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贝奥武甫 》中基督教和日耳曼

  两大传统的并存与融合

肖 明 翰

内容提要 自盎格鲁 -撒克逊人于 6世纪皈依基督教后的几百年里‚在英国大部分地区并


存的基督教和日耳曼两大传统‚一直处在矛盾、冲突、相互影响并逐渐融合的动态关系之中。

贝奥武甫 》是古日耳曼民族最杰出的英雄史诗‚在基督教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语境中‚史诗
作者将日耳曼异教术语基督教化的成功尝试‚为在两大传统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并促进它们的
融合‚表现出了高度的宽容、深刻的历史意识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史诗还以英雄战魔怪的传奇
观照盎格鲁 -撒克逊社会‚谴责仇杀和战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
贝奥武甫 》 英雄史诗 基督教 日耳曼传统

  公元 8
00年前后‚由于英国林迪斯坊 名宗 教 领 袖 如 德 尔 图 良 (Te
rtu
lli
an‚1
60?
(Li
ndi
sf
are) 修 道 院 院 长 西 格 博 德 (Hi
n g- -2
20?)、 圣 哲 罗 姆 (S
t.J
ero
me‚3
47-

ald) 竟然容许在修道院吟唱古代日耳曼英 4
20)、教皇扎迦利亚 (Za
cha
ria
s‚? -7
52)
雄英叶 德 (I
nge
ld) 的 传 说 故 事‚阿 尔 昆 和 埃 尔 弗 里 克 (●l
fr
ic‚9
55? -1
020?)
(Al
cun‚7
i 35-8
04) 立 即 写 信 加 以 怒 斥: 等‚都说过类似的话。② 当然最具权威的还
“英叶德与基督何干?厅堂窄小‚容不下双 是 《
圣经 》
。圣保罗说: “光明与黑暗有什
方。那些所谓国王‚乃受诅咒之异教徒‚上 么相通呢?基督和彼列 [即撒旦 ] 有什么
天之主不想与之扯上关系。永恒之王统辖天 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什么相干呢?

堂‚而受诅咒的异教徒则在地狱呻吟。” 阿 神的殿和偶像有什么相同呢?”③ 阿尔昆和宗
尔昆出身英国贵族‚时任查理曼大帝的宫廷 教领袖们对异教文化的谴责甚至在行文风格
教师‚是当时欧洲最负盛名的学者和神学家 上都与这段经文相似。一般地说‚在中世
之一‚在宗教界极有影响。他的斥责代表了 纪‚特别是在 1
0世纪以前‚天主教会对异
中世纪教会对待非基督教的日耳曼乃至一切 教徒和异教文化采取的是极端排斥的态度。
异教文化 (p
aga
nis
m) 的正统立场。许多著 然而‚阿尔昆和其他教会领袖对异教文

·83·
.2‚2005
外国文学评论 No

化的反复禁止和谴责恰恰从反面表明‚在中 面‚是无与伦比的。这部 3‚1


82行的古英
世纪英国和欧洲‚那些来自北欧的日耳曼人 语第一长诗约占全部现存 3万多行古英语诗
的后裔在皈依基督教后‚并没有遗忘或放弃 歌总量的十分之一。它不仅是盎格鲁 -撒克
祖先的文化传统。尽管累遭教会反对和禁 逊文学的骄傲‚而且是日耳曼民族最杰出的
止‚古代日耳曼英雄的传说故事不仅仍在民 英雄史诗。在基督教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
间广为流传‚甚至还进入了修道院‚为教士 语境中‚史诗作者为了在两大传统之间保持
们所喜爱。学者们发现‚ “七八世纪的材料 相对的平衡并促进它们的融合‚表现出了高
表明‚英国修士们极其喜欢竖琴歌手的吟唱 度的宽容、深刻的历史意识和十分高超的艺
和世俗故事‚” 但却 “遭到教会上层嘲笑和 术技巧。

敌视 ”。 同时‚盎格鲁 -撒克逊文化中也明 自1
9世纪以来‚基督教和日耳曼传统
显保存着大量日耳曼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在 《
贝奥武甫 》中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探讨
因此‚在盎格鲁 -撒克逊人于 6世纪皈依基 这部史诗的重点。学者们见仁见智‚发表了
督教后的几百年里‚英国大部分地区实际上 大量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有些学者看
并存着两大传统:基督教传统和日耳曼传 到诗中系统表达的基督教思想‚认为它是一
统。这两大传统一直处在矛盾、冲突、相互 首 “基 督 教 拯 救 故 事 的 寓 言 诗 ” 或 者 是
影响并逐渐融合的动态关系之中。⑤ 这种冲 “模仿赎罪的神圣奇迹的寓言诗 ”。⑦ 另外一
突和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英国的社 些学者则针锋相对地指出‚诗中的所谓基督
会、政治、文化和民族意识。 教成分只不过是为一首异教英雄史诗添上少
盎格鲁 -撒克逊社会中这两大传统的并 许 “基督教色彩 ” 而已。⑧
存、冲突与融合自然也反映到文学作品中‚ 并非所有评论家都那样极端‚但相当多
而文学也积极参与、并对两大传统的融合做 的人都程度不同地倾向于其中一个阵营。同
出了 重 大 贡 献。现 存 最 早 的 古 英 语 诗 歌 时‚批评家们发现诗中存在一些难以自圆其

凯德蒙圣歌 》 (C●d
moʾ
n mn‚约 7世
sHy 说的矛盾。比如‚故事的叙述者明明告诉读
纪中期 ) 就参与了这一进程。特别值得指 者‚诗中人物是崇拜偶像的异教徒‚却又让
出的是‚或许是为了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 他们向上帝祷告‚并让他们讲出像基督教布
受‚凯德蒙叙述创世故事时‚没有直接使用 道词一样的劝戒语。人们只好解释说‚那要
圣经中对上帝的称谓‚而是用古英语 (盎 么是诗人 “打盹 ”‚要么是誊抄者按自己意
格鲁 -撒克逊语 ) 里对日耳曼异教神的称 愿所添加。⑨ 《
贝奥武甫 》在批评家中造成
谓‚如 me
oto
de‚we
s ard‚d
rih
ten等‚来指称 这样大的分歧‚主要是因为他们大多没有注
基督教的上帝;他还直接借用古英语中一些 意到诗人遵循凯德蒙开创的传统‚即运用高
宗教词汇‚把它们用于圣歌之中‚使它们获 超的艺术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深刻的历史意
得了基督教含义。凯德蒙使日耳曼异教话语 识。
基督教化的成功尝试‚实际上在英国乃至欧 一般认为‚缺乏历史意识 “是中世纪
洲文 学 史 上 开 了 两 大 文 化 传 统 融 合 的 先 思维的特点 ”‚所以在中世纪作家笔下‚亚

