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4

版权信息

书名:GRE数学155—170:知识点讲解

作者:余翔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5-01

ISBN:978-7-300-28138-4
目录
CONTENTS
前言
第一章 算术
数的分类和定义
整式
因式分解
整数幂运算
根式
题型
第二章 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三章 不等式
解不等式
分式不等式
数值的大小比较
第四章 集合
韦恩图法解题
三横三纵线法
第五章 函数
概念
一次函数
一元二次函数
函数图像的变化
第六章 数列
数列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第七章 排列、组合和概率
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排列和组合
概率
第八章 统计初步
算术平均数
中位数
标准差
范围
频数
第九章 几何
平面几何
立体几何
解析几何
第十章 数据分析
柱状图
饼图
前言

参照GRE数学的官方指南,按照知识点本书分为以下几大板块:算
术,代数,排列、组合和概率,统计初步,几何,数据分析。其中第一
板块算术包含了我们常见的整除余数问题、奇偶性问题、因数分析问题
和利息利率问题等。第二板块代数包含了常见的方程、不等式、集合
(韦恩图和三横三纵线)、函数和数列问题。第三板块排列、组合和概
率,几乎是每个考生的薄弱环节,我们从最基础的四则运算、加减乘除
开始,讲解排列组合的基本解题思路,再配上常见的解题方法,比如插
空和捆绑,以及常见的题型,比如求解硬币投掷概率等,相信考生在学
习了本板块的内容后,对排列组合的理解会有一个新的高度。第四板块
统计初步包含平均数、中位数、方差等基本概念,重点讲解正态分布的
特征以及运用。第五板块几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涉及一些简单几何
体。第六板块数据分析包含了常见的柱状图、表格图、饼图等问题,帮
助考生熟悉这类题型的侧重点,在考场上以最快的速度选取解题的关键
信息。

为了帮助考生更扎实地掌握好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易错点,我们在
每个章节后配有大量的真题和模拟题,来帮助同学们更快地熟悉解题方
法和易错点。此外,在阅读例题和习题的解析过程中,同学们需要侧重
于掌握一些解题技巧。由于GRE以考查逻辑为主,所以涉及大量计算的
方法,比如联立求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等,是不需要掌握的。考生要充分
利用选择题的题型特征,比如从选项出发去代值计算等,从而更快、更
轻松地解出答案。

随着近几年GRE数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上大部分考生主观意识上
的忽视,数学的满分不再是想当然的。在此,强烈建议广大考生踏实地
进行一轮知识点的复习,尤其要熟悉题目中的易错点,避免出现“考前
得意,出分怀疑”的情况发生。
第一章 算术

部分机经精选(杨翔讲解)
数的分类和定义

(1)实数(real number),由有理数和无理数组成。

(2)有理数(rational number),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比的实数。

(3)无理数(irrational number),是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比的实数,或
有理数之外的实数。

(4)整数(integer),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实数的分类:

(5)偶数(even),能被2整除的整数,表示为2k,k∈Z,如0,±2,±4。注
意,0是偶数。

(6)奇数(odd),不能被2整除的数,表示为2k-1,k∈Z,如±1,±3。

(7)质数(prime),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本身之外,无法被其他
自然数整除的数,如2,3,5,7等。质数除了2,都是奇数。

(8)合数,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的自然数。1既不是质
数,也不是合数。

(9)余数(remainder),自然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的部分。余数
为0时,表示整除。若一个数除以3余2,该数可以表示为3n+2。

(10)完全平方数(perfect square),平方根为整数的数,如4,9,16等。
(11)最小公倍数(least common multiple),若有一个数X,可以被另外
两个数A、B整除,且X大于(或等于)A和B,则X为A和B的公倍数。A和B
的公倍数有无限个,而所有的公倍数中,最小的公倍数就叫作最小公倍
数。

(12)最大公约数(greatest common divisor),某几个整数的共有约数


中最大的一个。
整式

1.平方差公式:(a+b)(a-b)=a2-b2

(1)位置变化:如(a+b)(-b+a),可利用加法交换律,将第二个括号变
为(a-b),即可变为“标准式”。

(2)符号变化:如(-a-b)(a-b)=[-(a+b)]·(a-b)=-(a+b)(a-b)=-(a2-b2)=b2-
a2。

(3)增项变化:如(a+b+c)(a+b-c),若能将(a+b)看作一个整体,则
(a+b+c)×(a+b-c)=[(a+b)+c][(a+b)-c]=(a+b)2-c2=a2+2ab+b2-c2。

(4)增因式变化:如(a+b)(a-b)(a2+b2)(a4+b4)

=(a2-b2)(a2+b2)(a4+b4)=(a4-b4)(a4+b4)=a8-b8。

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注意:公式中的a、b既可代表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
式。

如:(a+b+c)2=[(a+b)+c]2=
(a+b)2+2(a+b)·c+c2=a2+b2+c2+2ab+2ac+2bc
因式分解

1.提取公因式法

利用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一找、二
提、三去除”。“一找”就是第一步要折过去找出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
式;“二提”就是第二步将所找出的公因式提出来;“三去除”就是第三步
当提出公因式后,此时可直接观察提出公因式后剩下的另一个因式,也
可以用原多项式去除以公因式,所得的商即为提出公因式后剩下的一个
因式。

例如分解因式:9x3y-12x2y2+18x2y3z,当确定公因式为3x2y后,
则:

(9x3y-12x2y2+18x2y3z)÷3x2y=3x-4y+6y2z,所以,9x3y-
12x2y2+18x2y3z=3x2y(3x-4y+6y2z)。
2.公式法

逆用乘法公式将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作公式法。运用平方
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多项式的特征是:

(1)公式左边必须是一个二项式,且符号相反。

(2)两项中的每一项必须是某个数或字母的平方形式。

(3)右边分解的结果应该是这两项的和与这两项的差的积。

(4)公式中字母a和b既可以表示单独的数字或字母,也可以表示单项
式或多项式。
3.十字相乘法

(x+a)(x+b)=x2+(a+b)x+ab

反过来可得:x2+(a+b)x+ab=(x+a)(x+b)
例如x2+3x+2中常数项是2,可以分解为2×1,而且2+1=3,恰好是
一次项系数,所以x2+3x+2=(x+2)(x+1)。

在对多项式x2+3x+2分解因式时,也可以借助于画十字交叉线来分
解,x2分解为x·x,常数项2分解为2×1,把它们用交叉线来表示:

按十字交叉相乘,它们积的和就是2x+x=3x.
整数幂运算

1.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2.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等于1,即a0=1(a≠0)
3.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aman=am+n(m、n为整数,a≠0)

(ab)m=ambm(m为整数,a≠0,b≠0)

(am)n=amn(m、n为整数,a≠0)
4.科学计数法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n位数时,其中10的指数是n-1。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小数时,其中10的指数是第一个
非0数字前面0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一个0)的相反数。
根式

1.二次根式

代数式 (a≥0)叫作二次根式。读作“根号a”,其中a叫作被开方
数。
2.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有意义的条件是a≥0
3.二次根式的性质

性质一 =a(a≥0)

性质二( )2=a(a≥0)

性质三

性质四
4.最简二次根式

在化简后的二次根式里:

(1)被开方数中各因式的指数都为1;

(2)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被开方数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作最简二次根式。
5.根式的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二次根式分别合
并。
(2)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二次根式的乘法:两个二次根式相乘,被开方数相乘,根指数不
变。

二次根式的除法:两个二次根式相除,被开方数相除,根指数不
变。

(3)分母有理化。

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叫作分母有理化。

(4)有理化因式。

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
那么这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题型

题型一:奇偶性问题
基础知识点

(1)运算规律:

奇±奇=偶 奇×奇=奇

奇±偶=奇 奇×偶=偶

偶±偶=偶 偶×偶=偶

(2)0也是偶数,因为0可以用2k来表示。

(3)如果两个质数的和是奇数,则其中一个必为2。

(4)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能表示为两个质数的
和,如4=2+2,10=3+7。
解题方法汇总

(1)分析法。利用基本运算规律来分析数的奇偶性。

(2)通式法。将奇数表示为2k-1,k∈Z,将偶数表示为2k,k∈Z。

(3)赋值法。特殊值通常取0,±1等。

例:If x is an even intege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n odd integer?

A. 3x+2

B. 7x

C. 8x+5
D. x2

E. x3

解题思路

1.通式法。从已知条件中得知x是偶数,因此我们可以将x表示为
2k,k∈Z,代入选项中,分别表示为6k+2,14k,16k+5,4k2,8k3,根据
运算规律,发现选项C为奇数。

2.赋值法。令x为0,选项分别为2,0,5,0,0,只有5是奇数,
因此选择C。

(注:赋值法经常配合排除法一起使用,如果一个特殊值不能排
除所有干扰项,则需要再赋更多的值)。

例:If x and y are positive odd integers, the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must also be an odd integer?

Ⅰ. xy+1

Ⅱ. x(y+1)

Ⅲ. (y+1)x-1+1

A. Ⅰ only

B. Ⅱ only

C. Ⅲ only

D. Ⅰ and Ⅲ

E. None of the above


解题思路

1.已知变量x和y都是正奇数,判断以下哪个多项式一定是奇数。

2.对于xy+1,多项式表示为y+1个奇数x的乘积,结果一定是奇
数;对于x(y+1),多项式表示为奇数和偶数的乘积,结果一定是偶
数;对于(y+1)x-1,多项式表示为x-1个偶数的乘积,结果为偶数,
(y+1)x-1加1后一定是奇数。

3.因此,选择D选项。

4.若干个数相乘,只要其中有一个数是偶数,乘积一定是偶数。

若干个数相乘,只有当每个数都是奇数时,乘积才会是奇数。

题目中如果需要判断符号,要注意的是无论奇数还是偶数,都包
含正负两种符号。特别地,偶数中包含0这一特殊可能。

5.这类题型不适合用赋值法。因为赋值法只能用来证明“错”,
从而排除干扰的错误选项。

题型二:因数和余数问题
基础知识点

(1)能被5整除的数:看它的最后一位,记作5k.

(2)能被4整除的数:看它的后两位,记作4k.

(3)能被8整除的数:看它的后三位,记作8k.

(4)能被3整除的数:看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否被3整除,记作3k.

