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70

TGS-FOUND106

建築物基礎構造
設計規範

中華民國大地工程學會
中華民國一0六年二月
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
(TGS-FOUND106)

編修委員:

徐力平(召集人) 陳江淮(副召集人)
王瀛恭 吳文隆 邱俊翔 陳厚銘 蔡祁欽
廖振程 謝百鈎

複審委員:

林美聆(主席) 周功台 林宏達 胡邵敏


陳江淮 陳正興 黃崇仁 黃俊鴻

中華民國大地工程學會
目 錄

第一章 總則
1.1 依 據 ............................................................................................ 1-1
1.2 適 用 範 圍 .................................................................................... 1-1
1.3 專 業 判 斷 .................................................................................... 1-2
1.4 基 礎 型 式 .................................................................................... 1-2
1.5 基 礎 支 承 力 ................................................................................ 1-3
1.6 基 礎 之 規 劃 設 計 原 則 ................................................................. 1-5
1.7 基 礎 之 分 析 與 設 計 ..................................................................... 1-6

第二章 基礎載重
2.1 一 般 說 明 .................................................................................... 2-1
2.2 靜 載 重 ........................................................................................ 2-1
2.3 活 載 重 ........................................................................................ 2-2
2.4 風 力 與 地 震 力 ............................................................................. 2-2
2.5 上 浮 力 ........................................................................................ 2-5
2.6 土 壤 及 地 下 水 之 作 用 力 ............................................................. 2-6
2.7 振 動 載 重 .................................................................................... 2-6
2.8 施 工 載 重 .................................................................................... 2-7
2.9 載 重 組 合 .................................................................................... 2-7
2.10 基 礎 抗 浮 之 安 全 性 ................................................................... 2-8

i
第三章 基地調查
3.1 調 查 要 求 .................................................................................... 3-1
3.1.1 一 般 說 明 ............................................................................. 3-1

3.1.2 考 慮 要 素 ............................................................................. 3-1

3.1.3 一 般 要 求 ............................................................................. 3-3

3.1.4 特 殊 要 求 ............................................................................. 3-4

3.2 調 查 方 法 .................................................................................... 3-6


3.2.1 一 般 說 明 ............................................................................. 3-6

3.2.2 調 查 步 驟 ............................................................................. 3-9

3.2.3 調 查 範 圍 、 點 數 與 深 度 .................................................... 3-12

3.2.4 調 查 方 法 ........................................................................... 3-17

3.3 調 查 報 告 .................................................................................. 3-18


3.2.1 一 般 說 明 ........................................................................... 3-18

3.2.2 報 告 內 容 ........................................................................... 3-18

第四章 淺基礎
4.1 淺 基 礎 設 計 ................................................................................ 4-1
4.1.1 獨 立 基 腳 ............................................................................. 4-2

4.1.2 聯 合 基 腳 ............................................................................. 4-4

4.1.3 連 續 基 腳 ............................................................................. 4-4

4.1.4 筏 式 基 礎 ............................................................................. 4-5

4.2 淺 基 礎 結 構 設 計 ......................................................................... 4-6


4.3 容 許 支 承 力 ................................................................................ 4-6

ii
4.3.1 極 限 支 承 力 ......................................................................... 4-6

4.3.2 偏 心 載 重 基 礎 .................................................................... 4-11

4.3.3 斜 坡 與 層 狀 地 層 上 之 基 礎 ................................................. 4-13

4.3.4 載 重 試 驗 ........................................................................... 4-14

4.3.5 安 全 係 數 ........................................................................... 4-15

4.4 沉 陷 量 ...................................................................................... 4-16


4.4.1 一 般 說 明 ........................................................................... 4-16

4.4.2 沉 陷 量 分 析 之 基 礎 載 重 .................................................... 4-16

4.4.3 地 層 應 力 增 量 計 算 ............................................................ 4-17

4.4.4 沉 陷 類 別 ........................................................................... 4-18

4.4.5 瞬 時 沉 陷 ........................................................................... 4-18

4.4.6 壓 密 沉 陷 ........................................................................... 4-21

4.4.7 次 壓 縮 沉 陷 ....................................................................... 4-23

4.4.8 容 許 沉 陷 量 ....................................................................... 4-23

4.5 接 觸 壓 力 .................................................................................. 4-26


4.6 承 受 水 平 力 之 淺 基 礎 ............................................................... 4-27
4.6.1 安 全 係 數 ........................................................................... 4-27

4.6.2 基 礎 版 底 面 之 摩 擦 阻 力 .................................................... 4-27

4.6.3 基 礎 版 前 側 之 側 向 抵 抗 力 ................................................. 4-28

第五章 樁基礎
5.1 通 則 ............................................................................................ 5-1
5.2 基 樁 設 計 原 則 ........................................................................... 5-10
5.3 容 許 支 承 力 .............................................................................. 5-14

iii
5.3.1 單 樁 容 許 垂 直 支 承 力 ........................................................ 5-14

5.3.2 單 樁 拉 拔 力 ....................................................................... 5-28

5.3.3 側 向 支 承 力 ....................................................................... 5-30

5.3.4 負 摩 擦 力 ........................................................................... 5-36

5.4 基 樁 間 距 及 群 樁 總 支 承 力 ........................................................ 5-43


5.4.1 基 樁 間 距 ........................................................................... 5-43

5.4.2 群 樁 總 支 承 力 .................................................................... 5-44

5.5 變 位 量 ...................................................................................... 5-48


5.5.1 單 樁 沉 陷 量 ....................................................................... 5-48

5.5.2 群 樁 沉 陷 量 ....................................................................... 5-50

5.5.3 群 樁 側 向 變 位 量 ................................................................ 5-51

5.5.4 容 許 變 位 量 ....................................................................... 5-52

5.6 樁 體 結 構 設 計 ........................................................................... 5-53


5.6.1 木 樁 ................................................................................... 5-53

5.6.2 預 鑄 混 凝 土 樁 .................................................................... 5-53

5.6.3 場 鑄 混 凝 土 樁 .................................................................... 5-55

5.6.4 鋼 樁 ................................................................................... 5-56

5.6.5 接 樁 ................................................................................... 5-57

5.7 基 樁 載 重 試 驗 ........................................................................... 5-58


5.7.1 試 驗 目 的 及 適 用 範 圍 ........................................................ 5-58

5.7.2 試 樁 之 選 擇 ....................................................................... 5-60

5.7.3 試 驗 前 之 考 慮 .................................................................... 5-60

5.7.4 試 驗 方 法 ........................................................................... 5-61

iv
5.7.5 試 樁 之 載 重 ....................................................................... 5-62

5.7.6 試 樁 之 靜 置 時 間 ................................................................ 5-62

第六章 沉箱基礎
6.1 通 則 ............................................................................................ 6-1
6.2 設 計 考 慮 .................................................................................... 6-2
6.3 沉 箱 基 礎 支 承 地 層 ..................................................................... 6-4
6.4 沉 箱 容 許 支 承 力 ......................................................................... 6-4
6.4.1 沉 箱 載 重 支 承 方 式 .............................................................. 6-4

6.4.2 垂 直 極 限 支 承 力 .................................................................. 6-6

6.4.3 水 平 極 限 支 承 力 .................................................................. 6-9

6.4.4 安 全 係 數 ........................................................................... 6-11

6.5 沉 箱 負 摩 擦 力 ........................................................................... 6-12


6.6 沉 箱 之 辨 位 量 ............................................................................ 6-14
6.6.1 水 平 變 位 量 計 算 ................................................................ 6-14

6.6.2 沉 陷 量 計 算 ....................................................................... 6-18

6.6.3 容 許 變 位 量 ....................................................................... 6-19

6.7 沉 箱 體 結 構 設 計 ....................................................................... 6-20


6.7.1 使 用 材 料 ........................................................................... 6-20

6.7.2 結 構 設 計 ........................................................................... 6-20

第七章 擋土牆
7.1 通 則 ............................................................................................ 7-1
7.2 作 用 力 ........................................................................................ 7-2
7.3 作 用 力 計 算 ................................................................................ 7-3

v
7.3.1 靜 止 土 壓 力 ......................................................................... 7-3

7.3.2 主 動 土 壓 力 ......................................................................... 7-4

7.3.3 被 動 土 壓 力 ......................................................................... 7-7

7.3.4 動 態 主 動 土 壓 力 .................................................................. 7-9

7.3.5 動 態 被 動 土 壓 力 ................................................................ 7-11

7.3.6 水 壓 力 ............................................................................... 7-12

7.3.7 地 表 上 方 載 重 .................................................................... 7-14

7.3.8 其 他 考 慮 ........................................................................... 7-16

7.4 擋 土 牆 牆 體 穩 定 性 ................................................................... 7-16


7.4.1 牆 體 滑 動 ........................................................................... 7-16

7.4.2 牆 體 傾 覆 ........................................................................... 7-17

7.4.3 基 礎 容 許 支 承 力 ................................................................ 7-18

7.4.4 整 體 穩 定 性 ....................................................................... 7-18

7.4.5 土 壤 液 化 評 估 .................................................................... 7-19

7.5 地 下 牆 設 計 .............................................................................. 7-19


7.5.1 設 計 側 壓 力 ....................................................................... 7-19

7.5.2 材 料 強 度 ........................................................................... 7-20

第八章 基礎開挖
8.1 通 則 ............................................................................................ 8-1
8.2 安 全 措 施 .................................................................................... 8-1
8.3 地 下 水 位 控 制 ............................................................................. 8-2
8.4 邊 坡 式 開 挖 ................................................................................ 8-6
8.4.1 適 用 範 圍 ............................................................................. 8-6

vi
8.4.2 邊 坡 穩 定 分 析 考 慮 因 素 ...................................................... 8-7

8.5 擋 土 式 開 挖 ................................................................................ 8-8


8.6 擋 土 設 施 設 計 考 慮 因 素 ........................................................... 8-10
8.7 支 撐 設 施 .................................................................................. 8-13
8.7.1 型 式 ................................................................................... 8-13

8.7.2 設 計 考 慮 ........................................................................... 8-13

8.7.3 側 向 土 壓 力 計 算 ................................................................ 8-15

8.7.4 地 下 水 壓 力 ....................................................................... 8-17

8.7.5 地 表 上 方 載 重 .................................................................... 8-20

8.7.6 施 工 期 間 之 臨 時 性 載 重 .................................................... 8-20

8.7.7 地 震 影 響 ........................................................................... 8-20

8.8 擋 土 式 開 挖 之 穩 定 性 分 析 ........................................................ 8-21


8.8.1 擋 土 壁 貫 入 深 度 ................................................................ 8-22

8.8.2 底 面 隆 起 ........................................................................... 8-24

8.8.3 砂 湧 ................................................................................... 8-25

8.8.4 上 舉 ................................................................................... 8-28

8.8.5 施 工 各 階 段 之 整 體 穩 定 性 分 析 ......................................... 8-29

8.9 材 料 強 度 .................................................................................. 8-30


8.9.1 容 許 應 力 ........................................................................... 8-30

8.9.2 擋 土 壁 之 變 形 及 控 制 ........................................................ 8-30

8.10 開 挖 安 全 監 測 ........................................................................ 8-31


8.10.1 目 的 ................................................................................. 8-31

8.10.2 監 測 系 統 之 設 置 .............................................................. 8-32

8.10.3 監 測 規 劃 ......................................................................... 8-33

vii
8.10.4 監 測 項 目 ......................................................................... 8-34

8.10.5 配 置 原 則 及 監 測 頻 率 ...................................................... 8-35

第九章 地層改良
9.1 通 則 ............................................................................................ 9-1
9.2 地 層 改 良 之 方 法 ......................................................................... 9-2
9.2.1 置 換 法 ................................................................................. 9-3

9.2.2 加 密 法 ................................................................................. 9-3

9.2.3 排 水 固 結 法 ......................................................................... 9-4

9.2.4 地 層 固 化 法 ......................................................................... 9-5

9.2.5 溫 度 處 理 法 ......................................................................... 9-7

9.2.6 加 勁 法 ................................................................................. 9-7

9.2.7 其 他 工 法 ............................................................................. 9-9

9.3 地 層 改 良 方 法 之 選 擇 與 評 估 ...................................................... 9-9


9.4 地 層 改 良 前 之 補 充 調 查 ........................................................... 9-10
9.5 設 計 原 則 .................................................................................. 9-10
9.6 模 擬 施 工 .................................................................................. 9-12
9.7 改 良 效 果 之 檢 核 ....................................................................... 9-13
9.8 局 部 改 良 之 檢 核 ....................................................................... 9-14
9.9 地 層 改 良 與 環 境 污 染 ............................................................... 9-14

第十章 土壤液化評估
10.1 土 壤 液 化 ................................................................................ 10-1
10.2 地 震 水 準 ................................................................................ 10-1
10.3 土 壤 液 化 潛 能 評 估 ................................................................. 10-2
10.4 損 害 評 估 .............................................................................. 10-12

viii
10.5 地 盤 流 動 化 之 基 礎 耐 震 設 計 ................................................ 10-14
10.6 液 化 地 層 土 質 參 數 之 折 減 ................................................... 10-15

參考文獻

ix
第一章 通則

1.1 依 據

本規範參照內政部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構造編(以下簡稱「建築構
造編」)第二章基礎構造之設計需要訂定之。

【解說】
內政部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構造編基礎構造章之條文為綜合地基調
查、基礎設計與施工之總述規則,屬原則性之規定。本規範依據該規
則條文之規定,闡述基礎設計之應考慮事項、分析方法、安全要求及
相關規定。

1.2 適 用 範 圍

本規範適用於一般建築物構造之地基調查、基礎設計與施工。如
引用特別調查、試驗、研究及特殊技術,而能證明建築物基礎符合安
全使用之目的者,得不依本規範辦理。
特殊地盤之建築,如山坡地等,除依照本規範外,應另遵照其他
相關規範之規定辦理。

【解說】
本規範之主旨在於規定一般建築物基礎設計之最低安全要求,適
用於大部分一般性建築物基礎設計之需要,惟對於特殊之建築物基礎
或地質狀況,應視情況採用特別之調查、試驗或相關研究,從事分析
與設計,使建築物基礎能符合其安全使用之目的。

1-1
1.3 專業判斷

本規範所列之大地工程調查、試驗規劃、設計分析、施工監測及
安全評估準則,乃基於學理及工程實務經驗所訂之一般性準則,使用
時仍應針對工程實際情況作必要之專業判斷。

【解說】
地盤是複雜多變且迄今仍無法完全掌握之自然材料,其力學性質
常隨成因、環境、時間及受力狀況而有甚大之變異,更可能因施工擾
動 而 改 變 其 工 程 性 質。一 般 常 用 之 調 查、試 驗 方 法、理 論 或 經 驗 公 式 、
甚至所謂之代表性參數,仍含有甚多之假定條件及限制性,使用時應
依 實 際 情 況 作 專 業 之 判 斷。另 地 盤 調 查 與 試 驗,在 技 術 上 仍 相 當 受 限,
而在數量上更是受到非常大之限制,很難以有限之調查試驗資料作完
全 之 評 估,因 此 舉 凡 調 查 之 督 導、結 果 之 評 估、各 種 設 計 參 數 之 選 擇 、
設計方法之運用,以及施工監測與安全評估等,均需要大地工程之專
業訓練與相當之實務經驗,方能做適切之專業判斷。

1.4 基 礎 型 式

基礎構造分為下列二種基本型式︰
1. 淺 基 礎 ︰ 利 用 基 礎 版 將 建 築 物 各 種 載 重 直 接 傳 佈 於 有 限 深 度 之 地
層上者,如獨立、聯合、連續之基腳與筏式基礎等。
2. 深 基 礎 : 利 用 基 礎 構 造 將 建 築 物 各 種 載 重 間 接 傳 遞 至 較 深 地 層 中
者,如樁基礎、沉箱基礎、壁樁與壁式基礎等。

【解說】
1. 一般淺基礎型式,如獨立、聯合、連續之基腳與筏式基礎等,係利

1-2
用基礎版將建築物構造之各種載重直接傳佈於有限深度之地盤中,
由基礎版下之土壤或岩盤直接承受,此類基礎較適用於上部結構物
載重較小且淺層土壤性質良好之情況。
2. 一 般 深 基 礎 型 式 , 如 樁 基 礎 與 沉 箱 基 礎 等 , 係 利 用 基 礎 構 造 將 建 築
物之各種載重間接傳達至較深之堅硬地盤中,此類基礎較適用於上
部結構載物重大且淺層土壤軟弱之情況。近年來,有採用片狀連續
壁作為基樁使用者,稱為壁樁,亦有採用井筒狀之連續壁作為承重
之 基 礎 , 稱 為 壁 式 基 礎 (Wall-type foundation)。

1.5 基 礎 支 承 力

基礎之支承力應依基礎型式作下列力學方面之考慮︰
1. 作 用 於 直 接 基 礎 之 各 種 載 重,係 由 基 礎 底 面 之 垂 直 反 力、底 面 摩 擦
阻力及基礎版前之側向反力承擔。
2. 作 用 於 樁 基 礎 之 各 種 載 重 係 由 樁 之 底 面 垂 直 反 力、樁 身 表 面 摩 擦 力
及側向反力承擔。
3. 作 用 於 沉 箱 基 礎 之 各 種 載 重 係 由 沉 箱 底 面 之 垂 直 反 力、底 面 摩 擦 阻
力及側向反力承擔。
4. 綜 合 基 礎 構 造 係 指 採 用 前 述 兩 種 以 上 之 基 礎 型 式 共 同 支 承 上 部 結
構物之載重。

【解說】
作用於直接基礎、樁基礎、沉箱基礎及綜合基礎之各種載重及土
壤 反 力,如 圖 -解 1.5-1 所 示。各 種 基 礎 之 斷 面 及 配 筋 須 足 夠 承 受 上 述
外力作用,而基礎尺寸須足以使基地土壤所承受之垂直力與水平力小
於土壤之容許支承力。
一般樁基礎考慮由基樁承受基礎上方全部的載重,將其傳遞至深
層 堅 硬 地 盤,但 在 堅 硬 地 盤 極 深 的 情 況 下,增 加 樁 長 並 不 合 經 濟 原 則,

1-3
故近年來亦有採用將基礎載重分由樁與基礎版底及周圍土壤共同分擔
的綜合基礎方式進行設計,惟分析所採用之樁與地盤之彈簧係數,目
前並無確切之準則可依循,使用時應經審慎分析並證明其安全性。

圖 -解 1.5-1 各 式 基 礎 之 作 用 反 力

1-4
1.6 基 礎 之 規 劃 設 計 原 則

1. 基礎之設計,主要在選擇合適之基礎型式及尺寸,以確保所支承之
建築構造物不致發生不可接受之變形或傾斜,而符合建築物之使
用需求。
2. 基 礎 之 設 計 應 充 分 考 慮 整 體 結 構 系 統 之 均 衡 性,並 適 度 考 量 所 支 承
建築物之使用目的、規模、重要性及使用年限等因素。
4. 辦 理 基 礎 設 計 時,應 充 分 瞭 解 基 地 地 層 狀 況、地 下 水 位 變 化、以 及
地層在受基礎載重後之變形行為。
5. 辦 理 基 礎 設 計 時,應 先 確 實 調 查 基 地 鄰 近 構 造 物 之 基 礎 狀 況、地 下
構造物及各項設施之位置與實際狀況,作為設計其保護措施之依
據。
6. 基 礎 之 設 計 應 同 時 考 慮 施 工 之 可 行 性 及 安 全 性,其 施 工 不 得 影 響 基
地之四周環境、道路與公共設施等之正常使用。

【解說】
本節條列各項基礎之規劃設計原則,供規劃設計者參考檢核。基
礎設計不僅應考慮本身所支承構造物之特性,視其結構型式、使用目
的、規模及重要性等而作必要之規劃設計,且須同時考量基地周圍之
環境因素,檢討施工之可行性及安全性等,妥為規劃設計。

1-5
1.7 基 礎 之 分 析 與 設 計

基 礎 分 析 設 計 時 , 針 對 基 礎 承 受 之 各 種 設 計 載 重 特 性 及 加 (減 )載
作用狀況,必須先研判基礎地層所受應力及排水狀態。原則上,排水
狀態必須採用有效應力分析,不排水狀態應採用不排水狀態下之有效
應力或總應力分析。

【解說】
地層排水、不排水或部分排水狀態與其所承受之載重特性、應力
狀態及土壤透水性相關,工程師需依現場基礎地層構成情況與地層材
料應力行為研判適宜之分析方式。有效應力分析係將土壤與孔隙水視
為二個相位材料而進行分析。有效應力排水分析時,應依據排水狀態
表 示 孔 隙 水 壓 力,並 需 使 用 土 壤 的 有 效 應 力 參 數( 如 強 度 參 數 c、  ),
即可進行分析。不排水狀態採有效應力分析時,除了使用土壤的有效
應 力 參 數 外 , 尚 須 計 算 孔 隙 水 壓 力 (包 括 靜 止 水 壓 及 超 額 孔 隙 水 壓 )。
由於計算孔隙水壓力過程複雜,有效應力不排水分析一般多用於有限
元素法分析。
總應力分析時,係將土壤與水當作一個相位材料,因此不考慮地
層 孔 隙 水 壓 力 或 地 下 水 位 之 變 化。例 如 對 飽 和 粘 土 而 言,應 該 使 用  =0
的概念,因為其分析隱含有效應力的原理。對長期荷重狀態如果導致
有效應力下降,應考量強度隨應力之變化,或採用有效應力分析並考
慮孔隙水壓力隨應力之變化;而三軸壓密不排水試驗之總應力莫耳圓
包 絡 線 之 強 度 參 數 ( cT 、 T ) , 不 具 有 效 應 力 的 概 念 ; 若 採 用 此 等 參
數進行分析,將影響分析結果之代表性。

1-6
第二章 基礎載重

2.1 一 般 說 明

建築物基礎設計應考慮之載重可分為靜載重、活載重、風力、地
震力、上浮力、土壤及地下水之作用力、振動載重以及施工期間之各
種臨時性載重等。
基礎地層承受之最大基礎壓力視載重作用方向、分佈以及偏心等
而定。基礎設計時應考慮建築物不同階段中可能同時發生之載重組
合,作為設計之依據。

【解說】
本節列舉建築物基礎設計時所應考慮之各項載重,以供檢核之
用,並說明基礎設計須檢討不同載重組合之必要性。由於在建築物的
設計使用年限內,各項載重條件未必同時發生,因此須對各種不同的
載重組合詳加檢討,對基礎設計之各項安全檢核,均須以最不利之載
重組合進行設計,以確保建築物基礎之安全性。

2.2 靜 載 重

靜載重除依「建築構造編」第十條至第十五條之規定計算建築物
靜載重外,並應包括基礎本身之重量以及基礎上方回填材料之重量。

【解說】
建築物基礎所承受之靜載重,除上部構造物之總重量外,尚應包
括 基 礎 本 身 之 自 重,以 及 基 礎 上 方 回 填 土 之 重 量,如 圖 -解 2.2-1 所 示。

2-1
圖 -解 2.2-1 基 礎 之 垂 直 載 重

2.3 活 載 重

活載重應依「建築構造編」第十六條至第三十一條之規定計算。
若有特殊載重之建築物應依實際載重情形計算之。

【解說】
基礎設計除應考慮持久性之靜載重外,亦應適當考慮各種狀況下
可能產生之活載重,其評估方法原則上與建築結構設計相同,可參照
其規定計算。

2.4 風 力 及 地 震 力

建築物所受之風力及地震力,應分別依「建築構造編」第一章第
四節及第五節之規定計算。基礎之設計應考慮上述載重所增加於基礎
之壓力、上拔力及側向作用力之影響。
地震時有土壤液化可能之建築基地,必要時建築物基礎應考慮液
化後基礎承載力驟減及土壤流動所造成之影響。

2-2
【解說】
依內政部之「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與解說」,建築物及其基礎均
須進行在中小地震、設計地震及最大考量地震等三種地震水準下之耐
震設計,亦須進行基地之土壤液化潛能評估,作為建築基礎設計之依
據,以確保地震作用時基地及基礎之安全性。
建築物所受之風力及地震力於結構分析時,均簡化為作用於各樓
版之水平集中力,該作用力將對基礎構造物造成垂直壓力、上拔力、
水平剪力以及彎矩之作用,使基礎土壤承受壓力、剪力及側向力之作
用,於基礎設計時均須考慮各種可能的載重情況,分析其應力狀態,
採取適當的設計。
對於地震時可能發生土壤液化之建築基地,往往因地形效應而發
生地盤流動現象,對建築物基礎造成很大之擠壓力;若為樁基礎,地
盤 液 化 可 能 使 樁 周 土 壤 強 度 驟 減 或 產 生 流 動 現 象,而 發 生 破 壞,如 圖 -
解 2.4-1 所 示。1995 年 日 本 阪 神 大 地 震 時,大 阪 灣 兩 個 人 造 島 嚴 重 液
化,人造島的護岸因地盤流動而嚴重破壞,而緊鄰護岸之港站大樓,
因設計時已事先考慮土壤液化之可能,除設計有樁基礎並同時進行地
盤改良,地震後該大樓並未受損,而其他高樓建築則普遍產生傾斜現
象。
因此,建築物基礎設計除須考慮結構物承受地震力之影響外,尚
須考慮下述影響:
(1)土 壤 液 化 使 基 礎 土 壤 承 載 力 減 少 或 完 全 喪 失 ;
(2)土 壤 液 化 後 可 能 造 成 地 盤 側 向 流 動,對 建 築 物 基 礎 造 成 很 大 之 側 向
擠壓力;
(3)土 層 即 使 未 液 化 , 也 可 能 因 地 震 作 用 而 發 生 整 體 或 局 部 沉 陷 現 象 ,
使結構物承受額外之應力。

2-3
圖 -解 2.4-1 土 壤 液 化 後 地 盤 流 動 對 樁 基 礎 的 損 害

2-4
2.5 上 浮 力

建築物基礎若在地下水位以下,應核算地下水浮力對建築物之上
舉作用。地下水位應考慮最不利之情況,包括季節性變化與其他環境
因素所造成之影響。
施築中之建築物尤須隨時查核建築物總重量是否大於上浮力,以
防上浮。

【解說】
對於地下室基礎底版位於地下水位以下深處且上部結構體重量較
輕之結構物,如多層地下室之鋼骨結構物及地下停車場等,應檢核地
下水對基礎底版作用之上浮力是否會使結構物產生上浮現象。
於檢核上浮力作用之安全性時,地下水位是非常重要之資料,因
此 最 好 進 行 長 期 之 水 位 觀 測,才 能 涵 蓋 季 節 性 之 變 化,若 無 長 期 資 料,
則地下水位宜取保守值估計。若有其他環境因素之影響,亦須加以考
慮,例如台北盆地以往曾超抽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嚴重下降,惟近
年來,政府明令禁止抽水後,地下水因而獲得補注,造成地下水位回
升,因此在檢核上浮力時要妥為考量未來地下水位上升之趨勢,以確
保結構物長期的穩定。有時雖然建築物長期之抗浮穩定無虞,但在施
工過程中常因地下開挖而抽水,以保持開挖面處於乾燥狀態,然隨地
下 構 造 物 往 上 施 築,通 常 會 為 節 省 抽 水 費 用,而 逐 步 關 掉 部 份 抽 水 機,
致使地下水位逐漸恢復,故須隨時查核建築物總重量與上浮力之平衡
關係,以防施工過程中發生建築物上浮現象。
此外,對位於盆地邊緣或靠近山麓之地區,地下常有壓力水層存
在,其水頭可能會高於靜水位,檢核上浮力時,須仔細評估建築物基
礎是否會受此壓力水層水壓之影響。

2-5
2.6 土 壤 及 地 下 水 之 側 向 作 用 力

建築物及基礎所受之土壤及地下水之側向作用力應依基地狀況
審慎估計之,並須注意地形原因所造成之不對稱作用力。

【解說】
對 於 地 下 深 開 挖 工 程,擋 土 壁 所 受 之 側 向 土 壓 力 及 水 壓 力,須 考
慮地質狀況之不確定性或地下水位之變異性,以免使支撐系統承受過
大之應力,此兩因素通常較難準確掌握,宜偏保守側估計之。此外,
於 山 坡 地 或 斜 坡 上 進 行 開 挖 工 程 時,若 採 內 支 撐 系 統,常 因 地 形 傾 斜,
造成支撐兩側土壓力不平衡,此類不對稱作用力易造成支撐系統不穩
定,於設計時須特別留意。

2.7 振 動 載 重

建築物受有振動載重者,基礎設計應考慮振動載重之影響,將其
加於活載重內。
對於基礎長期承受振動載重者,應同時根據振動載重特性,評估
振動對基礎地層性質之影響。

【解說】
基 礎 長 期 承 受 振 動 載 重 者,應 進 行 基 礎 振 動 分 析,避 免 基 礎 與 土
壤系統產生共振問題,若可能使建築物產生過大之振幅,應謀求減振
之對策。此外,亦須評估振動載重傳至基礎之振動力,是否會使地基
土壤產生過量之沉陷或差異沉陷,致使結構物承受額外之應力。

2-6
2.8 施 工 載 重

建築物基礎之設計,應視基礎型式、施工方法、施工步驟與擬採
用之施工機具等,考慮施工期間各階段對基礎產生影響之各種臨時性
載重。
實際施工時所採用之機具、方法與步驟如與原假定情形不同,應
重新加以檢討。

【解說】
為 完 成 建 築 物 之 基 礎 構 造,常 須 事 先 進 行 擋 土、支 撐 及 開 挖 等 工
作,才 能 完 成 基 礎 及 地 下 室 結 構 體 之 混 凝 土 澆 置。然 為 配 合 各 種 條 件,
可能有各式各樣之擋土支撐系統被採用,也可能有不同之開挖方式,
因此所採用之施工機具、方法與步驟等也不盡相同,於設計時應考慮
施工期間各階段可能加於基礎構造及擋土支撐系統之各種臨時性載
重,以防止意外狀況發生。例如開挖工程採島式開挖時,擋土所用之
斜撐常架在基礎版上,為防止斜撐集中應力所造成之損害,支撐用基
礎版之混凝土強度及配筋須予以加強。若實際施工時所採用之機具、
方法與步驟與原假定情形不同,應重新加以檢討,以確保施工及結構
物之安全。

2.9 載重組合

1.對 於 建 築 物 基 礎 之 支 承 力 與 沉 陷 量 分 析 、 擋 土 牆 或 邊 坡 之 穩 定 性 分
析等,原則上應分別採用下列載重組合進行檢核:
(1)長 期 載 重 狀 況 :
基 礎 設 計 應 考 慮 之 長 期 載 重,包 括 靜 載 重、活 載 重、常 時 土 壓 、
靜 水 壓 及 上 浮 力 (常 時 水 位 ),以 及 其 他 因 地 盤 沉 陷 或 側 向 變 位 所
引致之載重等,其中活載重應包括一般狀況下經常發生之活載

2-7
重。
(2)短 期 載 重 狀 況 :
基礎設計應考慮之短期載重,除包括上述長期載重狀況中各單
項載重在建築物使用期限內之最大及最小載重組合外,並應考
慮風力、地震力、振動載重及施工載重之影響。各單項臨時載
重之最不利載重情況,原則上應考慮與其他各項常時長期載重
或經常可能發生之載重狀況作必要之載重組合,供設計分析使
用。
2.基 礎 構 材 之 設 計 , 凡 其 應 力 得 自 工 作 載 重 分 析 者 , 應 以 容 許 應 力 法
進行設計;其應力得自極限載重分析者,應參照「建築構造編」之
極限強度法進行設計,惟所使用材料之規定極限強度應考慮基礎施
工之條件及品質而作適當之折減。

【解說】
目 前 國 內 基 礎 分 析 之 方 法 主 要 採 用 工 作 應 力 法 (或 稱 容 許 應 力
法 ),而 結 構 設 計 則 已 採 用 極 限 強 度 設 計 法,兩 者 之 設 計 理 念 不 一 致 ,
因此所採用之載重組合狀況不相同。
工作應力設計法係針對設計載重所產生之應力,使其在材料強度
除以一安全係數的容許範圍內,因此設計載重應選擇可代表常時狀態
的經常性載重,檢核其所產生之應力,應在安全容許範圍內;至於短
期性之臨時載重,應視實際可能發生之頻率,選取適當之載重組合,
檢討其安全性,且因其屬短期之載重狀況,所要求之安全係數可酌予
降低。

2.10 基礎抗浮之安全性

建築基礎受有上浮力作用時,其抗浮安全係數為建築物整體抗浮
能 力 與 基 礎 底 面 所 受 上 舉 水 壓 力 之 比 值。設 計 分 析 時,應 視 工 程 性 質、

2-8
水文地質環境及可能之變異性,審慎評估基礎抗浮之安全性。

【解說】
建築物基礎受地下水上浮力作用之安全性,關係著整個建築物之
穩定性與安全性,為設計時必須檢核之最重要項目之一,尤其對深埋
於地下水位下之地中構造物,如地下停車場及地下車站等,上浮作用
力往往為最不利之載重條件,設計者必須非常審慎地評估抗浮安全
性,以免構造物上浮發生破壞。
對於基礎抗浮安全性之檢核,包含基礎版底所受上舉水壓力與結
構物抗浮能力之計算,兩者均包含甚多之不確定因素,設計者應視工
程性質及基地特性審慎評估之。
在地下水壓呈靜水壓狀態之地層,基礎版底所受之上舉水壓力可
由地下水位之高程直接估得,惟地下水位常隨季節呈起伏變化,易遭
淹水之地區,水位可能達地表面甚或高於地表面,設計者應針對基地
實際狀況作保守之估計,最好能根據長期觀測資料以及區域之洪水預
測資料作合理保守評估,作為設計之依據。對於含受壓水層之基地,
應考慮其滲流壓力。另有某些地區可能因地下水超抽而使得地下水壓
降 低,甚 或 低 於 靜 水 壓,設 計 者 亦 應 考 慮 將 來 地 下 水 位 回 升 之 可 能 性,
作保守之估計。
就結構物之抗浮能力而言,最確實可靠之抗浮力為結構體(含地
下連續壁及基樁等)之靜載重,若能以重力方式完全克服地下水之上
浮力,為最有保障之設計。對於靜載重不足之深基礎,一般常用加重
之方式處理,如加厚基礎版,或於筏基內槽回填礫石及混凝土等,以
增 加 總 重 量,例 如 日 本 關 西 機 場 之 機 場 大 廈,甚 至 用 回 填 鐵 砂 來 加 重,
以克服上浮力。此外,對於連續壁摩擦力、拉拔樁以及抗浮地錨之應
用 , 各 規 範 均 有 不 同 之 規 定 , 列 於 表 -解 2.10-1 中 , 其 中 大 部 份 規 範
均以結構之靜載重作為最基本之抗浮力計算基準,因而取一相當接近
於 1 之安全係數,例如台北市捷運工程局之土木工程設計手冊
(1991), 規 定 抗 浮 力 即 以 下 列 垂 直 力 為 計 算 標 準 :
(1)結 構 體 及 其 基 礎 之 靜 重 。

2-9
(2)基 礎 版 上 方 之 覆 土 重 。
(3)連 續 壁 體 重 。
(4)臨 時 性 錨 碇 與 /或 抗 拔 樁 之 容 許 拉 力 (僅 限 用 於 短 期 載 重 情 況 )。
而 其 所 要 求 之 安 全 係 數 在 施 工 階 段 應 達 1.03,於 完 工 後 應 達 1.07,此
標 準 相 當 高 , 雖 有 降 低 安 全 係 數 之 提 議 , 但 至 少 仍 須 大 於 1, 表 示 靜
載重之重量至少必須大於水浮力;至於連續壁之摩擦力不予考慮之原
因,主要是因連續壁施工時使用皂土液或泥漿,且壁體兩側置有塑膠
布,其所能發展之摩擦力大小具有許多不確定之因素,而僅將其摩擦
力留作安全餘裕,可說是一種保守之設計。此外,該設計手冊對於抗
拔樁及抗浮地錨之使用,亦僅允許用於短期載重情況,主要是因其長
期抗拉拔力之試驗資料仍不足,因此採取較保守之態度,設計者若欲
採用此種抗浮措施,應特別審慎評估,尤其是抗浮地錨應特別注意其
抗蝕性、預力損失及錨碇等細節,應以實際試驗驗證其耐久性,同時
必須考慮相關設施之生命週期及其效能維護、延壽作業之可施工性,
以確保建築物於使用年限內之安全。

2-10
表-解 2.10-1 各國設計規範之抗浮安全係數

規範名稱 內容概述 安全係數 材料單位重


3
台北捷運系統 上浮力為該位置之孔隙水壓,束 1.05(僅考慮結構 R.C. 2.3 tf/m
優先路網車站 制力乃結構體、回填材料靜重及 物及回填材料)
及地下街規劃 結構體周圍土壤抗剪力。 1.2(考慮土壤抗
準則 剪力)
台北捷運土木 抗浮力包含:結構體、軌道、道 1.03(施工期間) R.C. 2.3 tf/m3
P.C. 2.2 tf/m3
工程設計手冊 碴、月台等靜重及回填材料,連 1.07(完工後)
覆土 1.7 tf/m3
(CEDM) 續壁之摩擦力不予考慮。
交通部公路橋 設計下部結構時,浮力之影響應
梁設計規範 予考慮。

公式:  2.0 (於岩盤時為 1.5) 1.5(深基礎、岩盤)


NAVFAC W
Q 2.0(淺基礎)
說明:W:基礎以上之混凝土與
土壤重量(地下水位
以下須考慮浸水重)
Q:上浮力
日本道路協會 公式: Fs  WS WB  / U S 1.1 R.C. 2.5 tf/m3
3
駐車場設計 1.0 (可能淹水地 P.C. 2.35tf/m
說明: F S :安全係數
區之地下水位 覆土 1.7 tf/m
3

W S :覆土重
應取於地表
WB :結構體靜重
面)
U S :結構體底部靜水壓
作用之浮力
不考慮側牆與土壤摩擦阻力
日本國鐵涵洞 公式: W  F 1.0
S
設計 Q
說明:W:涵洞上之載重+覆土
重+結構靜重
Q:上浮力

2-11
日本共同管溝 公式: FS  WS  WB  / PW 1.2
設計 不考慮側牆與土壤摩擦阻力
德國 DIN1054 1.05~1.1
(1976) 視載重種類而定
日本建築基礎 確實估計地下水位,審慎評估以
構造設計指針 防上浮。

2-12
第三章 地基調查

3.1 調 查 要 求

3.1.1 一 般 說 明

地基調查之目的,旨在取得與建築物基礎設計、施工以及使用期
間相關之資料,包括地層構造、強度性質及鄰近地形、地物、地震、
水文狀況與周圍環境等。
所 有 建 築 物 基 地 均 應 依 據 第 3.1.2 節 所 列 之 考 慮 要 素 , 兼 顧 建 築
物安全經濟之設計要求,配合建築物規劃設計與施工之階段,擬定調
查計畫,進行調查並作出報告。

【解說】
本 設 計 規 範 所 稱「 地 基 調 查 」係 指 專 為 建 築 物 基 礎 設 計 需 要 所 做
之地質調查,以區別一般土木工程界常用之「基地調查」。其實「地
基調查」為「基地調查」之一部分,只是所包含範圍及調查程度之差
異而已,本章內容為求完整性,所包含之內容係以「基地調查」為架
構,應用性較廣泛,使用者可依實際需要選擇必要之調查項目與調查
程度,取得相關資料作為設計之依據,以達安全經濟之設計目標。

3.1.2 考 慮 要 素

建築物地基調查計畫須綜合考慮下列各項要素而編擬之︰
1. 可 資 參 考 資 料 之 完 整 性 及 正 確 性 。
2. 建 築 物 之 使 用 類 別 。
3. 建 築 物 之 樓 層 數 、 基 地 面 積 及 開 挖 深 度 。
4. 基 地 地 質 構 造 及 土 壤 性 質 之 變 異 性 。

3-1
5. 建 築 物 及 其 他 設 施 之 型 式 與 特 性 。
6. 建 築 物 及 其 他 設 施 之 初 步 基 礎 設 計 。
7. 基 地 之 環 境 因 素 , 包 括 地 震 、 振 動 、 降 雨 、 洪 水 、 地 形 、 地 下 水 、
鄰近建築物、地下障礙物與公共設施等狀況。
8. 建 築 物 之 預 定 施 工 方 法 。
9. 調 查 方 法 之 適 宜 性 。

【解說】
本節列舉編擬建築物地基調查計畫所須考慮之各項要素,供編擬
計畫時參考檢核之用。茲說明考量要點如下:
1. 如 果 能 蒐 集 到 基 地 相 鄰 地 區 可 靠 豐 富 之 地 質 與 施 工 資 料,大 致 了 解
基 地 可 能 之 地 質 狀 況,則 可 針 對 調 查 作 業 做 有 效 率 之 規 劃,節 省 調
查 經 費。目 前 台 灣 地 區 已 有 部 份 區 域 的 地 質 資 料 庫 可 供 參 考,如 經
濟 部 中 央 地 質 調 查 所 及 內 政 部 營 建 署 等 單 位 所 建 立 之 地 質 資 料 庫。
2. 對 於 重 要 性 較 高 之 建 築 物,如 大 型 公 眾 集 會 場 所,建 築 物 安 全 對 公
眾 安 危 影 響 甚 鉅,其 調 查 作 業 之 要 求 應 較 一 般 建 築 物 為 高。對 於 精
密 儀 器 所 在 之 建 物,其 建 築 結 構 功 能 之 要 求 甚 高,如 對 總 沉 陷 量 及
差 異 沉 陷 量 之 要 求 標 準 甚 高,因 此 對 該 類 建 築 物 調 查 作 業 之 精 度 與
密度的要求也應相對地提高。
3. 建 築 物 之 樓 層 數、基 地 面 積 及 開 挖 深 度 代 表 著 建 築 物 之 規 模,樓 層
數 越 高,載 重 越 大;開 挖 深 度 越 深 ,對 環 境 的 影 響 範 圍 也 就 越 大 ,
因此調查作業之費用應隨建築物規模之增大而增加。
4. 基 地 之 地 質 構 造 及 土 壤 性 質 變 異 性 大 者,如 舊 河 道 回 填 區、山 邊 之
平坦地等,其調查密度應較一般地質較單純之地區為高。
5. 地 基 調 查 應 針 對 建 築 物 及 其 他 設 施 之 型 式 與 特 性 規 劃 調 查 之 重
點;例 如 學 校 操 場 下 蓋 地 下 多 層 停 車 場,其 最 關 鍵 之 工 程 問 題 可 能
是地下室上浮力的問題,此時地下水位之資料就是調查的重點。
6. 地 基 調 查 之 調 查 深 度、取 樣 位 置 及 試 驗 項 目 應 針 對 建 築 物 及 其 他 設
施 之 基 本 規 劃 而 決 定;如 採 樁 基 礎 設 計,則 須 探 查 至 可 能 之 承 載 層
深 度,或 基 樁 應 力 所 及 之 範 圍;如 為 淺 基 礎 設 計,則 探 查 深 度 多 在

3-2
四 倍 基 腳 寬 度 左 右,該 深 度 範 圍 內 土 壤 之 變 形 性 即 為 探 查 之 重 點 。
7. 基 地 之 環 境 因 素 亦 須 加 以 考 慮,如 位 處 強 震 區 或 洪 氾 區,則 應 查 明
其 防 震 防 洪 設 計 標 準,如 基 地 周 圍 有 許 多 地 上 或 地 下 障 礙 物,亦 應
加 以 查 明,以 免 妨 礙 工 程 之 施 工。凡 此,皆 對 調 查 所 須 時 間 及 費 用
具有顯著影響。
8. 建 築 物 預 定 之 施 工 方 法 會 影 響 到 調 查 的 重 點,例 如 深 開 挖 工 程 採 型
鋼 內 支 撐 系 統 或 採 地 錨 外 支 撐 系 統,以 及 開 挖 面 是 否 進 行 地 層 改 良
等,均會因設計考量不同,而影響到調查之目標及項目。
9. 地 基 調 查 須 視 基 地 地 質 特 性 選 擇 合 適 之 調 查 方 法,例 如 岩 層 應 鑽 取
岩 心,砂 土 層 取 樣 應 特 別 謹 慎,避 免 流 失,卵 礫 石 層 應 避 免 使 用 圓
錐貫入試驗,方能獲取有用之資料供工程分析使用。

3.1.3 一 般 要 求

1. 地 基 調 查 以 取 得 與 建 築 物 基 礎 設 計 及 施 工 相 關 之 資 料 為 目 的。所 有
建築物基地均應辦理地基調查,以資料蒐集、現地踏勘與地下探
勘及試驗等方法為之,其中地下探勘方法包含鑽孔、圓錐貫入孔
及探查坑。
2. 四 層 以 下 非 供 公 眾 使 用 建 築 物 之 基 地 , 如 基 地 面 積 為 六 百 平 方 公
尺以內,且基礎開挖深度為五公尺以內及無地質災害潛勢者,得
引用鄰地既有可靠之地下調查資料代替地下探勘調查。
3. 除 符 合 上 款 之 情 形 者 外 , 均 須 進 行 地 下 探 勘 。
4. 基 礎 施 工 期 間 , 如 發 現 實 際 地 層 狀 況 與 原 設 計 假 定 不 一 致 或 基 礎
安全性不足時,應即依據實際情形辦理補充地下探勘及配合變更
設計。

【解說】
1. 本 條 明 確 規 定 所 有 建 築 物 基 地 均 應 辦 理 地 基 調 查 , 作 成 報 告 , 以 提
供建築物基礎設計及施工所需之資料。

3-3
2. 五 層 以 上 之 建 築 物 通 常 設 計 有 地 下 室 , 須 要 進 行 地 下 開 挖 , 對 地 盤
性質的掌握要求較高,故地基調查應進行地下探勘,方能確保工程
之安全。對於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由於涉及公眾之安全,重要性
較高,亦規定其調查須進行地下探勘,方能確實掌握地質資料供設
計施工之用。
3. 對 於 載 重 小 、 開 挖 淺 、 面 積 小 之 一 般 建 築 工 程 , 若 已 有 鄰 地 可 靠 之
地質資料可供參考,足以評估該基地在一般施工狀態下將不會有地
質災害發生者,可引用鄰地既有可靠之地下調查資料代替地下探勘
調查,以節省調查經費,惟於施工時若發現實際地層狀況與原設計
假定條件不一致時,應依實際情況辦理補充地下探勘及配合變更設
計。

3.1.4 特 殊 要 求

建築基地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分別增加調查內容:
1. 建 築 物 位 於 砂 土 層 有 土 壤 液 化 之 虞 者,應 辦 理 基 地 地 層 之 液 化 潛 能
分析。
2. 位 於 坡 地 之 基 地,應 配 合 整 地 計 畫,辦 理 基 地 之 穩 定 性 調 查。位 於
坡腳平地之基地,應視需要調查基地地層之不均勻性。
3. 位 於 谷 地 堆 積 地 形 之 基 地 , 應 調 查 地 下 水 文 、 山 洪 或 土 石 流 對 基
地之影響。
4. 位 於 其 他 特 殊 地 質 構 造 區 之 基 地 , 應 辦 理 特 殊 地 層 條 件 影 響 之 調
查。

【解說】
1. 台 灣 位 處 歐 亞 大 陸 板 塊 與 菲 律 賓 海 板 塊 之 交 接 處 , 屢 有 大 地 震 發 生
因台灣地質年代年輕,沖積平原中常含有飽和鬆砂層,在地震作用
時,易發生土壤液化現象,喪失支承力,致使結構物倒塌或受損。
若建築物性質非常重要,如醫院、消防中心、救難中心、變電站、

3-4
百貨商場等,因涉及大眾生命財產安全,應針對基地地層之液化潛
能辦理調查,並進行評估,以確保基礎耐震設計之安全。
2. 坡 地 之 整 地 開 挖 常 因 地 形 因 素 須 大 挖 大 填 , 對 基 地 之 上 坡 常 會 砍
腳,造成上坡的不穩定﹔對基地下坡常是填土超載,甚至堵住原有
之 山 溝 排 水 路,形 成 排 水 不 良,引 起 邊 坡 不 穩 定,如 圖 -解 3.1-1 所
示,因 此 山 坡 地 工 程 應 配 合 整 地 計 畫,辦 理 全 區 之 坡 地 穩 定 性 調 查,
以維護居住之安全。
民 國 86 年 8 月 18 日 溫 妮 颱 風 來 襲 , 台 北 縣 汐 止 鎮 林 肯 大 郡 坡
地 發 生 順 向 坡 滑 動 , 壓 垮 坡 腳 之 集 合 住 宅 , 造 成 28 人 死 亡 ﹔ 同 時
間,台北市士林德行東路之一戶民宅,亦因上坡土石滑落,致使該
戶人家一家六口慘遭土石活埋。此二例即為山坡地開發未注重相鄰
坡地穩定調查之殷鑑,足堪警惕。
位 於 坡 腳 平 地 之 基 地,由 於 覆 土 層 下 之 岩 盤 可 能 甚 為 傾 斜,基 地
內岩盤深度差異可能很大,應特別調查地層之不均勻性,以防止差
異沉陷、承載層深度或截水幕深度不一的問題。

圖 -解 3.1-1 山 坡 地 整 地 工 程 可 能 引 起 之 邊 坡 穩 定 問 題

3. 台 灣 地 區 各 山 區 谷 口 , 每 逢 連 續 豪 雨 , 常 將 河 谷 內 堆 積 之 大 量 土 石
帶出,即所謂的土石流現象。由於谷口附近常有群居聚落,因此颱
風 豪 雨 來 襲 時 , 常 造 成 土 石 掩 埋 村 落 的 悲 劇 , 如 民 國 79 年 歐 菲 力

3-5
颱 風 花 蓮 縣 秀 林 鄉 銅 門 村 及 民 國 83 年 提 姆 颱 風 花 蓮 縣 壽 豐 鄉 東 興
村等均慘遭土石掩埋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故山谷堆積地之建
築基地應對山洪及土石流之可能危害詳加調查,並謀求避險之對
策。根據農委會之統計,目前台灣共有數百處土石流危險溪流,其
中部份地區已設置預警系統,規劃時應參考上述資訊,避免於土石
流危險地區興建建築物。
4. 對 於 特 殊 地 質 構 造 之 基 地 , 諸 如 棄 碴 地 、 掩 埋 地 、 海 埔 新 生 地 、 河
道新生地、採礦區、沼澤區、崩塌地、地滑區、斷層及破碎帶等,
應辦理特殊地層條件影響之調查,應查明其分佈範圍予以避開,若
無法避開時應詳加調查其性質,以適當之工程對策避免災變發生。
5. 在 盆 地 邊 緣 或 近 山 地 帶 之 基 地 調 查 工 作 , 應 特 別 注 意 廢 礦 坑 、 壓 力
水層、傾斜岩盤面或承載層深度劇烈變化等問題。

3.2 調 查 方 法

3.2.1 一 般 說 明

1. 地 基 調 查 應 視 設 計 或 施 工 之 需 要、地 層 情 形 與 當 地 環 境 等 因 素,選
用適當之方法。對於同一目的之調查,必要時應採用兩種以上不
同之方法為之,以供評估調查結果之可靠性與可信度。
2. 調 查 時 應 考 慮 地 盤 之 不 均 勻 性、測 定 值 之 變 異、試 驗 與 測 定 方 法 所
致之差異,以及地下水位或水壓變動等所致之影響。

【解說】
1. 地 基 調 查 應 視 設 計 之 需 要 、 地 盤 情 形 與 當 地 環 境 等 因 素 , 選 用 適 當
之方法。
(1) 就 工 作 需 要 而 言 , 例 如 以 探 查 承 載 層 或 岩 盤 深 度 為 目 的 之 調
查 , 此 時 可 用 衝 鑽 法 (Percussion method) , 以 節 省 工 期 及 經
費﹔反之,以調查砂頁岩順向坡滑動為目的之調查,其識別層

3-6
次之精度要求甚高,應以三套岩心管連續取樣,但調查經費較
貴,所須調查時間也較長。若地層中夾有多層黏土或以黏土層
壓密沉陷為目的之調查,宜有部份鑽孔以連續取樣方式確認黏
土層之厚度、連續性及影響壓密時間的排水路徑等關鍵因素。
(2) 就 地 盤 條 件 而 言 , 台 灣 地 質 複 雜 , 對 台 中 盆 地 、 大 肚 山 、 八 卦
山、林口、桃園、及中壢等卵礫石台地,衝鑽法是較合適之鑽
孔方法,此外,亦可利用試坑開挖以瞭解覆蓋層厚度、卵礫石
礫徑及含量。對於台北盆地、嘉南沖積平原,各河川沖積平原
及海埔新生地,水洗鑽法為較合適之調查方法。對台灣山區之
軟岩及硬岩,岩石鑽心取樣則為較合宜的方法。
(3) 就 當 地 環 境 而 言 , 水 洗 鑽 法 應 考 慮 水 源 之 問 題 , 圓 錐 貫 入 試 驗
應考慮聯外道路或基土支承力之問題。
(4) 同 一 目 的 之 調 查 必 要 時 應 採 用 兩 種 以 上 不 同 之 方 法 , 以 供 評 估
調查結果之變異性,提高所獲資料之可靠性與可信度。
2. 基 地 調 查 密 度 (點 數 )應 隨 地 層 條 件 而 定 , 如 河 谷 地 、 舊 河 道 地 區 及
盆地邊緣等,其地層較複雜,調查點應佈置較密;對於地層較為單
純之地區,則可作較疏之佈置。以測定值的變異而言,標準貫入試
驗由於人為操作及試驗程序的誤差,同一地點之測定值因人或機具
之變異性較大,而圓錐貫入試驗之可重復性高,可靠性也較高。欲
求取岩土之剪力強度參數及變形模數時,目前有許多試驗與測定方
法 可 使 用 , 試 驗 方 法 之 選 擇 最 好 能 與 工 程 受 力 情 況 相 符 , 如 圖 -解
3.2-1 所 示 。 現 地 試 驗 通 常 比 室 內 試 驗 更 具 代 表 性 , 除 可 避 免 取 樣
擾動的影響,又可進行較大試體或全尺寸之實體試驗,例如以現地
平鈑載重試驗求取支承力及變形模數,比室內小試体試驗推估之結
果更具代表性;又地下水位及水壓常隨季節產生變化,因此宜規劃
長期之觀測,方能獲致滿足設計及施工所需之資料,這些都是在規
劃調查方法時須加以考慮的事項。

