填应清除基底的垃圾、树根等杂物,
抽除坑穴积水、淤泥,验收基底标高。如在耕植土或松土上填
方,应在基底压实后再进行。
17.3.3 回填土料不得采用淤泥和淤泥质土,回填土料的有机质
含量不应大于 5% ,含水量应满足压实的要求。

104
17.3.4 碎石类土或爆破石渣用作回填土料时,其最大粒径不应
超过每层铺填厚度的 2/3 ,大块料不应集中铺填,且不得回填在
分段接头处。
17.3.5 土石方回填应分层进行,每层填筑厚度及压实遍数应根
据土质、压实系数要求及压实机具确定。
17.3.6 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之间的回填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室外墙有防水要求的,应在防水施工验收合格后方
可回填,防水层外侧宜设置保护层;
2 回填应与基坑拆(换)撑施工工况一致,以回填作为基
坑换撑的条件,应根据设计工况分阶段回填;
3 土石方回填宜对称、均衡地进行;
4 较深基坑的填充材料宜采用砂料,并应用串桶控制回填
料的自由降落高度,且应用振动或水冲密实。
17.3.7 施工结束后,填方应检查标高、边坡坡度、压实程度等

指标,检验标准应按表 17.3.7 的规定执行。作为路基或其他建


筑物基础使用的回填部位,尚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表 17.3.7 填土质量检验标准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项 序 检查项目 桩基基坑 场地平整 检查方法


管沟 也(路)
基槽 人工 机械

主控 I 标高 (mm) -50 Ì 30 Ì 50 50 50 水准仪

项目 2 分层压实系数 设计要求 按规定方法

取样检查或
回填土料 设计要求
直观鉴别

一般 水准仪及
2 分层厚度及含水量 设计要求
项目 抽样检查

用靠尺或
表面平整度 (mm)
3 20 I 20 I 30 I 20 I 20 水准仪

105
18 地下水控制

18. 1 一般规定

18. 1. 1 开挖深度及其影响范围内,当存在渗透性较好的含水岩

土层、断层破碎带,或基坑底位于花岗岩残积土层时,基坑应对

地下水进行控制。

18. 1. 2 地下水控制设计和施工应查明基坑周边可能与之发生水

力联系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位变化对基坑周边环境可能
产生的影响。

18. 1. 3 基坑施工应详细了解基坑支护结构体系对地下水控制的

技术要求。
18. 1. 4 降低基坑内地下水位将危及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时,应

采用截水措施。
18. 1. 5 地下水控制设计宜预测基坑周边环境地下水位的变化,

施工时宜进行监测。

18.2 基坑明沟排水

18.2.1 明沟排水适用于基坑不深、涌水量不 2大、坑壁土体比较

稳定、不易产生流砂、管涌和拥塌的基坑工程。

18.2.2 排水沟和集水井应沿基坑周边布置,排水沟和集水井边
缘距离拟建建筑物基础外边线应不少于 O.4m ,距离基坑侧壁边

线应不小于 O.3m 。集水井宜在基坑四角和坑边每隔 30m - 40m

布设。
18.2.3 地表水水量较大时,基坑应在坑外设置截流、导流明沟

等措施。
106
18.2.4 开控放坡且深度较大的基坑,可在放坡平台上设置多层

明沟构成排水系统。
18.2.5 排水沟的纵向坡度宜为 0.2%-0.5% ,截面宜根据排水

量的大小确定,且宽度和深度均不宜小于 300mm o

18.2.6 集水井底应比排水沟底低 0.5m -1. 0m ,集水井直径

(或宽度)宜为 O. 7m -1. Om ,井底宜铺一层 0.3m 厚碎石作为反


滤层。

18.2.7 排水设备可采用潜水泵、离心泵或污水泵。水泵的选型
宜根据排水量大小及基坑深度确定。

18.2.8 基坑涌水量可根据经验或相近工程类比确定,在没有经

验时,可根据本规程附录 E 中的"大井法"估算。

18.3 基坑降水

18.3.1 基坑降水可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或管井井点降水。轻型井

点降水适用于含水层渗透系数小于 20m/d 、水位降深小的基坑工

程;管井井点降水适用于含水层渗透系数较大且厚度较大、水位

降深大的基坑工程。
18.3.2 基坑内降水应使用管井井点,降水深度宜保持在土方开
挖面以下1. Om o
18.3.3 井点设计总体涌水量计算可将降水范围模拟为圆形,涌

水量可按本规程附录 E 中的"大井法"估算。边界条件复杂时
基坑涌水量可采用数值方法计算。

18.3.4 井点数量可按以下公式估算:

n= 1. 1 旦 (1 8.3.4)
q

式中: n一一井点个数;

Q一一总体涌水量 (m 3 /d) ;
q一一设计单井出水量 (m 3 / d) 。
18.3.5 元截水措施的基坑中心点或危险点的水位降深可采用

107
干扰井群抽水公式(1 8.3.5-1) 和公式 (18.3.5-2) 计算。当

计算得出的水位降深不能满足设计水位降深要求时,井点数
量、井点间距及布井方式应重新调整,再进行验算,直至满足
要求。
1 潜水完整井稳定流:

s=H-A'\} tE
-- 了卫一
1. 366klr 19Ro
-o--u
- +lg(
n -0' r il".,~
r i2 '" .r m/
in ) J1
(1 8.3.5-1 )
2 承压完整井稳定流:

Si "'~ 1 19Ro
="2. 73kMl.Ju u.
- +lg(
n u , r i1U'~
r i2 "'r in ) 1
m/ J
(1 8.3.5-2)

式中 : Si 一-基坑 i 点处地下水位降深值 (m) ;


H一一-潜水含水层水位高度 (m) ;
Q一一基坑涌水量 (m 3 /d) ;
k一一含水层渗透系数 (m/d) ;
R。一一影响半径与基坑等效半径之和 (m) ;
n一一-井点数量;
r i1 , r i2' … , r in 一一一各井点中心距离基坑 i 点的距离 (m) ;
M二-一承压含水层厚度( m) 。
18.3.6 基坑降水漏斗范围内因降水引起的周边地表沉降量可按
分层总和法计算。
18.3.7 降水井可用射水法或钻孔法成孔。钻孔法在井管放入前
应按灌注桩的要求进行清孔,在井管放入后回填砾石反滤层回灌
清水进行充分洗井。
18.3.8 轻型井点的滤水管位于底部,长度不宜小于1. Om ,滤
水管以下应设沉砂管,长度不宜小于1. 5m 。管井井点的滤水管
长度视管井结构的不同而不同,管井泵井点滤水管宜设置于井
底,潜水泵井点滤水管宜与含水层厚度匹配,可间断设置,并预
留沉砂的空间。
18.3.9 降水井滤水管外缠绕铁丝作为架立骨架,再包裹滤网,
108
井管与孔壁间回填滤料。轻型井点及射流管井井点距地表 2m 左
右深度应用带土或水泥砂浆封口。
18.3.10 滤料宜选用磨圆度较好的硬质砂石,不宜采用石渣料、
风化岩料或其他母岩为软质岩石的填料。滤料的厚度在粉细砂含
水层中不宜小于 150mm ,在中粗砂层中不宜小于 100mm ,在碎
石、卵石层中不宜小于 75mm; 滤料的粒径一般为含水层土颗粒
平均粒径的 6 倍 -8 倍。
18.3.11 井管安装后应立即进行洗井,洗井后安装水泵进行单

井试抽。单井试抽水量应大于设计水量,若抽水量及水位降深与
设计不符,应及时调整施工工艺或降水方案。
18.3.12 水泵的型号应根据地下水位降深和排水量大小确定,
其抽水量应不小于设计值的1. 2 倍。
18.3.13 基坑在降水期间,应监测地下水位、地表和周边建筑
物沉降,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应停止抽水和采
取截水措施。

18.4 基坑截水

18.4.1 基坑截水可在支护体中间或外侧采用连续搭接的深层搅
拌桩、高压喷射注浆体、素混凝土防渗墙等形成截水帷幕,或直
接利用地下连续墙、咬合桩、水泥土墙、钢板桩等支护结构的截
水功能。
18.4.2 当含水层厚度较大时,基坑截水可采用竖向截水与水平
封底联合的截水方法,也可采用竖向截水与坑内井点降水相结合
的方法。
18.4.3 支护结构外侧的截水帷幕宜先于支护结构施工,两者之
间的净距不宜大于 200mm; 桩间高压喷射注浆截水帷幕宜后于挡
土桩施工,两者之间的搭接宽度不宜小于 200m叫深层搅拌桩与
高压喷射注浆体组合的截水帷幕,宜先施工深层搅拌桩后施工高
压喷射注浆,两者之间的水平搭接宽度不宜小于 200mm ,竖向搭
接长度不宜小于1. 0m 。

109
18.4.4 高压喷射注浆法根据形成注浆体形态的要求可采用旋
喷、摆喷、定喷等施工工艺,根据注浆体尺寸的要求可选用单管
法、二重管法或三重管法。高压喷射注浆法在存在地下动水时不
宜采用。
18.4.5 单排小直径搅拌桩截水帷幕的深度不宜超过 10m ,搅拌
桩桩间搭接宽度不宜小于 150mm: 当搅拌桩截水帷幕深度超过

10m 时,宜采用大直径搅拌桩、三轴搅拌桩或双轮镜搅拌桩,桩
间搭接宽度不宜小于 200mm o 当砂层较厚、截水深度大时,不宜

采用搅拌桩。
18.4.6 截水帷幕应均匀,搭接良好,不产生断桩及缩径等不良
现象,宜穿过透水层进入下卧不透水土层不少于1. Om ,或下卧
岩层不少于 0.5m o

18.4.7 深层搅拌桩截水帷幕在透水层与岩层直接接触处,宜采
用高压喷射注浆法进行补强处理。
18.4.8 截水帷幕的排数和厚度应根据防渗要求进行设计,截水
帷幕的渗透系数不宜大于 10 -6 cm/ so
18.4.9 深层搅拌桩和高压喷射注浆的设计施工尚应符合本规程

第 7.2 节、第 7.3 节的规定。

18.5 特殊岩土基坑基底处理

18.5.1 坑底位于淤泥、淤泥质土、岩榕、断层破碎带等特殊
岩土的基坑,宜采取对软弱士被动区进行士体加固、对可能影
响基坑安全的洛(土)洞进行充填处理、对破碎带进行截水等
措施。
18.5.2 软弱土被动区土体加固可采用深层搅拌桩、高压喷射注
浆、注浆等方法。
18.5.3 岩榕场地应查明溶(土)洞的分布和充填情况、岩搭地
下水承压性质等,并进行抗渗稳定性、施工安全性的评估,必要
时宜按下列规定对其进行处理:
1 影响支护结构施工安全的土洞、元填充或半填充洛洞应
110
采取袖阀管注浆、素?昆凝土灌注、吹填砂等充填措施;
2 抗渗稳定性不能满足的,应按第 1 款对基底溶(土)洞
充填或对基底土补强,补强基底土的方法可选用深层搅拌桩,高
压喷射注浆形成满布式、格栅式、土墩柱式等补强加固体。
18.5.4 基坑当存在岩层破碎带时,应调查岩层破碎带的走向、
倾向、宽度、填充物性质、渗透性质等,并进行抗渗稳定、抗管
涌验算,必要时对其进行注浆加国处理。
18.5.5 基底注浆加固、榕(土)洞填充、截水等施工工艺的施
工参数宜进行现场试验后确定。

111
19 基坑监测与检测

19.1 一般规定

19. 1. 1 基坑监测应贯穿整个基坑施工、地下室施工直至基坑回
填完成的全过程。
19. 1. 2 基坑工程应由设计人员提出监测和检测要求,包括监测

和检测项目、数量、监测频率和监测报警值等。
19. 1. 3 建设方应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按设计要求做出详细的检
测和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19.1.4 监测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基坑工程概况、岩土工程条
件、基坑周边环境、监测目的、监测依据、监测对象、监测项
目、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监测数量、监测点的平面和剖面布置
图、监测频率、监测时段、监测控制值、监测报警值、监测组织
架构、监测管理和记录制度以及信息反馈系统等。
19. 1. 5 当基坑工程设计或施工有重大变更时,监测方案应及时
做出相应调整。
19.1.6 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前,建设单位可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
房屋鉴定单位,对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等进行检测和技
术鉴定。
19. 1. 7 检验过程当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抽检数的
30% 时,应扩大检测数量。

19.2 基坑监测

19.2.1 设计应明确监测项目及其控制值和报警值,监测项目控
制值和报警值应满足基坑工程设计、地下结构设计以及基坑周边
环境的控制要求。
112
19.2.2 基坑监测应以获得定量数据的专门仪器测量或专用测试

元件监测为主,以现场日测和巡视检查为辅。
19.2.3 监测范围应包括基坑边缘向外 2 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建
(构)筑物、道路、管线及其他设施均列为监测对象, 3 倍开挖
深度范围内的重要建(构)筑物、道路、管线及其他设施,尤
其是古文物保护点。
19.2.4 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可根据基坑支护安全等级按表 19.2.4
的规定选择。
表 19.2.4 现场监测项目选择表

基坑支护安全等级
序号 现场监视~项目
一级 三级 三级

支护结构(边坡)顶部水平位移 飞/ 飞/ 飞/

2 支护结构(边坡)顶部沉降 飞/ 飞/ 飞/

3 周边建(构)筑物的沉降 飞/ 飞/ 飞/

4 周边地表的沉降 飞/ 飞J A
5 周边地表裂缝 飞/ 飞/ A
6 支护结构裂缝 飞/ A A
7 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的裂缝 飞/ 飞/ A
8 周边地下管线的变形 飞/ 飞J /
9 周边地面超载状况 飞/ v A
10 渗漏水状况 飞/ 飞J A
11 立柱竖向位移 飞J A A
12 周边建(构)筑物的倾斜 飞/ A 。

13 周边建(构)筑物的水平位移 飞/ A 。

14 支撑与锚杆内力 v A 。

15 地下水位 飞J A 。

16 支护结构(土层)深层水平位移 飞/ A 。

17 支护结构内力 A A 。 1
18 立柱与土钉内力 A A 。

19 支护结构俱~向土压力或孔隙水压力 A A 。

20 坑底软士回弹和隆起 A A 。

注 1 飞/为应测项目, 6 为宜测项目, 0 为可不测项目, /表示不存在这种


情况;
2 对深度超过 15m 的基坑宜设坑底土回弹监视~点。

113
19.2.5 监测项目、监测点布置和监测精度要求应按表 19.2.5
的规定确定。
表 19.2.5 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和精度要求

序号 监测项目 位置或监测对象 仪器 监测精度 测点布置

支护结构
冠梁上或边 经纬仪、全 ìft!lJ 点坐标中 间距 15m -
(边圾)顶部水
坡上端部 站仪 误差运 0.3 30m
平位移

支护结构
冠梁上或边 测点坐标中 间距 15m -
2 (边坡)顶部 水准仪
坡上端部 误差三三 O. 3 30m
沉降

建(构)筑
周边建(构) 建(构)筑物 测点坐标中 物的中部、角
3 水准仪
筑物的沉降 的首层柱上 误差 ~O. 15 位,每栋不少
于3 点

周边地表的 坑边两倍坑 现~点坐标中 间距 20m -


4 水准仪
沉降 深范围 误差王三 O. 3 50111

代表性位
周边地表 置,每条主裂
5 裂缝位置 钢尺 O.lmm
裂缝 缝不少于 1
个点

代表性位
支护结构 置,每条主裂
6 裂缝位置 裂缝观测仪 O.lmm
裂缝 缝不少于 1
个点

代表性位
周边建(构) 置,每条主裂
7 裂缝位置 裂缝观测仪 O.lmm
筑物裂缝 缝不少于 1
个点

2 倍坑深范
周边地下管 经纬仪、全站 测点坐标中
8 管线接头 围内管线接头
线的变形 仪、水准仪 误差 ~O. 3
位置

周边地面超 地面堆载 堆载位置不


9 荷载计 ~O. 5% FS
载状况 位置 少于 1 点

水量较大的
10 渗漏水状况 渗漏点 量筒,流量计 10mL 渗漏点,不少
于 1 点

114
续表

序号 监测项目 位置或监测对象 仪器 监视~精度 测点布置

不少于立柱
立桂竖向 支撑立柱 测点坐标中
11 水准仪 总数的 209奋,
位移 顶面 误差 .;:0.3
且不少于 3 根

建(构)筑
周边建(构) 建(构)筑物 经纬仪、全 《建筑变形 物顶的角位,
12
筑物的倾斜 顶的角位 站仪 测量规范》 每栋不少于
3 点

建(构)筑
周边建(构)
建(构)筑物 经纬仪、全 测点坐标中 物的首层柱
13 筑物的水平
的柱位 站仪 误差罢王 O. 3 位,每栋不少
位移
于 3 点

不少于总数
的 5% ,每层
支撑与锚杆 支撑中部、端 应变仪、钢筋
14 三三 0.5%FS 不少于 I 根,
内力 部或锚头 计、荷载计
总数不少于
6 根

水位管、水 孔间距
15 地下水位 基坑周边 10.0mm
位 i十 20m -50m

孔间距
支护结构 支护结构内
测斜管、视~ 20m - 50m ,竖
16 (士层)深层水 或靠近支护结 0.25mm/m
斜仪 向测点间
平位移 构的土体内
距 0.5m

支护结构 轴力计或应 2 个- 3 个
17 支护桩内 .;:0.5% FS
内力 变仪 剖面

立柱与土钉 立柱上或 钢筋计、荷 2 个- 3 个


18 军三 0.5% FS
内力 锚头 载计 剖面

支护结构侧 基坑侧壁后
士压力盒、孔 2 个- 3 个
19 向土压力或孔 和嵌困段基坑 .;:0.5% FS
隙水压力计 剖面
隙水压力 侧壁前

115
续表

序号 监测项目 位置或监测对象 仪器 监测精度 测点布置 |


测点间距|
坑底软土回 测点坐标中
20 坑底 水准仪 20m - 30m ,不 l
弹和隆起 误差运1. 0
少于 2 个剖面 l
」一一

注: 1 基坑支护结构或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点、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
应布置在基坑每条边中部、阳角处和有代表性的部位,且深层水平位移
监测点的监视~深度宜不小于支护结构的深度或基坑开挖深度的1. 5 倍;
2 基坑侧壁、支撑、立柱、锚杆(索)和土钉内力监视j 点应布置在受力、
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
3 支撑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或地质条件较
复杂处的立柱上;
4 基坑支护结构侧向土压力或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受力、变形
较大、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基坑每边不宜少于 2
个监测点,监测点竖向间距宜取 2m -5m;
5 基坑外地下水位监视.~点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基坑与被保护对象
之间布置;当有截水帷幕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截水帷幕的外佩~ 2m
处,基坑内地下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相邻降水井中阎部位或
坑内周边拐角处:
6 建(构)筑物的沉降、水平位移监测点宜沿建筑物周边布置,应布置在
建(构)筑物四角、外墙中间部位的墙上或柱基上、不同地基、基础或
结构的分界处、变形缝两侧;
7 建(构)筑物的倾斜监测点宜布置在建(构)筑物角点、变形缝两侧的
承重柱或墙上,监视l 点应沿结构主体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上、下
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
8 监测点的坐标中误差是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的坐标中误差,为点位中误
差的 l/fï。表中位移和沉降中误差为累计值小于 20mm 的情况,当累计
值为 40mm 以下时, wm 点坐标或高程中误差运1. Omm ,当累计值大于
40mm 时, ì则点坐标或高程中误差:;;; 1. 5mm 。当坑底软土回弹和隆起大于
40mm 时,测点高程中误差 ~2. Omm o

19.2.6 基坑监测项目的确定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过程降低地下水对基坑周边环境影响较大时,应对
基坑内、外地下水位的变化、周边建筑物的沉降和位移、土体变
形、地下管线变形等进行监测;
2 基坑石方采用爆破时,应监控爆破振动波速对周边环境
的影响;
3 挤土桩布桩较密或基坑周边环境保护要求严格时,打桩
过程应对造成的土体隆起和位移、邻桩桩顶标高及桩位、孔隙水
116
压力等进行监测。
19.2.7 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 3 点,且应设
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

19.2.8 各监测项目在基坑支护施工前应测得稳定的初始值。监
测项目控制值和报警值应根据基坑侧壁安全等级、支护结构类型
和当地工程经验等因素确定,报警值作为现场监测报警的标准,
可取控制值的 70% -80% 。
19.2.9 各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应根据施工进程确定,在开挖卸
载急剧阶段,不得超过 1 次/2d ,其余阶段可延为 1 次/7d -
1 次/15d; 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监
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则需进行每天不少于 1 次的连续监测。
每次监测工作结束后,监测项目应及时提交监测简报及处理意见。
19.2.10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监测应增大频率:
1 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2 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突然增大;

