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DOI: 10. 13796 / j. cnki. 1001 - 5019. 2017. 02. 010

九年将军戈铭文新释
周 翔

摘 要:1973 年河北易县燕下都 23 号遗址所出两件九年将军戈铭文的诸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

理解决。通过字形考释和语法分析,将铭文中 / 二字分别释为 和 ,读为“传”; “传宫”训为

传驿机构名,理解为名词作状语; “我其献”分析为“O + 其 + V”式宾语前置结构,意即“献我”。在此基


础上,将铭文解释为“九年二月,张将军通过传宫进献( 此戈) 给我”或“九年二月,张将军通过传宫进献
给我( 的戈) ”。九年将军戈铭文证明燕国有用传驿机构在地方和中央之间运输兵器,以及君主对地方
进献的兵器成品“督作铭文”的制度。
关键词:九年将军戈; 铭文; “O + 其 + V”式宾语前置; 传驿和勒铭制度
中图分类号:H0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019(2017)02 - 0075 - 08
基金项目: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创新资助项目( CTWX2015BS011) ; 安
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研究扶持项目( yfc100024) ; 安徽大学文学院学科建设课题( wkyb2015008)
作者简介:周翔,安徽大学文学院、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
新中心博士研究生( 安徽 合肥 230039) 。

1973 年 4 月河北易县燕下都 23 号遗址出 ( 3) 陈世辉、汤余惠:


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燕国青铜戈,其中编号为 九年, 张二月 宫,戊丌 ④。

21: 107,著录于《殷周金文集成 》11325、


21: 95、 ( 4) 黄盛璋:
11326,定名为“九年将军戈 ”的两件尤为引人
九年将军张,二月。傅宫戎,其 ⑤。
注意。二戈内部均有内容相同的刻铭十二字,
( 5) 何琳仪:
目前所见的释文主要有如下几种 ①:
九年,将 军 张,二 月, ( 传 ) 宫 我 亓
( 1) 石永土:
( 其) ( 献 ) ⑥。
九年将军张二月传宫戊六 ②。

( 2) 汤余惠: ( 6) 林清源:

九年 ( 将) 军张二月 ( 传) 宫戊丌 九年,将军张,二月。 宫我亓 ( 其 )


( 其) ( 献 ) ③。 ( 献 ) ⑦。

① 戈铭中需要考释的字均以繁体隶定录入。
② 石永土: 《燕下都第 23 号遗址出土一批铜戈》,《文物》1982 年第 8 期。
③ 汤余惠: 《九年将军张戈铭文补正》,《史学集刊》1984 年第 4 期。
④ 陈世辉、汤余惠: 《古文字学概要》,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第 259 页。
⑤ 黄盛璋: 《燕、齐兵器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年,第 14 页。
⑥ 何琳仪: 《战国文字通论( 订补)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第 304 页。
⑦ 林清源: 《〈殷周金文集成〉 11383 号戈铭文读序检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
会论文集》,
1997 年,第 426 页。

75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年第 2 期

九年,将军张,二月。 宫我亓( 其) ⑦) ,读为“将 ”。 战国文字材料中此用法所


( 献? ) ①。

( 7) 《殷周金文集成》11325、
11326: 见不少,兹不赘举。
九 年, ( 将 ) 军 张 二 月, 宫 我 ( 二) / 宫 / 亓
其献②。
( 8) 《商周金文摹释总集 · 殷周金文 、 ,石永土先生径释“传 ”; 何琳
集成》11325、 11326:
仪、陈世辉、汤余惠三位先生释前者为“ ”; 林
九年 , ( 将 ) 军 张 二 月. 漙 宫 我 丌
清源 先 生 将 二 者 视 为 一 字,分 别 释 为“ ”
( 其) ( 献 ) ③。
( 9) 《商 周 青 铜 器 铭 文 暨 图 像 集 “ ”; 王爱民先生《燕文字编 》⑧ 及《殷周金文
成》17160: 集成》将二者均释为“ ”; 《商周金文摹释总
九年, ( 将 ) 军 张 二 月,漙 宫 我 丌 集》与《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 》释“漙 ”;
( 其) ( 献) 。
黄盛璋先生释“傅”。“宫 ”字 ( 、 ) 诸
17161:
九年, ( 将 ) 军 张 二 月,漙 公 我 丌 家之释基本一致,唯赵平安先生将二者均释为
( 其 ) ( 献 ) ④。 “宛”,读作“县 ”,认为是地名⑨; 《商周青铜器
二戈虽已出土四十余年,但这短短十二字
铭文 暨 图 像 集 成 》将 后 者 释 为“公 ”。 、
的铭文释字尚有争议,文意更是一直没有得到
疏通。今在已有释读的基础上作一番新的探 ,石、陈、汤 三 位 先 生 及《燕 文 字 编 》瑏
释