3-7
試驗縮寫符號 試驗方法名稱 試驗縮寫符號 試驗方法名稱
TC 三軸壓縮試驗 PSC 平面應變壓縮試驗
TE 三軸伸張試驗 PSE 平面應變伸張試驗
DS 直接剪力試驗 CK o UC Ko 狀態之三軸壓縮試驗
DSS 直接簡易剪力試驗 CK o UE Ko 狀態之三軸伸張試驗

圖 -解 3.2-1 模 擬 各 種 受 力 情 況 之 試 驗 種 類

3-8
3.2.2 調查步驟

建築物基地之調查可配合建築計畫之規劃設計及施工作業階段
逐 步 辦 理,調 查 之 精 度 由 低 至 高,並 視 工 程 之 重 要 性 與 地 層 之 複 雜 性,
採取不同之步驟。調查步驟包括資料蒐集、現場踏勘、初步調查與細
部調查。為特殊目的或施工之需要,亦可再進行特殊調查、補充調查
或施工環境調查。

【解說】
大型土木與建築工程之基地調查,應配合建築開發計畫之規劃、
設計及施工作業階段,分段辦理基地調查作業。整個大型建築工程計
畫 之 開 發 流 程 大 致 可 概 分 為 規 劃 (企 劃 )、 基 本 設 計 、 細 部 設 計 與 施 工
等四個階段,為有效且經濟地執行基地調查作業,完整之調查步驟分
為可行性調查、初步調查、細部調查、及施工調查等階段來實施,必
要時還必須辦理特殊調查或補充調查,作為驗證或變更設計之用,如
表 -解 3.2-1 所 示。但 對 於 一 般 之 建 築 工 程,則 可 視 工 程 目 的 及 基 地 地
質 條 件,僅 做 一 部 份 必 要 之 調 查 作 業,即 可 符 合 工 程 設 計 及 施 工 需 求。

表 -解 3.2-1 基 地 調 查 與 建 築 規 劃 設 計 流 程 之 關 係

建築規劃設計流程 基地調查流程

規劃 …………………. 可行性調查

↓ ↓

基本設計 ………………… 初步調查

↓ ↓

細部設計 ………………… 細部調查

↓ ↓

施工階段 ………………… 施工調查

3-9
1. 一 般 而 言 , 大 型 之 土 木 工 程 建 設 須 要 執 行 可 行 性 調 查 與 初 步 調 查 ,
前者之調查資料可用於評估工程之可行性,後者則用於規劃與基本
設計之用,但對於一般之建築工程而言,因工程規模較小,兩者可
合併執行,統稱為預備調查,其內容包括資料蒐集及現場踏勘,此
調查之目的是為瞭解建築基地及其周圍之地盤概況,初擬基礎型
式、擋土支撐設施及開挖方式,據以決定主要調查內容而編擬主要
調查計畫。資料搜集部份可蒐集與基地有關之地形、地質、地質災
害、鄰近施工及水井資料,以概估可能之地層狀況,若有難以推估
或不確定之情形,則無需勉強推估,應列為以後須要調查之項目。
蒐集相關基本資料後,就應至現場踏勘查訪,以確認地形、地貌及
地質狀況,周遭之自然與社會環境,地下水情況與曾發生之施工災
變 記 錄。再 就 所 掌 握 之 各 種 資 料,初 擬 各 種 可 行 之 基 礎 型 式 與 擋 土、
支撐及開挖方案,並就各種基礎型式與施工方案進行檢討,找出重
要 的 問 題 點,如 表 -解 3.2-2 所 示,然 後 列 出 檢 討 評 估 這 些 對 策 方 案
所需之調查內容,作為執行主要調查工作之依據。預備調查一般較
不 受 重 視,但 因 調 查 範 圍 廣,可 從 包 含 基 地 周 圍 在 內 之 地 形、地 質 、
環境與周邊結構物狀況,而大致瞭解基地之地盤狀況。透過預備調
查可掌握關鍵問題,因而能合理且有目標地規劃與執行主要調查工
作,而大幅減少主要調查之費用,實應加以重視認真執行。
2. 細 部 調 查 之 目 的 在 確 認 初 步 調 查 時 所 推 估 之 地 層 構 造 , 查 明 各 地 層
之岩土工程性質,並根據基本設計階段所擬之基礎型式、擋土支撐
系統等問題點所需資料,規劃調查內容及數量。擬定主要調查計畫
時,必 須 考 慮 之 基 本 條 件 為 建 築 物 條 件 (載 重 規 模、結 構 型 式、功 能
要 求 及 有 無 地 下 室 等 問 題 )、地 形 分 區 (山 地、丘 陵 地、台 地、低 地 、
盆 地 等 )與 地 盤 種 類 (地 層 軟 硬 、 層 次 及 構 成 狀 況 等 )。 此 時 , 除 須 考
慮初步調查時所找出之土壤及基礎工程學問題外,亦須考慮基礎周
圍 之 環 境 條 件 (噪 音 、 震 動 及 機 材 搬 運 等 問 題 )以 及 調 查 工 作 條 件 (調
查 之 準 備、工 期、許 可 手 續 等 )。據 此 綜 合 評 估 後,即 可 決 定 主 要 調
查之內容與規模,包括:

3-10
表 -解 3.2-2 預 備 調 查 後 提 出 設 計 與 施 工 須 查 驗 之 項 目

階段
基礎設計 基礎施工
調查對象

•支承力 •開挖穩定性
•瞬時沉陷、壓密沉陷 •擋土計畫
•樁之承載力 •排水、止水計畫
地盤
•地震時之安定性(特別是液 •埋設物保護、地中障礙物撤
化問題) 除計畫
•地震時地盤之反應
•對鄰近構造物之影響以及受 •鄰近構造物之保護計畫
鄰近構造物之影響 •鄰近接構造物之影響
•受鄰地開挖等鄰地狀況變更 •營建公害(噪音、振動、廢
周圍環境 之影響 棄物等對環境之影響)
•地震、豪雨等災害時基礎受 •廢棄物、排放水等之處理
周圍之影響 •材料、機具進出計畫與交通
狀況

(1) 調 查 項 目 及 方 法 ;
(2) 調 查 點 數 及 間 隔 ;
(3) 調 查 點 位 置 及 深 度 ;
(4) 取 樣 位 置 、 室 內 岩 土 試 驗 項 目 及 數 量 ;
(5) 現 場 試 驗 項 目、數 量 及 位 置。如 調 查 工 作 是 發 包 委 外 辦 理 ,
宜先編好基地調查規範方予執行。
3. 補 充 調 查 或 特 殊 調 查 係 針 對 主 要 調 查 不 周 或 不 足 之 部 份 、 或 變 更 設
計部份、或某些問題需進一步作更精確之評估而進行,其特色是調
查規模小,調查範圍也縮小,惟調查精度與程度可能較主要調查階
段為高。至於施工調查純為施工目的或開挖後地質情況與預期不符
而進行之調查;如進行化學灌漿之地層改良施工,為避免污染鄰近
地區之水質,施工中須進行水質監測調查;又如於打樁施工時,常

3-11
須進行振動噪音之影響調查,以保護環境之安寧。綜合以上說明,
若能配合建築工程階段性之特色,妥為安排、簡化上述各階段之調
查作業,定能有效且經濟地獲得規劃、設計及施工各階段所需之資
料。
4. 盆 地 邊 緣 地 區 如 台 北 盆 地 汐 止 、 內 湖 與 中 和 一 帶 , 建 築 物 基 地 內 之
岩盤面變化甚劇;若連續壁或樁基礎須貫入岩盤一定深度,則單以
設計階段之有限調查孔,實無法確認連續壁及樁基礎深度。因此,
施工前應做詳細之施工調查,詳細繪出基地之岩盤面,並據以安排
施工計畫,方能具體掌握工程之進度品質與安全性。

3.2.3 調查範圍、點數與深度

調 查 範 圍、調 查 點 之 數 量、位 置 與 深 度,應 依 建 築 計 畫 作 業 階 段 、


地盤之複雜性、建築物之種類、規模及重要性等訂定之。
1. 調 查 範 圍
調 查 範 圍 至 少 應 涵 蓋 建 築 物基 地 之 面 積 , 及 其 四 周 可 能 影 響 本 基
地工程安全性之範圍;若以鄰產保護為目的而作之調查,其調查
範圍應及於施工影響所及之範圍。
2. 調 查 點 數
地基調查密度應視工程性質及對基地地質條件之了解程度而定,
規劃必要之調查方法及調查點數。原則上,基地面積每六百平方
公尺或建築物基礎所涵蓋面積每三百平方公尺者,應設一處調查
點,每一基地至少二處,惟對於地質條件變異性較大之地區,應
增加調查點數。對於大面積之基地,基地面積超過六千平方公尺
或建築物基礎所涵蓋面積超過三千平方公尺之部份,得視基地之
地形、地層複雜性及建築物結構設計之需求調整調查密度。
3. 調 查 深 度
調查深度至少應達到可據以確認基地之地層狀況、基礎設計與施

3-12
工安全所需要之深度。一般情況下,可採下列原則:
(1)淺 基 礎 基 腳 之 調 查 深 度 應 達 基 腳 底 面 以 下 至 少 四 倍 基 腳 寬 度 之
深度,或達可確認之承載層深度。
(2)樁 基 礎 之 調 查 深 度 應 達 樁 基 礎 底 面 以 下 至 少 四 倍 基 樁 直 徑 之 深
度,或達可確認之承載層深度。
(3)沉 箱 基 礎 之 調 查 深 度 應 達 沉 箱 基 礎 底 面 以 下 至 少 三 倍 沉 箱 直 徑
或寬度之深度,或達可確認之承載層深度。
(4)對 於 浮 筏 基 礎 或 其 他 各 類 基 礎 座 落 於 可 能 發 生 壓 密 沉 陷 之 軟 弱
地 層 上 時,調 查 深 度 至 少 應 達 因 建 築 物 載 重 所 產 生 之 垂 直 應 力
增 量 小 於 百 分 之 十 之 地 層 有 效 覆 土 壓 力 值 之 深 度,或 達 低 壓 縮
性之堅實地層。
(5)對 於 深 開 挖 工 程 , 調 查 深 度 應 視 地 層 性 質 、 軟 硬 程 度 及 地 下 水
文 條 件 而 定 , 至 少 應 達 1.5~2.5 倍 開 挖 深 度 之 範 圍 , 或 達 可 確
認之承載層或不透水層深度。

【解說】
基地調查之範圍、調查點之數量、位置與深度是否規劃得宜明顯
影響調查費用及調查結果是否有效而確實,須謹慎為之。一般而言,
對於大規模之建築工程應隨計畫作業階段之進展,逐次縮小調查範
圍,並提高調查精度,以彈性有效地運用調查經費;比如在規劃階段
之鑽孔數量不須太多,但至少要有幾個深孔,可用以瞭解整個基地地
層之大致變化,此階段時對於地層之力學性質則不宜太多,應以物理
性質試驗為主;到了設計階段則需針對設計目的配置所須之鑽孔及鑽
孔深度即可,但要注重取樣及力學試驗之品質與數量,進入施工及營
運維護階段僅需要進行補充調查即可;至於小規模之建築工程就無須
分階段辦理基地調查。地盤越複雜當然調查數量與精度就要相對提
高,舉例來說相同高樓建在土層複雜的台北盆地,所需之調查費用及
數 量 應 該 比 建 在 地 層 單 純 之 台 中 盆 地 (多 為 卵 礫 石 )為 多 ; 對 坡 地 的 調
查程度就要比平地來得詳細。工程規模越大,重要性越高之工程,所
須之調查數量及精度都要提高,比如大型集會場所,大型運動場、百

3-13
貨公司、醫院、學校、會議中心等公眾使用建築物或超高層大樓及地
下深開挖工程等大型工程規模之基地調查,均應比一般住宅建築物之
標準為高。實際上,工程建築物種類繁多,各有其特性,再加上地質
條件千變萬化,致使基地調查作業成為一甚為專業之工作,若要以合
理之經費做有效、確實之調查,應委由專業技師辦理基地調查作業,
方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1. 調 查 範 圍 :
調查範圍自然應函蓋建築物基地之面積,但為保護鄰產,調查
範圍應及於施工影響範圍,如鄰房之基礎型式及地質條件、鄰近地
下 管 線 (瓦 斯 管 、 自 來 水 管 及 電 信 管 路 等 )之 位 置 、 尺 寸 及 材 料 種 類
等皆須調查清楚。

2. 調 查 點 數 :
調查點數主要指鑽孔數,在沖積層土壤,可用圓錐貫入試驗
(Cone Penetration Test)取 代 部 份 鑽 孔;在 卵 石 礫 地 層 則 可 以 用 挖
掘試坑法代替部份鑽孔。
對 於 任 一 工 程 而 言 ,所 須 調 查 點 數 完 全 視 工 程 性 質 及 對 地 層 條
件之掌握程度而定,設計者應依設計需求作適當之規劃。基本上,
每個基地至少須有三個以上之調查點,方能勾勒出地層在空間的概
略變化,但考慮部份面積很小之基地,基於經濟考量乃規定最少須
二點,惟對於土層變異性較大之地區,仍應適當增加調查點數,以
確 實 掌 握 地 盤 條 件。依 經 驗 每 六 百 平 方 公 尺 (20 公 尺 ×30 公 尺 )至 少
佈設一個調查點的密度是恰當的,若基地面積較大,超過六千平方
公尺時,可依實際情況調整調查密度。若基地地層比較單調,例如
都是卵礫石層或是岩盤相當均勻的情況,則可降低調查密度,以免
過於浪費;又如大規模之山坡地開發,若地層變化複雜,應提高調
查密度,以確保工程安全。
在有些特殊情況,如公園中之設施或學校中教室之擴建,由於
基地面積很大而建築面積很小,此時調查點之計算可採建築物基礎
所涵蓋面積計算,此時應以建築物之最大投影面積或地下室所涵蓋

3-14
面積,兩者取較大者計算,在此面積內每三百平方公尺應設一處調
查點,建築物基礎所涵蓋面積超過三千平方公尺之部份,亦得視建
築物地基之地形、地層複雜性及建築物結構設計之需求調整調查密
度。

3. 調 查 深 度 :
對 於 建 築 物 基 地 之 調 查 深 度 ,原 則 上 至 少 應 達 到 可 據 以 確 認 基
礎設計與施工安全所需要之深度,須視建築物結構型式及基地之地
層條件而定,一般情況下,可採下列原則:

(1)圖 -解 3.2-2 為 各 式 淺 基 礎 在 載 重 作 用 下 , 地 中 垂 直 應 力 增 量 隨
深度之分佈,對於正方形獨立基腳,深度達二倍基腳寬度以上
時 , 其 垂 直 應 力 增 量 小 於 10%之 基 礎 載 重 , 所 產 生 之 沉 陷 量 甚
小,通常不是調查的重點,基此,對於淺基礎,一般規定其調
查深度應達基腳寬度之四倍以上﹔對於相鄰之基腳群及連續基
腳 , 因 應 力 影 響 圈 重 疊 之 故 , 見 圖 -解 3.2-3, 調 查 深 度 應 遠 較
獨立基腳之規定為深。若在二倍基腳寬度之深度內有明顯堅硬
之承載層,則調查深度達可確認之承載層深度即可。近年來,
國內很多大型建築都使用筏基,其寬度有達百公尺以上,若墨
守 四 倍 基 腳 寬 度 之 規 定 , 而 忽 視 淺 部 承 載 層 (如 卵 礫 石 層 、 堅 硬
砂 層 N>50, 岩 層 )之 存 在 , 會 使 調 查 工 作 過 於 浪 費 而 不 實 際 。

(2)對 於 樁 基 礎,基 樁 端 點 承 載 力 之 影 響 範 圍 通 常 在 樁 底 以 下 4 倍 直
徑範圍內,為能詳實計算樁之點支承力,故調查深度一般定為
樁基礎底面以下至少 4 倍樁直徑之深度,或達可確認之承載層
深度為止。

(3)對 於 沉 箱 基 礎,因 其 垂 直 承 載 設 計 理 念 與 淺 基 礎 類 似,故 其 調 查


深度應達沉箱基礎底面以下至少 3 倍沉箱直徑之深度。

(4)對 於 浮 筏 基 礎 或 其 他 各 類 基 礎,若 其 基 礎 下 方 遭 遇 非 常 容 易 發 生
壓密沉陷之軟地層時,調查深度應達低壓縮性之堅實地層,或
因建築物載重所產生之垂直應力增量少於百分之十之地層有效

3-15
覆土應力值之深度範圍,以有效減少建築物之沉陷量。

圖 -解 3.2-2 各種淺基礎底下 圖 -解 3.2-3 各種淺基礎底下


之垂直應力分布 之應力影響圈

3-16
(5)對 於 深 開 挖 工 程 , 為 克 服 隆 起 、 管 湧 、 上 舉 力 及 側 向 土 壓 力 等
工程問題,擋土壁貫入深度之設計至為重要,地質調查深度至
少應達可能之最大貫入深度範圍或達可確認之承載層深度為
止 ﹔ 對 於 較 堅 硬 之 沖 積 層,至 少 應 達 1.5 倍 開 挖 深 度 之 範 圍,然
而對於類似台北盆地基隆河流域之軟弱粘土層,有時甚至應達
2.5 或 3.0 倍 開 挖 深 度 之 範 圍,確 實 調 查 基 地 土 層 之 變 異 性 ,方
能確保施工安全。

3.2.4 調查方法

建築物基地之調查與試驗方法應依規劃、設計及施工之需求而
定,原則上應根據國家標準之規定辦理。國家標準尚無規定者,得依
據符合調查目的之相關規範實施,亦可參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之「工
址地盤調查準則」辦理。

【解說】
對於基地調查之準則而言,由於地層狀況可能變化很大,而岩土
性質之變異性更大,況且各種不同工程之調查目的、調查範圍及要求
的精度也不一樣,因此很難有一放諸四海皆準之通則,故基地調查應
就規劃、設計及施工之需求妥為規劃適當之調查、取樣與試驗方法。
由於岩土工程之調查、取樣與試驗程序均相當複雜,於施作過程若稍
有疏失,常使調查試驗結果變成毫無價值,故原則上皆應遵守國家標
準之規定辦理。但由於工程技術進步相當快,而目前國內已頒佈之國
家標準並不多,因此若無國家標準者,得依據符合調查目的之相關規
範 辦 理 , 如 參 考 美 國 ASTM、 日 本 JIS、 德 國 DIN、 英 國 BS 及 ISRM
等之標準規範,亦可參照中央政府機關及各專業學會所制訂之相關規
範辦理,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編訂之「工址地盤調查準則」。

3-17
3.3 調 查 報 告

3.3.1 一 般 說 明

地基調查報告應針對工程目的,敘述與工程設計、施工及建築物
長期利用相關之地層狀況與長期變化,並就大地工程之基本特性,如
地層之複雜性、調查與試驗之侷限性、力學理論之限制性、工程施工
之變異性與可能之困難等作必要之說明。

【解說】
本節主要闡明地基調查報告所應該涵蓋之內容,除了忠實地記錄
現 場 調 查 及 室 內 試 驗 之 結 果 外,尚 應 針 對 工 程 目 的,檢 討 與 工 程 設 計、
施工及建築物長期利用相關之大地工程課題。對於一些重要或尚未澄
清之問題,均須加以特別說明,供工程規劃、設計及施工人員參考,
例如推估地層剖面之可靠度,調查密度或試驗數量是否充足,調查結
果是否有不合理之部份,是否須要進行長期水位觀測,是否位於土石
流危險地區,以及調查方法的限制性等,都須要在報告中作必要之說
明。

3.3.2 報 告 內 容

建築物地基調查報告應分為紀實與分析兩部分,其內容依設計需
要決定之。
1. 紀 實 部 份 包 括 下 列 內 容 ︰
‧ 工程之說明
‧ 基地概述
‧ 引用之既有文獻及資料
‧ 調查目的

3-18
‧ 工作範圍
‧ 基地環境
‧ 調查方法及說明
‧ 調查點之位置、高程及地層柱狀圖
‧ 地下水文
‧ 現地試驗及探測結果
‧ 取得樣品及室內試驗結果
‧ 特殊調查試驗
‧ 調查過程相片
‧ 地質剖面圖、地層分類及描述
‧ 地層綜論
2. 分 析 部 份 包 括 下 列 內 容 ︰
‧ 計劃工程設施概述
‧ 區域性潛在地質不利因素概述
‧ 簡化之地層剖面及承載層
‧ 建議之地層大地工程參數
‧ 建議之基礎型式及設計準則,至少應包括基礎深度、支承力及
對鄰地與建築物之影響
‧ 推估之建築物最大沉陷量、差異沉陷量,及對建築物之影響
‧ 基礎施工應注意事項及安全監測項目
‧ 進一步調查之內容
3. 必 要 時 尚 應 包 括 下 列 項 目 ︰
‧ 基礎開挖、擋土及支撐方式建議
‧ 擋土開挖穩定性分析
‧ 對基地挖填方法之建議
‧ 基地地震液化潛能評估及其影響
‧ 地層改良之需要性及對改良方法之建議
‧ 邊坡之穩定性及穩定工法建議
‧ 施工中排水及降水之建議

3-19
‧ 沉陷速率之預估。

【解說】
本節說明地基調查報告應包含紀實與分析兩部分,並條列該兩部
份內容可能包含之項目,供撰寫及查核報告內容之用,惟對於一般建
築工程而言,所需包含之項目應視工程之規模而定,並不一定需要包
含所有之項目。

3-20
第四章 淺基礎

4.1 淺 基 礎 設 計

淺基礎之型式包含獨立基腳、聯合基腳、連續基腳及筏式基礎
等,設計時應視載重情況、地層條件及結構需求等選擇適用之基礎型
式。
淺基礎應置於合適之承載地層上,以提供足夠之支承力,並使基
礎不致發生過大之沉陷、滑動與轉動,且避免受溫度、地層體積變化
或沖刷之影響,位於地震區則應考慮地震之影響

【解說】
1. 建 築 物 應 視 載 重 及 地 層 條 件 選 擇 合 適 之 基 礎 , 使 其 能 安 全 使 用 且 滿
足機能需求,不致發生構造之損壞及傾斜現象。
2. 基 礎 之 型 式 及 尺 寸 , 須 視 其 支 承 地 層 而 定 , 使 其 能 傳 遞 載 重 而 不 超
過 地 層 之 容 許 支 承 力 , 且 基 礎 沉 陷 量 不 得 超 過 第 4.4.8 節 之 規 定 ,
並儘量保持均勻沉陷。
3. 基 礎 版 底 須 設 置 於 適 當 之 深 度 , 使 其 基 礎 地 層 不 致 因 溫 度 、 草 木 生
長影響而產生體積變化,或受地表逕流沖刷之影響。設置深度一般
情 形 不 得 少 於 60 公 分 , 如 在 凍 結 地 區 , 基 礎 版 底 必 須 設 在 凍 結 線
以下之深度,如地基土壤為腐植土、垃圾土、膨脹土、或爛泥等,
基底深度必須到達此種土質以下良好土壤之深度,必要時,須將基
礎四周之劣土置換,以維基礎之穩定性。
4. 基 礎 支 承 地 層 應 考 量 受 振 動 載 重 之 影 響 , 並 評 估 地 震 時 土 壤 發 生 液
化之可能性。
5. 基 礎 設 計 須 顧 及 其 施 工 可 行 性 、 安 全 性 及 經 濟 性 , 不 致 因 施 工 而 影
響基地內及鄰近地區生命及產物之安全。

4- 1
4.1.1 獨 立 基 腳

獨立基腳係用獨立基礎版將單柱之各種載重傳佈於基礎底面之
地層。
獨立基腳之載重合力作用位置如通過基礎版中心時,柱載重可由
基 礎 版 均 勻 傳 佈 於 其 下 之 地 層,版 下 之 壓 力 不 得 大 於 第 4.3節 規 定 之 容
許支承力。
柱腳如無地梁連接時,柱之彎矩應由基礎版承受,並與垂直載重
合併計算,其合壓力應以實際承受壓力作用之面積計算之,且最大合
壓 力 不 得 大 於 第 4.3節 規 定 之 容 許 支 承 力 。
偏心較大之基腳,宜以繫梁連接至鄰柱,以承受彎矩及剪力。

【解說】
1. 獨 立 基 腳 之 載 重 作 用 位 置 與 其 基 礎 版 形 心 一 致 時,如 圖 -解 4.1-1 所
示,則 柱 載 重 可 假 設 由 基 礎 版 均 勻 傳 佈 於 其 下 之 地 層,版 下 之 壓 力 q
可用下式計算之:

P
q 式 (解 4.1-1)
A P’

式中 Ws
P Z
P  P  WS  WF WF
A基礎面積 B  L B
P  柱 腳 垂 直 荷 載
WS  基 礎 版 頂 以 上 之 土 壤 重 量
L
WF =基 礎 自 重
Z 柱腳頂至基礎版底之距離
B

圖-解 4.1-1 獨立基腳載重示意圖

4- 2
2. 獨 立 基 腳 如 須 承 受 彎 矩 與 水 平 力 時,如 圖 -解 4.1-2 所 示,柱 腳 頂 之
彎矩應由基礎版承受之,其偏心距 e 為
P'
M Q M
e 式 (解 4.1-2)
P M
式中 Ws
P Z
M  M   QZ Q WF
M 柱腳頂之彎矩 M
Q  柱 腳 頂 之 水 平 力
Z  柱腳頂至基礎版底之距離
L
而基礎版底所受最大合壓力 q可由下 e
列二式計算之:
B
B
(i) 若 e 
6
P  6e  圖-解 4.1-2 獨立基腳承受
q 1   式 (解 4.1-3)
A B 水平力與彎矩示意圖
B
(ii) 若 e 
6
4P
q 式 (解 4.1-4)
3B  2e L

3.獨 立 基 腳 如 須 承 受 雙 向 彎 矩 與 水 平 力 時 , 其 柱 腳 頂 之 彎 矩 應 由 基 礎
版承受之,其最大合壓力 q為

P  6eB 6eL 
q 1    式 (解 4.1-5)
A B L 
M
eB  B 式 (解 4.1-6)
P
ML
eL  式 (解 4.1-7)
P
式 中, e B 及 e L 分 別 為 B 方 向 及 L 方 向 之 偏 心 距,而 MB 及 M L分別為 B
方向及 L 方向之作用彎矩,而 P 為垂直作用力。

4- 3
4.1.2 聯 合 基 腳

聯合基腳係用一基礎版支承兩支或兩支以上之柱,使其載重傳佈
於基礎底面之地層。
聯合基腳之基礎版,除另以其他可靠方法分析外,可取柱為支
點,基礎版下壓力為載重,推算基礎版控制斷面之設計剪力及彎矩。

【解說】
當邊柱基礎版受地界線限制,無法放大時,為避免基腳偏心過大
之現象,則可利用聯合基腳,其設計須使基礎版之中心與柱載重之合
力中心儘量相合或相近,依基礎容許支承力,計算所需之面積大小。
一般而言,其形狀有長方形及梯形兩種型式,若兩柱中心距過遠時,
則可利用大型繫梁加以連接,由繫梁承受彎矩與剪力。

4.1.3 連 續 基 腳

連續基腳係用連續基礎版支承多支柱或牆,使其載重傳佈於基礎
底面之地層。
多柱或牆使用同一連續基礎版為基腳時,基礎版之中心應儘量與
多柱或牆之合力作用位置相合或相近,以避免太大之偏心。基礎版之
設計,除另以其他可靠方法分析外,可取柱為支點,基礎版下壓力為
載重,依連續梁或連續構架分析推算基礎版之設計彎矩及剪力。

【解說】
此類型之基腳適合於排柱且其柱間距不大時,或為承重牆,其配
置應儘量使載重之偏心量維持最小。

4- 4
4.1.4 筏 式 基 礎

筏式基礎係用大型基礎版或結合地梁及地下室牆體,將建築物所
有柱或牆之各種載重傳佈於基礎底面之地層。
以基礎版承載建築物所有柱載重之筏式基礎,應核算由於偏心載
重所造成之不均勻壓力分佈。
筏式基礎應考慮其可撓性,其結構設計應視其與地層相對勁度之
大小,採用剛性基礎或柔性基礎方法分析設計之。

【解說】
1. 當 土 壤 支 承 力 較 小 而 必 須 承 受 很 大 之 建 築 物 重 量 時 , 則 宜 採 用 筏 式
基礎,一般而言,其使用時機如下:
(1) 柱 基 腳 之 底 面 積 超 過 建 築 物 總 面 積 之 1/2。
(2) 基 礎 可 能 發 生 過 大 之 差 異 沉 陷 。
(3) 土 壤 支 承 力 不 佳 , 使 用 其 他 淺 基 礎 無 法 安 全 支 承 。
(4) 須 抵 抗 向 上 之 靜 水 壓 力 。
(5) 沿 鄰 近 基 地 或 建 築 物 而 建 造 。
(6) 地 層 含 孔 洞 或 性 質 複 雜 之 高 壓 縮 性 土 壤 者 。
(7) 欲 防 止 或 減 低 土 層 內 部 因 基 礎 載 重 產 生 之 應 力 集 中 現 象 。
2. 筏 式 基 礎 具 有 減 少 建 築 物 差 異 沉 陷 , 及 挖 除 土 重 對 建 築 物 載 重 有 補
償作用等優點。
3. 筏 式 基 礎 之 結 構 設 計 , 依 其 與 地 層 相 對 勁 度 之 大 小 , 可 採 用 剛 性 或
柔 性 基 礎 分 析 方 法 設 計 之 。 依 據 美 國 混 凝 土 學 會 ACI436 委 員 會 建
議 以 參 數 β 來 區 分 , 若 柱 與 柱 中 心 距 小 於 1.75/  時 , 可 採 用 剛 性
基 礎 分 析 方 法 設 計 , 反 之 , 若 大 於 1.75/  時 , 則 應 採 用 柔 性 基 礎
分析方法設計之。

B1 K v
 4 式 (解 4.1-8)
4 EF I F
式內

4- 5
  基 礎 版 之 特 徵 參 數 (m - 1 )
B1 =筏 式 基 礎 分 析 有 效 帶 寬 (m)
3
K v 筏 式 基 礎 土 壤 之 鉛 直 向 地 盤 反 力 係 數 (tf/m )
2
EF =筏 式 基 礎 構 造 物 之 楊 氏 係 數 (tf/m )
4
I F =筏 式 基 礎 所 採 用 有 效 帶 寬 之 斷 面 慣 性 矩 (m )

4.2 淺 基 礎 結 構 設 計

基礎版底深度之設定須考慮地層受溫度、體積變化或沖刷之影
響,如有冰凍之地區,基礎版底之深度必須設在凍結線以下。
基礎版之結構分析,應檢核梁式剪應力,穿孔剪應力、彎矩、承
壓應力等,均不得超過容許值,其設計應符合建築構造編第六章之相
關規定。

【解說】
1. 基 礎 版 底 深 度 之 設 定 , 除 依 第 4.1 節 外 , 對 於 有 可 能 受 地 表 逕 流 、
河流或洪水沖刷之虞者,宜選用合宜之沖刷公式,推求最大沖刷深
度後,再決定基礎底版之設置深度。
2. 基 礎 版 之 結 構 分 析 得 採 用 強 度 設 計 法 , 將 基 礎 載 重 乘 以 載 重 因 素
後,分析各個臨界斷面之應力值,檢核其安全性。

4.3 容 許 支 承 力

4.3.1 極 限 支 承 力

淺基礎之極限支承力應根據第三章基地調查及土壤試驗之結
果,依下列公式估計之:

4- 6
qu  cN c Fcs Fcd Fci   2 D f N q Fqs Fqd Fqi  0.5 1 BN  Frs Frd Fri 式 (4.3-1)

圖 4.3-1 淺 基 礎 示 意 圖

式內
qu  極 限 支 承 力 (tf/m )
2

c  基 礎 版 底 面 以 下 之 土 壤 凝 聚 力 (tf/m )
2

 1  基 礎 版 底 以 下 B深 度 範 圍 內 之 土 壤 平 均 單 位 重 , 在 地 下 水 位
以 下 者 , 應 為 其 有 效 單 位 重 (tf/m )
3

2 基礎版底以上之土壤平均單位重,在地下水位以下者,應為
其 有 效 單 位 重 (tf/m )
3

D f  基 礎 附 近 之 最 低 地 面 至 基 礎 版 底 面 之 深 度,如 鄰 近 有 開 挖 ,
須 考 慮 其 可 能 之 影 響 (m)
B  矩 形 基 腳 之 短 邊 長 度 , 如 屬 圓 形 基 腳 則 指 其 直 徑 (m)
L  矩 形 基 腳 之 長 邊 長 度 (m)
  載 重 方 向 與 鉛 直 線 之 夾 角 (°)
N c , N q , N   支 承 力 因 數,與 土 壤 摩 擦 角   之 關 係 如 表 4.3-1所 示
Fcs , Fqs , Frs  形 狀 影 響 因 素
Fcd , Fqd , Frd  埋 置 深 度 影 響 因 素
Fci , Fqi , Fri  載 重 傾 斜 影 響 因 素
上 述 各 形 狀 、 埋 置 深 度 及 載 重 傾 斜 影 響 因 素 分 如 表 4.3-2所 示 。

4- 7
表 4.3-1 支 承 力 因 數
 (度) Nc Nq N N *
0 5.3 1.0 0.0 0.0
1 5.3 1.1 0.0 0.0
2 5.3 1.1 0.0 0.0
3 5.3 1.2 0.0 0.0
4 5.3 1.3 0.0 0.0
5 5.3 1.4 0.0 0.0
6 5.3 1.5 0.0 0.0
7 5.3 1.6 0.0 0.0
8 5.3 1.7 0.0 0.0
9 5.3 1.8 0.0 0.0
10 5.3 1.9 0.0 0.0
11 5.5 2.1 0.0 0.0
12 5.8 2.2 0.0 0.0
13 6.0 2.4 0.0 0.0
14 6.2 2.5 1.1 0.9
15 6.5 2.7 1.2 1.1
16 6.7 2.9 1.3 1.4
17 7.0 3.1 1.5 1.7
18 7.3 3.4 1.6 2.0
19 7.6 3.6 1.8 2.4
20 7.9 3.9 2.0 2.9
21 8.2 4.2 2.2 3.4
22 8.6 4.5 2.4 4.1
23 9.0 4.8 2.7 4.8
24 9.4 5.2 3.0 5.7
25 9.9 5.6 3.3 6.8
26 10.4 6.0 3.6 8.0
27 10.9 6.5 4.0 9.6
28 11.4 7.1 4.4 11.2
29 13.2 8.3 5.4 13.5
30 15.3 9.8 6.6 15.7
31 17.9 11.7 8.4 18.9
32 20.9 14.1 10.6 22.0
33 24.7 17.0 13.7 25.6
34 29.3 20.8 17.8 31.1
35 35.1 25.5 23.2 37.8
36 42.2 31.6 30.5 44.4
37 51.2 39.6 41.4 54.2
38 62.5 49.8 57.6 64.0
39 77.0 63.4 80.0 78.8
40以上 95.7 81.2 114.0 93.6
註: N * 為偏心載重基礎使用

4- 8
表 4.3-2 各 項 影 響 因 素 之 計 算 式 (Modified from Meyerhof, 1963)

提供支承力項目
凝 聚 力 (c) 超 載 (q) 土 重 (γ )
考慮影響項目
形狀影響   0法 B
Fcs  1  0.2   1.2 Fqs  1.0 Frs  1.0
因 素 (s)  L
  10 B   B   B
Fcs  1  0.2  tan 2  45   Fqs  1  0.1  tan 2  45   Frs  1  0.1  tan 2  45  
 
L  2 L  2 L  2
埋置深度   0法  Df 
Fcd  1  0.2   1.5 Fqd  1.0 Frd  1.0
影 響 因 素 (d)  B 
  10  Df  
Fcd  1  0.2
 D   D  
 tan 45    Fqd  1  0.1 f  tan 45    Frd  1  0.1 f  tan 45   
 B   2  B   2  B   2
載重傾斜
    Fri  0
影 響 因 素 (i)    
2 2
 
Fci  1   Fqi  1  
 90   90 
2
 
    Fri  1  
 

註 : 當   10  時 使 用   0 法 , 此 時 形 狀 與 埋 置 深 度 影 響 因 素 均 有 上 限 值 。

4- 9
【解說】
1. 上 述 式 (4.3-1)中 之 埋 置 深 度 D f ,須 考 慮 地 形 及 基 礎 構 造 之 型 式,如
圖 -解 4.3-1 所 示 , 同 時 如 鄰 近 有 開 挖 時 須 顧 及 其 可 能 之 影 響 。
2. 基 礎 土 壤 的 剪 力 破 壞 型 式 分 為 全 面 剪 力 破 壞 、 局 部 剪 力 破 壞 及 貫 穿
剪力破壞三種主要類型,依土壤的種類、緊密程度、軟硬程度及基
礎 寬 度 與 覆 土 深 度 等 而 定。依 Terzaghi 研 究 指 出,當 砂 土 摩 擦 角 
2
大 於 38°或 黏 土 單 軸 壓 縮 強 度 大 於 10tf/m 時 , 方 可 能 產 生 全 面 剪
力 破 壞 , 當 砂 土 摩 擦 角  小 於 28°時 則 產 生 貫 穿 剪 力 破 壞 , 砂 土 摩
擦 角  介 於 28°~ 38°之 間 時 為 局 部 剪 力 破 壞,而 通 常 N c, N q 與 N r 之
值皆係由全面剪力破壞推導得之,因此必須加以適度修正,方能反
映 實 際 情 況 , 如 表 4.3-1 所 示 。

Df
Df=0
Df

(a) (b) (c)

Df
Df

Df

(d) (e) (f)

圖 -解 4.3-1 基礎埋置深度示意圖

4- 10
4.3.2 偏心載重基礎

承受偏心載重之基礎,應根據偏心狀況及偏心量大小,對支承力
估計予以特殊之考慮。長期載重情況之最大偏心量不得大於基礎版寬
度之六分之一,短期載重情況之最大偏心量不得大於基礎版寬度之三
分之一。

【解說】
承受水平力或彎矩與垂直載重聯合作用之基礎,基礎土壤反力呈
非 均 勻 分 布 , 基 礎 之 垂 直 容 許 載 重 可 採 用 Meyerhof(1953)所 建 議 之
有效面積法推求,其方法如下:
1. 決 定 有 效 基 礎 大 小 :
(1) 長 方 形 基 礎 時 , 如 圖 -解 4.3-2 所 示 。
(a) 單 向 偏 心 狀 況
有 效 接 觸 面 積 A  B L 式 (解 4.3-1)
有效寬度 B   B  2e B 式 (解 4.3-2)
(b) 雙 向 偏 心 狀 況
有 效 接 觸 面 積 A  BL 式 (解 4.3-3)
有效寬度 B   B  2e B 式 (解 4.3-4)
有效長度 L  L  2eL 式 (解 4.3-5)
(2) 圓 形 基 礎 時 , 如 圖 -解 4.3-3 所 示 。
有 效 接 觸 面 積 A  r 2   cos  sin   式 (解 4.3-6)
式 中 之 r 為 圓 形 基 礎 的 半 徑 (m),而  為 接 觸 面 積 之 半 圓 周 角
(rad), 其 值 如 圖 -解 4.3-4 所 示 。
2. 淨 極 限 支 承 力 由 下 列 公 式 計 算,式 中 之 N * 如 表 4.3-1 所 示,而 形 狀
影 響 因 素 Fcs 、 Fqs 與 Frs 則 應 按 表 4.3-2 公 式 以 有 效 接 觸 面 積 之 B  或
L計算:

qu  cN c Fcs Fcd Fci   2 D f N q Fqs Fqd Fqi  0.5 1 BN* Frs Frd Fri  2D f 式 (解 4.3-7)

3. 偏 心 載 重 為 容 許 支 承 力 與 有 效 面 積 之 乘 積 , 即

4- 11
Pa  qu B L / FS  2D f B ' L' 式 (解 4.3-8)
eB eB

B B
B B
eB eB

L eL L
L

B B
B B

(a) 單向偏心作用 (b) 雙向偏心作用


圖-解 4.3-2 長方形基礎之有效接觸面積
e

1.0
B
2r
e
e 0.5
r
α

A
B 0.0 1.0 2.0 3.0 3.14
α值(rad)
2r

圖-解4.3-3 圓形基礎之有效接觸面積 圖-解4.3-4 圓形基礎之 與 e 關係圖


r

4- 12
4.3.3 斜 坡 與 層 狀 地 層 上 基 礎

斜坡與層狀地層上之淺基礎,應根據斜坡狀況及層狀地層之分佈
狀況,對支承力估計予以特殊之考慮。

【解說】
1. 設 置 於 斜 坡 坡 頂( 如 圖 -解 4.3-5 所 示 )或 建 造 於 坡 面( 如 圖 -解 4.3-6
所示)之淺基礎,其主要破壞之型式計有逕流淘刷破壞,邊坡滑動
破壞及基礎支承力破壞等三類。對於逕流淘刷之控制,設計時應規
劃完善之坡面排水系統及護坡設施予以防治。對於邊坡穩定之問
題,則 於 設 計 階 段 應 有 完 整 慎 密 之 分 析,並 根 據 邊 坡 穩 定 分 析 結 果,
施以必要之邊坡穩定及水土保持設施,以確保邊坡穩定無慮後,始
可進行基礎之規劃設計。斜坡上淺基礎之極限支承力必須根據斜坡
狀況、基礎位置及地層狀況而加以評估,一般而言,其支承力大小
隨 著 斜 坡 角 度 增 加 而 減 少 , 極 限 支 承 力 得 參 考 Meyerhof(1957)所
提出之斜坡上基礎支承力理論估算。

b B B
β
qu qu
β Df H
H Df
90- do
坡趾破壞 90- do
基礎支承力破壞
坡底破壞

圖-解 4.3-5 斜坡坡頂之基礎破壞模式 圖-解 4.3-6 坡面上之基礎破壞模式

2. 沖 積 地 層 之 土 層 可 能 由 一 層 一 層 不 同 土 壤 所 組 成 , 由 於 土 壤 種 類 與
性質皆不同,因此層狀地層支承力估算,必須考慮各種狀況,並取
其最小值為基礎支承力。
(1) 緊 密 砂 土 層 下 接 軟 弱 黏 土 層 時 , 其 支 承 力 為 下 接 軟 弱 黏 土 層 支
承力加上基礎貫穿緊密砂土層所提供支承力之總和,但支承力

4- 13
不得大於緊密砂土層之支承力。
(2) 堅 硬 黏 土 層 下 接 軟 弱 黏 土 層 時 , 其 支 承 力 為 下 接 軟 弱 黏 土 層 支
承力加上基礎貫穿堅硬黏土層所提供支承力之總和,但支承力
不得大於堅硬黏土層之支承力。
(3) 軟 弱 黏 土 層 下 接 堅 硬 黏 土 層 時 , 其 支 承 力 為 軟 弱 黏 土 支 承 力 與
堅硬黏土層支承力兩者內插推求之,並應考慮是否可能產生塑
性流破壞現象。
(4) 有 關 層 狀 地 層 上 之 淺 基 礎 支 承 力 得 參 考 Meyerhof and Hanna
(1978)所 發 表 支 承 力 理 論 估 算 之 。

4.3.4 載 重 試 驗

基礎地層之容許支承力及地盤反力係數,得利用現場平鈑載重試
驗結果推求之,但應特別注意地層層次狀況及基礎規模效應之影響應
針對實際狀況作必要之修正。

【解說】
1. 載 重 試 驗 應 依 下 列 規 定 :
(1) 載 重 試 驗 坑 底 之 標 高 , 應 與 設 計 基 礎 版 底 相 同 , 試 驗 坑 每 邊 寬
度不得少於試驗版寬度之四倍。
(2) 試 驗 版 邊 長 , 不 得 小 於 三 十 公 分 , 沉 陷 測 微 表 之 精 度 至 少 應 達
到 0.25 公 厘 。
(3) 每 次 加 載 應 加 設 計 載 重 之 五 分 之 一 , 每 次 加 載 持 壓 時 間 應 相
同,並不得少於一小時。加載應繼續施行,直至總沉陷量達二
十五公厘,或達土壤支承力破壞為止﹔卸載時應依加載相反之
程 序 ﹔ 依 所 記 載 之 沉 陷 及 回 彈 記 錄 , 繪 製 載 重 ~沉 陷 曲 線 圖 ,
並估算其極限支承力。
2. 基 礎 之 極 限 支 承 力 得 依 下 式 推 算 :
(1) 黏 土 層

4- 14
q u  F   q u  P   D f 式 (解 4.3-8)

(2) 砂 土 層
BF
qu  F   qu P    D f N q 式 (解 4.3-9)
BP
3. 沉 陷 量 得 依 下 式 推 算 :
(1) 黏 土 層
BF
SF  SP  式 (解 4.3-10)
BP
(2) 砂 土 層
2 2
B   B P  0.3 
S F  S P  F    式 (解 4.3-11)
 BP   F
B  0. 3 
2
式中: qu  F   基 礎 之 極 限 支 承 力 (tf/m )
2
qu  P   平 鈑 試 驗 之 極 限 支 承 力 (tf/m )
B F =基 礎 寬 度 (m)
B P =平 鈑 寬 度 (m)
S F =基 礎 之 沉 陷 量 (m)
S P =平 鈑 試 驗 之 沉 陷 量 (m)
4. 鉛 直 向 地 盤 反 力 係 數 K v 定 義 為 基 礎 承 受 之 均 佈 載 重 q 與 所 產 生 之 沉
陷 量 s 之 比 值 , 即 Kv  q / s , 其 值 並 非 常 數 , 依 基 礎 大 小 、 基 礎 埋
置 深 度、土 壤 種 類 及 載 重 強 度 等 條 件 而 定。通 常, K v 值 隨 著 基 礎 作
用面積之增加而降低,其值除可由平鈑載重試驗之結果依上述各式
作修正求得外,亦可參考其他國外規範之相關規定估算之。

4.3.5 安 全 係 數

基 礎 地 層 之 容 許 支 承 力,應 依 使 用 條 件 及 載 重 狀 況 按 第 4.3.1節 所
列公式計算極限支承力扣除基礎底面以上荷重,而得淨極限支承力

4- 15
後,除以安全係數後,再加上基礎底面以上荷重,且其沉陷量必須小
於容許沉陷量而得之。建築物基礎支承長期載重之安全係數不得小於
3, 考 慮 短 期 性 載 重 如 地 震 、 風 力 及 積 雪 等 , 容 許 支 承 力 得 予 提 高 百
分之五十。

4.4 沉 陷 量

4.4.1 一 般 說 明

建築物基礎之沉陷現象係因基礎以下之地層受建築物載重、地下
水位變化、地下空穴或環境變化等影響所致。一般狀況下,基礎承受
建築物載重所致之沉陷量,得依本節規定計算之,至於其他因素所造
成之沉陷,應依基地條件適度考量之。

【解說】
基礎下方之土壤受到環境因素改變時,可能產生壓縮或顆粒移動
現象而使基礎產生沉陷,沉陷量過大者將影響建築物之使用機能與美
觀,甚至產生結構損壞,於基礎設計時應特別考量沉陷之問題,尤其
對位於軟弱地盤上之基礎。

4.4.2 沉 陷 量 分 析 之 基 礎 載 重

計算淺基礎之沉陷量時,作用於基礎底面之載重,以靜載重加上
活載重合併計算之,其中活載重應依建築構造編第二十五條計算並折
減之。

【解說】

4- 16
本節基礎載重之計算應依本規範第二章相關規定計算之。

4.4.3 地 層 應 力 增 量 計 算
地層因受基礎載重影響而增加之應力,原則上可依載重情況按彈
性力學公式計算之,惟應綜合考慮基礎形狀及地層變化等因素,而作
適當之修正。

【解說】
1. 基 礎 載 重 若 係 垂 直 集 中 載 重 , 而 土 層 可 視 為 等 值 均 質 、 均 向 、 線 彈
性 介 質 柏 松 比   0.5 時 , 則 其 垂 直 應 力 增 量 可 採 用
Boussinesq(1886)公 式 計 算 之 , 如 圖 -解 4.4-1 所 示 。

P 3Z 3
Z   式 (解 4.4-1)
2 R 5
式中
2
 Z  地 層 中 深 度 z 之 垂 直 應 力 增 量 (tf/m )
P  基 礎 底 面 之 垂 直 集 中 載 重 (tf)
Z  基 礎 底 面 以 下 Z 計 算 點 之 深 度 (m)
r  至 集 中 載 重 作 用 點 之 水 平 投 影 距 離 (m)
R  至 集 中 載 重 作 用 點 之 距 離 (m)。

R
z
z

圖 -解 4.4-1 應力增量

4- 17
2. 基 礎 載 重 若 為 分 佈 載 重 時 , 其 垂 直 應 力 增 量 可 利 用 Boussinesq 公
式 積 分 求 得 或 是 利 用 Newmark(1942)之 應 力 影 響 圖 法 求 出 。
3. 基 礎 載 重 為 均 佈 載 重 時 , 可 採 用 近 似 方 法 , 由 基 礎 版 底 各 側 向 下 外
放 三 十 度 (垂 直 角 )或 以 垂 直 比 水 平 (2:1)坡 至 計 算 點 之 深 度,計 算 擴
大面積,求出平均地層應力增量。
4. 基 礎 載 重 若 為 不 均 勻 分 佈 , 呈 梯 形 或 三 角 形 荷 重 時 , 其 垂 直 應 力 增
量 可 利 用 Osterberg(1957)之 應 力 影 響 圖 求 出 。

4.4.4 沉 陷 類 別

基礎載重所引致之沉陷量包含瞬時沉陷、壓密沉陷及次壓縮沉
陷,以及塑性流潛移等造成之沉陷。砂性土壤以瞬時沉陷為主,黏性
土壤則以壓密沉陷及次要壓縮沉陷量為主,特殊軟弱土壤如極軟弱黏
土、腐植土及有機土等應另加考慮塑性流及潛移導致之沉陷。

【解說】
基礎載重所生之總沉陷量包含瞬時沉陷、壓密沉陷、次壓縮沉陷
及塑性流及潛移導致沉陷等四部份。當土壤承受載重後於短時間內產
生之沉陷稱為瞬時沉陷,而當超額孔隙水壓消散過程所伴隨產生之沉
陷稱為壓密沉陷,當壓密完成後,於有效壓力不變的情形下,土壤隨
著時間持續發生之變形稱為次要壓縮沉陷,但土壤如極軟弱黏土、腐
植土及有機土等因載重而產生側向塑性流或潛移造成基礎沉陷。

4.4.5 瞬 時 沉 陷

地層承受基礎載重之瞬時沉陷量計算,得視地層為均質體以彈性
力學理論推估之。

4- 18
【解說】
瞬時沉陷係指地層承受基礎載重後,短時間內即產生之沉陷反
應,主要是由於土壤顆粒變形、相對滑動及土體受剪變形所致,因此
當載重解除後,瞬時沉陷並未能完全恢復,此現象與一般固體材料於
彈 性 限 度 內 之 應 力 -應 變 行 為 有 所 不 同,惟 實 務 上 於 計 算 地 層 之 瞬 時 沉
陷量時,仍視地層為連體並以彈性理論公式推估,其彈性變形模數視
為定值,惟該值應考慮土體應力大小及過壓密比等之影響,妥予決定
之,常用之一般式為:

H ip  
Hi
 zi   xi   yi  式 (解 4.4-2)
Ei

式 中 : H ip  任 意 點 之 瞬 時 沉 陷 量 (m)

H i  基 礎 載 重 影 響 範 圍 各 土 層 之 厚 度 (m)
 zi ,  xi ,  yi  基 礎 載 量 所 引 致 之 鉛 直 方 向 與 水 平 方 向 應 力
2
增 量 (tf/m )
2
E i  各 土 層 之 變 形 模 數 (tf/m ),
 柏松比
淺基礎之沉陷量計算宜分層估算。對於承受均佈載重之地層,用
於計算瞬時沉陷之彈性理論基本公式為:

1 2
H i  qBI 式 (解 4.4-3)
E

式中: H i  瞬 時 沉 陷 量 (m)
2
q  載 重 面 作 用 之 均 佈 載 重 (tf/m )
B  載 重 面 寬 度 或 直 徑 (m)
2
E  土 層 之 變 形 模 數 (tf/m )
I  影響係數,與載重面形狀、沉陷點位置、基礎剛度及埋置
深度、壓縮層厚度等因素有關。
針對飽和黏土層上之淺基礎,基礎平均之瞬時沉陷量亦得以
Janbu(1956)等 所 建 議 之 修 正 彈 性 理 論 公 式 計 算 之 , 即

4- 19
H i 
4
3
0 1
qB
E

1 2  式 (解 4.4-4)

式中
H i  瞬 時 沉 陷 量 (m)
 o , 1 =影 響 係 數 , 如 圖 -解 4.4-2 所 示
2
q  載 重 (tf/m )
2
E  不 排 水 變 形 模 數 應 考 慮 過 壓 密 比 之 影 響 (tf/m )
B  基 礎 寬 度 (m)
3.0
100

2.5 L=長度 50
q L=∞
D
20
2.0 H B
10 L/B
1
1.5 Hi   1  0 qBE 5

1.0 2
正方形

0.5 圓形

0.0
0.1 0.2 0.5 1 2 5 10 20 50 100 1000
H/B

1.0
0.9
0 0.8
0.7 1 2 5 10 20 50 200
L/B
值 100
0.6
0.5
0.1 0.2 0.5 1 2 5 10 20 50 100 1000
D/B

圖 -解 4.4-2 估 算 飽 和 黏 土 平 均 瞬 時 沉 陷 之  0 , 1 值
(取 自 Janbu et al, 1956)

4- 20
4.4.6 壓 密 沉 陷

黏性土層之單向度壓密沉陷量,原則上可由壓密前後之孔隙比變
化,依下式推估之:

n eoi  e fi
Hc  
i 1 1  eoi
Hi 式 (4.4-1)

