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中国语文 2021 年第 1 期( 总第 400 期)

据出土及传世文献
*
说上古汉语中“继承 ”义的“序 / 叙 ”
蒋 文

提要 上古汉语中动词“序 / 叙”可表“继承”,这一义项此前未见明确系统地揭示。本文认
为,春秋金文及战国竹书中一些从“予 / 余”得声之字所记录之词就是“继承”义的“序 / 叙”,
传世的西汉以前的文献中有一些“序 / 叙”也应理解为“继承”。
关键词 序 叙 词义 上古汉语

1. 引言

上古汉语中“次序”义的名词“序”,用为动词后有不止一种用法,最常见的是表示“排列次
序”义,带宾语。如《汉语大词典》所举的“序宾以贤”( 《诗经·大雅·行苇》) 、“以岁时序其祭
祀”( 《周礼·春官·肆师》) ,分别指排列“宾”和“祭祀”的次序。此类“序”在传世文献中也用
“叙”来记录,如《史记 · 夏本纪 》之“敦序九族 ”即《尚书 · 皋陶谟 》之“惇叙九族 ”。 此外,
“序”作动词时还可表“合于次序 / 有次序”,不带宾语,可用否定词修饰。如“文章比象,周旋序
顺”( 《国语·周语中》) 、“天子处位不端,受业不敬,言语不序,声音不中律”( 《大戴礼记 · 保
傅》) 。此种意义的“序”在典籍中亦可作“叙”,如“三危既宅,三苗丕叙”( 《尚书·禹贡》) 。
除以上两种外,作动词的“序”其实还有另外一种用法———表“继承 ”,并且同样可用“叙 ”
记录,可带宾语也可不带宾语( 以下用“序 ( / 叙 ) 继承 ”来表示这个词) 。“序 / 叙 ”的这一用法此
前未见明确系统地揭示,各种大型语文辞书也均未收录该义项。 本文先从几例东汉文献中的
“序 / 叙”出发,说明在当时“序 / 叙 ”可表“继承 ”; 继而考证出上古汉语中也存在这种意思的
“序 / 叙”: 春秋金文、战国竹书中一些从“予 / 余”得声之字所记录之词就是“序( / 叙) 继承 ”,传世
的西汉以前的文献中有一些“序 / 叙”也宜理解为“继承”。

2. 东汉文献中可以确定的“序( / 叙) 继承 ”

东汉( 或略晚①) 文献中有如下“序 / 叙”的用例:


( 1) 言禹平治水土,以有天下,启能承先志,缵叙其业,育养品类,故九州之物,皆可辩数,九功之德,皆有
次序,而可歌也。( 《离骚》王逸注)

* 本文核心部分( 3.2 小节) 初稿曾提交第六届《中国语文》青年学者论坛( 厦门大学,2018) ,与会学者提


供了许多宝贵意见,促使我进一步思考相关问题。后又与陈剑老师讨论,陈老师提示了清华简的相关材料,讨
论的过程也深化了我对“序 / 叙”词义的理解。较之旧稿,本文对观点作了一些修正,材料有大幅度的增删,结
构相应调整。撰写过程中曾向任荷请教,在此一并致谢。
① 例( 2) 出自裴松之注引《献帝传》,
时代略晚。徐冲( 2018) 认为《献帝传》撰作时代可能为曹魏明帝时。
2021 年第 1 期 · 97·
( 2) 昔我圣祖受命……历世承平,臣主无事。世祖中兴而时有难易……朕以不德,继序弘业,遭率土分
崩,群凶纵毒,自西徂东,辛苦卑约。(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献帝传》)
( 3) 昔在颛顼,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分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至于夏后、殷、
周,世序其官,皆精研术数,穷神知化。( 《太平御览·职官部》引应劭《汉官仪》)
这些“序 / 叙”所表示的显然是“继承 ”之意,先来看前两例。 文献中有“缵其业”( 《后汉
书·樊准传》) 、“纂其业”( 《汉书 · 律历志》《汉书 · 叙传》) 、“继其业”( 《吕氏春秋 · 上德 》
《春秋繁露·竹林》) ,可与例( 1) “缵叙其业 ”、例 ( 2) “继序弘业 ”对读。 既见“缵 / 纂其业 ”又
见“缵叙其业”、既见“继其业”又见“继序弘业 ”,可推知“缵叙”应大致等于“缵”、“继序”应大
致等于“继”,则“序 / 叙”与“缵”“继”当为近义连用,表“继承 ”一类意。 此外,典籍中还有“承
其业”( 《孔丛子·居卫》《昌言 · 损益》) 、“奉承弘业”( 《后汉书 · 丁鸿传 》李贤注引《东观汉
记》) ,表达的也是同一类意思。“承 ”亦与“序 / 叙 ”意近,例 ( 1) 的“缵叙 ”即与上一句“承先
志”之“承”相呼应。
再来看例( 3) “世序其官”。文献有“世其官”( 《汉书 · 王莽传》) ,“世其官 ”之“世 ”为动
词,表“继承”( 即《穀梁传·僖公五年》“世天下”之“世”) 。对比可知“世序其官 ”与“世其官 ”
总体意思应相近,只不过在“世序”中,“序”为动词表“继承”,而“世”表“世代、累代”修饰动词
“序”,可翻译为“世代继承”( 或“世”“序”皆表“继承”,意近连用) 。
联系比对相关文句后不难发现,这三例“序 / 叙 ”只能理解为“继承 ”; 换言之,可以肯定东
汉或略晚时“序 / 叙”可表“继承”之意。
从逻辑上来说,“序 / 叙”有“继承”义是合理的,应亦由其名词义“次序 ”引申而来: “次序 ”
义很容易引申出“依次序做 ”义; 在一个前后有序的队列中,如果站在排在后面的人的角度,
“依次序做”就是跟在排在前面的人之后,前面的人做某事,位于后面的人就继续做某事; 那么
从次序在后者的角度来看,由“依次序做”引申出“接着做”,再进一步引申出“继承 ”义是颇为
自然的。这一过程可表示为:
( 先后相继的) 次序 > 依( 先后相继的) 次序做 > ( 后面的人) 接着( 前面的人) 做 > 继承
兼有“次序”“继承”两义非“序 / 叙 ”所独有,可与之类比的还有“次 ”和“承”。“次 ”表“次第、
次序”之例多见; 同时亦可表“依次接替”( 《汉语大词典》举《汉书·元后传》“平阿侯谭次将军
矣”) 。“承”可表“继承,接续”( 《诗经·秦风 · 权舆》“不承权舆”、《诗经 · 小雅 · 天保》“无
不尔或承”、《尚书·盘庚》“今不承于古 ”) ; 又可表“次第,顺序”( 《左传 · 昭公十三年》“及
盟,子产争承”杜预注: “承,贡赋之次。”) 。②
总之,东汉文献中已见到非常确定的“序 ( / 叙) 继承 ”之例,“序 / 叙”由“次序 ”义引申出“继
承”义也符合逻辑。问题是: 如果再往上推,上古汉语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用法的“序 / 叙 ”呢?
是否可以在时代更早的文献中找到“序( / 叙) 继承 ”的身影呢?