讨,兼论相关语言、历史问题,以就正于方家。
“戊”,黄先生释“戎 ”,其余均释“我 ”。 最后两
一、文字考释
字除石先生释“六 ”、黄先生释“其 ”外,其
( 一) 九年 军张二月 余均释“亓 ”。
各家释读一致,读为“九年将军张二月 ”。
按: 、 右 旁 均 为 声 符“专 ”而 非
“年”字 ( 、 ) 下从“土 ”,为原所从“人 ”旁
“尃”,古 文 字“尃 ”从 又, ( 上部或声化为
演 化⑤,系 燕 文 字 特 有 写 法⑥。 “ ”( 、
父) 声瑏
,
瑡 与此二字形右旁差异较大。 二字形左
) 为“酱 ”字古文( 《说文》“酱 ”字古文作 旁则很可能有别,前者左从水,这种写法相对少

林清源: 《战国燕王戈器铭特征及其定名辨伪问题》,《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语言文字编·文字卷》( 第


四册) 北京: 中华书局,2009 年,第 3580 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殷周金文集成( 修订增补本) 》( 第七册)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年,第 6097 ~ 6098 页。
③ 张桂光、秦晓华: 《商周金文摹释总集》( 第六册)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年,第 1722 ~ 1723 页。
④ 吴镇烽: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 第 32 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第 221 ~ 222 页。
⑤ 何琳仪: 《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 下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年,第 1143 页。
⑥ 黄盛璋: 《燕、齐兵器研究》,第 14 页。
⑦ [汉]许慎: 《说文解字》,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313 页。
⑧ 王爱民: 《燕文字编》,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年,第 68 页。二字形均放在“ ”字头下。
⑨ 赵平安: 《战国文字中的“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附补记) 》,简帛网 2006 年 4 月 1 日,http: / / www. bsm. org. cn / show_ arti-
cle. php? id = 322。


 王爱民: 《燕文字编》,第 224 页。二字形均放在“戊”字头下。


 黄德宽主编: 《古文字谱系疏证》( 第二册)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 年,第 1646 页。

76
周翔: 九年将军戈铭文新释

见。《古玺汇编》1667 第二字作 ①,徐在国先 “戊 ”字 作 、 、 瑣



、 、 、

生分析为从水,乘声,释为“滕”②。可从。该字
、 、 瑤等。林清源先生指出“戊 ”

瑏 字
所从水旁正与 同,此写法应是“水 ”中间一
与“我”字的主要区别,在于象锋刃器的圆弧形
笔与右下点画连写之变③。后者左从刀④,当释
笔画之面向,“戊”字向外,“我 ”字向内,戈铭此
“ ”,“ ”“断”之异文⑤。战国燕文字“ ”有
字圆弧形笔画向内,应释“我 ”瑏
。 其说可从瑏
瑥 瑦
。

作 、 、 者⑥,正 与 此 同。 二 者 均 读 为
至于“戎 ”字则作 、 、 、 、
“传”,正如二“ ”字 ( 、 ) 均读为“献 ”但 瑧,
等形
瑏 字形差异更为明显。
写法有别⑦。以往没有注意到这两个字形有差
“ ”( 、 ) 为“甗 ”之或体,“虍 ”为叠
异,故而“ ”“ ”两释纠缠不清。 、
加声 符 ( 后 者 所 从 为 省 形) ,“贝 ”为“鬲 ”之
二戈字形一致,显当释“宫 ”,这种写法在燕国
讹
瑨。战国燕玺有读为姓氏“献 ”的“ ”字作

铜器铭文、陶文、玺文中所见甚多,为燕文字所
特有⑧,与赵平安先生所举其他释为“宛 ”的字 、 、 ,与

瑏 前 者 同。 黄 盛 璋 先 生 释
形还是有一定差异的⑨。 至于分释“宫”“公 ”
“ ”,非。
两字则明显有误。
“我 ”本 为 象 形 字,象 有 齿 刃 之 钺 形
瑠,

“亓”( 、 ) ,“其 ”之 古 文,虚 词。
、 左旁之 、 即象齿刃。 战国文字
释“六”显非。

“我”字有 、 

瑡、 瑢、

 ( 杕氏壶 ) 、 、 据此,二戈铭释文可确定为: 九年将军张二
月 / ( 传) 宫我亓( 其) ( 献) 。
( 令 狐 君 嗣 子 壶 ) 等 形,正 与 该 字 同。 而

① 故宫博物院编、罗福颐主编: 《古玺汇编》,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1 年,第 173 页。
② 徐在国: 《古玺文字八释》,《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徐在国卷》,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第 28 页。