河。 从这个角度上审视 《
贝奥武甫 》
‚对 历山大大帝成了一位封建骑士。⑩ 然而令人
我们理解这部史诗也很有启发意义。 惊奇的是‚ 《
贝奥武甫 》的作者却具有深刻

贝奥武甫 》在反映和体现基督教和日 的历史意识‚从不犯常识性历史错误。比
耳曼两大文化传统的并存、冲突与融合方 如‚尽管作者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心的诗
·84·

贝奥武甫 》中基督教和日耳曼两大传统的并存与融合

人‚但他在诗里却从没有提到或者暗示过任 Ya
h h (这个称谓仅在 《
we 旧约 》中就出现
何英国 的 地 点 或 事 件‚因 为 《
贝奥武甫 》 了 6‚8
23次 )‚〇
3
1

eho
vah‚ElS
had
da‚El
i o-
的故事发生在五六世纪的北欧。所以有人 h
im‚De
us等称谓‚而是使用来自盎格鲁 -
说‚如果他不是用古英语写作‚我们完全可 撒克逊语里那些指称异教神灵但已经被基督
以怀疑他是否到过英国。那么‚他为什么会 教化了的称谓:g
od‚me
tod‚●l
mih
tig
a‚wa
l-
犯让异教徒讲出基督教徒的话语那样的常识 d
end‚d
ryh
ten‚f
re‚等等。这样‚诗中的异

性错误呢? 教人物使用这些称谓时就显得合情合理‚而
其实‚不论是我们认为他犯下常识性时 作者同时代的基督教读者则既可以从诗中人
代错误‚还是把 《
贝奥武甫 》简单地看作 物的角度去理解‚认为这些称谓是指异教神
是基督教寓言诗‚或者是异教徒的英雄史 灵‚也可以从他们自己 “更高 ” 的角度知
诗‚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诗人的历史 道那 些 “可 怜 的 ” 异 教 徒 所 无 法 获 知 的
意识和他高超的艺术技巧。不论人们对这部 “真理 ”:那就是 “全能的上帝 ”!
作品的解读分歧有多大‚在有一点上‚批评 同时‚古英语专用名词不使用大写这一
家们的观点还是比较统一的‚那就是‚ 《
贝 习惯也被诗人巧妙地用作解决基督教和异教
奥武甫 》的故事发生在前基督教的英雄时 两大传统之间的矛盾的另一个手法。在古英
代或异教时代‚而诗人或者说使故事最后成 语 《
贝奥武甫 》原稿里‚所有神灵的称谓‚
型者‚却无疑是一个基督徒。作为一个具有 包括出现了 2
3次的 g
od这个词‚全都没有
深刻历史意识的基督徒诗人‚他必然遇到并 使用大写。不仅如此‚古英语中也没有一定
必须解决如何塑造异教英雄和如何处理异教 要在可数名词前加冠词的规定‚这样 g
od既
素材这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使之既不犯明显 可以指上帝 (Go
d)‚也可以指某一个异教
的时代错误‚也不违背自己的信仰并为广大 神灵 (ag
od)。现代各种版本的 《
贝奥武
基督徒读者所接受。 甫 》里‚Go
d‚Lo
rd‚Al
mig
hty以及其它类似

贝奥武甫 》的作者十分巧妙地借鉴凯 的称谓的大写全是现代编辑们加上的。也许
德蒙将异教词汇基督教化这一方法和利用已 《
贝奥武甫 》的作者在提到神灵时‚心里想
经被基督教化了的异教词汇来解决了这个问 的的确是基督教的上帝‚但经现代编辑们这
题‚从而使诗中提到的神灵、人物、事件乃 样一改‚史诗也就失去了那些可以在两个层
至一些价值观念都可以同时在基督教和异教 面上进行解读的绝妙歧义‚而基督教和日耳
1

两个不同层面上进行解读。 因为在古英语 曼两大传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随之被凸显
中‚乃至其它日耳曼语言中‚ “这种对词汇 出来。这也是造成批评家们分化为两大阵营
的基督教化并非是用基督教意义来取代其前 并指责诗人犯下让异教徒说出基督教话语之
基督教意义‚而是延伸其意义来包含基督教 类的常识性时代错误的原因之一。
2
1

观念 ”。 所以这些词汇能产生作者所需要的 更重要的是‚ 《
贝奥武甫 》的作者巧妙
歧义。很可能正是为了造成歧义‚诗人在诗 地使用基督教化了的盎格鲁 -撒克逊语言‚
中避免使用 “基督 ”、 “三位一体 ”、 “救世 使之能同时指称基督教的上帝和异教神 ‚
主 ” 等等明白无误的基督教术语。当指称 这实际上等于在暗示两者之间并非水火不
上帝时‚他从不用没有被基督教化、只能指 容‚而是存在某种联系‚并以此来促进基督
称异教 神 灵 的 wo
den‚t
iw‚t
hun
or等 词 汇‚ 教和日耳曼两大传统的融合。基督教的上帝
也不用当时 《
圣经 》和罗马教会通常用的 和异教神 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的观点既非
·85·
.2‚2005
外国文学评论 No


贝奥武甫 》作者的独创‚也和基督教神学 英雄故事成为可能。
思想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矛盾。基督教认为‚ 《
贝奥武甫 》大体上分为两部分‚分别
不论人们知道与否‚上帝自创世以来‚就一 展现主人公一生中两个短暂而光辉的时刻。
直统治世界。换句话说‚不论是基督教社会 前一部分主要叙述年轻的贝奥武甫诛杀魔怪
还是异教社会‚都是在上帝治理之下。 《
贝 格伦德尔及其母亲的两场殊死搏斗;后一部
奥武甫 》的叙述者说: “千真万确 /
全能的 分描写半个世纪后‚他为保护自己的人民勇
4
1