(注:以上的k都为整数)

(5)一个数能被a,b整除,则这个数能被a,b的最小公倍数整除。
(6)n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能被n!整除。如4×5×6能被3!
=3×2×1整除。

(7)(M+N)mod q=(M mod q+N mod q)mod q

(8)(M×N)mod q={(M mod q)×(N mod q)}mod q

(9)MN mod q=(M mod q)N mod q

(10)如果一个数分解质因子后的最简式为ambncs的形式,则这个数
有(m+1)(n+1)(s+1)个因子(factor)。

(11)要求多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或最大公约数,可将其一一分解质因
子后,比较各个因子的个数。最小公倍数取最多的因子,最大公约数取
最少的因子。
解题方法汇总

(1)赋值法。结合排除法,能快速有效地选出答案,往往适用于不
用分析的题目。

(2)通式法。将条件中的倍数、奇偶性等化成数学表达式,如2k,
2k-1等。

(3)分解质因子法。将每个数都写成质因子相乘的形式,方便和其
他多个数比较。

例:What is the units digit of 1847?

A. 0

B. 2

C. 4

D. 6

E. 8
解题思路

1.解法一,利用知识点,指数形式的数的个位数有周期性,除了
个位为0,1,4,5,6外,周期为4。即18n的个位数呈8,4,2,6排
列。1847的个位数是2。

2.解法二,考虑到指数为47,该值较大,说明个位数分布一定有
规律。代入前若干次得个位数分别为8,4,2,6,8,4,…,规律为
周期性。

3.解法三,当一个数的个位是0,1,5,6时,任何次方后的个位
数不发生改变,即

1847=(1814)11×183=(…6)11×183

6×2=12

推出1847的个位数等于2。

例:How many odd,positive divisors does 540 have?

A. 6

B. 8

C. 12

D. 15

E. 24

解题思路

1.求540含有多少个奇数因子。将540分解质因子,得:
540=22×33×5,奇数因子有4×2=8个。也可以通过枚举的方法,对
质因子3和5做搭配。

2.因此,选择B选项。

例:一个偶数被7除余3,问其被14除余多少?

解题思路

1.被7除余3的数可以表示为7k+3。

2.这个数是偶数,说明k一定是奇数,则可令k=2t+1。

3.代入得这个数为7(2t+1)+3=14t+10。

4.得到这个数被14除余10。

5.赋值法。令这个数为10(满足其为偶数的要求),则得到被14除
余10的相同结果。

例:求1098-1被11除的余数。

解题思路

1.观察到题目中的98次方,说明这个数除以11的余数有周期性。
通过枚举法找规律,得:

101-1=9

102-1=99

103-1=999

104-1=9999
这些数除以11的余数分别是9,0,9,0,显然周期为2,因此原
多项式除以11后的余数为0。

2.当题目中出现较大的数值,往往其中会有规律性。因此,赋值
找规律是最直接、易用的方法。

例:If k is a non-negative integer and 15k is a divisor of 759325, then


3k-k3=

A. 0

B. 1

C. 37

D. 118

E. 513

解题思路

1.已知15k是759325的约数,分解质因子得:

759325=52×30373

2.显然30373不容易继续分解质因子。考虑15k中有k个3,k个5。
因此,从质因子5来看,k最多等于2;从质因子3来看,k等于0,推出
k等于2。

3.因此,多项式3k-k3等于1,选择B选项。

例:If 724 is the greatest common divisor of positive integers A and B,


and 726 is the least common multiple of A and B, then AB=
A. 726

B. 7210

C. 7212

D. 7224

E. 724096

解题思路

1.已知A、B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724,推出A、B的约数至少有
724。

2.已知A、B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726,推出A、B中一个是724,
另一个是726,则乘积等于7210,选择B选项。

题型三:一个数被5,10除的余数取决于这个数的个位
相关知识点

(1)大多数数字的次方值,个位数呈周期为4的循环。如:3n的个位
数以3,9,7,1循环。

(2)个位数为1的数的任意次方值,个位数都是1。

(3)个位数为6的数的任意次方值,个位数都是6。

(4)个位数为5的数的任意次方值,个位数都是5。
解题方法汇总

(1)赋值法。去掉指数上的参数n,结合周期性,求出个位数。比如
34n+2,可令n为1,指数变成6,个位数的值和指数为2的时候的个位数
的值保持一致。

(2)化简法。将底数化为个位数为1,5,6的数,利用这些数的个位
不变性,求出其个位数。比如34n+2=81n×9,可得个位数为9。化简法
往往用于底数为3,7的情况,因为34,74的个位数都是1。

例:What is the remainder when 4386 is divided by 5?

A. 0

B. 1

C. 2

D. 3

E. 4

解题思路

1.一个数除以5的余数取决于这个数的个位数,即个位数在0到4
之间,余数等于个位数;个位数在5到9之间,余数等于个位数与5的
差值。

2.一个数的幂次方的个位数,呈周期排列,43的幂次方的个位数
为3,9,7,1。所以,4386的个位数等于9,除以5之后的余数等于
4,选择E选项。

3.通过同余的概念,将底数43转化为除以5的余数,即3。

通过周期的性质,将指数转化为较小的值。

例:求25550被7除的余数。
解题思路

1.观察到幂次方是5550次方,说明除以7的余数一定具有周期
性。不妨举例观察:

21=2

22=4

23=7+1

24=14+2

25=28+4

2.说明2的幂次方除以7的余数是以2,4,1为周期分布。因此,
25550=23×1850,除以7后的余数等于1。

3.对于任何数的幂次方而言,有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一个是幂次
方后的个位数具有周期性,另一个是幂次方除以任何一个数的余数也
具有周期性。

例:Find the 99th smallest positive integer n so that 7x+1=10n where x


is also an integer.

解题思路

1.满足方程的变量n必须使得10的n次方是7的倍数多1。要求满足
条件的第99个小的正整数n,说明所有满足条件的n一定是呈周期性分
布。

2.不妨依次代入n=1、2、3,分别判断9,99,999是否是7的倍
数,发现999999是7的倍数,对应的n等于6,下一个7的倍数是12个
9,对应的n等于12,推出第99个小的变量n等于6×99=594。
3.这类题的难度比较大,题目的难点不在于知识点的深度,比如
7的倍数的特征,而是在于是否能看清解题方向、解题线索,比如通
过第99小的值,推出所有值一定呈周期排列。

题型四:生活相关应用题
基础知识点

1.工作量等于工作时间乘以工作效率。

2.通常假设工作量等于1,那么一个人/机器的工作效率就等于工作
时间的倒数。

3.多个人/机器一起工作时,工作效率可以叠加,即总的工作效率
等于每个人/机器的工作效率之和。

4.单利公式(simple interest)。

客户投入的本金(principal)是A元,年利率等于r,则经过t年后,
客户一共能得到的本金加上利息为:

A(1+r)t

5.复利公式(compounded interest)。

客户投入的本金是A元,年利率等于r,一年复利n次(比如按月复
利,则n=12),则t年后,客户一共能得到的本金加上利息为:

例:Working alone, pump A can empty a pool in 3 hours. Working


alone, pump B can empty the same pool in 2 hours. Working together, how
many minutes will it take pump A and pump B to empty the pool?

A. 72

B. 75

C. 84

D. 96

E. 108

解题思路

1.假设工作量为1,推出泵A和B的工作效率分别为1/3和1/2,一
起工作的时间等于工作量除以一起工作的效率,即

2.因此,选择A选项。

例:Pump A can empty a pool in A minutes, and pump B can empty the
same pool in B minutes. Pump A begins emptying the pool for 1 minute
before pump B joins. Beginning from the time pump A starts, how many
minutes will it take to empty the pool?

解题思路
1.已知泵A和B的效率分别为1/A和1/B。

解法一,计算总时间。列式得:

2.因此,选择B选项。

3.解法二,假设总时间为t分钟,列方程得:

4.解方程后,得到和解法一中一样的解。

例:Peter invests $100000 in an account that pays 12% annual


interest:the interest is paid once, at the end of the year. Martha invests
$100000 in an account that pays 12% annual interest, compounding monthly
at the end of each month. At the end of one full year, compared to Peter's
account, approximately how much more does Martha's account have?

A. Zero

B. $68.2

C. $682.50

D. $6825.00

E. $68250.00
解题思路

1.先计算Peter一年后得到的本利之和为

100000(1+0.12)=112000

2.再利用复利公式计算Martha的一年本利之和为

3.差值等于$682,因此选择C选项。

例:Sarah invested $38700 in an account that paid 6.2% annual interest,


compounding monthly. She left the money in this account, collecting interest
for three full years. Approximately how much interest did she earn in the last
month of this period?

A. $236.10

B. $714.73

C. $2793.80

D. $7888.83

E. $15529.61

解题思路

1.根据题意,Sarah这三年一共复利了36次,其中复利35次后的
本利和为 。这些钱在最后一个月中所得到的利息为
2.由于计算量较大,需要用到简便方式求解,即

(1+x)n≈1+nx

3.多项式约等于

4.因此,选择A选项。

例:A certain theater has 100 balcony seats. For every $2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a balcony seat above $10, 5 fewer seats will be sold. If all the
balcony seats are sold when the price of each seat is $1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uld be the price of a balcony seat if the revenue from the sale of
balcony seats is $1360?

A. $12

B. $14

C. $16

D. $17

E. $18

解题思路

1.解法一,设未知数列方程。假设座位的价格在$10的基础上,
上涨了t个$2,列式得:

(10+2t)(100-5t)=1360
解方程得t等于3或者12,即每个座位的售价是$16或者$34。

因此,选择C选项。

2.解法二,观察到选项中的数值比较接近基础价$10,对选项一
一检验得,当价格为$12时,总的销售额等于12×(100-5)=$1140。当
价格为$16时,总的销售额等于16×(100-5×3)=$1360。

从计算过程来看,解法二的计算更加简单。

例:A salesperson received a 6-percent commission on the amount of


total sales up to and including $10000, and an r-percent commission on the
amount of total sales over $10000。If the salesperson received a total
commission of $920 on total sales of $14000, what was the value of r?

