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2019 年 7 月 语 言 研 究 Jul.

, 2019
第 39 卷 第 3 期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 39 No. 3

“台上坐着主席团”的生成路径新探

许 歆 媛 1,潘 海 华 2

(1. 同济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092;2. 香港中文大学 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香港 999077)

摘要:存现句一直是国内外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汉语存现句更为复杂。本文首先
梳理了生成语法框架下的前人研究成果,并指出已有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接着,从信
息结构的角度重新探讨了“台上坐着主席团”的生成机制。在对“台上坐着主席团”及其同义
句式进行句法推导之前,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 (一)本文质疑前人关于“主语均为有定成分”
的说法,认为占据[Spec,TopP]位置的话题须为有定成分,而主语并无指称限制;占据[Spec,FocP]
位置的离位焦点须为无定成分。 (二)本文提出,句子在实现话题和焦点时应遵循 TP 主语移位
原则和离位焦点优先实现原则。最后通过推导发现,“台上”是话题,“主席团”右向上移,成
为离位焦点;“台上坐着主席团”跟“主席团坐在台上”是同源的,但跟“主席团在台上坐着”
却不同源。同时,对已有研究中一些棘手的问题,作出了统一的解释。
关键词:存现句;台上坐着主席团;信息结构;生成路径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19)03-0001-10

一 引言
存现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吕叔湘(1942)在《中国文法要略》中首次正式提出“存在句”
的概念。关于“存在句”的界定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些学者认为,存在句包括隐现句,属于广
义理解;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存在句和隐现句相互独立,合称为“存现句”,属于狭义理解。本文采纳后
一种说法,认为存现句是说明人或事物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子;存在句隶属于存现句,与隐现句相对。
存现句的独立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的《语法讲话》。值得一提的是,50 年代中期的“主宾语问题
大讨论”,其中像“台上坐着主席团”之类的静态存在句①始终是语言学家们讨论的热点之一。下面,我
们首先回顾和梳理有关汉语存现句的一些前人研究成果。限于篇幅,加上存现句研究时间跨度长,相关
研究成果也较繁杂,无法一一展示,本文主要介绍一些在生成语法框架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并指出已有研究中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的前人研究述评
以往的语言学家大多围绕存现句进行研究,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成果日益丰富,生成语法学家也开
始关注到汉语存现句的特殊性,将汉英存现句进行比较,一些学者(如 Li 1990、顾阳 1997 等)指出汉
语存现句的共同特征:一是动词都有非宾格属性,比如,表存在义的“有、躺”,表出现义的“来、出”,
表消失义的“死、跑”等;二是动后名词组都表现出有定效应(definiteness effect)
,均为无定 NP。接下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现代汉语中论元倒置句式的生成机制研究”(2016EYY002)
作者简介:许歆媛,女,1981 年生,湖南郴州人,博士,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句法学;潘海华,男,1962 年生,
湖北孝感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句法学、形式语义学。
① 我们将存在句再细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静态存在句包括施事类(台上坐着主席团)、受事类(墙上挂着一幅
画)、成事类(宝玉上刻着几个大字)等;动态存在句包括位移类(水里游着一条鱼) 、非位移类(锅里蒸着馒头)等。