③ 上举几种金文著录书及《战国古文字典》( 下册第 1026 页) 均未将 左边二小点作为笔画摹出,殆视之为泐痕。《古文字


谱系疏证》( 第三册 2697 页) 摹作“ ”,水旁摹写略有失真。
④ 该字左旁左边有模糊的一点, 无法确定是笔画还是泐痕,因此也不完全排除从水的可能。但无论从水还是从刀,都不影
响其读为“传”。
⑤ 黄德宽主编: 《古文字谱系疏证》( 第三册) ,第 2698 页。
⑥ 王爱民: 《燕文字编》,第 68 页。
⑦ 黄盛璋先生在《燕、齐兵器研究》中已指出“两戈铭均刻于戈内,当为同一人所为,而写法不尽一致”。
⑧ 何琳仪: 《战国文字通论》,第 106 页。
⑨ 赵文摹写前一字形作 ,将原拓 下部泐痕视为笔画,与另一字形 对比,可知其误。


 黄德宽主编: 《古文字谱系疏证》( 第三册) ,第 2271 页; 何琳仪: 《战国古文字典》( 下册) ,第 855 页。


 汤余惠主编: 《战国文字编》,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第 823 页。


 何琳仪: 《战国古文字典》( 下册) ,第 855 页。


 汤余惠主编: 《战国文字编》,第 961 页。
瑤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 《包山楚简》,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1 年,图版第 19 ~ 21 页( 前三字形) 。荆门市博物馆: 《郭店
楚墓竹简》,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8 年,第 5、
71 页( 后两字形) 。
瑥 林清源: 《战国燕王戈器铭特征及其定名辨伪问题》( 注释 23) ,

 第 3580 页。


 然此说似乎过于绝对,这种差异在不少字形上体现得并不明显。


 汤余惠主编: 《战国文字编》,第 814 页。


 黄德宽主编: 《古文字谱系疏证》( 第三册) ,第 2659 ~ 2660 页。


 罗福颐主编: 《古玺汇编》2748、 2750,第 263 页。
2749、

77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年第 2 期

古汉语 中 也 鲜 见 这 种 用 法⑨。 汤 先 生 后 又 将
二、文意解读
“我”改 释“戊 ”,训 戊 日 或 兵 器 铸 造 者 的 私
( 一) 九年将军张二月 瑠,
名
瑏 释字既误,其说亦不可信。
有研究者认为这是“燕国制器纪年一显著 对于“其 ”的意义、用法,何琳仪先生认为
特点,不仅纪年又纪月,且纪年与月份间加入主 相当于“所 ”瑡。 张玉金先生认为“用作结构助

造者的姓名、职官”①。 其说是。 燕器铭中既有 词”,“用法同‘之’”,“用于定中之间,可译为


这种“年 + 主造者 + 月 ”格式,如“八年大夫勋 ‘的’”瑢。黄盛璋先生认为“其 ”
瑏 当表该所属之
十三月”“十年大夫乘八月丙辰 ”②; 又有“年 + 工匠等 。沈融先生认为“其 ”表示“溥 ( 作者


月 + 主造者”格式,如“十三年正月豫左乘马大 按: 该书释“溥”) 宫”工官“我 ”属下的 ( 工匠 ) ,


夫”③、“廿二年三月右陶尹”“十八年十二月右 “献”为 工 匠 名,铭 文 性 质 属“物 勒 工 名 ”瑏 瑤
。

陶尹”④。对比可知“九年将军张二月 ”实当作 张、黄、沈对文意的理解一致。这两种解释都是


“九年二月将军张 ”理解。 总之,“九年”“将军 瑥,但 若 训
有问 题 的。 前 一 用 法 虽 见 于 古 书

张”及“二月 ”之间当从何琳仪、林清源先生断 “其”为“所”,就得将“传宫我 ”理解为“献 ”的


开为宜。或将“张二月 ”连读作为将军名⑤,显 主语,而前面的将军与献物者某宫职官并列令
误。将军张,燕国张姓将军,不详。“将军 ”在 人费解,与类似的燕器铭文相比,其格式也颇为
“张”前,是“大名冠小名 ”结构,与典籍中所见 异常。燕器铭中虽有后一用法的“其” 瑦,
瑏 如“郭
“卜偃”( 《左 传 · 僖 公 三 十 二 年》) 、“医 缓 ” 大夫其家 珍 也 ”( 郭 大 夫 甑) 、“襄 安 君 其 瓶 ”
( 《成公十年》) ⑥、“庖丁”( 《庄子 · 养生主 》) 、 ( 襄安 君 瓶) 、“右 工 尹 青,其 工 竖 ”( 郾 王
“匠石”( 《徐无鬼 》) ⑦ 及战国兵器铭文中常见的 戈) 、“五大夫青,其工涅 ”( 八年五大夫弩机 )
“相邦某”“守某”“令某”“工师某”等结构相同。 等,但格式、句子构成明显与此处不同,不可混
( 二) 传宫我其献 为一谈。况且如果“献”真是“我 ”属下的工匠,
对于这部分的解读,是疏通铭文文意的关 从燕兵铭通例来看也不应没有任何职务称谓
键。汤余惠先生认为“ / ”假借为“传遽 ” ( 如“工”) 。有研究已指出此说的问题瑏