A. 3.2

B. 4.3

C. 6.6

D. 8.0

E. 9.2

解题思路

1.当销售额小于等于10000时,提成是6%的比例;超出10000的部
分,提成比例是r%。现在这个销售员的提成收入是920元,求比例r的
值。列式得:

10000×6%+4000×r%=920

2.计算上由于0和百分比比较多,容易算错。此外观察到选项中
的有效数字不尽相同,不妨只看有效数字。比如920-600=320,再除
以4等于8。选择D选项。
3.另外,提成算法,应该结合实际生活理解。
第二章 方程与方程组

部分机经精选(杨翔讲解)
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形式:kx+b=0
根的分布

(1)当k≠0时,根唯一。

(2)当k=0,b≠0时,没有实数根。

(3)当k=0,b=0时,有无数个根。
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十字交叉法。

(2)求根公式法: 。

(3)韦达定理法: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结合一个已知的根,求解另
外一个根。

一元二次方程ax2+bc+c=0(a≠0)的求根公式为
≥0)。它对于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适用,其中也包括不完全的一元
二次方程。如:5x2=6x,化成一般式为5x2-6x=0,得a=5,b=-6,c=0,利
用求根公式可以求出方程的根。
2.公式法的运用及其思路

公式法对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适用。形如ax2+bx+c=0(abc≠0)的一
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因式分解法(十字相乘法)或公式法来解。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我们把b2-4ac叫作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用符号Δ来表
示。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其根的情况与判别式的关系
是:

当Δ=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Δ=b2-4ac=0时,方程有一个实数根。

当Δ=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上述判断反过来说,也是正确的。即
当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时,Δ=b2-4ac>0。

当方程有一个实数根时,Δ=b2-4ac=0。

当方程没有实数根时,Δ=b2-4ac<0。
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应用

(1)不解方程判别方程根的情况。即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求
出判别式Δ=b2-4ac的值,最后根据Δ的符号来确定根的情况。

(2)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确定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即
先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求出它的判别式,然后根据根的情况列出判别
式的方程或不等式,最后解这个不等式或方程,但要去掉使方程二次项
系数为零的字母的值。若问题中没有这个限制条件,就要对二次项系数
(含字母)是否为零进行讨论。

(3)证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可先把原方程化为一般形式,求出
根的判别式,然后用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确定判别式的符号,并由此得
出结论。
5.利用根的判别式解题时的几点注意

(1)运用“Δ”时必须把方程化为一般式。

(2)不解方程判定方程的根的情况要由“Δ”的符号判定。

(3)运用判别式解题时,方程的二次项的系数一定不能为零。

根与系数关系(韦达定理):

1)两根之和:

2)两根之积:

例:If x is a number such that x2-3x+2=0 and x2-x-2=0 ,what is the


value of x?
A. -2

B. -1

C. 0

D. 1

E. 2

解题思路

1.两个方程的系数都是简单的常数,故采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求出
两个方程对应的根为1,2和-1,2。

2.故正确选项为E。

例:与方程3x2+2x-8=0同解的方程是以下哪项中的方程?

A. (3x+4)(x-2)=0

B. (3x-4)(x+2)=0

C. (3x+2)(x-4)=0

D. (3x-2)(x+4)=0

E. None of the above

解题思路

1.原方程系数是较小的整数,故采用十字交叉法。

2.第一列为 ,交叉相乘后的结果。

3.故正确选项为B。
4.也可以从选项反推,逐个代入到原方程检验。

例:If x and y are positive integers and 1+x+y+xy=15,what is the value


of x+y?

A. 3

B. 5

C. 6

D. 8

E. 9

解题思路

1.赋值法。因为x,y都为正整数,等号右边为15,所以x,y的取值
应小于5,满足xy<15。从奇偶性分析,x,y都应是偶数,故x,y为2
和4。

2.十字交叉法。等号左边特别放了常数1,这是一种提示,所以
不能移到等号右边去。将左边的多项式化为(x+1)(y+1),得x+1和
y+1,一个为3,一个为5。

例:If xy≠0 and x2y2-xy=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uld be y in terms


of x?

Ⅰ. 1/(2x)

Ⅱ. -2/x

Ⅲ. 3/x

A. Ⅰ only
B. Ⅱ only

C. Ⅰ and Ⅱ

D. Ⅰ and Ⅲ

E. Ⅱ and Ⅲ

解题思路

这个方程指数最高项为4次,可以看成是关于x和y的二元四次方
程,显然,这样的方程类型是超出考试范围的。所以需要通过适当的
整理,变成低次方程类型。我们可以把x和y的乘积看成一个整体,甚
至设成新的变量t,那么这个方程就是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出
t的值为3或者-2,从而找到x和y的关系,得到正确选项E。

例:For how many integers n is 2n=n2?

A. None

B. One

C. Two

D. Three

E. More than three

解题思路

观察方程,可知不是严格的一元二次方程,因此不能用相关的公
式来求解。可以把这一类方程看成是等号两边两个函数的交点问题。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画图,图上两个函数的交点就是方程的根。另一
方面也可以通过赋值法,可以发现随着n的增加,等号左边指数函数
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可以推测当n的数值超过7以后,两个函数没有
交点。因此根只有2和4。
二元一次方程组

方程形式:
根的分布

(1)当ae-bd=0时,方程没有解,两直线平行。

(2)当ae-bd≠0时,方程有唯一解,两直线相交。

(3)当 时,方程有无数解,两直线重合。

例:If 2x+5y=8 and 3x=2y,what is the value of 2x+y?

A. 4

B. 70/19

C. 64/19

D. 56/19

E. 40/19

解题思路

1.解法一:联立方程,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别求出x,y.

2.解法二:将变量y改写为x的形式,求解x的值。

例:已知(x-1)2-y2=27,且x、y是整数,问x可能等于多少?

解题思路
1.利用平方差公式得:

(x-1+y)(x-1-y)=27

由于变量x和y都是整数,推出

2.将两个方程分别相加,求出变量x的值为15,-13,-5,7。

3.通常情况下,两个变量需要至少联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程才
能求解每个变量的值。当变量本身有约束条件时,比如变量是整数,
那么往往一个方程就可以求解两个变量的值。

例:If x≥0 and x= , then, in terms of y, x =

A. -4y

B.

C. y

D. 4y

E. 4y2

解题思路

1.解法一,赋值法。观察题干,发现方程中带有根号,则说明需
要通过对两边平方来去掉根号。同时也发现选项中的形式都不相同,
因此不妨用特殊值法来确认x和y的关系。
2.代入y=2到原方程,得:

两边平方整理后得:

x2-16x+64=0

x=8

在选项中,只有D当y等于2时,得到8,因此选择D选项。

3.解法二,解方程的根。直接在方程两边平方去除根号,整理
得:

x2-8xy+16y2=0

虽然方程中出现了2个字母,但可以把方程看成是关于x的一元二
次方程,其中y是常量。利用十字交叉法解方程,得:

(x-4y)2=0

即:

x=4y

4.解法一是通过观察选项的差异性,利用特殊值去掉了变量y,
简化了计算过程。但这类方法的局限性在于选项必须要有差异。不然
可能需要代多个y的值,配合排除法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5.解法二的特征是不依赖观察,直接解出两个变量x和y之间的关
系式。这类方法不受选项形式的影响。
第三章 不等式

部分难题精讲(杨翔老师讲解)

基础知识点

1.如果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一个负数,这时不等式中不等
号的方向发生改变。

如果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这时不等式中不等号
的方向不发生改变。
2.符号法则:正+正=正 正-负=正 负+负=负

正×正=正 正×负=负 负×负=正

3.常用不等式

(1)若a>b,b>c,则a>c.

(2)若a>b,则a+c>b+c.

(3)若a>b>0,c>d>0,则ac>bd.

(4)若a>b>0,n是正整数,则an>bn。

(5)若a>b>0,n是正整数,则 。
解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

口诀:大于0,两根之外(大于大根,小于小根);小于0,两根之内
(小于大根,大于小根)

口诀的前提是在一元二次不等式中,二次项的系数是正数。

例:已知方程ax2+bx+c=0的根是x1和x2,且x1<x2,求解不等式
ax2+bx+c>0(a>0)的解集。

ax2+bx+c>0

a(x-x1)(x-x2)>0

x<x1 or x>x2

例:If x2-2<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pecifies all the possible values
of x?

解题思路

1.先确认二次项系数等于1,是正数。

2.求出不等式对应方程的根± 。

3.已知不等式小于0,得到不等式的解集为两根之间,即

4.故正确选项为C。

例:求解不等式-x2+5x-6<0对应的解集。

解题思路

1.观察到不等式中,二次项的系数是负数,需要通过不等式两边
乘以-1转化为正数。

2.求解不等式对应方程x2-5x+6=0的根,解方程得根等于2或者
3。

3.解不等式x2-5x+6>0,解集等于x>3或者x<2。
分式不等式

解题思路

通过移项通分的方法,将多项式和零做比较。不推荐用两边同乘
以分母的方法。

例:求解不等式 的解集。

解题思路

1.将不等号右边的常数-2移到不等号左边,得:

2.通分后,分子和分母比值的符号等价于乘积的符号:

x(3x-1)>0

3.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口诀解不等式的解集,即 。
例:已知变量m、n、s都是正数,并且m<n,求证: 恒成
立。

解题思路

1.解法一:分析法。假设原不等式恒成立,两边去分母得:
n(m+s)>m(n+s),移项后得ns>ms,即n>m恒成立,推出原不等式恒
成立。

2.解法二:做差法。将不等号两边的多项式做差得:

推出原不等式恒成立。

分析法相对做差法而言,最大的好处在于分析法中涉及的计算过
程更加简便,形式上更加简洁。

3.解法三:构造法。假设一杯盐水当中有盐m克,溶液的全部质
量是n克,此时盐水的浓度是m/n.往这杯盐水中又加入了s克的盐,并
且这些盐完全溶解,此时盐水的浓度是 。显然,加入了更多的盐
后,盐水的浓度更大,即不等式 恒成立。

绝对值不等式

看符号,相反数(判断变量的符号,将变量和不等式右边的常数相
比较);想数轴,形结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绝对值看作是数轴上
的距离)。

|x|>a,a>0→x>a,或x<-a

|x|>a,a<0→x∈R
|a|-|b|≤|a+b|≤|a|+|b|

例:求解不等式|x-2|+|x-4|>4的解集。

解题思路

1.解法一:分类讨论去掉绝对值符号。将变量x分别和2、4做比
较,从而去掉绝对值符号。

当x>4时,不等式化简为x-2+x-4>4,2x>10,x>5。

当x<2时,不等式化简为2-x+4-x>4,2x<2,x<1。

当2<x<4时,不等式化简为x-2+4-x>4,2>4,不等式不成
立。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集等于x<1或x>5。

2.解法二:数形结合。将不等式的左边看作是数轴上的动点x到
两个定点2和4的距离之和。

当x落在定点5时,到定点2和4的距离之和等于3+1=4,即当x在大
于5的区域内移动时,满足不等式;