・1・
来,我们就谓语动词的非宾格性假说、动词后名词组的赋格、存现句的生成机制等问题进行简要述评。
在存现句生成机制的问题上,Li(1990)对存现句的推导过程,如 1)所示, “那个人”从主语位置
移到动词后,由动词赋宾格;此时主语位置为空,为满足格鉴别式的要求, “在床上”移入原主语留下的
空位 e,由 T 赋主格,省略介词做主语。可是,“那个人”在主语位置好好的,为什么突然移到动词后,
还变成无定 NP“一个人”?此外,汉语是主语脱落型语言(pro-drop language)
,处所名词组根本没必要
移入主语留下的空位,文中也未交代省略介词“在”的理由。
1) a. 那个人 i 在床上 ti 躺着。
b. ei 在床上 ti 躺着[一个人 i]。
c. [在床上 i] ti tj 躺着[一个人 j]。
李京廉、王克非(2005)接受范方莲(1963)和 Hazout(2004)将动后 NP 视为名词谓语的观点①,
而且根据 Gu(1992)的复杂述谓结构,认为英汉存现句在复杂述谓结构中衍生,动后 NP 为名词谓语,
位于次级谓语位置,缺少结构格特征,无需移位进行格核查,如 2)所示。整个推导过程看似合理,但
细想一下,该做法显然割裂了存现句与其同义句式之间的联系;而且,当 PP“在台上”移到 PrP1 的标
志语位置时,也未说明为什么省掉介词“在”。
2) [IP 台上 k [I’ 坐 i 着 [PrP1 tk [Pr1’ ti [VP ti [PrP2 [Pr2’ 主席团[PP tk]]]]]]]]
在谓语动词非宾格性假说②的问题上,不少生成语法学者都支持存现动词的非宾格性假说,认为存现
句中的谓语动词都是非宾格动词,或者通过某种句法操作衍生为非宾格动词,即只带一个内论元,且该
论元在语义上为非施事的客体。(Gu1992, 顾阳 1997, 唐玉柱 2005,田艳艳 2008,隋娜、王广成 2009,
刘探宙 2009)但是,孙天琦、潘海华(2012)意识到,此种特殊的主语后置语序是受到汉语信息结构驱
动的结果。信息结构上移位结果相同并不代表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在论元结构上也是一样的,因为
两类动词在论元结构上的不同是由逻辑语义决定的。还提出,汉语中不只是非作格动词可以实现主语后
置语序;在合适的语境下,及物动词甚至三元动词也可以有这样的句法实现;也就是说,存现动词的非
宾格性假说是不合理的。韩景泉(2016)也不支持存现动词的非宾格性假说③,指出非宾格动词之后的焦
点化 NP 论元与非作格动词之后的 NP 论元看似相同,实际上有本质差别。前者是一种基础生成
(base-generated)的句法序列;后者则是一种已发生过成分移位的派生的(derived)句法序列。
在动词后名词组的赋格问题上,顾阳(1997)采纳 Belletti(1988)的“部分格”说④,认为存现句
的非宾格动词虽不能给其逻辑宾语指派结构格,但仍可以赋部分格。韩景泉(2001)认为“部分格说”
使部分语言事实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于是在 Chomsky 思想⑤的启发下提出了“语链传递格位说”。李京廉、
王克非(2005)认为,英汉存现句在复杂述谓结构中衍生,动词后 NP 为名词谓语,位于次级谓语位置,
缺少结构格特征,无需移位接受格特征核查。韩景泉、潘海华(2016)基于语段理论分析到,非宾格动
词的内论元 NP 凭借 T 与 NP 之间的探针-目标(probe-goal)一致关系在原位完成取值。无论哪一种解
释,都基本认同动词后的名词组可以在原位拿到格,无需发生移位。此观点看似能解决“来客人了”中
NP“客人”的赋格问题,但“客人来了”又该如何解释?
总之,生成语法学派在存现句的生成机制、动词后名词组的赋格等问题上仍未给出一个圆满的解释。
再加上句首处所名词组的句法地位、存现句凸显主语还是宾语、动词后名词组的指称性等问题,都有待

① 潘海华、韩景泉(2006)在分析英语存现句时提到,将动词后 DP 处理成谓词的好处是可以为存现句中所谓的有定效
应现象提供圆满解释,因为强量化词组/有定 DP 通常不能作谓词。
② Burzio 原则(Burzio’s Generalization)规定,只有那些能给主语赋施事论旨角色的动词才能给宾语赋宾格。也就是说,
非宾格动词不能给主语赋施事论旨角色,当然也无法给宾语赋宾格。
③ Hu & Pan(2008)就提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结构不能简单地用“非宾格假说”来解释。
④ Belletti(1988)的分析认为,动词一般可以给宾语指派两个格位,一个是结构格,一个是固有格。固有格实际上是一
种表示部分的格位,也称为部分格。意思是说,某名词组表示一个实体集(a set of entities)中的某个或某些无定的实
体,表示某部分而非全体,所以部分格可以指派给无定名词组,却不能指派给有定名词组。
⑤ Chomsky(1981, 1986)提出,存现动词一般为非宾格动词,不能给其后的 NP 指派宾格,后者为了得到格位,就需要
移位到具有主格的 there 上,和 there 形成一个语链,there 通过该语链将格位传递给动词后的 NP。Chomsky(1991, 1993)
对英语存现句中的赋格问题进行了重新解释。假设 there 是动词后名词组 NP 的逻辑词缀(LF affix) ,名词组 NP 在逻
辑层面上提升,移入主语位置与词缀 there 结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名词组 NP[[NP]-there]。

・2・
于我们做进一步地考察。
(二)相关的理论探讨
Erteschik-Shir(2007)指出,信息结构对语序排列、语句解释、形态实现、重音语调等现象都有不
容忽视的影响或决定作用。Hu & Pan(2008)在分析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时,也已看到句法结
构和信息结构之间的互动作用;并通过观察发现,不及物动词有时候会与其论元以一种非典型的语序形
式(non-canonical order)呈现(比如非作格动词的唯一论元在宾语位置出现)。他们还明确提出,不及物
动词带宾语结构不能简单地用“非宾格假说”来解释,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信息结构的影响。孙天琦、
潘海华(2012)进一步指出,各种可能实现的语序都是信息结构和句法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本
文将尝试从信息结构角度分析汉语存现句,在此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相关的理论知识。
(1)话题的结构位置
20 世纪 80 年代初,汉语话题的移位问题曾在生成语法领域引起较大分歧。一方以 Huang(1982)
为代表,认为话题结构是由移位产生的,汉语的话题结构和英语的疑问结构一样遵守孤岛条件①。另一方
以 Xu & Langendoen(1985)为代表,认为话题结构是在语法的基础部分产生,而非移位之后派生的;
还提出,汉语的话题结构并不服从孤岛条件,并找到了一些反例,如 3)所示:
3) a. 这本书,读过[ ]的人不多。
b. 这么顽皮的孩子,我找不到愿意收养[ ]的人。
Chafe(1976)指出,汉语不仅有英语式话题;也有与述题中的空语类或代词不共指的汉语式话题,又
,或基础生成的话题②。本文认同并采纳该观点。也就是说,汉语话题大致有两
叫悬垂话题(dagling topic)
种生成方式,一种是移位生成,一种是基础生成;但落脚点都在 TP 之上的[Spec, TopP]位置上。
(2)信息焦点的结构位置
目前关于焦点的结构位置,生成学派主要持两种观点,一是焦点非移位说,认为焦点是留在原位自
动实现的(Cinque 1993,Xu 2004);二是焦点移位说,认为焦点是通过移位实现的(潘海华、韩景泉 2008)。

