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7

第二章 開挖擋土支撐之種類及其應用要領

國內常用之擋土支撐工法隨著地質條件,地下室開挖深淺,鄰房(產)之有無

及地下水之高低等等因素,而有不同種類之擋土工法及支撐工法,茲分述如下:

2.1 擋土壁工程
2.1.1 連續壁

(1)適用範圍

(A)地質條件:砂土、黏土等土壤。

(B)工程規模:勁度高,適用於大規模工程,如樓房地下室外牆、地下扶

壁、埧底截水牆、橋墩之基礎、LNG 地下儲槽、壁樁、地中壩、豎

井等等。

(2)工法特徵

(A)單元分類:

(a)母單元。

(b)公單元。

(c)公母單元。

(d)歐系有同性單元。

(B)單元長度:

(a)母單元 2.5~3.5m。

(b)公單元:6~8m。

(c)公母單元:4.5~5.5m。

(d)同性單元:2~8m。

(C)壁體厚度:0.5~2.3m(可作為內牆使用)。

(D)壁體深度:最深可達 150m。

(3)施工機械

(A)抓斗式掘削機:MHL(垂直精度 1/300 以上)、ML、ICOS 等。

2-1
(B)鑽掘式掘削機:BW、BG Cutter、Hydro Mill 等(精度可達 1/1000 以上)。

(C)衝擊式掘削機:正循環、反循環兩種,目前國內尚未採用(精度 1/250

以上)。

(4)常見的施工缺失及障礙

(A)開挖槽溝:

(a)坍孔。

(b)縮頸。

(c)溢水。

(d)地下流木。

(e)地下坑道、孔穴。

(f)地下障礙物如舊基礎,地錨、基樁,甚至未爆彈。

(B)混凝土澆置:

(a)包泥包沙。

(b)特密管塞管。

(c)漏漿。

(d)鋼筋籠上浮。

(e)混凝土超用(尤其是卵礫石層)。

(C)土方開挖:

(a)漏水。

(b)漏沙。


(c)保護層不足(俗稱:排骨)

(d)包泥包砂。

(e)斷樁。

(f)壁體變形過大。

(g)壁體斷裂、傾倒。

(5)參數選用建議

(A)混凝土:Ec=15,000 fc ' kg/cm2(混凝土楊氏係數)

2-2
K=0.6~0.9EcIc kg-cm2/m’(壁體勁度)
1
Ic= bh3 cm4(壁體面積之慣性矩)
12
式中:b=100cm,h=壁厚(cm)

註:為安全起見 fc’(設計強度)=fc(施工用強度)-35 kg/cm2


2.1.2 預壘樁

(1)適用範圍
(A)地質條件:砂土、黏性土壤。
(B)工程規模:淺開挖,且無須考慮地下水所造成之損害時。
(2)工法特徵
(A)樁徑:30cm~70cm。
(B)樁長:不宜超過 18m(鋼筋籠以一節為宜)。
(C)樁體材料:以 fc’=175 kg/cm2 水泥砂漿為主,內置鋼筋籠或鋼軌。
(D)樁頂常須施作壓梁(或臥梁)。
(3)施工機械
(A)以三腳架固定之螺旋鑽機(小口徑樁)。
(B)以履帶加導桿固定之螺旋鑽機(大口徑樁)。
(4)常見缺失
(A)施工中:
(a)施工間距控制不適,造成樁孔互通狀況,即已完成灌漿之樁體漏向
正在鑽掘之樁孔。

(b)於軟弱土壤施工時,易擾動土壤,引起地層下陷(危及鄰產)。
(B)土方開挖:易漏水漏砂,易損及鄰產。
(5)參數選用建議
水泥砂漿:fc’=175 kg/cm2

Ec=15,000 fc' (kg/cm2)

K=0.8EcIc kg-cm2(每支)

2-3
r 4
Ic=0.4( )cm4
4
r=樁體半徑(cm)
2.1.3 鋼板樁

(1)適用範圍
(A)地質條件:砂土、黏土(N<15)。
(B)工程規模:淺開挖,無近接鄰房。
(2)工法特徵
(A)勁度較低。
(B)卡榫(尤其是角樁)需密接。
(C)樁長:NKSP-Ⅱ型 10m、NKSP-Ⅲ型 13m~15m、NKSP-Ⅳ型 16m~19m。
(3)施工機械
(A)震動式打樁機。
(B)壓入式打樁機。
(4)常見缺失
(A)施工中:
(a)打拔時,震動較大,可能損及鄰產。
(b)抽拔時,易引發周邊地盤及本體主結構(不均勻)沉陷。
(B)土方開挖:
(a)變形量大(可達 30cm 以上)。
(b)卡榫未密接時,易漏水、漏砂,止漏困難。
(5)參數選用建議(參閱 P.8-7)
NKSP Ⅱ,Ix=8,690cm4/m’(986cm4/片)
NKSP Ⅲ,Ix=16,400cm4/m’(1,920cm4/片)
NKSP Ⅳ,Ix=31,900cm4/m’(3,690cm4/片)
Es=2.04×106 kg/cm2
K=0.9EsIx(每 m 或每片)
2.1.4 鋼軌樁

2-4
(1)適用範圍
(A)地質條件:砂土、黏土,卵礫石,回填土。
(B)工程規模:淺開挖,無止水性需求者。
(2)工法特徵
(A)材料種類:國內以 37kg/m 及 50kg/m 較常用。
(B)樁長:37kg/m,長 6~9m。50kg/m,長 10~15m。
(C)常須施作壓梁(或臥梁)。
(3)施工機械
挖土機加裝打樁錘。

(4)常見缺失
(A)震動大,損及鄰房。
(B)大雨時,易漏水漏砂,致使橫版條脫落,壁體土質崩落,損及鄰產。
(5)參數選用建議(詳附錄 8.7 節)
(A)37kg/m 鋼軌:A=47.3cm2,Ix=952cm4,Zx=149cm3。
(B)40kg/m 鋼軌:A=52cm2,Ix=1,378cm4,Zx=186cm3。
(C)50kg/m 鋼軌:A=64.2cm2,Ix=1,960cm4,Zx=242cm3。
(D)Es=2.04×106kg/cm2。
(E)K=0.6EsIx。
2.1.5 型鋼樁(含水刀式)

(1)適用範圍
(A)地質條件:所有地質均可適用,惟需注意地下水之處理。
(B)工程規模:無限制。
(2)工法特徵
(A)打拔震動較大。
(B)有鄰房時建議不要拔除(以買斷較佳)。
(C)一般壁體之施工深度以不超過 20m 為宜。
(D)常須施作壓梁(或臥梁)。

2-5
(3)施工機械
吊車加裝震動打樁錘(加水刀)。

(4)常見缺失
(A)打拔時震動較大,常損及鄰房。
(B)插入嵌板(橫版條)時常需超挖,易引發周邊地質下陷。
(C)大雨時,因嵌板無法止水,常發生漏水、漏砂等現象,致使嵌板滑
脫,壁體土壤崩落,造成周遭地盤之陷落。

(5)參數選用
(A)型鋼:Es=2.04×106kg/cm2。
(B)勁度:K=0.9EsIx(每支)。
I x=型鋼之面積慣性矩(參閱附錄 8.5)
2.1.6 衝擊樁