主永远统治着人类 ”。 (7
00-1) 另一方 斗火龙‚并为此献出了生命。虽然全诗的时
面‚人乃上帝所造‚虽因原罪而堕落‚但上 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但诗中的现在时间
帝在 “人心上 ” 写下的 “律法 ” 却不可能 只有几天。诗人以高度的详略技巧‚重点突
消失‚人总是向往着上帝。因此‚尽管异教 出贝奥武甫的两件英雄事迹来塑造他的高大
徒还无幸得到启示而获知上帝的 “律法 ”‚ 形象‚并以此为中心来展现日耳曼民族的英
但他们仍可按心上的律法行事。 《
圣经 》 雄时代及其价值观念。
说‚ “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事‚ 人们提到贝奥武甫‚首先想到的无疑是
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 他同格伦德尔的搏斗。那不仅是因为诗人对
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的心里 ”。〇
5
1
另 搏斗场面的精彩描写使人难以忘怀‚而且还
外‚中世纪最著名的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在 因为诗人精心设计‚使贝奥武甫和格伦德尔

上帝之城 》里也指出‚ “所有民族里 ” 都 的搏斗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并为全诗确
有像柏拉图那样的 “智者和哲学家 ”‚他们 定了主题思想。英雄斗魔怪的传说世界各地
能够通过心灵的智慧 “感知上帝 ”‚从而能 都有‚在贝奥武甫的故乡斯堪的纳维亚地
6
1

“最接近基督教的信仰 ”。 所以异教徒也能 区‚也 流 传 着 这 样 的 传 说。 近 代 发 现 的
多少感知到上帝的存在‚尽管他们可能使用 《
魔怪之书 》 (L
ibe
rMo
nst
ror
um) 就记载了
不同的称呼。因此中世纪流行一种观点‚认 许多北欧的魔怪故事‚这部书有可能就产生
为 “在形形色色的希腊和罗马神祗名字后 于英国。〇
9
1
英雄斗魔怪的传说反映了在险恶
面是一个惟一的神 ”‚在公元 9
00年时还有 环境里先民对英雄的渴求和对最终战胜各种
7
1

人专门为此写过文章。 另外‚第二届梵蒂 危及人类生存的力量的信心。尽管英雄和魔
冈神话搜集会议也表明‚ “索尔 [S
ol‚太阳 怪的斗争最初不一定带有道德色彩‚但它很
神 ]、阿波罗、戴安娜 [月神 ] 以及其它异 容易就被赋予道德意义‚并被建构成善恶冲
8
1

教神 都来源于一个惟一的神 ”。 《
贝奥 突的原型体现。 《
贝奥武甫 》的作者正是通
武甫 》的作者似乎也持这种观点‚所以他 过把格伦德尔同 《
圣经 》里的该隐联系在
能用那些称谓来同时指称基督教的上帝和异 一起‚将贝奥武甫同格伦德尔的搏斗纳入基
教神 ‚而不感到那是对上帝的亵渎。 督教神学体系里善与恶的永恒冲突之中。〇
0
2

这样‚ 《
贝奥武甫 》的作者就在诗歌语 该隐是亚当和夏娃 “堕落 ” 后生下的
言和神学两个层面上解决了一些基督教和异 第一个儿子。他给上帝的祭献遭到冷落‚上
教之间互不相容的根本矛盾和冲突‚促进了 帝喜欢他弟弟亚伯的祭献‚他因嫉妒而生
他所信仰的宗教和他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日 恨‚杀掉了亚伯。他因此遭到上帝的诅咒和
耳曼传统之间的沟通与融合‚从而使他在不 惩罚‚被打上记号‚驱逐出人类社会。〇
1
2

违背自己信仰的前提下带着同情甚至赞美的 隐被认为是原罪的继续和第一个体现。由于
心情塑造贝奥武甫这个异教英雄和讲述他的 他是人类史上第一个杀人者‚而且是出自邪
·86·

贝奥武甫 》中基督教和日耳曼两大传统的并存与融合

恶的用心‚他逐渐被看作是凶杀、战争、叛 们看来‚那却是上帝与魔鬼的斗争。但无论
乱、械斗、暴力以及其它许多血腥罪孽的始 怎样‚它都值得歌颂。因此‚诗人把贝奥武
作俑者。有 些 古 希 伯 来 注 经 家 甚 至 认 为‚ 甫诛杀格伦德尔的战斗放到上帝与魔鬼斗争

圣经 》里那些与上帝作对的巨人是他的后 的大背景中‚不仅深化了史诗的意义‚而且
代。到了中世纪‚ “所有魔怪……都被认为 还促进了基督教和日耳曼两大传统的融合。
2

是该隐的苗裔 ”。 同时‚史诗利用人物之口巧妙点明他们自己
正是根据这种传说‚ 《
贝奥武甫 》的作 的异教性质‚避免了时代错误‚表现出诗人
者在诗里说‚ “从该隐 孽 生 出 一 切 精 灵 魍 深刻的历史意识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魉‚/
借尸还魂的厉鬼 ”和 “同上帝抗争的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中‚诗人在塑造贝奥武
人 ”‚而格伦德尔则是 “该隐的苗裔 (Ca
inʾ
s 甫这个人物时‚也就不会太受基督教意识形