Cinque(1993)指出,英语中常规的焦点位置 是递归的分枝方向上内嵌最深的位置。Xu(2004)进一
步指出,汉语中信息焦点也有一个默认的句法位置,即句法树递归方向上内嵌最深的位置。潘海华、韩
景泉(2008)则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右向移位可以帮助句子生成一个句末焦点;即信息焦点的结构位置
是 TP 之上的一个右向外置结构的指示语位置。然而,他们都承认汉语信息焦点的结构位置相对固定,
即动词后的句末位置。我们认为,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均能有效地解释汉语中部分句式。因此,
本文在继承和吸收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就汉语信息焦点的结构位置提出新的看法:
信息焦点实际上有两个可供选择的结构位置。一个是在句法树递归方向内嵌最深的那个位置(Cinque
1993,Xu 2004);另一个是嫁接在 TP 之上、TopP 之下的右向外置结构的[Spec, FocP]位置④。
(3)句子的信息编码原则
Ⅰ. TP主语移位原则
胡建华(2008)在论及句法和信息结构接口限制时,提出定指VP主语的移位限制条件,即具有[+D⑤]
特征的VP主语须向TP主语位置移位。据此,我们进一步假设,VP主语位置和补足语位置均无指称限制,
TP主语位置其实也没有指称限制。例如“爷爷一只耳朵聋了”, “爷爷”是话题, “一只耳朵”是具有[-D]
特征的无定NP,可以看成主语。目前,已有不少学者认同无定主语的存在。范继淹(1985)首次讨论了

① 孤岛条件(island conditions):Ross(1967)最先关注英语中 wh-成分的移位限制。即指在复杂句式中,wh-成分虽可


以远距离移位,但会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比如复杂 NP 限制、wh-岛限制、主语从句限制、并列结构限制等,这些限
制使得岛上的 wh-成分不能随意移出。
② 引自潘海华、张蕾(2013)。
③ 常规焦点,即指信息焦点。Cinque(1993)还提出在信息结构的研究中应该区分两种程序,即句子语法程序和话语语
法程序。信息焦点属于句子层面,对比焦点属于话语层面。如果动词 V 要成为焦点,可以在话语层面处理为对比焦点,
通过提高绝对音高来实现;也可通过特殊句式处理为信息焦点。张慧丽、潘海华(2019)认为, “把”字句就是用句子
语法程序把 V 处理为信息焦点而产生的特殊句式。
④ 潘海华、韩景泉(2008)提出,谓语动词后基础生成的客体论元 NP 须左向移位到 TP 的指示语位置,然后再右向移位
嫁接到结构位置更高的 TP 上,目的在于帮助句子生成一个句末焦点。
⑤ D,是 definite 的开头字母,表示定指。

・3・
大量无定NP主语句。Lee(1986)指出,有话题的句子可以允准无定主语。朱晓农(1988)提到,无定
NP主语句前边常有“你看、听”等话语引起注意,诸如这些手段常用来引发一个简单判断的表达。陆烁、
潘海华(2009)指出,简单判断句可以允准无定主语,并使其引出的语义变量受到一个存在算子的约束。
刘丹青(2016)指出,无定成分不能充当话题,很自然。所以, “爷爷一只耳朵聋了”中“爷爷”是话题,
并引发一个简单判断句“一只耳朵聋了”,无定NP“一只耳朵”做主语。刘丹青(2018)明确指出,在
对指称性的选择性上,话题比主语要强烈得多。具体来说,话题对成分的指称属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强
烈倾向于只接受有定成分和类指成分;而汉语中主语虽然也被认为有强烈的有定倾向,但仍存在无定主
语句。因此,本文认为只有两个位置有指称限制,一是话题所在的[Spec,TopP]位置,二是离位焦点所在
的[Spec,FocP]位置。如果某成分进入[Spec,TopP]位置,将被指派[+D]特征成为话题;如果进入[Spec,FocP]
位置,将被指派[-D]特征成为离位焦点。因此,我们进一步提出“TP主语移位原则”:如果[Spec,TopP]
位置为空,具有[+D]特征的TP主语须上移至[Spec,TopP]位置,实现为话题。
Ⅱ. 离位焦点优先实现原则
如果离位成分(即句法树递归方向上并非内嵌最深的句法成分)要成为信息焦点,势必抢先一步,
右向上移到 TP 之上的[Spec, FocP]位置,实现为“离位焦点”;此时自然成分(即句法树递归方向上内嵌
最深的句法成分)沦为相应的背景信息。反之,自然成分直接在原位被默认为“自然焦点”,此时离位成
分沦为相应的背景信息。这是因为受到“单一信息焦点原则”的影响,即自然焦点和离位焦点必须实现
其一,但二者不能在同一个句子中共现。