(1)適用範圍
(A)地質條件:堅硬地盤:卵礫石、軟岩、崩積層,N>30 之砂土層等。
(B)工程規模:開挖深度以不超過 15m 為宜,且不需考慮地下水之危害
度。

(2)工法特徵
(A)樁徑:50cm~80cm(以 50cm~60cm 為最佳)。
(B)樁長:以不超過 18m 為宜(過深則落錘於樁孔之泥水中終端速度太
小,無法貫入土壤)。

(C)常須施作壓梁(或臥梁)。
(3)施工機械
衝擊樁打樁機(國人自行研發)。

(4)常見缺失
震動較大,損及鄰房。
(5)參數選用
(A)材料:fc’(施工用強度)≧245kg/cm2 之混凝土,設計時採用 fc’=(施

2-6
工用強度)-35kg/cm2。
(B)Ec=15,000 fc' ≦2.1×105kg/cm2。
 4
(C)Ic= cm4(r=樁體半徑,cm)。
4
(D)K=0.9EcIc。
2.1.7 機械鑽掘式排樁(含切割樁)
(1)適用範圍
(A)地質條件:所有地質均適用,惟需加作內牆。
(B)工程規模:大小規模均適用。
(2)工法特徵
(A)樁徑:50cm~120cm。
(B)樁長:以不超過 22m 為宜。
(C)常須施作壓梁(或臥梁)。
(D)施工機械可作為貫穿舊基礎用。
(3)施工機械
(A)三點式打樁機加螺旋鑽桿(及 1 式套管)。
(B)BG 鑽機。
(C)全套管基樁鑽機。
(4)常見缺失
尚無顯著案例。
(5)參數選用
(A)參閱 2.1.6.(5)節。
(B)切割樁以面積等值連續壁方式計算。
2.1.8 挖掘式人工擋土柱(台中地區)
(1)適用範圍
(A)地質條件:台中等極為堅硬且大顆粒卵礫石層為主。
(B)工程規模:大小規模均適用。
(2)工法特徵
(A)以人工挖掘,易產生坍孔現象。

2-7
(B)一般壁厚約 80cm 以上。
(C)單元長度至少 1m 以上。
(D)深度以不超過 20m 為宜。
(E)常須施作壓梁(或臥梁)。
(3)施工方式
以人工為主加上簡單出碴吊具。常以默契良好的作業手檔搭配施
工。
(4)常見缺失
人工擋土柱間之卵礫石遭水(自來水等)之沖蝕崩落而全面支撐
失敗,損及周遭地面及公共設施。
(5)參數選用
(A)因人工擋土柱之形狀常為,可以等值矩形面積計算 Ic。
(B)fc’=(施工用強度)-35 kg/cm2。
(C)Ec=15,000 fc' 。

(D)K=0.8EcIc。
2.1.9 SMW(土壤水泥攪拌樁)
(1)適用範圍
(A)地質條件:所有土質均適用,惟堅硬土壤須先引孔或換土,最
適合於砂土及黏土地層。
(B)工程規模:大小規模均適用(惟地下層需加設內牆)。
(2)工法特徵:
(A)樁徑:65cm。
(B)樁距:45cm。
(C)樁深:≦32m 為宜。
(D)常須施作壓梁(或臥梁)。
(3)施工機械
(A)三軸打樁機及減速機。
(B)單軸或多軸攪拌樁機及減速機。

2-8
(4)常見缺失
(A)施工太快,土壤擾動過鉅,易引發周遭地盤下陷。
(B)水泥漿與土壤攪拌不均勻,易產生漏水、漏砂現象,損及鄰產。
(5)參數選用
(A)型鋼:以I型鋼為主(參閱附件 )
(B)Es=2.04×106 kg/cm2。
(C)K=0.9EsIx。
2.1.10 微型樁(Micro Pile)
(1)適用範圍
(A)地質條件:堅硬土壤,如安山岩塊層、岩層、卵礫石層等。
(B)工程規模:淺開挖,且無需考慮地下水所造成之損害時。
(2)工法特徵
(A)樁徑:10cm~30cm。
(B)加勁材:鋼筋、鋼管、鋼軌等。
(C)樁長:每段以不超過 8m 為宜。
(D)常須施作壓梁(或臥梁)。
(E)可作為鄰房保護之用。
(3)施工機械
履帶式地錨鑽孔機。
(4)常見缺失
尚無顯著案例。
(5)參數選用
(A)Es=2.04×106 kg/cm2。
(B)K=0.8EsIx(Ix=加勁材之面積慣性矩)。

2-9
2.2 支撐工程

2.2.1 支撐工法種類
擋土壁體之支撐形式如表 2.1 表示,種類多各具特徵與適用條件。
深開挖因土壓力與水壓力大,故支撐形式需有足夠之勁度。一般採用井型
內支撐形式,因支撐間隔狹窄,開挖作業困難。若地下水壓大或有大的土壓力
作用時,可採用集中架設型支撐方式。
集中架設型支撐方式是將支撐集中架設以確保開挖時之有效作業面積,並
提高支撐弱軸水平方向之勁度。但因受到的側壓力大,故支撐與角撐結合、支
撐設施之連接等均應在設計階段充分之檢討,以便確實傳遞荷重。目前常用的
集中支撐連結有圖 2.1 所示,A、B、C 三種。

圖 2.1 集中支撐之連接方式
若採用背拉式地錨支撐方式,雖可提高開挖之施工效率,若地下水豐富,
則可能造成背面土砂流入鑽孔內,不能有效灌注砂漿,因此,水頭差超過 5m
時應加注意,特別在細砂層容易鬆弛,施工困難。
大規模深開挖一般最常使用逆打工法,以地下結構體做為支撐之用。但採
用逆打工法時在設計階段應針對結構體支撐用臨時柱體、基樁與結構體之補
強、第 1 層樓版之開口部、混凝土施工縫之灌漿處理等問題予以檢討,同時應
事前就製程上能否上下作業同時推展、結構體用模板工法、地下外牆之結構體

2 - 10
施工縫與防水處理、安全衛生上之地下換氣設備等加以檢討與計畫。
另外,亦可視實際狀況之需求併用地錨或內支撐。
國內目前建築工地若採明挖支撐方式施工,泰半採取傳統式之水平鋼支撐
方式施工,亦即表 2.1 中第 6 項內支撐式施工法。
表 2.1 擋土支撐設施工法之種類與特徵

2 - 11
表 2.1 擋土支撐設施工法之種類與特徵(續)

2.2.2 傳統內支撐
(1)適用性:幾乎可適用於所有條件,但在開挖面積大時不利施工性。
(2)支撐系統架設流程如圖 2.2:

2 - 12
圖 2.2 支撐架設流程
2.2.3 逆打支撐系統(屬內支撐之一種)。
(1) 適用性:深開挖(尤其是特別深時)。
(A)不規則之平面。
(B)有側壓不平衡之基地時。

2 - 13
(C)兩側之高低差較大時。
(2)支撐系統之圖示及工法說明:
(A)本工法如圖 2.3 所示:

逆 打 基樁 開挖底面
支撐柱
圖 2.3 逆打工法
(取材自深開挖規畫設計要點與實例 2000,林宏達等)