3 基坑开挖时出现比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更差的不良地质

条件;
4 基坑周边地面堆载或动载超过设计限值;
5 基坑超挖未及时支护;
6 基坑开挖期间受到连续降雨或基坑渗漏水或周边水管
(沟)漏水等影响;
7 基坑支护结构、周边地面或邻近建(构)筑物发生突发
变形或出现开裂;
8 基坑侧壁、底部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
9 支撑结构拆除或换撑;

10 施工过程出现与基坑设计条件不符且对基坑及周边环境
安全有影响的其他异常情况。
19.2.11 基坑工程施工和地下室施工期间,监测均应由专人负
责每天巡视检查。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支护结构成型质量;

117
2 冠梁、腰梁和支撑有无裂缝出现;

3 支撑、立柱有无明显变形;
4 截水帷幕有元开裂、渗漏;
5 基坑周边土体有无裂缝、沉降及滑移;
6 坑内有无涌土、流砂和管涌;
7 开挖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较大差异;
8 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分层厚度及支锚布置是否与设计
一致;
9 基坑排水和降水是否正常;
10 基坑周边地面是否超载;
11 周边管线是否破裂、泄漏;
12 周围建筑物是否新增裂缝;
13 周边道路有无裂缝、沉陷;
14 邻近基坑施工是否相互影响;
15 基准点、监测点有无损坏等。
19.2.12 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并配备必要的锤、奸、量尺、
裂缝放大镜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巡视检查应做好记录,发
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报告。
19.2.13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监测应立即进行基坑及周边
环境危险报警,并应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
取应急措施。
1 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
2 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
出现流砂、管涌、隆起、陷落或较严重的惨漏等;
3 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
松弛或拔出等迹象;
4 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
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
5 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
6 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应进行危险报警的
118
情况。
19.2.14 基坑开挖过程中,监测应及时反馈每次监测结果,并

根据设计要求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报告,工程结束时应提交完整
的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
1 工程概况;
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有代表性的地质剖面图和分

层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
3 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布置图、立面布置图、大样图;
4 采用仪器设备的型号、规格、标定资料和监测方法;
5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6 监测结果评价。

19.3 检测与验收

19.3.1 基坑支护结构的材料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材料出厂合格证进行检查;
2 对材料进行现场抽检;
3 对水泥浆和 1昆凝土的强度等级进行检验,试件留置每
100m 3 不应少于 1 组,且每个台班不得少于 1 组。
19.3.2 检测工作结束后,质量检测报告应提交下列内容:
1 工程概况;

2 检测依据;
3 检测点分布图;
4 检测方法与仪器设备型号;
5 资料整理及分析;
6 结论及处理意见-
7 附图、附表。
19.3.3 混凝土灌注桩和地下连续墙,应提供经确认的施工过程
有关参数,包括原材料的力学性能检验报告、试件留置数量及制
作养护方法、?昆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钢筋笼制作质量检查报
告、验孔记录等,以及施工完成后尚应进行桩顶和墙顶标高、桩

119
位偏差和地下连续墙中心线偏差等检验记录。
19.3.4 地下连续墙宜采用声波透射法、钻芯法检测墙身完整
性,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槽段数的 10% ,且不应少于 3 个槽段。
当地下连续墙作永久结构时,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槽段数的
20% ,且不应少于 3 个槽段。且应视岩性检验墙底 3b (b 为墙
厚)或 5m 深度范围内有无空洞、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
条件。
19.3.5 混凝土灌注桩质量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低应变动测法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数量不宜少于

总桩数的 10% ,且不得少于 10 根;


2 当根据低应变法判定的桩身缺陷可能影响桩的水平承载
力时,应采用钻芯法补充检测,检测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
2% ,且不得少于 3 根。总桩数不大于 50 根时,不得少于 2 根。
19.3.6 预制桩应采用低应变法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抽检数量
不宜少于总桩数的 10% 。
19.3.7 钢支撑焊缝宜采用超声波探伤等非破损方法检测,检测
数量不应少于焊缝总数的 30% 。
19.3.8 水泥土墙宜采用钻芯法检测墙身的完整性,检测数量不
宜少于总桩数的 1% ,且不应少于 5 根;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的芯
样应按土层分组,每组不少于 3 个试件。作为截水帷幕的水泥土
搅拌桩应重点检测成桩质量、桩的完整性和桩的搭接效果,在施
工后 7 天内进行开挖检查或 28 天后采用钻孔取芯等手段检查。
作为软基加固的水泥土搅拌桩应重点检测桩的完整性、芯样的单
轴抗压强度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19.3.9 预应力锚杆抗拔承载力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验数量不得少于锚杆总数的 5% ,且不得少于 6 根;
2 检测试验应在锚固段注浆固结体强度达到 15MPa 或达到
设计强度的 90% 后进行;
3 抗拔承载力检测值元设计规定时应按表 19.3.9 确定;
4 检测试验应按本规程附录 G 的验收试验方法进行。
120
表 19.3.9 锚杆的抗拔承载力检测值

基坑安全等级 抗拔承载力检测值与设计轴向拉力标准值的比值

一级 ;,1. 4

三级 二三1. 3

三级 ;,1. 2

19.3.10 土钉墙质量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抗拉试验检测土钉承载力,检测数量不宜少于土钉

总数的 1% ,且不应少于 10 根,土钉抗拉试验应符合本规程附录

F 的规定;
2 喷射由凝土面层的厚度可采用钻孔检测,检测数量宜每
100m 2 墙面积一组,每组不应少于 3 点,钻孔宜用直径为 101mm
的钻头;
3 面层厚度平均值不得小于设计厚度,最小值不得小于设
计厚度的 90% ;
4 芯样经加工后,其抗压强度试验值可用作?昆凝土强度等
级评定。
19.3.11 抽芯检测合格的,应采用水泥浆从钻芯孔孔底往上回

灌封闭,灌浆压力不小于 0.3MPa; 否则应封存钻芯孔,留待


处理。

121
20 基坑开挖对环境影响的评估与防治

20.1 一般规定

20. 1. 1 基坑工程设计单位应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和基坑周边环境

条件等资料,对基坑工程可能造成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根
据评估结果进一步优化基坑支护和地下水控制方案。对于重要的
基坑工程,建设方宜委托第三方进行专门的评估,出具评估
于民主七
口。

20.1.2 基坑工程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估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基坑开挖、支护结构变形等引起的
周边环境的影响;
2 基坑开挖后地下水位变化对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
3 施工噪声、振动和爆破对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
4 基坑工程紧邻地铁及需保护的重要建(构)筑物的专门
评估。
20. 1. 3 基坑设计方案及其对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应由基坑工程建
设单位或相关监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做出
调整。

20.2 基坑降水对环境影晌的评估

20.2.1 评估基坑降水对环境影响,应论证以下内容:
1 基坑降水或截水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坑外地下水位的
影响;
2 基坑侧壁或坑底发生管涌、流土等引起地基土发生渗流
破坏的可能性;
3 降水引起基坑周边地面及建(构)筑物沉阵、道路开
122
裂、地下管线损坏等的可能性。
20.2.2 与降低地下水位有关的环境影响评估应根据水位下降幅
度和延续时间,评估水位下降后地面沉降的差异是否能为建
(构)筑物所容许,土层压缩对桩基产生的负摩擦力是否产生不
良后果,地面沉降的差异是否会造成地下燃气管、给水管等重要
管线的损坏等。
20.2.3 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对基坑周边环境造成影响时,基坑应
采取截水措施,且应进行坑周地下水位观测。
20.2.4 基坑降水引起基坑外地下水位的变化可采用等代大井法

或有限元法等方法分析。重要工程应进行现场抽水或注水试验确
定计算参数。水位变化引起的地面附加沉降可采用分层总和法计
算,其附加应力由水位降深确定。沉降计算采用的土工参数宜根
据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和工程经验等综合分析取得。

20.3 支护方式对环境影晌的评估

20.3.1 评估基坑支护结构设置对环境的影响,应论证以下
内容:
1 基坑支护结构形式在特定工程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安
全性和经济性;
2 基坑支护方式引起周边地面及建(构)筑物沉降的
程度;
3 基坑支护结构存在的安全风险点对周边环境影响及应对

措施;
4 基坑工程发生侧壁变形过大或基底隆起较大对坑内已有
工程桩的影响。
20.3.2 坡率法支护应评估当坡率不当、地表水疏排不当可能导
致边坡发生局部破坏、整体失稳滑移以及由此造成对基坑周边环
境的影响。
20.3.3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支护应评估当挡土墙变形过大或发
生倾覆、滑移、整体失稳时对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
123
20.3.4 排桩或地下连续墙加锚杆或内支撑支护应评估支护结构
各构件的可靠性、侧壁的稳定性,以及侧壁变形、结构失稳、截
水失效时对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
20.3.5 土钉墙或复合土钉墙支护应评估侧壁变形、边坡失稳、
坑底隆起等对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
20.3.6 钢板桩支护应评估打拔钢板桩对土体扰动和钢板桩变形
可能过大对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

20.3.7 锚杆(索)侵入邻近建(构)筑物地基基础,应评估

对已有建(构)筑物可能造成的危害。
20.3.8 基坑工程施工造成周边地面的变形可采用经验公式法、

工程类比法、有限元法或其他数值方法计算。经验公式法可选用
修正 Peck 公式或其他可靠的公式。基坑工程邻近重要建(构)
筑物,应综合采用数值方法和其他方法对比分析。
20.3.9 采用有限元法计算,应根据地层岩性合理选用本构模
型,综合原位试验资料和本地工程经验选取模型参数,并宜采用
增量算法全过程模拟施工过程。

20.4 基坑工程对环境影晌的防治

20.4.1 基坑工程应在侧壁施工、降水、土石方开挖等全过程内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0.4.2 基坑工程应采用信息化施工,实时跟踪监测基坑支护结
构和地下水控制系统的工作性状以及周边环境的动态变化,并应
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20.4.3 基坑紧邻重要建(构)筑物或重要管线时,应防止基坑
侧壁施工对土层产生过大扰动或造成塌孔,对打拔钢板桩造成的
影响应有充分的估计和应对措施。

20.4.4 基坑锚杆当可能对后续工程建设造成影响时,宜采用可
回收锚杆。
20.4.5 基坑邻近的重要建(构)筑物当可能受到明显影响时,
可采用注浆、预防性托换或其他有效加固措施。基坑周边建
124
(构)筑物严重开裂、倾斜甚至成为危房时,相关人员应及时疏
散,建(构)筑物应进行补强加固甚至拆除。
20.4.6 施工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施工噪声、扬尘、废水和
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25
附录 A 桩墙支护结构增量法计算

A.O.l 把排桩、地下连续墙等支挡结构看作为一竖向的弹性地

基梁,在土体和支点(支撑或锚杆)的支承下承受主动侧的土
压力作用。

A.O.2 增量法模拟加支点和开挖过程,采用荷载增量法,计算
施工每一步增量荷载对支护结构产生的内力和位移增量。最后结
果为各增量步结果的叠加。
A.O.3 对多支点支护结构,增量法计算各增量步的过程如下
(图 A. O. 3) :

1 受力体系作为一个竖放的弹性地基梁,增量荷载为挡土
侧的增量主动土压力荷载,土压力荷载在开挖面以下为矩形荷
载,支点弹簧刚度可按材料力学方法,按受压或受拉杆件的弹簧
刚度定义来计算,锚杆刚度可按本规程式 (5.5.3-1) 计算,土
弹簧刚度可按本规程式 (A. O. 5-11) 计算,也可按弹性支点法

计算:
2 第一增量步:悬臂状态下开挖至第一道支点以下,开挖

深度以便于放置第一道支点为准(图 A.O.3b) ;
3 第二增量步:在支点处施加预加力,把预加力作为外力
增量作用于支护结构上(图 A. O. 3c) ;
4 第三增量步:继续开挖至第二道支点以下,开挖深度以
便于放置第二道支点为准,此时的增量荷载为土压力增量和该步
挖去的土体的抗力反作用于支护结构上(图 A. O. 3d) ;

5 第四增量步:安置第二道支撑或锚杆后,继续开挖土石
方。此时的增量荷载为增量土压力和挖去的士体的抗力反向作用
于支护结构上(图 A. o. 3e) ;
6 如此增量分步计算,直至开挖到基坑底,以及支撑拆除。
126
(α) (b) (c)

(d) (e)

图 A. O. 3 增量法计算简图

(α) 基本计算简图; (b) 第二步开挖计算简图; (c) 支点处施加预应力计

算简图 ; (d) 第二步开挖计算简图; (e) 第三步开挖计算简图

l 支点弹簧; 2 一土弹簧; 3 一主动土压力; 4 支撑(锚索)预应力,

5 一挖去的土体抗力; 6 主动土压力增量; 7 一新挖去的士体抗力

A.O.4 每一增量步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的计算可采用结构力学
方法或杆件有限元法对弹性地基梁进行计算。
A. O. 5 结构力学方法可按如下规定计算(图 A. O. 5):
将基坑侧壁取单位宽度作为一竖放的弹性地基梁,支撑或锚
杆以及土体对地基梁的作用由一系列弹簧 k i 代替。地基梁在各

127
H

i[

x I--.i;-r-
。f-- 1--.元-1"
Ml L叮叮
HL l

(a) (b) (c) (d)

图 A. O. 5 结构力学计算方法简图

弹簧力 X i 作用下各弹簧支承点处的位移协调方程为:
Xl

δ11 δ12 δ ln -1 -Yl X2 .1 1p


δ 21 δ22 δ2π -1 - Y2 .1 2p
Xn

δ nl δn2 ... δnn -1 - Yn .1 0 .1 n


tan c,o o

(A. O. 5-1)
式中 :δij一一表示 Xj = 1 作用下 k i 处地基梁的位移,为柔度系数
(m -1) ;
A。一一-为 0 点处梁的水平位移 (m) ,见图 A. O. 5 (α) ;
ψ。一一为 0 点处梁的转角( 0) ;
.1 ip 一一为梁在外力,如弯矩 M 、水平力 H 作用下 k i 处梁
的位移 (m) ,各系数可根据图 A. O. 5 (b) 、 (c) 、
(d) 按结构力学方法计算:坑=叫 + S,
(0 i 笋j
ω_ _!t__{ Yi \ 2
..=--,一,
(3η Yi \.
,一--,二..,..
s" -…
= J~
可 6日1b!1b brv}17.J

128
- . -.
I 言只
Å ip = L 2 J ,-Ma+~yßc(3-
-a 6 J' ,- α)α|J二,其中
EI α= 立,

E 为地基梁的弹性模量 , 1 为其截面惯性矩 , EI 为
地基梁的弯曲刚度。
式 (A.O.5-1) 中有 n + 2 个未知数,但只有 n 个方程,因
此,求解时还需补充 2 个力的平衡方程:
I. Fx=O[l 1 … 1 0 O]{x}=H (A.O.5-2)
I. Mo =O[Yl Y2 …凡 o OJjxf =Mo (A.O.5-3)
以上两式可简写为:

[l]1x f =H (A. O. 5-4)

[yJjxf=Mo (A.O.5-5)

结合变形协调方程,则可得求解方程:

(~llxl = (:'1 (A.O.5-6)

由此可解出 x , , 吨,…凡, Åo 及 tan啊,则地基梁任一截面


处的弯短 M , 剪力。可由截面法求得。
任一弹簧处地基梁的位移为:
Z
Å_ -
=_~_n (A. O. 5-7)
n Kn
与连杆法不同,土弹簧刚度 K 值简化为采用 Boussinesq 解来
确定。任一土弹簧的力为 x , 面积为 b x d , b 为土弹簧间 E巨, d
为地基梁宽度。土弹簧集中力 z 变成分布力为:

(A. O. 5-8)
则近似用 Boussinesq 解求得土弹簧处土的变形为:

A dq (1- μ.)2
= .W (A.O.5-9)
E
式中:儿 , Es -~分别为该土弹簧处土的泊松比和变形模量。

129
L1 =dx (1 - JL; )
或 - (A.0.5-10)
b xdE s
则土弹簧的刚度可根据弹簧刚度的定义为
bE
K= 二=
,..

L1
,_(1-μ;)
;, . w
(A. O. 5 -11 )
式中 :ω 一一与 b/d 有关的形状系数,当 b/d = 1. 0 时 , w =0. 88 。

这样,土弹簧可近似为由土的变形模量乱和泊松比 μs 来计
算 , b 、 ω 为几何参数,而且、 μs 参数的物理和力学意义明确,
其确定可通过压板试验等确定。
支撑或锚杆的弹簧刚度可按材料力学方法,按受压或受拉杆
件的弹簧刚度定义来计算。

130
附录 B 土体变形模量确定方法

B.O.l 土体的变形模量可以采取以下第B. O. 2 -第B. O. 5 条的

方法确定。
B.O.2 根据广东省残积土压板试验的试验结果统计,并考虑建
筑物长期荷载作用下士体的变形模量可取:
Eo =2. 5N (B. O. 2 斗)

式中 :E。一一变形模量 (MPa) ;
N-一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B.O.3 在没有标贯击数的情况下,可按表 B.O.3 的规定取值。
表 B.0.3 土体变形模量经验值

土体类型 Eo (MPa)

中风化泥岩 1000 - 2000

强风化泥岩 80 - 150

硬塑坚硬粉质稀土 35 -60

可塑粉质教土 15 - 22

淤泥质教士 4- 8

淤泥 。 .6- 1. 5

粗砂 40 -60

中砂 35 -45

细砂 20 - 30

B.O.4 根据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fk 按下式反算土的变形模量

Eo 值:
fA
一"、

E = q"

吁'-
A『

A

U
<
(B. O. 4)

式中:儿一-各层士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 ;

131
Sk 一一对应各层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下基础的沉降( cm) 。
Sk 的取值可针对各种不同的土质经验选取,元经验
时可参考表 B.0.4 取值。
表 B. O. 4 fk 与 Sk 近似关系

fk (kPa)

Sk (cm)

B.O.5 当土的变形模量 Eo 值难以确定时,可根据土体的现场


压板试验按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BJ 15-31-2016
确定。

132
附录 C 圆弧滑动法

C. 0.1 整体滑动稳定性验算可采用圆弧滑动条分法。
C.0.2 所有滑动体中,抗滑力矩与滑动力短比值的最小值应符
合下列规定:
γ。 γkMs"三 M R +Mr ( C. O. 2-1 )

乓丛=叫与气, (乓气)
(C. O. 2-2)
式中 :γk 一一整体滑动稳定性安全系数, γk 不应小于1. 3 ;
Ms 一一滑动土体的滑动力矩标准值 (kN . m) ;
M R -一滑动面上土的抗滑力矩标准值 (kN . m) ;
ME--单个锚杆在滑动面外的锚固段对单位长度滑动体的
抗滑力矩标准值之和 (kN . m) 0

C.0.3 对最危险滑动面的圆弧滑动体,其抗滑力矩与滑动力矩
的比值可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图c. O. 3) :
MR +Mr
Ms
Z C;l i + I (qibi + ilGJ cosO i ta叩 i + INR ,jcω (Oi + αJ)/SJ+tZlVRJm(Oz+α~)/与
工 (qibi +W i ) sinO i
(C. O. 3)
式中: C i 一一第 i 土条滑弧面上土层的教聚力 (kPa) ;
伊 t 一一第 i 土条滑弧面上土层的摩擦角( 0) ;
IZ--第 i 土条上的滑弧面弧长 (m) ;
qi 一一一作用在第 i 土条上的附加分布荷载值 (kN) ;
bi 第 i 土条的宽度 (m) ;
I1 G i -一一第 i 土条的重量 (kN) ;
133
Oz--一第 i 土条滑弧面中点处的切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0) ;
凡,}一一第 j 个支点的锚杆或支撑对圆弧滑动体的轴向拉力
标准值 (kN) 。对锚杆 , NR ,j 取最危险滑动面以外
的锚固段长度计算的锚杆极限轴向拉力标准值,应
按本规程公式 (14.2.4-1) 计算。对支撑,则取承
载力设计值;
αJ 一一一第 j 个支点的锚杆或支撑与水平面的夹角 e) ;对
水平支撑,取 αj =0;
S广→一第 j 个支点的锚杆或支撑的水平间距 (m) ;当支撑
与两侧相邻支撑的间距不同时,取 5=(5 1 +5 2 )/2 ,
此处, 51 、 52 分别为支撑与两侧相邻支撑的间距;
王二一经验系数,取正 =0.5 0

。 q 。

(α) (b)

图 C.O.3 困弧滑动条分法整体稳定性验算

C. O. 4 嵌固深度下部存在的软弱土层,尚应继续验算其整体稳

定性。

134
附录 D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D.O.l 周边均匀配置纵向钢筋的圆形截面和矩形截面的排桩、

地下连续墙,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 GB 50010 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并应符合有关构
造要求。
D.O.2 沿截面受拉区和受压区周边配置局部均匀纵向钢筋或集
中纵向钢筋的圆形截面混凝土桩(图 D. O. 2) ,其正截面受弯承
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a!cmAjl - 寺生旦) +λ (A~r +A~c -A 盯 -Asc)


L, 丁Tα I
=0

(D. O. 2- 1)
2
」川

s-
m"
n-τ

α-

M rq
fr

AA + AA
r
一α

r'
d、

s- (D. O. 2-2)