二 “台上坐着主席团”及同义句式的生成路径
本文研究对象以“台上坐着主席团”为例,还涉及两类同义句式,认为其生成机制存在一定联系,
因此,在考察该句式的生成路径时,也同时考虑另两类同义句式。这三类同义句式如下所示:
A. 台上坐着主席团。 B. 主席团坐在台上。 C. 主席团在台上坐着。
我们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三类同义句式是否同源?如果是同源句式,其基础生成式到底是什么?是
从同一条生成路径发展而来的吗?助词“着”如何处理?介词“在”又如何处理?“台上”到底充当主
语还是状语,或者其他的句法成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一些大胆假设,三类同义句式可能是同源
句式,有着相同的深层结构;但其生成路径可能不止一条。接下来,我们在已有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三类
句式的生成机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Pan & Yang(2001)认为,表存在的句子有两种句法形式,分别为“NP+V”和“NPloc+V+NP”。依
此推断,动词“坐”可以是一元动词,也可以是二元动词;若看作一元不及物动词, “坐”只带一个论元,
即客体(theme);若看作二元及物动词, “坐”带两个论元,即客体和处所(locative)
。下面,就来进行
具体的句法推导。
首先,以“台上坐着主席团”为例,画树形图以确定其基础生成式。该句式包括客体论元“主席团”、
处所论元“在台上”以及动词“坐” 。此时,“坐”是二元及物动词,占据 VP 的中心语位置;外论元是
“主席团”,占据 VP 的指示语位置;而内论元是 PP“在台上”,占据 VP 的补足语位置,如图一所示。

图一 图二
① 基础生成式:[VP 主席团[V’ 坐[PP 在台上]]]

・4・
对于介词“在”的处理办法,根据 Baker 的介词并入理论①,本文认为“在”其实经历了一个“介词
并入”的过程。像“主席团坐在台上”之类的句式,当动词与介词紧邻出现时,动词“坐”和一个表“存
在、处所”义的介词“在”融合成一个复杂的谓语动词“坐在”,那么“台上”成为复合谓词“坐在”的
宾语;如图二所示。
② [V’ 坐-在 1 [PP t1 [NPL 台上]]]
以上基础生成式只是句法变化的中间状态,并非在 PF 实现的语音形式。为满足格鉴别式(Case Filter)
的要求,“主席团”必须从[Spec, VP]位置上移到[Spec, TP]位置,由中心语 T 赋主格②,如③ 所示。
③ [TP 主席团 2[VP t2 [V’ 坐-在 1[PP t1 [NPL 台上]]]]
然后在③ 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句法推导。此时,TP 主语位置上的“主席团”可能有两种走向,或成为
话题,或成为焦点;这也意味着它有两条生成路径。
生成路径(一):“主席团”发生话题化,“台上”发生焦点化。具体来说,根据 TP 主语移位原则,
因为[Spec, TopP]位置为空,
“主席团”须从 TP 主语位置上移到[Spec,TopP]位置,被指派[+D]特征,实现
为话题。又根据离位焦点优先实现原则,因为[Spec,FocP]位置为空, “台上”是自然成分(即句法树递归

方向上内嵌最深的成分) ,所以直接在原位被默认为自然焦点 ;生成“主席团坐在台上”,如图三所示。
如果句子中有“了”,就有一个 AspP 短语在 T’和 VP 之间,“坐在”移到 Asp 处与“了”融合,生成“主
席团坐在了台上”。

图三 句式 B 的生成路径图 图四 句式 A 的生成路径图
④ [TopP 主席团 2 [TP t2 [VP t2[V’ 坐-在 1 [PP t1 [NPL 台上]]]]]]]

接下来,继续在树形图三的基础上进行句法推导。但是,此时的介词“在”已被动词“坐”融合凝
固成一个复合谓词“坐在”,所以无法继续生成句法结构“主席团在台上坐着”。可见,这后一个句子与
“主席团坐在台上”并不是同源句式,我们将在后文详述。