。

之“传”,活用为动词,与《左传·庄公九年》“宫 我们认为,解读文意的突破口是对该部分
丧戎路,传乘而归 ”用法相类,“传宫 ”即“乘传 几个词语的正确训释和语法结构的分析 。 首
车至宫”⑧。然“传乘而归 ”与“传宫 ”语法结构 先,“传宫”当视为一个双音节名词,今疑犹典
明显不同,其说不仅有增字为训之嫌,而且在上 籍中常见之“传舍 ”,乃传驿机构名,相当于后

① 杨博: 《河北地区所见先秦时期有铭兵器调查与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年,第 51 页。
② 何琳仪: 《战国文字通论》,第 102 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殷周金文集成》( 第八册) 11339,第 6105 页。
④ 王恩田: 《陶文图录》( 第四册) ,济南: 齐鲁书社,
2006 年,第 1728 页。
⑤ 吴镇烽: 《金文人名汇编( 修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年,第 297 页。
⑥ [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 清嘉庆刊本) ·春秋左传正义·僖公三十二年》( 第四册) ,北京: 中华书局,2009 年,第
4139 页。
3977、
⑦ [清]王先谦: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 新编诸子集成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年,第 28、
215 页。
⑧ 汤余惠 : 《九年将军张戈铭文补正》,《史学集刊》1984 年第 期。
4
⑨ “传乘而归”中的“归”是动词,故以连词“而”连接的“传乘”活用为动词无疑。“传宫”的“宫”则是名词,“传”若活用为动
词就必须增加至、到义动词才能支配受事宾语“宫”,如此难免增字为训。
瑠 陈世辉、

 汤余惠: 《古文字学概要》,第 259 页。


 何琳仪: 《战国文字通论》,第 304 页。


 张玉金: 《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第 517 页。


 黄盛璋: 《燕、齐兵器研究》,第 14 页。


 沈融: 《中国古兵器集成》( 上册)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5 年,第 243 ~ 244 页。


 裴学海: 《古书虚字集释》( 上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54 年,第 407 ~ 408 页。“其”字头下“‘其’犹‘所’也”条有详论。


 裴学海: 《古书虚字集释》( 上册) ,第 379 页。“‘其’犹‘之’也。一同口语之‘的’”条讨论了古书中所见“其”的这一用法。


 卢冀峰: 《河北出土商周青铜兵器铭文辑证》,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年,第 52 页。

78
周翔: 九年将军戈铭文新释

世的驿站、驿舍。《庄子 · 天运》: “仁义,先王 周金文集成》12096 王命虎符)


之蘧 庐 也。”注: “司 马 云: ‘蘧 庐,犹 传 舍 ( 15) 王命,命车 ( 驲) 。( 《近出 殷
也。’”①《史 记 · 外 戚 世 家》: “与 我 决 于 传 舍 周金文集录》1254 王命虎符)
中。”索隐: “传舍谓邮亭传置之舍。”《廉颇蔺相 ( 16) ( 传) ( 徙⑦) 之鉨( 玺)
如列传》: “舍相如广成传。”索隐: “广成是传舍 ( 17) ( 厝) 辱洰 ( 渠) 传鉨 ( 玺) ( 例
之名。”②“宫”在上古汉语中可训为房屋、居室 16、17 依次出自《古玺汇编》 0203、0288)
的通称,与“室”互训。《尔雅·释宫》: “宫谓之 例( 14) 之“传虡”,何琳仪先生认为旧受铭
室,室谓之宫。”邢昺疏: “古者贵贱所居皆得称 文类似的“王命龙节”( 《殷周金文集成 》12097、
宫。”③典籍中亦见“宫舍 ”连用,“舍”“室 ”异 12098、 12099、 12100、 12102) 影响误释为
12101、
文。《三国 志 · 魏 书 · 王 毋 丘 诸 葛 邓 钟 传 》: “传 赁 ( 任 ) ”,当 读 为“传 遽 ”。 其 说 是。 例
“郡有董卓坞,为之宫舍。”④《魏书 · 释老志 》: ( 15) “ ”字何先生认为是“牡 ”之异 体,“车
“其敕有司,于京城建饰容范,修整宫舍。”校勘 牡”即车马⑧。 李家浩先生则认为是“驲 ”字异
记云: “《册 府 》卷 五 一 五六七页 作 宫 室。”⑤ 知 宫、 体,驲指传车,故 节 铭“车 驲 ”连 言⑨。 当 从 李
舍、室浑言不别。关于燕国的传驿制度,燕符节 说。例( 16) “传徙 ”犹言转运、转徙瑏 ,
瑠 例 ( 17 )
铭文中有一鳞半爪的信息可资参考 : 之“传”亦当指传车 。“车驲 ”与“骑传 ”相对,