3. 春秋金文及战国竹书所见“序( / 叙) 继承 ”

“序( / 叙) 继承 ”这个词其实存在于早期出土文献中 ———春秋铜器铭文曾伯 壶之“ ”、配


儿钩鑃之“ ”、 巢镈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祭公之顾命》之“舒”及《厚父 》之“ ”所

② “序 / 叙”和“次”由“次序”义引申出“继承”义,“承”则由“继承”义引申出“次序”义( 或为临时活用,
表“次序”义) 。
· 98· 中 国 语 文
记录之词皆为“序( / 叙) 继承 ”。本节将逐一进行讨论。
首先需统一说明的是: “予”( “序 ”之声符 ) 和“余”( “叙 ”之声符 ) 上古声韵皆近 ( 以母鱼
部) ,“予”声字和“余”声字发生关系之例出土和传世文献中极多见,可参看高亨 ( 1989: 834 -
838、 844) 、白于蓝( 2012: 190 - 191、
840、 193 - 195) 。本节所讨论的“ ”“ ”“ ”“舒”“ ”诸
字或从“予”得声、或从“余”得声,它们读为“序 / 叙”从音理和通假例两方面来说皆自然直接。
以下各小节不再重复进行这方面的论证 。
3.1 曾伯 壶之“ ”
近年新发现的曾伯 壶为春秋早中期器,铭文中有一个“ ”字,所在辞例为:
( 4) 唯王八月,初吉庚午。曾伯 神圣孔武,孔武元夷,克逖淮夷。余温恭且忌,余为民父母。惟此壶
章,先民之尚( 常) ,余是 ( 序 / 叙) 是则,允显允異( 翼) 。用其鐈镠,唯玄其良,自作尊壶,用孝用
享,于我皇祖,及我文考,用锡嘏眉寿,子孙永宝。
“ ”字发掘者误释为“懋 ”,御简斋 ( 董珊 ) ( 2018) 改释为“ ”。 沈培 ( 2018: 20) 认为
“ ”当读为古书中训“顺”的“序 / 叙”,谓:
古人所用“是 A 是 B”句式,两个“是×”可以理解为有先后相承的关系,如“是效是则”,可以理解
为“效而则之”。《史记·宋微子世家》: “曰: 王极之傅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凡厥庶民,极之傅言,
是顺是行。”马融解释“是夷是训”曰: “是大中而常行之,用是教训天下,于天为顺也。”王肃解释“是
顺是行”曰: “民纳言于上而得中者,则顺而行之。”准此,铭文“是 是则”可以理解为“ 而则之”。
“ ”或可读为“序”或“叙”。《经义述闻·书·百揆时叙》: “《大戴礼·保傅》篇曰: ‘言语不序。’《国
语》曰: ‘周旋序顺。’序,亦顺也。……‘序’与‘叙’同。”
“ ”从“予”得声,通“序 / 叙”完全没有问题,沈文将“ ”和文献中的“序 / 叙 ”联系应可信。 不
过,铭文中“ ”所记录的“序 / 叙”词表示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沈文以“顺 ”解“序 / 叙 ”,处理
得较为模糊。《经义述闻》中列举了很多“序 / 叙 ”的文例,王氏父子皆以“顺 ”训之,但以今天
的眼光来看,这些“序 / 叙 ”并不单纯,表达的并不全然是同一种意思。 沈文只节引《大戴礼
记·保傅》“言语不序”、《国 语 · 周 语》“周 旋 序 顺 ”两 条,给 人 的 感 觉 似 乎 是 铭 文 之“
( 序 / 叙) ”与这两例“序 ”的用法最为接近。 然而这两例“序 ”应为“合于次序 ”义,铭文之“
( 序 / 叙) ”恐怕难以按照这种意思去理解。
我们认为,和“则 ”( 意为效法 ) 连用的动词“ ( 序 / 叙 ) ”宜理解为“继承 ”。 前置宾语
“是”指代“序 / 叙”和“则”的对象,也就是前一句里的“先民”( 即古人) 。铭文“惟此壶章,先民
之尚( 常) ,余是 ( 序 / 叙) 是则,允显允異( 翼) ”这几句的大意是: 这些壶所章明显扬的 ( 即铭
文开头所列举的“神圣孔武”“孔武元夷”“克逖淮夷”“温恭且忌”“为民父母”这些曾伯 的功
业和德行) ,是古人的常道、常态 ( 即在古人那里是常见的、正常的 ) ,我继承并效法了他们,敬
敏又恭敬 ③。这段话其实是曾伯 的自谦之语,表明自己能有这些功和德,并没有什么了不
起,只不过是继承接续古人、恭敬小心地照着做罢了。
3.2 配儿钩鑃之“ ”、 巢镈之“ ”
除曾伯 壶外,还有两件春秋铜器的铭文也使用了“序 ( / 叙 ) 继承 ”这个词。 我们认为,配
儿钩鑃铭末句“先人是 ”之“ ”、 巢镈铭末句“永宝是 ”之“ ”所记录之词皆为“序
( / 叙) 继承 ”。本小节是本文最重要的创新点,所讨论的问题也比较复杂,将着重论证。