① Baker(1988)提出“并入理论(Incorporation Theory)” ,主要针对一些复杂谓语形式的偏离问题。该理论涉及到了名


词、动词、被动以及介词并入等,是 Baker 在分析班图语 Chichewa 的基础上提出的。如下所示,在 a 句中,动词是“perek
(hand)”,介词短语是“kwankhandwe(to the fox);而在 b 句中,介词短语“to the fox”移到了名词短语“trap”前,
于是动词变为“perek-er(hand to)”,介词短语变为“nkhandwe(the fox)” ;此时介词 to 由“kwa”变成“-er”,附着
在动词后。Baker 认为,该结构经历了一个介词并入的过程,其中“-er”就是介词“to”并入到动词“hand”上的表现。
a. Mbidzi zi– na– perek– a msampha kwankhandwe. b. Mbidzi zi– na– perek– er– a nkhandwe msampha.
Zebras Sp– PAST– hand– Asp trap to fox. Zebras Sp– PAST– hand– to– Asp fox trap.
“The zebras handed the trap to the fox. ” “The zebras handed the fox the trap.”
② Huang(2008)认为,“王冕死了父亲”中的“父亲”没有必要移到动词前的主语位置,是因为现代汉语中的 TP 没有
[+EPP]特征。Hu & Pan(2008)随后指出, “父亲”仍将移到动词前的主语位置,但可能受到信息结构的影响,移位是
因为非宾格动词的宾语需要被指派[+D]特征。本文则认为, “父亲”与这里的“主席团”相似,只是纯粹为了拿到格才
上移到主语位置。
③ Hu & Pan(2007)在分析“有”字存现句时提出,该句式的功能旨在语篇中引入新信息,该新信息可能是一个新实体
或者一种新的关系。通常,存现句中动词后 NP 是不定指的。胡文指出,其实动词后 NP 还有定指的情况,它仍可以看
作焦点成分,而且是和预设集合(presupposed set)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以上是语义层面的解释,本文也可以从形式
上加以证明。比如“屋子里放着那本书” ,其中“那本书”类似这里的“台上” ,是动词“放”的补足语,是自然成分
(即树形图上内嵌最深的成分);它不用移位到 FocP 的 Spec 位置被指派不定指[-D]特征,只需留在原位默认为自然焦
点,而且补足语位置没有指称限制。

・5・
生成路径(二): “主席团”发生焦点化, “台上”发生话题化。具体来说,根据离位焦点优先实现原
则,因为“主席团”是离位成分,势必抢先一步,右向上移到[Spec,FocP]位置,实现为离位焦点。又根
据 TP 主语移位原则,因为[Spec,TopP]位置为空,“台上”从 VP 的补足语位置上移到[Spec,FocP]位置,
实现为话题。此时,已融合的复合谓词“坐在”通过中心语移位(head-to-head movement),从 VP 中心语
位置连带移位(pied-piping)到 AspP 的中心语位置,与时体词缀“着”合并,构成更复杂的谓词短语“坐
在-着”;而此时“着”的状态持续义已涵盖了“在”的“存在”义,所以当介词“在”与助词“着”紧
邻出现时,就导致句义冗余,势必删除介词“在”①;生成“台上坐着主席团”,如图四所示。
⑤ [TopP 台上 3 [FocP [TP t2 [VP t2 [AspP (坐-在 1)4–着 [V’ t4 [PP t1 [NPL t3]]]]]]主席团 2]]
因此,我们通过以上的句法推导发现,A.“台上坐着主席团”和 B.“主席团坐在台上”这两类句式
是同源的。顾阳(1997)就指出,像“坐、站、蹲、住、靠”等动词都具有一个表示处所的语义素;如
果某些动词的基本语义素含有处所意义,这时处所题元就可以与客体倒置。但是,我们却无法推导出 C.
“主席团在台上坐着”。沈阳(2015)也谈到,关于处所 PP 出现在谓词前后的现象,目前学界主要有两
种处理办法:一是“向前移位说”,二是“分别独立说”。他认为,如果动词后的“到/在 NP”是历时移
位的“残留” ,那么现代汉语中表“方向、存在”的“到/在 NP”为什么至今仍大量出现在动词后呢?我
们也赞同这一看法,更倾向于“分别独立说”。直接的语言证据是,有些处所 PP 只能出现在动词前或动
词后(比如“在厨房哭” 、“*哭在厨房”);或者说动词前后的处所 PP 意义不同(比如“在马背上跳(场
所)”、
“跳在马背上(方向)” );还有“V 到/在”和 NP 之间可插入体标记“了”
(比如“主席团坐在了台
上”)。虽然说动词前后的处所 PP(尤其是“在 NP”)有非常明显的句法语义联系,但并不代表它们是同
源的。因此,本文倾向于“分别独立说”,认为“主席团坐在台上”和“主席团在台上坐着”两类句式虽
有一定的语义联系,但不是来自同一个基础生成式。这意味着,从表面上看,A、B、C 三类句式似乎是
同源的,其实不然。真正原因在于 A、B 句中“在台上”是论元成分(即补足语);而 C 句中“在台上”
是非论元成分(即附加语)。下面,就“主席团在台上坐着”单独进行句法推导。
首先,以“主席团在台上坐着”为例,画树形图以确定基础生成式。该句式包括客体论元“主席团”、
附加语“在台上”和动词“坐”。此时“坐”是一元不及物动词,占据 VP 的中心语位置;外论元是“主
席团”,占据 VP 的指示语位置;内论元为空;AspP 短语嫁接在 VP 短语之上,体助词“着”是 AspP 的
中心语。动词“坐”上移到 AspP 的中心语位置,与“着”合并为复杂谓词“坐着” 。而介词短语“在台