式內
H c  壓 密 沉 陷 量 (cm)
eoi  第 i 層 土 壤 初 始 正 向 應 力 為  oi 時 之 孔 隙 比
e fi  第 i 層 土 壤 正 向 應 力 增 加 為  fi 時 之 孔 隙 比

 oi  第 i 層 中 央 點 之 初 始 正 向 有 效 垂 直 應 力 (tf/m )
2

2
 fi  第 i 層 中 央 點 之 最 終 正 向 有 效 垂 直 應 力 (tf/m )
H i =第 i 層 之 厚 度 (cm)

【解說】
土層於承受載重後所產生之壓密沉陷量,原則上應依其孔隙比之
變 化 計 算 之 。 而 在 一 般 工 程 應 用 上 , 常 利 用 壓 縮 指 數 (compression
index)之 方 式 估 算 之 , 即 利 用 單 向 度 壓 密 試 驗 之 結 果 , 研 判 黏 性 土 層
係 屬 於 正 常 壓 密 土 壤、過 壓 密 土 壤 或 壓 密 中 之 土 壤,估 計 其 壓 縮 指 數,
再利用壓密沉陷計算公式加以估算。
首 先 應 先 將 單 向 度 壓 密 試 驗 結 果 之 e  log  ' 關 係 曲 線 , 利 用
Casagrande(1936)或 Schmertmann(1955)建 議 之 方 法 修 正 成 工 地 壓
密曲線,再根據工地壓密沉陷曲線計算土層之壓密沉陷量。
應用工地壓密曲線計算土層之壓密沉陷量,應注意該土層之土壤
是 正 常 壓 密 土 壤、過 壓 密 土 壤 或 壓 密 中 的 土 壤,根 據 圖 -解 4.4-3 所 列
公 式 計 算 其 壓 密 沉 陷 量,圖 中 所 示 之  0' 為 該 土 層 目 前 所 受 之 有 效 覆 土
壓 力,  c' 為 其 最 大 預 壓 密 壓 力,而  1' 則 為 該 土 層 於 承 受 加 載 後 之 最 終
有效覆土壓力。

4- 21
1.  1'  c' 2.  1'  c'

坡度 C S
e0 e0
ec ec
CC

 o'  c'  1'  o'  1'  c'

CS ' C ' CS '


H c H o log c  H o C log 1 H c H o log 1
1 eo  o' 1 e o  c' 1 eo  o'
式 (解 4.4-5) 式 (解 4.4-6)

(a)過 壓 密 土 壤 (  c'  o' )

e0
e 0 e c

 o'  c'  c'  o'  1'


 1'

CC ' CC '
H c H o log 1 H c H o log 1
1 eo  O' 1 eo  c'
式 (解 4.4-7) 式 (解 4.4-8)

(b)正 常 壓 密 土 壤 (  o'  c' ) (c)壓 密 未 完 成 土 壤 (  c'  o' )

圖 -解 4.4-3 壓密沉陷量計算示意圖

4- 22
4.4.7 次 壓 縮 沉 陷

次壓縮沉陷量可利用該壓縮性地層中所取得不擾動土樣之單向
度壓密試驗結果推估之。

【解說】
次 壓 縮 沉 陷 通 常 發 生 於 高 壓 縮 性 之 黏 土 層 中,係 於 主 要 壓 縮 (壓 密 )
完成後,在有效應力維持不變之狀況下,隨時間而持續發生之沉陷,
此種沉陷可能係由黏土顆粒與黏土團間鍵結之壓縮、土壤結構重組及
其他一些微觀結構之改變所造成,其推估公式如下:
t 
H s  C H log  sc  式 (解 4.4-5)
t 
 p 
式中: C  土 層 之 次 壓 縮 係 數
H  土 層 厚 度 (m)
t p  壓 密 沉 陷 完 成 時 間 (年 )
t sc  考 慮 次 壓 縮 沉 陷 時 間 (年 )
一般土壤之次壓縮沉陷很小,設計上可略而不計,惟對於特殊軟
弱土壤,如腐植土、有機土等則應特別考慮。

4.4.8 容 許 沉 陷 量

建築物之容許沉陷應視地層狀況、基礎型式、載重大小、構造種
類、使 用 條 件 及 環 境 因 素 而 定,基 礎 沉 陷 所 導 致 之 角 變 量 及 總 沉 陷 量,
應不得使建築物發生有害之裂縫,或影響其使用功能。

【解說】
1.依 據 Wahls(1981)研 究 成 果,定 義 基 礎 變 位 的 參 數 如 圖 -解 4.4-4 所
示,其 中 A 、 B 、 C 、 D 及 E 表 基 礎 沉 陷 前 之 點 位,而 A 、 B  、 C  、

4- 23
D  及 E  則 表 所 對 應 沉 陷 後 之 點 位。為 方 便 起 見,基 礎 沉 陷 一 般 可 視
為包含剛體位移與撓曲變形,前者主要造成建築物整體之轉動,而
後者將造成建築物構件之扭曲變形,致產生有害之龜裂或損壞,因
此一般在計算角變量時均將基礎沉陷之剛體轉動量扣除,此角變量
可用於估計建築物構件之扭曲變形與損害等情形。

L
l AB
A B C D E

A' E'
 max  AB
 AB
 D'
B' 沉陷曲線
C' 線
(a)無 剛 體 轉 動 之 沉 陷

L
l AB
A B C D E

A' 
 AB
 AB E'

B'
C' D' 沉陷曲

(b)具 有 剛 體 轉 動 之 沉 陷

圖中: i  i 點 之 總 沉 陷 量
 ij  i 點 和 j 點 間 之 差 異 沉 陷 量
 相對撓度
 ij   ij / l ij    角 變 量
max / L  撓 度 比
圖 -解 4.4-4 建築物沉陷與相關參數之定義

4- 24
2. 基 礎 若 產 生 沉 陷 首 先 將 影 響 建 築 物 之 粉 刷 、 裝 飾 或 設 備 之 正 常 使
用,沉陷量若過大,則將導致構造物產生龜裂或損壞。所謂容許沉
陷量端視要求之標準而定,設計者應視建築物型式審慎評估之,除
建築美觀或結構上有特殊需求者外,基礎沉陷所導致角變量及總沉
陷量之一般容許標準如下:
(1)容 許 角 變 量:建 築 物 相 鄰 兩 柱 或 相 鄰 兩 支 點 間,因 差 異 沉 陷 引 致
之角變量,應不得使建築物發生有害之裂縫,或
影響其使用功能。角變量與建築物損壞程度之關
係 如 表 -解 4.4-1 所 示 , 此 表 僅 係 一 般 之 原 則 , 對
於特定之構造物應視其狀況而定。

表 -解 4.4-1 角 變 量 與 建 築 物 損 壞 程 度 (Bjerrum,1963)

角變量 建 築 物 損 壞 程 度

1/600 斜撐之構架有受損之危險

1/500 建 築 物 不 容 許 裂 縫 產 生 的 安 全 限 度 (含 安 全 係 數 )

1/300 隔 間 牆 開 始 發 生 裂 縫 (不 含 安 全 係 數 )

1/250 剛性之高層建築物開始有明顯的傾斜

1/150 隔間牆及磚牆產生相當多的裂縫

1/150 可 撓 性 磚 牆 之 安 全 限 度 (含 安 全 係 數 )

1/150 建築物產生結構性損壞

(2)容 許 沉 陷 量 : 建 築 物 因 基 礎 載 重 引 致 之 總 沉 陷 量 , 原 則 上 不 得
超 過 表 -解 4.4-2 所 示 之 值,惟 須 注 意 構 造 物 之 實
際狀況,有時在較小沉陷量即有可能產生損壞。

表 -解 4.4-2 容 許 沉 陷 量 (單 位 : 公 分 )
構造物種類 混 凝 土 鋼 筋 混 凝 土

基礎型式 連續基腳 獨立及聯合基腳 連續基腳 筏式基礎

總沉陷量 4.0 10.0 20.0 30.0

4- 25
4.5 接觸壓力

接觸壓力係指基礎版承受載重時作用於基礎地層之應力值,其分
佈 隨 基 礎 與 地 層 間 之 相 對 剛 性 而 異。在 任 何 情 況 下,基 礎 之 最 大 接 觸 壓
力 均 不 得 超 過 第 4.3節 規 定 之 土 壤 容 許 支 承 力 值 。

【解說】
1.實 際 的 基 礎 與 地 層 之 接 觸 壓 力 分 佈 相 當 複 雜 , 依 基 礎 埋 置 深 度 、 土
壤 種 類、及 兩 者 之 相 對 剛 性 而 定,下 圖 為 各 情 況 之 壓 力 分 佈 示 意 圖。

土壤種類 黏 性 土 砂 質 土
基礎版種類

柔 性 基 礎 版

( a) ( b)

剛 表

性 重
( c) ( d)
基 埋

礎 深
Df Df

版 Df


( e) ( f)
圖 -解 4.5-1 基礎勁度與接觸壓力分布圖

4- 26
2.一 般 情 況 下 , 剛 性 基 礎 之 接 觸 壓 力 得 以 基 礎 載 重 除 以 基 礎 版 底 面 與
土壤接觸之有效支承面積計算,並依載重偏心、基礎形狀及彎矩等
因素,按直線變化之分佈方式推求之。

4.6 承 受 水 平 力 之 淺 基 礎

4.6.1 安 全 係 數

淺 基 礎 之 容 許 水 平 支 承 力 , 一 般 情 況 下 可 依 下 節 式 (4.6-1)及 式
(4.6-2)之 和 計 算 其 水 平 極 限 支 承 力 , 並 除 以 安 全 係 數 得 之 。 構 造 物 基
礎 承 受 長 期 性 水 平 載 重 之 安 全 係 數 不 得 小 於 1.5,考 慮 短 期 性 載 重 時,
如 地 震 、 風 力 及 積 雪 等 , 其 安 全 係 數 不 得 小 於 1.2。

【解說】
1. 本 節 有 關 構 造 物 基 礎 承 受 水 平 載 重 , 應 考 慮 長 期 性 與 短 期 性 分 析 ,
其載重分析依本規範第二章基礎載重規定計算。
2. 考 慮 短 期 性 載 重 時 , 如 地 震 、 風 力 及 積 雪 等 , 屬 偶 發 性 載 重 , 容 許
支 承 力 酌 予 提 高 , 因 此 安 全 係 數 由 原 規 定 不 得 小 於 1.5, 調 降 至 不
得 小 於 1.2。
3. 構 造 物 基 礎 承 受 水 平 載 重 , 不 論 係 屬 長 期 性 或 短 期 性 , 皆 應 檢 核 其
所可能引致之水平變位、轉動對構造物構件應力造成的影響。

4.6.2 基 礎 版 底 面 之 摩 擦 阻 力

基礎版底面之摩擦阻力得依下式計算之。

R f  N tan   Ac a 式 (4.6-1)

4- 27
式內: R f  基 礎 版 底 面 之 摩 擦 阻 力 (tf)
N  作 用 於 基 礎 版 底 面 之 有 效 鉛 直 載 重 (tf)
  基 礎 版 底 面 混 凝 土 與 地 層 間 之 摩 擦 角 (°)
(1)支 承 層 為 土 壤 或 軟 岩 時 取 2/3   至   。
(2)支 承 層 為 硬 岩 時 取 30°至 45°。
  =地 層 之 有 效 內 摩 擦 角 (°)
A  基 礎 版 底 面 之 有 效 接 觸 面 積 (m )
2

2
c a  基 礎 版 底 面 與 地 層 之 有 效 附 著 力 (tf/m )

【解說】
1. 基 礎 版 底 面 之 摩 擦 阻 力 為 底 面 摩 擦 力 與 附 著 力 兩 者 之 和 , 由 式
(4.6-1)計 算 之 , 其 中  為 基 礎 版 底 面 混 凝 土 與 地 層 間 之 摩 擦 角 , 其
大小與地層特性及基礎施工有關,其選用原則如下:
(1) 基 礎 支 承 層 為 土 壤 或 軟 岩 時
(a) 基 礎 為 現 場 澆 注 施 工 時 , 則    
2
(b) 基 礎 為 預 鑄 方 式 施 工 時 , 則    
3
(2) 基 礎 支 承 層 為 硬 岩 時
(a) 基 礎 為 現 場 澆 注 施 工 時 , 則     , 但  不 得 大 於 45  。
2
(b) 基 礎 為 預 鑄 方 式 施 工 時 , 則     , 但  不 得 大 於 30  。
3
2.基 礎 版 底 面 之 有 效 接 觸 面 積 之 計 算 必 須 考 慮 基 礎 面 積 形 狀 , 偏 心 量
大 小 而 定 , 其 估 算 方 法 得 依 第 4.3.2 節 解 說 之 規 定 計 算 之 。

4.6.3 基 礎 版 前 側 之 側 向 抵 抗 力

基 礎 版 前 之 側 向 抵 抗 力 如 圖 4.6-1所 示 , 得 依 下 式 計 算 之 :

RP  L P h   L A h  式 (4.6-2)


式內:

4- 28
R P  淺 基 礎 版 前 側 之 側 向 抵 抗 力 (tf)
  1.0  0.4D f / L   2.0 ,為 形 狀 係 數 ,依 基 礎 之 入 土 深 度 與 基 礎
寬度之比值而定。
L  基 礎 版 前 側 承 受 側 向 抵 抗 力 之 版 寬 度 (m)
 P  被 動 土 壓 力  he K P  2c K P (tf/m )
2

 A  主 動 土 壓 力  he K A  2c K A (tf/m )
2

K P  被 動 土 壓 力 係 數 , 原 則 上 採 表 4.6-1值
K A  主 動 土 壓 力 係 數 , 原 則 上 採 表 4.6-1值
  地 層 之 平 均 有 效 單 位 重 量 (tf/m )
3

D f  地 表 至 基 礎 版 底 之 深 度 (m)
h  基 礎 版 厚 度 (m)
h e  地 表 至 基 礎 版 中 心 點 之 深 度 (m)

圖 4.6-1 基礎版前側之側向抵抗力分佈示意圖

【解說】
1. 式 (4.6-2)中 之 形 狀 係 數  , 其 值 與 土 壤 種 類 、 回 填 土 料 性 質 、 基 礎
版 前 方 之 形 狀 、 尺 寸 大 小 及 埋 置 深 度 有 關 , 如 圖 -解 4.6-1 所 示 。
2.地 層 側 向 土 壓 力 係 數 K P 及 K A 值 , 可 利 用 Rankine 公 式 計 算 之 :

 
K P  tan 2  45   式 (解 4.6-1)
 2
 
K A  tan 2  45   式 (解 4.6-2)
 2

4- 29
3.0
黏性土

2.5
砂質土
α
2.0

本規範建議值
1.5

1.0
0 1.0 2.0 3.0 4.0 5.0
Df /L

圖 -解 4.6-1  值與 Df / L之關係曲線圖
(取 自 日 本 鐵 道 構 造 物 等 設 計 標 準 ,1997)

表 4.6-1 地 層 土 壓 力 係 數 KP 及 KA 值

 (度 ) 0 10 20 30 40 45
KP 1.0 1.4 2.0 3.0 4.6 5.8
KA 1.0 0.71 0.5 0.33 0.22 0.17

4- 30
第五章 樁基礎

5.1 通 則

1. 基 樁 之 支 承 力 因 施 工 方 式 而 異,採 用 打 擊 方 式 將 基 樁 埋 置 於 地 層 中
者,稱 為 打 入 式 基 樁;採 用 鑽 掘 機 具 依 設 計 孔 徑 鑽 掘 樁 孔 至 預 定 深
度 後,吊 放 鋼 筋 籠,安 裝 特 密 管,澆 置 混 凝 土 至 設 計 高 程 而 成 者 ,
稱 為 鑽 掘 式 基 樁;採 用 螺 旋 鑽 在 地 層 中 鑽 挖 與 樁 內 徑 或 外 徑 略 同 之
樁孔,再將預製之鋼樁、預力混凝土樁或預鑄鋼筋混凝土樁以插
入、壓入或輕敲打入樁孔中而成者,稱為植入樁。
2. 基 樁 於 垂 直 極 限 載 重 作 用 下,樁 頂 載 重 全 部 或 絕 大 部 份 由 樁 表 面 與
土 壤 之 摩 擦 阻 力 所 承 受 者,稱 為 摩 擦 樁;由 樁 底 支 承 壓 力 承 受 全 部
或絕大部份載重者,稱為點承樁。
3. 基 樁 之 選 擇 及 設 計,應 綜 合 考 慮 地 質 條 件、上 部 構 造 型 式、載 重 方
式、容 許 變 形、施 工 可 行 性、施 工 品 質 與 環 境、檢 測 條 件 等 因 素 審
慎評估之。
4. 同 一 建 築 物 之 樁 基 礎 設 計,應 儘 量 避 免 混 用 不 同 材 質、施 工 方 法 或
支 承 方 式 之 基 樁;惟 特 殊 之 情 況 經 分 析 對 建 築 物 無 不 利 影 響 者 得 混
用之。
5. 若 基 樁 通 過 可 能 液 化 之 地 層 時,則 於 地 震 或 振 動 載 重 下,應 將 可 能
液 化 部 份 之 土 壤 支 承 力 予 以 適 當 之 折 減 或 不 予 考 慮,並 應 適 度 考 慮
液化後土壤流動所造成之影響。
6. 基 樁 之 設 計 應 能 承 受 基 礎 施 加 之 全 部 載 重,基 樁 間 土 壤 之 支 承 力 一
般 不 予 考 慮。惟 對 於 樁 數 超 過 3 支 以 上 之 摩 擦 樁 樁 基,若 經 確 認 基
礎 與 其 底 面 下 方 土 壤 不 致 發 生 分 離 者,則 基 樁 間 土 壤 之 支 承 力 得 予
考慮。
7. 基 樁 設 計 應 考 慮 施 工 可 能 因 樁 身 之 垂 直 度 不 易 控 制、樁 頭 位 置 偏 差

5-1
等原因產生之偏心影響。

【解說】
1. 基 樁 之 支 承 力 基 本 上 係 由 樁 身 摩 擦 阻 力 及 樁 底 端 點 支 承 力 兩 種 機 制
所提供,支承力之發揮與基樁之施工方式有密切之關係,依據基樁
施工過程對土壤之擠壓或擾動程度,以及樁材為預鑄或場鑄之不
同,可將基樁分類為鑽掘式基樁、打入式基樁及植入式基樁三種,
表 -解 5.1-1 為 按 施 工 方 式 之 基 樁 分 類 表 。

表 -解 5.1-1 基 樁 分 類 表 (按 施 工 方 式 )

H 型鋼樁
低位移樁
開口鋼管樁
打入式基樁 木樁
擊式基樁 閉口式鋼管樁
大位移樁
預鑄混凝土樁
預力混凝土樁
全套管樁
反循環樁
鑽掘式基樁
衝擊樁
預壘樁

預鑽孔工法

植入式基樁 中掘工法

其它工法

各種不同施工方式對基樁支承力之主要影響包括:
(1) 打 入 式 樁 於 打 擊 過 程 中 產 生 大 位 移 者 , 因 打 樁 振 動 及 樁 體 貫 入

5-2
擠壓之影響,樁間土壤若為砂土層,則砂土將更趨於緊密,使
樁 群 之 支 承 力 遠 大 於 各 樁 單 樁 支 承 力 之 總 和。圖 -解 5.1-1 為 台
灣 西 南 沖 積 平 原 地 層 中 打 設 P.C.樁 後 CPT-Q C 值 明 顯 增 加 之 情
形。

圖 -解 5.1-1 PC 樁 打 樁 前 後 Q c 值 增 量 之 分 布

5-3
(2) 打 設 於 粘 土 層 中 之 P.C.樁 行 為 則 較 為 複 雜 , 樁 周 附 近 黏 土 受 樁
體貫入擠壓及打樁擾動之影響而產生超額孔隙水壓,此水壓將
隨時間而逐漸消散,土壤強度亦隨之粘土之復原性及壓密效應
漸遞恢復,因此粘土層中打入式基樁之支承力通常隨時間增長
而昇高。此外,於飽和粘土層中密集打設基樁,亦容易造成鄰
樁上浮之情形,若打設完成後未執行檢測及再次打擊,則可能
因樁底懸空而失去端點支承力。
(3) 鑽 掘 式 基 樁 施 工 後 , 鑽 孔 內 之 碎 屑 將 沉 積 於 孔 底 形 成 底 泥 , 其
清理相當費時、費事,若因疏忽而未加以清除乾淨,將使得原
設 計 時 預 期 之 樁 底 端 點 支 承 力 無 法 發 揮 出 來。圖 -解 5.1-2 即 為
Tomlison 所 舉 一 鑽 掘 樁 之 載 重 ~ 沈 陷 曲 線 , 圖 中 載 重 未 見 增
加,基樁卻劇烈下陷的部份即因底泥未清除乾淨所致。
(4) 基 樁 底 部 土 層 之 水 壓 若 高 於 鑽 掘 孔 內 之 水 壓 , 即 可 能 在 基 樁 底
部產生局部管湧現象,樁底土壤受破壞後將失去端點支承力。
台灣地區之沖積平原常為砂與粘土之互層若採用全套管樁方式
施工時,很容易發生此種情形。此外,於近山地帶,若地層中
有壓力水層存在,則不論是採全套管或反循環之施工方式都很
容易發生這種情形。

圖 -解 5.1-2 鑽 掘 樁 底 泥 處 理 不 佳 之 試 樁 曲 線 (取 自 Tomlison,1977)

5-4
2. 摩 擦 樁 與 點 承 樁 是 工 程 實 務 上 常 用 的 主 觀 分 類 , 並 無 嚴 謹 的 定 義 。
基樁支承力是由樁身之摩擦力與樁端土壤之支承力所提供,樁身摩
擦 力 通 常 在 變 位 量 達 0.5~ 1%樁 徑 時 , 即 已 達 極 限 摩 擦 力 , 而 樁 端
土 壤 極 限 支 承 力 若 欲 完 全 發 揮 , 其 變 位 量 一 般 則 需 達 10%樁 徑 以
上。通常摩擦樁係指樁之支承力主要是由樁身摩擦力所提供者,而
點承樁係指樁之支承力主要是由端點支承力所提供者。依台北盆地
之地層構造為例,樁底座落於景美礫石層之基樁或盆地邊緣堅硬岩
盤 上 之 基 樁 即 為 典 型 之 點 承 樁,但 是 樁 底 座 落 於 SPT-N 值 較 小 之 松
山層中者則屬於摩擦樁;又如台灣西部平原為砂與粘土層次交錯之
沖 積 層 構 造,在 50m 深 度 以 上 少 有 SPT-N 值 大 於 40~50 之 緊 密 砂
層,座落於這類地層之基樁即屬於摩擦樁。一般而言,摩擦樁將隨
著樁頂受力增加而逐漸下沉,故較無樁體破壞之顧慮,點承樁則因
基樁端點為堅硬地層,受力後樁基下沉量甚小,故樁材強度是否足
夠是必須檢核的要項。
3. 不 論 打 入 式 樁 或 鑽 掘 式 樁 之 施 工 都 將 對 周 邊 環 境 產 生 影 響 , 如 噪
音、振 動、地 層 變 位 等。表 -解 5.1-2 即 為 各 種 基 樁 施 工 時 對 周 邊 環
境之主要影響。規劃、設計時應就周邊環境條件審慎選擇適宜之樁
種,以減少實際施工時之影響或避免因無法施工而臨時變更樁種。
圖 -解 5.1-3 為 一 則 以 Kobe K-45 柴 油 樁 錘 打 設 PC 樁 (樁 徑 50cm、
樁 長 33m)時 之 實 際 振 動 監 測 結 果 , 該 地 位 於 台 灣 西 部 海 岸 之 海 埔
新生地,地層則為典型之砂與粘土互相交錯之沖積層,量測結果顯
示 打 樁 所 引 起 之 地 盤 振 動 可 傳 至 相 當 遠 之 距 離 , 在 採 用 PC 樁 時 應
特別注意打樁振動對周邊環境之影響。

5-5
表 -解 5.1-2 基樁施工對周邊環境之主要影響

依基樁施工方式區分 打 鑽植
入 掘入
周邊環境之影響 式 式式
發生原因 媒介物 主要妨礙 樁 樁樁
1.日 常 生 活 之 妨 礙 ◎ 
2.生 理 的 影 響 ○ 
噪 音 大氣 3.對 公 共 設 施 (學 校 、 醫 院 等 )
○ 
之妨礙
4.對 家 畜 生 理 的 影 響
 
1.與 噪 音 1~4 同 ◎ 
2.地 層 變 動 (沈 陷 、 龜 裂 等 ) ○ ○
振 動 地層 3.埋 設 物 損 壞
○ 
4.構 造 物 (房 屋 、 廠 房 等 )之 損
壞  

1.與 振 動 1~4 同  ○

地 下 水 位 變 動 地 層 或 2.地 下 水 污 染  ○

地下水 3.井 水 的 枯 竭 、 污 染
 
1.地 下 水 、 河 川 污 染 、 污 濁  ○
排水、 2.周 邊 (道 路 、 鄰 地 等 )之 污 染  ○
地 層 (下 3.處 理 場 (棄 土 場 )之 妨 礙 ○

污水處理 水 道 ) 4.下 水 道 堵 塞 、 容 量 不 足  
1.與 振 動 1~4 同 ○ 
地層變位 地層
2.交 通 阻 礙 ○ 
1.對 日 常 生 活 之 妨 礙 ○ 
塵埃、油氣、
大氣或 2.對 生 理 的 妨 礙  
瓦斯、煙、惡 3.對 動 、 植 物 之 妨 礙
地層  
臭等之擴散 4.構 造 物 及 其 他 周 邊 之 污 染 ○ ○

1.交 通 堵 塞 (繞 道、危 險 性 增 大 等 )  
妨害交通
2.空 氣 污 染 ○ 
1)各 種 施 工 均 會 發 生 營 業 妨 害 問 題
2)對 周 邊 環 境 影 響 之 程 度
◎ :嚴重 ○:中度 : 輕 微

5-6
圖 -解 5.1-3 PC 樁 打 設 引 致 之 地 表 振 動 監 測

5-7
4. 工 程 實 務 上 可 能 混 合 使 用 不 同 樁 種 的 情 形 為 :
(1) 樁 基 礎 與 直 接 基 礎 併 用
(2) 摩 擦 樁 與 點 承 樁 併 用
(3) 擴 座 樁 與 傳 統 樁 併 用
(4) 因 岩 盤 面 傾 斜 而 採 用 不 同 樁 長
同 一 建 築 物 若 因 結 構 功 能、載 重 不 同 或 其 他 原 因 而 須 使 用 不 同 樁 種
支承結構物時,須分析檢討建物之安全性,尤其是不均勻沉陷。
5. 地 震 時 因 土 壤 性 質 改 變 , 基 樁 承 載 功 能 可 能 因 而 受 損 , 諸 如 :
(1) 土 壤 中 孔 隙 水 壓 升 高 , 土 壤 強 度 減 低 , 基 樁 垂 直 支 承 力 及 水 平
抗力都因而減少
(2) 地 層 受 地 震 影 響 而 下 陷 , 此 種 沉 陷 通 常 都 是 較 不 均 勻 , 危 害 度
亦較嚴重
圖 -解 5.1-4 為 土 壤 液 化 後 樁 基 系 統 的 受 力 示 意 圖。圖 -解 5.1-5 為 日
本 新 潟 地 區 之 地 震 災 害 統 計 實 例,基 樁 貫 入 承 載 層 愈 深 者,地 震 時
雖 然 土 壤 發 生 液 化 , 但 其 受 損 程 度 較 輕 微,反 之 ,貫 入 承 載 層 愈 淺
者,其 受 損 程 度 較 嚴 重。又 群 樁 間 土 壤 之 性 質 可 能 因 基 樁 施 工 而 改
變,打 入 式 基 樁 之 樁 間 土 壤 因 緊 密 度 提 高,故 其 液 化 潛 能 將 大 幅 降
低。若 為 鑽 掘 樁,則 樁 間 土 壤 緊 密 度 將 略 為 降 低 ,其 液 化 潛 能 則 可
能因基樁施工而稍微昇高。
6. 若 基 礎 面 底 部 與 土 壤 密 接 而 未 分 離 的 情 況 下 , 作 用 於 基 礎 之 載 重 實
際上是由基樁與樁間土壤共同承擔。但是因為土壤與基礎面是否密
接存在許多變數,所以規定摩擦基樁支數超過 3 支以上,且經確認
基礎與下面土壤不致發生分離者,才可考慮樁間土壤支承力之貢
獻。就 實 務 而 言,土 壤 與 基 礎 底 面 可 能 發 生 分 離 的 原 因 很 多,諸 如 :
(1) 樁 間 土 壤 為 未 經 預 壓 或 夯 實 改 良 的 疏 鬆 砂 土 或 軟 弱 粘 土
(2) 樁 基 礎 附 近 開 挖 或 其 他 施 工 之 抽 水 作 業 導 致 地 下 水 位 下 降 者

5-8
(3) 抽 水 活 動 旺 盛 的 沈 陷 地 區 , 如 台 灣 西 海 岸 之 沿 海 養 殖 區

圖 -解 5.1-4 地 層 液 化 後 基 樁 之 受 力 圖

被害等級 最大沉陷量
Ⅰ 0~20cm
Ⅱ >20~50cm
Ⅲ >50~100cm
Ⅳ >100cm
被害等級 建物傾斜角
Ⅰ 0~ 20
Ⅱ > 20 ~ 1
Ⅲ > 1 ~ 230
Ⅳ > 230

圖 -解 5.1-5 新 潟 市 信 濃 川 沿 岸 地 區 樁 基 礎 受 害 程 度 調 查 結 果

5-9
(4) 一 般 地 震 即 使 不 致 發 生 液 化 也 會 使 地 層 產 生 壓 縮 及 沉 陷 現 象
(5) 點 承 樁 支 承 之 基 礎 版 易 與 其 下 土 壤 產 生 分 離 現 象 , 同 樣 是 摩 擦
樁,大口徑長樁系統較小口徑短樁系統容易發生分離現象
7. 基 樁 施 工 之 垂 直 度 不 易 控 制 , 一 般 規 範 之 垂 直 度 容 許 值 約 為
1/75~1/200, 樁 頭 中 心 位 置 之 容 許 偏 心 量 約 為 5~10cm, 這 些 偏
心量將使樁基系統承受額外之力量,設計時應予考慮。
由於鑽掘樁的施工機械日益進步,目前使用大口徑長樁之情形
相 當 普 遍,這 類 大 樁 具 有 較 大 之 支 承 力,因 此 ,採 用 單 柱 單 樁 設 計
之 案 例 日 益 增 多,然 而 不 論 就 載 重 偏 心、施 工 誤 差 或 樁 基 施 工 品 質
而 言,此 種 系 統 之 風 險 較 高,應 有 嚴 謹 的 品 管 及 檢 測 措 施 以 確 認 基
樁 品 質,或 是 在 柱 與 樁 基 間 有 勁 度 大 之 基 礎 版 以 分 配 力 量。但 就 工
程 實 務 而 言,這 類 大 口 徑 長 樁,一 旦 檢 測 發 現 問 題 ,也 很 難 有 確 實
可行且有效的補救方法。因此,設計時仍應儘量採用群樁系統為
宜,不論對偏心載重或是施工品質偏差都較具有較佳之因應能力。

5.2 基 樁 設 計 原 則

1. 基 樁 須 能 承 受 可 能 發 生 之 垂 直 力、水 平 力、拉 拔 力 及 負 摩 擦 力,並


考 慮 振 動 載 重 與 地 震 作 用 所 造 成 之 動 態 效 應,其 容 許 支 承 力 應 依 照
第 5.3 節 之 方 法 計 算 之,並 應 依 照 第 5.6 節 之 規 定 設 計 其 樁 體 結 構。
2. 群 樁 基 礎 之 基 樁 間 距 應 不 得 小 於 第 5.4.1 節 之 規 定 , 並 依 第 5.4.2
節之規定,計算群樁之容許支承力。
3. 基 樁 應 依 第 5.5 節 之 規 定 推 估 其 變 位 量,其 變 位 量 不 得 導 致 所 支 承
構造物之損壞。
4. 位 於 坡 地 或 岸 邊 之 樁 基 礎 , 應 檢 核 其 整 體 穩 定 性 。

【解說】
基 樁 的 設 計 流 程 如 表 -解 5.2-1 所 示 , 在 規 劃 設 計 時 須 針 對 流 程 圖
中各要點審慎評估,各要點的詳細考慮方式則於以下各節中詳述。

5-10
表 -解 5.2-1 基 樁 設 計 流 程

開 始

地層狀況、土壤強度性質、設計荷重情
資 料 收 集
形、施工狀況調查。

包 含 使 用 材 料、形 狀 大 小、長 度,施


選擇基樁形式及材料
工方法等之假定。

基樁材料容許應力計算

基樁容許支承力計算

決定基樁數目

基樁配置
檢核 合適
基樁沉陷量計算
過量
沉陷量檢核
允許

表面負擦力
存 在有
負 摩 擦 力 計 算


樁支承力
安全
無 檢核
水平力作用


利用直樁
承 受是
計算基樁水平支承力 計算斜樁數目及排列

水平承載樁數檢核
安全

承受拉力

基樁容許拉力計算

不足
承受拉力樁數檢核
足夠
樁 帽 設 計

樁 基 設 計 圖

完 成

5-11
表 -解 5.2-2 計算基樁支承力時之考量要點

上部結構所容許之變形
基樁之垂直支承力 依樁體本身強度所能提供之垂直支承力
基樁的垂直支承力
地層所能提供之垂直支承力
上部結構所容許之變形
基樁之側向支承力
依樁體本身強度所能提供之水平抵抗力
基樁的側向支承力
地層所能提供之側向支承力
依樁體本身強度所能提供之抗拉拔力
基樁之抗拉拔力
地層所能提供之抗拉拔力

(註)樁體之強度包含樁帽、基樁之接樁處及樁尖之強度

建築物之各種載重或外力經由基礎傳遞至樁基礎時,由基樁及其
周圍土壤共同承擔,這些載重包括垂直壓力、水平力及拉拔力,設計
時須考慮檢核之項目包括樁基礎之變形量、土壤之容許支承力及樁體
強 度 之 容 許 值 等 。 表 -解 5.2-2 為 基 樁 設 計 時 應 檢 核 之 項 目 。
基礎受長期載重時,群樁基礎之配置應視荷重之分佈情形以配
樁,儘量使各樁承受均等的載重為原則。若基樁間距較大而樁帽的厚
度小於樁徑時,分析時應考慮樁帽之可撓性;若基樁間距較小時,則
群 樁 基 礎 中 各 樁 間 之 相 互 影 響 行 為 十 分 顯 著,因 此,無 論 就 基 樁 種 類、
施 工 及 設 計 上 來 考 量 , 基 樁 之 間 距 原 則 上 應 大 於 樁 徑 之 2.5 倍 , 若 有
可能則應儘量大於 3 倍樁徑,以減小群樁效應。有關群樁基礎基樁間
距 之 相 關 規 定 詳 第 5.4.1 節 之 說 明 ,群 樁 之 容 許 支 承 力 應 依 第 5.4.2 節
之規定計算。
位於坡地或岸邊之基樁設計,應考慮邊坡之穩定性問題,基樁雖
能抑制邊坡滑動之趨勢,但基樁亦同時承受邊坡滑動之推力,基樁深
度若未能貫穿可能滑動面,則基樁可能隨著邊坡滑動而產生整體移位

5-12
之情形。

此外,位於坡地或岸邊之樁基礎,因受地表面傾斜之影響,設計
時必須考慮基樁受上坡面載重之影響,並檢核下坡面土壤之承載能
力。當地盤為水平時,水平方向地盤反力係數可視為一定值,但在傾
斜地盤面的基樁則應依實際之設計條件將水平方向地盤反力係數適度
調整,以反映地盤面傾斜之影響。對承受側向作用力之基樁而言,地
表面附近之地盤水平阻抗能力對基樁受力時之反應具有很大之影響,
分析時應特別考慮地表面附近土壤性質之變異性,以及可能受其他工
程施工挖除之影想。
1995 年 日 本 阪 神 大 地 震 時,神 戶 地 區 沿 海 岸 邊 及 人 工 島 曾 發 生 極
嚴重的土壤液化,地盤因而產生側向流動之現象,致使鄰近岸邊的樁
基 礎 發 生 破 壞 , 造 成 極 嚴 重 之 損 害 , 如 圖 -解 5.2-1 所 示 , 因 此 對 於 岸
邊樁基礎之設計,應針對結構物之重要性及土壤抗液化能力做特別之
考量。

圖 -解 5.2-1 阪 神 地 震 鄰 近 岸 邊 之 樁 基 礎 破 壞 案 例
(山 肩 邦 男 ,1996)

5-13
5.3 容 許 支 承 力

5.3.1 單 樁 容 許 垂 直 支 承 力

1. 單 樁 之 極 限 垂 直 支 承 力 包 含 由 樁 周 表 面 提 供 之 摩 擦 阻 力 及 由 樁 底
端 點 提 供 之 支 承 力,分 別 可 依 靜 力 學 公 式、貫 入 試 驗 公 式、樁 載 重
試 驗、動 態 分 析 等 方 法 推 估 之。單 樁 之 極 限 垂 直 支 承 力 與 容 許 垂 直
支承力得依下列公式估算:
Q u  Q s  Q b  f s As  q b Ab 式 (5.3-1)
Q Q Q
Qa  u  s  b 式 (5.3-2)
FS FS 1 FS 2
式 內 Q u = 單 樁 之 極 限 垂 直 支 承 力 (tf)
Q a = 單 樁 之 容 許 垂 直 支 承 力 (tf)
Q s =樁 表 面 摩 擦 阻 力 (tf)
Q b =樁 底 端 點 支 承 力 (tf)
FS, FS 1 , FS 2 ,= 樁 總 垂 直 支 承 力、表 面 摩 擦 阻 力 與 端 點 支 承 力
之 安 全 係 數,其 值 按 表 5.3-1 所 列 規 定,惟 對 於 長 樁 或 鑽
掘樁,樁端支承力之安全係數應視容許沉陷量及施工品
質酌予提高
f s = 樁 表 面 摩 擦 阻 力 (tf/m 2 )
As = 樁 身 之 表 面 積 (m 2 )
q b = 樁 端 之 極 限 支 承 壓 力 (tf/m 2 )
Ab = 樁 端 之 斷 面 積 (m 2 )
表 5.3-1 垂 直 支 承 力 安 全 係 數

支承力推估方法 樁載重試驗 支承力推估公式


載重狀況 FS FS 1 FS 2
平時 2 3 3
地震時 1.5 2 2

5-14
2. 以 靜 力 學 公 式 推 估 基 樁 極 限 支 承 力 時 , 得 參 考 以 下 方 式 推 估 :
(1)樁 表 面 之 摩 擦 阻 力

f s  c a  K v tan  (tf/m 2 ) 式 (5.3-3)

式內
c a =  c u 為 土 壤 與 樁 身 之 附 著 力 (tf/m 2 )
 = 對 c u 之 經 驗 折 減 值,與 土 壤 強 度、樁 長、樁 徑 及 施 工 方 法
等 有 關 , 一 般 介 於 0.25~1.0 之 間
c u = 沿 樁 身 之 平 均 土 壤 不 排 水 抗 剪 強 度 (tf/m 2 )
K =側向土壓力係數,與土壤及基樁施工方法有關
  = 有 效 覆 土 壓 力 (tf/m 2 )
 =樁身與土壤間之摩擦角,與土壤、基樁材料及施工方法
等 有 關 , 一 般 約 為 土 壤 內 摩 擦 角 之 1/3~2/3
土 層 如 為 粘 性 土 壤 , 則 上 式 之 後 項 不 計 ;如 為 砂 質 土 壤 ,則 前 項
不計。
(2)樁 端 點 之 極 限 支 承 壓 力

qb  cN c   v N q  0.5DN  式 (5.3-4)
* * *
(tf/m 2 )

式內
  
N c 、 N q 、 N  =支 承 力 因 數 , 其 值 與 土 壤 性 質 、 基 樁 施 工 方
法 及 貫 入 承 載 層 深 度 等 有 關 (參 見 解 說 )
c = 樁 底 部 土 壤 之 凝 聚 力 (tf/m 2 )
  = 樁 端 點 之 有 效 覆 土 壓 力 (tf/m 2 )
 = 土 壤 之 有 效 單 位 重 (tf/m 3 )
D =樁身之有效直徑,如係擴座基樁,其底部有效直徑不得
超 過 樁 身 直 徑 之 兩 倍 (m)
(3)砂 質 地 層 中 , 基 樁 之 表 面 摩 擦 力 及 端 點 支 承 力 , 應 根 據 土 層 之
相對密度、地下水位深度、樁徑及基樁施工方法,適當考量臨
界深度效應,或根據樁載重試驗結果考量之。
3. 以 貫 入 試 驗 公 式 推 估 基 樁 極 限 支 承 力 時 , 得 參 考 以 下 方 式 推 估 :

5-15
(1)以 現 場 標 準 貫 入 試 驗 N 值 推 估 基 樁 支 承 力 , 僅 限 用 於 砂 性 土
層 , 此 時 樁 表 面 之 摩 擦 阻 力 f s , 及 樁 端 點 之 極 限 支 承 力 qb 得 依
表 5.3-2 所 列 推 估 之 。

表 5.3-2 基 樁 最 大 表 面 摩 擦 阻 力 及 端 點 極 限 支 承 力 (tf/m 2 )

施工法 植入式基樁
打入式基樁 鑽掘式基樁
支承力 預鑽孔工法 中 掘 工 法
fs N / 3 15 N / 3 15 N / 5 15 1.5

qb 30N 7.5N 25N 25N

註:表中 N 值均採樁端點上方 4 倍樁徑範圍內土壤平均 N 值與樁端

下 方 1 倍 樁 徑 範 圍 內 土 壤 平 均 N 值 之 平 均 值 , 其 值 均 不 得 超 過 50。

(2)對 於 樁 底 座 落 於 礫 石 層 或 堅 硬 岩 盤 中 之 基 樁 , 其 端 點 支 承 力 可
依載重試驗結果或當地經驗推估之。
(3) 如 係 底 端 開 口 之 打 入 式 基 樁,應 考 慮 土 栓 效 應,對 端 點 支 承 力
作適當之修正。

【解說】
1. 決 定 單 樁 極 限 垂 直 支 承 力 之 方 式 , 以 現 場 樁 極 限 載 重 試 驗 法 最 為 直
接。但 在 實 務 上,由 於 設 計 階 段 初 期 必 須 考 慮 地 層 變 異、基 樁 種 類 、
樁徑、樁長選擇等,難以藉由樁載重試驗結果決定各型基樁之支承
力,因此必須利用靜力學公式或經驗方法推估基樁之支承力。至於
基樁施工階段則可藉由打樁動力公式、動力學分析法及樁載重試驗
等方式驗證設計階段所推估之支承力。
由於樁基礎之承載行為與施工方式、樁體材料類別、地層變異
性 等 具 有 密 切 之 關 係,以 致 各 種 支 承 力 推 估 或 決 定 結 果 各 具 不 同 程
度 的 準 確 性 及 可 靠 性 。 因 此 ,設 計 時 加 諸 於 各 樁 體 之 載 重 ,必 須 考
慮 適 當 之 安 全 係 數 , 以 涵 蓋 各 種 之 不 確 定 性 (包 括 載 重 本 身 )以 及 可

5-16
能的風險,以提高安全性。
單樁之極限支承力是由樁周表面提供之摩擦阻力及由樁底端點
提 供 之 支 承 力 所 共 同 組 成,但 是 其 發 揮 機 制 通 常 是 由 樁 表 面 周 摩 擦
阻 力 先 發 揮 至 極 限 狀 態,待 樁 基 位 移 量 達 到 相 當 程 度 時,樁 底 端 點
支承力才會達到極限狀態,亦即兩部份的極限承載不會同時發生。
因 此 當 樁 基 礎 承 受 的 載 重 處 於 安 全 承 載 狀 況 時 (荷 重 小 於 容 許 支 承
力 ), 樁 表 面 與 樁 底 面 所 提 供 的 阻 抗 , 分 別 佔 其 極 限 值 之 比 率 大 小
並 不 相 同。換 言 之,倘 樁 基 礎 的 垂 直 支 承 力 安 全 係 數 採 用 單 一 數 值
時,實 際 上 該 數 值 並 不 是 樁 表 面 摩 擦 阻 抗 真 正 的 安 全 係 數 值,亦 非
代 表 樁 底 承 載 阻 抗 的 安 全 係 數 大 小。故 而,若 考 慮 樁 基 礎 支 承 力 之
實 質 阻 抗 組 合 狀 況,基 樁 垂 直 支 承 力 計 算 時 所 採 用 之 安 全 係 數,應
將 樁 表 面 摩 擦 阻 抗 及 樁 底 面 承 載 阻 抗 之 安 全 係 數 予 以 分 開 考 量,並
分 別 採 用 不 同 的 安 全 係 數 值 較 為 合 理 (周 功 台 , 1992), 表 -解 5.3-1
彙 整 多 種 規 範 對 安 全 係 數 所 做 之 規 定。為 求 設 計 考 量 單 純 化 及 計 算
簡 便,目 前 國 內 估 算 樁 基 礎 垂 直 支 承 力 所 採 用 的 安 全 係 數,仍 以 採
單 一 數 值 較 為 普 遍;惟 隨 著 各 類 工 程 之 推 動,樁 基 礎 承 載 機 制 的 各
項 研 究 必 將 更 趨 完 整,為 求 得 經 濟 且 安 全 之 設 計,並 保 留 設 計 規 範
之 彈 性,本 規 範 中 則 將 樁 端 支 承 力 及 樁 表 面 摩 擦 力 之 安 全 係 數 分 別
出 來,但 由 於 國 內 尚 缺 乏 完 整 充 足 之 樁 載 重 試 驗 資 料,無 法 完 全 確
定 國 內 之 地 質 環 境 及 施 工 條 件 下 之 樁 基 礎 支 承 力 發 揮 情 形,因 此 當
樁 基 礎 的 極 限 支 承 力 係 依 理 論 或 經 驗 公 式 推 估 計 算 而 得,則 永 久 性
樁 基 礎 樁 端 支 承 力 與 樁 表 面 摩 擦 力 之 安 全 係 數 目 前 均 制 定 為 3.0,
若 樁 基 礎 載 重 屬 短 期 性 載 重 者 (如 地 震 或 風 力 等 ), 其 安 全 係 數 可 用
2.0。此 外,基 樁 若 屬 臨 時 結 構 或 承 受 短 期 載 重 時,其 安 全 係 數 可 採
2.0;又 若 樁 基 礎 之 極 限 垂 直 支 承 力 係 經 由 適 當 數 量 之 現 場 載 重 試 驗
求 得 時 , 永 久 性 樁 基 礎 容 許 支 承 力 安 全 係 數 則 可 調 整 為 2.0, 承 受
短 期 載 重 或 臨 時 結 構 之 樁 基 礎 則 可 採 1.5 設 計 。 倘 樁 基 礎 的 極 限 垂
直 支 承 力 係 依 動 力 打 樁 經 驗 式 推 估 而 得,則 應 視 其 公 式 所 具 之 不 確
定 性 大 小 , 採 用 適 宜 的 安 全 係 數 , 通 常 為 3.0~6.0, 其 值 隨 公 式 推

5-17
演 來 源 之 不 同 而 異 , 採 用 6.0 者 居 多 。

表 -解 5.3-1 基樁長期容許垂直支承力安全係數之比較

規範名稱 Ff Fb FS

日本建築基礎 打入式 3 3 3
構造設計指針 鑽掘式 2 0.1D/3cm≧ 3 3
日本道路橋 點承樁 - - 3
示方書 摩擦樁 - - 4
日 本 國 鐵 建 造 物 打 入 式 3.33 3.33 -

設計標準 鑽 掘 式 3.33 1.67 -


( Q b / Q u ≦ 0.6)
1.67~3.33
(0.6< Q b / Q u ≦ 1)
日本港灣設施 - - ≧ 2.5
技術基準

AASHTO - - 1.9~3.5*
加拿大 - - 3 (靜 力 學 公 式 )
基礎工程規範 4 (N 法 )

註 : *為 與 地 質 條 件 、 分 析 法 、 靜 力 試 樁 等 施 工 控 制 條 件 之 完 整 性 有 關 。
Qb 為 樁 端 極 限 支 承 力 , Qu 為 基 樁 極 限 垂 直 支 承 力 。

2. 靜 力 學 公 式 主 要 乃 依 據 極 限 平 衡 理 論 推 導 而 得 , 由 於 基 樁 之 支 承 力
與基樁種類、施工方式及地層條件有關,力學機制十分複雜,無法
單純經由理論公式求得,因此現行各規範都涵括地域性經驗在內。
樁身表面極限摩擦力之計算,除了需考慮地層之種類外,尚須
考量基樁之施工方式,施工方法將影響樁身周圍土壤之擾動程度、
夯 實 程 度、側 向 力 分 布 及 摩 擦 角 等。摩 擦 力 之 承 載 機 制 可 分 成 粘 土

5-18
層及砂土層分別討論如下:
(1) 粘 土 層
於粘土層中,樁之摩擦阻力可由土壤與樁身間之表面附著
力 ca 來 估 計 , 即
f s  c a  c u 式 (解 5.3-1)
 為 經 驗 折 減 值,附 著 力 的 大 小 視 土 壤 本 身 之 不 排 水 剪 力 強 度
與 基 樁 施 工 方 式 而 定;Tomlinson(1957, 1970 及 1971)綜 合 整
理 78 組 承 載 於 粘 土 層 中 之 打 入 式 基 樁,認 為  值 之 變 化 範 圍 極
大,主要與粘土之不排水剪力強度與基樁埋置深度有關,其變
化 趨 勢 如 圖 -解 5.3-1 所 示。至 於 粘 土 層 中 之 場 鑄 基 樁,由 於 施
工 過 程 中 對 地 層 並 無 擠 壓 作 用,且 經 常 採 用 穩 定 液 排 土,故 其 
值 較 低 , Skempton(1959)更 直 接 建 議  值 之 變 化 自 0.3 至 0.6
之 間 , 通 常 可 採 0.45。
(2) 砂 質 地 層
對砂性地層而言,樁身摩擦阻抗的發生係由土壤與樁身間
之摩擦力所造成,故其一般式為
f s  K v tan  式 (解 5.3-2)
其 中 δ 角 為 樁 身 與 土 壤 間 之 摩 擦 角 ,主 要 受 土 壤 與 基 樁 材 料 所
控 制 , 一 般 介 於 1 / 3 ~ 2 / 3 之 間 ; K 為 側 向 土 壓 力 係 數 , 隨 地
層性質、地層初始應力、基樁施工方式與地下水位高低等而有
所 變 化,Vesic(1977)即 指 出, K 值 於 鑽 掘 式 基 樁 略 小 於 或 接 近
靜止土壓力係數 K 值,於 H 型或開口式鋼管樁等低位移打入式
基 樁 , K 值 則 略 大 於 鑽 掘 式 基 樁 , 但 很 少 超 過 1.5, 但 對 於 如
PC 樁 等 大 位 移 打 入 式 基 樁, K 值 即 有 可 能 趨 近 於 被 動 土 壓 力 係
數 K p 值;NAVFAC DM7.2(1982)對 側 向 土 壓 力 係 數 有 一 完 整 建
議 值 如 表 -解 5.3-2。
樁端點支承力理論主要係根據淺基礎支承力理論之延伸而
得,依不同假設之樁底破壞面型式則可分析出不同之支承力因

5-19
素,並 可 歸 納 為 五 種 破 壞 模 式,如 圖 -解 5.3-2 (日 本 土 質 學 會 ,
1993)。 樁 端 點 之 極 限 支 承 壓 力 之 求 法 , 其 一 般 式 為 :

圖 -解 5.3-1 不 等 貫 入 深 度 基 樁 之 α 值 (Tomlison,1970)

圖 -解 5.3-2 樁 基 礎 破 壞 模 式 (日 本 土 質 工 學 會 ,1993)

5-20
表 -解 5.3-2 側向土壓力係數 ( K )

基樁施工方式 受壓力時 受拉力時 附 註


打 入 式 0.5~1.0 0.3~0.5 打入過程排土量甚小者
打 入 式 1.0~1.5 0.6~1.0 打入過程大量擠壓四周土層者
打 入 式 1.5~2.0 1.0~1.3 打入過程大量排土,且樁身由
上而下逐漸變小者
打 入 式 0.4~0.9 0.3~0.6 先行沖孔,再打入者
鑽 掘 式 0.7 0.4 直 徑 小 於 60公 分 者

表 -解 5.3-3 支 承 力 因 數 N q*

φ 26 28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N q* 10 15 21 24 29 35 42 50 62 77 86 120 145
打入式大位移基樁
N q* 5 8 10 12 14 17 21 25 30 38 43 60 72
鑽掘式基樁

qb  cN c*   v N q*  0.5DN * 式 (解 5.3-3)

其中第三項很小,可予以忽略不計。因此,對於樁端支承於飽
和粘土層之樁端極限支承力得簡化為:
q b  c u N c* 式 (解 5.3-4)
國內支承於粘土層之基樁試樁資料仍十分有限,在工程實務
上 , 對 於 支 承 於 堅 硬 粘 土 層 中 之 打 入 式 基 樁 , 其 N c* 值 可 採 用
9.0,而 鑽 掘 式 基 樁 之 N c* 值,原 則 上 可 採 用 6.0,惟 應 視 施 工 品
質 做 必 要 之 調 整 。至 於 支 承 於 砂 性 土 層 中 之 樁 端 極 限 支 承 力 則
可依下式估算
qb   V N q* 式 (解 5.3-5)