( 10) 传虡 ( 遽 ) 端 ( 瑞 ) ,戊夤 ( 寅 ) 舟 前者用车,后者用马,是传驿的不同形式。燕国


( 造) ,□身( 信) ,不□□。 既有骑传,亦当有车传。《陶文图录 》著录了一
( 11) 传虡 ( 遽 ) 端 ( 瑞 ) ,戊夤 ( 寅 ) 舟 批易 县 所 出“ ”字 单 字 陶 文 瑢。《玉 篇 · 辵

( 造) ,有身( 信) ,不句酋( 留) 。 部》: “ ,陟栗切,近。”瑏  与此陶文显为同形异


( 12) 传虡 ( 遽 ) 端 ( 瑞 ) ,戊夤 ( 寅 ) 舟 字。“ ”疑即“驲”之异体,燕文字材料中未见


( 造) ,有身( 信) ,不句酋( 留) 。 “驲”字及其他异体,“ ”当是“驲 ”的燕系写
( 13) 骑
( 传) 比 ( 矢) 。( 例 10 至 法。如此说不误,这批陶器应与燕下都传驿机
13 依 次 出 自《殷 周 金 文 集 成 》12104 ~ 构有关。铭文所记献戈事 ( 详见下 ) ,用驿车转
12106、
12091) 运的可能性较大。 传遽、骑传、驲与戈铭所谓
“传虡( 遽) ”为掌管传驿的职官,典籍中有 “传宫”或许存在某种隶属关系,它们是燕国传
记载⑥。“骑 ( 传 ) ”即驿马形式的传驿。 另 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战国楚符节铭文及玺文中亦有关于楚国传 其次,“献 ”当训为动词进献。《广雅 · 释
驿的记录,可作类比: 诂》: “献,进也。” 瑤《玉篇 · 犬部》
瑏 : “献,奉也,
( 14) 王命,命 ( 传 ) 虡 ( 遽) 。( 《殷 进也,上也。” “传宫 ”于此处应视为名词作状


① [清]王先谦: 《庄子集解》,第 127 页。


② [汉]司马迁: 《史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年,第六册 2380 页、第八册 2945 页。
③ [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释宫》( 第五册) ,第 5649 页。
④ [晋]陈寿: 《三国志》( 简体字本)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年,第 580 页。
⑤ [北齐]魏收: 《魏书·释老志》( 第八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年,第 3030、
3057 页。
⑥ 何琳仪: 《战国文字通论》,第 102 页。释文亦从之。
⑦ 李零: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研究补正》,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1988 年。
⑧ 何琳仪 : 《南越王墓虎节考》,《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1991 年第 期。
3
⑨李家浩: 《南越王墓车驲虎节铭文考释———战国符节铭文研究之四》,《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李家浩卷》,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第 71 ~ 78 页。


 刘钊: 《楚玺考释( 六篇) 》,《江汉考古》1991 年第 1 期。


 郑超: 《楚国官玺考述》,《文物研究》1986 年总第 2 期。


 王恩田: 《陶文图录》( 第四册) ,第 1665 ~ 1671 页。
瑣 [梁]顾野王: 《大广益会玉篇》,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年,第 50 页。
瑤 [清]王念孙: 《广雅疏证》,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年,第 46 页。
瑥 [梁]顾野王: 《大广益会玉篇》,

 第 110 页。

79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年第 2 期

语,表动作“献 ”的凭借,可译为“以传宫进献 ” 先生称为结构助词②。 然无论怎样定名,二戈


或“通过传宫进献”。最后,“我 ”为第一人称代 铭中之“O + 其 + V”与上述结构同类应该是没
词,“我其献”当作宾语前置理解,“其 ”为提宾 有问题的,“其”与“之”“是”“斯 ”在上古汉语
的标志,意即“献我 ”。 所献之物即此二戈,由 中意义、用法之相似也是很明显的。此外,甲骨
于铭文镌刻于戈上,故省略之。 前面的“将军 文中有如下几例③:
张”则为献的主语。 按现代汉语语序可调整为 ( 30) 贞: 射 以羌其用自上甲 至于
 