lan)” (1
08-1
4)。为了突出格伦德尔与该 态的束缚。因为尽管贝奥武甫是异教徒‚但
隐和撒旦的关系‚表明他是恶的代表‚作者 他也是和魔鬼的代理人作斗争的英雄。这
还反复称他为 “恶魔 ”、(8
6‚1
02) “来自地狱 样‚诗人就可以大胆地在他身上表现英雄时
的顽敌 ”、 (1
01) “地狱的妖怪 ”、 (1
274) 代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由于他代表善同
“上帝的对头 ”、 (1
682) “人类的仇敌 ” 恶进行斗争‚实际上不自觉地站在上帝一
(1
274)。由于格伦德尔无可置疑地是魔鬼 边‚因此诗人也不必过分担心因美化异教徒
的代理人‚贝奥武甫自然属于上帝阵营‚是 而遭受指责。所以‚他对贝奥武甫寄予同
善的代表‚是与恶作生死斗争的英雄。所 情‚进行歌颂‚但并没有把他描写成某些批
以‚贝奥武甫诛杀格伦德尔的战斗实际上是 评家所说的 “基督教骑士 ”。实际上‚贝奥
上帝与魔鬼之间永恒斗争的表现和组成部 武甫是中世纪欧洲文学中最高大的异教英雄
分。 形象‚他身上体现的基本上都是异教美德和
当然贝奥武甫自己和他那个世界里的人 异教价值观念‚但这些美德和价值观念‚如
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在这些还无幸 同人类的一些基本美德和价值观念一样‚同
得到上帝 “启示 ” 的异教徒眼里‚格伦德 基督教的信仰和美德在本质上并不矛盾或者
尔 “仅仅 ” 是危害丹麦人的魔怪‚而不知 并非不能相容。
道他的 “真正 ” 来历。比如‚丹麦国王罗 史诗英雄最突出的品质和最高尚的美德
瑟迦在谈及格伦德尔及其母亲时‚就表明他 就是为民族的生存而战。诗里反复指出‚国
们并不知其来历: “谁也不知道他的父亲是 王是人民和国家的 “保护者 ”‚保护人民是
谁/
或者 他 们 母 子 还 有 什 么 妖 孽 前 辈 ”。 他的天职。 《
贝奥武甫 》突出描写的主人公
(1
354-5
5) 但这并不能改变贝奥武甫同格 漫长生涯中两个短暂但却最能体现其高尚品
伦德尔的斗争的 “真正 ” 意义‚因为在诗 质的时刻都是贝奥武甫同魔怪的搏斗。第一
人和基督徒们看来‚不论人们认识到与否‚ 次是他为拯救丹麦人而同格伦德尔及其母亲
世界上一切善与恶的冲突都是上帝与魔鬼的 的殊死战斗。贝奥武甫并非丹麦人‚而是邻
斗争的表现。所以‚正如神灵的称谓在诗里 邦高特国王赫依拉的外甥。所以‚他的高尚
可以在两个不同层面上理解一样‚格伦德尔 还在于他为了别国人民的苦难而冒死相救。
以及贝奥武甫同他的搏斗也可以而且应该在 正因为如此‚他的形象才特别高大。在第二
两个层面上进行解读:在异教徒看来‚那是 部分‚已经为人民创造了 5
0年和平生活的
为民除害的英雄事迹;而在诗人和基督教徒 老国王贝奥武甫‚为了保护人民挺身而出‚
·87·
.2‚2005
外国文学评论 No

杀死了火龙‚但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所以 鲜明地表明观点并严厉批评这种异教思想‚
有评论家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个基督教骑士的 那必然会损害贝奥武甫的形象。诗人非常巧
形象‚甚至看到了耶稣的影子。 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他让丹麦国王在感谢
毫无疑问‚贝奥武甫为人民而战斗和牺 贝奥武甫的宴会上‚在致辞赞扬贝奥武甫的
牲的精神同基督教精神是一致的‚但这并不 丰功伟绩和各种高尚品质的同时‚对这位
足以使他成为基督教骑士‚更不能使他成为 “誉满天下 ” (1
761) 的青年勇士提出 “劝
耶稣。因为任何一个基督教骑士首先是为上 告 ”‚希望他 “万不要骄傲 ”。 (1
760) 罗瑟
帝、为基督而战‚而他从未想到要为神灵而 迦这篇充满智慧的致辞被许多评论家称为
战。除了保卫人民之外‚他舍命相搏主要是 “基督教的劝戒词 ” (Ch
ris
ti
anh
ome
ly)‚因
为了宏扬自己的名声。荣誉是日耳曼社会极 为它在反对骄傲方面同基督教思想完全一
为重要的价值观念。贝奥武甫多次自豪地宣 致。正如这部史诗的许多方面都可以在不同
布‚他是为个人的荣誉而战。比如‚他在出 层面上进行解读一样‚罗瑟迦的讲话虽然可
战火龙之前发誓说: “不夺荣誉‚誓不罢 以从基督教精神上来理解‚但我们同时也应
休 ”。 (2
514) 他还曾对丹麦国王说: “匆匆 该看到‚老国王并不是以基督教教义为指导
人生‚无非一场拼斗‚ /
死期未卜‚惟有荣 原则‚而是以丹麦前代暴君海勒摩的沉浮和
誉不移‚ /
壮士捐躯‚舍此还有什么奢望?” 他自己长达 5
0年的统治经验为例‚向贝奥
(1
386-8
8) 所以他在临死前留下遗言‚要 武甫说明命运无常‚世事难料‚人世间的声
臣民把他的坟墓建得像灯塔一样‚ “留作给 誉毫无意义。
我的人民的永久纪念 ”。 (2
085) 诗人在史 其实‚罗瑟迦的劝戒同日耳曼文化传统
诗的结尾对贝奥武甫盖棺定论: “世上所有 里的命运观联系更直接。诗人在史诗里‚特
国王当中‚他 /
最和蔼可亲‚彬彬有礼‚ /
待 别是在决定贝奥武甫的命运的关键时刻‚反
人最善‚最渴求荣誉 ”。 (3
180-8
2) 复提到命运而且都是用的盎格鲁 -撒克逊的
这种把荣誉作为最终目的‚试图通过声 词汇 wy
rd‚这也表明罗瑟迦和史诗的命运
誉而永恒‚显然同基督教的信仰相去甚远。 观同日耳曼传统之间的关系。但诗人在提到
实际上‚对个人荣誉的崇拜已接近被基督教 命运时‚又往往同时提到神。如前所述‚神
列为七重罪之首的虚荣。正是虚荣造成了撒 在这首诗里可以被认为是指上帝‚所以这里
旦的叛乱和人类的堕落。基督教认为‚人世 的所谓命运也可以被理解为上帝的意志‚即
间的任何英雄业绩都微不足道‚因为人从伊 天命 (Pr
ovi
den
ce)。也就是说‚命运实际上
甸园来到世上‚本身就是堕落的结果。所以 是天命的表现。日耳曼人认为命运无常‚那
布鲁姆指出‚诗人 “最后还说这个英雄比 是因为他们对上帝和天命无知。这样‚日耳
任何人都更渴望颂扬‚渴望同胞们赋予的荣 曼传统里极为重要的命运观就被巧妙地基督
誉‚那实际上等于在暗示‚按基督教的标准 教化了。命运无常的观念不仅存在于日耳曼
3
2

他并不是英雄。” 传统‚而且广泛存在于希腊、罗马等异教文
由于基督教思想和日耳曼传统在对待个 化中。用天命来解释命运‚把异教的命运观
人荣誉上存在极大差别‚ 《
贝奥武甫 》的作 基督教化‚是基督教神学思想的重大发展。
者既要表现贝奥武甫作为日耳曼英雄所必然 但这并非 《
贝奥武甫 》作者的功绩。圣奥
信奉的价值观念‚也不能对这个明显的异教 古斯丁在 《
上帝之城 》里系统地阐述了基
观念表明态度。如果诗人直接出面‚他必须 督教的天命观‚使之成为正统基督教神学中
·88·