(B)工法說明:
1.先構築擋土壁後,再架設地下結構體,然後利用地下室永久結構
體之樑、版結構作為支撐系統,再進行開挖作業,因此其地下
結構體之施工順序為由上而下逐次為之。
2.本工法亦可輔以內支撐承受開挖時之力量。
3.為了避免深開挖施工時之種種施工上的限制,必要時得採部份為
明挖,部份以逆打為之。
(3)工法之優缺點:
優點:
(A)結構體可當支撐系統,不需另行作臨時支撐,因此較為經濟。
(B)同時進行構築上下部結構,因此可以縮短工期。
(C)其工法為利用已經做好的地下結構體作為撐土支撐系統。
(D)所支撐之擋土壁體變形量較小。
缺點:
(A)施工技術較為複雜:尤其是地下樓版灌漿時需檢核整體支撐系統
是否足夠。

2 - 14
(B)結構體接縫之處理較為困難:由於本工法乃先澆置樓版,再補築
各層之樑、柱,因此在樑與牆柱之相接處容易產生工作縫,因此處
理時宜妥善為之。
(C)需要有整體性之施工計劃方可執行:由於本工法較為複雜,因此
需要有詳密的事前規畫作業。
(D)容易發生職業災害:由於本工法均在地面層下施工,因此工作人
員之通氣換氣之設備宜加強,否則容易發生職業災害。
(E)挖土、棄土之處理不易:逆打樓版及鋼柱限制機具之作業空間以
及水平之移動迴旋,因此對於挖土及取土之動機需妥善安排,其愈
往下層開挖取土愈困難。
(F)對於軟弱黏土層而言,含泥層變量大易造成鄰房基礎之沉陷,建
議從一樓樓層開始實施逆打。
(4)力學考慮:
(A)開挖時支撐受力:側向壓力(含土壓力、水壓力、水平地震力、
Surcharge 等)、結構體之載重、施工機具人員之載重。
(B)模擬方式:將 RC 樓版視為二力桿(two force member)。
(C)支撐勁度 Kc:Kc=  cEcAc/L…………………………………(2-1)
 c 支撐勁度折減係數
(i)H型鋼:0.3~0.7 之間
(ii)混凝土樓版:0.6~0.8 之間
(一般乃依樓版開口情形及混凝土之齡期)
Ec=15,000 fc' kg/cm2

Ac= t‧B(t 大樓版厚度、B 為單位寬度)


L=支撐長度(若兩側土壓力大致對稱時,則 L 採分析剖面寬一半)

2 - 15
2.2.4 背拉系統
(1)種類:
(A)錨座式:適合於淺層開挖,如下圖所示:

圖 2.4 錨座式背拉系統

(B)地中錨碇式:適合於大規模之深層開挖,如下圖所示:

圖 2.5 地中錨碇式背拉系統

(C)土釘或微型樁:適合於淺層開挖,如下圖所示:

圖 2.6 斜樁錨碇式背拉系統

2 - 16
(2)地錨:(Earth Anchor)
(A)施工:
利用鑽機鑽孔,使其穿過護土措施,並於護土設施後側土壤中
安置鋼線,經由灌漿產生錨定作用,此錨碇力可將護土設施拉住,
因而產生支撐效果。
(B)適用性:
(i)平面規模較大的基地。
(ii)不規則平面之挖掘。
(iii)有高低差之基地,尤其是高低差大時之擋土壁更為恰當。
(如圖
2.7(b)所示)

圖 2.7 (a)不規則平面之地錨 (b)高低差之地錨


(C)不適用性:
(i)錨碇土層之強度不足(如軟弱黏土地盤)。
(ii)地權問題(需經地主之同意)。
(D)特性:
(i)可藉由預力之施加,減少擋土壁體之變形。
(ii)裝設錨碇需精密管制,以確保地錨之錨定效果。
(iii)可回收式地錨。
(iv)擋土壁須有鉛直方向之承載力。
(v)能校核抗拉之承載力。
(vi)容易形成地中公害。
(vii)開挖及結構體施作空間。
(E)地錨之施工步驟及應注意的事項:

2 - 17
施工步驟:詳細如圖 2.8。

圖 2.8 地錨之施工步驟
(取材自:九樺出版社施工法,葛文斌編著)

(i)地錨的施工角度α(15°~45°之間,一般土質 20°~30°較理想)。
如圖 2.9 所示。

圖 2.9 地錨的施工角度
地錨鑽孔時應注意湧水問題,宜使用止水灌漿做地質改良。
托架必須能夠承受地錨的垂直分力。
(ii)承受橫擋的托架

圖 2.10 橫擋托架的受力狀況

2 - 18
(iii)地錨間隔
突角部分的地錨會交叉,如下圖 2.11 所示。

圖 2.11 突角部分的地錨交叉
突角部位之兩面的地錨,若以不同的角度或高度施工就不會互相干擾。
(F)地錨擋土設施之破壞模式:
破壞模式如圖 2.12 所示外,並有開挖底部不穩定及擋土鈑勁度、強
度、止水性不足等問題。

拉斷

(a)背拉破壞 (b)錨碇拉出

(c)承載力破壞 (d)沿著岩石節理面產生滑動破壞

2 - 19
(e)深層滑動破壞 (f)錨頭鬆脫或斷裂
圖 2.12 地錨擋土設施的破壞模式
(G)地錨設計時採用之破壞面模式

(i)採用 Rankine 理論:主動破壞面與水平面成 45°+ 夾角,
2
 
但為安全計採用 45   /1.5
 2

 3 2
(ii)地錨與土壤間之摩擦角δ:δ界於 ~ ,一般採 。
2 4 3
(iii)詳細設計時請參閱:中國土木水利協會地錨工程設計及施工手冊。
2.2.5 斜撐工法
(1)工法說明:
於基地周邊有高低差,或基地廣闊單邊超過 70m 者,以及開挖
深度不深而擋土設施不易自立時,可考慮採用斜撐工法。另拆撐後
之回撐亦可採用。本工法可採用中間樁或無須採用中間樁,端視斜
撐水平長度是否超過 5m 而定,若超過建議先打設中間樁,再開挖
土方,架設斜支撐。由於本工法施工不易確實,且耗費人力、材料
故選用時宜謹慎考慮。
(2)使用機會
(A)適用性:
(i)基地範圍廣闊,而且必須全部開挖時。
(ii)基地有高低差時。
(iii)樓層淨高太高於拆撐後回撐時可採用此種工法。

2 - 20
(iv)逆打支撐施工。
(B)不適用性:
(i)基地較小時。
(ii) 對於軟弱土壤之深開挖工程較不適用(由於穩定坡面角度較
小)。
(iii)地下水多及易受雨水影響地區。
(iv)有鄰產(房)接近工地時。
(3)特性:
(A)建築物可以構築整個基地。
(B)使用較少的支撐材料,惟施工較困難,單價較高。
(C)由於支撐材之長度較短,因此對於材料之鬆弛與收縮較少。
(D)防止隆起發生的有效工法,見圖 2.14 所示。
(E)需大量回填土。
(F)地下水多及易受雨水影響地區,易造成坡面崩坍之危險。
(G)擋土墩座宜妥為設計施工,否則墩座易受剪力破壞。
(4)開挖搬運作業方法之選擇:
若能設置斜坡道,使得挖掘機械如鏟土機、鋤土機、拖戽挖土
機等,以及傾卸卡車進入到開挖底面,以便實施二段以上之挖掘,
則可提高效率。若是在軟弱地盤或是面積受到限制之基地時,不能
設置斜坡道使挖掘機械及傾卸卡車進入時,則利用拖戽挖土機,其
一段挖掘之最大深度約為 10m,超過 10m 以上之深開挖時,則採
用與拖戽挖土機同級之蛤形挖土機進行挖掘工作。
(5)島區式開挖工法之施工順序