“将军张( 以 ) 传宫献我 ”。 这种肯定性陈述句 父丁。叀甲辰用。
中的“O + 其 + V”式宾语前置结构在先秦典籍 ( 31) 甲辰贞: 射 以羌其用自上甲
  
中尚未发现,不过有如下三种结构可作类比①: 至于父丁。叀乙辰用,伐四十。( 例 30、 31
第一,O + 之 + V 皆出自《小屯南地甲骨》636)
( 18) 吾 以 子 为 异 之 问,曾 由 与 求 之 ( 32) 丁卯贞: 以羌其用自上甲 至
   
问。( 《论语·先进》) 于父丁。
( 19) 我 且 贤 之 用,能 之 使,劳 之 论。 ( 33) 癸未卜, 贞: 马方其征在沚。
   
( 《韩非子·外储说下》) ( 34) 甲 辰 卜,争 贞: 我 伐 马 方,帝 受
( 20) 寡君其罪之恐,敢与鲁国之难? 
 ( 授) 我又( 佑) 。
(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 35) 丁酉卜,马其先,弗每。
( 21) 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 
 ( 36) 今日辛亥,马其先,不遘大[雨]。
( 22) 我一人之为,非为楚也。( 例 21、 
 ( 37) [叀]先马,其 雨。
22 皆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
( 38) 弜先马,其雨。
第二,O + 是 + V 
( 39) 弜先马,其每。
( 23) 四方是维,天子是毗。( 《诗经 · 
  ( 40) □未卜,[贞]: 众其丧。
小雅·节南山》) 
( 41) 乙酉卜,王贞: 不丧众。
( 24)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诗经 · 
  ( 42) 己亥卜,贞: 不丧[众 ]。( 例 32
鲁颂·閟宫》) 
至 42 依 次 出 自《甲 骨 文 合 集 》32028、6、
( 25) 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诗经 ·
 6664、27946、27949、27951、27955、27957、
唐风·山有枢》)
53 ~ 55)
( 26) 晋国不恤周宗之阙, 而夏肄是屏。
 其中,例( 30) 至 ( 32) “射 ”“ ”为人名,
( 27) 诸姬是弃,其谁归之? ( 例 26、 27
 “以”训进献,“射 以”“ 以 ”作“羌 ”的定语。
皆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第三,O + 斯 + V “射 以羌其用”“ 以羌其用 ”当作“用射 以
( 28)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诗经 · 羌”“用 以羌 ”解,意为用射 、 进献的羌奴

豳风·七月》) ( 献祭) ④。例 ( 33) “马方其征 ”与 ( 34) “伐马
( 29)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 《诗经 · 方”相对,例( 35) ( 36) “马其先”与( 37) 至 ( 39)

大雅·公刘》) “先马 ”相 对,例 ( 40) “众 其 丧 ”与 ( 41 ) ( 42 )
这三种 结 构 均 属 宾 语 前 置,其 中 的“之 ” “( 不) 丧众”相对,可知这些甲骨文之例均为宾
“是”“斯”一般称作复指代词,杨伯峻、何乐士 语前置。它们都与“我其献 ”结构一致,诚为此

① 此外,典籍中还有貌似“O + 厥 + V”构成的宾语前置,如“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此厥不听,人乃训之”( 《尚书·无


逸》) 。但其谓语动词前有否定词,实际上属传统的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因而形式虽相似却不能与这三种及“我其献”视为同一
类宾语前置。
② 杨伯峻、何乐士: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修订本)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01 年,第 799 页。
③ 胡厚宣: 《甲骨文合集释文》,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曹锦炎、沈建华: 《甲骨文校释总集》,上海: 上海辞书
出版社,2006 年。
④ 刘翔等: 《商周古文字读本》,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9 年,第 31 ~ 33 页。

80
周翔: 九年将军戈铭文新释

类宾语前置的有力佐证。尤其例 ( 42) “ ① 众其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当与燕国独特的历史