贝奥武甫 》中基督教和日耳曼两大传统的并存与融合

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随后‚被称为古典哲 没要。也许诗人料到有人会认为贝奥武甫贪
学的最后传人、中世纪经院哲学第一人的波 婪‚所以特意这样巧妙地附上一笔‚但有些
伊提乌 (Bo
eth
iu‚ 4
s 80-5
24) 在他那部在 读者还是辜负了他的良苦用心。
中世纪影响深远的著作 《
哲学的慰籍 》里‚ 对贝奥武甫来说‚格伦德尔母亲洞穴里
比较全面地用古典哲学和天命观来探讨命运 的宝藏同火龙洞的宝藏不同。他和火龙交战
这个重要问题。但 《
贝奥武甫 》作者很可 就因为宝藏而起‚所以那宝藏是他的战利
能是中世纪欧洲文学中第一个将异教命运观 品‚象征着他的胜利和荣耀。而他同格伦德
如此巧妙地基督教化的诗人‚他的这一开拓 尔及其母亲的战斗与宝藏无关‚所以他对它
性的功绩和所取得的成就都不可忽视。 毫无兴趣。格伦德尔及其母亲的宝藏和国王
虽然基督教从没有把日耳曼传统的荣誉 的赏赐更不是一回事‚因为后者体现着一个
观像命运观那样最终纳入自己的神学体系‚ 人的地位、价值、荣誉和与他人的关系。
但它最后也不得不容忍日耳曼传统中这个极 《
贝奥 武 甫 》里 经 常 会 提 到 赏 赐 或 礼
为重要的价值观念‚并使之成为被基督教思 物‚诗里 还 至 少 1
5次 把 国 王 称 为 “赏 赐
想改造过的中世纪骑士精神和骑士美德的核 者 ” (r
ing-g
ive
r‚g
oldg
ive
r‚t
rea
sue-g
r ive

心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荣誉观虽然没能进 等 )‚甚至比称为 “保护者 ” 的次数还多。
入基督教神学‚但它成了基督教世俗文化中 有学者指出‚ “在古英语里‚一个 ‘国王 ʾ
的重要观念。另一个没有被基督教化但最终 或 ‘君主 ʾ
最通常的绰号之一就是 ‘赏赐者
也被基督教所容忍并成为骑士美德的日耳曼 ʾ(r
ing-g
ivr)”。〇
e 4
2
换句话说‚对臣下慷慨
传统价值观念是 “慷慨 ” (l
arg
ess)。 的赏赐是一个国王必须具备的品质。而一个

贝奥武甫 》的读者都会注意到赏赐和 吝啬的国王绝对得不到臣下的爱戴和拥护。
礼物在日耳曼社会里不同寻常的作用和在史 比如‚罗 瑟 迦 指 出 的 暴 君 海 勒 摩 的 两 大
诗中的突出意义。诗中描写或提到赏赐、礼 “罪状 ” 就是嗜血成性和再也不赏赐臣下。
物、财宝的例子不胜枚举。当罗瑟迦听说贝 (1
711-2
0)
奥武甫来到丹麦‚他立即宣布: “如此英雄 《
贝奥武甫 》的作者如此突出地表现赏
气概‚ /
我定要重重犒赏 ”。 (3
84-8
5) 贝 赐与敬献是因为这符合古代日耳曼社会的现
奥武甫除掉格伦德尔后‚诗人用大量篇幅细 实。这种价值观念是 “一根维系社会的纽
致描写国王和王后赠送他的各种礼物。贝奥 带 ”。〇
5
2
它既是经济利益上的纽带‚也是感情
武甫也极为看重那些礼物。他在临死前还吩 的纽带。威廉斯指出‚ “分享或者馈赠……
咐威拉夫快去从火龙的洞穴里搬来一些宝 是盎格鲁 -撒克逊社会里最高的价值之一。
物‚他要 “好好端详那些珍贵的黄金 ”。有 仪式般的财富分配表现出文明的本质‚它是
人据此认为贝奥武甫犯下了基督教七大重罪 交流的一种形式‚是成为文明基石的那种人
之一的贪婪‚最后是贪婪造成了他的毁灭。 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的表象。”〇
6
2
尽管这种重
这显然是对史诗的误读。贝奥武甫并不 视物质财富的日耳曼传统价值观念与基督教
贪婪。他是为了保护人民才去挑战火龙。他 思想有很大距离‚但基督教最终还是容忍了
从丹麦回国后‚立即慷慨地把他得到的礼物 它的存在‚同荣誉一样‚慷慨也进入了骑士
中的绝大多数献给了高特国王和王后。特别 精神‚成了中世纪骑士的美德之一。在一定
值得指出的是‚他杀掉格伦德尔的母亲后发 程度上‚ 《
贝奥武甫 》的作者在史诗里对荣
现‚她的洞穴里藏有大量宝物‚但他一件也 誉观的表现和对慷慨精神的赞颂可以说是
·89·
.2‚2005
外国文学评论 No

1
1世纪以后在十字军运动中逐渐形成的基 都是历史事件‚或者起码是作为可能发生过
督教骑士精神的先导。 的历史事件来陈述的‚这和贝奥武甫战魔怪
如果说‚荣誉、命运和慷慨等日耳曼传 的那种超自然的英雄业绩显然不同。这样‚
统观念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基督教的容忍的 在 《
贝奥武甫 》里就形成了贝奥武甫战魔
话‚仇杀 (f
eud) 则 一 直 受 到 基 督 教 的 谴 怪的 “虚 构 ” 故 事 和 离 题 部 分 里 众 多 的
责‚而且也是 《
贝奥武甫 》着重表现和批 “历史 ” 事件两个在宏观结构上平行的层
判的日耳曼观念和习俗。这部史诗的主要情 面。前面讨论过‚贝奥武甫同魔怪的战斗由
节虽然是贝奥武甫同三个魔怪的战斗‚但所 于同 《
圣经 》中该隐的故事相衔接而成为
有读者都会发现‚在这个主要情节之外还有 上帝与魔鬼之间永恒斗争的体现和组成部
大量被评论家们称为 “离题话 ” (d
igr
es- 分‚它因此而具有了善恶冲突和善终将战胜

ios) 的部分。这些 “离题 ” 部分主要是
n 恶的象征意义。于是‚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
在各种场合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传说的述说、 层面成为另一个层面上那些历史事件的解读
吟唱或回忆。古典史诗里也有对过去的回 框架。也就是说‚史诗中现实层面上的事件
忆‚比如维吉尔的 《
埃涅阿斯记 》里就有 的真正意义只有和象征层面相对照才能被理
主人公对特洛伊战争的长篇回忆‚但那既交 解‚而史诗的真正意义就产生于现实层面和
代了前因后果‚而且同史诗情节的发展也直 象征层面的交互作用。同时‚正是这两个层
接相关。相反‚ 《
贝奥武甫 》里大量 “离 面的交互作用深刻地揭示出基督教和日耳曼
题 ” 部分不仅与情节发展无关‚而且还不 两大传统的共存与融合对史诗产生时代的英
时打断 情 节 的 发 展。因 此 有 评 论 家 认 为‚ 国盎格鲁 -撒克逊社会重大的现实意义。