③ “壶章”的理解从沈培( 2018: 20) 。关于“显”和“翼”的理解,参看沈培( 2018: 21) 。


2021 年第 1 期 · 99·
前人在解释配儿钩鑃、 巢镈两铭末句时,往往会联系仆儿钟铭末句一起考虑,这种联系
的建立其实很大程度上误导了配儿钩鑃“ ”、 巢镈“ ”的读解方向。 为了切断这种错误的
联系,有必要将仆儿钟一并纳入本节的讨论 。
三器铭文释文如下:
( 5) 初吉庚午。吴王□□余□元子配儿曰: 余笃壮于戎功且武,余毕恭畏忌,余不敢 。择厥吉金,玄
镠 铝,自作钩鑃,以宴宾客,以乐我诸父。子孙用之,先人是 。( 配儿钩鑃)
( 6) 唯王正月初吉庚午。 巢曰: 余攻王之玄孙,余詨子。择厥吉金,自作龢钟,以享以孝于我皇祖。至
于子孙,永宝是 。( 巢镈)
( 7) 唯正九月初吉丁亥。曾孙仆儿,余逋斯于之孙,余兹咎之元子曰: 於呼敬哉,余义楚之良臣, 之慈
父。余赖 儿得吉金镈铝,以铸龢钟,以追孝先祖,乐我父兄,饮食歌舞。孙 = ( 子孙) 用之,后民是
语。( 仆儿钟)
3.2.1 配儿钩鑃、 巢镈、仆儿钟三器铭文末句的一般理解
前人多认为上引三篇铭文末句之间存在关联 。 三器之中,仆儿钟最早发现 ( 此器出土于
清末) 。学者在研究配儿钩鑃铭时,多认为配儿钩鑃末句“子孙用之,先人是 ”类似于仆儿钟
之“子孙用之,后民是语”,如: 沙孟海( 1983: 341) 谓二句“文例相同 ”; 董楚平 ( 1992: 70) 谓“句
式、 语意”相仿; 施谢捷( 1998: 533) 谓两铭中的“是”均“复指前置之宾语 ”; 乐游 ( 刘钊 ) ( 2014:
68) 谓“句式、位置皆近同”。此外,学者们在考释最晚出的 巢编钟铭文时,也多将其末句与
仆儿钟、配儿钩鑃铭末句比照,如: 谷建祥和魏宜辉( 1999: 71) 谓“永宝是 ”与“后民是语”“先
人是 ”二句“句式、文字相似”; 冯时( 2000: 77) 谓 巢镈铭和配儿钩鑃、仆儿钟“祝嘏内容一
致,是当时习语”。
关于这三句的句意,此前有不同理解。总的来看,分歧主要集中在三句最末之字记录的是
不是同一个词、到底是 什 么 词。 目 前 接 受 度 最 高 的 看 法 是 将 三 铭 末 字 统 一 读 作“娱 乐 ”之
“娱”,如陈英杰 ( 2008: 670) 即明确持此观点。 学者在引用这三器铭文时,也多直接在“语 ”
“ ”“ ”后直接括注“娱”。此说由董楚平( 1992: 70、 301) 最早提出,他将仆儿钟“后民是语 ”
和配儿钩鑃“先人是 ”之“语”“ ”读作“娱”; 谷建祥和魏宜辉( 1999: 71 - 72) 从之,继而将
巢镈之“ ”也读为“娱”。不过,将“语”“ ”“ ”都读为“娱”之后,它们各自所在的文句具体
应怎么分析理解、“语”“ ”“ ”前面的代词“是”所指为何,几位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意见。
上述主流看法之外,当然也有一些其他意见。 例如,曹锦炎 ( 2007: 32) 认为配儿钩鑃之
“ ”为“予 ”之“繁构 ”,训为“授予”“给予 ”( 循此思路,“是 ”应视作代词、指器 ) 。 施谢捷
( 1998: 533) 认为“ ”为“誉”之“异构”,“先人是 ”即“ 先人”,称颂先人之意,并谓“是 ”复
指前置之宾语; 又在“语”后注“御”( 可见他认为“ ”“语”记录的并非一词 ) 。 黄锦前 ( 2011)
认为 巢镈之“ ”当读为“余 ”、训“长久 ”。 董珊 ( 2014: 80 - 81) 提出 巢镈之“ ”或可读为
“豫”; 又谓配儿钩鑃“ ”从施说读为“誉 ”固然可通,也可读为“豫 ”或“愉”“娱 ”,训为乐; 他
将配儿钩鑃之句理解成“用此句鑃在祭祀中娱乐祖先”,谓: “两周编钟铭文常见用编钟‘喜侃 ’
‘侃乐’前文人或先王的话,‘先人是 ’疑即‘喜侃前文人’的意思。”
3.2.2 统一读作“娱”存在的问题
如依照一般看法,将“后民是语”和“先人是 ”“永宝是 ”统一解释,把“语 ”和“ ”“ ”
皆读作“娱”,是有缺陷的。首先,虽然配儿钩鑃“子孙用之,先人是 ”和仆儿钟“子孙用之,后
民是语”出现的位置一致、句式结构也完全相同,但无法忽视的是———“先人”和“后民”毕竟是
· 100· 中 国 语 文
反义词,两句所表达的语义方向很可能并不一致。 春秋铜器铭文使用“NP 是 V”这个句式的
例子有不少,“是”后所接动词有多种,各句中“是 ”的句法功能、“是 ”的所指也并不单一。 因
此,恐怕很难认定“先人是 ”和“后民是语”一定要统一作解。 其次,“语 ”和“娱 ”固然声韵皆
近可以相通,“ ”“ ”的声母则与“娱 ”有一定距离———“ ”“ ”的声符“予”“余 ”为舌音
( * l-) ,“娱”的声母则为牙音( *
-) ,“ ”“ ”和“娱”若要通假,语音上其实并不密合。
这里还需附带讨论一下董珊( 2014: 80 - 81) 提出的“豫”或“愉”的读法。在意义方向的把
*
握上,此读法和“娱 ”并无本质差异; 在语音上,由于“豫”“愉 ”声母也是舌音 ( l-) ,要优于
“娱”。但是,读“ ”“ ”为“豫”或“愉”也存在较大问题———董文在论证时将“两周编钟铭文
常见用编钟‘喜侃’‘侃乐 ’前文人或先王的话 ”拿来和“先人是 ”对比,恐不恰当。“喜侃 ”
“侃乐”前文人或先王的铭文全部都出现在作器后描述用途的那一段 ( 相当于配儿钩鑃“以乐
我诸父”、仆儿钟“乐我父兄”这个位置 ) ,而不在铭末。 所以,参照“喜侃前文人 ”一类铭文去
考虑“先人是 ”“永宝是 ”的理解,这个方向并不太合适。
基于以上所述,我们不禁怀疑旧有解读的合理性。 如果抛开成见,“先人是 ”“永宝是
”“后民是语”三句似乎不宜贸然地等量齐观; “ ”“ ”“语 ”是否要全部或部分读为“娱 ”,
值得重新考虑。下面谈谈我们对这三句句意的理解 。
3.2.3 巢镈“至于子孙,永宝是 ”应与“极于后民,永宝效之”“永保之用享,子孙是则 ”
联系
我们注意到春秋金文中有两类铭文与 巢镈“至于子孙,永宝是 ”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第一类是“极于后民,永宝效之”,见于春秋中晚期郑太子之孙与兵壶 。
( 8) 唯正五月初吉壬申。余郑太子之孙与兵,择余吉金,自作宗彝。其用享用孝,于我皇祖文考。不懈
春秋岁尝,余严敬兹禋盟。穆穆熙熙,至于子子孙孙。三拜空首于皇考烈祖,俾万世无期,极于后
民,永宝 ( 效) 之。( 郑太子之孙与兵壶)
“极于后民,永宝 之”应贯上而读,和“万世无期”一样,皆为“三拜空首于皇考烈祖”后由
“俾”引出的祈求之内容。李学勤( 2001: 2) 指出“极于后民”即“至于后人”,并将“ ”读为“效
法”之“效”。王人聪( 2002: 238 - 239) 将此句解释为“器主之后人应当永远宝用此壶,并向先
人学习。”即认为后民效法的对象是先人。按: 具体到此铭而言,被效法的先人就是器主,“之 ”
所指代的是器主及其美善德行( 即“不懈春秋岁尝”“严敬兹禋盟”之类) 。
我们发现,“极于后民,永宝效之 ”与 巢镈“至于子孙,永宝是 ”高度吻合,应建立联
系———它们在铭文中出现的位置一致,语句也几乎严格对应: “极于 ”对应“至于”( “极于 ”是
一种极端的“至于”,即“至于最远的”) ,“子孙”对应“后民”,“永宝 ”对应“永宝 ”,前置代词宾
语“是”对应后置代词宾语“之”。④ 这种坚实的对应不由使人怀疑,“至于子孙,永宝是 ”也
应往子孙仿效器主及其德行这个方向考虑 。
第二类铭文是“永保之用享,子孙是则”,见于以下三器。
( 9) 正月尽期吉辰。不忒竞孙旟也,作铸 彝。追孝缵尝,龏持明德,卲事辟王,戡翦不服。永保之用
享,孙 = ( 子孙) 是 ( 则) 。( 竞孙鬲)