丧”与“将军张〔传宫〕我其献”句子结构基本一 文化有关。有研究认为,殷商文化对幽燕地区
致,只是后者在主语和前置的宾语之间多了一 有深远的影响⑥。 更有学者指出,该地区曾为
个作状语的名词。 此外,传世文献与甲骨文中 殷东迁移民长期统治,留下了大量殷商文化遗
还存在“其 + O + V”式宾语前置及没有任何标 址并长期保留殷商文化色彩⑦。 另一方面,燕
志的名词宾语前置句式②,亦可作为“O + 其 + 国长期偏安于北方,与中原各国的接触和交流
V”式存在的类推依据。 有限,处于相对隔绝状态。 史书中关于燕国的
需要指出的是,上所举例证中,传世文献之 记载 有 不 少 空 白,早 期 燕 君 世 系 有 多 处“断
例显然都是肯定性陈述句。至于甲骨卜辞的命 档”,
“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的漫长历史《史
辞是否问句,裘锡圭先生在《关于殷墟卜辞的 记 燕召公世家》仅一笔带过⑧。 进入战国阶段
·
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 》一文中所论甚详③。 结 的相当一段时间,
关于燕国的历史记录也比较简
论是“在殷墟卜辞的全部命辞里,我们现在能 单。直到燕易王称王、燕王哙禅让,燕国才开始
够确定是问句或非问句的命辞只占一小部分。 活跃于战国历史舞台。长期孤悬于北方导致燕
在承认问句可以不带句末疑问语气词的前提 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大大滞后,
文化也呈现出保守
下,大部分命辞可以看作陈述句,也可以看作是 倾向。结合这一历史文化背景,
上述战国燕铭文
非问句”。故甲骨文之例亦可视为肯定性陈述 语言中存在殷商遗风的现象就不难解释了。
句。因此这些例证并非传统意义上疑问句、否 总之,“我 其 献 ”的 宾 语 前 置 身 份 当 无 疑
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用来证明“我其献 ”属宾语 问,该结构在目前所见讨论宾语前置的语法论
前置结构是没有问题的。 著中鲜有涉及。这不长的铭文同时使用了名词作
这里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戈铭中出 状语和相对罕见的宾语前置,
语言学价值不言自
现的“O + 其 + V”式宾语前置结构在同时期的 明,
研究上古汉语应对此二戈铭予以足够的重视。
传世和出土文献中找不到例证,反而与相隔甚 最后,对进献对象“我 ”的身份作一番推测
远的殷 商 甲 骨 文 若 合 符 契 呢? 《西 清 古 鉴 》 性的探讨。为此,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
19. 8 壶铭文有“贝垚侯怳亓 ( 其 ) ( 锲 ) 也 ”的 动词用了“献”。《尔雅 · 释诂下》: “珍、享,献
内容④,“其”亦位于人名和动词之间,所不同的 也。”邢昺疏: “释曰: 致物于尊者曰献。”⑨《字
是此处“贝垚侯怳 ”是主语,“锲 ”是谓语,该句 汇· 犬部》: “献,凡以物相馈,下之于上曰献,
属“S + 其 + V”结构,“其 ”作助动词,修饰谓语 上之于下曰赐。”瑏  其二,
瑠 进献的过程中动用了
动词,意即贝垚侯怳锲 ( 锲刻铭文 ) 。 这种用法 “传宫”这样的国家机构。 其三,二戈均出于燕
的“其”亦见于甲骨文⑤。可见燕国铭文语言确 国故都遗址,如果中间没有发生二次转移,其进
实含有一定程度的殷商色彩。 献对象当在都城。综合这三点可知,“我 ”应是

① 人名或方国名,字不识。
② 张玉金: 《甲骨文语法学》,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1 年,第 149 ~ 150 页; 齐航福: 《殷墟甲骨文宾语语序研究》,上海: 中西书
2015 年,第 54 ~ 55 页。
局,
③ 裘锡圭: 《裘锡圭学术文集( 1) ·甲骨文卷》,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第 309 ~ 337 页。
④ 何琳仪: 《战国文字通论》,第 102 页。
⑤ 于省吾: 《甲骨文字释林》,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年,第 427 ~ 430 页。
⑥ 王彩梅 : 《燕国简史》,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2001 年,第 269 ~ 271 页。
⑦ 常征: 《古燕国史探微》 ,聊城: 聊城地区新闻出版局, 1992 年。该书“( 十一) 殷人东迁概测”详细讨论了这一问题,列举了
如赤峰夏家店文化、昌平雪山村二期文化、敖汗旗大甸子青铜文化,以及大连、沈阳、长春、乌苏里江沿岸的殷文化遗迹,丰润县发
现的殷人古鼎; 这一地区居民后世沿袭“殷人色尚白”的习俗,沿用“以建丑之月为岁首”的殷人历法及商句兵铭“大兄”这类的称
呼; 因殷人迁徙而产生的大量古地名等是殷人迁居、统治此地和当地保留殷商文化的证据。
⑧ [汉]司马迁: 《史记》( 第五册) ,第 1867 页。
⑨ [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释诂下》( 第五册) ,第 5605 页。
瑠 [明]梅膺祚: 《字汇》,