2 - 21
圖 2.13 島區式開挖工法之施工順序
(取材自:九樺出版社施工法,葛文斌編著)

註:周圍之開挖、棄土處理方法應事先加以檢討。

滑動面

圖 2.14 防止隆起發生的有效工法
註:1.周圍之殘留土可鎮壓滑動作用。
2.先行施工之島區部可抵抗滑動作用。
3.因此此工法可作為防止土壤隆起發生之有效工法。
2.2.6 土釘(Soil nail):
(1)特性:
其為土壤加勁技術(Soil reinforcement technique)的一種,藉由間
距甚密之土釘(inclusion)之抗彎、抗剪及抗拉特性與面版(facing)相互
配合,將未開挖區之土壤加勁,使其形成穩定的重力結構物,抵抗因
施工或其他因素所引致的額外作用力。
(2)適用性:
(A)對於軟弱黏土層,由於需要考慮其潛變,而且產生之摩擦力較小,

2 - 22
因此此類之土壤比較不適合採用土釘加勁材作為擋土結構。
(B)若地權受到限制時並不適合使用土釘,作擋土結構。
(C)地下水位以下之區域不宜,除非有良好之洩水措施。
(D)毫無黏性的純砂土,開挖時不能自立,施工不易。
(3)優點:相對其他工法成本較低,施工快速以及無支撐空間限制等。
(4)土釘擋土結構之施工程序圖:

沿預定之位置開挖、開挖之深度以 1~2m 一階為原則

土釘鑽孔施鑽(一般需套管保護,或採自鑽式土釘)

插入土釘加勁材

在土釘與鑽孔間灌漿並徐徐將套管拔出

在牆面以掛網噴漿方式(或其他保護方式)加以保護

繼續下一階之開挖及施鑽土釘

圖 2.15 土釘擋土結構之施工程序圖

(6)土釘安裝應注意的事項:
(A)土釘材料一般為鋼管或鋼筋,長度為 3m~10m。
(B)若是開挖深度大於 6m 以上時則採用 fy=4,200Kg/cm2 之高拉力鋼筋
為佳。
(C)其為永久結構時,應考慮土釘加勁材、鋼絲網及附屬配件作防蝕處
理。
(D) 以鑽孔機鑽孔後插入加勁材後,再予以灌漿,其鑽孔之孔徑由

2 - 23
7.5~15cm 之間,鑽孔角度,鑽孔密度每 0.5~5m 埋置一支土釘。
(E)一般每階段開挖深度約 1.0~2.0 公尺之間。
(F)土釘之施工亦可採用自鑽式,即將高強度之中空土釘以震動衝錘接
打入土中,而省略套管。施工步驟中施打鑽孔,插入土釘,灌漿作
業一氣呵成,速度甚快,可適於礫石層。

(a)開挖 1~2m (b)鑽掘釘孔、並以套管保護、灌


漿後套管拔除

(c)表面掛網噴漿 (d)重複開挖下一階段
(或其他保護工法)
圖 2.16 土釘應用於地下室開挖之施工順序
(取材自:Soil Nailing Recommendation 1991)

(7)土釘加勁材之設計分析模式:
(A)加勁材料之承受力量考慮:
(i)假設土釘加勁材只能承受軸向力(張力、壓力)。
(ii)假設土釘加勁材能承受軸向力、彎矩以及剪力。
(B)穩定性分析:
(i)結構整體穩定性分析(Global Stability of Structure)
與一般邊坡之穩定性分析類似,可分為三類:
(1)滑動面可

2 - 24
能會穿過土釘加勁材,
(2)破壞自土釘加勁材之外圍通過與(3)
部分穿越土釘及部分穿越土釘外之複合破壞模式。因此藉著力或
力矩之平衡關係以求得安全係數(Safety factor)。注意:在整體穩
定性分析時,應詳細檢視地層中是否有潛在之滑動弱面存在,並
研判土釘加勁擋土結構之適用性。
(ii)加勁局部穩定性分析(Local Stability of Nails)
當整體穩定性之安全係數符合法規之要求時,但是由於擋土
結構之漸近滑動現象,使得擋土結構上部幾層土釘加勁材已達到
拉出破壞(Pull-out Failure),因此除了在(i)中需檢討外,亦需
檢討各土釘加勁材之局部穩定性。
(8)土釘錨頭之施工詳圖:

圖 2.17 土釘錨頭之施工詳圖
2.2.7 扶壁及地中壁(Soil Mixed Wall):
(1)特性:
為了避免基礎開挖期間工作人員、機具以及確保鄰近結構物之安
全,其於連續壁施工之前以及基礎施工之前進行基地內的地質改良工
作,施作 SMW 扶壁式改良,每一扶壁具有某種寬度(如 80cm、1m、
1.2m 等)之改良樁,其與連續壁之間之空隙再以高壓噴射灌漿工法加
以填補之。

2 - 25
(2)目的:
(A)可以減少連續壁之變形以及地表沉陷,避免因為連續壁產生側向
位移所引致的鄰近地區之地表發生沉陷,尤其是基地四周之鄰房基礎差
異沉陷所產生的角變量,當其超過結構物之容許範圍時,將會危及鄰房
之安全。
(B)對於開挖面基地下方整個區域或是局部區域為軟弱之黏土層時,
其基礎受到載重作用後,其總沉陷量或是差異沉陷量將會超過容許值
範圍時,於基礎下方進行扶壁式土質改良,可以有效的改善此種現象,
使其符合建築技術規則之設計規定。
(C)可以減少開挖時各開挖階段之支撐軸力,因此對於各層支撐型鋼
之尺寸得以有效減小。
(3)改良原理說明:
扶壁式改良之施作深度可由地表面下 0~H 公尺,視其實際需要而
定,改良體係隨著開挖深度之增加而逐漸打除至開挖面,由於保留於地
層中之改良發揮其功效,不僅會增加連續壁之勁度(於扶壁作用處)

亦會增加土壤單軸抗壓強度(於基礎底下作扶壁時),因此可以有效地
減少連續壁之側向位移,及基礎之沉陷量。
(4)分析模式:
(A)不考慮扶壁本身之結構勁度,將其視為一水平力作用在連續壁之
壁體上,然後作二向度彈塑性模擬分析。
(B)將扶壁與連續壁均考慮其結構勁度,然而扶壁之勁度應作依其實
際情況有效折減,然後作三向度有限元素模擬分析。
(5)扶壁式土質改良之平面及剖面示意圖:

2 - 26
圖 2.18 基地內外地質改良平面示意圖 (取材自:陳水心技師)

2 - 27
圖 2.19 扶壁式地質改良之剖面圖
(取材自:陳水心技師)