α-7
n 一节
Fh

+ yc + + ,f A
f

A" r
A

γd
一H


,,s

C J
α

呻v

A;r. 1~

A~ Ä回

图 D.O.2 配置局部均匀配筋和集中配筋的圆形截面

135
选取的距离 Y sc 、 y;c 应符合下列条件:

Ysc ~rsCOS 1T αs (D.0.2-3)


kc 注 rscosτα; (D. O. 2-4)
混凝土受压区圆心半角的余弦应符合下列规定:

S1T(X ~ 1 - ( 1 十二 COS 1TlX s )gb (D. O. 2-5)

式中 :α 二一对应于受压区?昆凝土截面面积的圆心角( rad )与
2τ 的比值;
αs-一对应于周边均匀受拉钢筋的圆心角 (rad) 与 2τ 的
比值 ;αs 值宜在 116 到 113 之间选取,通常可取定
值 0.25 ;
α; 一一对应于周边均匀受压钢筋的圆心角 (rad) 与 2τ 的
比值,宜取 α; 三三 0.5α;
A 一一一构件截面面积 (m 2 ) ;

A sr 、 A;「一一均匀配置在圆心角 2ταs 、 2τα; 内沿周边的纵向受

拉、受压钢筋截面面积 (m 2 ) ;

Asc 、 A;c 一一集中配置在圆心角 2τα8 、 2τα; 的混凝土弓形面积范


围内的纵向受拉、受压钢筋截面面积(旷) ;
r 圆形截面的半径 (m) ;
rs 一一一纵向钢筋所在圆周的半径 (m) ;

Y sc 、 y;c 一一一纵向受拉、受压钢筋截面面积 A 5C 、 A;c 的重心至圆


心的距离 (m) ;
1y -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kPa);
10m 一-11昆凝土弯曲抗压强度设计值 (kPa) ;
gb 一一矩形截面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m) ,应按《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第 6.2.7 条规定
确定。
计算的受压区氓凝土截面面积的圆心角( rad) 与 2 节的比值
α 宜符合下列条件:
α~113. 5 (D.0.2-6)
136
当不符合上述条件时,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
I S Ill'IT刊 1
M 叫 Asrl O. 7Sr + rs 一一~I+λ Asc (0. 78r 十几c)
\丁Tα I

(D. O. 2-7)
注:本条适用于截面受拉区内纵向钢筋不少于 3 根的圆形截面的情况。

D.O.3 沿圆形截面受拉区和受压区周边实际配置均匀纵向钢筋
n-l __m-l
的圆心角应分别取为 2 τ矶和 2 一一一 τα; , n 、 m 为受拉区、
n m
受压区配置均匀纵向钢筋的根数。
配置在圆形截面受拉区的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按全截面
面积计算)不宜小于 0.2% 。在不配置纵向受力钢筋的圆周范围
内应设置周边纵向构造钢筋,纵向构造钢筋直径不应小于纵向受
力钢筋直径的二分之一,且不应小于 10mmj 纵向构造钢筋的间
距不应大于圄截面的半径和 250mm 两者的较小值。

137
附录 E 基坑涌水量计算

E.O.l 均质含水层稳定流条件下的基坑涌水量可用"大井法"
计算。
表 E.O.l 基坑涌水量计算公式

图形 计算公式 适用条件

1.潜水完

~节
整井
Q=1366k (2H-s)s 2 均质含
19( 1 +f) 水层
3. 基坑远
离边界

Q = 1. 366k 1.潜水非

主主贯
H2 -h~ 完整井

咛+:)+缸片( 1 + 0.2!:)
2 均质含
水层
3. 基坑远
h = H+h
m 2 离边界

1.承压完

多争捞多
整井
Ms
Q = 2. 73k I ....- R 2. 均质含
19( 1 +τ) 水层
3 基坑远
离边界

l 承压非

级一上阙一斗E该L多
Q =2. 73k 完整井
Ms 2. 均质含

(R)M-l(M)
IE 1+?ro一 +--;-ι-1+0.2-~-
水层
3. 基坑远
-+-J~
离边界

表中: Q一基坑涌水量 (m 3 /d); k一渗透系数 (m/d);H一潜水含水层水位高


度 (m); R一影响半径 (m); h一基坑底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距离 (m) ;
s-水位降深 (m); r,。一基坑等效半径 (m); 1一过滤器有效长度 (m) ;
其他符号含义见图形。

138
E. O. 2 基坑涌水量计算参数可按下列计算方法确定

1 基坑等效半径的计算
1 )不规则形状基坑的等效半径可按下式计算

ro = ;:v石 (E.O.2-1)
式中: r。一一基坑等效半径 (m) ;

A 一一基坑面积 (m 2 )。
2) 矩形基坑的等效半径可按下式计算
L+B
ro =η4 (E. O. 2-2)

式中 :η一一比例系数,可按表E. O. 2-1 的规定确定;


L-一←基坑长度 (m) ;

B一一基坑宽度( m) 。
表 E. O. 2-1 比例系数表

3) 井点系统的等效半径可按下式计算

ro=~习n (E. O.2-3)


式中: r ,、 r2 … r n 一一为各井点至系统几何形心的距离 ( m) 。
2 井点系统影响半径的计算
Ro = ro + R (E. O. 2-4)
式中 :R一一降水井影响半径( m) 。
降水井影响半径宜通过抽水试验或根据当地经验确定。当基
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兰级时,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潜水含水层: R =2s Iill (E. O. 2-5)

承压含水层: R = lO sjk (E. O. 2-6)


式中: s一一地下水位设计降深 (m) ;
k一一-含水层渗透系数 (m/d) ;
H一一潜水含水层厚度( m) 。
3 含水层渗透系数宜采用野外试验方法确定,当含水层为

139
非均质土层时,总体渗透系数可采用各土层渗透系数的加权平均
值按下式计算

k= 工 kλ
-一 (E. O. 2-7)
工hi
式中 : k i --一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 (m/d) ;
h i 一一…各含水层的厚度 (m) 0

140
附录 F 土钉抗拔试验要点

F.O.l 采用现场的土钉抗拔试验方法,间接地确定土钉与土体
之间的粘结强度和土钉抗拔承载能力,为土钉设计和验收提供依
据。土钉抗拔试验分为基本试验和验收试验。
F.O.2 土钉注浆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0% 或达到 15MPa 时方
可进行土钉抗拔试验。

F.O.3 加载装置(千斤顶、压力表)在试验前应检查并在有效
标定期内。
F.O.4 计量仪表(测力计、位移计等)应满足测试要求的精度。
F.O.5 验收试验的土钉应与面层泪凝土完全脱开,基本试验的土
钉应设大于 1m 的自由段,试验装置应保证土钉与千斤顶同轴。
F.O.6 基本试验最大荷载宜取土钉杆体抗拉承载力标准值,验
收试验最大荷载宜取土钉抗拔承载力设计值的1. 1 倍。
F.O.7 土钉抗拔力试验采用逐级加荷的方法,加荷等级、测读
位移和观测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初始荷载宜取试验荷载的 0.1 倍;
2 加荷等级与观测时间宜按表 F.0.7-1 和表 F.0.7-2 的规

定进行;
表 F.O.7-1 土钉基本试验加荷等级与观测时间

加荷等级
观测时间 (min) I 3
注: T u 一土钉杆体抗拉承载力标准值,等于乓fYk 0

表 F.O.7-2 土钉验收试验加荷等级与观 ~g 时间

加荷等级
观测时间 (min)

注: T d 一土钉抗拔力承载力设计值,由每米土钉抗拔力设计值乘以土钉全长
得到。

141
3 在每级加荷等级观测时间内,测读土钉头位移不应少于

3 次;
4 达到要求试验荷载后,观测lO min ,卸荷到 O. 1 Tu(d) 并测
读土钉头位移。
F.O.8 试验结果宜按每级荷载对应的土钉头位移制表整理,并
绘制土钉荷载,位移( Q-s) 曲线。

F.O.9 土钉终止试验宜采用以下标准:
1 第二级以后,每级荷载产生的位移增量达到或超过前一
级产生位移增量的 3 倍;
2 土钉头位移不稳定;
3 土钉杆体断裂或土钉被拔出;
4 加载至最大试验荷载且位移稳定。
F.O.I0 土钉基本试验数量不应少于 3 根,极限抗拔力取破坏时

的前一级荷载:按土钉极限抗拔力推算土钉与土体之间的极限粘
结强度 qsk 。
F.O.ll 土钉验收试验数量应为土钉总数的 1% ,且不少于 3
根;验收试验合格标准为:土钉试验抗拔力平均值应大于土钉抗
拔承载力设计值,土钉试验抗拔力最小值应大于土钉抗拔承载力
设计值的 0.9 倍。验收不合格时,可抽取不合格数量 2 倍的样本
扩大检验。将扩大抽检结果计入总样本后如仍不合格,则判断该
检验批不合格。

142
附录 G 锚杆试验

G.l 一般规定

G. 1. 1 试验锚杆的参数、材料、施工工艺及其所处的地质条件
应与工程锚杆相同。
G. 1. 2 锚杆抗拔试验应在锚固段注浆固结体强度达到 15MPa 或
达到设计强度的 75% 后进行。
G. 1. 3 加载装置(千斤顶、油压系统)的额定压力应大于最大
试验压力,且试验前应进行标定。
G. 1. 4 加载反力装置的承载力和刚度应满足最大试验荷载的要

求,加载时千斤顶应与锚杆同轴。
G. 1. 5 计量仪表(位移计、压力表)的精度应满足试验要求。
G. 1. 6 试验锚杆宜在自由段与锚固段之间设置消除自由段摩阻

力的装置。
G. 1. 7 最大试验荷载下的锚杆杆体应力,不应超过其极限强度
标准值的 O. 85 倍。

G.2 基本试验

G.2.1 同一条件下的极限抗拔承载力试验的锚杆数量不应少于
3 根。
G.2.2 确定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的试验,最大试验荷载不应小
于预估破坏荷载,且试验锚杆的杆体截面面积应符合本规程第
G. 1. 7 条对锚杆杆体应力的规定。必要时,可增加试验锚杆的杆
体截面面积。
G. 2. 3 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试验宜采用多循环加载法,其加载

分级和锚头位移观测时间应按表 G. 2. 3 执行。
143
表 G.2.3 多循环加载试验的加载分级与锚头位移观测时间

分级荷载与最大试验荷载的百分比(% )
循环次数
初始荷载 加载过程 卸载过程

第一循环 10 20 40 50 40 20 10

第二循环 10 30 50 60 50 30 10

第三循环 10 40 60 70 60 40 10

第四循环 10 50 70 80 70 50 10

第五循环 10 60 80 90 80 60 10

第六循环 10 70 90 100 90 70 10

观测时间( min) 5 5 10 5 5 5
L一

G.2.4 当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试验采用单循环加载法时,其加
载分级和锚头位移观测时间应按本规程表 G. 2. 3 中每一循环的最

大荷载及相应的观测时间逐级加载和卸载。
G.2.5 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试验,其锚头位移测读和加卸载应

符合下列规定:
1 初始荷载下,应测读锚头位移基准值 3 次,当每间隔
5min 的读数相同时,方可作为锚头位移基准值;
2 每级加、卸载稳定后,在观测时间测读锚头位移不应少
于 3 次;

3 在每级荷载的观测时间内,当锚头位移增量不大于
O.lmm 时,可施加下一级荷载:否则应延长观测时间,并应每
隔 30min 测读锚头位移 1 次,当连续两次出现 lh 内的锚头位移
增量小于 O.lmm 时,可施加下一级荷载;

4 加至最大试验荷载后,当未出现本规程第 G. 2. 6 条规定
的终止加载情况,且继续加载后满足本规程第 G. 1. 7 条对锚杆杆
体应力的要求时,宜继续进行下一循环加载,加卸载的各分级荷
载增量宜取最大试验荷载的 10% 。

G.2.6 锚杆试验中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终止继续加载:
1 从第二级加载开始,后一级荷载产生的单位荷载下的锚
144
头位移增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产生的单位荷载下的锚杆位移增量的
5 倍;
2 锚头位移不收敛;

3 锚杆杆体破坏。
G.2.7 多循环加载试验应绘制锚杆的荷载-位移 (Q-s) 曲线、
荷载-弹性位移( Q-s.) 曲线和荷载"塑性位移 (Q-sp) 曲线。锚
杆的位移不应包括试验反力装置的变形。
G.2.8 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 锚杆的极限抗拔承载力,在某级试验荷载下出现本规程
第 G.2.6 条规定的终止继续加载情况时,应取终止加载时的前一
级荷载值;未出现时,应取终止加载时的荷载值;
2 参加统计的试验锚杆,当极限抗拔承载力的极差不超过
其平均值的 30% 时,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可取平均值;
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 30% 时,宜增加试验锚杆数量,并应根据
极差过大的原因,按实际情况重新进行统计后确定锚杆极限抗拔
承载力标准值。

G.3 蠕变试验

G.3.1 蠕变试验的锚杆数量不应少于三根。
G.3.2 蠕变试验的加载分级和锚头位移观测时间应按表 G. 3. 2
执行。在观测时间内荷载必须保持恒定。
表 G.3.2 蠕变试验的加载分级与锚头位移观测时间

加载分级

观测时间 t 2 (min)

观测时间 t] ( 皿in)

注:表中 N k 为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

G.3.3 每级荷载按时间间隔 lmin 、 5min 、lO min 、 15min 、


30min 、 45min 、 60min 、 90min 、 120min 记录蠕变量。
G.3.4 试验时应绘制每级荷载下锚杆的蠕变量,时间对数
(s-lgt) 曲线。蠕变率应按下式计算:
145
k~ -=~三二旦 (G.3.4)
c 19t 2 - 19t 1
式中: kc--锚杆蠕变率;

SI 一一-t l 时间测得的蠕变量 (mm) ;

S2 -→-t 2 时间测得的蠕变量 (mm) 0

G.3.5 锚杆的蠕变率不应大于 2.0mm o

G.4 验收试验

G.4.1 锚杆抗拔承载力检测试验,最大试验荷载不应小于本规
程第 19.3.9 条规定的抗拔承载力检测值。
G.4.2 锚杆抗拔承载力检测试验可采用单循环加载法,其加载
分级和锚头位移观测时间应按表 G.4.2 执行。
表 G.4.2 单循环加载试验的加载分级与锚头位移观测时间

最大试验荷载 分级荷载与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叭的百分比(%)

加载 10 40 60 80 100 120 140


1. 4N ,
卸载 10 30 50 80 100 120

加载 10 40 60 80 100 120 130


1. 3N ,
卸载 10 30 50 80 100 120

加载 10 40 60 80 100 120
1. 2N ,
卸载 10 30 50 80 100

观视~时间 (min) 5 5 5 5 5 5 10
一一」

G.4.3 锚杆抗拔承载力检测试验,其锚头位移测读和加、卸载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初始荷载下,应测读锚头位移基准值 3 次,当每间隔
5min 的读数相同时,方可作为锚头位移基准值;
2 每级加、卸载稳定后,在观测时间内测读锚头位移不应
少于 3 次;
3 当观测时间内锚头位移增量不大于l. Omm 时,可视为位
移收敛;否则,观测时间应延长至 60min ,并应每隔 10min 测读
146
锚头位移 1 次;当该 60min 内锚头位移增量小于 2.0mm 时,可
视为锚头位移收敛,否则视为不收敛。
G.4.4 锚杆试验中遇本规程第 G.2.6 条规定的终止继续加载情
况时,应终止继续加载。
G.4.5 单循环加载试验应绘制锚杆的荷载"位移( Q-s) 曲线。
锚杆的位移不应包括试验反力装置的变形。
G.4.6 检测试验中,符合下列规定的锚杆应判定合格:
1 在抗拔承载力检测值下,锚杆位移稳定或收敛;
2 在抗拔承载力检测值下测得的弹性位移量应大于杆体自
由段长度理论弹性伸长量的 80% 。

147
本规程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48
引用标准名录

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BJ 15-31
3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

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
5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
6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2
7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
8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5
9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
10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 50497
11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GB 51004
1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 120
13 {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JGJ 311
14 {锚杆检测与监测技术规程} JGJ/T 401
15 {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 CECS 22
16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 DBJ 15-60
17 {士钉支护技术规程} DBJ/T 15-70

149
广东省标准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

DBJ/T 15-20-2016

条文说明
目次

1 i总贝tl ………………………………………………………… 154


2 术语和符号…………………………........…·…………… 155

2. 1 术语……………………………………………………… 155

2.2 符号……………………………………………………… 155

3 基本规定.................………………….......…………… 156

3.1 环境调查与保护…………………………………………… 156

3.2 设计规定 ………………………………………………… 156


3.3 施工规定 ………………………………………………… 158
3.4 检测与监测规定…………………………………………… 158

4 岩土工程勘察……………………………………………… 159
4. 1 一般规定 ………………………………………………… 159
4.2 勘察要求与环境调查……………………………………… 160

5 基坑支护结构水平荷载和抗力计算……………………… 162
5.1 一般规定 ………………………………………………… 162
5.2 水平荷载标准值确定……………………………………… 162

5.3 水平抗力标准值确定……………………………………… 162

5.4 岩土参数取值……………………………………………… 162

5.5 结构计算 ………………………………………………… 163


5.6 截面承载力计算…………………………………………… 164

5.7 支护结构稳定计算………………………………………… 164

6 坡率法支护………………………………….......……….. 166
6.1 →般规定 ………………………………………………… 166
6.2 设计……………………………………………………… 166

6.3 施工……………………………………………………… 167

7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 168

151
7. 1 一般规定 ………………………………………………… 168
7.2 设计……………………………………………………… 169

7.3 施工……………………………………………………… 171

8 排桩支护………………........…………·………………… 172

8.1 一般规定 ………………………………………………… 172


8.2 设计……………………………………………………… 172

8. 3 施工……………………………………………………… 173

9 地下连续墙支护…........….........……………………·… 176

9.1 一般规定 ………………………………………………… 176


9.2 设计……………………………………………………… 176

9.3 施工……………………………………………………… 177

10 土钉墙与复合土钉墙支护…………………………......... 179
10.1 一般规定………………………………………………… 179

10.2 设计……………………………………………………… 180

10.3 施工……………………………………………………… 184

11 钢板桩支护………………………………………………… 185
11. 1 一般规定………………………………………………… 185

11. 2 设计……………………………………………………… 185

11. 3 施工……………………………………………………… 186

12 双排桩支护………........………………·………………… 188

12.1 一般规定………………………………………………… 188

12.2 设计……………………………………………………… 188

13 内支撑……………………………………………………… 192

13.1 一般规定………………………………………………… 192

13.2 设计……………………………………………………… 192

13.3 施工……………………………………………………… 193

14 锚杆………………………………………………………… 195

14. 1 一般规定………………………………………………… 195

14.2 普通锚杆设计…………………………………………… 195

14.3 普通锚杆施工…………………………………………… 196

152
14.4 扩孔锚杆设计与施工……………………………………… 196

14. 5 可回收锚杆设计与施工…………………………………… 197

15 逆作法……………………………………………………… 199

15. 1 一般规定………………………………………………… 199

15.2 设计……………………………………………………… 200

15.3 施工……………………………………………………… 202

16 中心岛法…………………………………………………… 204

16. 1 一般规定………………………………………………… 204

16.2 设计……………………………………………………… 204

16.3 施工……………………………………………………… 206

17 基坑开挖和回填…………………………………………… 209

17.2 开挖……………………………………………………… 209

17.3 回填……………………………………………………… 209

18 地下水控制………………………………………………… 210
18. 1 二般规定………………………………………………… 210

18.2 基坑明沟排水…………………………………………… 210

18.3 基坑降水………………………………………………… 211

18.4 基坑截水………………………………………………… 213

19 基坑监测与检测…………………………………………… 215
19. 1 一般规定………………………………………………… 215

19.2 基坑监测………………………………………………… 216

19.3 检测与验收……………………………………………… 220

20 基坑开挖对环境影响的评估与防治……………………… 222
20. 1 一般规定…...................................................... 222
20. 2 基坑降水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222

20. 3 支护方式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222

20.4 基坑工程对环境影响的防治……………………………… 223

附录 E 基坑涌水量计算……………………………………… 224
附录 F 土钉抗拔试验要点…………………………………… 225

153
1 总则

1. 0.1 本规程是在总结我省多年来基坑工程设计、施工经验的
基础上,吸取当前国内外建筑基坑工程的先进技术,结合广东地
区的特点因地制宜编写而成,适用于本地区建筑基坑工程的勘
察、设计、施工、监测与检测。本地区其他行业的基坑工程可参
照执行。
1. O. 2 广东省内,基坑支护设计施工经验较丰富的地区有广州、
深圳、佛山和珠海。本规程主要以这些地区的深度在 25m 以内

的土质基坑且仅考虑平面作用的经验为主。应用本规程时,空间
作用明显的基坑可考虑空间效应。例如:深度与边长的比值大于
0.5 的基坑;岩石基坑。岩石基坑除了考虑空间效应,还应按岩
石力学的理论方法进行专项验证。