式 中 N q* 與 土 壤 性 質 、 基 樁 施 工 方 法 及 貫 入 承 載 層 之 深 度 等 有

5-21
關,可 參 考 表 -解 5.3-3 之 建 議 值,惟 對 於 小 位 移 樁 與 底 泥 處 理
較不易確實執行之鑽掘式基樁,設計者應考量施工情形做適當
之折減。當樁基礎承載於均質砂性地層時,早期之設計常假設
支承力隨樁基之埋置深度而線性增加,惟根據近年來之研究顯
示,樁 端 極 限 支 承 力 ( q b )與 樁 身 摩 擦 力 ( f s )於 超 過 某 一 埋 置 深 度
時 有 趨 近 某 一 定 值 之 現 象,Vesic(1963)將 此 深 度 定 義 為 臨 界 深
度。綜合文獻研究結果顯示,臨界深度之變化範圍極廣,約介
於 4 D ~60 D 之 間,主 要 與 地 層 之 摩 擦 角 φ 值 及 基 樁 施 工 方 式 有
關 , 目 前 國 內 之 試 樁 資 料 仍 未 完 備 , 現 階 段 建 議 採 NAVFAC
DM-7.2(1982)規 範 所 建 議 之 20 D 為 臨 界 深 度,超 過 此 深 度 時,
其有效覆土壓採臨界深度處之有效覆土壓以計算樁底極限端點
支 承 力 與 樁 身 極 限 摩 擦 力 。 根 據 葉 文 謙 等 (1997)整 理 台 灣 中 南
部 沖 積 土 層 中 之 PC 樁 試 樁 結 果 顯 示 , 採 用 本 節 建 議 之 靜 力 學
公式與參數推估之基樁支承力與樁載重試驗所得之極限支承力
相 當 一 致 , 其 差 值 在 ±25%以 內 。

3. 貫 入 試 驗 經 驗 公 式 之 應 用
(1) 標 準 貫 入 試 驗 及 荷 蘭 錐 貫 入 試 驗 為 現 地 貫 入 試 驗 , 且 其 前 端 貫
入裝置之外形均類似基樁,與基樁貫入之機制相當,因此在工
程實務上常以這兩種試驗之結果來推估基樁之支承力。以標準
貫 入 試 驗 為 例 , Meyerhof(1976)所 發 表 之 建 議 式 如 下 :
打入式基樁:
qb  40 N (tf/m 2 ) 式 (解 5.3-6)
N
fs  (tf/m 2 ) 式 (解 5.3-7)
5
鑽掘式基樁:
q b  12 N (tf/m 2 ) 式 (解 5.3-8)
N
fs  (tf/m 2 ) 式 (解 5.3-9)
10

5-22
各地區再依地域性之不同,各自發展出較適用於當地應用情形
之修正經驗公式。許多研究指出,樁端支承力由於尺寸效應及
高 圍 壓 砂 土 顆 粒 破 碎 之 結 果,上 述 有 關 樁 端 支 承 力 q b  之 關 係 式
宜 適 度 降 低 (日 本 建 築 基 礎 構 造 設 計 指 針,1988);然 而,對 於 樁
身摩擦阻力而言,由於近年來施工技術之提昇,鑽掘式基樁因
開挖造成之地層擾動與皂土穩定液對摩擦力之影響均已大幅降
低,因此所採用之樁身摩擦阻抗則有增加之趨勢。茲將世界各
地 常 採 用 之 經 驗 公 式 彙 整 如 表 -解 5.3-4 所 示 。

表 -解 5.3-4 各 規 範 用 N 值 推 估 砂 土 層 中 基 樁 支 承 力 方 法 之 比 較

規 範 fs qb
名 稱 打入式 鑽掘式 打入式 鑽掘式

日本建築
30 N ≦
基礎構造 N /3 N /3 7.5 N
2
1800tf/m
設計指針
2
日本道路 0.2 N ≦ 0.5 N ≦ 30 N 300tf/m
2 2
橋示方書 10tf/m 20tf/m ( N ≦ 40) ( N ≧ 30)

日本國鐵 0.3 N +3 ‧ 未用穩定液 ‧ 砂質土 ‧ 砂質土


2
≦ 15tf/m 0.5 N 30 N 7N
建造物 2 2 2
≦ 20tf/m ≦ 1000tf/m ≦ 350tf/m
設計標準
‧ 使用穩定液 ‧ 砂礫 ‧ 砂礫
0.2 N 30 N 10 N
2 2 2
≦ 10tf/m ≦ 1500tf/m ≦ 750tf/m

日本港灣

構造物 N /5 - 30 N -

設計基準

AASHTO - fsmax= - 5.75 N ( N ≦ 75)


2 2
19.2tf/m 431tf/m (N>75)

加拿大基礎工程
0.2 N 0.1 N 40 N 12 N
規範

5-23
圖 -解 5.3-3 台 灣 西 南 部 海 岸 地 區 樁 載 重 試 驗 結 果
與預測值之比較

本 規 範 綜 合 歸 納 各 文 獻 及 研 究 成 果 , 建 議 採 表 5.3-2 所 示
之 經 驗 公 式。台 灣 地 區 應 用 PC 樁 的 案 例 大 多 集 中 於 西 南 部 之 沖
積 平 原 帶 , 圖 -解 5.3-3 為 整 理 雲 林 麥 寮 、 嘉 義 太 保 及 高 雄 林 園
等地依據本規範所建議經驗公式估算之基樁支承力,與實際樁
載 重 試 驗 結 果 之 比 較,顯 示 表 5.3-2 經 驗 公 式 具 相 當 之 可 靠 性 。
樁端底部土壤受力時,將會因樁底破壞圓弧之發展而形成
應力球根,於應力球根範圍內之地層性質均將影響樁端極限點
承 應 力 之 大 小 , 因 此 運 用 SPT-N 值 經 驗 公 式 推 估 樁 端 極 限 支 承
力時,應採用樁底影響範圍內之平均 N 值,為設計上經常採用
之考量方式。對於樁底影響範圍之大小,近年來許多學者針對
現 場 試 驗 、 模 型 試 驗 、 CPT 試 驗 及 理 論 分 析 等 進 行 分 析 顯 示 ,
此 範 圍 變 化 極 大 , 一 般 而 言 約 分 布 於 樁 底 下 方 1~4 倍 樁 徑 與 樁
底 上 方 4~6 倍 樁 徑 範 圍 內 , 經 綜 合 文 獻 資 料 與 國 內 設 計 慣 例 ,
本 規 範 建 議 於 採 用 SPT-N 值 推 估 樁 基 礎 端 點 支 承 應 力 時 , N 值

5-24
採樁端點上方 4 倍樁徑範圍內平均 N 值與樁端下方 1 倍樁徑範
圍內平均 N 值之平均值。為確保支承力之安全發揮,若點承樁
承載層下方出現較軟弱地層時,樁端點下方承載層之厚度至少
需有 2 倍樁徑。此外,台灣地區之地層中常有緊密之卵礫石層
或 極 緊 密 之 砂 層,可 做 為 基 樁 之 良 好 承 載 層,這 類 地 層 之 SPT-N
值 常 大 於 50,甚 至 高 達 100 以 上,利 用 經 驗 公 式 推 估 支 承 力 時,
砂 質 地 層 採 用 之 N 值 不 宜 大 於 50, 卵 礫 石 層 則 應 根 據 顆 粒 組
構、礫石與細料間膠結狀況、礫石含量以及施工方法等,詳細
評估並擇取適當之 N 值,否則將使推估之支承力太大,超出基
樁底部地層之實際承載能力,原則上支承於卵礫石層之打入式
基 樁,樁 端 支 承 力 以 不 大 於 1800tf/㎡ 為 限,鑽 掘 式 基 樁 以 不 大
於 750 tf/㎡ 為 限 。
至 於 植 入 式 基 樁 在 國 內 之 使 用 狀 況 , 自 1989 年 於 高 雄 林 園
地區進行改良後之預鑽孔工法配合樁底及樁身注漿樁之研究計
劃 (王 傳 奇 等 , 1991)後 , 即 開 始 廣 泛 應 用 於 各 類 工 程 , 1993 年
於 基 隆 河 截 彎 取 直 工 程 中 引 進 中 掘 工 法 ,截 至 目 前 為 止 ,植 入 式
基 樁,累 計 施 工 樁 長 已 超 過 10 萬 公 尺。植 入 式 基 樁 之 主 要 優 點
是在施工振動與噪音方面均能符合相關環保法令,於都市土木
及建廠工程時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小。
估 算 植 入 式 基 樁 之 支 承 力 可 參 考 如 表 5.3-2 之 經 驗 公 式 ,
這 些 經 驗 公 式 之 預 測 結 果,根 據 王 傳 奇 等 (1995)之 研 究 顯 示,與
現地樁載重試驗結果有良好之吻合性且略為保守。
(2) 圓 錐 貫 入 試 驗 (CPT 試 驗 )亦 可 用 於 估 計 基 樁 之 支 承 力,由 於 其 圓
錐 貫 入 阻 抗 qc 及 套 管 摩 擦 阻 抗 fs 值 與 基 樁 之 端 點 支 承 力 及 樁 身
摩 擦 阻 力 行 為 有 明 顯 相 似 的 地 方,因 此 於 1956 年 起 便 有 很 多 學
者 投 入 此 方 面 之 研 究 , 已 累 積 有 相 當 多 的 經 驗 。 各 種 CPT 基 樁
支 承 力 經 驗 分 析 法 中,以 Schmertmann(1978)方 法、de Ruiter
& Beringen(1979) 方 法 、 Bustamante & Gianeselli(1982) 之
LCPC(Laboratoire Central des Ponts et Chaussees) 方 法 及 美

5-25
國 NAVFAC DM7.2(1982)等 方 法 比 較 具 有 代 表 性。圖 -解 5.3-4
所 示 為 Briaud(1989)利 用 98 組 試 樁 結 果 評 估 6 種 圓 錐 貫 入 試 驗
推 估 之 基 樁 支 承 力,研 究 成 果 顯 示 LCPC 方 法 為 6 種 方 法 中 之 最
佳 方 法。 Robertson & Campanella (1989) 亦 曾 指 出, LCPC 方
法之優點在於推估基樁支承力時不用錐身摩擦力而用錐頭阻抗
q c , 由 於 CPT 試 驗 中 求 得 之 錐 頭 阻 抗 較 錐 身 摩 擦 力 準 確 , 故
LCPC 法 預 估 結 果 較 值 得 信 賴 。
至 於 台 灣 地 區 的 應 用 經 驗 , 段 紹 緯 (1991) 曾 分 別 以 LCPC
法 、 DM-7.2 法 及 de Ruiter 法 , 針 對 台 灣 南 部 與 中 部 地 區 之 打
入式基樁,預測其基樁支承力,結果顯示各種經驗方法中以
LCPC 法 預 測 結 果 最 佳 , 變 異 性 約 為 5%~19%之 間 。 基 於 此 ,
建 議 採 用 圓 錐 貫 入 試 驗 所 得 之 錐 頭 阻 抗 值 qc 推 估 砂 性 地 層 之 基
樁 支 承 力 時 得 依 LCPC 法 如 表 -解 5.3-5 所 列 估 算 。
目前國內已有之研究多偏重砂性地質中之打入式基樁,對
於 利 用 CPT 試 驗 之 經 驗 預 測 法 則 仍 有 待 研 究 , 特 別 是 應 用 於 粘
性地層與鑽掘式基樁之情況。

圖 - 解 5.3-4 以 圓 錐 貫 入 試 驗 推 估 基 樁 支 承 力 方 法 之 比 較
(Briaud,1988)

5-26
表 -解 5.3-5 以 圓 錐 貫 入 試 驗 結 果 推 估 基 樁 支 承 力 (tf/m 2 )

施工法 打入式基樁 鑽掘式基樁


支承力 不使用皂土液 使用皂土液
qc≦500 qc/60 qc/60 qc/120
fs 500≦qc≦1200 qc/100 qc/100 qc/200
qc>1200 qc/150≦15 qc/150≦15 qc/300≦10
qb 0.5qca 0.5qca 0.4qca
註 : 表 中 q c a 值 採 樁 端 點 上 下 各 1.5 倍 樁 徑 範 圍 內 之 等 值 q c
值 , 其 求 法 參 見 圖 -解 5.3-5。

q ca 之 計 算 步 驟 :
(1) 計 算 樁 端 上 下 方 各 1.5倍 樁 徑 範 圍 內 錐 頭 阻 抗 q c 之 平 均 值 q c 2 。
(2) 將 樁 端 上 下 方 各 1.5倍 樁 徑 範 圍 內 大 於 1.3 q c 2 之 錐 頭 阻 抗 以 1.3 q c 2
取 代 ; 樁 端 上 方 1.5 倍 樁 徑 範 圍 內 之 錐 頭 阻 抗 小 於 0.7 q c 2 者 , 以
0.7 q c 2 取 代
(3) 計 算 樁 端 上 方 及 下 方 各 1.5 倍 樁 徑 範 圍 內 修 正 後 之 錐 頭 阻 抗 平 均
值 , 即 為 q ca 。

圖 -解 5.3-5 樁 端 支 承 力 q ca 之 計 算 (Bustamante & Gianeselli, 1982)

5-27
5.3.2 單 樁 拉 拔 力

1. 若 樁 為 均 勻 斷 面 , 則 其 容 許 拉 拔 力 得 依 下 式 計 算 之 :
1
Ra  W p  f s As 式 (5.3-5)
FS
當以樁載重試驗確定其極限拉拔力時,容許拉拔力依下式計算:
Qut  W p 
Ra  W p  式 (5.3-6)
FS
式 內 R a = 單 樁 之 容 許 拉 拔 力 (tf)
Q ut = 單 樁 之 極 限 拉 拔 力 (tf)
W p = 為 樁 體 重 量 , 並 應 考 慮 地 下 水 之 影 響 (tf)
f s = 為 樁 表 面 摩 擦 阻 力 , 依 第 5.3.1 節 計 算 法 推 估 (tf/m 2 )
As = 為 樁 之 表 面 積 (m 2 )
FS = 拉 拔 力 安 全 係 數 , 應 按 表 5.3-3 之 規 定

表 5.3-3 拉 拔 力 安 全 係 數

推估方法
樁載重試驗 支承力推估公式
載重型態
短期載重 1.5 3
長期載重 3 6

2. 若 樁 底 為 擴 座 式,應 依 其 可 能 破 壞 模 式 分 析 其 極 限 抗 拉 拔 力,並 除
以適當之安全係數,推估其容許拉拔力,惟任何情況下,其容許
拉拔力均不得超過此樁容許垂直支承力之百分之七十五。

【解說】
1. 基 樁 承 受 拉 拔 力 之 情 形 包 括 地 下 室 基 礎 因 地 下 水 壓 或 膨 脹 性 土 壤 回
脹壓力引致之上舉力,以及港灣構造、高層建築、電塔或橋墩基礎
承 受 風 力、地 震 力 等。單 樁 承 受 拉 拔 力 時,主 要 由 基 樁 本 身 自 重 (需
扣 除 浮 力 )與 向 下 之 樁 身 摩 擦 來 抵 抗,其 中 樁 身 自 重 為 一 極 確 定 之 抗

5-28
拉拔因素,故無須考慮安全係數。本規範建議推估基樁受拉拔時之
樁身摩擦阻抗的方法係採與受壓時相同之分析法,惟因兩者之受力
機 制 不 同 , 因 此 表 5.3-3 中 使 用 支 承 力 推 估 公 式 之 安 全 係 數 , 除 容
許 拉 拔 力 應 具 之 安 全 係 數 ( 短 期 載 重 為 2, 長 期 載 重 為 3) 外 , 亦
包括以受壓力樁身摩擦阻力推估抗拔摩擦阻力之經驗修正係數。
Tomlinson(1977)指 出 砂 質 地 層 中 之 基 樁 受 拉 拔 時 之 樁 身 摩 擦 阻 力
約 僅 為 受 壓 力 時 之 50%,粘 土 層 中 之 鑽 掘 式 基 樁,其 短 期 之 抗 拉 拔
摩擦阻力,由於樁底真空吸力與負超額孔隙水壓之作用,一般與受
壓時之摩擦阻力相同,但隨著時間增長,真空吸力之消失與負超額
孔 隙 水 壓 之 逐 漸 消 散,將 使 抗 拔 摩 擦 阻 力 與 時 遞 減。Radhakrishna
& Adams(1973)的 研 究 顯 示,粘 土 層 中 之 鑽 掘 短 樁,於 持 續 承 受 拉
拔 力 3~ 4 個 月 後 , 抗 拔 之 樁 身 摩 擦 阻 力 約 折 減 50%, 擴 座 短 基 樁
之 摩 擦 阻 抗 約 折 減 30%~50%; Mansur & Hunter (1970)於 美 國
Arkansas River 之 研 究 計 劃 中 亦 指 出 打 入 式 基 樁 承 受 拉 拔 力 時 ,其
樁 身 摩 擦 阻 力 比 承 受 壓 力 時 減 少 約 35%。茶 谷 文 雄 (1994)整 理 日 本
地 區 鋼 管 樁、PC 樁 與 鑽 掘 式 基 樁 拉 拔 試 驗 結 果 指 出,抗 拔 之 樁 身 摩
擦 阻 力 為 受 壓 時 之 80%。
基於前述之研究結果,一般而言,基樁承受拉拔力時之樁身摩
擦 阻 力 應 僅 約 受 垂 直 壓 力 之 50%~70%左 右 , 與 基 樁 之 埋 置 深 度 、
施 工 方 式 與 地 層 特 性 有 關;同 時 ,由 於 基 樁 承 受 拉 拔 力 時 ,其 向 上
位 移 量 約 僅 需 0.5~1.0%之 樁 徑 大 小 即 達 極 限 破 壞,屬 於 無 預 警 之 突
發 性 破 壞 模 式,因 此,目 前 常 用 之 設 計 規 範 雖 允 許 拉 拔 載 重 下 之 摩
擦阻抗採用與承受壓力載重時之相同估算方法,但考量前述因素,
因 此 於 摩 擦 阻 抗 方 面 均 建 議 提 高 其 安 全 係 數,各 規 範 採 用 之 安 全 係
數 建 議 值 詳 表 -解 5.3-6 所 示。本 規 範 亦 採 用 相 同 的 理 念 規 範 單 樁 抗
拉拔時之安全係數。
2. 對 擴 座 式 基 樁 而 言 , 雖 因 底 部 擴 座 之 承 壓 效 果 , 其 抗 拉 拔 力 大 於 未
擴 座 之 基 樁,惟 目 前 常 用 之 分 析 模 式 如 Meyerhof & Adams (1968)
之建議式,經現地試驗驗証者有限,為顧及安全性乃建議其容許拉

5-29
拔 力 仍 以 不 超 過 垂 直 容 許 支 承 力 之 75%為 宜 。

表 -解 5.3-6 各 規 範 基 樁 長 期 容 許 拉 拔 力 安 全 係 數 之 比 較

極限抗拔摩擦 安 全 係 數
規範名稱
阻力推估方式 平 時 地 震 時
日本建築基礎 取受壓時之 3 1.5
構造設計指針 2/3
日本道路橋 與受壓時相同 6 3
示方書
日本國鐵建造物 與受壓時相同 8 3.33 (地 震 )
設計標準 6.67 (短 期 載 重 )
日本港灣設施 與受壓時相同 3 2.5
技術基準
加 拿 大 基 礎 工 程 與 受 壓 時 相 同 6 (靜 力 學 公 式 ) -
規範 8 (N 法 )

5.3.3 側 向 支 承 力

1. 基 樁 承 受 側 向 載 重 時,其 容 許 之 側 向 支 承 力 應 不 致 使 樁 體 各 部 份 之
應力超過材料之容許應力值,且樁頂部之變位不得超過建築物所
容許之側向變位,該側向變形應考慮群樁間之相互影響及樁頭之
束制條件。
2. 使 用 斜 樁 時,其 設 計 應 考 慮 地 震 作 用 下 之 土 壤 ~ 結 構 互 制 效 應;於
可能發生地盤下陷之地區,則應考慮地盤下陷所引致之應力,以
免發生斷樁之情形。

【解說】
1. 樁 基 礎 承 受 側 向 載 重 乃 典 型 之 土 壤 與 結 構 互 制 作 用 例,樁 頂 受 側 向
力 之 作 用 而 使 前 方 土 層 發 生 側 位 移,樁 前 方 地 層 產 生 反 作 用 力,使

5-30
樁 身 承 受 彎 矩 與 剪 力。基 樁 承 受 側 向 力 之 分 析 方 法 甚 多,一 般 多 採
用 梁 置 於 Winkler 彈 性 基 礎 的 分 析 模 式,其 中 具 代 表 性 的 方 法 包 括
張 有 齡 (1937) 的 閉 合 解 法 (Closed Form Solution) , Reese and
Matlock(1956) 的 無 單 位 係 數 解 (Non-dimensional Solution) 及
非 線 性 土 壤 反 力 曲 線 法 (p-y Curve Method)。張 有 齡 早 於 1937 年
即發表各種不同邊界條件時基樁受側向載重之彈性理論解,如圖-
解 5.3-6 所 示,這 些 理 論 解 乃 基 於 地 層 之 水 平 反 力 係 數 在 地 層 深 度
方 向 呈 均 勻 分 布 而 求 得。此 外,Reese and Matlock (1956)則 針 對
地 層 反 力 係 數 隨 深 度 加 深 而 增 大 之 情 形,提 出 另 一 系 列 之 理 論 解 如
圖 -解 5.3-7 所 示 。 對 於 考 慮 地 層 非 線 性 反 力 參 數 及 較 複 雜 之 地 層
或 接 頭 狀 況 時,欲 具 體 描 述 反 力 係 數 之 非 線 性 變 化 關 係,則 可 採 用
p-y 曲 線 法 , 其 求 解 方 法 可 參 考 Reese 相 關 文 獻 。
承受水平荷重之基樁,除應檢核其斷面強度外,亦需對基樁受
力後之樁頭水平位移加以限制。樁頭側向容許變位量須考量所支承
上部構造物之使用機能,並防止樁頭產生過大之塑性位移。若樁頭
發生過大之塑性位移時,於地震、風力等載重作用下,樁基礎將因
殘留變位之累加,而嚴重影響樁基礎之穩定及安全。日本「道路橋
示 方 書‧ 同 解 說 」(1996)即 基 於 防 止 樁 基 礎 發 生 過 大 之 殘 留 變 位 量,
建 議 樁 頭 之 水 平 變 位 量 應 低 於 1%樁 徑 或 1.5cm。 至 於 國 內 之 工 程
設計,由於尚缺乏足夠之側向樁載重試驗結果以驗証適當的樁頭容
許水平位移量,目前常採用之樁頭容許水平變位量,於平時狀態取
1.0cm, 而 地 震 狀 態 時 取 1.5cm, 惟 若 有 足 夠 之 現 場 側 向 載 重 試 驗
可資驗証時,此一水平容許變位量應據以調整,以符合安全、經濟
之原則。
2. 群 樁 基 礎 中 若 包 含 有 斜 樁 時 , 其 軸 向 支 承 力 之 水 平 分 量 可 用 於 分 擔
群樁基礎之側向作用力,其分擔比例應依基樁之水平勁度比決定
之,並須注意是否會產生應力集中現象。
在地震作用之情況下,基樁除承受上部構造物所傳來之慣性力
外,同時亦受地盤反覆側向變位之影響,故應從事土壤~結構互制

5-31
作用之分析,仔細檢核斜樁之應力分布情形。此外,位於沉陷嚴重
之地區,斜樁可能受地盤沉陷之影響而承受額外之載重,樁身彎矩
因而加大,容易產生斷樁現象。

5-32
圖 -解 5.3-6 側 向 荷 重 基 樁 理 論 解 (Chang,1937)

5-33
圖 -解 5.3-6 (續 )

5-34
圖 -解 5.3-7 受 水 平 力 作 用 長 樁 應 力 及 變 形 之 理 論 解 比 較
(日 本 土 質 工 學 會 ,1993)

5-35
5.3.4 負 摩 擦 力

1. 基 樁 四 周 之 地 層,若 可 能 發 生 相 對 於 基 樁 之 沉 陷 位 移 情 形,則 設 計
時應檢討負摩擦力發生之可能性與大小,並檢核基樁之安全性。
2. 單 樁 所 受 之 負 摩 擦 力 P fn 應 考 慮 中 立 點 以 上 所 有 負 摩 擦 力 之 總 和 。
3. 中 立 點 位 置 係 依 樁 支 承 地 層 與 樁 四 周 壓 縮 地 層 之 相 對 勁 度 而 定,設
計時應予檢討。
4. 使 用 群 樁 之 情 形,可 考 慮 群 樁 之 相 互 影 響,將 設 計 負 摩 擦 力 予 以 折
減。
5. 考 慮 基 樁 之 負 摩 擦 力 時 , 應 按 下 式 檢 討 其 安 全 性 :

P  P  / A  
fn p sa 式 (5.3-7)
( P  P )  Q  R  / 1.2
fn p f 式 (5.3-8)
式內
P  樁 頂 部 之 長 期 軸 向 荷 重 (tf)
Pfn  中 立 點 以 上 之 負 摩 擦 力 總 和 (tf)
Q p  樁 端 點 之 極 限 支 承 力 (tf)
R f  樁 身 中 立 點 以 下 之 正 摩 擦 阻 力 (tf)
A p  樁 身 斷 面 積 (m 2 )
 sa  樁 材 料 之 短 期 容 許 應 力 強 度 (tf/m 2 )
6. 於 考 慮 地 震 力 、 風 力 、 衝 擊 力 、 車 輛 等 短 期 載 重 情 況 時 , 可 不 計 負
摩擦力之影響。
7. 基 樁 若 使 用 特 殊 表 面 處 理,以 減 低 負 摩 擦 力 時,則 設 計 之 負 摩 擦 力
值可依實際量測效果予以折減。

【解說】
1. 樁 表 面 之 摩 擦 阻 力 係 因 樁 體 與 地 層 之 相 對 位 移 而 產 生 , 如 圖 - 解
5.3-8 所 示 , 當 樁 體 向 下 移 動 之 趨 勢 大 於 土 體 之 下 沉 速 率 時 , 土 體

5-36
對樁表面可提供一向上之阻力,此阻力即一般計算樁支承力時之正
摩 擦 力 (positive skin friction);而 當 樁 基 周 邊 地 層,因 地 表 填 土 或
抽取地下水等情形以致樁周邊地層發生大量壓縮及沉陷時,地層之
移動趨勢大於樁體下沉速度,此時樁表面受一向下摩擦力作用,使
樁 軸 向 之 作 用 力 增 加 , 此 摩 擦 力 即 稱 為 負 摩 擦 力 (negative skin
friction)(歐 晉 德 ,1987)。

圖 -解 5.3-8 基 樁 支 承 力 機 制 示 意 圖 (歐 晉 德 ,1987)

2. 負 摩 擦 力 發 生 的 主 要 原 因 大 致 為 :
(1) 基 樁 座 落 於 回 填 土 地 層 中 , 當 樁 周 圍 之 壓 縮 性 土 壤 受 回 填 土 之
載重而發生壓縮沉陷現象,導致負摩擦力之發生。
(2) 基 樁 座 落 於 高 敏 感 性 之 黏 土 地 層 中 , 於 打 樁 過 程 中 , 樁 體 四 周
土層發生擾動,完工後逐步壓密而生負摩擦力。
(3) 由 於 抽 取 地 下 水 , 而 產 生 區 域 性 的 地 盤 下 陷 , 此 現 象 在 正 常 壓
密或輕度過壓密的黏土地層中最為明顯。
3. 一 般 人 常 以 為 負 摩 擦 力 只 發 生 於 軟 弱 粘 土 層 中 , 其 實 並 不 完 全 正

5-37
確,只要樁周邊地層發生相對於基樁之位移就有可能發生負摩擦
力 。 在 基 樁 工 程 界 中 , 負 摩 擦 力 問 題 自 1960 年 代 始 受 到 注 意 , 在
1970 年 代 中 , 由 於 大 型 工 程 之 逐 漸 增 加 , 在 地 盤 下 陷 較 嚴 重 的 區
域 如 曼 谷、東 京 等 區 域 或 黏 土 層 極 厚 的 區 域 如 瑞 典、挪 威、芬 蘭 等 ,
因負摩擦力而發生基樁失敗案例,負摩擦力問題乃受到相當重視。
根據研究顯示,基樁所受負摩擦力之大小及範圍受下列因素影
響,諸如:
(1) 基 樁 四 周 及 端 點 下 方 地 層 種 類 之 影 響 - 包 含 地 層 之 壓 縮 性 、 強
度、基樁四周地層與樁端點下方地層之相對勁度等。
(2) 超 加 載 重 (surcharge) 或 地 下 水 位 變 化 之 情 況 - 包 含 超 加 載 重
施加的時間及速率、相對於基樁施工之時、地下水位洩降的範
圍及水位上下之變化程度。
(3) 基 樁 本 身 之 性 質 - 包 含 基 樁 材 料、形 狀、群 樁 的 配 置 及 間 距 等。
以上各因素均可能影響負摩擦力發生的範圍以及大小,近年
來 , 此 類 研 究 資 料 已 逐 漸 增 多 , 如 圖 -解 5.3-9 係 日 本 國 鐵 (1978)之
實 測 結 果,顯 示 樁 長 變 化 及 端 點 支 承 地 層 不 同 時,其 所 得 之 負 摩 擦
力 值 具 相 當 之 變 化 (歐 晉 德 ,1987)。

圖 -解 5.3-9 基 樁 負 摩 擦 力 觀 測 結 果 (日 本 國 鐵 ,1978)

5-38
台灣西部濱海地區,有許多因超抽地下水而發生嚴重沉陷之區
域,或 因 抽 砂 回 填 而 可 能 發 生 長 期 沉 陷 之 新 生 地 區,在 這 些 地 區 的
樁 基 礎 並 不 一 定 會 受 負 摩 擦 力 之 作 用,大 致 與 下 列 因 素 有 關,須 仔
細評估:
(a) 基 樁 承 載 方 式
(b) 樁 長 與 抽 取 地 下 水 之 深 度
(c) 填 土 與 基 樁 施 工 之 先 後 次 序 及 時 間 差
(d) 地 層 沉 陷 速 率
4. 基 樁 表 面 摩 擦 力 之 產 生 , 乃 在 於 地 層 與 樁 體 間 發 生 相 對 位 移 , 在 基
樁受垂直力作用時,壓縮土層與樁體間之相對移動趨向因受樁端點
阻力之影響,於樁身上之某深度位置,自樁體位移小於土體位移之
現象轉換成樁體位移大於土體位移,亦即於此位置,樁體與土層間
不 具 相 對 位 移,此 點 稱 為 中 立 點 (neutral point),如 圖 -解 5.3-8(b)
所示於中立點以上部份,樁身承受負摩擦力作用,而中立點以下部
份之樁身則承受正摩擦力作用。
中立點大致位於壓縮地層中樁長的百分之六十六至百分九十七
之 位 置,視 壓 縮 土 層 與 樁 端 點 地 層 間 之 相 對 勁 度 而 異,如 貫 入 岩 盤
中 之 點 承 樁,其 中 立 點 則 接 近 樁 底 端,負 摩 擦 力 幾 乎 在 全 部 樁 身 表
面 發 生,若 樁 係 穿 過 壓 縮 層 而 進 入 較 緊 密 砂 層 中,則 中 立 點 位 置 約
在 壓 縮 層 與 砂 層 界 面 上 方 若 干 距 離,因 此 若 將 負 摩 擦 力 的 發 生 長 度
考 慮 為 基 樁 在 壓 縮 層 中 之 全 長,通 常 偏 於 保 守,日 本 建 築 學 會 之「 建
築 基 礎 構 造 設 計 規 準 同 解 說 」 (1974)中 即 建 議 中 立 點 深 度 Ln  為 :
(1) 摩 擦 樁 及 局 部 點 承 樁 (端 點 貫 入 阻 力 N 值 小 於 20 之 情 形 )

Ln  0.8L 式 (解 5.3-10)
(2) 點 承 於 砂 土 或 砂 礫 土 層 基 樁

Ln  0.9 L 式 (解 5.3-11)
(3) 點 承 樁 於 岩 盤 或 極 堅 實 黏 土 層 (土 丹 )之 基 樁

Ln  1.0 L 式 (解 5.3-12)

5-39
上 式 中 之 L, 對 摩 擦 樁 而 言 , 代 表 全 部 樁 長 , 對 其 他 樁 而 言 ,
代表樁頂至壓縮土層底部界面之長度。
5. 計 算 負 摩 擦 力 之 方 式 有 很 多 種 , 歐 晉 德 (1987)曾 做 有 系 統 之 整 理 ,
甚具參考價值。若以有效應力法估算則可依下式計算

f n   v K tan  f   v 式 (解 5.3-13)
2
式 中 , f n  樁 身 負 摩 擦 力 (tf/m )
K =土 壤 側 壓 係 數
 f =土 壤 與 基 樁 表 面 間 之 有 效 摩 擦 角 (度 )
2
 v =地 層 之 有 效 覆 土 壓 力 (tf/m )
上式中,  為無單位之係數,其值大小不僅與地層特性有關,亦受
基樁施工方式之影響,打入式基樁之  值即較鑽掘式基樁為大。表
-解 5.3-7 及 表 -解 5.3-8 分 別 為 Garlanger(1974)及 日 本 鋼 管 樁 協 會
(1978)針 對 不 同 地 層 所 做 之 建 議 值 。

表 -解 5.3-7  建 議 值 (Garlanger,1974)

土 層 
粘土 0.2 -0.25
粉土 0.25 -0.35
砂土 0.35 -0.50

表 5.3-8  建 議 值 (日 本 鋼 管 樁 協 會 ,1978)

土 層 砂 含 量 (%) 
粘土及粉土 20 以 下 0.2 -0.25
砂質粘土及粉土 20-50 0.25 -0.35
砂 質 土 (N<10) 50-70 0.35 -0.50

5-40
圖 -解 5.3-10 摩 擦 力 f n 與 N 值 之 關 係 (日 本 鋼 管 樁 協 會 ,1978)

此 外,日 本 鋼 管 樁 協 會 (1978)亦 統 計 負 摩 擦 力 與 標 準 貫 入 試 驗 N
值 之 關 係 如 圖 -解 5.3-10, 據 此 , 砂 土 層 之 負 摩 擦 力 可 依 下 式 計 算
N 2
(tf/m )
fn  3  式 (解 5.3-14)
5
式 中 N 為 基 樁 周 邊 地 層 之 平 均 SPT-N 值。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在 台 灣 西 岸
高 液 化 潛 能 地 區,或 因 擔 心 液 化 問 題,或 為 增 加 基 樁 側 向 支 承 力 之
需 求,有 些 設 計 理 念 會 在 樁 基 週 邊 施 以 深 層 夯 實 之 地 層 改 良,使 樁
基 週 邊 之 SPT-N 值 大 幅 提 高,這 類 情 況 下 若 週 邊 土 壤 發 生 相 對 於 基
樁 之 向 下 位 移 時,基 樁 承 受 之 負 摩 擦 力 亦 將 大 幅 提 高,檢 核 負 摩 擦
力 安 全 性 時 , 應 以 改 良 後 之 SPT-N 值 或 採 較 高 之  值 計 算 。
6. 在 基 礎 設 計 中 , 安 全 係 數 的 選 擇 與 設 計 參 數 的 可 靠 性 有 關 , 包 含 載
重的精確度,以及地層強度的變化範圍,在考慮負摩擦力之場合,
安全係數之選擇較一般情況略為複雜。當基礎具負摩擦力作用之可
能性時,設計上可分別考慮採用部份安全係數或整體安全係數,目
前工程界普遍採用者為整體安全係數,即如下式所示:

( P  Pfn )  (Q p  R f )/FS 式 (解 5.3-15)

5-41
其 中 FS 即 為 單 一 之 總 體 安 全 係 數 , FS 在 美 國 海 軍 Design Manual
(NAVFAC DM-7.2,1982)建 議 採 用 1.0,日 本 建 築 學 會 (1974)則 建 議
採 用 1.2 至 1.5 之 值。而 就 材 料 強 度 而 言,需 注 意 負 摩 擦 力 發 生 後 ,
基 樁 軸 向 力 最 大 點 即 在 中 立 點,故 應 採 下 式 檢 核 中 立 點 處 基 樁 材 料
之容許應力。

( P  Pfn )   sa  A p 式 (解 5.3-16)

7. 當 使 用 群 樁 時 , 若 基 樁 間 距 小 於 某 一 特 定 距 離 , 則 基 樁 本 身 與 土 壤
之互制作用將使樁基所受負摩擦力減低。因此,單樁之負摩擦力計
算 應 用 於 群 樁 負 摩 擦 力 計 算 時 可 做 一 折 減 。 圖 -解 5.3-11 為 日 本 清
水 建 設 研 究 所 (1978)量 測 群 樁 中 各 單 樁 負 摩 擦 力 行 為 之 實 証 。

圖 -解 5.3-11 群 樁 對 負 摩 擦 力 之 影 響

5-42
5.4 基 樁 間 距 及 群 樁 總 支 承 力

5.4.1 基 樁 間 距

樁基礎之各單樁間應保持適當間距,原則上各單樁中心間距應符
合下列規定。間距小於規定者,應視地層條件、基樁種類及施工方式
審慎檢討群樁之互制效應。
1. 設 置 木 樁 時 , 其 中 心 間 距 不 得 小 於 樁 頭 直 徑 之 2 倍 , 且 不 得 小 於
60cm。
2. 設 置 預 鑄 混 凝 土 樁 時 , 其 中 心 間 距 不 得 小 於 樁 頭 直 徑 之 2.5 倍 , 且
不 得 小 於 75cm。
3. 設 置 鋼 樁 時,其 中 心 間 距 不 得 小 於 樁 頭 寬 度 或 直 徑 之 2 倍,且 不 得
小 於 75cm。 若 採 用 底 部 封 閉 式 之 鋼 管 樁 , 其 中 心 間 距 不 得 小 於 樁
徑 之 2.5 倍 , 且 不 得 小 於 75cm。
4. 設 置 場 鑄 混 凝 土 樁 時 , 其 中 心 間 距 原 則 上 不 得 小 於 樁 頭 直 徑 之 2.5
倍 , 且 不 得 小 於 樁 直 徑 加 1m。
5. 設 置 擴 座 基 樁 時 , 其 中 心 間 距 不 得 小 於 樁 頭 直 徑 之 3.0 倍 , 且 不 得
小 於 擴 座 寬 度 加 1m。

【解說】
基樁最小間距的規定,主要係考量下列兩項因素:
(1) 減 少 鄰 近 基 樁 施 工 之 影 響 :
若基樁間距過小,當施工時發生樁位偏移或傾斜時,即可能
造成相鄰基樁十分接近,在樁承受載重時,局部區域的應力集中
對樁基支承力之發揮與沉陷控制均相當不利;此外粘土層中之打
入式基樁,若樁距過密則於打設時易造成樁周土壤隆起連帶使鄰
樁上浮、側移與傾斜,導致樁端支承力降低,甚而喪失,基樁亦
可能因此而發生斷折情形。

5-43
(2) 減 少 群 樁 效 應 之 影 響 :
基樁受載重時,相鄰樁間之應力影響圈會重疊,將會造成群樁
效應,應力重疊之程度與基樁載重及樁間距有關,若間距不足,可
能導致土壤產生剪力破壞或超量沉陷,以及樁群內部與外圍的基樁
受力不均勻之現象。
若 要 使 群 樁 受 力 時 各 樁 彼 此 不 互 相 影 響,其 間 距 通 常 需 達 6~8
倍樁徑以上,在工程應用上較難接受。由相關研究顯示,當樁距小
於 2~3 倍 樁 徑 時 , 群 樁 破 壞 較 接 近 整 體 基 礎 塊 的 破 壞 模 式
(Fleming ,1985)。世 界 各 國 許 多 規 範 規 定 基 樁 最 小 間 距 約 為 樁 頭 直
徑 的 2 至 3.5 倍 , 加 拿 大 基 礎 工 程 手 冊 (1985)則 建 議 再 加 上 樁 長 度
的 考 量 。 本 規 範 參 考 日 本 建 築 學 會 建 築 基 礎 構 造 設 計 指 針 (1988)之
最 小 樁 距 規 定 , 原 則 上 最 小 間 距 為 樁 頭 直 徑 的 2.5 倍 , 且 不 得 小 於
75cm;惟 考 量 特 殊 情 形,如 打 入 式 鋼 樁 其 對 周 圍 土 壤 之 擠 壓 變 形 量
較小,基樁彼此間相互影響之程度較小,因此降低最小間距值;場
鑄混凝土樁施工時因對周圍土壤造成鬆弛及澆灌後樁體的成形時間
因 素 , 因 此 限 制 最 小 樁 間 距 為 樁 頭 直 徑 之 2.5 倍 , 且 不 得 小 於 樁 直
徑 加 1m; 擴 座 基 樁 則 提 高 最 小 間 距 值 , 以 減 少 擴 座 施 工 過 程 可 能
對鄰樁造成的影響及端點應力重疊影響。

5.4.2 群 樁 總 支 承 力

1.群 樁 垂 直 支 承 力
(1)座 落 於 堅 實 地 層 中 且 其 下 方 無 軟 弱 土 層 之 點 承 樁 , 其 間 距 大 於 第
5.4.1 節 之 規 定 者 , 群 樁 之 總 支 承 力 為 各 單 樁 端 點 支 承 力 之 和 。
(2)座 落 於 砂 土 層 中 之 群 樁,其 間 距 大 於 第 5.4.1 節 之 規 定 者,群 樁 之
總支承力為單樁支承力之和。
(3)座 落 於 粘 土 層 之 群 樁 , 其 總 支 承 力 可 分 別 依 下 列 方 法 計 算 , 並 以
其中較小者為設計值。

5-44
將 群 樁 視 為 一 整 體 之 基 礎 塊,並 以 其 底 面 之 支 承 力 及 四 周 摩 擦
阻力之和,為整體之支承力。
以 單 樁 之 摩 擦 阻 力 乘 以 樁 數 後 之 總 和 , 再 乘 以 適 當 之 折 減
值,加上各單樁端點支承力之總和,為群樁之整體支承力。

2.群 樁 拉 拔 力
群樁之容許拉拔力,應就下列二計算結果,取其較小者:
(1)群 樁 之 各 單 樁 容 許 抗 拔 力 之 總 和 。
(2)按 下 式 之 計 算 所 得 。

Rat  W  LU G / FS 式 (5.4-1)


式內
R at = 群 樁 之 短 期 容 許 抗 拔 力 (tf)
W= 群 椿 間 土 壤 及 樁 體 之 總 重 量,並 應 考 慮 地 下 水 之 影 響 (tf)
U G = 群 樁 之 外 圍 周 邊 長 度 (m )
L= 樁 長 (m )
 = 土 壤 之 抗 剪 強 度 (tf/m 2 )
FS  基 樁 抗 拔 安 全 係 數 , 短 期 載 重 為 3.0, 長 期 載 重 為 6.0。
3.群 樁 側 向 支 承 力
若 地 表 面 呈 水 平,設 計 地 盤 面 位 於 樁 帽 底 部 且 基 樁 間 距 大 於 第 5.4.1
節之規定者,以各單樁側向支承力之和,為群樁之總支承力。
4.群 樁 負 摩 擦 力
群樁之負摩擦力,可考慮各樁之相互影響予以折減。群樁中單樁之
負摩擦力,應就下列二計算結果,取其較大者:

U G  Li i  AG  s L fn
(1) P fn  式 (5.4-2)
np
如 圖 5.4-1 所 示 , 式 中
Pfn  中 立 點 以 上 各 樁 之 負 摩 擦 力 平 均 值 (tf)
U G  樁 群 之 外 圍 周 邊 長 度 (m )
Li  基 礎 底 面 至 中 立 點 間 各 土 層 之 厚 度 (m )

5-45
 i  基 礎 底 面 至 中 立 點 間 各 土 層 之 剪 力 強 度 (tf/m 2 )
AG  扣 除 樁 斷 面 積 之 樁 群 底 面 積 (m 2 )
L fn  基 礎 底 面 至 中 立 點 之 距 離 (m )
 S  L fn 間 土 壤 之 平 均 有 效 單 位 重 (tf/m 3 )
nP  樁 數
A
(2) p fni  i Pfno 式 (5.4-3)
A0
式 中 , P fni  群 樁 中 任 一 樁 之 負 摩 擦 力 (tf)
Pfno  不 考 慮 群 樁 效 應 之 單 樁 負 摩 擦 力 (tf)
Ai  圖 5.4-2 所 示 各 樁 之 負 摩 擦 力 分 擔 面 積 (m 2 )
D 2
A0  re 
2
(m 2 )
4
1/ 2
 Df D 2 
re =    (m)
  S
4 
D  樁 徑 (m)
f  表 面 負 摩 擦 力 (tf/m 2 )

圖 5.4-2 群 樁 中 計 算 單 樁 所
圖 5.4-1 群樁之負摩擦力 受負摩擦力之分擔面積

5-46
【解說】
1. 受 基 樁 與 土 壤 間 互 制 效 應 之 影 響 , 群 樁 支 承 力 不 一 定 等 同 於 單 樁 支
承力之和,而與基樁種類、地層條件及基樁間距有關。但由於對樁
帽的影響、沿樁身的摩擦力分佈、樁與樁的應力重疊、施工過程對
鄰 近 土 壤 的 影 響、以 及 時 間 因 素 如 壓 密、復 硬 性、地 下 水 位 變 化 等 ,
其影響程度均甚難評估,因此工程應用上常採簡化的方式,考慮單
樁支承力乘以樁數之總和,或將群樁視為一整體基礎塊,即樁間土
壤與樁一起移動時發揮之支承力,比較兩種情況取較小者為群樁支
承力;通常,在樁間距小時,較可能產生由後者控制群樁支承力。
座落於堅實地層如緊密砂層或堅硬卵礫石層之點承樁,因其應
力 重 疊 效 應 對 基 樁 端 點 支 承 力 之 發 揮 機 制 影 響 不 大,故 只 要 間 距 大
於 第 5.4.1 節 之 規 定 者 , 群 樁 之 總 支 承 力 可 視 為 各 單 樁 端 點 支 承 力
之和。
座落於砂土層中之打入式基樁,因基樁貫入過程已使土壤趨於
緊 密,基 樁 週 邊 及 端 點 土 壤 不 論 是 密 度、SPT-N 值 或 是 CPT- q c 值 均
較原土壤為高,因此一般亦考慮群樁之總支承力為單樁支承力之
和 。 座 落 於 砂 土 層 之 鑽 掘 式 基 樁 , 間 距 在 約 6-8 倍 樁 徑 以 下 時 , 本
應 考 慮 群 樁 效 應 做 適 度 之 折 減,惟 考 慮 樁 帽 對 群 樁 整 體 支 承 力 之 貢
獻 , 若 經 確 認 樁 帽 與 其 下 方 土 壤 不 致 分 離 , 且 基 樁 間 距 大 於 5.4.1
節 者,可 不 予 折 減 ,以 單 樁 支 承 力 之 和 為 群 樁 總 支 承 力 。座 落 於 粘
土 層 (尤 其 在 高 靈 敏 度 的 土 層 )之 群 樁 , 樁 帽 提 供 之 支 承 力 貢 獻 尚 無
法 涵 蓋 群 樁 互 制 影 響 引 致 之 支 承 力 損 失,故 其 群 樁 垂 直 支 承 力 應 就
第 5.4.2 節 的 規 定 予 以 適 當 考 量 。
2. 式 (5.4-1)中 的 W 是 群 樁 間 土 壤 與 樁 體 之 總 有 效 重 量,由 於 係 一 確 定
之抗拉拔因素,故未考慮安全係數,惟在決定容許拉拔力時,受拉
拔 時 之 樁 身 摩 擦 阻 力 安 全 係 數 , 仍 應 依 表 5.3-3 之 支 承 力 推 估 公 式
安全係數規定。
3. 基 樁 間 距 約 在 6~8 倍 樁 徑 以 下 時,群 樁 的 側 向 支 承 力 須 折 減,惟 並
無考慮樁帽對整體側向支承力的效應。一般的設計條件下,樁帽通

5-47
常為剛性,若設計地盤面位於樁帽底部,則側向力應為樁帽與土壤
間的摩擦力、被動土壓力及基樁所共同承受,非單獨由基樁承受;
且側向力作用之下,一般樁帽的側向位移均不大,樁間彼此的影響
程 度 也 相 對 的 降 低 , 因 此 在 樁 間 距 大 於 5.4.1 節 者 可 不 予 折 減 。 但
若設計地盤面非位於樁帽底部時,在相同位移條件之下,群樁側向
支承力須予以適當折減。
4. 群 樁 負 摩 擦 力 的 折 減 係 參 考 日 本 道 路 橋 示 方 書 之 建 議 , 式 (5.4-2)
係將群樁視為一整體之基礎塊,假設負摩擦力沿群樁基礎塊表面發
生 時 , 分 擔 至 群 樁 間 各 單 樁 之 負 摩 擦 力 。 式 (5.4-3)則 係 假 設 負 摩 擦
力 沿 樁 群 中 各 單 樁 表 面 發 生,當 樁 距 較 大 時 依 式 (5.4-3)計 算 得 之 群
樁中各單樁負摩擦力可能與單樁負摩擦力相同,但當基樁間距小於
某一值時,負擔摩擦力將因相鄰基樁重疊效應之影響而減少。

5.5 變 位 量

5.5.1 單 樁 沉 陷 量

單樁之沉陷量應包含樁身受壓之變形量,及載重造成樁尖底部地
層之變形量。

【解說】
樁受載重作用所產生之樁頭瞬時沉陷量可區分為三部份,即樁體
受壓之彈性變形量,傳遞至樁尖之端點載重與樁身摩擦力分別引致之
地 層 沉 陷 量 , 上 述 三 項 可 依 Vesic(1977)半 經 驗 方 式 推 求 。
(1) 樁 體 彈 性 變 形 量 , W s (m)

WS  Qb  QS 
L
式 (解 5.5-1)
AEP

式 中 Q b =工 作 載 重 作 用 下 之 基 樁 端 點 載 重 (tf )
Q S =工 作 載 重 作 用 下 之 樁 身 摩 擦 力 (tf )

5-48
L =樁 長 (m)
A =基 樁 截 面 積 ㎡
E P =基 樁 彈 性 模 數 (tf/㎡ )
 =基 樁 樁 身 摩 擦 力 分 佈 型 態 之 係 數
一 般 基 樁 樁 身 摩 擦 力 之 分 佈 呈 各 種 不 同 型 態 (圖 5.5-1), 於 凝
聚 性 土 壤 呈 矩 形 分 佈 (  =0.5) , 非 凝 聚 性 土 壤 則 呈 立 三 角 形 分 佈
(  =0.67); 若 受 長 期 潛 變 及 土 壤 壓 密 特 性 之 影 響 ,  值 宜 以 樁 載 重 試
驗結果決定之。

α =0.5 α =0.5 α =0.67 α =0.33

圖 -解 5.5-1 樁身摩擦力分佈型態與α 值

(2) 樁 端 荷 重 所 引 致 之 沉 陷 量 , W pp (m)
C p Qb
W pp  式 (解 5.5-2)
Bq 0
式 中 B  樁 徑 (m)
q0  樁 端 點 之 極 限 支 承 壓 力 (tf/㎡ )
C p  經 驗 常 數,與 土 壤 種 類 及 施 工 法 有 關,如 表 -解 5.5-1
所示

表 -解 5.5-1 不 同 土 壤 種 類 及 樁 種 所 採 用 之 C p 值

土壤種類 打入式基樁 鑽掘式基樁

砂 土 (緊 密 至 疏 鬆 ) 0.02~ 0.04 0.09~ 0.18

粘 土 (堅 實 至 軟 弱 ) 0.02~ 0.03 0.03~ 0.06

粉 土 (緊 密 至 疏 鬆 ) 0.03~ 0.05 0.09~ 0.12

5-49
(3) 樁 身 摩 擦 力 所 引 致 之 沉 陷 量 , WPS (m)
C S QS
WPS  式 (解 5.5-3)
Dqo

式 中 D =樁 埋 置 長 度 (m)

C S =經 驗 常 數 =  0.93  0.16 D CP 式 (解 5.5-4)


 B

(4) 單 樁 總 沉 陷 量 , WO

WO  WS  WPP  WPS 式 (解 5.5-5)

於載重作用下之基樁沉陷行為受到甚多因素之影響,實際基樁
之沉陷量仍應以樁載重試驗結果印証之。

5.5.2 群 樁 沉 陷 量

群樁之沉陷量應考慮樁身受壓之變形量,及群樁底部地層受群樁
合 力 影 響 而 生 之 變 形 量 。 若 底 部 地 層 為 可 壓 縮 性 土 壤 時 , 應 依 第 4.4
節規定之方法,計算其沉陷量。

【解說】
在一般常用樁距條件下,由於相鄰基樁之應力重疊,導致地層所
受應力增大且應力影響深度加深,因此群樁之沉陷量與沉陷延續時間
往往大於單樁之情形。
由以往之研究結果顯示,群樁之沉陷量與地層條件、樁徑大小、
載重與極限支承力比值、基樁施工方法、樁長、樁基寬度、樁長比以
及樁帽支承效應等有密切之關係,目前之研究尚無法提出一套能考慮
眾多複雜因素之群樁基礎沉陷計算方法,一般實務上多以等似墩基模

5-50
式之近似方法推估群樁基礎之沉陷量。
等似墩基模式即將樁群及其所圍成之土壤視為一塊狀墩基礎,基
礎之尺寸即為樁群外緣所圍成之範圍,沉陷之計算方式,一般則按淺
基 礎 如 第 4.4 節 所 述 之 方 法 估 算 , 至 於 假 想 墩 基 礎 底 面 之 位 置 , 則 視
樁 群 座 落 之 土 層 性 質 與 分 佈、以 及 基 樁 之 承 載 行 為 等 而 定,可 參 考 圖 -
解 5.5-2 決 定 之 。
利用前述方法所估算得之沉陷量通常會較保守,特別是對樁長較
深 之 情 形 常 有 高 估 之 現 象 , 此 係 因 樁 基 礎 實 際 之 應 力 分 佈 與 圖 -解
5.5-2 之 假 設 不 一 致 所 致 , 建 議 可 參 考 Geddes (1966)推 導 之 公 式 估 算
地層之應力增量,再據以推估樁基之沉陷,可得較合理之沉陷值。

圖 -解 5.5-2 簡化群樁荷重作用面及應力傳遞方式

5.5.3 群 樁 側 向 變 位 量

群樁之變位量得將樁帽視為剛體,基樁及周圍地盤視為彈性體並
依結構理論分析推估之。

【解說】
基樁承受側向力之作用為樁體-土壤的互制行為,當樁頭有側向
力或力矩作用時,基樁須靠周圍土壤的變位以產生反力抵抗之,即土
壤必須足以承受外力之合應力,且必須在容許變位之下;上述側向變