2.3 地質改良

當施工現場之土壤及剪力強度不足、壓縮性太大(容易產生沉陷)、滲透性
太高(不適合營造時),則透過改良地盤之方式使其穩定,此種方式稱之。
2.3.1 改良工法之總類
(1)夯實(Compactioin):
(A)表面夯實。
(B)深層夯實(Vibroflotation)。
(2)預壓密(Preconsolidation):
(3)排水與地下水之控制:

2 - 28
(4)表面穩定法:
(5)注入灌漿法:
(A)高壓灌漿 JSP、JSG、CCP、DMP。
(B)低壓灌漿。
(C)SMW 工法。
(D)微型樁。
(E)無筋連續壁。
(F)乾式噴射攪拌工法。
2.3.2 各種工法內容介紹:
(1)夯實(Compaction):
(A)表面夯實:壓路機、震動壓路機、夯錘與震動器(Vibrators)。
(i)適用性:淺層土壤之夯實。
(ii)機具適用性(對土壤性質而言),詳見下表。
表 2.2 機具適用性
適合之土壤
適 用 之 土 壤
滾壓機型式
光輪壓路機 限混黏土及均勻砂之外之土壤
震動壓路機 所有土壤
橡皮 所有土壤,但對於濕黏土效果尤佳
羊腳滾 黏性土壤,尤其是含水量低時
夯土機 低含水量之黏結性砂土、礫石

(B)深層夯實:浮震法(Vibroflotation)、打樁夯實法
(i)適用性:深層土壤。
(ii)適用之土壤:對於砂層特別有效,尤其是砂層震實後,相對密度得
以提高,對液化之抵抗特別有效。
(C)工法介紹:
(i)壓實砂樁(Compact sand pile):
將套管鑽入土壤之中,管底則以護管加以封口,注入砂並在孔

2 - 29
中夯實,同時將套管緩慢地抽出,藉著施工時之震動與擠壓力,將
附近之土壤夯實,因此可加速土壤之穩定性。
(ii)浮震法(Vibroflotation):此方法對深層鬆砂效果尤佳。
說明:設備為直徑 1 米,長度 3 米之夯實震動器,設計上於頂部
及底部各設有噴水口,當震動器浮置於地面時,水輸送至
底部噴口,使砂土發生液化現象,震動器則可以藉著本身
之自重以及振動貫入土中,當其達到預定之進度後將水輸
送至頂部噴口,此時緩慢地抽出震動器並同時將砂填入,
並可藉著震動與震動器周圍向下之水流促成土壤之夯實。
圖示如下:(施工步驟)

圖 2.20 浮震法圖示
基地配置:原則上 2m 內間距之方格

圖 2.21 適合浮震法之顆粒級配範圍
效果:相對密度 Dr 需達 70%以上。
適合此工法之顆粒級配的範圍:如圖 2.20 所示。

2 - 30
(2)預壓密法(Preconsolidation)
(A)目的:(i)減少因施工完成之後所產生之沉陷。
(ii)減少孔隙比,減少含水量,藉此可提高土壤之抗剪強度。
(B)適用性:任何土壤。
(C)高滲透性土壤之預壓方法:
(i)堆積重物或是以填土方式產生預壓密。
(ii)降低地下水位,增加土壤之有效應力。
(D)低滲透性土壤之預壓方法(如下圖):
(i)圍堰圍水,藉著水重產生預壓。
(ii)打設砂樁或排水帶,此法乃事先鑽孔使其通過軟弱土層,而後於
孔內填充排水性佳之級配砂,目的乃是加速孔隙水壓之消散並降
低壓密沉陷所需之時間。
預壓

圖 2.22 砂樁排水工法(配合預壓超載或填土)
(3)注入灌漿法:
(A)目的:增加土壤之剪力強度,降低地盤之透水性,安定地盤,有
效地阻隔地下水。
(B)特性:以鑽桿、鑽孔到地盤內,在土壤之間隙以藥液填充之,對
於一般施工條件受到限制,為恐影響附近結構物之安全採
用此種工法較為妥善。
(C)灌入之方法:
(i)單管灌入方式:凝固時間無法控制,且灌入之效果及範圍無法保
握。
(ii)雙管灌入方式(水玻璃及化學藥劑):凝結時間可任意調整,灌

2 - 31
漿效果較易掌控。
(iii)管塞灌入方式:灌入效果非常好,其使用緩凝系統之藥液可使灌
入均勻與較大之範圍。
(D)灌注量計算:
Q=V‧η‧α(1+β)…………………………………………(2-2)
式中η:孔隙率
Q:灌注量(m3), α:填充率
V:改良土之體積(m3),β:補充率
(E)圖示:
B液 A液

單管灌入
圖 2.23 注入灌漿法

(F)工法應注意之地方:不可以因藥劑之使用而污染附近之水質造成
公害。
2.3.3 地質改良之配置方式:
(A)塊狀型:全面改良,即以改良樁無間隙分佈全區。
(B)柱狀型:可為全面或局部,即以改良樁以設計間距分佈於改良區域。
(C)壁狀型:局部改良,將改良樁密接成壁狀與擋土牆相結合形扶壁,或是
延伸至對側之擋土牆形成地中壁。
塊狀型:成本高,通常較常用於潛盾隧道出發井及到達井之改良工程。
柱狀型:採複合土壤分析模式,其改良後之土體剪力強度則將複合土壤之
剪力強度依照改良面積比例加權平均計算之。
壁狀型:其力學行為較難模擬,一般採用有限元素或邊界元素分析法為之。
上述(A)(B)(C)三型的配置方式,常見者如圖 2.24 所示。

2 - 32
圖 2.24 地質改良之配置(A)(B)(C)型

(3)柱狀型(複合土壤)剪力強度之計算:
(A)砂性土壤
qu
Cm=(1-Ir)‧C+α‧Ir‧ ………………………………………(2-3)
2
 值不變
(B)黏性土壤
qu
Sum =β(1-Ir)‧Su+α‧Ir‧ ……………………………………(2-4)
2

Ir:改良率=(改良樁之面積)/(改良區域之總面積)
qu:改良樁單軸抗壓實驗
α:改良樁強度折減係數,一般取 0.5
β:未改良土對應於改良樁之破壞應變下之強度折減係數。

2 - 33
C、  、Su:未改良土壤剪力性質
Cm、  m、Sum:改良土壤剪力性質
(4)改良樁樁徑及間距:
一般採:60cm~80cm 之樁徑,其間距 1.5m~2.0m,改良率建議20%。
(5)改良率與連續壁體變形之關係圖
臨時側向位移(cm)

改良率(%)
圖 2.25 改良率與連續壁體變形之關係圖

2.4 開挖工程
2.4.1 明挖工法
(1)適用狀況:
對於建築物之地下開挖較淺而廣闊,並且構築範圍不需達全部基
地,週界有足夠大的空地,使開挖區域不需人工支撐,並有可以自然邊
坡穩定的地質條件,則可採用此工法。
(2)工法說明:
(A)最經濟的開挖工法,利用土壤自然的邊坡穩定開挖,而較少人工的
擋土支撐。
(B) 要有足夠且安全的施工空間及適合自然邊坡穩定的土質條件。例