上”是非论元成分,占据 Asp’的附加语位置 ,做 Asp’ 的秭妹节点,如图五所示。

图五 图六 句式 C 的生成路径图
⑥ 基础生成式:[Asp’ [pp 在台上] [Asp’ 着 [VP 主席团[V’ 坐 Φ]]]]
同样,以上基础生成式只是句法变化的中间状态,不是最终在 PF 实现的语音输出形式。因此,
“主

①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处所 NP“台上”通过话题化移至句首,此时“在”会出现介词悬空的现象。而现代汉语属于一
种非介词悬空的语言,是不允许介词悬空的。为避免发生介词悬空,现代汉语采取代词保留和介词删除两种手段(见
郭锐 2009)。这里的句式采用了介词删除的方式。
② Huang(1987)在分析存现句时也曾提过,介词短语只能占据话题(topic)或附加语(adjunct)等位置。本文也把介
词短语“在台上”处理为附加语成分。

・6・
席团”须从[Spec,VP]位置上移到[Spec,TP]位置,由中心语 T 赋主格;以满足格鉴别式的要求,如⑦ 所示。
⑦ [TP 主席团 2 [AspP...[Asp’[pp 在台上] [Asp’坐 1-着[VP t2 [V’ t1 Φ]]]]]]
然后,在⑦ 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句法推导。“主席团”发生话题化,“坐着”发生焦点化。具体来说,
根据 TP 主语移位原则,因为[Spec,TopP]位置为空, “主席团”须从 TP 主语位置上移到[Spec,TopP]位置,
实现为话题。又根据离位焦点优先实现原则,虽然此时[Spec, FocP]位置也为空,但复合谓词“坐着”是
句法树递归方向上内嵌最深的成分(即自然成分) ,所以直接在原位被默认为自然焦点;生成句法结构“主
席团在台上坐着”,如图六所示。
⑧ [TopP 主席团 2 [TP t2 [AspP… [Asp’ [PP 在台上] [Asp’ 坐 1-着[VP t2 [V’ t1 Φ]]]]]]]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对“台上坐着主席团”及其同义句式的生成路径进行了严格的句法推导。整个
推导过程简洁明了,清晰直观地展示了“台上坐着主席团”及其同义句式的生成路径,同时,已有研究
中一些棘手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三 结语与余论
首先,本文简要梳理了生成语法框架下有关存现句(如“台上坐着主席团”)的前人研究成果,并提
出已有分析中一些棘手的问题。其次,本文讨论了与该句式研究相关的理论背景知识,包括话题、焦点
的结构位置、以及句子信息结构编码原则等。最后,本文尝试从信息结构的角度,就“台上坐着主席团”
之类的静态存在句的生成机制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
本文通过句法推导得出的结论,基本上证实了之前的假设,但也有一些出入,如图七所示。首先,
三类同义句式并不完全同源,其中“主席团坐在台上”和“台上坐着主席团”是同源句式,两类句式的
动词“坐”都是二元的及物动词, “在台上”是其论元之一,有同样的基础生成式① ;而“主席团在台上
坐着”则有不同的基础生成式⑥ ,因为该句式的动词“坐”是一元不及物动词, “在台上”只是一个附加
语。其次,我们发现“主席团坐在台上”和“台上坐着主席团”并不是由同一条路径简单地发展而来,
比如,③ 是中间状态,④ 是在③ 的基础上通过“主席团”话题化和“台上”焦点化,生成“主席团坐在
台上”;⑤ 也是在③ 的基础上通过“台上”话题化、 “主席团”焦点化和删除介词“在”,生成“台上坐着
主席团”。又比如,⑦ 是中间状态,⑧ 是在⑦ 的基础上通过“主席团”话题化,生成“主席团在台上坐着”。
总之,“台上坐着主席团”及两类同义句式的衍生情况如图七所示:

图七 “台上坐着主席团”及同义句式的衍生图
另外,我们根据前面的句法推导,尝试解释在前文中所提出的一些遗留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处所名词组“(在)台上(NPL)”到底是主语还是状语,或者是其他句法成分?“主
席团(NP)”又是充当哪些句法成分?
关于存在句中 NPL 和 NP 分别充当什么句法成分,语法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终究没能达成共识。我
们通过句法推导可以发现,在三类同义句式中,处所名词“台上”在句尾充当宾语,做焦点;在句首做
话题;但不能充当主语。介词短语“在台上”在动词前充当附加语,在动词后充当补足语,但不能做话
题。此外,名词短语“主席团”在句首充当主语,也可做话题;在句尾做焦点;但不能充当宾语。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介词“在”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关于介词“在”的处理,语法学界的讨论大多采取避而不谈、直接删除、或省略等做法。但问题是,
介词“在”在处所名词前,为什么好端端地突然被删去或者省略,动因何在?似乎无人提及。从我们的
句法推导就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主席团坐在台上”中的“在”发生介词并入,介词“在”