当x落在定点1时,到定点2和4的距离之和等于1+3=4,即当x在小
于1的区域内移动时,满足不等式;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集等于x<1或x>5。

3.显然,利用数轴的解法相对解法一更加快速简便。

例:已知对于任意的实数x,不等式|x+2|+|x-4|>a恒成立,求满足
条件的参数a的取值范围。

解题思路
1.将不等式的左边看作是在数轴上,动点x到定点-1和4的距离之
和。当动点x落在-1到4之间时,动点x到这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
5;当动点在小于-1或者大于4的区域内移动时,距离之和大于5,即
不等式多项式|x+2|+|x-4|的最小值等于5。

2.当参数a<5时,原不等式恒成立。
数值的大小比较

题型基本知识点

1.当多项式X大于多项式Y时,则答案是选项A;

2.当多项式X小于多项式Y时,则答案是选项B;

3.当多项式X等于多项式Y时,则答案是选项C;

4.当多项式X和多项式Y的大小关系无法确定时,即X可能大于Y,
也有可能小于Y时,则答案是选项D。
解题方法汇总

(1)赋值法。

使用过程:对变量赋值,将特殊值代入到题目中去,判断两个多项
式之间的大小关系。当结果出现了不同的大小关系,则推出答案一定是
选项D;当结果都是同一种大小关系,则需要对这种大小关系进行证
明。

(2)分析法。

使用过程:假设多项式X大于多项式Y,构建不等式并求解不等式的
解集。将不等式的解集和已知条件中给出的变量范围做比较,判断不等
式是否恒成立。比如,已知条件中给出的是变量大于3,而不等式的解
集变量大于2,则说明不等式恒成立,因为大于3的任何一个数都一定大
于2,即多项式X恒大于多项式Y。

例:n是一个正整数。
解题思路

1.解法一,代数字。分别将变量n等于1、2、3、4代入到两个多
项式中,依次得到如表3—1所示的结果:
表3—1

不难发现当变量n分别等于1,2,3时,多项式A小于多项式B;从
n等于4开始多项式A大于多项式B。

因此,选择D选项。

赋值法相对简单,难点在于不确定需要代多少个特值才能得到两
个不同的大小关系。
2.解法二,假设多项式A大于多项式B,建立不等式得:

解不等式 ,得n≥4,即当正整数n取值大于等于4的时候,多
项式A恒大于多项式B。换言之,当n取1到3时,多项式A小于多项式
B。

因此,选择D选项。

遇到两个变量的大小比较问题,不推荐用做差或者做商的方法,
因为通过做差或者做商,无法化简多项式。比如做差得到 后,
就无法继续化简。

例:A

B 80

解题思路

1.观察到多项式A里面有7次根号,将多项式B转化为 。

2.显然,多项式A的7个数字是围绕着80展开的,不妨分别将
77×83,78×82,79×81看作一组,和80×80做比较。

3.推出多项式A小于多项式B,选择B选项。
第四章 集合

基础知识点

1.定义

集合是具有某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注“特定”性质往往指可以
量化,比如“身高大于170cm”,而不是“身高很高的人”。)。
2.当集合中的元素为有限个时,集合为有限集(finite set);反之为无限集(infinite
set)。当集合中没有元素时,为空集(empty set),通常空集用符号 来表示
3.当集合A中每一个元素都在集合B里面时,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4.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5.当一个集合有n个元素时,这个集合的子集一共有2n个
6.元素的性质

无序性,互异性,确定性。
7.运算

(1)交集,取两个集合共同的部分,表示为A∩B。

(2)并集,将两个集合合并成一个,表示为A∪B。

(3)补集,取相对全集而言没有的部分,表示为 。
8.特别情况
9.元素个数关系式

n(A∪B)=n(A)+n(B)-n(A∩B)
韦恩图法解题

适用于一个群体用一个标准划分为若干个,如一个班级的学生按兴
趣爱好划分为爱好舞蹈、唱歌、绘画。

例:How many integers between 1 and 100, inclusive, can be divided


by none of 2,3,and 5?

A. 24

B. 26

C. 28

D. 30

E. 32

解题思路

1.在韦恩图中,用三个圆圈分别表示在这100个整数中,能被2、
3、5整除的数。三个圆圈交集的元素分别表示为能被6、15、10整除
的数。

2.从交集开始,依次填写相应的个数。在这100个数当中,不能
被2、3、5整除的数一共有100-50-14-3-7=26人。

3.因此,选择B选项。
三横三纵线法

适用于一个整体按照两类标准来划分,如一个班的学生按性别划分
为男、女,按兴趣爱好划分为爱好舞蹈、唱歌。

例:Of the students in a school, 20 percent are in the science club and
30 percent are in the band. If 25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in the school are in
the band but are not in the science club, what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who are
in the science club are not in the band?

A. 5%

B. 20%

C. 25%

D. 60%

E. 75%

解题思路

1.已知一个学校中,有20%的学生参加了科学俱乐部,有30%的学
生参加了乐队,并且有25%的学生只在乐队里不在科学俱乐部。求在
科学俱乐部中的学生,有多少比例不在乐队里。

2.根据题意,已知条件中的三个百分比都是相对学校中的全部学
生而言,所要求的百分比是相对在科学俱乐部中的学生而言。列表4
—1:
表4—1
列式得:

3.因此,选择E选项。

例:Of the 800 students at a certain college, 250 students live on


campus and are more than 20 years old 640 students at the college are more
than 20 years old 60 students at the college are 20 years old or less and live
off campus How many of the 800 students live on campus and are 20 years
old or less?

解题思路

1.一个学校有800人,其中250人住在学校里,并且超过20岁。求
住在学校并且小于20岁的人数。当一个群体按照两个标准划分时,可
以用“三横三纵线法”来求解(表4—2)。
表4—2

3.已知超过20岁的人数为640人,填入表格中。

已知有60人小于20岁且不住在学校里,填入表格中后,即可得到
住在学校里并且岁数小于20岁的人数为800-640-60=100人。

4.无论是韦恩图法还是“三横三纵线法”,都是以更清晰的方式
呈现题目中的信息。
第五章 函数

概念
1.变量和常量

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作变量。

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作常量。
2.函数

如果变量y随着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
系,那么变量y叫作变量x的函数,x叫作自变量。
3.函数解析式

表达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式子叫作函数解析式。

(1)y是x的函数记为:y=f(x),f表示y随着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的规
律。

(2)同一问题中同时研究几个不同函数,可用f,g,h和F等以示区别。
4.定义域

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叫作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5.函数值

x在定义域内取定值a,y的对应值叫作x=a时的函数值,记为f(a)。
6.函数图像画法

(1)列表:取自变量x的一些值,计算相应的函数值,列表。

(2)描点:以所取x的值和相应的函数值作为点的横、纵坐标,描出
各点。

(3)连线:用光滑曲线把描出的各点依次连接起来。
一次函数

1.定义

一般地,解析式形如y=kx+b(k≠0)的函数叫一次函数,这里特别强
调k≠0,如果k=0,则解析式就是一个常值函数,不再是一次函数,而b
则可取零,也可以不取零。当k=0且b=0时,则解析式变成y=0,它是特
殊的常值函数,其图像即为x轴。若k=0,b≠0时,它是常值函数,其图
像是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一般地,对于任意一个常值函数,它的图
像是一条垂直于y轴的直线。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2.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

(1)将两个变量x、y的两组对应值分别代入y=kx+b(k≠0)中,注意代入
的值不要混淆,若这一步出错,后面的计算是徒劳的。

(2)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k、b的值。

(3)将k、b代入y=kx+b(k≠0)中,求得一次函数解析式。

需要注意的是,经过两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但是只有当这两个
点的横坐标不相等、纵坐标也不相等时,才能确定这个函数的图像。
3.一次函数的图像的画法和经过的象限、一次函数的截距

一次函数y=kx+b(k≠0)的图像是过点(0,b)和点 的一条直线。

当b≠0时,如果k>0,必过第一、三象限,若b>0,则还过第二象
限,若b<0,则还过第四象限;如果k<0,必过第二、四象限,若b>
0,则还过第一象限,若b<0,则还过第三象限(表5—1)。

当b=0,k>0时,直线只过两个象限,它是特殊的一次函数,即正
比例函数。

我们将上述b称为一次函数的截距,截距不是距离,它有正负性。
有时需要求出直线在x轴上的截距,其实质就是求直线与x轴的交点的横
坐标。
4.平行直线系的含义,过定点的直线束的含义

直线y=k1x+b1和y=k2x+b2。

如果上述两条直线平行,则k1=k2,b1≠b2。

如果k1=k2,b1≠b2,则上述两直线平行。

以此类推,总之,平行的直线它们的k相同。

如果b1=b2,则直线都过定点(0,b1),当k1≠k2时,构成直线束。

5.一次函数的增减性

(1)一次函数中,如果y随x的增大而增大,也即y随x的减小而减小,
则函数为增函数。一次函数中,如果y随x的增大而减小,也即y随x的减
小而增大,则函数为减函数。

(2)直线相对于x轴正方向是上升还是下降,是一种直观认识,一条
一次函数的图像从左看到右,如果直线呈上升趋势,则意味着函数值随
x增大而增大;同样,如果一条一次函数的图像从左看到右,直线呈下
降趋势,则意味着函数值随x增大而减小。
表5—1
一元二次函数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那么y叫作x的二
次函数。该函数的定义域为一切实数。

注意:二次函数y=ax2+bx+c的结构特征是:(1)等号左边是函数,
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的二次式,x的最高次数是2。(2)二次项系数a≠0。

二次函数的一般式为y=ax2+bx+c(a、b、c是常数,a≠0)。
1.a,b,c所代表的意义

a的符号决定抛物线开口方向。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
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a|越大,图像开口越小,|a|越小,图像开口越
大。

b的符号由对称轴来决定。当对称轴在y轴左侧时,b的符号与a的符
号相同;当对称轴在y轴右侧时,b的符号与a的符号相反。简记左同右
异。

c的符号由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决定。当c>0时,抛物线交y
轴于正半轴;当c<0时,抛物线交y轴于负半轴。
2.一般式顶点与对称轴的求法

在画二次函数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图像时,通常先
通过配方法把函数配方成 的形式,先确定顶点坐标
,对称轴 ,然后对称找点列表并画图。