④ 这种前置和后置的差异,或许可视作上古汉语“是”“之”作宾语时有所分工的体现或遗留。裘锡圭
( 2015b: 46-47) 指出: “在西周春秋时代( 春秋晚期也许要除外) ,代词‘是’用作宾语时必定置于动词或介词
之前。”而西周时期“之”偶见用在动词之前的例子,一般出现在动词之后,参看姚振武( 2015: 446-449) 。
2021 年第 1 期 · 101·
( 10) 正月尽期吉辰。不忒竞孙,不服。永保之用享,孙 = ( 子孙) 是 ( 则) 。( 竞孙壶)
( 11) 正月尽期吉辰。不忒竞孙,不服⑤。永保之用享,孙 = ( 子孙) 是 ( 则) 。( 竞孙不命器)
此三器时代为春秋晚期至春秋战国之际 ,系同人所作之器。( 10) ( 11) 为( 9) 之节略版,即
省去了“旟也……戡翦”这部分。⑥ “子孙是则 ”之“则”,一般皆理解成效法,与“永宝效之 ”之
“效”意思相近,《诗经·小雅·鹿鸣》“君子是则是傚”中“则”“傚 ( 效 ) ”并举,亦可为证。“子
孙是则”之“是”,董珊( 2012) 认为指代铭文前半部分的“追孝缵尝,恭持明德,卲事辟王,戡翦
不服”四层意思、“子孙是则”是让子孙效法器主的这些作为。 按: “是 ”相当于“永宝效之 ”的
“之”,指代器主及其美善德行。
和前面讨论的“极于后民,永宝效之”一样,“永保之用享,子孙是则 ”亦位于铭末,承载的
信息量、表达的总体意思也与之接近 ( 皆为对子孙后民的期许,希望他们永远地“保 / 宝 ”⑦ 器
并且法效器主及其德行) ,只不过在具体表述方面有所差异。“永保之用享,子孙是则 ”和 巢
镈“至于子孙,永宝是 ”虽然没有形式上的完美对应,但若以“极于后民,永宝效之 ”为桥梁,
不难推出“永保之用享,子孙是则”和 巢镈“至于子孙,永宝是 ”之间很可能也存在关联,只
是略隐晦一些。
总之,在考虑 巢镈“至于子孙,永宝是 ”的理解时,应联系春秋金文中的“极于后民,永
宝效之”和“永保之用享,子孙是则”。“极于后民,永宝效之 ”和“至于子孙,永宝是 ”在形式
上的高度对应,使我们坚信这种联系的建立是正确的。 既然如此,“ ”所记录之词就必然与
“效”“则”在意义上存在某种联系。 换言之,在考虑“ ”的读法时,宜从那些与“ ”音近、与
“效”“则”意思相关的词里去找。
3.2.4 “ ”“ ”的读法及 巢镈、配儿钩鑃、仆儿钟三器铭文末句新解
我们认为,“ ”所记录的这个词就是“序 ( / 叙 ) 继承 ”。 一方面,“ ”从“余 ”得声,读为
“序 / 叙”自然直接; 另一方面,“序 / 叙”( 继承) 和“效”“则”( 效法) 意义上存在关联,曾伯 壶
“是 ( 序 / 叙) 是则”中“序 / 叙”和“则”并举即为明证。
巢镈“永宝是 ( 序 / 叙) ”和郑太子之孙与兵壶“永宝效之”一样,实际揉合了两层意思:
一层是就器而言,希望后代子孙的态度是要“永宝”,这类意思在铜器铭文中最为常见; 另一层
意思则是就“之”所指代的器主及其德行而言,希望子孙后代要继承、要法效。 由于动词“宝 ”
的宾语被省略了,容易让人误以为“宝”和“效”“ ”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指器,从而影响了对句
意的把握。而竞孙鬲等三器的“永保之用享,子孙是则 ”则是将这两层意思分开、清楚完整地
表达了出来,各自加宾语“之”和“是”,相对而言就不容易被误解了。
总之, 巢镈“至于子孙,永宝是 ( 序 / 叙 ) ”的意思是: 直至后代子孙,要永远地珍爱 ( 或
永远地保有) 这件器物,要继承器主及其德行。
弄清了 巢镈“ ”的读法及所在之句的理解后,再去考虑配儿钩鑃“子孙用之,先人是
”和仆儿钟“子孙用之,后民是语”。我们认为,配儿钩鑃“先人是 ”之“ ”( 从“予 ”声 ) 记

⑤ 曹锦炎( 2010: 323) 公布这则材料时,将第二个“不”后之字释为“ ”,认为是“命”字繁构( 他认为


“不命”为人名,故将此器命名为竞孙不命器) 。按: 从拓本看此字当释为“服”。
⑥ 黄锦前( 2017: 136) 已指出( 10) 为( 9) “首尾的节录”。按: 将( 11) 中旧释为“ ( 命) ”之字改释为
“服”之后,( 11) 就与( 10) 铭文完全相同了,则( 10) ( 11) 皆为( 9) 之节略。
⑦ 金文中“永保”和“永宝”皆有,目前尚不能确定“保”和“宝”记录的是同一个词还是用各有当,如果
记录同一词,究竟是“珍藏、珍爱”之“宝”词还是“保有、拥有”之“保”词,有待研究。
· 102· 中 国 语 文
录的也是“序 ( / 叙 ) 继承 ”这个词。“ ( 序 / 叙 ) ”前的代词“是 ”复指“先人 ”,点明了“序 ”的对
象,“先人是序”犹言“序先人”( 继承先人) ; “子孙用之”的“之”也指代配儿钩鑃本身; “子孙用
之,先人是序”也是先说对器物要怎样,再说对先人要怎样,并将这两层意思分两个短句表达
出来,结构和竞孙鬲等的“永保之用享,子孙是则”一致。
仆儿钟“子孙用之,后民是语 ”则无法依照这种思路去理解。“子孙 ”和“后民 ”意近,故
“子孙用之”和“后民是语”两句可看作互文。根据现有的材料来看,“语 ”有两种可能的读法。
一,依照一般的看法读为“娱”。从通假上来说,没有问题; 从文意来看,考虑到他铭有“其子子
孙孙永日鼓乐兹钟,其永宝用”( 邢叔釆钟) 、“永宝用乐 ”( 子犯钟 ) ,读为“娱 ”应可行。 二,从
施谢捷( 1998: 533) 读为“御”。“御”在古书中可训为“用也 ”,如: 《楚辞 · 九章 · 涉江》“腥臊
并御”、《荀子·大略》“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庄子·说剑》“夫子所御杖 ”; 若此,后一句的动
词“语( 御) ”和前一句的动词“用”意思上更一致。无论采用哪种理解,“子孙用之,后民是语 ”
中的代词“是”和“之 ”所指代的肯定是仆儿钟本身。 如采用前一种读法,“子孙用之 ”中的
“之”是“用”的受事宾语,而“后民是语”中的“是”是“语( 娱) ”的方式、工具宾语( 即“娱 ”这个
动作所凭借的方式、工具是钟) 。若采用后一种理解,则“之”和“是”都是受事宾语。如果从句
式整齐的角度考虑,“语”读为“御”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现在对 3.2 节内容略作总结。本节讨论了配儿钩鑃、 巢镈、仆儿钟三件春秋铜器铭文末
句的理解,认为它们不应统一作解。 巢镈之“至于子孙,永宝是 ”应与郑太子之孙与兵壶
之“极于后民,永宝效之 ”、竞孙鬲等器之“永保之用享,子孙是则 ”联系; “ ”所记录之词为
“序( / 叙) 继承”,“是序 / 是叙”意为继承器主及其德行等。 配儿钩鑃“子孙用之,先人是 ”之
“ ”所记录之词亦为“序( / 叙 ) 继承”,“是 ”为代词宾语复指“先人 ”。 仆儿钟“子孙用之,后民
是语”之“语”可能读为“娱”,更可能读为训“用”的“御”。
综上所论, 巢镈“永宝是 ( 序 / 叙) ”及配儿钩鑃“先人是 ( 序 / 叙) ”为上古汉语之“序
( / 叙) 继承 ”又增添了重要的两例。
3.3 清华简《祭公之顾命》之“舒”
以上两节讨论的均是春秋金文所见“序 ( / 叙) 继承 ”,下面来看战国竹书中的例子。 清华简
《祭公之顾命》有如下之句,可与今本《逸周书·祭公》对读:
( 12) 呜呼! 天子, 丕则亡遗后[难],
监于夏商之既败, 至于万亿年,
参舒之。( 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简 14)
( 13) 呜呼! 天子、三公,监于夏商之既败,丕则无遗后难,至于万亿年,守序终之。( 今本《逸周书·祭
公》)
清华简整理者将简文之“舒”读为“陈述、叙述”之“叙”,将“参”理解为“检验 ”( 参看李学
勤,
2010: 177; 刘国忠,
2011: 147) 。季旭昇( 2013: 263) 解“参叙”为“参验遵循”,魏慈德( 2016:
13) 译“参叙之”为“参验承述此事( 历史教训) ”。
按,“至于万亿年”之语亦见于金文。 令狐君嗣子壶云: “至于万亿年,子之子,孙之孙,其
永用之。”叔卣云: “自今往,至于万亿年,汝日其赏勿替,乃功日引。”“万亿年 ”后所接的“永
用”( 永远使用) 、“勿替”( 不要废弃) 、“日引”( 一天天地延长延续 ) ⑧,传达的意思都属于“保