2 - 34
如:一般砂質土壤開挖坡度不應大於 35∘,即水平 1.5 垂直 1 的邊坡,
高度小於 5 公尺。
(C)施工時必須確實把握開挖邊坡之穩定性,開挖邊坡時應請專業技師
設計探討周邊環境及地質。
(D)必須防止地下水位過高,以免開挖底部發生管湧,惟亦需考慮抽水
對鄰近地表或結構物的影響。
(E)在坡頂及坡趾應設排水溝,坡面必須防止風化或侵蝕。
(F)必要時應作坡面保護及排水設施。
(G)應注意計算將來完工回填後是否會浮起。
(3)工法優點:
(A)不需擋土支撐,故較經濟。
(B)因無支撐,故能省去架設及撤除支撐的時間,並且能使用機械開挖,
故開挖時間較短。
(4)工法缺點:
(A)需有廣闊的基地,以便能於建築物外部構築斜坡面。
(B)軟弱地盤上因坡面角度要小,故面積需更廣,不適於深開挖。
(C)需要大量之回填土。
(D)在地下水及易受雨水影響部份,易造成坡面崩坍之危險。

2 - 35
斜坡開挖

構築建築物

回填

圖 2.26 明挖施工步驟

2 - 36
2.4.2 順打工法

(1) 適用狀況:
可用於大部份的開挖工程,為目前最常見的開挖工法,即使開
挖範圍緊鄰基地邊界,可利用擋土壁及人工支撐,以達到開挖構築
的目的。
(2)工法說明:
(A)為目前最常見的開挖工法,先施作連續壁、排樁或鋼板樁等的擋
土設施。
(B)應請專業技師分析及設計擋土設施以及各階段的開挖、支撐、構
築、拆除等步驟。
(C)擋土設施施作完成後,即可進行開挖,惟開挖至某一深度(依專
業技師分析設計的結果)時,應作第一層臨時性的水平支撐,然
後繼續往下開挖至另一深度,作第二層支撐,以同樣步驟反覆開
挖至最後設計開挖深度。
(D)施築地樑、基礎底版等,並往上施築其上一層的地下結構物,待
其樓版完成,有足夠支撐強度後,則以此樓版作為永久性的水平
支撐,並拆除此時最底下的臨時支撐。以同樣步驟反覆往上施築
地下各層結構物,直到地面。
(3)工法優點:
(A)構築建築物幾乎可達全部基地。
(B)不管地盤土質如何,皆可施作。
(C)無須超餘之開挖,故回填土量少。
(4)工法缺點:
(A)因需構築擋土壁及架設支撐,故工期長,成本高。
(B)支撐設施縱橫交錯,易妨礙開挖作業及地下構造物的施工。
(C)若開挖面積較廣闊時,易造成支撐接頭鬆弛、材料收縮等現象,
而導致支撐作業困難。

2 - 37
(1)構築擋土壁

(2)往下開挖並
架設第一層
支撐

( 3 )繼續開挖並架
設第二層支撐
(反覆開挖架
設支撐…)直到
開挖底面

(4)構築地樑、基礎
底版等,拆除最
底層臨時支撐,
構築地下層

(5)往上構築其他
地下層,並配
合拆除其上之
臨時支撐(反
覆此步驟)直
到地面

圖 2.27 順打工法施工步驟

2 - 38
2.4.3 雙順打工法

(1) 適用狀況:
為縮短工期或現場範圍狹窄,無作業版使用時,而地下開挖之
深度不會太深(小於 8m),地基土質良好時,且無打樁之必要,則可
採用本工法。
(2)工法說明:
(A)雙順打工法大約分為兩類,一類純為縮短工期而採用,另一類除
為縮短工期並以能節省費用號召。
(B)由於是地下與地面上同時由下往上構築,故稱為雙順打。
(C)第一類施作方式初期與順打相同,先進行開挖及支撐,以同樣步
驟反覆開挖至最後設計開挖深度。
(D)施築地樑、基礎底版及施作永久性支撐鋼柱至地面上,並構築地
面層,此後地下依順打方式往上構築,同時地面上也可由地面層
往上構築,以節省時間,但此類方式節省時間有限。
(E)第二類施作方式初期類似逆打,先剷土開挖至 1 樓樑深,澆灌 1
樓樓版的混凝土,作為第一段的支撐構架。其後的開挖及地下結
構體構築方式就同順打,先往下開挖,此時若因開挖深度不深且
土質良好,可不需架設支撐,若架設支撐則以臨時柱支撐或以扶
壁方式支撐,直到開挖深度達到設計深度後,開始架設永久鋼
柱,再往上構築地下結構體。由於一樓樓版已經先構築,此時同
時可往上構築地面上結構體,其地下結構物的構築順序與一般順
打開挖相同,是由下往上構築。
(F)應請專業技師分析及設計擋土設施以及各階段的開挖、支撐、構
築、拆除等步驟。
(G)雙順打工法在施築地下結構體時,由於可同時由一樓往上構築地
面上結構,因此可縮短工期。
(H)較適用於地下開挖深度不會太深且基地範圍不是很大的工程。
(I)一樓樓版需預留工作開孔,以作為開挖土壤的輸出,開挖完成後

2 - 39
再填補。
(3) 工法優點:
(A)由於雙順打地下支撐柱為臨時性或無需支撐,故無逆打工法需準
確的打樁及構築地下鋼柱位置的困難度。
(B)若為第二類方式,由於一樓樓版最先構築,可作為作業版並作為
材料堆置場及作業空間。
(C)地下、地上的樓層可同時施工,因此能縮短工期。
(D)若地質條件良好且開挖不深,不須架設支撐時,更可縮短工期及
節省費用。
(4)工法缺點:
(A)雙順打由於施工較複雜,且必須地質條件及開挖條件配合,才可
能採用此法,目前此工法使用的並不多。
(B)若採無支撐時,需特別注意地質條件及周邊環境的影響。
(C)地下層的作業為樓版下之作業,因此作業性較不良。
(D)不確定因素較多,可能的風險較大。
(5)特別注意
本工法雖有許優點;但對地質條件的要求也甚嚴格,必須符合
一定條件的地質方可適用。本工法不確定因素較多,且目前使用的
案例尚不多,若欲採用本工法必須請有經驗的專業技師評估及設
計,認為其可行後方可採用。

2 - 40
第一類

構築擋土壁

以順打方式
作地下臨時
支撐及開挖
至開挖面

施築地樑、基
礎底版及永
久性支撐鋼
柱至地面上

地下依順打
方式往上構
築,而地面上
也由地面層
往上構築

圖 2.28 雙順打施工步驟(第一類)