154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术语是对规程中常见或容易 j昆淆的名称进行集中解释。

2.2 符号

这些符号是规程中多次出现的符号,不包括单独出现的
符号。

155
3 基本规定

3.1 环境调查与保护

3. 1. 1 环境调查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宜与主体工程的地基勘察
同步进行。环境调查包括地下管线、暗涌、河道、文物、地面和
地下建(构)筑物以及腐蚀性物质等。环境调查和岩土工程勘
察报告应推荐与基坑周边环境、岩土条件相适应的基坑支护结构
形式和合适的施工工艺。
3. 1. 2 设计文件提出环境保护的要求和监测内容是确保基坑周
边环境安全和支护结构安全的必要手段。
3. 1. 3 11伍水基坑受水流、波浪及潮沙等的影响,导致基坑的荷
载和施工工艺有较大的影响。例如,搅拌桩、旋喷桩在动水条件
下存在不成桩等问题。

3.2 设计规定

3.2.1 、 3.2.2 原有的基坑规范对基坑设定安全等级的主要作用


是在设计中确定重要性系数和变形控制值,没有分开安全等级和
环境等级,在实际中不太符合需求。如一些周边无建筑物的场
地,当基坑较深,一般深度大于 14m 时安全等级会设为一级,
这样会对变形要求较严,造成浪费。有些桩锚支护位移值经常超
过一级基坑要求的 30mm 而安全并无问题,一些软土中的桩锚支
护甚至位移会达到 100mm 。为此,把原来的基坑等级划分法改为
两种等级划分方法:安全等级和环境等级,安全等级主要是用于
确定重要性系数,重要的一级基坑就可以通过重要性系数来提高
其安全性,同时变形控制另设环境等级来控制,可以放松对无周
边建筑物基坑的变形控制标准,既灵活又合理。
156
关于基坑的变形控制值,如果是为了保护基坑周边环境安全
的,则应根据基坑周边环境要求提出变形控制值,如果无环境要
求,则变形控制值主要取决于支护的稳定来控制,其与支护的方
式和岩土质条件有关。一般来说,支护刚度大(如钢筋混凝土支
撑)则变形小;支护刚度小(如锚杆(索) )则位移会大一些;
软质土的变形会比硬质土和岩层的变形大一些。具体控制值宜通
过分析确定,表 3.2.1 中提供的只是参考值。
3.2.3 基坑支护的形式较多,各种结构形式都涉及强度、变形
和稳定性的验算。支护结构内力验算应满足强度的要求,位移计
算应满足基坑周边环境允许变形的要求。支护结构节点局部稳定
和整体稳定验算、软弱地层中的抗滑移、抗隆起的验算,存在承
压水或桩底设置止水措施的砂土地层的抗管涌验算等均应满足结
构自身施工过程和基坑周边环境安全的要求。当支护结构作为主
体结构的一部分时,它既是支护结构,又是主体结构,所以既要
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又要在材料、构件设计、施工偏差等方面符
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 GB 50010 等现行规范的规定。
3.2.4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通用表达式参
照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 120-2012 ,是本规程中各
种支护结构统一的设计表达式。
3.2.5 支护结构作为永久结构的一部分时,对混凝土强度和保
护层厚度进行设计以满足耐久性要求。

3.2.6 多种支护形式组合时相互之间的搭接要考虑变形的差异
可能引起的渗漏和变形荷载、局部稳定等问题。
3.2.7 设计使用年限是指基坑开挖到底后支护结构安全和正常
使用的时间。基坑开挖后放置时间过长,会因为锈蚀、岩土体变
形、温度变化、外部环境变化等原因造成支护结构失效。一年时
间是考虑了通常的地下室结构施工时间的要求,同时一年时间内
地下水位变化等季节因素的影响设计也应充分考虑。排桩(墙)
加内支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可延长至两年。使用年限有特殊要
157
求的工程,设计应相应地调整荷载、结构的耐久性等条件。

3.3 施工规定

3.3.1 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
管理办法} (建质 [2009] 87 号)的要求,基坑工程施工前都
应编制专项方案,方案中应包括环境保护、基坑监测、施工应急
预案等内容,土石方开挖施工方案中还应包括基坑降水的内容。
3.3.3 施工工出与设计工况之间难免会出现差异,只要差异不
大,在允许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但当主客观原因导致工况改
变,例如支撑或锚杆变更、土石方开挖标高与坡度等的改变,应
经设计同意后方可实施。
3.3.4 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有时与实际情况会有较大的出入,对
支护结构的安全会影响较大,且会造成施工成本的变化,甚至会
出现难以按原设计方案执行的情况。
3.3.5 岩土工程有时实际情况会与设计条件有较大的出人,应
通过监测动态调整结构构件、设计工况实现信息化施工。
3.3.6 对撑两端、环形支撑圆环均应全面闭合后才能进行支撑
下的土石方开挖。淤泥地层常发生开挖坡面后土体滑移造成工程
桩、支撑立柱倾斜或断桩的问题,所以施工过程中应加以防范并
提请设计提出保护的措施。

3.4 检测与监测规定

3.4.1 安全等级为→级、二级及对构件质量有存疑的安全等级
为三级的支护结构是质量检测的重点,检测项目和数量应区别对
待,安全等级越高,检测项目和数量越多。
3.4.2 基坑监测方案提前编制,以便在支护结构或岩土层中埋
设相应的测试元件。现场实时监测结果能够有效帮助基坑工程的
有关技术人员准确了解和推断基坑开挖所引起的各种影响的程

度、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在设计和施工上及时提出相应的防
治措施。

158
4 岩土工程勘察

4.1 一般规定

4. 1. 1 由于大多数工程未针对基坑工程作专门勘察,引起因地
质资料不准导致支护结构设计不合理,甚至发生安全隐患,目前
广州、东莞等城市已要求做专门的基坑工程勘察。本条特别强调
-级基坑或地质条件复杂的二级基坑工程应进行专项勘察对基坑
支护工程安全是有利的,地质条件简单的二级基坑和三级基坑工
程勘察可与拟建主体工程的详细勘察同时进行,勘察要求应满足
本规范第 4. 1. 3 条和第 4.3.1 条的规定。当基坑设计单位搜集到
的勘察资料不能满足基坑支护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时,应要求业
主委托相关单位进行专门的基坑勘察或专项补充勘察。基坑工程
评价应包括对不良地质条件如填土、软土、饱和砂土、岩溶等的
详细描述,以及提醒设计和施工人员采取应对措施,还应包括对
支护结构的选型、地下水治理措施的建议等。
4.1.2 勘察人员应详细收集基坑工程的相关资料,进行针对性
的勘察;当基坑周边环境资料不全时,建设单位应委托勘察单位
详细收集或通过勘察手段查明基坑周边的环境资料。
4. 1. 3 基坑工程勘察主要关心地层分布规律,尤其需查明软土
及砂层的分布与特征,以及各土层的抗剪强度,以便计算作用在

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验算结构的稳定性。本条第 2 款中各岩土
层的物理力学指标是基坑支护设计、施工所需的有关参数,特别
是土的 c 、¢值,包括直剪的固结快剪和三轴的不固结不排水剪
及固结不排水剪指标等。基坑开挖后可能形成的岩质边坡,一定
要注意不利结构面的产状及其抗剪强度,基坑岩基爆破开挖后,
往往在坡面会产生松动层,可以通过施工勘察包括现场地质测绘

159
补充坡体的现状描述。

4.2 勘察要求与环境调查

4.2.1 勘察范围是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及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确
定的,本条要求在开挖边界线外 2 倍 -3 倍开挖深度范围内布置

适量勘探点,是考虑到复杂地层在开挖边界线外会存在较大的变
化,针对开挖边界线外土体进行勘察是必要的,同时也为设置于
开挖边界线外的土钉和锚索施工提供依据。城市中基坑开挖边界
线外往往是红线或靠近红线,红线外可能己存在建(构)筑物
或道路等,此时应搜集相邻工程的勘察资料或进行可能的补充
勘察。
4.2.2 基坑工程勘探点可结合坑内建筑物勘探点和基坑边线外
勘探点(或收集到的邻近工程勘察资料) ,给出平行于开挖边线
和垂直于开挖边线的地质剖面,以便基坑支护能有针对性地进行
设计,基坑每边不少于 3 个勘探点是为了更准确了解每边的地层
变化。
4.2.3 勘探孔深度是针对所有岩土层而言的。对于地层情况比
较复杂的情况,如灰岩可能存在溶洞,花岗岩地层有可能存在球
状风化体,砂岩、粉砂岩地层有可能存在互层等,勘探孔深度以
能满足设计要求确定。
4.2.4 地下水是影响基坑工程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不仅影响到
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水土压力,影响基坑稳定性,还涉及基坑周
边环境的安全,因此地下水是基坑工程勘察需要重点查明的项
目;水文地质勘察是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地下水进行控制(降水或
截水)的重要依据。
4.2.5 广东地区存在影响基坑安全的特殊岩土,包括软土(特
别是珠江三角洲滨海地区的淤泥和淤泥质土)、风化岩和残积土、

膨胀土、填土和污染士等。其中膨胀土对基坑工程影响极大,即
使是薄层的膨胀土,勘察报告中也要特别说明;花岗岩残积土开
挖暴露或钻孔扰动后,遇水易发生软化和崩解,对基坑安全不
160
利;软土扰动后强度下降很多,触变性较强;因此,勘察时遇到
特殊岩土一定要作特别说明,提醒基坑设计和施工人员注意。
4.2.6 基坑工程勘察时,士的抗剪强度指标对支护结构设计非
常重要,尤其应进行土样的兰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和固结不排水剪
试验,并在勘察报告中列出不同剪切试验方法的结果,以供设计
人员选用。
4.2.7 基坑工程不仅需保证基坑本身的安全,还需要保证周边
环境的安全,而周边环境条件往往非常复杂,反过来会制约基坑
工程的设计方案,因此,准确掌握基坑周边环境条件非常重要。
深大基坑工程往往处于城市核心区,周边既有的建(构)筑物
较多,邻近的道路条件复杂,地下管线众多,特别是燃气管、高
压电缆和给水干管危险性高,需要重点保护;随着城市地铁建设
的发展,邻近地铁的基坑工程成为焦点,地铁保护责任大,难度
高;为了使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安全,应查明基坑周边环境条
件,并按这些环境条件进行设计和施工。

161
5 基坑支护结构水平荷载和抗力计算

5.1 一般规定

5. 1. 5 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主要是由增量荷载所产生,所以计
算应该采用的是增量荷载。基坑开挖面以下挡土一侧的增量荷载
是由基坑底以上的土重和附加荷载所产生的水平土压力,是矩形
分布的,而坑内一侧则提供抗力。稳定性验算主要是验算支护抗
稳定的能力,采用的是极限状态下支护两侧的极限土压力。挡土
一侧认为是达到主动土压力状态,其任意点的土压力是由该点以
上的土重和附加荷载所产生的水平土压力,因而从上到下是三角
形分布的朗肯主动土压力,坑内一侧也采用朗肯被动土压力。永
久支护或变形要求较小的基坑,挡土一侧可采用静止土压力。

5.2 水平荷载标准值确定

本节规定的水平荷载和水平抗力采用的是朗肯土压力计算理
论,一般情况下是偏于安全的,有可靠经验时也可以采用其他
理论。

5.3 水平抗力标准值确定

实际上由于基坑侧是经过卸荷的超固结土,水平抗力采用的
朗肯被动土压力是偏于安全的。

5.4 岩土参数取值

5.4.1 田 5.4.4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取直接快剪强度是较低的,按


此指标计算是偏安全的。软土地基,考虑到有一定的固结,但按
固结快剪有时指标偏大,因此,采用了《深圳市基坑支护技术规
162
范》的成果,取固结快剪强度指标按 O. 75 进行折减,折减后与
直接快剪强度指标比较,可取两者的大值。残积士等坚硬土,由
于取样扰动可能影响指标的准确性,也可结合当地经验和其他原
位试验,合理确定强度参数。
5.4.5 基底处于软弱士(淤泥、淤泥质土)时,经常对坑底以
下的被动侧土体进行加固,加固的方法通常为深层搅拌桩、高压
旋喷桩、注浆加固等。此时,土体的土工参数得到了明显提高,
c 、 ψ 值等应做相应调整;当基底处于花岗岩残积土层时,由于
花岗岩残积土层具有遇水软化崩解的特点,土石方开挖后,基底
c 、 ψ 值、渗透系数指标会有改变,抗剪强度降低,渗透系数增
大。因此,基坑存在花岗岩残积土层应充分考虑其土工参数的变
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5.5 结构计算

5.5.1 按平面问题计算时,计算单元的宽度一般考虑支护结构
形式选取,如排桩可取一根桩,钢板桩和地下连续墙取 lmo
5.5.2 对支点刚度受力明确的支撑构件,可以按结构力学刚度
定义计算,但需注意斜撑的有效刚度,一般计算的支点刚度是指
支点计算单元且是与支护墙法线方向一致的支点刚度。斜撑与支
护墙法线方向是斜交的,要进行刚度折减,本规程乘以折减系数
cos 2 e , 。为支撑或锚杆轴线与支护墙法线方向的夹角。对于对撑
两端士压力不平衡的非对称情况,支撑两端支点的刚度计算中受
压杆的长度要考虑零位移点位置,对称结构及对称土压力作用
时,支撑压杆长度的中点为零位移点。为偏安全冠梁的支点刚度
的作用也可以不考虑,如要考虑则冠梁的支点刚度应按冠梁的长

度对其刚度进行计算确定。锚杆由于其轴力也是与土压力方向斜
交的,同样要对其轴拉刚度进行折戚。锚杆刚度最好有实际抗拔
试验,根据抗拔试验的载荷位移计算刚度,也可参照国家行业标
准的计算公式计算。
5.5.4 增量法是一种采用增量荷载的方法来较合理考虑施工过

163
程的方法,其他规范有采用弹性支点法,也可以用有限元方法,
由于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都是先开挖后支撑的,支护的结构受
力体系是逐步形成的,合理的受力和变形计算就必须考虑深基坑
支护结构的施工过程的特点,有限元法通常也采用增量法来模拟
施工过程。因此,除增量法外,其他的算法也必须能考虑基坑支
护结构的受力过程,同时也必须能考虑到锚杆或支撑是在支护结
构变形后再施加的特点。
附录 A 的方法是结构力学的方法,其精度相当于解析法。土
弹簧的刚度采用变形模量确定,比较符合广东地区的土质条件,
同时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验;附录 B 提供了从地基承载力特征
值反算土的变形模量的方法,该方法比较方便;对于广东地区而
言,基坑支护通常要嵌入岩层,但是国标的经验公式计算的岩层
m 值是偏小的(见杨光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用计算方法及
其应用} ,地质出版社, 2004 年) ,会造成计算结果不合理;本
条采用变形模量的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较合理。另外,变形模量
是可以从压板试验中得到验证的,而 m 值的验证相对困难些,
因此,采用变形模量确定土的弹簧刚度更合理。

5.6 截面承载力计算

支护结构中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计算、钢筋配置的要求,均
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 进行设计和计算。其中的
圆形截面正截面受弯较特殊,须经一定的转换计算。另外,钢板
桩、钢管桩等均按《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 进行设计和计
算,本条对此不作特别说明。

5.7 支护结构稳定计算

5.7.1 - 5.7.3 悬臂式支护结构的稳定有倾覆和整体稳定问题;


单支点的稳定,主要是踢脚和整体稳定问题;对多支点踢脚稳定
考虑支护结构的抗弯作用更合理,故公式 (5.7.3) 中增加了支
护结构抗弯强度 M 一项 , M 的确定按被动侧抗拉、主动侧抗压

164
的常规 i昆凝土结构抗弯计算方法确定。稳定计算的土压力在挡士
一侧采用主动土压力,在基坑一侧采用被动土压力。由于目前理

论计算相对较成熟,且在本规程第 5.3 节中已规定了入土段被动


侧土体屈服的计算,并且稳定验算已有足够的安全保障,因而可
以通过计算确定合理的嵌固深度,因此本规程取消了最小人土深
度的要求。
5.7.1 本条针对一般的板桩式结构,当支护结构带有扩大头时,
还应考虑扩大部分抵抗倾覆的作用。
5.7.3 公式 (5.7.3) 中 , M 是考虑了支护桩(墙)自身的抗
弯能力 , M 的计算参照混凝土结构的相关规范进行。
5.7.4 公式 (5.7.4-4) 中 , r l 的取值,在国家行业标准《建筑
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 JGJ120 ,以最下层支点为轴心的圆弧滑动
稳定安全系数的取值偏大,尤其在软土地层,工程中难以达到,
且式中尚未考虑支护桩(墙)的作用,因此,圆弧滑动稳定安
全系数可以适当减低取值。
5.7.6 存在含水层的基坑应尽可能采取全截式的截水帷幕。本
规定针对基坑底以下不同的地质情况区分进行抗渗稳定验算。在
保证支护结构安全和基坑周边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可采用悬挂式
的截水帷幕,但须验算坑底的抗渗稳定安全。坑底土体发生渗流
破坏一般为流土破坏,考虑到基坑支护为临时结构,潜水条件下
抗渗安全系数取1. 5 ,承压水条件下抗渗安全系数取1. 20
单排悬臂桩刚度不足,变形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双排桩。计
算的悬臂式及单支点式排桩嵌固深度。入岩的支锚排桩(墙)
的嵌固深度,对于基底以下硬塑及全风化岩层一般不小于 5.5m ,

对于强风化岩层一般不小于 3.5m ,对于中风化岩层一般不小于


2.5m ,对于微风化岩层一般不小于1. 5mo

165
6 坡率法支护

6.1 一般规定

6. 1. 1 本条强调放坡的适用条件。放坡是指控制边坡高度和坡
度,无需对边坡整体进行加固而能自身稳定的人工边坡。基坑采
用放坡开挖不仅施工简便、快捷,而且比较经济,地质环境和周
边环境条件允许时宜优先采用。
6. 1. 2 影响放坡开挖基坑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边坡高度和坡

度,但同时也要考虑地下水、地面超载、场地振动、雨水等
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有条件时可结合坡顶刷坡卸
载、坡脚回填压脚的方法;或可与其他支护形式结合,形成
组合边坡。
6. 1. 3 坡高较大的边坡,通过设置分级平台形成分级放坡,可

提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6.2 设计

6. 2. 1 - 6. 2. 4 地质条件简单的土质边坡和整体无外倾结构面的
岩质边坡,在有成熟的地区经验时,可参照地区经验或本规程表
6.2.1 、表 6. 2. 2 的规定确定。鉴于同一类士的力学性状差异较
大,设计时在选取坡高和坡度后,原则上都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根据工程的重要性确定安全系数。考虑到基坑放坡通常是临时措

施,故安全系数-般不应小于1. 2 ,以免在基坑安全和经济方面

造成不必要的风险或琅费。
6.2.6 雨水对坡面的冲刷破坏作用是很大的,考虑到广东地区
的雨水较多,特别是在雨季,因此放坡施工的工作面不宜过大,
并应切实做好边坡保护措施。
166
6.3 施工

6.3.2 这是常用的坡脚及坡面保护措施,但并不限制根据工程
需要采取的保护措施。

167
7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

7.1 一般规定

7. 1. 1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是元支撑自立式挡墙,依靠形成整
体的墙体自重、墙底摩阻力和墙前基坑开挖面以下土体的被动土
压力稳定墙体,以满足整体稳定、抗倾覆稳定、抗滑移稳定和控
制墙体变形的要求。因水泥土搅拌桩性价比优于高压喷射注浆
桩,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常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施工。水泥土搅拌
法可分为喷浆搅拌法和喷粉搅拌法,喷粉搅拌法因供粉计量、搅
拌质量、施工现场的文明卫生环境等问题较难控制,目前已经基
本淘汰,很少使用。
考虑到安全文明施工及《广东省建设厅关于限制使用人工挖

孔灌注桩的通知~ (粤建管宇 [2003] 49 号) ,本规程取消原规


范挖孔填料式基坑侧壁的相关内容。
根据实测资料,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的水平位移通常比较
大,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也相对较大,其应用的基
坑开挖深度不宜过大,深度过大时技术及经济合理性明显变差。
7. 1. 2 -7. 1. 3 是根据大量的工程经验强调了水泥土重力式挡土
墙的适用条件。原则上都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水泥土重力式挡土
墙的适用性;针对现场拟处理的最软弱的软土的性质,选择合适
的外掺剂及其掺量,为设计提供各种龄期、各种配比的强度
参数。
7. 1. 4 在满足整体性和截面承载力的前提下,为了尽可能节省
工程造价,重力式挡土墙应尽可能采用格栅式的平面布置。我省
目前较多采用单轴深层搅拌机械施工,图 1 所示的几种布置方式
是其典型布置示意图。
168
开挖侧 开挖侧

(a)

开挖侧

(d)
开挖侧 开挖侧

(e)

(f)
图 1 典型水泥土桩体布置示意图
(α) 三排水泥土桩平面布置示意; (b) 四排水泥土桩平面布置示意;