5-51
位應同時考慮群樁間之相互影響及樁頭之束制條件。
考 慮 容 許 變 位 之 限 制 , 群 樁 之 側 向 變 位 分 析 一 般 係 以 Winkler 之
彈性基礎梁為理論依據,考慮土壤於線彈性或彈塑性模式下,基樁承
受水平力或彎矩等外力作用下之變形行為。分析時通常假設樁帽為剛
體,基樁及周圍地盤為彈性體,根據單樁之水平地盤反力係數,及不
同基樁配置與樁頭束制條件,依結構理論求解群樁之垂直與水平變位
及轉角。
基 於 土 壤 非 為 彈 性 體 之 事 實,Reese & Matlock 則 根 據 實 際 側 向 樁
載 重 試 驗 資 料 , 提 出 土 壤 非 線 性 關 係 之 基 樁 側 向 荷 重 - 變 位 曲 線 (p-y
curve)法 , 配 合 彈 性 基 礎 梁 理 論 及 電 腦 數 值 解 析 , 可 同 時 分 析 群 樁 於
不同土層分佈、基樁型式、配置及外力狀況下之側向行為。

5.5.4 容 許 變 位 量

樁 基 礎 之 容 許 變 位 量 應 依 第 4.4.8 節 及 第 5.3.3 節 之 原 則 考 慮 , 而
以其所支承構造物之容許變位量為度。

【解說】
經由樁帽之連結,群樁多形成剛性較淺基礎為大之基礎系統,對
於滿足支承力需求之群樁基礎,於工作載重作用下之變位應符合上部
結構之容許沉陷量及角變量為設計基準。
一 般 基 樁 (彈 性 基 礎 )之 水 平 變 位 量 以 限 制 在 彈 性 變 位 量 內 為 原
則,因此除非上部構造物對變位量有非常嚴格之要求,否則容許水平
變位量為樁基礎本身所控制。依據載重試驗結果,基礎彈性變位量多
在 基 礎 寬 (或 樁 徑 )之 1%以 內,以 樁 基 礎 而 言,可 確 認 基 樁 彈 性 變 位 量
之 最 小 值 為 1.5 公 分 。

5-52
5.6 樁 體 結 構 設 計

5.6.1 木 樁

1. 樁 材 須 為 已 剝 皮 之 生 圓 木 , 不 得 有 開 裂 等 缺 陷 。
2. 圓 木 樁 最 小 直 徑 不 得 小 於 15cm, 其 直 徑 變 化 須 均 勻 , 上 下 端 中 心
點之連線不得超過樁外。
3. 木 樁 斷 面 除 須 能 承 受 基 礎 之 載 重 外,尚 應 能 承 受 搬 運、吊 樁 及 打 樁
時之最大應力,其設計須符合建築構造編第四章之相關規定,其
容許支承力應按木樁之最小斷面計算。
4. 木 樁 應 採 取 適 當 處 理 以 保 護 樁 材 免 受 菌 蟲 害 而 影 響 基 樁 品 質 。

5.6.2 預 鑄 混 凝 土 樁

1. 預 鑄 混 凝 土 樁 所 使 用 之 材 料,如 混 凝 土、鋼 筋、預 力 鋼 線、鋼 鉸 線 、


硬鋼線或鋼棒等,均須符合建築構造編相關章節之規定。
2. 預 鑄 混 凝 土 樁 之 樁 體 須 能 承 受 依 基 礎 設 計 之 載 重 及 搬 運、吊 樁 及 打
樁時之最大應力,其結構設計應符合建築構造編第六章之相關規
定。
3. 以 離 心 法 製 造 之 空 心 鋼 筋 混 凝 土 樁,其 設 計 得 比 照 CNS1260‧ A2031
之規定辦理。非以離心法製造之鋼筋混凝土樁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預 鑄 鋼 筋 混 凝 土 樁 之 混 凝 土 規 定 抗 壓 強 度 不 得 少 於
280kgf/cm 2 , 設 計 載 重 下 所 受 之 單 位 支 承 應 力 不 得 大 於 其 規 定
壓力強度之三分之一。
(2)基 樁 內 之 主 鋼 筋 , 方 樁 不 得 少 於 4 支 , 圓 樁 及 八 角 樁 不 得 少 於
6 支 ; 主 鋼 筋 直 徑 不 得 小 於 16mm, 且 鋼 筋 總 斷 面 積 不 得 少 於
樁斷面積之百分之一。
(3)主 鋼 筋 須 以 箍 筋 或 螺 筋 紮 緊,箍 筋 直 徑 不 得 小 於 6mm, 樁 兩 端
各 三 倍 樁 徑 (或 寬 度 )範 圍 內 , 箍 筋 間 距 不 得 大 於 8cm, 其 餘 部

5-53
份 間 距 不 得 大 於 20cm。
(4)混 凝 土 樁 主 鋼 筋 之 保 護 層 , 不 得 少 於 5cm。
(5)須 打 擊 入 堅 硬 地 層 之 基 樁 , 樁 尖 須 配 置 錐 形 或 平 底 形 鋼 質 或 鑄
鐵片,以防樁尖受損,樁尖端與混凝土之接觸面需足以承受打
擊時所產生之應力。
4. 以 離 心 法 製 造 之 空 心 預 力 混 凝 土 基 樁 , 其 設 計 得 依 照 CNS2602‧
A2037 之 規 定 辦 理 。 非 以 離 心 法 製 造 之 預 力 混 凝 土 樁 應 符 合 下 列
規定:
(1)預 力 混 凝 土 樁 之 混 凝 土 規 定 抗 壓 強 度 不 得 少 於 350kgf/cm 2 。
(2) 預 力 混 凝 土 樁 , 樁 長 在 10m 以 下 者 , 有 效 預 力 不 得 少 於
30kgf/cm 2,樁 長 10~15m 者,有 效 預 力 不 得 少 於 40kgf/cm 2,樁
長 15m 以 上 者 , 有 效 預 力 不 得 少 於 50kgf/cm 2 。
(3)預 力 混 凝 土 樁 之 容 許 壓 應 力 不 得 大 於 下 式 之 規 定

f c  0.33 f c  0.27 f pc 式 (5.6-1)
式內
f c  混 凝 土 容 許 壓 應 力 (kgf/cm 2 )

f c  混 凝 土 規 定 抗 壓 強 度 (kgf/cm 2 )
f pc  有 效 預 力 (kgf/cm 2 )
(4)預 力 樁 內 預 力 鋼 線 或 鋼 鉸 線 , 須 以 箍 筋 或 螺 筋 紮 緊 , 有 關 箍 筋
之 規 定 比 照 第 5.6.2 節 中 3.(3)款 之 規 定 。
(5)基 樁 內 預 力 鋼 線 或 鋼 鉸 線 之 保 護 層 得 比 照 第 5.6.2 節 中 3.(2)及
3.(4)款 之 規 定 。

【解說】
1. 預 鑄 混 凝 土 樁 樁 體 結 構 可 按 工 作 應 力 法 或 強 度 設 計 法 設 計 , 以 工 作
應力法設計時,材料之容許應力應依本節及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出 版 之 「 混 凝 土 結 構 設 計 規 範 - 附 篇 G」 之 規 定 , 採 用 強 度 設 計 法
時則應按建築構造編第六章及「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之相關規定
設計。

5-54
2. 為 避 免 基 樁 打 設 時 發 生 樁 頭 或 樁 身 破 裂 之 情 形 , 打 入 式 基 樁 於 設 計
時應對打樁時可能產生之最大壓應力與最大張應力詳加分析,必要
時 應 規 定 所 使 用 打 樁 機 之 錘 擊 能 量、樁 墊 材 質、尺 寸 及 施 工 順 序 等。
打 樁 應 力 分 析 可 藉 動 態 分 析 程 式 (如 WEAP)或 半 徑 驗 公 式 (如 宇 都 、
冬 木 公 式 (1975))等 評 估,打 樁 時 之 最 大 壓 應 力 不 得 大 於 (0.85 f C' -有
效 預 力 ) , 最 大 張 應 力 於 一 般 地 層 環 境 不 得 大 於 (0.25 f c' + 有 效 預
力 ), 在 腐 蝕 環 境 中 不 得 大 於 有 效 預 力 值 。
5.6.3 場 鑄 混 凝 土 樁

場鑄混凝土樁所使用之材料及其樁體結構設計除須依照建築構造
編第六章相關之規定外,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場 鑄 混 凝 土 樁 之 混 凝 土 規 定 抗 壓 強 度 不 得 小 於 210 kgf/cm 2 , 且 最
小 水 泥 量 不 得 低 於 300 kgf/m 3,於 水 中 或 泥 水 中 打 設 時,其 水 泥 量
不 得 低 於 375 kgf/m 3 。
2. 場 鑄 樁 澆 注 之 混 凝 土 強 度 應 視 混 凝 土 之 規 定 抗 壓 強 度 及 其 澆 注 環
境做適當之提高。於水中或泥水中打設時,澆注時採用之混凝土
強 度 應 按 規 定 抗 壓 強 度 再 提 高 35kgf/cm 2 。
3. 於 水 中 或 泥 水 中 打 設 之 場 鑄 樁 , 其 混 凝 土 容 許 壓 應 力 不 得 大 於 混 凝
土 規 定 抗 壓 強 度 之 百 分 之 二 十 二,且 不 得 大 於 60 kgf/cm 2。於 乾 燥 狀
況下打設時,其容許壓應力不得大於混凝土規定抗壓強度之四分之
一 , 且 不 得 超 過 70 kgf/cm 2 。
4. 基 樁 內 主 鋼 筋 不 得 小 於 6 支,主 鋼 筋 直 徑 不 得 小 於 19mm,且 鋼 筋 總
斷面積不得小於樁斷面積之千分之五,保護層之淨厚度不得小於
7.5cm, 箍 筋 直 徑 不 得 小 於 13mm。
5. 場 鑄 樁 之 施 工 應 儘 可 能 保 持 垂 直,原 則 上 樁 身 之 最 大 偏 心 距,不 宜
超過樁長之七十五分之一,且基樁應力分析應考慮此偏心彎矩之
影響。

【解說】
1. 場 鑄 樁 樁 體 結 構 可 按 工 作 應 力 或 強 度 設 計 法 設 計 , 以 工 作 應 力 法 設

5-55
計時,混凝土之容許應力應遵守本節第 3 條之規定,鋼筋之容許應
力 及 其 他 設 計 細 則 可 參 考「 混 凝 土 結 構 設 計 規 範 - 附 篇 G」之 規 定 。
採用強度設計法設計時則應按建築構造編第六章及中國土木水利工
程學會所編「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之各章節有關規定設計。
2. 場 鑄 混 凝 土 樁 在 距 樁 頂 面  o 之 範 圍 內 , 其 箍 筋 之 間 距 不 得 超 過 構 材
斷 面 最 小 尺 度 之 1/4, 且 不 得 大 於 10 公 分 。  o 之 長 度 不 得 小 於 (1)在
樁頂面處之構材斷面深度或任何可能發生撓曲降伏斷面處之構材深
度 。 (2)基 樁 彎 矩 反 曲 點 深 度 之 1/3。 (3)45 公 分 。 在 距 樁 頂 面  o 之 範
圍 外 ,橫 向 箍 筋 之 間 距 不 得 超 過 構 材 斷 面 最 小 尺 度 之 1/2, 且 不 得 大
於 60 公 分 。

5.6.4 鋼 樁

1. 鋼 樁 包 括 鋼 殼 樁、鋼 管 樁 及 型 鋼 樁 ,使 用 鋼 材 之 品 質 、形 狀 及 尺 寸
等,原 則 上 應 符 合 國 家 標 準。鋼 樁 外 露,可 能 銹 蝕 之 鋼 材 厚 度,不
得考慮承受應力,否則應施予防蝕保護。
2. 鋼 殼 樁
(1)為 在 基 樁 位 置 先 行 打 入 底 部 密 閉 式 之 金 屬 或 鋼 殼 套 , 再 行 灌 注
混 凝 土 或 鋼 筋 混 凝 土 而 成 之 樁 。 其 殼 套 厚 度 不 得 小 於 1.8mm,
樁 徑 不 得 小 於 45cm, 樁 尖 部 份 直 徑 不 得 小 於 20cm。
(2)鋼 殼 樁 之 金 屬 或 鋼 殼 套 , 不 得 視 為 基 樁 支 承 載 重 之 一 部 份 。
(3)鋼 殼 樁 內 灌 注 混 凝 土 之 規 定 壓 力 強 度 不 得 小 於 210 kgf/cm 2 ,鋼
筋混凝土樁體之設計應符合建築構造編第六章之相關規定。
3. 鋼 管 樁
(1)為 在 基 樁 位 置 先 行 打 入 鋼 管 , 以 作 為 支 承 載 重 之 基 樁 , 鋼 管 中
亦可再灌注混凝土,而使鋼管與其內之混凝土共同支承載重。
(2)鋼 管 樁 外 徑 不 得 小 於 250m m , 壁 厚 不 得 小 於 9mm。 鋼 材 之 最
低 降 伏 強 度 未 達 2550kgf/cm 2 時 , 鋼 管 之 容 許 應 力 不 得 大 於 最

5-56
低降伏強度之百分之三十五。鋼材之最低降伏強度大於
2550kgf/cm 2 時,鋼 管 之 容 許 應 力 不 得 大 於 最 低 降 伏 強 度 之 百 分
之三十。
(3)鋼 管 中 灌 注 混 凝 土 用 以 共 同 支 承 上 部 載 重 者 , 其 混 凝 土 之 規 定
抗 壓 強 度 不 得 小 於 210 kgf/cm 2。混 凝 土 之 容 許 應 力 不 得 大 於 規
定壓力強度之三分之一。
4. 型 鋼 樁
(1)為 以 型 鋼 直 接 打 入 地 層 以 支 承 載 重 之 基 樁 , 其 任 何 斷 面 厚 度 均
不 得 小 於 10m m 。
(2)型 鋼 之 翼 版 突 肢 長 度 不 得 超 過 翼 版 或 腹 版 厚 度 之 13 倍,且 翼 版
寬度不得小於型鋼深度之百分之八十,其標稱深度不得小於
200 m m 。
(3)型 鋼 樁 之 鋼 材 容 許 應 力 , 比 照 第 5.6.4 節 中 之 3.(2)款 之 規 定 。
5. 鋼 樁 應 按 實 際 需 要 , 予 以 補 強 , 以 避 免 搬 運 、 堆 置 或 打 樁 時 , 產 生
樁體變形。

5.6.5 接 樁

1. 基 樁 以 整 支 應 用 為 原 則 。 必 須 接 樁 時 , 其 樁 頭 不 得 在 地 表 下 三 公 尺
以內,且接頭不得發生脫節或彎折之現象。
2. 經 接 續 之 基 樁 , 其 容 許 壓 應 力 應 根 據 接 頭 形 式 及 接 樁 次 數 折 減 之 。
其 折 減 率 可 參 考 表 5.6-1,如 非 採 用 打 擊 方 式 設 樁 時 , 則 折 減 率 得 採
用 表 5.6-1 所 列 數 值 之 半 。

5-57
【解說】
1. 接 樁 之 位 置 應 避 開 彎 矩 應 力 大 及 地 下 水 位 上 下 變 動 之 範 圍 , 接 頭 之
斷面及強度須能承受基礎設計之載重、吊樁及打樁時之最大應力,
同時應考慮腐蝕之影響。
2. 樁 本 身 接 樁 次 數 愈 多 , 愈 影 響 到 其 本 身 可 傳 遞 之 應 力 值 , 此 種 現 象
對打入式基樁影響尤甚,因此本規範建議打入式基樁之接樁,其容
許應力值採較高之折減率。

5.7 基 樁 載 重 試 驗

5.7.1 試 驗 目 的 及 適 用 範 圍

1. 基 樁 載 重 試 驗 之 方 法 包 括 靜 載 重 試 驗、動 載 重 試 驗 或 其 他 方 式 之 試
驗,其 目 的 為 求 取 或 推 估 單 樁 於 實 際 使 用 狀 態 或 近 似 情 況 下 之 載 重
- 變 形 關 係,以 獲 得 判 斷 基 樁 支 承 力 或 樁 身 完 整 性 之 資 料。基 樁 載
重試驗可分成極限載重試驗及工作載重試驗。
2. 極 限 載 重 試 驗 係 用 以 確 定 所 選 擇 之 基 樁 於 該 基 地 之 適 用 性 及 與 設
計 極 限 支 承 力 之 符 合 性 為 主,於 下 列 情 況 時,基 樁 之 設 計,均 需 以
極限載重試驗,驗證其承受載重之能力:
(1)供 公 眾 使 用 或 極 具 重 要 性 建 築 物 之 基 樁 。
(2)基 樁 沉 陷 將 對 結 構 物 安 全 及 使 用 功 能 具 影 響 者 。
(3)於 基 地 鄰 近 地 區 之 類 似 地 層 狀 況 中,缺 乏 同 類 型 基 樁 之 載 重 試 驗
資料時。
(4)基 樁 支 承 於 軟 弱 之 地 層 狀 況 時 。
(5)基 樁 承 受 長 期 拉 拔 力 之 狀 況 。
(6)基 樁 設 計 載 重 量 超 過 一 般 之 使 用 範 圍 時 。
(7)根 據 第 5.3 節 之 計 算,所 得 之 支 承 力 與 該 地 區 之 基 樁 使 用 經 驗 值
有重大差異時。
3. 基 樁 施 工 完 成 後,應 以 工 作 載 重 試 驗 確 定 基 樁 之 支 承 力 及 施 工 品 質

5-58
符合設計需求。
4. 用 於 極 限 載 重 試 驗 之 基 樁,若 於 試 驗 中 該 樁 已 達 降 伏 狀 態,應 檢 討
其作為永久性基樁之適用性。

【解說】
1. 由 於 土 體 本 質 上 之 複 雜 性 且 其 性 質 受 施 工 行 為 之 影 響 甚 鉅 , 而 基 樁
施工後之成效有很高之不確定性,且基樁與土體間應力與變形之傳
承 行 為 亦 甚 複 雜 , 依 據 5.3 節 估 算 之 基 樁 支 承 力 實 難 以 絕 對 正 確 ,
而對於載重-變形關係之推估則更形困難,故有必要以基樁載重試
驗加以確認或修正。
2. 基 樁 載 重 試 驗 以 靜 載 重 試 驗 為 主 , 其 可 依 需 求 進 行 垂 直 支 承 力 拉 拔
力及側向支承力之載重試驗。依試樁時間及目的的不同,可盡分為
前期試驗及驗証試驗。前期試驗指於設計階段初期或之前即進行基
樁打設及極限載重試驗,除可確認基樁工法之施工可行性並訂定施
工程序外,可藉由極限載重試驗結果推求基樁之載重-變形關係及
容許支承力以作為設計之依據。而驗証試驗則於正式施工期間或完
成後進行極限載重試驗或工作載重試驗,用以確認基樁之支承力及
施工品質符合設計需求。
3. 近 年 來 由 於 電 子 科 技 之 快 速 發 展 , 與 分 析 方 法 的 進 步 , 基 樁 載 重 試
驗方法已不限於傳統靜力加載方式,包括軸向壓力脈衝試樁法
(ASTM D7383)如 靜 動 載 重 試 驗 (Statnamic Loading Test)、類 靜 力
試 樁 法 (Pseudo Static Testing), 以 及 高 應 變 動 力 載 重 試 驗 (ASTM
D4945)已 廣 泛 的 應 用 於 基 樁 之 下 壓 承 載 力 試 驗,由 於 屬 於 ASTM 認
可之試樁方法,可作為基樁承載力試驗之選項。
4. 對 於 場 鑄 之 鑽 掘 樁 及 植 入 式 基 樁 、 或 點 承 樁 , 由 於 承 載 之 土 壤 破 壞
後,強度不易完全復原,若擬將已達降伏狀態之試驗樁作為永久性
基樁使用時,應詳加檢討並做必要之折減。

5-59
5.7.2 試 樁 之 選 擇

1. 選 擇 試 驗 用 之 基 樁 應 具 代 表 性,並 就 設 計 條 件、地 層 變 化 及 施 工 狀
況選擇適當之試樁項目。
2. 試 樁 總 數 目 應 不 少 於 總 樁 數 之 百 分 之 二,且 不 應 少 於 2 支,其 中 工
作載重試驗之試樁數目不少於總樁數之百分之一,且至少應有 1
支。總 樁 數 超 過 300 支 時,得 視 地 層 狀 況 及 實 際 需 要 調 整 試 樁 數 目。
3. 基 樁 載 重 試 驗 部 份 得 採 用 動 載 重 試 驗 法,惟 動 載 重 試 驗 之 數 量 不 得
超 過 總 試 樁 數 量 之 一 半,且 動 載 重 試 驗 之 有 效 性 及 正 確 性 須 先 予 以
確認。

【解說】
1. 不 同 基 樁 種 類、樁 徑、支 承 地 層 及 受 力 方 向 均 應 進 行 基 樁 載 重 試 驗,
其總數量不得低於第 2 款之規定。對於施工品質 有疑慮或施工時發
現與設計情況有差異時,均須增加工作載重試驗數量予以驗証。
2. 以 動 載 重 試 驗 驗 証 基 樁 之 支 承 力 時 , 其 測 試 結 果 須 進 行 訊 號 比 對 分
析,並須與靜載重試驗結果進行校正,以求得適當之動力及靜力參
數後,作為其他同類基樁動載重試驗之依據,始能得到較有效及正
確之分析結果。
3. 對 於 樁 體 品 質 有 疑 慮 之 基 樁 , 可 以 動 載 重 試 驗 方 法 取 代 工 作 載 重 試
驗,以進行樁體之完整性檢測。

5.7.3 試 驗 前 之 考 慮

試驗前應充分檢討基樁之種類、截面積、貫入深度、使用目的及
承受之載重狀況,並決定試驗之最大載重、試驗方法、量測目的與精
確度。

5-60
【解說】
試驗前應依基樁種類、尺寸、使用目的、承受之載重狀況及場地
擬定試樁計畫,其內容至少應包括
(1) 試 驗 最 大 荷 重 或 變 位 量
(2) 加 載 程 序
(3) 載 重 與 反 力 裝 量 , 及 其 應 力 檢 核
(4) 量 測 項 目 及 儀 器 裝 量 、 型 號 與 精 度
(5) 場 地 配 置 及 安 全 措 施 等
(6) 量 測 記 錄 圖 表 格 式

5.7.4 試 驗 方 法

原則上,載重試驗之裝設、加載、量測及精度應足以精確量測基
樁試驗過程之力學行為,並據以推估其支承力及變形量。國家標準已
有規定者應依該等標準辦理。

【解說】
1. 靜 載 重 試 驗 方 法 及 標 準 , 依 垂 直 載 重 、 拉 拔 力 及 側 向 載 重 , 可 分 別
參 考 美 國 材 料 試 驗 學 會 ASTM D1143, D3689 及 D3966。
2. 試 驗 前 應 將 試 驗 量 測 儀 器 進 行 校 正 , 以 確 保 量 測 資 料 之 正 確 性 。
3. 應 將 試 驗 結 果 繪 成 樁 頭 載 重 (P)- 變 形 量 (S)、 時 間 (t)- 變 形 量 、 載
重-彈性變形量及載重-殘留變形量等關係曲線,以作為試驗結果
研判之依據。
4. 試 驗 結 果 之 研 判 方 法 分 為 降 伏 載 重 及 極 限 載 重 兩 類 。
(1) 降 伏 載 重 之 研 判
可 採 log P-log S, S-log t 及 △ S/log t-P 等 三 法 作 綜 合
研 判,其 方 法 可 參 照 日 本 土 質 工 學 會「 土 質 調 查 法 」第 10 章 之
規定辦理。

5-61
(2) 極 限 載 重 之 研 判
有關基樁試驗極限載重之研判方法有很多種,研判結果亦
均 不 同,一 般 較 常 用 之 方 法 包 括 有 Terzaghi 之 10%法、Vender
Veen 法、Fuller 及 Hoy 法、以 及 Davisson 法 等 方 法 (李 建 中 ,
1984)。

5.7.5 試 樁 之 載 重

1. 原 則 上,極 限 垂 直 載 重 試 驗 之 最 大 試 驗 載 重 應 加 載 至 土 壤 支 承 力 破
壞或推估之極限支承力。
2. 工 作 載 重 試 驗 之 最 大 試 驗 載 重 不 得 小 於 極 限 支 承 力 之 2/3 倍 。

【解說】
1. 極 限 載 重 試 驗 係 以 確 認 地 層 之 極 限 支 承 力 符 合 設 計 需 求 為 目 的 , 故
其最大試驗載重應達地層支承力破壞或推估之極限支承力為止。
2. 工 作 載 重 試 驗 係 以 確 認 所 構 築 之 基 樁 具 有 足 夠 之 安 全 係 數 為 目 的 ,
即 必 須 在 基 樁 極 限 支 承 力 之 2/3 倍 載 重 下 , 基 樁 尚 未 發 生 降 伏 現
象,才能符合設計需求,故基樁之設計支承力若係依樁載重試驗結
果推估者,其工作載重試驗之最大試驗載重不得小於設計支承力之
1.5 倍 ; 若 設 計 支 承 力 係 由 支 承 力 公 式 推 估 者 , 其 工 作 載 重 試 驗 之
最 大 試 驗 載 重 不 得 小 於 設 計 支 承 力 之 2.0 倍 。

5.7.6 試 樁 之 靜 置 時 間

試樁應考慮基樁裝設過程中地層孔隙水壓及強度變化之影響。原
則上,砂質地層中之試驗樁應靜置五天以上,於粘質地層中則應靜置
十四天以上,始可進行試樁。如為場鑄樁則應待混凝土已產生足夠強
度後再進行試驗。

5-62
【解說】
1. 美 國 材 料 試 驗 學 會 ASTM D1143-81 規 定 基 樁 打 設 完 成 後 應 靜 置 至
超額孔隙水壓消散及土壤強度復原後始得進行試驗,靜置時間與超
額 孔 隙 水 壓 量 、 土 壤 性 質 及 土 壤 擾 動 程 度 有 關 , 約 在 3 天 至 30 天
左右,甚至需要非常長之時間,如台北地區之基隆河黏土層(張吉
佐 等,1993)。靜 置 時 間 不 足 之 試 驗 結 果,可 能 錯 估 基 樁 之 支 承 力 。
但對於考慮負摩擦力之基樁則可能高估其支承力,應特別注意。為
慎重計,可裝設水壓計確認之。
2. 進 行 場 鑄 樁 之 試 樁 前 , 應 依 擬 訂 之 試 驗 載 重 計 算 樁 身 於 試 驗 時 將 承
受之應力,須待混凝土養治已達足夠強度後始得進行試驗。一般樁
身混凝土所需之養治時間將比混凝土圓柱試體之養治時間為長,須
予以注意。

5-63
第六章 沉箱基礎

6.1 通則

沉箱基礎係以機械或人工方式分段挖掘地層,以預鑄或場鑄構件
逐段構築之深基礎,其分段構築之預鑄或場鑄構件,可於孔內形成,
亦可於地上完成後以沉入方式施工。

【解說】
沉箱工法依其施工方式可分為自重沉箱、壓入沉箱及壓氣沉箱。
目前國內所使用之開口自重沉箱與壓入沉箱大部份為鋼筋混凝土之箱
體,其頂部及底部保持開放,施工時以人工或抓斗挖掘並排出沉箱底
下之土石方,使沉箱下沉至預定之地層中,底部清理完成後再構築底
版封底。沉箱作為基礎時,箱內則填砂石或灌水,最後進行蓋版之施
築。作為地下空間時,箱內構築底版與地下設施。壓氣沉箱之施工亦
由底部挖掘並排出土方使其下沉,但其作業方式不同,整個挖掘作業
係在壓氣環境下進行,施工前須先於沉箱刃口上方設置水平隔版做為
作 業 室 (壓 氣 艙 )之 頂 版 , 施 工 時 則 須 輸 入 壓 縮 空 氣 於 作 業 室 以 防 止 浸
水,並 確 保 開 挖 作 業 得 以 順 利 進 行,過 去 因 壓 氣 沉 箱 之 施 工 設 備 繁 雜 ,
工程費昂貴,且易有潛水伕症課題,故較少採用,然現已開發無人壓
氣沉箱工法,國外壓氣沉箱案例有漸增之趨勢。。
本章之所有規定均適用於前述各種施工方式之沉箱基礎。相關設
計 施 工 作 業 可 參 考 大 地 工 程 學 會 (2017)出 版 之「 沉 箱 設 計 施 工 準 則 」。

6-1
6.2 設計 考 慮

1. 沉 箱 基 礎 之 設 計,除 應 考 慮 上 部 構 造 物 所 傳 遞 之 垂 直 載 重、側 向 載
重及傾覆力矩外,尚應考慮沉箱本身之重量與施工中之各項作用
力,並檢核其安全性。
2. 沉 箱 設 計 應 檢 核 施 工 中 沉 箱 體 各 構 件 所 承 受 之 應 力,以 及 完 工 後 整
體結構之穩定性。
3. 沉 箱 基 礎 之 設 計 應 考 慮 施 工 可 能 發 生 之 偏 心 及 所 引 致 之 額 外 彎
矩。設計時所採用之最小偏心量應視地層狀況及施工方法決定之。

【解說】
1. 沉 箱 基 礎 之 施 工 方 式 較 特 殊 , 與 其 他 基 礎 構 造 比 較 , 施 工 應 力 之 檢
討更形重要,若設計考慮不周即可能造成各種事故之發生,因此設
計階段應妥善規劃施工程序,並針對施工時之各種可能狀況詳加檢
核沉箱體各構件之應力。下列為施工中可能遭遇之不利狀況,設計
時應審慎檢討:
(1) 沉 箱 底 部 未 完 全 支 承 狀 況
沉放第一節沉箱時,由於挖掘底部土壤造成沉箱體底部形成簡
支 承 (圖 -解 6.2-1)、懸 臂 支 承 (圖 -解 6.2-2)或 對 角 點 支 承 (圖 -解
6.2-3)等 部 份 支 承 之 情 形 。
(2) 下 沉 作 業 中 沉 箱 下 方 成 中 空 , 沉 箱 呈 懸 吊 狀 態 (圖 -解 6.2-4)之
情形。
(3) 沉 箱 下 沉 至 最 終 深 度 前 各 種 最 不 利 之 情 形 , 如 壓 氣 沉 箱 因 停 電
而使作業氣壓暫時減低之狀況。
(4) 沉 箱 下 沉 完 成 後 , 將 內 部 積 水 抽 乾 使 沉 箱 內 部 呈 中 空 之 狀 況 。
(5) 可 參 考 大 地 工 程 學 會 (2017)出 版 「 沉 箱 設 計 施 工 準 則 」 所 述 方
式 估 算 沉 箱 之「 沉 降 -抵 抗 力 圖 」, 據 以 檢 討 沉 箱 下 沉 難 易。並
依校核結果與環境限制評選適宜之自重沉箱、壓入沉箱、或壓

6-2
氣沉箱等工法,及其對應需要之輔助措施。
2. 沉 箱 結 構 穩 定 性 之 檢 討 , 旨 在 瞭 解 各 項 載 重 組 合 作 用 下 之 地 盤 反 力
是 否 超 過 第 6.4 節 所 規 定 之 容 許 支 承 力 , 以 決 定 適 當 之 沉 箱 尺 寸 及
入土深度。
3. 沉 箱 施 工 發 生 偏 心 之 情 形 難 以 避 免 , 偏 心 之 情 形 與 地 層 狀 況 、 施 工
方法及施工品質有關,如於卵礫石層中施築沉箱,可能發生之偏心
量即較在一般土層中施工之情形為大,利用爆炸方法下沉之沉箱其
偏心量亦較以人工或機械挖掘者為大,另以地錨提供反力施工之壓
入沉箱工法則易控制沉降精準度,故設計者應就實際地質狀況及所
擬訂之施工程序,參考過去經驗預估可能之偏心量,於設計時作適
當 之 考 量 。 有 關 偏 心 量 與 精 準 度 , 可 參 考 大 地 工 程 學 會 (2017)出 版
「沉箱設計施工準則」。

圖 -解 6.2-1 簡 支 承 狀 態 圖 -解 6.2-2 懸 臂 支 承 狀 態

圖 -解 6.2-3 對 角 點 支 承 狀 態 圖 -解 6.2-4 懸 吊 狀 態

6-3
6.3 沉箱 基 礎支承 地 層

1. 沉 箱 基 礎 原 則 上 應 座 落 於 堅 實 之 地 層 上,支 承 地 層 之 厚 度 至 少 為 基
礎 寬 度 之 1.5 倍 以 上 。
2. 沉 箱 基 礎 底 面 下,基 礎 寬 度 3 倍 以 內 之 地 層,原 則 上 不 得 有 高 壓 縮
性之軟弱地層存在,惟經分析對建築物無不利影響者不在此限。

【解說】
1. 沉 箱 基 礎 底 部 之 支 承 地 層 須 有 足 夠 厚 度 , 使 支 承 力 得 以 完 全 發 展 。
根據一般基礎支承力理論,於極限狀態下土壤支承力破壞面之深度
約 在 1 倍 至 1.5 倍 基 礎 寬 度 間 , 因 此 支 承 地 層 之 厚 度 最 小 應 達 基 礎
寬 度 之 1.5 倍 以 上 。
2. 沉 箱 基 礎 底 面 下 應 力 主 要 影 響 深 度 內 , 不 得 有 高 壓 縮 性 之 軟 弱 土 層
存在,以免沉箱基礎於承載後,因基礎底面下土壤之壓縮及壓密現
象而產生過量沉陷,影響上部結構之安全或使用功能。

6.4 沉箱 容 許支承 力

6.4.1 沉 箱 載 重 支 承 方 式

1. 作 用 於 沉 箱 之 垂 直 載 重,設 計 時 原 則 上 考 慮 由 沉 箱 底 面 地 層 之 垂 直
反力所支承。
2. 作 用 於 沉 箱 之 水 平 側 向 載 重 與 傾 覆 力 矩,設 計 時 原 則 上 考 慮 由 沉 箱
底 面 地 層 之 垂 直 反 力、底 面 摩 擦 阻 力 及 沉 箱 正 前 方 地 層 之 水 平 反 力
等支承之。

6-4
【解說】
1. 作 用 於 沉 箱 之 垂 直 載 重 , 理 論 上 應 可 由 沉 箱 周 面 之 摩 擦 力 及 沉 箱 底
面地層之垂直反力共同來支承,惟於實際之施工過程中,為便於沉
箱沉放至預定深度,常有擴挖或對周圍地層過度擾動之情形,因此
沉箱承載後周面所能提供之摩擦力,全視施工方法、擴挖控制、地
層特性與地下水狀況而定,施工完成後沉箱周面與土壤之接觸情形
不易全然獲悉,因此可發揮之摩擦阻力大小不易掌握。在工程實務
上,衡量施工品質之不確定性與相關因素之變異性,作用於沉箱之
垂直載重僅考慮由沉箱底面地層之垂直支承力來承擔,倘沉箱沉放
至設計深度後,對於沉箱本體與周圍地層間之空隙或孔洞經以適當
方 式 (如 背 填 灌 漿 等 )填 實 處 理 者 , 周 面 之 摩 擦 阻 力 得 酌 予 考 慮 , 除
經載重試驗方法驗証,考慮之周面摩擦力以不大於下列數值為限:
(1) 砂 質 土 壤
  2
f s  min 0.1N , 0.5 o tan    5.0 (tf/m ) 式 (解 6.4-1)
 
(2) 粘 性 土 壤
2
f s  0.5su  10 .0 (tf/m ) 式 (解 6.4-2)

式內
f s : 最 大 周 面 摩 擦 力 (tf/m 2 )

N :標準貫入試驗 N 值

 0  :作 用 於 壁 面 之 靜 止 側 向 土 壓 力 (tf/m 2 )
 : 土 壤 之 有 效 抗 剪 角 ( 度 )
s u : 土 壤 之 不 排 水 剪 力 強 度 (tf/m 2 )

2. 沉 箱 受 水 平 側 向 載 重 與 傾 覆 力 矩 作 用 之 支 承 方 式 , 理 論 上 應 如 圖 -
解 6.4-1 所 示 , 但 如 前 述 施 工 因 素 之 考 量 , 一 般 情 形 下 僅 考 慮 由 底
面地層之垂直反力,底面摩擦阻力及沉箱正前方地層之水平反力所
支承,而忽略周面摩擦力所能提供之阻抗。

6-5
圖 -解 6.4-1 沈 箱 載 重 支 承 方 式

6.4.2 垂 直 極 限 支 承 力

沉箱基礎之垂直極限支承力應根據第三章基地調查與試驗結果,
依下列公式估算:

qu  cN c   2 D f N q  0.5 1 BN r 式 (6.4-1)

式 內 q u =基 礎 底 面 地 層 之 極 限 支 承 力 (tf/m 2 )
c =基 礎 底 面 下 土 壤 之 凝 聚 力 (tf/m 2 )
 1 =基 礎 底 面 下 土 壤 之 有 效 單 位 重 (tf/m 3 )
 2 =基 礎 底 面 以 上 土 壤 之 平 均 有 效 單 位 重 (tf/m 3 )
B =基 礎 寬 度 (m)
D f =基 礎 之 有 效 埋 置 深 度 (m)
 ,  =基 礎 底 面 形 狀 影 響 因 素
N c , N q , N r =支 承 力 因 素

6-6
【解說】
1. 依 一 般 慣 用 之 沉 箱 尺 寸 及 深 度 而 言 , 其 承 載 行 為 較 類 似 於 深 基 礎 模
式,由於沉箱正前方地層之水平反力可支承大部份作用於沉箱之水
平側向載重與傾覆力矩,因此基礎底面所分擔之水平載重與力矩通
常不大,故於計算基礎之垂直支承力時得忽略載重偏心與傾覆力矩
之 影 響 , 依 無 偏 心 狀 況 之 垂 直 載 重 估 算 。 式 (6.4-1)中 之 地 層 支 承 力
因 素 如 表 -解 6.4-1 所 示 , 而 形 狀 影 響 因 素  ,  則 如 表 -解 6.4-2 所
示。
2. 若 沉 箱 基 礎 下 方 1.5 倍 基 礎 寬 度 範 圍 內 為 均 勻 土 層 時 , 沉 箱 之 垂 直
極限支承力得依基礎底面平鈑載重試驗結果反算所得之 c 與φ 值按
式 (6.4-1)計 算 。 所 採 用 之 平 鈑 載 重 試 驗 結 果 應 足 以 反 應 基 礎 地 層 之
一般性,另為確保試驗結果不受覆土壓力所影響,試驗時之平鈑應
與沉箱邊口鐵腳間保持 4 倍平鈑直徑以上之淨距。由於一般平鈑試
驗很難加載至極限載重狀況,因此平鈑之極限支承力得以試驗所得
降 伏 支 承 力 之 1.5 倍 推 估 之 , 倘 最 大 試 驗 載 重 仍 未 達 基 礎 地 層 之 降
伏 載 重 , 則 設 計 所 採 用 之 極 限 支 承 力 僅 能 以 最 大 試 驗 壓 力 之 1.5 倍
估計之。根據平鈑試驗求得之極限支承力應依據地質調查及試驗結
果 , 按 式 (6.4-1)反 算 出 合 理 之 c 與 φ 值 , 作 為 估 算 沉 箱 基 礎 支 承 力
之依據。

6-7
表 -解 6.4-1 支 承 力 因 素

φ Nc Nq Nγ
0 5.14 1.0 0.0
5 6.49 1.6 0.1
10 8.34 2.5 0.4
15 10.97 3.9 1.2
20 14.83 6.4 2.9
25 20.71 10.7 6.8
26 22.25 11.8 7.9
28 25.79 14.7 10.9
30 30.13 18.4 15.1
32 35.47 23.2 20.8
34 42.14 29.4 28.7
36 50.55 37.7 40.0
38 61.31 48.9 56.1
40 以 上 75.25 64.1 79.4

表 -解 6.4-2 基 礎 底 面 之 形 狀 影 響 因 素

基礎底面
正方形 矩形或
形狀 條形
或圓形 長圓形
形狀因素
B
 1.0 1.3 1+0.3
D
B
 1.0 0.6 1-0.4
D

註 : B 為 沉 箱 基 礎 之 寬 度 (m), D 為 沉 箱 基 礎 之 長 度 (m)。

6-8
6.4.3 水 平 極 限 支 承 力

沉箱基礎之水平極限支承力,以沉箱正前方地層之水平反力與沉
箱 底 面 之 摩 擦 阻 力 綜 合 考 慮 , 其 值 得 依 本 規 範 第 7.3 節 及 第 4.6 節 規
定計算之。

【解說】
1. 沉 箱 正 前 方 地 層 之 水 平 極 限 支 承 反 力 值 為 該 位 置 地 層 之 被 動 土 壓 力
值,其值得依下式估算:
 P   z K P  2c K P 式 (解 6.4-3)

 PE   z K PE  2c K PE 式 (解 6.4-4)

其 中 , 被 動 土 壓 力 係 數 K P 與 K PE 可 依 下 列 方 式 計 算 :
cos 2 
KP  2
式 (解 6.4-5)
 sin(    ) sin(    ) 
cos  1  
 cos  cos  
cos 2 
K PE  2
式 (解 6.4-6)
 sin(    E ) sin(    ) 
cos  E 1  
 cos  E cos  
式內
2
 P =平 時 地 表 下 z 深 度 處 之 被 動 土 壓 力 (tf/m )
2
 PE =地 震 時 地 表 下 z 深 度 處 之 被 動 土 壓 力 (tf/m )
2
 z =地 表 下 z 深 度 處 之 有 效 垂 直 覆 土 壓 力 (tf/m )
K P =平 時 之 被 動 土 壓 力 係 數
K PE =地 震 時 之 被 動 土 壓 力 係 數
2
c =土 層 之 凝 聚 力 (tf/m )
 =土 層 之 有 效 內 摩 擦 角 (°)
 =平 時 之 沉 箱 壁 面 與 地 層 間 之 摩 擦 角 (度 ), 取 (-  /3)。
E =地 震 時 之 沉 箱 壁 面 與 地 層 間 之 摩 擦 角 (度 ), 取 (-  /6)。

6-9
 =地 表 面 與 水 平 面 之 交 角 (度 ), 如 圖 -解 6.4-2 所 定 義 。

圖 -解 6.4-2  角 度 之 正 負 符 號 定 義

2. 沉 箱 底 面 之 摩 擦 阻 力 係 由 基 礎 底 面 與 地 層 間 之 摩 擦 力 與 附 著 力 兩 者
所提供,其值大小與地層特性及基礎施工方法有關,一般情況可依
下式計算:
R f  N tan   AC a 式 (解 6.4-7)

式內 R f  基 礎 版 底 面 之 摩 擦 阻 力 (tf)

N =作 用 於 基 礎 版 底 面 之 有 效 鉛 直 載 重 (tf)
 = 基 礎 版 底 面 與 地 層 間 之 摩 擦 角 (° ) , 其 值 可 參 考 表 -解
6.4-3。
A =基 礎 版 底 面 之 有 效 接 觸 面 積 m 
2

C a =基 礎 版 底 面 與 地 層 之 有 效 附 著 力 t / m 2  , 其 值 可 參 考
表 -解 6.4-3。

表 -解 6.4-3 界 面 摩 擦 角 與 附 著 力

底面接觸條件 界面摩擦角  附 著 力 Ca

1. 土 壤 與 混 凝 土  =2/3  C a =0

2. 土 壤 與 混 凝 土 間 敷 設
 =  ≦ 30° C a =0
碎石之情形

3. 岩 層 與 混 凝 土  = 30° C a =0
註:  為土地層之有效內摩擦角。

6-10
6.4.4 安 全 係 數

沉箱基礎之容許垂直支承力及容許水平支承力,應依照本規範第
4.3.5 節 及 第 4.6.1 節 之 規 定 , 選 定 其 安 全 係 數 。

【解說】
1. 沉 箱 基 礎 底 面 地 層 之 容 許 垂 直 支 承 力 , 除 應 滿 足 本 規 範 第 4.3.5 節
規定之支承力安全係數,以確保基礎土壤之穩定性外,為防止沉箱
基礎於設計載重下產生過量沉陷,沉箱基礎之容許支承力應限定一
上限值。原則上沉箱基礎之容許支承力應就下列二計算結果,取其
較小者:
1
(1) qa  ( qu   2 D f )   2 D f 式 (解 6.4-8)
FS
式 中 qa 為 容 許 支 承 力 上 限 值 , FS 為 支 承 力 安 全 係 數 , 長 期
載 重 取 3, 短 期 載 重 取 2。
(2) 圖 -解 6.4-3 所 示 之 容 許 垂 直 支 承 力 上 限 值
上 圖 係 日 本 道 路 協 會 (1997) 根 據 壓 氣 沉 箱 基 礎 之 平 鈑 載 重
試 驗 結 果,並 綜 合 設 計 實 務 經 驗 與 工 程 研 判 等 歸 納 之 經 驗 圖
表,圖 示 值 為 長 期 載 重 下 容 許 支 承 力 之 上 限 值,若 為 短 期 載
重 , 容 許 支 承 力 以 圖 示 值 之 1.5 倍 為 限 。
若 將 沉 箱 周 面 之 摩 擦 力 計 入 垂 直 載 重 支 承 力 時,容 許 摩 擦 阻 力
應 依 使 用 條 件 及 載 重 狀 況 按 第 6.4.1 節 所 列 公 式 計 算 極 限 摩 擦 阻
力,除以安全係數後得之。構造物基礎承受長期載重之安全係數不
得 小 於 3, 考 慮 短 期 性 載 重 如 地 震 、 風 力 等 , 其 安 全 係 數 不 得 小 於
1.1。
2.沉 箱 基 礎 之 容 許 水 平 支 承 力 , 以 沉 箱 正 前 方 地 層 之 水 平 反 力 及 沉 箱
底面之摩擦阻力綜合考慮。基礎底面地層之容許摩擦阻力應符合本
規 範 第 4.6.1 節 規 定 之 安 全 係 數 ; 沉 箱 正 前 方 地 層 之 容 許 水 平 支 承

6-11
力 依 使 用 條 件 及 載 重 狀 況,長 期 載 重 之 安 全 係 數 不 得 小 於 1.5,短 期
載 重 之 安 全 係 數 不 得 小 於 1.1,基 礎 側 面 之 摩 擦 阻 力 若 計 入 水 平 側 向
載重阻抗時,其安全係數之規定與地層之水平反力相同。

圖 -解 6.4-3 沈 箱 基 礎 底 面 容 許 支 承 力 上 限 值 ( 平 時 )

6.5 沉箱 負 摩擦力

沉箱設計應檢討負摩擦力發生之可能性及大小,並按下式檢核其
安全性:
P  P  / A
fn c   sa 式 (6.5-1)

P  Pfn  Qb  R f  / 1.2 式 (6.5-2)

6-12
式內
P =沉 箱 頂 部 之 軸 向 長 期 載 重 (tf)

Pfn =中 立 點 以 上 之 負 摩 擦 力 總 和 (tf)

Q b =沉 箱 底 面 地 層 之 極 限 支 承 力 (tf)
R f =中 立 點 以 下 之 正 摩 擦 阻 力 (tf)

AC =中 立 點 位 置 之 沉 箱 斷 面 積 (m 2 )

 sa =沉 箱 材 料 之 短 期 容 許 應 力 (tf/m 2 )

【解說】
沉箱施工完成後,若沉箱周圍地層之沉陷速率大於沉箱基礎之沉
陷 速 率 時 , 沉 箱 將 承 受 一 向 下 之 負 摩 擦 力 (如 圖 -解 6.5-1 所 示 ), 使 作
用於沉箱之垂直荷重增加,且沉箱周面之正摩擦阻力亦相對地減少,
故有必要檢核沉箱本體及其底面地層支承力之安全性。
有關沉箱負摩擦力之估算,目前研究資料十分有限,一般設計上
可 按 第 5.3.4 節 建 議 之 基 樁 負 摩 擦 力 估 算 。 於 考 慮 地 震 力 、 風 力 、 衝
擊力、車輛等短期載重狀況時,可不計負摩擦力之影響;倘沉箱使用
特 殊 表 面 處 理 (如 表 面 塗 刷 柏 油 或 沉 箱 與 地 層 間 灌 注 減 摩 劑 等 )以 減 低
負摩擦力時,折減效果應依試驗或監測結果評估之。

圖 -解 6.5-1 負 摩 擦 力

6-13
6.6 沉箱 之 變位量

6.6.1 水 平 變 位 量 計 算

沉箱受力後之水平變位得依彈性地盤之理論推算之。

【解說】
沉箱受力後之斷面力、地層反力及變位得依據彈性基礎之有限梁
理 論 分 析,其 結 構 分 析 模 式 如 圖 -解 6.6-1 所 示,沉 箱 係 以 彈 性 梁 模 擬,
沉 箱 周 圍 及 底 面 之 地 層 則 均 視 為 支 承 彈 簧,為 模 擬 實 際 地 層 之 應 力 -應
變 行 為 , 地 層 宜 假 設 為 完 全 之 彈 塑 性 體 (如 圖 -解 6.6-2 示 ), 地 層 等 值
彈簧之地盤反力係數及地層反力上限值可就沉箱尺寸、地層彈性係數
及 地 層 特 性 參 照 表 -解 6.6-1 推 求。至 於 結 構 計 算 所 需 之 電 腦 程 式,目
前已甚普遍,一般用於結構分析之程式即可用於求解沉箱之變位量,
及其所受之彎矩及剪力值。

圖 -解 6.6-2 地 盤 反 力 與 變 位
圖 -解 6.6-1 沈 箱 結 構 之 分 析 模 式 之關係

6-14
表 -解 6.6-1 地 盤 反 力 係 數 與 地 層 反 力 上 限 值
2
位 置 方向 地盤反力係數 地 層 反 力 容 許 上 限 值 (tf/m )
取 式 (解 6.4-8)計 算 值 與 圖 -解 6.4-3
沉 箱 垂直 kV  kVO BV / 30 
3

4

圖示值之較小值
底面
水平 k S  0.3kV R f  ca A  N tan   / FS

沉 箱 水平 k H   k k HO BH / 30 
3

4  ka   p / FS
正前 砂質土 f  min 0.1N ,0.5 0 tan  ,5 / FS
方 垂直 k SVB  0.3k H
粘性土 f  min 0.5S u ,10  / FS

沉 箱 水平 k SHD  0.6 k k HO DH / 30 


3
砂質土 f  min 0.1N ,0.5 0 tan  ,5 / FS

4

側 面 垂直 k  0.3k 粘性土 f  min 0.5S u ,10  / FS


SVD SHD

表 -解 6.6-1 中
3
kV =基 礎 底 面 垂 直 地 盤 反 力 係 數 (kgf/cm )
3
k H =基 礎 前 面 水 平 地 盤 反 力 係 數 (kgf/cm )
3
k S =基 礎 底 面 水 平 剪 力 地 盤 反 力 係 數 (kgf/cm )
3
k SVB =基 礎 前 面 垂 直 剪 力 地 盤 反 力 係 數 (kgf/cm )
3
k SHD =基 礎 側 面 水 平 剪 力 地 盤 反 力 係 數 (kgf/cm )
3
k SVD =基 礎 側 面 垂 直 剪 力 地 盤 反 力 係 數 (kgf/cm )

kVO =相 當 於 直 徑 30 公 分 平 鈑 載 重 試 驗 所 得 之 垂 直 地 盤 反 力 係 數
(kgf/cm 3 ),以 現 地 試 驗 或 室 內 試 驗 所 得 之 變 形 模 數 推 估 時,得
依下式估算:
1
kVO  EO 式 (解 6.6-1)
30
k HO =相 當 於 直 徑 30 公 分 之 平 鈑 試 驗 所 求 得 之 水 平 地 盤 反 力 係 數
(kgf/cm 3 ), 以 現 地 試 驗 或 室 內 試 驗 所 得 之 變 形 模 數 推 估 時 ,
得依下式估算:

6-15
1
k HO  E o 式 (解 6.6-2)
30
E O = 依 表 - 解 6.6-2 所 示 方 法 測 量 或 推 估 之 地 盤 變 形 模 數
(kgf/cm 2 )
 =地 盤 反 力 係 數 推 估 用 係 數 , 如 表 -解 6.6-2
k = 考 慮 地 層 為 彈 塑 性 體 之 修 正 係 數 , 無 背 填 灌 漿 之 情 形 取
1.0, 有 背 填 灌 漿 之 情 形 取 1.5
BV = 沉 箱 底 面 積 之 等 值 寬 度 (cm) , 基 礎 底 面 形 狀 為 圓 形 時 , B V
等於直徑,其他形狀時,依下式計算
BV  AV 式 (解 6.6-3)

AV =沉 箱 底 面 積 (cm 2 )

BH = 與 水 平 側 向 載 重 方 向 正 交 之 等 值 基 礎 寬 度 (cm) , 依 下 式 求
算:
B H  Be ( Be  Le ) 式 (解 6.6-4)

DH =沉 箱 側 面 之 等 值 基 礎 寬 度 (cm), 依 下 式 求 算 :
DH  De ( Be  Le ) 式 (解 6.6-5)

Le =沉 箱 之 有 效 深 度 (cm)

Be , D e =基 礎 有 效 正 面 寬 及 有 效 側 面 寬 (cm),如 圖 -解 6.6-3 所 示 ,
依下列公式計算:
(a)長 方 形 斷 面 : Be  B De  D 式 (解 6.6-6)

(b)長 圓 形 (1): Be  0.8B De  D  0.2 B 式 (解 6.6-7)

(c)長 圓 形 (2): Be  B  0.2 D De  0.8D 式 (解 6.6-8)

(d)圓 形 斷 面 : Be  0.8B De  0.8B 式 (解 6.6-9)