⑧ 金文中“勿替”“日引”亦有连用之例,如: “孙孙子子其万年永宝,用兹王休,其日引勿替。”( 簋)
“孙孙子子其万年永宝,用兹王休,其日引勿替,世毋忘。”( 卫簋) 传世文献有“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诗
经·小雅·楚茨》)
2021 年第 1 期 · 103·
持、不变化、延续”这个大方向。那么,《祭公之顾命》“参舒之”也宜优先往这个方向考虑。
简文之“舒 ”所记录之词应即“继承 ”义的“序 / 叙”。“舒 ”字从“舍 ”从“予”,“舍 ”( 从
“余”从“口”) 和“予 ”皆有资格作“舒 ”的声符,“舒 ”可读为“序 / 叙”。“参 ”的读法暂不能确
定,有可能记录的是表“长”“永 ”一类意的词,修饰动词“舒 ( 序 / 叙 ) ”。⑨ 《祭公之顾命 》这段
是祭公对穆王说的话,希望穆王借鉴已经发生的夏商败亡这件事,这样便可不给后代遗留祸
难,直到万亿年,能长久地继承它。简文“舒 ( 序 / 叙) ”的宾语“之 ”所指较虚,似可理解为周之
基业、周之所受之天命等。 今本《逸周书 · 祭公》“守序终之 ”可以印证这一解读。 孔晁注谓
“守其序而终之”,“守序终之 ”就是按照应有之次序直至不再延续,这和简文“舒 ( 序 / 叙 ) ”所
表达的“继承”之意相当接近( 本文第 2 节已分析过,“序 / 叙”的“继承 ”义应该就是从“依次序
做”“接着做”引申而来的) 。季旭昇( 2013: 263) 解“叙”为“遵循”近得之。
3.4 清华简《厚父》之“ ”
清华简《厚父》篇有两处“ ”:
( 14) 其在时后王之享国,肆祀三后,永 在服,惟如台? ( 清华简《厚父》简 4)
( 15) 惟时下民 帝之子,咸天之臣民,乃弗慎厥德,庸 在服? ( 清华简《厚父》简 7)
《厚父》的这两处文句虽然还有个别无法敲定的地方 ,但鉴于两个“ ”皆与“在服 ”搭配,
统一作解似无问题。清华简整理者读“ ”为“叙”,解为“次第”( 参看李学勤,2010: 113) 。 黄
泽钧( 2015) 将《厚父》的两处“ ”和 3.3 节讨论的清华简《祭公之顾命》“舒 ”、今本《逸周书 ·
祭公》“守序终之”联系起来,认为“表示依照辈份次序,一代传一代之义 ”。 郭永秉 ( 2015:
125) 认为简文之“在服”指王之“在服”,义近于“在位”,遂将“ 在服”和《诗经·周颂 · 时迈 》
“式序在位”联系,引余培林 ( 2007: 643) 说“序 …… 通绪,继也。 句言昊天使周继殷而在位
瑠,
也”
瑏 解“永叙在服”为“长久地于职事之中继续下去”。
我们赞同将“ ”( 从“余”得声) 、《祭公之顾命 》之“舒”、《时迈》之“序” 瑡 联系起来,
瑏 它们
记录的词即本文讨论的“继承”义的“序 / 叙”。
简文“序( / 叙) 在服”就是“继承而从事 ( 前王的 ) 职事 ”,即和前王居于相同的职位上、接
着做同样的职事,也就是继承王位、接着作王。 金文中意思相类的表达有不少,如: “更乃祖
服”( 簋) 、“更虢城公服 ”( 班簋) 、“更厥祖考服 ”( 觶) 、“缵 ( / 纂 ) 朕皇祖考服 ”( 逑盘 ) 、
“嗣乃祖考事”( 簋) 、“更乃祖考事 ”( 宰兽簋、畯簋、吕服余盘) 、“缵 ( / 纂 ) 乃祖考事 ”( 害
簋 豆闭簋
、 ) 。《尚书·召诰》则有“嗣若功”。“序 ( / 叙 ) 在服 ”只不过是把这些用语所传达的
那类意思重新组织了一下、换了一种表述方式。又,金文数见“畯在位 ”( 师俞簋盖、胡簋、伯椃
虘簋) ,和“万年”“眉寿”“永命 ”共见。 一般认为“畯 ”即训“长 ”的“骏”,“畯在位 ”表长久在
位; 准此,“畯在位”和简文的“永 ( 序 / 叙 ) 在服 ”( 永久继承而居于职位 ) 亦略近,只不过“永
( 序 / 叙) 在服”凸出强调了这种“服”是“序 / 叙”来的、是继承来的。

4. 传世先秦至西汉文献所见“序( / 叙) 继承 ”

上一节分析了早期出土文献所见的“序( / 叙) 继承 ”之例,其实先秦至西汉的传世文献中亦

⑨ 陈剑怀疑“参”可读为训“长”的“覃”( 复旦大学 2012 年春季《简帛研究》课程资料) 。




 按,
“序”犹“继”之说似为林义光首倡( 林说见 4.2 小节) ,余培林应袭自林义光。余培林既取林说以
“继”解“序”,又言“通绪”,似不必。
瑡 本文 4.2 小节将讨论《时迈》之“序”。


· 104· 中 国 语 文
不乏应解作“继承”的“序 / 叙”,本节将尽力揭示。
4.1 《楚辞》“代序”、《盐铁论》“代叙”、《管子》“代相序”
《楚辞》和《盐铁论》中分别有如下几句:
( 16)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楚辞·离骚》)
( 17) 恐天时之代序兮,耀灵晔而西征。( 《楚辞·远游》)
( 18) 四时代叙,而人则其功,星列于天,而人象其行。( 《盐铁论·论菑》)
很显然以上“代序 / 代叙”应统一作解。《汉语大词典》设有“代序 ”和“代叙 ”两个条目,皆
解为 时序更替”; 东汉王逸《离骚》注谓“序,次也”,言“春往秋来,以次相代”( 洪兴祖《楚辞补