( c) 五排水泥土桩平面布置示意 ; (d) 六排水泥土桩平面布置示意;


(e) 七排水泥土桩平面布置示意; (β 九排水泥土桩平面布置示意

7.2 设计

7.2.2 -7.2.7 规定了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的嵌固深度和墙体厚


度计算,验算基坑的整体稳定性,抗滑动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
和挡墙墙身正截面承载力。由于广东省内地质条件差异大、土层
分布起伏大,所以设计人员可结合当地的工程经验、工程实际情
况对计算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
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可采取下列措施有利于满足其强度和变

形要求:
169
1 增加重力式挡土墙的宽度或加大嵌固深度;
2 采用变截面形式,加大基坑侧壁自重力臂;
3 控制基坑顶荷载或坑顶适当放坡卸荷;
4 加固基坑底土体,加固区可采用格栅布置;
5 在基坑侧壁内外两侧桩体插入毛竹、铜管、型钢,设置
混凝土桩,内侧插入坑底长度不少于 1m ,上部通过混凝土盖板
连接形成整体;
6 在基坑边长中部可采用局部加墩的形式,加墩可集中布
置或者间隔布置;
7 基坑边线尽可能减少出现阳角,有条件时设置成多边形
或圆弧形;
8 基坑侧壁适当往基坑外侧起拱,预起拱高度可为 L/ 100 ,
其中 L 为基坑边长。
7.2.9 基于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的整体性和完整性要求,本条
对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的置换率、搭接宽度、固化剂、水泥掺入
比及构造盖板做相应规定。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的强度和刚度往
往难以满足工程实际要求,此时可采取加强挡墙刚度、坑顶减
荷、坑内加固、桩体插筋或调整支护平面布置形式等措施,以满
足强度和刚度要求。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当水泥掺入比小于 5% 时,水泥土的固
化强度偏低;当水泥掺入比在 129毛 -20% 时,水泥土强度增长
幅度较大,特别是在淤泥或淤泥质土中,较高的水泥掺入比是必
要的。
7.2.10 水泥土的强度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大。根据相关文献,在

龄期超过 28d 后强度仍有增长,但强度增长速率降低。考虑到基


坑工程的实际工期要求往往比较紧迫,为了缩短养护期,本规程
的水泥土强度对应的标准龄期推荐采用 28d 龄期。
水泥土的抗压强度随水泥掺入比的增加而增大,但因场地土
质与施工条件的差异,掺入比的提高与水泥土强度增加的百分比
是不完全一致的。外掺剂对水泥土强度有着不同的影响,木质素
170
磺酸钙对水泥土强度的增长影响不大,主要起减水作用;三乙醇
胶、氯化钙、碳酸铀、水玻璃和石膏等材料具有早强作用,其中
石膏还具有缓凝作用,其效果对不同土质和不同水泥掺入比又有
所不同。
7.2.11 水泥土桩是将水泥材料和原状土强行搅拌,水泥与土经
搅拌后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而逐步硬化后成桩。在机械的切削
搅拌作用下,不可避免地存在未被搅拌均匀的大小土团,在拌入
水泥后将出现水泥浆包裹土团现象,土团之间的大空隙基本上被
水泥浆填满。只有经过较长的时间,土团内的土颗粒在水泥水解
产物渗透作用下,才逐渐改变土体性质。在水泥土凝固之前,进
行抽水作业或者在动水条件下施工,动水会带走未凝固水泥,降
低了水泥掺量,从而影响水泥土桩的密实性、均匀性及强度。

7.3 施工

7.3.1 工艺性试桩的主要目的是判断施工机械的适用性,确定

钻杆下沉和提升速度、搅拌次数、喷浆次数、水灰比及水泥掺入
量等参数。
7.3.2 根据搅拌下沉、上升以及喷浆的次数,深层搅拌桩的施
工通常有"四搅二喷"、"四搅四喷"等。前者是上下搅拌四次
并只在下沉时喷浆,后者是上升下沉时都喷浆。
7.3.3 针对水泥土重力式挡土墙的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提出主
要的几条规定。其余的可参照执行相应的规范或标准。手工记录
时,深度记录误差不应大于 30mm; 时间记录误差不应大于 58 0
7.3.7 中断时间过长,水泥浆液初凝甚至终凝后,接头的质量
难以保证。通常中断时间超过 3h 时,输浆管路宜拆卸,并清洗
干净待用。中断的桩要另做补救措施。
7.3.14 当设计未特别说明时,插筋既可以在搅拌桩成桩后及时
直接插入,也可以在水泥土固化后预成孔插入。

171
8 排桩支护

8. 1 一般规定

8. 1. 1 排桩支护体系由排桩结构、支点(支撑或锚拉)结构和
止水结构组成,排桩结构可由 1昆凝土灌注桩、预制桩、钢管桩等
按一定间距、密排或者咬合排列形成,可按是否设置支点分为悬
臂排桩支护结构、单支点排桩支护结构和多支点排桩支护结构三

种类型。
8. 1. 2 截水措施的类型可由地质和环境条件决定,可在桩间设
置旋喷桩,也可在排桩后侧设置咬合式搅拌桩、水泥土连续墙
等,目前广东地区较多采用大直径搅拌桩、三轴搅拌桩,也在发
展水泥土连续墙。

8.2 设计

8.2.1 排桩支护结构除强度和变形验算外,结构抗倾覆、坑底

抗隆起与抗管涌、杆件的稳定性等验算也至关重要。
排桩可根据受力条件分段按平面问题进行结构计算,水平荷

载计算宽度可取桩的中心距,其结构及位移计算按本规程第 5 章
进行。
排桩支护结构平面布置有利于形成拱效应传力时,可通过加
强冠梁、腰梁等水平传力体系,考虑空间效应,按空间作用进行

计算。
排桩结构的构件按其在施工和使用的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最

大内力进行截面设计。构件的截面强度计算遵照现行国家标准
《泪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 及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 等有关规定

172
执行。
8.2.2 排桩纵向钢筋沿截面均匀分布配筋的目的是在钢筋笼入
槽后即使发生旋转也不影响结构的强度。当可以清楚判断钢筋笼
的方向时,或采用人工挖孔桩且为孔内绑扎钢筋时,可采用截面
非均匀配筋。
8.2.3 根据《先张法预应力泪凝土管桩~ GB 13476 ,管桩的抗
裂弯矩等于极限弯矩的 0.66 (A 型)、 0.60 (AB 型)、 0.56 (B
型)、 0.50 (C 型)倍,所以 O. 75 倍极限弯矩时桩实际已经开裂
了,但是还处于安全工作状态。考虑到经济性因素,本条做出不
宜大于 0.75 倍极限弯矩的规定。

8.3 施工

8.3.1 钻孔灌注桩的成孔质量是保证成桩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试桩过程若测得的现场指标不符合设计要求时,试成孔应及时采
取技术措施或重新考虑施工工艺。试成孔可选取非排桩设计位置
进行,有成熟施工经验时也可选择排桩设计位置进行。在非排桩
设计位置进行试成孔时,试成孔完毕后应用砂浆或材料密实
封填。
8.3.2 当排桩不承受垂直荷载时,灌注桩桩底沉渣厚度也不宜
超过 200 mm ,否则也会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不同的施工工艺
桩径的偏差在实际中变化较大,在广东地区旋挖桩的桩径偏差明
显大于钻(冲)孔桩。
灌注桩钢筋笼宜整体制作、整体吊装,如果为分段制作、孔
口对接,采用焊接工艺连接往往不能保证焊接连接质量,所以宜
采用机械连接工艺,并应加强隐蔽验收检查。
在满足最小泛浆高度的前提下,具体泛浆高度可根据施工单
位的工程经验进行确定;若桩顶标高接近地面,无法满足最小泛
浆高度要求,泛浆应充分进行,保证凿除预留长度后桩身混凝土
强度等级达到设计要求。另外,由于水下灌注的混凝土实际桩身
强度会比混凝土标准试块强度等级低,在设计图纸未注明水下棍
173
凝土强度等级时,试配应提高一个等级;在无试验依据的情况
下,水下:昆凝土配制的标准试块强度的提高等级可参照表 10
表 1 7]<下混凝土强度等级对照表

项目

设计强度等级

水下混凝土强度等级

8.3.3 钻。中)孔灌注排桩施工:

1 桩 1昆凝土凝固前,邻桩施工会对其造成扰动,故排桩要
采取隔桩跳打的方法施工,若无法调整桩位时,应停顿 36h 以后
方可施工邻桩。
2 灌注桩在粉土或砂土层成孔时,采取调整泥浆密度和增
加泥浆的方法是必要的,这种地层自然造浆往往不能满足要求,
泥浆一般可采用膨润土人工造浆。
8.3.4 由于泥浆护壁下旋挖钻进存在"活塞"效应,所以旋挖

桩施工前应熟悉图纸和工程地质资料,踏勘施工现场,掌握场地
情况和地质水文等勘察资料,调整施工参数。旋控钻机重量较
大,机架较高,施工还要注意场地要平整,且地耐力不少于
100kPa ,以及施工桩点安全范围内应无空中及地面障碍物。
8.3.5 关于桩身抱压压桩力的估算是根据广东省《静压预制氓凝土
桩基础技术规程》第 5.4.5 条引入的,具体说明可参阅该规程。
8.3.6 咬合桩施工:

1 咬合桩施工前先要构筑导墙,导墙上的定位孔直径应比
套管或钻头直径大 30mm -50mm ,导墙厚度宜为 200mm - 500mm
(图 2) 。导墙结构应建于坚实的地基上,并能承受施工机械设备
的附加荷载。应注意检查和校正套管的顺直度,其偏差不大
于 2%0 0

2 见图 2 , A 序桩被切割时混凝土强度达 30% 以上的称为


"硬切割",通常采用全回转套管钻机或旋转动力头钻机施工。 A

序桩被切割时混凝土未终凝或处于塑性状态的称为"软切割",

174
导墙 钢管支撑 导墙

E 钻孔Z?
仕一导墙宽, lm- 1. 5m;
扣一导墙厚度, 200mm-500mm
钻孔咬合桩
世钻孔咬合桩直径: 1一 l 剖面
D一定位孔直径 , D=d+30mm-50mm

图 2 导墙示意图

通常采用摇动式全套管钻机、旋挖桩机施工。
3 软切割的 A 序桩终凝前应完成 B 序桩的施工,是为了实
现有效咬合,确保支护墙质量的关键。
4 人工挖孔咬合桩在地质、施工条件较差时,难以保证施
工人员的安全工作条件,特别是遇有承压水的砂土层、滞水层、
厚度较大的流塑状淤泥、淤泥质土,易引发安全和质量事故,因
此不得选用此种工艺。

175
9 地下连续墙支护

9.1 一般规定

9. 1. 1 、 9. 1. 2 目前,地下连续墙主要应用于地质条件复杂、基
坑周边环境对变形和止水要求严格的、开挖深度较深的基坑工
程。地下连续墙具有整体刚度大、止水和防渗效果好、便于逆作
法施工等优点,有条件时可以作为主体结构地下室侧壁或侧壁的

-部分,以降低工程造价。

9.2 设 i十

9.2.2 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应验算结构稳定性和强度,必要时

尚应进行支护体系整体稳定性、抗倾覆、坑底抗隆起和抗管涌等
验算,并应进行位移计算。当基坑邻近存在建(构)筑物、地
下设施或管线时,应满足其对变形的控制要求。当地下连续墙兼
作主体结构的一部分时,尚应满足其相关结构设计要求。
地下连续墙结构可根据受力条件分段按平面问题进行结构计
算,水平荷载计算宽度可取单位宽度 1mo
9.2.4 圆形地下连续墙是一种以受压为主、受力均匀的空间结
构,就算分步开挖存在非均匀挖土的情况下,基坑四周士压力亦
会自动调整.故连续墙设计应以最不利的地质断面为计算的依
据。接头是受力的薄弱环节,不同的接头形式和施工质量对接头
夹泥产生直接影响,工字钢接头两边都会夹泥,故其夹泥量是圆

管接头和镜接头的两倍,但工字钢接头止水效果优于后者,所以
关键还是施工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好了,哪种接头都是可行的 0
9.2.5 柱支式地下连续墙分为浅墙段和深墙段,浅墙段覆盖上
部不良土层,起挡土止水作用;深墙段伸入下部较好土层一定深
176
度,作为地下连续墙主体的柱式支承,柱支浅墙段应采用锁脚锚
索等措施确保其底端的侧向稳定性;深墙段之间暴露的土体应采
取喷锚支护等措施确保其稳定性。带腿地下连续墙每个槽段有至
少 1 根墙底桩伸入基岩起支承作用,连续墙只起挡土挡水作用,
这种形式曾用于广州珠江电厂一、二期循环水泵房工程,该工程
存在深厚的淤泥和淤泥质土,基岩为花岗岩。
9.2.6 地下连续墙的构造:
1 地下连续墙槽段的长度与施工成槽工艺的关系较大,长
度必须满足钻孔数为奇数的要求,否则槽段长度会上大下小;
2 珩架主筋作为吊点, HPB335 级及以上的钢筋韧性差,焊
接过后容易折断,曾经发生事故不少,故和架主筋应采用
HPB300 及以下的钢筋;
3 施工接头可分为柔性接头和刚性接头。柔性接头可采用

圆形锁口管接头、波形管接头、工字钢接头、混凝土预制接头、
十字橡胶接头等;刚性接头可采用十字穿孔钢板接头、钢筋承插
式接头等。当槽段间如对整体刚度或防渗有特殊要求时,应采用
刚性接头,这种接头在虎门二桥有应用。

9.3 施工

9.3.1 导墙内净宽度稍大于地下连续墙设计厚度,便于施工机
具上下。地下连续墙的实际成型厚度往往比设计厚度大,故轴线
可适当外放。
9.3.2 、 9.3.3 不论临时连续墙还是永久连续墙,确保泥浆的含

砂率和浇筑棍凝土前孔底无沉渣,是保证地下连续墙质量的关键

之一。泥浆应根据施工机械、施工工艺及穿越土层情况进行配合
比设计,泥浆的蒙古度和含有少率是决定性指标,决定了泥浆的密
度、胶体率和失水量,目前泥浆检测主要是测试泥浆密度、勃度
和含砂率三个指标。永久结构一般都需要安装预埋件,故对槽位
的偏差和垂直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9.3.4 分段制作的钢筋笼在吊放钢筋笼入槽时需分段连接,由
177
于钢筋接头较多,连接较麻烦,时间很长,对施工非常不利。应
根据吊装方法、所用机具的性能、运输设备的能力等因素综合考
虑,宜选用整体制作钢筋笼。
9.3.5 钢筋笼的刚度较小,采用两台起重机抬吊可以防止变形,
并防止钢筋笼在地上拖拉。
9.3.6 由于含有浮浆层,所以墙段浇筑标高应比设计墙段标高
高出一些,称为泛浆高度,通常高出 500mm - 800mm o

178
10 土钉墙与复合土钉墙支护

10.1 一般规定

10. 1. 1 适用于土钉墙支护的土体必须具有临时的自稳能力,以
避免在分层开挖施工时失稳。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或经人工降水后
的填土、事占性土、粉土和弱胶结砂土能够保持在开控时边坡开挖
面的短时间稳定,适合采用土钉墙进行支护。大量工程经验表
明,土钉墙对于深度超过 12m 的基坑,由于变形较大,影响基
坑周边环境,不宜采用。
10. 1. 2 复合土钉墙是由土钉墙和截水帷幕、微型桩、预应力锚
杆等组合形成的基坑支护技术 工程中使用的组合形式很多很复
杂,主要有下列 6 种:①土钉墙+预应力锚杆;②土钉墙+截水
帷幕+预应力锚杆;③土钉墙+截水帷幕;④土钉墙+微型桩+
预应力锚杆;⑤士钉墙+截水帷幕+微型桩+预应力锚杆;⑥土
钉墙+截水帷幕插筋+预应力锚杆。这 6 种常用形式复合土钉墙
的适用情况也有区别,但由于基坑深度超过 12m 后坡脚稳定性
显著下降,且出现事故后很难修复,破坏后果严重,因此,复合
土钉墙不宜在超过 12m 深度的基坑中使用。复合土钉墙由于综
合了几种支护形式的优点,所以适用于安全等级为二、三级的基
坑。但无放坡条件需垂直开挖时,深度超过 12m 容易出现安全

事故且补救困难;"深厚软土"是指厚度大于 3m 的淤泥、淤泥
质土、泥炭及泥炭质土等软土。

10. 1. 3 由于锚杆和土钉是在土体产生一定位移的情况下才充分
发挥作用,所以采用土钉墙或者复合土钉墙支护的基坑,基坑变
形和位移相对于采用其他支护形式如桩锚或支撑时要大,因此,
对变形有严格要求的深基坑,如果要采用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进
179
行支护时,应采用工程经验类比(经验公式)或数值分析方法
对其变形进行预测,当变形预测值满足要求时方可采用。
基坑阳角部位,土钉相互交叉,互相影响,是基坑支护的薄
弱环节,设计时应予以加强。

10.2 设计

10.2.1 士钉墙和复合土钉墙支护设计一般包括本条文所列出的
7 个方面的内容,可根据工程类比和经验确定,并进行整体稳定
性验算。由于岩土工程的复杂性,使用总安全系数表达比较直
观,便于应用,所以整体稳定性验算均使用安全系数 K 的表达
式,所有荷载、强度参数均采用极限标准值。土钉墙变形计算目
前还没有成熟公认的方法,对变形有严格要求的工程,可根据工
程类比法或数值分析方法进行变形预估,然后通过严密的监测手
段来确认,并进行信息化施工。
10.2.2 , 10.2.3 土钉和锚杆与土体之间粘结强度一般应通过现

场抗拔试验后计算确定,通过试验结果计算获得土钉和锚杆体与
土体之间界面(单位长度或单位面积)的粘结强度。初步设计
选择方案可采用表 10.2.3 的经验数据。土钉和锚杆与土层之间

粘结强度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是包括地层条件、注浆量及成孔
施工工艺等,并结合已有资料给出的,当注浆效果和工艺可靠
时,取上限值,否则取下限值,尤其对于打入钢管土钉,当注浆
量很小时,应通过抗拔试验确定。
10.2.4 -10.2.7 在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设计中,土钉长度和布

置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一般根据工程类比和经验确定,再进行稳
定性验算。无类似经验时 可按本规程第 10.2.5 条~第 10.2.7
条初步计算确定土钉长度。要说明的是,该计算给出的仅是初步
确定土钉长度的一个方法,具有→些与经典理论不一致的假定,
是经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供无设计经验的人员选用。计算土
钉长度时,假定直线型破裂面后土钉提供的有效抗拔力来平衡面
层所承受的侧压力,侧压力的分布、破裂面的形状对计算结果影
180
响很大。根据大量工程实例,土钉墙中下部变形较大,所以设计
经常对土钉墙中下部予以加强。
土钉长度沿基坑深度的变化形式有下列四种:上长下短型、

上短下长型、上下等长型和中部加长型,根据实际工程的测试,
土钉墙中部变形往往较大,所以中部加长型土钉符合实际的工程
状态。按规范确定的土钉长度可得到这种土钉布置形式并应满足
整体稳定性验算的要求。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规范推荐的是确定土钉长度的→种方
法,由简化的土压力计算的土钉拉力并不代表土钉实际受到的最
大拉力,土钉的最大拉力是由整体稳定验算决定的。所以土钉应
力监测的结果不一定与由简化的侧压力计算的土钉拉力相对应。
单条土钉承受的实际荷载并不与该土钉处朗青主动土压力或库仑
土压力呈对应关系,也不与假定该条土钉承受的一定面积内的荷
载呈对应关系,假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估算土钉的长度与密度。
公式 (10.2.5) 中 p 取土钉中点位置的值,主要是因为计算的
是假定破裂面后土钉的有效锚拉力,它与土钉中点位置较接近。
10.2.8 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整体稳定验算应考虑截水帷幕、预
应力锚杆及微型桩的作用,这是大量工程实践统计的结果。如果
不计算这些构件的作用,设计将过于保守,不仅与事实不符,且
有些情况下(如软弱土层中)设计将无法进行下去,人为地限
制了复合土钉墙技术的应用。当然,也不能过高估算这些复合构
件的作用,如果这些复合构件(如微型桩或锚杆)起到了主导
性作用,就已经不适用本规程推荐的整体稳定验算公式了。验算
公式中,通过设置不同的抗力分项系数的折减系数,规定了这些
复合构件的作用。
10. 2. 9 - 10. 2. 11 规程公式仍以在国内广泛使用、直观、易于
理解的瑞典条分法作为理论基础,采用极限平衡法作为分析方
法,认为截水帷幕、预应力锚杆及微型桩能够与土钉共同工作,
计算可考虑这些复合构件的作用。
1 为便于研究,公式做了如下假定及简化:

181
1) 破坏模式为圆弧滑移破坏;