FS =安 全 係 數 , 如 表 -解 6.6-3 所 示

6-16
表 -解 6.6-2 變 形 模 數 E O 與  值

地盤反力係數推估用係數 
變 形 模 數 EO 推 估 方 法
平時 地震時

直 徑 30 公 分 平 鈑 載 重 試 驗 循 環 加 壓 -
1 2
解 壓 曲 線 求 得 之 變 形 模 數 之 1/2

由孔內側向載重試驗求取變形模數 4 8

利 用 單 壓 或 三 軸 試 驗 應 力 -應 變 曲 線
4 8
求取變形模數

利用標準貫入試驗 N 值推估變形模
1 2
數 EO  25 N

表 -解 6.6-3 地 層 反 力 之 安 全 係 數 FS

安 全 係 數 FS
地層反力
平時 地震時

沉箱底面垂直反力 3.0 2.0

沉箱底面摩擦力 1.5 1.2

沉箱正前方水平地層反力 1.5 1.1

沉箱正前方垂直摩擦力 3.0 1.1

沉箱側面水平摩擦力 1.5 1.1

沉箱側面垂直摩擦力 3.0 1.1

6-17
圖 -解 6.6-3 基 礎 之 有 效 寬 度 Be 與 D e

6.6.2 沉 陷 量 計 算

沉箱受垂直載重之沉陷量為沉箱體彈性變形量與沉箱底部地層沉
陷量之和。沉箱之彈性變形量可依載重大小及沉箱材料性質推算,沉
箱 底 部 地 層 之 沉 陷 量 , 應 按 本 規 範 第 4.4 節 所 述 方 法 計 算 之 。

【解說】
1. 沉 箱 受 垂 直 載 重 後 之 瞬 時 沉 陷 量 為 沉 箱 體 彈 性 變 形 量 與 沉 箱 底 部 地
層 瞬 時 沉 陷 之 和 , 可 依 第 6.6.1 節 所 述 方 法 或 依 下 列 公 式 計 算 :
L  1  V
  VO  wL   B 式 (解 6.6-6)
EC AO  2  kV A
式 中  =沉 箱 垂 直 向 之 瞬 時 沉 陷 量 (cm)
VO =作 用 於 沉 箱 頂 部 之 垂 直 載 重 (kgf)

w =沉 箱 單 位 長 度 之 重 量 (kgf/cm)

6-18
L =設 計 基 面 以 下 之 沉 箱 長 度 (cm)

E C =沉 箱 之 彈 性 模 數 (kgf/cm 2 )

AO =沉 箱 中 間 段 之 斷 面 積 (cm 2 )

VB =傳 至 沉 箱 底 部 之 載 重 (kgf)
A =沉 箱 之 底 面 積 (cm 2 )
kV =沉 箱 底 部 地 層 之 垂 直 地 盤 反 力 係 數 (kgf/cm 3 )

2. 沉 箱 支 承 地 層 下 方 若 存 在 粘 性 土 壤 時 , 應 考 慮 基 礎 載 重 所 引 致 之 壓
密沉陷,倘有特殊軟弱土壤如腐植土或有機土等,則應另考慮其次
壓 縮 沉 陷 。 基 礎 載 重 所 引 致 之 平 均 地 層 應 力 增 量 可 依 圖 解 6.6-1 所
示 近 似 方 法 估 算,而 壓 密 沉 陷 量 則 依 第 4.4.6 節 及 第 4.4.7 節 所 述 方
法推估。

6.6.3 容 許 變 位 量

沉 箱 於 設 計 地 盤 面 之 容 許 水 平 變 位 不 得 大 於 沉 箱 寬 度 之 1%,且 以
5cm 為 限 , 旋 轉 角 則 須 小 於 0.005rad, 且 以 不 超 出 上 部 構 造 物 之 容 許
變位量為限。

【解說】
沉箱基礎之容許變位量,基本上應須能滿足上部構造物容許變位
之要求,以不影響結構安全及使用功能為原則,並須能防止基礎發生
過 量 水 平 塑 性 變 位。沉 箱 於 水 平 載 重 卸 載 後 之 殘 留 (塑 性 )變 位 與 地 質 條
件、載重大小與延時、及基礎形狀與尺寸等有關,根據樁載重試驗之
資 料 顯 示 , 樁 頭 水 平 變 位 大 於 樁 徑 之 1%時 , 樁 頭 塑 性 變 位 即 急 遽 增
加,目前有關大尺寸之沉箱側向載重試驗數據相當缺乏,塑性變位遽
增之最大水平變位目前仍無法確認,故雖沿用基樁試驗結果,限制沉
箱 最 大 水 平 變 位 不 得 大 於 沉 箱 寬 度 正 交 於 水 平 載 重 方 向 之 1%,但 以 5
公分為限。

6-19
6.7 沉箱 體 結構設 計

6.7.1 使 用 材 料

沉箱基礎之材料,可採用鋼筋混凝土構材或以型鋼及鋼管加強之
合 成 構 材 。 沉 箱 式 基 礎 之 混 凝 土 規 定 壓 力 強 度 不 得 小 於 210kgf/cm 2 ,
惟水中或泥水中澆置之混凝土,其澆置強度應按規定壓力強度再提高
35kgf/cm 2 以 上 。

6.7.2 結 構 設 計

沉箱基礎各構件之結構設計應符合建築構造編之相關規定。

【解說】
沉箱基礎各構件之結構設計,除應考慮上部結構載重所引致之應
力外,尚應依地層狀況及施工方法等考慮施工中可能發生之各項應
力,沉箱體之設計應按下列項目分別設計:
1. 側 牆 及 隔 牆
側 牆 及 隔 牆 應 分 別 就 水 平 方 向 及 垂 直 方 向 分 析 設 計,並 就 施 工 中
及完工後各種可能載重狀況詳加檢討。
(1) 水 平 方 向 斷 面 之 設 計
(a) 施 工 載 重 狀 況

1 剛開始下沉作業時,沉箱底部未完全支承之狀況
應 依 所 選 定 之 工 法 及 施 工 計 劃,檢 討 圖 -解 6.7-1 或 圖
-解 6.7-2 所 示 部 份 支 承 狀 態,由 於 沉 箱 自 重 引 致 之 應 力 。
簡支承狀況一般考慮懸空之長度為沉箱底部長度之
1/4~1/5 計 算 應 力 , 懸 臂 支 承 狀 況 施 工 時 應 儘 量 避 免 懸 空

6-20
部 份 過 長,設 計 懸 空 長 度 一 般 可 取 沉 箱 底 部 長 度 之 1/5 考
慮。

2 下沉作業中,沉箱發生傾斜、偏心狀況
沉箱發生傾斜時,沉箱體可能局部承受相當大之偏
壓,偏 壓 之 大 小 則 因 施 工 傾 斜 量 大 小、沉 箱 形 狀、地 質 狀
況 與 施 工 方 法 等 而 異,設 計 時 至 少 應 考 量 圖 -解 6.7-3 所 示
之 兩 種 載 重 狀 況。分 析 時 靜 止 土 壓 力 及 主 動 土 壓 力 等 載 重
得 依 第 7.3 節 規 定 估 算,惟 主 動 土 壓 力 應 忽 略 土 壤 凝 聚 力
之 影 響 , 且 考 慮 之 主 動 土 壓 力 係 數 不 得 小 於 0.5。

3 沉箱沉放至預定深度後,內部積水抽乾之狀況
考慮之載重狀況為靜止土壓力與靜水壓力作用於側
牆 外 側 , 沉 箱 內 部 無 載 重 作 用 如 圖 -解 6.7-4 所 示 。

(b) 完 成 後 載 重 狀 況
沉 箱 完 成 後 應 考 量 之 載 重 狀 況 如 圖 -解 6.7-5 所 示 。 僅 有
垂直載重作用於沉箱頂之情形,考慮之靜止土壓力,其靜止
土 壓 力 係 數 不 得 低 於 0.5,沉 箱 沉 放 較 深 之 情 形,靜 止 土 壓 力
之 計 算 得 適 度 考 慮 土 壤 之 拱 效 應,原 則 上 深 度 15 公 尺 範 圍 內
之 土 壓 力,不 考 慮 拱 效 應 引 致 之 土 壓 折 減,深 度 15 公 尺 以 上
之 土 壓,則 考 慮 以 15 公 尺 深 度 處 之 靜 止 土 壓 力 計 算。若 沉 箱
內部回填土砂或內部充水時,則作用之載重可扣除內壓之影
響內部充水時,靜水壓得以沉箱內外之水壓差淨值取代;沉
箱內部回填土砂時,作用於側牆之土壓則應視沉箱內空尺寸
及回填土性質做適度考量,於內空較小之情形宜特別注意,
由 於 土 壤 拱 效 應 所 造 成 之 土 壓 折 減 (穀 倉 效 應 -silo effect)。
地 震 力 水 平 載 重 及 力 矩 作 用 之 情 形,水 平 斷 面 設 計 採 用
之前方地層最大水平反力值,應考慮垂直方向斷面勁度之載
重分攤效果,按下式修正後之地層反力設計:
P  P 式 (解 6.7-1)

6-21
式 中 P =計 算 斷 面 應 力 時 採 用 之 前 方 地 層 最 大 反 力 (tf/m 2 )
P =水 平 載 重 及 力 矩 作 用 時 之 前 方 地 層 最 大 反 力 (tf/m 2 )
 =考 慮 垂 直 方 向 載 重 分 攤 效 應 時 之 載 重 折 減 係 數,圖 -
解 6.7-6(b)所 示 數 值
此 一 載 重 狀 況,沉 箱 側 牆 垂 直 方 向 之 鋼 筋 量 應 滿 足 載 重
分攤所產生之彎矩:

M y  M z

式中 M y =地 層 水 平 反 力 分 攤 至 垂 直 方 向 所 引 致 之 彎 矩

(tf-m)
M z =水 平 方 向 斷 面 跨 度 中 央 點 之 彎 矩 (tf-m)
 =垂 直 方 向 之 應 力 傳 達 率,可 依 圖 -解 6.7-7 求 之 。
(c) 斷 面 應 力 分 析
側 牆 與 隔 牆 水 平 方 向 斷 面 應 力 得 依 圖 - 解 6.7-8 及 圖 - 解
6.7-9 所 示 之 結 構 模 式 分 析 , 並 依 建 築 構 造 編 之 相 關 規 定 設
計。
(2) 垂 直 方 向 斷 面 之 設 計
(a) 施 工 載 重 狀 況
考 慮 之 載 重 狀 況 為 圖 -解 6.2-4 所 示 下 沉 過 程 中 超 挖 引 致
之 沉 箱 懸 吊 狀 態 , 如 圖 -解 6.7-10 所 示 , 沉 箱 於 I-I 斷 面 將 承
受 最 大 之 抗 力,其 大 小 等 於 懸 吊 部 份 之 沉 箱 重 量 W2 ,設 計 最
大抗力可依下式求得:
W
T  W2  W (1  ) 式 (解 6.7-2)
fUl

式中 T =沉 箱 呈 懸 吊 狀 態 時 斷 面 之 最 大 抗 力 (tf)
W2 =I-I 斷 面 以 下 之 沉 箱 重 量 (tf)
W =沉 箱 總 重 量 (tf)
f =於  1 區 間 平 均 表 面 摩 擦 力 (tf/m 2 )

6-22
U =沉 箱 周 長 (m)
l =沉 箱 總 長 (m)
(b) 完 成 後 載 重 狀 況
根 據 完 成 後 上 部 結 構 傳 遞 下 之 載 重 , 依 第 6.6.1 節 所 述 結
構模式分析沉箱受力後之斷面應力,並據以進行結構設計。

2. 頂 版
頂版設計至少應考量下列兩種載重狀況
(1) 第 一 狀 態 :
如 圖 -解 6.7-11 所 示 柱 混 凝 土 澆 置 後 強 度 尚 未 發 展 前 之 狀
況,頂版自重及其上澆置之上部結構混凝土重完全作用於頂
版,得按支承於側牆或隔牆之簡支版或連續版分析。
(2) 第 二 狀 態 :
完 工 後 柱 與 頂 版 連 成 一 體 如 圖 -解 6.7-12 所 示,頂 版 承 受
側牆支承處之反力作用,得視頂版為固定於柱體之懸臂版分
析。
頂版厚度大於跨度二分之一以上時,其配筋應依混凝土工程設
計規範之深梁相關規定設計。支承頂版之側牆部位應依牛腿規定設
計,並應檢核支承部承壓、滑動之安全性及錨碇鋼筋量。抗張之錨
碇 鋼 筋 (參 見 圖 -解 6.7-13), 其 面 積 至 少 應 為 頂 版 支 承 面 積 之 0.2%,
且 鋼 筋 直 徑 不 得 小 於 16mm。

3. 底 版
(1) 開 口 沉 箱 底 版
開口沉箱底版得依據下列原則設計:
(a) 無 筋 混 凝 土 版
由 側 牆 內 緣 之 支 承 點 引 45°之 應 力 傳 佈 線 向 底 版 , 若 兩 應 力
線 在 版 內 相 交 如 圖 -解 6.7-14(a)所 示,則 可 忽 略 版 內 之 撓 曲 應

6-23
力,採無筋混凝土版。無筋底版之厚度應依現地之地層、地
形及載重等條件評估分析決定之。
(b) 鋼 筋 混 凝 土 版
若 兩 應 力 傳 佈 線 不 相 交 , 如 圖 -解 6.7-14(b)所 示 , 則 撓 曲 應
力無可避免,可依作用於底版之地層反力、水浮力、底版自
重及沉箱內部回填之材料重,按跨距為 S 之簡支版設計。
(2) 壓 氣 沉 箱 壓 氣 艙 頂 版
壓氣沉箱作業室頂版設計應就施工中各種不利狀況及完工後
載重情形檢討。
(a) 施 工 中 載 重
圖 -解 6.7-15 所 示 下 沉 載 重 初 移 除 及 壓 氣 艙 氣 壓 突 然 下 降 兩
種情形為一般實務上考慮之施工狀況,得按四面固定之單向
版或雙向版設計。
(b) 完 工 後 載 重
若 壓 氣 艙 之 高 度 大 於 沉 箱 內 徑 1/2 以 上 , 且 完 工 後 壓 氣 艙 內
回填混凝土時,則無須檢核完工後之載重狀況,否則依作用
於版上之底面地層反力、水浮力、沉箱內回填之土砂重或水
重等,按四面固定之單向版或雙向版設計。

4. 刃 口
刃 口 之 設 計 應 按 下 沉 中 最 不 利 之 載 重 狀 況 檢 討 設 計,考 量 之 載 重
如 圖 -解 6.7-16 所 示,其 應 力 分 析 按 懸 臂 版 計 算,其 支 承 點 為 隔 牆 或
壓 氣 艙 頂 版 之 下 緣,如 無 隔 牆,則 可 按 懸 臂 長 度 1.5 公 尺 計 算。有 關
刃口鐵腳之設計可參考張嘉德所著沉箱設計一書。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第七章 擋土牆

7.1 通 則

擋土牆設計應依據其功能要求、行為機制、基地之地形、地質與
環境條件,以及容許變位量等,充分檢討其整體穩定性與牆體結構安
全性,並妥適評析擋土牆之景觀調和性及施工性。

【解說】
1. 擋 土 牆 型 式 之 選 擇 基 本 上 應 考 慮 以 下 各 種 條 件 :
(1) 擋 土 牆 構 築 之 目 的 及 功 能
(2) 擋 土 牆 之 重 要 性 及 其 行 為 之 可 靠 性
(3) 基 地 之 地 質 、 地 形 、 地 層 構 造 及 地 下 水 因 素 之 適 用 性
(4) 擋 土 牆 施 工 方 式 及 難 易 度
(5) 擋 土 牆 周 邊 既 有 構 造 物 及 管 線 設 施 之 安 全 性
(6) 擋 土 牆 用 地 之 限 制
(7) 工 程 造 價 之 經 濟 性 及 工 期 長 短
(8) 擋 土 牆 對 周 邊 景 觀 及 環 境 之 衝 擊 及 影 響 程 度 。
2. 擋 土 牆 設 計 應 考 慮 下 列 三 項 主 要 重 點 :
(1) 對 於 作 用 於 擋 土 牆 之 靜 態 及 動 態 側 向 土 壓 力 , 需 依 牆 體 斷 面 幾
何形狀及尺寸、牆身前後土岩體性質及分佈、牆身前後地表規
則性及坡度、牆體與土岩體間互制行為特性等條件,研判並考
慮採用適用該狀態土壓力之計算方法。對於作用於擋土牆之水
壓力,亦需視地下水狀況及排水濾層之設置方式,考量其計算
方式。
(2) 擋 土 牆 牆 體 及 整 體 穩 定 性 需 針 對 各 項 可 能 破 壞 型 式 採 用 適 用 之
方法分析其安全性。在靜態條件下,擋土牆可能之破壞型式包
括:傾覆(前傾或後傾)破壞、滑動破壞(淺層或深層全面破

7-1
壞)、塑性流動破壞、基礎承載破壞。在動態條件下,擋土牆
可能之破壞型式包括:牆背或牆基土壤液化導致破壞,牆體前
後動態側壓力增量造成傾覆或滑動破壞。
(3) 核 算 擋 土 牆 結 構 體 之 斷 面 應 力 , 包 括 牆 身 及 基 礎 版 之 彎 矩 應
力、剪應力等,以及剪力榫之檢核等。

7.2 作 用 力

作用於擋土牆之側向壓力受牆體與地層間之相對變位行為、地下
水位、地層特性、周圍載重狀況及地震等因素之影響。設計時應考慮
之作用力如下:
(1)側 向 土 壓 力 , 包 含 如 主 動 土 壓 力 、 被 動 土 壓 力 及 靜 止 土 壓 力 等 。
(2)水 壓 力 如 靜 水 壓 力 、 滲 流 壓 力 及 上 浮 力 等 。
(3)地 震 所 產 生 之 土 壓 力 、 水 壓 力 及 慣 性 力 等 。
(4)地 表 上 方 超 載 。
(5)牆 背 回 填 土 所 產 生 之 回 脹 壓 力 。
(6)擋 土 牆 結 構 體 之 靜 載 重 。

【解說】
1. 擋 土 牆 之 設 計 應 就 各 作 用 於 牆 體 之 作 用 力 檢 核 擋 土 牆 之 整 體 穩 定 性
及結構斷面應力,並應於擋土牆背側設置適當之排水及濾層設施。
2. 擋 土 牆 之 回 填 土 不 宜 採 用 高 塑 性 或 具 回 脹 性 凝 聚 性 土 壤 , 以 避 免 凝
聚性土壤吸水回脹對牆背產生額外側壓,凝聚性土壤之回脹壓力宜
藉由室內試驗結果評估之。為減低牆背回填土之回脹壓力可考慮下
列方式處理:
(1) 選 用 非 凝 聚 性 粗 粒 料 土 壤 填 築 於 牆 背 與 凝 聚 性 土 層 之 間 。
(2) 設 置 完 善 之 濾 層 排 水 設 施 。
(3) 置 換 牆 背 具 回 脹 性 凝 聚 性 土 壤 。

7-2
3. 背 填 土 為 透 水 性 良 好 的 砂 、 礫 石 材 料 且 長 期 有 高 地 下 水 存 在 時 , 於
地震時應考慮動水壓力。
4. 寒 冷 地 區 應 考 慮 地 層 受 冰 凍 所 引 起 之 壓 力 。

7.3 作 用 力 計 算

7.3.1 靜 止 土 壓 力

擋土牆不發生或不容許其產生側向變位時,作用於牆背之側向土
壓 力 應 採 靜 止 土 壓 力 計 算 。 在 h深 度 處 之 單 位 面 積 靜 止 土 壓 力  o , 可
依 式 (7.3-1)式 計 算,其 合 力 Po 可 依 式 (7.3-2)式 計 算,合 力 作 用 點 在 基
礎 版 底 以 上 三 分 之 一 牆 高 ( H )處 。

 o  Ko    h 式
(7.3-1)
Po  1 / 2  K o    H 2 式 (7.3-2)
式內
 o =單 位 面 積 靜 止 土 壓 力 (tf/m 2 )
Po =靜 止 土 壓 力 合 力 (tf/m )
K o =靜 止 土 壓 力 係 數,其 值 得 依 經 驗 推 估 之,但 不 得 小 於 0.5,如
土壤為過壓密狀態者,應詳加考慮其過壓密性質並酌予提高
Ko 值。
h =距 擋 土 牆 頂 之 深 度 (m )
H =擋 土 牆 總 高 度 (m )
 = 土 壤 單 位 重 , 位 於 地 下 水 位 者 , 以 有 效 單 位 重 計 ( t / m3 )

【解說】
1. 作 用 於 擋 土 牆 之 側 向 土 壓 力 大 小 及 分 佈 與 土 體 之 變 形 行 為 具 有 密

7-3
切之關係,須視擋土牆與土體之相對側向變位量而定。
2. 擋 土 牆 不 發 生 或 不 容 許 其 產 生 側 向 變 位,則 牆 背 土 壤 不 受 擾 動 且 可
視 為 靜 止 狀 態 及 彈 性 狀 態。在 靜 止 狀 態 作 用 於 擋 土 牆 之 側 向 土 壓 力
為 靜 止 土 壓 力,在 有 試 驗 結 果 為 依 據 時,對 於 靜 止 土 壓 力 K o 之 計 算
方式分述如下:
(1) 對 於 擋 土 牆 牆 背 垂 直 且 牆 背 地 表 面 為 水 平 之 狀 況 :

(a) 非 凝 聚 性 土 壤 : K o  1  sin   式 (解 7.3-1)

(b) 正 常 壓 密 凝 聚 性 土 壤 : K o  0.95  sin   式 (解 7.3-2)

(c) 過 壓 密 凝 聚 性 土 壤 : Ko  0.95  sin  OCR 式 (解 7.3-3)


0.5

式內之 為牆背土壤之有效內摩擦角。

(2) 對 於 擋 土 牆 背 垂 直 且 牆 背 地 表 面 與 水 平 面 之 交 角 為 α 之 狀 況 ,
靜 止 土 壓 力 係 數 為 依 上 述 (1)之 K o 值 乘 以 1  sin   。

(3) 對 於 擋 土 牆 牆 背 非 垂 直 且 牆 背 地 表 面 非 水 平 之 狀 況 , 可 假 設 其
靜 止 土 壓 力 係 數 與 主 動 土 壓 力 係 數 成 比 例 之 關 係 以 推 估 其 Ko
值。

7.3.2 主 動 土 壓 力

擋土牆設計所考慮之主動土壓力係擋土牆向外變位時,作用於牆
背 之 最 小 土 壓 力 , 如 圖 7.3-1所 示 , 其 值 應 依 下 列 規 定 計 算 之 。 牆 背 h
深 度 處 之 單 位 面 積 主 動 土 壓 力  A,可 依 式 (7.3-3)式 計 算,其 合 力 PA 可
依 式 (7.3-4) 式 計 算 , 合 力 作 用 點 在 基 礎 版 底 以 上 三 分 之 一 牆 高 ( H )
處。

 A  KA   h 式 (7.3-3)

PA  1 / 2  K A    H 2 式 (7.3-4)

7-4
其 中 , KA 為 主 動 土 壓 力 係 數 , 可 依 下 列 方 式 考 慮 之 。

1. 一 般 狀 況 時 :
cos 2 (   )
KA  2
式 (7.3-5)
 sin(    ) sin(    ) 
cos 2  cos(   ) 1  
 cos(   ) cos(   ) 
若    , 則 假 定 sin      0

2. 如 地 表 面 呈 水 平 , 牆 背 面 為 垂 直 面 , 且 可 不 考 慮 牆 面 摩 擦 時 :

 
K A  tan 2 45o   式 (7.3-6)
 2

如 牆 背 填 土 具 凝 聚 力 者 , 式 (7.3-3)及 (7.3-4)式 之 h 及 H 應 以 hc 及
Hc代替,而
2c  
Hc  H   tan 45o   式 (7.3-7)
  2
2c  
hc  h   tan 45o   式 (7.3-8)
  2
上 兩 式 中 , 如 hc  0 時 , hc 以 零 計 算 ; 如 H c  0 時 , 則 應 考 慮 長 期
效應所造成之土壓力。

上述各式中
 A = 單 位 面 積 主 動 土 壓 力 ( tf/m 2 )
PA = 主 動 土 壓 力 合 力 ( tf/m )
 = 土 壤 單 位 重 , 位 於 地 下 水 位 以 下 者 , 以 浸 水 重 計 (tf/m 3 )
c = 土 壤 凝 聚 力 ( tf/m 2 )
H =牆之垂直高度(m)
h =牆頂地表面至欲求土壓力點之垂直深度(m)
 =牆背土壤之內摩擦角(度)
 =牆背面與土壤間之摩擦角(度)
 =牆背地表面與水平面之交角(度)

7-5
 =牆背面與垂直面交角,以逆時針方向為正,順時針方向為
負(度)牆體變位方向

垂直面

h
A

PA
H

H /3

圖 7.3-1 主動土壓力圖

【解說】
1. Caquot-Kerisel 土 壓 力 假 設 破 壞 面 為 曲 面 , 但 其 破 壞 面 與
Coulomb 主 動 土 壓 力 的 破 壞 面 相 當 接 近 。 因 此 Coulomb 主 動 土
壓 力 相 當 接 近 Caquot-Kerisel 主 動 土 壓 力 , 本 節 之 式 (7.3-5)為
Coulomb 主 動 土 壓 力 係 數 。
2. 本 節 之 式 (7.3-3)及 式 (7.3-4)不 包 括 側 向 水 壓 力,且 地 下 水 位 下 之 土
壤單位重採用浸水單位重。
3. 牆 背 面 與 回 填 土 之 間 的 牆 面 摩 擦 角  通 常 採 用  ~2  ,牆 體 若 為
木 材、鋼 材 或 預 鑄 鋼 筋 混 凝 土,則 因 牆 面 較 平 滑,最 大 牆 面 摩 擦 角
 max 可 採 用  /2;牆 體 若 為 場 鑄 鋼 筋 混 凝 土,其 牆 面 較 粗 糙,最 大
牆面摩擦角  max 可 採 用 2  /3。考 慮 牆 面 摩 擦 角 會 減 低 主 動 土 壓 力
係數,但此效應對主動土壓力係數影響很小。

7-6
4. 擋 土 牆 背 土 壤 若 為 凝 聚 性 土 壤 且 地 表 面 無 舖 面 或 植 被,其 張 力 裂 縫
深 度 為 2c tan45   / 2 /  , 此 張 力 裂 縫 內 積 水 對 牆 面 形 成 側 向 壓 力
之 現 象 多 在 雨 季 期 間 發 生,宜 適 當 地 考 量 當 張 力 裂 縫 內 充 滿 水 之 水
壓力對牆體之影響。
5. 對 於 較 複 雜 之 狀 況,例 如 包 含 不 規 則 載 重、傾 斜 的 牆 面、不 規 則 形
狀 的 地 表 面、多 層 土( 岩 )體 等 ,較 不 宜 採 用 上 述 公 式 計 算 主 動 土
壓 力 , 應 採 用 土 楔 法 (wedge method)並 依 作 用 在 土 楔 上 各 力 之 平
衡 關 係 以 求 出 土 壓 力,再 假 設 數 個 不 同 之 滑 動 面,以 求 得 最 大 的 主
動 土 壓 力 PA 。
6. 考 慮 凝 聚 力 , 應 只 適 用 於 地 面 水 平 , 牆 背 垂 直 且 無 摩 擦 之 情 況 。

7.3.3 被 動 土 壓 力

擋土牆設計所考慮之被動土壓力係指擋土牆向內變位時,作用於
牆 背 之 最 大 側 向 土 壓 力,如 圖 7.3-2所 示,其 值 應 依 下 列 規 定 計 算 之 。
牆 背 h深 度 處 之 單 位 面 積 被 動 土 壓 力  p , 可 依 式 (7.3-9)式 計 算 , 其 合
力 Pp 可 依 式 (7.3-10)式 計 算 , 合 力 作 用 點 在 基 礎 版 底 以 上 三 分 之 一 牆
高 ( H )處 。

 p  K p   h 式 (7.3-9)

1
PP  Kp   H 2 式 (7.3-10)
2
其 中, K p 為 被 動 土 壓 力 係 數,可 從 Caquot-Kerisel土 壓 力 理 論 推
得或相關圖表查得:
(1)一 般 狀 況 時 :

7-7
cos 2    
Kp  2
式 (7.3-11)
 sin(    ) sin(    ) 
cos 2  cos    1  
 cos(   ) cos(   ) 
(2)如 地 表 面 呈 水 平 , 牆 背 面 為 垂 直 面 , 且 可 不 考 慮 牆 面 摩 擦 時 :

 
K p  tan 2 45o   式 (7.3-12)
 2

式 內 PP = 牆 背 之 被 動 土 壓 力 合 力 ( tf/m)
 P = 牆 背 h 深 度 處 之 單 位 面 積 被 動 土 壓 力 ( tf/m 2 )
其 餘 符 號 與 第 7.3.2 節 之 符 號 說 明 相 同 。

牆體變位方向

圖 7.3-2 被動土壓力圖

【解說】
1. Coulomb 被 動 土 壓 力 假 設 破 壞 面 為 平 面 , 但 實 際 的 破 壞 面 為 曲

7-8
面 , 使 得 Coulomb 被 動 土 壓 力 高 估 真 正 的 被 動 土 壓 力 , 其 高 估 的
數值隨著擋土牆或擋土壁與土壤間的摩擦角增加而增加。
Caquot-Kerisel 土 壓 力 假 設 破 壞 面 為 曲 面 , 因 此 一 般 認 為
Caquot-Kerisel 土 壓 力 能 代 表 真 正 的 土 壓 力 。 可 參 考 AASHTO
(1996) 圖 5.5.2D 及 圖 5.5.2E 或 NAVFAC-DM7.2(1982)圖 3 至 圖
6。
2. 本 節 之 式 (7.3-9)與 式 (7.3-10)不 包 括 側 向 水 壓 力 , 且 地 下 水 位 下 之
土壤單位重應採用浸水單位重。
3. 牆 背 面 與 回 填 土 之 間 的 摩 擦 角  通 常 採 用  /2~ 2  /3,因 考 慮 被 動
土 壓 力 係 數 隨 牆 面 摩 擦 角 值 而 提 高,此 效 應 對 被 動 土 壓 力 係 數 之 影
響隨  角增加而更加顯著,故設計時採用之牆面摩擦角,應避免高
估 且 不 宜 大 於 2  /3。
4. 對 於 較 複 雜 之 地 形 及 地 質 狀 況,其 被 動 土 壓 力 可 採 用 土 楔 法 計 算 ,
須 假 設 數 個 不 同 之 滑 動 面 以 求 得 最 小 的 被 動 土 壓 力,但 因 牆 面 摩 擦
角 若 高 估 將 使 所 得 被 動 土 壓 力 偏 高,故 在 土 楔 法 計 算 中,選 用 之 牆
面 摩 擦 角 不 宜 大 於  /3。

7.3.4 動 態 主 動 土 壓 力

地 震 時,擋 土 牆 承 受 之 主 動 土 壓 力 合 力 PAE,依 式 (7.3-13)式 計 算。

   H 2  1  k v   K AE
1
PAE  式 (7.3-13)
2
其 中 , K AE 為 地 震 時 之 主 動 土 壓 力 係 數 , 可 依 下 列 方 式 計 算 :

cos 2      
K AE  2
 sin(    ) sin(      ) 
cos  cos  cos      1 
2

 cos(     ) cos(   ) 
式 (7.3-14)

7-9
式內
PAE = 地 震 時 , 牆 背 之 主 動 土 壓 力 合 力 ( tf/m )
H =擋土牆高度(m)
 kh 
  tan 1  
 1  kv 
kv = 垂 直 向 地 震 係 數
kh = 水 平 向 地 震 係 數
其 餘 符 號 與 第 7.3.2節 之 符 號 說 明 相 同 。

【解說】
1. 本 節 所 示 之 土 壤 動 態 主 動 土 壓 力 計 算 式 , 係 參 照
Mononobe-Okabe 之 方 法 計 算 (Mononobe, 1929; Okabe,
1926), 原 則 上 只 適 用 於 非 凝 聚 性 土 壤 之 計 算 。
2. 地 震 時 作 用 於 擋 土 牆 之 動 態 主 動 土 壓 力 之 作 用 點 位 置,可 視 牆 體 位
移類型依下列方式考量之。
(1) 擋 土 牆 體 對 牆 底 旋 轉 :
(a) 計 算 動 態 主 動 土 壓 力 增 量 PAE

PAE  PAE  PA 式 (解 7.3-4)

(b) PA 之 作 用 點 位 於 基 礎 底 面 以 上 三 分 之 一 牆 高 ( H )處
(c) PAE 之 作 用 點 位 於 基 礎 底 面 以 上 三 分 之 二 牆 高 ( H )處
(d) PAE 之 作 用 點 為 PA 及 PAE 兩 分 力 之 合 力 作 用 點 位 置

PA  1 H   PAE  2H 


H 3   3  式 (解 7.3-5)
PAE

(2)擋 土 牆 體 滑 移 :
(a) 計 算 動 態 主 動 土 壓 力 增 量 PAE

PAE  PAE  PA 式 (解 7.3-6)

(b) PA 之 作 用 點 位 於 基 礎 底 面 以 上 0.42 牆 高 ( H )處

7-10
(c) PAE 之 作 用 點 位 於 基 礎 底 面 以 上 0.48 牆 高 ( H )處
(d) PAE 之 作 用 點 為 PA 及 PAE 兩 分 力 之 合 力 作 用 點 位 置

H
PA 0.42H   PAE 0.48H  式 (解 7.3-7)
PAE

(3)擋 土 牆 體 對 牆 頂 旋 轉 :

PAE 之 作 用 點 為 位 於 基 礎 底 面 以 上 0.55牆 高 ( H )處 。

3. 設 計 所 採 用 之 水 平 向 地 震 係 數 k h ,原 則 上 可 取 基 地 地 表 水 平 向 尖 峰
加 速 度 值 之 半 估 計,但 對 於 側 向 位 移 完 全 受 限 之 情 況,地 震 所 引 致
之 動 態 土 壓 力 將 因 位 移 受 限 而 大 於 上 述 之 主 動 土 壓 力 值,此 時 k h 值
應 取 地 表 水 平 向 尖 峰 加 速 度 值 之 1.5 倍 估 計。設 計 所 採 用 之 垂 直 向
地 震 係 數 kv , 原 則 上 可 取 基 地 地 表 垂 直 向 尖 峰 加 速 度 值 之 半 估 計 ,
惟 對 於 遠 距 離 之 地 震,通 常 可 忽 略 垂 直 地 震 力 之 影 響,即 令 k v  0 。

7.3.5 動 態 被 動 土 壓 力

地 震 時 , 擋 土 牆 承 受 之 被 動 土 壓 力 PPE , 可 依 式 (7.3-15)計 算 。

   H 2  1  k v   K PE
1
PPE  式 (7.3-15)
2
其 中 , K PE 為 地 震 時 之 被 動 土 壓 力 係 數 , 可 依 下 列 方 式 計 算 :

cos 2      
K PE  2
 sin(    ) sin(      ) 
cos  cos  cos     1 
2

 cos(     ) cos(   ) 
式 (7.3-16)
式內
PPE = 地 震 時 , 牆 背 之 被 動 土 壓 力 合 力 ( tf/m )

7-11
H =擋土牆高度(m)
 kh 
  tan 1  
 1  kv 
kv = 垂 直 向 地 震 係 數
kh = 水 平 向 地 震 係 數
其 餘 符 號 與 第 7.3.3節 之 符 號 說 明 相 同 。

【解說】
1. 本 節 所 示 之 土 壤 動 態 被 動 土 壓 力 計 算,係 參 照 Mononobe-Okabe
之 方 法 (Mononobe, 1929; Okabe, 1926),原 則 上 只 適 用 於 非 凝 聚
性土壤之計算。
2. 地 震 時 作 用 於 擋 土 牆 之 動 態 被 動 土 壓 力,其 作 用 點 位 置 與 地 震 係 數
之 選 取 , 可 參 考 第 7.3.4 節 之 方 式 計 算 。
3. 水 平 向 及 垂 直 向 設 計 地 震 係 數 之 選 取 , 其 原 則 如 第 7.3.4 節 之 解 說
所示。

7.3.6 水 壓 力

1. 當 擋 土 牆 背 後 上 層 中 有 H W 高 度 之 水 位 時 , 擋 土 牆 背 除 承 受 側 向 土
壓 力 之 外 , 亦 應 依 式 (7.3-17)計 算 牆 背 水 位 造 成 之 水 壓 力 , 其 合 力
作 用 點 位 於 基 礎 底 面 以 上 水 位 高 度 ( H W )之 三 分 之 一 處 。
1
Pw    W  HW
2
式 (7.3-17)
2
式內
PW = 牆 背 之 水 壓 力 ( tf/m )
HW = 牆 背 水 位 高 度 ( m )
 W = 水 單 位 重 ( tf/m 3 )
如牆背及牆底有滲流狀況時,應考慮滲流造成之影響。

7-12
2. 地 震 時 , 牆 背 地 下 水 所 造 成 之 動 態 水 壓 力 增 量 △ Pwe 及 其 合 力 之 作
用點位置應妥予計算。

【解說】
1. 擋 土 牆 所 承 受 之 水 壓 力 需 視 牆 背 設 置 之 排 水 及 濾 層 狀 況 而 適 當 地
考 量,於 設 計 擋 土 牆 時,宜 搜 集 牆 址 及 其 附 近 地 區 之 地 下 水 位 及 孔
隙 水 壓 之 觀 測 資 料,以 及 牆 背 地 層 之 透 水 特 性 資 料,提 供 決 定 設 計
地下水位之參考。
2. 擋 土 牆 之 破 壞 原 因 與 地 下 水 條 件 有 關 者 不 在 少 數,所 以 在 設 計 擋 土
牆 時,除 須 審 慎 考 量 因 地 下 水 所 造 成 之 水 壓 力 及 上 浮 力 對 牆 體 穩 定
之 影 響 外,對 於 排 水 措 施 及 濾 層 規 格、厚 度 之 設 計 亦 需 符 合 相 關 規
範及標準之規定。
3. 擋 土 牆 之 一 側 若 為 水 時 , 地 震 引 致 之 動 水 壓 力 可 依 下 列 方 式 計 算
(Westergaard, 1933)
7
Pwe  k h  w bH 2 式 (解 7.3-8)
12
2
Hg  H 式 (解 7.3-9)
5
式中,
Pwe : 作 用 於 擋 土 牆 之 動 水 壓 合 力 (tf),
kh : 水 平 向 地 震 係 數
3
 w : 水 之 單 位 重 , (tf/m )
H :水 深 (m)
b : 與 動 水 壓 作 用 方 向 垂 直 之 擋 土 牆 寬 度 , 可 取 1m 計
H g : 動 水 壓 合 力 作 用 點 之 高 度 (m)

4.至 於 擋 土 牆 土 側 之 地 下 水 , 因 其 屬 受 限 水 , 地 震 引 致 動 態 水 壓 力 之
力學機制相當複雜,目前之研究資料仍然有限,不易估計。設計分
析 時 可 參 考 Matsuzawa et al.(1985)與 Ishibashi et al.(1985,
1994)之 研 究 結 果 考 量 之 ; 有 時 為 簡 便 計 , 亦 有 建 議 直 接 採 用 水 側

7-13
動 態 水 壓 力 值 之 70%計 算 者 (Matsuo & O’Hara, 1960, 1965)。

7.3.7 地 表 上 方 載 重

1. 擋 土 牆 背 地 表 受 有 均 佈 超 載 重 時 , 該 載 重 得 折 算 成 等 值 填 土 高
度,並依前節計算方法計算其對擋土牆造成之側向壓力。
2. 擋 土 牆 背 地 表 受 有 線 形 超 載 重 或 集 中 超 載 重 時 , 得 依 據 主 動 土 壓
破 壞 面 之 影 響 範 圍 , 依 圖 7.3-3 計 算 其 增 加 之 側 向 壓 力 。

【解說】
1. 擋 土 牆 背 之 地 表 載 重 尚 需 考 慮 施 工 載 重,對 於 牆 背 填 土 分 階 施 築 之
情 況,需 適 當 地 考 慮 各 階 段 施 工 載 重 對 牆 背 產 生 側 向 壓 力 之 影 響 。
2. 對 於 錨 拉 式 擋 土 牆 尚 需 檢 核 土( 岩 )錨 分 階 施 拉 與 牆 背 分 階 填 築 對
牆體穩定性之影響。
3. 擋 土 牆 背 之 建 築 物 載 重,需 視 該 建 築 物 與 牆 體 距 離 及 其 基 礎 底 面 深
度及基礎型式尺寸,考量各因素對牆背造成之側向壓力。

7-14
PH QP

mH
QP

Z=nH
牆 H
 QP
PH
H
 體
H 
A A
R
mH

A-A斷面

m  0.4 時 m  0.4 時
H 0.20n H2 0.28n 2
H( )  H( ) 
QL .  n2 ) 2
(016 QP .  n2 )3
(016
PH  055
. QL m  0.4時
m  0.4時 H2 1.77 m 2 n 2
H ( )  2 2 3
QP (m  n )
H . m2 n
128
H( )  2
QL (m  n 2 ) 2  H    H cos2 (1.10 )
0.64Q L
PH 
( m 2  1) 集中超載狀況
線形超載狀況
圖 7.3-3 線 形 及 集 中 超 載 荷 重 之 側 壓 力

7-15
7.3.8 其 他 考 慮

1. 擋 土 牆 背 回 填 土 或 牆 背 之 地 層 非 為 均 質 時 , 應 採 用 其 他 適 當 方 法 ,
計算擋土牆所受之土壓力。
2. 採 用 其 他 較 複 雜 型 式 之 擋 土 牆 時,應 考 慮 該 擋 土 牆 本 身 之 特 性 及 其
與牆背土壤間之互制關係。
3. 採 用 地 錨 作 為 擋 土 牆 之 穩 定 安 全 輔 助 設 施 時,須 依 據 錨 碇 段 地 層 之
性質、強度、地下水狀況,以及擋土牆之型式、規模、性質等資
料進行設計,同時應符合以下各項規定:
(1)地 錨 之 間 隔 、 長 度 與 容 許 拉 拔 力 等 , 可 參 考 中 國 土 木 水 利 工 程
學會之「地錨設計與施工準則暨解說」中之相關規定進行設
計。

(2)其 他 有 關 端 錨 等 之 設 計,應 依 建 築 技 術 規 則 建 築 構 造 編 第 488


條 至 491條 之 規 定 辦 理 。

7.4 擋 土 牆 牆 體 穩 定 性

7.4.1 牆 體 滑 動

擋 土 牆 抵 抗 滑 動 之 安 全 係 數 , 於 長 期 載 重 狀 況 應 大 於 1.5, 於
地 震 時 應 大 於 1.2。 安 全 係 數 之 計 算 原 則 為 :

作 用 於 牆 前 被 動 土 壓 力 +牆 底 摩 擦 力
安全係數
作用於牆背之側壓力
=
【解說】
1. 在 計 算 擋 土 牆 抵 抗 滑 動 之 安 全 係 數 方 面,若 擋 土 牆 無 設 置 止 滑 榫 ,
則 被 動 土 壓 力 多 不 計 入;若 擋 土 牆 設 置 止 滑 榫,則 被 動 土 壓 力 得 予

7-16
計 入。由 於,牆 前 被 動 土 壓 力 是 否 完 全 發 揮 端 視 牆 體 滑 動 變 位 量 ,
因此,考慮牆前被動土壓力需在牆體產生較大變位時方能完全貢
獻 , 因 此 計 入 檢 核 之 牆 前 被 動 土 壓 力 宜 折 減 50%。
2. 擋 土 牆 設 置 止 滑 榫 者,其 可 能 滑 動 破 壞 面 假 設 在 止 滑 榫 底 端,在 計
算牆底之摩擦力方面應對止滑榫前後分別採土壤內摩擦角及牆體
底面與土壤間摩擦角。

7.4.2 牆 體 傾 覆

擋 土 牆 抵 抗 傾 覆 之 安 全 係 數 , 於 長 期 載 重 狀 況 時 應 大 於 2.0, 於
地 震 時 應 大 於 1.5, 安 全 係 數 之 計 算 原 則 為 :

對牆前趾產生之抵抗力矩
安全係數 =
對牆前趾產生之傾覆力矩

【解說】
1. 在 計 算 擋 土 牆 抵 抗 傾 覆 安 全 係 數 方 面,通 常 牆 體 前 被 動 土 壓 力 不 予
計 入,水 壓 力 及 上 浮 力 需 視 地 下 水 位 及 牆 背 排 水 設 施 配 置 而 作 適 當
地考量。考慮地震狀況時,須將動態主動土壓力增量計入。
2. 對 於 多 階 配 置 之 擋 土 牆,需 檢 核 各 階 擋 土 牆 抵 抗 傾 覆 之 安 全 係 數 。
對 於 柔 性 自 重 式 擋 土 牆 之 蛇 籠 擋 土 牆 及 框 條 式 擋 土 牆,除 檢 核 牆 體
抵 抗 對 牆 底 前 趾 傾 覆 之 安 全 係 數 外,尚 需 考 慮 檢 核 牆 體 上 部 抵 抗 傾
覆之安全係數。

7-17
7.4.3 基 礎 容 許 支 承 力

擋 土 牆 基 礎 支 承 力 之 安 全 係 數,應 符 合 本 規 範 第 4.3.5 節 之 規 定。

【解說】
1. 擋 土 牆 基 礎 型 式 可 分 為 淺 基 礎 及 深 基 礎,基 礎 配 置 及 型 式 之 選 擇 應
符合淺基礎及深基礎之相關規定,並考慮其施工性及安全性。
2. 擋 土 牆 基 礎 之 容 許 支 承 力,應 分 別 考 慮 常 時 及 地 震 時 抵 抗 剪 力 破 壞
之 安 全 係 數 , 應 符 合 本 規 範 第 4.3.5 節 之 規 定 , 且 基 礎 總 沉 陷 量 及
不均勻沉陷量均應在符合擋土牆功能要求之容許限度之內。

7.4.4 整 體 穩 定 性

擋土牆設計時應檢核沿擋土牆底部土層滑動之整體穩定性,其安
全 係 數 於 長 期 載 重 狀 況 時 應 大 於 1.5,於 地 震 時 應 大 於 1.2,考 慮 最 高
水 位 狀 況 之 安 全 係 數 應 大 於 1.1。 惟 考 慮 最 高 水 位 狀 況 時 , 可 不 同 時
考慮地震狀況。

【解說】
當擋土牆承載土層內存在軟弱土層時,除檢核牆體抵抗滑動及傾
覆之安全係數之外,尚需檢核沿擋土牆底部深層土壤滑動之可能性,
檢核其最小安全係數應符合上列規定,其檢核方法可參考相關之邊坡
穩定分析方法。若擋土牆座落於岩層或岩層上之覆蓋土層時,則除檢
核牆體抵抗滑動及傾覆之安全係數外,需檢核擋土牆底部沿土岩層介
面滑動或沿岩層弱面滑動之安全係數。

7-18
7.4.5 土 壤 液 化 評 估

擋土牆設計時應評估牆背面土壤及牆基礎下方土壤在受地震作
用時之液化潛能,並研判其對牆體穩定性之影響,必要時應採行適當
之防制措施。

【解說】
經土壤液化潛能評估結果,擋土牆之牆背土壤或承載土壤於地震
時抵抗液化之安全係數低於安全要求時,可考慮採用地層改良、深基
礎或結構加強等方式處理。土壤液化潛能評估方法可參考本規範第十
章之相關規定。

7.5 地 下 牆 設 計

7.5.1 設 計 側 壓 力

1. 建 築 物 四 周 與 地 層 直 接 接 觸 之 地 下 構 造 牆,其 設 計 除 應 考 慮 上 部 構
造物所傳遞之作用力外,尚應考慮作用於地下牆之側向土壓力及
最大水壓力。牆體背面地表面上如有超載重,應考慮其所增加之
側向壓力。
2. 若 基 地 位 於 地 震 區,尚 應 適 當 考 量 因 地 震 作 用 而 增 加 之 動 態 側 向 壓
力。

【解說】
1. 永 久 建 築 構 造 物 之 地 下 牆 及 構 築 於 地 下 具 側 向 位 移 束 制 之 壁 體,原
則 上 應 考 量 靜 止 土 壓 力 為 設 計 用 之 側 向 土 壓 力,並 應 考 慮 最 大 之 水
壓力為設計之基準。
2. 對 於 設 計 地 下 牆 時,宜 蒐 集 基 地 本 身 及 鄰 近 地 區 之 地 下 水 位、孔 隙

7-19
水 壓 隨 季 節 變 化 之 觀 測 資 料,以 及 該 地 區 防 洪 水 位 高 程 之 要 求,以
提 供 決 定 設 計 水 壓 力 之 參 考。若 基 地 環 境 存 有 地 區 性 抽 取 地 下 水 造
成 地 下 水 位 變 化 之 因 素,則 需 適 當 地 考 慮 長 期 性 地 下 水 位 回 升 對 牆
體之影響。

7.5.2 材 料 強 度

1. 鋼 筋 混 凝 土 地 下 牆 如 採 用 與 地 上 構 造 物 相 同 施 工 方 法 構 築 時 , 其
設計及材料容許強度應比照建築構造編第六章混凝土構造之各項
規定。
2. 鋼 筋 混 凝 土 地 下 牆 如 採 用 場 鑄 式 地 下 連 續 壁 之 方 式 施 工 時 , 混 凝
土之容許壓應力不得大於規定壓力強度之四分之一,且不得大於
70kgf/c㎡ , 於 泥 水 中 灌 注 混 凝 土 而 成 之 地 下 連 續 壁 , 其 混 凝 土 之
規 定 壓 力 強 度 不 得 小 於 210 kgf/c ㎡ 。 且 最 小 水 泥 量 不 得 低 於
3
375kgf/m 。混 凝 土 之 容 許 剪 應 力 強 度 及 鋼 筋 握 持 長 度,應 分 別 依
建築構造編第六章混凝土構造之相關規定計算,惟剪應力強度應
折減百分之二十五,而鋼筋握持長度應增加百分之三十。
3. 地 下 牆 若 兼 做 施 工 時 期 之 擋 土 設 施,其 設 計 應 對 施 工 過 程 可 能 加 諸
於牆體之殘餘應力作適當考慮。

【解說】
1. 本 條 所 述 第 1 項 及 第 2 項 規 定 係 適 用 一 般 性 之 規 定,對 於 特 殊 工 程
則需依其設計準則進行設計。
2. 對 於 濱 海 或 臨 近 具 侵 蝕 性 因 素 地 區 之 地 下 牆 設 計,尚 需 視 實 際 狀 況
採取具代表性地下水及土壤樣品進行地下水質分析試驗及土壤化
學性質試驗,以考量地下牆抵抗長期性侵蝕之功能。

7-20
第八章 基礎開挖

8.1 通則

基礎開挖之設計,為確保開挖時基地內及其鄰近範圍之安全,須
依照第三章之各項規定進行基地調查,其中應特別調查下列各項重
點,以為設計防護措施之依據:
1﹒ 鄰 近 構 造 物 之 狀 況 及 其 基 礎 型 式 。
2﹒ 鄰 近 地 下 構 造 物 及 設 施 之 位 置 及 構 造 型 式 。
3﹒ 基 地 底 下 是 否 含 有 地 下 障 礙 物 。

【解說】
1. 基 礎 開 挖 時 所 引 致 的 擋 土 結 構 體 側 向 位 移 及 地 表 沉 陷 , 可 能 影 響 鄰
近構造物的結構安全,其影響程度因鄰近構造物的強度、離基地開
挖面的距離及其基礎的型式、大小、深度等而有所差異。
2. 基 礎 或 道 路 開 挖 常 會 遭 遇 到 箱 涵、管 線、舊 建 物 基 礎 等 地 下 障 礙 物,
尤其是公共管線,處理工作至為繁雜費時,卻常為規劃設計者所忽
略,以致工程發包開工後常有意外狀況之發生,不但影響工程之進
行,甚至常造成安全上的問題;因此於開挖前,應事先詳細調查地
下障礙物之有無、種類、位置、形狀等,再決定處理方式。處理方
式於開挖前先做好管線遷移,無法遷移者則於開挖施工中施以吊掛
保護並採補強措施等。

8.2 安全措施

基礎開挖必須依照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及本章之各項
規定設置適當之開挖及擋土安全措施,並應符合相關法令之要求。

8-1
【解說】
1. 基 礎 開 挖 安 全 之 目 標,狹 義 的 解 釋 為 工 程 本 體 不 發 生 安 全 問 題,廣
義 的 解 釋 為 本 體 工 程 安 全 外,鄰 產 亦 能 保 持 安 全,例 如 開 挖 工 地 鄰
近道路,房子不產生沉陷、龜裂、傾斜;排水、交通不受影響、各
類 管 線 保 持 完 好 等 基 本 要 求。因 此 開 挖 工 程 之 設 計,除 依 據 力 學 學
理分析外,亦須考量工程本體及鄰近地層整體之變位量
2. 基 礎 工 址 及 鄰 近 地 層 因 開 挖 解 壓 而 產 生 變 位,包 括 沉 陷、隆 起、水
平 位 移 等,其 變 位 影 響 範 圍 視 土 層 類 別、土 層 強 度、開 挖 深 度 、開
挖 方 法 及 擋 土 方 法 等 而 定。當 鄰 近 結 構 物 或 管 線 座 落 在 變 位 影 響 範
圍 內,即 可 能 被 波 及。鄰 近 結 構 物 依 其 結 構 強 度 及 基 礎 型 式,通 常
可 容 許 一 定 量 之 變 位 量 及 變 形 量,尚 不 致 產 生 損 壞,目 前 文 獻 上( 例
如:Bjerrum, 1963; Fang,1991 等 )多 依 構 造 類 別 及 基 礎 型 式 列 舉 ,
此 類 容 許 變 位 量 較 適 用 於 新 建 結 構 物。對 於 老 舊 結 構 物,因 使 用 與
維 護 上 不 同,興 建 後 迄 今 已 發 生 之 變 位 量 若 無 紀 錄 可 循,則 其 容 許
變 位 量 在「 消 耗 」後 之 殘 餘 量 為 不 可 知。當 鄰 地 開 挖 引 致 變 形 量 超
出 可 允 許 之 殘 餘 量 時 , 即 造 成 結 構 物 損 壞。因 此,開 挖 設 計 時 ,應
調查鄰近結構物之現況,評估其允許殘餘變位量。
3. 開 挖 設 計 時,對 於 鄰 地 埋 設 有 壓 力 管 線 時,尤 應 慎 重。壓 力 油 管 與
瓦 斯 管 受 損 後,易 引 致 火 災,造 成 二 次 災 害。高 壓 水 管 滲 漏 則 可 能
淘空地層,導致開挖工地全面坍垮。