贝奥武甫 》结构松散‚并以此作为 《
贝奥 如果我们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现实层面上
武甫 》是由许多不同的民间传说所组成的 的各 种 事 件 最 突 出 的 特 点‚那 就 是 “仇
证据。 杀 ”。 《
贝奥武甫 》里的日耳曼社会在本质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在情节上这些 上是部落社会。因此比起财产的分配和馈
离题话同贝奥武甫与魔怪的搏斗无关‚但在 赠‚维系社会更重要的纽带是血缘关系。只
主题思想上却与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它 要一个部落成员或家族成员被他人杀害‚不
们极大地深化了史诗的主题思想‚体现了诗 论其原因‚其他成员将责无旁贷地为他报
人的 匠 心。如 果 没 有 这 些 “离 题 ” 部 分‚ 仇‚这与正义与否毫无关系。威廉斯指出‚

贝奥武甫 》不过是一个常见的英雄战魔怪 复仇在 “早期盎格鲁 -撒克逊社会 ” 里是
的传说故事或者宗教寓言故事而已‚而加上 一种 “神圣义务‚因为它是群体保护的最
这些巧妙安排的 “离题 ” 事件‚它就成了 终保证 ”。〇
7
2
当然双方可以采用钱财或婚姻的
一部关于日耳曼民族的历史与命运、现实意 方式来解决问题‚但这种解决方法往往只是
义十分深刻的英雄史诗。 暂时的‚仇杀迟早还会爆发。比如‚罗瑟迦
很有 意 思 的 是‚在 《
贝 奥 武 甫 》里‚ 把女儿嫁给髯族国王英叶德‚希望化解因丹
不论是 “现实 ” 中的国王‚还是离题事件 麦人杀死他父亲而产生的仇恨‚但贝奥武甫
里的主角‚除了贝奥武甫本人和那些魔怪 预见道: “报复的欲望‚将占据英叶德的
外‚几乎全都是历史人物‚或者是传说中的 心 ”。 (2
064) 英叶德后来果然率军复仇‚
历史人物‚比如法兰克年鉴里就有关于高特 入侵丹麦‚并烧掉了贝奥武甫从格伦德尔的
国王赫依拉的记载。而且这些离题事件几乎 蹂躏中救下的鹿宫。这个英叶德就是阿尔昆
·90·

贝奥武甫 》中基督教和日耳曼两大传统的并存与融合

在信中怒斥的那个日耳曼英雄 (见本文开 悲观主义者‚相反贝奥武甫对格伦德尔的胜


头 )。 利表现了诗人的信心。作为基督徒‚他坚信
这种仇杀往往十分血腥。在庆祝贝奥武 上帝将最终战胜魔鬼‚并且认为人能在善恶
甫战胜格伦德尔的宴会上‚宫廷诗人吟诵的 的永恒冲突中不断战胜恶‚正如贝奥武甫能
丹麦人祖先同费里西人之间的仇杀故事就是 战胜格伦德尔一样。他的信心还在另外两方
如此‚包括双方国王在内的许多人都死于非 面表现出来。其一是他对贝奥武甫这个异教
命。高特人和瑞典人之间几代人的仇杀也同 英雄的塑造。贝奥武甫真正战胜的 “格伦
样血腥‚双方各有两个国王被杀‚至于死伤 德尔 ” 也许并非抽象的魔怪‚而是人类社
的将士和人民更是不计其数‚而且史诗的结 会中‚特别是他自己身上的 “该隐 ”。尽管
尾预示‚在贝奥武甫死后‚瑞典人将灭亡高 作为一个英雄时代的异教徒‚他身上必然有
特国。另外与高特人有仇的法兰克人也在伺 一些异 教 的 “缺 陷 ”‚但 他 从 没 有 争 权 夺
机报复。这些仇杀往往还同部族内的冲突‚ 利‚从没有直接参与仇杀‚从没有发动过任
特别是王位争夺联系在一起‚比如瑞典、丹 何战争。所以他在临终前回顾自己一生时能
麦和高特等国都分别有几位国王和不少王族 自豪地说‚他 “从不挑起阴谋和争端 ”‚因
成员因此而先后被谋杀。 此 “当生命告别肉体之际‚ /
人们的上主不
在一个描写英雄战魔怪的故事里‚诗人 会责怪我 /
戕贼亲随 ”。 (2
738-4
3) 在诗人
为什么要安排如此众多的仇杀和战争?为什 看来‚这是对该隐遗毒的否定。贝奥武甫虽
么要表现兄弟、叔侄、翁婿、堂 兄 弟、姻 然是异教徒‚但他体现了日耳曼人对和平的
亲、郎舅之间大量的杀戮?严格地说‚作者 追求‚而且他的基本品质和他的许多美德是
真正的目的也许并不在于描写贝奥武甫同魔 他遵循 “心上的律法 ” 的体现‚因而与基
怪的搏斗‚而更在于展现日耳曼社会的现 督教精神并不冲突。他的英雄形象表明基督
实。他是用英雄战魔怪的象征层面来观照日 教和日耳曼两大传统共存与融合的可能。
耳曼异教世界。所以‚当他用该隐的故事解 其二‚诗人以各种方式强调史诗中的日
读格伦德尔时‚他实际上是在用这个杀亲弟 耳曼社会是异教社会。那无异于在暗示:在
弟的基督教原型故事来解读日耳曼部落血腥 基督教社会里‚情形或许应有所改善。史诗
的历史和现实。当他说一切魔怪都来自该隐 以叙述丹麦王室的创立者希尔德英雄的一生
时‚他更是在说日耳曼社会里的仇杀、战争 开始‚但特别强调了他神秘的来历和他的异
以及一切争权夺利和流血冲突都是人类大家 教徒葬礼‚并交待无人知道装载他遗体的丧
庭内的兄弟相残‚而且都起源于该隐‚起源 船驶向何方。这无异于说‚这些异教徒生活
于基督教所说的原罪。格伦德尔只是一个象 在无知的黑暗里‚既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
征‚该隐的真正后裔是人类自己‚他的遗产 也不知道自己灵魂的归宿。在惨遭格伦德尔
是人身上根源于原罪的为恶倾向。所以‚贝 蹂躏时‚丹麦人无计可施‚只得乞求偶像。
奥武甫能战胜格伦德尔‚仅是在象征层面上 (1
75-7
6) 另外‚ 《
贝奥武甫 》和其它英雄
说明‚善恶分明‚并且善能战胜恶。而在现 诗史不同‚这部以葬礼开始也以葬礼结束的
实层面上‚人类身上善恶并存‚只要人存 史诗更像一首英雄时代的挽歌。诗的结尾以
在‚该隐的流毒就不会消失‚善和恶的斗争 大量篇幅描写贝奥武甫的葬礼更加突出了挽
就不会停止。 歌的气氛‚而贝奥武甫在临终前也惋惜自己
但这并不表明 《
贝奥武甫 》的作者是 没有继承人。 (2
729-3
2) 诗人这样强调日
·91·
.2‚2005
外国文学评论 No