 《字汇 字汇补》,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 年,第 284 页。

81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年第 2 期

居于都城,享有接收国家传驿机构进献兵器资 然则“余一人”“予一人”“我一人”“我 ”皆
格的位高权重之人。在著名的鄂君启车节铭文 上古君王自称,戈铭所谓“我 ”可能就是当时的
中,楚王明确规定鄂君启“母 ( 毋 ) 载金、革、黾 燕君。二戈铭均系刻款,殆张将军通过传驿机
( 篃) 箭 ”。 之所以做如是限定,主要是因为这 构进献兵器给燕君,燕君接收后作铭以补记之。
些货物可以用来制造兵器或本身就是兵器 。可 当然,按燕兵铭常例,应是燕君挂名而由他人为
见楚国对贵族掌握军备物资规范甚严①,贵族 之,与常见的燕君作器内容铭文类似。 据燕器
不能轻易通过国家机构或公共设施公开运输兵 铭“年 + 主造者 + 月 ”的格式,张将军很可能是
器。在这方面,燕国的情况大概也不会有很大 主造者,但也不排除仅仅是进献者而套用此格
差异,因此戈铭所谓“我 ”恐怕不能是某位燕国 式的可能。 这些都是可以再进一步讨论的问
贵族或重臣。鉴于燕兵铭之第一责任人大多为 题,对于文意的理解并无实质性影响 。
燕君②,再结合上述结论,“我 ”可能就是燕君的 综上所述,二戈铭的最终译文当为: 九年二
自称。先秦时代君王有称“余 / 予 / 我一人 ”者, 月,张将军通过传宫进献 ( 此戈 ) 给我。 或者:
胡厚宣先生指出: “由甲骨卜辞来看,自殷武丁 九年二月,张将军通过传宫进献给我( 的戈) 。
以迄帝辛,余一人 …… 已为国王一人所专用的
三、结 语
称号”,“从商汤盘庚武丁以迄周之列王,只有
天子才 可 以 称‘余 一 人 ’。”③《礼 记 · 玉 藻 》: 战国时期君王、贵族、官员督造兵器之事在
“凡自 称,天 子 曰 予 一 人。”④《尚 书 · 泰 誓 》: 兵器铭文中记载甚多,也有所获兵器补刻铭文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正义曰: “若不教百姓, 的情况,但像此二戈铭这样由中央补记地方传
使有罪过,实在我一人之身。”⑤据统计,《尚书 》 驿献兵的记录还是很罕见的。燕国传世史料相
中周天子和周公⑥共有 26 次用“我一人”“余一 对有限,戈铭成为了解和研究其传驿制度不可
人”自称⑦。此外,典籍及金文还屡见君王自称 多得的一手材料。 如本文所考论无误,至少表
“我”。《尚书 · 酒诰》: “王曰: ‘封,我西土棐 明: 第一,燕国有用传驿机构在地方和中央之间
徂邦君、御事、小子,尚克用文王教,不腆于酒。 运输兵器的做法; 第二,燕君除了督造兵器外,
故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王曰: ‘封,我闻惟曰 还会对地方进献的兵器成品“督作铭文 ”,与一
……’”《盘庚》: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⑧ 大 般意义上的“物勒工名”或“物勒主名 ”都不同。
盂鼎: “王 若 曰: ‘…… 我 闻 殷 述 ( 坠 ) 令 ( 命 ) 凡此,足见燕国对军事装备事业的重视程度 。
……今我隹( 唯) 即井 ( 型) ( 禀) 于玟 ( 文 ) 王 这两件戈铭文虽然不长,内涵却 很 丰 富。
正 德。’”毛 公 鼎: “王 曰: ‘…… 命 女 ( 汝 ) 不仅对战国文字和上古汉语研究弥足珍贵,同
( 乂) 我邦我家内外 …… 俗 ( 欲 ) 我弗乍 ( 作 ) 先 时也为研究战国时期燕国的传驿和勒铭制度提
王忧。”⑨秦公镈: “秦公曰: ‘我先且 ( 祖 ) 受天 供了生动史料。
令( 命) ,商( 赏) 宅受或( 国) 。’”
责任编校: 徐玲英

① 于省吾: 《“鄂君启节”考释》,《考古》1963 年第 8 期。陈 伟: 《〈鄂君 启 节〉与楚 国 的 免 税 问 题》,《江 汉 考 古》1989 年


第 期。
3
② 由于燕兵铭中君主除称“燕王”外, 还有称“燕侯”的,为避免表述不准确,文中一律统称“燕君”。
③ 胡厚宣: 《释“余一人”》,《历史研究》1957 年第 1 期。
④ [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 第三册) ,第 3217 页。
⑤ [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 第一册) ,第 385 页。
⑥ 周公乃辅政重臣,在辅政期间实际上代行了天子职权,非一般贵族、臣子所能比拟。
⑦ 李香平: 《重释“余一人”》,《考古与文物》2003 年第 1 期。
⑧ [清]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 第一册) ,第 438 ~ 439、
357 页。
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殷周金文集成》,第一册 312 页、第二册 1517、
1541 页。

8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