一些特殊形式的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

当b=0,c=0时,函数解析式为y=ax2,图像如图5—1。特点是顶点
在原点上,对称轴为y轴。
图5—1

当b=0时,函数解析式为y=ax2+c,图像如图5—2。特点是其图形
由y=ax2上下移动得到,顶点在y轴上,对称轴为y轴。
图5—2

当c=0时,函数解析式为y=ax2+bx,图像如图5—3。特点是其图形
总是经过原点。
图5—3

3.一般式的增减情况

当a>0时,在对称轴左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
侧,y随x的增大而增大。简记左减右增, 。反之,
当a<0时,简记左增右减, 。
4.待定系数法求一般式的解析式

一般地,当所给的条件是函数的图像过某三个点(或任意三对x,y的
值)时,可设解析式为y=ax2+bx+c,然后组成三元一次方程组来求解。
5.二次函数的顶点式

二次函数的顶点式为y=a(x+m)2+k(a≠0)。这个形式是根据一般
式y=ax2+bx+ 。

顶点式的决定因素:
顶点式y=a(x+m)2+k的决定因素是a与顶点(-m,k)。a所表示的意义与
一般式中的a一致。顶点(-m,k)实际上就是 。
6.待定系数法求顶点式的解析式

在所给条件中,已知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或最大值时,可设解析
式为y=a(x+m)2+k。
7.二次函数的两根式

二次函数的两根式为:y=a(x-x1)(x-x2)。其中a与一般式中的a一
致,x1,x2为当y=0时一般式ax2+bx+c=0的两个根。能写成两根式的二次
函数必须满足抛物线与x轴至少有一个交点。

在所给条件中已知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坐标或已知抛物线与x轴一交
点坐标和对称轴,则可设解析式为y=a(x-x1)(x-x2)来求解。

例:If g(x)=x+4 for all x and for all nonzero x, then f(x)=g(x)
fo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values of x?

A. -5

B. -3

C. 1

D. 3

E. 5

解题思路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得:
即:(x-5)(x+1)=0

2.方程的根为5或者-1,选择E选项。

例:An object thrown directly upward is at a height of h feet after t


seconds, where h=-16(t-3)2+150。At what height, in feet, is the object 2
seconds after it reaches its maximum height?

A. 6

B. 86

C. 134

D. 150

E. 214

解题思路

1.已知物体的高度h和时间t的关系式,要求物体达到最大高度时
的2秒后,物体所在的高度值。

2.观察函数解析式,判断出函数是开口向下的一元二次函数,当
且仅当t=3时,函数取到最大值150。因此,要求的高度是指当t=5时
的高度,即:

f(5)=-16×4+150=86
3.因此,选择B选项。

4.求解这个问题时,最关键在于理解题意。题目中出现的是时间
和高度这两个量,所以首先明确题目求的是高度还是时间。题目中问
的是at what height,说明求解的是高度。

例:The function f is defined for each positive three-digit integer n by


f(n)=2x3y5z, where x, y and z are the hundreds, tens, and units digits of n,
respectively. If m and v are three-digit positive integers such that f(m)=9 f(v),
then m-v=

A. 8

B. 9

C. 18

D. 20

E. 80

解题思路

1.题目中的hundreds,tens分别表示一个数的百位和十位;如果
是表示百分位,十分位,则要用序数词表示,如hundredth,tenth等
表示。

2.不妨设这两个三位数分别为abc和mnp,代入得:

2a3b5c=9×2m3n5p=2m3n+25p

解方程得:
3.说明两个三位数的百位和个位对应相等,十位相差2。因此这
两个数的差值等于20,选择D选项。
函数图像的变化

1.平移(shift)

函数y=f(x)图像向左平移c(c>0)个单位,得到函数y=f(x+c)的图像;

函数y=f(x)图像向右平移c(c>0)个单位,得到函数y=f(x-c)的图像;

函数y=f(x)图像向上平移c(c>0)个单位,得到函数y=f(x)+c的图像;

函数y=f(x)图像向下平移c(c>0)个单位,得到函数y=f(x)-c的图像。
2.拉伸(stretch)、压缩(shrink)

函数y=f(x)图像纵向拉伸为原来的c(c>1)倍,得到函数y=cf(x)的图
像;

函数y=f(x)图像纵向压缩为原来的c(1>c>0)倍,得到函数y=cf(x)的
图像。
第六章 数列

数列
1.数列的概念

按一定的次序排列起来的一列数叫作数列。

数列可以看作以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为定义域的函
数an=f(n),当自变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
数值。

a1,a2,…,an,…,简记为数列{an}。

其中a1,a2,…,an依次叫作数列的第一项(或首项),第二项,…,第n
项。
2.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n}的第n项an与n之间可以用一个公式an=f(n)来表示,那
么这个公式就叫作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3.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果已知数列{an}的任一项an与它的后一项an+1(或者后几项)之间
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且已知数列的第一项(或前几项),那么这
个公式就叫作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数列常见的递推公式:
例:In a certain sequence of numbers, each term after the first is equal
to 3 less than twice the previous term. If 515 is 10th term in the sequence,
what is the 8th term?

A. 126

B. 129

C. 131

D. 138

E. 143

解题思路

1.已知一个数列中任何一项的值,都比前一项的2倍少3,即数列
的递推公式为:

an+1=2an-3

2.通过数列的递推公式和第10项的值,可以解出数列中第9项的
值,即:

a10=2a9-3=515

3.解方程得a9=259。同理求解得 。

4.因此,选择C选项。

例:The infinite sequence a1,a2,…,an,is such that a1=2,a2=-3, a3=5,


a4=-1, and an=an-4 for n>4。What is the sum of the first 97 terms of the
sequence?

A. 72

B. 74

C. 75

D. 78

E. 80

解题思路

1.要求数列的前97项和,猜测数列一定有规律性。从递推式中可
以得到:

a5=a1

a6=a2

a7=a3

a8=a4

a9=a5=a1

2.说明数列的周期等于4,每一个周期内的和为2-3+5-1=3,所以
数列前97项的和等于3×24+2=74,选择B选项。

例:If the sequence a1,a2,…,an is such that a1=3 and an+1=2an-1 for
n≥1,then a20-a19=

A. 219
B. 220

C. 221

D. 220-1

E. 221-1

解题思路

1.数列中的规律是解题的关键点。

解法一,通过递推式,将前20项一一解出来,但计算过程比较麻
烦。

2.解法二,通过前几项的差值找规律,即:

a2=5,a3=9,a4=17,即:

a2-a1=2,a3-a2=4=22

结果显然为2的幂次方形式,且指数等于第二项的下标。因
此,x20-x19=219。
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是
同一个常数,这样的数列叫作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作等差数列的公
差,通常用d表示。

(1)常数d可以等于0,此时等差数列为常数数列。

(2)等差数列的递推式定义: 。
2.等差中项

若a,A,b为等差数列,则A叫作a与b的等差中项,2A=a+b。

任意两数的等差中项存在且唯一。
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n-1)d,n∈N*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还可以写为:an=am+(n-m)d,m,n∈N*。

(2)在函数意义下,等差数列对应的函数为一次函数或常数函
数:y=kx+b,其图像为直线上一群离散的点,其中 。
4.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例:The nth term (tn) of a certain sequence is defined as tn=tn-1+4 If


t1=-7, then t71=

A. 273
B. 277

C. 281

D. 283

E. 287

解题思路

1.解法一,根据题意,数列为等差数列,首项为-7,公差为4,
代入通项公式得:

tn=t1+(n-1)d,即:

t71=-7+(71-1)×4=273

2.因此,选择A选项。

3.解法二,找规律。注意到要求解的是数列中的第71项,虽然已
知数列的递推公式,要求第71项,需要先求第70项,即需要求解前71
项的每一项,显然不现实。需要通过找规律来求解,列出前若干项找
规律得:

t2=-7+4

t3=-7+4×2

t4=-7+4×3

4.保留每一项的形式,不合并为最终结果,发现规律
为t71=-7+4×70=273。

例:What is the sum of all integers from 45 to 155 inclusive?


A. 10000

B. 10100

C. 11000

D. 11100

E. 13200

解题思路

1.求45到155之间每个整数的和。显然,这些数呈等差数列排
列,首项为45,公差为1。

2.在确定项数时,需要改写每个数的形式,使得出现连续的序数
词,如45+0,45+1,45+2到45+110,一共有111项,代入求和公式
得:

3.因此,选择D选项。

例:在44到999之间,有多少个正整数既满足3n+2,又满足4m+1的
形式,其中m和n都是整数。

解题思路

1.从数列的角度看多项式3n+2,可以推出所有满足这个多项式的
数字呈等差数列的规律排列,数列的首项是2,公差等于3。

2.两个等差数列的公共项也可以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并且该
数列的公差等于前两个数列公差的最小公倍数。

3.从44开始,依次检查每个数字,发现第一个满足条件的数字是
53,推出公共项所形成的等差数列的首项是53,公差等于12,列式
得:

an=a1+(n-1)d=53+(n-1)×12=12n+41<999

4.解不等式得n≤79,说明一共有79个数字同时满足题目中的两
个多项式。
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
常数,这样的数列叫作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作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
用q表示。

(1)公比q不可以等于0,即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能等于0。

又:{an}既为等差数列又为等比数列 {an}为非零常数数列。

(2)等比数列的递推式定义:
2.等比中项

若a,G,b为等比数列,则G叫作a与b的等比中项,G2=ab。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qn-1,n∈N*。

(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还可以写成:an=amqn-m,m,n∈N*。

(2)在函数意义下,等比数列对应的函数为:y=k·ax,其中a=q.
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例:In the sequence of nonzero numbers t1,t2,…,tn,tn+1=1/2tn for all


positive integers n, t1=3。What is the value of t5?
解题思路

1.通过数列的递推公式可知,数列是首项为3,公比等于1/2的等
比数列。

2.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数列的第五项值:

例:In the sequence 1, 2, 4, 8, 16, 32, …, each term after the first is
twice the previous term. What is the sum of the 16th, 17th, and 18th terms in
the sequence?