耳曼社会的异教性质和作品的挽歌特点‚其 存与融合中‚我们可以看到英格兰民族形成
实是在为旧时代送行‚是在间接表达他对新 的开始和英格兰民族意识的萌芽。在这方
时代的向往。 面‚ 《
贝奥武甫 》同阿尔弗烈德大王 (Al
-
尽管贝奥武甫是英雄时代一个理想的国 f
redt
heGr
ea‚8
t 4
9-8
99) 开创的英国 “1
0
王‚但他却不能缔造一个理想的社会;虽然 世纪文艺复兴 ” 的思 想 和 精 神 十 分 契 合。
他给人民带来 5
0年的安宁与和平‚但这样 实际上‚贝奥武甫身上有可能就闪现着阿尔
的和平也将随他而去。 《
贝奥武甫 》的作者 弗烈德的影子。〇
9
2
然而 1
1世纪中期的诺曼征
通过该隐和格伦德尔的象征意义谴责了古代 服暂时中断了英格兰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日耳曼世界无休止的争夺、仇杀和战争‚但 也结束了古英语文学的繁荣‚ 《
贝奥武甫 》
正如他描写贝奥武甫与魔怪战斗时的真正着 也被令人惋惜地束之高阁。英格兰民族的形
眼点是现实社会一样‚他在表现英雄时代的 成和民族意识的成熟也要等到几个世纪后的
古日耳曼世界时‚他真正的着眼点也许是他 百年战争时期。
生活在其中的盎格鲁 -撒克逊社会。它同

贝奥武甫 》里的日耳曼社会一样‚也是一
个四分五裂、战乱频繁的世界。盎格鲁人、 ① Al
c n‚Ep
ui ist
oa‚Due
l mle
r‚1895‚p
∙183.
② Fr
edRo
bins
on‚ “Appo
sit
iv
eSt
yl
eandt
heThe
meo
fBe
o-
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建立的许多小王国之间连
wul
f‚” i
nNi
cho
lasHo
we‚e
d.‚Be
owul
f:APr
oseTr -
ans
年战争‚后来又遭斯堪的纳维亚人不断入

ati
on:Bac
kgr
o ‚Co
unds nte
xt‚Cr
s it
ic
im‚2nde
s d.‚Ne

侵。 《
贝奥武甫 》的作者把战乱看作是魔 Yo
rk:W.W.No
rtn‚2002‚pp
o ∙78-79.
怪‚是该隐的遗产‚他希望能有一个贝奥武 ③ 哥多林书 I
I‚6:14-16。
甫那样的君主带来和平‚但他知道英雄时代 ④〇
0〇
1 7  Ro
1 ber
taFr
ank‚ “TheBe
owul
fPo
etʾ
sSe
nseo
fHi
st
o-

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英雄带来的和平也不 r
y‚” i
nHa
rol
dBl
oom‚e
d.‚“Be
o f”:Mo
wul der
nCr
it
ic
al

nte
rpr
et
ati
o ‚Ne
ns w Yo
rk: Che
lse
a Ho
use Publ
is
her
s‚
可能持久。所以他也许希望通过对战争的谴
1987‚pp
∙56-57‚p
∙51‚p
∙58.
责来加强人们对和平的渴望‚通过对英雄战
⑤  在西欧‚基督教文化和异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直
胜魔怪的描写来增强人们对未来的信心‚通 没有中断‚并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中进一步发
过强调盎格鲁 -撒克逊人以及斯堪的纳维亚 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正是在
人共同的日耳曼祖先来呼吁民族团结。这一 从德国到英国那片主要受日耳曼文化影响的广大地

切的基础是通过基督教精神和日耳曼传统的 区。
⑥ 8世纪时‚大量英国传教士到北欧传教‚把凯德蒙的
融合来创建新的民族精神和开辟新的时代‚
这一方法带去‚促进了当地宗教诗的发展。
而基督教精神同贝奥武甫所体现的日耳曼优
⑦ M.B.Mc
Name
e‚ “Be
owul
f-AnAl
le
gor
yofSa
lva
ti
on?”
秀传统和价值观念的融合正是对当时肆虐盎 i
nLe
wisE.Ni
cho
lsn‚e
o d.‚AnAnt
hol
ogyo
f“Be
o f”
wul
格鲁 -撒克逊社会的战争与杀戮的否定和建 Cr
it
ic
im‚No
s treDa
me‚I
N:Uni
v.o
fNo
treDa
mePr
es‚

立新的和平与团结的社会秩序的精神指导。 1963‚pp
∙331-352.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 《
贝奥武甫 》的创 ⑧ F.A.Bl
ac n‚ “TheChr
kbur is
ti
anCo
lor
ingi
ntheBe
o-
8
2
〇 wul
f‚” i
nAnAnt
hol
ogyo
f“Be
o f” Cr
wul it
ic
im‚pp
s ∙1-
作年代‚ 但这位基督教诗人对日耳曼传统
22.
的高度宽容‚他的胸怀和远见‚也许反映了
⑨ 根据学者对古抄稿的研究‚ 《
贝奥武甫 》的现存稿由
当时的时代精神。在史诗对仇杀等日耳曼陋 两人抄写。
习的谴责上‚在诗人对民族团结和社会和平 1  在这点上‚本文受益于 Fr
〇 edC.Ro
bins
on‚ “Appo
sed
的向往里‚在基督教和日耳曼两大传统的并 Wo
rdMe
ani
ngsa
ndRe
li
gi
ousPe
rspe
cti
ve‚” i
s nBl
oom‚