・7・
被融进 VP 的中心语“坐”,构成复杂的谓语动词“坐在”,此时“台上”充当“坐在”的宾语,可以单
独上移至话题位置。(具体推导见上文)
第三个问题是,体助词“着”的问题该如何处理?其结构位置在哪儿?
体助词“着”是汉语中少有的几个形态标记之一。我们认为,“着”占据 AspP 的中心语位置,而
AspP 短语嫁接在 VP 之上、vP 之下,动词“坐”通过中心语移位(head-to-head movement)的句法操作,
从 VP 中心语位置上移到 AspP 中心语位置,然后与“着”合并,构成复杂的谓词短语“坐着”。
第四个问题是,动词后 NP 的赋格问题,该如何解决?
“台上坐着主席团”在线性序列上看,即好像动词前后的两个论元彼此交换了位置。其实,通过推
导可以知道,两个论元并非在原位进行简单的位置交换,而是各自移到了更高的句法位置(比如 TP 之
上的[Spec,TopP]位置或[Spec,FocP]位置)。回到该句子,“主席团”先从[Spec,VP]位置上移到[Spec,TP]位
置,由中心语 T 赋主格,满足格鉴别式的要求;然后右向上移到[Spec,FocP]位置做焦点。而“台上”由
介词“在”赋宾格,满足格鉴别式的要求;当 PP“在台上”的“在”并入动词“坐”时,“台上”就上
移到[Spec,TopP]位置做话题。
第五个问题是,为什么“他坐在台上”合法,而“*台上坐着他”不合法?为什么“台上坐着个老爷”
合法,而“*个老爷坐在台上”却不合法?更让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很多著名学者坐在台上”和“台上
坐着很多著名学者”都合法?
首先, “他”是人称代词,我们可得出一个限制条件:静态存在句中动词后 NP 不能由人称代词来充
当。原因何在?我们可以用信息结构理论和指称性来加以解释。根据陈平(1987) ,人称代词“他”是强
势的有定成分,即本身带有[+D]特征。而该句式中动词后是焦点位置,如果某成分进入该位置就会被迫
指派[-D]特征,这与“他”本身的[+D]特征相冲突,所以句子不合法。
其次, “个老爷”是“量词+名词”,我们也可得出一个限制条件:静态存在句中动词后 NP 可由“量
词+名词”来充当。根据陈平(1987),“量词+名词”是强势的无定成分,即本身带有[-D]特征。该句式
中动词后是焦点位置,如果某成分进入该位置就会被指派[-D]特征,正好与“个老爷”本身的[-D]特征相
匹配,所以句子合法。而“*个老爷坐在台上”为什么不合法?那是因为该句式中动词前是话题位置,如
果某成分进入该位置就会被指派[+D]特征,与“个老爷”本身的[-D]特征相冲突,所以句子不合法。
最后,“很多著名学者”是“数量词+名词”,根据陈平(1987) ,它既可充当有定成分,又可充当无
定成分,即本身有[±D]两种特征。由此推断,如果“很多著名学者”进入句首话题位置,就会诱发它带
上[+D]特征;如果“很多著名学者”进入动词后焦点位置,就会诱发它带上[-D]特征,因此,两个句子
都合法。其实,光杆名词(如“主席团”)也同样有[±D]两种特征,同理可证, “主席团坐在台上”和“台
上坐着主席团”这两个句子也都合法。

参考文献:
陈平 1987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第 2 期。
范方莲 1963 存在句, 《中国语文》第 5 期。
范继淹 1985 无定 NP 主语句,《中国语文》第 5 期。
顾阳 1997 关于存现结构的理论探讨,《现代外语》第 3 期。
郭锐 2009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的介词悬空和介词删除, 《中国语言学(第二辑)》,山东教育出版社。
韩景泉 2001 英汉语存现句的生成语法研究,《现代外语》第 2 期。
韩景泉 2016 汉语显性非宾格动词句的最简分析,《外国语》第 6 期。
韩景泉、潘海华 2016 保留宾语结构句法生成的最简分析,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3 期。
胡建华 2008 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的论元和宾语:从抽象动词“有”到句法-信息结构接口, 《中国语
文》第 5 期。
李京廉、王克非 2005 英汉存现句的句法研究, 《现代外语》第 4 期。
刘丹青 2016 汉语中的非话题主语, 《中国语文》第 3 期。
刘丹青 2018 制约话题结构的诸参项——谓语类型、判断类型及指称和角色,《当代语言学》第 1 期。
刘探宙 2009 一元非作格动词带宾语现象,《中国语文》第 2 期。