A. 218

B. 3×217

C. 7×216

D. 3×216

E. 7×215

解题思路

1.已知数列满足每一项等于前一项的2倍,第一项为1,那么第
16、17、18项分别等于:

a16=215,a17=216,a18=217

2.观察到多项式中出现了15次方、16次方、17次方,需要统一为
最小值15次方,即

Sum=215(1+2+4)=7×215

选择E选项。

3.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表示为从第1项开始的连续n项的和,即:

a16+a17+a18=S18-S15

例:2+2+22+23+24+25+26+27+28=

A. 29

B. 210

C. 216

D. 235

E. 237

解题思路

1.显然除了第一项的2之外,其余各项可以看作是等比数列前8项
的和,利用公式得:
其中,a1为数列的首项,q为数列的公比。

2.考虑到多项式中有2个2,可以将其中一个2单独放在等比数列
外,得:

=29

因此,选择A选项。

3.要注意的是,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相对较复杂,如果在实际考
试中忘了公式,可以将多项式分组求和。比如以4项为一组,分别求
和后,再提取公因式化简。
第七章 排列、组合和概率

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1.加法原理(分类原理)

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n类办法,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
法,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
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3+…+mn种不同的方法。

2.乘法原理(分步原理)

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
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
这件事共有N=m1·m2·m3·…·mn种不同的方法。

例:有4个不同的篮球,投到5个不同的篮子里,结果一共有多少种
可能性?

解题思路

1.从篮球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将整个事情分成5步,即第一步
将1号球放到篮子里,第二步将2号球放到篮子里等。

2.1号球可以投到5个篮子里的任何一个,有5种选择;无论1号球
投到哪个篮子,2号球同样有5种不同的选择,依次类推,每个球都有
5种不同的选择。
3.利用分步原理,总的可能一共有5×5×5×5=625种可能性。

4.如果从篮子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那么要考虑1号篮子里有哪
些球影响到了2号篮子里可以放入的球。这样的解题思路会比较麻
烦,方法不可取。

5.几乎每个排列组合的问题都有两种不同的角度可以思考,选择
最简单的角度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
排列和组合

从n个人中有序挑出m个人进行排列的可能数为:

可以理解为从n开始,连续m个数的乘积。

从n个人中无序挑出m个人进行组合的可能数为:

其中,最常用的是:

例:从5个人当中选择2人分别担任班长和副班长,问一共有多少种
可能的搭配?

解题思路

1.解法一。第一步,先从5个人当中选出2个候选人,即这2个候
选人一定会当上班干部。第二步,再对这2个候选人进行职位的分
配。
2.第一步,考虑到选出的2个候选人不需要区分顺序,所以一共
有 =10种可能性;第二步,对选出来的2个候选人进行班干部分
配,一共有2种可能性。

3.利用分步原理,总的可能性一共有10×2=20种。

4.解法二。第一步,从5个人当中选出一个副班长,一共有5种不
同的可能性;第二步,从剩下的4个人当中选出一个班长,一共有4种
不同的可能性。利用乘法原理,总的可能性一共有5×4=20种。

5.在求解排列组合问题时,不是题目本身决定了是用P的有序选
择,还是用C的无序选择,而是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决定了用哪一种
符号。

例:If each of the 12 teams participating in a certain tournament plays


exactly one game with each of the other teams, how many games will be
played?

A. 144

B. 132

C. 66

D. 33

E. 23

解题思路

1.每两个队伍之间只比赛一场,所以要求总共的比赛场数,只需
要两两配对就行,用C。

2.如果比赛分主客场,即同样两个队伍之间比赛2场,那么就用
P。
3.最后得:

选择C选项。

例:There are 8 books on a shelf, of which 2 are paperbacks and 6 are


hardbacks. How many possible selections of 4 books from this shelf include
at least one paperback?

A. 40

B. 45

C. 50

D. 55

E. 60

解题思路

1.解法一,正面思考。这4本书分成2种情况,即1本paperback和
3本hardback和2本paperback和2本hardback.总的可能性有:

2.解法二,反面思考。碰到问题中出现了at least,at most等


字眼时,则可以从反面角度来求解总的可能性。根据题意一共有8本
书,从中挑选出4本书,减去这4本都是hardback的情况,得

3.选择D选项。

捆绑法

适用于将多个人(物)看成一个整体参与排列组合,先捆绑,再排列
组合,同时要注意被捆绑的整体内部是否强调顺序。

例:一共有A、B、C、D、E 5个人排成一排,其中A和B一定要在
一起,问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解题思路

1.先对A、B两人进行捆绑,看作是一个人,和剩下的3个人一起
排成一排,一共有4×3×2×1=24种可能性。

2.再考虑A、B内部的情况,即A在左边或者B在左边,一共有2种
可能性。

3.因此,总的可能性一共有24×2=48种。

插空法

插空法经常用于若干个人不能排在一起的情况。先排其他人,形成
空档后再考虑这几个不能在一起的人。

例:一共有A、B、C、D、E 5个人排成一排,其中A和B不能在一
起,问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解题思路

1.先将其他的3人排成一排,一共有3×2×1=6种不同的可能性。

2.这3人在一排后,形成了4个空档,再将A、B 2人放到这4个空
档里,一共有4×3=12种不同的可能性。

3.利用乘法原理,总的可能性有6×12=72种。

例:已知有A、B、C、D、E 5个人坐在一排座位上,将另外的F、
G 2人和这5个人排成一排,问一共有多少种可能性?

解题思路

1.排成一排的5个人形成了6个空档,先考虑将F放到这些空档
里,一共有6种可能性。

2.当F和这5个人坐在一排后,这6个人形成了7个空档以供G选
择,因此,G有7种可能性。

3.利用乘法原理,总的可能性有6×7=42种。

例:书架上摆好顺序的6本书,如果保持这6本书顺序不变,再放上
3本书,则一共有几种情况?

解题思路

1.用插空法来排这3本书。

2.6本书形成了7个空档,先排第一本书,有7个选择;排好后的7
本书有8个空档,再排第二本书,有8个选择;排好后的8本书有9个空
档,最后排第三本书,有9个选择,所以总的可能性为7×8×9=504
个。
概率

1.计算公式

P(A)=m/n

(m和n分别表示满足条件的事件数和事件总数)

例:从编号为1、2、3、4、5的这5个球中,拿1个球出来。求拿出
来的球是5号球的概率。

解题思路

1.把从这5个球当中挑选1个球出来看作是一次随机的实验,实验
结果的可能性一共有5种,即拿出来的球的编号分别为1到5号。

2.把拿出来的球是5号球看作是一个事件,那么满足这个事件的
可能性是1,因为在这个事件下,结果只有5号球这一个球。

3.根据概率的定义,在这个实验中,拿出来的球是5号球这个事
件的概率等于P(A)=1/5。

2.事件A的概率P(A)的取值范围

P(A)=0:事件A是不可能事件。

P(A)=1:事件A是必然事件。
3.事件的运算

(1)并:A,B为两个随机事件,事件A与事件B至少有一个出现,记
为A∪B。

(2)交:A,B为两个随机事件,事件A与事件B同时出现,记为
A∩B。
4.事件的分类

(1)独立事件(independent):

P(A∩B)=P(A)·P(B)

(2)互斥事件(exclusion):

P(A∩B)=0

(3)对立事件(complementary):

P(A∩B)=0,P(A)+P(B)=1
5.概率的运算

(1)加:加法原理,分类。

(2)乘:乘法原理,分步。

(3)减:反面入手,排除法。

例:已知事件A发生的概率等于0.7,事件B发生的概率等于0.8,且
两个事件彼此独立,求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解题思路

考虑到两个事件独立的关系,利用关系式得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
概率等于0.7×0.8=0.56。

例:已知事件A发生的概率等于0.7,事件B发生的概率等于0.8,求
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的取值范围。

解题思路

1.考虑到题目中没有说明事件是彼此独立的关系,可以利用韦恩
图来求解此类问题。

2.当两圆内含时,两圆的公共部分面积最大,此时两个事件同时
发生的概率值最大,取0.7。

3.当两圆相交时,公共部分的面积最少,等于0.7+0.8-1=0.5。

4.因此,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在范围0.5到0.7之间取值。

例:In a box of 12 pens, a total of 3 are defective. If a customer buys 2


pens selected at random from the box, what is the probability that neither pen
will be defective?

A. 1/6

B. 2/9

C. 6/11

D. 9/16

E. 3/4

解题思路

1.一个客人在12支笔中一次性买了2支笔,求2支笔都可以正常使
用的概率。

2.首先,客人一次性买了2支笔,说明不用P,只用C即可,分子
为从正常使用的笔里挑选2支的可能性,分母为从总的12支笔里挑选2
支的可能性,即:
3.因此,选择C选项。

4.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 的快速求解,即 。

5.挑选类问题还有另外两种挑选方法,一种是从12支笔里挑选出
1支笔后,再从剩下的11支笔里挑选出1支(without replacement),
总的可能性有12×11=132种可能性。强调每支笔的出现顺序,比如先
挑出1号笔再挑出2号笔,和先挑出2号笔再挑出1号笔是两种不同的情
况。

另外一种挑选方法是挑选出1支笔后放回去,继续从12支笔里挑
选出1支笔(with replacement),一共有12×12=144种可能性。这类
挑选方法下,有可能两次挑选出的是同一支笔。

例:If a certain coin is flipped,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coin will land
heads is 1/2。If the coin is flipped 5 times, what is the probability that it will
land heads up on the first 3 flips and not on the last 2 flips?

A. 3/5

B. 1/2

C. 1/5

D. 1/8

E. 1/32

解题思路
1.解法一。已知硬币出现正反两面的概率都是0.5,如果将硬币
抛5次,求前3次正面朝上,后2次反面朝上的概率。列式得:

2.这类问题中,需要注意两个点,一个是一共抛硬币的次数,直
接影响了1/2的指数。另一个是对结果的要求。如果是要求有3次正面
朝上,那么需要确定是哪三次。在这个题目中,已经规定了每一次的
结果,只要连乘1/2即可。

解法二。利用分子、分母两次排列组合的方法求解。在分母上,
硬币抛了5次,一共有2×2×2×2×2=32种结果。在分子上,题目中
已经规定了每一次的结果,即满足题目条件的可能性只有1种,总的
概率等于1/32。
第八章 统计初步

算术平均数
1.平均数

如果一组数据x1,x2,…,xn,它们的平均数记作 ,则

如果:

加权平均数:如果在一组数据中,x1,x2,…,xk出现的次数分别
为f1,f2,…,fk,记 则

其中m1,m2,…,mk叫作权, 叫作这k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通常情况下,加权平均数的权数的和为1。
2.意义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3.特别情况

当a,b>0时,下列不等式恒成立(当a=b时取等号):

其中, 可以看作是正数a和正数b的几何平均数。

本书中的“平均数”都是指算术平均数。
4.当一组数中的元素呈等差关系时,这些元素的算术平均数等于中位数

比如数据3、6、9、12、15,这5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等于9,也等于
中位数。
5.两组数据混合后的算术平均数,等于两组数据的总和除以两组数据的总个数,不等于这
两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的平均数
6.向一组数据中添加新元素,并且新元素的值等于原数据的平均数,那么组成的新数据的
算术平均数不发生改变

比如一组数等于1,3,5,7,9,向这5个数当中添加5后得到新的
一组数1,3,5,5,7,9,这两组数的算术平均数相等。

例:What is the average(arithmetic mean)of the numbers


15,16,17,17,18 and 19?