2) 土钉为最主要受力构件;
3) 土钉只考虑抗拉作用,预应力锚杆只考虑抗拉作用,截
水帷幕及微型桩只考虑抗剪作用,忽略构件的其他作用;
4) 破坏时土钉与锚杆能够发挥全部作用,复合构件不能与
土钉同时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既不能发挥最大作用,也不能同时
发挥较大作用,必须按一定规则进行强度折减,构件强度越高、
类型越多、组合状态越不利则折减越多;
5) 预应力锚杆拉力的法向分力与切向分力可同时达到极限
值,但只是假定滑移面之后的锚杆长度提供抗滑力矩;
6) 滑移面穿过截水帷幕或微型桩时,平行于桩的正截面;
7) 地下水对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及钉土粘结强度产生影响,
不考虑水压力直接作用;
8) 安全系数定义为滑移面的抗滑力矩与滑动力矩之比。
2 破裂面的形状取决于坡面的几何形状、土体的性状、土
钉参数及地面附加荷载等许多因素,不能事先确定。采用圆弧形
主要是因为它与一些试验结果及大多数工程实践比较接近,且分
析计算相对容易一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圆弧滑动并非最佳,
需要与破坏模式对比。例如: 1) 在深厚的软土地层,采用圆弧
形可能会过高估计软土的被动土压力,如图 3 (α) 所示,土钉
墙可能会沿着 2 曲线破坏而并非圆弧 1 ,因土质软弱,坑底的滑
移面不会扩展到很远的地方。 2) 基坑上半部分为软弱土层、下
半部分为坚硬土层且层面向基坑内顺层倾斜时,可能产生顺层滑
动,破裂面为双折线或上曲下直的双线,如图 3 (b) 所示。 3)
土体中存在较薄弱的土层或薄弱层面时,可能会产生沿薄弱面的
滑动破坏,如图 3 (c) 所示。

3 规程公式是个半经验半理论公式,其中的折减系数根据
实际工程反算而来。反算时,在国内外已实施的约 500 个复合土
钉墙案例中,挑选了 170 余个有代表性的进行详细计算。思路
为:通过对一些特殊案例(己塌方或变形很大的工程)的定性
182
分析及定量计算,估算出折减系数的大致范围,然后再通过大量
的案例(正常使用的工程) ,验证该范围的合理性。
4 为保证土钉是最主要受力构件,弱化了截水帷幕、微型
桩及锚杆的抗力作用,从而保证了安全性。大量基坑监测数据统
计结果表明,如符合下列条件,基坑位移不大:
1 )水泥土墙单独或与微型桩组合时 , Kso + K s1 ~ O. 86 ;
2) 微型桩单独时,尺。 +Ksl 主 0.97 ;
3) 预应力锚杆单独时 , Kso +Ksl ~O. 96;
4) 水泥土墙及微型桩分别与预应力锚杆组合或三者一起组
合时 , Kso + Ks1 + O. 5K s2 ~ 1. 0 。
本规程统一规定为第 4 款,偏于安全。

(α) (b) (c)

图 3 特殊地质条件下的破坏模式

10.2.12 规定土钉杆体抗拉强度大于由土钉全长粘结强度计算
的抗拔力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土钉全长与土体粘结,很难检验
稳定区所提供的摩阻力,通常要根据全长土钉抗拔试验结果进行

推算,规定杆体强度大于土钉抗拔力以便于工程检测验收,保证
土钉被拔出而不是杆体拉断,进而推算土钉与土体之间的平均粘
结强度。二是符合该规定时,稳定分析采用的土钉极限抗拔力标

准值均小于土钉杆体抗拉强度,因为破裂面后的土钉有效长度不
可能大于土钉总长度,所以土钉杆体强度可以不进行计算。本规
程没有使用土钉"设计抗拔力"或"设计承载力"的概念。随

着基坑开挖、土钉设置等工况的改变,滑移面的位置发生改变,
稳定区提供的摩阻力随之改变 就单条土钉而言,几乎元法判断
什么状况下其内力(实际承担的荷载)大小。
183
10.2.13 当基坑底部存在软弱土层时,易发生坑底隆起破坏,
当基坑底面以下存在承压水时,易发生管涌破坏,抗渗验算不满
足要求时,→般采取加深加强截水帷幕的措施,增加微型桩是增
加截水帷幕的刚度。
10.2. 14 - 10. 2. 21 本规程中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的构造要求给
出的均是实际工程中总结的经验数据,可根据具体工程情况选用
和调整。
沿软土层面进行整体滑动分析是为了防止上部土体沿软土层
面整体向下移动。
钻孔注浆土钉施工质量容易保证,抗拔力较高,应优先选
用。?昆凝土围模具有刚度大、围擦与承载构件的结合紧密、锚杆
预应力损失小等优点,因此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墙宜优先采用混
凝土围模。当采用型钢围中禀时,其截面、刚度、强度等应通过计
算确定。围攘可按以锚杆为支点的多跨连续梁设计计算。
10.2.22 微型桩宜根据地层及地下水特点、场地周边环境、工

期要求等综合条件合理选用。小直径钻孔灌注桩配置的型钢宜选
用 12 号 -22 号工宇钢或 H 型钢。

10.3 施工

10.3.1 、 10.3.2 土钉墙与复合土钉墙施工均是随着土石方开挖

分层分段施工,故须严格遵循"超前支护,分层开挖,逐层施
作,及时封闭,严禁超挖"的原则。由于土钉注浆体终凝以后才
能提供土钉的抗拔承载力,随着注浆体强度增长,土钉抗拔力提
高。但土钉养护时间过长影响施工工期,根据工程经验规定上层
士钉墙施工完成养护 2 天后方可开挖下一层土石方。
10. 3. 3 - 10. 3. 5 截水帷幕、预应力锚杆及微型桩的施工要求均
是多年来施工经验的总结,按此规定进行操作,容易保证施工的
质量与安全。

184
11 钢板桩支护

11.1 一般规定

11. 1. 1 钢板桩可通过锁口的密封作用在基坑开挖后起到截水效
果,对截水要求高的基坑也可设置深层搅拌桩等截水体系。
11. 1. 2 钢板桩常用的截面形式主要分为 U 形、 Z 形、 W 形及
CAZ 组合型等,国内大多使用 U 形(拉森式)钢板桩。钢板桩
有冷弯薄壁钢板桩和热轧钢板桩两种类型。由于热轧钢板桩的生
产工艺先进,锁口咬合紧密,截水性能好,因此在工程建设领域
主要采用热轧钢板桩产品。

11.2 设计

11.2.1 当前,市场上的钢板桩型号基本是拉森固和拉森町,也
有少量的国产替代型号。铜板桩的定尺长度一般为 6m 、 9m 、
12m ,更长长度的钢板桩(如 15m 、 18m 、 24m 等)一般是由这
兰种定尺长度的规格拼接而成。选型是依据计算所得截面弯矩对
照现有钢板桩的允许弯矩进行选取。允许弯矩不满足截面弯矩要
求,可通过加密锚杆或支撑的间距或者卸荷等方法解决。
位于河道等特殊位置的钢板桩基坑应将河道等邻近设施统一
考虑进行整体稳定计算。
1 1. 2. 2 U 形钢板桩锁口处于剪应力最大的截面中和轴上,在剪
应力作用下会错动造成截面惯性矩和弹性抵抗矩折减。
11.2.4 在主体结构与钢板桩边缘之间宜留有装、拆模板的余
地。当利用钢板桩作为主体结构的侧模时,必须在钢板桩与主体
结构之间衬以纤维板、油毛毡等隔离材料,以方便铜板桩的
拔除。

185
11.2.5 钢板桩的拔除阻力要大于打入阻力,拔桩力决定起重设
备的选型。拔桩力的精确求解困难,一般考虑其由作用在钢板桩
上的土压造成的表面摩擦阻力、止口咬合产生的阻力,以及桩的
重量三部分组成。当拔桩时,基坑内侧往往已回填砂土,虽然一
般不密实,但钢板桩两侧已经平衡,钢板桩两侧承受的土压力近
似主动土压力。另外,止口咬合力产生的阻力按在表面间摩擦阻
力的基础上乘以1. 2 系数考虑。

11.3 施工

11.3.1 钢板桩的沉桩方法主要有冲击打拔法、振动打拔法、静
力压拔法。冲击打拔法的设备沉桩打桩力大,机动可调节,但易
损伤桩头,产生较大的噪声和振动,且配套辅助设备多,较少被
采用。与之相比,振动打桩法的设备打拔桩速度快,噪声和振动
较小,过去应用较广。静力压拔法设备轻巧,施工时无噪声和振
动,目前应用广泛,但施工设备以进口设备为主。
11.3.2 钢板桩进场施工前需要进行材质检验和外观检验,以矫

正不合要求的钢板桩,保证沉桩过程顺利。
1 外观检验:包括表面缺陷、长度、宽度、厚度、高度、
端部矩形比、平直度和锁口形状等项内容;
2 材质检验:如果设计要求进行材质检验,则需对钢板桩
母材的化学成分及机械性能进行全面试验,包括钢材的化学成分
分析,构件的拉伸、弯曲试验,锁口强度试验和延伸率试验等项
内容。
11. 3. 3 为保证沉桩轴线位置的准确和桩的垂直度符合设计要
求,打桩一般都需要设置导向架。导向架由型钢导梁和导梁桩等
组成,应有一定刚度,导梁桩的间距一般为 2m - 3m ,导梁的净
间距一般比板桩墙厚度大 10mm 。
11.3.4 钢板桩的长度一般为 9m -12m ,当需要更长的,往往是
采用焊接接长的方式。此时应保证焊缝的强度,使其不致成为薄
弱点。

186
11.3.5 插打法指将钢板桩一根根打人土中,此方法由于容易出

现斜桩现象,因此一般适用于松软土地质和钢板桩较短的情况。
屏风法指将多根钢板桩先打入土中一定深度,然后将头尾两根钢
板桩先沉桩到位,然后才将中间的钢板桩逐根沉桩到位的方法。
此方法钢板桩墙的垂直度佳,闭合较顺利,但施工速度较慢且导
向架较高。错列法指每隔一根桩先打入,然后再打中间的桩,此
方法适合土层较硬、沉桩困难的情况。
11.3.6 钢板桩的最终封闭合拢较常用的是异型板桩法和轴线调
整法。异型板桩法是根据合拢位置的上下宽度实测值加工制作异
型钢板桩,从而实现合拢。轴线调整法则是在合拢前对钢板桩墙
平面轴线位置进行适当调整,以使用标准钢板桩实现合拢。矩形
平面基坑一般是在基坑的两对角位施打定位桩,再由对角位往基
坑两边施打。在合拢前剩余 5 对桩的位置确定合拢的方法。圆形
平面基坑一般采用对称合拢、正交合拢、对称结合正交合拢的方
法,如图 4 所示。

合拢点2

正交合拢 对称一正交合拢

图 4 圆形平面基坑钢板桩合拢方法

11.3.7 周围有敏感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时须注意及时回
填,避免引起周围土体位移及地面沉降。回填材料常用砂、水泥
砂浆等。

187
12 双排桩支护

12.1 一般规定

12. 1. 1 随着地下空间的不断发展,很多情况下,周边存在地

铁、地下空间、重要管线等位置锚杆(索)的使用受到限制,
部分地区为以后空间发展的需要,还规定锚杆(索)的长度不
能超出用地红线以外。当场地较大或工期要求较紧,支撑布置受
到限制的基坑,可考虑采用双排桩支护结构。双排桩支护体系具
有占地空间小,对基坑内主体结构施工无影响的优点。目前,双
排桩支护体系较多地使用于 5m - 12m 的基坑支护结构中,深度
较大的基坑可采用增加双排桩的刚度或者增加支护桩的排数的措
施,控制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
12. 1. 2 根据场地地质、支护深度的不同,双排桩支护结构可采
用地下连续墙、灌注桩、预应力管桩、型钢等结构,也可采用各
种结构的氓合体系,如灌注桩+连续墙等, ~I昆合结构体系前后排
桩的刚度不宜差别太大。前后排桩的顶部应采用刚度较大的连梁

或板连接,前后排桩的冠梁与连梁或板应同时浇筑。
12. 1. 4 根据支护结构的要求,前排桩宜采用密排以保证挡土、
止水的要求,后排桩可采用密排或根据受力等要求减少后排桩的
数量。为保证连梁的受力,连梁的尺寸不宜过小。

12.2 设计

12.2.1 根据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受力特点,双排桩支护体系的受

力计算包括前后排桩的承载力和变形计算以及顶部连梁的受力计
算。其中支护体系局部和整体稳定、基底抗隆起、渗流等计算与
悬臂桩基本一致。
188
12.2.3 双排桩的受力计算还在不断地摸索和探讨中,目前双排
桩的设计计算还是一种简化的实用方法,双排桩的水、土压力计
算仍沿用了单排桩的计算模式,但双排桩与单排桩的水土压力分
布存在较大的差别,尤其是水压力的分布,应作用在止水帷幕的
位置,而非作用在后排桩,由于目前计算方法的限制,较多的问
题仍需不断地研究和解决。
12.2.5 根据计算和实测数据显示,软带土和软弱土中,按图
12.2.3 的土压力分布模式计算时,后排桩位移会偏大,此时土
压力可按图 5 的分布模式计算,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 开挖面以上,地下水位以上或水土合算时:

Pa = Ka , ;CT z - 2c; 次;二(1)


水土分算时:

Pa = Ka , ;Cσz - u) - 2c i ♂;7+u(2)

2 开挖面以下,当 Pah 〉?时:


Pah - 子
Pa = Pahn - 一一一二
L - h
(x - h) (3)

当 P ah 运?时:

子 - Pah
Pa = Pahn +二一一一一
L - h
(x - h) (4)

q = γ mh (5)
式中 : Pa →一支护结构外侧,第 i 层土中计算点的土压力强度
(kPa);
Pah-一-支护结构外侧开挖面深度位置土压力强度;
L一一支护结构长度 (kPa) ;
Z 一-一支护结构深度位置 (m) ;
q 一一开挖深度位置土中竖向应力 (kPa);
γm 一一开挖面以上土体的重度当量值 (kN/m 3 )。
189
图 5 软土双排桩土压力分布模式

前后排桩的土压力按比例系数法进行分配,具体计算公式
如下:
1 )前排桩土压力:
Paf =α rPa (6)
2) 后排桩土压力:

Pab = (1 -αr) Pa (7 )

α=-||(8)
2(Sy - d ) r (Sy-d) ,2

tan(45 0 - 伊 m/ 2 ) lhtan(45 。一伊 m/2) J

12.2.6 由前、后排桩,连梁或盖板和桩间土组成的双排桩体系

与重力式挡墙相似,其整体抗弯刚度远大于桩土分离的双排桩刚
架结构,实际工程监测数据也说明了按目前规范的刚架模型计算
双排桩水平位移结果偏大,特别在软土中,计算结果则远大于实
际监测数据。若双排桩计算位移偏大时,可考虑双排桩体系的整
体抗弯刚度,计算时引人第三排桩作为辅助的虚拟结构来提高双
排桩刚架模型的整体抗弯刚度,见图 6 或采用实体有限元模型,

土的本构模型可采用硬化模型。整体抗弯刚度可按等效刚度原理
计算,虚拟桩刚度 E3 13 按下式计算:

{h j + S\ 2 , ~ {h 2 + S\ 2 曹 S3
Eolo=E , 1 一-→-1
,~, - 1 \ 2 I h~ ,1
+E句 l 一~--I
-" \ 2 1'.h句" +E
- sm 一­
12 (9)

式中: Ej 一一前排桩弹性模量 (kN/m 2 ) ;

E 2 一一后排桩弹性模量 (kN/m 2 ) ;

190
E sm --桩间土压缩模量当量值 (kN/m 2 ) ;

s一一桩间土厚度 (m) , S=Sy-d;


h 1 、 h 2 一一与前后排桩刚度等效的连续墙厚度 (m) , h1 =
丁 -rr d, 3 f3司了
d, 1-__-'. h叫 =ιl一--二
1 '\l 161 1 ' -~ -~ '\l 1612

d 1 、 d 2 一-前、后排桩直径 (m) ;
II 、 l2 一一前、后排桩桩间距( m) 。
加入虚拟桩后,前排桩与虚拟桩、后排桩与虚拟桩的弹簧组
成串联弹簧,由公式可得:
141 吨
k_ = 一一一=一 (1 0)
C k; + k; 2
式中: k; 一一前、后排桩与虚拟桩相连弹簧的弹簧刚度 (kN/m3 )。

图 6 虚拟土柱桩示意图

191
13 内支撑

13.1 一般规定

13. 1. 2 钢支撑适用于狭长或平面形状规则的基坑工程; t:昆凝土


支撑适用于基坑面积较大、形状较复杂的基坑工程。混凝土支撑

的刚度大、整体性好,不会因节点的松动而引起基坑的位移;当
设置多道支撑时,由于基坑使用环境较差,第一道支撑受开挖过
程的影响很大,故宜采用混凝土支撑。

13.2 设计

13.2.2 水平支撑的设置应便于土石方开挖和主体地下结构施
工,宜避开主体地下结构的墙、柱等竖向构件。各道水平支撑之
间及支撑与基坑底之间的竖向净距不宜小于 3m ,支撑立柱一般
设置于支撑构件交点处 但不能与结构梁有冲突。
13.2.4 内支撑构件除应考虑水平荷载外,还应考虑构件自重和
施工荷载等竖向荷载,施工荷载可按照 1 kN/m ~ 2kN/m 考虑。
当需要利用支撑体系作为施工平台,需要堆放材料、运行施工机
械时,应按照实际荷载进行专门设计。
13.2.5 立柱插入支承灌注桩的长度应根据计算确定。格构式钢

立柱和钢管立柱的插入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N- 汇 A (
咽'且
、、,/

'EA
l ?f! K 一--二

式中: 1-一一插入立柱支承桩的长度 (m) ;

N-一一立柱的竖向轴力设计值 (kN) ;
k一一安全系数,取 2. 0 ~ 2.5;
λ 一-t昆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kPa) j

192
A 一一钢立柱的截面面积 (m 2 ) ;

L一←一钢立柱断面的周长 (m) ;
σ一一粘结设计强度 (kPa) ,如无试验数据可近似取 1昆凝
土的抗拉设计强度值 1t o
13.2.7 混凝土梁包括水平支撑梁、腰梁和冠粱。海凝土支撑梁
在竖直向受重力的作用,截面的高度主要是受跨度的影响;冠梁
和腰梁在水平向受围护体水平推力的影响,所以看成是竖直面上
的梁。
13.2.8 钢支撑一般通过法兰盘螺栓连接或焊接连接,在正式使
用前一般进行预拼装。由于安装偏心的存在,钢支撑按压弯构件
计算时要同时考虑竖向荷载和安装偏心引起的偏心矩。考虑到钢
支撑的安装和基坑周边环境变形控制的需要,一般应施加适量的
预应力。当基坑周边环境对变形要求严格或设计有特殊要求时,
预应力值可适当提高,但不应大于设计轴力值的 o. 8 倍。
对于钢支撑结构而言,其整体刚度依赖于构件间的合理连
接。当两支点间水平支撑的安装节点较多时,其整体刚度的可靠
性将可能相应降低。水平支撑纵横交叉时,宜直通井上下叠加交
汇,使用螺栓抱箍连接,起到相互约束作用。

13.3 施工

13.3.1 超挖对支护桩(墙)的内力影响与竖向跨度的立方成正

比,故需严控超挖,要求支撑体系施工遵守"先撑后挖、限时支
撑、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确保基坑支护体系的安全。
13.3.3 1昆凝土支撑梁一般随着土石方开挖分区分块施工,流水

作业。
13.3.4 钢支撑和钢立柱构件一般在工厂分段制作好,单段长度
受运输限制,不宜超过 12m ,现场拼装成整体。成整体的钢支撑
需要平直。支撑钢管与钢管之间通过法兰盘以及螺栓连接。支撑
长度不够时,有的施工单位习惯在活动端处放置多层的垫块,影

响了支撑的稳定,这是不安全的。
193
13.3.5 钢支撑的最大问题是支撑预加力损失问题,特别当深基

坑工程采用多道钢支撑作为基坑支护结构时,钢支撑预应力往往
容易损失,这对基坑周边环境施工要求较高、变形控制要求严格
的深基坑很不利。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钢支撑应力的检
查,必要时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高温天气,钢支撑的温度应力
很高,预加压力的锁定宜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
13.3.7 应严格按设计工况进行支撑拆除,一般顺序为"先撑后
拆、后撑先拆",并遵循"先换撑、后拆除"的原则进行施工。
拆除过程注意做好防护 防止损伤主体结构、支撑立柱及上层支
护结构等。
13.3.8 支撑结构安装允许偏差除符合表 13.3.8 的规定外,钢
筋、混凝土、模板、钢结构的制作安装、桩基础施工还应满足现
行国家规范、标准的规定。