・8・
陆烁、潘海华 2009 汉语无定主语的语义允准分析,《中国语文》第 6 期。
吕叔湘 1942 《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潘海华 1997 词汇映射理论在汉语句法研究中的应用,《现代外语》第 4 期。
潘海华、韩景泉 2006 虚词 there 的句法地位及相关理论问题,《当代语言学》第 1 期。
潘海华、韩景泉 2008 汉语保留宾语结构的句法生成机制, 《中国语文》第 6 期。
潘海华、张蕾 2013 汉语的话题、焦点和量化理论,王志洁、陈东东主编《语言学》,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沈阳 2015 汉语“V+到/在+NPL”结构的句法构造及相关问题,《中国语文》第 2 期。
隋娜、王广成 2009 汉语存现句中动词的非宾格性,《现代外语》第 3 期。
孙天琦、潘海华 2012 也谈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当代语言学》第 4 期。
唐玉柱 2005 存现动词的非宾格性假设,《重庆大学学报》第 4 期。
田艳艳 2008 存现动词的非宾格性,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 5 期。
徐杰 1999 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当代语言学》第 1 期。
徐烈炯、刘丹青 1998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烈炯、潘海华 2005 《焦点结构和意义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张慧丽、潘海华 2019 汉语句尾信息焦点与重音实现,《当代语言学》第 1 期。
Baker M. 1988 Incorporation: A theory of Grammatical Function Changing.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Chicago, Illinois.
Belletti A. 1988 The case of unaccusatives. Linguistic Inquiry, (1): 1-34.
Bresnan, J.& J. Kanerva. 1989 Locative inversion in Chiche wa. Linguistic Inquiry, (20): 1-50.
Burzio, L. 1986 Italian Syntax: A Government-binding Approach. Dordrecht: Reidel.
Chafe, Wallace. 1976 Givenness, contrastiveness, definiteness, subjects, topics and point of view. In Subject
and Topic, Charles N. Li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7–55.
Chomsky, N. 1981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Dordrecht: Foris.
Chomsky, N. 1986 Knowledge of Language: 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 New York: Praeger.
Chomsky, N. 1991 Some notes on economy of deriv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R. Freidin (ed.),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in Comparative Syntax.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Chomsky, N. 1993 A minimalist program for linguistic theory. In K. Hale & S. J. Keyser (eds.), The View
from Building 20: Essays in Linguistics in Honor of Sylvain Bromberger.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52.
Cinque, Guglielmo. 1993 A null theory of phrase and compound stress. Linguistic Inquiry, (24): 239-298.
Gu Y. 1992 On the locative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The Tenth West Coast Conference on Formal
Linguistics. The Standford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Hazout, I. 2004 The syntax of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s. Linguistic Inquiry, (3): 393-430.
Hu J.H. & Pan, H.H. 2008 Mandarin Intransitive Verbs and Their Objects at the Syntax-Information
Structure Interface.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NACCL-20). Columbus, Ohio: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2): 653-663.
Hu J.H. & Pan, H.H. 2007 Focus and the Basic Function of Chinese Existential You-Sentences. Existence:
Semantics and Syntax. Dordrecht: Springer, (84): 133-145.
Huang C.T. 1982 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 PhD. Dissertation of MIT,
Massachusetts.
Huang C.T. 1987 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Chinese and (in)definiteness. In Reu-land E and Meulen AT (eds.),
The Representation of (In)definiteness.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26-253.
Lambrecht K. 1994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Sentence Form: Topic, focus, and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discourse referen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vin &Rappaport. 1995 Unaccusativity. MIT Press, Cambridge, MA.

・9・
Li, Y.H Audrey. 1990 Order and constituency in Mandarin Chinese.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MacDonald J E. 2008. The syntactic nature of inner aspect: A minimalist perspective.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Pan, H.H. 1996 Imperfective aspect zhe, agent deletion, and locative inversion in Mandarin Chinese.
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14): 409-432.
Pan, H.H. & Hu J.H. 2003 Head Noun Movement, Focus, and Topicaliz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Chinese
Syntax and Semantics.
Pan, H.H. & Hu J.H. 2008 A semantic-pragmatic interface account of (dangling) topics in Mandarin Chine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40):1966-1981.
Pan H.H. & Yang S.Y. 2002 A constructional analysis of the existential structure.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Perlmutter, D.M. 1978 Impersonal passives and unaccusative hypothesis. 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 (4):
157-189.
Xu L.J. 2004 Manifestation of informational focus. Lingua, (3): 277-299.
Xu L.J. & Langendoen D.T. 1985 Topic structures in Chinese. Language, (61):1-27.

A New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yntactic Mechanism of Generating

Sentences like “Taishang zuo-zhe zhuxituan”


XU Xin-yuan1 and PAN Hai-hua2

(1. International School,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and Modern
languag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 Hongkong 999077, China)

Abstract: Existential sentences have always been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recent linguistic research, and
Chinese existential sentences are even more so due to their more complex properties. This paper will review the
most prominent studies of Chinese 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the literatur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Generative
Grammar, and point out some controversial issues related to them.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s of these sent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 taking
“Taishang zuo-zhe zhuxituan” as an exampl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opic in the [Spec,TopP] position must be
definite and the end-focus in the [Spec,FocP] position must be indefinite, though the subject in the [Spec,TP]
position does not observe such restrictions. Two important information encoding principles will be proposed to
constrain the realization of topic and focus, as they are related to the 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question. It will be
shown that taishang ‘on the stage’ is a topic and zhuxituan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is an inverted subject,
being the end focus of the sentence. In addition, it is found that “Taishang zuo-zhe zhuxituan” and “zhuxituan
zuo-zai taishang” are of the same deep structure, and different from “zhuxituan zaitaishang zuo-zhe”. Finally,
some unresolved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 existential sentence in Chinese will be discussed and a unified
explanation will be explored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Key words: Existential sentence; Information structure; Generative mechanism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