A. 14.2

B. 16.5

C. 17

D. 17.5
E. 18

解题思路

1.套用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2.利用定义,计算出算术平均数:

3.也可以用增量法,将每个数据和17做比较得:
中位数

(1)求解方法:先排序,后取中。

比如说一组数据1,2,4,5,3,应该先排序变成1,2,3,4,5,
然后在中间位置的数3,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因此,当一组数据按
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之后,中位数两边的数据个数是相等的。

(2)如果数列中的元素个数是偶数,那么求解中位数时,就需要找到
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数,然后求这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比如,一组数据1,4,6,8的中位数等于 。

(3)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可能等于这组数据的最小值或者最大值,比如
1,2,2,2,2的中位数等于2,这5个元素的最大值也是2。

例:List L consists of the 7 numbers u,-2u,-3u,-4u,-5u,-6u and


-7u, where u≠0。

A. The median of the 7 numbers in list L

B. u

解题思路

1.求7个数的中位数,需要将这7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虽然这些数当中u的系数有正、有负,但无论参数u是正数还是
负数,这7个数最中间位置的值一定是-4u,即多项式A=-4u.

3.不难发现,多项式A和参数u之间的大小关系,取决于参数u的
正负,而参数u的取值可正可负。

4.因此,选择D选项。
标准差

1.定义

如果一组数据x1,x2,…,xn,它们的平均数为 ,那么这n个数与
平均数 的差的平方分别为

它们的平均数叫作这n个数的方差,记作S2。即

方差的非负平方根叫作标准差,即

2.意义

一组数据的方差表示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的值越大,说明这
组数据越离散。
3.通过标准差的定义式能更好地理解标准差的意义,但通常不需要通过定义式求解某组数
据的标准差
4.当一组数据x1,x2,…,xn的标准差是s,那么数据ax1+b,ax2+b,…,axn+b的标准差
是|a|s.每个数字加减的常数,不影响整组数据的标准差,因为对于整组数据而言,分布的离散
程度保持不变

例:Which of the following sets of numbers has the greatest standard


deviation?

A. 10,11,12
B. -3,-4,-5

C. -2,0,2

D. 5.1,5.2,5.3

E. 20,22,22.5

解题思路

1.标准差的意义为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当一组数据中,
数据之间的值相差越大,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就越大。

2.观察到选项A、B中的数据相互之间相差1,离散程度没有选项C
中的数据大。

3.比较选项C和E,E中的22和22.5只相差0.5,相对而言选项C中
的数据离散程度更大,因此,标准差更大,选择C选项。

4.在GRE数学考试中,极少情况下会利用标准差的定义式,计算
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的具体数值。通常情况下都是利用标准差的意义解
题。
范围

定义

范围是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减去最小数所得的差。

例:The range of the heights of the female students in a certain class is


13.2 inches, and the range of the heights of the male students in the class is
15.4 inche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ndividually provide(s)
sufficient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o determine the range of the heights of all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 Indicate all such statements.

A. The tallest male student in the class is 5.8 inches taller than the tallest
female student in the class.

B. The median height of the male students in the class is 1.1 inches
greater than the median height of the female students in the class.

C. The average (arithmetic mean) height of the male students in the class
is 4.6 inches greater than the average height of the female students in the
class.

解题思路

1.已知在一个班级中,女生的身高范围是13.2英寸,男生的身高
范围是15.4英寸,求新增加下列哪个条件后,就可以确定整个班级的
身高范围。

2.显然,范围只和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有关系,和中位数、平
均数等没有关系。

3.只有A选项中涉及到男生、女生的身高最值,因此,选择A选
项。
频数

反映各小组中相关数据出现的频数的统计图叫作频数直方图。

例:The table below (表8—1) shows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values of a variable Y。What is the mean of the distribution? Give your
answer to the nearest 0.01。
表8—1

解题思路

1.表格表示的是变量Y的频数分布,即当变量Y等于1/2时,一共
有2个值。

2.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定义得:

例:In a data set of 10000 numbers varying from 20 to 80, the number
62 is the 60th percentile and the number 74 is the nth percentile.

A. n
B. 70

解题思路

1.百分位数表示为,将数值按从小到大排序后,该数字所在的位
置。显然,这个位置和分布的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2.从已知条件中可以推出,有60%×10000=6000个数字小于62。
要求74对应的百分位数,需要知道有多少个数字在62到74之间,而题
目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分布形态,推出无法确定n和70的大小关系。

3.因此,选择D选项。
第九章 几何

平面几何


1.锐角(acute angle)

小于90度的角。
2.钝角(obtuse angle)

大于90度的角。
3.直角(right angle)

等于90度的角。

三角形

(1)三角形的边满足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两边之差小于第三
边,小于两边之和。

(2)当三角形的三条边满足a2+b2=c2时,推出三角形是直角三角
形。

当三角形中较小的两条边a、b和最长边c满足a2+b2>c2,推出三角
形是锐角三角形。
当三角形中较小的两条边a、b和最长边c满足a2+b2<c2,推出三角
形是钝角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isosceles triangle):三角形中有两条边长相等,且不
等于第三条边。

(4)直角三角形(right triangle):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等于90度,三角
形由两条直角边(leg)和一条斜边(hypotenuse)组成。

(5)在一个内角等于30度的直角三角形中,30度内角所对的直角边长
等于斜边的一半,即三条边长的比例等于1: :2。

(6)相似三角形:当两个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对应相等时,这两个三角
形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等于对应边长的比;相似比的平方,等于这
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

(7)海伦公式: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a、b、c,设参数
,则推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例: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2,3,m,求参数m的取值范
围。

解题思路

1.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列式得:

3-2<m<3+2

2.解不等式得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1到5。

例:已知锐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2,3,m,求参数m的取值
范围。

解题思路

1.已知锐角三角形,推出任意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
列式得:

2.解不等式组得:


1.圆的概念

圆是平面上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定点就是圆
心,定长就是圆的半径的长,通常也称为半径。以定点O为圆心的圆称
为圆O,记作⊙O。

与圆有关的一些概念。

(1)圆弧(简称弧):圆上任意两点之间的部分。

(2)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弦。

(3)直径:过圆心的弦是直径。

(4)圆心角:以圆心为顶点的角叫圆心角。

(5)半圆、优弧、劣弧: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
弧,每一条弧都叫作半圆,小于半圆的弧叫劣弧,大于半圆的弧叫优
弧。

(6)弦心距: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弦心距。

(7)等弧:能够重合的两条弧叫等弧。

(8)等圆: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等圆,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9)同心圆:圆心相同,半径不相同的两个圆叫同心圆。
2.圆把平面分成三部分

圆把平面分成圆、圆的内部(简称圆内)、圆的外部(简称圆外)这三
个部分。
3.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

(1)点P在圆外 d>R

(2)点P在圆上 d=R

(3)点P在圆内 0≤d<R
4.圆的确定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做一个圆,这个圆叫作三角形的外接
圆。外接圆的圆心叫三角形的外心。这个三角形叫作圆的内接三角形。
三角形的外心就是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5.多边形的外接圆

如果一个圆经过一个多边形的各顶点,那么这个圆叫作这个多边形
的外接圆,这个多边形叫作这个圆的内接多边形。

注意:多于三边的多边形不一定有外接圆。
6.圆绕圆心旋转的不变性

在平面上,一个圆围绕着它的圆心旋转任何一个角度α(0°<α<
360°),都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圆是以圆心为旋转对称中心的旋转对
称图形,旋转角可为大于0°且小于360°的任何一个角。
7.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定理及推论

(1)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心距也相等。

(2)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劣弧(或优弧)、
两条弦、两条弦的弦心距这四组量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
其余三组量也分别相等。
8.圆的轴对称性

圆是轴对称图形,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9.垂径定理

如果圆的一条直径垂直于一条弦,那么这条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
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
10.垂径定理的推论

(1)如果圆的直径平分弦(这条弦不是直径),那么这条直径垂直于这
条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
(2)如果圆的直径平分弧,那么这条直径就垂直平分这条弧所对的
弦。

(3)如果一条直线是弦的垂直平分线,那么这条直线经过圆心,并且
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

(4)如果一条直线平分弦和弦所对的一条弧,那么这条直线经过圆
心,并且垂直于这条弦。

(5)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那么这条直
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这条弦。
11.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1)当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时,叫作直线与圆相离。

(2)当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作直线与圆相切,这条直线叫作
圆的切线,唯一的公共点叫作切点。

(3)当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即交点)时,叫作直线与圆相交,这条
直线叫作圆的割线。
12.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数量描述

如果⊙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

(1)直线l与⊙O相交 d<R

(2)直线l与⊙O相切 d=R

(3)直线l与⊙O相离 d>R
13.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1)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每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外部,叫
作这两个圆外离。
(2)两圆有唯一公共点,并且除了这个公共点以外,每个圆上的点都
在另一个圆的外部,叫作这两个圆外切。

(3)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叫作这两个圆相交。

(4)两个圆有唯一的公共点,并且除了这个公共点以外,一个圆上的
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叫作这两个圆内切。

(5)两个圆没有公共点,并且一个圆上的点都在另一个圆的内部,叫
作这两个圆内含。
15.圆与圆位置关系的数量描述

如果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圆心距为d,那么

(1)两圆外离 d>R1+R2

(2)两圆外切 d=R1+R2

(3)两圆相交 |R1-R2|<d<R1+R2

(4)两圆内切 d=|R1-R2|

(5)两圆内含 0≤d<|R1-R2|

16.相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7.相切两圆连心线的性质

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

正多边形
1.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1)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作正多边形。
(2)正多边形的外接圆(或内切圆)的圆心叫正多边形的中心;正多边
形的外接圆的半径是正多边形的顶点到正多边形中心的距离;正多边形
的内接圆的半径叫正多边形的边心距;正多边形一边所对的关于外接圆
的圆心角叫正多边形的中心角。
2.正多边形的性质

(1)正多边形的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

(2)正多边形是轴对称图形,一个正n边形共有n条对称轴。

(3)正多边形如果有偶数条边数,它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中心就
是对称中心。

(4)边数相同的正多边形相似,它们的周长比等于它们的边长(或外
接圆的半径、边心距)的比,它们的面积比等于它们的边长(或外接圆的
半径、边心距)平方的比。

(5)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
圆。

(6)正n边形外接圆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
角形,这是一个基本图形,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可以求出正多边形中有
关的量。

(7)正n边形的中心角等于 ,中心角与每个内角互补。

简单图形的公式汇总
1.三角形

(1)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

c2=a2+b2,斜边为c,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和b.