194
14 锚杆

14.1 一般规定

14. 1. 1 锚杆开孔布置于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层时,易出现成孔时
的涌砂、漏水和塌孔现象,造成对基坑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
时甚至影响到已有的锚杆,这种不利影响在粉细砂层、地下水为
承压水、锚杆开孔位置较低时尤甚。因此,本条规定在这些不利
条件下采用锚杆应慎重,如采用,应有可靠的防止喷涌、塌孔的
措施。近年来,我省在这一方面的施工技术已取得了一定的进
步,通过采用专用锚杆机,改进操作步骤和方法解决了开孔于地
下水位以下的砂层中施工锚杆的难题,并在广佛商贸城基坑工程
深度 15m 处的淤泥质粉细砂层中高水压的条件下施工取得成功。
14. 1. 4 我省已大量使用了锚杆,已经产生了较多的地下垃圾,
它们经常超出红线,有时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施工,清除处理这些
钢绞线费时又费力,有时甚至成为后续工程施工的难题,因此,
可回收锚杆应积极推广应用。

14.2 普通锚杆设计

14.2.1 锚杆的选型包括锚杆的形式、钢绞线数量、持力层及锚

固受力形式、锚杆的长度、间距、排距、倾角等。根据地质条件
和使用要求等因素,预应力锚杆可选用拉力型、压力型、扩孔锚
杆等。锚杆的抗变形能力较支撑差,其水平刚度可按本规程第
5.5.3 条的规定进行计算。
14.2.2 锚杆布置应避免群锚效应,其间距、排距不能过小。当
支护结构位于软土地基时,设计要注意锚杆竖向分力作用对基坑
稳定存在的较大影响。锚杆孔径大小与成孔的设备能力、地质条
195
件及孔深有关,使用时应根据工程经验选定相关参数。
14.2.7 注浆管的直径通常只有 15mm - 20mm ,特别是二次注
浆,应使用纯水泥浆。注浆固结体有足够的强度才能保证最小锚
固体长度对钢绞线的粘结力。
14.2.10 位移控制要求严格时,锚杆锁定力值可适当提高。

14.3 普通锚杆施工

14.3.1 随着锚杆长度的增长,锚杆在软土中由于重力作用,轴

线可能呈向下偏转的曲线发展。
14.3.4 杆体自由段加保护套以防止钢绞线与浆液直接接触。
14.3.6 注浆浆体一般使用纯水泥浆,当一次注浆选用水泥砂浆
时,灰砂比 1: O. 5 - 1: 1 、水灰比 1: O. 38 - 1: O. 45 0

14.3.7 施工过程要防止锚头破坏,以免影响二次张拉或可回收
锚杆的回收操作。

14.4 扩孔锚杆设计与施工

14.4.1 扩孔锚杆的说明:

1 中风化、微风化岩石地层与注浆体的粘结强度高,一般
不需要进行扩孔施工。机械式扩孔适用范围较广,但应用于软土
地层时,存在钻孔缩径问题:水力喷射切割式扩孔可应用于软土
地层或松散土地层,与高压旋喷桩相似,但不宜应用于坚硬密实
的地层或含较多砾石、卵石的地层。
2 扩孔锚杆可应用于重要的基坑支护,当基坑位移控制要
求严格、锚杆的轴向拉力高或者锚杆长度受到场地制约,宜采用
扩孔锚杆。一般扩孔 l 段 -3 段。
3 扩孔锚杆倾角宜取较大值,以利于扩孔段注浆体充填
饱满。
4 端部锚固承压式锚杆即指锚筋仅于锚杆端部与注浆体粘

结锚固,其余部分与注浆体隔离,锚杆受力后,注浆体均承受压
应力。
196
14.4.4 现有的扩孔技术很多,良亮不齐,各有特点及不同的适
应性。施工应选择操作稳定可靠的扩孔技术,且具有相应的扩孔
效果检测方法,确保扩孔效果满足设计要求。例如机械式扩孔技
术,可通过专门的量测仪器测定或根据注浆液体积反算等。

14.5 可回收锚杆设计与施工

14.5.1 可回收锚杆设计的说明:
1 锚杆不应超出建筑用地红线,或者当锚杆影响后续地下
空间开发时,宜采用可回收锚杆。
2 倾角应满足施工需要,当倾角过于平缓,将影响可回收
锚杆的下索。
3 可回收锚杆一般为压力型锚索,为提高注浆体饱满度,
也宜采用较大的倾角。
4 可回收锚杆的锚筋与注浆体不直接接触,通过端部锚固
体与注浆体的粘结力传递锚筋拉力,因此,如为金属,锚固体是
无法回收的,但留置于地下的金属锚固体长度不应超过 2m 。
5 可回收锚杆均应用于临时性支护,→般支护时间不超过
一年,当钢绞线保护完好,回收后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故宜采用
元粘结钢绞线。但每次使用前均应按规定取样检测,检测结果符
合规范或设计要求即可重复使用,但不宜大于 4 次。
6 当采用 U 形可回收锚杆,钢绞线不宜重复使用。
7 规定支护结构与地下结构之间的水平净距是考虑了回收
时的操作空间要求。
14.5.2 可回收锚杆施工的说明:
1 当前,国内外都已研发成功可回收锚杆技术,但工作原
理及稳定性可能不同,应选择工作稳定可靠、金属残留少、回收
速度方便的可回收锚杆技术。回收时,先采用千斤顶张拉锚筋,
解除锚具夹片,然后放松千斤顶,通过张拉回收索,解除锚定装
置对锚筋的锁定,然后才能回收锚索。当采用 U 形可回收锚杆,
解除锚具夹片后,可通过卷扬机等设备,张拉设置为 U 形钢绞线

197
的其中一端,逐渐拔出锚筋。当采用电熔型可回收锚杆,先张拉
解除锚具,才能进行通电,并可通过卷扬机等设备将锚筋整体
拉出。
2 锚杆张拉锁定后,应注意保护伸出支护结构的锚筋,防

止损坏和影响回收操作。

198
15 逆作法

15.1 一般规定

15. 1. 1 逆作法是利用地下室的楼盖结构作为基坑支护结构的水
平支撑体系,由上而下地进行地下室结构施工的方法。逆作法支
护结构体系空间刚度大,能够有效地控制基坑变形,适用于开挖
深度大、施工条件比较困难的基坑工程。逆作法中,首先施工的
地下室楼板层称为逆作法的界面层,它是主体结构同时向下、向
上施工的分界面,也是材料堆放、物料水平运输的主要场地。由
于逆作法界面层以下的地下室自上而下施工的同时,界面层以上
各层也在自下而上施工,因此可缩短工程总工期。
根据结构支撑方式及施工顺序的不同,逆作法可分为下列几
种情况:
1 全封闭逆作:利用地下室楼盖的梁板体系对支护结构形
成水平支撑,自逆作面向下依次施工地下结构的施工方法;
2 半封闭逆作:利用地下室先期浇筑的梁系结构对支护结
构形成框格式水平支撑体系,地下室封底后再向上逐层浇筑楼板
的施工方法;
3 部分逆作法:在大面积地下室施工中,一部分地下室逆
作、另→部分地下室正作的方法。
15.1.2 支护结构作为地下室主体结构的全部或一部分时,与内
衬墙形成组合墙体共同受力,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地有着 20
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
15.1.3 逆作法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均较复杂,施工过程中主体结
构、支护结构内力分布受施工因素影响而改变。主体结构设计、
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之间应配合、协调,充分结合结构特点及施

199
工因素选择最优施工方案,确保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逆作法施工的作业空间受到一定限制,设计与施工时应从挖
土及运输等方面保证施工空间。为配合土石方开挖设备要求的作
业空间,逆作法可隔层施工地下室楼板,两层一次开挖土石方,
直至底板完成。

15.2 设计

15.2.1 由于逆作法施工特殊的施工流程及采用主体结构与支护
结构相结合的受力体系,逆作法的支撑及支承结构都应进行施工
阶段与使用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下构件的承载力及变形验算。地
下室各类节点的设计也应考虑与常规施工的不同,既要符合结构
设计规范的要求,又要满足逆作法施工工况的受力要求,主体结
构及构件计算时尚应根据节点的实际构造情况选择合适的边界条
件,以确保结构在施工及永久受力状态下的安全。围护结构的内
力、变形应采取与施工及使用状态相符的计算模型进行验算,计
算分析宜采用考虑空间作用的整体分析方法。
15.2.3 采用的围护结构不同,止水效果差异较大,不管哪种结

构,都存在渗水的可能,故一般采用疏排结合的处理措施,内衬
墙采用防水砂浆,地铁项目则习惯采用外防水卷材。
15.2.5 立柱的布置综合考虑永久结构体系的布置、施工操作空
间、立柱桩的承载能力等因素,立柱应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而
且其加工、安装以及与梁板的连接施工应方便。具有多样的梁柱
节点构造方式的钢-混凝土组合柱是较为合适的立柱形式。立柱
设计应充分考虑施工时的位置偏差和垂直度偏差、同时承受楼盖
结构传来的竖向荷载和水平支撑力的不均衡所传递的水平力作用
等因素,另外,立柱的计算长度应考虑土对柱的约束较弱的不利
因素。
15.2.7 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底板连接部分是防水的一个环节,
早年直接采用混凝土立柱,穿过底板处进行凿毛处理,基本达到
防水要求,后期多采用钢立柱,做了止水钢板,仍然会出现一些
200
渗水点,这些渗水点有的会慢慢"自愈",有的则要采用注浆补
漏处理。
15.2.8 根据各地不同的条件,立柱桩的设计存在着较大的差
别。立柱桩的设计应满足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一柱一桩基础传
力直接,基础与底板的连接构造容易处理,有条件时宜优先选用
一柱一桩基础。广东地区最常用的立柱桩是人工挖孔桩与钻孔灌
注桩,均有成熟的设计及施工配合技术,其中人工挖孔桩因定位
器安装方便及钢管吊装准确等优点应用最多。
15.2.10 全逆作法施工时剪力墙的处理可参考框架立柱的施工
方式,利用布置在剪力墙相交和转角等位置处的临时立柱作为地
下室逆作法施工时的竖向支承构件,支承地面以上若干层的剪力
墙的负荷,下部剪力墙的 1昆凝土在逆作法施工过程中后提并与上
部剪力墙形成整体。如图 7 所示。
1 3

图 7 全逆作剪力墙立柱布置示意图
l 组合钢管立柱; 2 剪力墙(混凝土后浇); 3 一楼层钢梁

15.2.12 梁与支护结构的连接很难做到刚性连接,故不宜按刚
性接头考虑。底板沿支护结构周边由于预埋件位置误差而需要做
加厚处理,做法与正作法相同。
15.2.14 地下室逆作法施工时,在地下室的各层楼板的同一垂
直投影处,预留出土口,出土口还要考虑 12m 定尺钢筋的吊放,
以及设备及构件的尺寸要求。为了不因出土口的预留而破坏水平
201
支撑体系的整体性,可在该位置先施工板下的梁系,以此梁系作
为水平支撑体系的一部分。预留孔口应设置钢筋连接措施与后挠
的混凝土楼板结合成整体。

15.3 施工

15.3.1 逆作法的界面层可以是首层,也可以是地下一层,甚至
是地下二层,视场地、地下的层数、地质条件等而定。地下室土
石方明挖相对盖挖施工效率较高,成本较低,当基坑上部允许放
坡开挖(图 8α) 或用悬臂式护坡桩(图 8b) 等其他支护结构
时,可从地下一层或地下第二层开始进行逆作法施工。

(a) (b)

图 8 以地下一层为逆作界面层的逆作法示意
1 一放坡或悬臂; 2一地下连续墙或排桩; 3 一中间立柱; 4一支撑点

15.3.2 竖向支承立柱一般作为主体结构的一部分,为永久结
构,要求钢立柱、混凝土预制柱在工厂制作,以保证其施工质
量。当钢管立柱的混凝土与桩的提凝土同时浇筑时,为控制管外
混凝土面标高,通常在混凝土进入钢管后,钢管与桩孔之间的空
隙用砂包回填。钢管立柱的定位、垂直度和转向偏差的控制是逆
作法施工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当桩基础为泥浆护壁施工时,通常
采用定位架或结合孔底的气囊等进行控制。
15.3.4 过去逆作法开发初期,有一些项目曾经采用地(砖)模
施工支撑层,实践证明地(砖)模工期长,且严重影响地下结
构的外观和质量,后来基本都采用钢木模板。
15.3.5 基坑面积较大时,结构梁板分块灌注可以有效解决抗裂
202
问题。

15.3.6 竖向墙体的连接是逆作法施工容易出现质量通病的环
节,接缝离开上层板底的距离应大于l. Om 的要求是基于工人操
作的需要,除了本条说明方法外,也可以在上部墙体烧筑混凝土
时,每隔一定距离预埋套管,供下段墙体浇筑混凝土使用,但仍
会存在连接面不密实的问题,需要加以注浆处理。

203
16 中心岛法

16. 1 一般规定

16. 1. 1 中心岛法是基坑中部土方先开挖,结构施工的同时,利
用基坑内沿周边暂时保留的土体,称为"平衡土体",对支护结
构起水平支撑作用,控制中部土方开挖过程中基坑侧壁的变形,
保持基坑的稳定。基坑中部地下室结构 称为"中心岛结构",
采用由下而上的正作法施工。基坑周边平衡土体范围由上而下开
挖土石方时,在地下室结构和基坑侧壁之间架设支撑,然后正作
施工地下室周边主体结构的一种施工方法。适用于基坑面积大、
基坑周边环境复杂、难以实施拉锚体系,当设置内支撑时,支撑
跨度过大的基坑工程。
16. 1. 2 中心岛法的基坑侧壁,一般采用水平刚度较大的地下连
续墙或排桩,当基坑开挖深度不大时,也可采用钢板桩等水平刚
度较小的基坑侧壁。
16. 1. 3 如果平衡土体偏小,则基坑侧壁变形量就偏大,反之亦
然,但是偏大的平衡土体使周边主体结构的施工受较大的不利影
响,且中心岛法比常规的桩+锚、桩+撑支护的施工工期长,因
此平衡土体的设计是中心岛法设计的核心内容。
16. 1. 4 逆作法的周边支撑有水平撑,也有斜向支撑。支撑材料

一般是钢管或型钢、钢筋混凝土,支撑的长度、截面大小、立柱
等均应经计算确定。

16.2 设计

16.2.2 平衡土体开挖,应遵循"先支撑、后开挖"的原则,逐
层架设支撑、逐层向下开挖,直至坑底;周边支撑拆除的方法及

204
相关要求与常规的基坑支撑拆除是一样的。本阶段应验算基坑内
外土体的稳定性,包括整体失稳、抗滑移、抗倾覆和抗隆起验
算;计算基坑侧壁的受力、变形,以作为中心岛平衡土体开挖、
回筑阶段基坑侧壁的内力值、变形值,并按照"增量法"的原
理,将本规程第 16.2.2 条与第 16.2.4 条的基坑侧壁的内力值、
变形值叠加后,作为基坑侧壁最终的计算内力值和变形值。
由于中心岛法的支撑架设在基坑侧壁与中心岛结构之间,支
撑的水平布置应结合中心岛结构的布置、孔洞位置及其大小等情
况考虑,尽量减少对主体结构的局部抗压及孔洞影响,同时也需
满足对支座的抗弯、抗剪以及主体结构的抗弯、抗剪、抗扭等承
载力的要求及变形要求。
16.2.4 一般来说,中心岛平衡土体顶部需预留合理的土台宽
度,放坡段可采用自然放坡、土钉墙、重力式挡土墙等支护形式
(图 9) ,平衡土体与放坡段满足自身稳定要求后,方可对基坑侧

4 4

5 ~卡""",'if"""Î
1坐 ~""""if'"一
-一 -1- 一一一一 ,<;;r:二二二、一二二斗

!;3j!
(α) (b)

(c)

图 9 平衡土体的常用结构形式示意图
(α) 放坡平衡土体; (b) 士钉支护平衡土体; (c) 重力式挡土墙平衡土体

1 反压平台; 2 一围护结构; 3 工程桩; 4←基顶标高;

5 一挂网喷混凝土; 6 土钉; 7 →重力式挡土墙

205
壁形成反压力并保持稳定;在基坑侧壁与平衡土体的共同作用
下,尚应计算基坑侧壁的受力、变形,以作为中心岛开挖阶段基
坑侧壁的内力值、变形值,并对基坑内外土体的整体失稳、抗滑
移、抗倾覆和抗隆起验算。
工程实践证明,基坑侧壁受季节性水位变化、振动荷载等的
影响下,与平衡土体之间会形成脱离的状态,产生缝隙,造成雨
水、施工用水等顺缝下渗,从而引起平衡土体边坡的局部失
稳。因此,建议结合平衡土体边坡排水措施、坡面防护,平衡
土体平台与基坑侧壁连接处挂钢筋网并喷射混凝土,每隔一定
距离设置灌浆孔,旦基坑侧壁与平衡土体之间出现缝隙,立
即进行灌浆处理,防止雨水、施工用水下渗引起平衡土体边坡
的局部失稳。
16.2.5 地下室基底承载力和地下室结构刚度满足要求时,后浇

带之间可以不设置传力构件。

16.3 施工

16.3.2 平衡土体区域采用逆作法或半逆作法,地下室土石方明
挖施工相对盖挖施工,效率较高,成本较低。中心岛法施工顺序
具体如下:
1 施工止水帷幕、围护桩及格构柱,如图1O (α) 所示;
2 按剖面图示坡度进行坑内放坡,分层开挖并及时挂网喷
护坡,如图 10 (b) 所示;

3 进行坡底施工缝以内的主体结构施工,如图 10 (c)
所示:
4 在顶板与冠梁之间架设内支撑,如图 10 (d) 所示;
5 待第一道内支撑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0% 后,分
层开挖至腰梁底标高后施工腰梁,并在负一层楼板与腰梁之间架
设第二道内支撑,如图 10 (e) 所示;

6 待第二道内支撑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70% 后,分


层开挖至坑底,施工垫层,如图 10 (f)所示;

206
6 6

JLL
,、

••

2 5

(α) (b)

6 6

斗0"0"001~000000î

5 ~OO斗(0000一呵

呵严二二千严斗

(c) (d)
6 6

(e) (f)
6 6

(g) (h)

图 10 中心岛法施工顺序示意图

1 一反压平台; 2 一围护结构; 3 一止水帷幕; 4 一格构柱; 5 一格构柱基础; 6 一基顶

标高; 7- 基底标高; 8 一水泥砂浆填充; 9 挂网喷射混凝土; 10 工程桩,

II 一第一道支撑; 12一第二道支撑 ;13 素混凝土板撑; 14 一砂土回填

207
7 施工底板、负二层侧壁、负一层楼板,待负一层楼板及
素混凝土板撑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80% ,方可拆除第二道支撑,
如图 10 (g) 所示;
8 施工负一层侧壁、顶板楼板,待顶板及素?昆凝土板撑强
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80% 后,方可拆除第一道支撑,如图 10 (h)
所示。
16.3.4 位于平衡土体平台或斜坡上的立柱,成桩后空孔内的积

水会造成坡面浸泡水,软化坡面土体,甚至引起局部坡体失稳,
一般采用水泥砂浆或低强度等级混凝土充填饱满。

208
17 基坑开挖和回填

17.2 开挖

17.2.2 土石方开挖的分层厚度应根据士的特性而定,软土应根
据其强度而定,尽量减少其分层厚度。
17.2.3 淤泥层采用小型挖掘机土方开挖是减少或防止先施工工
程桩发生位移的措施之一。软土基坑开挖时,经常发生已施工的
工程桩移位、倾斜甚至断桩的现象。如果条件允许,软土地区应
先挖基坑,再施工工程桩,如果先施工工程桩,则基坑开挖时应
加倍小心,按设计要求分层开挖,并采用防沉措施避免机械设备
挤压到工程桩。
17.2.4 石方开挖可采用人工开凿、化学爆破或控制爆破。
17.2.7 若开挖时地质情况与勘察情况相差较大,基坑须暂停开
挖,待设计单位对基坑支护校核验算通过后方可继续施工。

17.3 回填

17.3.5 填方施工应检查每层填筑厚度、含水量控制、压实程度
等,还应检查排水措施。
17.3.6 基坑回填砂可水冲密实。

209
18 地下水控制

18.1 一般规定

18. 1. 1 为了提供地下工程作业条件,确保基坑侧壁及周边建筑
物、道路、地下设施安全,地下水控制是基坑支护设计必不可少
的内容。花岗岩残积土层的土颗粒组成比较特殊,特别存在基岩
裂隙时,地下水丰富,甚至存在承压水,基坑基底容易产生渗
流,基坑止水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花岗岩残积土层的坑底一般
还要设置碎石疏水层,并及时封底。
18. 1. 4 在基坑周围环境复杂地区,地下水控制应对方案充分论
证,应预测地下水的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必要时采取有效的
措施以防止因地下水的改变而引起地面下沉、道路开裂、管线错
位、建筑物倾斜损坏等危害。
18. 1. 5 设计如发现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超过相关规定时,可在
基坑外围设置截渗帷幕、回灌地下水等防范措施。