注》第 6 页) ,又注《远游》“天时之代序”为“春秋迭更”( 洪兴祖《楚辞补注》第 165 页) ; 也有学
者认为“序”与“谢”通用,“代序”即“代谢”( 游国恩,
2008: 42) 。
按,如果依照王逸注“以次相代 ”的解释,则原文当作“春与秋其序代”“四时叙代 ”方合,
即中心语为动词“代”,“序 / 叙”修饰“代”。比如《国语·周语》有“阴阳序次,风雨时至”( 阴阳
以序相次,风雨合时而至) ,即“序”在前、修饰“次”。《汉语大词典 》既翻译成“时序更替 ”,则
似将“代序 / 代叙”分析成了主谓结构,那么原文至少也应作“序代 / 叙代”方合。所以,《汉语大
词典》和王逸注的解释恐怕皆不可行。另外,“序 / 叙 ”也没有必要视作“谢 ”之假借,如字读已
可通,只不过“序”的意思需略加阐明。
我们认为,“代”和“序 / 叙”是并列的动词,“代序 / 代叙”当视作联合式短语; “代”“序 / 叙 ”
二者意义相关又各有侧重———“代 ”侧重于四时( 《离骚 》用“春与秋 ”来代指 ) 之间的替代,
“序 / 叙”则侧重于四时的相继; 并且这种“继 ”是依照应有的次序“继 ”( 夏继春、秋继夏、冬继
秋、春继冬) ,而非无序之“继 ”( 比如春继夏或冬继春之类 ) 。 换言之,“春与秋其代序”“四时
代叙”不仅包含了季节更迭,也包括了季节接续这层意思。
除了“代序 / 代叙”外,传世文献还有“代相序”,见于《管子》。例如:
( 19) 上之畜下不妄,所出法则制度者明也。下之事上不虚,则循义从令审也。上明下审,上下同德,代
相序也。( 《管子·君臣》)
尹知章注曰: “代,更也。谓上明下审更相序次。”按: “代相序 ”似可解为更相继续,指“上
明下审”和“上下同德”这两件事彼此相继、互为因果、轮转循环,即“上明下审 ”遂能“上下同
德”,“上下同德”方能“上明下审”。此“序”亦即“继承”义之“序”。
4.2 《诗经》“继序”“式序在位”
《诗经》中有几处“序”也当解作“继承”,皆见于《周颂》。先来看两例“继序”:
( 20) 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於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
止。於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
( 21) 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於乎,前王不忘。( 《诗经·周颂·烈文》)
《闵予小子》“继序”之“序”,毛传曰: “序,绪也。”郑笺曰: “我继其绪,思其所行不忘也。”
传笺相合,旧注亦多无异议,径取传笺之说,读“序”为“纂绪”之“绪”( 亦即《閟宫》“缵禹之绪”
的“绪”) 、解为“业”。
对《烈文》“继序”之“序”的解读则存在一定分歧。 毛传无说,郑笺则谓: “谓卿大夫能守
其职,得继世在位,以其次序。”笺说后代研究者多不取,如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 》第 1049
页) 明言: “笺训为次序,失之。”马瑞辰指出,毛传不释《烈文》之“序”盖因此处之“序”与《闵予
小子》之“序”同,故可推知《烈文》之“序 ”仍当读为“绪 ”、表功业,这代表了较为主流的看法。
2021 年第 1 期 · 105·
主流之外,也有“继”解“序”者,孔疏引王肃云: “序,继也,思继续先人之大功而美之。”林义光
( 2012: 395) : “继序,世世相继之意也。 序之言予也。 予者辗转付予,相推无穷之义。 子孙之
相继似之,故云继序。继序其皇之,言后嗣将从而光大之也。”
我们认为王肃、林义光之说可从,只不过“序 ”无需和“予 ”联系,“序 ”本有“继承 ”义; 《闵
予小子》及《烈文》的“继序”当统一作解,“继”和“序”近义连用。
《烈文》中,“继序”的内容就是前一句提到的“戎功”,“皇之 ”的“之 ”亦指“戎功”。“念兹
戎功,继序其皇之”等于“念兹戎功,继序兹戎功而皇兹戎功 ”,可译为“感念此大业,继承并光
大它”。《闵予小子》中,“继序”和“不忘”的对象皆指向前一句的“皇王”。“於乎皇王,继序思
不忘”等于“於乎皇王,继序皇王、不忘皇王 ”,可译为“呜呼伟大的先王,继承、不忘记他们 ”
( 一般认为“思”无实义) 。《烈文》有“於乎,前王不忘”之句,此句中“不忘”的对象就是前置宾
语“前王”,说明不忘记先王这类话很可能是当时习语,这也可从侧面印证我们对“於乎皇王,
继序思不忘”的分析。总之,将《周颂》的这两处“序”解释成“继承 ”后,带入上下文,文意皆通
畅无碍。
除了和“继”连用的“序”外,《周颂 》中还有一处独用的“序 ”很可能也当解作“继承 ”,即
3.4小节提到的“式序在位”。
( 22)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 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 明
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 《诗经·周颂·时
迈》)
“式序在位”,毛传无说,郑笺解为“王巡守而明见天之子有周家也。 以其有俊乂,用次第
处位”。这其实是将“序”理解成“使……合于次序”( 即“合于次序”义使动化) ,认为“序”这一
动作的发出者是巡行的周王,“序”的对象是诗中没有明言的“俊乂”。林义光( 2012: 398) 则将
这里的“序”和上文讨论的“继序”联系了起来,谓: “序犹继也。《烈文》篇、《闵予小子 》篇皆言
继序。此单言序,其义亦同。式序在位,言继世在位也。”西方学者在翻译《诗经 》时其实也有
类似的处理,如 Waley( 韦利 ) 将“式序在位 ”英译作“It has succeeded to the seat of power.”
( Waley,
1996: 294) Karlgren ( 高 本 汉 ) 英 译 作“It has ( continued = ) succeeded and is on the
throne.”( Karlgren, 瑢用“succeed”来对译“继序 ”,
1964: 149) 
瑏 可见他们也赞同“序 ”和“继 ”意义
相近。
合观“序在位”与《厚父》“ ( 序 / 叙) 在服”( 参看 3.4 小节) ,我们倾向于林义光等学者的
理解。“序在位”前面的“式”似表祈愿。 瑣 “明昭有周,
瑏 式序在位”是说“光明显著的周,要继承
而居于其应有的位置”,即祈愿周继商之后做天下之主。一般认为《时迈》颂周武王克商后“巡
守告祭柴望”,祈愿周“序在位 ”很符合周刚刚克商、王国庶定、需要再三向上天确认政权合法
性的情境。
4.3 《尚书》“笃叙”
《尚书·洛诰》两见“笃叙”,此“叙”可能也表“继承”:
( 23) 朕教汝于棐民彝,汝乃是不蘉,乃时惟不永哉! 笃叙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废乃命。( 《尚书·洛



董同龢分别译作“它继承了那有权利的位置”“( 周) 承继而在王位”,见高本汉( 2012: 1022) 。
 《诗经》中的“式”,根据裘锡圭( 2015a: 212-229) 的研究,可能是一个表可能、意愿、劝令等意义的虚


词。“明昭有周,式序在位”中,“式”无法理解成劝令,因为周能否“序在位”并不是由周而是由上天决定的。
· 106· 中 国 语 文
诰》)
( 24) 伻来毖殷,乃命宁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予不敢宿,则禋于文王、武王。惠笃叙,
无有遘自疾,万年厌乃德,殷乃引考。( 《尚书·洛诰》)
先来看相对更确定的例 ( 24) 。“惠笃叙 ”所处的语境大体清楚: 成王派周公抚慎殷商旧
民,用秬鬯二卣慰劳周公,周公不敢自受,以之禋祀文王、武王。“惠笃叙 ”以下四句应为周公
对成王所说的话。 瑤 “惠笃叙”之“叙”,
瑏 伪孔传解为“使有次序”( “汝为政当顺典常,厚行之使
有次序”) ,旧注或以“顺”“次第”等训之。
按,颇疑“惠笃叙”之“叙”表“继承”。此“笃”应即同篇“笃前人成烈”及《诗经·周颂·维
天之命》“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之“笃 ”,难以毫无损失地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表“忠实深
厚地固持不变”一类意。“笃”和“叙”为意近连用的动词。瑥 《维天之命》中,
瑏 “笃 ”后的“之 ”指
代上一句中的“文王”; 《洛诰》“笃叙”的对象则是前文出现的“文王、武王 ”。 蔡沈( 《书集传 》
第 195 页) 云“顺笃叙文武之道 ”,虽未解说“笃叙 ”,但已将“笃叙 ”和文武联系在一起。“笃
叙”前面的“惠”是强调主观愿望的焦点标记, 瑦“笃叙”文武是周公希望成王做的事情 。

这样理解“惠笃叙”后,逻辑上也能和后几句贯通。“无有遘自疾 ”之“自 ”或即“辠 ”字之
残,
瑧“辠( 罪) 疾”即“罪孽 / 罪害与疾病 / 疾疫”,
瑏 也可认为泛指“灾祸 ”( 参看陈剑,2015) ; “遘
辠疾”可与《尚书·金縢》“遘厉虐疾”、《诗经·小雅·四月》“构 ( 遘 ) 祸 ”对读; “无有遘辠疾 ”
即“不存在遇到灾祸( 这样的事) ”,是“笃叙”文武带来的结果。
“万年厌乃德”同样可视作“笃叙”文武这一正确行为所得到的正面反馈。“厌 ”德即饱食
德,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德( 尤其是“明德”,即好的德) 可以像祭品一样被食用。 出土及传世文
献中多见上帝 / 上天 / 神灵享明德的说法( 偶尔也有活着的王享明德 ) ; 毛公鼎铭有“丕显文武,
皇天引厌厥德”( “引”即“长”,与“万年 ”的表意方向相同) ,《诗经 · 大雅 · 既醉 》言神尸“既
醉以酒,既饱以德”,皆可与《洛诰 》的“万年厌乃德 ”联系 ( 参看蒋文,2019: 168 - 171) 。“厌乃
德”前面虽然没有出现主语,但参照文献中“享德”“厌德”的相关文例,尤其是毛公鼎“皇天引
厌厥德”来推测,“厌”这一动作的发出者最可能是上天上帝,或是逝去的、已成为神的文王和
武王,“乃德”之“乃”指成王。
瑨 “万年厌乃德 ”即 “( 上天 / 上帝 / 文王武王 ) 长久地饱食你 ( 成