(2)面积公式:

S=1/2absinθ,θ为a,b两条边的夹角。
(3)等边三角形的面积:

,a为边长。

(4)周长:

C=a+b+c,a,b,c为三条边的边长。
2.圆形

(1)面积公式:

S=πr2,r为圆的半径。

(2)周长公式:

C=2πr=πd,r为圆的半径,d为圆的直径。

(3)方程形式:

圆心为(x1,y1),半径为r的圆的方程为:

(x-x1)2+(y-y1)2=r2

3.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

(1)扇形
其中,l表示扇形的弧长,n表示扇形的圆心角度数,r表示扇形所在
的圆的半径,S表示扇形的面积。

(2)梯形:

,梯形的上底为a,下底为b,高为h.

(3)平行四边形:

S=ah,平行四边形的下底为a,高为h.

(4)菱形:

S=1/2ab,a,b为对角线的长度。
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
5.多边形的内角和为

(n-2)·180°

例:In the figure below(图9—1), ABC is a sector with center A。If arc
BC has length 4π, what is the length of AC?
图9—1

解题思路

1.利用扇形的弧长公式,求解圆的半径,即

2.代入相关参数值得:

例:What is the value of x(图9—2)?

A. 2
B. 3

C. 4

D. 5

E. 6

图9—2

解题思路

1.解法一。观察图可以发现,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满足勾
股定理,可以列出方程:(x+2)2+(3x+3)2=(2x+7)2,即:x2-x-6=(x-
3)(x+2)=0,方程的根为3或-2。

因此,选择B选项。

2.解法二。考虑到选项中的值都是整数,而直角三角形的整数勾
股数有3、4、5和5、12、13这两组,不妨直接一一检验每个选项。代
入选项A得三角形三边为4、9、11,这三个数不是勾股数,排除;代
入选项B得三角形三边为5、12、13,这三个数是勾股数,因此选择B
选项。
3.显然,解法二通过观察选项的特征,更好地利用了选择题的特
点,即直接检验每一个选项的解,而不是将选择题当作是填空题进行
复杂的运算。解法一当中涉及的一元二次方程,在求解过程中,计算
量偏大,对于计算不好的学生来说很容易解错,浪费过多的时间。
立体几何

1.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a,b,c)

V=abc

S=2(ab+bc+ca)
2.正方体(立方体)(边长为a)

V=a3

S=6a2
3.圆柱(底面半径为r,高为h)

V=πr2h

S=2πr2+2πrh

例:The length of diagonal is 10 inches.What is the volume of the


cube below(图9—3)?
图9—3

解题思路

1.设正方体的边长为a,则正方体的体对角线等于 a.

2.解方程 a=10 ,得a=10,推出正方体的体积等于1000。

例:In the rectangular solid below(图9—4), the three sides shown have
areas 12, 15, and 20, respectively. What is the volume of the solid?

A. 60

B. 120

C. 450
D. 1800

E. 3600

图9—4

解题思路

1.设长方体的三边的长分别为a,b,c,则根据三面的面积得
ab=12,ac=15,bc=20。

2.所要求的体积为abc,观察已知的三个方程,将方程的等号两
边一一相乘得(abc)2=12×15×20=(3×4×5)2,故abc=60,正确选项
为A。

3.虽然根据条件可以列出关于a,b,c的三个方程,可以分别求解
a,b,c的取值,但计算过程比较麻烦。通常这类问题,将未知的多
项式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求解每一个变量的取值。
解析几何

直线
1.关于对称

(1)坐标(a,b)关于y=x的对称点为(b,a)。

(2)坐标(a,b)关于y=-x的对称点为(-b,-a)。
2.直线方程

(1)斜截式。

y=kx+b

(2)截距式。

(3)两点式。

(4)点斜式。
3.位置关系

(1)两直线平行:斜率相等或都不存在。

(2)两直线垂直:斜率乘积为-1或分别平行于x轴和y轴。

例:In the xy-plane, the line with equation ax+by+c=0, where abc≠0,
a=4, has slope ⅔ What is the value of b?

解题思路

1.将直线的一般式化成斜截式,则根据斜率列式得

2.解方程得b=-6。

方程形式
1.标准式
(x-x0)2+(y-y0)2=R2

圆心的坐标为(x0,y0),半径为R。

2.一般式

x2+y2+Dx+Ey+F=0
3.两圆交点所在的直线方程

例:已知圆1:x2+y2+D1x+E1y+F1=0和圆2:x2+y2+D2x+E2y+F2=0
相交于点A和B,求交点A、B所在的直线方程。

所求的直线方程为:

(D1-D2)x+(E1-E2)y+(F1-F2)=0
第十章 数据分析

一个变量(variable)的取值分布(distribution)情况,可以通过各种图形
的形式出现,比如线图、点图、柱状图、饼图等。这些图形的标题中,
往往涵盖了时间、地点、统计对象等基本信息,横坐标往往表示的是数
据的分类标准,纵坐标表示的是变量的具体取值,并且含有单位等信
息。
柱状图

柱状图主要通过对数据的分类,用来表示数据的次数、频率。这些
数据的大小可以通过柱体的粗细、高低来体现。当每个柱体又按照一些
标准,被分成了若干个部分时,这样的柱状图称为堆叠柱状图
(segmented bar)。
饼图

饼图主要用来表示一个整体分成了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在整体中
所占的比例。

例:World's total rice production in 2004 is 368080000 metric tons.(图


10—1和图10—2)China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 what percent of world
rice production in 2004?

A. 9.6%

B. 23.0%

C. 30.7%

D. 40.1%

E. 65.3%

图10—1
图10—2

解题思路

1.通过柱状图的标题可知,柱状图表示的是2004年每个国家、地
区的大米产量。

2.图中的层次关系主要从标题中的world和图中纵坐标里每个国
家的名字确认。

3.从柱状图中可以估算出2004年中国的大米产量大概是112百万
公吨,占世界总产量368万公吨的30.4%

4.因此,选择C选项。

5.柱状图和饼图相结合的时候,通常饼图表示的是柱状图中某个
部分的组成情况。比如在这个题目中,柱状图告知了Indochina的大
米总产量将近80百万公吨,饼图表示的是这80百万公吨的具体组成分
布。

例:College C received approximately how much in state


appropriations per student(图10—3和表10—1)?

A. $9000

B. $12000

C. $19000

D. $27000

E. $39000

图10—3

表10—1 2006 Enrollments

解题思路

1.题目中,直方图表示的是每个大学的Grant、State
Appropriation和Net Tuition分布情况。在直方图中,每一部分的值
需要通过上下两次估值做差后得到。比如,对于C学校,学生的人均
政府拨款金额为26000-7000=19000。
2.因此,选择C选项。

例:How many more French students graduated in 2004 than in


2003(图10—4)?

A. 0

B. 120

C. 202

D. 222

E. 252

图10—4

解题思路

1.在数据分析题中,首先要观察图中的标题,通常含有时间、地
点、统计对象等重要基本信息,直接阐明题目的中心。比如在本题
中,通过标题可以知道两个饼图分别表示的是2003年和2004年,ABC
大学毕业生的国籍分布情况。

2.不需要了解饼图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占比,而是根据问题找
到对应部分的占比。

3.饼图中的数据通常以百分比的形式出现,因此要注意不同饼图
对应的整体是不同的。比如,题中左边的饼图对应的是2003年的4800
名学生,右边的饼图对应的是2004年的6000名毕业生。

4.通常不同饼图内的百分比不能直接相加减。

5.根据题意,找到2004年和2003年法国籍的学生的人数分别是
6000×21%=1260和4800×21%=1008人,相差252人。选E。

例:On the diagram below, each of fifteen private colleges is


represented by a circle and a dot. The circle, read against the scale on the left,
gives the college's annual gross tuition income in 2008; the data point is the
very center of the circle. The black dot, directly above or below the center of
the circle and read against the right scale, gives the college's annual income
in 2008 from investments such as endowments(图10—5)。

图10—5

For the 15 colleges shown, the graph support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Ⅰ. tuition incom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tudent enrollment

Ⅱ. investment income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tudent enrollment


Ⅲ. all colleges with over 20000 student have less than $500 million in
investment income.

A. Ⅰ only

B. Ⅰ and Ⅱ only

C. Ⅰ and Ⅲ only

D. Ⅱ and Ⅲ only

E. Ⅰ, Ⅱ, Ⅲ

解题思路

1.从散点图中可以知道,横坐标表示的是学生的数量,纵坐标分
别表示的是15个私立大学的学费收入和投资收入。

2.散点图的重点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趋势关系,比如学校的学
费和学生的人数呈正相关的关系,学费收入随着学生的人数的增加而
变大,相反,学校的投资收入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变小,即投资收
入和学生人数呈负相关关系。

3.观察到当学生人数超过20000时,只有一个学校的投资收入是
超过$500millions,因此表述Ⅲ是错误的。

例:Apparent fahrenheit temperatures due to wind-chill factor


(corresponding to actual temperature and wind speeds)

If the actual temperature is 10 degrees Fahrenheit and the wind speed is


15 miles per hour, then the apparent temperature(表10—2)could be

A. 5 degrees Fahrenheit

B. -18 degrees Fahrenheit

C. -20 degrees Fahrenheit


D. -25 degrees Fahrenheit

E. -32 degrees Fahrenheit


表10—2 PPARENT FAHRENHEIT TEMPERATURES DUE TO WIND-
CHILL FACTOR

解题思路

1.通过标题可以知道表格表示的是受风速影响下的体感温度
(apparent temperature)。

2.表格中第一行和第二行是实际温度(actual temperature),第
一列是风速(wind speed),统计的对象是体感温度(apparent
temperature)。

3.这个题目中,容易做错的地方在于对实际温度和体感温度的混
淆。统计的对象往往出现在标题中。因此,可以通过标题中的体感温
度来推出表格中的主要数据是体感温度,不是实际温度。

4.因此,选择B选项。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