8.3 地下水位控制

基礎開挖深度在地下水位以下時,應設置水位控制設施,以確保
開挖作業之安全。
水位控制方法須依據地層之地下水位、透水性、水量、及是否含
有受壓水層等進行規劃,必要時應實施現場抽水試驗,以決定該地層
之適用方法。

8-2
降水設計必須考慮對周圍環境之影響,並適度防止土壤流失及地
層變形,避免因水位下降而造成鄰地塌陷或鄰房損害,必要時應採取
截水、補注地下水或鄰房保護等輔助措施防護之。

【解說】
1. 基 地 開 挖 面 若 在 地 下 水 位 之 下 , 為 了 使 開 挖 面 或 邊 坡 保 持 穩 定 狀
態,以 及 工 作 面 保 持 乾 燥 便 於 施 工 作 業,一 般 均 將 地 下 水 位 降 至 開
挖 面 下 1~ 2 公 尺 。 降 低 地 下 水 位 所 用 方 法 , 視 開 挖 方 式 、 含 水 層
透水性及土層性質而定。常用方法有:
(1) 重 力 式 排 水:以 集 水 坑 或 集 水 井 集 水 後,以 抽 水 泵 浦 排 出 基 地。
(2) 裝 置 一 排 或 數 排 小 口 徑 點 井:點 井 直 徑 50~ 60 厘 米,開 口 長 度
為 0.5~ 1.0 公 尺,每 點 井 間 隔 約 1~ 3 公 尺,點 井 上 接 豎 管 及 集
水 幹 管 , 使 用 抽 水 泵 浦 抽 出 地 下 水 降 低 水 位 , 參 見 圖 -解 8.3-1
所 示,若 使 用 多 段 式 (multi-stage)降 水,每 段 之 高 差 不 超 過 5 公
尺 , 如 圖 -解 8.3-2 所 示 。
(3) 鑽 掘 抽 水 深 井 , 井 內 填 塞 濾 料 及 安 裝 沉 水 式 泵 浦 抽 水 。 深 井 亦
可設計成單排或數排。必要時,亦可用多段式。
(4) 真 空 抽 水 井 : 利 用 真 空 泵 浦 抽 水 , 最 高 降 水 約 可 達 6m。

圖 -解 8.3-1 點井工法示意圖

8-3
圖 -解 8.3-2 多階段降低地下水位法示意圖

2. 各 類 土 層 , 依 其 透 水 性 高 低 , 適 用 之 降 水 方 法 列 如 表 -解 8.3-1。

表 -解 8.3-1 各類土層之滲透係數及適用之降水方法

含水層 滲 透 係 數 (cm/sec) 降水方法


-1
卵礫石層 > 1×10 重力排水
水 中 開 挖 (不 降 水 )
-1 -3
粗砂至中砂 1×10 ~ 1×10 重 力 排 水、深 井、點 井 、
真空抽水井
-3 -5
細 砂 、 粉 土 、 粘 土 1×10 ~ 1×10 深 井、點 井、真 空 抽 水 井
-5
粘土 <1×10 電滲法或不降水

3. 採 用 明 挖 方 法 施 工 之 工 地,重 力 排 水 之 滲 出 量,可 用 達 西 定 律 概 估
其單位時間之滲流量 Q
Q  kiA 式 (解 8.3-1)
3
Q =流 量 (cm /sec)
k =含 水 層 之 滲 透 係 數 (cm/sec)
i  h/ L=水力坡降
h =水 頭 差 (cm)

8-4
L=滲 流 長 度 (cm)
2
A =滲 流 斷 面 積 (cm )

4. 採 用 擋 土 式 開 挖 之 工 地,假 設 擋 土 措 施 水 密 性 良 好,但 尚 未 貫 入 不
透 水 層 , 如 圖 -解 8.3-3, 從 開 挖 面 之 滲 出 量 , 可 用 下 式 概 估 其 單 位
時 間 之 滲 流 量。若 須 較 精 確 之 估 算,可 依 地 層 之 分 佈,繪 畫 流 線 網
計算之。
h
Q  kv A 式 (解 8.3-2)
d1  d 2
式內
3
Q =流 量 (cm /sec)
k v =含 水 層 之 垂 直 向 滲 透 係 數 (cm/sec)
2
A =開 挖 面 之 水 平 面 積 (cm )
h =開 挖 基 地 內 外 水 頭 差 (cm)
d 1 =基 地 外 側 滲 流 長 度 (cm)
d 2 =基 地 內 側 滲 流 長 度 (cm)

圖 -解 8.3-3 開挖面滲流計算符號說明圖

8-5
5. 當 進 行 以 抽 水 井 降 水 時 ,抽 水 量 乃 依 水 井 外 緣 水 位( 抽 水 後 )、井
徑 及 含 水 層 之 透 水 性 而 定。抽 水 至 平 衡 狀 態,地 下 水 位 以 該 井 為 中
心 呈 倒 圓 錐 形 下 降 (cone of depression),其 水 位 下 降 之 影 響 半 徑 R,
可用下式估算之:
R  3000 S k 式 (解 8.3-3)
其中 R =影 響 半 徑 (m)
s=水 井 外 緣 水 位 下 降 量 (m)
k=含 水 層 之 滲 透 係 數 (m/sec)
若 依 含 水 層 之 土 壤 類 別 判 斷,降 水 之 影 響 半 徑 概 估 如 表 -解 8.3-2 所
示。

表 -解 8.3-2 各類土壤之粒徑及抽水影響半徑

土壤類別 粒 徑 , d(mm) 影 響 半 徑 , R(m)


粗 10 1500
卵礫石
中至細 1~ 10 400~ 1500
粗砂,中砂 0.25~ 1 100~ 400
砂 細砂 0.05~ 0.25 10~ 100
粉土質砂 0.025~ 0.05 5~ 10

6. 當 數 個 抽 水 井 同 時 進 行 抽 水 時,若 水 下 降 影 響 範 圍 相 交 疊,交 疊 部
份水位最終下降量為各井在相交疊部份下降量之和。
7. 地 下 水 位 下 降 後 , 土 層 之 有 效 應 力 增 加 , 對 具 有 高 壓 縮 性 粘 土 地
層,可 引 起 地 層 沉 陷。另 外,地 下 水 位 下 降 ,對 於 原 水 位 下 之 結 構
物 例 如 地 下 室 筏 基 等,浮 力 減 少,結 構 物 內 應 力 改 變,地 層 應 力 增
加,亦可能引起結構物沉陷。

8.4 邊坡式開挖

8.4.1 適 用 範 圍

8-6
基地開挖若採用邊坡式開挖,其基地狀況通常必須具有下列各項
條件,但對高地下水位且透水性良好之砂質地層,並不適宜。
1﹒ 基 地 為 一 般 平 地 地 形 。
2﹒ 基 地 周 圍 地 質 狀 況 不 具 有 地 質 弱 帶 。
3﹒ 基 地 地 質 不 屬 於 疏 鬆 或 軟 弱 地 層 。

【解說】
本節所定義之邊坡式開挖即所謂的明挖斜坡施工法,當基地周圍
無緊鄰之建築物或設施、具有足夠之空間可設置邊坡時,若基地地質
狀 況 良 好 且 不 具 有 地 質 弱 帶 者( 岩 層 面,節 理 面,斷 層,剪 裂 面 等 ),
可考慮採用邊坡式開挖方式進行基礎開挖。
疏鬆之砂土層邊坡極易因雨水沖蝕而流失。軟弱地層之邊坡式開
挖,開挖區外圍常因邊坡蠕動潛變而下陷。

8.4.2 邊 坡 穩 定 分 析 考 慮 因 素

基地開挖若採用邊坡式開挖,所開挖邊坡之穩定分析應就以下因
素作適當考慮:
1﹒ 正 常 及 暴 雨 期 間 地 下 水 位 之 影 響 。
2﹒ 施 工 期 間 之 地 表 上 方 超 載 重 。
3﹒ 施 工 期 間 可 能 發 生 之 地 震 影 響 。
4﹒ 施 工 期 間 之 地 表 逕 流 , 可 能 產 生 之 沖 刷 影 響 。
5﹒ 開 挖 對 周 圍 環 境 之 影 響 。

【解說】
1. 施 工 期 間 因 雨 水 滲 入 地 下 , 將 造 成 地 下 水 位 升 高 , 增 加 對 邊 坡 作 用
力;地 表 逕 流 也 將 對 邊 坡 造 成 沖 刷 作 用,影 響 邊 坡 穩 定 及 施 工 安 全。
因此在決定採用邊坡開挖方式施工前必須在基地周圍做好完善的排
水 系 統,有 效 截 流 雨 水;至 於 防 止 地 表 逕 流 所 可 能 產 生 的 沖 刷 破 壞,

8-7
則可於坡面進行覆蓋或噴漿保護之。
邊坡式開挖之施工法,開挖完成後,在無任何支撐系統保護
下,施工人員於開挖面上構築,必須特別注重施工安全。於設計開
挖邊坡坡度、分階高度及土堤寬度應盡量保守分析,而施工期間可
能發生的地震、車輛或施工機具載重均須納入考慮。
2. 邊 坡 穩 定 分 析 方 法 大 致 分 成 兩 類 :
(1)有 效 應 力 分 析 方 法 - 適 用 於 無 地 下 水 或 確 知 地 下 水 壓 之 邊 坡 。
(2)總 應 力 分 析 方 法 - 適 用 於 地 下 水 壓 不 明 確 之 邊 坡 。
依邊坡土層之性質不同,例如砂質土、粘質土、兼具凝聚力及
內 摩 擦 力 之 (c-φ )土,其 滑 動 模 式 可 分 為 邊 坡 滑 動、底 部 滑 動、圓 弧
狀 及 非 圓 弧 狀 滑 動 等 , 各 種 分 析 方 法 可 參 見 Terzaghi, Peck and
Mesri (1996), Bishop(1955), Janbu(1954), Morgenstern and
Price(1965)等 。
3. 過 壓 密 粘 土 ( 含 泥 岩 , 頁 岩 ) 邊 坡 在 開 挖 後 , 其 剪 力 強 度 可 因 解 壓
而逐漸降低,因此,其穩定分析及坡度設計時,應以殘餘強度
(residual strength) 為 宜 。 又 此 類 粘 土 極 易 吸 水 軟 化 , 坡 面 應 有 適 當
防水措施。
4. 邊 坡 穩 定 分 析 之 傳 統 方 法 , 考 慮 土 壤 之 塑 性 平 衡 , 以 滑 動 面 之 剪 力
強度抵抗邊坡滑動力量,決定其安全係數。對於邊坡及其周圍之變
形量,卻無法分析。因此在考慮開挖邊坡可能對周圍環境影響時,
其設計之安全係數,宜採保守,或以有限元素數值分析法分析其變
形量。

8.5 擋土式開挖

基礎開挖時,若無法以邊坡式開挖維護開挖安全,則基地周圍應
以合適的擋土設施保護之。

8-8
【解說】
1. 選 擇 擋 土 設 施 時,一 般 考 慮 其 施 工 難 易、水 密 性 及 其 剛 性,目 前 國
內 開 挖 基 地 常 用 之 擋 土 設 施 如 表 -解 8.5-1 所 示 。

表 -解 8.5-1 國內開挖基地常用之擋土設施

擋土方法 施工方法 適用地層 優點 缺點


兵樁 打擊式; 堅實粘土層; 施工簡單; 須要降水;
(包括鋼 震動式; 開 挖 深 度 <8m 便宜; 垂直度差;
軌、H 型 油壓貫入; 可重覆使用; 背側沉陷量大;拔
鋼) 預鑽孔 位置調整容易 除後常留下空洞
鋼鈑樁 震動式; 軟弱土層; 水密性良好; 施工易有噪音及震
打擊式; 開 挖 深 度 <8m 可重覆使用; 動;
油壓貫入 品質控制容易 變形量大;
背側沉陷量大(施
工中及拔除後)
預壘排樁 空幹螺旋鑽 軟弱土層; 施工簡單; 水密性不良;
開 挖 深 度 <10m 便宜; 垂直度差;
快捷 不 超 過 15m 長 度
鑽掘排樁 衝擊式; 各類土層; 剛性良好 水密性不良;
鑽 掘 -無 套 管 卵礫塊石地層較 垂直度差;
鑽 掘 -有 套 管 不宜; 昂貴;
開 挖 深 度 <15m 用地較多
手掘式沉 人工挖掘 卵礫塊石地層; 無噪音及震動; 昂貴;
箱 開 挖 深 度 <15m 剛性良好; 安全性差;
可多組人員同時施 工作條件差;
工 須要降水配合
連續壁 抓斗式; 各類土層; 噪音量低; 昂貴;
反循環式 卵礫塊石地層較 無震動; 技術要求較高;
不宜; 剛性良好; 用地較多
開挖深度不限 水密性較好;
可用作永久墻

8-9
8.6 擋土設施設計考慮因素

擋土設施之設計至少應考慮下列因素:
1﹒ 基 地 地 質 特 性 及 擋 土 設 施 型 式 。
2﹒ 地 下 結 構 物 之 構 築 方 式 。
3﹒ 擋 土 設 施 之 材 料 強 度 。
4﹒ 擋 土 設 施 之 水 密 性 。
5﹒ 擋 土 結 構 系 統 之 勁 度 及 變 位 對 周 圍 環 境 之 影 響 。
6﹒ 基 地 開 挖 過 程 中 各 階 段 開 挖 面 之 穩 定 性 。
7﹒ 擋 土 設 施 與 支 撐 之 施 工 程 序 、 時 機 及 預 力 。
擋土設施基本上應為臨時結構物;但若作為永久結構物時,其設
計應符合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構造編各相關章節之規定,並應對施工期
間各構件所產生之殘餘應力作適當考慮。

【解說】
1. 地 下 結 構 物 之 構 築 方 式 可 分 為
(1) 順 築 工 法 ( 亦 稱 順 打 工 法 ) - 其 施 築 順 序 為
(a) 擋 土 結 構 體 構 築
(b) 安 裝 中 間 柱
(c) 第 一 次 開 挖 ( 移 除 表 層 土 1~ 2m)
(d) 安 裝 最 上 層 支 撐
(e) 第 二 次 開 挖 ( 表 層 土 以 下 )
(f) 安 裝 第 二 層 支 撐
(g) 重 覆 (e)及 (f)至 開 挖 完 成
(h) 施 築 基 礎 底 版
(i) 拆 除 底 層 支 撐
(j) 施 築 地 下 室 樓 版
(k) 重 覆 支 撐 拆 除 及 樓 版 施 築 至 地 下 室 完 成 。

8-10
(2) 逆 築 工 法 ( 亦 稱 逆 打 工 法 ) - 其 施 築 順 序 為
(a) 擋 土 結 構 體 構 築
(b) 逆 築 支 柱 施 築
(c) 第 一 次 開 挖 ( 移 除 表 層 土 )
(d) 施 築 地 下 室 頂 版
(e) 第 二 次 開 挖 ( 表 層 土 以 下 )
(f) 施 築 地 下 室 樓 版
(g) 重 覆 (e)及 (f)至 開 挖 完 成
(h) 施 築 地 下 室 基 礎 底 版

(3) 島 式 工 法 - 此 方 法 乃 結 合 明 挖 及 內 撐 工 法 , 其 施 工 順 序 為
(a) 擋 土 結 構 體 構 築
(b) 開 挖 地 下 室 中 央 部 份 , 保 留 四 周 戧 堤 (soil berm)
(c) 構 築 中 央 部 份 結 構 體 至 地 面
(d) 逐 次 開 挖( 削 低 )戧 堤 , 然 後 安 裝 支 撐( 利 用 已 完 成 之 結 構
體作反力)
(e) 開 挖 完 成 , 施 築 基 礎 底 版
(f) 逐 層 拆 除 支 撐 及 施 築 樓 版

(4) 雙 順 打 工 法 - 此 方 法 為 近 年 嘗 試 新 工 法 , 工 程 界 尚 未 能 完 全 接
受,其施工順序為
(a) 擋 土 結 構 體 構 築
(b) 施 築 擋 土 扶 壁 及 地 下 室 結 構 柱
(c) 開 挖 表 層 土
(d) 施 築 地 下 室 頂 版 ( 預 留 出 土 坑 )
(e) 地 上 結 構 體 施 作 , 同 時 地 下 室 開 挖 直 至 底 部
(f) 施 築 基 礎 底 版 , 及 各 層 樓 版
(g) 地 下 室 一 樓 結 構 體 與 頂 版 接 合 ( 同 逆 築 工 法 )

8-11
2. 擋 土 設 施 之 水 密 性,大 致 可 分 成 三 等 級。鋼 鈑 樁 與 連 續 壁 屬 於 水 密
性 良 好 者;預 壘 排 樁 與 鑽 掘 排 樁 屬 於 水 密 性 不 良 者;兵 樁 及 人 工 沉
箱擋土柱屬於水密性極差者。
鋼 鈑 樁 與 連 續 壁 若 施 工 品 質 不 良,排 樁 若 鑽 掘 過 深,均 可 影 響
其水密性。一般排樁以相割排列較相切排列有較好之水密性。
開挖在水位以下之礫石及砂土層,擋土設施之水密性必須良
好。粘 性 土 壤 除 非 為 極 軟 弱 之 流 動 性 軟 土,對 擋 土 設 施 之 水 密 性 要
求較低。
3. 擋 土 結 構 系 統 之 勁 度 是 指 擋 土 設 施 之 抗 彎 勁 度 (flexural stiffness),
與 擋 土 設 施 構 材 之 彈 性 模 數 (E)及 其 斷 面 慣 性 矩 (I)有 關 。 常 用 之 擋
土 結 構 中,以 連 續 壁 之 勁 度 最 大,排 樁 次 之,而 鋼 鈑 樁 及 兵 樁 之 勁
度 則 較 低。各 擋 土 結 構 若 採 用 同 樣 之 支 點 間 距,勁 度 較 高 之 擋 土 結
構 體,在 相 同 之 側 向 壓 力 作 用 下,其 撓 度 較 小,可 限 制 土 壤 之 變 形
量,因此所造成之地面沉陷量亦較小。
4. 由 於 地 下 構 造 物 構 築 方 法 之 不 同,對 擋 土 設 施 之 支 撐 方 法 及 時 機 ,
自 然 有 所 不 同。但 無 論 使 用 何 種 方 法 施 工,基 地 開 挖 之 穩 定 性,必
須 逐 階 段 分 析,以 反 映 實 際 工 地 情 況。例 如 以 前 分 析 擋 土 設 施 之 應
力 時,一 度 採 用 連 續 梁 分 析 法,假 設 各 支 承 點 均 在 同 一 平 面,並 且
無 位 移,此 法 雖 稱 簡 便,但 無 法 模 擬 擋 土 設 施 隨 施 工 過 程 逐 階 受 壓
力作用而產生變位之現象。
5. 目 前 台 灣 地 區 之 房 屋 建 築 中,以 連 續 壁 作 為 臨 時 擋 土 設 施 後 兼 作 地
下 室 永 久 結 構 牆 之 情 形 相 當 普 遍。開 挖 過 程 中,連 續 壁 所 承 受 之 所
有 殘 餘 應 力 及 變 位,均 應 在 永 久 結 構 牆 設 計 時 預 作 考 慮,此 類 非 可
復 性 應 力 及 變 位 將 影 響 永 久 構 造 物 之 品 質,包 括 壁 面 整 修、壁 體 側
向 擠 進 彎 曲、張 力 開 裂、壁 面 滲 漏 及 鋼 筋 鏽 蝕 等 等。連 續 壁 之 殘 餘
應 力 及 變 位 可 用 鋼 筋 應 變 計 與 傾 度 管 等 儀 器 量 測,因 此 在 連 續 壁 施
工 前 即 應 將 量 測 儀 器 先 行 妥 善 規 劃,所 安 裝 之 鋼 筋 應 變 計,除 可 作
為施工階段觀測用,亦可兼作長期監測使用。

8-12
8.7 支撐設施

8.7.1 型 式

基礎開挖若採用擋土式開挖時,應視需要採用支撐設施,以抵抗
側壓力並確保施工安全。
支撐設施包含內撐及背拉等型式。

【解說】
1. 現 時 建 築 基 地 開 挖 之 內 撐 設 施 幾 乎 全 部 都 採 用 H 型 鋼,包 括 水 平 支
撐、中 間 柱、圍 令( 亦 稱 橫 擋 )及 角 撐 等。以 雙 向 對 撐 支 承 擋 土 壁 。
圍 令 放 置 於 擋 土 壁 之 托 架 上。水 平 支 撐 雙 向 之 相 交 點,以 中 間 柱 支
承。中 間 柱 本 身 以 打 擊 貫 入 或 以 鑽 掘 樁 方 式 固 定 在 開 挖 面 以 下。水
平支撐若須施加預力,可安裝油壓千斤頂,同步進行。
各 層 水 平 支 撐 之 間 距,以 3 至 4 公 尺 為 最 普 遍,安 裝 之 位 置,最 好
能配合地下室樓版位置,使兩者之施工,各不干擾。
2. 特 殊 形 狀 之 基 地,例 如 小 型 工 作 井,可 用 環 狀 內 撐( 只 有 圍 令 及 角
撐)。狹長型條狀開挖,可用單向對撐(不用中間柱)。
3. 斜 撐 亦 為 內 撐 之 一 種 , 但 效 果 較 差 。 施 加 預 力 時 以 平 版 式 千 斤 頂
( flat jack) 進 行 。
4. 逆 築 工 法 以 樓 版 及 梁 柱 結 構 物 支 承 擋 土 壁,亦 應 視 為 內 撐 設 施。其
優 點 是 樓 版 勁 度 大,全 面 支 承 擋 土 壁。其 缺 點 是 混 凝 土 樓 版 在 澆 注
後會產生乾縮現象,並且無法施加預力。
5. 背 拉 設 施 多 採 用 地 錨 或 岩 錨 。 淺 層 開 挖 , 亦 可 用 鋼 纜 索 及 固 定 座
(dead man), 繫 杆 及 錨 碇 樁 等 。

8.7.2 設 計 考 慮

8-13
支撐設施應足以承受由擋土設施所傳達之荷重,以抑制或減少其
變位。所考慮之荷重應包含:
1﹒ 側 向 土 壓 力
2﹒ 地 下 水 壓 力
3﹒ 地 表 上 方 載 重
4﹒ 施 工 期 間 之 臨 時 性 載 重
5﹒ 地 震 影 響

【解說】
1. 內 撐 設 施 之 設 計,主 要 是 圍 令、水 平 支 撐、角 撐 、及 中 間 柱 之 應 力
分 析 與 斷 面 設 計。由 於 市 面 上 普 遍 以 H 型 鋼 作 為 內 撐 材 料,所 以 分
析 設 計 均 以 鋼 結 構 構 件 設 計,實 際 現 場 安 裝 施 工 時,一 般 係 圍 令( 橫
擋 ) 斷 面 尺 寸 ≧ 水 平 支 撐 斷 面 ≧ 角 撐 斷 面 尺 寸 (徐 振 煌 , 1998)。
2. 圍 令 係 將 擋 土 壁 體 所 承 受 之 側 向 土 壓 力、水 壓 力 等 予 以 傳 遞 至 角 撐
與 水 平 支 撐 之 構 材,所 需 分 析 之 項 目 包 括 彎 曲 應 力、剪 應 力 及 軸 壓
應 力 , 在 鋼 結 構 上 屬 於 梁 柱 (beam-column)結 構 。
3. 水 平 支 撐 主 要 承 受 軸 向 壓 力。實 際 上,現 場 之 水 平 支 撐 常 受 到 自 重
彎 曲 , 溫 度 效 應 不 均 勻 (H 型 鋼 上 下 兩 面 溫 度 不 同 )及 可 能 臨 時 堆 置
材 料 所 影 響,水 平 支 撐 構 材 應 視 為 承 受 軸 壓 力 與 彎 矩 之 梁 柱 結 構 。
4. 角 撐 是 輔 助 水 平 支 撐 之 一 種 構 材 , 與 水 平 支 撐 屬 同 類 型 之 壓 縮 構
材,因此其分析步驟與水平支撐相同。
5. 中 間 柱 是 當 開 挖 面 寬 度 大 時,於 適 當 間 隔 打 設 之 樁 柱,用 以 支 承 整
個支撐系統。
中 間 柱 所 承 受 之 力 量 包 括 水 平 支 撐 重 量 及 臨 時 荷 重,水 平 支 撐 傾 斜
壓 縮 力,中 間 柱 自 重 及 由 於 荷 重 偏 心 造 成 之 彎 曲 力。因 此 中 間 柱 分
析 設 計 包 含 斷 面 設 計 外,並 須 檢 核 其 入 土 部 份 之 支 承 力 及 拉 拔 力 。
6. 內 撐 系 統 在 分 析 時,通 常 只 考 慮 力 量 之 平 衡,無 法 兼 顧 考 慮 擋 土 壁
在 開 挖 過 程 中 之 側 向 變 位、垂 直 變 位、壁 體 轉 動 及 開 挖 面 隆 起 致 使
中 間 柱 上 拱 等 現 象,因 此 斷 面 設 計 時 宜 取 較 保 守 之 原 則。內 撐 系 統
之破壞常為突發性,某一支撐挫屈後,其力量立即傳至其鄰近支

8-14
撐,極可能引起連續性破壞。
7. 為 了 使 內 撐 系 統 有 效 支 承 擋 土 壁 之 各 項 作 用 力,減 少 擋 土 壁 之 側 向
位 移,通 常 在 水 平 支 撐 上 施 加 預 力,約 為 設 計 力 量 之 50%,上 層 支
撐 應 酌 量 減 低 預 力 以 避 免 擋 土 壁 後 土 壤 上 拱,同 時 上 層 支 撐 受 溫 度
效 應 及 臨 時 荷 重 等 影 響 較 大,預 力 過 高 時 容 易 超 出 容 許 應 力 範 圍 。
8. 上 列 水 平 支 撐、角 撐、中 間 柱 及 圍 令 等 構 件 之 各 項 應 力 計 算 公 式 ,
可 參 見 徐 振 煌 (1998)一 書 。

8.7.3 側 向 土 壓 力 計 算

作用於支撐設施之側向土壓力,應視地層分佈、土壤特性,支撐
型式及擋土結構變位而定。
1. 內 撐 式 支 撐 設 施
作 用 於 內 撐 式 支 撐 設 施 之 側 向 土 壓 力,可 依 據 彈 塑 性 分 析 模 式
所 得 結 果 或 Terzaghi-Peck 之 視 側 壓 力 分 配 所 得 結 果,取 較 大 者 為 設
計之土壓力值。
2. 背 拉 式 支 撐 設 施
作 用 於 背 拉 式 支 撐 設 施 之 側 向 土 壓 力 分 佈,通 常 與 主 動 土 壓 力
分 佈 情 形 相 似,且 接 近 開 挖 底 部 有 趨 近 於 靜 止 土 壓 力 之 情 形。在 計
算 側 向 土 壓 力 (P) 時 , 應 考 量 鄰 近 構 造 物 之 位 移 量 而 選 取 主 動 土 壓
力 及 靜 止 土 壓 力 間 之 數 值 計 算。若 背 拉 式 支 撐 設 施 之 側 向 位 移 量 類
於 內 撐 式 設 施 時 , 亦 可 採 用 Terzaghi-Peck 之 視 側 壓 力 分 佈 值 。

【解說】
1. 內 撐 式 支 撐 設 施 通 常 在 分 層 開 挖 後 逐 層 架 設 支 撐 , 因 而 擋 土 設 施 之
側向變位亦隨開挖之進行而逐漸增加,但擋土設施所受之側向壓
力,同時受牆背之土層特性、支撐預力、開挖程序與快慢、支撐架
設時程等諸因素影響,使牆背之側向土壓力呈不規則分佈,而與一
般擋土牆設計採用之主動土壓力,有明顯之不同。

8-15
2. Peck(1943), Terzaghi 與 Peck(1967), Peck(1969)根 據 歐 、 美 、 日 等
地開挖地下鐵隧道之內撐式支撐力量量測結果,反推牆背土壓力呈
均 勻 分 佈 , 其 最 大 壓 力 包 絡 線 定 為 視 側 壓 力 分 佈 圖 (Apparent
Pressure Diagram) , 在 緊 密 砂 土 層 中 為 矩 形 分 佈 , 在 粘 土 層 中 則 呈
梯 形 分 佈( 圖 -解 8.7-1)。設 計 時 ,各 層 支 撐 力 可 依 其 垂 直 及 水 平 間
距分攤視側壓力,並將擋土牆視為簡支梁,由支撐為支點支承。
本法在應用時,必須注意以下條件:
(1) 擋 土 採 用 鋼 鈑 樁 、 兵 樁 隔 板 之 類 柔 性 擋 土 墻 , 以 順 打 方 式 開 挖
及架設支撐;
(2) 開 挖 探 度 不 超 過 12m, 最 好 為 單 一 種 類 土 壤 ;
(3) 砂 土 層 為 地 下 水 位 以 上 乾 砂 層 ; 粘 土 層 則 為 不 排 水 狀 態 。 粘 土
層 只 適 用 於 軟 弱 至 中 等 硬 度 , 對 具 裂 隙 之 硬 粘 土 (stiff-fissured
clay),視 側 壓 力 圖 原 先 訂 為 臨 時 性 (tentative)土 壓 力 圖,但 至 今
(Terzaghi, Peck and Mesri, 1996) , 此 圖 表 仍 未 更 改 。
3. 視 側 壓 力 分 佈 圖 不 適 用 之 地 層 包 括 c   土 壤 , 例 如 粉 土 質 粘 土 與 粘
土質粉土等在台灣最常見之土壤。對於深開挖常用之鋼筋混凝土連
續 壁 及 施 加 較 高 預 力( 超 過 10 噸 / 支 撐 )之 情 形,視 側 壓 力 分 佈 圖
均無法涵蓋。

圖 -解 8.7-1 視 側 壓 力 分 佈 圖 (Peck, 1969)

8-16
4. 對 於 較 深 開 挖 時 , 擋 土 結 構 壁 體 之 變 位 較 大 , 深 層 土 壤 往 往 已 達 塑
性狀態,土壤與擋土結構之互制行為變化複雜,反應到支撐之反力
常會超出視側壓力分配所得之結果,因此在深開挖時,支撐系統之
支撐反力亦可依據彈塑性分析所得之支撐反力結果。
5. 各 類 彈 塑 性 模 式 示 如 圖 -解 8.7-2 與 8.7-3。
6. 利 用 彈 塑 性 模 式 分 析 , 可 知 開 挖 過 程 中 各 階 段 之 壁 體 變 位 、 彎 矩 及
支撐力量。但此模式中,土層之等值彈簧(即地盤反力係數)卻極
難掌握,必須從很多實際工地監測結果中判斷,始能獲得較正確之
數值。
7. 對 於 地 表 超 載 及 地 下 水 滲 流 壓 力 等 , 在 彈 塑 性 分 析 模 式 中 應 疊 加 在
主動區之土壓力上。
8. 有 關 背 拉 式 支 撐 系 統 之 設 計,可 參 考 中 國 土 木 水 利 工 程 學 會( 1998)
之「地錨設計與施工準則暨解說」。

8.7.4 地 下 水 壓 力

若開挖面在地下水位以下,且所選擇之擋土設施具有擋水功能
時,則必須考慮擋土設施背側之水壓力作用。

【解說】
1. 擋 土 設 施 背 側 之 水 壓 力 可 依 其 存 在 狀 態 分 成 靜 止 水 壓 、 動 態 水 壓 及
滲 流 水 壓。當 擋 土 設 施 底 部 貫 入 不 透 水 地 層( k< 107 cm/sec),背 側
之地下水無法滲入開挖面時,若地下水呈靜止狀態,則考慮背側承
受靜止水壓力,在地震作用時,則應考慮額外增加之動態水壓力。
當擋土設施底部貫入砂性地層,背側之地下水可經底部流至開挖面
時,應考慮地下水在滲流狀態下對背側所產生之滲流壓力。
2. 若 擋 土 設 施 貫 入 深 度 內 之 地 層 為 互 層 , 並 含 有 壓 力 水 層 , 則 背 側 之
水壓力應按各層之水壓力分別考慮。

8-17
8-18
8-19
8.7.5 地 表 上 方 載 重

開挖面附近之結構物重量、交通及其他地表超載均應考慮其對擋
土 設 施 所 造 成 之 側 向 壓 力 , 可 依 第 7.3.7 節 之 規 定 計 算 之 。

【解說】
1. 所 考 慮 之 地 表 上 方 載 重 , 可 依 其 型 式 簡 化 為 點 載 重 ﹝ 如 輪 胎 載
重﹞、線載重﹝如牆載重﹞、條形載重﹝如道路或鐵路﹞、均勻載
重﹝如筏基載重﹞等。
2. 車 輛 載 重 若 有 震 動 作 用 應 考 慮 衝 擊 (impact)效 應 。

8.7.6 施 工 期 間 之 臨 時 性 載 重

施工期間之臨時性載重包括施工材料及施工機具等,其中置於地
表 面 者 應 視 為 地 表 上 方 載 重 依 第 8.7.5 節 規 定 計 算 之 , 而 直 接 置 於 支 撐
設施上者應併入支撐設施之結構分析計算中。

【解說】
直接作用於支撐設施上之載重包括支撐自重、溫度效應、及工作
載重等。

8.7.7 地 震 影 響

支撐之設計應就基地位置之地震分區及施工期長短,適當考慮施
工期間可能發生之地震,並檢核其安全性。

【解說】
對於開挖支撐之耐震設計應依工程規模及施工期之長短,選取適

8-20
當之設計地震,可參考內政部「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與解說」。

8.8 擋土式開挖之穩定性分析

有關擋土式開挖之穩定性,應檢核下列項目:
(1) 貫 入 深 度
(2) 塑 性 隆 起
(3) 砂 湧
(4) 上 舉
(5) 施 工 各 階 段 之 整 體 穩 定 分 析

【解說】
1. 基 地 在 未 開 挖 前 之 地 層 可 視 為 處 於 平 衡 狀 態 。 此 平 衡 狀 態 在 基 地 開
挖後隨即改變,地層產生應力及變位。本節即利用地層參數及地下
水壓分析基地在開挖過程中及最後階段之穩定狀況,以安全係數表
示。
2. 本 節 所 列 檢 核 項 目 (1)~(4) 之 穩 定 性 分 析 , 只 能 考 慮 地 層 之 應 力 部
份,不考慮擋土及支撐系統穩定,以及地層之變位。因此開挖不但
要確保擋土及支撐系統穩定,當在開挖基地須要嚴格限制變位量
時,其安全要求應提高。
本 節 所 列 檢 核 項 目 (5),除 依 本 節 8.8.5 所 述 進 行 檢 核,亦 應 考 量 8.6
節 及 8.7 節 之 相 關 規 定 。

8-21
8.8.1 擋 土 壁 貫 入 深 度

擋土壁應有足夠之貫入深度,使其於兩側之側向壓力作用下,具
足 夠 之 穩 定 性 。 擋 土 壁 之 貫 入 深 度 D, 可 依 下 列 公 式 計 算 其 安 全 性 :

圖 8.8-1 擋土設施土壓力平衡

FP LP  M S
Fs   1.5 式 (8.8-1)
FA L A
式內
FA  最 下 階 支 撐 以 下 之 外 側 作 用 側 壓 力 ( 有 效 土 壓 力 + 水 壓 力 之
淨 值 ) 之 合 力 (tf/m)
L A  FA 作 用 點 距 最 下 階 支 撐 之 距 離 (m)
M S  擋 土 設 施 結 構 體 之 容 許 彎 矩 值 (tf-m/m)
FP  最 下 階 支 撐 以 下 之 內 側 作 用 側 土 壓 力 之 合 力 (tf/m)
LP  FP 作 用 點 距 最 下 階 支 撐 之 距 離 (m)

【解說】
1. 本 節 係 參 考 日 本 建 築 學 會 之 建 議 , 將 作 用 於 擋 土 壁 之 側 向 壓 力 簡 化
為主動土壓力及被動土壓力。在此假設前提下,已容許壁體底部出
現變位,以產生極限被動土壓,然而當擋土壁貫入深度足夠時,貫
入部份應有固定不動點存在,此點與上述假設不盡相符。
2. 日 本 建 築 學 會 原 建 議 下 列 二 式 :

8-22
FP LP
Fs   1.2 式 (解 8.8-1)
FA LA
FP LP
Fs   1.5 式 (解 8.8-2)
FA LA  M s
採用上兩式於軟弱地層及高地下水位時,常有安全性過低及變
位 量 過 大 之 情 形 。考 慮 近 年 來 台 灣 深 開 挖 失 敗 事 故 頻 繁 ,擋 土 壁 貫
入深度不足亦是事故原因之一,因此所採用之安全係數值宜提高。
式 (8.8-1)將 M s 置 於 分 子 項,較 符 合 安 全 係 數 等 於 抵 抗 力 除 以 破
壞力之定義。一般在分析時,由於 Ms 為未知數,亦可忽略不算。
3. 本 節 適 用 於 開 面 下 為 砂 土 或 堅 實 粘 土 地 層 。 當 開 挖 較 深 , 或 開 挖 面
為軟弱粘土,被動側壓力尚不足抵抗主動側壓力,即使增加貫入深
度,尚無法符合安全要求時,可採用地層改良方法或適當的輔助措
施處理。
4. 根 據 一 般 施 工 案 例 之 資 料 顯 示 , 在 具 高 地 下 水 位 之 基 地 進 行 深 開
挖 , 目 前 常 用 之 擋 土 壁 長 度 ( 開 挖 深 度 H 加 貫 入 深 度 D), 可 概 估
如下:
極軟弱地層:
(H+D)=(2.2~ 2.4)H 式 (解 8.8-3)
D=(1.2 ~ 1.4)H 式 (解 8.8-4)

砂土、粉土、粘土、中等、緊密或硬:
(H+D)=1.8H 式 (解 8.8-5)
D=0.8H 式 (解 8.8-6)

卵礫石、軟岩:
(H+D)=(1.4 ~ 1.6)H 式 (解 8.8-7)
D=(0.4 ~ 0.6)H 式 (解 8.8-8)

8-23
8.8.2 底 面 隆 起

開挖底面下方土層係軟弱黏土時,應檢討其抵抗底面隆起之穩定
性。可依下列公式計算其安全性:

圖 8.8-2 隆起檢討



M X o2 S u  Xd
FS  r   1.2 式 (8.8-2)
Md X
W
2
式內
M r = 抵 抗 力 矩 (tf-m/m)
M d = 傾 覆 力 矩 (tf-m/m)
S u = 黏 土 之 不 排 水 剪 力 強 度 (tf/m 2 )
X = 半 徑 (m)
W =開 挖 底 面 以 上 , 於 擋 土 設 施 外 側 X 寬 度 範 圍 內 土 壤 重 量 與 地
表 上 方 載 重 (q) 之 重 量 和 (tf/m)

【解說】
1. 隆 起 破 壞 之 發 生 , 係 由 於 開 挖 面 外 土 壤 載 重 大 於 開 挖 底 部 土 壤 之 抗

8-24
剪強度,致使土壤產生滑動而導致開挖面底部土壤產生向上拱起之
現象。工程上用於檢討隆起之極限分析計算公式有許多,例如
Terzaghi and Peck(1948), Peck(1969), Bjerrum and Eide(1965),
Tschebotarioff(1973) 等 , 本 節 式 (8.8-2) 係 採 用 日 本 建 築 學 會 (1974)
之修正式。
2. 本 分 析 方 法 之 滑 動 面 半 徑 X 為 變 數 , 應 選 取 其 中 安 全 係 數 為 最 小
者。分析時,除非擋土壁貫入滑動面有相當之深度,否則不考慮擋
土 壁 之 容 許 彎 矩 值 ( 即 式 (8.8-1)之 M s ) , 因 為 當 產 生 隆 起 破 壞 時 ,
擋土壁在滑動面以上部份可隨滑動土塊轉動。
3. 當 地 層 為 極 軟 弱 粘 土 時 , 即 使 Fs 能 達 到 1.2, 仍 應 考 量 擋 土 壁 之 變
位量及擋土壁背之地面沉陷量,若超過容許值,應增加擋土壁之貫
入深度或以地層改良方法增加滑動面土壤之剪力強度。

8.8.3 砂 湧

如擋土壁下方為透水性佳之砂質土壤,且擋土壁未貫入不透水層
時,即應檢討其抵抗砂湧之安全性。分析方法可用滲流解析方式、臨
界水力坡降解析方式、或以下列兩公式分別計算之,擇其中貫入深度
最大者為設計依據。

sub

不透水層

圖8.8-3 砂湧檢討

8-25
2 sub  D
Fs   15
. 式(8.8-3)
 w  H w 

 sub H w  2 D 
FS   2.0 式 (8.8-4)
 w H w 
式內
 sub = 砂 質 土 壤 之 有 效 單 位 重 (tf/ m )
3

D = 擋 土 設 施 之 貫 入 深 度 (m)
 w = 地 下 水 之 單 位 重 (tf/ m )
3

H w = 擋 土 設 施 內 外 兩 側 地 下 水 位 之 水 頭 差 (m)

【解說】
1. 砂 湧 係 指 開 挖 面 下 為 透 水 性 良 好 之 土 壤 時 , 由 於 開 挖 側 抽 水 使 內 外
部有水頭差而引致滲流現象,當上湧滲流水之壓力大於開挖面底部
土壤之有效土重時,滲流水壓力會將開挖面內之土砂湧舉而起,造
成破壞。
本 節 針 對 砂 湧 所 檢 討 的 方 式 有 二 , 本 節 式 (8.8-3) 係 根 據
Terzaghi 滲 流 解 析 之 理 論 分 析 而 得 , 由 圖 -解 8.8-1 安 全 係 數 定 義 為
W
Fs  式 (解 8.8-3)
U
從 Terzaghi 的 模 型 試 驗 結 果 顯 示,發 生 砂 湧 的 範 圍 在 離 鋼 板 樁
D/2 之 距 離 內 , 所 以

W    subD 2  / 2 式 (解 8.8-4)
U   w ha   D / 2 式 (解 8.8-5)
其 中 取 ha  H w  / 2 , 得
U   w H w D  / 4 式 (解 8.8-6)
2 sub D
Fs  取 為 1.5 式 (解 8.8-7)
 w H w 

8-26
本 節 式 (8.8-4)係 採 臨 界 水 力 坡 降 解 析 方 式 分 析 而 得 , 即 安 全 係
數取
ic
Fs  式 (解 8.8-8)
i
其中
 sub
ic  式 (解 8.8-9)
w
H w
i 式 (解 8.8-10)
2 D  H w

圖 - 解 8.8-1 砂 湧 檢 討 示 意 圖

2. 根 據「 加 拿 大 基 礎 工 程 手 冊 」( 1985)指 出,對 於 乾 淨 砂 土 (clean sand)


之 地 層,水 力 坡 降 i 在 0.5~ 0.75 之 間 即 足 以 使 開 挖 工 作 面 不 穩 定 ,
工人及機械操作困難。解決方法是加深擋土壁,使具有足夠之安全
係數。該手冊並列有各類層狀砂土地層之情形,供砂湧安全分析參
考。
3. 一 般 深 開 挖 基 地 , 除 因 擋 土 壁 貫 入 深 度 不 足 而 引 起 砂 湧 外 , 應 注 意
下列原因所引致之砂湧。
(1) 基 地 鑽 孔 完 畢 後 未 封 孔
(2) 擋 土 壁 大 量 滲 漏 , 縮 減 滲 流 路 徑 。
(3) 中 間 柱 施 工 不 良 , 回 填 不 實 , 引 致 中 間 柱 周 邊 砂 湧 。

8-27
8.8.4 上 舉

開挖底面下方土層中,如有不透水層且承受壓力水頭者,應檢討
開挖過程中此不透水層抵抗上舉破壞之安全性。可依下列公式計算其
安全性:

圖 8.8-4 上舉水壓力檢討

  ti  hi
Fs  i
 1.2 式 (8.8-5)
Uw
式內
 ti = 不 透 水 層 底 面 以 上 之 各 土 層 土 壤 單 位 重 (tf/m 3 )
hi = 不 透 水 層 底 面 以 上 之 各 土 層 厚 度 (m)
U w = 透 水 層 頂 部 之 水 壓 力 (tf/m 2 )

【解說】
1. 本 節 式 (8.8-5)應 用 於 基 地 地 層 有 受 壓 水 層 之 情 況 , 此 時 , 不 僅 應 在
地下室開挖施工階段考慮地下水上舉力之影響,而於開始從事類似
如連續壁、排樁等之擋土結構施做時,就應考量因受壓水層水壓力
之作用即易導致抓掘或鑽掘孔壁的崩塌,影響施工之品質。處理受

8-28
壓水的方式可設置解壓井以達解壓之目的。
2. 對 於 短 暫 之 開 挖 , 上 舉 水 壓 力 應 考 慮 雨 天 之 水 位 ; 對 永 久 結 構 物 之
上舉水壓力則應採用長期高水位設計。
3. 如 不 透 水 層 受 上 舉 水 壓 力 影 響 產 生 隆 起 現 象 , 而 支 撐 系 統 之 中 間 柱
座落在此不透水層中時,須要考慮開挖過程中解壓及上舉水壓力所
產生之隆升現象,避免使原先水平之支撐系統產生過度垂直變位。

8.8.5 施 工 各 階 段 之 整 體 穩 定 性 分 析

由擋土壁及支撐設施所構成之擋土結構系統,必須檢討其施工各
階 段 之 整 體 穩 定 平 衡 , 其 安 全 係 數 皆 須 達 到 8.8.1~8.8.4 之 要 求 。

【解說】
1. 完 善 的 支 撐 開 挖 設 計 必 須 考 慮 每 一 施 工 階 段 的 安 全 , 由 於 各 階 段 施
工皆會對支撐及擋土結構體造成應力重新分配現象,因此對於各階
段的開挖深度及支撐位置,甚至基地內、外水位的控制,均須遵循
設計圖說之規定;近年來建築物之地下室樓層常有挑高設計,於拆
解支撐階段須注意是否有未支撐長度過長導致擋土結構系統受力過
大之情形,必要時應加設回撐,以確保各階段施工之安全。
2. 使 用 逆 築 工 法 ( 或 稱 逆 打 工 法 ) 進 行 地 下 深 開 挖 , 是 以 地 下 結 構 物
之樓版代替內支撐,由地面逐層向下挖土及興築,各階段之穩定性
分析類似順築內撐工法,所不同之處有:
(1) 逆 打 工 法 中 樓 版 無 法 施 加 預 力 ;
(2) 樓 版 在 澆 置 乾 縮 後 , 可 導 致 擋 土 壁 產 生 內 擠 現 象 ;
(3) 開 挖 至 最 底 層 時 , 須 要 開 挖 最 底 層 之 樓 高 及 基 礎 版 之 厚 度 , 此
時擋土壁之無支撐高度最大,所受土壓力及水壓力亦最大,且
開挖時間最長,通常此階段之整體穩定性最低,必要時,應用
內支撐加以補強。

8-29
8.9 材料強度

8.9.1 容 許 應 力

擋土壁及支撐設施應具有足夠之斷面及材料強度,各構件所承受
之最大應力,不得超過其容許應力值。臨時性擋土壁及支撐設施之容
許應力值,得較規定之永久性構件容許應力值提高百分二十五;背拉
式 地 錨 之 容 許 應 力 則 依 第 7.3.8 節 中 有 關 臨 時 性 地 錨 之 規 定 辦 理 。

【解說】
目前一般房屋建築物常以連續壁做為基礎開挖時之臨時擋土結構
體,於地下結構物完成後,則做為永久擋土結構體;連續壁歷經開挖
及支撐之受力過程,常產生相當高的殘餘應力及變形,為保守計,臨
時性擋土壁及支撐設施之容許應力值,建議採用永久性構件容許應力
值提高百分二十五為宜,惟經評估分析對建築物無不利影響者,可酌
以提高。

8.9.2 擋 土 壁 之 變 形 及 控 制

由擋土壁及支撐設施所構成之擋土結構系統,須具有適當之勁
度,並應事先評估開挖後所導致擋土結構體之變位及其對鄰近構造物
之影響。必要時應輔以完善的輔助措施,以避免擋土壁外側地表產生
有害之沉陷。

【解說】
地下深開挖因擋土結構體的側向變位導致周邊的地表沉陷問題,
常形成嚴重的營建公害,根據研究,周邊的地表面沉陷量與擋土設施

8-30
的型式、支撐方式、土壤分類、開挖深度、地下室構築方式、施工程
序等均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故其因素至為複雜。即使以有限元素法應
用於深開挖之分析設計已行之多年,但實際上,其分析結果與現地觀
測之結果仍有一段差距。
目前實務界最常採用之周邊地表沉陷評估方法,大都是以彈塑性
分析所得之擋土壁變形量,配合壁體變形與地表沉陷之關係公式或圖
表之半經驗法評估。評估方法細節部份可參閱相關文獻。

8.10 開挖安全監測

8.10.1 目 的

基地開挖宜利用適當之儀器,量測開挖前後擋土結構系統、地層
及鄰近結構物等之變化,以維護開挖工程及鄰近結構物之安全。
監測資料可作為補強措施、緊急災害處理及責任鑑定之依據。

【解說】
開 挖 安 全 監 測 對 基 地 開 挖 而 言,其 目 的 可 以 簡 單 說 明 如 以 下 各 項:
(1) 設 計 條 件 之 確 認 : 由 觀 測 所 得 結 果 與 設 計 採 用 之 假 設 條 件 比 較 ,
可瞭解該工程設計是否過於保守或冒險,另外可適時提供有關工
程變更或補救處理所需之參數。
(2) 施 工 安 全 之 掌 握 : 在 整 個 開 挖 過 程 中 , 監 測 系 統 可 以 隨 時 反 應 出
有關安全措施之行為訊息,作為判斷施工安全與否之指標,具有
預警功效。必要時可做為補強措施及緊急災害處理之依據。
(3) 長 期 行 為 之 追 蹤 : 對 於 特 殊 重 要 之 建 築 物 於 完 工 後 , 仍 可 保 留 部
份安全監測系統繼續作長期之觀測追蹤。如地下水位的變化、基
礎沉陷等現象,是否超出設計值。此外,長期之觀測追蹤結果亦
可做為鑑定建築物破壞原因之參考資料。
(4) 責 任 鑑 定 之 佐 證 : 基 礎 開 挖 導 致 鄰 近 結 構 物 或 其 它 設 施 遭 波 及 而

8-31
損害,由監測系統所得之資料,可提供相當直接的技術性資料以
為責任鑑定之參考,以迅速解決紛爭,使工程進度不致受到不利
之影響。
(5) 相 關 設 計 之 回 饋 : 對 於 基 礎 開 挖 擋 土 安 全 設 施 之 理 論 , 至 今 仍 難
以做妥善圓滿之模擬;因此,一般基礎開挖擋土安全之設施與施
工,工程經驗往往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工程經驗皆多半由監
測系統所獲得之資料整理累積而成。所以監測系統觀測結果經由
整理歸納及回饋分析過程,可了解擋土設施之安全性及其與周遭
地盤之互制行為,進而修正設計理論及方法,提升工程技術。
開挖安全監測由設計至施工包括:監測系統之規劃與配置、
監測檢驗校正及安裝量測、監測管理等工作,詳細之工作準則,
可 參 考 大 地 工 程 學 會 (2017)所 出 版 的「 建 築 物 基 礎 開 挖 安 全 監 測 準
則」。

8.10.2 監 測 系 統 之 設 置

基礎開挖之設計若遇下列情形時,應配合基礎開挖工作之進行設
置監測系統:
(1) 經 大 地 工 程 學 理 及 經 驗 分 析 , 結 果 顯 示 難 以 確 定 開 挖 所 致 之 影 響
者。
(2) 相 臨 基 地 曾 因 類 似 規 模 之 開 挖 及 施 工 方 法 而 發 生 災 害 或 糾 紛 者 。
(3) 開 挖 影 響 範 圍 內 之 地 層 軟 弱 、 或 其 他 相 關 條 件 ( 如 高 靈 敏 度 、 高 水
位 差 、 流 砂 現 象 等 )欠 佳 者 。
(4) 開 挖 影 響 範 圍 內 有 供 公 眾 使 用 之 建 築 物、古 蹟、或 其 他 重 要 建 築 物
者。
(5) 鄰 近 結 構 物 及 設 施 等 現 況 條 件 欠 佳 或 對 沉 陷 敏 感 者 。
(6) 於 坡 地 進 行 大 規 模 開 挖 時 。
(7) 將 開 挖 擋 土 壁 作 為 永 久 性 結 構 物 使 用,而 於 施 工 期 間 有 殘 餘 應 力 過
高或變位過大之顧慮者。

8-32
【解說】
本 節 所 列 各 項 為 一 般 常 見 之 情 況,其 中 第 (7)項 更 常 見 於 一 般 房 屋
建築物,目前常以連續壁做為基礎開挖時之臨時擋土結構,於地下結
構物完成後,則做為永久擋土結構;連續壁經開挖及支撐過程,若產
生過高的殘餘應力及變形時,必須再度檢核其是否做為永久結構牆之
適用性。

8.10.3 監 測 規 劃

監測工作應依開挖深度、土層構造及土壤性質、地下水位、水壓
及水流情形、施工時間長短、擋土結構型式、支撐型式、開挖及支撐
步驟、施工困難度、開挖區四周環境等因素,做適當之規劃與設計。

【解說】
監測系統之規劃及設計應根據其擋土支撐系統之設計理念,並參
酌施工方式、施工環境及可引用之監測儀器性能,綜合考量,規劃及
設計出適當的監測系統。其規劃設計要領簡述如下:
(1) 監 測 參 數 之 選 定 : 基 本 考 慮 為 開 挖 工 程 施 工 安 全 之 掌 握 所 需 之
資料,一般包括:
(a) 地 下 水 位 及 水 壓
(b) 土 壓 力 及 支 撐 系 統 荷 重
(c) 擋 土 結 構 變 形 及 應 力 變 化
(d) 開 挖 區 地 盤 之 穩 定 性
(e) 開 挖 區 外 圍 之 地 表 沉 陷
(f) 鄰 近 結 構 物 與 地 下 管 線 等 設 施 之 位 移 、 沉 陷 量 及 傾 斜 量
(g) 鄰 近 結 構 物 安 全 鑑 定 所 需 之 資 料 (如 結 構 物 之 裂 縫 寬 度 等 )
(2) 各 項 參 數 在 施 工 過 程 之 行 為 預 測 : 設 計 單 位 依 據 其 設 計 原 理 與
假設之施工條件,預測各項參數之最大可能值以決定各該項監