2 - 41
第二類

構築擋土壁

剷土開挖至 1 樓
樑深,澆灌 1 樓
樓版的混凝土,
作為第一段的支
撐構架

地下開挖,如地
質條件優良,可
不 需 架 設 支
撐,或以扶壁或
一般臨時支撐

開挖至設計深
度後,施築地
樑及基礎底
版,並架設永
久性鋼柱後,
此時地下及地
面層可同時往
上構築

地下依順打
方式往上構
築,而地面上
也由地面層
往上構築

圖 2.29 雙順打施工步驟(第二類)
2 - 42
2.4.4 逆打工法

(1)適用時機:
為縮短工期及避免架設 H 型鋼支撐因收縮而鬆弛,造成擋土
安全的問題,或現場範圍狹窄,無作業版使用且需打樁時,則可採
用本工法。
(2) 工法說明:
(A) 逆打工法其地下結構體是由第一層樓的樑及樓版向下順序構
築,並以此地下結構體本身為擋土支撐,而後往下開挖,其地下
結構物的構築順序剛好與一般順打開挖相反,故稱逆打。
(B)應請專業技師分析及設計擋土設施以及各階段的開挖、支撐、構
築、拆除等步驟。
(C)逆打由於地下結構是由地面往下構築,故需先於柱位打樁,並架
設鋼柱。
(D)逆打工法在往下構築地下結構體時,也可同時往上構築地上結
構,因此可縮短工期。
(E)由於以結構體本身為擋土支撐,勁度較大,使得擋土壁變形較
小,較不易造成鄰房之損壞。
(F)一樓及地下樓版需預留工作開孔,以作為開挖土壤的輸出,開挖
完成後再填補。
(3)工法優點:
(A)由於以地下結構體本身為擋土構架,使得支撐構架面的變形及變
位較小,對周圍地盤之沈陷移動等影響亦較少,安全性較高。
(B)由於一樓樓版最先構築,可作為作業版、材料堆置場及作業空
間,無須另行架設地下工程作業用的棧橋。
(c)地下、地上的樓層可同時施工,且無須花費時間架設或撤除臨時
支撐設施,因此能縮短工期。
(d)在開挖平面不規則,基地高低不平,側壓不平衡等作業環境下,
本工法並不受影響。

2 - 43
(4)工法缺點:
(A)因工法較複雜,有經驗的營造廠商較少。
(B)地下層的作業為樓版下之作業,因此作業性不良。
(C)因需支撐構造物重量,會增加支撐柱及基礎之作業。
(D)打樁及構築地下鋼柱時柱位必須很精確。
(E)需架設地下層樓版、樑等臨時支撐構台。
(F)柱、壁的逆行接縫,處理上較困難。

2 - 44
構築擋土壁

剷土開挖至 1 樓樑
深,於柱位上打樁
並架設鋼柱,澆灌
1 樓樓版的混凝
土,作為第一段的
支撐構架

開挖至地下 1 樓,
澆灌地下 1 樓樓版
的混凝土,作為第
二段的支撐構
架。同時地面層也
可開始往上構築

開挖至地下 2 樓,
澆灌地下 2 樓樓版
的混凝土,作為第
三段的支撐構
架。如此重複步驟
直到完成地下及
地面各層

圖 2.30 逆打工法步驟

2 - 45
2.4.5 島區工法
(1)適用時機:
對於建築物之地下較淺而廣闊,並且構築範圍需達全部基地,
若建築物之形狀廣闊且不規則時,為免直接架設支撐易造成支撐接
頭鬆弛、材料收縮等情形時,適合採用本法。
(2)工法說明:
(A)此法是混合明挖法與順打法的工法,對於較廣闊基地,若直接架
設支撐,可能不易,或支撐太長易出問題,可採用本法。
(B)應請專業技師分析及設計擋土設施以及各階段的開挖、支撐、構
築、拆除等步驟。
(C)施作方式為,先保留基地擋土壁及其內側之坡面,將基地內部採
明挖方式開挖,開挖至預定深度後,構築中央部之基礎部份。
(D)利用已構築的中央之基礎部份作為反力,以架設其旁邊的支撐。
(E)再開挖周圍部份之保留土,並構築此部份的構造物。
(3)工法優點:
(A)構築建築物幾乎可達全部基地。
(B)可使用較少之支撐材料。
(C)在廣闊面積內開挖,因支撐材長度短,故支撐材料之鬆弛及收縮
現象較少。
(4)工法缺點:
(A)不適於軟弱地盤之開挖。
(B)工程分兩次進行,工期會較長,並且較複雜。
(C)周圍部份之施工,因作業空間小,斜支撐等之障礙,作業不良。
(D)開挖越深,則中央先行開挖部份的範圍越小。
(E)地下構造因分次施工,其水平間的接縫需另行處理。

2 - 46
構築擋土壁

基地中央採
明挖方式先
行開挖

構築中央之
基礎部份作
為島區

利用中央之基
礎部份作為反
力,以架設其
旁邊的支撐

開挖周圍部份
之保留土,並
構築此部份的
基礎

最後再整體
往上構築

圖 2.31 島區工法步驟

2 - 47
2.5 開挖擋土支撐設計原則
2.5.1 設計相關資料之蒐集
(1) 地質相關資料
設計開挖擋土支撐,首重基地地質資料之正確了解,一般藉由
地質鑽探了解地層及地下水位之分佈,並藉現場試驗及試驗室試
驗,以了解地層材料(包括土壤與岩石)之物理性質及力學性質,
常用之地質相關資料包括:
(A)鑽孔柱狀圖。
(B)基地地層縱橫剖面圖。
(C)分析設計用地層狀況簡化表,一般註明下列各地層相關資料及
參數:
1.地層之描述。
2.地層深度及厚度。
3.地層材料平均標準貫入試驗 N 值。
4.地層材料之單位重。
5.地層材料之含水重。
6.地層材料不排水狀況下之凝聚性,C。
7.地層材料不排水狀況下之抗剪角,  。
8.地層材料在排水狀況下之凝聚性, C  。
9.地層材料在排水狀況下之抗剪角,  '。
10.黏性土壤材料之無側限抗壓強度,qu。
11.黏性土壤材料之不排水剪力強度,Su。
12.黏性土層之壓縮性,Cc:壓縮指數
Cr:再壓縮指數。
13.黏性土層之前期壓密應力,Pc。
14.砂性土層之滲透性,k。
15.各地層之垂直地盤反力係數,Kv。
16.各地層之水平地盤反力係數,Kh。

2 - 48
(D)基地地層分析設計考慮之最高地下水位,平時地下水位及最低地
下水位。
(2)基地形狀、地形、鄰近環境(如道路、河流)
、鄰近房屋及鄰近結構狀

基地形狀、地形、鄰近環境、鄰近房屋及鄰近結構,均對開挖擋
土支撐有相互影響,必須於設計時加以考慮。
(3)建築規劃
建築規劃包括基地地下室開挖之範圍、形狀、深度、地下室基礎
及樓板之位置均與開挖擋土支撐之設計有密切關係。
2.5.2 側向壓力分析
(1)臨時擋土結構所含側向壓力
包括土壓力、水壓力及超載,可分別考慮如下:
(A)土壓力
σh=Kγ’H……………………………………………………(2.5)
式中 H:開挖深度
γ’=γt-γw=γsu b(有效單位重或浸水單位重)
K 為土壓力係數,一般採用主動土壓力係數 Ka,若容許變
形量較小,則必須適度提高 K 值,令 Ka<K<Ko。
K0:靜止土壓力係數
(B)水壓力:考慮開挖期間最高地下水位狀況下之側向水壓力。
(C)超載:σq=Ka‧q…………………………………………(2.6)
q:垂直荷重,包括車輛、房屋及堆置物品等之荷重。

2 - 49
Ka q

Hw

Kr'H
土壓力 水壓力 超加荷重

圖 2.32 臨時擋土結構所受側向壓力分析圖
(2)臨時支撐所受側向壓力
包括土壓力、水壓力及超加荷重,分別就砂性土層及黏土土層加以
考慮。
(A)砂性土層:
土壓力σh=0.65Ka‧γ‧H………………………………………(2-7)