 或认为是周公祭祀文武的祝祷之辞,如宋代蔡沈( 《书集传》第 195 页) : “此祭之祝辞。周公为成王




祷也。”曾运乾( 2011: 223) : “介福之词。”金兆梓( 2010: 301-302) 反对,说: “并不是什么祝辞,只是周公答谢
成王的慰问,并且告以情形不坏,使成王放心罢了。”按,由“万年厌乃德”的“乃”来看,这一段应视作周公对成
王所说的话,不过重点似乎不是答谢成王,而是对成王的进言,详见下文。
瑥 “笃前人成烈”“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可分别与 4.2 节讨论的“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於乎皇王,


继序思不忘”对读。或可视“笃”为“叙”的修饰语,但我们更倾向于将“笃”“叙”看作连用的动词。
瑦 “惠笃叙”之“惠”,旧注多以为是实词,如蔡沈( 《书集传》第 195 页) 及王先谦( 《尚书孔传参正》第


744 页) 解为“顺”、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第 418 页) 解为“仁”。清人吴汝纶( 《尚书故》第 751 页) 解为
虚词、与“惟”联系,谓: “‘惠’者,词之‘惟’也。”按,此“惠”即甲骨卜辞中的“叀”,与“惟”略有区别。一般认
为: “叀 / 惠”是表强调的焦点标记,和“隹 / 唯 / 维 / 惟”的作用相近; 区别在于“叀 / 惠”是强调主观愿望的焦点
标记,而“隹 / 唯 / 维 / 惟”是强调客观事实的焦点标记( 学者对此多有讨论,可参看姚振武, 2015: 353) 。
瑧 此从曾运乾(

 2011: 223) 引章太炎《古文尚书拾遗》之说。
瑨 或认为是“子孙”( 蔡沈《书集传》第 195 页) 、“殷之士民”(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第 418 页) 、


“天下”( 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第 744 页) 等饱食成王之德,皆不合适。“享德”“厌德”者一定是在上的,地
位要高于奉献“德”的人。
2021 年第 1 期 · 107·
王) 的德”。“笃叙”文武也是明德的一种,成王有明德,上帝神明就愿意长久地享用其德,所以
“万年厌乃德”和“惠笃叙”也是存在关联的。
“殷乃引考”意思相对较不确定。 一般认为,“殷 ”为殷商之殷,“乃 ”为连词表承接,“引 ”
为“长”; “考”或解为寿考之“考”( 蔡沈《书集传 》第 195 页 ) ,或训为“成 ”( 孙星衍《尚书今古
文注疏》第 418 页) ,或认为当作“定”( 杨筠如,
2005: 332) 。无论如何解读“考 ”,前人对“殷乃
引考”意义的总体把握基本一致,即“殷便长久地如何如何 ”,其表意方向是正面的。 若此,则
“殷乃引考”似可视作上帝享成王明德之后所做出的回报 。
总之,我们认为“惠笃叙,无有遘自疾,万年厌乃德,殷乃引考 ”是周公对成王的谏言,周公
希望成王忠实固守、继承接续文武,如此方可不遭遇灾祸,上天 ( 或文武王 ) 方会长久地享用成
王你的德,殷便会长久地如何如何。
讨论了例( 24) “惠笃叙”及相关文句的理解后,再来看例 ( 23) 。“笃叙乃正父,罔不若予,
不敢废乃命”是周公教导成王所说的话,句中的“乃 ”指代成王,“罔不若予,不敢废乃命 ”前没
有出现的主语是受成王统治的诸臣或人民,这些应皆无问题。 此例之所以不如例 ( 24) 有把
握,是因为“正父”的涵义尚不肯定。孔疏认为“正父”指成王之父武王,蔡沈( 《书集传 》第 193
页) 亦云“正父,武王也。 犹今称先正云者 ”,或认为指“正长 ”(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第
410 页) 、“各邦君长及同姓诸父”( 曾运乾,
2011: 217) 。如果“正父”指武王之说可信,则“笃叙
乃正父”的“笃叙”就当与“惠笃叙”的“笃叙”统一作解,“叙”也当理解为“继承 ”。 那么,这段
话就是说: 忠实固持、继承继续你父武王,( 如此则臣民) 都像我一样,不敢旷废懈怠你的命令。
《洛诰》向以难读著称,断句、文意多有未定之处,我们对“笃叙 ”的解释是否符合事实,并
无十足把握。但至少将“叙”解为“继承”后,基本可读通上下文句,解释力不弱于旧有诸说。
此外,《申鉴·政体》开篇云: “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 五典以经之,群籍以纬之,咏之歌
之,弦之舞之。前鉴既明,后复申之。 故古之圣王,其于仁义也,申重而已。 笃序无彊,谓之
‘申鉴’。”《汉语大词典 》解“笃序 ”为“切实而有条理 ”; 孙启治 ( 2012: 2) 解为“诚实申述 ”。
按,颇疑“笃序”即《洛诰》之“笃叙”,承“申 / 申重”而言,意义存在关联。“申 / 申重”即重复,也
就是把前人做过的事情同样再做 ,而“笃序”是忠实原样、继续做前人做的某样事情,实际上也
包含了“申”的意思。原文的“笃序无彊”若替换成“申重无彊”似亦无妨。

5. 小结

至此,本文的主要观点可总结如下。
1) 上古汉语的“序 / 叙”用作动词时有“继承”义,由其名词义“次序”引申而来。
2) 出土春秋铜器铭文中,曾伯 壶“是 是则 ”之“ ”、配儿钩鑃“先人是 ”之“ ”、
巢镈“永宝是 ”之“ ”所记录之词皆为“序 ( / 叙 ) 继承 ”; 出土战国竹书中,清华简《祭公之顾
命》“参舒之”之“舒”及《厚父》“ 在服”之“ ”所记录之词也是“序( / 叙) 继承 ”。
3) 传世的西汉以前的文献中,《楚辞·远游》“春与秋其代序”、《楚辞 · 离骚》“天时之代
序”、《盐铁论·论菑》“四时代叙”、《管子 · 君臣》“代相序”、《诗经 · 周颂 · 闵予小子》“继序
思不忘”、《诗经·周颂·烈文》“继序其皇之”、《诗经·周颂·时迈》“式序在位”,这些“序 / 叙”
皆表“继承”之意。《尚书·洛诰》“惠笃叙”“笃叙乃正父”之“叙”可能也当解作“继承”。
4) “序 / 叙”表“继承 ”这一用法至少延续到了东汉 ( 或略晚 ) 之时,“缵叙其业”“继序弘
业”“世序其官”之“序 / 叙”皆为确定之例。 此外,《申鉴 》之“笃序 ”似即《尚书 · 洛诰 》之“笃
· 108· 中 国 语 文
叙”。
总之,我们认为上古汉语中动词“序 / 叙”有“继承”义。除了本文讨论的这十多例外,先秦
至西汉的出土及传世文献中可能还存在其他用例 ,有待进一步发掘。

引书目录
[宋]蔡沈《书集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 2004 年版;
[清]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中华书局 2011 年版;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2 年版;
[清]吴汝纶《尚书故》,黄山书社 2002 年版。