18.2 基坑明沟排水

18.2.1 明沟排水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其他方法使用。单独使
用时,降水深度不宜大于 5m ,否则容易产生坑底软化,坡脚流
砂、管涌,边坡塌陷,地面沉降等问题。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时,其功能是收集基坑内和基坑壁渗出的地下水和地表水。
18.2.3 、 18.2.4 明沟的设置是为了避免地表水对基坑侧壁产生

冲刷。
18.2.5 , 18.2.6 根据经验,排水量应大于涌水量的 50% 。考虑

到各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 涌水量尽可能通过试验方法和当
地经验确定,当地经验不足时,也可简化为圆形基坑用"大井
210
法"估算。

18.3 基坑降水

18.3.1 基坑降水对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应在允许的范围内,否
则必须做好截水措施。降水井的类型及尺寸应根据基坑含水层的
土层性质、渗透系数、厚度及地下水降深要求选用。基坑及其周
边一定范围内不同部位的水文地质条件相差较大时,一个基坑可
同时采用多种井点类型。在广东地区使用管井井点降水较为
常见。
18.3.4 本条规定了封闭式布置降水井数量的计算方法。考虑到
井管堵塞或抽气会影响排水效果,因此,在计算出井点个数的基
础上加 10% 的安全储备。基坑涌水量按本规程附录 E 的规定计
算,列出的计算公式是常用的一些典型情况,情况可以参考有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手册,选用计算公式应注意其适用条件。
单井出水量可按下列经验估算,最终出水量以现场抽水试验
为准。
1 轻型井点出水量可按 36 m 3 / d - 60 m 3 / d 估算;
2 管井井点出水量可按下式估算:
q = 120τ r w lk 1 / 3 (1 2)
式中: q一-单井涌水量 (m 3 /d) ;
rw 一-单井半径 (m) ;
l一一一滤水管长度 (m) ;
k一-一含水层渗透系数 (m/d) 。
18.3.5 基坑中心水位下降值的验算,是降水设计的核心,决定
了整个降水方案是否成立。它涉及降水井的结构和布局等一系列
变更优化过程,也是一个试算的过程。条文中列出的公式为稳定
渗流条件下完整井基坑降水的计算式。非完整井或非稳定流等其
他情况可参考有关规范、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计算手册相应的计
算方法。
18.3.6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土体附加应力分布如图 11 所示。

211
一立←-立
地始持
面水剖
一位二咄二

-J

一H只
1→
W
m
d之

E2

•• i
σ\V ~(h2-hl) YW
Y、、 ~10kN/m3

图 11 降水引起土体附加应力分布

水位由地面下深度为 h , 的初始水位下降到 h 2 , 其产生的附


加应力为:

σw =(h 2 - h ,) γw (1 3 )
式中 :γw 一一-水的重度( 10kN/m 3 ) 。
水位下降后附加应力引起的地面沉降为:

(1 4 )
E,
ed
(1 5 )
句,"

E2
S=S , +S2 (1 6 )
式中: E , 一一水位变化区土的变形模量;
E 2 一一新水位面以下土的变形模量 (kPa) ,当为淤泥

或淤泥质土时,取对应应力下的压缩模量;

S , 一一水位变化区的沉降;
S2 水位下降位置以下土层的沉降;
h" h 2 , h3 一-一初始水 j泵,水位下降后水深和压缩层深度 (m) 0

18.3.7 钻孔法成孔的清孔方法与泥浆护壁灌注桩的清孔方法
相同。
18.3.9 降水井滤水管外缠绕铁丝作为架立骨架的目的是增加滤

212
水管的过流面积。轻型井点及射流管井井点距地表 2m 左右深度
内可用带土或水泥砂浆封口,以防止地表水回灌和漏气。
试验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井的出水能力随滤水管长度的增加
而增加,尽可能增加滤水管长度对提高降水效率是重要的。然而

当滤水管的长度达到某一数值后,井的出水量增加的比例却很
小,因此,滤水管与含水层的相对长度的确定原则是既要保证有
足够长度的滤水管,又不能过长,以致降低排水效率。
当含水层厚度较大时,滤水管长度可按下式计算确定:

1 =--~~q二一 (17)
丁rdn'v

式中: 1一一滤水管长度 (m) ;


q一一单井涌水量 (m 3 /d) ;
d一一滤水管外径 (m) ;
n' 一一滤水管孔隙率,宜为 30% 以上;

U←-地下水进入滤水管的速度 (m/d) ,与含水层的渗透

系数 k 有关,可取经验值!k/15 0

18.3.11 洗井的方法可采用压水和泵吸的方法反复进行,直至
冲洗干净。试验抽水时应做好工作压力、水位、抽水量的记录。

18.4 基坑截7}<

18.4.1 截水帷幕大多采用搅拌桩和旋喷桩,目前己发展了大直
径搅拌桩、三轴搅拌桩和双轮镜搅拌桩,高压旋喷桩多利用支护
结构桩桩间旋喷或摆喷形成截水帷幕。截水帷幕应交接良好,截
水有效。
18.4.2 竖向截水帷幕的形式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全截式,即截
水帷幕插入隔水层中;另一种为半截式,即在基坑周边环境允许
的条件下,含水层相对较厚时,截水帷幕悬挂在透水层中。前者
计算基坑涌水量时只需计算通过防渗帷幕的水量,后者尚需考虑
绕过帷幕涌入基坑的水量,并按本规程第 5.7.6 条的规定验算基
坑底土体的抗渗稳定。基坑截水帷幕尽可能采用全截式。
213
当基坑四周截水帷幕深度达不到含水层底板时,基坑涌水量
可按下式估算:

Q =Ak 二十2 (18)


s+b+2T
式中: Q-一一基坑涌水量 (m 3 /d);
A←一基坑渗水面积 (m 2 ) ;

k一一含水层渗透系数 (m/d) ;
s一一-基坑水位降深 (m) ;
b一一截水帷幕宽度 (m) ;
T-- 基坑内水位至截水帷幕底部距离( m) 。

18.4.7 地质条件为砂层直接与岩面接触时,应慎用深层搅拌桩
做截水帷幕,不应单一采用深层搅拌桩做截水帷幕,截水帷幕可
采用如下组合工艺:砂层与岩面交界面往上 0.5m- 1. 0m 以上的
土层可采用深层搅拌桩,砂层与岩面交界面往上 0.5m- 1. 0m 的
土层采用高压喷射注浆工艺。亦可单一采用高压喷射注浆工艺。
基坑局部位置存在砂层直接与强风化岩交界而又需采用深层
搅拌桩做截水帷幕的,应选用功率与刚度均较大的深层搅拌桩机
施工,并应保证施工时搅拌头进入强风化岩的深度大于出浆孔、
搅拌叶至搅拌头端部的距离,保证浆液注入及搅拌叶搅拌到与强
风化岩交界部位的砂层,喷浆时搅拌头在桩端原位喷浆搅拌时间
不小于 508 0

214
19 基坑监测与检测

19. 1 一般规定

19. 1. 1 基坑支护的监测成果是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依据,
因此,需要在基坑工程的全过程进行监测。
19. 1. 2 由于基坑支护设计理论不尽完善,影响基坑安全的因素
很多,基坑支护设计方案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影响因素,设计计算
结果与真实情况有时有较大出入,支护结构会出现较大位移、沉
降,支护结构安全系数也不→定能满足要求,这些情况需要通过
监测于段去发现,因此,设计需要提出监测要求。基坑支护工程

的检测需符合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 DBJ 15-60


的相关规定。
19. 1. 3 监测单位根据设计要求,编制基坑监测的具体实施方
案。由建设方委托第三方监测单位,有利于监测数据的客观性和
公正性,一旦发生事故或与周边环境发生纠纷时,监测结果才能
作为责任划分的重要依据。
基坑监测方法应根据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场地条件、当
地工程经验、设计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方法应合理易
行,确保现场监测结果能够及时、真实、准确地反映基坑工
程的性状。
19. 1. 4 监测单位综合考虑基坑工程设计方案、建设场地岩土工
程地质条件、基坑周边环境条件、施工方案等因素,制定严密、
合理、可靠的现场监测方案,监测方案经建设单位、设计单位、
监理单位等认可或由相关单位组织的专家组论证评审通过后方可
精心组织和实施监测。
19. 1. 5 监测单位按照审定后的监测方案实施监测,实施过
215
程中当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做出重大变更时,监测方案也应
调整,由监测单位向建设方提出变更要求,新方案经审定后
才能实施。
19. 1. 6 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往往会产生纠纷,因此,在
工程施工前针对基坑周边建(构)筑物进行检测和鉴定是基坑
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可以为开挖监测、抢险及可能产生的房
屋纠纷提供依据。
19. 1. 7 扩大检测的方法和数量一般由质监部门组织设计、监理
等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根据检测结果提出处理意见。

19.2 基坑监测

19.2.1 监测报警是基坑工程监测的目的之一,是预防基坑工程

事故发生、保证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监测报警值应
由设计方根据设计计算结果和周围被保护对象的控制要求而定。
19.2.2 基坑工程现场监测除应符合本技术规程外,尚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 的有关规定。
19.2.4 支护结构的裂缝,应重点检查支护桩侧、支护墙面、主
要支撑、连接节点等关键部位的开裂变位情况以及支护结构的渗
漏水情况,并做好现场详细记录。
基坑周边地表裂缝、建筑物裂缝和支护结构裂缝的观测应是
全方位的,并选取其中裂缝宽度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部位作为重

点监测对象,详细记录裂缝形状、宽度、长度及其变化情况。
19.2.7 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基准点必须是稳固的不动点,应设
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距基坑边不宜小于 3H - 5H ( 对软弱
土层取较大值 , H 为基坑开挖深度)。
19.2.8 监测项目报警值的确定。除应考虑基坑开挖深度、工程
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支护结构形式等因素外,尚应结合当
地工程经验,考虑不同施工阶段、开挖顺序与速度、基坑暴露时
间等时空因素,对报警值进行适当调整,元经验时,可参考表 2
确定。
216
表 2 现场监测项目报警值

基坑类别
一级 一级 二级

测 支护结构 累计值 (mm) 累计值 (mm) 累计值 (mm)
变化
变化 变化
项 类型
目 绝对 相对控 速率 绝对 相对控 速率 绝对 相对控 速率

值 制值 xh (mm/ d) 值 制值 xh (mm/ d) 值 制值 xh (rr田J! d)

放坡、士

钉墙、喷 0.3% - 扣.6% - 0.8% -


围 30 - 35 5 -10 50 - 60 10 -15 70 -80 15 -20
护 锚支护、 。 .4% 。 .8% 1. 0%
墙 水泥土墙

部 钢板桩、灌
7j( 注桩、型钢
平 þ.2% - 扣 5% - 0.6% -
位 水泥土墙、 25 - 30 2- 3 40 - 50 4 -6 60 -70 8 -10
0.3% 。 7% 0.8%
军事
地下连

续墙

放坡、土钉
阳、喷锚支 þ.3% - 。 .6% - p.8% -
围 20 -40 3 -5 50 - 60 5- 8 70 - 80 8 -10
护 护、水泥 。 .4% 0.8% 1. 0%
墙 士墙

部 钢板桩、灌

注桩、型
向 。 1% - 0.3% - b.5% -
位 钢水泥土 10 -20 2- 3 25 - 30 3 -4 35 -40 4 -5
。 .2% 0.5% 0.6%

墙、地下
连续墙

30 - 0.3% - 5 - 50 - 0.6% - p.8% -


水泥土墙 10 - 15 70 - 80 15 -20
35 。 .4% 10 60 。 .8% 1. 0%

0.6% - 0.7% - b.9% -


钢板桩 50 - 60 80 - 85 90 - 100
0.7% 0.8% 1. 0%


型钢水 50 - 0.5% - 0.7% - 0.9% -
水 75 - 80 80 - 90
平 泥土墙 55 0.6% 。 .8% 1. 0%

2- 3 4 -6 8 -10

45 - 0.4% - 0.6% - 。 .8% -
灌注桩 70 -75 70 - 80
50 0.5% 0.7% 0.9%

地下连 。 .4% - 0.7% - 0.9% -


40 -50 70 -75 80 -90
续墙 。 .5% 。 .8% 1. 0%

217
续表

基坑类别
→级 一级 二级
llir亏
i则 支护结构 累计值( mm) 累计值 (mm) 累计值 (mm)
变化 变化 变化
项 类型
目 绝对 相对控 速率 绝对 相对控 速率 绝对 相对控 速率

值 制值 xh (mm/d) 值 制值 xh (rr田J/ d) 值 制值 xh (mm/ d)

立柱竖向位移 25 - 35 2- 3 35 -45 4- 6 55 - 65 8 -10


慕坑周边地
25 - 35 2- 3 50 -60 4ν6 60 - 80 8 -10
表竖向位移

坑底隆起
25 - 35 2 -3 50 - 60 4- 6 60 - 80 8 -10
(回弹)

土压力
(609毛 -709毛 )/1 (70% -809毛 )/1 (70% -80% )/1
孔隙水压力

支撑内力

支护桩、地下

连续墙内力 (60% -709毛 )j二 (709毛 -80% )j~ (70% -809品 )h

立柱内力

土钉、锚杆内力

注: 1 h 为基坑设计开挖深度 , /1 为荷载设计值 , 12 为构件承载能力设计值;


2 累计值取绝对值和相对基坑深度 (h) 控制值两者的小值;
3 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达到表中规定值或 3d 超过该值的 70% 时监测应

报警;
4 嵌岩的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位移报警值宜按表中数值的 509毛取用。

19.2.9 现场监测的准备工作应在基坑开挖前完成,监测工作从
基坑开挖持续到土石方回填完毕。当基坑工程的安全等级为一级
和二级时,现场监测的时间间隔可参考表 3 选取。当基坑工程的
安全等级为三级时,现场监测的时间间隔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
大。如发现变形发展速率较大、支护结构开裂等情况,应增加观
测密度,并及时向监理、设计和施工人员报告监测结果。当变形
急剧发展、出现破坏预兆时,应对变形连续监测,及时掌握变形
发展趋势和准确判断基坑安全性状。如基坑变形已经基本稳定,

可适当增加现场监测的间隔时间。
218
表 3 现场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

ι严?
基坑安
运 5m 5 -10m 10 -15m >15m
全等级

~5m 1 次/1d 1 次/2d 1 次/2d 1 次/2d

开挖面深度 5 -10m 1 次 /1d 1 次/1d 1 次/1d

> 10 皿 2 次 /1d 2 次/1d

一级 ~7d 1 次/1d 1 次/1d 2 次 /1d 2 次/1d

7 -15d 1 次/3d 1 次/2d 1 次/1d 1 次/1d


开挖完后
15 - 30d 1 次/5d 1 次 /4d 1 次/2d 1 次/1d

>30d 1 次 /7d 1 次/5d 1 次/3d 1 次/3d

~5m 1 次/2d 1 次/2d 1 次/3d 1 次/3d

开挖面深度 5 -10m 1 次/2d 1 次/2d 1 次 /2d

> 10m l 次/1d 1 次/1d

二级 ~7d 1 次/2d 1 次/2d 1 次/1d 1 次/1d

7 -15d 1 次/3d l 次/3d 1 次/2d 1 次/2d


开挖完后
15ω30d 1 次/7d 1 次 /5d 1 次/4d 1 次 /3d

>30d 1 次/10d 1 次/10d 1 次/7d 1 次 /5d

注:根据实际情况,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三级的监测项目和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
一、二级的宜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适当降低。

19.2.10 本条所列情况均属于违章施工、外部环境条件恶化、
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可能出现工程事故的征兆或现象,应引起
各方重视,应提高监测频率。
19.2.11 本条强调每天都应巡视检查,是因为监测工作不是
每天都在连续进行,而是根据开挖情况间隔监测,没有监测
的间隙时间内可能有异常情况和险情发生,因此,基坑工程
每天都应巡视检查。施工方和监测方应分别有专人负责巡视
检查。
19.2.12 巡视检查应以目测为主,配备简单的工器具是必要的,
这样可以加快巡视检查的速度,提高效率,与监测数据配合使
用,容易掌握基坑工程的动态。

219
19.2.13 条文中的情况一旦出现,事故就可能发生,造成人员

和财产损失,必须立即报警,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基坑及周边环
境的安全。
19.2.14 监测数据应及时分析整理,监测数据分析应结合自然
环境条件、施工工况等情况和以往监测数据进行,基坑支护结构
(边坡)及周边地面水平位移、沉降等监测项目尚应绘制成随时
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对变形和内力发展趋势以及基坑安全性做出
评价。
监测记录和监测报告应采用正规的表格,并经监测、记录、
校核人员签字后方为有效。
监测单位应在监测工作完成后提交完整的监测结果报告。监
测结果报告应包括当次报表、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报告。

监测结果报告应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内容,并宜用文字
阐述与绘制变化曲线或图表相结合的形式表达。监测结果报告应
反映基坑及其周边环境变形状况,井有对基坑及其周边环境安全
性的分析和建议。

19.3 检测与验收

19.3.4 由于高低应变检测数学模型与连续墙不符,对地下连续
墙应采用声波透射法或钻孔抽芯法检测。
19.3.6 打(压)入的预制桩在检测时应提供经确认的桩顶标
高、桩底标高、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等。其中锤击桩还应提供
最后三阵贯入度、总锤击数等,静力压桩还应提供最大压桩力
等。预制桩的接头焊接质量和桩身质量对桩的水平承载力和抗弯
能力影响大,采用低应变法检测速度快、成本{臣和效果好。
19.3.7 采用钢支撑的基坑工程以往发生事故主要集中在接头及
焊缝部位,钢支撑接头及焊缝位置的质量往往决定了基坑的安
全,采用超声探伤的方法检测是常用且可靠的方法。
19.3.8 水泥土搅拌桩可采用双管单动取样器对桩身钻芯取样,

制成试块,测试桩身实际强度,钻孔直径不宜小于 108mm 。因水


220
泥土搅拌桩强度增长缓慢,因此,取芯时成桩时间应不少于
28d 。由于土层是分层的,不同土层中搅拌桩的成桩质量是不一
样的,做抗压强度试验时,应分土层取样。另外,取芯和试样制
作原因,桩身钻芯取样测试的桩身强度应该是较高值,评价时应
给予注意。
19.3.9 检测发现锚杆不合格时,应扩大检测数量。扩大检测的
标准与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 DBJ 15-60-2008
的规定一致。
19.3.10 本条对于抽芯孔的处理,与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
础检测规范> DBJ 15-60-2008 的 12.3. 13 的规定一致。

221
20 基坑开挖对环境影响的评估与防治

20.1 一般规定

20. 1. 1 本条所指的重要的基坑工程,包括地铁保护范围内开挖

的基坑,周边影响范围内存在需保护的古迹文物,重要建(构)
筑物、城市主干道、重要地下管线(如燃气干管、供水干管、高
压电缆、重要通信电缆等)等环境条件的基坑。

20.2 基坑降水对环境影晌的评估

20. 2. 1 - 20. 2. 4 基坑工程开挖后,即使设置了截水帷幕,也经

常会引起周边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开裂,严重时还会引起

周边建(构)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开裂,引起纠纷。因此,
专门针对地下水下降对基坑周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是必要的,有
利于基坑安全,减少纠纷。

20.3 支护方式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20.3.1 支护结构的设置与基坑的形状、大小、深度、地质条

件、周边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不同的支护方式影响到工程的安
全性、经济性、风险和工期等。
20. 3. 2 - 20. 3. 6 采用不同支护方式的基坑工程,应根据支护方

式的特点以及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20.3.7 锚杆(索)施工,如果侵入邻近建(构)筑物地基基

础中,应采用专用锚杆机钻孔,全长套管跟进钻进,防止水土流

失,避免钻孔的孔壁崩塌,避免成孔时破坏邻近建(构)筑物
的已有桩基础。
222
20.4 基坑工程对环境影晌的防治

20.4.2 基坑工程应实行信息化施工,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施
工进度和施工工艺,确保基坑周边环境和基坑工程的安全。
20.4.4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已在大部分城市得到广泛共识,如果
锚索侵入邻近建筑地块或已规划的地铁线保护范围,宜修改设计
方案或采用可回收锚杆。
20.4.5 对既有建(构)筑物和重要管线基础进行预防式托换、
注浆加固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在基坑设计阶段应评估这类措施的
必要性,预先采用防治措施,可以避免纠纷,保护环境。

223
附录 E 基坑涌水量计算

E.O.l 本规程提供的"大井法"适用于均质含水层和基坑远离
补水或隔水边界的情况,其他边界条件复杂的计算公式见相关规
范或采用数值方法计算。

224
附录 F 土钉抗拔试验要点

F.O.l 基本试验是对试验土钉所进行的现场抗拔试验,目的是
通过检测土钉极限抗拔力,从而确定土钉与岩土层之间的粘结强

度,同时确定施工工艺、部分设计及施工参数,为设计提供依
据;较薄土层中可不进行基本试验。验收试验是对实际工作土钉
所进行的现场抗拔试验,目的是通过检测土钉实际抗拔力能否达
到验收抗拔力,从而判断土钉长度、注浆质量等施工质量,为工
程验收提供依据。

22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