Kaq

H
Hw

h
水壓力 超加荷重
土壓力

圖 2.33 砂性土層壓力分佈圖
(B)黏性土層
採用總應力分析法,即土壓力、水壓力合算。
σh=K‧γt‧H……………………………………………(2-8)
K=1-4mSu/(γt‧H) (m=0.4~1)

2 - 50
Ka
0.25H
h=Kγt H
H K=1-4mSu/(γ.
t H)
m=0.4~1.0

h
超加荷重
土壓力+水壓力

圖 2.34 臨時支撐所受側向壓力(黏性土層)
2.5.3 設計時應考慮之工程問題及設計原則
開挖擋土支撐之設計,必須預防各種可能發生之工程問題,逐一檢
核、綜合國內曾於地下室開挖階段發生災變之案例,有很多都是起因於
事先可以預知而疏於防範的,顯示部份設計者或施工單位並未能完整掌
握開挖擋土及支撐三者之互制行為,故本節就設計時應考慮之工程問題
再予強調說明,期盼類似問題不再發生:
(1)擋土結構之貫入深度
擋土結構貫入深度若不足,將會因開挖區內外兩側之側面壓力或
彎矩不平衡而造成向內擠進現象,必須依下列公式計算其安全性。

圖 2.35 擋土設施土壓力平衡

2 - 51
Pp L p
Fa   1.5 ………………………………………………(2.9)
PALA  Ms

式內:
PA=最下階支撐以下之外側作用側壓力之合力(t/m)
LA=PA 作用點距最下階支撐之距離(m)
Ms=擋土設施結構之允許彎矩值(t-m/m)
Pp=開挖底面以下之內側作用側壓力之合力(t/m)
Lp=Pp 作用點距最下階支撐之距離(m)
(2)塑性隆起
開挖底面下方土層係軟弱黏土時,應檢討其抵抗塑性隆起之穩定
性,並可依下列公式計算其安全性。


Mr X '2 Su ( X ' d )
S .F .   o
 1.2 ……………………………(2.10)
Md X'
W
2
式內
Mr=抵抗力矩(t-m/m)
Md=傾覆力矩(t-m/m)
Su=黏土之不排水剪力強度(t/㎡)
X’=半徑(m)
W=開挖底面以上,於擋土設施外側之 X’半徑寬度內,土壤與地
表超載(q)之重量和(t/m)

 。
2

2 - 52
q

最下階支撐 W
H

α
x'

Su

圖 2.36 隆起檢討

(3)砂湧:
開挖底面下方,於擋土設施之貫入深度範圍內,如全係透水性佳
之砂質土壤,且擋土設施內外側之地下水位不等時,應檢核其抵抗砂
湧之安全性,並可依滲流分析或依下列公式計算其安全性。
 ( D1  2 D 2 )
Fa  sub
 2.0 ………………………………………(2-11)
 w H W

式內
γsub=砂質土壤之有效單位重(t/m3)
D1=擋土設施外側之地下水位距開挖底面之距離(m)
D2=擋土設施之貫入深度(m)
γw=地下水之單位重量(t/m3)
△Hw=擋土設施內外兩側地下水之頭差(m)

2 - 53
D1 △HW

D2
γsub

圖 2.37 砂湧檢討
(4)上舉
開挖底面下方土層中,如具有不透水層,且於此不透水層下方之透
水層,其水頭較開挖面之水頭為高時,該不透水層底面將承受上舉水壓
力,此時應檢核其抵抗上舉破壞之安全性,並可依下列公式計算其安全
性。

h1 γt1
h2 γt2 不透水層

壓力水頭HW 透水壓力水層

圖 2.38 上舉水壓力檢討

 ti  hi
Fs  i
 1.2 ……………………………………………………(2-12)
Hw  w

式內
γti=不透水層底面以上之各土層土壤總單位重(t/m3)
hi=不透水層底面以上之各土層厚度(m)

2 - 54
Hw=透水壓力水層之壓力水頭(m)
γw=地下水之單位重(t/m3)
(5)擋土結構之應力及應變分析
開挖擋土支撐之設計,應檢核每一開挖階段擋土結構所受之應力及
應變,擋土結構與土壤間之互制行為一般採用彈塑性理論分析,其分析
模式如下圖所示:
B

支撐模擬彈簧
Pa

H
彈性區 塑性區

Pp Pa-dp

土壤等值
dp dp
彈簧反力
Pp-dp

H'
土壤反力容量

圖 2.39 彈塑性分析模式例圖
由於分析計算過程相當繁瑣耗時,有關應力應變之分析多已採用電腦程
式代勞,惟使用時則必須了解各應用電腦程式之假設條件,輸入參數之合理
性、模擬現場實際狀況之正確性,並輔以監測資料之回饋印證,才能作出正
確合理之設計方案。有關應力應變分析常用電腦程式之介紹,詳本手冊第三
章。
有關擋土結構之容許應力,應視擋土結構之材料,核算其結構強度,此
部分可參考鋼筋混凝土、鋼結構等相關理論。
擋土結構之容許應變,除其本身結構安全之考量外(一般擋土結構容許

變形傾斜率 1 )
,惟可能因鄰近結構狀況必須有較嚴格之要求,如緊
H 200

鄰較重要或較脆弱敏感之結構體,則常必須控制擋土結構最大變形在 2~3
公分以內,遠低於擋土結構安全限度內之變形容許值(一般狀況大於 10 公
分,尚不致損壞)。

2 - 55
(6)地表沉陷估算:
基礎周圍地表沉陷的估算是基礎工程變形控制設計中的一個重點。
(a)Peck 簡化方法:
3  Sw
地表最大沉陷  max  …………………………………………(2-13)
x0
式中:Sw:擋土結構側移面積;
 
x0:地表沉陷範圍,(H+D)‧tan (  );
4 2
H:基礎開挖深度;
D:基礎開挖面以下擋土結構的長度;
 :擋土結構所穿越土層的平均內摩擦角。
x0  x 2
牆後各點的沉降:δ(x)=δmax‧ ( ) 。………………………(2-14)
x0
(b)同濟三角形模式:
 
地表沉降範圍:x0=(H+D)‧tan (  ) ……………………………(2-15)
4 2
式中:H:基坑開挖深度;
D:基坑開挖面以下支擋結構的長度;
 :支擋結構所穿越土層的平均內摩擦角。
2  Sw
地表最大沉降: δmax= ……………………………………(2-16)
x0
式中:Sw:支擋結構側移面積。
(c)同濟拋物線模式:
地表沉降範圍 x0 與三角形模式相同。
x  ( x 0  x) x0  x
各點的沉降: ( x)  m  2
   ……………………(2-17)
x0 x0
1
式中:    (w1  w 2)
2
1.6  Sw
m   0.8   ………………………………………(2-18)
x0
δw1:支擋結構頂端位移;
δw2:支擋結構底端位移;
Sw:支擋結構側移面積。

2 - 56
參考文獻
1. 內政部營建署(1988)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構造偏基礎構造設計規範。
2. 深開挖支撐結構分析計算程式 FRWAS V3.0 使用手冊。
3. Winter Korn Fang(1976),Foundation Engineering Hand Book.

4. Foundations and Earth Structure Design Manual 7.2 NAVFAC DM-7.2


MAY 1982.

2 - 5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