参考文献
白于蓝 2012 《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福建人民出版社。
曹锦炎 2007 《吴越历史与考古论丛》,文物出版社。
曹锦炎 2010 《鸟虫书铭文考释( 二则) 》,《古文字研究》第 28 辑,中华书局。
陈 剑 2015 《清华简“戾灾辠蛊”与〈诗经〉“烈假”、“罪罟”合证》,《饶宗颐国学院院刊》第 2 期,中华书局
( 香港) 。
陈英杰 2008 《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线装书局。
董楚平 1992 《吴越徐舒金文集释》,浙江古籍出版社。
董 珊 2012 《竞孙鬲、壶铭文再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董 珊 2014 《吴越题铭研究》,科学出版社。
方 勤 胡长春 席奇峰 李晓杨 王玉杰 2017 《湖北京山苏家垄遗址考古收获》,《江汉考古》第 6 期。
方向东 2008 《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中华书局。
冯 时 2000 《 巢钟铭文考释》,《考古》第 6 期。
高本汉( 著) 董同龢( 译) 2012 《高本汉诗经注释》,中西书局。
高 亨 1989 《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
谷建祥 魏宜辉 1999 《邳州九女墩所出编镈铭文考辨》,《考古》第 11 期。
郭沫若 闻一多 许维遹 1956 《管子集校》,科学出版社。
郭永秉 2015 《论清华简〈厚父〉应为〈夏书〉之一篇》,《出土文献》第 7 辑。
黄锦前 2011 《谈两周金文中的“ ”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黄锦前 2017 《郭庄楚墓出土竞孙鬲、方壶铭试释》,《国学学刊》第 1 期。
黄泽钧 2015 《读清华五札记》,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海东论坛”研究生论文发表会。
季旭昇( 主编) 王瑜桢等( 合撰) 2013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一) 〉读本》,艺文印书馆。
蒋 文 2019 《先秦秦汉出土文献与〈诗经〉文本的校勘和解读》,中西书局。
金兆梓 2010 《尚书诠释》,中华书局。
乐 游( 刘钊) 2014 《配儿钩鑃铭文新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第 5 期。
李学勤 2001 《春秋郑器与兵方壶论释》,《松辽学刊》第 5 期。
李学勤( 主编)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编) 2010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一) 》,中西书局。
林义光 2012 《诗经通解》,中西书局。
刘国忠 2011 《走近清华简》,高等教育出版社。
裘锡圭 2015a 《卜辞“异”字和诗、书里的“式”字》,《裘锡圭学术文集》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裘锡圭 2015b 《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裘锡圭学术文集》第四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沙孟海 1983 《配儿钩鑃考释》,《考古》第 4 期。
2021 年第 1 期 · 109·
沈 培 2018 《新出曾伯 壶铭的“元屖”与旧著录铜器铭文中相关词语考释》,《岭南学报》第 10 辑。
施谢捷 1998 《吴越文字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孙启治 2012 《申鉴注校补》,中华书局。
王人聪 2002 《郑大子之孙与兵壶考释》,《古文字研究》第 24 辑,中华书局。
魏慈德 2016 《从出土的〈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来看清人对〈逸周书·祭公〉篇的校注》,《厦大中文学报》
第 3 辑。
吴闿生 2012 《诗义会通》,中西书局。
吴镇烽 2012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
吴镇烽 2016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徐 冲 2018 《〈献帝纪〉与〈献帝传〉考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第 6 期。
徐元诰 2002 《国语集解》,中华书局。
杨筠如 2005 《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
姚振武 2015 《上古汉语语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游国恩 2008 《离骚纂义》,中华书局。
余培林 2007 《诗经正诂》( 修订二版) ,三民书局。
御简斋( 董珊) 2018 《曾伯桼壶铭简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曾运乾 2011 《尚书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Karlgren,Bernhard 1964 G losses on the Book of O des. Goteborg: Elanders Boktryckeri Aktiebolag.
W aley,Arthur 1996 The Book of Songs. N ew York: Grove Press.

蒋 文 上海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souljacker@ 126.com

第二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评奖揭晓

第二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评奖工作已于 2020 年 10 月 30 日结束。本届共评出一等奖二


项,二等奖四项。
一等奖: 吴伟军(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晴隆长流喇叭苗人话》( 专著)
张 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汉语多功能语言形式的语义图视角》( 专著)
二等奖: 完 权(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的”的性质与功能》( 专著)
范晓蕾( 北京大学) 《基 于 汉 语 方 言 的 惯 常 范 畴 研 究》《“差 一 点”的 语 义 特 征 及 其 句 法 后
果———兼谈否定、反预期、时体的关联》( 论文)
盛益民( 复旦大学) 《宋室南渡和临安官话对吴语的影响———若干词汇、语法的例证》( 论文)
邬可晶( 复旦大学) 《上古汉语中本来是否存在语气词“只”的问题的再检讨———以出土文献所
见辞例和字形为中心》《说古文字里旧释“陶”之字》(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于 1984 年捐资创立,原名“中国社会
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
2012 年更为现名。除 1985 年外,评奖活动于双数年份举行。
( 科研处)

· 110· 中 国 语 文
semantic fusion

MENG Pengsheng,On the characters pi ( 匹) and zheng ( 正) as homographs and some evidences in
ancient classics
The characters pi ( 匹) and zheng ( 正) were originally two different characters without any relation.
However,dur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there were periods where the two characters
shared a similar or even the same written form due to former mistakes. This paper collects examples given by
earlier scholars on the use of pi and zheng as homographs and provides some more evidences to demonstrate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two characters as homographs. Based on these, endeavors are also made for the
clearance of some annotating problem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classics.
Keywords: homograph,misused character,mutual interchangeability,pi ( 匹) ,zheng ( 正)

JIANG Wen,Xu ( 序 / 叙) “to succeed” in extant texts of Archaic Chinese


Although the word xu ( 序 / 叙 ) in Archaic Chinese is attested for the indication of several different
meanings,its indication of “to succeed” has not been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d. This paper presents several
evidences of such a use in extant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excavated texts, and argues that, in bronze
inscription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bamboo slips of the Warring States,at least six graphs which
contain yu ( 予) or yu ( 余) as their phonetic components were used to denote the word xu “to succeed.”In
extant texts produced no later tha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there are also no less than eight examples where
xu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to succeed.”
Keywords: xu ( 序) ,xu ( 叙) ,word meaning,Archaic Chinese

MA Kun,On the ancient pronunc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 黽 and its related characters
Issues concerning the ancient pronunciation of the character 黽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written form are
very complicated. No agreement has been reached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ways of fanqie ( 反切) of
黽 and whether 黽 has a xiesheng ( 谐声) connection with the character 蠅. This further caused disagreements
on the categorization of 黽 and its related characters as well a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ir ancient
pronunciations. Based on excavated tex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ritten form of 黽 and
categorizes its forms into three types. According to the three system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Old Chinese ( the
systems given by Zhengzhang Shangfang, Pan Wuyun, and Baxter and Sagart) ,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hyme and xiesheng of the three types of 黽 as well as their use as a replacement of another word, and
proposes that: 黽 A was a primitive form of 蠅 “a fly” which can be reconstructed as [* m.r]; 黽 B was
equal to the 黽 in 蛙黽 “a flog”,which can be reconstructed as [* m  re]; 黽 C represents the 黽 in both
*
黽池 “a place in Henan province” and 黽 勉 “endeavor”, which can be reconstructed as [ men]. In
addition,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haracters 興,尋 and 孕.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 *
characters 興 and 尋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with a voiceless liquid initial ( l-) and a central vowel (
。 -m)
*
respectively,and the character 孕 sh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the 蒸 ( [ --s]) group.
Keywords: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excavated texts,“new” reconstruction systems,黽

· 128· 中 国 语 文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