·92·

贝奥武甫 》中基督教和日耳曼两大传统的并存与融合

d.‚Be
e owul
f‚pp
∙81-109。 表的两本书:蔡斯编辑的多伦多会议 (1980年 ) 的
2〇
1
〇 8   Ro
1 bins
on‚ “Appo
sedWo
rdMe
ani
ngsa
ndRe
li
gi
ous 论文集 《〈贝奥武甫〉 的创作时期 》 (Co
li
nCha
se‚
Pe
rspe
cti
ve‚” p
s ∙87‚p
∙92. d.‚TheDat
e ingo
f“Be
o f”‚To
wul ront
o:Uni
v.OfTo
-
3  参看 “Go
1
〇 d‚” i
nCha
rlsF.Pf
e ei
ff
er‚e
ta.‚e
l ds.‚Wy
c- r
ont
oPr
es‚1981) 和克尔南的 《
s 〈贝奥武甫〉 和 〈贝

if
feBi
bl
eDi
ct
io
nar
y‚Pe
abo
dy‚MS:He
ndr
icks
on‚1998。 奥武甫〉 手抄稿 》 (Ke
vinKi
er n‚ “Be
na o f” andt
wul he
4  本文中对该史诗的引文‚均引自冯象译: 《
1
〇 贝奥武 “Be
o f” Manus
wul cri
pt‚ Ne
w Br
uns
wik‚ NJ
c : Rut
ger

甫》
‚诗行数码随文注出‚不再加注。 Uni
v.Pr
es‚1982)‚从语言、诗艺、文化、历史、古

5  罗马书‚2:14-15。
1
〇 抄稿等各个方面对诗作的创作时间进行全方位探讨‚
6  St
1
〇 .Aug
ust
i ‚Ci
ne tyo d (Bkv
fGo ii-9)‚t
i r.byMa
rcus 认为它不是像荷马史诗那样逐渐形成的作品‚也不是
ds‚Ne
Do wYo
rk:Ha
fne
r‚1948‚pp
∙318-19. 创作于七八世纪‚而是一次性创作‚并且大约创作于
9  参看 Be
1
〇 nsn‚ “ThePa
o ganCo
lor
ingo
fBe
owul
f‚” i -
nPe 现存手抄稿产生的时期‚即 10世纪或 11世纪前期。

erS.Ba
ke‚e
r d.‚ “Be
o f”: Bas
wul icRe
adi ‚ Ne
ngs w 这些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随即出现了不少文章和著
Yo
rk:Ga
rla
ndPubl
is
hi ‚1995‚p
ng ∙39。 作‚使 《
贝奥武 甫 》的 创 作 时 期 成 了 讨 论 的 热 点。
0  《
2
〇 贝奥武甫 》中善恶冲突的道德意义‚许多国内外 学者们至今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但早期的观点已得不
学者都已论及。关于国内学者的观点‚可参看李赋宁 到多数人认可‚于是 《
贝奥武甫 》的创作时期被定
主编: 《
欧洲文学史 》
‚第 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在七世纪末到 11世纪前期的三个半世纪里。关于这
1999年‚第 96页。 部作品产生于何时的观点无疑会极大地影响对它的理
1  该隐和亚伯的故事‚见 《
2
〇 创世纪 》第四章。 解。
2〇
〇 6〇
2 7  Da
2 vidWi
ll
ia
ms‚Cai
nandBe
owul
f:ASt
udyo
fSe
cu- 9  本文 作 者 倾 向 于 《
2
〇 贝 奥 武 甫 》产 生 于 10世 纪 的 观

arAl
le
gor
y‚To
ront
o:Uni
v.OfTo
ront
o‚1982‚p
∙32‚ 点。阿尔弗烈德是一位杰出国王‚他通过文治武功阻
∙63‚p
p ∙6∙ 止了维金人的侵略‚缔造了相对的和平。他大力提倡
3   Ha
2
〇 rol
dBl
oom‚ “I
ntr
oduc
ti
on”‚i
nBl
oom‚e
d.‚Be
o- 教育‚鼓励民族融合‚亲自用盎格鲁 -撒克逊语翻译
wul
f‚p
∙3. 波伊提乌的 《
哲学的慰藉 》并赞扬日耳曼传统文化‚
4  J
2
〇 .D.A.Og
il
vya
ndDo
nadC.Ba
l ke‚Re
r adi
ngBe
owul
f‚ 使英格兰地区的文化达到了当时欧洲的最高水平。
No
r n:Uni
ma v.o
fOkl
aho
maPr
es‚1983‚p
s ∙99.
5  J
2
〇 ‚ “TheI f”‚i
[作者简介 ]  肖明翰‚1
951年生‚四川师
ohnLe
yer
le nte
rla
ceSt
ruc
tur
eofBe
owul n
Da
nie
lDo
nog ‚e
hue d.‚Be
owul
f:A Ve
rseTr
ans
lat
in:

范大学外语学院和湖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
Te
xt‚Co
nte
xt‚Cr
it
ic
im‚t
s r.bySe
amusHe
ane
y‚Ne

Yo
rk:W.W.No
rtn‚2002‚p
o ∙149. 授‚近年主要从事乔叟和英国中世纪文学研
8  关于 《
2
〇 贝奥武甫 》的创作时期‚20世纪 80年代以 究‚发表论文有: 《
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
前‚学者们一般认为‚它曾以一个或几个口头故事的 白传统 》
、 《<坎特伯雷故事 >的朝圣旅程
形式在民间流传了相当长时间‚后来大约在七八世纪
与基督教传统 》
、 《
宫廷爱情诗歌传统与乔
叟的 <公爵夫人颂 >》等。
由某个基督教修士记录、加工而成‚随后可能又经过
多次修改‚最后在 10世纪由两个誊写工抄写‚只有
这份手抄稿碰巧流传下来。对这个观点‚自 19世纪
末起‚就有人零星地提出质疑。20世纪 80年代初发 责任编辑:冯季庆

·93·

You might also like