8-33
測參數之量測範圍;同時預測施工各階段各項參數之演變,以
為擬訂監測管理值之參考。
(3) 各 種 儀 器 設 置 地 點 、 設 置 時 機 之 決 定
(4) 儀 器 規 格 之 決 定
(5) 儀 器 裝 設 施 工 規 範 之 擬 訂
(6) 儀 器 測 讀 正 確 性 之 檢 核 方 法 與 程 序 之 制 定
(7) 監 測 頻 率 最 低 要 求 之 決 定
(8) 監 測 管 理 值 之 研 擬 : 管 理 值 擬 訂 須 考 慮 下 列 因 素 :
(a) 工 程 規 模 與 工 期
(b) 設 計 參 數 之 不 確 定 性
(c) 環 境 的 複 雜 性
(d) 地 下 管 線 分 佈 、 鄰 房 現 況 及 基 礎 特 性
(e) 公 共 關 係 、 鄰 房 心 態 及 反 應
(9) 提 示 施 工 單 位 應 於 施 工 前 辦 理 之 事 項 : 設 計 者 應 就 其 設 計 上 之
特殊考慮因素及設計上未能充份考量之事項加以整理,而期望
施工單位於施工前辦理之事宜,如補充地質調查、地下管線調
查、鄰房現況調查或鑑定。

8.10.4 監 測 項 目

安全監測之項目一般包括下列各項,可視現場條件及設計需求作
適當之選擇。
(1) 開 挖 區 四 周 之 土 壤 側 向 及 垂 直 位 移 。
(2) 開 挖 區 底 部 土 壤 之 垂 直 及 側 向 位 移 。
(3) 鄰 近 結 構 物 及 公 共 設 施 之 垂 直 位 移 、 側 向 位 移 及 傾 斜 角 等 。
(4) 開 挖 影 響 範 圍 內 之 地 下 水 位 及 水 壓 。
(5) 擋 土 設 施 之 受 力 及 變 位 。
(6) 支 撐 系 統 之 受 力 與 變 形 。

8-34
8.10.5 配 置 原 則 及 監 測 頻 率

各監測項目之監測點配置、數量及監測頻率應符合一般大地工程
學理及經驗分析研判之需要,並以可充分維護基礎開挖及鄰近結構
物、設施等之安全為規劃原則。

【解說】
監測頻率之決定,通常考慮於不同的施工階段各項監測資料須取
得之頻次,原則上需配合施工並能取得足夠資料以供研判分析之用。
下表為一般建築開挖工程監測頻率之案例,可供參考。

參考案例一
監測項目 儀器名稱 儀器個數 監測頻率
每逢基地挖土前後,支撐施加預
擋土結構體變形 力及拆除前後:平時每週一次,
傾 度 管 處
及傾斜 開挖階段每週至少二次,必要時
隨時觀測
水壓式水壓計 支 平時每週二次,抽水時每天一次
地下水位及水壓
水位觀測井 支 平時每週二次,必要時每天二次
支 開挖階段每天至少一次,平時每
開挖面隆起量 隆 起 桿
週二次
支撐應力及應變 振動式應變計 個 每天一次
道路及建築物沉陷量 沉陷觀測釘 個 平時每週一次,必要時隨時觀測
每層澆築混凝土前後,平時每十
筏式基礎沉陷量 沉陷觀測釘 個
天一次
基地開挖時每天一次,平時每週
擋土壁鋼筋應力 鋼 筋 計 支
二次

8-35
參考案例二
監測頻率
開挖前 地下層施工期間
監測對象 監測項目 儀器名稱
導溝、連續壁、 地下結構
開挖期間
基樁、地改期間 構築期間
每階段開挖前
基樁施工期間 每層支撐(地
側向土壓 土壓計 後及支撐(地錨)
每二週一次,地 錨)拆除前
擋土結構 應力 鋼筋計 施加預壓力前
改施工期間每 後,每週至少
變形 傾度管 後,每週至少兩
二週一次 一次

每階段開挖前
支撐應變計 每層支撐(地
支撐軸力 後及支撐(地錨)
地錨荷重計 錨)拆除前
支撐系統 地錨拉力 - 施加預壓力前
中間柱隆起 後,每週至少
中間柱 後,每週至少兩
觀測點 一次
次。
底面隆起 隆起桿或其 每階段開挖前
開挖面 基地內地下水 他替代設施 - 後,每週至少兩 每週至少一次
壓 水壓計 次。
沉陷 沉陷觀測點
開挖或抽水期
側向變位 傾度管
周邊地盤 每週一次 間,每週至少兩 每週至少一次
基地外地下水 水位觀測井
次。
位(壓) (水壓計)
周邊建築 沉陷 沉陷觀測點
物、構造物 傾斜 傾斜計 每週一次 每週至少兩次 每週至少一次
與埋設物 龜裂 裂縫計
地下層構築期
基礎底版下水 基礎底版水
基礎底版 間每週一次,
壓 壓計
上浮(沉 - - 地上每層澆築
基礎底版上浮 沉陷計或沉
陷) 混凝土後需測
(沉陷) 陷觀測點
量一次
變位參考 位移 每二週由不動 每二週由不動 每月由不動點
點 沉陷 點引測一次 點引測一次 引測一次
自動化監測系
每 1 小時一次 每 1 小時一次 每 2 小時一次

註:必要時得隨時監測或視控制安全之需要調整監測頻率
資料來源:修改自建築物基礎施工災害監測系統配置基準之研究

8-36
第九章 地層改良

9.1 通則

1. 基 地 地 層 得 視 需 要 以 適 當 之 人 為 方 法 進 行 改 良,使 基 地 地 層 之 整 體
工程性質符合構造物之設計與施工之需求,並維護基地鄰近構造
物及設施之安全。
2. 地 層 改 良 得 利 用 置 換 、 夯 實 、 振 動 、 壓 密 、 脫 水 、 固 化 、 加 勁 或 溫
度增減等物理或化學原理進行之,以增加地層之承載及抗剪強
度、減少壓縮性、改變透水性、增加地層穩定性及改善地層動態
性質等。
3. 基 本 上 地 層 改 良 屬 地 層 之 補 強 或 改 善 措 施 , 地 層 改 良 後 之 基 礎 設
計,仍應依本設計規範其他各章節之規定進行。

【解說】
1. 近 年 來 , 由 於 都 市 及 工 業 之 快 速 發 展 , 所 需 土 地 大 量 增 加 , 在 工 程
建設時,所選基地有時難免會遭遇到地質條件困難、甚或惡劣,以
及不適用之土層等,為解決問題,在有些情況下,地層改良可能為
一必要或最佳之選擇,以改善基礎土壤或岩石之工程性質,使符合
工程設計之需求。有些時候,地層改良之施作亦以維護鄰近構造物
及設施之安全為目的。
2. 可 用 於 地 層 改 良 之 方 法 很 多 , 其 原 理 不 外 乎 本 條 第 2 款 所 列 各 項 ,
以達到改善地層工程性質之目的。一般而言,地層改良方法之功能
大致可分為下列各項:
(1)增 加 支 承 力
(2)降 少 變 形 量
(3)減 小 側 向 土 壓 力

9-1
(4)防 止 液 化
(5)增 加 止 水 效 果 或 排 水 效 果
(6)防 止 坡 地 之 崩 滑
(7)防 止 土 層 沖 刷 、 流 失
(8)環 境 保 護
(9)處 理 廢 棄 物
每一種地層改良工法均有其主要功能及適用範圍,鮮少能同時具有上
列各項功能的,在選擇改良工法時,應視地層條件及改良目標,選取
最適用之方法。

9.2 地層改良之方法

選擇地層改良方法時,除應考慮構造物之重要性、地層條件、改
良目標、改良範圍、施工可行性、工期、材料之性質及經濟因素外、
尚應仔細詳估該類改良方法之有效性、相關之工程經驗、周圍環境之
限制、及對周圍環境與地下水污染之影響等。
改良地層方法可參考下列各類別選用之:
(1)劣 土 置 換 法
(2)加 密 法
(3)排 水 固 結 法
(4)地 層 固 化 法
(5)溫 度 處 理 法
(6)加 勁 法
(7)其 他 工 法

【解說】
地層改良工法之分類方法很多,目前並無一致之準則可遵循,條
文中所列各改良工法係依改良工法之特性而分類,為一般較常使用之
分類法,各工法之特性及適用情況分述於下列各節中。

9-2
9.2.1 劣土置換法

本方法乃將表層劣土清除,然後以良土置換、分層夯實。本方法
較適用於淺層及地下水位以上之地層。

【解說】
在施工條件及經濟因素可行之情況下,置換法為最直接有效之改
良方法,將不適用之土層或岩屑移除,改用良土或填充劑回填,以符
合工程設計之需求。惟此種方法通常受限於置換土之數量及施工條
件,局部有限的置換方屬經濟可行,若欲置換深層土壤或地下水位以
下之土層,其施工條件都是相當困難的。

9.2.2 加密法

加密法之原理為利用機械振動、夯實或其他外力使基地土層密度
增加、孔隙比減少,以達到強化之目的。
本方法較適用於非粘性土層或回填土。常用之工法有下列幾種:
(1)表 層 夯 實 - 以 人 工 或 夯 壓 機 械 夯 實 。
(2)動 力 夯 實 - 利 用 吊 高 重 錘 自 由 落 下,反 復 多 次 夯 擊 地 面 使 地 層
壓實。
(3)擠 壓 砂 樁 - 以 鋼 管 採 擠 壓 方 式 將 填 砂 貫 入 地 層 成 砂 樁,地 層 因
受擠壓而密化之工法。
(4) 振 沖 壓 實 - 以 振 動 機 具 配 合 沖 水 力 量 貫 入 地 層 而 密 化 之 工
法,貫入孔內可回填砂土或卵礫石塊。

【解說】
加密法主要是指以機械外力施加於欲改良之土壤之上,使其密

9-3
化,在工程應用上,此法是最常使用之地層改良工法,早期以表層未
飽和土壤之夯實為主,近年來,因施工機具之進步,已可應用於對較
深層土壤之夯實,如動力夯實、擠壓砂樁及振沖壓實等。此法不僅可
應 用 於 自 然 地 層,對 於 水 力 回 填 之 新 生 地,使 用 此 法 者 已 是 相 當 普 遍,
如雲林麥寮工業區,已普遍應用動力夯實法,使新生地土層密化,供
工業區設廠使用。
使用加密法須考慮土壤顆粒性質、施工機具能量、改良深度、施
工程序及控制等,改良後之土層須以鑽探取樣或現地試驗檢核改良之
成效。

9.2.3 排水固結法

本方法乃利用預加壓力及自然或人工排水系統使軟弱粘土之孔
隙水排出,達到快速沉陷及增加強度之效果。
本方法較適用於含水量高及滲透性低之粘土地層。
人工排水系統包括橫向及直向排水系統之設置,其中直向排水
物,例如砂樁、砂井、袋裝排水物、排水帶等係在天然地層中設置,
用以縮減土層排水路徑,加速排水效果。
一般用於預加壓力之方法有:
(1)堆 土 預 壓 法
(2)真 空 預 壓 法
(3)降 低 地 下 水 法
(4)以 上 方 法 之 複 合 方 法
此外,借助電滲作用,降低粘土含水量之電滲法,亦為排水固結
方法之一。

【解說】
1. 第 ( 1) 項 所 稱 之 堆 土 預 壓 法 係 在 構 造 物 建 造 之 前 , 先 行 以 堆 填 土

9-4
石料將基地加載預壓,經固結作用完成部份沉陷量,及增加地層載
力,然 後 卸 除 堆 填 料 施 築 構 造 物。加 載 預 壓 之 荷 重 應 視 地 層 沉 陷 量、
固結時間及基土承載能力而定。
2. 第 ( 2) 項 所 稱 之 真 空 預 壓 法 係 在 基 地 上 舖 設 砂 墊 並 蓋 一 層 不 透 氣
薄膜,薄膜四周深埋於土內,然後以真空泵浦將砂墊內空氣抽出,
造成膜內真空,基地因大氣壓力作用而產生預壓。真空預壓荷載一
般 可 達 7~8 tf/m 2 (約 為 70~80% 之 大 氣 壓 力 )。
3. 第 ( 3) 項 所 稱 之 降 低 地 下 水 法 係 以 抽 水 泵 浦 將 基 地 內 之 地 下 水 位
降低,使地層有效應力增大,提早完成固結沉陷,提高地層之支承
力。
4. 本 節 所 稱 之 電 滲 法 係 在 粘 土 基 地 中 , 插 入 金 屬 電 極 並 通 之 直 流 電 。
陽極離子連同水分子受電場作用從陽極流向陰極,以點井方法排除
水份,則陽極處之含水量降低,強度及沉陷量均增大,可提高基地
土層之承載能力。

9.2.4 地層固化法

本方法係利用添加物改良土壤之物理及化學性質。常用添加物有
水泥、石灰、水玻璃等無害化學物。添加方法可利用攪拌、灌漿、或
滲入等方法進行。一般常用施工法有:
(1)表 層 加 固 法 - 於 地 層 表 面 加 入 固 化 劑 , 經 混 合 、 夯 壓 、 固 化
後形成較堅實表層,以增加基礎承載力。此法主要適用於軟
弱粘土、砂土及回填土。
(2)深 層 攪 拌 法 - 利 用 深 層 攪 拌 機 械 將 固 化 劑 與 土 層 混 合 、 固 化
成堅硬柱體,與原地層共成複合地基作用。此法主要適用於
軟弱粘土。

9-5
(3) 高 壓 噴 射 法 - 利 用 高 壓 力 噴 射 作 用 將 液 態 固 化 劑 與 土 層 相
混合,固化成堅硬柱體,與原地層共成複合地基作用。此法
主要適用於砂性土壤。
(4) 灌 漿 法 - 利 用 壓 力 將 液 態 固 化 物 灌 注 入 土 層 之 孔 隙 或 裂
縫,以 改 善 地 層 之 物 理 及 力 學 性 質。此 法 主 要 適 用 於 砂 性 土 、
卵礫石及岩層。

【解說】
1. 表 層 加 固 法 通 常 用 於 淺 層 土 層 之 改 良 , 以 施 工 機 具 將 固 化 劑 與 欲 改
良之土壤混合,有時配合夯實作用使其密合,再經固化作用使成堅
硬土體,以達改良之目的。此法常用於地表污泥、腐植土或廢棄雜
物之處理,能否執行夯實作業須視欲改良土壤之含水量而定。
2. 深 層 攪 拌 法 係 利 用 附 有 有 攪 拌 翼 之 複 式 中 空 鑽 桿 , 配 合 水 壓 沖 洗 鑽
至設計深度後,提昇鑽桿,同時以適當壓力噴出硬化劑,並以攪拌
翼將土壤與硬化劑充分混合形成固結體。
3. 高 壓 噴 射 法 係 利 用 裝 有 朝 下 噴 嘴 之 噴 射 管 , 鑽 挖 至 設 計 深 度 後 提 昇
噴射管,改用水平噴嘴,以高壓噴出硬化劑,經高壓水流、氣壓噴
流之衝擊與切削作用,使硬化劑與周圍土壤充分混合成固結體。此
外,在使用高壓噴射工法時也有將大量的改良對象土排出,而以水
泥漿填充之半置換式高壓噴射法,通常在要求較高強度之改良體時
採用之。
4. 灌 漿 工 法 最 常 使 用 於 空 隙 填 充 、 基 礎 加 固 與 鄰 房 保 護 等 , 灌 注 管 之
設置可應用鑽孔、插入或噴射法,灌漿壓力一般可分為低壓灌漿及
高壓灌漿,須視灌漿目的而定。為達充分灌漿之目的,通常灌漿作
業須分階段灌注,使形成圍束作用,以免漿液四處漫流。

9-6
9.2.5 溫度處理法

本方法係利用人工方法改變土層之溫度以改善其性質。可採用之
工法有:
(1) 冰 凍 法 - 利 用 通 過 冷 媒 使 土 層 孔 隙 水 溫 度 降 至 冰 點 下 而 凍
結,減 低 土 層 之 透 水 性,並 提 高 其 強 度。此 法 適 用
於飽和砂土及軟弱粘土。
(2)加 熱 法 - 於 鑽 孔 中 加 熱 , 使 土 層 含 水 量 及 壓 縮 性 減 少 , 提 高
其強度。

【解說】
本節所述之溫度處理法中,以冰凍法較常見,須於欲改良土體中
預先設置循環冷凍管,以大型之冷凍設備將冷媒注入冷凍管中,使鄰
近土壤凍結而達改良目的。此法適用於任何含有充分水份之土層,改
良功能亦很廣泛,惟此法非常昂貴,將地盤長期維持在低溫須要很高
之成本,通常僅適用於為施工需要而採取之臨時性局部地層改良工
法,於台北捷運工地曾使用冰凍法處理地下水之問題。

9.2.6 加勁法

本方法係於土層中埋設加勁材以達到提高土層總體強度、增加穩
定度及減少沉陷量之處理方法。加勁法一般有下列數種:
(1)地 錨
(2)岩 栓
(3)土 釘
(4)微 型 樁
(5)加 勁 土
(6)地 工 合 成 物
(7)短 樁

9-7
【解說】
1. 第 ( 1) 項 所 稱 之 地 錨 係 土 錨 與 岩 錨 之 統 稱 , 為 可 將 拉 力 傳 遞 至 特
定地層之裝置,包含錨頭、自由段及錨碇三部份構造。按其錨碇段
所在地層類別可細分為錨碇於土層中之土錨及錨碇於岩層中岩錨。
2. 又 按 使 用 於 施 工 期 間 之 構 造 物 上 , 以 提 供 短 期 穩 定 功 用 之 地 錨 稱 為
臨時性地錨。設置於永久構造物上,以提供長期穩定性與機能性之
地錨,稱為永久性地錨。
3. 本 節 第 ( 3) 項 所 稱 之 土 釘 係 在 邊 坡 土 體 表 面 裝 設 水 平 向 或 具 角 度
之長金屬桿件(釘體),藉其抗拉力、抗剪力及抗彎矩能力增加土
體穩定度。土釘裝設可以鑽孔灌漿或打設貫入方式進行。土釘完成
後通常加預力或施加少量預力,以被動方式加固土體,有異於地錨
之預加全部拉力。
4. 本 節 第( 4)項 所 稱 之 微 型 樁 係 泛 指 樁 徑 10 公 分 至 30 公 分 之 樁 ,
其材料為水泥漿、水泥砂漿及混凝土漿等,並採用鋼筋、鋼棒、鋼
管、鋼軌或型鋼等加勁材。微型樁之施工方法可有鑽掘灌漿式、打
擊式或油壓貫入式,當微型樁以不同角度相配合,類似植物之根系
時,亦稱為「根樁」。
5. 本 節 第 ( 5) 項 所 稱 之 加 勁 土 係 在 回 填 材 料 中 , 分 層 加 入 條 狀 加 勁
片,並外繫面版或格網回包之柔性重力式擋土牆。回填材料採用砂
質土壤,加勁片為鍍鋅鋼片或格網,牆面採用鋁金屬鈑、混凝土版
或格網回包等。擋土牆面可用垂直、梯階或斜坡式砌築。
6. 本 節 第 ( 6) 項 所 稱 之 地 工 合 成 物 係 指 利 用 地 工 聚 合 物 或 地 工 織 物
之高強度韌性等力學性能結合回填土構築成複合土工結構物增大土
體之強度。
7. 本 節 第 ( 7) 項 所 稱 之 短 樁 , 係 指 當 地 面 淺 層 軟 弱 土 層 之 支 承 力 不
足或沉陷量過大時,以短樁群貫入軟弱土層,將構造物載重傳至較
深層中,利用短樁群與基礎下方土層結合成複合土,以提高其承載
能 力 , 因 而 短 樁 群 設 計 時 所 採 用 之 安 全 係 數 僅 略 高 於 1, 有 別 於 一
般慣用之承載樁之設計。

9-8
9.2.7 其他工法

其他工法若經評估或模擬施工等步驟,確認其可達成地層改良之
目的,且無污染或其他不良影響者,亦可採用。

9.3 地層改良方法之評估與選擇

地層改良方法之評估與選擇可考量下列因素進行:
(1)建 築 物 基 礎 分 析 結 果
(2)天 然 地 層 條 件
(3)改 良 方 法 原 理
(4)應 用 經 驗
(5)施 工 機 具 與 材 料
(6)可 行 性 分 析
(7)環 保 要 求

【解說】
選擇地層改良工法時應考慮之因素很多,包括本條中所列各項,
一般而言,應針對各方法之適用性、可行性及需要性仔細詳估,以達
經濟有效之目的。

9-9
9.4 地層改良前之補充調查

當一般基地調查資料不足,或不符地層改良規劃及設計需求時,
應針對地層改良目的、改良方法進行特定目的之補充調查。

【解說】
土壤性質為地層改良工法成效之最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尤其是利
用水泥或化學添加物之地層固化工法,改良體成型之尺寸及強度等性
質 , 均 與 土 壤 種 類 、 粒 徑 分 佈 、 以 及 地 下 水 之 化 學 成 分 與 酸 鹼 值 (PH
值 )具 有 非 常 密 切 之 關 係,故 應 於 施 工 前 確 實 補 充 蒐 集 有 關 資 料,據 以
決定施工機具,施工能量及壓力,以及添加物之成份、配比及使用量
等,以免盲目嘗試,不僅徒勞無功,有時反而擾動或破壞原有地層之
性質,造成反效果。

9.5 設計原則

地層改良之設計應依下列原則進行:
(1)選 擇 改 良 方 法 或 材 料 時,應 考 慮 改 良 效 果 之 時 效 性 及 材 料 之 耐
久性。
(2)應 就 地 層 改 良 之 力 學 機 制,研 判 可 能 發 生 之 破 壞 模 式、或 壓 縮
行為,並參考類似案例設計之。
(3)若 某 一 地 層 改 良 技 術 理 論 未 臻 成 熟,除 非 已 具 有 相 當 豐 富 之 類
似工程經驗,否則應以現場測試或室內模型試驗,證實該改
良方法及設計理念之可靠性。
(4)改 良 後 地 層 之 設 計 參 數,應 考 慮 改 良 效 果 之 不 均 勻 性,作 適 當
且保守之選擇。

9-10
(5) 應 考 慮 改 良 區 外 之 鄰 近 地 層 可 能 受 改 良 施 工 影 響 而 產 生 地 層
壓縮、沉陷、隆起、側向移動、振動或強度減低等現象,並
對鄰近地區之構造物,採行適當之防護措施。
(6)應 考 慮 因 地 層 改 良 可 能 對 環 境 所 造 成 之 污 染 。

【解說】
地層改良之目標係改善原有基礎地層之工程性質,其設計本來就
是針對特定工程與特定目標之作業,其實並無一定之準則或標準可
言,本節所列設計原則係指一般性之原則,為所有地層改良設計所應
考量之重點,所列項目包括:
(1) 地 層 改 良 施 工 之 目 的 若 為 緊 急 應 變 之 保 護 措 施 , 則 應 選 用 能 迅 速
發揮強度、抑制變形或阻水效果之改良工法;若改良之目的是為
永久性構造物之基礎或沉陷之控制時,則應考慮所用改良材料之
耐久性,譬如水玻璃系列藥劑之耐久性即較差。
(2) 改 良 後 之 地 層 為 一 複 合 地 層 , 其 受 力 作 用 之 力 學 機 制 將 與 未 改 良
前之機制不一樣,分析時應適度考慮改良土體與未改良土體之互
制作用,以合理之模式進行設計。
(3) 隨 著 施 工 機 具 之 進 步 , 地 層 改 良 技 術 之 發 展 可 謂 日 新 月 異 , 然 而
相關設計理論之發展卻未見完整,理論預估與現場觀測資料往往
有相當大之差距,因此地層改良之設計仍須倚重於經驗,在經驗
不足之情況,應以現場測試或相關試驗驗証其可行性。
(4) 由 於 施 工 變 數 及 地 層 複 雜 性 之 影 響 , 使 得 地 層 改 良 施 工 之 成 效 不
易掌握,包括改良範圍之大小及改良之程度等,均含有相當多之
變數,因此在設計時,必須要考慮到改良地層之不均勻性,以保
守之原則慎選設計參數。
(5) 地 層 改 良 施 工 之 目 的 為 改 善 改 良 區 內 土 層 之 性 質 , 但 施 工 時 難 免
會對鄰近地區造成影響,尤其是擠壓型或振動型之施工方法,可
能 會 對 鄰 近 地 區 造 成 影 響,應 有 適 當 之 保 護 措 施,以 免 造 成 災 害 。
此外,對於周圍環境污染之防範亦為設計時必須要考慮之重要事
項。

9-11
9.6 模擬施工

1. 模 擬 施 工 係 指 於 工 程 開 始 前,就 所 選 擇 之 地 層 改 良 方 法,先 行 於 工
程基地內,施以小規模之現場改良試驗,以確認所選擇之改良方
式,包括施工方式、順序、改良點配置及間距、改良材料用量、
品 管 措 施 等 之 適 用 性 及 正 確 性。於 下 列 情 況 下,進 行 地 層 改 良 時 ,
應以模擬施工驗證其改良方式:
(1)供 公 眾 使 用 、 或 極 具 重 要 性 建 築 物 之 地 層 改 良 。
(2)地 層 層 次 構 造 複 雜 , 各 層 次 地 層 特 性 差 異 極 大 時 。
(3)依 據 工 程 經 驗 , 所 選 擇 之 改 良 方 法 不 易 達 成 均 勻 之 改 良 效 果
者。
(4)改 良 標 準 超 過 一 般 經 驗 值 時 。
(5)經 改 良 後 之 地 點 , 若 其 成 效 未 能 符 合 設 計 需 求 但 卻 難 以 補 強
者。
(6)於 工 程 基 地 鄰 近 地 區 之 類 似 地 層 狀 況 中,缺 乏 同 一 改 良 方 法 成
效之檢核資料時。
2. 以 緊 急 保 護 措 施 為 目 的 之 地 層 改 良,或 改 良 過 程 中 須 定 期 監 測 地 層
行為變化者,可不受上述限制。

【解說】
1. 一 般 而 言 , 地 層 改 良 之 施 工 費 用 相 當 昂 貴 , 而 其 成 效 卻 不 易 掌 握 ,
設計階段之預期成效是否確實可行,在缺乏具體理論基礎或經驗
時,通常有必要以模擬施工模擬整個作業程序。模擬施工不僅可驗
證設計構想是否可行與是否具有預期之成效,同時藉由模擬施工之
操作,可調整設計參數、配置、添加物用量、以及品管措施等,以
使未來大量施作時能具有最大成效。
2. 若 為 緊 急 應 變 之 保 護 措 施 時 , 通 常 無 暇 進 行 模 擬 施 工 。 此 外 , 設 計

9-12
若採觀測法,施工程度完全仰賴現場觀測值決定者,可於實際施作
時,邊作邊調整,自然無須進行模擬施工。

9.7 改良效果之檢核

1. 除 緊 急 保 護 措 施 外 , 地 層 經 改 良 後 , 均 應 針 對 改 良 目 的 , 以 詳 細 、
有 效 之 現 場 或 室 內 檢 驗 方 式,檢 核 改 良 後 地 層 之 工 程 性 質,以 確 認
施工品質及改良成效。
2. 改 良 效 果 之 檢 核,基 本 上 屬 具 特 定 目 的 之 基 地 調 查,改 良 成 效 若 未
能 符 合 設 計 要 求 時,應 予 補 強 改 良,或 就 改 良 後 之 現 況,選 取 適 當
之 土 壤 參 數,修 正 原 基 礎 或 構 造 物 之 設 計。其 檢 驗 方 式,宜 參 照 下
述原則進行:
(1)表 層 夯 實 之 檢 核 , 宜 以 平 鈑 載 重 試 驗 或 相 對 夯 實 度 等 檢 驗 方 式
為之。
(2)深 層 加 密 或 以 防 止 液 化 為 目 的 之 改 良 , 應 以 現 場 貫 入 試 驗 為
主,試驗時間宜待夯實一週後進行。
(3)以 灌 漿 或 混 合 攪 拌 處 理 方 式 之 改 良 , 宜 以 現 場 試 驗 檢 核 , 必 要
時,得以現場取樣進行試驗,以檢討其成效。其改良範圍,得
以挖掘試坑或其他適當方法檢核之。
(4)以 預 壓 或 排 水 固 結 法 之 改 良 , 應 定 期 監 測 土 壤 行 為 之 變 化 , 如
孔隙水壓與沉陷等,並藉工程學理研判改良之成效。

【解說】
影響地層改良成效之因素很多,而且相當複雜,大部份之情況均
非純學理能完全推估其成效,因此改良後之地層應以適當之檢驗確認
其施工品質及改良成效。
至於檢驗之方式,原則上應針對改良之目標選取適當之試驗方
法,能以直接或間接之方式驗證其改良成效者均可使用。

9-13
9.8 局部改良之檢核

1. 如 僅 對 基 地 之 地 層 進 行 局 部 改 良 時,應 針 對 已 改 良 部 份 及 未 改 良 之
地層狀況,分別檢討其支承力及不均勻沉陷等問題,以確保構造
物之安全。
2. 對 臨 時 性 之 地 層 改 良,應 檢 核 其 對 構 造 物 永 久 功 能 之 影 響,如 不 均
勻沉陷等效應。

【解說】
對於建築物之基礎,若僅進行局部地區土壤之改良時,應特別注
意改良後整個基礎之行為,局部加強可能引致應力重新分配及不均勻
沉陷等問題,而有些現象是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才會反應出來的,在進
行局部改良時均應仔細評估這些影響因素。

9.9 地層改良與環境污染

地層改良如以化學方法進行者,為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應於施
工中及施工後,監測地層中土壤及地下水之污染量。

【解說】
化學灌漿材料一般可分為溶液型、懸濁型或半懸濁液型,材料選
用 之 基 本 原 則 必 須 為 無 害 之 化 學 物,以 免 污 染 地 下 水,危 害 人 體 健 康。
然為確保使用該工法時對環境之影響,應於施工期間隨時監測鄰近地
區土壤及地下水之污染量,且於施工後亦應定期觀測查核,以確保公
共安全。

9-14
第十章 土壤液化評估

10.1 土 壤 液 化

建築物基地應針對基地之土層進行土壤液化潛能分析,評估地震
時是否產生地盤破壞現象,作為建築物基礎耐震設計之依據。

【解說】
地 震 時 飽 和 土 壤 之 液 化 為 工 程 結 構 物 受 損 之 主 要 原 因 之 一。飽 和
土壤產生液化之基本機制為土壤內孔隙水壓因受地盤震動作用而上
升,引致土壤剪力強度減小,當孔隙水壓上升至與土壤之有效應力相
等時,即產生土壤液化現象,而造成嚴重之損壞,諸如基礎支承力的
喪失,崩瀉、建築物坍陷、地盤側向擴張及下陷等現象,依土壤變形
程 度 常 分 為 液 化 (liquefaction) 及 反 覆 流 動 (cyclic mobility) 兩 種 情
況,兩種情況均須按下列規定加以評估其安全性。

10.2 地 震 水 準

土壤液化評估所採用之地震水準應依工程之重要性、基地之地質
特性及地震資料以機率法決定之,或參考內政部「建築物耐震設計規
範與解說」之震區加速度及規模值選取適合該工程使用之設計值。

【解說】
對一基地受地震作用時,影響地盤振動之因素包括地震之震源位
置、震源機制、傳播路徑及基地之地盤性質等。因此,欲評估基地之
地 震 水 準 大 小,應 以 或 然 率 理 論 為 基 礎,考 慮 該 區 域 之 地 質 環 境 (包 括
板 塊 運 動、地 質 構 造、斷 層 位 置 及 活 動 性 等 ),以 及 已 往 所 發 生 地 震 之

10-1
規模及發生機率,最後並考慮基地土層之性質,進行地盤反應分析,
決定地表運動之特性及大小,作為設計之基準。
對於重大建築物之基地,應進行詳細之地震危害度評估選取具代
表性之設計地震。對於一般之小型建築物而言,欲針對其基地進行上
述之機率分析,將有實質上之困難,而且亦不需要,可直接引用已有
之 分 析 結 果。根 據「 建 築 技 術 規 則 建 築 構 造 編 」第 一 章 第 五 節 之 規 定 ,
對中小度地震會發生土壤液化之基地,應進行土質改良等措施,使土
壤液化不致產生;對設計地震及最大考量地震下會發生土壤液化之基
地,應設置適當基礎,並以液化地層折減後之土質參數檢核建築物之
安全性。

10.3 土 壤 液 化 潛 能 評 估

基地土壤於地震作用下是否會發生土壤液化現象,係以地震引致
地層中之剪應力大小是否大於土壤之抗液化強度作為判斷之標準。在
工程應用上,一般使用安全係數來表示,安全係數定義為土壤抗液化
強度與地震引致剪應力的比值,即
R
FS  式 (10.3-1)
L
上式中
FS =安 全 係 數
R   /  v 為 土 壤 抗 液 化 強 度 τ 與 有 效 覆 土 壓 力  v 之 比 值 , 係 指 土
壤在 N 次反覆荷載作用下達到初始液化或反覆流動所需之反
覆剪應力比值。
L   av /  v 為 設 計 地 震 對 應 於 相 當 於 N 次 反 覆 荷 載 作 用 之 平 均 剪
應 力  av 與 土 壤 有 效 覆 土 壓 力  v 之 比 值 。

【解說】
一般而言,土壤液化潛能的評估方法主要包含下列二項工作:

10-2
(一 )評 估 地 震 引 致 之 剪 應 力
欲 評 估 地 震 引 致 之 剪 應 力 , 應 根 據 第 10.2 節 所 述 設 計 地 震 之 大
小 , 採 用 簡 化 法 (Seed et al. 1971)估 計 , 或 依 設 計 地 震 歷 時 記 錄 用 類
似 SHAKE 程 式 (Schnabel et al, 1972)之 單 向 度 擬 線 性 地 盤 反 應 分 析
法計算,所得之剪應力歷時可用「相當於均勻剪應力作用次數」的觀
念 求 取 平 均 剪 應 力 的 大 小 (Seed et al, 1975),以 代 表 地 盤 於 地 震 作 用
時 所 受 剪 應 力 的 大 小 。 Seed et al.(1971)所 提 出 土 壤 液 化 簡 易 評 估 法
中,採用下式估計地震引致之平均剪應力大小:
 av 
 0.65 Amax v rd 式 (解 10.3-1)
 v  v
其中
Amax 為 設 計 地 震 的 最 大 地 表 加 速 度 值 ( 以 g 為 單 位 ) 。
 v 為土壤之垂直覆土壓力,
 v 為 土 壤 之 有 效 覆 土 壓 力 ,
rd 為 考 慮 土 壤 為 可 變 形 體 之 應 力 折 減 係 數 , 可 用 圖 - 解
10.3-2 查 得 或 用 經 驗 式 計 算 。

(二 )評 估 基 地 土 壤 之 抗 液 化 強 度
欲評估基地土壤之抗液化強度須有詳細之地質鑽探與土壤試驗
資料,根據土壤動態性質求得,依試驗方式可分為室內試驗法與現地
試驗法兩類。

1.室 內 試 驗 法
於現地鑽取土壤試體,在試驗室求取土壤之抗液化強度,可用
動力三軸試驗、反覆單剪試驗、或反覆扭剪試驗等,試驗所用之試
體應為具代表現場土壤狀況之試體,並須符合下列各條件:
(a) 須 作 不 同 剪 應 力 比 之 試 驗 , 以 建 立 土 壤 液 化 曲 線 。
(b) 試 驗 所 用 之 圍 壓 必 須 符 合 工 程 完 成 後 之 狀 況 。
(c) 試 驗 時 須 記 錄 試 體 內 孔 隙 水 壓 及 試 體 變 形 與 反 覆 振 動 次 數 之 關

10-3
係。
(d) 應 詳 細 記 錄 試 驗 時 孔 隙 水 壓 消 散 後 之 體 積 變 化 。
利用試驗室試驗所得資料推估現地土壤之抗液化強度時,須考
慮模擬現地情況之各項修正因素,諸如試驗應力環境與現地的差
異、土壤試體的擾動程度、沉積時間及地震不規則剪應力效應等因
素,此項調整包含有相當程度的經驗判斷,可根據現地試驗資料加
以調整。

2.現 地 試 驗 法
現地試驗法主要係根據現地試驗之資料來評估土壤之抗液化
強 度,可 分 為 SPT- N 法,CPT- q c 法 及 Vs 法 等,其 中 前 兩 法 為 工 程
上較常使用之方法,將其分述如下:
(1) SPT- N 法
SPT- N 法 基 本 上 是 根 據 土 壤 鑽 探 時 之 標 準 貫 入 試 驗 打 擊 數
N 來評估土壤液化之潛能,目前常用之分析法有下列數種:

(A)Seed et al.簡 易 經 驗 法 (1971,1979,1983,1985)


此 法 為 美 國 H.B. Seed 教 授 所 領 導 之 研 究 群 ﹐長 期 累 積
相關研究成果所提出之簡易經驗法﹐為類似方法之原創者,
其 分 析 流 程 如 圖 -解 10.3-1 所 示 , 該 法 主 要 是 蒐 集 世 界 上 許
多 規 模 M≒ 7.5 大 地 震 之 案 例 ﹐ 估 計 現 地 液 化 及 非 液 化 飽 和
砂 土 所 受 之 地 震 反 覆 剪 應 力 比 SR 1 5 ( 振 動 周 數 約 為 15) 與
( N 1 ) 6 0 之 關 係 ﹐ ( N 1 ) 6 0 為 鑽 桿 能 量 比 為 60%標 準 落 錘 能 量 且
修 正 至 有 效 覆 土 應 力 為 1kgf/cm 2 之 SPT- N 值 ﹐據 以 建 立 一
條 判 定 液 化 與 否 之 臨 界 關 係 曲 線 SR 1 5 = f (( N 1 ) 6 0 )﹐ 即 抗 液 化
強 度 SR 1 5 與 ( N 1 ) 6 0 之 關 係。對 於 不 同 地 震 規 模 ﹐則 利 用 規 模
與 振 動 作 用 周 數 之 經 驗 關 係 ﹐建 立 了 不 同 地 震 規 模 之 臨 界 曲
線 。 如 此 ﹐ 即 可 直 接 利 用 現 地 SPT- N 值 評 估 地 層 在 不 同 地
震 規 模 作 用 下 之 液 化 潛 能 ﹐在 使 用 上 甚 為 簡 便 。 此 法 歷 經 多

10-4
年 之 改 進 ﹐從 早 期 (1971,1979)並 未 考 慮 細 料 含 量 對 抗 液 化
強 度 之 貢 獻 ﹐也 未 說 明 SPT- N 之 鑽 桿 能 量 標 準 ﹐至 1983 年
提 出 (N1)60 之 標 準 ﹐ 並 以 D50 為 參 數 考 慮 細 料 含 量 之 影 響 ﹐
後 於 1985 年 則 改 以 細 料 含 量 FC (%)為 考 慮 細 料 之 參 數 ﹐ 才
較 為 完 善 。 此 法 廣 泛 應 用 於 歐 美 大 陸 ﹐ 並 已 納 入 AASHTO
規 範 中 ﹐在 我 國 早 期 亦 廣 為 工 程 界 使 用 ﹐為 工 程 師 較 熟 悉 之
液化評估方法。

(B)日 本 道 路 協 會 簡 易 經 驗 法 (1978,1982,1990,1996)
目前我國之公路橋梁及建築耐震設計規範所採用之土
壤 液 化 潛 能 評 估 法 即 為 日 本 道 路 協 會 (1990) 道 路 橋 示 方 書
第 五 部 耐 震 設 計 規 範 所 列 之 方 法 ﹐ 該 法 為 Iwasaki et al.
(1978,1982)及 Tatsuoka et al.(1980)根 據 大 量 高 品 質 現 地
取 樣 試 體 ﹐ 於 室 內 進 行 土 壤 液 化 試 驗 所 得 20 振 動 周 數 抗 液
化 強 度 SR 2 0 與 現 地 之 SPT- N 1 關 係 所 發 展 出 來 之 評 估 法 ﹐
N 1 為 鑽 桿 能 量 比 為 72%標 準 落 錘 能 量 且 修 正 至 有 效 覆 土 應
力 為 1kgf/cm2 之 SPT-N 值 ﹐ 曾 以 日 本 6 次 地 震 ﹐ 64 個
液 化 案 例 與 23 個 非 液 化 案 例 驗 證 其 可 靠 性 。 該 法 之 特 點 在
於以最大反覆剪應力比而非以平均反覆剪應力比作為比較
之 基 準,同 時 所 用 之 設 計 地 震 參 數 僅 需 地 表 最 大 加 速 度 PGA
值,而 不 需 地 震 規 模 M,這 些 都 是 與 其 他 方 法 不 同 之 處。根
據 許 多 研 究 顯 示 (中 興 顧 問 社,1993),此 法 將 低 估 高 N 值 土
壤 之 抗 液 化 強 度 , 尤 其 是 當 N >20 以 後 , 為 其 不 合 理 之 處 ,
使用時應特別謹慎。
阪 神 地 震 後,日 本 道 路 協 會 將 該 次 地 震 液 化 經 驗 及 相 關
研 究 結 果 整 合 後 , 重 新 擬 訂 新 的 土 壤 液 化 判 定 方 法 (1996),
包 括 重 新 探 討 需 要 進 行 液 化 評 估 之 土 壤 種 類,直 下 型 近 震 及
板 塊 型 遠 震 之 地 震 力,重 訂 液 化 強 度 的 計 算 方 法 與 液 化 後 土
質參數之折減係數,並加入有關地盤流動之分析設計方法。

10-5
新 方 法 之 分 析 流 程 如 圖 -解 10.3-3 所 示 , 該 法 已 稍 微 改 善 舊
方 法 低 估 高 N 值 土 壤 抗 液 化 強 度 之 缺 點,在 考 慮 細 料 對 抗 液
化 強 度 之 影 響 方 面 亦 改 用 細 料 含 量 FC (%)為 參 數 , 而 放 棄 原
有 以 平 均 粒 徑 D50 為 參 數 之 方 法 , 並 考 慮 緊 密 砂 土 液 化 後 仍
具有相當阻抗之特性。

(C)Tokimatsu 與 Yoshimi 簡 易 經 驗 法 (1983)


此 法 為 東 京 工 業 大 學 Tokimatsu 與 Yoshimi 教 授 整 理
日本地震液化案例及綜合現地冰凍土樣之液化試驗結果發
展而成,有關細料含量對抗液化強度方面之考量最為詳盡。
此 法 略 經 修 改 後,近 年 來 已 被 日 本 建 築 學 會 及 原 子 能 委 員 會
接 受 納 為 設 計 規 範。此 法 之 特 色 為 在 小 N 值 時,所 估 之 抗 液
化 強 度 與 日 本 道 路 協 會 之 方 法 相 近,在 大 N 值 時,則 與 Seed
方 法 相 近 , 有 關 細 料 影 響 之 參 數 係 採 用 過 200# 篩 之 含 量
FC (%),此 外 本 法 亦 將 地 震 規 模 M 之 影 響 直 接 併 入 地 震 引 致
地 盤 剪 應 力 之 計 算 式 中,相 當 方 便。經 研 究 顯 示 (黃 俊 鴻 等 ,
1998), 此 法 在 各 層 次 的 考 量 , 均 比 較 合 理 , 為 一 值 得 參 考
使用之土壤液化評估方法。

(2) CPT- q c 法
基 本 上 , 此 法 之 精 神 與 SPT- N 法 一 樣 , 其 差 別 僅 在 於 改
使 用 圓 錐 貫 入 阻 抗 q c 作 為 評 估 之 參 數 , 在 Seed et al.(1983)
及 Robertson(1985)之 研 究 中 , 僅 將 SPT- N 與 CPT- q c 間 作 轉
換 , 所 用 之 現 地 案 例 還 是 SPT-N 案 例 , 故 此 法 實 質 上 係 由
SPT- N 法 換 算 而 得,至 於 所 採 用 CPT- q c 與 SPT- N 值 間 的 相 關
性 須 以 適 合 於 現 地 土 壤 之 關 係 式 為 原 則,一 般 常 用 的 平 均 式 為:
淨 砂 : q c  4 ~ 5N 式 (解 10.3-2)
粉 泥 質 砂 : q c  3.5 ~ 4.5N 式 (解 10.3-3)
另 外,Shibata 教 授 於 1988 年 重 新 蒐 集 各 國 之 CPT 案 例 ,

10-6
獨 立 建 立 判 斷 液 化 與 否 之 q cr 臨 界 曲 線,發 展 出 一 套 CPT- q c 之
分 析 評 估 方 法 , 其 分 析 流 程 如 圖 -解 10.3-5 所 示 。 CPT 法 之 優
點 在 於 能 夠 較 細 緻 準 確 地 識 別 土 層 剖 面 (通 常 每 5cm 一 點 ), 然
無法直接取得土樣,因此對於細料含量的判定,尚無法量化,
為 其 一 大 缺 點 , 此 外 , 試 驗 前 貫 入 錐 之 率 定 (calibration)亦 相
當重要,否則錐尖阻抗會有相當大的誤差。惟該試驗之重覆性
高,人為操作誤差小,為極有發展潛力之方法。

圖 -解 10.3-1 Seed 簡 易 經 驗 法 之 分 析 流 程

10-7
(a) 應 力 折 減 係 數 rd 隨 深 度 之 變 化 (b) C N 隨 有 效 覆 土 應 力 之 變 化

(c) 砂 土 抗 液 化 強 度 與  N 1 60 之 關 係 (d)粉 砂 土 抗 液 化 強 度 與  N 1 60 之


關係

圖 -解 10.3-2 Seed 簡 易 經 驗 法 之 相 關 圖 表 (Seed et al., 1985)

10-8
圖 -解 10.3-3 日本道路協會簡易經驗法之分析流程

10-9
圖 -解 10.3-4 Tokimatsu 與 Yoshimi 簡 易 經 驗 法 之 分 析 流 程

10-10
圖 -解 10.3-5 CPT- q c 法 之 分 析 流 程

10-11
10.4 損 害 評 估

建築物基地若具有高液化潛能之土層,應評估其受地震作用時之
可 能 損 害 程 度,以 進 行 地 層 改 良 設 計 或 於 結 構 物 耐 震 設 計 時 加 以 考 量。

【解說】
發生土壤液化現象之地盤,其損害程度隨液化土層之深度、厚度
及液化程度而定,國際土壤力學與基礎工程學會大地地震工程技術委
員 會 (ISSMFE TC4, 1993)所 編 訂 「 地 震 地 質 災 害 微 分 區 手 冊 」 中 所 建
議之損害評估方法有二:

1. 相 對 厚 度
根 據 Ishihara(1985)之 研 究 , 地 表 是 否 產 生 土 壤 液 化 破 壞 現
象 決 定 於 液 化 土 層 厚 度 與 其 上 非 液 化 土 層 厚 度 之 比 值,在 各 種 不 同
震 度 下 之 關 係 如 圖 -解 10.4-1 所 示,當 地 表 非 液 化 土 層 之 厚 度 H 1 大
於 其 下 液 化 土 層 之 厚 度 H2 時 , 地 表 將 不 會 產 生 顯 著 之 破 壞 現 象 ,
在 各 種 不 同 情 況 時 H 1 之 決 定 方 法 如 圖 -解 10.4-2 所 示 。

2. 液 化 潛 能 指 數
Iwasaki et al.(1982) 提 出 以 液 化 潛 能 指 數 P L (Liquefaction
Potential Index)來 評 估 土 壤 液 化 之 嚴 重 程 度 , 其 定 義 如 下 所 示
20
PL   F ( z )W ( z )dz 式 (解 10.4-1)
0

式內
P L  液 化 潛 能 指 數 , 介 於 0~100 之 間
z  地 盤 深 度 (m), 考 慮 之 深 度 範 圍 為 0~20m
F (z )  抗 液 化 係 數 , 介 於 0~1 之 間 , 以 下 式 估 計

F ( z )  1  FL 若 FL  1 , 則 F z   0 式 (解 10.4-2)

10-12
圖 -解 10.4-1 土 壤 液 化 破 壞 之 分 界 線 (Ishihara, 1985)

圖 -解 10.4-2 非 液 化 土 層 與 液 化 土 層 厚 度 之 定 義 (Ishihara, 1985)

10-13
W (z)  深 度 權 重 係 數 , 以 下 式 計 算
W ( z)  10  0.5z 式 (解 10.4-3)
Iwasaki et al.(1982)根 據 日 本 地 震 案 例 之 研 究 , 定 義 地 盤 液 化 之
損害程度可分為三級,如下所示

PL  15 嚴重液化
5  PL  15 中度液化
PL  5 輕微液化

依上分析,對 於 具 高 液 化 潛 能 之 基 地 , 應 視 基 地 之 地 層 特 性 、 結 構
物型式及其重要性,參照第九章所述之方法進行地層改良,或依第
10.6 節 所 述 之 方 法 將 土 質 參 數 折 減,進 行 耐 震 設 計,以 免 地 震 時 發 生
土壤液化引致之災害。

10.5 地 盤 流 動 化 之 基 礎 耐 震 設 計

建 築 物 基 地 若 位 於 可 能 發 生 土 壤 液 化 流動現象之地盤時, 設 計 時 應
適當考量地盤流動化之影響。

【解說】
地震作用時,發生土壤液化現象之地盤,隨土壤支承力之降低,
若因地形或其他因素而有偏土壓作用時,就有可能發生地盤流動現
象。1995 年 日 本 兵 庫 縣 南 部 地 震 時,於 海 岸 水 際 線 附 近 有 很 多 橋 腳 基
礎產生震後殘餘變位,此屬地盤液化後發生流動現象所致。另外,昭
和 39 年 新 潟 地 震 時 新 潟 市 信 濃 川 沿 岸 也 有 因 土 壤 液 化 及 地 盤 流 動 使
橋梁受害之案例。
目前對地盤流動化之發生條件尚未十分明白,所引致之地震力亦
無 一 致 之 標 準 , 其 中 最 值 得 參 考 的 為 日 本「 道 路 橋 示 方 書 ‧ 同 解 說 –V
耐 震 設 計 編 第 七 章 地 震 時 不 安 定 地 盤 之 耐 震 設 計 」(1996 年 ),該 準 則

10-14
係依據兵庫縣南部地震之受災事例而作之修正版本,其中規定符合下
列兩個條件之地盤,應檢討發生地盤流動化的可能:

1) 海 邊 護 岸 前 面 水 底 與 背 後 地 盤 高 程 差 在 5m 以 上 , 離 護 岸 水 際 線
100m 範 圍 內 之 地 盤 ;
2) 會 發 生 液 化 之 砂 質 土 層 厚 度 在 5m 以 上 , 且 該 液 化 土 層 從 水 際 線 往
內陸水平方向連續存在之地盤。

同時,該準則亦列有液化土層與非液化土層作用在構造物上流動力之
計算式,可供參考使用。

10.6 液 化 地 層 土質參數之折減

對於判定會液化之土層,在設計分析時應將其土質參數作適當之
折減,作為耐震設計之依據。

【解說】

1. 液 化 後 之 砂 質 土 層 ﹐ 其 強 度 及 支 承 力 會 降 低 ﹐ 因 此 ﹐ 依 規 範 判 定 會
液 化 之 砂 質 土 層 ﹐應 將 其 土 質 參 數 (包 含 地 盤 反 力 係 數、地 層 反 力 上
限 值 與 最 大 周 面 摩 擦 力 )折 減 作 為 耐 震 設 計 上 之 土 質 參 數。關 於 液 化
地層土質參數之折減係數,在日本道路協會「道路橋示方書‧ 同解
說 –V 耐 震 設 計 編 」 (1996 年 )及 日 本 建 築 學 會 「 建 築 基 礎 構 造 設 計
指 針 」 (1988) 中 均 列 有 建 議 之 土 質 參 數 折 減 係 數 表 , 分 別 如 表 -解
10.6-1 及 表 -解 10.6-2 所 示,比 較 此 兩 表 所 列 舉 之 折 減 值 ,可 知 其
間之差異性甚大,顯然兩者之設計理念並不一致,而有關液化後土
壤之殘餘強度,目前已有之研究資料仍相當有限,於工程設計時應
採用保守之估計為宜。

2. 耐 震 設 計 上 土 質 參 數 為 零 或 折 減 之 土 層 , 未 來 若 無 沖 刷 及 挖 除 的 可
能性時,可視為作用在其下地盤之荷載重量。因此在計算基腳底面

10-15
支承力時,此種土層之重量可以考慮為覆土壓力。

表 -解 10.6-1 日 本 道 路 協 會 規 範 之 土 質 參 數 折 減 係 數 D E

抗液化安全係數 地表面下深度 土 質 參 數 折 減 係 數 DE
FL z R  0.3 0.3  R
0  z  10 0 1/6
FL  1 / 3
10  z  20 1/3 1/3
0  z  10 1/3 2/3
1 / 3  FL  2 / 3
10  z  20 2/3 2/3
0  z  10 2/3 1
2 / 3  FL  1
10  z  20 1 1
註 : R 為 依 該 規 範 計 算 所 得 之 土 壤 抗液化剪 力 強 度 比

表 -解 10.6-2 日 本 建 築 學 會 規 範 之 土 質 參 數 折 減 係 數 D E

抗液化安全係數 地表面下深度 土 質 參 數 折 減 係 數 DE
FL z N a  10 10  N a  20 20  N a

0  z  10 0 0.05 0.1
FL  0.5
10  z  20 0 0.1 0.2
0  z  10 0 0.1 0.2
0.5  FL  0.75
10  z  20 0.05 0.2 0.5
0  z  10 0.05 0.2 0.5
0.75  FL  1.0
10  z  20 0.1 0.5 1.0
註 : N a 為 依 該 規 範 計 算 所 得 之 土 壤 抗液化 N 值

10-16
R-1
R-2
R-3
R-4
R-5
R-6
R-7
R-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